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生;古典诗词;学习兴趣
古典诗词是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博大精深,志存高远,千古不衰,被世代吟诵。千百年来,它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境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素养。平时让学生多读、多背一些古典诗词,有利于他们增长知识、扩大视野,有利于他们丰富思想、陶冶情操。然而,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有限,古典诗词对他们来说十分难懂,如果教师的教法单一,就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我认为,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时要读写结合,扩大知识面,老师要扩大教学范围,拓宽孩子们的知识视野,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课内、课外要双管齐下,多运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
一、在诵读中品味诗词魅力
叶圣陶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在进行古典诗词教学时,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反复诵读,使学生身入其境,心感其情,和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能够自行品味出古典诗词的意境美、音韵美和节奏美。所以,反复朗读是学习古诗词行之有效的方法,既能激发孩子们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朗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可全班齐读,也可按照诗词的特点分男女声朗读,还可以分角色朗读。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表演欲,发动学生进行朗读表演,提倡“精读”“情读”“美读”。还可运用小组轮流读、比赛读等方法,总之,运用多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我的教学主线就是朗读,先指导学生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试着理解诗意,再进行欣赏性地朗读,并配以音乐来强化朗读效果,使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借助自己的理解与想象,一边读一边用手势、动作、表情来增强诗的表现力,这时,诗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就会通过反复诵读比较形象地表现出来,并且让学生品味友情的可贵,学会珍惜友情。
二、在情境中体会诗句魅力
传统的教学侧重对古典诗词内容的讲解,却忽视了对诗词意境的理解。诗歌体现的是一种意境,语言非常优美,体现的是多姿多彩的画面,体现的是各种各样的心情,情境交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对古典诗词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浅显的语言文字理解上,而应讲求意境,再现真、善、美的艺术情境。要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充分再现诗词的意境之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中配以古朴典雅的音乐、精美的画面,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听与看中感悟诗词之美,感悟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在体验中让真情流露
古典诗词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人心智,当然诗的这种作用离不开情感的体验。教学中都会安排实践活动,而且形式多样化,如情境表演、演唱、补白、游戏、绘画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个性,发挥特长,同时加深了对诗的意境、情感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为诗作画,让学生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的艺术美感,更好地理解诗人表达的感情。
四、在想象中感受诗词之美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要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画面美。首先,要多运用绘画、幻灯等辅助手段展示画面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教学中,要触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联想、假想、反想、续想、补想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感受诗的意蕴美。比如对《咏柳》的教学时,多媒体出示柳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柳树,学生能够以自己看到的柳树展开想象,对古诗的内容就很容易理解了。学习之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副自己想象中的柳树图画,使学生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平时的教学与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培养他们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不断地引导他们多读、多背古典诗词,多积累一些古典诗词,增加他们学习古典诗词的信心,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他们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梁维玉.让孩子们对背些古典诗词[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
[2]连翔.浅谈如何让学生对古典诗词感兴趣[J].学园:教育科研,2012.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戏剧元素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113-01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是我国声乐艺术发展中的启明星,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随着人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认知水平的提高,中国古典诗词艺术作品逐渐被关注。
一、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
在唐朝时期,诗歌被谱入歌章,并在王公大臣的宴会上传唱,这一时期是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鼎盛时期。随后就是曲子词的形成,宋代的曲子词作是我国长短句的鼎盛时期,这种长短句易唱而文词高雅,使之与音乐的结合较诗句更为自由,体现了音乐与文学的高度结合。紧接着就是元曲的出现,元曲着重于抒情、叙事以及写景,在用词方面口语化较为明显,具有一定的通俗化特点,是词与曲的完美结合。明清时期出现了“俗曲”,又被称为“小令”或“杂曲”,加之以乐器伴奏,形成了具有艺术色彩的民歌。
二、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戏剧性元素概述
(一)戏曲音乐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运用。戏曲音乐作为我国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曲调、行腔等方面都具戏剧性特征,也正因为如此,戏剧中的曲调以及行腔常常被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所学习和借鉴,还常常被运用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之中。
在我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中,人们常常为了体现诗词内容的时代特征以及古典艺术歌曲的民族特征,将戏剧元素中最具表现力的戏剧旋律应用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之中,从而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与戏剧元素完美地展现。例如在《竹枝词》的创作中,冼星海不但将西方的作曲手法运用其中,并且研究分析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以及结构特征,将京剧等戏曲曲调的特征在创作中完美展现,例如拖腔、甩腔等元素的运用。
(二)戏剧表演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运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以戏剧中“百戏之祖”昆曲为例进行说明。一是在舞台表演中,虚拟动作的运用。昆曲中的演员在进行生活动作的表现时,并不是将生活中的一些动作进行生搬硬套,而是对其进行感悟和思索,形成程式化的艺术语言,以虚拟性的特征展现生活场景,也就有了在舞台上虚拟时间、地理位置等场景,例如戏剧演员在表现大家小姐害羞时,会用手绢遮住自己的嘴等虚拟动作。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歌词凝练晦涩,在进行表演时,必须将词曲的歌唱以及肢体动作和演员的眼神进行融合,通过表演者的形体姿态以及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进行诗词内容的展现,从而让观众正确领会和理解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思想和意境。二是戏剧中眼部表情的表演艺术在古典诗词艺术中的运用,戏曲讲究“神韵”,即是通过表演者的眼神来表现歌者的气质和词曲的意蕴,戏剧中有说,“一身之戏在于脸,脸上之戏在于眼”,因此,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表演中,也将戏剧中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及“喜、怒、哀、乐、悲”等神情恰到好处地运用,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的意境以及人物形象展F得淋漓尽致。
(三)戏曲艺术的虚实相生在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运用。我国传统文化中,讲究虚实相生、时空结合的概念,在戏剧艺术作品中,尤为凸显,舞台上的布景非常简单,甚至不用布景,或者根本没有比较真实的布景。然而戏剧演员却能用非常简练的戏剧动作和肢体动作,将戏剧内容中虚拟的时空以及情景等完美地展现出来。曾经有戏剧前辈说过,“戏剧的布景在演员身上”,这就需要演员根据戏剧内容,活灵活现地将表演程式和手法运用其中,将戏剧剧本中的人物感情进行表达。在欣赏作品时,观赏者也似乎忘却了舞台的布置,实现了“实景清而空景现”的舞台效果。也正因为如此,将舞台的布景进行空白,能引起观众的思索和想象,还能将其注意力集中在演员身上,更好地将创作者的情感作一展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以及历史的洗礼,其文化源远流长。戏剧元素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运用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主要展现在音乐、舞台以及留白三大元素的运用上,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民族性特征得以展现,同时,将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与戏剧元素进行行之有效的结合,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更好地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
参考文献:
[1]曾广海.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及演唱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时楠.浅析古典诗词歌曲演唱艺术及教学特点[D].福建师范大学,2014.
[3]吴婷婷.探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演唱特点[D].上海音乐学院,2013.
关键词:枫桥夜泊;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旋律风格; 演唱技巧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诗词与西方艺术歌曲形式相结合的声乐体裁,其显著特征是歌词均源自中国古典诗词,通过古诗、音乐、人声的结合,充分展示古诗优美韵律和语言魅力,它逐渐从对欧洲乐派艺术歌曲的借鉴中独立一家,充分发挥古诗词与中国特有五声调式之韵味,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社会文化生活及现代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枫桥夜泊》之意境
《枫桥夜泊》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以唐代诗人张继的同名诗为词所作。张继,唐朝不第书生,本诗作于作者科场失利返乡途中,因此诗中字句都流露出幽幽的失落惆怅之情。他生平所著不丰,唯有《枫桥夜泊》流传甚广。“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短短四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意浓厚。诗中对江南深秋月夜的细致刻画,使人眼前不觉呈现出渔火缀江面,枫叶伴客船的画面,由此从有限的画面中延伸出悠长的韵味和无穷的美感。首句以“月落乌啼”为诗头,有声有色有情,夜月东升,乌鹊哀鸣,伴着充盈天地的霜气,为这深秋之夜洒下丝丝凉意,作者也触景生情,不免“愁”由心生,江风拂叶,渔火点点,勾起对故土的思念,可面对一片迷茫的前途,诗人心中怎一个愁字了得。正当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正是这寒山秋叶对孤舟,诗人聆听钟声阵阵,从之前的入境到“到客船”渐远的出境,也是此诗对人超越自身而达于超脱的彼岸世界之哲学高度的提升。此诗看似写景,却寓意深刻,将诗人主体的感官世界、情绪世界与自然、人世和超然的宗教世界完美融合,使本诗本曲本作者的意境由此升华。
二、《枫桥夜泊》之音乐
《枫桥夜泊》在音乐上大致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歌曲结构上讲为带附属前奏、尾声的单二部曲式。作曲采用了中国雅乐七声调式,华彩乐段又采用了传统的六声调式:宫、商、角、徵、羽、闰的音阶排列方式,运用音乐中传统的起、承、转、合式,使音乐在含蓄中绽放着中国古典民族色彩。其次,歌曲创作在极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古代音乐风格特点的同时仍然有现代音乐元素的体现,例如歌曲中大量的半音行进和旋律半音回旋,频繁转换调性使音乐的色彩丰富异常,这些元素的运用在当时中国声乐作品中并不多见,因此也为《枫桥夜泊》典型的中国古典音乐的风格定调,使其在同时期作品乃至今日都大放异彩。
值得一提的是《枫桥夜泊》的伴奏;众所周知,歌曲的钢琴伴奏对于作品也有着决定性的因素。本曲的伴奏与旋律融为一体,切合得恰当好处,准确地表达了歌词的情绪和意境。钢琴对主旋律的模仿、对比交织在一起,将诗人凄凉悲愤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伴奏每一小节都以色彩虚无缥缈的纯五度和弦为始,声声相扣,犹若夜半钟声敲打于心。陈鹏年在《歌曲写作技法》中分析黎英海《枫桥夜泊》写道:“《枫桥夜泊》这首歌是用立体的手法来写作的。引子开始低音层用五度音奏出模仿式的、缓慢的、从弱到中强的钟声,以后每个小节都有,贯穿全曲,直至消失。钟声成为全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手法十分巧妙、自然。”而以往为该诗谱曲的作者“到了第三句唱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后才出现几次钟声,以引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种手法虽不能说不好,但未将钟声成为艺术构思的组成部分难免有插标签之嫌。”在本曲中的伴奏部分对古寺钟声的模仿演奏亦为本曲重要的音乐特征。
三、《枫桥夜泊》之吟唱
《枫桥夜泊》从整体情感上把握,应当主要突出“愁”字,惆怅的情绪也是全曲的感情基调。琴声起,由远而近,空灵悠远,五度和旋模仿钟声阵阵,作品每句词都以二度或三度的长波音结束,提示歌者应当以弱声吟唱的方式完成句末,犹如内心悲诉。首句“月落乌啼”声色俱备,其中尤其以“落”、“乌”二字倾注悲苦之情,“霜满天”则为本句重点,与前一个音形成八度关系,尤见寒苦之意。“江枫渔火”的出现,似乎在那一江落寞中,诗人渴望借此景得到一丝的平静,情绪和音域上也与前句形成对比,呈现回落趋势;可是看着这秋枫片片、渔火点点,却只能“对愁眠”。正当愁思万缕时,忽听“姑苏城外”的寺庙里传来阵阵钟声;在这钟声中,客船也到达了彼岸,这时随着音乐的平静,预示着诗人内心的升华,渐渐由入境至出境,闻钟声观离人过客恍若隔世,而在“到客船”的反复吟唱时,歌者情绪有着细微的变化,因此在演唱的同时声音由近及远,仿佛随着离人慢慢消失在这茫茫雾色之中。本曲有一处妙笔,即为每一句词都有二度或三度的音程伴随长波音的出现,呈现空灵之象,因此对歌者气息、技巧、情绪表达都有相当高的要求。在末句出现的时候,歌者应当以犹若浮丝的弱声加以吟唱法,以体现古诗词特有的韵味,给人余音绕梁之感。笔者认为实际上,本曲中吟唱部分的表达方式可以追溯到中国西周,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古代的诗歌最初的形式皆为口头传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歌词;因为当时诗歌主要在民间流传,而民间音乐尚未成熟,因此更无规整的调式调性之说,于是古时的诗歌曲调比较生涩;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音乐和诗歌独为一家,但音乐中的唱词仍然是诗词内容,而当时诗人在诵读作品时受到过去传唱诗歌的影响,仍然是半歌半诵,因此“吟唱之法”便应运而生;吟唱的方式在众多中国古代戏曲中也有其元素的存在,譬如京剧的拖腔。本曲中之所以运用如此之多的吟唱方式,一方面使歌者运用技巧更加完美的在声乐作品中展现,另一方面运用古代吟诵之腔,诗中有歌,歌中有诗,以一种古典的方式表达本诗的意境与情感,可谓点睛之笔,同时也使本曲有着与传统中国艺术歌曲不同的音韵之美,由此展示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一株绚丽的奇葩,数千年来,它以简练的语言、高远的意境、丰富的内涵,传达着中国特有的文化底蕴。从音乐创作上讲,古典诗词激发了无数作曲家的创作灵感,由此写下了经久不衰的作品。这些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艺术歌曲至今仍是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的精品之作。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受前人启发将目光投向了古典文学的歌曲创作,那些传颂千年的古诗词成作曲家在创作生涯中不竭的源泉。我们相信,如《枫桥夜泊》一样,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将随着国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音乐文化史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
[2]梁茂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提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1:2.3.
【摘 要】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领域中一朵耀眼的奇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是教学的难点。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和体会,从知人论世、反复吟诵、解读鉴赏三个方面对古典诗词的教学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古典诗词;知人论世;反复吟诵;解读鉴赏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素有“诗国”之美誉。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元曲,创作繁荣,名家辈出,精彩纷呈。学习古典诗词,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古典诗词,每篇都是古典文学的佳作。那么,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呢?
1. 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要想理解古典诗词的内容,首先要对作者本人和诗歌背景有所了解,即古人所说的“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这样既能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讲李白的作品时,应该首先全面地介绍李白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经历、思想、个性,努力还原出盛唐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环境和这个环境中生存、思考、写作的活生生的李白。
李白是一个富有浪漫气质和个性自由的人物。一方面,他以不世之才自居,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另一方面,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承,也不屑于与世俗沉浮。他在诗歌中塑造自我,表现自我,突出了他独特的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体会《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深刻寓意了。
2. 反复吟诵,整体感知 诗歌的语言含蓄隽永,音韵和谐,节奏分明,最适宜朗读。通过反复吟诵,学生就能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感受作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例如学习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要让学生去感知词中所寄寓的情感,对初一的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所以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诵来捕捉情感的信息。首先,让学生自由读,在朗读中揣摩、品味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悟词的意境。
其次,老师自己或找一个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范读。范读者读的时候要注意节奏、语速、语气、语调,让听者感受到一种良好的语言熏陶。最后,要求学生齐读,体味这首词音韵的和谐,节奏的明快,引起感情的共鸣,增强词的感染力。通过这样三个层次的反复吟诵,学生对于词中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那种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必然有所感悟。通过反复吟诵,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从而体验诗人的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这种方法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应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如果教师以讲代诵,效果恐怕就没有那么好。
当然,朗读古典诗词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尽情地享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此外,反复吟诵之后,如能背诵,效果就更好了。多背诵一些古典诗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优美词句的积累、文言语感的培养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 解读鉴赏,深入探究 古典诗词的解读鉴赏,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去解读鉴赏一首古典诗词,笔者觉得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细读诗题,感知诗词的内容。 许多古典诗词的题目向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有的简洁地概括了作品的主要内容,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如夏完淳的《别云间》,这首诗的题目,不仅交代了地点(云间),又表明了情感(别),一看诗题未读诗句我们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主旨――诀别故乡之作。可见,我们指导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时候,一定不能忽视诗题。
(2)抓住诗眼,体会诗词的情感。 鉴赏诗歌,不仅要抓诗的题目,更要把握诗词中提挈全诗、凝练传神的关键字眼,这就是所谓的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例如,学煜的《相见欢》时,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之后老师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首词应用怎样的一种感情来读?可否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呢?”这样的提问就是在启发学生寻找文中的诗眼。学生明确是“离愁”。的确,这个词就是诗眼。接着,教师可用这个诗眼继续教学,提问:“作者写了哪些离愁别绪,为什么是'剪不断,理还乱'呢?”这样就通过诗眼把学生带入到诗词的意境之中,能够使学生深入去探究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情感。
(3)研读意象,感悟诗词的意象美。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进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是基本固定的,如“杨柳”,用来表达离别思念之情;“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所以,阅读古典诗词,只有抓住作品中的意象,了解意象所象征的意义,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体悟诗词的意象美,真正读懂古典诗词。
以上是笔者教学古典诗词时一点粗浅的看法。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古典诗词的教学需要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古典诗词的教学更为生动,更具活力,从而让这朵耀眼的奇葩散发出更大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张港.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关键词:高考;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187-01
我国是诗的国度,引导学生走进古典诗词辉煌华美的殿堂,激发他们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的热情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以及鉴赏古代诗歌能力的重要一环。随着近几年高考对考生古诗词鉴赏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成为我们教学中必须涉及的教学内容。本文从高考出发,紧扣考试大纲,以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审美趣味为目的,提出了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高考背景下的诗歌教学,已经对教师和学生在古诗词教与学的方法上提出新的要求,只有通过深入分析考纲,比较总结考试重点,掌握古诗词特征,才能总结出新的方法,新的模式,来更好地应对高考,满足现代教学对古诗词鉴赏课提出的新要求。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对古典诗词教学提出五点改进方法:
一、 提升教师素质
从执教者的角度来说,要改变古诗一词这利,困境重重的现状,就要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诗歌是表现情感的艺术,古典诗词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时而激越时而低沉,但无论怎样,抓住诗词里所表现出的情感,是抓住诗歌内涵的关键所在。这种感情一旦被挖掘出来,就会形成感人肺腑震人心魄的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启发学生透过字面挖掘这些情感的引导者。在讲解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感官系统深刻地体味这些感情,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想感染学生,教师必须自己先进入角色,必须把自己置身在古诗词营造的意境当中,把自己当成作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含蓄的古诗词在学生面前变得鲜活开放,易于理解。
二、更新古诗词教学理念,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诗歌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虽然也强调师生的交流,但都是在教师“一问一答”的控制模式下进行,依靠学生自主查找资料、集体讨论的学习活动很少。这样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丝毫带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取得的成效也不是很明显。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宣讲者,也不能武断地作出自己的评价,把教学的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开放活跃的思维,才能让他们自己真正感知到诗歌的魅力。
三、优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设备包括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资源,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走进语文课堂,并以其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将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有声音有画面的媒体,向学生形象地展示古典诗词深邃悠远的意境,优美独特的语言,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审美水平的提高。
中国古典诗词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境为解读者营造的其实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老师需要激发学生透过文字去欣赏这幅图画,多媒体无疑是教师用来展现诗词图画的最好手段。当教师讲授一首诗词的时候,多媒体可以伴着教师的讲述播放优美的音乐,在这种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可以将他们直观的感受同自己熟知的场景、知识和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结合起来,进行再次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词的美妙,审美能力也随之提高。多媒体帮助学生在解读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对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深远的意义。
四、渗透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修养
古典诗词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培养诗人,而是通过对这种极富魅力的文学样式的学习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从而把古典诗词中体现的人文精神通过审美活动播种在他们的心田里,这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让诗歌的教与学回归到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中来,培养学生更充分地感受、欣赏、濡染真善美的人文修养,是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需要把握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是现代社会对每一个合格的高中生的要求,而古典诗词博大精深的境界正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宝藏,是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净化他们心灵的营养源泉。
五、化诗入文,一举两得
【关键词】古典诗歌;诗歌词赋;现代信息文化;意蕴润泽
1、古典诗词的特点与韵味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从孔夫子到如今,诗歌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已经度过了五千年的岁月,人们早已经将诗词歌赋作为伦理道德教育的载体和陶冶情操的特殊工具,可以说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年过耄耋的老人,都可以随意背上几句诗歌。
中国的古典诗歌一般都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景色来烘托出气氛或者意境,比如王维的《过香积寺》 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诗的点睛之笔是 “咽”和“冷”两个字。山中的流泉由于受到岸边岩石的阻碍,发出的声响就像人的呜咽之声,而照在青松上的日光,由于周围山林的阴暗的衬托,显得更加阴森,可以说这两个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山林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2、流行歌曲的“中国风”现象
我国流行音乐逐渐发展起来是在七十年代,开始的时候是借鉴西方的古典一月,后来受到北美黑人的音乐,开始有R&B曲风的出现,人们一直以为流行音乐开始进入“荒芜期”。在当时虽然也有部分涉及“中国风”元素的歌曲,例如毛宁在当时演唱的《涛声依旧》中歌词有“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其中我们显而易见可以看到唐代张籍的《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夜半钟声到客船”等词句的影子,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使终还处于尝试的阶段,只是歌词中掺杂着具有诗词特色的词语,而旋律依然是流行歌曲的曲风。直到周杰伦的“中国风”出现,似乎才是为流行音乐注入新鲜血液,那时“中国风”才开始正式步入歌坛,成为转变流行歌曲一沉不变局面的生力军。如今所谓中国风,即“三古三新 (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曲风。歌词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语言与内涵,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与现代乐器相结合,歌手可以用通俗的唱法与古今结合的编曲烘托歌曲古典的氛围,使歌曲有着忧愁,深远,幽雅,深沉等多种气氛与意境。
3、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不同时代特征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大众传播媒介的美学意识到必须讨人高兴和赢得大多数人的注意,它不可避免的变成媚俗的美学。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整个生活的包围与渗入,媚俗成为我们日常的美学观与道德。”虽然按理说我们的流行音乐应该随着人们的审美提高而使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但是近几年反而“中国风”歌曲大行其道,与我们传统的古典诗词紧密相联系,甚至在流行歌坛上成为主力军。然而大部分人认为古典诗词属于高雅文化,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用众所周知的成语就是“泾渭分明”,通俗一些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确实,古典诗歌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代表着我国五千年来的文化积淀,而流行歌曲只是大众空闲的娱乐方式,两者的差距还是有的。在“中国风”挂起狂潮的时候,也有部分歌手故意创作“中国风”歌曲,为了寻找卖点,把歌曲反而制作的粗糙不已,对于歌词的创作,只是将一些词句简单叠加,根本无法展现出古典诗歌的文化内涵,要知道古人创作一首诗歌,是为了表现出内心的某种情感,而不是单纯地为创作而创作。
4、两者的碰撞与带来的启示
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完全地将苏轼的《水调歌头》的词句放进歌曲,曲调优美,用古典乐器将歌词完美地衬托出来,加上王菲那天籁的声音,似乎能让人看到苏轼当时在那幽静的环境中抑郁的身影。每当mv中看到作词人苏轼的名字,人们的内心还会产生温暖的感觉,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它说明了古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
中国风歌曲的歌词创作不能一味遵循着复古化,而是需要音乐人的创新,但是要在遵循古典诗词特质的基础上。例如周杰伦的御用词人方文山就是很好词作者,他的歌词复古化主要体现在创作题材、意象选用、意境营造、音韵追求四个方面,把歌词的“中国风”凸现出来。例如金曲奖作品《东风破》就是很好的例子,它里面使用了很多“转化”的手法,例如:“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在这两句中,“漂泊”、“浪迹天涯”、 “离愁”、“孤单”等抽象名词,颇有古典诗歌的意境,然后通过现代人的思想,把它们转化成一缕缕忧伤的意境,再加上二胡的伴奏,把深远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
5、结语
作为我国几千年文化累积下来的文化遗产,古典诗歌会一直保持着对今后流行歌曲的深厚影响,现代文化也会一如既往地对古典文化进行借鉴。然而随着外来文化的侵袭,古典诗歌作为我国宝贵的特色文化,音乐人们应该秉承继承与传承的态度去将我国特有的文化魅力展示给世人。但是也要遵从客观的文化基础,保持古典诗歌原有的文化内涵与诗歌特点,在遣词用句、主题营造、意境铺陈等方面进行特色的创新,使现代与古典通过音乐的魅力完美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薛青涛;孤吟山鬼语愁心――王沂孙前期词社会文化心理探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霍明宇;宋代令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关键词:鉴赏能力 教学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强调要“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中国人传统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的积淀,润泽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因此,诗词鉴赏成了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必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那么,诗词教学如何通过优化教学策略达到育人的效果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些感悟,希望对古典诗词教学有一定的益处。
一.反复吟诵,感悟诗情,化育灵魂
吟诵,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活态,它能深化对诗词的理解。吟诵历来是诗词鉴赏的切入点和大前提。吟诵,重在诵。古诗词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节奏。要体会这种美、必须吟诵。吟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古诗词的审美教育是通过美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启发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由感知美入手,到欣赏美、热爱美,最后创造美。吟诵是以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与之心灵相融,实现读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通过吟诵能让学生更有效地获得对美的感性认知,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使其产生对诗意的理性认识和思考。
诗词的情感是借用韵律节奏的外在形式,通过一定的方式意象组合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吟诵才能更好地将作者的情思以整体的方式诉诸人的感觉、直觉,使鉴赏者得到最深切的体验。如李煜的《相见欢》用了一种低回、沉重的韵律和节奏,几乎是一韵一顿,勾画出了作者凄婉欲绝的感情。如果在吟诵中诵出了这种低回沉重的韵律和节奏,就能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因此,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诵,可以在朗朗读书声中顺着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起到润养身心,化育灵魂的作用。
二.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追寻诗词的意境之美
艾青说:“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因为作者在创作诗词时,不仅有着强烈的感情,而且还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所以,我们要鉴赏诗词所创造的意境,也要发挥想象和联想。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古典诗词浸润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来创造意境。只有把握景与情的联系.才能入境。鉴赏诗词,捕捉意境,则是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一再创造的审美意识活动,离开了读者生动活泼的想象将是无法实现的。如,鉴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鉴赏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词;没有想象,诗词就不能飞翔。如实地描绘得再好,也只能得其“形”,而不能传其“神”。因此,我们在进行诗词鉴赏时必须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古典诗词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开拓想象,指导他们捕捉意境中闪光的东西,引领他们进入诗的意境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在施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诗的意境、情感就自然得到了把握,审美情趣也随之得到提高。
三.依托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顾名思义,就是多种传媒手段的综合运用。通过图像、画面、声音、动作的综合运用,展示一幅立体的全方位的视听形象,把语言文字转化为视听形象,这是电子传媒文化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地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获取诗词的意境,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特定的氛围中,实现以声传情,以形传意,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如鉴赏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句,可以用慢镜头的形式,把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画面展示出来,学生不但因之胸怀阔朗,而且容易体会当年作者那种燃烧着的激情,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总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中语文;诗词;差异;
初、高中语文课堂中离不开古典诗词教学,但是通过对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课堂进行仔细研究和比较之后,就会发现初中和高中阶段虽然都进行古典诗词教学,但是教学的侧重点和重难点等方面是截然不同的。无论是初中教师还是高中教师,只有明确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差异性,才能够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让古典诗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真正的价值光芒。
一、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进行差异分析的必要性
(一)实现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衔接的需要
初中和高中的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通过初中和高中阶段古典诗词循序渐进性的熏陶,才能够真正地领悟古典诗词学习的真谛,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分析诗词。因此,语文教师只有把握住古典诗词在初高中教学的差异性,才能够让古典诗词的学习从初中到高中实现完美的衔接。初中阶段的古典诗词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求学生能体会诗词的感情、节奏韵律,重点在读读背背,了解诗词内容,而对于品味诗词的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等方面则不需要重点掌握。而高中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则不仅要分析意象、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还要鉴赏古典诗词的象征等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更要求学生能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培养审美能力。
(二)提高古典诗词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在初、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例如教学方法的单一化;重理性而轻意境;诗词分析程度不适宜等。这些问题的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语文教师没有认识到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差异性,从而在课堂上笼统地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程式化地进行古典诗词教学。因此,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其实效性都大打折扣,达不到原有的教学目标。可见,要提高古典诗词教学的实效性离不开对初高中诗词教学中差异性的探究和理解。
二、导致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一)初、高中学生理解能力不同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具有丰富的内涵。当初、高中生学习这样底蕴厚重的知识点时,离不开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参与。然而,初高中学生在理解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初中生的感知能力虽然具有一定的发展,但没有高中生感知能力的深刻。从思维能力上看,初中生具有了逻辑思维能力,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不强;而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有绝对优势,他们的思维开始成熟,越来越表现出思维的独立性和批评性。总之,对于古典诗词而言,高中生的理解力比初中生的理解力要好,并且高中生对古典诗词问题的分析和探究的程度也要强于初中生。
(二)初、高中学生学习兴趣不同
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集哲学思想、人生经验与审美意蕴于一体的瑰宝。古典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初中生还很难理解和体会古典诗词中的深层含义。因为古典诗词离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学生更易对眼前的可知可感的事物或是具有超前理念的新奇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虽然,很多古典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由于缺乏探究古典诗词深层次之美的好奇心加上初中生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比较模糊,因而对于古典诗词的兴趣并不浓厚。不过,高中时期的学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评价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提高了,能够比较客观、全面、主动地分析问题。当高中生们面对古典诗词这样有富有诗意和美感的作品时,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陶醉于古典诗词中那特有的意境之中。可见,初高中学生对于古典诗词学习的兴趣不同也是不同学段诗词教学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初、高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同
初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还不成熟,适合理解简单的古典诗词,对于意蕴丰富的诗词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而,对于大部分古典诗词存在着理解障碍。然而,高中生相对于初中生来说心理发展水平提高,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个性品质趋于成熟,情绪体验更加深刻,自我评价的能力开始成熟。对于古典诗词的分析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因此,鉴于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同,在教授古典诗词时要考虑到初高中学生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从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三、初高中古典诗词课堂教学差异性表现
(一)初中重在“诵读”,高中重在“理解”
在实际的初中语文课堂中古典诗词教学注重诵读,教师既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搜集名家的朗诵来作为范读的版本,指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也可以自己给学生范读,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富含感情,根据诗词内容抑或温柔低沉,抑或嘹亮激昂,带领学生走进古典诗词的美丽殿堂。相信初中生经过耳濡目染也会激起对古典诗词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在细节方面加以指导,教给学生有关诗词的节奏、停顿、音律方面简单地知识,更好地完成诵读教学。
然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古典诗词方面的教学则应该是积累性学习向鉴赏性学习的转变,教学重难点侧重于诗歌背后蕴含的情感及情感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等。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诗词的背景介绍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对高中生读懂并理解诗作有重要意义。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重在解读文本。对于高中诗词课堂而言,对每一首诗词的理解都必须立足于“知人论世”。总之,初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在诵读,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重在理解。因此,初高中教师要把握住初高中教学的差异,从而实现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完美衔接。
(二)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意象、意境分析的程度不同
初中学生也学习有关意象、意境方面的知识,但不需要很深入的讲解和分析诗歌。只需要对意象意境有个初步地了解即可。例如:杨柳、梅花等意象多代表送别;梧桐、明月为思乡的代名词;丁香、猿猴多为愁怨类诗歌的意象。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了幽清明净的意境;“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现了深远绵邈的意境。初中生只需要对一些常见意象、意境熟悉即可,从而进行零散的知识积累。高中教学对于意象的分析则不像初中只重视零散的意象积累,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系统性地积累。同时,在意象的积累过程中还要注意多重意象的掌握,意象具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
(三)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目的不同
初中阶段对古典诗词的教学重点在于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希望学生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提高赏析古典诗词的水平,为今后的诗词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高中阶段对古典诗词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加强诗歌体验,阅读优秀的古典诗词,品味文学语言,感受古典诗词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帮助学生培养古代诗歌的语感,提高思维层次。在古典文学名著的熏陶下积极探索个人价值,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在学习与思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丁治玺.语文课程中古典诗词教学与现代诗词教学的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一、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教学中引领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但是笔者多年的教学经历中通过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发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对古诗词的轻视情绪在蔓延,或蜻蜓点水,或浅尝则止,其原因在于如下。
1.教师轻古诗词中思想文化的熏陶,重诗意翻译、字词解释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许多教师将古诗词教学和白话文教学一样,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再简单地解释一下。这不仅有违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也不能让学生真正体味、感受、领悟中华古典诗词的博大内涵,以致引起学生厌学、轻学的想法。
2.受教学实绩考核的影响,教师重视阅读训练以应付考试,而忽略古典诗词的情感熏陶作用 推行课程改革以来,教学实绩考核的影响依然是笼罩在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上,于是教师只看重书面考试,不重视小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情感的体验。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古诗词在丰富祖国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方面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3.一些古诗词课堂存在教学方法枯燥、教学手段简单的现象 中华古诗词大多篇幅精短,却意境蕴藉而深远,可有些教师往往采用现代白话诗的教法,教学方法过于简单,了无意趣,也破坏了古诗词的意境美,古诗词课堂找不到因阅读思考而产生出的联想想象及思想情感的火花,空洞苍白,古诗词课堂变成了满堂灌、满堂考,古诗词失去了应有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古诗词教学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每天诵读古词诗,如《小儿垂钓》、《村居》、《咏柳》、《望庐山瀑布》、《悯农》、《示儿》、《出塞》等,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意境悠远。这样日积月累,古诗词的熏陶会让学生慢慢产生兴趣。
2.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形式美 丰富多彩的古诗词是中华语言的精华,是思维的灵动,不仅内容庞杂繁多,语言形式也美丽多姿、绚丽多彩。古诗或四言或五言或七言,句式多整齐划一,对仗工整,而词曲句式参差不齐,另有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小学生接触古典诗词,课堂上可通过多种形式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词非凡的魅力,有利于提高审美素养。如反复诵读中欣赏古诗词,会让学生产生音乐美,进而喜欢诗歌。如默写格律诗,会让学生产生形式美,如仿写古诗词,会让学生产生结构美,进而让学生尽情欣赏古典诗词之形式美。
3.重视诵读,体验古典诗词意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教师在教学古典诗词过程中要引领学生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大声朗读诗词,重视诗词的韵律与节奏,形成古诗词的音调和谐之美,或抑扬顿挫、或配乐吟唱,声情并茂直至熟读成诵。如教学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时,可配上《阳关三叠》曲子,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感。
4.引领学生体味古诗词无尽的意境美 小学古典诗词教学中也可教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古诗词语言含蓄、凝练,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要发挥想象欣赏古典诗词美妙意境。如何领略古诗词深邃优美的意境美?方法多种多样,如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赋予联想、想象、对比等法,学生就能体会诗词的情趣和意境,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如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给学生形象的视听画面。如《忆江南》,多媒体可以展现江南初春春景,伴以音乐,配合朗诵,学生就很自然地进入了“忆江南”境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