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建设问题范文

社会建设问题精选(九篇)

社会建设问题

第1篇:社会建设问题范文

关键词:和谐社会;派

中图分类号:C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252-02

1 构建和谐社会中派的作用及自身建设的重要意义

“和谐”作为社会状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是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在内的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的一种表征。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寻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我国现阶段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要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就要依靠全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各尽所能”,进而实现人们的“各得其所”,共享和谐社会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各派是反映人民群众意见、发挥监督作用的一条重要渠道,充分发挥和加强派参政和监督的作用,对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参政党的各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应当大有可为。但是,派在自身发展和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与时代要求不适应的方面,比如年龄结构不合理、成员素质退化、思想观念多样化、组织功能弱化等不利于派发挥其积极作用的方面。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派要积极加强自身建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这不仅是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要求,也是派履行职能、发挥作用、推动中国政治文明的现实需要。

2 构建和谐社会中派自身建设的要求

(1)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

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派高扬的旗帜。爱国主义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纽带。

(2)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指明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也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合作的政治基础。据此,各派在各自的章程中都根据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分别制定了本党(盟、会、社)的政治纲领。其基本内容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动员全体成员,团结所联系的人士,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责,为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推进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这样的政治纲领贯穿于派建设的全过程。

3 构建和谐社会中派自身建设的基本内容

3.1 派自身建设的核心和首要任务――思想建设

(1)派思想建设的主要内容。

中国今天现存的各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的斗一争中,反动派的斗争中,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共同搀扶走过来的。因此,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各派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的共同选择,是实行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同志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就不可能取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同时必须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一切爱国进步力量团结和调动起来,去实现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这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以来直至现在几十年历史进步的一条基本结论。”早在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派就在重大的基本问题上支持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期间,各又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宣布站在人民一起,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参加新政协,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贡献。各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从自身长期斗争实践中做出的历史选择,参政党地位也可以说是派自我努力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派与中共荣辱与共、肝胆相照、同舟共济、亲密合作,为发展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安定团结,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发挥并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

(2)派思想建设的措施。

派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增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识,提高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在重大问题上分清是非,自觉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巩固派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思想基础。为了实现根本任务,针对目前派思想建设存在的问题,思想建设应当有如下举措:

①把思想建设摆上议事日程。派的各级班子,要提高对思想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思想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

②把握思想建设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③建立健全思想建设的各项制度。思想建设必须以一定的制度来保证。

3.2 派自身建设的核心和首要任务――组织建设

组织建设是参政党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派思想上不断提高和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政治基础的巩固,要靠组织建设来保障;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的发挥,要靠组织建设来保障;实现新老交替,在多党合作道路上不断前进,同样要靠组织建设来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建设事关21世纪多党合作的巩固和发展。派的组织建设,就目前而言重点在领导班子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机关建设等。

(1)领导班子建设。

领导班子建设是派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邓小平同志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了要由人来具体贯彻执行。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是由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还是由不赞成的人,或者是由持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因此,各级领导班子的状况(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组织领导能力等)如何,直接关系到派各级组织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充分履行参政议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职能。如果领导班子成员政治觉悟高、综合素质好,就能带领广大成员在正确的政治路线指引下,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否则,就会迷失方向,甚至把成员引导到错误的轨道上去。另一方面,领导班子的状况如何,也直接关系到能否更好地组织和充分调动广大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成新时期赋予派各项工作和任务。

(2)基层组织建设。

派的基层组织一般为基层委员会、总支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它是派组织系统中的基本细胞,是各派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派全部工作的战斗力的基础,是派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丁石孙同志在民盟报告中指出:“基础组织是盟的工作基础,担负着组织学习和活动、发展盟员、反映情况、输送人才的任务”。成思危在民建七大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基层组织建设是实现政治任务的基础”。各派在各自章程中都对本党的基层组织的范围、任务和基层组织领导的产生、任期等作了规定。搞好基础组织建设,派的工作才会有坚实的基础。从派的基础组织的现状来看,它与派基层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是很不相称的,必须寻找对策,认真抓好。

4 结语

随着中国民主政治的向前推进,尤其是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会使派担负更大的历史使命,自身建设的任务也就会更重。就像中共和派的关系“共产党存在多久,派就存在多久”一样,派的自身建设必然是伴随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而不断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统一战线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选集[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

第2篇:社会建设问题范文

关键词:社会信用体系 建设 问题 对策 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加快建设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这不仅关乎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且对我国社会的稳定也带来一定影响。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失信频率逐渐上升、失信人员多元化以及失信手段出现多样化,这些问题给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需要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从而找出建设信用体系的有效办法。

一、分析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人们的信用意识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社会中出现普通的信用意识弱,有许多人根本不重视自己的信用度,在社会中没有形成以信为荣的氛围。尤其是在金融活动的过程中,许多企业出现虚假信息、实施贷款圈钱以及违约等现象;在企业的产生经营中,出现许多造假、售假以及商业欺骗等行为,这对社会正常秩序带来极大地破坏作用,同时也给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阻碍。再者人们没有真正地认识到信用问题其实影响范围十分广,例如金融信贷、企业之间商业的往来,社会良好秩序的构建以及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它对社会的影响具有综合性。

(二)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出现分裂

当前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中,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中心建立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统一的企业与个人征信系统,包括所有的企业与个人信贷信息之外,在其他行业中信用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很多个部门之间的信用资源没有实现相互流通,这就使得征信体系出现分裂,这极易导致信用建设工作中出现多重标准,从而造成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比较差,也对全国性的征信体系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信用市场的发展出现一定的滞后性

当前的信用市场主要出现的问题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信用和信托管理方面出现落后性,这是由于人们没有贷款消费的习惯,再者就是这方面业务的工作中存在不规范性,难以取得信任,这对交易活动中扩大消费带来一定的阻碍作用;第二个方面是中介服务没有得到广泛地认同,目前只有在我国的一些一线城市中出现比较完善的征信机构,因此需要建立更多功能齐全、合法经营以及有公信力的服务机构;第三个方面信用管理人才十分地缺乏,没有专业的人才从事这项工作,这使得信用事业的发展难以前行。

二、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立法与制度建设

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中,离不开完备法律法规与统一的制度标准,这为我国信用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我国目前只出台了《征信业管理条例》,立法层级低,目前明显滞后于这几年征信业的迅速发展。在制定法律法规中,需要按照信用信息共享、维护信息安全以及服务于人们的要求,将企业的信用信息征集和个人信用信息征集管理切实在实际中严格执行,同时重视对失信企业与个人的管理,可以构建一个监管性、市场性、司法性、行政性以及社会性的惩戒体系,将诚信良好者实施褒奖机制,例如信用记录好并且信誉高的个人或者市场主体,在行政监管方面、金融信贷方面以及政府项目方面可以优先给予一定的倾斜。再者还要制定其他信用法规体系,积极地研究先进国家的信用体系法律建设,结合我国的国情,实施有步骤以及有重点地制定信用控制、公平交易、商账追收以及信用担保等相关法律规章,从而保证信用体系得以良好的实施,服务于广大的社会人员。

(二)重点推进企业与个人的信用体系建设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重要的活动主体,需要不断地完善信用监管,从市场准入机制着手,集中打击企业中的假冒伪劣、行业垄断、无照经营、商标侵权以及虚假、违法广告等,严厉查处不诚信行为,继续加强整顿与规范经济秩序;再者需要做好企业在银行中的信贷登记工作,促进企业的信用评价制度建设,以及信用管理方面的制度,加强对企业贷款信用度的督促工作,如果出现逃避金融债务的行为必须加大打击力度,加强同业之间的协作,针对恶意逃避金融债务的企业与个人实施制裁,并在媒体中公开曝光,从而加大对它们二者的守信金融的支持。对于建立个人的信用体系,这是夯实个人信用的基础,根据个人信用建设的总要求: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通过道德规范与制度之间的约束,把文化、制度与市场多种因素联系起来,共同推进个人信用体系的完善,确立人们良好的诚信形象,从而逐步建立并完善个人的信用制度。

(三)强化社会信用意识的培养

加强对人们的诚信教育,普及信用方面的文化与知识,从而可以强化人们的责任意识,通过建立一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断地规范人们的信用度,进而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增强国家的竞争力。首先,积极提倡诚信的自律建设,主要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中开展向社会诚信服务的承诺,通过制定相关的诚信公约,约束他们的行为;其次,开展广泛的诚信宣传活动,将信用体系的建设工作有步骤、有组织的在社会中创建诚信活动,例如现在开展得比较好的“诚信活动月”与“诚信活动周”主题活动,有利于人们提高自己的诚信重视度;建立诚信文化教育机制,国家要有顶层设计,将诚信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大纲,结合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树立社会诚信新风尚;最后,加强对人们信用信息的依法公开与保护工作,这有利于分析与解决当前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中所出现的难点问题,从而推进信用体系的建设工作,增强全社会人们的信用意识,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三、结束语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水平不高,存在诸多问题,是由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冲击较大,再加上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较快,特别是法制建设工作出现滞后性等原因造成的,因此要解决社会信用体系中的问题,就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设,从而丰富信用理论;再者需要提高惩戒地力度,加快完善我国的法制建设,从而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第3篇:社会建设问题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民主法制舆论监督

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体、社会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的特点、最大的优势,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极大进步。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政治体制改革,应当以此为最根本的出发点。

一、政治文明建设要着重解决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问题

民主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邓小平曾经反复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联系,这是由人民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主人这一本质所决定的。我们已经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了与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合作共事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还进行了政治体制方面的其他一些改革。现在党中央又提出了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可见这种民主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又是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密切相联系的,所以党中央又提出了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怎样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政治权力的传承交接问题应当成为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政治文明建设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有关政治权力传承交接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干部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邓小平在总结“”十年浩劫的经验教训时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的特权现象,并具体地分析了这些现象的种种表现和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干部制度,都涉及到政治权力的传承交接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应该提到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议事日程上来了。在这个问题上进一步加以解决,进一步加强民主化、法制化和程序化,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制定社会主义政治伦理的基本守则

进行政治文明建设,免不了要涉及政治伦理问题。对于当政者、掌权者,除了一般的为人之道外,还应当提出更严格的、更有针对性的政治伦理要求,这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是一项重要内容。

为政者的诚信应当成为第一要务。瞒上欺下、搞数字政绩、报喜不报忧,尔虞我诈、妒能嫉贤者不配当领导者。

为人正派、公正是为政者的必备条件,对人对事都应秉公办事。对近者亲远者疏,对敢于监督揭发自己者怀恨打击报复者也不配当领导。为政者是人民的公仆,执政为民是对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贪赃枉法、者不但不能当政,而且应当受到严厉的制裁。

为政者必须勤政爱民。吃喝玩乐、腐化堕落,对人民的疾苦漠不关心者,不能当领导。

为政者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己宽对人严者,不配当领导。贿选拉票、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要严肃查处,绝不能让其坏了政风政纪。

与黑社会相勾结,充当保护伞,称霸一方,危害百姓者,应当坚决制裁,决不手软。

小肚鸡肠,大事不闻不问;遇有责任互相推诿、上推下卸,遇有权利互相争夺、各不相让,不能团结共事者,不能为官。这里提到的有些问题超出了伦理道德的范畴,但是对于为政者、掌权者先作为政治伦理的要求提出,如果触犯了刑律,当按法律加以制裁。

四、政治制度文明建设要与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各项制度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但要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而且政治制度的文明建设,与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各项制度的文明建设也要协调发展,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改革,但相对比较滞后。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五、加强舆论监督与民意调查

加强政治文明建设,还要加强舆论监督,建立畅通的民情民意的采集、公示、反馈机制。

一些分子并不太害怕群众监督,因为他们手中有权。但是,他们却非常害怕舆论监督,他们的腐败行为一旦在媒体上曝光,就很难逃过党纪国法的惩处。所以,舆论监督是防腐倡廉的一个重要武器。当然舆论的作用还不仅仅限于此,它还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得到落实的好助手。

现在,我国还未出台新闻法、出版法,对媒体的管理还停留在政策管理的层次,还未上升到法律管理。怎样在媒体的责任与权利之间求得平衡,既能体现宪法中的有关新闻、出版、言论自由的原则,给媒体以法律的保护,又能体现媒体自身的责任,加强自律、责任意识,在媒体违规违法时可依法制裁,是有不小的难度,但总可以通过借鉴国际上的通常做法,总结我国自己的经验来加以解决的。

与舆论监督紧密联系的还有一个舆情即民情民意的采集、公示、反馈机制的建设问题。这种机制我国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还不是很健全、很规范、很畅通、很有影响力。在我国早已有党、政领导机关接待上访的机制,解决了不少问题,但这还只能被动地接受送上门来的信息,还缺少可以主动设置议题,包括就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重要的人事任免、各级干部的考核等重要事项主动地征询人民群众意见的机制。现在已经出现了某些民调机构,某些媒体上也出现了一些民意、民调的内容,某些党政机关也采取了一些调查民意的措施,但毕竟还只是一些雏型,很不规范、也缺少影响力,急须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加以促进和规范,使之成为独立的、规范的、透明度高的、公开公正的民调机制,使之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成为我们党和政府依法治党治国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第4篇:社会建设问题范文

(中共南阳市委党校,河南 南阳 473056)

摘要:本文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策及建议三个方面着手,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当前形势下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其次指出了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即从农村土地争议、基层组织建设不力、干群矛盾时有激化、农民法制意识淡薄。最后从按照党的执政基础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社会稳定的法律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稳定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1-0221-03

农村是我国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越来越成为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关键。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可否认,在我国当前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社会的各类矛盾纠纷频发,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各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成为影响当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一、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

我国13亿多人口,9亿多在农村,这是最基本的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对于我国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农村经济是否繁荣,农民生活是否富裕,都依赖于一个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因此,维护农村稳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

(一)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选择

维护中国社会稳定首先要维护农村稳定,“稳定压倒一切”是邓小平的重要治国思想和执政理念。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稳定对于正在集中精力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人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稳定是大局,稳定是政治,稳定压倒一切。

(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不稳定因素大量增多,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一时期,往往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社会利益矛盾不断增加,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时期”,也是“矛盾凸显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大量产生却不能处理好而使矛盾更加激化。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收入差距、贫富差距与城市相比日益扩大,分配的不公平和利益的两级分化,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带来很大的挑战。要保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就不能不高度重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前提

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又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标志,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当前农村社会稳定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社会稳定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问题:

(一)农村土地争议

1、土地问题。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出台,粮食直补、综合直补及粮食保护价等因素,带来了农村土地较之以往的大幅增值,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种地积极性,大多数在外务工人员也对土地的热情剧增,人们开始想方设法地回老家要地、种地,再加上三十年不变的土地政策,使土地不能随着人口的增减变化而调整,由此引发各类纠纷。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不规范。

2、宅基地问题。当前农村中存在的“空心村”现象越来越突出,且有连年上升的趋势,一些老宅院常年闲置无用,给子女盖房再要宅基地,不断向村边、村外扩展,这样新批宅基地侵占耕地现象愈来愈突出。

(二)农村基层组织不健全

1、在一些农村的村级班子中,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着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工作不协调的问题。分工不协作,工作相互推托,各行其道,管理混乱,影响了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使得一些本来能够在基层解决的问题解决不了,保护不了村民们的利益。有些乡村干部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差,不善于把握群众思想脉搏、掌握社会动态,对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特别是易于引发矛盾的苗头性问题,不能站在政治、大局的高度分析研究,提早采取措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在处理群众事件中,表现得头脑麻木,动作迟缓拖延,以至把小事拖成大事,把容易解决的事拖成很难解决的事。

2、有些政策落实有困难。比如现在村级换届中的村委会直选,在目前广大群众政治、法制素质偏低、家族观念强势存在的前提下,单纯依靠直选,不是造成走过场,就是把村级选乱,乡村落实上级政策有顾虑。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痪散。党员老化,基层组织软弱痪散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二是民主治理流于形式。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发展水平不平衡;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水平较低;对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缺少检查指导。

3、政策性遗留问题难处理。如计划外民办教师,上级没有出台具体明确的政策,对现在他们要求的问题无法答复,只能被动稳控;原来安置的“商、粮、供”等单位人员,现在由于政策性调整,多半下岗无业,造成生活无着落,再就业问题很难照顾,有的即使已经就业,还想占公家的光。

(三)农村社会治安问题

1、农村刑事、治安案件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村级矛盾纠纷引发的打架斗殴数量增多;入室盗窃、偷盗大牲畜案件时有发生;受法不责众不良思想的影响,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企图达到个人目的,而煽动群体性事件的苗头不容忽视。另外,现在交通便利、通讯快捷也为有效防范和处理私自串联增添了更大的工作难度。

2、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事故频发。随着农村交通网络不断扩展完善,农村道路交通事故也大幅上升。农村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数量、死亡人数,造成的经济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农村家用电器的增多,因电器使用不当引发的火灾事故也屡见不鲜。

3、地域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就南阳新野县五星镇来说,烟花爆竹的安全生产成为全镇工作的头等大事,几乎每年都有人员伤亡的事故发生,非法生产对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四)干群关系时有激化

1、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引起群众的不满情绪。个别村级政务、财务公开的力度不够,群众因不明真相,造成猜疑和误会,聚集成了干群矛盾。造成问题的原因,一是“内容”有漏洞。村财务公开的内容过于笼统不具体,不够准确、真实和及时,群众不能全面了解村务、财务情况;或有些是由个别干部说了算,财务甚至没有公开。二是“制度”有漏洞。乡村虽然都有各种规章制度,但大多都是只规定了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很少规定违反制度如何处罚、如何监督制度的落实,缺乏约束力。

2、部分上访群众的政治、法律意识差。一旦有事不是依法办事,而是越级直接找领导人,或是聚众施压,认为越找领导越容易办成事,闹得越大,得到的利益越多;再就是有一部分人,纯粹就是无理取闹,把上访作为一种职业,抓住各级政府怕出事和花钱买平安的心理,得寸进尺,不管有理无理,动不动就向政府施压。

3、少数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方式简单、粗暴。一些矛盾是由于干部自身处理的不到位造成的,有的是一味推拖,有的基层干部掌握的政策法律不全面、不透彻,尤其是新出台的国家政策,造成“老法不顶用,新法不会用”,引发干群矛盾。

(五)农民法制意识淡薄

1、农民缺乏法制观念,会使他们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束手无策。有些农民不知道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为自己伸张正义,往往采取蛮干的方法而激化矛盾,使一些原来比较简单的民事纠纷发展成刑事案件。还有些村民遇到矛盾纠纷时,无视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抱着“人多势众,法不责众”心理集体上访,聚众闹事,甚至搞械斗而导致流血冲突,置法律于不顾,企图通过制造群体性事件而达到目的。

2、农民缺乏法制观念,使缠访、闹访、越级上访等信访问题成为困扰各级政府的难题。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提高,除对政法干警执法行为、执法程序提出质疑并引起涉法涉诉外,大多是由于人们的法律防范意识不强或在运用法律条文中“断章取义”造成的,大多数上访群众在运用法律条文中只注重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权利,而忽视自己所应承担的义务,从而不达目的不罢休地进行上访上诉,这部分人员占上访数的多半以上。

三、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解决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以历史的、创新的和发展的观点,坚持现实与长远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科学理顺行政、经济、法律、教育、技术等相互关系中,逐步解决那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筑牢农村稳定第一道防线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地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才能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实践证明,一个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对农村社会稳定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1、突出“两委”班子建设。抓好先进村党支部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三级联创活动,培养树立一批团结实干、业绩突出的典型样板党支部。集中整治瘫痪落后支部,培养选拔好农村带头人,真正把那些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农村干部队伍中来。选配好农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根据新形势工作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培训班,定期对“两委”主要领导进行政治理论、组织领导能力、民主与法制和处理突发事件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培训,着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2、发扬民主促进管理。健全和完善村级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行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及时全面地搞好村务公开,对重大事项做到事前公开,发扬民主,让群众参与决策。推行村民小组财务审计制度,全方位、多渠道加强对村级财务监管,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如南阳邓州市推广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3、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乡村干部要经常走村串户,深入群众家中,听取群众呼声,及时掌握农民思想动态,做实思想政治工作。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决策,特别是对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更要依法办事,及时公开。扩大农民的参与和监督权,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要引导群众依法上访、有序上访,通过正当渠道反映问题。

(二)强化农村稳定的法律保障,依法管理农村社会

1、进一步加强农村法制宣传工作。

首先,加强基层干部法制培训。强化广大农村干部的法制观念,形成遇到问题想法、处理问题依法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努力提高基层干部的法律素质和公仆意识,用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行为,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公安机关、治保组织、民调组织要在法制宣传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要通过办案、调解纠纷、开设法制讲座、接受法律咨询、解决群众的疑难问题等多种途径,及时宣传法律、法规,积极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自觉抵制各种违法行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其次,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保持农村稳定的基础。

2、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要扩大低收入者生活保障、养老保险等的覆盖面,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标准,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要统筹考虑农民的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对近郊失地农民来说,应积极寻找政府、征地主体、失地农民间的最佳利益结合点,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如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土地换社保等等。

(三)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升群众安全感

1、加强基层社会治安力量。要加强乡镇派出所警力,配备急需的工作设备,增强基层侦察和打击力量。公安部门应进一步扩大巡查范围,加大威慑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加强乡(镇)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建设,切实指导村治保会开展工作,加强农村治安基础工作。

2、司法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村级调解委员会的指导。定期进行矛盾纠纷排查,对排查出的带有激化性质的矛盾纠纷,应分解到人负责调处或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行政的途径进行解决,防止“民转刑”案件发生,力争把犯罪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3、健全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在警力不足的情况下,本着群防群治的思路,加强十户联防、三户一村的落实;定期开展治安排查,加大对危害农村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的查处力度,加大对治安混乱区域的整治力度,并使这项工作制度化;做好法制宣传和帮教工作,增强农民知法守法意识。

(四)强化农村公共行政意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执政方式

1、扩大农民代表比例,使农民享有和市民同等的选举权。农民不平等选举权的产生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及现实合理性的,对我国经济、社会及文化等诸方面现代化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但与此同时,农民不平等的选举权也给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实现城乡等比例选举的客观环境。以工哺农代替了重工轻农,城乡均衡发展成为当前的发展取向。

2、积极稳妥地实施城市帮扶农村战略。要想在本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城乡发展失衡,因此,“城市反哺农村”已成为当今中国构建城乡和谐的必然选择。因此,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城市对口帮扶农村战略,帮助社会稳定问题比较突出的农村切实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减少不稳定因素,是切实可行的。

(五)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基础建设,打牢稳定经济基础

1、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各地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民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种植、养殖项目。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有效途径,也是科技和资本进入农村、农产品和劳动力输出农村的重要渠道。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应紧紧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引导家庭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尽可能拓宽农民自主择业增收的渠道,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消化,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2、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的好办法。要本着科学可行、扩大融资、市场运作的原则,以集镇为中心,全面规划和发展小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路、线、网、管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放开小城镇户口管理,放宽小城镇开发建设等优惠政策。通过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吸纳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从而不断减少农村人口,为农村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创造条件,推动二、三产业发展,为更多人创造就业增收机会。南阳市通过开展“50强集镇”动态评选活动,培育了一批四星级、三星级重点镇。

3、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把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着力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下功夫;二是要按照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发展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双轮驱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三是把推进农村改革作为切入点,着力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四是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目标,着力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上下功夫。新野县结合县情,确立了“四新一强”(即发展新经济、建设新生活、培育新农民、创建新机制、打造强班子)新农村建设重点,强力推进,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培育出了像五星镇张店村、上庄乡柳坡村、上港乡果园村、城郊乡李湖村等一大批省市新农村示范村。

4、大力引进科技和人才。要牢固树立以科技谋发展、靠人才谋发展的理念,以最宽松的环境和最优惠的条件大量引进技术和人才,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化发展水平,以科技人才战略解决农村稳定和发展问题。

(六)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构建多元化调解网络

1、建立纠纷双方自主谈判协商制度。乡镇和村为纠纷双方提供一个平台,鼓励农民通过平等协商的办法解决问题,并使之形成制度。如通过召开村民调解委员会会议的形式,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代表参加,对发生纠纷的村民,均按调解会议的方式,由乡(镇)、村干部或专职人员主持“摊在桌面上”自主协商解决,确保调解结果的公平、公正、合理。

第5篇:社会建设问题范文

【关键词】社会保障 金保工程 困难 对策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问题

2003年12月,原劳动保障部下发了《关于全面实施金保工程统一建设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实施金保工程的意见》等文件,明确统一建设金保工程的各项任务和要求,确定了一批金保工程建设示范城市。金保工程起步建设于2004年,2005年在全国掀起热潮。2011年4月1日,阜阳市金保工程省统一软件正式上线运行。经过两年多的努力,2013年12月1日,安徽金保工程统一软件在全市范围全面上线运行。

至2010年12月30日,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和巡视员到阜阳市检查督促金保工程建设情况起。2011年1月5日,阜阳市人力资源和保障局随着金保工程的进程以“金保工程建设简报第x期”的形式公布建设进度和内容。共20期,至阜阳市各县区省金保工程软件上线运行结束。公布了各县区社保卡发放的情况后,以一期“关于社会保障卡建设工作情况的通报(2013年11月28日)”结束。至今,关于阜阳市金保工程建设的后续工作未有跟进。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社会保险业务中的各个项目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金保工程是国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实现对公民社会保障信息的动态管理的项目。然而作为一个新事物,其建立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本文通过对阜阳市社会保障金保工程建设中的问题进行浅析,为金保工程的完善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使我市的金保工程能为民众和政府带来真正的便利。

(三)概念界定

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2.金保工程。金保工程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中央、省、市三级网络为依托,支持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等核心应用,覆盖全国的统一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程,实现了五险业务信息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目标是实现对劳动者“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

3.两者之间的关系。金宝工程软件是参保者查询个人社会保障业务信息的平台,政府社会保障业务流程以金保软件呈现。金保软件是参保者和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联系的媒介。

二、阜阳市社会保障金宝工程实施情况

(一)阜阳市金保工程全部上线

2011年4月1日,阜阳市金保工程省统一软件正式上线运行。经过两年多的努力,2013年12月1日,安徽金保工程统一软件在全市范围全面上线运行。

(二)社会保险信息数据共享

各用人单位办理劳动保障事务可更多依托网络,实行网上申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自由职业者和灵活就业人员的个人缴费,可通过就近的劳动保障服务平台轻松实现;劳动者失业后,有关信息可直接传递到居住地的街道与社区,街道、社区就业保障服务平台就能及时按规定发放失业保险金,开展就业服务;求职者可以通过网络快速查询附近就业信息;政府各职能部门也可依托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网络,为辖区居民提供相关服务。此外,金保工程全面上线也为社保卡的发放推广奠定了基础,通过金保工程与社保卡的对接,今后市民手拿一张社保卡就可以办理大部分社会保障业务。

三、阜阳市金保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金保工程建设软硬件环境基础较差,起步晚,经验不足

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检查督促阜阳市金保工程建设时对于技术人员不到位问题,推荐由东软公司负责解决。在金保工程软件全市上线运行后,软件使用人员由各社保部门自行协商抽调人员。

(二)阜阳市各区、县社会保险政策的差异

阜阳市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均,社会保险政策方面也有所差别。如阜阳市各县区都实行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但缴费和领取养老保险金的政府各有差别,而金保工程设计的业务标准和流程过于先进和理想化,各地城乡养老保险并轨仍处于探索期,金保工程无法在短期内顺应改变,就无法正常的处理业务。

(三)人口众多,参保人员社保数据整合急需加强

阜阳市占地9775平方公里,至2013年全市户籍人口有1039万。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市。这就导致了无论是信息收集还是信息录入都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金保工程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而金保工程需要数据才能发挥其作用,尤其对于跨地区跨单位转移社会保险的人员,没有数据的集中统一,就无法准确快捷的整算社会保险。社会保障、新型农保、基层平台等系统分别建设,每个数据固定在各个业务系统当中,导致信息分割。业务分散。

(四)金保工程的一卡通政策,限于全省通用,对广大的新生代农民工吸引力小

阜阳市不仅是人口大市,还是劳动力输入大市。我省的东软金保工程软件是全省通用,不同的省各使用的软件不同,社保信息更不共享,对于年轻的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强,与过去的农民工相比,更追求自由的环境。金保工程难以直接解决跨省地区转移,尤其是异地就业问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小。

(五)信息安全

金保工程需要网络工程的支撑。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使用一方面提高了人们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存在信息安全的问题。尤其是在贫困地区的政府部门,专业的计算机人才缺乏,网络覆盖水平低,信息安全度就更低,因此会出现骗保、社保金被冒领等问题。

(六)资金不足

金保软件运行后,还要进行日常网络维护、设备维修、网费租金、人员培训等资金。而很多地区,金保工程的建设,声势大于行动。在省机构指导阜阳市金保工程建设时,对于这方面也只是建议市政府在人员编制问题、财政经费上给予进一步的帮助和支持。具体如何支持,支付比例,没有明确说明。这也就导致政府在使用财政时,更倾向将财政使用于提高政绩,对金保工程投入不足。

四、完善阜阳市社会保障金保工程的对策

(一)培训一批专业的软件使用的社保人员,与软件开发商及时保持密切联系

放宽社保经办机构公事业人员招聘的条件,给予计算机等通用软件专业人员一定优惠政策。加强相关社保部门人员的技能培训,培训出即熟知社保经办业务流程又懂网络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公职人员。同时在东软软件出现bug等问题时,及时供应商联系,在软件开发商修复或更新软件时,经办机构也要及时更新。

(二)调整和优化业务流程,加强各经办部门的业务联系

具体经办业务要具体对待。对于阜阳市每个县区在各项社会保险政策方面的细微差别要谨慎对待,尤其在养老保险这一块,经济较发达的乡镇企业的补贴在统筹保险金时都要做到详细的说明。全市各县区的经办机构和社保部门都要有密切的业务联系,在统筹账户基金这一块,有不同的政策要详细的公布。

(三)重视数据化管理,切实做好信息一体化建设,做好社保数据共享工作

由于阜阳市人口众多,在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需要很多的信息。每个部门都进行一次数据的收集、录入、不仅存在准确度的难题,还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可以建立一个数据库,专门的人员收集参保人的信息,集中更新参保人信息,在具体经办参保人各项社会保险业务时,直接调取数据。既有利于提高效率,还提高了准确度。

(四)完善跨地区协作,方便省内跨地市、跨省的社保关系转移

国家政策一直在推行全民医保、全民养老等全民社保。农民工在我国劳动力群体中占有很大的份额。为国家建设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阜阳市作为劳动力输出大市,可以与接收大省签订新生代农民工参保问题进行协商。积极保障农民工公平享有社会保险的权利。

(五)加强网络信息安全

社会保险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有限的规范着社保领域的信息安全。但互联网是个信息开放的平台,受利益的趋势,总有一些不法分子想要不劳而获。这不仅需要加强东软软件开发商从技术上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六)财政支持

通过近年来社保领域的发展,民众对社会保障的认识和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以及我国在社会保险的探索也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财政对社会保障支持的比重也越来越重,有些地区甚至将社会保险费用独立列出财政预算。这也就需要财政对金保工程的投入进一步扩大。人力资源部是一个负责混合型的部门,这也更有利从财政、金融等多个部门筹集社保经办费用。经办机构要优化费用来源渠道。

参考文献

[1]王长胜.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胡音.金保工程建设中的难点和对策[J].中国劳动保障,2009.06.

第6篇:社会建设问题范文

20__年12月19~21日,由深圳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经济日报农村版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三农’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省合肥市隆重召开,来自中央各部委、全国各省(市、区)的党政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党校系统的140多名代表应邀参会,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三农”问题方面的难点、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提出了很多颇有见地和有参考价值的观点及政策建议。

一、对中国“三农”问题的重新认识

对于中国现阶段产生“三农”问题的根源,与会代表的看法较为一致,认为这主要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特殊的制度安排所造成的。在工业化初期,工业的高增长率使生产要素迅速向工业聚集,加剧了农业的弱质化程度;加上中国长期以来实行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制度,加剧了“三农”问题。中国“三农”问题的突出表现在于日趋扩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且在制度背景没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这种经济差距必将呈现“马太效应”,进一步降低农民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从这一点来说,“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包括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的培训、农民向城市转移等。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增长;不仅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而且关系到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这些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鉴于此,党的历届领导核心都十分重视“三农”问题。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更是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五个统筹”为着眼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

对于这方面的情况,有代表指出,尽管20__年中国农业出现普遍丰收的喜人局面,但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仍不能掉以轻心,一些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农业生产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是农业自身基础薄弱。部分粮食主产区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够,导致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低。二是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率得不到有效提高,特别是有些地方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农技推广体系濒临解体的边缘。三是农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受耕地资源和市场环境的双重约束,加之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结构调整无所适从。四是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约束硬化。土地资源的逐年递减和人口的逐年增加,导致这一问题更加突出。针对粮食安全问题,代表们认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处理好粮食购销市场化与粮食宏观调控的关系,这也是新时期考验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方面。对于中国来说,粮食始终是个大问题,粮食产量既不能少也不能多,促进粮食生产必须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的积极性。抓粮食安全,重点是要提高中央政府对粮食生产的宏观调控能力,建立粮食安全预警制度和中央、地方两级粮食储备制度,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市场吞吐、平抑波动的功能。

此外,代表们还就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的构建、农业产业化与订单农业、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乡镇企业的发展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三、财政支农与农民增收

党的十六大之后,中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这一框架下,作为社会财富再分配和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手段,财政支农理应有更大的力度,发挥更大的作用。改革开放20余年来,中国国民经济已有长足的发展,中国也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完全有能力也应该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扶持农业、农村和农民。而中国目前的情况是,财政支农不仅有总量不足的问题,这与财政收入能力相关,而且还有改善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农效益的问题。代表们认为,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财政支出要重点向农村倾斜,使农民公平地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要理顺财政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范围;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确保专款专用,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财政支农要致力于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财政支农的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对农民的直接补贴的比重。实践证明,对农民直接补贴,直观明了,而且资金管理相对简单,易于落实,农民十分欢迎;而间接补贴,管理复杂,资金使用环节多,易于出现支农资金非农化、改变利益主体的问题。

由于近两年来中央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农民受益颇多,农民收入增速也一改多年来的下降趋势,特别是20__年,很多地方农民收入增长水平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也有代表认为,20__年农民收入的增长除惠农政策的作用之外,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农产品价格上涨,但很难保证其持续性,况且现在农民收入的“大头”在非农收入上,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努力创造条件,多方拓展渠道,确保农民收入水平持续、快速提高。

四、提高农民素质与转移农民

推进农村全面小康,首先要解决“钱进人出”的问题,减少农村人口,加快城市化进程。代表们认为,目前,阻碍农村劳动力进城和市民化的主要因素,除了城市“壁垒”太高、城乡就业不平等的政策规定之外,农民素质较低、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和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也是一个关键性因素。换个角度来看,一切体制改革和惠农政策都只是外部因素,当外部条件得到改善之后,农民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还有赖于内部因素即自身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富裕农民就必须转移农民,要转移农民就必须教育和培训农民。20__年初,农业部等六部委已联合制定了《20__~20__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将农民工的培训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的工作范围。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做好相关规划,拟定专项支出 计划,以财政资金为主体,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农民教育和培训的投入。从20__年起实施的农民工培训的“阳光工程”,实践中效果显著,如果能继续坚持并扩大范围,相信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针对当前农民教育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代表们认为,应尽快改革教育和培训投入机制,实现城乡教育公平;要努力探索基础教育与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新途径、新方法;要整合现有技工学校、职业学校、普通中专、农校及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上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等教育资源,建立适合农民需要的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基地;要在技能证书、劳动准入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促进农民教育和培训的制度和法规。

五、制度创新与农村全面发展

第7篇:社会建设问题范文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信息建设;系统管理;信息;保险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035-02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Insuranc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ZHAO Qi

(Social Security Fund Management Center in Nanling County, Wuhu 241300, China)

Abstrac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s in a certain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development stage, in order to help workers transition to a variety of risks, to protect workers' minimum living. Social security practice makes people realize that it has positive effect on the stability of society.Along with our country social insurance work from "extensive" special "intensive" and the all levels of social insurance institu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 understanding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After years of reform, China's social insurance fund manage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erfect.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reform of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such as the complexity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historical problems left over by the reform, which leads to many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social insurance funds.

Key words: Social insurance fund,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system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nsurance

1 南陵县社保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保险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成为了工作必备的物质条件和管理手段,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组织指导。目前各地社会保险管理系统在网络互连、系统整合时难度很大,硬件和系统软件的浪费现象比较普遍,系统整体投资利用率很低。

2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规划要点

为了满足逐渐深化改革中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制赋予系统建设的新要求,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在确保信息系统发展能够满足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了“九五”规划要点,其中关于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如下:

推广《劳动和社会保险统计管理系统》,建设数据库,提高分析预测和决策水平;统一基层数据采集指标分类体系、标准和规范,完成统一版本软件开发工作;规范医疗保险业务流程,做好需求分析,建立统一的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信息交换标准,开展主题模式统一软件的开发工作。

3 加强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的对策

为了响应国家关于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针对南陵县目前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营现状,提出以下对策:

3.1人才保障

根据对全国社保行业的调查,目前全国社保行业最突出的问题恰恰是计算机人才特别是既懂计算机又有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复合型人才极其匮乏。这也是社保行业计算机应用水平落后于其他行业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当把发现、培养和关心、用好复合型人才放在系统建设和管理的第一位。

特别是现在,他能根据社保政策变化和业务发展,对开发的业务管理系统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并能自己动手开发应用程序,解决实际问题,显示了复合型人才在社保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

事实上,人才不是天生的,而是磨炼而成的。系统开发建设的过程是人才最好的锻炼过程,也是发现人才、培训队伍的过程。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关心和爱护、用好这些人才,给他们以充分信任和理解,给他们压担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其放开手脚,充分施展才能。在系统建设和管理中,如果我们不为优秀人才创造更好的条件,不去主动关心、信任他们,使他们充分地发挥作用,我们引进的、自己发现的和培养的人才就会有流失之虞,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实。

3.2信息“一体化“建设

开发“一体化”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我国社会保险种类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个方面,在系统开发方面要实现“五险合一”的功能,形成积极管理、业务经办、宏观决策、公共服务四大功能为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得信息管理系统更加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3.3创建优质资源信息库

首先,针对普遍存在的信息库不准确的现象,应该开展全面的彻底的数据库整治工作,对数据库信息进行清理和校对,对缺失信息进行补充。

其次,加强信息库的数据标准化管理,数据的标准化和统一是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的前提,只有数据统一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才能不同地区,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

最后,系统安全应是系统管理的重中之重。第一,应当在全行业人员中树立“数据是社保信息系统的生命,是社保行业的生命”的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有效的措施、得力的手段确保社保各项数据的正确性、准确性、完整性。第二,定期备份和将备份的数据保存在绝对可靠的地方,是一项必须坚持的制度。制定相关的数据安全应急保障方案,以便出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第三,要加强对计算机技术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坚决杜绝人为破坏的因素。

3.4基金管理安全

自从各行业采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业务以来,计算机犯罪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像银行等管钱的行业,手段之高,数额之大,是过去根本不可能出现的。社保行业在管理基金上与银行的性质类似,因此防患于未然,显得特别重要。应当在系统开发和管理中强化对基金管理的安全措施。应当创造条件,在系统建设中实现技术与业务分离,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为基金安全创造“硬件”条件;其次要特别加强对计算机技术人员和基金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教育,配备思想品德好、业务素质高、奉献精神强的人员到这些岗位。第三,要在系统中设立好管理权限,严格规范系统的分级管理。第四,要经常和定期检查系统基金管理各个岗位和环节的工作。

3.5对客户机的配备,应当逐步进行,共享为主

在配机中,一定要按业务需求进行共享设置,应当把档次较高、性能较好的机器配备给关键业务部门,如征缴、财务等部门。实际上在系统建设中,有些人由于对信息共享的认识不够,还是按照过去思维模式,认为配机是一种待遇,似乎系统没有给他配机就是降低了他的身份,给人人配机的结果必然造成机器资源的浪费。所以,社保系统建设一定要坚持按业务环节需求配机,而不应该按职务去配机,包括系统需要的打印机等设备都应当坚持这个原则。

为了更好地发挥机器的功能和效率,还应当在系统建设时考虑办公场所与社保业务适应问题。应当采取大厅式布局,这样既方便参保者办理业务,又能为各种设备共享创造条件。

4 充分发挥内部网络作用,实现网上信息交流

社保部门目前建设的管理信息系统大都采用服务器/客户机和以太网,加上Windows操作系统,网络功能非常强,因此,在开发征缴、拨付和财务管理业务处理程序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发无纸化办公系统,实现网上信息交流。

我县社保信息系统在运行后,我们根据自身网络功能强大的情况,边学边干,从1998年起根据业务需要开发了“业务助理”网站,主要是将社会保险业务工作的政策、法规和各险种的一些理论知识等构成网站,提供给大家使用Windows浏览器学习和参考。有一段时间还将每月的工作安排、单位内部文件的传阅也在网上。同时我们还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网站下载纳入其中,并根据时事政治和当前中心工作,及时将网上的新闻提供到网上大家浏览,网站内容非常丰富,局机关和县经办中心的业务人员可以随时在联网机器上阅读。我们还根据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政府上网工程”的要求,从内部网站的内容中精选出一些内容建设了我县社保部门的政府网页。建设社保内部网站,可以为今后社保部门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为广大参保者服务的网站积累经验。

5 加强培训,着力提高社保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社保行业建设信息系统的目的是更好、更快、更有效地为参保者服务,信息系统只是智能化的管理手段,而要实现社保行业的功能,还必须紧紧依靠广大的社保工作人员。因此,在系统建设中绝对不应当忽视对全体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但实际上这方面往往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正如美国作家查尔斯・M・萨维奇在《第五代管理》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如果对人员和组织的投入微小,那在技术上投入的财力再大也毫无意义。但我们恰恰正在这么做。”

我们要懂得:“而正是人赋予组织以灵活性和创造性的。” 所以加强对社保工作人员现代科学技术观念的教育和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技能的培训是系统效能发挥的关键所在。

1)要教育广大社保工作者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意义,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明白不会计算机操作就有可能被淘汰的道理,奋起直追,在社保行业内部掀起学习计算机操作技术的热潮,摆脱社保行业计算机应用落后的局面。

2)要创造条件,分层次积极培训人员。对计算机专业人员要舍得投入,送到外地的大专院校脱产培训,使他们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学到更新的知识;对业务骨干要强化培训,能送出去脱产培训的就尽量送出去培训;要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人员的作用,创造条件让他们积极培训和手把手地帮助业务人员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系统应用技能;要鼓励全体人员积极主动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特别是领导要带头学,起到榜样和表率作用。

3)要采取组织的措施,在优化组合、竞争上岗等方面,把计算机操作水平纳入重要的考核内容,并与奖金收入等挂钩。

参考文献:

[1] 张怡.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J].科技咨询,2006(1).

[2] 孙微.市级医疗保险微机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报,2004(4).

[3] 项云泉.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1(1).

[4] 盘意文.构建农村社会保险机制刍议[J].改革与战略,2006(1).

第8篇:社会建设问题范文

忧的新高。”城乡差距大,农村经济水平低,仍然是实现全面和谐社会目标的重大障碍。

"三农" 问题的表现及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影响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增长很快,农民的积极性一次性释放。1985年以后,农民收入增长快主要靠劳动力转移。如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后来的农民工的出现。但1997年以后,这种现象发生了逆转,生产力普遍出现过剩,城市企业开工不足,面临城市产品的普遍过剩,乡镇企业有很大的竞争压力,很多都破产。因此,就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又回流到农业去,同时造成村、镇、乡普遍高负债。二是农产品生产很多。农产品太多,价格就会降低。增产不增收,劳动力转移又不可能。这就造成农民收入停滞,城乡差距更扩大的情形。2001年城市人均收入为6860元,农村为2366元,二者之比为3:1,城市与农村真正可以用于消费的货币比例为5:1。中国城镇人口的“恩格尔”系数从上世纪80年代的55%上下一路下跌到2001年的37.9%,这种下降的趋势不改变,农民从农业产出中获得的收入就难有大幅度增长,农业生产出现了“边际报酬递减”现象,要依靠加大化肥、良种、农药、农膜、灌溉、电力等投入来弥补,必然导致农业成本增加。1999-2001年农民纯收入仅增加7%,而农业经营费用支出竟增加了24%。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首先是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其次是不利于农村市场的启动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的实现。

(二)农业比较效益太低,农产品结构层次偏低,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是产生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农产品成本出现上升趋势,是农民收入低的根本原因。农产品结构仍然偏低,是制约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客观原因。

(三)非农产业增势减弱,农业劳动力转移步履艰难,影响了奔小康和实现和谐社会的进程改革开放早期,国家给乡镇企业提供了一些优惠政策乡镇企业发展迅猛,解决了一部分劳动力的就业,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可进入80年代后,乡村企业发展初期的机制优势和优惠条件逐渐丧失,而依靠自身积累来投资发展的能力大大减弱。这些因素都造成了近几年来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破解"三农" 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的对策

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把其上升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认识,以谋求“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

(一)积极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降低农民交易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分散和小规模的农业。经营组织导致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趋激烈,这与加入世贸组织对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新要求格格不入。必须站在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角度,转变目前的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和合作化程度,以减少农民直接面对市场的组织成本及交易费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最重要的是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一是要在推进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市场化,改变种养加脱节、农工贸分离、产供销割裂的封闭状况,打破部门、行业、地区之间的界限;二是通过农林牧副渔并举、一二三产多种经营的经济体系建设实现农业结构多元化,增进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三是通过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实现农业增长集约化。

(二)大力推动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没有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三农"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扭转。指出:"发展乡镇企业是一个大战略,是一个长期的根本方针。"从九十年代以来的情况看,乡镇企业要重振雄风,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发展模式,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通过制度和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实现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其中产权制度改革是乡镇企业既有发展模式能否走上新生之路的关键。对于中小企业,加快实施"二次转制",鼓励和引导股份合作制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向个体私营和公司制两头转化,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

(三)加快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民市民化,缩小城乡差距。

只有超越农村,才能建设农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途径之一是推进农村工贸集聚化,通过建立工贸小区和加快小城镇建设,使农村工业、商贸、医疗卫生、文化教育、金融保险等走上聚集共生之路,从而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个领域实现对传统农业社会的提升和超越。2001年,西安通过乡镇撤并、调整乡镇区划,乡镇撤并率超过30%,使小城镇布局更加合理,促进了人流、物流向中心镇集中,增强了中心镇的集聚、辐射、带动功能。要继续抓好小城镇建设,消除小城镇建设中的制度障碍,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城市化,为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创造机会。同时要把小城镇建设与调整城乡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以及其他二、三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四)适当调整土地政策,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为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提供政策保证。

当前,在政策面上,既要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又要逐步加大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适当调整现行农村土地政策,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包括继续坚持农村土地由农民以户为主承包经营的制度,保持长期不变;鼓励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加速土地流转,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现承包主体的多元化,由一个家庭或若干个家庭的组合担当主体;将市场机制引入土地承包制,推行社会化竞争承包制,加速农业规模化进程,提高土地利用率;也可以以土地作为资本入股,取得其应有的股权和红利收入。这样,可以促进一部分先富起来和在城市有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民不再依赖土地,有利于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与土地使用的集约化,从长远来讲有利于加快我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

(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扭转城乡区域阻隔的局面,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供政策支持。

目前政府在户籍管理上已作调整,进行了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目前,应放松户籍管理,对有固定住所、有生活来源的进城常住人员,经过申请允许变为城市居民,并享受与市民一样的同等待遇;对农民落户城市,改过去的审批制为登记制;逐步使用统一的身份证制度取代目前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从身份上彻底消除城乡差别,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供政策支持。

(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民国民待遇,为实现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第9篇:社会建设问题范文

论文内容摘要: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社会“安全网”,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着力做好的重点工作之一

目录: 一、社会保障概况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意义

二、关于两个确保工作

三、关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