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产会计核算管理范文

资产会计核算管理精选(九篇)

资产会计核算管理

第1篇:资产会计核算管理范文

论文关键词:公立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原来的医院会计制度尤其是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局限性开始显现。固定资产是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开展医疗、科研、教学等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是反映医院经济实力、规模大小和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前,我国大部分医院为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的来源渠道不同,贵重医疗设备较多,这就要求改革完善原来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使其更客观、真实地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和经济能力,同时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给医院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现状与新制度的修改

1、原医院固定资产标准过于偏低,造成核算范围过宽,带来固定资产核算的不准确。原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市场化和现代科技的更新发展,医疗设备设施价值已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标准。另一方面,同样的设备,金额小于800元,单件购入为低值易耗品,批量采购就是固定资产,不便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新制度定义固定资产为“单位价值在1000元及以上(其中: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将原划分标准提高后,使大部分办公、通用设备等价值较低的设备划出医院固定资产核算范围,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使医院固定资产的界定不过于繁杂,更能体现医院资产的特点,更便于专业设备的核算、统计与管理。

2、原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原医院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购置的核算为,购入固定资产时,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同时资产类科目“固定资产”与净资产类科目“固定基金”同时增加。实际工作中很容易漏作后一笔分录,导致少记固定资产,而且因为没有相应的钩稽关系,往往造成少记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发现。另外,医院固定资产一经入账,直到报废,会计报表的固定资产净值一直等于原值,只是提取一定的修购基金,其反映在资产负债表的净资产中,它不是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因而固定资产的老化程度也无法在账面上反映,造成净资产虚增会计核算,不能客观地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真实状况,也就不能向医院的管理者提供客观真实的财务分析和风险评价。新制度增设“累计折旧”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固定资产”科目的备抵项列示,规定“医院原则上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性质,在预计使用年限内,采用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残值。计提折旧的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规定或审批”站。从而相对客观地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价值。

二、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

医院固定资产多而杂,对专业性要求较高,而医院领导及医护人员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思想,资产管理工作大多由财务人员兼管,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而财务人员日常工作繁琐,往往无暇顾及更深入细致的核对监管工作,故强化固定资产制度化管理尤为重要。

1、加强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在固定资产盘点中我们往往发现,资产存放地点变更或移交时,管理人员不按规定程序进行移交,导致盘点时科室台账与实物不符,给盘点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医院一方面要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固定资产购置、验收、发出、使用、报废管理职责和工作流程,加强职能部门监管。另一方面应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增强责任心,强化业务知识学习,提高资产管理水平。规模较大的医院应设置资产管理中心,逐步对各项资产进行登记、清产核资,管好用好本单位的固定资产,使资产管理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有重点、有步骤,做到账卡、账账、账实相符,扎扎实实地推动固定资产基础管理工作。

2、完善固定资产购置可行性论证。医院固定资产中医疗设备占的比重较大,其投入资金大,投资回收慢,其投资能很大程度的影响医院的业务发展,所以固定资产购买前应由设备管理、资产管理、使用部门、财务部门等共同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效益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资产进行分析、预测,以避免盲目投资,造成资金的浪费和资产的闲置,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其主要指标有资产总值、总资产结构、资产完好率、设备平均使用率、万元资产净收入、单台设备投入产出等。

3、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化系统管理。医院固定资产种类多,数量大,必须通过信息化系统,才能更好地规范管理。实际工作中大中型公立医院已基本实现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但还存在信息共享程度较低的问题。医院内部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职能部门、使用部门以及维修部门之间的信息脱节,信息没有达到共享,获得信息的成本较高,直接影响了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的高低,同时财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重复劳动,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4、加强固定资产监管。大部分公立医院是国有事业单位,资产保值增值,上级主管、主办部门审批报废,各级部门对强化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医院内部审计的作用,定期对医院的固定资产及其效益进行审计,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的营运收益。审计固定资产是否提足,是否有帐外固定资产以及固定资产流失现象。切实解决固定资产保管不善、账实不符、闲置浪费以及非法侵占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卫生部:新《医院会计制度》,2010年12月

[2]财政部:《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2009年8月

[3]财政部、卫生部:《医院会计制度》,1998年11月

[4]李玉萍,《论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湖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李艳萍,李艳丽,《浅谈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08期

[6]马翠莲,《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经济,2009年18期

第2篇:资产会计核算管理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 资产管理 会计核算

一、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一)对资产的认识不够,管理意识浅薄

就现状而言,部分事业单位的高管层对资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数领导对资产的购置较为关注,相对管理而言较少。还有些单位的管理人员的权责划分不清楚,单位内固定资产专职的管理人员是尤为重要的,但某些单位中并没有设置这一专门部门,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相对较弱,才造成单位内部管理不周全,更不利于资产的管理[1]。

(二)固定资产管理体制不全面

部分事业单位中内部管理体制不全面,对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以及报废等相关制度都不健全,直接导致单位内部管理凌乱,时常出现随意租借、重复购置的现象,正是由于资产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让单位人员无章可循,才会导致这些现象的发生,影响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单位固定资产的投资

随着国家的发展,我国的基建项目不断增强扩大,从而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投资也较易实现。但由于传统带来的方式下,越来越多的单位,为固定资产投资存在重投轻管的现象,所谓重投是指,重视固定资产前期的投资以及研究,投资过程中的招标的成本控制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所谓轻管就是指,忽视投资后期的资产管理。为使单位更好的管理本单位的固定资产,应以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为前提,加强单位对资产后期管理的意识,不断完善资产的投资管理与控制。

(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严格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不需要计提折旧,而单位所购置的固定资产一直会以原值作为记账依据,使用过程中,固定资产的磨损与消耗在单位资产核算过程中无法用计提折旧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单位中账面所反应的资产信息是不准确的,相关的会计核算也存在误差。

(五)单位内部缺乏相关的内控和监督机制

部分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较低,对经费、开支的部分较为关心,直接忽略了单位内部控制的制度,对有内控制度的事业单位应加强其内控制度的实施,没有内控制度的单位,应根据自身指定较为合适的内控制度,与此同时,内部监督制度也应并行实施。

二、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加强并制定的相关政策

(一)进一步加强单位对资产管理的认识

提升单位内部的管理工作,应从单位高层抓起,不断加强单位高层对资产管理意识重要性的认识,转变传统的“重投轻管”的现象,不断加强法律、财务、税务等方面的知识,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使单位上下齐力,促进全体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还应在单位中设置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加强资产的管理,做好资产的保值与增值[2]。

(二)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体系

为使固定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单位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让单位人员做到有章可循。对资产的每一个使用步骤都应一一责任细化,各尽其责,并用制度对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进行规范。为切实其制度的实施,单位可以实行奖惩制度,让每个人员都能参与到资产管理中来。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投资与监管

事业单位的固定投资是一项管理的重要内容,单位应对其重视。做好资产的管理具体可以有以下内容,其一,在对项目的可行性的研究分析与报告,为使财务部门更明确的掌握情况,为后期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为使单位所投标的项目的合同金额和项目概算规模能够匹配的上,单位的财务部门也应参与招标文件的编制;其三为使投资后的资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单位需在工程完工后核算工程量以及工程单价,工程使用中,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固定资产的寿命。

(四)完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确保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为了让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的核算制度更加准确,也可以使用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以会计相关的制度为依据,更应合理的、科学的对资产类别计提折旧。为了让资产折旧得出的数据更加准备,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时,应摈弃传统的年限平均法,采用最适用的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来保障固定资产折旧的高效性,从而完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

(五)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欲监督

单位只有依靠一套健全并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依据,才能全面提升整个单位的管理水平,保障资产的高效性,保证单位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必须依靠审计监督的力量来完成,审计监督应在日常运作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找出解决的办法,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也不断健全,为保证会计管理和核算的高效性,可以将固定资产的管理采用网络技术,将个部门的管理与固定资产的管理相结合起来,大大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固定资产的准确性也得到有效的提高[3]。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部分事业单位也开始从事经营性业务,对单位内部的财务方面的内容也增多了,事业单位在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时,必须加强单位内部的管理与控制,对单位固定资产的投资也应更加重视,加强单位工作的人员的基本素养,提高自身对其的认识,财务人员应加强自身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新会计准则为基础,对单位中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保证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能为事业单位发挥其职能。

参考文献:

[1]刘俊.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核算问题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

第3篇:资产会计核算管理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管理;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

一、我国无形资产在会计中存在的不足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等无形资产占有整个社会资产的比重显著增强,据有关方面统计,当前,在经济发达国家中,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高达80%。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无形资产价值已至68915亿美元,世界许多著名跨国公司的成功都与其拥有的占绝对优势的无形资产密切相关。这表明,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将远远超过有形资产,理应成为会计核算、监督的重心。但传统会计模式与工业经济时代的特点相适应,只注重有形资产的核算,而忽视了对无形资产进一步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从而导致其提供信息的质量大打折扣。具体表现:

1.无形资产核算范围狭窄。根据2001年的会计准则,我国纳入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的无形资产仅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商誉。商誉也只承认产权变动的商誉,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核算局限于很小的范围内,而在某些西方发达国家里,无形资产的核算项目已达29项。由此不难看出,企业账面上的无形资产并不是企业全部拥有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未能得到全面体现。这种对无形资产熟视无睹的会计确认模式有悖于知识经济的要求,甚至导致会计对企业价值及竞争能力反映的严重失实。

2.自创无形资产的确认不够全面。对于许多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理论上应当包括企业为取得这些资产而发生的全部支出,但由于自创无形资产的计量在实际操作中较为困难,因此按我国会计制度规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依法申请取得无形资产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并且不应在以后期间确认为资产。从制度条款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我国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资本化所持有的谨慎态度。然而在信息经济时代,衡量人群和国家贫富的标准将由传统的有形资产逐步过渡到以科技为中心的无形资产上。如果依照现行的会计制度,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行业价值将被大大低估,而传统的社会财富评价指标将误导信息使用者,导致投资人做出错误的决策,同时也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

3.无形资产的计量不合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计量的对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绿色产品标志,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等新无形资产的出现,使会计计量对象进一步扩展,同时冲击了传统会计的计量基础。会计计量重心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从财务资源转向知识资源,无形资产计量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描述起着决定性作用。传统的计量手段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因而在计量手段上需要革命性的变化。

4.无形资产披露的不足。在现行会计报表中无形资产的披露存在以下几个缺陷:(1)披露信息不充分。未披露全部无形资产,并且明确披露的有所确指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只是其实际成本的一部分,并非全部价值。(2)误导报表信息使用者的经济行为。在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列示在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等项目之后披露,而且很多对报表信息使用者有重要作用的信息因考虑谨慎性原则没有披露。报表使用者基于这些不充分信息做出的决策,可能偏离实际情况。(3)导致国有无形资产易于流失。如前所述,有很多无形资产没有在企业账上得到反映,反映在账上的无形资产其价值也仅仅是摊余的历史成本。这使得企业在进行租赁、承包、拍卖、股份制改造及合资经营时容易忽略某些无形资产或者难以取得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从而导致无形资产流失。

二、对现行会计相应改进的建议

会计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知识经济日新月异,会计也应做出适时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鉴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扩大无形资产要素范围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无形资产要素应主要包括:(1)市场资产:指一个企业通过其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联的无形资产而可能获得的潜在的利益总和,是知识资本的第一要素,包括:与客户的关系,如销售网、分销渠道、长期客户;品牌的信誉,如企业品牌、服务品牌;合同,如特许经营权协定、专利使用权协定、经济性合同等。(2)知识产权资产: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创新过程中,所发明创造的高新技术和技术诀窍,而形成的精神产品的一种产权形式。包括专利权、版权、商标、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等。(3)组织管理资产:指企业管理层组织协调、管理、沟通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可能获得的潜在利益。如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方法,信息技术交流,网络工作系统,融资关系等要素。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的资源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逐渐成为企业资产的核心和主要收益来源。

2.将研究开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在研究费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并且在随后的会计期间也不确认为资产。开发费用如果能符合一些特定条件,可以作为无形资产,否则作为当期费用。开发费用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条件是:(1)有目的地从事无形资产的开发,并使用或销售它。(2)具有技术可行性及商业可行性。(3)产品或工序可以清楚地确定,费用可以单独认定并可靠计量。(4)经合理预期的该项目未来所带来的收入必须超过所有递延开发费,加上进一步开发费用和有关的产品成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5)有足够的资源,或者合理地预期能够得到这种资源来完成此项目。3.无形资产计量的关键问题是计量基础的选择。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其计量应以产出价值为基础产出价值观——现值计量基础,是以时间价值的现值作为计量基础。据此,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是其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如果无形资产有确定的产出交换价格,并在特定未来期限可以按此价格收到,那么可视为应收账款。如果未来交换价格不确定,则可用现时的产出交换价格来代替。按照知识经济的定义,除反映知识资本的生产外,更重要的是还涉及分配使用方面的经济信息,以投入价值为基础反映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如有些无形资产尽管具有明确的投入价值,但由于经营过程中的维护和发展,其所代表的未来能够创造的经济利益远远大于当初投入价值。又如有些无形资产可以确指,其未来所创造的经济利益也可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但未必有实际的投入价值。投入价值侧重于资产过去的投入,相反产出价值更注重资产的未来产出。一个企业对一项资产产出价值的关注旨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未来效用期内产出最大化。

4.对无形资产进行全面披露。(1)凡是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都应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全面反映。对符合会计准则确认范围的无形资产,纳入会计核算体系进行确认与计量,在财务报表正文中披露。对不符合准则确认范围的,应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2)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可以试着改变一下顺序,以不同类型资产的不同价值取向排序,即按资产内含价值的高低排列。对于内含价值高的包括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在内的无形资产,不仅要优先报告,而且内容要尽可能详细。(3)对于人力资源的突出问题,可参考阎达五先生提出的“三维会计”新思维,其报表体系是:三维财务状务平衡表、行为增值表、资产增值表、权益变动表,以及有关的附表。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任何一项制度的都应与它所的时期所属的环境相匹配,而我国加入WTO,国外的会计行业将对我国产生进一步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对会计行业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以尽快与国际接轨,以促进我国企业的体制改革。对此2001年1月《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我国目前的需要,规范了无形资产的核算。另一方面,无形资产准则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项目的重要性。它促进了科学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整体上增强了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正如前所说,制度与它所属的经济环境要相一致。反过来,我国的经济环境也会影响无形资产准则的实施。所以,除加强制度的完善,我国的会计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职能也应得到明晰。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独立获取评估所依据的信息,并确信信息来源是可靠和适当的;要求评估师使用的假设应当合理,不得使用没有依据的假设。注册会计师应本着公正严明的原则来审计企业的无形资产账户的正确性等等。做到了经济环境的治理,无形资产准则的实施就有了环境的保障。这样它对会计行业乃至企业的发展都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占耕.无形资产管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2]余恕莲.无形资产评估[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4.

第4篇:资产会计核算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会计核算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固定资产的数量和价值量急剧增多,品种项目多元化,构成要素日趋复杂,因此,教育成本核算机制的建立与高校的资产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而高校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则成为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信息不对称,致使账账不符

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在验收手续完成后开具资产验收入库单,登记账册,开出固定资产卡片,使用部门投入使用。而财务部门的核算往往由于报账人报账时间的推迟或发票到账的延迟而无法及时入账,抑或由于资金紧缺未及时付款而导致会计核算的迟滞性(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采用收付实现制,根据资金的收付情况而进行会计核算),造成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账账不符,信息不对称。若涉及到跨年份的延迟核算,必定会影响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不能如实反映当期高校的固定资产资金投入状况,更不能客观准确地核算高校的教育成本。

(二)高校固定资产价值转移与补偿基金未反映

不管任何固定资产,使用或未使用,都存在着物质损耗,也就必然存在价值转移和价值补偿的问题。而“折旧则具有补偿基金与转移积累基金的双重性”。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只核算原始账面价值,不计提折旧,在长期使用中发生物质损耗未能得到客观的反映,更不能体现价值的转移和补偿,与注重经济效益和教育成本核算的理念相悖,无法真实客观地反映高校的净资产,反而虚增资产,夸大教育成本。

(三)会计核算体系中,减值未披露,信息失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电子产品、软件产品在市场上的更新换代较快,使用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其经济价值一落千丈,导致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产生了固定资产的减值,目前在高校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却未充分披露,信息失真。

(四)会计核算缺失,固定资产流失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投资、融资渠道不断拓宽,其固定资产来源多元化,除用财政资金购置(预算资金)外,也可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科研项目)购置、引进等途径,往往由于非预算管理下资产的特殊性,缺乏价值计量标准、经济效益反馈核算等原因,导致会计核算的缺失,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

二、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优点

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是目前众多高校予以肯定并运行的种现代管理模式,其理念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高速的信息服务功能、强大的数据库后台操作程序,专门面向高校发展和管理设计开发的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支持下的运作模式。该系统为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提供了一个智能化平台,支持信息门户身份认证,有专业的系统模块,如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查询、数据统计上报等,为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为决策层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以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

(一)将静态管理转化为动态管理,体现实时化的信息交流,更是种交互式的工作模式

以往固定资产传统的管理是人工账册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使用管理情况、变动情况缺乏信息交流,是一种单向的静态的管理模式。而信息化管理模式具有互联网传输的优势。数据库强大的数据处理平台,固定资产信息一旦录入系统,即可实时控制,事中监督,实现资源共享,尤其在多校区的高校,此模式更能体现其优越性。

(二)数据信息具有完整性、唯一性、规范性、科学性

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数据信息是数据库技术支持的,格式统,字段定义统,标准统一。当管理员在初始录入固定资产信息时,必须遵循系统流程的严格要求输入规范化的信息记录,系统即自动科学地分类整理,产生唯的数据条形码编号,有条不紊地记载和完整保存着所有固定资产的信息,大大提高了设备管理水平,有效地避免数据的重复、丢失和缺失,减轻工作人员的审核工作负担,为财务部门会计核算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做出切实的保障。

(三)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是对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进行组织、协调、配置、监控的一系列活动的科学管理模式

该模式分工严密,由专门负责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统一领导、统筹分配,二级部门即归口管理部门分块管理,三级部门即使用部门分散管理,具体实物管理落实到具体人员,层层把关,从采购验收到计价调拨、报废,每一个环节均落实责任人,透明公开地记录在资产信息系统上,从而建立种有效监督的约束机制,避免了主观因素的人为操控和管理上的推诿现象。

三、利用信息化管理模式,有效推进财务部门会计核算的改革与创新

(一)根据实时数据,财务专管人员做会计分录

在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固定资产管理功能均可在校园局域网上运行,资产管理部门统管理,资源配置,各归口部门和使用部门在信息门户身份认证下进行分管,财务部门由原来的独立核算改变为实时核算,为了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可靠,可另外配置合专用服务器和会计核算系统,在校园网内与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连接,由专门核算固定资产的财务人员负责。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开具资产验收人库单后,在信息管理系统上录入该资产的详细信息,系统同时建立唯一的数据编号,产生条形码、电子卡片,并通过网络传输到财务固定资产核算门户下,财务专管人员即可根据实时的数据信息做会计分录(前提是在权责发生制的计量基础上),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应付账款”。

我国现行高校会计制度是实行收付实现制计量基础的,然而随着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推进,收付实现制在财务工作中产生了相当的局限性,不能科学全面反映单位资金运动情况和工作业绩,已被众多专家学者质疑,提出应逐步实行权责发生制的计量基础。因此,增加“应付账款”科目,反映高校应付未付给有关单位或个人的资金,属于负债类科目。直至财务把该笔负债资金支付后,可做会计分录:借记“应付账款”,贷记“银行存款”。

由此既可以解决固定资产部门与财务部门账账不符,信息不对称问题,又表明了资金流动情况,防止出现高校隐匿性的债务问题。

(二)增加“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用于核算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和价值转移

在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中根据资产的不同性能、性质与耐用程度、市场因素等来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对于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般采用直线法折旧,而电子类产品、科技含量高的设备,由于技术进步等因素,更新较快,应采取加速折旧法。系统会根据固定资产原值及确定的折旧方法测算每项固定资产每期应计提的折旧金额,储存在数据库中,在设定的期限定期、

自动发送折旧信息到财务固定资产核算专管人员门户。财务专管人员只需根据提示按期计提折旧,做会计分录:借记“教育事业支出――折旧费”,贷记“累计折旧”。

在信息化管理模式下,有助于提高折旧基金用于积累和补偿的主动性和计划性,客观反映固定资产使用价值的损耗和转移,使复杂的会计核算工作简单化、程序化、规范化,避免出现少提折旧、漏提折旧或过期提折旧等现象。

(三)同类产品信息查询的真实性、客观性

在日常资产管理工作中,仅仅通过手工账册比较难以查询同类产品的替代情况或更新状况,而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同类产品的信息可设置同类项批量查询、处理,若同类新产品替代原有资产时,即表明该资产已发生减值,遵循谨慎性原则,将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借记“教育事业支出”,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保证高校固定资产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

(四)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全面反映高校资产的投资情况

对于自主知识产权(科研立项)购建的资产,能在未来给高校自主带来资金流入、经济效益,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应根据谨慎性原则纳入财务核算内。在收付实现制的计量基础上,大多高校财务在科研经费的支付时进行费用化,却因未发生资金收入把科研开发成功的产品(资产)游离在固定资产外,没有资本化,有物无账的情况屡屡发生。作为学校自主开发的科研成果投入使用并产生定的使用价值与收益,此时应增设“实收资本”科目,用来核算高校资本实力的增加。当信息化管理模式监测到此类资产增加,即反馈到财务部门,并做会计分录,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实收资本”,如此系统、全面地反映高校资产的投资状况,为高校固定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了重要保障。

总之,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信息化管理,抓住了新时代经济环境下高校体制改革与会计制度改革结合的契机,对会计核算进行创新与完善,用科学的发展现统筹协调,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稳健的原则,保障高校可持续性发展,把高校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教育成本管理的优化提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田椿生,刘慧勇,试论固定资产原值与净值差额的经济意义会计研究,1985(06)

[2]陈玲,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问题及建议,交通财会,2009(01)

[3]林文,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思考,引进与咨询,2005

[4]万海燕,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固定资产信息的网络化管理,会计之友,2009

第5篇:资产会计核算管理范文

【关键词】 土地流转收益;农业公共资产;村民小组;会计核算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及农业经济的迅速 发展 ,农业 现代 物质装备条件的完善、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经营形式的普遍运用、新型农民的兴起,出现了现代农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现代化实现规模收益,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显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指的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即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从经济的角度可以认为,农户把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资本或者叫做“股本”,投入到耕种土地的农业 企业 中,而农户根据“股本”分享农业企业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成果及利润。

然而,以发展现代大农业经济为前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必将引起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变化,产生农户个体、农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基地经营组织、法人经营组织、任意经营组织等多种农产品生产经营组织体并存的现象。面对这种复杂的组织关系,如果以农户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资产作为 “股本”的话,并任意由农户把自己那部分“股本”投入到不同企业,那么分散的股权最终会导致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失。那么,农户如何获得土地资产的长期收益,持久分享到现代大农业经济发展成果,达到国家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目的呢?

因此,必须建立以村民小组组织体为单位,在村民小组范围内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联合,作为农业公共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并加强土地使用权流转服务和收益管理。

二、实行农业公共资产核算的理论依据

在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多种农产品生产经营组织体并存的条件下,客观上不同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可以进行不同的农业生产经营及农业投资决策,产生不同的农业成本及带来完全不同的收入,实现不相等的利润。

然而,实行土地流转制度下,契约双方都将面临如下现实问题:第一,现有承包责任制度,农户个体分别拥有少量分散的土地使用权,由农业企业分别跟农户个体分别订立契约,使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顺利流转到农业企业形成规模,这样就会增加土地流转的契约成本;第二,农户家庭人员变动情况的准确把握,在册农户土地使用权的连续、公平性管理问题;第三,农户的土地经营权再流转契约管理问题;第四,承包土地流转的价格确定和收益估算;第五,在土地承包责任制下,农业生产经济资源的土地村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经营权双重制度保证性;第六,农户对流转出去土地收益的合法请求权的组织保障等。最主要的是村集体如何对农用土地、山林等农业公共资产的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进行长期有效管理,将是农民生存生活长久保障的关键。

因此,为了保障农民生存生活的长久利益,客观要求建立以村民小组为主体的会计核算组织,准确确认及计量村民小组集体范围的农业公共资产,及时反映村民小组集体及农户的财政状况、土地经营权资产流转利益,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成本效益及收益管理。

三、农业公共资产会计核算的模式及运行特征

在村民小组及农户实行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在村民小组集体范围内,把农户个体现有的土地、山林等经营权,作为集体农业公共资产确认及计量,并反映农户对公共资产的所有权关系,实行村民小组及农户的农业公共资产的会计核算。

(一)确立村民小组会计核算主体

根据目前我国集体所有制的土地政策及土地山林的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和经营权属农户所有的特点,确立以村民小组为会计核算主体,能够把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有效结合,并形成农业公共资产的核算及投资规模。

建立村民小组的首期会计报表,首先,对村民小组集体所有的土地、山林、湖泊、房屋固定资产等农业公共资产集中在会计报表中进行资产确认及计量;其次,在村民小组范围内,根据现在在册农户村民数量,把农业公共资产折合成为村民小组的总股份,在会计报表的所有者权益中记录“股本”数;再次,根据每户人口数决定每个农户家庭的股份数量,并以农户为单位建立土地经营权资产明细账;最后,确认村民小组的负债,同时健全会计制度,为村民农户个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流转、分享农业企业的农场品生产经营成果、正确核算流转的土地收益提供基础。

(二)农业公共资产的会计核算与反映特征

以村民小组为核算主体的会计核算,不仅对农业公共资产进行首次确认、计量,也要对村民小组的农业公共资产的使用性质、经营范围及流转投资去向的变化进行确定和反映。

首先,明确村民小组集体所有的土地、山林、池塘、湖泊等农业公共资产的农用性,房屋固定资产的商用性;根据农业公共资产的基本收益,确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并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按照农户明细账反映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变化。同时,在农户“资本公积”部分反映国家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相关补贴额。

其次,建立农地山林经济资源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反映农用公共资产价值。结合土地经营现状及使用政策、农用土地山林的成本效益特征,建立农业经济资源的成本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流转土地现在的用途、级别及经营项目内容,预测该项资产的经营成果和土地山林资本收益,合理反映农用公共资产价值,做好土地经营权流转收益管理。

(三)农业公共资产收益核算的内容特征

以村民小组为核算主体的会计核算,不仅要及时反映农业公共资产的价值,也要对农业公共资产的收益进行准确核算,以加强村民小组的农业公共资产收益管理。

由于实行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农户流转出去的土地、山林、池塘、湖泊等农业公共资产将由龙头企业等承包商进行生产经营。其中,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销售农产品成本”、“销售林木成本”、“经济林木投产后的管护费”和农业“管理费用”等各项支出和“农产品销售收入”及与农业公共资产的“其他经营收入”形成的农业收益等都由龙头企业等承包商进行核算,并在此基础上对本年度农业收益进行分配。

可见,村民小组及农户的农业公共资产收益核算过程实际上就是核算来自土地经营权流转接收对象(如龙头企业等承包商)的本年度农业“收益分配”得到的分配额。这一分配额度就是所谓流转土地经营权股份分配的股利,也是村民小组及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作为投资的唯一投资收益。而村民小组及农户的这份唯一的农业公共资产投资收益数量的多少,却决定于龙头企业董事会的分配制度。根据农业公共资产的会计核算与利益管理运行机制,可以通过图1显示其特征内容。

因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必须在村民小组集体范围内形成联合,扩大流转规模,从而获得龙头企业董事会资格参与利益分配过程。还要根据流转经营权的土地等农业公共资产的使用性和经营项目内容,预测该项资产的经营成果和土地山林资本收益,全过程了解农产品收成及资产收益情况,准确把握龙头企业的利润分配,并把利润分配列入村民小组的利润管理内容中,保证农户流转土地和农业公共资产的收益归属村民小组成员。这样才能保证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农业增收与农民的增收保持相对一致,才能使土地经营权流转收益真正成为农民的“特殊社保”。

四、农业公共资产 会计 核算的职能特征

建立以村民小组为主体的会计核算机制,形成以村民小组集体为资产管理整体,以有效发挥会计利益核算、资产保全、资产收益调配及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职能。

(一)村民小组集体会计核算与农业公共资产保全的职能特征

通过以村民小组集体为单位的会计核算,能够准确核算村民小组集体所有的农业公共资产产权及农户明细资产经营权;能够在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确保农业公共资产的农业专用资产性,保证农业公共资产产权及资产经营权的双重性和原村民小组及农户集体共有性质,以有效保全村民小组及农户组合集体的农业公共资产。

(二)村民小组集体会计核算与农业公共资产收益核算的职能特征

在实行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以村民小组集体为单位形成的会计组织遵循市场 经济 的客观 规律 ,把村民小组集体所有的土地等农业资产经营权作为投资资产进行投资管理时,可以比较不同的流转对象 企业 的盈利能力,从而选择获得最佳收益的投资方案。并且继续在未来的会计期间,不断评估农业公共资产的投资收益,有效发挥资产的收益核算职能,做好农业公共资产经营权流转的投资决策。

(三)村民小组集体会计核算与资产收益调配的职能特征

以村民小组集体为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对农业公共资产进行集中确认、计量,增大资产投资规模,能使分散的农业土地经营权形成相对规模的农业公共资产,有利于土地经营权流转时形成集中的资产投资规模,取得相对多的“长期股权投资”,从而成为投资农业龙头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参与投资的龙头企业的利润分配,有利于发挥 现代 会计的利益调配职能,确保本村民小组及农户全体成员的农业公共资产收益。

(四)村民小组集体会计核算与土地经营权流转

管理的职能特征

以村民小组集体为会计核算单位,可使村民小组集体所有的农业公共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有机结合,在形成农业公共资产的同时形成流转规模;并能以村民小组集体组织的形式,与复杂的流转关系进行契约交涉,有利于发挥组织作用,节约土地经营权流转成本,增加农业公共资产收益,有利于加强成本效益管理,有效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

可见,通过建立以村民小组为组织的农业公共资产会计核算体系,有效发挥会计核算的职能作用,将能够适应现代农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 发展 需要,在提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的同时,加强农业公共资产的收益管理。

五、建立农业公共资产的会计核算及利益管理模式的作用

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保福利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农业经济土地经营权资产的 科学 流转,为实现农业资产增收创造了条件,同时对农业资产收益管理的方式方法及组织也客观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建立以村民小组及农户集体会计核算组织,有利于保全村民小组及农户组合集体的农业公共资产, 形成现代农业经济规模的同时,有效保证原村民小组及农户集体对其农业公共资产产权及资产经营权的双重长期所有权。

其次,以村民小组及农户集体为单位,进行农业公共资产确认计量,有利于扩大土地经营权资产的流转规模,减少流转交涉契约成本,能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增加流转力度,增强土地经营权流转资产收益分配的请求权。

再次,有效实现土地经营权流转资产收益的分配和再分配,加强农民社会福利的持久保障管理。通过村民小组集体会计核算管理,使土地承包经营权资产形成规模流转,更多地获得投资份额,自主参与农业收益分配,更多、更好地分享土地承包经营权资产规模流转成果。并通过村民小组集体组织再分配管理,使村民小组内的老弱病残人员、进城务工农民、儿童等全体成员得到了长期、有效的社会保障。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生产经营组织的变革必然引起会计核算组织及管理的转变。目前,实行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就是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到既有资本实力又有技术水平的经营组织手中,从分散耕种到集中组织规模经营,实现农业市场经济。建立农业公共资产的会计核算及利益管理机制,能够有效发挥组织的会计利益核算、资产保全、资产收益调配及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职能,有效保全农业公共资产的多重属性。为此,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与管理,有利于土地经营权流转资产收益成为农民的持久“特殊社保”。

【 参考 文献 】

[1] 财政部.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m].2004.

第6篇:资产会计核算管理范文

1事业单位会计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存在的问题

在事业单位长期的运行过程中,事业单位只重视自己的资金管理,也就是所谓的经费管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不重视,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比较薄弱,对固定资产没有进行日常的监管,导致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入到报废中都存在很多的问题,造成事业固定资产利用率不高和固定资产无形流失现象。笔者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进行了解,发现当前存在比较普遍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1固定资产会计信息失真

固定资产信息是保证事业单位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不能对固定资产的具体数量有全面的了解。造成固定资产信息失真的原因一般有两点:一点是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存在缺陷,因为固定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一定的磨损,但是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并没有计提折旧这一部分,很多固定资产往往是按照购入的价值登记的,这样就造成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虚增现象。另外一点是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入和利润计算存在问题,一般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购入的时候往往将支出记在当期的支出当中,没有分期分摊成本,导致当期的成本增加,从而降低了当期的利润,最终影响事业单位的年度利润。

1.2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清查和盘点

事业单位会计在进行日常工作的时候往往重视对现金等的核算和管理工作,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比较松,没有形成定期核算的习惯。一般在固定资产购入的时候对固定资产的登记工作做得比较好,但是在日后的使用中并没有定期进行清查和盘点工作,不能准确掌握固定资产的数量和价值。另外一些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的盘点和清查的时候往往按照固定资产登记簿上的情况进行清查,没有按照固定资产的实务进行,因为一些固定资产的登记记录往往存在各种问题,所以这种盘点和清查方式就会存在遗漏,降低了固定资产清查和盘点的作用,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1.3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不合理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使用一段时期之后往往就会存在报废和调拨的现象,在这个时候会计人员就应该及时根据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进行严格的核算工作。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理等工作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一方面,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处置的随意性过大,往往没有经过任何手续就进行转让和报废处理,不仅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带来困难,而且造成国家财产损失。另外一方面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在进行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理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一些调拨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从账目中去除,另外一些固定资产没有进行审查就做报废处理,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1.4固定资产没有相关的制度作保障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会计工作不到位现象比较严重,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策购入、使用以及处理等工作没有明确的规定进行管理,在一些事业单位会计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往往是停留在账面上,对实物的管理比较薄弱。另外一些事业单位虽然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比较重视,但是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最终影响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如何优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

2.1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要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工作,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以制度为依据加强对固定资产各个方面的管理。第一,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将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层层落实,明确相关的负责人,对事业单位领导、会计人员的管理权限进行划分,保证他们能各司其职,这样当固定资产管理存在任何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及时找到相关的负责人。第二,建立固定资产各环节的管理制度,从固定资产的购入、使用、维修以及报废等方面进行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强化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序性。

2.2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盘点

为了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与账目一致,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应该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的盘点,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可以一年进行两次全面的盘点,没有条件的单位可以一

年一次全面盘点,对事业单位现存的固定资产清点。各部门要配合会计部门的工作,通过定期盘点不仅能准确掌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状况,而且能对管理和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对一些不合理的固定资产处置行为找出原因,并且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有效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安全。另外,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中需要注意加强对高价值资产的核算,并且各项资产要做到卡、账、物一致。

2.3做好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工作

由于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相应的磨损,降低固定资产的价值,所以会计部门在进行固定资产核算过程中要做好计提折旧工作。在会计科目中也应该设置计提折旧科目,通过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磨损程度等进行详细的确定,然后在固定资产总价值中将磨损削减的价值去除,从而确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经过事业单位相关部门审核之后,就可以将计提折旧之后的固定资产价值录入会计报告相应的科目中,从而保证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准确性。

2.4利用网络技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工作

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会越来越复杂,为了保证会计管理和核算的高效性有必要在固定资产管理中使用网络技术。首先事业单位要加强网络硬件和软件建设,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化平台,然后将各部门的管理与固定资产管理结合起来,会计部门及时了解固定资产的增加变动,在会计报表中进行系统的体现,而事业单位各部门也可以通过网络系统了解固定资产的情况。另外利用网络化的管理方法,会计人员的劳动量会大大减少,而且固定资产的准确度也会相应提高。

2.5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人员素质

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人员素质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树立固定资产管理新观念,提高他们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进行自己的本职工作。其次,要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会计人员在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中要掌握相应的会计知识,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能准确估量,而且要学会使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使自己更好的适应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工作。

第7篇:资产会计核算管理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管理;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

一、我国无形资产在会计中存在的不足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等无形资产占有整个社会资产的比重显著增强,据有关方面统计,当前,在经济发达国家中,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高达80%。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无形资产价值已至68915亿美元,世界许多著名跨国公司的成功都与其拥有的占绝对优势的无形资产密切相关。这表明,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将远远超过有形资产,理应成为会计核算、监督的重心。但传统会计模式与工业经济时代的特点相适应,只注重有形资产的核算,而忽视了对无形资产进一步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从而导致其提供信息的质量大打折扣。具体表现:

1.无形资产核算范围狭窄。根据2001年的会计准则,我国纳入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的无形资产仅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商誉。商誉也只承认产权变动的商誉,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核算局限于很小的范围内,而在某些西方发达国家里,无形资产的核算项目已达29项。由此不难看出,企业账面上的无形资产并不是企业全部拥有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未能得到全面体现。这种对无形资产熟视无睹的会计确认模式有悖于知识经济的要求,甚至导致会计对企业价值及竞争能力反映的严重失实。

2.自创无形资产的确认不够全面。对于许多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理论上应当包括企业为取得这些资产而发生的全部支出,但由于自创无形资产的计量在实际操作中较为困难,因此按我国会计制度规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依法申请取得无形资产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并且不应在以后期间确认为资产。从制度条款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我国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资本化所持有的谨慎态度。然而在信息经济时代,衡量人群和国家贫富的标准将由传统的有形资产逐步过渡到以科技为中心的无形资产上。如果依照现行的会计制度,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行业价值将被大大低估,而传统的社会财富评价指标将误导信息使用者,导致投资人做出错误的决策,同时也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

3.无形资产的计量不合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计量的对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绿色产品标志,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等新无形资产的出现,使会计计量对象进一步扩展,同时冲击了传统会计的计量基础。会计计量重心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从财务资源转向知识资源,无形资产计量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描述起着决定性作用。传统的计量手段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因而在计量手段上需要革命性的变化。

4.无形资产披露的不足。在现行会计报表中无形资产的披露存在以下几个缺陷:(1)披露信息不充分。未披露全部无形资产,并且明确披露的有所确指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只是其实际成本的一部分,并非全部价值。(2)误导报表信息使用者的经济行为。在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列示在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等项目之后披露,而且很多对报表信息使用者有重要作用的信息因考虑谨慎性原则没有披露。报表使用者基于这些不充分信息做出的决策,可能偏离实际情况。(3)导致国有无形资产易于流失。如前所述,有很多无形资产没有在企业账上得到反映,反映在账上的无形资产其价值也仅仅是摊余的历史成本。这使得企业在进行租赁、承包、拍卖、股份制改造及合资经营时容易忽略某些无形资产或者难以取得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从而导致无形资产流失。

二、对现行会计相应改进的建议

会计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知识经济日新月异,会计也应做出适时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鉴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扩大无形资产要素范围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无形资产要素应主要包括:(1)市场资产:指一个企业通过其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联的无形资产而可能获得的潜在的利益总和,是知识资本的第一要素,包括:与客户的关系,如销售网、分销渠道、长期客户;品牌的信誉,如企业品牌、服务品牌;合同,如特许经营权协定、专利使用权协定、经济性合同等。(2)知识产权资产: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创新过程中,所发明创造的高新技术和技术诀窍,而形成的精神产品的一种产权形式。包括专利权、版权、商标、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等。(3)组织管理资产:指企业管理层组织协调、管理、沟通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可能获得的潜在利益。如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方法,信息技术交流,网络工作系统,融资关系等要素。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的资源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逐渐成为企业资产的核心和主要收益来源。

2.将研究开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在研究费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并且在随后的会计期间也不确认为资产。开发费用如果能符合一些特定条件,可以作为无形资产,否则作为当期费用。开发费用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条件是:(1)有目的地从事无形资产的开发,并使用或销售它。(2)具有技术可行性及商业可行性。(3)产品或工序可以清楚地确定,费用可以单独认定并可靠计量。(4)经合理预期的该项目未来所带来的收入必须超过所有递延开发费,加上进一步开发费用和有关的产品成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5)有足够的资源,或者合理地预期能够得到这种资源来完成此项目。

3.无形资产计量的关键问题是计量基础的选择。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其计量应以产出价值为基础产出价值观——现值计量基础,是以时间价值的现值作为计量基础。据此,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是其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如果无形资产有确定的产出交换价格,并在特定未来期限可以按此价格收到,那么可视为应收账款。如果未来交换价格不确定,则可用现时的产出交换价格来代替。按照知识经济的定义,除反映知识资本的生产外,更重要的是还涉及分配使用方面的经济信息,以投入价值为基础反映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如有些无形资产尽管具有明确的投入价值,但由于经营过程中的维护和发展,其所代表的未来能够创造的经济利益远远大于当初投入价值。又如有些无形资产可以确指,其未来所创造的经济利益也可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但未必有实际的投入价值。投入价值侧重于资产过去的投入,相反产出价值更注重资产的未来产出。一个企业对一项资产产出价值的关注旨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未来效用期内产出最大化。

4.对无形资产进行全面披露。(1)凡是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都应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全面反映。对符合会计准则确认范围的无形资产,纳入会计核算体系进行确认与计量,在财务报表正文中披露。对不符合准则确认范围的,应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2)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可以试着改变一下顺序,以不同类型资产的不同价值取向排序,即按资产内含价值的高低排列。对于内含价值高的包括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在内的无形资产,不仅要优先报告,而且内容要尽可能详细。(3)对于人力资源的突出问题,可参考阎达五先生提出的“三维会计”新思维,其报表体系是:三维财务状务平衡表、行为增值表、资产增值表、权益变动表,以及有关的附表。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任何一项制度的都应与它所的时期所属的环境相匹配,而我国加入wto,国外的会计行业将对我国产生进一步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对会计行业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以尽快与国际接轨,以促进我国企业的体制改革。对此2001年1月《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我国目前的需要,规范了无形资产的核算。另一方面,无形资产准则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项目的重要性。它促进了科学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整体上增强了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正如前所说,制度与它所属的经济环境要相一致。反过来,我国的经济环境也会影响无形资产准则的实施。所以,除加强制度的完善,我国的会计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职能也应得到明晰。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独立获取评估所依据的信息,并确信信息来源是可靠和适当的;要求评估师使用的假设应当合理,不得使用没有依据的假设。注册会计师应本着公正严明的原则来审计企业的无形资产账户的正确性等等。做到了经济环境的治理,无形资产准则的实施就有了环境的保障。这样它对会计行业乃至企业的发展都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占耕.无形资产管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2]余恕莲.无形资产评估[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4.

第8篇:资产会计核算管理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资产管理;问题及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基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2012年底,我国颁布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不仅推动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改革,更说明了我国对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重视程度。事业单位想要适应改革就要不断的进行内部调整与管控,不断提升改革适应能力。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及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在事业单位中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核算存在的问题

原会计准则下,固定资产只核算资产原值,无法反映固定资产折旧,这样的核算方式违背了资产核算的基本原则,很容易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虚假高出,使得核算信息缺乏真实性。

2.无形资产核算存在的问题

在无形资产摊销时,原有的会计核算制度将无形资产一次计入“事业支出”,但事实上,无形资产摊销需要考虑收益期,一次计入违背了事实。一次计入的方式对于没有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基本可行,但无法符合新会计准则的要求。

3.负债确认存在问题

原有会计准则下,确认支出需要通过现金清偿债务,而其他手段通常无法得到确认。这样一来,账面负债就会减少,无法真实反映事业单位债务具体数量。如, 事业单位借款用于装修,收付实现制度下,在财务报表中无法反映出来,这样对于事业单位的正确决策就会起到阻碍作用,很容易扩大事业单位的负债风险。

(二)资产管理在事业单位中存在的问题

1.重购置轻管理问题严重

目前,很多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因此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很少注重成本,购置和新建出现了不计成本的现象。购置新建之后,固定资产随着产生,但负责人并没有对资产管理重视起来,落后的管理意识和观念使得固定资产大量浪费,资产没能发挥其功能,未能实现其价值,资产流失问题严重。

2.账面没能正确反映实际资产

实际资产与账面不符的情况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经常出现,原因在于不规范的资产管理和不到位的资产清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门之间没能协调一致,信息的沟通缺乏有效性和流畅性,登记资产和实际资产不一致;存在账外账的现象,且较为严重;资产登记不齐,甚至有些固定资产并没能如实登记在册;资产报废制度缺乏严谨性,处理不够规范。

3.资产使用在事业单位缺乏规范性

在资产的使用和处置方面虽然已经有了明确的处理准则,但在实际操作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主要表现方面有:固定资产存在随意出租与外借情况,有些固定资产借出后没能及时归还,使得资产流失,形成浪费情况;部门之前缺乏协调性,购置重复的现象常见;报废不严谨,甚至出现了资产占为己用的情况,有些固定资产使用时没根据规定及时报废。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资产管理的改进策略和措施

(一)会计核算在事业单位中的改进策略和措施

1.增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事业单位都缺少高素质的会计管理人员,尤其是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环境下,会计理论与操作方法不断的推陈出新,这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从业人员需要不断的适应新环境。主要改善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严格遵循持证上岗的制度,在法律法规方面,会计从业人员需要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二,加强会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引进必要的高素质人才,让会计人员懂得技术的同时,创造良好的附有正能量的操作氛围。

2.增强财务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要不断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使内部控制制度在单位各部门之间得到有效执行。让岗位责任制度充分得到落实,部门之间要工作相互协调并互相监督。收支两条线是财务管理人员必须严格实行的,在财务审算过程中,不符合新会计准则的情况要及时的纠正和处理,让事业单位的会计审核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3.提高部门监督职能

对于事业单位的所有经济活动,包括财务预算和决算都需要监督和管理,并且要切实有效不断加强监督力度。在经费的使用方面,更要加大力度进行监督,经费的使用必须遵守程序。不断加强事业单位的核算职能,充分利用会计核算的积极作用,并利用会计核算功能有效的监督财务状况。

(二)资产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改进策略和措施

1.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并健全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固定资产的管理涉及采购,使用、出租、出借、处置等方面,必须有一套有效的,科学的管理制度。采购中要严格遵守采购制度,做到按需采购,避免出现重复采购,要加强采购监管,防止在采购过程中出现变相操作,高价采购;完善资产登记制度,彻底清查事业单位内部的资产,建立绩效和考核制度,让资产使用效率不断提升。

2.提高资产管理意识

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单位领导不重视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很容易导致全员忽视资产管理,使得整个部门单位都缺乏资产管理意识。因此,要不断加强事业单位领导的资产管理责任意识,增强资产管理的宣传力度,让带头示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在事业单位领导的带领下,事业单位从业人员要树立并提高资产观念,让资产能在各事业单位部门间流动使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从业人员保护现有资产的意识,避免对资产进行随意租用和外借处理,如需对资产进行外借,要按规章制度履行固定的外借手续,并责任到人,及时追还。增强事业单位从业人员责任意识,保护好事业单位资产,杜绝将事业单位资产占为己有的情况。

三、结语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会计工作得到了全面的规范,事业单位要不断积极学习新的会计准则,并意识到自身现有的问题,实现会计单位工作的有效性。不断提升会计核算和资产管理意识,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和资产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殷文红.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及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财会研究,2009,16:41-43.

第9篇:资产会计核算管理范文

一、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及核算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固定资产购置的会计核算流程不够严谨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是通过“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会计科目进行会计核算的。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时,根据资金来源渠道分别列支,支付款项时,借记“事业支出”、“专款支出”、“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固定资产入账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这两组分录之间不存在勾稽关系,不能确切明了地反映固定资产购置业务的内涵。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单位往往只编制了付款分录而忘记编制资产入账分录,甚至有的单位除建筑物等价值较大的固定资产购建外,其他固定资产的购建只是“一支了之”。其结果是导致账外资产形成,甚至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二)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体现不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核算固定资产折旧而以计提修购基金代替。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存在有形损耗(如自然磨损等)和无形损耗(如技术陈旧等)及其他经济原因,发生资产价值的减值是必然的。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计提折旧不仅仅是为了收回固定资产投资使企业将来有能力重置固定资产。而且是为了将固定资产成本分摊于各个受益期,实现收入与费用的正确配比,合理确定各个受益期的损益。不计提折旧不能反映固定资产因自然损耗或经济发展的原因而发生了价值减损,另一方面,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使得损耗不能在成本中得以体现,人为地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活动收入的成本,从而造成成本核算不全,少计成本费用,虚增结余。而在购买当年又全额列支,虚增了事业成本,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在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不能以累计折旧来反映使用过程中的损耗,其新旧程度无从体现。这样,虚增了资产总量,使得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从而影响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方向,造成有些该投资的地方没有投资,而不该投资的地方却重复投资,形成国家资金使用的盲目性。

(三)修购基金的计提方法及其在报表列示上的弊端

现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规定,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实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价值损耗的补偿。修购基金计提的依据和比例并不是按照固定资产的实际损耗情况确定的,缺乏客观依据。收入多的事业单位多提修购基金,收入少的单位少提。这不同于企业的固定资产计提方法:以固定资产原值为基础,按规定的比例计提折旧。在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没有反映出其损耗,同时,又以计提修购基金的方式直接增加专用基金,从而增加净资产,造成重复计算。其结果是净资产中既包括固定资产原值,又包括从固定资产中提取的修购基金。这样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真实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导致部分会计信息失真。

(四)固定资产核算范围过宽

现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规定,一般设备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末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质,作为固定资产管理。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物价水平的提高,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标准显得过于偏低。按照这样的标准,单位大量的电话机、办公桌椅等简易设备也列入了固定资产管理范围,这类物品易损易坏。更换比较频繁,核算的工作量较大。相对于其他价值较高的设备而言。这种简易设备作为固定资产核算,使单位固定资产核算范围过宽,而过宽的核算范围将给固定资产的管理、控制及核算带来弊端。

二、对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及日常管理的建议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和大量现代办公设备的购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日趋增加。为了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更好的核算和管理,笔者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事业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对财产的管理,建章立制。严格制度管理,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要将财产的管理使用责任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个人,实行管理使用责任制,对财产定期进行清查,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防止财产流失。

(二)改进固定资产的核算办法,建议取消“固定基金”科目。购买固定资产,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取款”科目,直接计入固定资产,堵塞了漏记或是人为不记入固定资产的漏洞,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完整。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通过“事业基金一一般基金”科目来核算。

(三)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实行计提折旧核算。建议取消“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设置“事业支出一折旧”和“累计折旧”科目,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从而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项目,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四)适当提高固定资产的计价标准,增加低值易耗品核算。将价值较低、易损易耗的物品不通过“固定资产”科目而在“低值易耗品”科目中核算,同时完善低值易耗品管理制度,保证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这种办法减少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范围,保证了固定资产统计、核算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