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精选(九篇)

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

第1篇: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险和自然灾害的侵袭,农户收入不稳定,生猪养殖产业发展不规范。在这种情况下,政策性生猪保险的推广得到了四川省内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自从2007年开展试点以来,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对四川省生猪养殖保险经纪、社会效益进行探讨,并进一步对其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旨在对生猪养殖保险多年发展情况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生猪养殖保险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问题分析 探索

一、四川省生猪养殖保险现状

1.1 四川生猪养殖特点

四川是我国的一个畜牧业大省,肉猪出栏头数居全国第一,猪牛羊肉类总产量占全国的9.16%,居全国第一,而生猪出栏数、猪肉产量及省际间猪肉贸易量均占全国的10%左右,长期居全国首位,且外销出口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第一养猪大省。

全省着力推进“六方合作+保险”机制和“寄养”、“订单”、“期货”等多种生产模式,大力实施生态养殖和高效养殖,使养殖户“存栏有订单,出栏有市场”。据四川省统计局数据,2010年全省生猪存栏6053.1万头;出栏肉猪9014.3万头;猪肉产量652.12万吨。无论是生猪饲养量、猪肉产量、人均量均位居全国第一。生猪产业已成为四川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优势资源之一,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已挑起农民增收的大梁,托起了“农业经济的半边天”。

1.2四川生猪养殖保险特征

四川省生猪养殖保险实行的是政府制定统一的收费、补贴制度,保险公司对其进行适合公司的微调,农民以自愿原则进行投保。(如图1)

而针对于能繁母猪和育肥猪,政府具有不同的补贴方式目前,主要承包生猪养殖保险的保险公司有中国人保财险公司、中华联合财险和中航安盟财险公司。

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分析

2.1 社会福利的提升

农业保险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猪肉价格的稳定,在排除粮食(以玉米为主)等因素的影响后,猪肉价格波动较为稳定(如图6),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猪肉的价格甚至出现负增长现象,而这与农业保险的实施密不可分。从微观上看,在笔者调查的贾家镇以及邛崃市中,农民普遍表示,在国家实行农业保险后,他们更加愿意去饲养生猪,因为生猪的死亡有所保障,他们投资失败的损失大大减小;同时,出于降低生猪死亡风险的目的,国家和保险公司都会自主为农户提供技术的支持、免费的疫苗,降低了农户损失的风险,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

另一方面,从宏观上看,对于社会而言,政策性生猪保险的实施激发了农户的养猪积极性,进一步增加了整个市场猪肉的供给,平抑了物价,为整个社会带来福利;此外,除了带来价格的相对稳定以外,在一定程度上,它也促进了四川省猪肉市场的规范化,提高了民众购买的猪肉质量。在笔者的调查中,不少农户提到,在以前猪只死亡没有任何的赔偿时,农户为了降低他们自身所受的损失,会选择将死猪出售给非法市场,再流向社会大众,严重降低了民众所食用的猪肉质量。在此基础之上,政策性生猪保险的落实,也提高了政府在民众中的知信度,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这样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户与社会两方面的社会福利,在降低农户风险、提高其收益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良性发展。

2.2 经济效益的改善

随着四川生猪保险的推行,为四川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从微观上看,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在农业保险实施之初,保险公司的发展处于一种艰难的摸索状态中,没有政策的支持,没有农民进行参保,对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而在农业保险实施之后,为保险公司的发展又多打开了一扇门,虽然农业保险现在的盈利还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其提升的保险公司形象使得附带的农村保险(农村其他寿险、财险)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保险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对于农户而言,该政策鼓励了农民更多的投入到养殖业,为农民自身也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利益,实现了多元化的农村建设。

从宏观上看,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农业保险的正常运行,需要大量的工作者参与进来,因此,也相应地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了农村GDP的增长(如图7)。为社会整体的经济运转增添了一份力。就笔者调查的邛崃市显示,农业保险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农村的建设、发展,使原来处于观望状态的农户都投入到农业发展中来,增加了由养猪业所带来的收益,带动了农村农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农村的建设,增加了农村的经济效益。

三、总结及问题分析:

第2篇: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4.007

1引言

作为一个区域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区域基础设施对该区域能否平稳高效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既涉及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又涉及社会秩序巩固甚至国家安全维护。国内外对区域基础设施效益的相关研究由来已久,多集中于经济效益方面,缺乏区域基础设施在社会人口、经济、生态、文化、福利、非实体效益等方面所产生的综合效益的评价分析及预测。针对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所带来效益的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多数仅选取单个基础设施作为样板,研究其对社会生活单一方面的影响,不适宜用来评价区域基础设施的综合效益。同时,缺乏对中国西部地区区域性互联互通建设项目的因地制宜、客观有效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因此,亟待基于中国基本国情,研究建立中国西部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2区域基础设施系统及其综合效益

区域基础设施系统,是在一定区域内,由人类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基础设施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为区域生产生活服务一般的社会化、公用性物质条件的总和。区域基础设施,一方面,是社会再生产的一般条件,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高低,另一方面,是促进区域人们生活服务的社会化,持续地为公众提供自然服务的基础。区域基础设施包括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和生态性基础设施。

生产性基础设施,指推动区域再生产,提供共同生产条件的公用服务设施,满足区域内生产、经营、管理的共同物质基础,是物质产出的基本要素,包括交通运输、能源储运、电力等设施,如高速公路、油气管道和风力发电等。生活性基础设施,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社会生产流通、保障人们日常生活的硬件和服务,包括信息通讯、银行金融、公共安全、行政管理、社会福利等设施,如光纤电缆、金融安全网、应急防灾、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生态性基础设施,指由网络中心、连接廊道与小型场地等要素共同协调组成以维持生态网络的自然过程,是维护生态安全的关键格局,持续获得生态服务的基本保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具备提供新鲜空气、食物、游憩、安全庇护及审美等功能,包括城市绿地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和自然保护地系统等设施,如公园、森林、湿地、岸线等。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中国西部的区域发展依赖于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基础条件,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等外部环境,同时,西部经济发展受到世界经济相对较差的大环境影响,导致发展受到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加剧、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快、国际政治环境不稳定因素增多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对其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的影响多元且深远,区域发展呈现不稳定性。因此,作为区域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既要考虑国民经济效益,更要注重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教育文化发展、社会福利增加及体制机制政策,全面分析评价其综合效益,预测并避免或修正负面影响,以保证其发展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依托区位优势和“一带一路”战略,统筹国际国内市场、资源,构建横贯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深化国际文化交流、学术交流、人才交流等领域合作,助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3综合效益初始评价指标集及修正

3.1构建原则

相比传统指标体系,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既分析区域基础设施项目产出带来的经济效益,又考虑对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性、复杂性影响。本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秉承“五位一体”发展理念,以推动区域基础设施效益最大化为战略目标,结合区域社会、经济、生态、文化、政治的发展时势,保证区域基础设施的社会效益最大化、经济效益绿色可持续化,达到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区域基础设施的目的。同时,为确保综合效益评价分析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体系性和实效性,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科学价值导向、综合分析、结合实际、可操作性和动态可行性等5个原则。

(1)科学价值导向。建立科学有效的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基础设施管理科学化的基本要求,科学评价项目效益和项目决策实施的理论依据,以满足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的客观性、提升策略提出的适用性。

(2)综合分析。综合效益涉及经济、社会、生态、政治等多领域,评价指标体系需涵盖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应用等方面的综合要素,易造成评价指标间存在冗余,导致评价过程复杂,评价结果失准。因此,指标体系应具备相对独立、能代表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细化指标,结合多维度、多层次,全面分析基础设施项目的综合效益。

(3)结合实际。中国西部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目标设置各异,指标体系的建立需基于区域发展的应然要求,结合地区经济、社会、生态、政治、文化等方面因素,保证指标集的适用性,切实评价基础设施项目的综合效益。

(4)可操作性。选取的指标应具备易观测、可获取、时空兼容性好等特点,以提高综合效益评价分析的普适化与体系化。

(5)动态可行性。借助指标体系对典型区域基础设施项目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进行调研、分析和反馈,根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现状、目的,实时调整与修正,实现对基础设施项目发展的综合动态管理与评价分析,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支撑。

3.2综合效益初始评价指标集

3.2.1初始指标集

西部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的初始评价指标集的建立,基于地区发展特征,综合考虑受影响民众、投资者、开发者、管理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实际诉求,结合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选取区域特征显著、作用时间长、影响范围大的代表性指标,全面、切实地评价、分析及预测区域基础设施的综合效益。中国西部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初始指标集,见表1。

初始评价指标集涵盖多方面评价要素,导致指标体系维数多、信息量大,可能存在相关指标、冗余指标和重叠指标,故需约简初始指标集。

采取调查问卷分析的实证方法,进一步筛选、修正和精炼综合效益评价指标。将49个指标制作成调查问卷,采用Likert量表五点计分法对初始指标的重要程度评分,选项中设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别计5、4、3、2、1分。

为保证结果的代表性、公正性和科学性,调查问卷发放采取网络问卷、电子邮件及纸质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填写对象为相关领域的教授、博士及硕士。问卷发放255份,回收237份,剔除同一选项过多或填写不完整的无效问卷,有效问卷225份,回收率88.2%,符合问卷调查的样本容量要求。对有效问卷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及效度检验,49个指标分别用Q1,Q2,…,Q49表示。

3.3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目的是测验各个指标的适切性或可靠程度,并以此来修正初始指标集。常用的判别方法是临界比值检验(Critical Ration)和同质性检验(Homogeneity Test),前者检验不同调查对象评价指标的反映程度,后者检验指标与指标体系整体的同质性。

临界比值检验结果显示,指标Q1的显著性水平虽然为0.004

4综合效益评价初始指标集精炼

5指标体系检验

5.1信度检验

信度,指问卷结果稳定或一致的程度。检验调查结果是否受调查对象所处情景或调查过程中无关变量的影响,问卷的信度越大,结果的标准误差越小。Likert量表常用的信度检验方法为Cronbach α系数法,α系数是内部一致性的函数,α也是指标间关联程度的函数。α系数的值介于0至1,α值越大,问卷的信度越高,一般认为,α>0.7为高信度,0.35

2效度检验

效度,指问卷能够准确表达待测量的特质程度。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模型拟合,对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考评,将效度检验转化为结构方程模型评价中的模型拟合指数评价。结构方程模型,本质上是一种验证性的方法,可弥补探索性因子分析的不足,对整体公共因子的模型进行统计上的评估,常用于检验和修正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的理论模型。适配度指标用于评价理论模型与实际收集的数据是否相互匹配,若理论模型的适配度指标无法达到适配标准或临界值,说明该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不匹配,模型常用的适配度指标有卡方自由度比(CMIN/DF)、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I)、拟合优度指数(GFI),以及比较适配指数(CFI)、增值适配指数(IFI)、非标准适配指数(TLI)、简约标准适配指数(PNFI)和简约比较适配指数(PCFI)等。

上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将初始指标集精炼为21个指标,包括国民经济效益、生态环境质量、教育文化发展、社会福利效益、体制机制政策等五个方面,具备在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分析及预测的功能,达到全面、切实反映区域基础

6结语

中国正处于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西部地区亦步入结构调整期。近15年,西部区域基础设施得到大力建设,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重大挑战。本文立足于中国国情时代性特征和发展现状,参照西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涉及的产业结构、区域文化、自然生态环境、国际政治环境等方面研究基础,研究提出中国西部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初始指标集,涵盖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和政治等方面,应用调查问卷分析的实证方法,精炼得到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中国西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支撑,助力国家质量强国战略和互通互联战略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白永秀,严汉平.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滞后的现状及建设思路[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7):25.

[2]邵志国,韩传峰,刘亮.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区域基础设施系统可持续性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5,(1):7278.

[3]韩传峰,王忠礼,王增光.区域基础设施系统的复杂性与长效性[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9,6(1):7785.

第3篇: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文中根据额济纳旗农田水利规划报告书,并借鉴其他专家学者现有研究成果,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综合分析工程成本和预期效益,并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分析工程能值成本效益比,参照工程建设可行性评价标准,评定工程建设可行性。工程项目的经济计算期为2010年到2020年,基准年采用2010年。将工程基础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后,根据相应的能值转换率或能值货币比,能值量化工程每年的生态经济成本及效益(表1)。

农田水利工程的能值分析

能值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H.T.Odum提出的,是综合分析生态经济系统各种能量流的转换机理,并定量研究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及其相互关系的重要理论[4]。农田水利工程的能值评价,是依照生态经济学原理,从整体观和系统论出发,以能值为量纲统一量化工程项目的生态经济成本和效益,分析工程建设能值成本效益比,依据工程建设评价标准,得出工程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进而为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评定依据。农田水利工程关系到区域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及生态系统的平衡,其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成本包括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5]。其经济成本主要指工程建设运行中消耗的社会经济财富,如石、沙、钢材、水泥等[5];社会成本指工程项目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及损害,如移民和占用耕地等[7];生态环境成本主要指工程建设运行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如水土流失等[8]。农田水利工程的生态经济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粮食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除涝工程的效益主要指在采取工程措施后减少的农产品损失)[2],;社会效益指在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安定和谐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等[9]生态效益主要表现为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改善,如改善局地小气候,净化空气、补给地下水等[10]。能值评价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行性步骤如下:(1)全面分析农田水利工程的生态经济成本和效益。首先对工程的生态经济成本和效益进行全面分析:1)按物质来源将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运行过程的生态经济成本划分为三类:一类是社会性投入(社会成本),包括管理维修费、安装工程费等人力劳务费[11];二类是自然资源投资(生态成本),如太阳能、风能、雨能、表土流失等环境资源;三类是经济反馈能值投入(经济成本),包括水泥、钢材、机械设备等工业投资。2)根据工程建设目的及主要建设用途,并结合工程自身特点,分析工程对周围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其及作用对象,将工程效益进行区分归类:一类是社会效益,如科学教育研究、增加就业等;一类是经济效益,如粮食增产、灌溉用水收入等;另一类是生态效益,如调节水分、改善局部小气候等。(2)工程生态经济成本与效益的能值计算。太阳能是万物之源,实际应用中通常将各种生态流统一为太阳能值,即单位物质或能量形成过程中所包含的太阳能值量[12]。根据相应的能值转换率或能值货币比通过式(1)对工程系统中各种能量流、物质流、货币流等具有不同度量尺度的生态流进行统一。能值转换率是指形成每单位物质或能量所含有的另一种能量之量[12]。能值货币比是全年总能值使用量与该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即单位货币相当的能值量,反映了系统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13]。EM=τ×E(1)式中:EM为单位物质、货币形成所包含的太阳能值,sej;τ为物质、货币能值转换率或能值货币比率,sej/$(sej/J);E为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或货币价值,J($)。(3)计算农田水利工程能值产投比。根据式(2)计算工程能值产投比。能值效益成本比[6,14]不受人类支付意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可用以衡量水利工程生态经济效率,实际应用中常根据其大小作为评价工程建设可行性的依据。一般认为当EmCBR大于1时,则该工程建设具有可行性;等于1时,该工程满足工程建设最低要求;小于1时,则不建议该工程的建设和运行。EmCBR=B+RVC(2)式中:EmCBR为工程能值成本效益比;B为工程生态经济产出能值,sej;C为工程生态经济投入能值,sej;RV为工程剩余能值,sej。

结果与分析

根据能值理论,计算额济纳旗灌域内小型农田灌溉工程建设及运行期间生态经济成本投入及生态经济效益的能值价值(表1)。据表1,对工程生态经济成本及生态经济效益结构组成比例和工程能值成本效益比值情况进行分析(表2)。由表1和表2可知,额济纳旗小型农田灌溉工程生态经济成本中,经济成本最高、社会成本次之,生态环境成本最少,分别占总成本的61.48%、33.38%和5.13%,说明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较小,经济投入占主导,其中主要表现为砾石消耗,相应的能值价值为2.60E+18sej;工程生态经济效益中,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生态环境效益次之、社会收益较少,分别占总效益的56.54%、27.89%和15.58%,说明工程收益的主要表现方式是经济效益,表现形式为棉花产量的增加。由表2可知,工程的经济效益成本能值比为5.26,社会效益成本比为2.67,生态环境效益成本为31.12,生态经济效益成本比为5.72,各比值均远大于1,说明工程在经济、生态和社会各方面均满足工程建设可行性要求。另外,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成本比最大,说明该项目区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改善潜力。综合分析,额济纳旗小型农田灌溉工程建设和运行期间,除了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还可大力促进社会发展,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尤其是节约水资源方面,工程节水价值尤为突出,这对于水资源极度短缺的西北干旱区更显重要。总之,从生态经济评价角度进行分析,额济纳旗小型农田灌溉工程具有较强的建设可行性。

讨论

用传统经济评价方法分析额济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可行性。工程年均投资482.5万元,项目效益主要表现为粮经增产值984.6万元、节省灌溉投资51万元、减少能源消耗投资46.58万元及省工效益56万元,工程经济效益成本比为2.36,大于1。两种分析方法结果虽存有一定差异,但评价结果较一致,均表明额济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具有较强的建设可行性。经济方法虽然能够从经济学角度简单直接地衡量出工程建设可行性,但论证内容不够全面,对不能用货币进行衡量的环境影响(如水资源消耗等)及社会效益(如科学研究价值等),不能完全纳入工程建设可行性分析过程中。能值分析方法在全面认识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影响基础上,将自然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统一衡量并比较各子系统的能量提供,进而能够更完整的反映出工程建设可行性。

第4篇: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经济效应;会计;发展

社会和经济竞争将变得越来越激烈,提高经济效益是整个组织的梦想。但企业效益并非全部来自生产线,占创建组织的间接经济效益是不容忽视的。计量、资金等可靠的会计实践是使所有经济活动准确反映企业融资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情况的关键,发现了一个缺陷,可以帮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避免错误。因此,会计核算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明显的影响。

一、会计基本职能

会计的本质在于对经济行为的监督和核算。收集、存储、处理各种会计信息传递给组织的经济管理。使用规范、建议和其他形式,以合理的方式有效评估组织的经济行为。使用会计方法来影响组织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使用会计方法来测量数量和检查经济行为。我国会计法明确规定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控制培训。有效、及时的监督和核算,可以保证单位信托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通过经济手段对企业和运营机构、管理、生产等资本运营情况进行监督效果,对相关合规监督的效果进行监督。了解本单位的收支情况,有利于及早发现和及时治理隐患,提高本单位组织的管理水平,消除浪费和财产损失。

二、会计效应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会计的作用更加明显。在原始记录中,会计已成为单位经济管理行为的有效组成部分。特别是目前资本运营、经济决策多是由账户来收集流程和处理各种账户数据。如果从各个角落对会计行为进行分析,投资者可以从通过审计师传递的信息来分析组织的发展,以监督组织的发展,而选择组织决定投资者的关键,企业财务状况是最重要的信息。这是公司直接收入。验证组织将获得投资回报。对于管理账户信息的决定,这将直接影响所有管理决策的成败。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分析政府行为和会计,是政府管理有效性的根本,从会计报表分析本组织的生产经营,了解该组织的管理水平。组织管理控制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状况,导致宏观调控,管理社会资源的决策分配,发挥支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如果从组织的角度对会计行为进行定制,那么账户信息的版本在维护企业形象、企业投资者回报、签署国际合作协议、组织管理绩效和付酬者薪酬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来自账户的数据可以反映企业经理的绩效以及经理是否可以为组织创造有效的盈利能力。也就是说,通过会计数据对指标的正确分析,可以评价管理能力和绩效。此外,如果企业需要借出会计师提供的会计信息,公司将收到最直接的参考信贷部。会计对人类的影响,就是通过数据使需求者的信息决策更加科学、恰当。会计不仅是为了加强个人决策,而且是为了提高整个社会的结果。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账户信息的重要性都决定是明确的。微观社会投资者将使用每个审计师提供的信息来确定其投资方向。每个业务决策都将根据客户提供的信息分析决策或做出决策,甚至组织的员工也会根据审核员提供的信息分析组织的位置。在宏观一级,账户提供的信息不仅是宏观经济和政府机构决策的一个依据,也是组织参与市场竞争和确定竞争优势的基础。每个组织都可以根据成本信息与其他企业家进行比较,以确定自己的成本,并反映市场竞争成本的优势,从而成为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模型。当价目表发生时,它会影响宏观资源的分配。

三、会计的经济效应

因此,会计对组织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进行财务反思,对单位决策进行监管分析的依据其实就是经济效益的种类,包括自身的会计、经济责任。首先,准确的反射数据可以提高装置的经济性能。会计行为是利用各种经济发展、统计数据来反映单位管理的效率,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特别是发展经济和环保要求,单位的发展必须尽可能少占用,用更少的劳动力,消耗更多的原材料,尽可能产生经济效益。在此,必须明确、及时地了解正确的会计职能和及时对单位的及时性非常重要。对经理机构的发展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提供单位发展的真实情况,从而有效地管理决策。因此,正确的会计行为反映了正确的数据信息,这是非实体发展的主要原因。其次,会计分析可以有效地促进重点机构的经济发展,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全面、适当的评价和经济效益分析。使用客户信息的有效数据进行此类分析。有效的管理分析如果组织脱离了重要的发展数据,其分析结果对某些单位的发展没有影响,会计的经济效益不一定反映。本组织的发展将受到影响。再次,账户信息能够保证最佳管理收入管理能力的分配,是员工、主管部门、机关的发起者,是全心全意的集思广益,希望达到“打分”,实现单位员工合理分配和公平分配过程中所需的经济效益,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凝聚力,因此,效率分配也是提高单位管理水平、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利益的有效分配基于会计信息。从会计单位的客观情况出发,帮助高管做好收入分配工作,可以激发员工提高企业绩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会计的作用。最后,加强本机构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进行法律会计监督和国家规定,分析正确的会计信息,进行机构监督,提高单位绩效,是会计的基本职能。特别是当前社会的发展是一场激烈的竞争,账户监管可能与节约单位和浪费有关。对于管理不实、做假账目的,必须坚决反贿赂,确保单位、社会的整体利益。上述效应的自然逻辑:会计政策工具是市场金融政策的控制,额外资源的信号配置可以对市场进行控制,发现每个组织市场的配置、资源、手册、会计和估值的流动性资源。在资源流过程中,会计的事务成本可以降低资源流的成本或所有市场的交易成本。在将资源转化为最佳团队和企业经营者时,会计流程的影响,不仅让资源得以实现(只有投资者或业务经理在履行信访义务时,对劳动力的影响最大),通过会计监督的结果,才能确保具有优秀技能和企业家的资源配置后能够利用适当而高效的资源,最重要的是保证科学决策的推理,而科学决策有重要理由能够预测风险,并能规避风险,会计监督和套期保值的作用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账户在整个经济运行结构中作用完全差。经济运行结构是政府下市场、市场引进企业、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内部监管结构。政府控制的会计可以起到政策工具的作用,会计市场可以起到促进市场劳动力细分、有效配置资源、降低交易成本、会计核算的作用,在防范风险、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方面发挥作用。

第5篇: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摘要:工程投资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对投资工程进行科学的评估与分析是实现投资工程决策科学化、保证投资工程成功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投资工程财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工程投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以期能为我国工程投资效益评估及投资方案的选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工程投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工程投资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对投资工程进行科学的评估与分析是实现投资工程决策科学化。保证投资工程成功的关键。工程投资的效益评估是工程投资科学决策分析的重要部分。工程投资科学决策分析一般要经过财务评估、经济评估和社会评估。投资工程的财务和经济评估是投资方案抉择的主要依据之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财务和经济评估,可以提高项目投资效益,减少和避免投资决策的失误。社会评估可以促进在投资决策中全面衡量项目的财务、经济和社会效益。减轻项目对社会的不利影响,促使项目与社会相互适应和协调发展,提高项目成功率,增进国民经济整体效益,促使社会发展目标与社会政策的顺利实现。因此,工程投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非常重要。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依据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做法,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合理性原则。指标的设计选择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尽可能准确、科学、客观的评估指标。采用科学合理的指标使测算出的各指标数据符合实际,能够真实地反映工程投资各方面的效益。(二)全面系统性原则。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应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指标的选择应尽可能地全面。这样才能更全面地评估出综合效益。(三)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设计选择应是具体化的指标,定量指标的设计要使数据资料收集方便。计算简单,易于掌握和操作;定性指标要符合实际,含义明确,便于判断。在满足评估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相对成熟和公认的指标。与已有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相衔接,以便评估结果的比较和应用。(四)定量与定性。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指标的设计选择要综合考虑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尽可能选取定量指标,有助于客观准确的判断。减少主观因素产生的偏差;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相结合。以动态指标为主,以静态指标为辅,尽可能采用国家规定的动态指标。(五)层次性原则。指标体系层次性要求体现出系统的层次结构,使指标体系清晰直观,便于指标的计算和表达,同时也为衡量评估效果和确定指标权重提供方便。

二、指标体系的构成分析

工程投资科学决策分析一般要经过财务评估、经济评估和社会评估。因此。本文从这三方面对指标体系的构成进行分析解释。

(一)财务效益评估指标

财务效益评估是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市场价格体系和工程项目评估的有关规定,从工程项目的财务角度分析计算和评估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计算财务评估指标。对工程项目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等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评估,据此判断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明确项目对投资主体的价值贡献。以取得最大的投资效益。同时也为工程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工程投资的盈利能力,就是指工程投资的盈利水平。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是评估工程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正常生产年份可能获得的盈利水平;二是评估项目整个寿命期内的总盈利水平。可采州的静态指标主要有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资本金净利润、静态投资回收期;动态指标有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财务净现值率、动态投资回收期。各指标的解释及评估标准如下:

投资利润率=年利润总额或年平均利润总额/总投资,要大于等于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年利税或平均利税总额,总投资,应大于等于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年利润总额或年平均利润总额,资本金,应大于等于同行业平均受益水平;财务内部收益率指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零时的折现率,大于行业或投资者设定的财务基准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指按设定的折现率计算的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大于等于零;财务净现值率指项目财务净现值与总投资现值的比率,大于等于零;投资回收期=累计现金流量开始出现正值的年份数-1+上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的绝对值/当年净现金流量值,小于等于行业水平或投资者设定的基准投资回收期,越短越好。

2.工程投资的偿债能力,指工程项目按期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通常表现为借款偿还期,对已约定借款偿还期的投资工程项目,还应采用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指标,它们是银行进行项目借款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分析评估工程项目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

借款偿还期指以项目投产后获得的可用于还本付息的资金,还清借款本息所需的时间,以年为单位,应满足借款机构的期限要求;利息备付率指项目在借款偿还期内。各年可用于支付利息的税息前利润与当期应付利息费用的比值,应大于2;偿债备付率指项目在借款偿还期内,各年可用于还本付息资金与当期应还本付息金额的比值,应大于1。

3.工程投资的抗风险能力,通过不确定性分析(如盈亏平衡分析、敏感分析)和风险分析(如概率分析),预测分析客观因素变动对工程项目盈利能力的影响,检验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动对工程收益、收益率和投资借款偿还期等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分析评估投资工程承受各种投资风险能力,提高工程项目的可靠性和盈利水平。

盈亏平衡分析是分析项目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关系,找出项目盈亏的平衡点(临界值),以判断投资方案对不确定因素变化的承受能力;敏感性分析是通过分析预测有关因素对投资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等主要指标的影响程度。找出影响项目财务效益的敏感因素(不利因素),以改善和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益;风险概率分析指标是通过计算投资项目的风险系数,得出承担单位价值的风险应获得的收益,风险系数越大,相对应的收益也越大。

(二)经济效益评估指标

经济评估通常指国民经济效益评估,基本原理是费用——效益分析。即从国民经济的整体角度出发,按照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通过影子价格、影子汇率计算项目未来的经济效益和费用,并按照社会折现率进行折现,继而计算出一系列经济指标,并根据“以最小费用取得最大效益”的基本要求对工程项目做出判断。其目的是把国家有限的各种资源(包括资金、外汇、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投入到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项目中,并使这些可用于投资的社会有限资源能够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取得最大的投资效益。

便于计算和评估,国民经济效益评估通常采用的指标有经济内部收益率、效益费用比、经济净现值等指标。根据项目特点和实际需要,还可采用经济净现值率、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投资净收益率和

投资净增值率。经济内部收益率指项目计算期内逐年累计的经济净效益流量的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应大于等于社会折现率;效益费用比是项目经济效益与计算期内经济费用之比,应大于1;经济净现值是按设定的折现率计算的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经济效益流量的现值之和,应大于等于0;经济净现值率是项目计算期内经济净现值与总投资现值之比,应大于等于0;投资净收益率是指项目达到正常生产年份所获得的社会净收益与总投资额之比,是进行项目评价和初选排队时常用的静态指标;投资净增值率是项目达到正常生产能力规模年份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净增值与项目总投资额之比,应高于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且越高越好。

(三)社会效益评估指标

社会评估是在系统调查和预测拟建项目的建设、运营产生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分析评估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环境对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通过分析项目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评估项目的社会可行性,提出项目与当地社会协调关系、规避社会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保持社会稳定的方案。社会效益评估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防止单纯追求财务效益;有利于项目与所在地区利益协调一致,减少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避免或减少项目建设和运营的社会风险,提高投资效益。

社会效益评估主要分析评估对社会环境、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四个方面的效益。具体来说。对社会环境的效益可以采用的评估指标有就业效益、收入公平分配效益、基础服务设施效益、居民生活质量效益等;对生态环境的效益可以采用的评估指标有环境质量效益;对自然资源的效益有节能减排效益、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等;对社会经济的效益有工程技术进步效益、地区开发和经济发展效益等。

就业效益指项目建成后给社会创造的新的就业机会,一般用每单位投资所提供的就业人数的多少或提供每个就业机会所需投资的多少来衡量。投资项目单位投资所提供的就业机会越多,就业效益指标就越大,社会效益就越好。但不同项目的就业效益指标定额不同,因此在待业率高的地区。在经济效益相同的前提下,优先选择就业效益大的项目。收入分配效益指数是项目建成后的国民收入净增值按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在国家、项目所在地、企业及职工间进行合理分配,即项目的净增值分配给项目所在地、企业及职工的增值效益。分配指数需与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分配目标相符,若意在提高职工收入,以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则应取职工分配指数高的项目;意在增加国家收入,则应选择国家分配指数高的项目。居民生活质量效益是对项目所在地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的评价;基础服务设施效益是对项目所在地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或改善情况评价;环境质量效益指标通常采用对各种环境污染物治理的指数的加权平均;节能减排效益指标(综合能耗指标)指项目在正常生产年份为获得单位国民收入净增值所需消耗的能源,反映项目的能源利用情况,应符合国家及行业规定的节能定额;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指标指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情况;工程技术进步效益通常采用技术进步贡献率,技术进步贡献率=技术进步速度,总产出年增长速度;地区开发和经济发展效益指投资项目对所在地区开发及经济发展的促进效益。

三、整体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以上指标体系构成的分析,工程投资效益的评估指标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表1)。

四、结 论

在对工程投资财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估指标构成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工程投资效益整体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旨在对投资项目接各标准进行初选之后,进行二次筛选时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提供参考。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只初步构建了工程投资效益评估的指标体系,并未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因为不同的投资对象各指标的权重不同。因此,在采用此指标体系时需先对各层次指标权重进行计算。

参考文献:

[1]周惠珍,投资项目评估[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7:292-416

[2]涂利早,完善投资项目财务效益评估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24):322-323

[3]祝利芳,隋慧,战略价值链分析方法与项目评估中的国民经济效益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7(08):54-55

[4]谭森林,浅议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效益评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6):258-259

[5]刘晓萌,黄承锋,国道212线重庆至合川段高速公路国民经济效益后评价[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125-129

第6篇: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工程估算总投资为15736.88万元,工程总工期为20个月,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其中第1年投资3000万元,第2年投资6736.88万元,第3年投资6000万元。

国民经济评价

根据国民经济评价报表及社会折现率等经济参数,计算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分析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及经济合理性。此外,还应对难以量化的外部效果进行定性分析。

1工程费用

(1)投资调整国民经济评价的投资在投资估算的基础上进行,需剔除国民经济内部的转移支付(包括投资中的利润、税金等)。工程改造总投资为14967.8万元,基本预备费、利润和税金为2384.9万元,因此国民经济评价总投资为12582.9万元。本工程总工期为20个月,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其中第1年投资3000万元,第2年投资4582.9万元,第3年投资5000万元。本次国民经济评价不进行影子价格调整。(2)运行管理费用运行管理费用包括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维修费、材料及其他费用。灌区管理配置专门的管理人员,参照[水办[2004]304号]文件《大中型灌区工程管理单位岗位设置》规定,定员85人,人均年工资0.96万元,福利待遇按工资总额的14%计、劳保基金按工资总额的17%计、住房公积金按工资总额的10%计,工资及福利总计1106万元。工程经济评价总投资为12582.9万元,日常维修养护费、大修费按固定资产投产的3.5%计,共440.4万元。材料及其他费用按固定资产的0.5%计,共62.91万元。以上运行管理费合计618.37万元。(3)流动资金流动资金是为了维持项目正常运行所需要购买的燃料、材料、支付职工工资等的周转资金。参照有关资料,流动资金按运行管理费的20%计,经计算为123.67万元。在工程发挥效益的第1年投入,计算期末回收。(4)固定资产余值回收项目固定资产余值应在项目计算期末一次回收,本工程折旧年限为40年,计算40年末的余值为12582.9/40×10=31473万元。

2灌区效益分析

项目区规划面积为11.75万亩,其中水稻10.55万亩、甘蔗及旱作面积1.20万亩。(1)水稻增产效益项目区以水稻为主,按高标准整治后,灌排及交通方便,适合选择或引种产量高、价值高的水稻品种。水稻以每年增加产值150元/亩计,水稻10.55万亩,则项目区水稻年增效益为1582.5万元。(2)扩大冬种增加收益由于冬季缺水,该区冬种覆盖率较低,工程建设后,实施计划用水,推广节水灌溉,扩大冬季灌溉面积,冬种面积可扩大到水稻面积的1/2以上,因此,冬种将具有更为可观的增产潜力。冬种面积按00万亩计,年增产值按250元/亩计,则冬种增加收益1250万元。(3)甘蔗及其他旱作种植面积增加收益甘蔗增产或增效按350元/亩计,甘蔗面积1.2万亩,则其种植面积增加收益为420万元。项目间接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工程将安定保护区人民的正常生活,维护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避免洪涝灾害期发生的各种事故,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繁荣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这些效益难以用货币表示,在此不列入经济效益计算中。综上所述,灌区年效益为2127.5万元。

3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根据SL72-94《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包括: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国民经济净现值和国民经济效益费用比。资金时间价值计算的基准点定在建设期第1年的年初,投入物和产出物均按年末发生和结算。各评价指标分别按照以下公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项目在从国民经济评价上各项指标都是合理的,经济上是可行的,经济效益满足水利工程项目要求。

4进行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

从国民经济角度分析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及项目抗风险能力。一般进行敏感性分析。计算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在各种情况下各类经济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且指标优越,可见本项目可靠性较高。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社会效益

对该灌区进行节水改造,不仅会加快已建水利项目效益的更好发挥,而且对振兴当地经济,促进地区农业、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项目区基础设施好,是一个发展潜力很大的地区,工程实施后,将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项目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4.4国民经济评价结论根据动态分析,经济指标计算结果见表2。健康发展,为农村致富奔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2)灌区内部分机电井配套不完善,管理不科学,本次节水改造将为项目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生态效益

工程建成后,灌区机电井效率提高,对地下水进行统一管理,将对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减小地下水位的下降幅度,进一步改善地下水水质,缓解用水矛盾具有一定的作用。项目实施后,将有利于改善项目区的用水局面,有效缓解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提高用水保证率,为当地农牧业的发展、区域经济的繁荣增强活力。

结语

第7篇: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一)费用效益分析

公路工程项目的费用是指项目建设及使用期间的各项投人,包括项目的工程建设费用、项目使用后的维护费用和大修费用。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是指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和使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实际成果和利益,包括产品、劳务及影响等。公路工程项目属于公共事业项目,为整个社会提供运输服务,其经济效益包括的范围广泛,遍及项目影响到的所有区域,这给确定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带来了困难。确定公路项目经济效益的方法是采用“有”“无”对比法,即将有公路项目和无公路项目时的各种费用及利益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出有项目时的经济效益。

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可以划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是指项目为道路的使用者带来的效益,包括以下三方面:1.营运费用节约效益。由于项目投人后引起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的改善,给道路使用者带来的各项营运费用的降低额。2.时间费用节约效益。项目使用后,由于道路条件、交通条件的改善,缩短了车辆的行驶时间而带来的效益。3.事故费用节约效益。项目使用后,改善了道路条件、交通条件,使交通事故减少,和无项目情况相比,由于交通事故减少而避免的损失即为事故费用节约效益。间接经济效益是指公路项目对沿线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主要包括生产运输合理化效益,工业发展效益,资源开发效益,流通经济合理化效益,市场区域扩大效益,分散城市人口效益。

(二)价格分析价格是影响

项目经济评价的重要因素,是衡量项目的费用和效益大小的尺度。在项目经济评价中,选择合理的价格体系是作出正确经济评价的前提。在公路工程项目经济评价中,需要对一些资源的实际价格进行调整。调整的方法是采用影子价格,即对公路项目耗用的资源中,价格偏离价值严重的资源价格进行修正。

(三)经济评价指标

在公路工程项目经济评价中,一般采用以下四个评价指标:经济净现值指标、经济内部收益率指标、经济净现值率指标和投资回收期指标。

公路工程经济评价常用方法

公路工程项目与一般的工程项目有相同的地方:都需要通过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等严格的审批程序,批准后消耗一定的建筑材料形成固定建筑物。公路工程在经济性分析时,许多国家基本上还是借鉴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我国对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分析起步较晚,在公路工程的建设中,经济评价主要是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技术经济论证方法。

工程经济分析的意义

时代的发展,使我国公路建设出现了新的特点,建设规模扩大了,投资增加了;公路建设项目作为一项高投人、高产出、高科技的大型建设项目,对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福利等方面影响巨大。因此,要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此进行经济分析,把有限的资源用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建设项目,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提高投资效益。

第8篇: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经济评价 公共项目 经济费用效益

中图分类号:F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083-02

一、导言

公共项目是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在“市场失灵”的基础设施和自然垄断行业中建设的投资项目。公共项目主要涉及公路、铁路、港口、桥梁、机场等重要基础设施;道路、水库、大坝等公共工程;供水、供电、管道煤气、排污、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公共项目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项目是指所有投向于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行业,能为社会提供基础性和公共性商品或服务的投资项目,其资金来源既包括政府投资也包括非政府投资,既包括物质性投资也包括非物质性投资。狭义的公共项目特指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在基础设施和自然垄断行业投入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本文使用的是狭义公共项目的概念。

公共项目经济评价是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后评价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迅速,从军工领域拓展到其他领域,之后很多专家学者开始运用这种方法研究投资项目的建设问题、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经济政策的制定等,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公共项目经济评价对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引导和促进各类资源合理配置,优化投资结构,减少和规避投资风险,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公共项目经济评价是指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从项目财务及国民经济角度进行分析,对拟建项目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经济评价,从而确定项目未来发展前景的一系列活动。公共项目经济评价是投资者得到预期收益的前提,如何选择客观、恰当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对正确进行投资决策至关重要。

二、公共项目的经济特征

1.经济外部性特征。对于公共项目供给的正外部性的争论,如果政府是公共项目的投资者,那么各种基于国民经济系统的上述目标就是政府投资决策考虑的内部效果,也是该项目得以建设的原因,如果将其视为外部效益计入效益费用分析,则属于重复计算。而如果是私人资本作为项目的投资主体,由于项目效果不能纳入投资者账户,因此是外部效益。我们界定的公共项目主要投资主体是政府,是研究财政支出资金来源的公共项目的经济评价问题,很多财务评价的“外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应该被视为国民经济的评价体系的“内部效果”,但这一“内部效果”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又常被漏算,或被计入其他系统的效果。因此,在研究公共项目经济评价问题时,这一问题应该考虑如何解决。

2.经济福利性特征。一般将公共支出分为“购买性公共支出”和“转移性公共支出”,公共项目的建设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包括了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前者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一般是间接的,例如公共项目的实施带来的对于相应需求的增加,刺激相关行业、地区的劳动力、投入物的需求增长,从而使得国民收入和财富的增长;后者则涉及到对于公共项目利益相关者的直接影响,例如水利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以工代贩”;生态移民过程的“移民补贴”等。对于如“扶贫开发项目”、“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这一类的公共项目,一个重要的目标效果就是解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等社会问题从而带来的整个国民经济总福利效果。而对于大型跨地区、跨流域的重大公共工程项目,则对于项目影响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产生明显的影响。国内对于此类公共项目的评价中都设置了社会经济评价指标和方法来加以评价,如“分配效果”指标、“分配系数参数”等。因此,研究公共项目的经济评价问题,公共项目的福利效果,是一个重要的评价内容。

3.公共项目的循环经济特征。基于循环经济的“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循环经济的特点表现为:对于物质产品的生产,更加关注低数量、高质量、高价格获得的增长;经济活动从生产优先到服务优先;在社会就业方面,循环经济使得就业的重点从生产转向维护。资源、能源等类型公共项目的实施对于资源、能源、环境、生态、社会经济中与循环经济目标相关的内容密切相关,因此,对于此类公共项目的经济评价应该考虑其对循环经济目标的贡献。基于循环经济的公共项目经济评价,就是要从国民经济系统的要素投入与产出关系,将资源、环境、经济要素纳入国民经济运行系统,考虑投入物循环利用与经济持续发展的效果。

三、公共项目经济评价的内容

1.公共项目财务评价。公共项目财务评价是指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的条件下,从财务的角度,分析测算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费用和收益,编制财务报表,计算评价指标,考察项目财务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等财务状况,对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活动。它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

公共项目财务评价所使用的基本报表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财务平衡表、财务外汇流量表等,所适用的参考报表有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投资使用计划表、总成本表、单位成本表、销售收入表、借款偿还平衡表等。

公共项目财务评价的内容和主要指标包括:(1)项目盈利能力评价主要考察投资项目的盈利水平。在进行项目盈利能力评价时,需编制全部投资现金流量表、自有资金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三个基本财务报表。项目财务盈利能力评价的主要计算指标有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收益率、净现值、投资回收期等指标。(2)项目偿债能力评价可在编制贷款偿还表的基础上进行。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一般可分为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借入资金必须按期偿还。因此,项目的投资者需要关注项目的偿债能力;借入资金的债权人也需要关注贷出资金能否按期收回本息。(3)不确定性分析是指在信息不足,无法用概率描述因素变动规律的情况下,估计可变因素变动对项目可行性的影响程度及项目承受风险能力的一种分析方法。不确定性分析包括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4)风险分析是指在可变因素概率分布已知的情况下,分析可变因素在各种可能状态下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取值,从而了解项目的风险状况。(5)外汇平衡分析主要是考察涉及外汇收支的项目在计算期内各年的外汇余缺程度,在编制外汇平衡表的基础上,了解各年外汇余缺状况,对外汇不能平衡的年份根据外汇短缺程度,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公共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公共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国民经济总体利益出发,使宏观与微观效益相结合,用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观点,从经济、技术、政治、军事和社会等方面,全面分析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为投资决策提供宏观依据。

公共项目财务评价是从项目角度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项目财务评价结论可以满足投资决策的要求,但有些项目需要进行国民经济评价,从国民经济角度评价项目是否可行。需要进行国民经济评价的项目主要有:(1)国家及地方政府参与投资的项目。(2)国家给予财政补贴或者减免税费的项目。(3)国家控制的战略性资源开发项目。(4)主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铁路、公路、航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较大的水利水电项目。(6)动用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较大的中外合资项目。(7)主要产出物和投入物的市场价格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的项目。

国家计委1987年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规定:国民经济评价以经济内部收益率作为主要指标,以经济净现值、经济净现值率和投资效益率作为辅助指标。国民经济评价主要参数包括:(1)社会折现率是由政府部门统一规定的,在国民经济评价中用以衡量资金时间价值的参数,代表了资金占用所需应获得的最低动态收益率。(2)影子汇率是反映外汇真实价值的汇率。影子汇率主要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段时期内进出口的结构和水平、外汇的机会成本及发展趋势、外汇供需状况等因素确定。一旦上述因素发生较大变化时,影子汇率值需作相应的调整。(3)影子价格是指项目增加一名劳动力,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

3.公共项目投资风险评价。公共项目投资风险评价就是指在项目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可能导致项目投资损失的风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权衡,并依据风险对项目目标的影响程度进行风险分级排序,综合评估整个项目投资的风险水平。

公共项目投资风险评价应遵循以下基本准则:(1)风险回避准则。根据风险分析,采取措施有效控制或完全回避项目中的各类风险,特别是对项目整体目标有重要影响的那些风险因素。(2)风险处理成本最小原则。在处理风险的时候考虑成本最小,甚至可以接受风险。(3)风险权衡准则。确定可接受风险的限度,可接受风险是指在项目中存在的一些可接受的、不可避免的风险。(4)社会费用最小准则。将风险的社会费用与风险带来的社会效益一同考虑,以社会费用最小为原则。(5)风险成本效益比准则。处理风险是考虑处理成本和风险受益相匹配,以最经济的资源消耗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公共项目的经济费用效益评价

经济费用效益评价是从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分析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率和对社会福利所做出的贡献,从而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适用于财务价格扭曲,财务现金流量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项目的经济价值,财务成本不能包含项目的全部资源消耗,从而财务效益不能包含项目产出的全部经济效果的项目。公共项目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从项目的成本与收益的角度看,存在着很强的外部性,其财务现金流量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项目的经济价值,所以要进行费用效益分析。

识别公共项目的经济费用与经济效益就是要对项目所涉及的所有社会成员的有关费用和效益进行判别,也是全面分析项目投资及运营活动耗用资源的真实价值,以及项目为社会成员福利的实际增加所做出的贡献。识别的内容有:直接或间接费用和效益;内部或外部费用与效益;有形和无形费用与效益以及项目的近期影响和可能带来的中期或远期影响。经济费用的计算应遵循机会成本原则,分析项目所占有所有资源的其他最有效利用所产生的效益进行计算。经济效益的计算应遵循支付意愿原则和接受补偿意愿原则。支付意愿原则用于对项目产出物正面效果的计算;接受补偿意愿原则用于对项目产出物负面效果的计算。

公共项目的经济费用效益评价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公共项目进行分析和评价的重要方法。要对公共项目正确作出经济费用效益分析,需要对其费用效益予以正确的识别与计量。在识别与计量过程中,需明确项目基本目标,围绕目标进行必要的情景分析,进行有无对比分析,正确识别正面和负面外部效果,合理确定效益和费用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跨度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正确评价公共项目的经济合理性,为政府审批或核准项目提供依据。

公共项目的经济评价内容缺一不可,每种评价的指标都能从不同侧面科学地衡量项目的可行性,财务评价是从微观盈利角度进行分析,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宏观社会角度对整个项目的运行以及为社会带来的贡献进行分析,而风险评价更是公共项目运行之前必不可少的评价内容,综合这些评价得出的结果才能更好地为公共项目的运行提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2.万威武,孙新梅,孙卫.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佟芳庭.浅析公共事业项目的经济评价[J].经济论坛,2005(22)

4.徐尚友.我国公共项目经济评价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5(23)

第9篇: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 经济分析法学 民法方法 经济人

中图分类号:DF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330(2013)02-0033-06

经济分析法学(Jurisprudence of Economic Analysis),①是20世纪60年代正式兴起的法学流派。作为一种法学方法,它被誉为法学研究方法的重大变革,因此,在法学研究中恰当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对经济分析法学的方法论意义认识不足,尤其对经济分析法学和民法方法之革新的关系尚待深入研究。

一、经济分析法学的基本理念

(一)从经济分析到经济分析法学

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的思想自古皆有,而非经济分析法学首创。用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一直可以追溯到贝卡利亚、边沁、斯密、马克思、瓦格纳,以及20世纪初美国制度经济学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康芒斯。当然,真正将经济学与法学紧密结合并以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形成一个新的可以与传统法学抗衡的法学流派,则非经济分析法学莫属。

从理论渊源上考证,经济分析法学的思想萌芽,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18世纪边沁创立的功利主义理论,②分析主义法学、社会学法学等也都吸取过功利主义思想。经济分析法学缘何得以产生?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说: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干预经济的兴起,奠定了经济分析法学的经济基础;政策选择的困境、效益与福利的争论,是经济分析法学产生的社会基础;学科间的渗透、法之宏观结果受到重视,是经济分析法学产生的法理基础。总之,“为适应经济和政治变化的需要,经济学的研究在向法律制度(这个过去被认为当然的既定前提)发展,法学的研究在向整个经济后果(这个过去被忽略了的法律的宏观后果)发展。正是在这两种发展趋势的交叉点上,出现了经济分析法学”。③经济分析法学的产生及其强大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这一点有庞德先生的精辟总结为证:“在以往50年中,法学思想方面发生了一种转向于强调经济的变化……把寻求最大限度的满足作为重点。”④

(二)经济分析法学的基本思想

经济分析法学的理论基础是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是以制度作为其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是以交易成本为核心范畴,分析和论证制度的性质、必要性以及合理制度的标志的经济学派。新制度经济学的中心议题是一个社会要想维持活力就应当从制度上激发和保护经济行为主体的创新活动。以新制度经济学为基础的经济分析法学以效率为其核心概念,因为“效率”虽属经济学领域的核心思想,但同样支配着法律制度的设计和施行。“法律制度归根到底受效益原理支配,法律安排实质是以效益为轴心”。⑤因而,经济学与法学结合的纽带乃是客观存在的,运用经济学上的概念、方法与结论对法律或法律现象进行审视和研究亦有可行性。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立法活动、司法活动以及法律制度本身,对人类的行为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隐含成本,从而在事实上发挥着资源配置之功能。所以,法律之原则与制度在最终意义上都成为促进资源有效率配置的手段,规范意义上的法律活动都围绕资源有效配置与利用而展开,从而,市场规律内在地演变为法律逻辑,并影响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各个法治环节。“良法”通过对权利、权力、义务、责任、法律信息、法律程序的有效安排,可以合理地降低法律规则对人类行为产生的隐含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并有益于人类。这就是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的基本理由。

法律规范(制度)是而且应当是包含了经济逻辑的,法律权利应当分配给能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收益的一方。⑥以价值得以极大化的方式分配和使用资源,或者说财富极大化,是法的宗旨。⑦可见,从分析路径上看,经济分析法学乃是将法律制度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进行理论诠释,其所运用的理论为现代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其所采用的方法是经济分析的方法,即“投入产出法”,其分析的对象是法律制度的形成、结构、过程、效果、效率及未来发展等。

既然经济分析法学是把效益放在法律价值序列之首位,那么我们评价经济分析法学的是非得失,毋宁说是检验这样一个命题是否成立:法律可不可以追求效益目标,可不可以把效益作为首要的价值?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那是法学家们的幻想。相反地,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⑧既然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那么法律在总体上应当以社会的主要目标为其主要追求。“法律价值的变化受制于生产力状况的发展”,“法律价值观也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开发性系统”。⑨随着法律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经济运行模式以及整个社会所追求目标的变化,法律的价值偏重也无法做到“从一而终”。“当一个社会发展到需要把效益作为它在某一发展阶段上的主要目标的时候,法律可以把效益作为它的首要价值,或者说,这时候法律应当追求效益目标”。⑩我国在经济生活领域已经确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一般原则,并开始全面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法律特别是作为调整市场经济的具有直接经济内容的法律部门(如民法),应当在不破坏社会最低限度的公平的前提下把“效益”作为其最基本的价值追求。

二、经济分析法学对法学方法的影响

对于科学研究来说,用于研究的方法本身是否科学和正确,是决定研究活动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B11正是由于方法的极端重要性,所以,“在法学领域,一个学派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的法学流派中独树一帜,表现出某种理论优势和特色,正是得力于其研究方法的优势和特色”。B12“经济分析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其原因不在于它的研究对象或种种定义,而在于它的研究方法”;“对法学来说,经济分析方法的‘入侵’或‘加盟’意味着一种思想的革命,一种研究方法的革命”。B13经济分析法学已经而且还必将继续为法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新的视野,使法学研究得到全面的改造,并因此而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考察西方法理学之历史,人们曾经运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政治学等方法研究法律,但这些方法都未曾尝试定量分析。经济分析法学则首开以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法律之先河。所以波斯纳指出,30多年法律经济学的历史表明,它既是对现代法律分析本身固有思维弱点的一次无情冲击,又无疑是对传统经济思想核心的回归和重整。正是这场思想、理论和技术的革新,为法律实施、法律效果、法律效率、理论(包括政府行为控制,民主决策或制度选择)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使我们为之耳目一新的假设、理论和方法。B14由于经济学理性自利、理性选择的重要基本预设,与法律作为一种规范研究的学问,必然探讨规范对人类行为产生效果的面向不谋而合,是以将经济学的分析理论运用在法律学上,就有了迥异于大陆法系释义学传统下以“涵摄”、“三段论法”等法体系研究路线的成果。B15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学不仅仅或者并不主要是研究经济问题的科学,而是一种思维方式”。B16所以,经济学与法学合作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法学研究获得了一种超越传统的全新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这种思维方式使法学研究和法律规定真正找到了出发点和归宿,那就是从人本身出发——这里的人不是道德的人,而是社会和自然的人。由此,通过使激励而不是强制成为整个法律制度的核心,从而引导人们能够心甘情愿地作出社会可欲的选择。B17

法律规则是一种按序排列的金字塔式的等级体系。高级规则控制着低级规则,“一个法律规范决定着创造另一个规范的方式,而且在某种范围内还决定着后者的内容”,“法律就调整着它自己的创造”。B18法律规范之所以有效力,是因为它是按照另一个法律规范决定的方式被创造的。正是由于法律规范的这一性质,因此对法律的分析首先是一种规则分析,是根据规则的含义而进行的解释和分析。B19但这又带来了法律的职业化特点——传统法学的研究重点集中于现行法的内容是否清楚、规则体系是否存在漏洞以及现行法内部是否存在妨碍法律作用有效发挥的矛盾。因此,规范的法学研究乃“法言法语”式的研究,无法脱离概念主义法学研究体系的范畴。法律体系完整的一个传统标准,就是最大限度排除非法律因素对法律的干扰,以利于法律的准确适用,从而法律就应该是一个相对封闭和独立的逻辑体系,即就法论法当属法学研究的第一方法。而社会现实是否适应现行法的要求,即法律适用的合法性问题,就成为法学研究的核心。

但是,法律的规则分析有其局限性;而且,“随着法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作用日趋广泛,法律的合理性问题显得更为重要,从而研究法律的相关经济和社会因素就成为‘行动中的法’的逻辑要求”。B20因此,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主要内容是现行法在经济理论和实践上的一致性,而非法律的逻辑结构一致性;法律经济分析的重点乃是合理性问题或者法律“为什么”的应然问题,而不是合法性问题或者法律“是什么”的实然问题。在经济分析法学家看来,“法条主义”者将法律视为当然或自主的体系,在法律的弹性空间里主观地寻找“创造性”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在玩弄“从概念到概念”的文字游戏。可以说,正是因为不满正统法律家的“法条主义”作风,经济分析法学家才开始垂青经济分析方法。在他们看来,传统的研究法律的方式,“从一开始就单刀直入,将法律制度的结构和法律主要规则视为理所当然,把不同时代所决定的判例全部当作似乎是昨天决定的(而不是将旧的判例视为历史的结晶)” 。B21这就使法律失去了外在的视角,法律学术也就会流于一般化。经济分析法学的产生,在分析方法上提供了一套传统法学所不具有的、分析人类行为的完整架构。在反对“法条主义”的旗帜下,法律经济分析开启了一个与传统法学思维不同的方向。“法律的经济分析已成为了传统规则分析的有机补充,离开了经济分析,现代法律的规则分析是不完全的。法律的规范性经济分析和实证经济分析即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已经并将更大促进法学研究的发展。因此,任何蔑视或蔑视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都是十分幼稚和愚蠢的”。B22因此,我们不能把规则分析与经济分析两种方法对立起来。B23

另一方面,经济学的优势还在于它是一种事前分析。法律虽是一种事后的“补救措施”,但法律同样是一种影响未来行为的激励机制。法律经济分析将事前分析的方法引入法学研究,通过事前分析新法制定或现行法修订之后果,以尽量预防或避免立法上的失误。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更新,交易费用分析、比较制度分析、公共选择博弈分析、演进博弈分析、实验经济学等新的分析工具又被运用到经济分析法学中,“经济学帝国主义”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经济分析法学已形成几个活跃的理论流派,成为一个开放、竞争的理论系统,必将为经济学和法学提供更多创造性的思想源泉。

我国当前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归根到底是通过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分配与再分配,使权利与义务及其界限最优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我们的立法与执法应当适应这种改革,把效益作为分配权利和义务的基本标准”。B24为此,吸收经济分析法学中的合理成分,改造法律研究的方法,以效益目标来补充和改造我们的法律理论,在我国似乎具有更为显著的意义。当然,任何一种法学方法都有其缺陷,经济分析法学也不例外。在运用经济分析法学时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既重视这一新的分析方法,又不能将其绝对化,更不能将其作为反对运用其他分析方法的理由。B25但无论如何,经济分析法学本质上是一种法律方法,这种方法本身是不应当受到批判的,应受批判的只是那种“将这种方法视为法律之全部”的极端做法。

三、经济分析法学对于民法方法革新的特殊意义

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而已。B26但民法是直接调整社会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的法律,“民法准则只是以法律形式表现了社会经济生活条件”,B27因此,民法具有直接的经济内容,其“经济性”更为明显。而如前所述,经济分析法学的宗旨就在于探求具体法律制度背后的经济逻辑,所以经济分析最有用武之地的领域就是直接调整财产关系、具有直接经济内容、处于市场经济基本法地位的民法部门。加之“交易成本”是经济分析法学的一个核心概念,而交易成本的前提是市场主体基于对产品利用能力的不同估计,以及对其自身利益的最大追求所进行的自由的商品或者服务的交换,正因如此,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分析民法规范,比起运用同样的方法分析调整带有隶属、指令性质的纵向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显得更加驾轻就熟。由于民法的经济性,使得民法学与经济学在研究主题和价值观上有相当的共通性,从而经济分析法学对于民法方法之革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对人的共同假定

法学对经济学方法的引进,“其根源在于法学与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对人本身共有的关注: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而经济学只是更早地发现了这种情况,并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研究的思想与方法;同时由于法律规定以及法院的判决将会直接影响到资源的配置,所以经济学对法律分析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B28可以说,人是经济学与法学“联姻”并形成经济分析法学的基本介质。经济分析法学对于民法的特殊意义,同样首先在于“人”。

民法与经济学共同关注的一个现实活动,就是人的行为(特别是交易行为)。民法要调整人的交易行为,首先要认识和了解人的行为动机,并在民法制度设置中形成均衡状态。B29“经济分析为理解全部人类行为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提供了理解全部人类行为的可贵的统一的方法”。B30经验证明,人的基本行为原则就是趋利弊害,总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投入最少而产出最大,即在各种约束的限制下,追求目标函数的最大化。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谓的“经济人”。B31因此,在经济学上,“必须把每个成员都设想成无赖之徒,并设想他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谋求私利,别无其他目标……必须把每一个人都设想为无赖之徒,这确实是条正确的政治格言”。B32实际上,经济学界普遍承认的事实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是人们的基本行为动机,即经济活动主体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或“理性人”。

这种“经济人”和民法视野中的人并无二致。民法是利益机制的成文化和制度化,因此“民法人”也通常被称为“经济人”或“理性人”。在民法典中基本上隐含了个人主义的两个根本假设:一是社会唯名论(Nominalism)立场,鼓励人消解传统的价值规则,实现个人独立的自我设计;二是个人对社会价值的优先性。B33“民法人”就是“经济人”,这源于民法的基本属性。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律表现,而在市民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是以自身为目的,其他一切在他看来都是虚无的。但是,如果他不同别人发生关系,他就不能达到他的全部目的。因此,其他人便成了特殊的人达到目的的手段。但是,特殊目的通过同他人的关系就取得了普遍性的形式,并且在满足他人福利的同时,满足自己”。B34所以,民法应当也只能以人性恶为其逻辑基础。“立法者并不着眼于通常情况的人,而是最坏情况下的人;人如此自私,以至于假使对他没有限制,他就不会关心任何他人的利益,而且如此聪明,以至于他可能立刻会认识到这种限制的每一漏洞”。B35“雷锋式的人物在民法中是不能被普泛化的,这是一个基本常识。诚如伯尔曼说,法律不能创造爱,只是为爱培育土壤”。B36拿最著名的《德国民法典》来说,其理想人格“是这样一种人,即人们能够指望他们具有足够的业务能力和判断能力。在契约自由、营业自由、竞争自由的基础上成立的市民盈利团体,理智的活动并避免损失”。B37

民法学和经济学都是在由这样的“经济人”构成的社会中寻求减少冲突、促进交易以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路径。民法就是“经济人”的“人法”,正如徐国栋教授所说,“在亲属法中,贯穿着弱度的经济人假说,人们并没有爱得不可开交,而是经常地进行着利害的计算;而在民法的财产法部分,贯穿着强度的经济人假说,尽管强弱不同,两者是可以在经济人假说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B38

(二)对交易的共同关注

自然人人格平等的社会就是市民社会,自然人人格平等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B39在市民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奔波的平等主体,因此交易构成了这一社会的基本运作形式,“市民社会是市民交往的总和”。B40作为市民社会的法律表现,民法规范的重要使命在于提供交易规则,维持交易秩序及确保交易安全。尽管民法的调整范围包括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两大领域,但仍可以说民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财产交易法,“交易”是民法这一伟大篇章中的关键词。就经济学而言,制度经济学把研究重点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方面)转移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交易方面)。早期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代表人物康芒斯指出,使法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相互联系的单位,必须本身含有“冲突、依存、秩序”这三项原则。这个单位就是交易。所谓“交易”不是实际“交货”那种意义上的“物品的交换”,它们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对物质的东西的未来所有权的让与和取得。因此,交易也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经济学所理解的交易就是关于财产权利的互动行为,这一互动行为就是民法中的法律行为。

(三)对效率的共同追求

效率是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当今时代,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以效率为其基本价值追求的程度,因此,效率作为民法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也不成问题。我国法学界逐渐开始重视对法律效率价值的探讨,究其原因,一是效率的确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法价值,二是我国的法价值论产生的背景是在一个缺乏效益的时代。民法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异常紧密,民法的眼中不能没有效率观念。正如谢鸿飞所言,现代民法是以自由和效率为目的的。换言之,民法也是一种工具理性,它以权利—义务关系模式,将市民之间的关系归结为一种可以计算的关系(甚至民法上的亲属关系也是以权利—义务来表达的),人被归结为一种数字操作,他“把别人看做是工具,也把自己降为工具(马克思语)”。B41

在论及民法的价值目标时,理论界往往会以公平、正义标准来衡量,而且一般认为效率是与公平、正义相悖的价值取向。但这一命题似乎并不成立。对民法进行经济分析,实质上就是要揭示民法所反映的物质生活条件的规律即经济规律,而规律作为一种符合事物本质的法则,它类似于大陆法理论中的“自然法”和英美法理论中的“正义法”,从而通过经济分析方法研究而揭示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民法制度,较之于通过传统法学方法研究而揭示的国家的民法,前者能更好地体现法的公平、正义本质。所以,从本质上讲,效率并不一定违背公平、正义。此外,公正的实现是要付出成本的,以牺牲效率来追求绝对的“公正”就意味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导致共同贫穷的“公正”。因此,真正的与实质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并不排斥效率。“仅以公正作为法律规范的唯一价值评估标准难以揭示法律的真谛,只有建立在效率基础之上的公正,才真正昭示了法律之精神”。B42法律效率所追求的是以最经济的方式来实现公正的目标。公正的获取是在具备有效率的前提下实现的,如果没有效率这块“蛋糕”,也就无法对“蛋糕”进行分割,公正也就无法实现。公正具有阶级性、时代性、意识形态性,效率具有恒定性、长久性、绝对性。因此,法律应当引导和促使人们按照最有效的方式使用资源。

On the Jurisprudence of Economic Analysis and Renovation of Civil Law Methodology

HOU Guo-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