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智慧施工技术范文

智慧施工技术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智慧施工技术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智慧施工技术

第1篇:智慧施工技术范文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智慧工地;绿色施工;装配式建造;项目管理

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发展,城市用地日益紧张,超高层建筑建设步伐加快,超高层建筑因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人们青睐,许多国家和企业纷纷通过投资或建设超高层建筑展示其综合实力。因此,对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进行多元探究,探索超高层建筑与环境生态、智慧建造、创新技术等相关各种施工技术管理十分必要,这将对今后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管理起到推广和借鉴作用。

1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常见的特点和难点

超高层建筑大多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且具有奇特的外形、庞大的规模、多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等特点,常被确定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这些因素给施工带来了不少困难。本文以现有超高层项目工程为背景,通过解析超高层建筑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梳理出以下特点作为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实施的关键。

1.1规模庞大,施工周期长

超高层建筑规模巨大,建筑面积达几十万到上百万m2,造价几十亿元,甚至逾百亿元,施工周期往往要3~5年时间。庞大的规模,超长的施工周期,不仅增加了风险发生的概率,也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跨越几个冬季和雨季甚至更多,恶劣天气不可避免,除此之外,随着施工高度的增加,施工环境的复杂性、恶劣性也成正比增长,作业环境对高度的增长更加复杂,这些都会给施工带来巨大的困难。

1.2结构超高,技术含量高

超高层建筑区别于其他普通建筑最为显著的是高度高、外形独特、材料新颖、技术复杂,目前,我国超高层建筑施工高度已突破500m,600m大关,苏州中南中心的高度达到729m,其他超高层建筑高度有继续增加的趋势。此外,有些超高层建筑虽然高度并不突出,但是造型奇特复杂。这些特点都对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1.3空间狭小,专业穿插多

现代超高层建筑多建设于城市中心或繁华地带,又多为商业综合体,常集办公、酒店、休闲、娱乐和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系统复杂,功能繁多。为实现繁多的建筑功能,系统无论从结构还是装修而言更加复杂,除此之外,机电系统内部本身也包含庞大的复杂系统(包含给排水及供暖、建筑电气、通风空调、智能建筑、电梯等),施工中更加强调协调性。建筑施工企业组织超高层建筑施工时难度极高,总包管理工作内容繁琐,协调工作量大,要在限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优质高效地完成所有施工内容,就要求总承包单位具有强有力的施工组织能力。

1.4行程超长,运输量巨大

由于超高层建筑的超高层结构,工程施工运输的垂直运距为超长,超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增大,导致工程施工内容体量巨大,除带来结构材料剧增外,也使机电安装与装饰工程所需的材料数量大增,众多施工人员频繁上下的运输流量相当大,运输行程长、运输量大、运输频次高、运输密集、组织工作繁重、安全防护等问题突出,垂直运输体系的工作效率极大影响了施工速度。

1.5新技术多,新工艺繁复

超高层建筑多为设计标准较高的建筑,有些被列为城市标志性的超高层建筑更是如此,一般500m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技术上都创造了多项国内外之最,超高层建筑中涌现了许多新技术。业主多对超高层的建设标准要求较高,因此在合同中明确约定鲁班奖、国优奖、绿色施工LEED金奖等施工目标。建设单位和建筑设计师为打造精品常采用当今世界最新科技成果,这又导致超高层建筑施工工艺繁多复杂。

2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应重点把握的环节

为安全、优质、高效完成一个工程体量庞大、结构功能复杂、安装装饰标准高、垂直运输困难、施工工期紧张等超高层建筑施工任务,施工总承包单位须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2.1目标导向,提前科学策划总体施工部署

超高层建筑一般是城市的标志工程,社会各界对工程环境、工程质量、工程效果都有新要求、新期望,在制订目标时,一定要有高起点、高标准。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施工总体部署是施工组织设计的核心和灵魂,是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是影响工程成本的重要因素。施工总体部署一旦经专家论证确定,不能轻易更改,要保证工程按要求有条不紊地实施。在工程实施前,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要经施工企业的专家集体讨论后制订切实可行的施工总体部署。施工总体部署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主要工程目标;划分主要施工区段流水;确定主要施工顺序和关键线路;分析工程重点和难点;确定主要工期节点;选定主要施工设备;选用主要动力来源;确定现场交通疏导方案;确定现场绿色施工标准;确定项目科技创新目标等。主要施工顺序的确定要考虑施工队伍的能力及力量、交通道路、机械设施及周转量的配置、后期安装及装饰工程的提前插入、保证联调联试工作的实施等因素。施工顺序及关键线路主要考虑尽快创造工作面及有利于后期工作的提前插入,要考虑季节性施工给工程带来的不利因素。重点难点分析要结合工程的结构特点、周围环境、气候特征、地质条件、机械及周转料的供应等因素,找出真正的工程重点和难点,制订有针对性的措施。主要工期节点的确定,要结合工期总体要求,充分考虑各方不利因素,以先紧后松,抢结构保装修,重点部位提前穿插,非重点部位根据后置的原则制订。主要设备选用要注意现场环境,以宁用设备不用人工,适当放大的原则,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提前考虑大型机械设备的走行路线和设备基础的准备。

2.2前沿引领,充分运用智慧建造技术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基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智慧建造技术工程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智慧建造技术管理也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智慧建造技术管理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智慧建造技术管理系统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移动技术的模式,以施工项目现场管理为核心,为采用精细化协同管理的超高层建筑工程提供简便、智能、实用的移动化办公管理云平台。提高项目执行力,利用智慧建造技术管理平台任务通知,及时地获取反馈信息,缩短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程质量,利用智慧建造技术管理平台开展项目部质量自查、工程部质量抽查、领导质量巡查、供应商及材料品牌检查、隐蔽工程影像验收检查、质量问题及所在区域图纸化标记功能等程序运用,缜密检查各个环节,提高工程质量。节约施工时间,利用智慧建造技术管理平台信息共享,项目成员之间可以查看各自的工作日志及计划,有效提升项目公开透明度,节约了施工工期。保障施工安全,利用智慧建造技术管理平台,实现施工现场动态安全管理。通过深化设计或预制加工等模型技术,附加或关联生产、防护设施、安全检查、风险源、事故信息,基于安全管理标准确定安全技术措施计划,采取安全技术措施,做到对超高层建筑施工全过程的可视化管理,项目管理人员在施工前就可清楚施工工序及工作区间范围,以便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确保能合理有序地进行管理,了解现场的资源使用情况,把控现场的安全管理环境,大幅增加安全管理的可预见性,保证施工现场安全。

2.3运用BIM技术,合理规划现场平面布置及交通组织使用

BIM相关软件(Revit,Tekla,Magicad)对工程项目进行建模,在对所有专业(施工平面、场内外交通道路、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工程机械、临时用水、临时用电以及消防等)的各类因素进行整合后,将所有模型导入Navis-works软件或广联达5DBIM平台中,采用三维模型来表现效果,按照规范要求、方案要求和具体过程情况,修改问题,调整布局,通过施工组织模拟、人流疏散仿真、道路交通仿真、施工机械工作演示、消防功能模拟等检验施工平面布置方案,最终形成优化的施工方案,减少施工方案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建模时应特别注意以下2方面因素。(1)在建立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模型时,应当包含施工图设计或深化设计、场地布置等类型的模型元素,超高层建筑施工时,施工方法选择除须考虑场区外周边环境,还要结合场区内平面布置。(2)建模时要合理规划模型的精细度要求,不应一味追求模型细度,既保证BIM模型与现场实际情况的一致,使其能更好地组织施工,又不增加过多的建模工作量。既要对现场场地和设计场地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两者之间最佳结合点,又要对施工现场内场地布置和场地周边环境进行结合分析,找到内外结合合理的布置方案。

2.4绿色施工,充分引入装配式建造施工理念

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通过科学管理和科技进步,达到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基本要求。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将预制部件在工程现场进行装配建造,临时设施装配化、设备管线装配化、装饰装修装配化、主体结构装配化,从而促进构配件产业工业化,设备管道集成化,建筑形式多样化,构配件供应配套化。装配式建造施工具有减少垃圾、改善环境、节约人力、缩短工期等优点,从而可有效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的要求。(1)节能与能源利用:使用变频式机械设备,减少电量的消耗;采用低压无功补偿技术,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及线路输送能力,减少线路能量损失。(2)节地与用地保护:利用BIM技术合理排布临时设施,模拟场地使用情况,优化调整用地方式,加大用地的使用能力,使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通过水循环设备,加强水资源的二次利用,生活饮用排放水过滤后形成中水进行二次使用,也可通过降水集水设施,加大对自然水的利用,减少饮用水的使用,通过雾化降尘设备的使用,增强降尘的效果,减少水用量。(4)节材与资源利用:通过优化施工方案,采用新型模板,加大模板周转使用的次数,使用替代木结构新型材料,减少钢材使用数量,购置废材重生设备,加强施工中废旧材料重新利用。(5)环境保护:通过创新降尘方式有效控制扬尘,减少排放,降低噪声,降低光污染,通过固体废弃物控制和循环利用有效达到环境保护目标。(6)配合透光混凝土和森林建筑的设计新体验,超高层建筑将在一些建筑新技术领域尝试更加节能环保的措施。同时,也为建筑技术理论提供了更多可供探索的空间。

3超高层建筑施工关键技术新突破

超高层建筑体量(混凝土用量、钢筋用量、钢材、装饰材料等)的增加、建筑楼层数量上的叠加、装饰种类数量上的增多等因素复杂交织在一起,给施工带来更大难度。在施工技术方面须有新的突破,注入新的元素,实现技术创新,保证超高层建筑优质高效的完成。

3.1超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底板施工技术应用

为改善超高层建筑工程上部结构的受力,在设计阶段其基础底板面积、厚度都较大,混凝土的强度高,随之带来的就是施工过程中水化热大,温差控制难度高。为缓解上述现象,须提高基础底板混凝土施工组织和裂缝控制的要求。首先要配置好高性能混凝土,使其满足低热、低收缩、低钙、高工作性、高抗裂性。其次要做足尺模型试验与计算,运用足尺模型现场试验,结合有限元模拟计算,分析现场实施的可行性。在相同的条件下(工程实际地基地质条件相同的位置和环境)浇筑与底板厚度相同的立方体模型试件,并埋设温度和应变传感器(在模型内部和表面),测定模型内部和表面关键部位的温度和应变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有限元模拟计算,将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对底板混凝土的抗裂性进行科学评价,对混凝土结构的连续施工提供理论支持。最后,在浇筑混凝土时,注意外在施工条件,降低混凝土表面水分挥发速度,尽量保证混凝土水分挥发速度内外一致,这样可有效降低混凝土裂缝出现的概率,保证大体积混凝土底板的结构质量。

3.2超高层建筑垂直运输施工技术应用

超高层建筑行程高、垂直运输体系任务重、运输密集、投入大、效益高,因而在施工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要保证超高层建筑施工顺利进行,须合理选择、配备垂直运输机械。超高层建筑施工垂直运输设备是一套相互补充的担负建筑材料设备、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运输的施工机械设备。随着超高层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建筑结构的日趋复杂以及对施工工期的严苛要求,传统的垂直运输设备的运力及配置不足也逐渐显现。物料和人员运输是超高层建筑施工垂直运输中需解决的一大关键技术。因此需通过合理的配置,发挥不同型号塔式起重机的吊运能力,充分利用各个塔式起重机的工作性能,进而减少塔式起重机费用的投入。施工电梯也是超高层建筑施工垂直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施工人员上下、中小型建筑材料、机电安装材料和施工机具的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塔式起重机拆除以后作用更加突出,大量的机电安装材料、装修材料和施工人员都要依靠施工电梯进行运输。随着超高层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现有施工电梯存在占用装修作业面大、布置数量过多、承载质量和运行速度遭遇瓶颈等问题。因此,在有限的条件下对现有施工电梯增加梯笼,可增大梯笼的承载质量,提升运行速度。3.3超高层建筑核心筒智能顶模系统施工技术应用随着建筑高度不断刷新,建筑结构越来越复杂,传统工艺已很难适应超高层施工。研发运用超高层智能顶模系统技术,具有明显优势,运用其支撑点少、承载力大的特点,使顶模与支撑钢柱顶部形成刚性连接,以最少的支撑点,形成一个钢桁架结构,满足在平台上堆放较大集中荷载的需求,以此释放塔式起重机运能,提高施工效率,支点少有利于顶模系统的智能同步顶升控制,安全可靠。采用大吨位、长行程油缸控制特性设备使之带动顶模上所有机械设备在短时间内完成长行程楼层顶升,有效加快施工速度。全电脑智能液压控制系统的运用是利用电脑智能化控制顶升每个细节动作,实现顶升作业全过程、全自动控制,单点或多点实现自动调整,自动找平,报警停止,实现自身安全智能化控制。无线智能安全监控系统的运用,对施工过程中的风力、应力、应变、位移、垂直度、液压系统顶升压力等重要参数进行实施监控。空间三维可调模架,实现模架整体滑动,满足墙厚变薄、直变斜或直变弧度,实现模板满足层高变化的要求,也可进一步探究,使塔机模架一体化顶升,降低塔式起重机爬升和模架顶升间的相互影响。

3.4基于BIM技术外立面幕墙施工技术应用

结合工程的幕墙特点及实际情况,在既有BIM技术基础上,对BIM的新技术应用进行研究,发掘BIM技术在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价值,积极利用BIM技术解决幕墙施工中的重难点。为更好地确定各种幕墙系统,优化幕墙细部节点做法,改进既有幕墙施工工艺,可采用基于BIM的幕墙系统模型建模,研究幕墙细部节点做法,建立BIM幕墙节点族库;基于BIM技术研究新型幕墙主横梁连接方式,发明新型适用于本工程的幕墙横梁连接系统,推动幕墙施工技术的进步;基于BIM的三维可视化功能,核检设计方案并进行优化改进实施。未来超高层建筑的施工将不断适应个性化要求而进行前所未有的人性化设计,超高层建筑技术的施工将会涌现新的技术课题。不断提升施工技术水平,优化技术方案,是保证超高层施工安全、优质、高效、环保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琨.中国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案例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2]李长清,颜森,赵越,等.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主塔楼底板裂缝控制研究[J].工程质量,2016(4):59–62.

第2篇:智慧施工技术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现场管理;施工技术;研究

1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技术质量管理要求

针对目前国内建筑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工程项目现场施工技术质量管理要求,应当对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材料、技术安全以及施工技术质量和进度等进行全面管控,其中各环节的施工技术质量管控是重点。对于施工材料管理工作而言,应当从材料的质量、规格以及数量和品牌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效管控,切忌疏忽大意,一旦材料质量有偏差,则后果不堪设想。现场施工安全技术管理,也是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重点,实践中应当对施工作业人员加强防火措施以及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针对现场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问题建立专门的安保管理小组,加强以及完善现场施工安全预防管理。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进度管理,直接关系着企业经济效益,若工期延后,则涉及到合同索赔等问题。对于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一系列问题,应当及时进行解决,并且对施工进度进行跟踪管控,审查进度计划,并且协调好各单位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施工进度。

2加强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要点管控

2.1地基施工技术要点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过程中,地基基础施工质量管控非常重要,对各施工技术要点进行有效管控,并且进行全面了解和把握。地基施工是应当加强夯实法以及换土法和注浆加固技法管控,首先应当加强测量定位,由施工方依据试夯要求对夯点布置图进行确定,逐一测放。强夯之前利用推土机两次预压,保证场地平整度。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应当在地基表面铺设一定厚度的砂石垫层,也可利用地下水位降低法严防地基开挖设备下降,抑制强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孔隙,以免水压上升。分段施工时,应当严格按照由边缘至中央的夯实法,由一边向另一边发展。每次夯实一遍以后,应当再次利用推土机对施工场地整平,放线定位后继续下次夯击。注浆环节应当对现场施工钻孔进行实地勘察,在硅化加固涂层上预留一定厚度,防止浆液上冒,必要时进行夯填素土。地基施工过程中地基表面出现变形时,应当立即停止注浆,全面核查其成因,对注浆参数进度优化调整,以保证地基施工技术质量。

2.2电气接地技术要点

建筑电气接地施工过程中,主要针对框架主体结构进行钢筋安装接地施工技术质量管控。①利用柱内主筋作接地引下线。建筑施工过程中主要由两大钢螺栓、柱作为引线,无其他引下线。若我们可以确定两个支柱内钢筋为引下线,则效果更好。在有断开连接螺栓的条件下,应当先确定断开连接螺栓的具体位置,注意支柱地位于室内或者室外;若其处于室外,则中间两柱主筋外侧可以作为引线,便于螺栓主要条线索连接;若在室内,则可利用柱主筋作为引下线。从建筑整体情况来看,自主筋安装的螺栓更实用。如果柱子不设断接螺栓,则应当充分考虑避雷问题。建筑现场施工过程中,屋顶引下线应当与避雷网络连接,利用柱内靠内的主筋、左右侧中间主筋来对搭接通畅度予以维护。②连接时应当注意混凝土、钢筋之间的相互配合。底板与钢筋连接过程中,切忌利用电焊方式直接将其与钢筋连接起来,而是应当用连接件进行焊接,所用连接件应当与板内钢筋规格相同,避免影响板内钢筋构件。柱子建筑应对主筋以及梁柱适当连接,而且柱内、梁内主筋之间的连接应当与上述底板钢筋采用相同的连接方式,连接件的具体规格允许不同。

2.3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浇筑过程中,应当做好模板浇筑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科学选择支架,支架应当与模板相配套。在选择模板时,需对施工现场情况全面勘查,对施工图纸进行严格审核,对模板施工技术方案进行合理设计。同时,还应当对模板施工安装工艺进行优化,对模板施工安装方向进行准确控制,先安装水平模板,再安装垂直模板。在初步安装好模板以后,切忌立即对其进行浇筑,而是应当严格按照要求对模板各部位严密性以及牢固性进行检验,加强验收审核,然后再进行施工浇筑。在节点混凝土施工浇筑之前,应当全面清除杂物;同时,建筑施工人员还应当注重混凝土施工浇筑技术工艺的优化与改进,正确利用振动棒对混凝土进行振捣,精确计算插入混凝土内的区间,并且将插入点间距布设为0.3~0.4m范围之内。当下层混凝土初凝以后,间距控制在0.05~0.10m间,并且严格按照顺序振捣。在此过程中,还应当注意控制振捣时间,一般在30s为宜。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应当对物料运输过程进行科学调配,先将混凝土运输至出料处,确保坡度流畅性。

3加强建筑现场智慧工地建设

智慧工地建设过程中多采用AI、数据分析以及传感技术和VR等技术手段,将各种先进的高新技术手段与施工设备、人员管理以及建筑有机结合在一起。正是这些最为前沿的技术应用,使得智慧工地项目建设成为可能,同时也助力建筑行业快速发展。以各新技术手段集成为基础,将监控测量、传感技术以及BIM技术等科技手段与智能工地系统集成在一起,将业务逻辑以及底层平台作为支撑,全部单点均可作为系统的组成部分;互联网技术应用,可作为统一体,从而使智慧触手能够得以延伸。设计单位应当将施工图纸以及工程项目概念利用BIM技术向施工方以及建设方提供,设计变更出现以后及时对BIM模型进行更改和调整,以此来保证模型准确性。基于BIM模型,建筑施工方对工程项目设计方案进行深化改进,并且将施工信息有效地纳入其中,创建施工模型,并对施工过程进行指导。建设方对项目参与者的数据模型不断优化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建筑工程数据模型,从而对工程项目进行实时监管,并且为项目决策的做出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以大数据共享以及挖掘为支撑,基于顶层提供的信息数据框架来实现对数据资料的归纳以及分类汇总,可以使管理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资料,对实践中的问题快速处理和解决。同时,在平台应用过程中使用者基于不同管理目的、保密要求和利用需求等,在获取以及填报数据信息时可能存在差异,难以确保其真实性。建筑工地环境较为复杂,现代网络系统也不够稳定,不利于数据信息的准确传输。为此,智慧工地信息化集成平台建设过程中应当逐步轻量化以及低耦合,并且可以移植并应用于各终端系统之中;平台接口以及数据接口可以实现标准化以及可扩张性。

4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工作应当全面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全过程,加强施工现场各环节施工技术管理,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智能工地建设管理体系,以此来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帆.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绿色环保建材,2019(1).

[2]邢志涛,林娜,邢妍.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风,2019(2).

[3]宋志一.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江西建材,2018(14).

第3篇:智慧施工技术范文

从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结构和组成上看,道路桥梁施工技术体系具有逐步发展和完善的特点,只有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符合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的趋势,才能够发挥出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真正价值。新时期行业应该把握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方向,为道路桥梁施工的实际提供坚实的技术与质量基础,从行业近些年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来看,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在如下方面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1)钢结构技术的发展

钢结构是现代化建筑,特别是现代化桥梁的重要标志,钢结构的特点在于高效率的施工与高性能的力学结构,很多道路桥梁设计中选用钢结构作为主要构筑物,以此来实现对道路桥梁重量、强度、安全的控制。在道路桥梁施工技术中要关注钢结构设计与技术应用的方向,通过钢结构技术的全面应用来提高道路桥梁的结构科学性,提升道路桥梁的安全与可靠性,达到对现代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有效掌握。

(2)检测技术的发展

检测是道路桥梁施工中保障施工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手段,当前数字传感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在道路桥梁施工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做到了对道路桥梁施工全面地掌握和控制。今后道路桥梁施工中检查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应用,检测的工具会进一步精确、检查的手段会更加自动化,对于道路桥梁施工技术使用中的问题将会及时发现,不但便于解决和处理道路桥梁施工问题,而且还能够加快道路桥梁施工整体的速度。

(3)加固技术的发展

一是,混凝土喷射加固技术,在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高压器材产生高速混凝土喷射流,对道路桥梁薄弱部位的钢筋和模具进行喷射,以此来加强道路桥梁的整体结构,优化道路桥梁的受力形式,使道路桥梁施工更加高效,让道路桥梁的结构更加合理,达到稳定支撑、长期固定的效果。二是,碳纤维加固技术,利用高分子结构碳纤维对道路桥梁进行加固,碳纤维具有结构稳定、质量轻巧、性能坚固等优点,可以作为加固钢筋的替代品,道路桥梁施工中利用碳纤维加固技术可以避免钢筋的锈蚀,提升道路桥梁整体的稳定性。

(4)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进入道路桥梁施工领域构成新型道路桥梁施工技术是道路桥梁行业发展的必然,当前信息技术应用于道路桥梁施工主要依靠自身与施工特点的融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道路桥梁施工技术与信息技术将会更为有效地融合,发展出更利于道路桥梁建设的新型施工技术。例如:3COM技术、WEB技术、3G技术可以在道路桥梁建设中,以软件、硬件、网络和设备的形式更深地参与到道路桥梁施工的实际,实现对道路桥梁施工全过程、动态性、全面性的控制与管理,做到对道路桥梁施工故障和隐患的控制,提升道路桥梁施工的质量与速度。

2结语

第4篇:智慧施工技术范文

关键词:工程现场;技术创新;高层建筑

引言

随着土地资源日益紧缩,面临不断增长的建筑需求,高层建筑的建设不断增加。从高层建筑建造的角度来说,既需要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还要保障工程建设的安全与质量,同时达到安全文明施工以及绿色施工等要求,因此进行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1研究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创新在高层建筑中运用的现实意义

从高层建筑建造的角度来说,受到各类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较大,同时对建造速度和质量要求很高,传统施工技术,难以达到高效高品质建造标准,同时对环境的破坏很大,带动着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创新。未来高层建筑建造实践中,对绿色施工和质量安全等的要求将会更高,深度分析此课题,明确技术创新的运用意义,促进创新技术的成果转化,为现场施工作业提供更多保障很有必要。

2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运用现状

2.1案例概述

以某高层建筑工程为例,工程通过创新施工技术,获得系列技术突破,目前首个钻孔灌注桩基成桩施工已经取得成功。此桩深度达到132.5m,为目前长江漫滩构造裂隙岩溶复杂地质环境下超高层建筑国内最深钻孔灌注桩。现结合此工程实践,分析技术的创新,总结技术要点。

2.2技术的创新

此项目施工现场为复杂的岩溶地质环境,给技术的应用带来很大挑战和困难,为克服施工困难,项目团队利用BIM模拟技术3D画面剖析,对地质情况进行深度分析,为地质判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对于成孔困难,包括对裂隙岩溶区夹杂孤石(最高强度达110MPa)及卡钻滑钻难题,发明新型牙轮钻头,采用正循环及液压冲击反循环组合工艺创新技术平稳安全钻进。同时结合地质环境的影响,反复进行泥浆配比试验,确定比重和粘度等参数,保障超长桩孔规范标准成孔,有效保障了施工精度。除此之外,132.5m超长小直径钢筋笼下放施工作业,也实现技术工法的创新,取得一次下放成功的好成绩;进行超深高强度桩身混凝土浇筑创新技术工法,实现高质量浇筑作业。通过技术的多项创新,解决系列技术难题,保障复杂地质下桩基施工的质量与安全。

2.3施工技术的应用要点

工程建设实践中,技术的应用要点如下:①测量与护筒埋设。组织进行测量,进行桩点位的定位,做好复核检查,没有质量问题后,开展护筒作业。桩基础使用的护筒,依据设计的方案制作,控制好内径的大小,保证其达到施工作业的要求。组织开展护筒埋设作业,埋深和误差为控制指标。对于护筒中心和桩中心,做好偏差控制。②冲孔桩作业。整个作业期间,做好质量通病的防范。例如,通过控制冲进速度,防范斜孔的产生。作业结束后,还需要进行二次清孔。③钢筋笼的安装。遵循设计方案,进行钢筋笼的制作与安装。使用的钢筋笼材料,顶面利用钢筋调控。组织下放作业,要控制好速度,保障工程施工的质量。精准定位,保证钢筋笼布置位置的合理性。使用横杆,借助其力量稳定吊筋,以免钢筋笼上浮。④灌注作业。采取连续灌注作业方法,必须做好质量与安全的控制。

3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创新在高层建筑中的运用优化策略

3.1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高层建筑施工中,采用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前,必须要做好施工准备,保障作业高效有序开展,减少进度或者质量问题的发生,保障工程的效益。从设计环节分析,借助现代化设计技术,比如BIM技术,围绕现场施工调查数据和以往的工程资料等,进行施工技术的设计和施工平面图纸设计等,经过碰撞检测分析、节能效果分析等,提出高品质施工技术方案,为后续作业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作业前,落实工程现场施工技术交底,针对技术创新点和难点做好梳理,交代给施工作业人员,使其能够有效把控技术的要点,实现对建筑质量的有力控制。根据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应用所需,做好以下准备:①施工作业面。依托BIM软件功能,进行施工作业面布置设计,保障材料与机械设备等处于合理位置,减少对进度和质量的影响,确保工程施工效益目标的实现。②材料与机械设备。结合作业工程量和要求,准备充足的材料与机械设备,做好事前检查与检验,把控工程施工的质量。③人员。组织作业人员进场,准备开展施工作业[1]。

3.2引入智慧工地技术与BIM技术

从行业发展前沿分析,高层建筑施工作业现场已经呈现新变化,例如智慧工地。结合现场管理的多样化需求和要求,搭建各类管理系统,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辅助现场人员、绿色施工以及安全生产等的管理。在进入工地现场时,经过门口的闸机系统,对人员的身份进行识别,防范非作业人员的进入;利用安全帽系统,能够辅助安全管理,实现对人员的定位,提醒作业人员不进入危险区域,比如深基坑等;利用机械设备配套的监控系统和人脸识别技术等,对操作人员进行身份核实和安全操作监督,提高生产安全管理水平。利用BIM技术,能够为作业现场的施工面布置和施工组织等,通过三维施工模拟的方式加以指导,提高布置效率且保障作业的安全性。依托BIM软件平台,结合运用现场信息化管理系统,动态搜集和整理工程施工信息,同软件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动态化对比分析,能够为材料和进度以及造价等的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最大程度上确保工程的效益[2]。

3.3创新控制现场工艺技术

基于技术应用质控的目的,要认真执行技术交底制度,保障现场工艺技术应用的规范性和质量,确保工程的效益目标实现。对采用的新工艺技术,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利用智慧工地资源,比如VR展示区等,进行施工流程和要点的演示,使得施工人员能够掌握技术的核心点,以免由于工艺技术操作不当引发系列问题,严格把控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确保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的应用质量。积极开展智慧工地的建设,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辅助现场工艺技术应用管理,切实提高管控水平,创造更高的效益。例如,利用远程监控技术和身份识别技术等,对设备运行实现有效控制,保障作业的规范性,进而保障相关工艺技术的应用效益,以免造成质量问题或者安全问题,实现对工程质量的严格把控[3]。

3.4加大施工现场质控力度

从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技术运用管理的落实角度来说,要注重加大施工现场的质控力度,保障工艺技术的应用质量。组建现场管理小组,细化工程现场施工技术运用管理任务,形成各个部门与人员参与的局面,严格落实管理工作。按照安全文明生产标准和绿色施工技术标准等,围绕现场各个区域的生产情况,以施工技术运用为管控重点,着力把控材料和机械设备以及人员等要素,减少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确保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与效益。对于重点工序,组织质量管理人员进行旁站监督和检查,严格把关现场施工作业的质量与安全。对于发现的工程现场施工技术问题,联合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等,进行问题原因的分析,进而提出改进措施,优化现场施工技术,保障高层建筑整体质量。督促施工人员整改现场施工技术问题,以免留下隐患,影响后期运行的安全性。

3.5强化施工现场质量检验工作

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的运用质量把控,要注重强化现场质量检验,认真落实质量检验制度,提高质量问题的事前与事中控制水平,最大程度上杜绝问题的发生,保障工程的效益。结合工程施工内容,围绕材料和设备等,采用相应的技术和手段,进行质量检验检测,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当建筑现场施工各道工序完成后,组织质检员和相关人员进行检查。完成全部工序后,进入到整体验收环节,对建筑施工全过程采取严格的控制,保障工程的质量,切实发挥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的价值与作用,把关工程的效益。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工程实践中,若想切实发挥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的价值,要围绕现场和相关影响因素,采取有力的控制措施,减少技术质量问题的发生,把关建筑工程的效益。本文结合实践,提出以下加大施工现场质控力度;强化施工现场质量检验工作等措施。

参考文献

[1]康晋宇,杨红岩,杨继武,等.基于物联网+BIM的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平面策划与管理[J].建筑施工,2019,41(1):1-2.

[2]魏帮明.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桩基础施工技术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36):107.

第5篇:智慧施工技术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地;施工管理;智能化

1引言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众对建筑行业的绿色环保、节能降耗需求越来越高。建筑工程目前的绿色施工技术比较单一,绿色施工管理不够系统,较多绿色施工技术虽然也具有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缺乏对绿色施工技术进行统一部署和管理的标准和方法。经过在多个项目的试点应用,以及对系统的不断优化改进,绿色施工管理平台已经具备多个功能模块,同时具有上传数据、异常告警、实时查询、模块化选择等绿色施工管理功能[1-4]。

2绿色施工信息化技术特点

传统的绿色施工技术的信息和数据往往依靠人工进行记录和分析,人工干预对现场环境影响较大。项目管理应依靠信息化技术,应用BIM信息技术可实现对项目的设计、施工总体部署、施工进度模拟、现场综合管控的可视化管理。应用现代物联网技术与现场工地管理平台相结合,可以对能耗、现场环境、机械安全、绿色施工等进行管理,起到有效的监测和管控作用,使现场管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VR安全体验馆可以模拟工地现场实景,有效解决传统体验馆的内容单调、资源浪费、占地面积大等弊端。

3绿色施工管理平台介绍

绿色施工管理平台经过现场试用和改进,已经多功能融合,主要包括智慧用水、用电管理,扬尘、噪音监测,自动喷淋和洒水告警,工程排水监测,固体废物管理,再生资源管理等六大功能模块。这些功能和模块还可以通过BIM模型智能展示、数据采集、数据查看和下载、异常告警和应用反馈等,并且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进行模块化功能接口开发。

4六大模块

4.1智慧水、电管理模块

在项目初期,编制临时用水、用电施工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和规划好工程建设各区域,对于办公区、生活区规划布置不同类型用水方案,采用节水型设备和施工现场安装智能用电系统等,搭建智能水电网,水、电信息通过网关传输至后台,实现对项目用水、用电全过程监测。当发生水、电使用异常等情况时,后台可以接收告警、保护速断、远程控制等,实现对水、电使用的全程管控。

4.2扬尘、噪声监测模块

扬尘和噪声监测仪器主要由LED显示屏和移动终端、电脑端相结合,电脑后台可以直接显示监测仪器状态和当前环境噪声情况,并且可以自动分析扬尘噪声情况。同时,监测仪器由太阳能电池板供电,免除现场布线的繁琐与复杂,环境监测仪器可以为项目管理人员和政府监管部门掌握施工现场环境情况提供真实可靠数据。

4.3扬尘监测及自动喷淋模块

施工现场分布式布置环境监测仪器,以便监测施工现场环境,同时针对作业现场粉尘浓度高、污染源多、粉尘量大且混杂的特点,实时监测环境中颗粒浓度,并且根据环境状况配置喷淋设备和雾炮洒水设备以降低环境扬尘。水喷淋系统主要是对自来水加压后,由喷头进行喷射,主要由加压水泵、PPR管、喷嘴和控制箱组成,现场安装时根据区域地形、扬尘分布等特点,合理分配喷淋点并绘制喷淋水系统路径,然后确定所需各类材料,进行布管和安装喷头。自动喷淋水系统可以根据环境需要自动喷淋除尘,当现场扬尘监测系统监测PM浓度达到设定值时,自动启动喷淋水系统,当PM浓度合格时,自动关闭喷淋水系统。同时可以从电脑后台和手机后台直接操控喷雾炮和基坑喷淋系统,根据需要解决环境扬尘问题,喷淋系统相比传统的洒水车作业,针对性强、除尘效果显著,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4.4固体废弃物管理模块

施工现场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较多,传统的处理方法比较粗放,主要依靠人工随意处置。固体废弃物通过现场盘点,并且根据种类和重量分类进行过磅,然后进行数据记录和传输。对现场产生的固体垃圾进行精准管控,可以通过管理后台的固体废弃物模块查询到固体废弃物的总量、分类、回收利用量、出场量等数据。

4.5再生资源管理模块

近年来,行业对再生资源使用进行了大量研究,为了计算再生能源设备使用效率,工地可配置专用电表,用来计量再生能源消耗量,结合设备投入成本、资源节约量和可周转频数等内容,统计分析再生资源的经济效益,以便指导建筑工程再生资源使用方案。项目工地的热水设备一般采用节能效率更高的空气能热水器,其制热效率是电热水器的4~6倍,其年平均热效比是电加热的4倍,能效利用率高。

4.6工程污水排放监测模块

项目工地上,生活区和办公区,还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经过处理后排放至城市市政管网中。工程污水排放监测模块自动实时在线监测污水水质,工程污水水质排放必须达到GB/T24001—2016《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实时监测系统将数据上传至绿色施工管理平台,当水质监测结构不达标时,后台进行报警,督促管理人员采取相关的污水处理措施,有效实现对排放污水的监管。

5智慧工地平台技术

智慧工地平台具有数据录入、数据更新、信息推送与等功能,可以直接展示施工业务模块,操作方便快捷,助力管理人员实现移动办公。同时,平台还针对绿色施工技术拓展了环境管理、能耗管理、设备管理等功能。

5.1环境管理设置

扬尘噪声监测系统主要由颗粒物传感器、噪音传感器、气象参数传感器、LED显示器、后台主机和远程传输模块等组成。施工现场的噪声、扬尘、气象等经过传感器的采集传输到后台机,然后显示到屏幕上,数据远程传输到智慧工地管理平台上,供管理人员分析使用。当相关数据超过预警时进行告警,提醒管理人员采取相关措施干预施工环境,直至环境达到合格标准。

5.2能耗管理

在项目工地主要用水、用电端口加装智能水表、电表,实时采集水流量和电能等指标,传输至智慧工地平台。当用水、用电发生异常时,后台会自动告警,提醒管理人员进行根据告警信息进行现场排查,当用水量、电量超过最大允许值时,自动切断相关路径,达到节约用电、保护设备的作用。

5.3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系统主要是对设备的巡视、安拆、保养、进出场、运行监测等进行信息记录,其中设备运行监测系统依托ARM平台实时采集塔机运行情况,包括风速、吊重、转角、起升、变幅等模拟量等信息。系统根据上述信息预判设备状态,同时提醒管理人员进行设备的保养维护,确保设备工况良好。

5.4视频监控

现场的视频监控摄像头采集视频数据,传输至智慧工地服务平台。有访问权限的管理人员可以登录后台巡视相关视频监控。同时,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手机端登录、查看现场施工状况,及时发现施工场地存在的影响绿色施工的现象,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

6结语

绿色施工管理技术结合了物联网技术、BIM技术,通过功能模块化设置,为施工管理提供精准、快捷的现场管理手段。该平台通过后台监测现场传感器设备数据,减少人工采集的复杂性与误差性,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该平台所有硬件设备均可拆卸,可以应用到其他项目现场,可以节约施工成本。当然,绿色施工管理平台也存在一些问题,智能化程度还有待提高,部分环节的采集与录入依然依靠人工完成,平台告警后所采取的干预手段有限。随着绿色施工管理平台的逐步推广和使用,其功能和精度将会逐步完善,实现更多模块的开发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苏立坡.基于绿色环保理念的建筑施工管理研究[J].科技风,2021(7):102-103.

[2]汪书斌.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创新研究[J].安徽建筑,2021,28(2):189-190.

[3]罗惠情.探讨绿色施工管理理念下如何创新建筑施工管理[J].低碳世界,2021,11(2):97-9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