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智慧农业监管范文

智慧农业监管全文(5篇)

智慧农业监管

第1篇:智慧农业监管范文

关键词:农业智慧温室;关键技术;应用浅析

1关键技术

1.1传感器技术

该技术通过声、光、电、热、力、位移、湿度等信号来感知现实世界,是物体感知物质世界的“感觉器官”。

1.2网络通信技术

该技术是物联网物理系统的状态数据和应用服务的反馈信号传输的基础。

1.3信息处理技术

该技术通过对感知的数据和采集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决策,实现对物理实体的有效监控与管理。

1.4自动控制技术

由控制执行器接收并执行命令,最终影响物理实体状态,形成从物理世界到信息空间再到物理世界的循环过程。

1.5AI图像识别技术

该技术对图像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以识别各种模式的目标和对象,在农业领域可用于病虫害识别等。

1.6智能终端设备与标准化生产管理深度整合技术

智能终端设备能够成功实现智能化管理,核心在于基于物联网的精准、完备的数据采集,而所有关键环节的数据采集贯穿于标准化生产管理之中。工作人员利用智能终端设备,通过智能分析系统将智能传感设备收集的数据、标准化生产管理系统所下达的任务和农产品物流运输销售信息进一步处理、整合,最终将信息反馈到生产环节,指导农业生产。

2技术应用分析

2.1温度控制

夏季采用自然通风和强制通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降温。控制器根据目标温度与实际室温的偏差以及室温的变化率进行模糊计算。需要降温时,首先开启顶窗系统进行自然通风,调整温室内温度。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温度达不到目标温度值,则开启侧窗系统。如自然通风不能达到温室内温度要求,则关闭自然通风,采用强制通风的方式来控制室内温度。如温度仍达不到目标要求,系统会开启温度过高报警,提示用户增加降温设备。

2.2通风控制

由室内传感器采集温室内部上、中、下位置温度值,模糊计算室内温差值。如温差值过大,系统开启循环风机。传感器同时采集室内湿度值,如湿度值偏差过大,则开启循环风机,以平衡室内湿度偏差值。还可以根据二氧化碳浓度选择开启或者关闭循环风机。通风换气装置可由电脑操作人员通过控制装置操作,也可进行定时通风设置。

2.3光照控制

1)遮光控制功能。系统将室外气象站采集的光照值与设定的目标控制值进行对比。如采集到的数值高于系统目标设定值,系统展开外拉幕进行遮光;如采集到的数值低于系统目标设定值,系统则收拢外拉幕。外拉幕的展开与收拢可以由控制器定时操作,也可由工作人员通过控制器操作。2)补光控制功能。系统将室内数据采集器传回来的高灵敏度光照值与设定目标值进行对比。如采集到的数值高于设定目标值,系统自动关闭补光灯;如采集到的数值低于设定目标值,系统自动打开补光灯。系统还设置有光照累积时间值,如光照累积时间不够,补光灯会在设定时间打开进行补光。

2.4水分控制

系统将土壤湿度传感器采集的湿度值与设定目标值进行对比。如采集到的数值高于设定目标值,系统自动关闭灌溉阀门;如采集到的数值低于设定目标值,系统自动打开灌溉阀门。采取定时轮灌的方式,既能够有效保护水泵,又利于土壤更好地吸收水分。

2.5湿度控制

系统将室内湿度传感器采集到的数值与目标设定值进行对比。如采集到的数值高于目标设定值,系统自动关闭喷雾阀门;如采集到的数值低于目标设定值,系统自动打开喷雾阀门,保障湿度调整到最佳状态。

2.6视频监控

视频监控可用于探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并可以监控其他环境调控设备是否在正常执行命令等,为农业生产的可视化管理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瑛,崔运鹏.我国智慧农业关键技术与未来发展[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5(06):34-37.

第2篇:智慧农业监管范文

关键词:智慧农业;营商环境;农业;产业园

德州智慧农业产业园项目通过引入战略投资伙伴、引进荷兰先进农业技术和人才、采用人工智能、拓展冷链物流等方式,建成现代化智慧农业集散中心,在“双招双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具有典型意义。2020年7月2日,山东省市场监管局研究中心结合“优化营商环境,促‘双招双引工作’、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年度重点课题研究,派员会同德州市市场监管局、陵城区市场监管局和陵城区农业农村局,前往德州智慧农业产业园进行专题调研。

1德州智慧农业产业园基本情况

德州智慧农业产业园是亚洲目前单体面积最大的现代智慧农业大棚园区,项目总投资约10.5亿元,占地53.7hm2。其中,一期总投资4.73亿元,占地33.7hm2,于2018年3月动工建设,是亚洲单体面积最大的文洛式智能玻璃温室,已于2019年9月26日投入使用。德州智慧农业产业园由德州财金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州财金智慧农业)投资建设,是德州市东部城区现代农业的核心项目,同时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工程项目和省重点项目。德州财金智慧农业于2017年5月5日成立,注册资本2.3亿元,为德州财金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州财金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德州财金集团是德州市属国有独资企业,拥有AA+的主体信用评级,坚持“城市建设运营商,产业发展助推器”发展定位,形成城市建设、产业投资、金融服务、资产运营等特色板块。

2优化营商环境的基本经验和主要成绩

2.1智慧农业动能新旧转换

走进智慧农业大棚园区,如同进入了一座现代化的流水线工厂,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概念被完全颠覆,战略合作伙伴、高端技术人才、人工智能、冷链物流和电商营销成为智慧农业的关键词。智慧农业是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要素,通过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和个性化服务的全新农业生产方式,是农业信息化发展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的高级阶段,德州智慧农业产业园做了有益的探索。

2.2营商环境日趋优良

德州智慧农业产业园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农业副区长为组长的陵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领导小组,积极支持和指导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规划、创建工作。陵城区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等有关政府部门,当好企业“店小二”,全力支持智慧农业发展,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将工作站点前移,安排专人负责,积极协调,在政策支持、合作交流、技术指导等方面全力服务于智慧农业的发展。1)用足政策全力支持智慧农业发展。在政策方面,全力支持智慧农业发展,安排专人负责对接,定期进行调度,帮助申请山东省智慧农业应用基地、德州市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德州市放心农场、德州市粮改菜项目等。为了推动陵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进一步发展,2019年度德州市财政安排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奖补资金30万元。2)建立合作交流平台,提升智慧农业引领作用。①在合作交流方面,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精准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助力企业发展。②架起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的交流平台,强化交流合作,在降低能源损耗、提高运营效率等方面发挥桥梁作用,切实发挥服务作用,助力快速发展。③发挥智慧农业示范引领作用,组织辖区企业和农民进行交流学习,提升辖区内农业现代化水平。3)充分利用农技专家人才,精心进行技术指导。将智慧农业产业园作为农技服务标准化示范点,安排农技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

2.3智慧农业效益大增

在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下,德州智慧农业产业园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契机,以先进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生产工业化,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荷兰是欧洲的一个小国,却是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农业出口大国,每年的净出口额超过500亿美元,这就是智慧农业的魅力。德州是京津冀一体化的枢纽城市,被赋予“一区四基地”的功能定位,优质农产品的供应基地即为其中之一。山东省德州市以此为契机,对标国际智慧农业先进水平,打造中国的园艺业心脏,建立园艺产业全链条,推动智慧农业迅速发展。2019年11月6日,该项目与上海盒马鲜生签订销售协议,同时与叮咚买菜、大润发等销售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客户定位于上海、北京、南京和杭州等地的高端客户。在第一个种植季,从荷兰、美国等引进8个品种51万株番茄种子,12月初产品开始上市。第一个种植季取得营业收入1.4亿元左右,实现利润约575万元,实现了良好经济效益。同时,项目让农民增收给农村增彩,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农民土地流转,每667m2每年获得1500元收入。项目用工300~500人,周边农民(40~50岁妇女居多)进入农业工厂,每月可收入3500~4500元(最高可达7000元),年收入至少翻一番。通过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对周边带动效应明显。项目全年进行100次左右的农事操作培训,不仅提高周边农民农业技术能力,还转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思想观念。

2.4智能科技率先垂范

德州智慧农业产业园的建设,以国际健康标准为导向,以实现种植条件全方位智能控制为路径,采用国际化项目管理模式和全球最高水平的荷兰智能联动大棚技术和体系,应用中国建材自行研发生产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高透无影玻璃和高标准铝合金轻钢材料。可以说,该项目农业生产技术非常先进,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特别是绿色生物技术的运用,让发展更有含金量。

2.4.1充分运用绿色生物技术采用熊蜂自然授粉生物技术,具有五大优势。1)利用熊蜂为番茄授粉可完全避免因激素喷(点)花不当引起畸形果,显著增加成果率。2)有效降低花期病害发生率,熊蜂授粉后,花瓣会迅速自然脱落,消除了病菌在残花上的滋生场所,大大降低了花期病害的发生。3)增加产量,熊蜂授粉可避免因激素使用不当造成的空心果,而且通过熊蜂授粉可使果实的种子充分发育,从而增加果实总量,产量可增加10%以上。4)熊蜂适应力强,个体强壮,对温室环境适应力强,温度低、湿度大,蜜蜂不能工作等环境下熊蜂仍然可正常工作。5)减少激素残留,与激素蘸花相比,用熊蜂授粉不会产生激素残留。熊蜂自然授粉,使得番茄汁水浓郁、籽粒饱满,风味更佳。

2.4.2高效建成国际先进运输包装生产线番茄棚内运输采用AGV无人运输系统。AGV车是无人驾驶车,将从温室中采收的番茄运送出来,停靠在AGV车站进行卸载,通过传送带将半成品全部过秤称重,再输送到自动筛选线。筛选线将筛选后的番茄输送到包装线上进行包装并装箱,最终通过机器人的机械手臂自动码垛,产品入库,完成整个包装仓储流程。从采摘到餐桌,除人工采摘外,其余工序均自动化完成,真正实现了产品绿色无污染。

2.4.3科学运用开发阿里云、物联网技术通过与阿里系(阿里云、钉钉、天猫、淘宝)深度合作,为项目提供安全、可靠的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让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温室赋能。利用荷兰开发的独特物联网技术,实现全过程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对温室内的风、光、水、气、肥等全面管理,确保为番茄精准生长提供良好环境。

2.4.4实现水肥一体化和自动控制大棚内,水肥一体化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全过程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对温室内的风、光、水、气、肥等全面管理,为作物精准生长提供良好的均等生长环境,保证果实的优质化和标准化。

3智慧农业产业园的发展展望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3.1德州智慧农业产业园发展展望

德州智慧农业产业园通过内引外联,注重新旧动能转换,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引进人才,让传统农业在高新技术的引领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智慧农业崛起之路。

3.1.1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提高智慧农业发展后劲德州陵城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推进番茄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发展绿色防控、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创建陵城区区域公共品牌,支持开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积极培育陵城区现代农业品牌。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引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股份合作等形式进驻园区发展,把联农带农作为政策支持的重要条件。

3.1.2打造高效交流平台,提高智慧农业发展水平德州智慧农业产业园依托智慧农业,着力打造国际交流平台,涵盖技术转化、技术研发、技术交易及产品展示;在项目周边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条,引进农业新材料、人工智能及冷链物流等公司,力争发展为全国智慧农业集散中心;建设智慧农业总部,建立生产数据中心、信息运营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及企业财务中心。

3.2智慧农业产业园面临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3.2.1智慧农业产品当前无法进行绿色认证由于当前绿色认证没有无土栽培标准,德州智慧农业产业园在绿色认证上遇到了困难。智慧农业应用无土栽培技术,大多数企业采用椰糠或岩棉作为栽培基质,在进行产品绿色认证中,现行标准为土壤技术标准,并无无土栽培相关标准,导致智慧农业产品无法进行绿色认证。

第3篇:智慧农业监管范文

关键词:辽宁;智慧农业;物联网

引言

智慧农业是智慧经济在农业中的具体体现,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对农业生产、运营过程进行控制,实现智能感知和预警、智能分析与决策、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精准化流程、可视化监管、智能化决策[1]。智慧农业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科学化与高效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出台诸多关于发展“智慧农业”纲领性文件,报告明确提出智慧农业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路径。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智慧农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1辽宁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辽宁省在农业领域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实施“互联网+”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辽宁省农业从业人口比重较大,属于农业大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智慧农业的实施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17年,《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提出要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在全省范围内积极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

1.1辽宁智慧农业发展概况

《辽宁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强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和,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鼓励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农业遥感、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近年来,辽宁省政府积极推进农业大数据建设、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农情远程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智慧气象系统的建设。在此基础上,重点实施了远程农业可视化建设工程、远程控制物联网技术工程、农业预警会商系统工程、专家智能应用系统工程等4项工程,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智慧农业在辽宁省的发展。2012年,沈阳市成立了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启动了3333.33hm2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项目,规划利用4a时间完成2666.67hm2日光温室、533.33hm2畜牧养殖,以及133.33hm2水产养殖的目标。2015年,盘锦市盘山县林场与辽宁奥星通讯科技公司合作,建设智能化现代化蔬菜大棚,实现了信息感知、智能调控和专家远程指导。2016年,沈阳市在浑南区营城子街道建立了智能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新型现代设施果蔬示范园,占地面积3.53hm2,20个温室,6个冷棚。2019年6月,法库县投资约10亿元建设“法库贵澳大数据农业科技产业园”,规划用地总面积约133.33hm2,主要建设15万m2冬暖式保温大棚、5万m2纹格式智能玻璃温室、组培育苗基地、特色种植、农旅观光、特色农业及农业数据中心、生态餐厅、康养风情小镇等综合体。目前,辽宁智慧农业的发展仍处于萌芽阶段,农业的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和规模化程度还很低。农业生产与运营仍以传统方式为主,集农产品及农资市场监测分析、灾情预警、农村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信息预警服务中心尚未建立起来。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智慧农业模式只在个别的农业产业园区得以应用,农村智慧化水平停留于初始阶段,距离智慧农业的普及还有很大差距。

1.2辽宁智慧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农业现代信息技术推广普及率低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素,但辽宁省的农业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业管理、智能服务、农产品安全追溯等方面的应用仍仅限于少数农业龙头企业,并集聚在大城市的近郊区域,尚未形成以省为中心,市与县为节点,遍布乡、镇、村的架构,没有建立起由上而下的需求与供给信息链。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相对缓慢,据辽宁省第3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信息显示,截至2016年底,只有17.3%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

1.2.2智慧农业规模十分有限截至2016年底,辽宁省全省温室占地面积仅有60.0千hm2,大棚占地面积42.5千hm2。全省范围内,目前尚没有建立起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互联网技术的统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仅有少数几个试点园区尝试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运营领域,全省农业总体上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设施化生产程度很低。

1.2.3智慧农业的技术水平较低辽宁省大田作物尚没有大规模地采用“3S”技术(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部分设施农业也远未实现自动播种、灌溉、施肥、除草、病虫妨害等功能。对耕种机械进行智能控制,实现农业耕种的智能化生产的比率非常低,能够达到农产品从播种、养护、采收、加工、包装、仓储,直至运输的可追溯数字化管理的地区屈指可数。

2制约辽宁智慧农业发展的因素

2.1缺少统一规划

辽宁省各地市农业物联网应用基本处于试点阶段,一般由信息企业主导,政府缺乏统一规划和引导。在基地与项目落实、核心技术和集成体系、运作模式等方面,缺乏有效指导,基础信息不全,质量不一,技术创新不足,标准不高。物联网系统彼此不能兼容,厂家不同其生产的设备互不通联,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由此导致智慧农业信息数据标准化程度低,数据整合程度低。农业数据采集覆盖面狭窄,缺乏权威性,很难做到信息数据共享。

2.2基础设施落后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机械设备现代化程度低。2016年底,辽宁省共有拖拉机60.5万台(其中大型仅有15万台),平均82hm2耕地才有1台拖拉机。牲畜养殖和农田种植使用的设施、设备以简单器械为主,很难与数字技术对接,影响机械智能化的实现。偏远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2016年末,全省能灌溉的耕地面积1023.4千hm2,占辽宁省全部耕地面积的20%,其中只有喷灌、滴灌、渗灌设施的耕地面积268.1千hm2。农村信息化程度低,农户计算机拥有率还未全面普及,平均每百户仅有电脑25台(截至2016年底)[2]。部分农村手机信号差,用于智慧农业生产、管理、运输与销售阶段的信息数据大多为简单的归集,而专业性分析数据资源较少,可用于指导生产、运作、管理与销售的信息不足。

2.3设施投入产出率低

智慧农业难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初始投入大,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农产品的低廉价格与微薄收益很难支撑农业的高投入。智慧农业所需要的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无人机技术、遥感技术等数十种高新技术需要现代的设施和设备,这些设施、机械的价格昂贵,远远超过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一般的农户难以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高投入限制了高科技、智能化机械农具进入农业生产,制约了智慧农业发展。

2.4智慧农业应用人才缺乏

智慧农业需要既懂信息、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职业农民,现实的情况是,从事农业的生产者大都是中老年农民,不仅知识水平低,而且对现代信息技术和技术装备缺乏认识,根本不具备发展智慧农业所需的素质和能力。2016年,辽宁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826.7万人,年龄35岁及以下的仅有117.0万人,占全部生产经营人员的14.15%,而年龄55岁及以上的则占到39%。在农村,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又懂农艺和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非常匮乏。虽然近年来各地都在鼓励大学生与在外务工农民积极返乡创业,助推农村经济发展,但真正回到乡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高素质人才寥寥无几。

2.5土地规模化经营进程缓慢

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智慧化生产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辽宁省的农地流转速度加快,截至2017年初,辽宁省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0万hm2,但是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仍然很低,全省仅有1.5万农户经营面积超过6.67hm2,规模农业经营户生产经营人员只有41.2万,占全部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4.98%。土地流转价格不高,农民之间流转的旱田价格只有300~400元•667m-2•a-1,农民普遍不愿意出让土地的承包权,依然将土地视作基本生活和养老的保障;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频繁引发矛盾和纠纷,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小、速度慢,制约了外来资本的流入。此外,大多数农户无力进行土地规模化经营和购买先进的农业生产机器,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限制了智慧农业的推广应用。

3辽宁智慧农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3.1规范智慧农业发展方向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智慧农业发展应该以省为单位,制订详细的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制定好智慧农业行业信息标准,明确具体建设目标、任务、资金投入与筹措等。农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多样性,要根据辽宁省气候和土质情况,把握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在辽宁省农业领域的应用规律,探索适宜辽宁地域特点的生产智能化、管理数据化、经营网络化和服务在线化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提供新动能。

3.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智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将现有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综合服务体系,直接面向农业生产、销售和物流等各个环节,实现农业生产、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服务、农业及农村工作的信息化。统筹规划与建设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将农村物流建设纳入到城乡建设规划中,形成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网络,降低智慧农业运作成本。应大力推广PPP模式,围绕现代畜牧、现代种业、设施园艺、设施水产和智能农机等优势产业领域建设一批先进的智能、精准、高效、绿色智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智能农业应用示范基地[3]。

3.3建立农村信息化综合平台

各地政府要积极推广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构建一个集农业生产、农业信息、农业监管、农业仓储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平台。提高农业数字化、精准化水平。让农业互联网零距离贴近一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积极推广低成本、易操作的智能终端和应用软件,满足农民实际需要,提高资源利用率。

3.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不断加大对智慧农业的政策扶持和财政资金支持,统筹使用财政资金,鼓励采取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4]。制定政策,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智慧农业建设,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对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贷款服务,对民间资本进入智慧农业领域给予支持,旨在建设高标准的智慧农业生产基地。

3.5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依托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涉农企业,开展智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用好“大学生村官”与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政策,鼓励农业科研院所专业人才到农村挂职,对农技人员进行智慧农业的相关培训。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人才,提升种养殖经营主体的管理水平和信息化发展水平。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开展信息智慧农业,对于自愿到智慧农业企业工作的大学生,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和补助。

4结论

智慧农业对促进农业转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辽宁是农业大省,虽然辽宁省农业基础设施、科技支撑能力、国家政策支持等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辽宁省的智慧农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辽宁省智慧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加强统一规划,加大对智慧农业的政策扶持和财政资金支持,建立完善统一的农村信息化综合平台,而且还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力度。发展辽宁智慧农业是推进辽宁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龙江,靳永辉.我国智慧农业发展态势、问题与战略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18(03):74-78.

[2]辽宁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N].辽宁日报,2018-03-30.

[3]甘甜.“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7(06):6-8.

第4篇:智慧农业监管范文

关键词:智慧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1传统农业与智慧农业的差异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传统农业中农民是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自然技术体系。农业技术的发明主要依靠农民的实际活动,后续传播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和模仿方式,进而导致技术创新效率非常低、出现新技术应用时间较长,并且在过去政府极少有专门的研究机构。相比之下,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科学家进行密集实验主动研究,经过专业研发促进新型农业技术,从而对智慧农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从生产工具方面来说,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工具的演变从简单到半机械然后过渡到智能化,农业器具的发展给生产带来巨大改变,为农业进入现代化创造条件。近几年受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依靠机械生产体系,农业生产工具不断创新,生产的效率逐渐提高。从劳动力方面来说,传统农业中家庭农场承担多种任务,主要劳动力为农户家庭成员,劳动力缺乏现展的动力。而智慧农业发展中经营模式有所改变,劳动力已经开始转移为非农民。新的模式下可以及时发现种植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应用高科技解决,逐渐解放了农业劳动力。

2利用智慧农业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

2.1建立农业生产追溯体系

智慧农业背景下,食用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二维码追溯体系,消费者在购买之前可以扫描二维码了解基本信息,实现从农产品生产到食用过程透明化,不仅保障了农产品食用安全,也可以提升品牌效应,为经营者带来利益。

2.2智慧农业指明农产品安全新风向

我国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就目前消费结构来看已经产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在思想意识上更加关注健康生活,更加愿意购买绿色产品。因此可以通过政府主导构建优质的农产品品牌,为人们追求无公害农产品提供保障,满足人们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由此可知,发展智慧农业为农业技术带来巨大变化,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消费的观念有所影响,通过智慧农业发展,可以创造更优质的市场环境。

2.3发展智慧农业打造品牌农业战略

在发展过程中应追求品牌效应,让经营者按照要求取得质量认证后给经营者相应的商标权。这种方式可以增加市场认知度,为更多农产品建立良好的口碑,进而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实现高收益。智慧农业背景下,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实现品牌农业战略,需要依托品牌资源实现转型升级。此外,农产品种植过程中对区域自然资源有很大的依赖性,必须保证当地自然条件符合要求,才能创造出优质的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以当地的自然条件为基础打造农产品地理标志,可根据自然地理单元进行划分,根据品牌资源进行申报认证,利用现代智慧技术,将农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信息记录,促进农业安全生产的同时让消费者对农产品信息进行全方面掌握,增强消费信心。

2.4建立农业信用评级系统,树立经营者责任意识

目前很多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来广泛构建监督系统,农业经营也应纳入其中来避免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出现安全事故。利用智慧农业可以实现技术上的革新,并通过现代化经营手段让生产经营者改变陈旧的发展理念,同时应制定相关法律规定、加大惩处力度,提升经营者责任意识。

3结论

随着各种新科技不断涌现,农业种植过程中可以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各项技术对农产品种植的环境进行严格监控,通过对环境的感知自行进行数据统计,了解农作物生长的状态,及时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甄别,保证农业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吴冈玉.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增添乡村振兴动能[J].江苏农村经济,2018(12):41-42.

[2]仲文祥.“互联网+”模式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对策探究[J].农业工程技术,2019(36):94-95.

第5篇:智慧农业监管范文

关键词:智慧农业;系统融合;资源共享;山西运城

1建设背景

1.1国家提出“互联网+农业”战略规划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同时,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为核心的新技术迅速普及,正在与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创业创新进行深度融合,正在逐步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标志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1]。

1.2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助推器

运城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禀赋,粮、果、菜、畜、加工等农业产出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承担着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农产品出口平台等建设重任,正在积极推进“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建设。但同时,运城市农业主导产业大而不强,产品多而不优,一、二、三产融合不深,比较效益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不足,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不足,农业发展步入一个瓶颈期[2]。必须抓住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全产业、全链条的覆盖应用,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以信息化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全市农业信息化发展取得一些阶段性进展。一是智慧农业平台建设。2017年,运城市按照“政府投资、企业运营、第三方监管”的建设方式,启动了“运城市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根据建设内容和资金情况分2期建设。目前,一期工程的“一个平台、两个中心、五个核心应用系统”已建设完成,二期已经开工建设。2018年11月一期工程代表山西省参加了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博览会,获创新奖和优秀设计奖。二是益农信息社建设。基于运城市农业资源优势,2018年运城市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全省首批3个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体推进市之一,全面启动并完成了2611个“益农信息社”的建设,覆盖了全市80%的行政村。

2建设目标和建设原则

建设目标:5年内,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推广,推动智慧农业平台系统与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紧密融合,探索建立可持续的智慧农业市场化运营机制,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和运营一体实施,互联网与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实现全面深度融合,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原则: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统筹推进、共建共享。

3建设内容

3.1平台系统融合

构建一体化的农业数字资源体系,加快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推动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共享数据的制度机制。

3.1.1两大平台系统融合。推动“运城市智慧农业平台”和“益农信息社”两大平台系统在网页入口、板块划分、后台服务的互相融合,做好统筹划分和联动推进,但同时要确保两大平台的特色和相对独立性。

3.1.2各类数据资源融通。要以全市智慧农业大数据为依托,纵向加紧与部、省、兄弟省市农业部门以及县局、乡(镇)、村,在自然状况、宏观经济、种植生产、畜牧生产、渔业生产、农业生产等农业农村信息上的互联互通,畅通数据信息获取渠道;横向整合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的各类资源,编制数据资源目录,加快农业农村重点领域条数据、块数据资源建设,为数据采集、分析、应用循环体系建立奠定基础[3]。

3.1.3第三方企业功能整合。一是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电子商务企业、金融机构、信息服务企业、煤气水电企业、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服务商的对接融合;二是加强与淘宝、京东、云农场、中国惠农网、一亩田等农业电商平台的整合应用;三是加强与农机、农资、家电、日用品等厂商的对接应用。

3.2运营模式创新

依托两大平台系统,建立完善“政府+运营商+多个服务商”的运营机制,加强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及创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强信息化在金融、电商、教育、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等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推广。3.2.1“互联网+种养”模式。把大数据、空间信息、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农业中去,加快信息技术与种养殖、加工、储运等过程的全面深度融合,建立涵盖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仓储、流通全过程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智慧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应用基地,提高智慧种养水平;并逐步探索建立将农业传感器、智能装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的相关机制[4]。

3.2.2“互联网+营销”模式。依托两大工程,主要在企业培育、建设试点、创新模式、人才培育上发力,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建立农产品、农村手工制品上行和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下行双向流通格局,有效解决农产品难卖、卖价低的问题。

3.2.3“互联网+物流”模式。结合运城市建设“现代化立体式交通枢纽和重要物流集聚区”的战略目标,运用现代信息和传感等技术,实现信息共享、智能调度、货物跟踪、安防安保、远程支持等功能,建立健全面向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体系,有效解决传统物流中的环节多、损耗大、成本高、信息不畅等问题。

3.2.4“互联网+产业”模式。将农业信息化功能从生产供给拓展至生态建设、生活休闲服务、农业加工多元化领域,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借助网络营销的力量,利用新媒体、新渠道、新模式,打造有故事、有情怀的农业产业品牌和有效的运行体系。

3.2.5“互联网+政务”模式。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深化农业农村大数据创新应用,全面提高科学决策、市场监管、政务服务水平。

3.2.6“互联网+金融”模式。建立政府牵头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与农商行、农发行及京东、蚂蚁金服、翼龙贷等网络金融企业单位开展业务谈判,签订框架协议,发展普惠金融,用好用足金融政策、产品和服务。此外,充分发展农产品众筹、农场众筹、农业技术众筹等农业众筹,创新普惠金融模式,有效解决资金不足、融资难的问题。

3.2.7“互联网+数据研发应用”模式。进一步探索提升综合建模分析、数据挖掘应用等能力,推动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应用,积极开发平台和农民爱用、常用、易用、好用的APP,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

4参考文献

[1]刘云霞.商水县智慧农业建设目标与发展展望[J].现代农业科技,2017(8):271.

[2]张继梅.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路径及保障[J].改革与战略,2017,33(7):104-107.

[3]张育斌,张倩,王志琴,等.宁波市智慧农业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4(5):625-62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