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科学前景范文

生物科学前景精选(九篇)

生物科学前景

第1篇:生物科学前景范文

>> 生物制氢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Zr―3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肝卵圆细胞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真菌漆酶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高次谐波的应用前景与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藜麦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国外大众旅游对海滨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聚酯啤酒瓶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普罗布考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生物制氢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樱桃李的研究进展及开发利用前景 纳米光催化路面材料研究进展及前景分析 中医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及前景 基因组学时代害虫治理的研究进展及前景 老年痴呆症的研究进展及治疗前景 鱼类卵母细胞玻璃化冻存的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浅析燃料电池研究进展及应用 激痛点及相关应用的研究进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 杜群,陈征海,孙孟军,等.浙江省红树林资源调查及其发展规划[J].林业调查规划,2004,29(3):9-12.

[7] 郑文炳,吴蓓莉.海滨木槿的滩涂生态适应性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2(6):83-84.

[8] 郭文琦,张培通,李春宏,等.沿海滩涂绿化树种选择和耐盐性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0):175-177.

[9] 韩玉洁,孙海菁,朱春玲,等.上海沿海防护林树种适应性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4):165-168.

[10] 谢瑞红,周兆德.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功能研究综述[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5,11(4):48-52.

[11] 王小雪,孙海菁,刘 芸,等.浓硫酸处理对海滨木槿10个家系种子萌发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2,23(11):2968-2974.

[12] 崔大练,马玉心,俞兴伟,等.Cd2+对海滨木槿种子萌发及根伸长抑制效应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4591-4593.

[13] 徐森富,汪成丽.不同温度浸种对海滨木槿种子发芽率的影响[J].中国园艺文摘,2010(10):51.

[14] 崔大练,马玉心,俞兴伟,等.Zn2+对海滨木槿种子萌发及根伸长抑制效应的研究[J].种子,2011,30(2):45-48.

[15] 薄鹏飞,孙秀玲,宋杰,等.NaCl胁迫对海滨木槿种子萌发及Na+、K+含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098-3100.

[16] 商宏艳,张士花,杜希华.不同盐处理对海滨木槿种子离子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4(4):117-120.

[17] 李秀芬,朱建军,王一涵,等.60Co-γ辐射对锦葵科3个树种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2010,26(2):66-69.

[18] 周和锋,房聪玲,李会欣,等.潮间带消浪林海滨木槿光合作用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9,36(2):255-258.

[19] 吴统贵,袁涛,王宗星,等.两种消浪树种幼苗光合特性对模拟潮汐水淹的响应[J].植物研究,2012,32(5):615-620.

[20] 吴统贵,虞木奎,张翠,等.两种消浪植物光合特征对起垄高度的响应[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4):674-677.

[21] 顾沈华,虞木奎,杨杰,等.海水水淹下海滨木槿和蜡杨梅幼苗叶片的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湿地科学,2013,11(3):398-403.

[22] 卢刚,李贺鹏,张晓勉,等.盐胁迫对海滨木槿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浙江林业科技,2015,35(3):16-25.

[23] 王秀丽,张荻,刘红梅,等.海滨木槿耐盐性的初步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0,28(3):248-254.

[24] 李会欣,吴明,方炎明,等.NaCl胁迫对海滨木槿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19(3):55-61.

[25] 周和锋,李会欣,邵学新,等.不同盐度水淹胁迫对海滨木槿生理特性的影响[J].浙江林业科技,2013,33(6):41-45.

[26] 杨华,杜国坚,汪奎宏.胁迫环境下海滨木槿生理特性的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8,28(3):43-47.

[27] 黄超群,屠娟丽,周金.盐胁迫对海滨木槿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0(4):773-774.

[28] 薄鹏飞,孙秀玲,孙同虎,等.NaCl胁迫对海滨木槿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8,28(1):113-118.

[29] 孙宏丽,商宏艳,姚叶,等.NaCl与KCl处理对海滨木槿生长特性的影响[J].山东林业科技,2011(6):13-16.

[30] 王宗星,吴统贵,虞木奎,等.模拟海平面上升对海滨木槿渗透调节的影响[J].生态科学,2011,30(4):389-392.

[31] 芦治国,殷云龙 ,於朝广,等.NaCl胁迫条件下木槿嫁接苗和扦插苗及其砧木海滨木槿的生理差异[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1,20(4):49-57.

[32] 芦治国,周冬琴,魏秀君,等.NaCl胁迫对嫁接木槿生长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0(3):241-243.

[33] 李翠云,姜彦成,乔桂荣,等.海滨木槿叶片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2,32(4):30-35.

[34] 王奇志,刘敏,陈雨,等.海滨木槿不同部位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科技,2013,38(3):201-213.

[35] 孔庆跃,费行海.海滨木槿育苗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9):219-220.

第2篇:生物科学前景范文

关键词:园林景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近年来城乡建设面临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人类生存环境的建设改善,建设的热点正在逐渐从解决必要的居住面积扩展转移到满足必要的生存环境条件,即提供洁净的空气、水源,起码的户外活动场地和绿化同时兼具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富有精神文明的活动场所环境等。

1.1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人居环境问题关注度越来越大:建筑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理论方法正在深入中国的建筑规划界;高科技生态园区规划、绿色城市设计、生态农业区开发、生态旅游等以环境、生态、资源为导向的规划设计项目如雨后春笋一般。绿色环境、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正被广大国民所接受。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规划设计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环境效益,而且在经济效益方面也可以得到可观的升值。良好的景观环境是购房者青睐的重要因素,是居住区成熟的标志。一些企事业单位也越来越注重环境景观设计,使之“既要与城市环境协调,又要让员工和客户舒畅”。那些既懂得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和花卉苗木养护,又懂得“绿色经济”经营管理的人才具有广泛的就业前景。

1.2 2011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风景园林学”新增为国家一级学科,设在工学门类,可授工学和农学学位。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设立,预示着我国的风景园林教育与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风景园林行业从国家层面得到了充分重视和认可,预示着园林景观教育春天的到来。

2、高职院校园林景观专业设置的特殊性

在城市景观建设备受重视的今天,高职院校的园林景观教育应如何顺应时势、向前发展,成了我们园林景观教育工作者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园林景观学科是一个知识面非常综合的学科,所涉及的学科专业甚至不比城市规划少,它包括人类社会历史文化方面、规划设计方法技术方面、建筑施工方面、植物生物科学方面、艺术表现方面、政策法规方面等等。确切地说,园林景观从一开始起就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无论在中国古代,还是在近代的美国、欧洲都是如此。在古代中国,不少画家、匠人、园艺家、文学家可以建造出精美的园林。而在当代,也有很多公园、风景区、旅游度假区、城市景观、世界遗产地是由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园艺师和林业工作者共同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完成的。

3、高职院校园林景观专业设置的现状

面对实际的社会需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与景观设计相关的专业:建筑界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方向;农林界园林和园艺专业方向;地学界资源、旅游专业方向;环境界环保、生态方向;管理界旅游规划管理专业方向;艺术界环境艺术专业方向。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开设了多个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的专业,如: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园林技术专业、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的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艺术设计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等。

事实上,从学科专业知识结构要求来看,每个专业各有优势,但几个专业任何一个都难以全面胜任培养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人员的要求。首先,园林景观作为人居环境“三姐妹”之一,与建筑工程、城市规划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三个专业的共同点都是创造人类聚居环境。不同之处是建筑学重在人为空间设计;城市规划侧重以用地、道路交通为主的人为场所的规划;园林景观则侧重于聚居领域的开发整治,即土地、水、大气、动植物等景观资源与环境的综合利用与在创造。而目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三个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的专业,皆缺乏在建筑工程方面的知识培养。其次,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园林技术专业和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的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没有美术专业基础。园林景观的制图和一般的建筑制图有很多不同,要求也更高,要在体现设计的意图之外还要能体现一定的艺术水准,这对于完全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所以也造成了有的毕业生不会制图,不会搞设计的怪现象。还有,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的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和艺术设计学院的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植物生物科学方面的知识素养。植物是风景园林景观构成的基础,是城市园林中唯一具有生命活力的景观设施。没有植物的园林景观,或植物应用不科学的园林景观是缺乏生命力的。没有植物就没有当今的风景园林。在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中,园林植物不仅是植物的配置、植物规划、设计或植物应用,而且包括树木栽培、管理、繁殖、病虫害防治、生态等。

4、笔者提供的一些建议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抓住风景园林专业提升为国家一级学科的历史机遇,合理利用校内资源,规范学科领域,整合人才队伍,为我国未来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和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笔者认为,首先,可以以建工学院为平台,整合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专业、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教师,开设“风景园林”专业。“风景园林学”新增为国家一级学科,意味着学术界争论多年的专业名称终于有了定稿——不管是园林也好,景观也罢,统统都叫风景园林。风景园林作为一个交叉性的学科,其知识主体主要由规划与设计、工程、植物、艺术、文化(包括社会)5大部分构成。开设“风景园林”专业,整合校内各专业教师人才队伍,打破了过去学科之间的分野,也打破了门类之间的分野,甚至打破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分野,使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得以完整结合,完善和创新风景园林学科体系。新设立的风景园林专业,既不等同于原来的景观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也不等同于老的造园,更不等同于环境艺术,而是一个以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文化艺术、建筑工程、植物生态、社会生活五位一体为核心知识内容的多学科融合的完整体系。

其次,将风景园林专业再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园林景观艺术专业方向,这个方向的学生以设计制图为主攻目标,录取时要加试徒手画,课程重点在美术鉴赏、美术绘画、设计原理、建筑制图、计算机绘图设计等方面,辅以历史人文、建筑、植物、生态方面的知识;第二个方向是园林景观工程方面的专业方向,重点学习建筑结构、装饰材料及运用、植物知识、施工管理等,重点在施工知识方面进行教育,辅以社会人文、美术制图。这样一来就可以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将专业的课程有一个轻重缓急的安排,有利于消除目前存在的园林景观专业毕业生的尴尬处境。保证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出来就能搞初步的设计方案,至少能绘出较为专业化的风景园林设计图,或者能进行景观现场施工,消除出来以后还要用人单位岗前再培养的怪现象,以及学生毕业多、而社会上的风景园林行业人才又十分短缺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2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第3篇:生物科学前景范文

【关键词】:现代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发展趋势

Abstract: the modern garden planting design characteristics present situ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were discussed, described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promo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the design of integrated science and art of the demand of the times.

Key words: modern garden; plant design;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园林设计的景观环境由建筑、山石、植物及水体环境等几个要素组成,其中植物是园林设计环境中唯一一种具有生命力的要素,植物的生长变化以及良好搭配能够充分体现园林空间在环境美学、生态、经济等方面的价值,因此园林的景观设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目前我国建设相对繁荣,而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相关研究相对滞后的现状,目前更多的研究多侧重于植物种植设计如季相特征、造型等为代表的植物艺术表现形式上,植物的生长规律、以及生态效益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设计的指导思想,正确认识植物因素在园林景观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自觉地遵循植物生物学以及生态学的原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园林生态化、景观大地化”的设计构想。

1 植物种植设计现状及特点

1.1 植物种植的设计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的问题正逐渐显现出来。受某些部门存在的急功近利、形式主义等“城市形象”以及“政绩工程”等的不良影响,植现代城市园林在设计建设中,盲目的“跟风”、“模仿”现象十分严重,人为将设计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进行割裂了。还有一些城市在园林建设项目上单纯地追求形式美,大兴“形象树”、“功利树”,或求大求洋,形式上只顾良好的视觉冲击,片面追求 “立竿见影”的植物种植景观效果。设计师对于植物种植设计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科学认识,设计师在景观设计时很容易忽略了植物景观所固有的科学属性,只是简单追随时尚或是追求理想化的景观形式,在景观设计中盲目扩大了植物的观赏功能,忽略了其环境适应性以及种类多样性的特点。

1.2 植物种植的设计特点

植物种植设计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西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风格迥异,各具特色。西方古典园林由于受自身社会以及文化的深刻影响,设计师在进行植物种植设计的时候更加注重理性和实用的原则以及人的意志的元素表达。进而植物被设计成各种造型,具有行列整齐、修剪成型的修剪规则。后来,植物景观设计中环境因素的重要性逐渐为设计师所认识,自此,植物种植在设计时更加注重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结合,开始逐渐应用于保护和改善环境中。

我国古典园林深受儒学思想影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等园林设计思想,在设计时更加注重体现植物自身的色、香、姿以及古、奇、雅等自然美的特点。上世纪90年代末,北京市率先开展了对于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相关的研究,这些研究工作,对于推动植物种植科学性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现代植物种植的设计趋势

植物种植设计经历了一段漫长、复杂的成长过程。并且植物种植设计在各个时期,都体现出了不同的社会特征以及时代内涵。现代社会,人们开始日益关注周围的人居环境质量,植物种植设计应遵循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设计原则,进而在园林建设中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最大化。

2.1 根据现实环境选择合适的植物。

按照植物的生态习性,遵循园林规划设计要求以及植物自身的生长规律,合理地搭配和选择各种植物,进而实现园林功能性和观赏性的融合。

2.1.1 在确立绿量指标前提下,优化植物种植的结构。

植物具有阻滞尘埃,降低噪音,防风固沙、调节小气候环境温度、湿度以及涵养水源和转化、吸收有害气体的生态功能,而这些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的生理活动实现的,因此园林绿地中植物叶片面积的大小,从一些方面决定了植物物质及能量流动大小,而从一些方面决定了生态效益的总量大小。在园林设计时要将绿量作为重要的建设指标,进一步改善现有绿地种植结构所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注重绿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进而达到改善人们生活环境以及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目的。

绿地中不同植物种类以及不同种植结构,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差异很大。比如,绿化绿地与纯草坪绿地在相同绿地面积的情况下,两者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相差几十倍;即使选择同一树种,其生态效益也会因不同树龄,不同生长环境等众多自身以及外界因素影响有着很大的不同。

现代园林设计中,大多应用平面绿化水平作为设计的衡量指标。但这种指标不能充分量化植物产生的实际生态效益。于是人们选择了绿量这个评价指标。

绿量是一种立体评价指标,绿量能较好地反映不同种类植物、绿地种植结构以及同一植物生长的不同时期、不同生长环境在实际中产生的生态效益。确立科学合理的绿量指标,并且以此为依据,充分结合生物科学、生态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的设计原理,合理地选择和优化植物的种植结构,这样能更好的促进现代园林发挥应有的生态效益。

2.1.2 合理配置植物,促进生态园林的实现

目前,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显著和突出,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也逐渐在园林植物设计中受到更多的重视。在当前科学发展观以及低碳经济的热门时代背景下,生态园林的研究正逐渐成为国内外生态环境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生态园林普遍认可的概念是 :生态园林,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园林设计经验,在遵循生态学的原理的前提下,建设科学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进而建立起一个人类与动植物相联系的生态新秩序,进而起到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实现出园林的科学美、生态美以及艺术美和文化美。科学合理的选择人工植物群落能使传统园林更好的发扬其对生态环境的优势,满足生态需求,进而有利于更好的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

2.2 优化整合,实现景观功能的多样性

园林是一项系统的设计工程,由建筑营建、理水、叠山和植物种植等四大部分组成。植物要素,在实现系统美学、生态及经济等功能的同时,能充分优化和整合园林各组分的优势,进而实现园林景观美学的现代意义。

2.2.1 体现整体性

植物种植设计要在尊重地域、尊重基址自然和地理条件的前提下,树立景观设计整体性的观念,将整个生态景观看做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同时,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时,要依据景观生态学的设计原理,将建筑、地形、水体等元素有机整合,进而实现园林景观的整体性的目标。

2.2.2 体现地域性

在植物种植设计中,植物种类的选择应该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树种为辅,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并且充分体现地方风貌的植物群落。

2.2.3 体现延续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植物种植设计的思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使现代建筑有了更好的景观设计条件。同时景观设计还要延续我国园林植物特有的人文底蕴,充分改善空间环境质量,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意境以及表达相应的寓意象征,进而将景观设计延续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寄托。

2.2.4其他

园林景观设计会受到社会、文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以及表现形式也同样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现代园林设计原则体现在保存性、观赏性以及多样性和经济性等四个方面。其中保存性是指实现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完善与保护;观赏性是指植物种植设计有别于其他绿化环境,构建优美的植物景观;多样性是指要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以及多样的景观形式;经济性更多体现在人工绿化的后期管理与维护上。

3 结语

植物种植设计要在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树立系统设计理念,综合和应用各方面的学科知识,促进设计过程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良好结合,进而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现代化设计理念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声平,刘纯青 . 浅谈我国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趋势 [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12):131 ~ 133.

第4篇:生物科学前景范文

关键词:植物景观、评价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在城市园林绿地构建中,园林植物及其应用是主要要素,园林植物景观质量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的整体景观质量。近些年来随着植物造景和生态园林等的提出与实践,更加强调了园林植物景观的重要地位。

为了更好地发挥园林植物的作用,在园林绿地建设前的方案评估和建成以后的经营管理中有必要进行园林植物景观评价。然而目前有关研究不多,以往对于园林植物景观的评价大多是从美学角度着手,评价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而且至今尚未形成公认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值得进一步探讨。我们根据园林植物自身特性和形成景观的特殊性及其要求,选择若干对景观效果贡献较大的定性定量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对园林植物景观进行评价,并通过实例说明该评价方法的应用价值。

一、某高校举例阐述

1、、植物景观评价模型构建

1. 1、评价指标确定完美的植物景观通常满足科学性、艺术性和文化性三方面的高度统一。植物景观既要满足植物与自然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美学设计来体现植物形式的艺术性,使人们在欣赏景观时能够体会到文化历史性,做到植物景观的自然美、艺术美和意境美的有效结合,如图1:

图1

自然生态性。主要包括树种多样性、结构丰富度、空间异质性、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等。其中,树种多样性主要以研究区域内树种的种类、数量及覆盖面积来衡量,结构丰富度主要根据场地内所种植树种,对常绿落叶、阔叶针叶和乔灌草等的数量和分布分别进行统计计算,空间异质性则根据园林植物的外貌和结构中单层水平郁闭型、多层垂直郁闭型、稀疏型和空旷型来考虑植物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特点,环境协调性主要指植物树种的色彩、质感、线条、体量、姿韵与所处环境中的地形、建筑物、构筑物和水系等在组景中的协调关系。

美学艺术性。主要指观赏特性、造型构图、色彩搭配、时序变化等。观赏特性按植物的观叶、观花、观果和观树形及其他来进行分析评价,造型构图主要是指植物的平面构图和立体搭配,色彩搭配主要按植物的花色、叶色的配置进行评价、时序变化主要以植物的季相变化特征分布来反映。

文化历史性。主要从校园特色、人文景观、乡土文化和教育功能方面考虑。学校特色是指能够反映高校特点的园林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人文景观指能够体现师生参与性的景观,乡土文化主要指一些乡土植物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教育功能是指植物的种植与分布能够给师生提供一定的教学科研的素材。

2、评价指标的标度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定性指标主要通过专家、教师及学生等问卷调查形式评价来进行具体的量化。将植物景观质量分为很好、好、一般、差、极差5等,分别用十分制的9、7、5、3、1具体等级数值表示植物景观水平,8、6、4、2等级数值表示中间值。

3、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专家和师生对层次结构图中的每一级指标两两比较并打分,得到判断矩阵,其中代表元素Ai与AJ与再相对于其上一层元素重要性的比例标度。设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为其相应的特征向量为W,解判断矩阵A的特征根。W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元素对于上一层次某一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向量。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人们认识的多样性和片面性,很难保证连续判断的一致性,因而需引入一致性检验指标来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式中,n为判断矩阵阶数,CI为一致性指标,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CR< 0.10时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

4、应用研究

基地概况大学主校区现有各类木本植物68科、136属、230种,乔灌木主要为香樟、银杏、鹅掌揪、乐昌含笑、杜英、桂花、石榴、山茶、红花疆木等,地被片植主要为茶梅、杜鹃、红花疆木、龟甲冬青等;草坪面积约为431 583.79m2,麦冬约79 415. 01m2,其中草坪品种主要为马尼拉、黑麦草、百慕大等,绿化率约为39. 36% 。

根据学校的功能,将校园分为教学科研区、生活居住区、文体运动区、中心绿化区、道路绿化区几大景观区块(图2),教学科研区是指教学办公科研楼周边景观,主要有图文中心、行政楼、精业楼、红楼、邵馆及各学院楼等。

图2

生活居住区是指学生宿舍及学生食堂等配套景观,包括桃源公寓、杏园公寓、初阳公寓、桂苑公寓和启明公寓,以及桃源食堂、杏园食堂和桂苑食堂等。文体运动区主要指体育馆、风雨操场、田径场、篮网排球场和游泳池等周边景观。中心绿化区主要是指图文中心广场、校友林、大学生活动中心前绿地、音乐美术楼东绿地、精业楼前绿地、启明湖、初阳湖和新月湖、老图书馆、红楼等周边景观。道路绿化区是指学校主要道路两侧的景观,主要有砺学路、砺行路、维实

路、维新路以及广场环路等道路两侧的行道树、绿篱和片植等景观。

5、权重值分析根据专家师生有效调查问卷的统计,得出表1。由表可知,教学科研区、中心绿化区等在景观的自然生态性、美学艺术性和文化历史性等方面得分相对较高,生活居住区在这3个方面得分最低。文化历史性在学校景观中的体现一般。

从表2可知,中心绿化区的景观评价得分最高,教学科研区其次,道路绿化区和文体运动区次之,生活居住区的评价得分最低。所有功能分区中文化历史性的得分都较低,今后需结合学校历史文化特色进行景观优化。

6、综合评判分析根据上述综合评价,可以认为整个学校的植物景观的品质在师生眼中还有很大的提高改善空间,同时学生的生活区域植物景观环境也有待进一步改善,另外关于学校特色和人文景观等文化历史性的景观,需在整个校园景观中得以强化。

高校校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模型考虑了高校校园植物景观的影响因子,以客观的定量指标和重要的定性指标相结合,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全面地分析评价校园植物景观。运用层次分析法,使得评价结果简单明了,操作方便,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又可以推广使用,增加植物景观之间的可比性,提高营造水平。

总之,评价模型也可应用于高校植物景观优化工作,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评价找到问题所在,采用适宜的优化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植物景观的优化。应用评价模型时应注意:植物景观是有生命的景观,不同的时间,景观效果不同。定性的评价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并最终对评价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可以在不同的时段进行多次评价,综合多次评价的结果,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第5篇:生物科学前景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植物生态学原理;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222-01

1.生态学

生态学(Ecology)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ErnstHaeckel于1869年定义的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由此,生态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研究、认识生物与其环境所形成的结构以及这种结构所表现出的功能关系的规律。生态学基本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它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生态学是一门以研究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主要任务的学科。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2.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景观设计学的一个专业研究方向。而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这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景观设计)

由此可看出生态学是景观设计学重要的学科基础,生态学学科发展为景观规划和设计提供了与生态学知识相结合的途径。在2O世纪后期,麦克哈格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出了应当在设计中注重生态学的研究,并建立具有生态观念的价值体系,在这一领域也为生态环境作出了杰出贡献。而生态学的出现给出的生态功能研究、空间结构分析以及控制和管理的方法给予景观设计师许多鼓励和帮助,以科学的方式来分析景观,为景观设计与生态学的有效连接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即我们的景观设计要生态,故为景观生态设计。

3.植物生态学

植物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材料,植物群落营建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内容。充分了解植物的生活习性及其在群落中的地位,是营建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良好的植物群落的基础。

(1)植物群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每个植物群落都由一定的植物种群组成,这些种群共同适应于它们所处的立地环境,同时,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也达到协调和平衡。在构建植物群落时,需要参考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选择彼此能共存的物种作为建设材料,避免因物种相互不适应而造成群落的不稳定。一定的环境形成一定的生物群落,反过来,生物群落对其生境也产生较大影响。根据这一点,在选择植物时,要考虑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在群落形成初期,上层选择阳性的乔木树种,下层选择耐荫的植物。

(2)生态位与种间关系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物种所占据的生态位的大小与它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程度成正比。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发生重叠时,表示它们共同利用某种资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关系。对于一般的绿地来说,应尽量选择生态位不重叠或重叠少的植物布置在一起,避免种问出现竞争,使每种植物都能得到充足的资源。在向人们展示竞争的生态现象时,可以有意将两种或多种生态位重叠的植物布置在一起,向人们展示竞争的生态现象。物种间除竞争关系外还存在捕食、寄生、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等关系。充分利用植物之间的这些关系进行群落建设,可以达到减少资源投入的目的,同时,这些生态现象也可以通过绿地展示出来。

(3)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这是由于植物根据不同的生活型,在空问上垂直排列的结果,这种排列与光的利用有密切关系。群落的成层结构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因此,在进行绿地建设时,要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尽量构建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另外,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层问植物也是植物群落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对于丰富垂直景观起着积极作用。除垂直结构外,群落还具有水平结构,即群落的镶嵌性,它是由于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造成的,比如地形的变化,土壤肥力的差异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城市绿地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易造成小环境的分化,在群落内又形成小群落。小群落的出现不仅增加了绿地景观的变化,还能调节局部的小气候。根据植物群落的这个特点,可以适当为小群落的形成创造条件,以保护群落受干扰后自然更新的产物。

(4)群落的季相变化

植物群落的外貌随着气候的季节替而发生变化,这就是季相变化。温带地区四季分明,群落的季相变化十分显著。群落的季相变化是绿地的观赏要素之一。春季观新叶观春花;夏季观繁茂浓绿的树冠;秋季观累累硕果和五彩的秋叶;冬季则观枝叶落尽后丰富的枝干。季相变化使人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之美,以及植物不断延续的蓬勃生命力。利用季相变化营造多样的绿地景观,可减少建筑、小品等人工景观的数量,增强景观的动感,增添观赏的乐趣。在观赏要求高的生态绿地中,尽量选择季相变化明显、色彩丰富的植物,通过合理搭配,做到四季有景可观而又四季景观各有特色。

第6篇:生物科学前景范文

关键词: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景观设计 城市

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

生态学

在英语中,“生态”与“生态学”是同意个词,“Ecology”,一般认为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Oikos”和“Logos”,前者为居住的意思,后者则是科学研究的意思,从词源意义上看,生态学应该致力于活生生的有机体极其生活环境的。1869年,德国科学家赫克尔认为,所谓生态,是指整个生物圈内万事万物共生共存、互相影响、互相以来的生存状态,他把生物学定义为“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①

景观生态学

有关景观的定义,有多种表述,但一般讲是指反映内陆地形地貌景色的图像,诸如草原、森林、山脉、湖泊等;或是某一地理区域的综合地形特征;或者是人们放眼所看到的自然景色。而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在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中,指特定地域空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复合体,通过对过程和格局的研究,揭示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景观与景观生态学的关系

城市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也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城市占有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具有独特的生物、非生物和社会经济要素。这些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代谢、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物质供应和废物处理等过程,相互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组成、结构、空间格局和动态变化特征统一体。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城市内部不同规模和属性的景观要素,作为斑块、廊道和本底三类结构成分,典型地和重复地镶嵌在一起,形成一定景观格局。城市景观具有人类主导性、生态脆弱性和景观破碎性三大特点。城市景观的斑块、廊道和本底等结构成分和组成要素,具有显著特。

景观生态学中的“模地”、“廊道”、“网络”、“结点”等概念为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整体描述提供了手段,把园林绿化与整体城市景观联结起来,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城市绿地系统作为第三产业,其再生产本质是人类利用植物资源的光合作用能力和城市土资源的营养、承载能力,通过转化和固定太阳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生活、游憩空间,美化城市风貌。布置点、线、面绿地,在绿地布局上体现景观生态学理念。

生态学对于城市景观设计应用的必要性

生态学中,一切自然因素和生物都应是顺应自然过程和适应环境的结果,它们是一个无限的相互联系的网络。景观由生态环境决定,景观规划设计必须按生态原则进行,并把生态伦理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如果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关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那么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因此,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价值观的 “观念的革命,反映着现实中的革命”。②

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城市也迅速的发展起来,逐步进入城市化阶段。然而,正向所有发达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曾经历过的那样,中国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如能源、环境污染问题等。

我们现在的很多城市景观设计只考虑设计的形式,注重外形美观和空间体验,受主观影响较多,而没有考虑实地生态的状况。而景观生态学更强调理性,讲求科学。所以未来的景观设计将越来越多的将科学与美学相结合,让景观既有美学的价值又有科学依据符合自然生态的发展。

现在很多人理解的城市景观生态设计仅仅只是多种植植物,这是目前很多对景观生态学的错误理解。特别是遍布各个城市中的景观大道,大量引种非乡土观赏植物,采取高密度的种植方式获取立竿见影的绿化效果。反而导致很多非乡土植物因为不适应当地水土而变的树小叶黄甚至导致一些植物的直接死亡。

中国目前很多的景观设计师都是没有进行详细的调查就研究就对当地的环境进行设计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生态问题的产生,而当危害已经发生后也只是做出一些脆弱、无力的挽救措施,使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意义相当苍白,甚至成为人们可以继续破坏生态环境的借口。一些人认为只要经过景观设计就可以修复环境和生态上的问题,然而在许多生态脆弱地区伤害一旦造成,即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也很难挽回。

结语

不论从哪个角度做城市景观设计都是为了让人与自然更好的和谐相处。无论怎样做设计都应该将对原有景观的尊重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持和维护放在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从生态角度出发来研究和考虑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展示了自然的发展过程,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的设计,是对自然循环过程的尊重,通过这种过程使每个人适应特定场所中的自然过程,从而参与到生态化的环境建设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不仅有利于自然的发展更有利于人的生存。这种将生态学原理应用在景观设计中的设计思想让更多的景观设计师关注生态问題,意识到景观的设计并不仅仅是艺术性布置的植物和地形,而是要与整个生态系统紧密相连的。应做到尊重人与自然,将设计与自然相结合。科学的规划方法是维护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有力的武器。生态景观设计是城市景观设计的未来的发展方向。

注释:

第7篇:生物科学前景范文

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因而可被理解和表现为:

风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

栖居地: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和环境

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

符号: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俞孔坚,2002)

2.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观的设计(Landscape 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而景观设计学所关注的问题是土地和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仅这一点就有别于建筑学)。

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的主要区别在于景观设计学是物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城市与区域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而城市规划更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和城市总体发展计划。尽管中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专业仍在主要承担城市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那是因为中国景观设计发展滞后的结果。因为,只有同时经过掌握关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双方面知识、懂得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设计师,才有可能设计人地关系和谐的城市。

与市政工程设计不同,景观设计学更善于综合地、多目标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单一目标地解决工程问题,当然,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有赖于各个市政工程设计专业的参与。

与环境艺术(甚至大地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与景观设计学的关注点在于用综合的途径解决问题,关注一个物质空间的整体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基础上的,而不仅仅依赖设计师的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

3.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

景观设计师是以景观的规划设计为职业的专业人员,他的终身目标是将建筑、城市和人的一切活动与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西蒙兹,2000 )。

景观设计师的称谓由美国景观设计之父Olmsted于1858年非正式使用,1863年被正式作为职业称号(Newton, 1971)。Olmsted坚持用景观设计师不用在当时盛行的风景花园师(或曰风景园林师)(Landscape gardener),不仅仅是职业称谓上的创新,而是对该职业内涵和外延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扩充和革新。

景观设计师有别于传统造园师和园丁(Gardener,对应于Gardening),风景花园师(或称风景园林师)(Landscape Gardener对应与Landscape gardening)的根本之处在于:景观设计职业是大工业、城市化和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在现代科学与技术(而不仅仅是经验)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景观设计师所要处理的对象是土地综合体的复杂的综合问题,决不是某个层面(如视觉审美意义上的风景问题);景观设计师的所面临的问题是土地、人类、城市、及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及可持续的问题。他是以土地的名义、以人类和其他生命的名义,以及以人类历史与文化遗产的名义,来监护、合理地利用、设计脚下的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

4.发展中的景观设计专业

与建筑学一样,景观设计职业先于景观设计学的形成,在大量景观设计师的实践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这便是景观设计学。

农业时代中西方文化中的造园艺术,前科学时代的地理思想和占地术(在中国称为风水),农业及园艺技术,不同尺度上的水利和交通工程经验,风景审美艺术,居住及城市营建技术和思想,等等,是宝贵的技术与文化的遗产,它们都是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学的创新与发展的源泉。但景观设计学决不能等同于已有了约定俗成的内涵与外延的造园艺术,或园林艺术,也不能等同于风景园(林)艺术(Landscape gardening)。

正如算术之于数学,中国的针灸之于现代医学,不能同日而语一样,任何一门源于农业时代的经验科学或技艺,都必须经历一个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方法进行脱胎换骨的过程,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工业时代的问题,特别是城镇化带来的人地关系问题。早在1858年, 美国景观设计之父Olmsted就认识到了这一点,而坚持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成为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而非当时普遍采用的Landscape gardening(风景造园,或译为风景园林),从而为景观设计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开辟的一个广阔的空间,绵延100多年。

同样的理由,Olmsted给这个专业和学科定义的空间决不应是景观设计学科当今发展的界限。早在上世纪60年代,另一位美国景观设计学科的领袖人物McHarg就是针对当时景观设计学科无能应对城市问题和土地利用及环境问题,而扛起生态规划的大旗,使景观设计学科再次走到了拯救城市、拯救人类和地球的前沿。又有半个世纪过去了,城镇化的深入和蔓延,信息与网络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化趋势,都将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都将要求重新定义景观设计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可持续理论、生态科学、信息技术、现代艺术理论和思潮又都将为新的问题和挑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和对策。我们既没有必要用新瓶子去卖老酒,更不应该用老瓶子去装新醋。

但无论学科如何发展,景观设计学科的一些根本的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热爱土地与自然的伦理(天地)、人文的关怀(人)和对待地方文化与历史的尊重(神)。 [参考文献]

俞孔坚,2002,景观的含义,时代建筑,1:14-17。

第8篇:生物科学前景范文

关键词: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大学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作为建设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师生的观念和行为都起着无形的影响,是校园的灵魂魅力所在。结合农林学科特点,通过校园景观突出校园特色,通过生态原理的合理运用,彰显生态景观的独特作用,使其功能得到灵活地发挥,是当代农林大学的必然要求。

目前针对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活动越来越多,相关理论文献较少,关于农林类高校景观营造的文献更为匾乏,所以以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研究论文,以期为我国当代农林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指导。

1农林大学校园景观现状及特点

1.1农林大学校园景观现状

2农林高校校园景观构成与功能划分

2.1景观构成

这里所提到的景观指高校的绿地景观环境,不包括高校建筑,可分为人文景观要素与自然景观要素两大方面。

2.1.1人文景观要素

农林高校校园人文景观要素主要包括:古典园林、历史古迹、宗教文化、文学艺术、校园风情、学科特色等方面。

农林高校校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包括:校门、广场与道路、地形、水景、植物、景观小品等。

校门是高校入口空间的重要标示,应体现农林高校的主旨,其风格的选择和周围其余景观元素的搭配,都或多或少体现了这所高校的性格。

高校广场分为外向和内向两种形式,校园广场在外部空间中发挥着“起居厅”的作用,特别是校园中心广场,无论形式还是雕塑等景观小品的搭配,都应具有农林高校的标识性,对它的景观营造可以从广场的位置、尺度、绿化设施及边缘辅助空间等方面进行考虑[2]。高校道路系统一般分为人行、车行、人车混行等形式,校园里的人流聚散有一定的时间性,但仍可以依据双向步行交通的通行密度来确定其宽度,地面铺装材质和样式应体现农林高校特色。

植物有空间构成、丰富空间层次、强化边缘、充当背景等作用。高校校园,尤其农林高校校园绿化应充分考虑适地适树,保证植物健壮生长。树种选择应乡土化,避免种植分泌有害物质和飞花飞絮的植物。一味追求高档植物材料,忽视环境因子作用,只能导致景观延续性差、绿化失败[1]。农林高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植物景观功能与教学科研功能兼备,其植物种类更丰富,配置水平较高。

水是农林业的命脉,水景观的设置在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营造过程中尤为重要,如,青岛农业大学混合式的水景布置,串联了校园核心区域,使整个校园充满了灵气。水的趣味性与可塑性可以打破空间单调感,农林高校水景观与产学研的结合,方便教学科研。

景观小品包括雕塑、路灯、座椅、指示标志以及垃圾桶等,是大学校园标识体系的一部分,对大学精神的营造发挥重要作用,对空间的功能表达、完善至关重要[3]。农林类高校景观小品可以融入当地农耕文化,运用当地废旧农业用具等造景,充分运用足下文化。

2.2功能划分

农林高校校园景观一般分为:校前区、教学区、生活区、体育活动区、休闲景区、植物园和苗圃区等区域。校前空间是以大学校园主入口为界的内外周边区域,由校前区和入口区两部分构成,分别属于大学和城市[4]。教学区的环境景观形态应该具备有利于安静学习、科研的特点,体现灵活性、实用性和可发展性并充分体现各二级院系的景观识别性。生活区包括学生生活区和教师生活区两部分。体育活动场所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景观形态应以绿化为主,起到阻隔噪音和沙尘的作用,使其余区域免受干扰。农林高校校园设有供学生实习和教学科研用的苗圃、植物园,以及花房温室等。这些场所是学生、老师、游人获得知识,欣赏自然景色的地方。休闲景区旨在提高校园环境质量,为师生创造更加优良的教学和休闲空间。

3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形式及原则

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包括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三种形式;要遵循功能性、安全性、生态性、艺术性、文化性、可持续性、可识别性等原则。

第9篇:生物科学前景范文

[关键词]“景德镇学” 陶瓷文化 创意产业

“景德镇学”的学术理念及其构成体系

“景德镇学”学术理念。“景德镇学”,是以景德镇陶瓷为缘由和主要研究对象,以哲学和艺术、历史、经济、科技思想为深刻背景和依托,运用综合的研究包括现代的科技手段与方法,研究景德镇陶瓷泥做火烧与销售、消费过程和各个环节中所呈现和反映的材质文化、工艺文化、装饰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传播文化、历史文化等,以及所积淀和反映的哲学思想、器物思想、科技思想、经济思想、艺术思想,并进而拓宽至研究生活方式与文明史、文化史等内容,并由此提升至研究和挖掘出景德镇陶瓷在人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乃至揭示出人类文化生活方式和美的样式。可见,“景德镇学”并不仅仅是景德镇瓷学或景德镇市学,而是两者的有效组合,且有所超越。

首先,“景德镇学”不仅仅是景德镇瓷学。“景德镇学”跟景德镇陶瓷有关,它当然要研究陶瓷,而且是以景德镇陶瓷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景德镇陶瓷的材质文化、工艺文化、器物文化、消费文化、习俗文化、制度文化,并由此拓展和延伸至这些文化所积淀和体现出的哲学思想、器物思想、工艺思想、经济思想等,并进而研究景德镇陶瓷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思想、审美价值和审美情趣以及文化思想等。因此,它决非是单一的瓷学所能概括的。瓷学主要是研究瓷本身,是有关瓷的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是陶瓷的材质及其组成、工艺过程等,着重阐明的是与陶瓷有关的物理、化学等科技特性。因此,可以说,它是一种专门性学科。“景德镇学”是要研究瓷学的,但仅仅研究瓷学是不够的。而且,瓷学实际上早已存在,并且早已取得辉煌成就。“景德镇学”是一种新的学术理念和学术思想。

其次,“景德镇学”不仅仅是景德镇市学。“景德镇市学”是以景德镇为对象,研究景德镇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等内容的学科,其研究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区域比较研究,也包括了“景德镇学”的相关内容。但是,“景德镇学”既是景德镇区域的学问,又不仅仅限于区域研究,而是以景德镇陶瓷为缘起和主要线索,由景德镇的研究拓展和延伸,并用新的学术理念,对景德镇和景德镇陶瓷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意思就是,“景德镇学”是景德镇这个地域的,又不仅是这个地域的,要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要把目光放到整个中国、放到国际上去,要把学术的研究从文化本身的研究拓展到文化史的研究、文明史的研究、生活方式的研究、科技史的研究与中外交流的研究,要拓展至研究人类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与样式,是从个别到一般,从传统到现代,从区域到国际,从理论到实践又回归理论,从理论到生活到社会而又服务于生活与社会的一种研究。

可见,“景德镇学”是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研究具有创造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创意。

景德镇学的构成体系。“景德镇学”是一种多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其研究内容和范畴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景德镇学”的理论研究,即“景德镇学”的本体研究,主要由景德镇陶瓷本身的研究或表层研究、景德镇陶瓷中层研究或相关研究、景德镇陶瓷深层研究三个部分构成。

景德镇陶瓷本身的研究或表层研究,即直接研究景德镇陶瓷本身,具体包括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一、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二、景德镇陶瓷材质文化。三、景德镇陶瓷装饰文化。四、景德镇官窑文化。五、景德镇民窑文化。六、景德镇陶瓷工艺文化。七、景德镇陶瓷习俗文化。八、景德镇陶瓷器物文化。九、景德镇陶瓷作坊文化。十、景德镇陶瓷与科技。

景德镇陶瓷中层研究或相关研究,具体包括:一、景德镇陶瓷中国文化和民族艺术。二、景德镇区域发展与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三、景德镇陶瓷文化与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关系。四、景德镇地域文化。五、景德镇陶瓷经济史。六、景德镇陶瓷建筑文化。七、景德镇陶瓷文献。八、景德镇陶瓷的传播与世界影响。

景德镇陶瓷深层研究,具体包括:一、“景德镇学”学术构想、体系架构与价值体系研究。二、景德镇陶瓷与中国哲学思想。三、景德镇陶瓷与中国民族审美思想与审美情趣。四、景德镇陶瓷与中国人的生活及其生活方式。五、景德镇陶瓷文化精神与“景德镇之魂”。

基于“景德镇学”学术理念构建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博物馆――“景德镇学”博物馆。“景德镇学”博物馆是“景德镇学”学术理念构建体系的完整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博物馆。它不仅仅是器物馆,而且还是集材质馆、工艺馆、装饰馆、器物馆、习俗馆、传播馆、官窑馆、民窑馆、陶瓷与生活馆为一体的综合馆,是对“景德镇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全而展示。可见,“景德镇学”博物馆的建立,不仅可以有效地总结陶瓷制作,尤其是景德镇四大名瓷的制作工艺,为制订现代化的日用瓷、艺术瓷的工艺标准提供借鉴,不断抢占陶瓷新技术的制高点,使古老的陶瓷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而且还可以从人文、政治、宗教、绘画、经济、审美等多个角度深入挖掘“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内涵,加快区域品牌的建设速度。

一、“景德镇学”博物馆建设指导思想。“景德镇学”博物馆将本着“弘扬陶瓷文化,传承千年文明,引领陶瓷文化发展方向,服务社会”的宗旨,坚持“人才立馆、藏品立馆、业务立馆、学术立馆”的办馆方针,着力建设成为一个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考古与鉴定、研究与创作、文化交流、人才培养与信息编撰、发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二、“景德镇学”博物馆的建设基本原则。“景德镇学”博物馆的建设将通过事先的精心规划和充分的全盘考虑,在准确定位和充分考虑未来困难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将“景德镇学”博物馆建成富有时代感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博物馆。具体的说,“景德镇学”博物馆将采取三新三高二多和综合发展的原则。

三新原则。新思路:在吸取同类博物馆经验基础上,以博物馆为载体,将博物馆建成收集、展出、研究和交流中心。新特色:从空间上拓展博物馆的界限,增加陶瓷民俗文化走廊、传统陶瓷手工艺走廊、世界文化遗产陶瓷墙等室外展区;在表现手段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博物馆具有动感,赋予时代的新精神。新观点:博物馆将充分吸取国内外陶瓷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与时俱进,对展示内容进行新的安排和论述。

三高原则。高起点:要树立建设一流博物馆的观念,制定战略性规划,并保证博物馆长期有效的运作。高技术: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建设,以提高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兴趣。高标准:注重博物馆建筑物的庄重和陶瓷文化特征,体现景德镇历史传统与现代精神

的有机结合。

二多原则。多变化:采取模块化手法,使一些展厅以吸引观众再次或者多次参观博物馆。多形式:形成文字、图片、实物、模型、音像等多种表现形式,改变传统博物馆的呆板表现形式。 综合发展原则。博物馆将建立包括展示,收藏,研究,交流在内的四位一体的互动体系,切实做到收藏是基础,研究是手段,展示是目的,交流是影响。并建立起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三、“景德镇学”博物馆的基本布局。博物馆由主体展馆、陶瓷艺术走廊、陶瓷体验馆三大部分组成。

主体展馆包括中心展厅和办公楼两个部分。中心展厅是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主要是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与现状的展示场所。具体包括:陶瓷名人馆,主要收藏陶瓷世家、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以及教授的作品;陶瓷名品馆,主要收藏历代名瓷,如素雅如玉、温润清婉的青瓷,光致茂美、冰肌玉骨的景德镇青白瓷,似玉如冰、类银似雪的白瓷,黑色珍珠、气象独特的黑釉瓷器,艳丽纯正、受人喜爱的高温颜色釉瓷,五彩缤纷、爽心悦目的低温颜色釉瓷器,幽雅沉静、清婉温润的釉下彩瓷器,多姿多彩、娇爱迷人的釉上彩瓷器,清新自然、朴素醇厚的民间瓷器,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的雕塑瓷0;陶瓷文献馆,主要收集和展示历代陶瓷文献、古籍、诗词等文献书籍;陶瓷文化标本馆,主要收集、制作陶瓷文化与中国文化,陶瓷文化与宗教,陶瓷文化与神话传说,陶瓷文化与音乐、舞蹈和建筑艺术,陶瓷文化与绘画、书法,陶瓷艺术文化与书法,陶瓷文化与文学,陶瓷文化与民俗文化,陶瓷文化与饮茶等标本;陶瓷技术馆,主要收集和整理历代陶浇工艺、陶瓷装饰、陶瓷烧成等方面技术,以多形式再现实际操作景象;口述档案馆将主要是运用数码音像技术,从制瓷原料的采集、制作、加工、装饰、烧制、到包装、运输、销售的整个景德镇制瓷业产销链,通过口述的形式,将老一辈陶瓷艺人的经历录制下来,再现优秀的传统制瓷手工艺。

陶瓷艺术走廊是连接中心展厅和陶瓷体验馆的地带,主要是以陶瓷壁画的形式再现陶瓷古代生产、商贸以及世界文化遗产景观。

陶瓷体验馆一方面在建筑上除了复原古代景德镇城市的风貌之外,还尽可能地收集和展示古代的制瓷器物,让观众在观赏的同时也能进入“时光隧道”去体验当时的生活与情调;另一方面,陶艺现场表演与游客动手体验相结合,寓教于乐,成为实训基地。

“景德镇学”与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

陶瓷文化艺术资源是景德镇各类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则成为景德镇经济发展中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实施“文化瓷都”战略,加快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是景德镇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举措,是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构建环鄱阳湖经济圈,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建设创新型旅游都市,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优势:

首先,景德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陶瓷文化遗产,为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社会与人文基础。一方面,景德镇官窑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拥有特别强的影响力,如世界上面积最大、堆积层最厚、持续时间最长的皇家瓷业遗址――珠山御窑遗址,是我国目前现存品类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丰富的皇家瓷厂,埋藏着世界上最精美的并可供复原的古瓷堆积。另一方面,民间陶瓷文化影响力也深远流长,如形成了“买书薄”、“禁窑”、“买位置”、“宾主制”、“买扁担”、“开红禁”等行业行规,还形成了“花朝”、“变工节”、“歇手”、“烧撞火窑”等特别的节日规定。同时,这里仍然遗存着庞大规模的、完整复杂的古瓷业体系,它所包含的原料产地、交通道路、水运码头、作坊窑房、商铺民居、城池衙署、技艺民俗等,依然能够完善结合,这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其次,景德镇陶瓷科教资源丰富、人才荟萃,为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我国唯一的一所陶瓷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属地景德镇。该校有着百年的办学历史,现已发展为以陶瓷工科为主体,以材料工程和艺术设计为特色,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硕士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等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陶瓷文化与陶瓷艺术、陶瓷工程领域教学、科研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此外,景德镇还有国家、省、市级科研机构,拥有一大批设计与创作大师。

第三,景德镇市实施“文化瓷都”战略,鼓励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陶瓷旅游业,为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政策扶持。

第四,景德镇市拥有较为完善的陶瓷文化市场,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也初具规模,为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产业环境。据统计,2007年景德镇海畅法蓝瓷有限公司工业总产值10000万元,税收409万元,出口创汇380万美元;环球陶瓷集团有限公司(哈哈尼)工业总产值5498万元,税收479万元,出口创汇594.4万美元。两企业分别位居景德镇市2007年部分陶瓷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排行表的第二位和第五位。

“景德镇学”研究对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作用及意义:

第一,“景德镇学”研究既是一种学术的创新,也是一种文化的创意。中国和世界对景德镇和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历史悠久,成就显著,引人注目。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停留单个领域,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念,无法构成学术体系,自然也构不成一门学科、一种学问。“景德镇学”是把景德镇陶瓷文化作为一门学科形态加以研究,构成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这不仅是一种学术的创新,也是一种文化的创意。

第二,“景德镇学”研究是进行陶瓷文化艺术创意及其产业的强大的和内在的动力。传统的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关门研究,而不关心景德镇文化艺术和景德镇的命运与前途,缺乏对社会应有的学术关怀与人文情怀。“景德镇学”以对景德镇陶瓷文化复兴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来进行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服务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复兴。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是进行陶瓷文化艺术创意及其产业的强大的和内在的动力。

第三,“景德镇学”研究是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智慧宝库和学术支撑。“景德镇学”学术理念的精髓揭示出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美的样式,道出了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灵魂和旗帜。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景德镇学”及其研究成果,是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智慧宝库和学术支撑。

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对策

以“景德镇学”的学术理念为依托,积极借鉴国内外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培育市场主体,适度建设

产业园区,构建以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品生产研发、文化旅游、文化交流为龙头,陶瓷新产品设计、陶瓷产品包装设计、陶瓷广告、陶瓷文化演艺娱乐为重点,陶瓷网络文化、陶瓷会展为支撑,陶瓷时尚消费、陶瓷产业咨询策划等为配套的产业体系,推动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必由之路。

基本原则:

首先,要坚持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相一致原则。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制订,不仅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文化发展战略以及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还要与景德镇城市转型目标相衔接,通过对相关战略目标资源的整合,最大可能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战略目标。

其次,要坚持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目标的超前性与实践的可行性相统一原则。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创意文化产业在产业发展中既是产业的前导,也是产业的延伸。因此,在产业规划中,在结合景德镇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同时,重点关注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超前性。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做到可行性实践与实现超前性规划相一致,以免目标脱离实际,变成产业发展的空想。

第三,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原则。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协调指导、服务保障的作用,促进安全科技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的同时,积极推动和引导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市场运作中壮大和发展自身。

第四,要坚持发挥群体优势和培育龙头企业相结合的原则。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激发产业活力,不断培育和发展龙头骨干企业,使之逐步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支点,各类企业相互紧密配合,专业分工与合作相协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

第五,要坚持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与传统陶瓷产业集群相结合原则。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与个性品牌构建对传统产业集群的陶瓷产业构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性。传统陶瓷产业集群不仅是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转化基础,也是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品延伸发展成产业的先决条件。

第六,要坚持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与景德镇人文环境相结合原则。景德镇深厚的陶瓷历史文化积淀、传承和人文环境氛围为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集聚奠定了社会环境基础。因而,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与个性品牌构建应与景德镇人文环境有密切的关联性。同时,注意产业内涵的提升和置换,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使老城城池衙署、老街里弄、坯房窑房、民居会馆、瓷行白土行、水陆码头、高岭古矿等物质遗产为新产业发展服务。

要求。以“景德镇学”的学术理念为学术支撑,以支撑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江南旅游都市建设的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体系为目标,重点指导与扶持几个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龙头企业,使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成为全市文化产业增量的主体部分,成为全市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成为景德镇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初步实现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的跨越,实现激活陶瓷文化艺术资源,使之由陶瓷文化艺术创意向创意经济方向发展与跨越。着力打造一个具有景德镇特色和国内外影响的陶瓷文化艺术创意品牌,成为在国际有影响,在中国有特色的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中心。

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策略。

第一,高度重视着力加强不断深化对“景德镇学”的研究,尽快采取措施,将其打造成国际“显学”,使之成为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智慧库。首先,“景德镇学”是以区域和产业两个纬度对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进行研究并使之深化提升为国际“显学”,是一个创意集群,是对传统陶瓷文化研究的飞跃,更有利于景德镇城市品牌的提升和导入新的精神与灵魂,是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学术的思想智慧的理论。因此,它就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研究,也不仅仅是学者的事情,而是景德镇市政府和社会需要全力打造的学问。其次,“景德镇学”既重视理论的研究,更注重实践的研究。因此,不仅要加强对其理论支持,更需要加强对其实践研究的扶持力度,以支持其既出理论成果也出实践成果,以取得示范作用。

第二,加强对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协调工作。

一要借鉴国内外一些大城市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展谋划。二要定期、不定期召集国内外相关的知名专家、学者对涉及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些重大课题、项目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讨,为相关的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建议。三要围绕知识产权、技术研发、信息提供、信用担保、法律咨询等环节,加快各类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引导其规范运作。

第三,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建设。政府主管部门要转变职能,推进管办分离,从以往对产业建设的微观管理转到宏观管理,实现政府“办产业”、“办文化”逐步过渡到“管产业”、“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