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范文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精选(九篇)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

第1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性战略任务。党的十报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通俗化,除了利用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之外,新媒体作为一种拥有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创新形态媒体,更加具有“多样性”和“广域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抢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主阵地,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通俗化和大众化。

1.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长期形成并经其公众认可的基本价值理念,集中体现了国民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走向,是社会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极其重要。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在现代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有效的传播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流意识,更好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众生活中,使大众高度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想、基本理念,进而被大众理解和接受,并逐渐转化为自觉追求。

2.新媒体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根据中国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止到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的比例为31.2%,在整体网民中占的比例最大。这表明,包括互联网、手机、移动通信网络在内的“新兴媒体”已经成为大众获取信息,参与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它已经逐渐的改变大众获取信息的传统方式,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已经完全接受了这种现代化的媒体平台。

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媒介,是社会舆论的重要引导平台。新媒体相较于普通媒体而言,传播速度更加迅猛,传播信息更加多样化和宽广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需要紧紧围绕公众需求,满足公众心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在价值观多元化、各种信息汇集的背景下,只有呈现多样化、丰富化,才能占据舆论优势,增强说服力;新媒体以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网络为基础,没有地区和国界的制约,利用其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建设,将会逐步扩大受众覆盖面,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意识。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工程中,新媒体承担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众普遍接受和奉行的价值观念的重任。

3.构建有效途径,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作用

3.1建立新媒体传播的大众化机制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长期性战略任务。新媒体具有移动性和虚拟性两大特征,这种环境很难进行规范治理。因此,为保证新媒体传播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可持续性和实效性,则需要建立起长效的大众化机制。构建及时信息反馈机制,发现问题,立即解决问题;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规范和约束新媒体传播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行为。

3.2利用网络平台,扩大传播覆盖面

新媒体的诞生和发展促使大众对接受信息发生了质的改变,大多数公众已经不再习惯接受单一、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但是我们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更加迅猛的扩大其对公众的覆盖面,仍然需要区分新媒体受众的层次、类别,总结不同群体对信息的需求偏好,根据受众的层次和类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内容进行创新,从而满足各个层次大众的需求,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3.3融入大众生活,构建平民化传播途径

充分利用大众耳熟能详的各种有效载体,如微博、微信、QQ等传播平台,全方位的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通俗化的小故事、小典故、名言警句等,使其易传播、易理解、易接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覆盖面较大的、对大众影响较深的一些教育网站中,设立专门的趣味化、形象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内容,扩大其在大众中的影响力;在保证思想性、体现时代精神的前提下,开设网络聊天室、评论平台、网络影视共享空间等,吸引大众观看并积极参与到讨论当中,更加加深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力;大力创新运用新技术,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效整合,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大众化。

3.4设立网络正能量引导者,引导正确传播方向

现代社会信息发展传播迅猛,抢先占据舆论先导,便可抢占话语先机,更好的推动对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网络信息复杂多样,难免会出现危害社会、影响网络正常秩序的行为,设立网络正能量引导者,发挥引领舆论和影响大众的作用。可利用一些对社会、对公众有影响力的道德模范、先锋人物等,将其先进事迹或跟社会主核心价值观有关的先进思想借助互联网互动开放的传播特点积极传播,与媒体、网民互动,强化主流言论和意识,引导正确的网络方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杜莹 孙荣欣.媒体助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8(6).

第2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建设

Abstract:Building the framework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an essential need for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are not only the bases to educate talented people but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sources to propagate the culture for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rofoundly realize the significance of building the framework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ake it as the important content in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So, we shall step up the efforts to be more theoretical in convincing students to uphold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especially in the education on national pride, the spirit to get ahead along with the time and the socialist honor and disgrace With the framework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our guidance, we shall do our best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campus culture including network culture to form a university's own spirit, as well as to faculty's morality and academic atmosphere

Key words:college/university; harmonious society; framework of core values; cultural construction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高校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人才培养基地,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必须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适应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同时,为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高校也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心环节。本文将深入分析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并就高校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探讨。

一、 深刻认识高校建设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第一,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指导地位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我国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也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抵御错误思想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高校的性质和方向,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自身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高校的传播,有利于在师生中培养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而保证高校健康发展。

第二,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培育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思想保证。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场所,担负着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现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社会的深刻变革,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只有在高校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使大学生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培育和弘扬爱国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上,符合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的需要,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

第三,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环节。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文化是根本,坚持用校园文化所蕴涵的人生信仰、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师生塑造灵魂,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文化,和谐校园建设就抓住了根本环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基和主干,它指明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理论和灵魂,确定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揭示了和谐文化建设的精髓和动力,规定了和谐文化建设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2]。高校建设和谐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目标和方向,作为师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突出爱国主义主旋律,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大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促进校园和谐。

二、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

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一,必须大力加强理论武装,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加强理论武装,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师生头脑,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用正确的方法论,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当前,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在冲击着大学校园,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多变也在影响着师生,扰乱了他们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这是非常不利于打造其核心价值体系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理论武装不能放松,必须在广大师生中大力开展理论学习教育活动,特别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生价值,高扬起马克思主义这一意识形态的旗帜。

第二,必须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在高校师生中,对理想的认同多种多样,理想也是多种多样,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应该看到,部分教师和学生的理想信念淡薄,有的人生理想过于功利化,这是非常不利于他们成长成才的。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心,使他们的人生理想得到升华,人生信念更加坚定。要以国家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来感召师生,以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感人事迹激励师生,使高校师生都能高扬起理想的风帆。

第三,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培育师生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高校培育的人才,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他们身上,必须具有深深熔铸在内心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温家宝总理于2007年除夕在东北大学的讲话中指出:“只有对国家和人民爱得深,才能对国家和人民有强烈的责任心;只有对国家和人民爱得深,才会有献身精神。”爱国是对一个人的最基本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既要让师生学习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又要教育师生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既要让他们学习世界各国的长处,又要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只有培育出真正爱国的人才,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会具有坚实的人才基础。

第四,必须努力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师生的时代精神。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高校教师和青年学生,应该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应该是最大胆改革,开拓创新的一代。但是,由于体制上、观念上的诸多原因,师生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创新精神还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与此同时,一些青年学生把时尚、享乐作为紧跟时代的标志,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努力加以解决。培育师生的时代精神,既要鼓励他们积极创新,又要及时规范他们超前享受、盲目追赶潮流的行为,使他们时刻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巨大的创新活力。

第五,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打牢师生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气,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所有的中国人,特别是肩负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教师和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目前,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好的,但是,应该看到,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违法乱纪、骄奢淫逸这些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在部分青年学生中仍然存在,一些教师中也个别地存在违背学术道德、违背师德的现象。因此,要继续在师生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通过理论教育、典型教育、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他们把道德操守和个人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把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

指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 发扬学校传统,培育学校精神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独特的精神。学校传统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学校优良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体现;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3]。这些学校独有的文化因素往往蕴涵着深刻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要坚持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积极培育学校精神。要对学校传统深入挖掘,特别是挖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相关的传统,如爱国主义传统等。要加强校史研究,加大校史馆、人物展等展示学校传统的展馆的开放程度,鼓励广大师生参观,积极推进学校传统教育。要通过各种方式和载体,鼓励广大师生学唱校歌、佩带校徽、使用校标,使学校精神进一步深入人心。

2 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学风建设

师德师风和学风与学校的价值体系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一所学校的价值体系一旦形成,就会对师德师风、学风建设发挥指引作用;而积极有效的师德师风和学风建设,则会进一步巩固学校的价值体系,并成为学校价值体系的一部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角度出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既要引导广大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远大理想,具备世界眼光和时代精神,从而言传身教,影响和带动学生成长,又要引导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学风建设,既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批判,敢于创新,扎实学好科学知识,打好理论基础,又要引导青年学生大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

3 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学术、艺术、文化、体育、娱乐等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无形的价值理念具体化、直观化。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从制度、人力、物力、财力上落实好,保证好。要抓好品牌性的校园文化活动,重点组织开展好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水平、有助于学生确立理想信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有助于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精品活动,如时事讲坛、论坛,科普活动与科技竞赛,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

4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随着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成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和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会议指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目前,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比较完善,既具有网络方便、快捷,信息量大、实效性强的特点,又具有便于管理、易于建设的优势,应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充分利用。既要进一步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抓好网络思想教育平台建设,又要抓好文化传播平台建设,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主流舆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光明日报, 2006-10-19(2)

[2]赵存生 熔铸和谐中国之魂[N] 人民日报, 2007-04-06(9)

[3]杨立华 弘扬大学精神,构建和谐校园[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6(6):103-104

第3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21-03[ZW(N]

[作者简介]陆锋,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即是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或者核心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所涵盖的价值理念、规范体系。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1]在当前推进“四个全面”面临国际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形势和国内日益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环境需要深化认识十八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主导力,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

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2]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凝聚社会思路共识,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发展亟待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实践和理论引领。

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与促进文化发展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文化的现代化是社会改革发展,实现现代化最根本,也是最深层的领域。价值体系是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理应发挥引领作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发挥文化塑造社会风尚,服务人民,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积极促进人的现代化的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抓好建设和谐文化这个根本的重要体现,是提高我们的文化自觉、努力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建设准确定位和占领文化发展战略制高点、掌握文化建设主动权的中心环节。”[3]尊重文化差异,包容价值多元多样,让各种文化相互争鸣,共同繁荣,相互促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在争鸣中,又要注意方向的引导,使各种文化的发展朝着符合人民的利益,起着积极的培育社会良好文化氛围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应成为这一方向的引航标,凝聚文化积极发展,为人民所享用,为国家发展所服务。

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整合社会思想意识,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地位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对一切腐朽的、错误的、反动的社会思潮进行抵制和批判,对非对抗性的社会思潮实现整合,发挥其积极作用,共同促进社会的丰富、和谐发展。另一方面,改革是一场革命,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产生了革命性、深刻性和广泛性变化。十八大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整合社会各阶层思想意识和凝聚共识,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提高发展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维护社会稳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其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塑造民众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不仅起着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营造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维护社会和谐作用,更是起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意识形态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正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地位的关键与核心。

再次,引领社会主义思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完善的内在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完善,离不开吸收多样性的社会先进文化,吸收文明发展的成果。马克思主义通过批判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当中,各种社会思潮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思想材料,形成有益的理论补充,也有助于及时了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广大群众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预测社会矛盾的变化,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实践借鉴。

二、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与社会思潮的引领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个方面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丰富,以及实践发展提供了道路上、理论上和制度上的保障。同时,报告还提出了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和具体的概括,是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十八大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实践引领、理论引领和规范引领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的统一。社会思潮的引领,必然要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方面着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社会思潮的实践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引领,意味着为社会思潮的发展指明了其存在和发展的实践基础和社会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思潮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背景。在“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原则下,坚持主导的思想原则,提倡开放包容各种有益社会思潮发展繁荣的态度。在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顺利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为实践指向中,加强对社会思潮进行引导。

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对社会思潮的理论引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对社会思潮进行理论引领,就意味着在不断的实践发展中,认识真理,创新理论,尊重多样,包容差异,吸取社会思潮中的优秀文明成果,促进社会有生机有活力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思潮的规范引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各项制度、政策、法规和社会管理之中,以政策措施鼓励先进,以法律规范举措,以制度提供保障,以管理进行整合,从整体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长效机制。如通过对社会思潮传播的机制的完善,加强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干预,采取既有力又灵活的调控手段,以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思潮引领的舆论氛围。总之,不断深化推进社会主义制度改革,为社会思潮提供制度的规范性引领,既是约束,也是保障。

(二)倡导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引领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实现核心层面实现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必然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价值观的认同和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分别体现了现阶段我国追求的现实价值目标、理想价值属性和基本道德价值准则。这些都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直接有力的价值理念支撑。这一价值理念的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体现了人们的现实价值诉求与理想价值诉求,以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成为人们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最终实现对思想观念进行引导。所以把握住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关键,需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多样的社会价值观、个人价值观。

三、十八大精神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路径选择

新世纪新阶段,对社会思潮的引领,需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积极运用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要求,指导社会思潮的引领实践。

(一)加强引领的理论建设,培养文化自信和自觉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科学的理论是科学发展的先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需要在“理论彻底”上下功夫,不断加强理论建设,培养文化自信和自觉。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自觉的问题。认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地位,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结合于理论自信之中,要求坚定道路、理论、制度三者的自信。因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能力,树立引领中的自觉与自信,就需要加强理论建设,培养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导价值认同是重要内容。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研究,结合当前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改革发展实际,弘扬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实现发展的关照。其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实践转化的关键,也是重中之中。

(二)把握引领的现实根基

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发展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在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中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国家文化建设。当代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社会的现实条件是引领社会思潮的现实根基。坚持一系列原则,以保证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与国家文化建设等方针政策,以及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实现引领的时效性。

把握引领的现实根基,本着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的心态,扎扎实实提高引领的实效性。十八大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为把握引领的现实根基指明了要求。不明了和坚持这一根基,超越和低估这一根基都是对现实的错误的把握,难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把握这一引领的现实根基,就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理论建设与实践检验及发展的统一。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要与社会思潮在理论、学术上进行交锋、交流和评价,又能渗透于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矛盾、重大现实问题中,将引领社会思潮与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在社会主义引领社会思潮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将社会思潮置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中予以考虑,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来评价其地位和作用,避免对社会思潮的简单、片面的认识和评价,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与引领社会思潮。

(三)注重思想观念整合机制和利益机制

第4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医疗保险核心平台资源共享

1998年12月,国务院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取代原有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新制度遵循的原则是: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双方负担、统帐结合。“统帐结合”模式的探索和统一、覆盖面的逐步扩大、社会化管理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保险工作已由“粗放”转向“精深”。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继出台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规定了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及其给付标准,并对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医院和药店实行定点管理,这些都使得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对医疗保险业务流程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认识日益提高,同时迫切要求能够更快更好的建设信息系统。

1、医疗保险业务流程基本环节及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是用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业务管理和服务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系统服务对象包括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同时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各级政府机构决策提供支持,为参保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服务。信息结构的设计应体现“以个人信息为核心”和以资金流动为主数据流的设计思想。

医疗保险业务的基本环节包括社会保险登记、社会保险申报、变更管理、缴费核定、费用征集、费用审核、费用支付、个人帐户管理、基金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等。系统的业务流程设计应将这些基本环节按业务发生顺序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业务流程。

根据系统的业务内容和使用对象的不同,系统功能可划分为业务管理系统和综合查询统计系统两个部分。

——业务管理系统。可分为征缴事务处理层、内部事务处理层和费用事务处理层。征缴事务处理层以费用征集为主线,主要包括社会保险业务的登记、申报、缴费核定、费用征集等基本环节的计算机化;内部事务处理层主要包括个人帐户管理、基金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等基本环节的计算机化;费用事务处理层以基金支付为主线,主要包括与企业、银行、税务、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等相关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医疗保险的待遇审核和费用结算等基本业务环节的计算机化。

——综合查询统计系统。包括对业务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和的统计信息系统;对基金管理状况进行监控的基金监测系统;利用已有的统计性数据、监测数据和政策参数,对政策进行敏感性分析、对基金支撑能力进行中长期预测的决策支持系统。综合查询统计系统的使用对象包括领导人员、系统管理人员、业务操作人员和社会公众。

系统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建立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业务处理计算机化;通过与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以及银行、税务等相关部门建立网络联结,改善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的监控手段,为合理控制基本医疗费用增长,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提供支持;在地级以上城市建立资源数据库,通过资源数据库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动态监控和分析预测,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加快决策科学化进程,支持医疗保险基金长期安全运行。

2、遵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和要求,推进医疗保险业务流程的规范化

为建设一体化的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规范各地及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和要求,如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要点、网络技术参考方案、社会保障卡建设总体规划等。其中《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结构通则》(LB001—2000)(以下简称《通则》),对信息系统建设中推进业务流程的规范化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重点介绍如下:

《通则》按照科学的方法对劳动和社会保障各项业务信息进行分类,遵循代码等长、有规律和易于扩充的原则,对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中各类数据库(表)及其所管理指标的构成规则、信息分类、指标编码、数据库和字段名的命名规则等作出规定。

这些使得信息主体、各类业务之间关系清晰,指标编码含义清楚,既易于进行规范管理,又便于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进行指标扩充。适用于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建设的各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与此相关的信息采集和分析工作。

指标体系分为业务类指标体系和统计类指标体系。包括指标名称、编码、类型、长度、数值单位、检索项标识和指标解释。指标名称采用国际、国内已有的标准名称,或使用通用、明确的词语。指标解释包括指标的定义、范围和指标间的关系等说明。

业务类指标是信息系统中反映信息主体(如用人单位、职工)的属性和度量的原始指标。指标的编码采用四层六位字符形式表示,反映指标的定义级别、所属业务类别、信息主体类型特征等。

业务类数据库(表)中存放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由前台经办业务所产生的行政记录或必要的辅助信息;二是由基层填报单位直接填报的基层表。

统计类指标是对业务类指标加工归纳后形成的反映某一群体(如某行业全部国有企业、某地区全部失业人员等)的度量或水平的衍生性指标。指标的编码采用三层五位字符形式表示,反映指标的采集级别和业务类别特征。

统计类数据库(表)中存放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从业务类数据库(表)中提炼出来的反映群体特征的数据;二是由综合填报单位填写或经基层表汇总后的数据。

社会保障IC卡是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在《社会保障卡建设总体规划》有详细论述。《通则》中规定IC卡中的全部信息项为业务类数据库(表)中各数据项的真子集。IC卡信息项的编码遵守社会保障卡应用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并建立与业务类数据库(表)字段的对应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遵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指导意见和要求进行信息系统建设,必然可以加快系统建设步伐,极大提高医疗保险业务流程的规范化。

3、采用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加快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

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建设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首先必须考虑众多的因素,诸如业务的规范性、业务发展的方向、可利用的资源、要克服的业务或技术难点、系统建设的目标、时间进度约束、各层次使用对象的情况等,从而形成完整、准确的需求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业务流程。

其次,在同一统筹区域内,劳动者要参加各项社会保险,跨地区流动的比例日益增长,从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的角度,对数据的标准性要求大大提高。

第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社会保险各项政策尚有一定程度的“震荡”,设计和开发一整套的符合社会保险业务需求的应用软件难度较高。

第四,社会保险业务的开展涉及到的部门非常广,如参保单位、银行、税务部门、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等,需要做大量的协调工作并要取得各部门的密切配合。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开发的核心平台充分考虑了上述因素,是针对其核心部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业务管理系统而设计的,在需求分析时,着重分析了五个险种处理流程和方式的共性和差异以及各地业务处理的共性和差异,全面遵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标准和信息结构要求,结合社会保险业务开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各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了详尽的需求分析报告和业务流程优化建议。可以说,凡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考虑的问题,核心平台都考虑到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核心平台是符合社会保险业务发展需要的全面解决方案。

核心平台是一个通用性强、具有全新概念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当然,各地的社会保险业务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在保持核心平台提供的统一数据结构的基础上,针对各地不同的业务模式,核心平台有多种可选方案;通过方法库技术使不同险种既可无缝融合,又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拆分自如;通过模式选择、参数配置、指标扩充等功能完成系统开发中约80%—95%的工作。采用参数化的设计思想,不仅方便了本地化实施,提高了核心平台的适应性,简化了系统维护,而且业务人员通过参数的调整来适应政策调整的需要。同时,对于当地的特别需求,则可通过补充编制少量程序,完成本地化的全部工作。

核心平台针对相关部门的不同的业务系统,设计开发了不同的信息接口(如定点医院、定点零售药店、银行、税务、企业、财务等),界定了核心平台的内涵,扩展了核心平台的外延,方便了与外界交换信息或与相关信息系统对接。

第5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 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的又一成果,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任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无论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还是西方的平等、自由、民主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都表明一个基本观点:一个政治社会的组织和管理不能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尤其是当今中国,我们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迫切需要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并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和生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们处在一个思想活跃、观念碰撞和文化交融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便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落后文化得到改造,正确思想得到坚持和弘扬,错误思想得到抵制和反对,从而实现文化自身的和谐,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一个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现阶段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要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就保证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相反,如果我们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就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性质和航向上产生迷茫,就会在社会立场和服务对象上产生摇摆和偏移,就可能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理想是一种信念,表示着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现阶段我们全党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体现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激励着人民群众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而不懈奋斗。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将会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理想来奠定,凝聚民心,感召民众。

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爱国主义是当前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是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和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精神力量。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也愈加突出。

树立和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指的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人生态度、道德修养和治国方略等主要方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旗帜鲜明地规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辨别是非善恶、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和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基本原理,不断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对解决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念问题的新创造,是从思想文化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做出的科学解释。

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又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

1.加强党的领导和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和政府是责任主体。从历史上看,任何一项重大决策的贯彻,都要加强党的领导和管理。尤其在西方价值观念不断渗透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情况下,更要加强党的领导和管理。为此,要从三点入手:一是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适应了现阶段我国社会思想观念的新变化、新特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二是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各级党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在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当作大事来抓;三是要经常关注,周密部署,精心指导,推动这项工作深入开展,同时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把长期规划与近期安排结合起来,锲而不舍。

2.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离不开广泛的宣传和普及。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从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在与群众的交流互动中引起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群众使人们加深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认识和理解,使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体现在文化创作与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们,使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获得启迪。要努力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和提高素质。要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要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青少年进行由浅入深的教育,使学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阵地。

3.广泛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着眼实践,引导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只有融入渗透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化为大众的愿望要求和自觉行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中,使人们“学有榜样”。通过培育和宣传来自群众身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先进典型,引领人们根据身边实实在在的模范的人和事去选择、塑造自己的生活,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具体实在、可感可亲、可信可行;二是紧紧抓住诚信建设这个重点,广泛开展共铸诚信活动,推动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扎实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倡导相互关爱、服务社会的文明风尚;三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中,进一步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推动思想道德建设日常化具体化,努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第6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信息现代;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2-0156-05

马克思主义昭示我们: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以来,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信息时代,网络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传播媒介,它已经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宣传手段,也成为加强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杜威(John Dewey)1916年在《民主与教育》一书中,用一句简单但又发人深思的话评说传播:“社会不仅通过传播而存在,而且我们可以正当地说社会存在于传播之中。”在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传播离不开网络的支持。

一、网络传播及特点

互联网是目前在全球影响最大的一种开放性的信息资源网,它借助专门的通信界面和规程,使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局域网等组成庞大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存放和传输海量信息,供世界各地的网络用户查询和使用。

信息传播历经语言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过渡到电子传播时代,互联网的出现将电子传播推向了更高层次。互联网是源于美国ARPA网的全球范围的网际网。ARPA网设计初衷是要将信息从传递端顺利地传送到目的端,其本质特征切实推动了信息的自由传播。WEB2.0技术改变了传统网络信息传播中的高度集中控制,推动网络传媒走向了“自媒体”时代。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主流媒体”的声音逐渐变弱,人们不再接受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告知对或错,每一个人都在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

概而言之,自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是基于WEB2.0技术的信息传播,它具有数字化、多媒体、超文本等明显的技术特征,集多种传播形式为一体,作为电子传播方式的一种,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它在促进传统媒体变革与转型的同时,也改变了广大民众获取信息、接收信息的方法和渠道,其信息传播的模式、途径乃至所传播信息的内容与形式等均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传播模式的复合性

以信息传播受众范围为依据,可以将网络传播模式划分为四种,即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网络传播模式是这几种传播模式的复合体,它拓宽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各种信息传播模式之间的界限。网络传播既可以是点对点的信息传播,也可以是点对面、面对点的信息传播,还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网络传播作为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体现出其特有的复合性信息传播模式。

(二)传播途径的多样性

网络是现代高科技的杰出代表,是新时代人们用来进行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的中介。网络传播的途径有很多,它们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基础平台。这些途经主要有:(1)网络人际传播途径,包括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网络电话等;(2)网络组织传播途径,包括网上论坛、聊天室等;(3)网络大众传播途径,包括网站、博客等。同时,一些新兴的网络传播途径正逐步走进人们的视线。

(三)传播内容及形式的丰富性

从信息技术支持的角度看,互联网本身在不断进化:在第一代互联网时期,不同的用户在不同地方获得同样的内容;到了第二代互联网,有共同兴趣的人在一起形成网络社区;现在进入了互联网的第三个阶段,除PC之外,上网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电视、车载信息设备(IVI)等多样化的个人终端,都已具备了接入网络的能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终端的出现和普及,使得“永远在线”成为可能。这也使信息的传播从内容到形式几乎都摆脱了原有的限制,网络不仅可以传递大量文字信息,而且可以传递音频信息、视频信号等多媒体信息;网络存储技术的进步和带宽的增加,使海量信息的传播成为可能。网络域名、网站、IP地址数量及其增长速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网络信息容量的大小。

(四)传播速度的即时性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具有信息简单、信息传播迅速的特点。网络信息的排版制作过程相对简单,这无疑加快了信息提供速度,从源头上确保了信息传播的即时性。网络信息可以实时刷新,不受出版周期、播出时段限制,可提供最新动态信息。网络信息一经即可在世界范围内共享,它突破了信息传播地域局限,具有跨地域性传播的特点。

(五)传播操作的交互性

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主要是以“推送”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播,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反馈力度较弱,信息推送者也很难及时、大量地接收受众的反馈信息。网络传播则大大提高了受众反馈信息的能力,信息传播操作交互性越来越强。在网络传播三部曲――信息、信息浏览、信息检索过程中,搜索引擎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受众从网络中“拾取”符合自己需求信息的能力得到加强,提高了受众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加了网络信息传播操作的交互性。

二、网络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承担的社会任

网络作为大众传播中的“第四媒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繁荣发展、欣欣向荣的局面,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种类、不同专业性的网站不断涌现,使得网络在社会生活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使命,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任。网络舆论主体借助于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在网络上针砭时弊,对社会问题发表评论,以自己强大的舆论来形成民意,推动社会事件向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方面发展,成为促进社会建构的重要力量。网络应切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倡导者、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倡导者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条件下,我国正经受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这些思潮多元、多样、多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社会思潮,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民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脑、人心;要大力传播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社会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整合多元的社会意识,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织者

网络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各个领域,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引导人们通过有效的形式和载体,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公众中的认知,带动人们深入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做工作、学习、生活的指

南针和参照系,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推动者

网络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落实,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引导公众深入学习、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人们的吸引力,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引导力和推进力,不断增强人们自觉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者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先进文化的过程中,网络不仅要用正确的理论,而且要用鲜活的实践说服人、引导人和教育人,通过对实践中生动、鲜活的典型案例,塑造典范,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和旗手。

三、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势

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引导具有方向性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灵魂工程”,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任务。网络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新闻舆论阵地和文化传播阵地,其信息传播具有高效灵活、双向互动等优势,这些优势使得它具有比传统媒体优越得多的传播条件,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拓展新的空间,提供新的载体,同时也为执政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潮流提供新的媒介和手段。

(一)网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范围更广

网络的功能和特性决定了它的巨大优越性,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提供了现实条件。首先,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存和交往的方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拓宽了人们交往的范围。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交往不分年龄、性别、种族、国家。网络连接全球用户,覆盖的范围特别广泛。因此,利用好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网络具有信息量大,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一新的平台得以传播,让人们提振精气神,更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来。

(二)网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速度更快

网络的快速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迅速传播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网络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速度。互联网速度快,时效性强,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传播给大众,人们可以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大事、要事。其次,网络缩短了人们的距离,冲破了时空限制。网络使人们的沟通能力发生了显著变化,使人类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在网络中沟通、传播信息。互联网信息技术形成了网络化的信息高速公路,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把距离缩短到了极限。再次,网络更新周期快,能够瞬间把最新消息公布出来,人们得以更好地掌握国内外时事政治的变化。

(三)网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更趋人性化

通过网络,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任何人都有权享受信息和知识。网民有同等机会表达心声,网络社区中最底层或最边缘的人,与其他人一样,拥有同等的机会陈述自己的意见,这也在事实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在网上人人平等,信息人人共享。无论是谁都可以在网络上选择信息,都具有信息获取的自由。运用网络相互交流的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其次,网络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不再是一个被动过程,而是一个与网民们积极沟通的过程,人们既可以接受别人的信息,又可以反馈自己的信息。人们还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就改变了以前只能被动接受而无处诉说的局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更趋人性化。

(四)网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说服力

网络具有虚拟实在性,在虚拟时空中,人们摆脱了时空的限制,自由地表达意见。人们通过没有时空阻隔的网络可以针砭时弊、评议时政方针、弘扬社会正气,使人们深切理解并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四、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对策探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电脑网络的建立和普及将彻底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模式,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未来命运的主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可见,网络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载体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采用最易为网民接受的语言体系、现实事例,以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入耳、入脑、入心、入行”,真正为网民所接受和认同。

(一)整合媒体资源,使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

在社会文化观念的传播和引导中,除了占领传统媒体阵地之外,应当充分利用备受青睐的网络媒体,整合各类网络媒体资源,创设和形成良好的网络媒体传播氛围,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以感官的刺激、感性的启示和理性的引导。2008年,总书记在《人民日报》创刊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中指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网络媒体的自由式和开放式发展,网络媒体各自为政的传播风格和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新闻资源、人力资源的共享,限制了媒体对受众需求的合理挖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中,各类网络资源需要整合起来,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既坚守信息传播的基本原则和立场,又充分发挥各大网站信息传播的特色化优势和个性化风格,将科学的理论体系与灵活多样的传播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二)夯实引导机制,使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杠杆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传播媒体突破了时间与空间、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限制,并以鲜明的多元色彩和超强的互动性,打破了原有的言论生态环境和单向度的话语格局。网络媒体的“亲民”本色、自由性、开放性特征,使其影响力渗透到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中,深刻地改变着公共社会生活。一方面,新兴媒体自由、开放、互动的传播特点重塑着人们捕捉、接收信息的习惯,同时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特点乃至对世界的看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无约束性及信息的隐蔽性,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传播中也可能带来信息选择的困惑和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因为新兴网络媒体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且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在开放的网络媒体中,负面报道和舆论的传播速度会很快,影响也会更大。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传播模式中,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引导机制,是充分而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体功能的重要杠杆,是在实施网络化引导过程中趋利避害的关键因素。

(三)创新引导方式,使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备双翼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各类信息的传播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感官影响,开始朝着视、听、触等多元感观的全方位影响转变。网络信息传播的多维性发展促使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模式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因此,在向网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模式中,要特别重视开发和利用网络传媒开辟和开创崭新的教育引导方式。首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传播模式的思想引导体系、话语引导体系和行为引导体系。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传播方式大大削弱了传播者个人主观意志对内容的控制权,从而使得信息传播呈现出立体式发展趋势。基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也要从思想引导、话语引导和行动引导三个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构建起立体式传播引导方式,确保网络信息传播和引导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实效性,并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感染力和感召力。其次,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网络传播方式的多维性和动态性有机结合。在网络信息传播模式中,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基于实现单纯的“信息灌输”转变为多元的“信息选择”,根据网民求新、求异、求特的心理需求,通过多种个性化的方式将引导内容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发挥隐形教育的作用。诸如在网上创办通俗易懂的电子刊物,举行各类个性化网络文化活动,制作富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的网络视频,充分利用flash等媒体播放形式,把图文声并茂、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与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吸引网民注意力,并以直观而形象的方式感染网民、影响网民,激发网民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其受到熏陶和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网民的思想。

总之,信息时代网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尽管网络有一些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会冲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但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将文化教育手段与法制规范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法制促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健康发展,从而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渠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罗文东,自主、公平、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纲[J],山东社会科学,2011(9):39-43

[2]Dewey,John,Democracy and Education[M],New York:Maemillan,1916:5

[3]李强,从“e时代”到“i时代”――对网络传播的一种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11(8):58-70

[4]毛新青,虚拟世界的仪式狂欢――网络突发事件中的个体自由与社会控制[J],山东社会科学,2011(8):63-66

[5]郑洁,汪玲丽,白崭,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及功能[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9-83

[6]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17

第7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90后大学生;校园文化;社会实践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事关民族兴衰和国家前途。90后大学生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多变性不断增强,一些90后大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集体主义缺乏,荣辱观缺失等问题。高校必须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

一、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认同现状

当代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好的,体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基本一致。但也有部分学生受西方文化及制度的影响,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正确的价值认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价值取向模糊,出现了理想信念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等思想问题。90后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注重物质利益轻理想追求,注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利益。

2、知行脱节现象比较普遍。他们大多认同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道德准则,但对社会上流行的不良风气又有一定程度的认同和追随;在现实生活中,不愿牺牲自我价值去实现社会价值。

3、诚信意识缺失,道德观念冷漠。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大学生存在着一些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不守诚信、考试舞弊、羞耻感错位等问题。

4、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学习兴趣,参与度不高。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枯燥无味,表示对“两课”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二、加强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大学生价值选择的迫切需要。

90后大学生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开放,同时,西方腐朽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原本十分明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遇到挑战,大学生在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上感到困惑和迷茫,以至于形成错误的政治思想和价值理念。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校园里的多元价值观,就成为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选择的迫切需要。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

当前,国家之间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碰撞和竞争。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不断的今天,通过对全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以更好地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

3、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90后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当代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方向,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4、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有力武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社会思潮,有助于高校校园文化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助于用马克思主义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的、健康的、先进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三、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选择

1、课堂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也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尽快建立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专业课程和其它所有课程教学共同育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机制,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2、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社会现实平台

积极实施体验式教育,不断优化和完善实践教育模式。社会实践能让大学生更切实地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开展诸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当代大学生认识社会、增长才干、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良好氛围

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生活场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和言行举止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教育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融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话语权,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多样化之间关系,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刻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魅力。

4、推进载体创新,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途径,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以其开放性强、时效性强、互动性强、虚拟性强、信息海量等特点而被90后大学生广泛使用,他们正逐渐成为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新媒体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一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建立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的教育网站,唱响网络文化主旋律。二要要设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题的博客、论坛等交流空间,加强与大学生网络交流,追踪了解思想动态,牢牢占领网络文化主阵地。三要强化网络监管,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防火墙”,保证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畅通无阻,并得到广泛传播。

第8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引领作用;载体;三观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多元交织、信息传播迅速等多种因素影响的今天,高校校园文化正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受到影响。因此,高校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科学、系统地建设校园文化,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培育有特色、高品质的大学校园文化品牌为依托,进一步创造良好的高校文化环境,这对提升高校内涵、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

一、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文化品牌理论释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体系是指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集中体现了主体的愿望、要求、理想、需要、利益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发挥着核心主导作用,其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它从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2.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品牌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全体师生共同积累和创造并逐步形成一定特性的集教育理念、教学科研、管理机制、办学质量、课外活动、校园环境等多种因素于一体的群体文化,它反映了高校和师生共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高校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是指由高校通过多年的培育、创建,具有较好的社会影响,能突出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精髓。校园文化品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它不仅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全社会文化建设也具有导向、引领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内在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们的价值体系必须以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为核心,因此,当代高校所要建设的校园文化,应是反映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核心

在高校校园里,高校通过传授专业知识来武装学生的头脑,但浸润学生心灵或是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则是高校先进、优秀的校园文化。因此,面对多元化社会文化影响而呈现的诚信缺失、价值扭曲等现象,就要求在高校校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建设中,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放在核心地位,以大学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为载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磨炼和培育学生的意志和品质,引导大学生把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爱党爱国、勤劳勇敢、敢于创新的精神,并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实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引导大学生真正领会社会主义道德价值标准和道德价值取向。

2.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载体

高校的校园文化始终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育的形式、途径、方法是多样的,但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个载体。首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的载体来表现。其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自觉和环境的陶冶。发挥主体能动性和充分利用情境暗示性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方式,而校园文化正是这两种方式的最佳结合。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传播载体,校园文化包含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课内主要是通过“两课”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外主要通过开展精神文化活动与物质文化建设来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例如“青马班”、文化素质讲座等,以及通过宣传栏、人文景观等物质文化载体的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途径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校园文化是高校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

3.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内在要求。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筹和囊括了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内容和目标;其次,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均融合在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本质、任务、内容、目标等当中,并在其中得到集中的体现和反映。在一定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内容,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目标。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在具体实践中,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一方面,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深化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内涵;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载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汲取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具有很强的文化主导功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才能更好地培育和建设展现学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最终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高校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

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社会转型和变革,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对高校师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条件下,作为校内外具有较好社会影响,能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与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精髓,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更应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格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激励广大师生在实际学习工作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奋发向上,使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和文化陶冶,逐渐成为广大师生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从而稳固了高校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坚持用校园文化品牌所蕴涵的理想信念、大学精神、道德规范等文化因素引导广大师生自觉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是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学校从办学理念、发展规划、管理机制等各方面统筹考虑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机制、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而帮助高校有效地解决规模与质量、结构与效益之间存在的矛盾,促进自身的协调发展;帮助高校发现并解决广大师生生活、学习、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帮助高校从大局出发,科学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飞.文化的力量[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

[2]宫志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陈云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01):36-38.

[4]黄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引领[J].江苏高教,2011(04):122-124.

[5]卢景辉,高云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高教探索,2007(06):92-93.

[6]荣建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科学之友:中,2010(08):111-112.

第9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范文

论文关键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向上、同心、同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撑和动力之源。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官兵思想活动的知识性、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也给官兵思想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些变化和影响,使得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知识性日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越开放,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越丧失,受者所接触的信源也就越多,思想政治教育越知识化,政治权威越受到知识权威的排挤。这要求我们积极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深入进行军队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一步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政治上的坚定源自理论上的清醒。同志曾指出:“党的建设最根本的问题是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期党的理论建设的重要成果,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也是中华引领时代风尚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由我军的性质、宗旨所决定的,是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同志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等思想和方针原则的实际举措,是我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经验的科学,也是有效解决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需要。

我军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永远不变的“军魂”。军队在思想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走在全社会的前列,是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和同志的一贯要求。知责思进。我军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担当起走在前列的重任,必须重视对官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我军形成的优良传统,如“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闪烁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光辉。在“伟大的壮举,光辉的历程”——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上,短短56天,参观人数高达201万人次。长征对革命英雄主义和崇高政治信仰的诠释,打动了千千万万观众的心,为当代中国人筑起了精神高地。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我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军履行使命任务、加强自身建设、培养战斗、精神、提高战斗力等,都需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汲取“营养”、提供精神动力和把握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人的精神家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前,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复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与敌对势力的斗争,不仅是军事斗争,也是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的较量.同时还是价值体系的抗衡。因为,动摇一个国家、一个军队的核心价值体系,方式更隐蔽、手段更巧妙、代价更低廉。只有着力构建和巩固军人核心价值观,才能有效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输出和渗透,确保部队建设的正确方向。因此,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官兵的自觉追求,是确保部队建设方向的需要,是履行新的职能使命的需要,也是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基本内容。这些内容构成了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基础。我军的性质以及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有其鲜明的特点:

一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二是强烈的使命意识。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要求我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确立忠于职守、不辱使命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切实把本职岗位作为报效祖国的重要平台。三是英勇善战的战斗精神。官兵的战斗精神历来是战斗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是战斗力的催化剂。军人必须把高标准地履职尽责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通过不断锤炼、锻造过硬的本领,提升部队战斗力。四是鲜明的荣辱观念。军队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军人的言行举止直接关乎党和军队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对于军人来说,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五是强烈的团队精神。团结友爱、亲密无间的内部关系,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是我军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重要标志,是夺取胜利的可靠保证。要着力构建密切和谐的内部关系,凝聚广大官兵的智慧和力量,使部队始终成为团结战斗的集体。六是不竭的创新精神。信息化条件下,军队作战任务、对象、手段、和条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要求军人树立与“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不断创新。由上可见,尽管我军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但都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找到基本的依据。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教育引导官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自觉追求,是塑造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二、把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军队思想的全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军的精神之魂。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部队思想建设和官兵精神生活的主旋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必须紧密结合军队的使命任务与军事斗争准备实际,找准切入点。要加强宣传教育。“正确的思想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之中,说服和掌握广大群众,并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从根本上显示自己的力量。”“要关注官兵训练,关注官兵生活,关注官兵发展,用正确的舆论、科学的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武装、引导、塑造和鼓舞官兵,使他们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旺盛的革命斗志,投入到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各项工作中去。要加强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融人军事斗争准备和军队建设全面发展的实践中,要求始终把英勇善战作为军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实践平台,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大力强化官兵顽强拼搏、敢打必胜、献身使命的战斗精神,激发官兵忠诚使命、履行使命、不辱使命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推进国家改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要加强组织领导。深刻认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关系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全局的大事来抓,做到全员参与、全程纳入、全面覆盖,充分调动广大官兵参与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此牵引部队建设科学发展。

当前,军队建设面临一系列新特点 、新课题,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以及军队改革的深入发展,在给军队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使军营人际关系趋于复杂化,在廉洁奉公、诚实守诺、官兵互信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疏导不良情绪,引领正确行为,化解各种矛盾,增强军队的凝聚力。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目的在于形成全体官兵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要通过教育,引导官兵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武器的关系,促进人的发展、武器的更新以及二者之间的全面结合;确立互助友爱的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军营内部的人际关系,倡导和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道德的军营风尚,创造和强化官兵平等、诚信友爱、礼让宽容的军营人际;确立协调发展的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军地军民关系,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地方建设和军队建设协调一致、共同发展。

三、创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

1.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要通过典型宣传,树立道德楷模。以教化立荣,激励人们见贤思齐、积极向上;以教化弃耻,形成人人崇荣、人人知耻的人文环境;以制度兴荣,褒奖美德,让光荣的行为大行其道;以制度抑耻,堵塞漏洞,使可耻的行为无处容身。“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官兵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2.发挥人格感召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军队建设中落实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部队各级领导干部的言行表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干部首先要做到。如果说一套、做一套,说的大道理都是要求别人的,自己不起模范作用,那说得再好也没有用。”要通过各级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在坚持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当标兵、做楷模,以自身良好的素养和形象感召官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官兵头脑,扎根官兵心中,转化为官兵的自觉行动,促进部队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真正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