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企业诚信教育范文

企业诚信教育全文(5篇)

企业诚信教育

第1篇:企业诚信教育范文

关键词: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建设原则;有效路径

1研究背景

发展创新创业能力是当今时代对大学生的新要求。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高校“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任务[1]。我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2016年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汽车工程学院在2018年率先将该课程从线上过渡到线下课堂,作为必修课融入汽车专业课程体系,面向大一新生进行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与摸索,教学团队不断总结和反思,对我校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工作进行了整理和反思。

2现存问题

2.1课程目标尚不明确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门新兴课程,职业院校的起步较晚,所获的政策支持远不及本科院校,因此发展较缓慢。该课程在我校还处于起步建设阶段,课程目标尚不明确,课程内容缺乏标准,导致课程内容照搬教材,教材上有什么,就讲什么,照本宣科,内容泛泛而谈,着重于讲创业概念、创业类型、创业的政策等基础理论,没有立足本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才”这两个问题深入思考,系统设计,难以达到提升学生创业能力与就业能力的目的[2]。课程开设流于形式,双创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障,背离了学校开设双创教育的初衷。

2.2课程体系亟需完善

通过走访、查阅文献调研发现,一些学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将创业教育课程作为线上选修课,学生只要挂着手机,就能拿到学分;有的学校开设了必修课,单就一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而且课时量很少。如果学校只注重理论上的教学指导,忽视了实践方面的培养,就会使学生只懂得纸上谈兵,而真正的创业是要付诸于行动的,试想,这样浅显的理论教学如何能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业精神的塑造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创业教育本就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为基础,实践为载体,两者相结合,才能实现对创业的深入认识与能力的提升。因此,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创业教育的基础,构建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方案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优质发展的必由之路[3]。

2.3师资队伍薄弱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薄弱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部分承担双创教育课程的老师都是校内专职教师,他们缺乏实践经验,仅通过个人理解将书上的理论部分讲解给学生,自己都没有创业经验,更谈不上给学生做实践指导。创业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对师资要求很高,需要经过系统的创新创业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及拥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因此,打造一支兼具创业理论、专业学科知识和创业实践的复合型校内专任创新创业教师团队,才是创业教育课程有效实施的有力保障[2]。

3建设原则

3.1实践与理论并重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到,“高校应当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为目标,从制度、载体、方法、服务创新等方面着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4]。高校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使有兴趣且具备创业能力的学生进入社会后,能积极主动适应甚至引领地方经济发展。因此,注重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才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求。在创业教育实践中,一定要摒弃唯理论、重理论轻实践等错误做法,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的实际体验,加深创业活动的感性认识。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虽然创业教育进入我国的时间并不算长,但相关研究与探索也已有二十多年,走在创业教育前列的前辈们,不断的反思与研究,为我们总结出创业经验,理清了创业规律,我们有必要将这些宝贵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用以指导创业实践。

3.2尊重个体差异

创业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它既是思想教育,也是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合,本质上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高职院校的学生一部分来自于普招,一部分来自于学校自主招生,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他们对创业教育的兴趣和接纳程度均有不同,有的学生对创业毫无兴趣,只想找一个安稳的工作,有些学生则对创业很有想法,渴望学习系统的创业理论,希望有创业实践活动的机会。因此,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学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在实施创业教育时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设置课程体系,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

4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有效路径

本文以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为例做一探讨。

4.1课程定位

课程建设的首要工作是确定课程目标,也就是课程定位要清晰。究竟为什么开这门课?这门课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只有解决了以上问题才能找准课程定位。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部关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指导意见,给出了顶层设计的引导,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这就为创业课程目标定下了基调。创业教育专家布罗克豪斯认为:“教一个人成为创业者,就如同教一个人成为艺术家一样,我们不能使他成为另一个梵高,但是我们却可以交给他色彩、构图等成为艺术家的必备技能。同样,我们不能使他成为另一个布朗森,但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所必须的技能、创造力等却能通过创业教育而得到提升”[5]。我们的创业教育目标不是为了让人人都成为创业者,是要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备独立发展与抗击风险的能力,使其能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构思新观点、创造新价值[6]。因此,创新创 业教育课程应定位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在就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岗位;其二是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技能。

4.2课程内容

职业院校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这一职业属性要求创业教育要突出实用性,课程内容要突出符合高职学生学情的创业实践活动。职业院校学生的理论水平较低,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考虑降低课程难度,减少纯理论部分内容,增加互动性教学内容。因此,在选择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时需要兼顾学生学情与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原则。基于以上要点,汽车营销专业立足于专业特色,从课程定位入手,形成具有理论+实践、主修+辅修、课内+课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分三个阶段进行实施。第一阶段是创业基础教育的实施。针对大一学生开设必修课,主要进行创业概念、创业类型、创新思维等基础知识的普及,着重唤醒学生创新意识、养成创新思维,了解创业活动基本规律。同时,课外以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举办创业园、创业大街等实体项目的参观活动。第二阶段以创业教育专业课程为主,内容包括市场营销、资金筹措、团队搭建、财务预算、商务谈判等,面向大二学生,以必修加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内容上更为深入和广泛,且更具实践性。在此期间,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通过团队搭建、项目初创与路演让学生进行创业模拟。同时,第二课堂邀请企业专家或有创业经历的优秀毕业生以举办讲座的形式与企业家面对面。第三阶段以创业实践活动为主,利用大三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自发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创业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培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分阶段、分层次的学习,学生对创业活动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由兴趣转化为就业,实现创业意识的养成和创业能力的提升。

4.3教学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宜采用合班教学,在大群体环境下,容易降低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及对课程的兴趣。小班教学更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互动和实践教学活动。创业教育归根到底是要激发学生内在的精神认知,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更需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方法。教学团队在实践中常用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有很多,例如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角色扮演、体验式教学法等。除此之外,还可利用网络上创新创业类的慕课组织教学,或作为课后拓展内容,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学习,了解最新的创业政策与资讯。既是创新教育,教育方式本身也要变革创新。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再局限于课堂,老师要善于发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契机,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社团活动、社会志愿者等多元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汽车营销专业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搭建固定场所作为实践基地进行实体经营活动,学生利于课余或顶岗实习时间参与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让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践活动就获得了就业创业的必备技能,缩短学生从学校学习到社会实践的适应时间。

4.4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检验课程实施成效、课程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依据。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追求实效性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的评价手段要考虑到是否真正能检验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因此,仅凭一张试卷难以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做出评价。除了采用卷面形式考核知识的掌握程度,灵活的实践考核形式才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的核心。我们教学团队借鉴其他一些院校好的做法,采用创业模拟团队组建、项目路演的形式,由团队成员、教师、企业专家三方评价主体共同参与评价。采用此种开放式评价方法,学生和教师都比较满意。另外,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方面,采用折换分数的方式,学生可以提交自己的创新性作品,可以是一件手工艺品、也可以是一个创意乐高拼搭,亦或者是一个创业项目,只要是具备创新性,都可以折换实践考核的分数。除此之外,汽车营销专业鼓励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进行创业实践,结业时学生提交创业计划书和实施报告即可。

5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职院校在教育理念、教育环境、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因此,探索一条适合高职院校,特别是像汽车这样的工科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道路,对提升学校创业教育改革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也为高职院校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马世洪.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必备素养[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11):32-37.

[2]刘灿亮,晁辉.高职院校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开发与实践[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9,(9):57-62.

[3]白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研究[J].智库时代,2020,(8):222-223.

[4]王道勋.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科技创业月刊,2016,(29):71-73.

[5]李妍,严敏杰.IT类大学生创业意向调研分析-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3,(15):52-56.

第2篇:企业诚信教育范文

【关键词】诚信教育;会计教育;渗透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精神受到社会经济各主体的关注,诚信已经成为会计人员最重要的职业道德素质。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中出现了很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财政安全。高校会计专业作为会计人才的重要培养场地,十分重视社会上会计人员缺乏诚信的现象,加强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渗透在会计专业课程教育中。但是,由于会计教育渗透诚信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诚信教育在会计教育中的渗透缺乏科学的经验指导,会计教育中诚信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以及教育制度上都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会计专业尽快解决。研究诚信教育在会计教育中的渗透不仅能够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而且对企业财务工作的完善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会计教育中诚信教育现状

1.1教育目标不明确

首先,会计专业缺乏对诚信教育的明确定位,大多数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将重点放在会计技能和会计知识的培养上,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还有部分高校会计专业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但是在职业道儿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对诚信教育的重视,对诚信教育内容一带而过,没有将诚信教育放在职业教育的突出位置;其次,会计专业缺乏计划性的诚信教育目标。大多数高校会计专业诚信教育都是专业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突然想起来的,加入在课堂教学中,缺乏教育目的和教育计划,没有形成完整的诚信教育体系。

1.2教育内容与专业脱节

首先,部分会计专业的诚信教育内容没有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会计专业教师在课堂讲解中一味向学生传授诚信教育的理论知识,向学生讲解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诚信教育的意义,缺乏与现实经济生活的联系。枯燥的理论知识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味的说教导致学生对诚信教育内容产生厌恶心理;其次,部分会计专业诚信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诚信教育内容多为覆盖整个会计行业的知识,缺乏对具体工作和具体岗位的诚信教育。

1.3教育方法不够灵活

首先,部分会计专业诚信教育方法单一,教师采用课堂教材讲解的教育方法,没有将教材中的知识与会计工作相联系。并且,还有部分会计专业将诚信教育纳入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政教育课程中,作为诚信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职业道德教师和思政教师大多采用说教凡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其次,部分会计专业诚信教育方法不合理,没有正确把握诚信教育的渗透实际,导致诚信教育的渗透于教学内容没有关系。另外,还有部分会计专业教师渗透诚信教育的过程中没有阻止学生开展讨论研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部分会计专业诚信教育方法忽视了实践教学,诚信教育脱离了现实生活实际,学生不了解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诚信与会计工作中的诚信。

2诚信教育在会计教育中的渗透策略

2.1明确教学标准

首先,会计专业应将诚信教育渗透在培养目标中,将诚信作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为此,会计专业应根据诚信培养目标建立职业道德培养体系,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加强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其次,会计专业应将诚信教育渗透在教学目标中,加强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将诚信教育纳入到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并且,在制定会计专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明确诚信在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地位,将学生的诚信道德伦理意识、诚信道德冲突解决能力、诚信道德推理能力作为诚信教育的重要目标。另外,会计专业应积极寻找诚信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将诚信教育渗透在基础会计课程、财务管理课程、会计模拟实验、思政教育课程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中。

2.2优化课程内容

首先,会计专业应积极在会计入门课程中渗透诚信教育,强化学生对诚信的认知。为此,会计专业教师可以将诚信教育渗透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在向学生传授会计要素、经济业务核算、记账方法等知识时,插入诚信教育内容,加强学生对诚信精神的重视,明确诚信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其次会计专业应在会计实训中渗透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为此,学校应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训锻炼,积极为会计专业学生创设仿真会计工作环境,让学生运用仿真的证书、账单、报表等进行记账工作,并在实训中开展诚信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不诚信行为的后果,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再次,会计专业学生应积极在会计考证中渗透诚信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诚信行为。为此,会计专业教师应在为学生讲解考试内容的过程中开展诚信教育,向学生灌输诚信学习、诚信考试和诚信工作的道儿准则,避免学生的作弊行为,加强学生诚信行为的培养;最后,会计专业应在学生实习中渗透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习惯。为此,会计专业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实习状况,并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诚信品德要求,让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做到诚信,培养学生在会计工作中的诚信习惯。

2.3完善教学方法

首先,会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诚信教育,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诚信案例,组织学生对诚信案例进行讨论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树立诚信意识。另外,会计专业教师应对学生的分析与讨论进行总结,在学生掌握诚信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其次,会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运用项目教学法开展诚信教育,以会计专业知识为学习项目,在项目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检验学生的诚信行为;最后,会计专业教师应积极采用岗位体验教学法开展诚信教育,让学生是深入了解岗位工作,重点强调岗位对诚信品质的要求,让学生在岗位体验的过程中认识到诚信品质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

参考文献

[1]罗华燕.关于中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途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0).

[2]周玉著.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4(20).

第3篇:企业诚信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诚信教育;对策

一、引言

[2]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明确指出,高校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诚信意识。根据上述论述,诚信教育不仅是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更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前提。高校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以及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及任务。高校加强诚信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全面塑造,关系到适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诚信价值观能否在大学生身上成功内化,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充分实现,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二、高校诚信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新规》强调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教育和引导学生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并规范和细化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化,也规定了高校管理育人的核心价值取向。[3]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成功的教育在于符合学生的本质需求。综上所述,高校在开展诚信教育时要分清主次,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致力于营造自我认识和发展空间,培养个体创新的意识,充分挖掘内在潜能,引导学生的自主判断意识及能力,养成诚信习惯,形成诚信品质。

(二)系统性原则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可以将任何对象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认识和研究,不仅要考虑系统的内部关系而且要考虑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从而实现管理效果的最优化[4]。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容,诚信教育应渗透到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组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按照系统论的要求,建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以充分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所要达到的效果和目的。社会是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大环境,家庭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小摇篮,学校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阵地,大学生则是诚信教育和践行的主体,四者缺一不可。因此,实施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坚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一致性与协调性,注重契合并回应大学生对当代现实社会问题的关切,使大学生的价值认知背景与诚信道德要求不谋而合,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诚信道德,并在自我教育的基础上形成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三)科学性原则

当代大学生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效益环境中成长,自制力较差,社会参与性有限,对传统诚信道德文化的理解缺乏足够多的历史感和亲和力,容易发生诚信知行脱节[5],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综合人才的摇篮,同时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理念、培育健康的诚信心理,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诚信品质为基本价值目标的制度创建和运用过程。因此,高校在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中要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全面客观地分析当代大学生诚信状况,实事求是地分析大学生失信的诱因,正确确定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合理安排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方法、评价体系等,从而达到大学生诚信教育管理的最好效果。

(四)“四年不断线”原则

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反复的系统过程。诚信教育在高校中要做到入脑入心,需要从高校实际情况出发,树立小火慢热、水滴穿石的观念,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符合当代大学生群体现状以及未来不断发展的诚信教育体系,避免搞“雨过地皮湿”的运动式教育活动。大学生的诚信品质要经历一个自身不断矛盾运动和反复内化、外化的过程才能够最终形成。诚信观念的形成不仅依赖个人认识能力的发展,而且还要通过头脑中正确观念和错误观念的斗争,通过自身的实际体验才能树立。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需要学生主动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变为自身需求,并在学业全程坚持不懈地付诸于日常实践才能养成。然而,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市场经济中的消极示范,诚信缺失的现象屡次发生,加之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形态融入国内,与我国传统思想理念发生碰撞等,外部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给当代大学生思想、价值观、诚信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带来曲折,甚至会出现反复。因此,诚信教育必然要坚持大学四年不断线。

三、高校诚信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第一、二课堂”深入融合,强化诚信教育

主题与创新其实践途径捍卫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教育系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有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应该将他们通过丰富的大学教育活动根植到当代大学生心中。

1.凸显“第一课堂”中诚信教育主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课是高校目前开展大学生诚信理念教育的主要课程。在保持该课程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以诚信教育为重点,通过组合运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开设专题课程。课程内容上要更加贴近现实,如校园热门事件“校园贷”、“共享单车被毁”等,能解决大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紧跟时代步伐。一方面,开设诚信与道德教育系列专题,正确引导大学生对诚信的道德认知,培养大学生的诚信道德人格;另一方面,开设诚信与法律系列论坛,帮助大学生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处理法律底线上的诚信问题。教学方式上要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前提下,根据时代变化探索其它教学模式,增强大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2.拓展“第二课堂”中诚信实践教育新途径

根据笔者调查统计,全球各个国家诚信实践教育中方法各不相同,但本质一样,即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自身的内在需求和现实特点出发,不断提高个人认知。我国高校也可以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以外的第二课堂诚信教育功能,通过加强校内实践活动或校外机构合作开展诚信实践活动,让大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来领悟诚信品质的重要性。一是大力开展校内外公益活动。高校党团组织加强引导,科学规划,利用节假日去养老院、乡村看望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暑假三下乡到农村开展义务服务等;二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高校鼓励学生要主动贴近社会、融入社区、走进企业,让学生在自觉参与中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从而让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三是做精一批诚信教育实习基地。高校要加强校企地三方合作,共同签订和建立一批以银行、证券机构、企业为主的诚信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践行诚信教育。

(二)强化校园环境育人功能,加强传统诚信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最经常接触的外部环境,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生存空间,还构成了他们自我道德教育的重要场域,“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的过程,其实就是把德育付诸于实践并内化为个人品格的过程”。[6]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像滴水穿石、日积月累,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发挥其隐性教育功能

在校大学生可塑性较强,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高校开展诚信教育要营造弘扬诚信的校园氛围。一是要营造求真、求实的良好校风,大力提倡诚实守信的学术氛围,形成校园的诚信风范,并被校内师生共同认知与遵守。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教学部门要创建严谨、求实的学风考风;校内大会小会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反复强调诚信意识;二是加强诚信内涵的校园文化,宣扬诚信正义,积极营造倡导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高校领导干部、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客观公正地执行规章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的诚信管理和对待学生;教育工作者要提高个人素养,与学生交往中要以诚相待,对学校的行为规范要率先垂范,用诚信的思想真正感染学生,用诚信的行为引导学生,用诚信的榜样激励学生;积极倡导诚信实践,促使学生知行合一,如校企地三方合作,打造诚信教育基地,让学生结合实际工作深刻理解工作中涉及的诚信问题,在实践行动中践行诚信教育;利用好高校大众传媒,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如宣传全国道德模范经典、“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身边的诚信典型等正面报道,鼓励学生积极上进,追求真善美,自觉抵制假恶丑,让诚信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三是把诚信教育纳入到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真正落实到各教育环节。从德育课到专业课、从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再从学生评奖评优到入党推优培养,都要体现诚信的基本内涵要求。

2.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发挥诚信网络文化教育作用

网络文化,既是传播诚信信息的新载体,也是形成诚信舆论的新途径。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诚信舆论功能,宣传诚信文化,倡导诚信精神,塑造诚信典型。高校宣传部门要建立专门的诚信网站,传播诚信的相关知识,也要在学校官网上,开设诚信相关专栏,如登载诚实守信的模范事迹、曝光校园内不诚信行为,组织和接受师生的投稿和点评,让广大师生参与诚信建设中来;另一方面,要运用法律、经济和技术等手段,加强对网络的监控与管理。实施网络实名制,发现问题,及时有效监控与解决。同时要加大网络信息过滤软件的利用,屏蔽垃圾信息和不良信息的传播。

(三)构建诚信教育评价体系,健全高校诚信教育制度

制度建设是根本性的建设,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诚信教育的实施就有了权威性的依据。“只有实施制度化管理,才能从根本减少失信行为蔓延与扩大化趋势。”[7]高校诚信教育要真正入脑入心,需要紧跟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政策,遵照《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出台完备有效、“自律”与“他律”联动协调、奖罚分明的诚信教育体系。

1.完善校园诚信行为奖罚制度

高校诚信教育的初心是使诚信成为大学生内心的道德追求和立行于世的自我规约,而不是为了束缚人、控制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们之所以受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了要使他们不再犯错。”[8]因此,高校制定规章制度要体现诚信教育的目的,坚持正面教育和规范为主的原则,注重以情感人和正面激励,多给予表扬和鼓励,防止搞成惩罚性的措施。实际上,处罚不是最终目的,高校诚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对诚信有敬畏意识。

2.构建校园诚信评价体系

校园诚信评价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一是对诚信教育效果进行评价;二是对在校大学生个体诚信素质状况进行评价。两者关系相辅相成,高校开展诚信教育的最终成果将体现在大学生的诚信素质上,而大学生的诚信素养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诚信教育的效果。具体做法,首先,健全评估体系,从学校、二级学院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其次,强化考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思想统一、行动一致的高水平评估队伍;最后,构建科学考评方法,建立“诚信档案查询、自述汇报、访谈法、问卷法和民主测评”等组成的“五位一体”考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交替使用,做到取长补短,确保考评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公正性。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2017-10-27.

[2]任永健.新媒体环境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4).

[3]帅斌.管理育人的价值取向-对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价值解读[J].思想教育研究,2018(5).

[4]杨德志.论系统性原理在我国教育管理中的应用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6).

[5]张祖斌,李洪华.高校诚信教育的体系化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5(4).

[6]崔国富,袁冬梅.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管理制度的建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

[7]张国民.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简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2).

第4篇:企业诚信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诚信教育;原则;路径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前提。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重视和加强诚信教育,从而切实推动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树立,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大学生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也才能更好地向着建设和谐社会的方向不断迈进。

1新形势下高校诚信教育的原则

1.1以人为本原则

当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断优化,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应该以是否满足受教育主体的需求来度量教育效果的优劣。因此,在当前形势下,高校诚信教育应当分清主次关系,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化特征,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深挖自身的内在潜能,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判断,养成诚信意识和诚信习惯。

1.2系统性原则

诚信教育需要多维度、立体化、系统性。要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等多维度、多角度构筑诚信教育体系,而高校诚信教育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阵地,社会是大学生诚信实践的大环境,家庭是大学生诚信培养的摇篮,大学生自我则是践行诚信的主体,可以说,高校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因此,有必要结合系统论的要求,积极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从而尽可能实现高校诚信教育的目的与效果。

1.3科学性原则

高校诚信教育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科学的态度和精神,采用科学的方式开展工作,以便更加客观和全面地对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深层次原因,并结合先进的指导思想与指导原则,对高校诚信教育的方法、内容以及评价体系等进行合理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理念,培养健康的诚信心理。

2新形势下高校诚信教育的路径

2.1将“第一、二课堂”深度融合起来

2.1.1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中诚信教育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高校的必修课,该课程是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课程,是名副其实的诚信教育“第一课堂”。教师在确保该课程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基础上,应当紧贴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文字、声音、视频、图片等媒介,结合社会上的热点时事新闻开设专题课程,如“校园贷”事件、“论文抄袭”“学术造假”事件等,以便及时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通过上述专题课程,不仅可以对大学生的诚信认识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的诚信品格,而且还可以教会他们如何处理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诚信方面问题。诚信教育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根据网络时代特征和大学生实际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教学形式,提高大学生对诚信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1.2积极拓展“第二课堂”中课外诚信教育教学实践方式。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世界上各个国家高校的诚信教育实践方式都不尽相同,但究其本质,众多的诚信教育实践方式都是通过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和现实特征出发,不断提升学生个人诚信认知来做起的。有鉴于此,我国高校也应当充分借鉴国外优秀的诚信教育实践经验,大力加强校内实践活动,探索多种形式积极与社会机构、团体开展诚信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对诚信的重要性进行领悟。具体来说,首先,应当积极开展校内外公益活动。如组织养老敬老活动、留守儿童助学活动等。其次,鼓励在校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入社区、进企业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个人的道德境界在实践中不断的自觉得到升华。最后,加强诚信教育实习基地的积极作用,提高校、企业、政府多方合作水平,共同评选和创立一批包括征信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在内的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社会诚信教育教学基地,从而使学生可以从实践中更好的接受诚信教育。

2.2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2.2.1充分发挥校园诚信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大学生的可塑性较强,这就意味他们很容易被外部因素影响,因此,高校开展诚信教育,应当尽可能营造校园诚信的文化氛围,从而更好地发挥其隐性教育功能。具体来说,首先,应当营造务实、求真的良好校园文化,在校园中提倡诚实守信的学习作风,净化学术氛围,并促使全体师生共同遵守和认可。同时,行政管理部门也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教学部门要创建严谨、求实的学风考风。其次,应当加强诚信内涵的校园文化,在校园中树立诚信标兵,宣扬诚信正义,弘扬守信务实,大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等应当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和法律法规,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办事,公平、公开、公正的对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此外,教育工作者还应当积极提升自我素养,在和学生交流或者交往的过程中,坚持以诚相待,用诚信的思想真正感染学生,用诚信的行为切实引导学生,用诚信的榜样真正激励学生。再次,应当做好诚信教育引导工作。高校应当在诚信教育工作中大力倡导诚信实践,引导学生向着知行合一的目标发展,如通过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合作,确立、建立诚信教育基地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在实践工作当中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从而潜移默化的提升自身的诚信品格;再比如,还可以通过高校的一些传播媒介对一些体现时代精神的诚信行为进行宣传,如“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优秀事迹展望、全国道德模范优秀事迹展望、校园杰出青年优秀事迹展望等活动,都可以予以持续的、有计划性的报道,从而不断发挥诚信模范对学生诚信教育的引导作用。最后,应当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将诚信教育纳入进来,切实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得到充分体现,从入学教育到就业教育、从公共基础课到专业课、从评优选先到入党推荐、从校园到生活,各个方面都应当体现出诚信的基本内涵要求。2.2.2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诚信教育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网络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无数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由此可以认为,在当前背景下,网络不仅仅是传播诚信信息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建立学生诚信思想和行为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一媒介,在网络宣传的舆论阵地上,积极宣扬诚信文化,塑造诚信典型,倡导诚信精神。相关宣传部门应当在本校贴吧、官微、官博等媒介上,积极传播诚信相关模范事迹,设立校园不诚信行为曝光台,鼓励和支持全体师生对诚信事迹进行投稿,对诚信行为进行点评,通过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促进校园诚信建设。此外,高校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当强化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力度,做好网络实名制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当做好网络信息过滤和筛查工作,最大力度将垃圾信息与不良信息进行拦截或屏蔽,净化学生的诚信教育环境。2.2.3充分发挥优秀校友的引领示范作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优秀校友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宣传优秀校友的励志事迹,发挥优秀校友的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使在校大学生感受到身边榜样的力量。发挥优秀校友引领、示范、辐射作用。优秀校友的事迹和精神,能够引领广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关爱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优秀校友在工作中努力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他们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和标杆。他们的事迹精神,会让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生活、学习工作的在校学生深受教育和鼓舞。通过开展向优秀校友学习、举行优秀校友事迹报告会及开展“比、学、赶、超、帮”等形式,增强大学生的进取精神,提升整体素养。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学习典型先进事迹,召开主题鲜明的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征文演讲比赛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与先进典型零距离沟通交流,使典型发挥更好的感染、带动效果。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将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事业紧密相连的志向,树立“四个正确认识”有着重要意义,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

2.3建立健全高校诚信教育评价体系和制度

2.3.1建立健全高校诚信教育评价体系。高校诚信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当遵循以下两个原则:第一,完善客观公众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评价体系;第二,建立对大学生的个人诚信容错纠错体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有鉴于此,相关管理部门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建立健全高校诚信教育评估体系,从学校、院系和学生三个角度对成效教育的效果进行全面和整体的评估;第二,加强考评队伍的建设力度,建立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专业技能够强的高素质评估队伍;第三,创新优化考评标准和考评方法,建议高校应当建立一套以“诚信档案查询、自述汇报、访谈法、问卷法和民主测评”等为主的“五位一体”考评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交叉使用,确保考评结果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公正性。2.3.2建立健全校园诚信行为奖惩制度。制度建设是高校诚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诚信制度体系,才能确保高校诚信教育的实施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也只有用制度化的管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失信行为的蔓延和扩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制度的确立,并非是为了约束或者束缚人,毕竟,处罚只是惩戒的一种手段,并非最终目的,通过教育和处罚的双重手段实现高校诚信教育的目的,建立学生对诚信的敬畏之心。因此,高校在制定校园诚信行为奖惩制度的环节中,应当充分体现诚信教育的目的,坚持正面教育和规范为主的原则,注重以情感人和正面激励,多给予表扬和鼓励,防止搞成惩罚性的措施。

3结束语

第5篇:企业诚信教育范文

关键词:三全育人;会计诚信;全过程融入;全方位评价

0引言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频出,如“獐子岛事件”“康美药业”“瑞幸咖啡”事件,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损害了资本市场的诚信。2020年8月7日,证监会通报了上半年的案件办理情况,对宜华生活、维维股份等35家上市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对43起虚假陈述案件做出行政处罚,其中,不乏通过虚构交易、虚增利润等方式进行财务造假的案例。为什么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严厉打击下,造假事件仍不断涌现?除了治理结构不合理、违法成本不够大等因素外,诚信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要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文化知识的教育之中。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完善德育评价机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不仅有利于提高全民思想政治素养,而且有利于推动会计诚信教育的加强,降低财务造假的发生概率。作为培养国家建设中坚力量的高校,如何贯彻立德树人的目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现状

会计专业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道德困境,当他们面临这种困境时,其自身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其做出的道德选择。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会计师职业的前提条件。

1.1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少,但是对于会计诚信教育,缺乏足够的关注[1],往往缩减会计诚信教育的时间,减少相关方面的资金和人员投入,容易导致会计诚信教育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诚信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只有长久和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才能使“诚信为本”的理念入心,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坚持职业操守。

1.2缺乏相关课程专业教师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专任教师教授的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和专业课,学术研究一般围绕相关专业知识点来展开,很少有教师专门进行会计诚信教育的相关教学。另外,部分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对会计工作及其职业操守的重要性及其内容的了解并不深入、深入,不利于开展全面的会计诚信教育。

1.3缺乏配套教材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注重会计技能培养,但往往缺乏会计诚信方面的课程,更没有将职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一般也只有《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上课内容主要是一些规范的解读(比如,法规条文的介绍、相关检查和奖惩等),缺乏实践性和趣味性[2]。2017年,取消了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部分高校甚至不再开设此门课程。在课时的安排上,若是选修课,一般32个学时。另外,作为首门专业课,《基础会计学》课程会涉及到会计职业及应具备的品质等内容,但由于教学任务重,时间紧,任课教师需要重点介绍会计要素、账户、记账等内容,对于此部分内容往往只是花很少的时间教学。

1.4忽视诚信教育的评价

会计是一门技能性强的学科,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不仅应该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更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目前,我国高校虽然都开设有公共思想政治方面的课程,但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较少涉及会计诚信问题。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除关注是英语通过率、考研率、就业率、学科竞赛、成绩绩点等,还需加强对学生诚信品质的考核。

2“三全育人”导向下加强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对策

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是我国未来会计队伍的重要力量,加强会计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人才的整体道德素质和自我约束能力,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范财务造假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对会计人才的诚信教育。2.1强化“全员共识”理念,形成良好诚信氛围诚信是会计从业者的立身、处事之本。高校是会计从业者接触会计的第一站,其所提供的会计诚信教育将直接关系到会计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道德判断和自我约束能力。会计诚信教育属于观念教育,观念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知识可以被灌输,但观念需要主观认同;道德观念的形成或诚信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需强化“全员共识”理念,在全校形成良好的诚信氛围,产生“同群效应”。首先,设置必修课,核心内容就是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遵循和职业胜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思维能力,可要求全校学生参与。其次,围绕诚信主题,在全校组织读书会,开展征文比赛以及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或社会实践,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在全校宣传。第三,由会计专业教师牵头,成立“会计诚信协会”,定期开展各种活动。比如,设立“会计诚信大讲堂”,邀请优秀企业家来做企业文化和伦理方面的讲座;邀请会计诚信的代表人物来做宣讲,宣扬先进事迹,发挥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向先进人物看齐,与此同时,结合财务造假案例事件,加强道德和规则教育。对于以上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学校可以考虑给予相应的工作量和学分,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

2.2坚持“全过程融入”,完善德才兼备育人机制

2.2.1增加会计诚信教育的投入,为“全过程融入”做好准备。首先,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会计职业素养,言传身教。作为会计专业教师,需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优化知识结构,丰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组织教师进行教材编写,具体可以依托学校或是相关政府部门,做好顶层设计,聘请专家来共同编写,形成具有时代性、权威性的会计诚信教育教材。2.2.2增加会计诚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构建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除了开设《会计法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等课程以及增加相应的学时以外,要求教师在其他专业课中也要融入会计诚信的内容。比如,《基础会计学》这一课程,讲授会计职业时,强调诚信是会计职业的核心价值观,讲授会计法规体系时,强调对法规遵守的重要性,讲授会计监督时,强调坚持原则的重要性等等[3]。讲授《中级/高级财务会计》时,传授各类业务的计量和核算的同时,强调遵守会计准则的重要性。讲授《税法》时,让学生充分了解纳税违法的具体表现和严重后果,重点培养其依法纳税的意识。《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中,可以通过各类舞弊案例的深入剖析,让学生意识到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包括对会计人员本身的影响和危害)。这一系列课程,贯穿于高校会计学生的每一学习阶段,通过这种多角度、多频率、全方位的渗透和灌输,使诚信思想成为会计学生价值准绳和基本遵循。2.2.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会计诚信案例讲座、专题讨论和专题辩论,引导学生阅读和观看会计诚信方面的文献、案例、视频等,进行比赛,给予一定学分和物质奖励。二是开展“诚信月”活动,定期邀请会计名家或是相关专业教师就会计诚信方面的前沿、热点问题进行直播和分享[4]。三是对于大四《专业实习》课,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开展现场教学,可以模拟以后工作的真实场景。四是在会计学生毕业之前增加职业宣誓这一环节,宣誓是一种圣神的承诺,可以起到约束人心、自觉遵守的作用。总之,通过这种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全过程融入”,用诚信文化凝聚人心,让诚信思想在会计学生心里扎根。

2.3建立“全方位评价”体系,确保制度落地见效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实施会计诚信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需要建立“全方位评价”体系。首先,不断完善教师分类考核评价机制,努力构建以“以德树人”为导向的评价和荣誉体系,将教师个人信用和教书育人过程中“以德树人”的表现加入到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等评价制度之中。对于思想品德高尚的教师,学校给予大力表扬、宣传和奖励。其次,探索“道德+知识+能力”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道德评价方面,针对全校学生,建立个人诚信档案[5],大学四年在校的诚信方面的行为表现,比如,在各类考试中的舞弊行为,参与学校诚信教育方面的各种讲座、竞赛或活动等记录在册。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个人诚信档案里,增加“会计诚信”一栏,详细记录各种在课堂上以及走出课堂参与实践的与会计诚信有关的课程或活动的学习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结果等,这种“全程信用记录”最终作为毕业考核的标准之一。关于评价标准,可以从待人处事、秩序遵守、活动参与、考场作风等方面来进行量化考核,具体可采取打分制,分为等级,包括自评和他评。评级的最终结果,作为平时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先进集体等推优项目的重要参考依据,评价等级低的学生在申请奖助学金以及就业推荐时会受到限制。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建立会计诚信查询系统,新生入校就让其了解此系统的目的、特点、具体操作和评价,学校不断加强系统的跟踪和检测[6]。诚信档案和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全校师生的诚信意识,这种校园诚信文化一旦形成,新生入学后,可受到熏陶,接受进而慢慢成为一种行为习惯,与此同时,这种环境渲染也有利于提高会计诚信教育的效果。

3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