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医脉诊知识范文

中医脉诊知识全文(5篇)

中医脉诊知识

第1篇:中医脉诊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临床实践;问诊;脉诊;辨证

1巩固理论知识,拓展学习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理论知识内容繁多,信息量大,学生很难在有限的理论教学中达到有效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进行临床实践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采用学科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所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构建,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结构化、辩证性的思考,从而达到理解性记忆。以脉诊为例,学生是否掌握28种脉象的特点与临床意义,将直接影响到实践训练的效果。如果采用六纲脉(浮、沉、迟、数、虚、实)为基本分类方法进行脉象异同比较,不仅能帮助学生提纲挈领地鉴别相似脉象,还可依据脉象特征异同进行归类[1]。临床实践教学之前,教师可采用提问方式,使学生对脉诊的内容进行主动思考以强化理解与记忆。另外,鼓励学生在课外背诵《濒湖脉学》,该书对于脉象的描述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体会脉象,分析各类脉象产生的机理与临床意义,在脉诊训练前达到理解和强化的最佳效果[2]。

2增加模拟训练,提高感性认识

中医诊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不同临床经验的医生,获取患者的四诊信息不同,辨证治疗的效果各异。进行临床四诊信息采集时,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技巧、经验,更应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规范的操作程序。因此临床实践前有必要对临诊过程进行模拟训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技能。问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内容涉及患者的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多个方面。在问诊模拟训练中可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3],教师作为医生针对一个具体的病患进行深刻全面的问诊,让学生观察如何在诊察疾病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获取临床资料。在询问病情时,不仅围绕患者的主要痛苦,有目的地一步步深入询问所属系统的脏腑、经络、体窍等病变,还要询问其他相关的系统。不仅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还要留意外界环境对疾病的影响。要帮助学生在问诊时充分运用和发挥中医辨证思维,通过辨证思索强化问诊的内容,把握问诊的方法与临床意义。学生在接触真实病患之前,可采用仿真模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模拟医生进行实践演练,比如根据典型病案进行某一病证案例的模拟问诊,教师针对问诊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与纠正[4]。通过不断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问诊技巧的目的。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舌质、舌苔的观察,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学生在对病患进行舌诊时容易出现观察不足的问题,不能迅速捕捉到舌质、舌苔的特点。因此,在临床实践之前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伸舌姿势与望舌要领。学生组成小组,互相观察舌象,练习伸舌与望舌。如果1次观察不足,可以多次伸舌进行观察,并及时记录观察内容。由于理论教学课时有限,学生在望舌时难以分清舌质的红、淡红、绛色,舌苔的黄、白等,教师可以利用舌诊图片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舌质和舌苔的不同状态,并结合不同疾病,说明舌诊的诊断特点和临床意义[5],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脉诊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特色的诊法之一。学习脉诊既要掌握脉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临床实践前,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诊脉的基本方法,比如布指、运指、总按、单按等,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诊脉,体会指下的触感。教师查看每一位同学的脉诊方法是否得当,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学生以健康人居多,脉象多为平脉,学生可以通过诊脉体会正常脉象的特点。另外,可以让学生利用脉象模拟装置——脉诊仪或者脉诊手来体会不同脉象的指感特征。脉诊模拟装置往往会加强或突出脉象的特点,教师需要提醒学生实际患者的脉象变化往往比仪器要弱,因此练习时要侧重体验不同脉象之间的差异性,而不单纯是脉象应指的感觉,以防学生在遇到真实患者时难以判断脉象。由于临床患者的病情复杂,一位患者可能存在多种脉象,即相兼脉。遇到复杂情况时,可以先从学生最容易判断的病理脉象开始,再逐渐诊察其他脉象的变化,并从某一种脉象提示的多种临床意义中做出较为适当的诊断。临床带教时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病患进行脉诊训练,师生共同讨论,把脉象中的变化与特征落实在指下。

3重视诊法并用,提高思辨能力

中医诊断学课程临床实践的目的主要是要培养学生望闻问切四诊综合运用能力和辨证诊断能力。临床实践课前,选取3~5名典型病患,收集患者的门诊与住院病历。学生10~12人为1组,跟随带教老师一起对典型病患进行四诊信息的采集与证候的判断。一般由2名学生针对同一病患进行问诊,如患者的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以1名同学为主,另1名同学进行补充询问,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避免问诊过程中信息采集的遗漏。每位同学进行面色、舌象等的观察与脉诊的采集并进行记录。带教老师与临床医生对学生诊察的整个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并详细记录学生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待学生诊察后进行补充和指导。四诊信息采集完整后,主要由学生叙述患者的病情,包括主诉、现病史、舌象脉象等具体内容,并给出证候的判断分析。带教老师与临床医生针对学生讲述逐一作出评价与指导,例如,主诉是否明确,现病史是否条理清晰,舌质舌苔的判断是否完整准确,脉诊的布指、运指是否正确等。师生共同针对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的辨证思维,探讨中医辨病辨证分析、中医诊断、西医诊断等诊断结论。临床医生根据病患情况介绍中医诊疗方案,比如治法、处方、用药等内容。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课后学生完成病案书写与临床实践训练报告。遇到久病、重病患者,舌质和舌苔提示的病理本质不一致时,如何结合四诊信息进行辨证是学生存在疑问较多的地方。实践时首先由学生作出判断并讲解其理论依据,教师进行点评。教师在实践训练中应注重对学生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提高辨证能力。

4倡导病证结合,提高应变能力

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可以体验临床收集信息的过程,体悟诊疗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掌握临床诊疗技巧,提高应变能力。一般情况下,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模拟训练、临床实践后,能够根据“十问歌”的内容进行系统的问诊,但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围绕具有辨证意义的重点进行询问,做到诊察与辨证相结合。例如,如何通过问诊分辨消渴患者的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于证候的辨证要点与区别点掌握不扎实,另一方面是对中西医的病证特点掌握不足。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对临床常见病的辨证治疗进行拓展性学习。课下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检索数据库与查阅文献,进一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特点与中西医治疗方法,待下一次临床实践训练时由学生根据作业内容来讲解所查阅疾病的临床诊疗。学生在实践训练中不仅练习掌握了四诊的技巧,而且对于中西医疾病之间、病证之间、证候之间联系的认识也逐渐加深,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性与主动性,为进一步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舌苔和舌质或脉象与症状变化不一致的时候,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变化时,辨证应当对二者的病因病机及相互关系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判断病变的本质。例如,见到舌红绛,苔白滑腻时,舌色与舌苔反映的病性相反,可能提示病患素体阴虚火旺,复感寒湿之邪,痰食内停。再如诊察到脉滑,多提示痰饮、痰湿内停,如果病患未见胸闷、头身困重、痰多等症状,但已出现了邪脉,要从脉。患者经常畏冷、四肢发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数,这时脉数就不能认为是热证,而是阳气亏虚,要从症。教师在临床实践带教中时常需要针对临床可能遇到的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与处理方法。例如,如何通过良好的沟通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如何处理生理变异的脉象,如何应对先诊脉再诊病的情况等等。使学生在诊察病患时能够应对自如,得心应手,诊病的同时获得患者的信任与尊重。

5小结

中医诊断学课程的临床实践教学在诊法与辨证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意义重大,关系到学生能否熟练地掌握中医四诊的方法与技巧,从而完整地采集病情资料进行准确辨证,有效保证临床诊疗效果[6]。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各具特色的教学环节,探索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确实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长,缩短课堂与临床之间的差距,提高临床实践技能,训练规范化的诊疗,以适应医学教学与医疗环境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辛小红,张星平,梁政亭,等.《中医诊断学》课堂教学中的五法运用[J].中医药导报,2018,24(3):126-127,130.

[2]贾育新,万生芳.多种教学法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和体会[J].中医教育,2009,28(1):60-62.

[3]杨珂.中医诊断学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2):20-21.

[4]郭善斌,田悦,刘晓东,等.浅析现代医药学教学工作中模拟仿真教学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4):61-63.

[5]齐文杰,王超.从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角度谈《中医诊断学》教学[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40(3):57-59.

第2篇:中医脉诊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辨证软件;数字资源

1引言

中医诊断学中涉及的实验课程非常多,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实验氛围不浓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开展中医诊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传统中医诊断的认知,深化学生对辨证辨病知识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四诊”操作技能、提升临床辨证思维均有极大帮助。

2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主要内容

2.1中医色诊

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实验当中相关指标的测量均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比如,使用GD-3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可有效测量时间指标、波幅指标、比值指标等,对光电血流容积指标的测量有助于全面了解对心血管的血液状态、功能等,作为面部常色形成的生理基础指标,“面色-血流容积”的变化机制可通过面部光电血流容积变化反映出来。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使用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可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中医望色相关知识,为中医色诊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2.2舌苔望诊

用摄像头拍摄舌苔标本片,获取标本片微观图像,用计算机检测微观图像中的相关指标,这是舌苔脱落细胞学检测及舌苔微观望诊的整个数字化实验过程[1]。通过这种方式可更全面地获取细胞分布、印片背景、上皮细胞分数计数等相关信息,更深入地研究舌苔形成过程及病理舌苔脱落细胞变化的过程。

2.3中医目诊

采用球结膜微循环分析软件可以全面检测球结膜微血管,获取微血管的流态、形态以及袢周等指标,进一步检测缺血区、清晰度以及网络结构、血流颜色、血流速度等重要病理指标,同时还能检测出有无渗出、出血、水肿等症状。数字化实验教学能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球结膜微循环变化的过程、特点等,明确这些变化与中医病证变化之间的关系。2.4中医脉诊采用脉图分析软件可以对脉图时间指标、波幅指标及面积指标等进行检测分析,还能依据不同检测信息绘制P-H1趋势曲线图形,更进一步地分析脉位、脉次、脉形等指标,了解脉图特征与心血管功能之间的关系。

3构建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方法

通过学习和掌握中医诊断操作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深化学生中医辨证的诊疗思路,使学生牢固掌握临床辨证的诊疗方法。学生输入病情后,能够将自己的辨证结果与计算机得出的辨证结果进行比对,从而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3.1编写实验教材

为了更好地构建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中融入学校多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将有关中医诊断实验教学的教材运用到教学当中,比如《中医诊断临床技能实训》《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等,这些教材讲解了很多在中医“四诊”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成果等。要进一步加强对教材的引入和运用,为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支持。

3.2建设数字化实验室

中医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创新和优化教育手段。而中医基础教育直接影响学生临床技能的掌握效果,关系到学生能否成长为合格的医师。因此,在做好日常教学管理的同时,要不断革新教学手段,推进教育创新。某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通过缩减行政事务性开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建设中医诊断数字化教学实验室,在短期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实验室配备了IBM总服务器与教师机各一台,还配备了25台供学生使用的液晶电脑、视频采集卡、数码摄像机、投影仪等常用设备。在星形拓扑组网后,相关软件可进行屏幕广播、监视、日志、双向对讲等,整个数字化实验室功能齐全,真正实现了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全程数字化。

3.3研制实验仪器

为确保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相关实验仪器需要配备齐全。比如,某院校研制了包含面诊光电传感器、光电信号放大器、采集系统等在内的GD-3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通过对仪器的科学调试、匹配等,使学生在实验课中观察不同面色血流容积图,并且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完成相关指标的测量[2]。实践显示,在不同的实验课程中,该仪器运行未见异常,有着较为稳定的波形,计算测量精确度高,可以反映出最为真实、具体的局部血流容积情况。

3.4制作辨证软件和数字化课件

为进一步深化中医学生的诊疗思维,提升临床辨证技能,营造更直观的临床环境,培养及训练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制作辨证软件非常有必要。比如,某院校研制了“文锋Ⅲ中医诊疗操作软件”,该软件运用了“数字模拟+‘人机对话’”技术,在诊疗技术相关实训中,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该软件可以对各科多种疾病开展全面辅助诊疗,真正实现了病、证、方、药的结合,使治疗方案更为规范、科学。约有10000种病证、500种疾病病种及160个常见症被编制在软件系统中,并提供了10余种治疗方案。依据具体实验内容与实验相关要求,收集了大量的临床图片和视频材料运用到实验教学中,同时可以将这些材料制作成课件,进一步丰富实验课程,比如中医色诊与光电血流容积图检测课件、中医脉诊与脉图检测分析课件等。

3.5搭建“数字化模拟诊室”

开展“数字化模拟诊室”训练。在实验教学中制作数字化教学病例,制作过程运用了现代化“四诊”资料采集系统采集“四诊”资料,并对不同疾病进行分类,最终生成了数字化的电子病历[3]。具体教学方法为:在正式教学前,将学生分为3~4人一组,每组派代表抽取电子病历,然后分角色扮演。扮演患者可以让学生学会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加深对病症的了解,与临床实际更为贴近,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角色扮演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口语化描述或者医学术语运用不准确的地方,使学生再次表述同一个问题时更为专业、准确。正式开始教学后,每个小组轮流进行数字化模拟诊断训练。组内一名学生扮演患者,其他两名学生对其进行问诊,实验中提供清晰、真实的图片以供望诊使用。学生要完成脉诊的整个操作流程,最后由教师给出准确的脉象结果。在所有小组均完成诊断以后,由教师进行整体点评,对诊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总结和纠正。在“数字化模拟诊室”实训中,为学生营造更为真实的诊断场景,使学生接触更多真实的临床病例,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的中医诊断技能,训练其思辨能力。

3.6网络化数字资源

可以研制和使用网络化学习考试训练系统,并将系统有效运用到中医诊断学网络学习及考试中,充分借助数字资源提高学习与考试的实效。同时,搭建中医诊断学数据信息库,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资料检索与查询平台。还可以制作使用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网站和中医诊断实验方法教学网站等,网站囊括了多种与中医诊断实验相关的内容,以供学生自主学习。

4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

中医院校通过长期开展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设计和开创了大量关于“四诊”、临床辨证的数字化实验课程,数字化中医诊断教学实验室也即将创建,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内容的专业化、数字化水平,在实践中运用数字化实验教学成果,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4.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数字化实验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某校对五年制、七年制本科不同专业的60多个班级开展数字化中医诊断实验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普遍有着较高的积极性,对中医诊法的掌握更为牢固,对辨证、辨病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改善,实验技能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实践还显示,在中医诊断实验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技术,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新了学生的临床观念,最终取得了比传统实验教学更为显著的教学成果。

4.2开展实验教学师资培训,增强了教学影响力

开展数字化中医诊断实验教学,可以帮助院校积累更多相关的教学经验,并不断完善数字化实验教学的基础设施,推进专业化、特色化中医诊断实验教学模式的形成,进一步提升中医诊断教学的总体水平。某中医院校建立了中医诊断数字化实验教学培训基地后,吸引了大量的外校师生前来参观与学习,通过举办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师资培训,向来到本校参观的教师、专家等展示特色的数字化实验教学教材、课件及仪器、网站、数据库等。通过相互交流经验与成果,进一步推广了数字化中医诊断实验教学的方法、理念等。随着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强,院校自主研制的各项数字化教学仪器、诊疗软件等均可以得到进一步推广,从而增强了院校的整体教学实力与影响力,吸引了更多其他院校的师生前来本校交流和学习,使得课件、软件、教材均得以向周围地区学校辐射,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5结语

我国目前的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继续加大对数字化实验教学设施的研发,掌握更多先进的经验、成果等,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以搭建出更为多元、现代的数字中医诊断学实验中心。

参考文献

[1]陈彦竹,袁晓霞,姜德.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0):193,198.

[2]张良芝,常学辉.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培养《中医诊断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1):38-40.

第3篇:中医脉诊知识范文

医学实训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长期的教学中也发现,由于受制于医学伦理、学生临床实践、教学内容抽象等制约,实训内容、实训效果、实训室开放及运行成本一直是困扰医学院校的难题,严重制约了医学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1]。因此,急需一个能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学习者的实践技能、提高学习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方案。为此能够突破实验硬件不足的限制,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模拟各种实践操作过程的虚拟仿真技术受到教育界青睐。但是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中医学教育领域的研究较少,如果能将虚拟仿真技术成功地运用到中医诊断学实训课程,这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比较灵活的学习环境,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思考能力,推动学科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必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中医诊断实训课程是针对中医诊断学中技能操作部分的衍生,迄今在我校授课已10余年,目前已从中医诊断学中剥离,独立成为一门课程,已形成规范标准的教学模式[2]。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中医诊断学实训课,重点是针对中医诊法技能和辨证思维训练的实践教学,以及为了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开拓科研思路,研究相关诊法生理、病理学理论的实验教学。因此,虚拟课程内容的设置将从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2个方面展开探索研究。

1实践教学虚拟仿真

实践教学是根据认识的本质与规律、实践的特点和作用以及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而开展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3]。中医诊断实践教学主要包含诊法技能与辨证思维训练两部分内容。

1.1诊法技能虚拟仿真

中医诊断实践教学的诊法技能训练,主要包括望诊实训、舌诊实训、脉诊实训、问诊实训,是中医诊察疾病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也是中医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这部分内容虚拟仿真的侧重点在于临床操作的技能与方法的学习,以脉诊实训举例,首先将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分为多个细节。比如:时间、部位、布指、调指、平息、运指、察脉以及环境、患者情绪、患者体位、医生神志对脉象的影响因素。每个细节要求不同,比如诊脉的部位、布指、调指、运指、察脉采用动画与视频短片结合的形式;其余时间、环境、患者情绪、患者体位、医生神志、诊脉时间、诊脉手指多采用视频短片。以其中脉诊部位为例,应当包括3个内容:镜头一:拍摄寸口脉诊的部位。动画一:应用3DMAX制作腕关节、桡动脉解剖位置关系图。解说一:单独切按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的搏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然后进行视频、动画、音频合成制作做成动画短片,进行场景和人物建模,采用动画技术进行内容分解,采用HTML5+Cavas技术进行程序合成,以便后期人机互动。在后期虚拟教学中,学生首先观看视频、动画,听讲解,学习脉诊的部位后,进入考核内容,考核是一个腕部视频/动画,用鼠标点击在视频/动画上选择正确的“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搏动之处”。选择对位置,此部分学习完成,再进入下一个知识点学习。

1.2辨证思维虚拟仿真

辨证思维实训与诊法技能实训的学习目的不同,侧重于辨证思维的训练,重点是学生围绕“虚拟”的患者展开临床资料收集与分析。基于此,辨证思维虚拟仿真的构建更加复杂。首先要架构一个包含症状、体征以及多种辨证方法的数据库,其次选择适合病例模拟“患者”,最后围绕这个“虚拟”患者展开资料收集以及辨证分析的训练。主要包括:(1)构建数据库。辨证思维虚拟仿真,重点是诊法技能、辨证思维的综合训练。这部分是属于虚拟的重点、难点内容。首先是要建立辨证思维数据库,数据库基本包含《中医诊断学》教材中的症状、体征,应用证素思维,构建辨证网络平台。(2)病案选择。虚拟仿真首先要选择多个标准案例,以供同学们学习。案例范围围绕教学内容,应用袁肇凯名医工作室复诊案例,袁肇凯教授是“首届全国中医药名师”,躬耕中医教学、临床40余载,不仅临床疗效确切,而且病案书写详实,辨证思维符合《中医诊断学》教材要求。为此初期建立虚拟仿真时可以首先精选6个临床疗效良好的案例,其中复杂病案3个、简单病案3个,分布于心、肺、肝、脾、肾、脏腑兼证。(3)病案分解。每个病案在遵循素材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减为标准化病案。并且按照主诉、主症诊断原则,将完整的病案从望、闻、问、切4个角度拆分,重新构建素材。(4)反馈系统。针对每个症状、体征构建不同的反馈问答。比如,发热条目旁边设计“你发热吗?”答案有:不发热,发热。(5)问题思考。病案在望、闻、问、切四诊总结或者容易引起的误诊的症状关键点提出问题以及解析。比如病案中提示“患者感到冷,一量体温,发觉38℃”,选择条目是“恶寒发热”。旁边再列条目“寒热往来以及概念解释”。(6)虚拟诊断。学生可以针对主诉、主症向计算机提出问题,结合每个问题的反馈,以重现诊断过程。比如患者的主诉是“阵发性心悸2年余”。输入“心悸”“2年”后,计算机将从“寒、热、虚、实”的不同症状展开提示,询问患者有无“畏寒肢冷”、有无“心痛”、有无“失眠多梦”。(7)鉴别诊断。在获取最终诊断之前,还需列出多个相似诊断,进行鉴别。同样也采用HTML5+Cavas技术进行程序合成,以便后期人机互动。(8)平台使用。学生在使用虚拟平台时,进行四诊、辨证分析等不同环节操作。从主诉询问开始,依据患者提供的不同症状,结合各种辨证方法,提取病位、病性要素,分析病机、病因,进行辨证解析,借助“反馈系统”“问题思考”核实、验证临床资料、证素、辨证结果的完整性、准确性。在每个环节形成结论后提交,与后台标准答案比对修正诊察疾病思路,形成检测报告,达到训练临床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的目的。

2实验教学虚拟仿真

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稳定的实验环境中通过自身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4]。中医诊断实验教学主要包含甲襞微循环检测分析、脉图检测分析、计算机辨证分析。甲襞微循环检测分析是借助微循环仪进行甲襞分析,是研究中医学爪甲望诊生物学机制的实验内容;脉图检测分析是应用脉象仪分析常见脉象类别以及脉象位、数、形、势各项特征参数。计算机辨证,是模拟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推理方法,做出辨证诊断的智能分析方法。实验教学的虚拟仿真与实践教学有区别,实践教学侧重于方法的掌握,而实验教学侧重于原理讲解。以爪甲望诊与甲襞微循环检测分析为例,重点模拟实验原理,按照教学内容分为微循环的定义、功能,微循环的组成与功能,微循环通路,微血管构形与功能、流速、流态特点,微血流速、微血流态,病理微循环之管袢形态变异、病理微循环之流速流态变异、病理微循环之红细胞聚集、病理微循环之微血管血栓、病理微循环之管袢周围变化,爪甲望诊之甲态候病,甲襞微循环的部位、形态及特点,微循环检测系统操作步骤等教学要点。其中涉及微循环原理、功能部分的内容,多以动画显示,例如微循环的功能,首先是动画。镜头一:屏幕上左边显示文字,右边显示营养物质进血管、代谢产物出血管的动画。配合解说:向全身各脏器、组织输送营养物质,送出代谢产物。镜头二:屏幕上左边显示文字,右边显示血量不足到血量充足的动画。配合解说:调节血管内液与组织间液。镜头三:屏幕上左边显示文字,右边显示物质交换的动画。配合解说:参与细胞、组织的物质交换。然后将动画、音频合成制作成动画短片,进行微循环建模,采用动画技术进行内容分解,采用HT-ML5+Cavas技术进行程序合成。在后期虚拟教学中,学生首先观看动画,听讲解词,在学习完后首先出现镜头一的内容,旁边出现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才能进入镜头二,以此类推。完成微循环功能知识点,进入下一个知识点学习。总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延伸和推广,虚拟实验系统可以适时与最新发展临床动态接轨,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并充分缓解实训教学压力,无疑是当今高校实验教学资源的有效替代和必要补充,是实现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和培养学生自由化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众多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强化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已成为当前改革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热点[5]。为此,我们将构建中医诊断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让学生通过实训环节更好地掌握抽象的理论,学习四诊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建立辨证思维。

参考文献:

[1]郭静,刘晓燕,朱学江,等.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6):498-500

[2]简维雄,李琳,凌智,等.中医诊断实训考试模式的构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45-46

[3]卢曼萍,潘晓华,张继河.体验:实践教学的重要内涵: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解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3):105-107

[4]孟婷婷.浅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途径[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1):120-121

第4篇:中医脉诊知识范文

治未病科服务区域定位明确,具体服务区域有:辨识体检区:设中医体质辨识诊室3个、现代医学体检区(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的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其中设有中医专家诊室(健康咨询与指导的区域);传统疗法门诊(健康干预区域);辅助区域(包括健康宣教区、候诊区、特色疗法室等)。四大功能区域联合在同一层楼,一体化的规划建设更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就诊,形成“治未病”的一站式服务模式。

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要以理清思路为先导,以建成“中心”为目标,以软件建设(制度、方案、规范、文化理念)和硬件建设(房舍、人才、设备、设施)为内涵。治未病科位于我院门诊楼五楼,占地面积逾两千多平方米,拥有宽敞舒适的服务环境。内设多个专科,独立的检查室,拥有先进的中、西医体检设备和数字化健康管理系统。汇集了脾胃病、心脑血管、老年病、呼吸、针灸推拿等多学科中医专家队伍。治未病科配备专职医护人员18人;其中中医类别人员15人,占83.3%,人员配备满足“治未病”服务功能的需要。治未病科配备了健康状态信息采集设备、健康状态信息管理设备、健康状态辨识及风险评估设备、健康咨询与指导教育、健康干预等设备,如:中医四诊仪、和谐中医养生治未病软件管理系统、现代医学体检设备、打印机、电话、专用文件柜、中医文化宣传栏、宣教电视等多媒体影像设备,以及各类针灸针、火罐、刮痧板、梅花针、磁耳珠、王不留行籽等器械器具,温灸盒、电针机等中医治疗设备。设备配置能满足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要。2.3建立具有中医养生指导功能的治未病软件管理系统我院治未病科建立了中医养生治未病软件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有①建立治未病健康档案;②中医体质辨识;③中医体质调理;④中医四季养生方案;⑤统计分析;⑥主任知识库管理;⑦健康短信发送平台。

我院治未病科采用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进行舌象、面色、脉象诊测的信息采集及辅助体质辨识,供中医辨证参考用。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由舌象、脉象、面色诊测信息采集单元和体质辨识单元组成。对舌、面特定部位的图像进行采集、存储与输出;对脉搏信号进行采集、存储与输出;把ZYYXH/T157-2009《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转化为电子化格式,通过问诊,得出体质辨识结果。做到四诊的统一化客观化系统化。

修订《东莞市中医院基本服务和技术操作规范汇编(治未病科分册)》并执行。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健康干预方案,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包括中医健康教育和养生指导以及中医传统疗法的干预等),开展的针刺、灸法、火罐、推拿、天灸、刮痧、蜡疗等多种中医预防保健技术,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操作规范要求。做到针药并施内调外治,充分运用传统疗法技术治未病。

第5篇:中医脉诊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四诊合参诊断系统;智能化分诊;远程医疗;智慧中医

1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定义及分类

1.1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定义

中医辅助诊疗系统是以现代化的中医诊疗设备为基础,通过应用物理学、信息学、数学等现代科技理论知识和技术进行中医四诊信息客观化、量化实现的手段。现阶段的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包含的硬件和软件是一整套服务于医务人员、普通患者以及科研人员的协助诊断,收集体质和病证数据进行初步分析的中医现代诊疗设备及软件。虽然目前对于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然而不管诊疗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这一系统的最终目的应当是服务大众,作为家庭诊疗的指导,临床诊疗的补充,而不是用来取代临床医生,亦不是单单用来科研教学或前沿探索的工具[2]。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如何定义中医辅助诊疗系统会随着管理办法的出台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而日趋完善。同时就要求对于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分类进行明确化,从而保证在整个医疗活动中做到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和大众普及率。

1.2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分类

现有的中医辅助诊疗系统从服务对象来讲主要分为家庭使用型,临床医疗型,科研分析型等三类。最常见的则属于家庭使用型中用来监测脉搏心率的智能穿戴设备了,也是市场化应用中最成功的案例。家庭使用型中相匹配的硬件及软件在医疗活动中可以使用的功能更加基础化,简易化,实时化。这使得在数据收集中更易于让大众接受。在患者就诊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是医疗活动型了,自动导诊、问诊系统和四诊采集、初步诊断系统在临床的应用占大部分。其中以中医体质辨识和脉诊舌诊仪为代表的中医辅助诊疗设备是现阶段的学术界和应用领域中的热门,也是急需发展与创新的关键点。科研分析型的中医辅助诊疗系统较为复杂而且相对交流单一,现阶段将教辅用具归为其中,虽然其革新速度较快,科研及学术方面也较为完善,但大部分脱离了临床实际应用及数据反馈,应与现实医疗活动相结合从而确定发展和研究方向。

2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在医疗活动中的应用

2.1家庭日常中的应用

智能化穿戴设备是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在家庭日常中应用的代表。智能化穿戴设备的普及和创新,是近5年来研究与市场化的热门,智能手环手表、睡眠呼吸监测设备、中医体质辨识App等各类硬件软件的推广程度毋庸置疑,众多的资金流入加速了发展与创新。2018年6月2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上发表了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是将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健康养老、中医药文化、健康旅游等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实现个性化、便捷化、共享[3]。智能化穿戴设备与手机的紧密联系使众多研究团队着眼实时医疗的研究方向上,特别是针对老年人,各大公司均研发出了一整套家庭日常中应用的中医辅助诊疗系统。但是由于市场化的初期,研发资本较高,成本无法有效控制,系统的交流单一导致无法实现与医疗和急救系统的联网。同时目前的传感器研究的民用化领域还无法达到中医脉诊仪的精确度要求,现阶段的中医诊疗还处于面对面就诊较为专业的时期。

2.2临床医疗中的应用

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在临床医疗中的应用是各大公立私营医院的建设重点之一,与此同时基层卫生医疗也开始着眼于该项目的引进及推广。林庆等[4]基于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建立社区健康管理平台,为社区人群建立中医健康档案,包括对基本信息、体适能、生活方式、中医四诊、常规医学体检等信息的收集。通过档案中的信息,不仅可以对个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还可以对有共同特征的群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最后,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资源,建立并完善不同人群的中医药干预数据库,包括健康指导、运动营养、心理调整、中医保健等评价指导方案。在应用方面,平台可以辅助社区中医师的诊疗工作,一方面通过客观化的四诊信息可以协助医师进行辨证论治;另一方面由于强大的数据库功能,可以辅助医师业务提高。因此,应用范围设定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以及机关、单位等功能性社区的群体性健康管理机构。基于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构建社区健康管理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古今中医健康管理理念与现代健康管理思维的融合,将居民生活习惯、运动能力、心理状况和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起来,实施从生活方式方面、运动饮食方面、中医保健方面以及心理情致方面的个性化干预是社区卫生服务规模化、标准化的需求,也是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健康工具,还是维护居民基本健康需求的手段。赵胜堂等[5]设计了基于云计算的中医体质健康与耳鼻咽喉单元病综合服务系统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多维健康和云计算信息化管理技术模式上,应用中医诊查技术与西医检测相结合的方法,从机体、社会、自然环境、心理情志等多维角度,对个人或群体进行体质与耳鼻咽喉器官组织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检测、分析、评估。根据个体不同健康状态提供相应的养生、调治、健康维护和教育方案。各大中医院及门诊的中医特色诊疗室中的脉诊仪、舌诊仪、中医体质辨识系统均属于临床医疗活动中的中医辅助诊疗系统[6]。当下这些设备与系统的应用还处于试用阶段,医生的推广力度不强,患者需求度不高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整套系统没有完整的评测系统,标准程度无法得到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同;第二,中医诊疗思路中嫁接新技术、新方式的时间还比较短,没有自成体系。因此发展完善的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应从受众需求出发,依照市场化和随机调查发聩结果更改及创新。

2.3科研分析中的应用

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在现阶段的应用在科研分析中作为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重点及高效部分深受科研工作者的喜爱,也是研究与创新的热点项目。唐亦菲等[7]应用中医辅助诊疗仪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其临床诊断特征,表明现代中医的诊疗模式逐渐转变,在注重医者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标准化、客观化、定量化的中医四诊信息采集系统在临床辨证和诊断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韩天等[8]研究利用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器采集四诊信息,艾灸治疗原发性寒湿性痛经疗效明显优于气滞性痛经,木行人的体质与原发性痛经体质有极大的吻合度。本研究是在人机互动的智能模式下完成诊断过程,开启了主客观联合辨证的医疗时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与结合,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拓展和延伸传统诊法的内涵,将各种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整合为基于以数据形式表达的中医四诊合参,获得更为全面的检测、识别与分类信息,形成多信息融合的开放性中医诊疗平台。

3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发展

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从事中医药信息标准研究,已建立中医药主题词表、中医临床术语、中医语言系统、后控词表网络平台;开展中医药知识图谱研究;中医药数据库、知识库等建库关键技术研究;中医医案大数据挖掘分析、名医名家学术传承知识表达、临床数据和古籍结构化等技术研究;中医四诊采集及客观化技术研究等。已研发中医药主题词表、中医临床术语、中医语言系统、中医药多库融合平台、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中医医案大数据分析系统。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相关研究与应用领域,针对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人工智能已初见端倪,但作为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与手段,建立有效的模型与算法,更好地表达和应用中医思维体系,让中医知识更好地传承和为大众服务还任重而道远。目前,中医核心知识图谱的表示与构建方法已展开初步探索,这预示着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中,将脑认知科学与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相结合的类脑计算研究将成为下一个值得期待的方向,其发展必将推动专用人工智能向领域人工智能乃至通用人工智能过渡,即强人工智能时代的逐步逼近。

参考文献

[1]张德政,哈爽,刘欣,等.中医药领域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发展[J].情报工程,2018,4(1):13-23.

[2]瞿年清.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设计[A].中华中医药学会.朱文锋学术思想研讨会暨中医诊断师资班3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