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职业素质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职业素质的重要性

第1篇: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法官 职业道德素质 养成

在职业道德养成中,法官的法律信仰、良好的品德、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公正无私的胸怀非常重要。在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战略指导下,对法官进行良好的法律教育,建立科学的职业道德规范及管理机制,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已越来越重要。

一、法官职业道德素质养成的现状分析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种腐朽思想的泛滥也必然影响到人民共和国尊敬的法官们,如,有些禁不住利益的诱惑而铤而走险,成为人民的罪人。法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的现状主要表现如下:

1.司法不公平现象较严重

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违反程序、徇私枉法等司法不公现象,有些引起了人民的极大反感。如,湖北佘祥林案、河南赵作海案等案件,暴露出一些地方的司法机关仍存在刑讯逼供、有罪推定和监管漏洞等现象,余祥林案与赵作海案具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属于较严重刑讯逼供,光就这两起案件所曝光的现象,就已经令人触目惊心了。[1]这些司法机关仍存在的司法不公问题不免令人民寒心。

2.司法腐败现象较严重

司法腐败现象的存在,更是令人民寒心,影响到人民法院和法官在人民心中的神圣地位。司法腐败是司法权力被滥用的结果,一部分司法人员不能依法行使权力,而是利用所掌握的国家权力,向当事人索要财物、要求当事人提供赞助,更甚至以钱代罚。[2]有些法官,公然向律师索取一些好处费,对一些应判重刑的罪犯及其家属索要钱财,或甘心接受其贿赂,严重违背了法院所宣扬的体现正义的原则。司法腐败现象的治理已是刻不容缓。

3.法官心理素质较差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保持平衡的心态;在遇到外来行政权力干涉时, 容易受其干扰,甚至在心理上产生焦虑、恐慌的情绪,严重影响办案效率和质量的提高。[3]心理素质不高,就会影响到案件的正确判决,更会影响到对罪犯的量刑,一些冤假错案就容易发生,从而造成对一些罪犯审判的不公,也容易导致一些罪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法官心理素质的脆弱,随时都可能给他人带来危害,是导致一些罪犯没有得到法律应有惩罚的重要原因。

4.司法权威不够

司法权威是指司法机关的裁判在解决争讼的活动中所应当具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但在现实生活中,司法权威与法治理想中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法院的公信力还不够高,法官的职业形象受到质疑,裁判的公正性受到质疑,程序的公信力受到质疑。很多社会公众不视法院为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实现正义的最终途径,甚至有些人不视其为有效途径。[4]因为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等现象的存在,造成人们对司法权威的怀疑。一些外来的、不正当干预的行为, 造成了一些案件难以公正的判决,使得司法权威的力量无法发挥。

二、提高法官职业道德素质的途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提高法官职业道德素质,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人民寻求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期盼。

1.确保司法公正,充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依法治国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惩恶扬善,是人民法院和法官应尽的职责。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的社会,要求进一步加强法官道德建设,实现司法公正,提高法官职业道德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体法官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监督,法官的职业道德是通过具体的司法活动体现出来的。[5]法官是承担维护公平和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的责任人,必须在具体的司法活动中彰显这一神圣使命。

2.抵制司法腐败,提高法官综合素质

(1)提高法官的专业素质

司法腐败的主角自然是法官,抵制司法腐败还须从其自身做起。实现司法公正,不贪污受贿,为社会弘扬正义、捍卫正义,是法官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应作出的贡献。培养法官的崇高法律精神和信念、勇于护法的胆识与使命,到改革和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利用图书馆培养学习和探讨法学理论和审判业务的习惯,是提高法官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6]

(2)提高法官的职业道德素质

除专业素质以外,在法官的综合素质中,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其是否会陷入司法腐败的陷阱之中。单纯地以政治素质代表职业道德的作法,单纯地由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灌输的教育方式,都没能从根本上认识到司法活动的职业特点,必须改变以前那种认为职业道德属于可抓可不抓的观念,认识到法官职业道德是法官行为的基本准则,关系到司法能否公正和公众对法治的信仰等根本性问题,同时积极营造崇尚公平正义、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规则的环境,这些是培养法官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措施。法官应确立公正、独立、廉洁、行为正当、勤勉尽责、忠于职守的道德规范与行为规则。[7]

(3)提高法官的心理素质

法官心理素质如何关系到对案件审理判决的结果。走群众路线,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做到不骄不躁,担负起法官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工作过程中,须保持乐观豁达、大公无私的精神,克服不良情绪,扎实于繁琐的案件之中去,理清思路,才能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作为法官,应多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一是为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二也有利于探究犯罪人员的心理。

3.树立司法权威,震慑罪犯,有效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树立司法权威,增强法院的公信力,提升法官的职业形象,大力整治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现象,使人们真正体会到法院和法官的重要作用,切实能通过法院和法官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让罪犯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可以威慑到那些企图犯罪的人,使其自觉打消犯罪的念头或中止正在实行的犯罪,从而更有效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法官职业道德的养成是法官公正执法的迫切需要,是法律严肃性的必然要求。法官应是法律法规的忠实执行者,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案件判决的结果。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法官无疑是维护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全面发展的守护神。法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真正从内心认识到维护法律尊严的重要性,也才能更好地为维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秩序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邓烈兴. 浅析我国司法不公现象及司法公正的出路[J]. 法制与社会,2011(32):179-180.

[2]陈丹丹. 论司法公正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 北方经贸2011(11):47-48.

[3]刘麦霞,刘兵.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法官素质的提高[J]. 商洛学院学报,2007(1):122-125.

[4]甘小平,谢茹. 法治理想、社会现实与司法权威[J]. 法商论坛,2011(2):215-216.

[5]贺志明. 建设法官道德实现司法公正[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6):101-104.

第2篇: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民族语言 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 教育改革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由“应试教育”向民族语言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改革。因此,民族语言素质教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更是高职院校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但是当前一些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理论知识并不清晰。本文着重分析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含义、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意义、职业教育中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特殊性以及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含义

要知道什么是民族语言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明确民族语言素质的含义,民族语言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民族语言素质概念,即“遗传民族语言素质”。《辞海》写道:“民族语言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民族语言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民族语言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民族语言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民族语言素质、智力民族语言素质、身体民族语言素质、审美民族语言素质、劳动技能民族语言素质等。”民族语言素质教育中的民族语言素质,指的是广义民族语言素质。

民族语言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民族语言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其实质就是一种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养成和提高,重视学生人格精神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目前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最让用人单位头疼的问题是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负责任,这就让就业市场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反差:一方面,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量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二、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意义

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于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民族语言素质,而以往所说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多是侧重于政治民族语言素质和专业民族语言素质,即所谓的“又红又专”,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族语言素质的其它方面,如学生的人格精神,个性发展,生活品味,道德修养及审美情趣的培育。

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品德高尚,身体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人才。实践证明:民族语言素质教育能更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能更好促进受教育者终身发展的需要。能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各个领域拨尖人才。

三、职业教育中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从职业教育的方面看,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提高。然而,就职业教育来说,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普通院校教育有所不同。这种特殊性,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应用型”上,即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以适应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不同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由此,这也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民族语言素质教育也必须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和要求,即把人才“能力民族语言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作为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实质和核心。

“能力民族语言素质”包括哪些基本方面呢?一般来讲,应包括: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实际工作组织能力、信息收集传递能力、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等。这不仅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也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职业教育中的民族语言素质教育,要特别注重对专业技术的把握、实际操作能力、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中的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具有针对性,以充分显示其特色。

四、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指导思想,把民族语言素质教育提升到了高职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在培养高民族语言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3篇: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语文教育 职业素质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前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而语文教育在中国人的教育史上拥有漫长的历史。共同构成高等教育体系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实际只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其差异在于是两种不同类别的教育,并非低层次与高层次的不同。今天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其本质特征体现在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办学体制的地方性这四个方面。可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当然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也称之为技术类教育。而语文是交际、交流的工具,但同时也有其思想和文化内容,因此语文可以同时兼顾品德修养和文化认识,是一种人文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而语文向来是基础,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后续专业技术课程的重要支柱。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不仅包括操作技能、动手能力,也包括心理学上的能力(ability)概念,即顺利完成学习或其他活动任务的心理特征,它是指综合的职业能力 (competence),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一切内容。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来临,使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处于不断变动中。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能只着眼于当前职业上岗能力的培养,更需注重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保证学生吸收和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获得可持续学习的基础。

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对象的工作环境大都是千变万化、千头万绪的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他们的工作行为经常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工作者又往往是现场技术群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在高职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组成中,除了技术能力、知识能力等专业性能力外,还应包括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敢于创新的精神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于这一点,国外也有相应的看法,法国国民教育部为短期技术学院制定的教学大纲指出:“基础科学是技术革新的源泉,与其让学生获得某些具体技术知识,不如培养学生从有限知识系统中吸取和提炼所需要的能力。”“技术科学是培训的主体课程,其教育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某些具体的工艺知识和技能,而且是使学生掌握该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以及新知识、新技术在实际中的运用。” 而这些职业素质恰恰主要依靠《高职大学语文》这样的课程学习来得到。

这样就得出一个结论:语文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组成中,除了技术能力、知识能力等专业性能力外,还包括非技术性的综合职业素质,而这些综合职业素质主要依靠《高职大学语文》等课程学习来得到。因此,高职教育中开设语文课程自然是很重要的。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开设的语文课不仅是文学素养的培养,或是一种应用性技术的传授,具体还应该达到以下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理智与情感的稳定性;②强化道德观念和人的价值观念;③培养求知欲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④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使用语言,如制定计划、进行讨论、主持会议和各项实际工作;⑤经常有意识地使用大众传播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要熟悉各种宣传手段,培养学生从中进行学习的能力;⑥培养个人兴趣爱好,不断提高欣赏水平,以人文学科平衡纯粹技术学习;⑦培养高效率工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技能,要养成敢于分担责任的习惯;⑧熟练地运用语言,为寻找满意的职业而学会应聘、会谈、即兴演说等技能。

以上陈述只是表达了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育与教学应该努力达到的方向。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还是应把这些内容融化到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去。如果说,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的非技术性职业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修养的水平,那么,语法、修辞、逻辑就是语文这门基础课中的基本功了。正如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所言,语法讲的是对和不对,修辞讲的是好和不好,逻辑则注意说得通不通。而这三项基本功又必须经历专门的训练才能有所进步。

总之,语文并不仅仅用来给事物贴标签,它起着学习、思维、表达感情和交流经验的工具的作用。语文修养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这种能力构成高职学生非技术性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的适应性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适应性,没有必要在过于宽广的幅度中打基础,但加强语文教学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践证明,越处在基层的知识,稳定性越高,当前,人们惊呼的“知识老化、知识淘汰”大都是指专业技术知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最为稳定,有时即使“老化”了,但在一定时空下,仍然是有效的,语文即属于这种基础知识的范畴。

那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语文教育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是否具有可行性呢?答案是肯定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认识到,教学应以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而不是以教材或授课时间为中心,如果教材不合适,教师甚至可以自己选编授课内容。高职语文教学从总体上应把审美教育和社会人生教育结合起来,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和审美能力,也可以增进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提高品德的修养;在教学中注意讲授的广泛性和集中性相结合,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也可以深入体验艺术的精妙底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高职语文教学在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方面能够充分体现它的重要性和意义与价值。

第4篇: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隐性职业素质 大学生 职业发展 影响 教育策略

[作者简介]刘利益(1961- ),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化工机械。(江西 南昌 33009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01-02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场需求的因素,也有社会对人才需要的规格越来越高,还有大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问题。大学生职业素质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能力,关系到其在步入社会后是否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能否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问题。因此,高校在育人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职业素质培养,尤其是其中的大学生隐形职业素质培养,常常被人们忽视。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隐形职业素质是一种潜在的职业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对人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有着更大的影响。

一、隐形职业素质是人的一种潜在职业能力,它是职业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

人的职业素质结构可以形象地用“素质冰山理论”来描述,职业素质就如漂浮在水中的冰山,有水上直观、可见部分和水下非直观、不可见的部分。水上部分是容易被看到和评价的人的知识、技能等,而水下部分则是不容易被看到和评价的人的思想、观念、动机、态度、责任等。水上部分一般代表了人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属于表层知识;水下部分则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操守、职业作风等,属于深层知识。在不同人之间,水上部分的素质差异容易被区分、鉴别,可用考试成绩或用一些学历证书和专业证书来证明,是人的显性职业素质;水下部分则不容易被区分、判断和评价,属于人的隐性职业素质。一般认为,漂浮于水面之上的显性职业素质仅占素养整体的1/8,而藏于水下的隐性职业素质要占到素质整体的7/8。因此人的隐含的、不可见的素质是素质结构中的主体。

从显性职业素质与隐性职业素质的关系和所在的地位来看,人的素质就如一棵大树,地上部分显露的茎、枝、叶、花果是显性职业素质,地下部分的根系部分是隐性职业素质。地上部分的显性职业素质是地下部分隐性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而地下部分的隐性职业素质是地上部分显性职业素质的基础和支撑,没有地下部分隐性职业“根系”的发展,地上部分的职业素质就会“枝少而叶稀”。要使大学生地上部分的职业素质“枝繁叶茂”,应当重点培养其地下部分的隐性职业素质,促进其“根系发达”。由此可见,显性职业素质只是人的职业素质的表面素质、浅层素质、可考量素质;而隐性职业素质则是职业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它属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要求,涉及人的职业道德的意识层面、认知层面、行为层面等,它影响着显性职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是决定人的职业发展能力的基础内容。

二、大学生的隐性职业素质,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为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部分的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对其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表现:

1.从宏观方面看。第一,隐性职业素质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显性职业素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的训练来获得。然而,若想要专业技能转化为职业技能,进而职业技能转化为生产的效益、社会的效益和工作的成果,就需要有诸如责任意识、职业精神、务实态度、创新思维和协调配合等隐性职业素质的支持,都需要依靠隐性职业素质来促进人的职业发展。在当前社会时期,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对职业发展固然重要,但这些只是工作的一种工具,他们的隐性职业素质对他们的职业发展的成败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显性职业素质,可以依靠隐性职业素质去慢慢地习得、弥补,而没有了隐性职业素质,再好的专业技能都只是劳动中的工具,人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隐性职业素质影响着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持续性。实践证明,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并且很可能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因此,一朝一时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可能让大学生终身受益。但是,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治学态度、发展意识、永恒追求等隐性职业素质,却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持续性、发展性的影响,具有强劲的、不竭的推动作用。隐性职业素质可以应对未来社会职业变化的需要,可以使大学生勇敢面对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并不断地进行自我知识的更新,进行各种资源的整合,最终推进大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隐性职业素质影响着大学生在未来多变职业环境中的拓展能力。大学生走上社会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或许都要经历大大小小的挫折与失败,面临各种艰难与困苦、竞争与压力,而这些都需要大学生们有坚强不屈的品质,不怕吃苦的态度,敢于面对困难、应对挑战、不怕吃苦、勇于拼搏、积极竞争的精神;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职业岗位不太可能是终生不变的,人们需要适应工作环境、适应岗位变迁、不断拓展工作的新领域、创造性地进行工作,这些都是对未走上职业岗位大学生的隐性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大学生,其工作技能可能很高,但若没有谦虚谨慎的态度,没有包容、密切合作的精神,没有勇敢、敢于担当的品格,没有友善、无私助人的品质,就不会有大的职业成就。所有这些,都是在未来复杂的社会中,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隐性职业素质。

2.从微观方面看。第一,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当前金钱至上、功利充斥的社会环境中,具有良好隐性职业素质的大学生,能够肩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与使命,有利于他们在职业选择中响应党的号召,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艰苦岗位,树立科学的择业就业观,实现有社会价值的人生追求。第二,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充满着情趣与快乐。一个只有职业技能的人,只能作为一个劳动者、生产者来生存,为了谋生而工作。而一个具有隐性职业素养的大学生,其情趣追求是丰富的,他们往往将职业的发展看作自己的精神追求,当作提升自我价值的平台。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开阔的,职业生活是快乐的,职业发展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他们事业的追求,人生价值的体现。第三,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建立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个体处于人类社会环境,要与人接触,与人交往,并通过人际关系,构筑起自己良好的职业发展氛围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具有良好隐性职业素质的大学生,其在人际交往方面应当是和谐的,在对待人、接触人中应当是包容的、理解对方的,应当是友好的、善待对方的,应当是协调的,顾全大局的。深厚的隐性职业素质,奠定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实现了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今后社会生活的精神满足。

三、积极加强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教育,推进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当前,应当从大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出发,重视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以此推动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1.全方位加强隐性职业素质教育,积极构建高校隐性职业教育体系。隐性职业素质主要涉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当前,高校应当结合社会对大学生隐性素质的要求,从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出发,将隐性素质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多方位参与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工作,构建党政工团全方位育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密切结合,互动发展育人的体系;应从发挥德育课题主渠道的作用,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大学生对未来社会职业的体验,使他们在职业认知、职业操守、职业精神、职业行为方面,提高认知,增加实践机会。

2.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隐性职业素质发展环境。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构成隐性职业素质的基本构成部分。高校应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培养学生情趣、净化学生心灵出发,倾力打造学校的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社区公寓文化,加强教育教学设施投入,推进文体场所建设,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将物质层面的信息,向大学生传递大学文化,辐射大学精神,诠释大学理念,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品位,提高他们的隐性职业道德素质。

3.将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作为隐性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要方面。在隐性职业素质中,人文素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要在做好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大力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不但理工类学生要开设人文教育课程,即使文科类学生也要针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精神、职业操守等方面的教育,通过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人格品质、敬业精神、集体观念、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隐性职业素质的教育。

4.充分发挥师德师风对学生隐性职业素质的影响作用。在高校育人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学术水平,对大学生的学业水平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教师的个人修养、行为风范、道德礼仪、人生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一个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崇高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的教风学风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将“润物细无声”地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思想道德、价值追求、科学精神等产生着重要影响,这对于他们的隐性职业素质的提升都具有巨大作用。

5.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锻炼机会,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提升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大学生社会化程度提高的过程。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引导和组织他们多参与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认知社会,在社会认知中体验人生,并从中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对当前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对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提高他们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认识,从而有利于他们自觉、自愿、自主地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鲍海君,冯科.隐性职业素养:失地农民培训的关键领域[J].成人教育,2010(4).

[2]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3]许万飞,赵永林,黄平.浅谈拓展训练对高职学生隐性职业能力的助推和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

第5篇: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摘要: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隐性职业素养日益受到重视。要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需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成为培养职业素养的基地;开设职业素养等系列课程,并开设选修、讲座等多种形式共同促进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渗透隐性职业素养教育;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机遇,提升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关键词:职业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教学

职业素养由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构成。显性职业素养指人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等,是职业素养的表面、浅层和可考量素质;隐性职业素养体现一个人的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操守、职业作风等,是职业素养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决定并支撑着外在的显性素养。当前,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已受到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积极探求有效的培养模式和途径。

一、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的转变,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相应变化。高素质的劳动者不仅要熟练的掌握和使用技术和技能,还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以及与人合作等素养。高职院校也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担,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和提升隐性职业素养是符合和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的。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修改稿)强调“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由此,职业素养,特别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和必然选择。

(三)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成为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人才的能力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沟通与合作、爱岗敬业等隐性职业素养,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符合企业和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的就业率影响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一方面学生不能充分就业,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就业者的职业素养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有重大关系。事实表明,现代企业招聘员工更看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养,因此,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准入的一道门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是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二、高职学生隐性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隐性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供发展环境。

校园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要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通过校园建筑、校园景观及体育教学硬件设施等打造校园的建筑文化、景观文化及文体文化,将物质层面的信息转化为深层的精神文化,以此培养学生情趣,提高学生审美,提升高职学生的精神文化品位。高职院校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办学特色,打造独有的校园文化,同时积极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使大学校园真正成为培养和强化学生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养等在内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基地。

(二)开设职业素养等课程,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唤醒首先从专业教育开始,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使学生在入学伊始就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形成大致的概念,从而有助于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的寻求职业素养的有关内容。另外,为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应开设《职业素养》、《综合素质》、《就业指导》及《创新创业》等课程,便于学生对职业素养形成完整而系统的认识。这一系列课程的开设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以职业意识为主的隐性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树立恰当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同时,还可通过开设选修课及讲座来培养和训练隐性职业素养,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

(三)在日常教学中贯穿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发挥育人功能。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在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特别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内容,根据学科的性质和学习的内容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如通过“两课”的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隐性职业素养的职业道德方面结合,使学生把“学做人”与“学技能”结合起来;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可以在案例分析中除知识和技能的分析外,加入职业素养的分析;在英语课程的教学中,还可进行中西方职业素养方面的比较,使学生学会批判的看待问题。隐性职业素养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才可改变,因此,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要贯穿在日常学习和教学中。

(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要利用好校企合作的平台,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使学生在学校就能认识、感受并接触到企业的工作流程,实现教育由知到行的转化和升华。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促进专业与行业、产业的对接,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的对接,让学生了解行业背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职业意识。校内实训要创设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使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场景中接受训练,以便就业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岗位,增加就业的竞争力。校外实习是指将课堂授课和到企业实践交替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如我院车辆工程学院和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会到相关单位进行实习。校外实习的单位一般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可以使高职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转变观念,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隐性素质的要求,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对隐性职业素养的认知转化。

三、结语

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才质量的要求,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同时还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要培养和提升隐性职业素养,就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成为培养职业素养的基地;开设职业素养等系列课程,并开设选修、讲座等多种形式共同促进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渗透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发挥育人功能;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机遇,提升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作者单位: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课题来源: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行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隐性素质培养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安洪斌,王琴.培养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途径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100.

[2]蔡滟.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48.

第6篇: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创新

1酒店管理职业素质教学的核心内容

职业素质是从业人员对于职业了解与适应力的一种综合性体现,学生作为即将迈入职业社会的预备军,更应该学习职业素养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能力,适应市场需求,以便于顺利入职。一般而言,从业人员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其本人的职业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1.1“欲破其阵先掌其门”抓住内涵是关键①爱岗敬业:这是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第一要求。②人可貌相,仪不能忘:礼为内,仪为表,表在一定程度可体内,心意要到,礼仪不能少。③服务意识:服务是酒店工作的职能所在,优秀的服务意识能够体现出酒店工作人员的专业性。④创新精神:服务的最高境界是创造,创新服务方式,带给客人高标准的服务,应成为我们工作的目标。开拓创新,可因人而异地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客人创造出舒适的环境。⑤团队精神:酒店是一个合作密切的组织,客人在酒店入住期间会涉及方方面面,需要酒店各部门部人员的密切配合与协调,客人在入店期间是否能够有一个愉快舒适的体验,取决了酒店工作人员的默契配合和互相帮助。⑥优秀品性:生性善良的人,心态乐观,常把微笑挂在脸上的人适合酒店业。刻薄寡思、利欲熏心的人是不能做好酒店工作的。1.2职业素质教育创新的重要性近年来,酒店业的快速发展使其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然而在人力资源市场中存在着“应聘者为求职愁,企业为招人愁”的怪现象,体现了人才市场饱和但缺乏高素质人才的问题。而酒店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的高标准,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熟练的工作能力,更要具备优秀的职业素质。为弥补当今酒店业的人才缺口,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职业素质教育,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提高职业能力是至为重要的。当今学生“90后”居多,自我意识较强,学习进取精神不强,职业素质意识不够,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要求。职业素质教育是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的缺失,极大可能导致学生很难达到用人企业对于素质要求的门槛。

2高职学院对创新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建设

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对于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程度各不相同,只有少部分学生学习过相应的课程,然而更有多数学生认为职业能力比职业素质更为重要。2.1高职学院对创新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重视与酒店工作实践紧密相关的实践能力,而对基础理论和职业素质的课程热情相对缺乏。多数职业院校在培养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问题上侧重点放在了实际操作能力上,而忽视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的问题上成效突出,得到了实习单位和用人企业的青睐。该院校的实施方案对于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创新中有着值得一提的启发作用。第一,提高专业课讲师的入职门槛,进行岗前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使其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标榜。第二,定期安排专业课教师到酒店及相关行业挂职锻炼,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给学生提供真实案例做以说明和讲解。第三,邀请酒店行业中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的在职员工到校给学生做讲座,以自身经历言传身教,加深学生的认识。第四,把“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定期组织学生进入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实习单位,接受一线主管,优秀员工的指导。2.2避重就轻,缺乏创新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偏重形式,忽略实效。如果教学效果达不到酒店业人才的知识需求储备,那么课程设置并没有实际意义。更有多数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是酒店实训课程、礼仪文化、外语交流、人际沟通技巧,这体现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存在着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然而面对着酒店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现状,高职院校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更应该重视起来,摈弃老套的教学方式,开创新的教学方式,摈弃“旧机器”,注入新血液,把“术”和“学”更好地结合起来。

3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院校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如若一味地灌输书本中的文字理论知识,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和作用。这就要求高校在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发展。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缺一不可,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促成更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弥补酒店业人才市场的缺失,使学生能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满足社会的需要。3.1创新素质教育方式创新是时代进步的活力素,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不应该缺失创新意识。在素质教育方式上,我们更应该有更好的创新,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是举足轻重的,对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方式的创新,更应该刻不容缓地提到日程中来。3.2高职学院对创新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创新建议院校在对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不应单一依靠经验教学,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职业生活。素质教育也并不单单是理论灌输,更应该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做好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信念和理想为核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与价值观。院校方面在创新教学教育方式的过程中,应重塑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重视职业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创新教学方式,在理论教学中穿插实践学习,在实战工作中领悟职业素质的重要性。

4结论

创新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发展中有着不容置疑的地位。只有创新才能够促进发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局限在经验中,更应创新意识,结合实际,了解现实,更好地发挥出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最基本的要求,更是符合当今经济社会进步与发展制胜法宝。

参考文献

[1]曹春晓,龚在礼.职业素质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培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44-47.

[2]俞圆.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对策研究[J].甘肃科技,2011(01):88-90.

第7篇: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安全素质;调查问卷;层次分析法;权重

作者简介:袁雄军(1978-),男,湖北武穴人,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讲师;白泽朴(1983-),男,天津人,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助教。(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K201131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管理研究”(项目编号:B-a/2011/03/0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207-03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大多数直接进入生产现场,成为一线新员工。而据相关部门统计,[1]新员工是生产安全事故的高发群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新员工缺乏职业安全素质是关键因素,如对安全生产缺乏认识、安全意识和责任心不强、缺乏安全技术知识和处理发生事故的应变能力等。因此,面对当前我国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和社会对高安全素质人才的急迫需求,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已迫在眉睫。本文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5所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安全素质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对策和建议,为有针对性的加强大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提供了参考。

一、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设计

在设计调查问卷之前,要先明确职业安全素质的内涵。职业安全素质是指人们对所从事的行业应具备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心理等素质的总和。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安全素质是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重要途径,是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必须侧重职业安全相关内容,而不必涵盖大安全观的所有内容。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借鉴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2-7]设计了《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安全素质调查问卷》(以下简称《问卷》)。《问卷》主要包括:基本信息、职业安全意识、职业安全心理、职业安全技能、安全行为、应急能力、职业危害识别7个方面,共涉及60个问题,采用的形式为选择题。

(1)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专业、性别、年级、有无实习经历等。

(2)职业安全意识主要包括对自己所从事行业危险性的认知及职业风险的规避意识。

(3)职业安全心理主要包括对将要从事行业的职业安全心理准备、对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的认知等内容。

(4)职业安全技能主要包括对所从事行业需要具备的职业安全技能的掌握情况。

(5)安全行为主要包括对行为安全的认识及不安全行为与事故之间关系的认知情况。

(6)应急能力主要包括对各种突发事件、危机、事故的应对处置的认知情况。

(7)职业危害识别主要包括对将要从事行业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认知能力情况。

2.权重的确定

确定权重的方法较多,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又称AHP构权法),是将复杂的评价对象排列为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的整体,然后在各个评价项目之间进行两两的比较、判断,计算各个评价项目的相对重要性系数,即权重,本文采纳其单准则构权法,[8]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建立职业安全素质判断矩阵A。通过专家对评价指标的评价,进行两两比较,其初始权数形成判断矩阵,判断矩阵A中第i行和第j列的元素aij表示指标ai与aj比较后所得的标度系数,一般以5种判别等级表示事物质的差别。关于如何确定aij的值,Saaty等建议引用数字1~9及其倒数作为标度。表1列出了1~9标度的含义。

第二步,计算职业安全素质,判断矩阵A中的每一行各标度数据的几何平均数,记作wi。

第三步,将每一行各标度数据的几何平均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处理是利用公式(1)来计算,依据计算结果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

(1)

本文将职业安全意识、职业安全心理、职业安全技能、安全行为、应急能力、职业危害识别6个方面作为衡量职业安全素质的基本指标,根据以上方法,求得其权重为W={0.25;0.15;0.1;0.2;0.15;0.15},每个指标按100分计,乘以相应权重后并相加即可得到职业安全素质的总分,满分为100分。具体计算方法见式(2):

(2)

3.数据统计与来源

本次调查对象为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的5所高职院校,考虑到文科类专业涉及的职业风险性较工科类低,因此,本次调查主要以机械、化工、纺织、机电、建筑等工科类行业学生为主,随机在各类专业学生中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0份,回收率为95%,回收问卷均有效,有效回收率为100%,符合抽样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1.《问卷》基本情况统计

通过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参加问卷的男女生人数分别为120人和70人,行业涉及人数分别为机械44人、化工52人、纺织35人、机电27人、建筑32人,有实习经历的72人,无实习经历的118人。具体如图1、图2、图3所示。

《问卷》中衡量各项指标得分情况,按照每个指标100分计,根据分类,各个指标评价得分情况如表2所示。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性别分析。从性别上来看,男生与女生总的职业安全素质得分相差不大,大部分指标男生略高于女生,但部分指标表现出性别差异性,如安全行为指标得分女生明显高于男生,而安全技能和应急能力指标得分男生则明显高于女生。具体如图4所示。

(2)行业分析。从行业分类上分析,不同行业学生职业安全素质不尽相同,危险性较大行业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略高于危险性较小行业,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化工和建筑类专业学生职业安全素质高于其他行业,这说明学生对本行业的职业危险性有一定的认识。从职业安全素质指标分布来看,各项得分均不高,尤其是职业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和职业危害识别能力方面还需要提高,具体情况如图5所示。

(3)实习经历分析。实习对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有较大影响,实习过的学生普遍比未实习过的学生职业安全素质要高,且有一定差距,说明实习对提高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很有帮助,实习可以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到职业风险和接受到企业现场职业安全教育,从而促进其职业安全素质的提升,具体情况如图6所示。

(4)职业安全素质指标分析。从职业安全素质各项指标得分情况来看,总体上分数均不高,从图7可知,当前高职学生急需提高各项安全素质,尤其是职业安全意识、安全心理、应急能力和职业危险识别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还应根据行业差别性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安全素质教育。

三、调查结论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数据,笔者初步掌握了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的基本情况,具体为:

1.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普遍偏低

总体上,高职学生安全素质不高,职业安全素质更为欠缺。根据调查数据,大多数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指标得分未超过80分,这说明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基础较为薄弱,主要存在安全知识匮乏、安全意识淡薄、安全基本技能水平低下、缺乏处理基本安全问题的能力、无法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安全等薄弱环节,与企业所要求的高安全素质人才还存在较大差距。

2.职业安全意识薄弱

安全意识是衡量安全素质的重要指标,从统计数据来看,该指标是当前高职学生安全素质最薄弱的环节之一,而且也是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的难点。职业安全意识薄弱也反映了高职院校在基于大安全观的基础安全素质培养上的不足。

3.职业安全心理和应急能力等安全素质较为欠缺

根据调查,职业安全心理和应急能力两个指标也属于薄弱环节,这说明一方面高职学生在心理上还没有做好应对职业风险的准备,另一方面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危机意识和应急处置技能,学校也缺乏对学生的危机教育和应急能力培养。

4.不同专业间职业安全素质差异明显,但普遍缺乏职业危害识别能力

根据统计数据,化工和建筑两个行业的学生职业安全素质综合得分最高,反映出对于职业风险性大的行业,学校和学生在职业安全素质教育上都较为重视,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不同专业间安全素质教育的不均衡。而缺乏职业危害识别能力则反映出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性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四、结语

笔者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常州高职教育园区部分专业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对职业安全素质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权重分析,初步掌握了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影响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的基本因素和当前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中普遍存在的不足及成因,对高职院校开展多层次的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欧彦麟.论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J].中国集体经济,2011,(12):207-208.

[2]陈耀辉.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亟待加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45-148.

[3]陈燕华.加强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对策探讨[J].职业时空,2009,(5):180-181.

[4]陈仙,史晓虹,郭晓宏.高校学生安全素质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安全,2010,(2):9-12.

[5]梁晓瑜,谢正文,袁昌明.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宿州学院学报,2009,24(1):134-136.

[6]金长星,白树新,董连阔.谈大学生安全素质培养[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0(4):94-95.

第8篇: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高职院校 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1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如何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是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指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由此可见,注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内涵,也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高职院校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2 实施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2.1 宏观层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区别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显著特征是:知识作为一种潜在生产力要素,必须通过创造性劳动才能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实现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的转化,这与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截然不同。要实现这种转化,不仅需要高层次科研人才,更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根据对发达国家的调查统计,产业模式的不同,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不相同,见下图。在我国,素有“硅谷”之称的北京中关村,职业技能人才就占了70%。另据资料显示,我国因劳动者素质不高,导致生产力水平严重滞后,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产品质量不合格导致的损失每年在千亿元以上。可见,提高劳动者素质,尤其是职业素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

产业模式与人才需求关系

2.2 中观层面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

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职业教育长期被忽视,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导致技能型人才严重紧缺,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当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时,高职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但高职院校在忙于“做大”的同时,又忽视了“做强”,核心便是高职教育的质量问题。如今,随着高考生源的逐年减少,势必有一些高职院校因质量不高而要被淘汰;特别是今后如果高职教育全面实行免试入学,那么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要想胜出,唯有特色,要想发展,唯有质量。特色和质量构成了高职院校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综合实力,而实力又有“软”、“硬”之分:“硬实力”如专业特色、实训条件、硬件设施等,“软实力”如人才培养质量等。如果说硬实力是躯体,那么软实力便是灵魂。高职院校唯有以人为本,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理顺素质教育——“做人”和能力教育——“做事”两者之间的关系,秉承“以德立人,以用立业,以特立校”的理念,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突出发挥自身优势,切实体现自身特色,才能赢得生存空间,获得发展之道。

2.3 微观层面是高职学生就业、择业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自我需要

客观方面,小学、中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在高职教育阶段,必须继续加强素质教育,尤其是职业素质教育。主观方面,高职学生在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因此,在对高职学生实施富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同时,更需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全方位提高高职学生的“职商”,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不致手足无措,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可以从容应对。其实,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就曾指出:职业教育首先是人性的人文教育,其次才是职业的技能教育。我们也可以从企业反馈的信息证实:企业最看重的首先是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责任意识以及合作精神等职业品质,其次才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如果仅从就业、择业的短期目标来说,拥有较高的职业素质,有助于高职学生获得一个满意的工作岗位,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然而从长远来看,在社会发展多元化的今天,没有一种专业或是一门技术可以永恒不变。因此,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唯有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职业素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古人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所以,在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同时,加强职业素质培养,才能使高职学生立足社会,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获得自身幸福的同时,更好地服务社会。

3 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3.1 职业素质培养指标体系

职业素质培养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一个和谐的人为目标。职业素质培养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组成,见下表。

职业素质培养指标体系

3.2 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3.2.1 工学结合实现“三级贯通”

所谓“三级贯通”,就是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实现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的需求之间的贯通,质量标准与行业企业的职业能力之间的贯通,教师主导的教与学生主体的学之间的贯通。“三级贯通”将使高职学生成为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专业人才: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强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论专业技能则优于普通专科和本科学生,尤其是专业知识在生产现场的应用,能将各种构思和设想变成现实。

3.2.2 理实一体推进“四个融合”

所谓“四个融合”,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融合,评价标准与岗位要求相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就是促进产学深度合作,以职业岗位对学生的要求为目标,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呈现螺旋式上升。推进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融合,就是要求从专业建设到课程设置应与职业资格准入标准对接,与工作过程对接,以实现课程教学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相应职业对职业素质要求的一致。推进评价标准与岗位要求相融合,就是要求评价指标体系真实反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凸显“高”和“职”的双重属性。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就是要求教学与就业对接,实现高职教育“双证并举”,既满足职业性就业,又满足教育性发展;既实现了社会需求的功利性目标,又实现了个性需求的人本性目标。

3.3 职业素质培养环境体系

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职业素质培养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鉴于职业素质培养过程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其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是:在设计层面上要具有开放性,在操作层面上要具有联动性。所谓“开放性”,就是教育观念的开放,学校课程的开放,培养环境的开放。所谓“联动性”,就是以学校为枢纽,联动家庭和社会(企业等),构建职业素质教育网络,形成协同教育机制。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需要三者共同作用,形成合力。为此,不妨借鉴协同学理论,分别以这三个因素为核心,构建家庭教育子系统、学校教育子系统以及社会教育子系统,最终形成职业素质培养环境体系。三个子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相辅相成,联合互动,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协同育人”。

3.3.1 家庭教育

相比较学校和社会对学生个体的教育影响,家庭教育的影响在内容方面更加细致具体,在形式方面更加丰富多彩,在感受方面更加细腻敏感。更为重要的是其教育地位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其教育功能也是学校和社会无法实现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一面人生镜子,父母自身的素质,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工作的责任意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的成长是一天一天的,这种影响也是一点一滴的,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将引起质变。因此,家庭教育对职业素质的培养所起的作用是最基础的,又是最深刻的,也是最长久的。

3.3.2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在这一阶段,学生除继续获得文化知识外,还将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培养工作能力。同时,随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定型,以及思想上、心理上的逐渐成熟,学校教育要因势利导,通过积极构建职业素质培养的三重载体,最终取得实效性成果: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所谓“三重载体”,就是根据高职院校机构设置,依托学校、学院(系)和班级所组成的三级管理层次。学校层面以学生处(含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校团委以及学生会为主体,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各种文体活动、专题讲座、就业指导等活动,构建积极、健康、活泼、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实施职业素质培养营造氛围。学院(系)层面,以各学院(系)、实验实训中心为主体,通过课程教学、技能竞赛、实习实训等专业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班级层面,通过班主任、辅导员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

3.3.3 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通过顶岗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如社区义工、青年志愿者、科技下乡等),让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学会辨别是非,学会与人相处,学会承受挫折,学会自立自强。逐步由单一单纯的学校思维过渡到复杂多变的社会思维。

4 结束语

高职教育在经历了规模扩招的发展阶段之后,已进入以内涵建设为目标的质量提升阶段,高职院校只有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素质教育渗透于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才能最终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然而,职业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周期长,要素多,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集政府、学校、社会各方之力,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

[2]成丙炎,姜燕.创业教育视角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

[3]杜建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9(20)

[4]李维维.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9(10)

[5]戴亚娥.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

第9篇: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企业职业 业务素质 重要性 方法

一、提高企业职工业务素质的重要性

1.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现阶段,中国正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为了更好地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政府理应将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及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的公民。所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在于在所有员工中形成统一的理想及精神支柱,重视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及科学文化的建设,为企业培育出更多符合企业发展的职工。促进企业职工业务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及当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它的实现必将为社会及企业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材。

2.有利于国家的改革及企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职工数量持续增长,职工素质更是良莠不齐,诸多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农村人口的涌入给社会带来了许多可供使用的劳动力,然而农村人口普遍存在的业务素质低下的不足也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此外,诸多用人企业存在的重使用、轻培养,无视职工业务素质提升的现状也给企业的产业升级带来了特别大的阻碍。所以,惟有切实提高企业职工业务素质,方能更好地推动国家的改革及企业的发展。 促进企业职工业务素质提升的方法

1.建立学习型队伍,提高职工学习技术的主动性及积极性。第一,建立学习型队伍。为了确保企业的良性发展,管理人员理应以企业生产建设的情况为依据,拟定好职工业务学习计划及追求的目标。管理人员所制定的目的必须与企业及职工实际相符合,形成全公司职工均有学习目标及需达到标准的局面,为学习型队伍的创建打下牢固的基础。第二,创建学习考评体系。学习考评应注重职工业务学习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将职工实际水平作为关键指标。管理者应对职工业务水平及能力进行定期的考核及评比,提高职工的竞争意识,最终促进其工作主动性及积极性的提升。

2.采用多元化组织方式,促进企业职工业务素质的提升。为了更好地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企业除了应创建学习型队伍,宣传技术的重要性以外,还应采用多元化组织方式,以直接推动职工业务素质的提升。第一,注重业务培训。良好的业务培训对于职工素质的提升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提高职工的学习能力,企业除了鼓励职工自觉外,同时还可以以职工业务技能水平及人员分布等实际情况为依据,本着多元化、分层次展开培训的原则,定期为员工举办业务培训,真正达到提高职工业务素质的目的。第二,采用多种交流方式。职工之间的良好交流对于双方业务素质的提升也是特别有帮助的。为了有效地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企业可以将技能比武、各类报告会及技术交流等形成综合起来,为职工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及交流平台,使他们可以相互勉励、共同进步。

3.完善人才引进及任用体系。现如今,许多企业都存在着管理者及职工不重视技术及业务学习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的人才及任用体系不完善造成的。对此,相关企业理应从如下方面下功夫:第一,创建完备的职工学习及推荐制度,以发现更多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人才。对于职工的晋升而言,不管其职务、工作如何,如果他们想取得高一级的工资及待遇,那么他们就必须拥有相对应的技术及工作水平,如此其晋升才能得到批准。此种制度的出台可以有效地提高职工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职工自我价值的顺利实现。第二,推行岗位技术等级分类制度。在中国,很多企业都存在如下不正常现象:其一,某些职工技术水平较高,却没有相关资格证书;其二,某些职工有资格证书,可是技术水平却不高;其三,企业普遍存在注重学历,而轻视技术水平的情况。为了更好地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各企业应出台如下技术制度:企业理应在职工取得相关岗位技术等级后,再以其技术水平及对企业的贡献为依据,给予其应得的工资及待遇。惟有如此,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才能得到较好地提升。

总而言之,企业职工业务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管理者理应在重视职工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职工业务素质的提升,最终实现企业的良性循环及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