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定义范文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定义精选(九篇)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定义

第1篇: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定义范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grading nursing care applied to major lower limb orthopedic surgery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for the prevention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Methods 60 cases hospitalized in The Third Department of Joint underwent major lower limb orthopedic surge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grading nursing care group). Autar DVT Risk Assessment Scal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risk of thrombosis in both groups on the day before surgery, 1d and 1 week after surgery. Based on the postoperative level of nursing divid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rading of risk of thrombosis, the nurses gave the patients the corresponding grading nursing care for the prevention of DVT. The incidence of DVT, postoperative evaluations of Autar DVT Risk Assessment Scale,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scores of grasp of health knowledge about venous thrombosi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he surgery, 1 case i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had muscular venous thrombosis, while no patients had that in the grading nursing care group. The evaluations of Autar DVT Risk Assessment Scale of the grading nursing care group at 24h, 1 week after the surgery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grading nursing care group, respectively. Leg circumference measurement showed that in the grading nursing care group, the swelling of the affected lower limb was more severe than that of the uninjured side 4-7 days after the surgery. And the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grasp of health knowledge about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 grading nursing care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Dividing the level of nurs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rading of risk of thrombosis is of good guidance for the prevention of DVT, which also fully reflects that the level of nursing corresponds to the nurse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the availability of nursing resource is improved thereby patients can be provided with high-quality, safe and efficient nursing service.

[Key words] Grading nursing care; Major lower limb orthopedic surgery; Prevention; Venous thrombosis

与其他科疾病相比,骨科大手术易诱发血栓。《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指出:全髋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和髋关节骨折手术DVT发生率是43.2%。但是部分患者表现不典型,甚至无症状。因此,预防VTE是减少上述后果的最重要的措施。静脉血栓的预防在护理工作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

分级护理制度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是针对不同病情的病人依据国家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分级护理标准和要求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及照顾的制度。分级护理工作模式在我国从1956年开始一直沿用到现在。伴随现代医学模式的变化,临床实践中也表现出了很多不足之处。

探讨护士应用静脉血栓风险级别以此确定护理级别,实施分级护理措施对骨科大手术后患者在静脉血栓健康知识掌握、术后Autar评分、护理服务满意度等方面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5月―2014年7月在该院行下肢大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分级护理组。常规护理组30例,男性9例,女性21例,年龄(61.10±11.41)岁,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4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2例,双膝同期置换1例;分级护理组30例,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59.50±13.40)岁,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3例,双髋同期置换1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1例,双膝同期置换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一般护理方法 按照骨科手术前后护理常规实施护理。术前给予患者皮肤、肠道准备、疼痛管理等健康宣教;术后遵医嘱实施级别护理,给予饮食、体位、功能锻练等康复指导。

1.2.2 Autar量表评价标准 Autar量表对于手术科室较适宜。主要包括年龄、活动受限度、体重指数、手术、特殊危险因素、外伤、高危疾病这7个评估项目[1]。其中“外伤”只是在手术前评估,“手术”是手术后评估项目。评估计分时取患者各个项目的最高分,总分不超过10分是低度危险,DVT发生率为10%,总分在11~14分是中度危险,DVT发生率为11%~40%,总分不低于15分是高度危险,DVT发生率高于41%[2]。

1.2.3 护士培训 首先对全科医护人员进行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培训。内容主要有静脉血栓栓塞(VTE)基础知识,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Autar量表应用评估方法、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流程、围手术期血栓风险评估表填写等。教育培训能增强临床护士的风险意识、法律意识,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防范能力。其次,对全体护士进行分级护理方法的培训,使每一名护士了解护理级别与护士层级相对应的划分方法。

1.2.4 Autar量表评估方法 于术前24 h、手术结束后24 h、术后1周分别进行评估。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症状、既往疾病及手术史、活动能力,得到BMI(体质指数),根据Autar量表逐一对项目评分,然后累计各项分数得到首次评估结果。

1.2.5 术后分级护理方法

1.3 分级护理干预措施

1.3.1 术前护理 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健康指导。利用自行设计印制的静脉血栓防治手册,向患者详细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后果及常见症状,以增加患者疾病知识及提高防范意识。根据首次评估的分数,对≥10分的中、高度危险患者,嘱其忌烟酒,防止摄入高胆固醇食物,进行低脂富纤维素饮食,多饮水,保证大便通畅。告知其术后早期主动进行功能锻炼的重要性,然后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

1.3.2 术后护理 ≤10分的低度危险患者,护士应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实施基本预防护理。①术后患肢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②将患肢抬高:置于心脏水平位置20~30cm,切记不要将膝下?N窝处单独垫高,防止小腿出现静脉回流,防止静脉回流障碍。③仔细观察:仔细观察患者在术后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改变情况。以及对皮肤色泽、温度及患肢肿胀程度的变化观察。④早期锻炼:指导患者术后第1天开始双下肢踝泵锻炼,以及做深呼吸运动,以利血液循环。⑤保护血管:为保护血管尽量避免患侧下肢输液选取上肢静脉,尽量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防止重复穿刺及抽血对血管壁造成损伤。⑥疼痛护理:疼痛属于一种应激反应,应激状态会引发免疫功能下降、凝血功能异常、血栓形成或肌张力升高,对患者的功能锻炼造成影响。将患者疼痛减轻能够落实护理计划,实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根据疼痛评分,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常规术后使用外周静脉止痛泵。通过音乐、读报、聊天将患者注意力分散。如果有剧烈疼痛者,可遵医嘱使用镇痛剂。11~14分为中度危险。护士除完成基本预防外,增加物理预防方法实施护理。①通过测量大腿周径来判断肢体肿胀程度。测量方法:由同一位护士每日同时、同部位测量患者左右两侧大腿周径,测量位置为髌骨上方10~15 cm处结合患者的症状,如患者自觉患肢有肿胀、疼痛感且活动后更甚,皮肤有发绀,潮红、表温上升,提示有发生DVT的可能。②遵医嘱给予A-V血液循环驱动器治疗每日1~2次。③建议改变生活习惯:戒烟、戒酒、控制血糖、控制血脂。≥15分为高度危险。除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外增加药物预防方法。研究显示,大约50%的DVT在术后第1天出现,30%在术后第2天出现,这就提示早期预防的重要性。①严密观察患者是否有突发呼吸困难、胸痛等肺栓塞情况;注意是否在注射部位皮下出血。②术后复查X光片,最好采取床头拍片。③手术后立即给予A-V血液循环驱动器持续治疗12 h,次日改为2次/d。④对抗血栓药物预防性使用,通常在术后12 h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1/d(从手术后直到下床活动)。并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d。

1.4 评价指标

本研究方案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伦理委员会论证批准,并征得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对两组患者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术后Autar评分进行评价。发放调查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组间计量资料比较行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与体重指数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Autar评分比较

术后24 h、术后1周Autar评分比较分级护理组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分级护理组术后健侧与患侧腿围比较

分级护理组患者术后4~7 d患侧下肢比健侧肿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患者满意度及静脉血栓健康知识评分比较

分级护理组患者的满意度和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很长一段时间DVT的预防被认为仅仅是临床医生的责任和护理人员无关,因而我国临床护理人员缺乏对深静脉血栓知识了解,以及其重要性的认识[3]。术前的骨科病人由于创伤骨折、卧床制动、被动体位等其下肢静脉呈现血流滞缓、高凝状态[4],发生DVT很容易。但是DVT的发生有一定隐匿性,所以对DVT的危险性的评估有利于预防该病。

通过Autar量表能够筛选出中、高危风险患者,有利于尽早采取预见性护理及治疗措施。赖丽英等[5]经Autar量表评估、干预后,显著降低脑出血后DVT的发生率,干预组发生DVT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分级护理制度作为医院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是护理人员进行临床护理的重要依据。研究表明[6],日本分级护理主要从病人的生活自由度、需要观察程度将其分成四级三度,这两方面合并共12级,如A1、B2……人为分级护理中病情观察与生活护理属于不同的两个方面,有的患者需要完全的生活帮助,对于病情则不需要密切观察。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护士越来越多,护士也相对拥有一定下“护嘱”的能力[7]。

表2显示,术后24 h及术后1周Autar评分比较,分级护理组均低于常规护理组。

表3显示,分级护理组患者术后4~7 d患侧下肢比健侧肿胀明显。对每例下肢大手术患者静脉血栓的个体风险性进行连续客观评价,按照风险程度不同采取干预措施。术后48~72 h对高危风险患者进行重点标示、床边交接、重点观察。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增强护士风险评估能力。

表4中,根据患者术后Autar评分确定护理级别包括护士的参与,相比单纯由医师下医嘱的护理级别,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及静脉血栓健康知识得分都优于对照组。次评分方法对护士评定病人护理需求更有意义,也能帮助护士长有效管理病区人力资源,为实行弹性排班奠定了基础。按照DVT风险等级进行分级护理,避免了护理工作中的漏洞。它能让相同能级的护士按照风险级别的护理干预措施来管理相同风险等级的患者,充分体现了护士层级管理的意义。为科室护理人员梯队建设、专科建设、人才培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在确保基础护理规范化落实的同时,完成对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的病情监测、对治疗与康复效果的观察、对机体状况和危险因素的评估以及并发症的预防,让患者得到与护士接触的更多时间,有利于早期发现病情改变,采取合理科学的防范措施对机体状况评估,以降低危重、长期卧床、大手术后患者的并发症,达到切实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护理质量的目的。

第2篇: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神经外科;麻醉;苏醒期躁动

[中图分类号] R6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c)-0081-03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手术及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麻醉苏醒期的生命体征平稳、镇静和镇痛效果影响着手术的整体效果。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是麻醉苏醒期的一种不恰当行为,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并存,出现不适当行为,如肢体的无意识动作、语无伦次、无理性言语、哭喊或、妄想思维等[1]。EA不论是对患者本身以及某些需要术后安静的手术都会导致出现许多并发症,造成极大的危害,也对医护人员的人员配置产生了极大的干扰。EA的发生机制尚未明了,仍是我们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本文笔者通过对2008年2月~2012年2月收治住院行全麻神经外科手术患者100例,于围麻醉期应用右美托咪定进行观察,其减少神经外科手术患者EA发生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2月~2012年2月收治住院的行全麻神经外科手术患者200例,其中,男114例,女86例;年龄12~54岁,平均(31.5±4.4)岁;体重44~82 kg,平均(52.8±5.8)kg。根据美国麻醉师协会病情分级[2],均为Ⅰ~Ⅱ级。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及精神、神经疾病患者;长期大量服用镇静药物者;不适合使用术后泵入镇静者。随机将2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及AS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气管插管1.5%~2.0%七氟烷吸入,并给予丙泊酚1~3 μg/mL靶控输注,间断性给予罗库溴铵0.3 mg/kg,观察组用药前先将右美托咪定2 mL∶200 μg(在给药前必须用的本品与给予负荷剂量和维持剂量时,均使用4 μg/mL浓度)与48 mL 0.9%的氯化钠溶液混合,稀释达浓度4 μg/mL,以0.8~1.0 μg/kg剂量4 μg/mL浓度,用微量泵缓慢静注不超过15 min。维持剂量以0.2~0.7 μg/(kg·h)的输注速度持续静脉注射。对照组给予同量生理盐水以微量泵在15 min内泵入,其后维持0.5 μg/(kg·h)泵入。术中如出现收缩压低于90 mm Hg(1 mm Hg=0.133 kPa)应及时静推麻黄碱5 mg/次,心率低于50次/min时静推阿托品0.5 mg/次。手术结束时停止静脉输注异丙酚、瑞芬太尼。拔管后维持面罩给氧的方式,患者转入麻醉恢复室。

1.3 观察指标

术中采用Datex-Ohmeda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并记录苏醒期麻醉前、吸痰时、拔管时、拔管后5 min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心率、呼吸频率。苏醒期躁动评级:0级:安静,合作;1级:有轻度肢体躁动,语言安慰可自行控制;2级:无刺激时即有躁动,具有反抗行动;3级:激烈挣扎需多人看护。躁动率=(1级例数+2级例数+3级例数)/总例数×100%。术后随访24 h记录患者用药后至手术结束前对有关操作的遗忘程度,Ⅰ级:对器械操作声、医务人员对话或手术不适感等能正确回忆为无遗忘;Ⅱ级:经提示能部分回忆为不完全遗忘;Ⅲ级:经提示也不能回忆为完全遗忘[3]。遗忘率=(Ⅱ级例数+Ⅲ级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麻醉期血压、心率变化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吸痰时、拔管时和拔管5 min后的舒张压、收缩压和心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在拔管时和拔管5 min后的舒张压、收缩压和心率与麻醉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苏醒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气管内全麻苏醒期拔管的苏醒情况显示,两组呼吸恢复时间、唤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苏醒期躁动及遗忘程度评级情况比较

观察组躁动率、遗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右美托咪定是一种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其镇静机制比较特别,它通过位于大脑蓝斑的受体发挥镇静和抗焦虑作用,通过位于脊髓的受体发挥镇痛作用,且该药可弱化机体的应激反应,而无显著的呼吸抑制[4]。相关研究介绍[5],使用右美托咪定的最常见副作用为心动过缓。虽然使用右美托咪定并未增加目标镇静时间,但对于镇静时间较长(>24 h)的ICU患者,右美托咪定较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受体激动剂咪达唑仑的上述优点具有较大临床价值。GABA受体激动剂是ICU患者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镇静药。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镇静效果相似,但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缩短,发生谵妄、高血压和心动过速减少。ICU患者使用右美托咪定镇静,较使用咪达唑仑镇静,需进行机械通气的时间缩短,发生谵妄、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次数更少,且可获得与咪达唑仑相似的镇静作用。另外,右美托咪定具有镇痛作用,且无呼吸抑制,起效快,可滴定,清除起效快,可滴定,半衰期短[6]。镇静的同时保持定向力,无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可唤醒,抗焦虑,血液动力学平稳,反复使用无药物的蓄积,给药方便,价格便宜。

右美托咪定的镇静作用起始于蓝斑细胞膜超极化降低蓝斑神经元的去极化速度,脑内α2AR最密集的区域在脑干的蓝斑,蓝斑是大脑内负责调解觉醒与睡眠的关键部位,蓝斑又是下行延髓-脊髓去甲肾上腺素能通路的起源,其在伤害性神经递质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右美托咪啶作用于脑干蓝斑核内的α2AAR,而产生镇静催眠、抗焦虑作用的,引发并维持自然非动眼睡眠[7]。右美托咪定作用于脑干(蓝斑)自然非动眼睡眠唤醒系统功能依然存在;而拟GABA药物作用于下丘脑非自然睡眠。

国外研究显示[8],在临床拔管管理方面,右美托嘧定可使因躁动和循环高动力反应停机失败的机械通气患者,平稳、顺利停止机械通气并拔出气管内导管。欧洲麻醉年会上,右美托咪定在心血管的保护、困难气道的处理、神经外科手术及其有效控制苏醒期躁动方面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国内孙捷豪等[9]纳入25个随机对照试验(共1 24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相比,美托咪啶能降低围术期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减少术后恶心呕吐[RR = 0.57,95%CI(0.38,0.84)]、躁动[RR = 0.29,95%CI(0.17,0.51)]、寒战[RR = 0.45,95%CI(0.29,0.68)],但增加患者心动过缓[RR = 2.16,95%CI(1.58,2.95)]和低血压[RR = 2.97,95%CI(1.42,6.18)]的发生率。此外,还能减少术后恶心呕吐、躁动、寒战的发生;减少静脉和吸入的用量。本研究中观察组躁动率、遗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吸恢复时间、唤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右美托咪定可减少神经外科手术患者EA发生,且对呼吸、循环功能无明显抑制作用,其苏醒快且生命体征稳定,为较理想的麻醉复合用药。在临床上我们应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不断深入了解右美托咪定在临床的合理应用,逐步总结出在不同领域的使用规范,为进一步提高麻醉质量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周玉梅,涂远艳,李璟.右美托咪定在气管内全身麻醉苏醒期拔管的应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7):97.

[2] 徐伟,夏瑞,毛庆军.右美托咪定与曲马多抑制围拔管期反应的比较[J].广东医学,2010,31(19):2558-2560.

[3] Sérgio SS. Cardiopulmonary and isoflurane-sparing effects of epidural or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dexmedetomidine in cats undergoing surgery with epidural lidocaine [J]. Veterinary Anaesthesia and Analgesia,2010,37(2):1198-1201.

[4] 许挺,李民.右美托咪啶在功能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新药杂志,2010,(13):98-108.

[5] 汤文喜,孙运波.右美托咪定:值得期待的重症监护病房的镇静药[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8,(4):1431-1432.

[6] 李英,张忠山,张灿英.全身麻醉苏醒期拔管时心血管的反应及防治[J].海南医学,2005,16(2):108-109.

[7] 刘克猛,周少宇.曲马多抑制全麻苏醒围拔管期气管导管反应的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05,16(11):61-62.

[8] Bicer C,Esmaoglu A,Akin A,et al. Dexmedetomidine and meperidine prevent postanaesthetic shivering [J]. Eur J Anaesthesiol,2006,23(1):149.

第3篇: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三级质控护理管理;妇科手术;流程管理;护理服务质量;满意率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妇科手术室有护士30名,均为女性,年龄22~45岁,平均(34.2±3.5)岁;学历:大专18人,本科10人,硕士2人;职位:护士长1人,主管护士6人,护士23人。实施三级质控护理管理模式前(2017年7~12月)本院共开展妇科手术128台,实施后(2018年1~6月)本院共开展妇科手术130台。实施前:患者年龄20~68岁,平均(38.5±2.8)岁;手术类型:卵巢肿瘤切除术38例,宫外孕剖宫探查术32例,子宫肌瘤切除术40例,子宫切除术18例;实施后:患者年龄22~68岁,平均(38.2±3.2)岁;手术类型:卵巢肿瘤切除术35例,宫外孕剖宫探查术35例,子宫肌瘤切除术42例,子宫切除术18例,实施前后妇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2018年1~6月对妇科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室护士长-专科组长-专科护士三级质量管控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2.1成立三级护理质量管理小组

小组成员由护士长1名、主管护士2名、普通护士4名组成,其中普通护士均为本科以上工作年限大于5年的护士,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及责任心。三级护理质量管理小组主要负责妇科手术护理整改措施计划制定及实施;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对妇科手术术中出现的差错及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及鉴定,制定风险防范措施。

1.2.2确定护理质量检查内容及指标

根据妇科手术特点,以卫生部制定的《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为基础,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规范的《妇科手术护理质量检查表》,并确定护理质量指标,内容如下:护理技能操作合格率>95%;基础护理合格率>95%;特级护理合格率>95%;护理记录单合格率>95%;手术安全核查合格率>95%;消毒灭菌合格率>95%;各种管道护理合格率为100%;危急物品仪器完好率100%。护士长每月按照《妇科手术护理质量检查表》对当月收治的病例进行护理质量调查,并于每个月月底组织小组其他成员就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及评价,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不良事件再次发生。

1.2.3制定“三定,三不定”检查标准

①“三定”即护士长每日定时与组员对当日本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发生的护理缺陷问题,并制定持续质量改进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价;护士长每周就手术护理质量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护理缺陷问题与组员进行分析,提出防范措施;护士长每月定期召开全科室护理质控会议,对妇科手术质量检查过程中存在的质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方案。②“三不定”即责任护士每日不定时对手术室护理工作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所发现的缺陷问题向主管护士反馈;主管护士每日不定时检查责任护士护理工作,重点检查其护理操作技能、风险防范能力、危重病患护理计划制定及落实情况;护士长每日不定时到手术室巡查,检查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好相关记录。

1.3观察指标

(1)护理质量:由护士长依据《妇科手术护理质量检查表》记录实施前后护士技能操作合格率、基础护理合格率、特级护理合格率、护理记录单合格率、手术安全核查合格率、消毒灭菌合格率、各种管道护理合格率、危急物品仪器完好率。(2)不良事件:由护士长记录实施前后患者术中压疮、术中低体温、非计划拔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3)满意率:由护士长分别于实施前后采用自拟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问卷共25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总评分>90分为满意。满意率=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两组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服务质量相关指标合格率比较

实施后护理技能操作合格率、基础护理合格率、特级护理合格率、护理记录单合格率、手术安全核查合格率、消毒灭菌合格率、各种管道护理合格率、危急物品仪器完好率均高于实施前(P<0.05)。

2.2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及患者满意率比较

实施后患者术中压疮、术中低体温、非计划拔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而患者满意率高于实施前(P<0.05)。

3讨论

3.1三级质控护理管理模式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本研究中对妇科手术患者实施三级质控护理管理模式后护理技能操作合格率、基础护理合格率、特级护理合格率、护理记录单合格率、手术安全核查合格率、消毒灭菌合格率、各种管道护理合格率、危急物品仪器完好率均高于实施前(P<0.05),提示三级质控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提示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护理人员管理水平及护理技能,而三级质控护理管理模式明确了各级护士岗位职责,强化了监管机制,充分发挥了手术室护士专业技能[5]。同时,通过实施“三定,三不定”检查制度不仅强化了手术室监管力度,同时可促进各级护士间相互学习及交流,提高各级护士护理监管能力,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6]。

3.2三级质控护理模式可降低妇科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

本研究对妇科手术患者实施三级质控护理管理模式后患者术中压疮、术中低体温、非计划拔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表明三级质控护理模式能有效降低妇科手术不良事件,研究结果与陈伟萍等[7]相似。三级质控护理模式的实施促使手术室各级护理人员参与到护理质量管理中,强化了各级护士岗位职责,完善了手术室监督机制及相关流程,并培养了专科护士风险管理意识,从而预防了相关不良事件发生[8,9]。另外,三级质控护理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了手术室专科护士主观能动性,调动了护士工作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护士质量管理能力,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0,11]。

3.3三级质控护理模式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

患者满意率是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手术室在实施三级质控护理管理后患者满意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P<0.05),表明三级质控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妇科手术患者护理满意率。三级质控护理管理模式强化了专科护士基础护理检查,提高了专科护士护理技能,不仅保证了患者护理安全性,而且在护理过程中加强了与患者沟通,尽可能满足患者需求,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12]。

第4篇: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档案保密 存在问题 解决途径

我国档案工作,经历了从“封闭型”管理到开放式服务,从人治到法治、重保管到重服务、传统管理到现代化管理的转变。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但随之而来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何管理好档案中一些涉及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科技成果、经济数据,如何应对办公自动化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对档案保密技术手段提出的新要求等。一方面,这需要我们对档案管理工作予以充分的重视,另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完善档案管理能力。以下是笔者对档案保密工作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与思考。

1 我国档案保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保密制度还不健全,管理还不规范 目前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职责不明确、没有落实到位,未明确好档案保管期限与保密期限两个概念,绝密档案的保管工作不规范;调用档案时监督工作存在漏洞。现阶段,国内通用的《档案法》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档案的移交以及档案信息的开放管理尚有漏洞,致使约束力度不够,而且国家尚未出台关于公民使用机关档案室档案的规定。制度的缺失使机关单位的档案保管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和有效的约束,各机关对本单位的档案信息的保管与利用有很大的随意性,严重者会在利益的驱使下将本应保密的档案信息公布于众,使国家的档案事业陷入不利的舆论环境中,甚至有可能助长官僚之风,滋生腐败行径。

1.2 保密意识淡薄,缺乏保密安全教育 长期以来,国人对档案缺乏概念和理解,直到1987年9月5日我国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才对档案的定义有了一个比较一致的认识。但是该法只是对档案管理的专门人员有指导性、约束性的意义,而对于档案开放,使用过程中的相关人员没有起到很好的普及作用。在实践中,档案利用者很多情况下不出示(不带)有效证件,有些单位派工作人员查档不带介绍信;有些利用者认为档案记录与事实有出入,要求档案管理员更改档案记录。有些利用者甚至认为档案中记录了和自己有关的事,本人完全有权利查阅而不必经过管理部门同意等等。这些并非个别现象,在这样的环境因素下,要让档案利用者履行档案信息的保密义务难度是相当大的。

1.3 信息、通讯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 档案是人类历史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它通过自己的记载,向后人揭示历史的真相,而档案本身也不断发生着变化。长期以来纸质档案作为我国档案的主要载体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工业社会后开始出现声像档案,如照片,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档案载体又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产生了以代码形式记录在磁盘、光盘上,并依赖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传播的电子档案。电子档案的产生直接影响档案工作的管理、运作方式,对传统档案保密技术提出了挑战。一些档案在保存和传输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泄密的情况,例如使用红外线、无线电技术、激光等手段通过互联网窃取档案信息。特别是近几年来,国际上图书馆界与档案界在多项领域均有合作,逐渐强化了图、情、档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图、情、档三者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国外许多档案机构与图书机构进行了联合或者整合,目前我国还未建立完善的技术保密手段以应对信息、通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2 完善档案保密工作对策

2.1 建立和完善档案保密制度

2.1.1 正确处理好档案保密与利用的关系。作为本国公民,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保守国家机密,尤其是档案管理者,更应该履行好岗位职责。大多数档案管理人员都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都能对档案资料进行保密管理,但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档案信息的利用率都比较低。由此产生某些弊端:大部分档案信息虽然保管得当,但实际应用率低下,很多档案虽然有利用价值,但因上级规定等诸多因素长期束之高阁,大量档案资源严重浪费;领导思想观念保守,致使档案不能充分利用;大多数档案管理者始终从事保管等事务性的工作,其专业知识和个人才能无用武之地。鉴于此,要求档案管理者在对档案资料进行保密管理的同时,还应该彻底履行工作职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探寻档案信息利用途径,以提高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当前,机密档案往往因高度的保密级别而重管轻用。利用是档案保密的主要目标,在保证档案资料完备的情况下,应该推行开放化管理,可以设定固定的时间、地点或开放范围,有计划地利用,重保轻用,档案资料便如“废纸”一般不再具有利用价值,也就失去了作为档案的价值。笔者建议档案应该有节制的利用。应该基于保密性的要求划分利用的地点和时间段,以确保档案的完整性,避免档案资料破损。由此可见,保密与利用对于体现档案价值来说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第5篇: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定义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10(c)-0151-03

Application effect of meticulous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in operating room

ZHANG Chao-hong LIN Ze-hua PENG Jian-you

Operating Room,Guangzhou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13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meticulous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in operating room.Methods From June to December 2016,60 patients with surgical treatment who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and 60 patients with surgical treatment who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June 2017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in the operation room,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eticulous nursing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 in the operating room.The postoperative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postoperativ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00%,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8.3%,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was 98.3%,which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86.7%),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Meticulousness;Nursing management;Operating room;Application effect

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管理理念,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1]。其基本原则是精、细、准,能通过精细的分工提高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在管理中制定相关制度进行精细服务,提高管理质量[2]。对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其每一步操作及微小的环节,皆可能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给患者生命造成影响[3]。自2017年1月起,我科开展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制定了一系列规范、连续、全程的精细化护理流程,并落实实施。本研究对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基于精细化理念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手术配合度及患者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需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1~6月我院收治的60例需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俗迹孩僭衿谑质酰?意识清醒患者;②有一定文化知识患者;③患者均知晓本研究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研究,配合治疗。患者年龄28~80岁,平均年龄(53.7±7.2)岁;两组均包括四肢骨折内固定手术15例,痔疮手术5例,肠切除手术15例,宫腹联合手术15例,白内障手术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及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术室常规护理。在护理人员管理方面,护理部对低层级护理人员采用统一培训,术中高层级护理人员带领低层级护理人员配合手术医师;在健康宣教方面,术中巡回护士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在患者安全管理方面,术前术后检查患者皮肤情况;在环境管理方面,按照医院的要求,1个月做1次空气培养。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下采用精细化理念的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①精细化护理人员管理。加强手术室工作者的护理行为规范,因手术室作为临床?t疗特殊机构,其护理工作任务繁重且紧急而复杂,这对护理工作者自身专业素养及护理服务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患者存在病情危重、复杂,突发性风险事故较高等因素,为护理行为带来极大的潜在威胁。在专科护理人员的培训上,由专人带教,根据护士从事护理工作时间的长短,针对不同层级的护士制定专科知识、护理管理知识及突发事件应对处理培训[4],使新进人员在短时间内熟悉科室的运作模式、专科知识及技术、核心制度及工作流程。根据各层级护士的特点及各专科发展的需要,定期组织相关护理人员开展护理操作技能培训和考核,重点培训低年资护士的应急处理能力,最大程度降低护理过程中的差错发生率,确保各个护理环节的顺利进行。②精细化健康宣教管理。手术室护士做好围术期健康宣教,向患者详细、耐心讲解精细化管理的优势与发展历程,告知其这种管理方式的作用、操作技巧、核心、优势以及目的[5]。护士长起带头作用,联合专科小组按手术方式及麻醉种类完善专科术前访视及术后回访健康宣教制度,规范相关流程,护士长及专科小组定时抽查手术室术前访视、术后回访健康宣教制度的落实情况,以提升手术室护士回访宣教的质量及能力。加强医护、护患沟通,定期将满意度调查表发给医生及患者征询意见,通过医生及患者的反馈,进一步改进手术配合方法及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内涵。③精细化患者安全管理。完善手术安全流程,做好围术期患者的皮肤护理,建立压疮防范评估制度,术中安全监督管理到位[6],重视重大手术病人的手术护理及皮肤损伤高危患者的皮肤护理,使手术安全流程得以完善。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适当活动病人的肢体,按摩受压部位的皮肤,促进血液循环。俯卧位患者注意保护眼睛,有需要时使用护眼贴,男性患者应特别注意保护阴囊,不要受压。保证患者安全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是保证患者手术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促使医护人员树立起“以安全为第一原则”的文化意识,以此来持续提高各项医疗质量。护理人员要充分理解精细化的内涵,建立起谨慎的工作态度。④精细化管理环境。要严格遵循相关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消毒处理手术室内的空气,以医院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对医院感染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以医院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每月进行1次空气细菌培养监测,若监测结果不合格,及时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重新监测至合格。操作人员要注重细节,采用湿式清洁消毒方式对手术室地面进行打扫,严格控制进入手术室人员,尽量减少走动或频繁开关手术门,以免尘土飞扬,影响监测结果。⑤精细化管理手术物品及贵重仪器。手术室中的各种物品要进行分类,并且固定摆放。建立器械管理登记本,派遣专人对有菌物品、无菌物品等进行严格管理[7]。严格遵循物品消毒标准及医疗废物处理规范,合理保存手术物品的消毒记录、使用记录、有效日期以及库存,并建立完善的追溯制度。术前认真检查手术器械,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及无瘤技术,手术前后均严格执行手术器械敷料清点制度。完善腔镜器械交接管理制度,当班护士负责清点及检查,与供应室做好交接工作,专科小组组长负责质量监控。制定手术室贵重仪器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定人、定时、定点管理贵重仪器,如仪器发生异常,由专人通知相关部门进行检修。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手术配合度及满意度。手术配合度采用自制简易手术配合程度调查表评价,内容包括不配合、基本配合和积极配合3级,总配合度=(积极配合+基本配合)例数/总例数×100%。满意度采用自制简易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于患者回病房后第3天进行,内容包括不满意、一般满意和很满意3级,总满意度=(很满意+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后手术配合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手术总配合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干预后满意度的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第6篇: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绩效管理;分级岗位;手术室管理

手术室是治疗患者的关键地方,医院的核心场所,手术室管理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手术的成败,通过提高分级岗位制的合理性设置,可以有效提高手术室的工作效率,合理的绩效管理,更能够促进手术室资源的有效分配,提高资源利用率[1]。我院根据手术室管理实际情况,结合存在的问题,实施绩效管理和分级岗位制,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我院手术室护士共计21名,年龄22-50岁,其中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5名,护师10名,护士4名。从2016年6月开始试点工作,评价标准为患者术后满意度和护士的综合素质评价。选取2016年6月前后300例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016年6月之前为对照组,男性176例,女性124例,年龄均在22-70之间;6月之后为观察组,男性患者186例,女性患者114例,年龄在21-79岁之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1.2方法。1.2.1分级岗位制。手术室护士共计21名,所有人员实施分级岗位管理,设立A、B、C3个岗位职责及权限,人员具备所需资质和条件[2]。A岗为管理岗,协调管理各项工作,培训、考核。手术安排和护士排班等[4]。B岗位为责任岗,是护士主要岗位,B岗位分为3个层级(1、2、3级),B3护士是刚通过护士资格考试,有一定的临床经验,能够配合完成基础手术。B2护士是满3年及以上,担任大型手术护士,可以指导进修护士的配合工作,负责实习护士带教工作[3]。C岗位为辅助工作,根据手术室的实际情况需求,负责手术设备及物品的管理供应,清洁消毒等。各类物品的缺失查补、申报统计[5]。1.3观测指标。观察两组新生患儿PICC护理工作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主要包括液体外渗、堵管、断管、感染等。计算两组新生患儿风险事件发生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满意度变化。实施手术室岗位分级和绩效管理1年后,随访300例患者,调查满意度,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工作人员素质综合评分比较中,对照组为(90.08±3.22),观察组(98.03±1.99),观察组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3讨论经过实施了绩效管理和分级岗位设置后,患者满意度提高,护士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分级岗位制优化了团队结构,能够使各职位人员各司其责,做到人尽其才,绩效管理和岗位分级实施后,工作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显著提高,实施多劳多得原则,使手术室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被合理激励后,工作能力也被提高了[6]。绩效考核制度能够促进团队的高效运行,打破了原有的绝对平均分配机制,工作质量评价不再仅限于科室内部评测,采取了医院、科室和患者的综合数据,使得绩效考核能够更加有效地调动人员积极性。绩效管理的实施,提升了患者的满意率,手术的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7]。年度绩效考核的实施,使绩效考核管理体系不仅仅局限于各工作人员单独的绩效考核,近年来,随着医院等级评审中运用规范化及信息平台,对手术室工作人员提出了业务素质、风险防范及时等多方面的要求。护士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得到了更加健全的规范[8]。绩效管理结合分级岗位的设置,使得管理流程更加合理化,能够弥补管理中的缺失,专职人员要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并且需要通过实际情况来改进护理绩效管理体系,进一步努力提高手术室管理的效果。

作者:苏彦凤 张齐娟 单位: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顾金华.绩效管理结合分级岗位设置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6,37(3):273-275,279.

[2]刘晓瑜,吴素清,陈小丽,等.绩效管理结合岗位设置在手术室管理的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22(5):187-189.

[3]柴艳红,张红梅,田革新,等.手术室护士层级管理方法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28):292-293.

[4]周庆梅.绩效管理流程在提高手术室管理效能中的作用[J].医药前沿,2014,23(6):388-389.

[5]马杏娟,王许平.手术室层级认定与岗位说明[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21(11):213-213.

[6]王海燕.手术室护士岗位管理的方法与体会[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6,18(5):169-170.

第7篇: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定义范文

一、劳动者期盼话语权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领导者与本企业职工的工资相差不大,企业中的技术员、助理技术员的工资低于普通工人。当时,长期不给技术人员晋职,很多企业没有工程师,由技术员挑大梁,工资调整时,重视体力劳动,轻视脑力劳动,出现了脑体倒挂现象,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十六大提出了按生产要素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原则,调动了各方面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摒弃单一的按劳分配原则,允许资本参与分配,为引进外资、壮大私人资本,创造了条件。正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的那样,大大小小的烟囱,像雨后春笋般地在我国大地上竖立起来,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我们必须承认产业工人群体,为改革开放,富民强国,做出了巨大牺牲。在计划经济时期,工人们常常自豪地说:“进了工厂门,就是国家人,生老病死有保障。”这就是常说的铁饭碗。企业改革的第一拳,就是打破铁饭碗,国有企业职工由固定工变为合同工,把其推向劳动力市场。在岗职工身后站着下岗工、农民工,时刻感受到下岗的压力。养老保险金由企业全包,变为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看病由职工全报销,家属半费,变为职工个人只能报销部分药费,出现了看病难;住房由福利分房变为货币购房等。改革开放是利益再分配,就是把产业工人群体的部分利益分给了其他群体。产业工人由受人尊敬的职业沦为弱势阶层。允许资本要素参与分配,分配权掌握在管理者手中,普通职工没有话语权。有些企业长期不给职工升资,奖金分配也向管理者倾斜,使管理者与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逐年扩大。职工利益得不到保障,迫切期望获得话语权。希望其代表能与管理者平等地坐在一起,商讨本企业的分配问题,达到劳资两利,社会和谐。

二、工资集体协商中遇到的难题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发达国家解决劳资纠纷的成功经验,职工代表通过企业工会或行业工会,在与其老板平等协商时能够表达职工的增资意愿。如果经过协商未能满足预期的要求,职工就会在工会的领导下举行罢工,用激烈的手段争取达到预期的目标。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产业工人与国有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不能采用罢工的方式去争取自身利益。需要依据我国的国情,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由于国情不同,在推行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尚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

首先,谈判代表难选。在岗职工,怕管理者枪打出头鸟,怕下岗,不敢站出来替大家说话。本企业工会领导,在本企业党委领导下,协助管理者工作,不便替工人说话。试点单位,都是地方总工会派人出面与企业老板谈判,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不能持久。一是总工会人员少,不能满足众多企业需要;二是总工会人员难以熟悉各个企业具体的情况,说话难以打中要害,不能说服老板,协商效果不佳。

第二,缺少标准,没有政策依据。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只规定劳动要素能够参与分配,缺少分配比例,没有量化。背靠背评资评奖,影响职工团结,普升普奖,干好干坏一个样。八级工资制,早已突破,工资无法向技术能手倾斜。缺少标准,谈判时职工内部意见难以统一。

第三,党政干预,难以持久。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初期,离不开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视,试点单位都是在党政领导的干预下,地方总工会的参与下,才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地方领导,工作繁忙,难以长期把注意力放在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上,致使该项工作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三、解决对策

工资集体协商是企业职工获得话语权的一种形式,企业职工期盼发声权,为了倾听职工的呼声,完善分配制度,解决分配不公问题,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我们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要依据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针对试点中暴露出的问题,认真研究,寻求解决办法。

首先,要解决劳动方的谈判代表问题。既然地方总工会的工作人员能够代表劳动方与管理者谈判,就应该解决总工会人员不足的问题。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改革企业工会管理体制,企业工会的领导与工作人员,由地方总工会直接任命和领导。企业工会人员的工资和办公经费由本企业负担,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划拨。企业工会的工作人员,熟悉本企业情况,直属总工会领导后,在与管理方谈判时,就能够理直气壮地为本企业职工说话。地方总工会是地方党委的助手,是地方党委联系广大职工群众的纽带。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党的意志和产业工人的利益是一致的,企业工会能更好地为职工群众服务,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说明党对企业的领导是加强了,不是削弱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者(包括国企高管)更关心资本增值和自身利益,不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他们的理念。他们利用手中的利润分配权,占有劳动者应得的份额。个别管理者,甚至连事前承诺给劳动者的基本工资,也不愿支付。每到年终,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都要三令五申:“不准拖欠农民工工资。”就是例证。农民工为讨薪,出现的恶性案件,屡见不鲜。充分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企业都需要监督。只有改革工会管理体制,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把党中央提出的劳动者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要求,在企业得到落实。在建设摩天大楼时,为了确保大楼质量,在甲、乙方之间,要有一个监理单位,专职专责地对建筑质量进行监督。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大厦”时,同样需要一个监理单位。转变企业工会的职能,使其成为地方党委与企业之间的监理单位,以加强党对企业的领导,更好地落实中央的各项政策,实现公平分配,社会和谐,是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需要。只有这样,劳动方的代表问题,才能得到妥善解决。

其次,要制定鼓励职工努力钻研技术的工资标准。目前,国家没有统一的企业职工工资标准,已经造成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短缺,阻碍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各级政府只提出最低工资标准,缩小了操作新手与熟练工的工资差别、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工资差别,挫伤了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使工人不愿向技术复杂、责任重大的岗位流动。因此,在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之前,依据各企业的具体情况,首先制定工资标准,作为协商的依据。

第三,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需要制定实施细则。在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初期,需要得到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大力支持,理顺各方面的关系,使其尽快实现制度化,遏制分配差距继续扩大,最终实现公平分配。我们的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工人阶级自己的政党,让工人群众参与企业管理,在分配中有发言权,在党的领导下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监督,是加强党的领导的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需要。

四、探索分配激励机制,实现目标协商

传统的升、奖方法,是背靠背评资评奖,实践证明,不仅不能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而且影响职工团结,阻碍生产发展。改为普升普奖,干好干坏一个样,吃大锅饭,已经造成技工短缺,也阻碍了生产发展。在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时,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评资评奖、普升普奖,都是向后看,对劳动者缺少激励效应。劳动者只关心工资高低,不关心其生产的产品的质量与数量。而管理者只关心产品质量和数量,而不愿给职工升资。造成劳资双方对立,成为协商难点。如果进行事前协商,在年初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时,同时提出职工升资应达到的条件,把获得升资、获奖的主动权交给职工个人,年终对号入座,不用评议。把企业发展目标与职工获得升资的意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劳资两利,促进生产发展。把这种模式称为“目标协商”。满足职工的升资意愿,本应是激励职工生产热情的最有效方法。但是,评资评奖、普升普奖,不但不能激发职工生产热情,反而造成职工不团结,阻碍生产发展。在计划经济年代,农民只重视工分,不关心耕地质量,粮食产量低,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由关心工分,变为注重耕作实效,不但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而且解放了生产力,使2亿多农民工参与工业生产,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借鉴农村改革经验,采用目标升奖法,就是把职工对升资的关注度,转移到其生产的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上,激发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目标协商,就是只讨论实现目标升奖的条件、方法,和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事不对人,容易使劳资双方接受,减少协商难度,协商阻力小,成功率高。农村改革经验告诉我们,改革的目标就是解放生产力,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在企业改革中,我们重视了管理者的积极性,忽视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造成分配不公。在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时,采用目标协商的方法,既理顺了企业工会监督企业管理者的职能,又调动了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职工群众掌握了分配自,就像农民掌握耕作自一样,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推动企业又快又好发展。

五、劳资和谐,共创伟业

国有资产是工人阶级的共有资产,在国有企业中,工人阶级是资本的主人,劳资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国企高管与普通工人都是被雇佣者,地位相同。在国有企业中,分配不公发生在工人阶级内部,更应该创造条件,让职工群众参与企业管理,有分配话语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毕竟不同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需要完备的监督机制,现行的企业工会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需要理顺。地方总工会是地方党委的助手,企业工会直属地方总工会领导后,不但能够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而且能够帮助党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外资企业、私人企业中建立工会组织,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建立一支宏大的监督队伍,维护职工权益。

第8篇: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定义范文

在电子技术中应运中,近似计算贯穿其始终。然而,没有近似计算是不可想象的。而精确计算在电子技术中往往行不通,也没有其必要。尽管近似计算会引入一定的误差,但这个误差控制得好,不会对分析其它电路产生大的影响。所以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掌握,特别是如何应用近似计算。

在工作点稳定电路中的应用要进行静态分析,就必须求出三极管的基电压,必须忽略三极管静态基极电流。这样,我们得到三极管的基射电子的相关过程及结论。

二、纳米电子技术急需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

由于纳米器件的特征尺寸处于纳米量级,因此,其机理和现有的电子元件截然不同,理论方面有许多量子现象和相关问题需要解决,如电子在势阱中的隧穿过程、非弹性散射效应机理等。尽管如此,纳米电子学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还在于纳米电子器件与纳米电子电路相关的纳米电子技术方面,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纳米Si基量子异质结加工

要继续把现有的硅基电子器件缩小到纳米尺度,最直截了当的方法是采用外延、光刻等技术制造新一代的类似层状蛋糕的纳米半导体结构。其中,不同层通常是由不同势能的半导体材料制成的,构建成纳米尺度的量子势阱,这种结构称作“半导体异质结”。

(2)分子晶体管和导线组装纳米器件即使知道如何制造分子晶体管和分子导线,但把这些元件组装成一个可以运转的逻辑结构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一种可能的途径是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把分子元件排列在一个平面上;另一种组装较大电子器件的可能途径是通过阵列的自组装。尽管,PurdueUniversity等研究机构在这个方向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该技术何时能够走出实验室进入实用,仍无法断言。

(3)超高密度量子效应存储器

超高密度存储量子效应的电子“芯片”是未来纳米计算机的主要部件,它可以为具备快速存取能力但没有可动机械部件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海量存储手段。但是,有了制造纳米电子逻辑器件的能力后,如何用这种器件组装成超高密度存储的量子效应存储器阵列或芯片同样给纳米电子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4)纳米计算机的“互连问题”

一台由数万亿的纳米电子元件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组装成纳米计算机注定需要巧妙的结构及合理整体布局,而整体结构问题中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就是所谓的“互连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计算结构中信息的输入、输出问题。纳米计算机要把海量信息存储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内,并极快地使用和产生信息,需要有特殊的结构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的诸多元件,而纳米计算元件之间、计算元件与外部环境之间需要有大量的连接。就现有传统计算机设计的微型化而言,由于电线之间要相互隔开以避免过热或“串线”,这样就有一些几何学上的考虑和限制,连接的数量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因此,纳米计算机导线间的量子隧穿效应和导线与纳米电子器件之间的“连接”问题急需解决。

(5)纳米/分子电子器件制备、操纵、设计、性能分析模拟环境

当前,分子力学、量子力学、多尺度计算、计算机并行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已取得快速发展,利用这些技术建立一个能够完成纳米电子器件制备、操纵、设计与性能分析的模拟虚拟环境,并使纳米技术研究人员获得虚拟的体验已成为可能。但由于现有计算机的速度、分子力学与量子力学算法的效率等问题,目前建立这种迅速、敏感、精细的量子模拟虚拟环境还存在巨大困难。

三、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

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根据美国国防部的定义:加注索引的扫描页图、滚动文档式电子技术手册、线性结构电子技术手册、基于数据库的电子技术手册和集成电子技术手册。目前真正意义上的集成了人工智能、故障诊断的第5类集成电子技术手册并不存在,大多数电子技术手册基本上位于第4类及其以下的水平。需要声明的是,各类电子技术手册虽然代表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各有优点,较低级别的电子技术手册目前仍然有着各自的应用价值。由于类以上的电子技术手册在信息的组织、管理、传递、获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

简单的说,电子技术手册就是技术手册的数字化。为了获取信息的方便,数字化后的数据需要一个良好的组织管理和提供给用户的形式,电子技术手册的发展就是围绕这一过程来进行的。

四、电子技术在时间与频率标准中的应用

时间和频率是描述同一周期现象的两个参数,可由时间标准导出频率标准,两者可共用的一个基准。

1952年国际天文协会定义的时间标准是基于地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而建立的,分别称为世界时(UT)和历书时(ET)。这种基于天文方面的宏观计时标准,设备庞大,操作麻烦,精度仅达10-9。随着电子技术与微波光谱学的发展,产生了量子电子学、激光等新技术,由此出现了一种新颖的频率标准——量子频率标准。这种频率标准是利用原子能级跃迁时所辐射的电磁波频率作为频率标准。目前世界各国相继作成各种量子频率标准,如(133Cs)频标、铷原子频标、氢原子作成的氢脉泽频标、甲烷饱和以及吸收氦氖激光频标等等。这样做后,将过去基于宏观的天体运动的计时标准,改变成微观的原子本身结构运动的时间基准。这一方面使设备大为简化,体积、重量大减小;另一方面使频率标准的稳定度大为提高(可达10-12—10-14量级,即30万年——300万年差1秒)。1967年第13届国际计量大会正式通过决议,规定:“一秒等于133Cs原子基态两超精细能级跃迁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该时间基准,发展了高精度的测频技术,大大有助于宇宙航行和空间探索,加速了现代微波技术和雷达、激光技术等的发展。而激光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又为长度计量提供了新的测试手段。

总之,在探讨了近似计算在静态分析中的应用问题、纳米电子技术急需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和交互式电子技术应用手册后,广大科技工作者对电子技术在时间与频率标准中的应用知识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在当代高科技产业日渐繁荣,尖端信息普遍进入我们生活之中的同时,国家经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我们科技工作者对新理论的学习和新技术的应用,因此说,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是不足为虚的。

【参考文献】

[1]张凡,殷承良《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及其在仪表中的应用[J]客车技术与研究》,2006(01)。

[2]李建《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状况与发展趋势》[J],《汽车运用》,2006(09)。

[3]陶琦《国际汽车电子技术纵览》[J],《电子设计应用》,2005(05)。

[4]刘艳梅《电子技术在现代汽车上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6(01)。

[5]魏万云《浅谈当代电子技术的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5(19)。

[6]黄军辉,张南峰,管卫华《创办汽车电子技术专业——适应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之路》[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7]巨永锋《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J],《现代电子技术》,2003(09)。

第9篇: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定义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4年9月-2015年4月期间,选取84名手术室实习护士作为实践教学研究的对象,随机将84名护士分为实验组42名和对照组42名。实验组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22岁,平均年龄为(20.31±0.56)岁。男生2名,女生40名。对照组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22岁,平均年龄为(20.32±0.57)岁。男生为3名,女生为39名。两组护士年龄、性别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两组护士的教学时间均为1个月,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灌输”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的示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具体的护理教学模式如下。

1.2.1一级管理由经验较为丰富的护士长直接管理和教导护士,加强手术室护理带教队伍的建设,选择具有先进理念以及丰富经验的带教教师负责指导护士。

1.2.2二级管理结合手术室实习护士的实际能力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由专人组成监督和管理小组,对实习护士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

1.2.3三级管理通过“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对实习护理进行指导,使每一位实习护士都能够明确掌握各项手术室护理教学知识,并能够熟练掌握各项实践操作技能。

1.3观察指标

在实习护士实习结束后,对实习护士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实践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测评。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护士的理论课程水平以及实践操作技能水平均优于对照组的护士,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实习护士的检测成绩比较(n=42,xs,分)组别理论课程实践操作技能对照组82.31±2.3385.43±4.46实验组96.21±2.02a93.47±4.56a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