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范文

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精选(九篇)

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第1篇: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范文

关键词:宫廷绘画;文艺复兴;明朝;审美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051-01

欧洲的文艺复兴和我国明朝在历史发展上大致处于同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和中国在思想文化上都出现了崭新的动向。而法国虽不是文艺复兴的领航者,但在文艺复兴中也展示了其独特的不可或缺的魅力。宫廷绘画作为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在这两个不同国度上体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是当时两国社会精神文化的一种折射。

两国的宫廷绘画在绘画风格特点上存在相同之处。

构图优美而精致,线条高雅而优美,笔法细腻工整是中国明朝时期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宫廷绘画所追求的共同风格特点。原因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讲,这一历史时期两个地域的宫廷绘画都是围绕着帝王和皇室贵族的生活而进行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绘画创作,功用多为迎合帝王皇室审美口味。处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的王室贵族,他们效仿意大利的王室贵族的奢侈生活,追求风雅和高尚的艺术品位,要求艺术品品位高雅、细腻、工整。中国明朝宫廷人物画在艺术内容上有鲜明的御用美术性质,人物画创作上则强调协调上下、雍荣华贵、细腻工整,并强调思想统治的宣教功能。

两者的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首先,社会环境不同。法国文艺复兴是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转折点,领导者的开化和王权的巩固,社会的稳定,经济飞速发展,这是发生文艺复兴的首要前提。文艺复兴是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以文学艺术为先导展开的,人文主义宣扬个性的发挥,追求现世的享乐,强调人的本性意志与情感。由此社会中产阶层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要增加了,追求奢侈、豪华风气的盛行是导致宫廷绘画中追求华丽和装饰意味的主要原因,这种风格也是与统治者意欲示其皇家气派的心理要求相适应的。

而同时期的中国正处于高度的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呈恶性发展,虽然在明朝中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终究没有在中国产生如同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变革,但思想文化仍受严酷的限制,封建社会仍然在牛行蜗步地蠕动,与西方形成巨大反差,以致在鸦片战争以后更加衰落。在艺术发展史上,宫廷绘画在宋朝发展到鼎盛时期,明朝绘画处于宋元两大高峰之后。又由于明朝出身陇亩的朱明上层统治者近民间趣味的赏好,既需要绘画“成教化”的功能,又拒斥元朝获得发展的文人绘画,所以明朝在继承中求发展,呈现出多向探索的特点。

其次,两国帝王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不同。虽然法兰西王室和朱明统治者都过着骄奢浮逸的享乐生活,都喜欢“华丽精致、高雅优美、细腻工整”,但他们毕竟文化素养不同,个人审美趣味也不尽相同。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文化繁荣,资产阶级出现,资产者不仅需要被封为贵族,而且需要有文化修养,他们全力以赴地学习文化,同开明贵族一样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法兰西斯一世建立皇家讲座学院,即后来的法兰西学院。新学院向人文学者开放,它传播新的文化,吸收外国的教育,吸收是优雅、精致的切利尼之类的意大利风格主义者的艺术形式,所以绘画极富装饰性和享乐主义情调。

而明朝创立者朱元璋文化水平不高,在建立新政权过程中,虽逐渐接纳了文化素养较高的地主乡绅和知识阶层,但其农民的性格基本没有改变仍以务实为重,他要求宫廷人物画借古代历史故事以示鉴戒,借古人之业绩来讴歌当朝以宣扬武功文德,对绘画主要强调实用性和技巧性,宫廷绘画必须要具有的政教宣传功用。并逐渐发展出一种繁冗的装饰性。

再次,两国绘画题材选择和绘画类别不同。由于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反封建的人文主义还是要是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隐形战斗,所以这一时期的各类艺术题材多数来源于圣经,而不是直接的世俗生活。

由于明代统治者对宫廷画形式服从于内容的要求也较明显,要求内容以满足和表现皇家的审美趣味和政治意图为主要目的,所以宫廷画院受压制的环境氛围使画家的创作很少有自由发挥的空间,题材多选以宣扬政教为主,画师作画的心绪也比较小心谨慎,所以作品显得比较表面、肤浅,缺乏激动人心或发人深思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中法两国宫廷绘画各方面的异同的对比,进一步认识了当时两国文化艺术上存在的差异以及社会形态差别,同时告诉我们要解放思想,不被时代淘汰就要求我们必须消除地域、阶级的界限,以多元并存的态度来看待艺术。

第2篇: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范文

今天的会议,是在国务院颁布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简称《条例》,下同)一周年,*新一届地方志编修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情况下召开的一次会议,目的是学习和贯彻《条例》,推进我市依法修志。刚才,王林生同志作了贯彻落实《条例》调研情况汇报,会议通过了《*市地方志事业*~2010年发展规划》。下面,我就贯彻落实《条例》,推进地方志编修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条例》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修志工作

地方志是全面反映一个地方的自然、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情况的资源性文献和学术工具书,被称之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具有存史、资治、教化的重要作用。编纂地方志是我国独有的沿袭两千多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地方志编修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建立了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地方志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条例》的颁布实施,第一次以法规形式明确地方志工作的重要地位,编修地方志成为了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为各级政府依法修志,促进地方志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是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作为*的方志,是诠释和传承*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也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些鲜活的历史,构成了*的人文资源和市情信息。全面准确地记述这段历史,客观真实地反映这一重要时期,把*人民的改革史、发展史原原本本地提供给当代,留传给后人,这是各部门和地方志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是各级政府的共同使命。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编修地方志工作要高度重视,以贯彻《条例》为契机,以满腔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组织和参与修志工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地方志工作机构,加强地方志干部队伍建设,为地方志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要加大《条例》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地方志工作的局面。要按照省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依法理顺地方志工作与地方综合年鉴工作的关系,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加强对落实《条例》的检查督促,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制度,促进地方志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二、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努力打造精品良志

地方志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世致用价值,一部高质量的地方志是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服务现实、资政育人的有效载体。因此,质量是志书的生命,真实是志书的根本。《条例》作出了“存真求实,确保质量”的规定,对地方志的质量标准*了具体要求,对于提高地方志的编纂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坚持高质量,严要求,切实把好质量关。

一是要真实、正确。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加*查研究,掌握翔实资料。对资料要精心筛选,认真考订,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慎重引用,使资料经得起推敲,准确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确保志书具有持久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是要勇于创新。志书要体现时代特点和发展规律,做到思想性与真实性、史料性与可读性有机结合,适应记述和反映新时代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志书借鉴历史、服务现实的作用。要加强方志理论研究,新方志编修要与时俱进,运用新的思想、新的资料、新的方法、新的结构、新的体例来反映*新发展阶段的特点,使新方志真正成为变革时期真实科学的历史记录。

三是确保资料到位。资料素材是编修志书的“生产要素”。为切实提高志书资料的翔实度,我们去年率先实行了《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加强基础资料的收集。这项举措在一些大城市获得良好的反响,省史志办在草拟实施《条例》的细则中,也对这一制度予以肯定推广。目前,我市已进入*~*年年报资料的编写报送阶段,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一定要积极配合,确保基础资料的齐全、完整。

四是做好第二届市志续修工作。自*年底开始,*在全省率先启动市志续修,现已进入总纂评审阶段。这是把好志书质量关的关键阶段。我们要规范完善编纂审稿程序,实行总纂负责制和三审制度,定期组织专家评审、学者会商、群众评议,进行评审研究,倾听各方面意见。要严格执行审查验收制度,严格把好政治关、保密关和重大史实关,确保志稿质量,按时按质完成续修任务。

三、充分利用地方志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修志的目的在于读志用志。地方志作为一种内容丰富、信息密集的历史文献,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应用前景。我市从首届修志到续修,修成的市、区和县级市两级志书和各部门各类志书都是关于*最详备、最真实、最系统的地情资料。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地方志资源,强化地方志的服务功能,将修志成果推向社会,推动社会用志,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要构建地方志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地方志馆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方志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建立地情资料数据库,使地方志馆成为收集地方文献的重要载体和地情资料信息中心。要加快地方志网站建设,不断推动地方志资源社会共享最大化,为各阶层、各行业的决策者、研究者及建设者提供准确快捷的市情信息咨询,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方志产品和服务。要深入开展志书的二次开发,拓展方志成果利用。组织编辑出版体现地方特色、宣传地情亮点的地方史志丛书,运用多种形式,加大志书成果宣传,促进志书发行,扩大方志事业在社会各界的影响,更好地发挥修志服务社会的作用。

四、努力建设高素质修志队伍,不断提升地方志工作整体水平

第3篇: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范文

新公务员转正述职报告篇【一】

一年来,我认真贯彻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各项决策和部署,严格按照环境立市、工业强市、城建塑市、农业稳市、商贸旺市的发展战略组织开展各项工作,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做到讲党性、讲纪律、讲原则、讲风格,时时处处从严要求自己,发挥了决策部署、统筹协调、推动落实、服务大局的领导表率作用,圆满地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执政水平

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意识。把科学的理论作为加强修养、坚定信念、指导工作的有力武器,进一步深入系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xxx重要思想,加深对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自觉强化执政意识、提高工作执行力。二是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工作能力。坚持把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作为提高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注重向实践学习与向书本学习相结合,提高了决策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科学性。三是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各项工作发展的行动方针。

二、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做好岗位工作

(一)狠抓城乡建设,城乡惠民工程上新高。为全面做好城乡建设工作,把我市城镇建设成为和谐文明的新兴城镇,我委先后启动对主要公路沿线100个村规划编制、100个村屯巷道硬化、一楼一房建设、廉租住房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10000户农民建房等工作,截止11月底,100个村规划编制和巷道硬化已圆满完成;一楼一房已开工200个,完工199个,完成投资3169.10万元,占计划投资总额的105.96%;10000户房已竣工约9399户,竣工率为94.5%,共投入资金85622万元;为1967户符合条件的申请保障家庭发放了租赁补贴,发放金额累计228.32多万元。此外,还积极开展城乡风貌改造和三求文化惠农工程,截止11月15日,建好文艺舞台32个,篮球场32个,文化卫生综合室31个,完成全部建设任务的村31个。三求文化惠农工程一度被盛赞为xx模式。

(二)规划编制工作取得新突破。督促完成了《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5)》编制审批工作。同时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组织了中心组团、来华投资区中心区、河西区、教育园区、城北商贸组团、城南综合组团、来华投资区南区、红水河两岸景观等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率。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品位,积极组织体育公园、高速路两厢、行政中心轴的城市设计编制工作,为建设现代化城市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切实抓好重点城建项目。根据市委市政府做好重点城建项目的要求,提高xx城市形象,积极开展桂中水城和30栋高层建设。目前桂中水城工程项目中的水系布局已总体通过专家评审,江北城区水环境整治规划基本确定水量需求、水位运行标高等相关指标、中心组团(城北片区)水系景观方案设计完成第一期,盘古文化公园、中央绿化带已进入施工阶段。此外,协调30栋高层建筑目前已经全部开工,封顶6栋,59栋正在开展相关的项目前期工作,前景乐观。

(四)房地产业稳步推进。为认真完成自治区下达给我市10亿元(经市人民政府决定调整为11.5亿元)房地产投资任务,扎实做好房地产相关工作,截止11月15日,房地产总投资额完成9.23亿元,占年度任务的80.2%;销售面积43.18万平方米,占年度任务69.7%。同时,为使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责我委牵头召开了两次房地产高层座谈会,解决房地产实际问题32项,提振了房开企业信心。

(五)严管建筑市场,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为规范建筑市场行为,我委严肃查处违反法定建设程序的问题,严格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严格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加强安全巡查,排除安全隐患,建筑市场秩序稳定,安全质量水平稳步提高。截止11月15日,共检查在建工程267项次,工程投资21.38亿元,建筑面积256.2万平方米,发出整改通知167份,停工整改25项;进行招标备案有61个,其中53个已完成招标工作,建筑工程招投标率达100%。

(六)加大规划执法力度,违章建设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督促对违章建筑的日常规范管理和巡查,力求做到发现一起,拆除一桩。为打击部分群众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趁机抢建的现象,截止目前,累计下发停工通知572份、限期拆除通知书325份,已有效拆除违法建筑455间,约31850平方米。

(七)征地拆迁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牵头抓好西三村、市人民医院新址等处的拆迁工作,强制拆除了西三村,解决了建市以来最大的拆迁难题,保障了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解决了新华路拆迁安置遗留问题和盘古大道两侧宅基地置换工作,两处建市以来的拆迁安置难题得到圆满解决,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三、廉洁奉公,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

一年来,我注重树立建规委领导班子的良好形象,始终坚持以身作则,团结协作。一是讲政治,增强步调的一致性。摆正自己位置,切实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自觉维护建规委形象。二是讲团结,增强班子的向心力。在工作中严于律已、宽于待人,凡事以大局为重,遇到问题不推诿,能办的事情就尽量去做。三是加强党性锻炼,努力提高思想觉悟。深入系统地学习了《没有任何借口》、《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两本书,认真领会危机意识下作为一名公务员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中央和自治区、市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规定。谨记两个务必要求,慎言、慎行、慎微、慎独,进一步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做到警钟长鸣。不断规范工作圈、净化生活圈、谨慎社交圈。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管住自己,严格要求亲朋眷属及身边工作人员,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四、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一年来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也深感,系统地进行理论学习不够,深研细读不足;在个人修养上,时有情绪急躁现象,批评同志有时方式不够讲究,难免会影响部分同志的工作积极性。这些问题和不足,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努力改进。

新公务员转正述职报告篇【二】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众所周知,我是200*年10月通过国家公务员公开录用考试,调入市统计局工作的。组织上安排我在城调队,具体负责工业品价格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的调查工作,下面我就这一年的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个简要汇报,以接受大家评议:

一、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统计工作对我来讲是一个全新的工作岗位。为了迎接新的挑战,我必须尽快的熟悉工作职责,工作要求,全面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业务能力,尽可能的胜任本职工作,为此,我十分注重学习和提高。一是向书本学。由于自己从未接触过统计工作,是统计工作的门外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工作和生活之余,我总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向书本学,除了认真阅读《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中国工业品价格统计工作手册》,《工业品价格统计工作指南》等书籍外,还经常上网了解统计相关知识,并于去年底顺利通过了统计证的考试。二是向领导学。在城调队工作,尽管与局、队领导接触的机会比较少,但一年来,我还是在平时的工作中亲身感受了局、队各位领导的人格魅力、领导风范和工作艺术,使我受益匪浅,收获甚丰。三是向同事学。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觉得,我局每位同事都是我的老师,他们中有业务专家,有科技尖兵,有文字高手。正是不断地虚心向他们求教,我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得以不断提高,工作才能基本胜任。在统计局工作的一年来,我个人无论是在敬业精神、思想境界,还是在业务素质、工作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工作业绩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所从事的工业品价格调查在全省地方队中名列第一。

二、加强修养,时刻注意自我约束

城调工作与居民群众及社会各界联系非常广泛,是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我始终牢记自己是统计局的一员,是领导身边的一兵,言行举止都注重约束自己。对上级机关和各级领导,做到谦虚谨慎,尊重服从;对基层对企业对同事,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社会对外界,做到坦荡处事,自重自爱。一句话,努力做到对上不轻漫,对下不张狂,对外不卑不亢,注意用自已的一言一行,维护局机关和各级领导的威信,维护统计部门的整体形象。

三、认真执行工作制度,保证报表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工业品及固定资产投资价格调查点多且分布广,报表收集难,审核难度较大,加上企业统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少数基层统计人员不配合。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认真执行基层企业上报登记制度、报表审核制度以及规范化工作制度,及时加强跟踪检查和督促,并逐项落实到实处。

第4篇: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范文

一、法官职业化内涵

职业化,意味着专门以从事某类工作为业的人们,形成独特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生活方式以及专门思维模式的趋势。法官职业化,意味着以专门解决社会纠纷和独立行使国家审判权为其工作的法官,形成的独特的专门知识、技能、工作方法、行为方式以及专门思维的趋势。法官职业化主要包含以下四层意思,一是从事专门的工作,即以定纷止争,解决表现为诉讼案件的社会纠纷为职业,它与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不同;二是具有独特的知识能力和法律思维,即不仅包括理论素养和法律知识,而且还应当包括实践素养、审理技能和经验,必须经过专门的法律训练和长期的司法实践;三是职业化应当包括优秀人品道德和司法操守,具有高度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刚正不阿、公正和有效率地裁决社会纠纷和社会问题;四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即依法独立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地位。一切均超脱于人情世故,只服从法律,抛弃各种利益,唯法至上。

法官职业化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司法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必然结果,加强法官职业化建设,是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需要,是审判工作的内在要求,是人民法院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公正与效率世纪工作主题的关键。法官职业化对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的社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职业化形成法官群体的同一性,有助于法制的统一,维护法制的统一需要高度同性化的司法操练,这种同性化,体现在同一群体的执法者身上,要求他们有共同的知识背景、职业术语、思维方式、工作程序和适用标准。同一性执法群体带来同一性的法律运行程序和技术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随心所欲的个人专断,使法律公正的标准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同时,我国立法相对社会发展的落后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这在司法实践中,给执法者留下了充足的自由裁量空间,如果没有同一的司法意识和职业道德,同一类型的案件会因办案人员不同而出现不同甚至相反的处理结论,这会极大的影响法律权威性和法制的统一性。二是职业化带来法官的高素质,有助于社会正义的实现。“徒法不足以自行”,司法公正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官的政治、业务素质,取决于法官职业化的程度,法官职业化的最终目标是法官精英化,所谓精英必须是少而精,而且具备精深的法律专业知识、精湛的法律思维方式和丰富的司法经验、社会阅历。同时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只有通过这样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特殊司法职业群体通过近似完美的规范司法操作和极具震憾的人格魅力才能征服周围的人。使人们足以认可法官是社会正义化身,法官是社会的良心,法官对某个具体案体的处理就是社会正义的最终体现,同时也可以让人们相信通过法律手段能够得到一个符合社会公正标准的处理结果而愿意寻求法律保护。同时也可以减少当事人因大量的错案而提起的各种申诉、缠诉,达到促进社会稳定的目的。当然,要达到这种效果,必须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法官职业队伍为前提。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法官职业化可以说是人们普遍的期望。三是高度的职业化司法操作,可以有效地缓解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法官审理的案件一般都是通过其他手段已解决不了的、复杂和严重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法官是社会冲突最后防卫者、治疗社会弊病的医生、解决社会矛盾的裁决者。是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社会减压阀,这是由法官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他们通过一系列高度职业化操作,能够把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纳入法律渠道加以解决,使这些问题转化为技术化的法律问题,从而使得难于解决的政治、经济等僵局在客观中立的法律基础上,得出多数人能够接受的法律方案,尽管这种转化并不可能真正改变纠纷的社会性质,但它至少可以如同魔术师的“障眼法”一样,使人们相信法律问题不等同于其他社会问题。如近几年,一些企业改革改制中存在的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令政府十分尴尬,但又无可奈何。但是依照法律程序,由法院依法来解决,规范操作,既使政府从矛盾中解脱出来,又使企业的职工能够接受经过法律处理后的结果,从而达到了消除社会矛盾的目的。

二、法官职业保障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意识到法官职业的特殊性,把法官看成了大众化的职业,国家干部成为所有包括法官在内公职人员的统一称谓。所以法官的职业保障等同于一般公务员,甚至在一些贫困地区还赶不上一般行政部门。《法官法》颁布以后,法官的任职、惩戒、待遇、身份保障等方面的问题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从全国来看,法官的职业保障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各地发展并不平衡。在经济发达地区,《法官法》的各项法官职业保障制度贯彻的比较好,但在经济贫困地区,仍然没有得到要本性改善。他们仍屈服于各种地方势力之下,在生计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谈司法公正、独立审判等问题显得言不由衷、勉为其难。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笔者从事基层审判工作多年,认为法官职业保障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职业权力无法保障。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这是宪法赋予的职责的权利。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部分地方官员眼里,法院就是地方政府的一个下属单位,法院独立审判必须在政府允许的范围进行,政府三提五统、计划生育之类的事也给你下的有任务,必须完成。一媒体报道,一个乡镇书记对法庭作了这样一条要求,凡是起诉镇直企业的案件必须经他同意才能立案。大家可又想一想,在这么一种环境下办的案件,谈何司法公正。探其根源,主要是高度集权化的政治体制不能容忍在国家体制内存在一个独立的能够审查其他国家机构的行为和决策是否合法的审判权存在。所以法官要求独立行使审判权的美好愿望,只能是一句空话。二是职业地位无法保障,现行法院体制是以地方党委管理为主,上级法院予以保障,现行法院体制是以地方党委管理为主,上级法院予以协管。法院干部的人事任免权属于地方党委。包括法官的级别,虽然由法院系统评定了法官等级,但是,没有任何实际价值。法官级别是高低实际上仍然以公务员的行政级别为标准。在全国各级各地法院,科处局级的法官称谓司空见惯,法院的用人说到底,还是地方组织部门一句话。由于地方组织部门不是十分了解法院的业务,标准最看重的还是政治素质,或者说看是否忠诚老实,是否服从大局,而启用这种服务大局的人往往是以牺牲法律为代价的,这也为地方、部门保护主义埋下了伏笔。另外,地方看重的还有综合素质,主要是管人管事的能力,而不是法律专业水平,这正是与与法官职业化背道而驰的,一些地方党政要员为了落实行政级别,被安排到法院任职院长和庭长。他们这种所谓“综合素质”很强的人管人管事可能有一套,但是办起案来,水平却不敢恭维。这样,形成没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来管理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这本身就阻碍了法院职业化的进程,同时,也使一部分优秀法官被埋没,不能被提拨到重要岗位上来。一部分法官因为原则性强“不听话”,而被淘汰,在这种用人环境下,难免会造成法官队伍良莠不齐。真正有法律专业知识、原则性强的精英,不愿到法院工作,而愿意选择律师等社会工作者,造成人才流失。所以,有的新闻媒体报道律师比法官水平高的问题确实不是稀奇事。三是职业俸禄偏低。目前,法官的工资由地方财政按照公务员系列套改工资。行政级别越高、工龄越长,工资就越高。《法官法》所规定的薪俸待遇形同虚设,这种低收入水平,对法官的清正廉洁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我们不敢奢望象发达国家法官一样,一个法官的收入可以养活一家人,但是起码要保证一般家庭中等收入水平。有这样一个经典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一个警察抓住了一个小偷。小偷对警察说:“我给你100元,你放我一马?”警察说:“不行,难道我的人格只值100元;”小偷又说:“那我给我1000元,怎么样?”警察又说:“不行,你也太小看我了。”最后小偷又说:“给你3000元怎么样?”警察忍不住大声喊道:“不准再说,我快要承受不了。”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贪欲,只不过每个人的心理底线不同而异,有的人给50元就会放弃原则,而有的人给1000元甚至更多的钱才会放弃原则。所以说清正廉洁只能说是相对的。所谓的清正廉洁只不过是底线高些罢了。这除了个人品德的因素以外,还有个人的经济状况也起了非常重要,试想在一个贫困地区,法官收入非常低,妻子、子女全下岗,全家人食不裹腹,衣不遮体,在这种情况下,要这位法官在金钱在诱惑面前谈公正司法,勉为其难,有失常理。由于受以上三个方面的影响,法官整体素质不高、职业技能偏低、职业品质无法保证。

三、法官职业化保障机制的努力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前提。从历史来看,法官在我国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职业团体。法官长期被视作政府官员来对待,并未被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来对待。随着国家法治进程的稳步推进,以及人民法院改革的逐步深入,法官职业化这个一直被人淡漠的科学命题,被历史性地摆在了人民法院的面前,成为一个极富时代特征的法治课题。专业化、同质化的职业法官要求,成为司法改革进程中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从我国目前的法官现状来看,法官职业化却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要真正实现法官职业化,必须具备职业化赖以存活的各种社会保障和操作性强的制度设计。这是我们在大力倡导职业化的同时,必须冷静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强化法官职业技能保障。要根据审判工作规律和法官职业特点,着力培养法官的职业技能,提高法官整体素质。其一是严格法官的职业准入,改变以前法官职业入口和行政机关入口一样,公务员考试是门槛,法院内部业务考试是陪衬的现状。严格按照法官法的规定,规范法官选任程序、统一法官选任标准,从学历、任职资格等方面提高法官职业准入的门槛,确保准许入的人员一开始就具备良好条件、较高素质。新任命的法官必须要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并在法官培训机构培训一段时间后才能上岗;其二是推行法官逐级选任制度,在确定法官名额的前提下,上级法院的法官职位出现空缺,从下级法院的法官中择优选优。上级法院新录用法官,先到基层法院、法庭工作,根据自身素质和工作业绩,再选拨到上级法院,使上级法院的法官具备足够的审判实践经验;其三是严格选配法院领导干部,法官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应当从法官或者其他具备法官条件的人员中择优提出人选”。这说明,法院领导干部应是法官或者“具备法官条件”。这是最基本的任职条件。由于法院领导干部不同于一般的法官,不仅自身可以审判案件,还要主持或参加审判委员会讨论重大、复杂、疑难案件,对法院工作和法院进行管理和协调,应当比普通法官具备更高的职业素质。目前,法官的管理体制是地方党委管理为主,上级法院管理为辅,法院要严格执行《法官法》,加大对下级法院领导班子的考察协管制度,认真选配好一把手。要敢于坚持原则,对推荐到法院领导岗位不符合法官法规定条件的,要及时向当地党委提出更换人选的意见。同时要与地方党委沟通协调,将优秀年轻干部下派到基层法院、法庭锻炼,使他们尽快成长,担当法院重任;其四是确定法官员额比例,建立科学管理的法官管理机制、合理地确定法官员额,将真正优秀人才选拔出来,担当行使审判权的重任。一部分原来具有审判职称的人员,将担任法官助理。实行这项制度,可以使法官从大量繁杂、琐碎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行使审判权,确保司法公正。也可以避免法官与当事人等单方面接触,确保中立、超然地行使审判权,也有助于实现审判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实行书记员单独序列管理;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书记员队伍,也将有力地促进法官职业化和精英化建设;其五是完善法官职业培训机制。法官的继续教育,在我国具有特别的意义,在现有法官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知识不尽人意的情况下,加强对现职法官的培训尤为重要。同时,我国法官的职业化、同质化的基础实际上是在不断变化的,由于所处环境不同,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程度不同,致使不同的法官对法律理解差异很大。所以,完善定期业务培训制度,对提高法官的职业技能非常必要。

第5篇: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范文

我读完《红与黑》对于连的一大感受就是他十分虚伪。他崇拜拿破仑,可在市长家里,为了不被别人发现,他不惜烧掉拿破仑的肖像。他蔑视特权贵族阶级,但是在侯爵家里当秘书时,他却时刻留意谨慎,提醒自我绝对不能表现出对特权贵族阶级的不满与蔑视。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红与黑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红与黑读书心得1他满怀热血,一心怀念拿破仑时代凭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理想社会;他才华横溢,是驰骋在上流社会里的一个木匠的儿子;他野心勃勃,并把它埋藏在病态的外表下。他是于连——《红与黑》的主人公,一个散发着无限魅力的深深吸引着我的人。

他一生曲折,为了适应时代,违心的研究《圣经》,把拉丁文的《新约全书》背的滚瓜烂熟,他高傲、包含着不甘,在市长家做家庭教师时,他和德·雷纳尔发生了暧昧关系,不可否认其中包含着某些真挚的感情,但却更像是一种报复心理,当他占有德·雷纳尔,德·雷纳尔求他爱她时他说:“看呀!这个骄傲的女人,居然躺在我的脚下了!”或许之后他包藏祸心的与玛蒂尔恋爱,证实了,他已经将爱情当做工具,成了彻底的野心家。

为了向上爬,他伤害了很多人,然而却每每在之后忏悔,他蔑视贵族阶级的庸俗,怯懦,却又羡慕地位和财富,他憎恶大资产阶级的惟利是图和虚伪,却又不得不穿上教会的黑袍。通过于连以各种行为作出的报复和反抗,作者向我们揭露了一个**,扭曲的社会。同时也预言了它最终的灭亡。

在他向德·瑞那夫人开枪之后,于连便成为统治阶级阴谋的牺牲品,在狱中的思考,以及自杀式的发言尤其吸引着我。他很虔诚地忏悔自己的伪善:“只剩下很少的日子,竟忘了生活和爱情。”同时他明白了,生死和永恒,都是非常简单的问题:“一个蜉游在烈日当空的夏季里,早上9点钟出生,晚上5点钟死去,它怎么能了解黑夜这个字的意义呢?再让它延长5个钟头的生命,它就会看见而且了解什么是黑夜了。”

命运之轮不断转动,于连留在殷红与浓黑的挽歌中,我只是小孩子,无法理解《红与黑》里对社会深沉的批判,我只知道,再黑暗的社会,终会随风而逝,只是于连却长存我心,吸引着我,他狂,桀骜不驯,他痴,至死不渝。在斑驳着阳光的血迹里,他的一生像就是迤逦的风景。

红与黑读书心得2《红与黑》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风俗画,全面地展现了当时法国从小城到省城至京城的贵族教会、资产阶级和贫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作者司汤达赋予了主人公于连十分丰富的性格,他是一个自尊、自爱、勇敢、真诚而又自卑、怯懦、虚伪的矛盾统一体,他既充满激情而又冷静,既要确立自主,有时又表现出屈从和依附。

他的性格,他所生活的时代,注定了他必将是一个悲剧。所谓悲剧,就是将美的事物打碎了给别人看。于连不是一个伟人,但确实那个时代一类人的代表,他善良、勇敢、真诚,他有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努力跻身于上层社会,摆脱贫困。他奉拿破仑和卢梭为精神导师,以九死无悔的精神,不择手段地向法国上层社会迈进,希冀完成自己的宏伟志向。但这种超越是非历史的,势必被时存秩序扼杀,他的无可挽回的死也因而产生了深厚的审美意蕴。

他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王权贵族压制之下的小资产阶级反抗者的典型。他凭借不屈的意志,采用各种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表现出令人叹服的超越现实的精神。于连并不满足于基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突破社会对人的束缚和限制,追求个体思想的真正实现,显现出对现实时代的超前性。他的行为方式是不择手段的,结局是可悲的,然而把这一形象升华到超越伦理道德、社会政治之外的美学范畴,他就不是一个平常的奋斗者、野心家,而是一个具有充分审美价值的对象,因为他有超出一般人之上的特殊品格和顽强的精神生命,所以,于连的悲剧具有深刻的审美价值。

红与黑读书心得3《红与黑》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就是书名。这里的“红”代表了什么,“黑”又象征了哪些事物?强烈的好奇心使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看了起来。

读完《红与黑》以后,我终于明白了"红“代表流血和牺牲,而“黑”则意味着黑袍和教会。小说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他既真诚又虚伪,既痛恨贵族,又渐渐同流合污,他喜欢坦率自然,但背地里又耍尽花招……作者不惜笔墨,通过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详细描写,把变化莫测的人心展现得淋漓尽致,写出了一人千面的真实;打破了传统小说中的人格设定: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善恶分明。相反,于连却亦善亦恶,亦真亦假,时好时坏,而且还有一颗敏感的自尊心。这跟他的家庭背景和当时的年代有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于连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中,饱受父亲的摧残,何况他还置身于那个复辟当局统治的腐朽和黑暗之中,导致他拥有了极其敏感的自尊心,从小产生的自卑感造就了他的高傲,高傲到不愿受别人一丁点儿责备。他的高傲和不可一世使得他的野心越发不可收拾。他的野心和自尊心某种程度上也为他赢得了一定的好处,但是过于追求自尊心和面子,最后踏上了一条与反动当局同流合污的道路,与自己最初的梦想渐行渐远,直到最后被送上断头台才恍然大悟。他明白了自己的过错,也有机会被放出来,但他始终不肯向“黑”低头,最终惨死在了断头台下。

不过我想于连应该不后悔,因为他在生命最后的时刻说出了战斗的宣言;这一次,他站在了普通大众这边,控诉了阶级不平等,控诉了庭上所有的贵族,更控诉了当时的统治阶级;这一次,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黑”色的道路,选择了“红”色的道路,用自我牺牲做出了最后的反抗,吐露出了普通大众的心声。

《红与黑》是一本享誉世界、传世百年的文学名著。

红与黑读书心得4《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

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情感的话,那么于连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逐,玛蒂尔德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于朝气的平民青年。同于连结成伉俪,既富于浪漫气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连则认为与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骗取她的爱情。

但是,于连的两次爱情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实现其宏愿。

《红与黑》在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匀称的艺术结构和白描手法的运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汤达所以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则是因为他在《红与黑》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但司汤达与巴尔扎克不一样,他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两语就把人物行动、周围环境交代过去,而对其内心的活动则洋洋洒洒,不惜笔墨,爱情心理描写更是丝丝入扣,动人心弦。作者在于连得知德雷纳尔夫人写揭发信到枪杀她这段情节上仅用了三页,而与玛蒂尔德的爱情却花了上百页的篇幅细致描写。德雷纳尔夫人堕入情网时的那种喜悦、痛苦、忏悔而又不甘放弃幸福的复杂心理的展现,也令人拍案叫绝。

红与黑读书心得5《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自18--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

这部小说很有影响力,它不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于连·索黑尔这个极富时代色彩,又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而且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的时代画卷,触及到当时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

小说主人公名叫于连,他的经历和遭遇使我们明白了很多事情。

于连立志要像拿破仑那样靠个人才智建立功勋,飞黄腾达。为了博取大家用赏识,明知毫无价值,却还把拉丁文的《新约全书》背得滚瓜烂熟。他那惊人的背诵能力让他跨进了维立叶尔市长家,当起家庭教师来。

于连进入阴森恐怖的神学院后,亲眼目睹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丑恶内幕,于是他便耍起了两面派手法,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居然得到院长的青睐和宠幸。

神学院的生活进一步扭曲了于连的性格,强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虚伪的作风。于连给木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后虽然还不时流露出平民阶级的思想意识,但在受到侯爵重用,征服玛特尔小姐后,于连的“平民阶级叛逆心”已消失。他成了复辟王朝的忠实走卒。正当于连一步步走向他所向往的“光明”时,因枪击德·瑞那夫人而彻底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第6篇: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范文

先进操作法是公司广大职工在生产实践中,经过长期探索实践而形成的发明创造,是公司的重要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总结、命名、表彰、推广职工先进操作法,是工会紧紧围绕公司战略目标,不断提升职工队伍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职工搭建了展示才华、体现价值的平台。自2005年开展第一批先进操作法评审、命名活动以来,历经三届,打造形成了职工经济技术创新优势品牌,为企业发展增添了持续驱动力。

一、强化顶层设计,做实关键环节,不断完善职工先进操作法运行体系

1、强化顶层设计,为活动开展营造良好环境。公司工会把职工先进操作法作为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重点内容和精品工程进行打造,特别是注重活动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1)建立两年一评审的制度,保证先进操作法的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以及技术含金量;(2)建立完整的挖掘、整理、评审、命名、表彰、推广先进操作法的运行体系,每个环节制定具体的规则要求和工作程序;(3)建立先进操作法整套运行机制,涵盖组织领导、内外部协调、奖励激励以及先进操作法本身创新发展机制。

2011年,根据股份公司关于进一步深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公司党政工团联合下发了《深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实施方案》,对包括先进操作法在内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进行了全面梳理,进一步完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体系和相关制度建设,为职工先进操作法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2、做实五大关键环节,坚持守正才能出新。(1)深入挖掘。公司工会开展先进操作法活动的初衷就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愿望一样,使潜藏在职工中的绝技绝活保留、传承。面对工种多、技术复杂的现实情况,一线申报的项目是否可称为绝技绝活,是否保证相应的技术含金量等是集先进操作法的关键环节。为此,工会不断总结经验,采取车间申报、工会挖掘相结合的方法,安排专人定期深入车间,仔细观察、反复对比、精心总结一线职工的操作过程,协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职工进行理论提升和总结,解决他们会干好、不会说明,能口头说明、缺少理论支持的问题。通过深入挖掘和理论支撑,精准地表达和展示了职工的智慧,提高了车间和技术工人参与的积极性。(2)精炼总结。先进操作法的总结归纳至关重要,要诀就是把复杂的操作方法表述为最简单的概括,归纳总结,坚持做到精炼、准确,易于推广时的记忆和操作。我们在对“付明祥HXD3C型电力机车主断路器分析调试操作法”进行总结时,根据对工作准备、故障判断、故障排查三个阶段的操作流程的提炼,总结,概括为“十项准备动作”、“六看十一查”和“一听五查”操作方法,体现出精准概括、总结到位、简单易懂、操作灵活的特点。我们对“于冰一次加热、锻造快速加工NX70型平车中拉杆操作法”进行提炼,总结出“8个步骤和8项注意”的操作要诀,保证了该项操作法在推广时简单、明了、直观。(3)严格评审。评审分为预审和正式评审两个阶段,预审由公司工会安排专人负责把关,正式评审则组织专家严格审查。预审负责人具有长期的工作经验,对一般的操作法在此阶段就进行淘汰。正式评审则更加严格,所有评审人员全部由公司级专家担任,经过对操作法全面资料审查、视频了解、现场答辩等环节,经半数以上专家同意,才能成为公司级的先进操作法,从而保证被命名为先进操作法的申报项目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真技绝活。(4)审慎命名。在先进操作法命上自己的名字,对技术工人是一种莫大的精神鼓励和至高的荣誉。但是先进操作法产生过程存在不同的情形,有的是操作者本人在生产实践中积累、探索、总结出来的;有的是经过一代代操作者不断积累、沉淀、传承下来的;还有的是几个人合力创造发明的。因此公司工会对先进操作法的命名一直非常慎重,需要经过本人承诺、所在车间证明和公示等措施,确保命名无疑议。(5)强化推广。先进操作法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把先进操作法推广到生产实践中,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促进工艺流程改进,甚至提升至标准化工艺规程,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我们坚持做到先进操作法要被公司技术主管部门审定为标准操作工艺后方可推广。这些先进操作法的评审、推广对产品工艺流程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毕岁礼HXD3电力机车牵引杆梁半圆孔镗削操作法”,初审时发现“四头镗刀对刀量块”和“牵引杆梁安放找正”的问题,我们积极与技术部门沟通,得到重视和采纳,改进了量具、工装和加工工序,并纳入标准工艺规程,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个先进操作法的诞生,经过一个严格而复杂的过程,它不仅是操作者本人知识、技术、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更凝结了广大参与者共同的关心、关爱和培育,也是集体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公司工会坚持2年开展一次先进操作法评审工作,每一批先进操作法也就10个左右,就是秉持认真严肃的态度,使认定的先进操作法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二、实现载体创新,取得关键突破,有序推进职工先进操作法创新发展

1、不断实现载体创新发展。公司工会挖掘和传承先进操作法走过了由师傅带徒弟、言传身教的传统模式到采用录相机录相制作多媒体光盘,再到运用电脑制作PPT形式的三步曲。言传身教存在受众面窄,而且极易造成传承中断的情况。多媒体光盘需要高端摄像设备和较高的编辑技术,后期制作难度大。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公司工会先进操作法载体现在普遍采用PPT形式,通过制作高品质的PPT片,展现出先进操作法的神奇,也体现出与时代的高度契合性。这项方法被大连市总工会评为2011年度创新工作奖。

2、先进操作法不断取得关键性突破。自2005年开始,历经三届先进操作法评审和推广,先进操作法本身也在创新和发展。第一批认定的10个先进操作法基本是在生产一线领域挖掘整理的,更多地侧重于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绝技绝活。我们在开展的第二批先进操作法时,将先进操作法征集挖掘工作扩展至技术和管理领域,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最终选定技术设计及软件开发等领域。先进操作法在技术和管理领域里开展,拓宽了我们的工作思路,同时也在技术、管理职工中开辟了新的活动空间。目前,公司开展的第三批先进操作法又增添了新的内涵,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先进操作法与高端产品、高精设备、高尖技术相结合,体现出先进操作法的高技术性。“万传广240铸造机体缸头螺栓孔加工操作法”,充分发挥龙门加工中心机床的功能和潜力,通过编写逻辑性强、简洁通用和自保护功能的程序,创造了240铸造机体缸头螺栓孔加工新方法。“高云巍265柴油机连杆深油孔钻削加工操作法”,编写高效安全的加工程序,改进深孔加工刀具参数,选择合理的切削参数和切削油等手段,解决了连杆深油孔钻削加工的技术性难题。

公司职工先进操作法在推进的过程中,从形式创新,到载体创新,到内涵创新,不断取得关键性突破,始终紧随企业科技进步过程,始终保持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始终坚持与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紧密融合,从而保证了先进操作法鲜活的生命力。

三、提高效益和效率,畅通成长成才通道,切实发挥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功效

1、着眼工艺流程改进提升,提高先进操作法对企业效益和效率的贡献率。公司工会开展先进操作法活动以来,在征集、总结、整理、推广各个环节,都注重其与工艺流程的密切结合。先进操作法被工艺技术部门采纳后,提升为标准工艺规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高世和球墨曲轴表面裂纹消除操作法”不仅创造了“曲轴表面裂纹、缺陷修复”的奇迹,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每根曲轴历年平均价格20万元计算,累计节省费用达660余万元。“陈柏宁等人机车电气屏柜预布线操作法”不仅能很好地满足机车电气配线标准化要求和铁标的相关布线标准,而且相比传统工艺减少了二道工序,提高工作效率达3倍以上。可以说,每一个先进操作法都是工艺技术的改革,都创造了显著的效益,这就是大力推广先进操作法的价值所在。

2、着眼荣誉激励和目标引领,提高职工对技术创新的热情和参与率。在大连机车公司,先进操作法就是一面创新的旗帜,一个技术的标杆,它成为技术工人追求的目标,吸引着技术工人热情参与,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也不断激发着职工的创新激情。当我们看到车体车间高级工人技师姜新为使自己在多年实践中总结的“桥式吊车主接触器电气故障快速排查操作方法”能够参与到公司第三批先进操作法评审,动员家属共同参与,夫妻俩人齐上阵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和精力制作PPT时,我们就能感受到职工对先进操作法的重视程度,也真正能领会职工技术创新的魅力和吸引力。

第7篇: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范文

[编者按]为什么要关注民粹主义?为什么在当下关注民粹主义?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分化加剧,社会矛盾频发,社会思潮也极易走向极端,并酝酿出社会整体无法承受的激进主义和民粹主义浪潮。改革开放30年,我们目睹了左右两翼意识形态的日益分裂、民族主义的此消彼长,以及网络世界中来自草根社会的近乎你死我活的斗争。伴随着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政治参与的扩大,突发政治事件经常成为政治动员的导火索,并进一步深化原有的社会裂痕。当前,左右两翼思潮有进一步走向极端化的趋势,思想界在1989年后隐然成势的建设性保守主义和渐进改革的主张,眼下正被逐步边缘化;而打着各种旗号的民粹主义思潮正在潜滋暗长,令发展、稳定、改革这些转型期国家的最高利益遭受到潜在威胁。因此,关于民粹主义的讨论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是关乎全社会整体利益的重大问题。

民粹主义,众说纷纭,且褒贬不一。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给民粹主义下一个简要的定义:民粹主义,就是体制边缘的大规模群众为自身利益,寻求跨越体制的魅力型领袖,彼此结合,而形成的特定社会情绪、思潮和运动。1990年代以来,在中国,民粹主义,既是一个激辩的社会话题,也是一种蔓延的社会情绪。作为社会情绪,特别是在一般采用匿名写作的互联网上,每逢突发事件,民粹主义情绪,常以灼人的温度,而引人瞩目。近年来,这种社会情绪正在向社会思潮、进而向社会运动的方向延伸,因此值得特别关注。 本文将简要说明民粹主义的含义、根源及前景,并对其做出辩证综合的评价。俄国民粹派与一般民粹主义中国人最初熟悉的民粹主义,是19世纪俄国的政治派别“民粹派”。民粹派(народник)为俄文的意译,原指“为人民利益服务的人”。民粹派主要由平民知识分子组成,他们信奉人民,认为人民即真理,是“天生的社会主义者”。民粹派称自己是“人民自我解放的助产婆”(巴枯宁语,见《俄国民粹派文选》),他们批判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相信传统互助经济形式“米尔(村社)”是未来社会主义的胚胎,俄国可绕过罪恶的资本主义阶段,直接在村社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1870年代,民粹派发起“到民间去”运动,读书人换上农民的衣装,深入乡村,解救人民的苦难。然而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大多数农民对沙皇保持忠诚,甚至把民粹派分子视为国家的敌人。由于民众的冷漠和体制的镇压,民粹派运动很快归于失败。 民粹派对俄国资本主义前景的忧虑,有其深刻依据。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效果之一,是迅速造成贫富分化,使大量弱势群众沉淀在体制边缘,或者说,被逐出体制。西欧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其宗主国与海外殖民地之间往往隔山阻海,其资本原始积累的代价,很大程度可由海外殖民地人民来承担。与这种西欧模式不同,沙皇俄国是一个统一的广袤帝国,其臣民都生活在“同一个”社会内部。如果资本原始积累充分展开,则大量人口将被甩出现代化进程之外,从而造成社会严重分裂,形成民粹主义运动的土壤。1870年代,俄国资本主义的上述过程尚未发生,民粹主义的条件还不具备。因此,尽管民粹派知识分子鼓动宣传,却并未形成大规模民众运动。在这个意义上,俄国民粹派可以说是一种“早夭”的民粹主义,是后来严格意义的民粹主义运动的“前史”。 与俄国民粹派不同,1890年代美国的人民党运动、20世纪40~50年代阿根廷的庇隆主义、新世纪以来法国的国民阵线等,则是典型的民粹主义(populism)。这是现代化过程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其特征是,聚集在体制边缘的广大弱势群众,以其自身即人民为政治合法性的来源;他们为统一意志、表达诉求,总是要寻找超越体制的魅力型领袖,作为其政治代表和符号;两种力量结合,形成巨大的合力,冲决、瓦解、颠覆现存权力秩序和利益格局。这两个方面,大规模群众与魅力型领袖,是理解民粹主义的关键。乌合之众与卡里斯玛民粹主义,总是受到精英阶层的各种指责,所谓仇富、非理性、反现代化、暴力倾向,等等。其实,问题不在于民粹主义是否具有这些“缺点”,问题在于,究竟是谁,导致了社会结构的“民粹化”,制造了一个日益庞大的底层?是哪个利益集团,造成大量弱势群众日益脱离社会主流生活,在体制边缘沉淀、汇聚,并积累、激化怨恨、愤怒的情绪?如果社会结构的“民粹化”过程不被扭转,社会情绪由量变到质变,进一步升级为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就只是时间问题。也就是说,先有社会结构的“民粹化”,然后才会有社会情绪、思潮、运动层面的民粹主义。假如一个社会的确是由中产阶级居主流、占主导,形成所谓“橄榄型”的社会结构,那么,即使出现某种民粹主义的情绪和言论,由于缺少足够的社会基础,也断不会产生任何重要的影响。精英们在责骂民粹主义的时候,应当注意孰为因,孰为果,切不可本末倒置。 民粹主义一定是剧烈的社会变动期、转型期的产物,观察近代以来的全球历史,无不如此。相反,停滞的社会,即使是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例如中世纪的欧洲或实行种姓制的印度,尽管也存在一个庞大的底层,但由于各安其分,各司其守,并不会发生民粹主义运动。只有在社会变动期、转型期,财富资源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弱势群众在被剥夺的同时,权利意识也随之觉醒。这时,民粹主义便呼之欲出了。 但是,在社会博弈的力量格局中,被体制所剥夺、排斥的广大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处于明显弱势,缺少组织、财政、信息等资源,不啻一群乌合之众。他们由于天然的反精英、反科层制的倾向,难以自动组织起来。因此,为摆脱弱势地位,成为合格的博弈者,弱势群众只有寻找有力量的同盟者。这种寻找,实际上,就是一种时代的召唤。另一方面,既然占据体制内的都是对立面的既得利益集团,那么,这个同盟者,就不可能是体制的一部分——事实上,他往往是一个具有特殊禀赋的“个人”,即有超凡魅力、才能和领袖气质的“个人”,马克斯•韦伯所谓的“卡里斯玛”(魅力型领袖)。这样的领袖,可能崛起于体制之外,也可能脱颖于体制之内,但他决不代表既得利益集团,而天然地反对精英主义及其组织化的形式科层制,从而必然是超越体制的。 乌合之众与卡里斯玛相结合,民粹主义的要素就算齐备了。民粹主义的两种前景在世界各大文明中,古代中国相当特殊,自秦以后,大多数时候,市场化程度一直比较高。例如,农耕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所谓“千年田换八百主”(辛弃疾语),即可以自由买卖。因此,中国历史上经常大量产生变卖土地、从而脱离生产资料的失地农民,进而成为流民,流民造反,王朝倾覆,历史周期性循环往复。在各大文明中,只有中国,农民起义罕见地频繁,这绝非偶然,而与市场化程度较高这一基本国情直接相关。由此,也造成民粹主义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有其深厚土壤,形成悠久传统。这一传统,遇到适当的机会一定会被激活。 中国始于1992年冬春之交的,市场化改革导致急剧的社会变动,造成迅速的社会分化。到1990年代末,一方面,乡镇企业陷入困境,大多由集体所有制改为私营企业,造成农村贫富分化严重;另一方面,国企改革和亚洲金融危机,导致职工大规模下岗,形成庞大的城市贫民阶层。社会学家孙立平借用一位法国学者的比喻,把90年代以来的中国改革过程看作一场马拉松赛,每跑一段,都会有人掉队,“被甩出去的人,甚至已经不再是社会结构中的底层,而是处于社会结构之外”(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这种严重的分化和断裂,是当时“新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 时至今日,这个市场化进程总体上并未逆转。社会结构的“民粹化”导致民粹主义的社会情绪日益积累和激化,成为时代的隐忧。从历史看,民粹主义运动的前景无非是两个:或者溃败,或者被改造。溃败很简单,“乌合之众”由于缺少严密的组织,因而无法追求理性的目标,也无法完成周密的计划,执行审慎的策略,最终一定会脱离“卡里斯玛”的引导,而陷入混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当群众运动按照其内在规律展开的时候,总是激情淹没理智,短期利益掩盖长远利益,最后很难避免溃乱的结局。 被改造的情况复杂一些,还是举的例子。1920年代的工农运动,之所以避免了溃败的命运,是由于共产党,尤其是,赋予了原本是乌合之众的底层工农以主义、制度、纪律,用“支部建在连上”等一系列措施,使之完成了组织化过程。实际上,所谓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所谓民主集中制,都是领袖、精英与群众良性互动的实例。这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而“”失败的原因之一,也正是由于民粹式的群众运动未能实现有效的组织化。简要的评价民粹主义是启蒙运动的遗产,只有“人生而平等”这一启蒙主义的观念确立之后,民粹主义才有其正当性。与之对比,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十分明显。因为自西周封建制瓦解之后,“均贫富”(晏子)、“民重君轻”(孟子)就成为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之一。在这方面,民粹主义的进步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另一方面,民粹主义又是对社会严重不公的征候式的反映,是被动的、自发的、盲目的,破坏性有余而建设性不足。 当然,我们不应过多地指责民粹主义,因为它毕竟只是一种社会征候。重要的是寻找和消除其社会症结,即对广大弱势群众的剥夺。只有除掉这个社会根源,民粹主义才能真正被杜绝。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第8篇: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范文

一、“红色经典”——特定时代的产物

“红色经典”是指建国初期以革命故事为背景反映革命英雄人物高尚情操的文学作品、剧目或影视作品。“红色”意味着这些作品往往与人们坚定的革命理想和豪迈的战斗精神紧密联系,象征着一种深入骨髓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操,并带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情愫:“经典”则意味着这些作品是在某一时期成形并积淀下来经得住时间考验并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或作品。当“红色”和“经典”互为前提、相互链接时,一种极富魅力的艺术概念就诞生了,蕴涵这种概念的任何艺术样式都可以称为“红色经典”,只是因为“红色”有它特定的社会存在背景,而必然把这一系列的作品创作时代都框定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红色经典’指的是约定俗成的、群众公认的、岁月久远的、影响较大的描写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经典作品”。

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左右中国社会的一元思潮逐渐为多元思潮所冲击和取代,“红色经典”也伴随着受众思想及消费的多元化逐渐进入低谷。但到了20世纪末,尤其是以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随其后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为界端。以90年代初期发行量惊人的《红太阳》革命歌曲新唱和卡拉OK为标志,沉寂多年的“红色经典”重新走上银幕和舞台,一时间改编“红色经典”系列的热潮风起云涌。

二、被戏说、泛化的“红色经典”

20世纪末以来的文化艺术界,一边是大众文化市场对“红色经典”改编使得“红色经典”的变脸令人眼花缭乱,一边是理论界对“红色经典”经典地位的质疑。[3]《激情燃烧的岁月》等一系列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活跃的同时也出现了红色经典被戏说和泛化的倾向。无论是对经典的戏说还是泛化,乃至网上泛滥的“红色搞笑”都暴露出“红色经典”在被改编过程中的低俗化问题。尽管时代不同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发生着质的变化,一味地题材复古未免有守旧之嫌。但在原著内容有限的基础上肆意扩大空间,并假借还原英雄人物本身情感的名义过于强化情感戏从而“稀释”原著,影响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的庸俗化倾向日益明显,大致表现为如下方面。

1、误读原著,忽略史实

在大众消费文化背景下,部分“红色经典”改编的影视剧也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特征,但这种“与时俱进”并非意味着要违背原著的本意,甚至不顾史实,肆意歪曲。《林海雪原》的改编引出一场官司,《红色娘子军》的定位是青春偶像剧,加入了大量的爱情戏,这些不尊重原作基本精神和核心主题的原则下的再造都是对经典的误读和对史实的忽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在当前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潜心体会“红色经典”的深层内涵,而只是凭主观想象和合理臆断来推测“红色经典”,于是,当前的“经典”全然变了味道: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当前影视界,情感剧、功夫片充斥市场并红极一时,对历史本就隔阂的演员们根本没有功夫来品味“红色经典”,因此,在塑造和扮演“红色经典”中的人物时往往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从而难避误读原著、违背史实之嫌。

2、误导观众,刻意“人性化”

在“红色经典”改编中还普遍存在一种还原性的精神,这对于客观地反映英雄人物及历史真相不无裨益,但是刻意地将英雄人物“人性化”“生活化”,无疑又是对“红色经典”的另一种曲解。“红色经典”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在于它们的取材和故事背景大多来源于革命经历,其人物形象大多有其原型甚至都是真人真事的记录,它们能够激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也正因此,经典才在当时社会上和民众中广为流传。改编后的“红色经典”作品却更多地突显夸大“人性化”成分,使“红色经典”原著所反映的故事和情操黯然失色,甚至于经改编后的少数影视作品不堪入目,在很大程度上误导广大青少年观众。更让中老年观众无法忍受。当年的“红色经典”太过严肃,但或许正因其严肃和正统才将理性与道德观念植入人们的价值体系当中,使社会多了一份秩序和祥和。而如今对“经典”另类消费的曲意迎合下的改编脱离了英雄生活的土壤、违背了其在广大民众心目中的既定形象,无疑是对观众的一种误导。

3、误解市场,“泛娱乐化”

近年来,“红色经典”在不知不觉中褪色和变味,其严肃性、教化性已然不足,取而代之的是娱乐和搞笑的成分。《林海雪原》原小说中赤胆忠心、智勇双全的侦察英雄杨子荣成了一个嬉笑怒骂的世俗伙夫。可是该剧的编导却认为“以电影的长度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肯定是要加很多的内容,只要大的方向不变动,把以往脸谱化概念化的英雄塑造成有血有肉的人”以符合当今受众的审美观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片面追求收视率和娱乐性,以说笑逗乐和戏说为基调对“经典”进行开发和改造,并不惜牺牲英雄的既定高大威猛的形象,采用美化反面人物、丑化正面人物的形式来吸引观众眼球的这类剧目打破了观众的既定消费意向和观念,观众并不买账。

大量“红色经典”的改编不为广大观众所接受,这种现象的出现决非偶然,乃是由于“红色经典”被肢解和戏谑后的必然结果。“红色经典”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其正面导向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再次唤起人们对那个“激情岁月”的回忆,让精神和信仰不至迷失在经济浪潮中。时代在前进,生活在变化,对“红色经典”的改编无可厚非,但其“红色”和“经典”之精神及内涵不可随意丢弃,更不能滥用红色、歪曲经典甚至篡改历史来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

三、对“红色经典”改编的修正

1,加强调控,促使影视文化的教化功能与娱乐功能的统一

针对当前对“经典”的歪曲和戏说。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点名批评了《林海雪原》等电视剧“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红旗谱》也曾一度被叫停。界内外人士一致认为对“经典”改编要慎之又慎。“红色经典”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对于这一类作品现代人只能诠释,不可以随意翻新。“红色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并不仅仅是因为其迎合了当年的社会政治热情,还因为其符合了当时人们精神和心理上的普遍期待,它为广大民众提供了精神家园和思想、行为导向。新的历史时期,“红色经典”仍应不失其教化意义,寓教于乐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但是如果一味地偏重“娱乐”甚至“泛娱乐化”,“经典”的教化功能便会大打折扣,甚至于误导观众。因此,“红色经典”要继续承担道德教化的功能,就必须处理好教化与娱乐的功能的统一关系。

我们试以成功改编红色经典的个案《小兵张嘎》为例。改编成电视剧的《小兵张嘎》经省级审查机构初审后报送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审查委员会终审,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影视部还就此召集部分专家举行了“《小兵张嘎》与‘红色经典’改编研讨会”,与会者肯定了电视剧《小兵张嘎》对原作的改编和再创造(尽管该剧播出后各界对其也不乏诟病)。首先在主题立意上,它保留并强化了原作的时代背景,用区队的小规模战斗和嘎子的自觉抗争表现了在抗日战争最艰难阶段中国人民是如何团结起来抵抗外寇的。与原作相比,电视剧《小兵张嘎》继承了原作基本精神,讴歌革命先辈。弘扬民族精神,对并不熟知那段历史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其次《小兵张嘎》在承载教育功能的同时,始终注重保留儿童剧的特色,充分体现出孩子的童真童趣。创作者在嘎子、胖墩、佟乐、英子这几个人物身上注入了现代气息。体现出当下孩子们的眼光、智慧、语言。甚至处事方式。由于创作者充分发挥了孩子天真的本性,因而这种现代气息不会与作品的时代背景格格不入,反而让人有认同感。

2,努力做到红色经典的革命性、经典性、艺术性和适时性的完美统一

我们有理由相信“红色经典”会继续有广阔的前景,毕竟它为几代人提供了精神食粮和信念支撑,并成为人们精神消费的持续追求与国人精神的“后花园”。但是面对当前“红色经典”的泛娱乐化我们也不无忧虑。如果红色经典被放任“戏说”,很难想象若干年后所谓的“经典”会是何等模样。“红色经典”固然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常谈常新,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注入新的血液来升华。我们认同“红色”作品在表现手法和表演技术不断更新,追求与时尚的完美结合,尽可能地精益求精,但如何保证其主题及基调的不褪色不变质,是当今文艺界在改编“红色经典”时首当其冲面临的一件大事。

在这一过程中,有必要区分“保鲜”与“时尚”两个不同阶位的概念。“保鲜”是对于“红色经典”本身的主题而言的,是质的东西,在任何时候,这个主题不能被冲淡:“时尚”则是对于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可以多姿多彩的。“红色经典”之于“时尚”,犹如烹调过程中食物与佐料,“红色经典”不容稀释,不宜被浓墨重彩地去包装,否则难免有喧宾夺主之嫌,也势必会冲淡“原汁原味”。因此,“红色经典”的“保鲜”要尽可能地突出历史的积淀和厚重感,要将多少年来人们对英雄所积淀的那种尊敬和崇拜的情感升华提炼、萃取挖掘,而非在庸俗化方向来大做文章。既要“经典”不变色,又能为当代人所乐意接受,绝非是将“红色经典”娱乐化就能为之的,也非去娱乐化就能实现的,因此,如何在时尚和翻新的过程中对“红色经典”进行适度保鲜便成为当前文化消费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第9篇: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范文

【关键词】服装设计;品牌;设计师品牌服装设计师

一、服装设计师品牌的定义:

服装品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设计师品牌和工业品品牌。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师品牌的创立,都和它的创始人有关,甚至直接用创始人的名字来命名,比如大家熟悉的迪奥、夏奈尔、范思哲、皮尔・卡丹、CK、D&G等等,早期属于时装类手工艺术品;而像另一批著名的品牌,如BOSS、GAP、GUESS、ESPRIT、MAXMARA等,则是物化的品牌名称,属于工业化产品。

设计师品牌和工业品品牌的区别:首先,设计师品牌定位的消费群体为有个性需求的特殊消费群体。综观欧美设计师品牌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设计师品牌都是有特定消费群体的,从早期为皇宫贵族度身定制到如今为娱乐、文体明星量体裁衣,设计师品牌时刻闪现华丽的光环。正是由于这种可望不可及的明星效应,才使人们一提起设计师品牌就联想到奢华、高贵,把他们当作身份和品味的象征。也正是因为此,设计师品牌才能卖出比普通服装高出许多的价值。而工业品品牌主要是针对大众消费群体的,价格相对比较低。但价格高低并不是区分设计师品牌和工业品品牌的标准,有些工业品品牌由于赋予了他比较深厚的文化内涵,价格也比较高。两者的最主要区别还在于消费群体的社会层次和地位,设计师品牌的层次是要比工业品品牌高的,更有品位的。 其次,设计师品牌的品牌文化和设计内涵更加丰富。西方的设计师品牌大都是从手工作坊发展起来的,并且大都以创始人的名字命名。随着时间的推移,积淀出浓厚的品牌文化内涵。如法国的香内尔、皮尔卡丹;意大利的普拉达、阿玛尼;美国的加尔文・克莱因(CK)等,这些品牌已经有了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历史,虽然这些品牌的创始人大都已经逝去,但是设计师对于服装款式的诠释,即设计师个人对其服装的理解和个性在服装上的投射始终散发着经典的魅力。设计师品牌的文化和精神内涵通常是稳定的,这种稳定性在服装设计的款式上会有明显的反映。这种反映在国内服装界称之为设计的风格,一种稳定的设计风格。而工业品品牌是建立在服装产业化的基础上的,其内涵大多是通过有意识的策划强加于品牌之上的。

二、中国设计师品牌的历史和现状

一个追求时尚、张扬个性的年代。由于大多数设计师品牌都是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它时刻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受到广泛的追捧,中国目前也诞生了不少以设计师名字命名的服装品牌。但是,是否以个人命名就算是设计师品牌了呢?服装界的青年评论家傅勇认为,目前在我国称得上“设计师品牌”的时装寥寥无几,有些只停留在名称上,有的只有设计师的高级服装订做部分才够得上“设计师品牌”。总体上来说,除了马可的“例外”、杨紫明的“卡宾”、姚峰的“洁”、谢峰的“吉芬”、薄涛的“薄涛”、滕家兴的“滕氏”、叶青的“叶青”、章晓慧的“章晓慧”之外,称得上“设计师品牌”的寥寥无几。而滕家兴(下转第98页)的“滕氏”、叶青的“叶青”只停留在名称上,薄涛的“薄涛”只有高级服装定做部分能够真正称其为“设计师品牌”,章晓慧的“章晓慧”由于设计风格和品牌形象还只是偏居西北一隅,也只能称其为 “准设计师品牌”。所以,最有说服力或者最有代表性的“设计师品牌”,只有马可的“例外”、杨紫明的“卡宾”、姚峰的“洁”和谢峰的“吉芬”。 目前,设计师品牌在中国的生存状况也不容乐观。很多中国设计师品牌都痛苦地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由国内大牌设计师领衔,销售状况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公司不能正常运作、产品出现叫好不叫卖的局面、商场对设计师品牌的态度由刚开始的欢迎进入转变成现在的审慎考察,中国服装行业的龙头老大――杉杉集团曾拆巨资打造的两个设计师品牌――梵尚和法涵诗也因销售状况不佳、连年亏损而低调转让。但也有比较好的消息,从CHIC2005传来的消息,马可的“例外”正在与日本某集团谨慎商谈进军日本市场的问题。总的来说,中国设计师品牌现在举步惟坚。

中国设计师品牌还是一个萌芽和起步阶段,为什么会这么快就进入了一个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以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 其一就是设计师自身的能力问题。众所周知,世界知名的设计师品牌都有个灵魂人物――核心设计师。这些设计师驰骋在时尚领域,对市场有着尖锐的敏感度,用自己的观点抒发对流行的理解,在他们领导下针对自己品牌文化和内涵设计出来的作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使很多该品牌的忠诚者得到不断的满足。反观国内,由于中国目前设计师品牌刚刚起步,还处于摸索的阶段,具有这方面才能的设计师凤毛麟角,设计师的能力和才华就受到考验。 其二就是市场的制约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比较落后。有能力消费的消费者往往不懂服装搭配,不知道怎样选择属于自己的服装,盲目地拼凑世界知名的设计师品牌,这些品牌在他们身上体现不出来美感。 2.中国服装产业的特性不同于国外。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是“先产业后设计”的模式,不同于欧美各国的“先设计后产业”的模式。这种模式决定了中国设计师品牌的发展少了象欧美设计师品牌从手工发展起来的阶段。这会必然导致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阵痛。 3.服装设计师的理念和企业经营者的理念在中国服装市场的不可协调性。4.中国市场的不规范化。中国服装市场知识产权纠纷过多,贴牌仿冒产品层出不穷,市场管理不到位,这也打击了中国设计师品牌的发展。

三、中国设计师品牌应当如何发展

中国要发展设计师品牌必须要根据中国设计师品牌起步晚的特点,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结合中国特殊国情,走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具体在操作上,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师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一个成功的设计师品牌必须有一个灵魂设计师,利用他的个人影响力牵引消费,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设计师对流行资讯的准确把握,快速传递以及对各个细分市场消费群和竞争对手的了如指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设计师不但要有良好的艺术表现技能,还要有对时尚潮流的准确把握和引导世上潮流的技能。

2.给品牌注入特定的品牌文化和设计内涵。

服装品牌文化,通常是品牌设计师个人文化背景和对着装理解在品牌上投影和折射,不同文化理念的设计师往往会服务于不同的品牌,毕竟服装设计是一种艺术,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人品的体现方式。中国人常说文如其人,服装品牌亦是。

公认服装品牌内涵的来源可以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历史演进自然沉淀而成的品牌文化:自然沉淀的品牌文化,是指预先没有任何人刻意地去设计和营造品牌的文化内涵,在品牌产品(服装)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事件、故事和趣事逸闻成为了品牌联想的一部分,在后人的记忆中,这个品牌成为了某种文化象征,进而具有了文化内涵。如美国著名的Levi’s牛仔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二是在创始人的监护下有意识的创建品牌文化,大部分设计师品牌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品牌如人,在品牌理论中有一个品牌个性理论,这个“个性”在西文中叫“personality”,心理学中翻译过来就是人的个性,简称个性。但是品牌的“个性”不是相对于其他品牌的独特的特性,而是指品牌如人或者说品牌“就是一个人”,品牌个性就是当我们把品牌想象成是一个人时,这个“人”的个性:是青春亮丽或成熟性感,是前卫或典雅,是内向或外向,是富有激情或沉着稳重,…… 品牌文化的这种来源通常就是品牌个性的文化内涵表现。在服装界,这个个性许多时候就是品牌创始人个人的个性在品牌上的投射,反映了品牌创始人的理想个人自我或理想的社会自我,当这种理想自我――品牌个性文化――为众多消费者所欣赏并接纳时,就形成了品牌文化。 国际上的顶级服装品牌大多是设计师品牌。如法国的香内尔、皮尔卡丹;意大利的普拉达、阿玛尼;美国的加尔文・克莱因(CK)和拉尔夫等,这些品牌之所以拥有一大批忠诚的消费者,一些品牌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设计师的诠释正是设计师个人对其服装的理解和个性在服装上的投射。以裙罢为例,迷你裙,不同品牌的迷你裙会在罢的长短、裙口的大小和其他象征手法上表现出区别来。三是品牌文化通过有意识的策划并长期运作形成,这是品牌文化最快的创建方法。通常由策划公司和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策划人员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公司一把手或创始人的品牌运作想法进行提炼和提升,并进行艺术化地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把某种文化内涵赋予这个特定的品牌。一旦这个刻意设计的品牌文化内涵为目标市场所认可,在品牌与特定的文化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想,这时品牌就有文化内涵了。大部分工业品品牌采取这种方法。

参考文献

[1]余强《服装设计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顺利 《北京服装纺织》2007年 第7期

[3]钟装 《中国经济信息》

[4]糜嘉 高伟江 《国外丝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