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规划与建设范文

农村规划与建设精选(九篇)

农村规划与建设

第1篇:农村规划与建设范文

【关键词】村庄规划;注意问题;实施规划

【 abstract 】 in recent years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widely attention, and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proposed to balanc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party's proposal of building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the important strategy, is from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 whole to regional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Realize the target of new rural, must stress that improve planning, especially in relation to the farmers of the village every family planning. Can say, make legal, reasonable and carry 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rinciple of village planning is the construction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key link. On January 1, 2008, from all over China's situation and promulgated for implementation the reality of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law, further for building new socialist rural construction plans to provide the basis.

【 key words 】 villages planning; Pay attention to problem; Implementation plan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村庄管辖的低于范围内,依据村庄所在的地域的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分析和论证村庄目前的规模、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和发展方向,在论证的基础上对规划的定额指标进行选定,统筹考虑村庄资源(如田、林、山、水、路)的利用、治理,村庄基础设施(如生产、生活、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的建设,从而使村庄所有的资源得到保护和合理、有效地利用,使村庄的生产结构得到调整,并协调发展,这就是村庄规划工作的任务。也就是说,对村庄目前所拥有的自然条件、现状特点、历史演变装抗以及建设条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以此为基础,对村长的性质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确定,并对村庄的用地进行统一规划和合理利用,使村庄建设之间的各项矛盾得到统筹解决,使村庄的经济、文化、公共事业等等得到综合部署,最终提供一个与当地特点相适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居住环境给村庄居民。

一、制定村庄规划的必要性

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交融,互为影响。但原有的规划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就乡村论乡村,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引导,出现盲目建设、无序建设的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社会资源的浪费。这种规划制定与实施模式已经不适应城乡统筹的需要,影响了城乡协调健康发展。为了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必须做到规划先行、全盘考虑、统筹协调,避免盲目建设。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重新研究制定规划,根本上改变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没有规划、无序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

乡村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管理制度化要求。乡村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管理相对滞后,乡村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缺乏充分的社会参与和专家论证,对行政权力缺乏必要的制约,一些乡规划、村庄规划盲目模仿城市规划。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各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民的生活质量不高,乡村各项设施建设依然落后。改变现状最急需的就是制定村庄规划。

二、注意的问题

要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制定和实施村庄的情况与城市和镇有较大不同,目前我国多数的村庄还没有制定规划,要求所有的村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村庄都要编制乡村规划,按照规划进行建设,目前还难以做到。如果作出统一的法律规定,难免流于形式,因此对村庄规划应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

第2篇:农村规划与建设范文

公园等旅游品牌已经打响。今年我区选定郭家堡等5个乡镇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乡镇,王湖、南关等20个村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村,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 第二部分:“十一五”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区农业和农村“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建设现代化生态型农业为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原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的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构筑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加快富民兴榆新跨越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1、经济总量:到2010年,全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XX年的9730元达到18000元,年均增长14.6%;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5.75亿元,年均增长8.5%。 2、结构调整:农村二三产业充分发展。非农业从业人员人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的比重达到63%以上。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0%。 3、农村基础设施:建成高标准的农田水利设施保障体系,实现基础设施系统化、排灌工程标准化、信息传输自动化。新增、改善节水面积11.5万亩,节水总面积达到耕地总面积的74%;到2010年全区农村全部实现安全饮水。 4、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农田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0%以上。 (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1、城镇化水平:由城镇化水平由52%增长到75%;建立健全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机制,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农村城镇体系。 2、物质生活水平:农民生活较为宽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848元达到6500元,年均增长11%。恩格尔系数在0.3以下,消除贫困人口;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5%,消除文盲,健全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3‰以下。 4、民主法治建设:农村广泛民主和法治。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村民自治和乡镇人大会制度完善;农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干群关系密切,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稳定。 (三)生态建设预期目标 1、自然资源保护:林地总面积达到76.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提高,生态农业有较大的发展。 2、环境质量:农村大气环境质量指标达到GB3095—96一级标准,农田灌溉水质达到GB5084—92标准。 第三部分:“十一五”建设的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1、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蔬菜总面积稳定在30万亩,蔬菜总产量12亿公斤,保护地由23万亩增至30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由5万亩增至12万亩。无公害蔬菜认证面积达到30万亩。重点建设4个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园区:一是以北田、庄子、长凝为重点,建设10万亩茄果类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二是以郭家堡、张庆、修文、东阳为重点,建设10万亩结球类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三是以郭家堡、修文、张庆、长凝、东赵、北田等为重点,建设8万亩设施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四是以潇河两岸为重点,建设5万亩出口加工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蔬菜外运基本实现冷藏运输,冷藏量达到2亿公斤。     红枣面积稳定在目前的30万亩,到2008年全部进入盛果期,总产量达到2.25亿公斤。按照百村百公里红枣林带规划,重点抓好乌金山镇罕山、北田镇南梁、长凝镇涂河、东赵乡龙门河、庄子乡西白线5个双万亩生态园区建设,“四个一”种植模式覆盖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     养殖基地:奶牛由目前的8000头增至3万头;生猪饲养量由30万头达到50万头;肉羊饲养量由30万只增到60万头;鸡饲养量由270万只增至300万只。高标准示范园区由目前的40个增至60个。人工种草面积由5万亩发展到12万亩。重点建设四个优势畜产品产业带:一是以108国道沿线的郭家堡、张庆、修文、东阳4个平川乡镇的瘦肉型猪、禽蛋、奶牛为主的产业带;二是以北田、庄子、什贴、乌金山、长凝、东赵6个丘陵乡镇为主的肉羊产业带;三是以郭家堡、张庆、修文、东阳4个乡镇为主的禽蛋产业带;四是以郭家堡、张庆、修文、东阳4个乡镇为主的奶牛产业带。 2、绿色林果产业建设 XX-XX年年全区苹果面积发展到12万亩,主要分布在北田、庄子两镇,辐射周边的郭家堡、长凝、修文等乡镇。苹果优势区域内,力争晚熟品种红富士,中熟品种新红星、红星、金冠,早熟品种藤牧一号等的比例在1:1:1。产量由目前占全区苹果的33%提高到69%以上。优质果率由目前的30%左右提高60%,平均单产由500公斤/亩提高到1500公斤/亩以上。贮藏果达到80%以上,加工量力争达到总产量的10-20%以上,产值力争比现在提高30-50%以上。2008-2010年以稳定面积、改良品种、提高质量为突破,占领国外市场,扩大果品外销率。 梨生产的主要区域集中规划在东赵、什贴两乡镇。品种以大力发展拳头产品酥梨和小白梨为主,适当引入发展水晶梨、黄金梨等沙梨系列和西洋梨系列。XX-XX年年,梨树面积达到6万亩,同时,将酥梨和小白梨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使优势区域的产量占到全区总产量的80%以上,优势果率达到70%以上,单产达到1000公斤/亩以上,果品贮藏率达到50%以上。2008-2010后在稳定面积、提高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和外销率。 3、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建设 XX年专用玉米种植面积稳定30万亩左右,亩产力争达到400公斤,专用玉米种植达到80%以上。到XX年年单产提高20%以上,达到500公斤/亩,到2010年单产要提高40%,达到600公斤/亩。 XX年优质酿醋专用高梁4万亩,亩产力争达到500公斤,总产达到XX万公斤。面积、亩产、总产要分别比上年增加45.8%,25.9%,83.7%。建设300亩酿醋专用高梁种子繁育基地,年提供种子4万公斤。配套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配套病害监测和防治设备,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进一步推动我区酿醋业的健康发展。同共3页,当前第1页1

时,要根据市场情况,适当发展酿酒和饲草高梁及甜高梁,最终实现高梁的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提升高梁生产产业级次的目的。 XX年谷子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力争亩产达到170公斤,总产达到680万公斤。XX年年面积要达到4.5万亩,单产达到250公斤,2010年面积要达到5万亩,单产达到300公斤,总产达到1.35万吨。 4、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围绕蔬菜、红枣、乳品等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果品冷冻保鲜、核桃、大杏仁、红枣、蔬菜为重点的6大类农副产品加工。大力扶持福大、丰元、博瑞、威特、海玉、德御、四眼井、民信等龙头企业,力争使农副产品加工由目前的5亿元增至12亿元,培育产值1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5个、1000万元以上的中型企业10个。 5、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按照晋中市规划发展的12个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继续加强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体系配置要素和科学管理,建立起符合21世纪农业发展趋势的科技先导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到2010年形成农业科技示范核心区3750亩、示范区6万亩,辐射带动60万亩。重点建设金贝植物园、金威航天育种基地、中华羊驼基地等一批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和东阳无公害蔬菜及观光农业示范区、修文农业科技园区。 6、生态林业建设 人工造林14.3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防护林5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幼林育苗18.5万亩,种植扁桃及优质核桃5万亩,培育优势林业民营企业示范园50个,建设园林村150个。 7、农业机械化建设 农机总动力由45万千瓦增至53.7万千瓦,亩均动力由0.83万千瓦增至0.96万千瓦,机收面积新增2万亩,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面积由3万亩增至8万亩,机械化牧草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 8、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目前现有保浇地35万亩的基础上,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1.5万亩,其中新增水浇地1.5万亩,新增管灌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万亩;建设华北集雨灌溉明星区,打集雨灌溉井XX眼,发展可浇地4000亩;水保治理7.6万亩;新增耕地1.08万亩;建设沼气池5000座。 9、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0%,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由目前的50%增至60%。定单农业由5万亩增至40万亩,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由10亿元增至20亿元,农民经纪人由4万人增至5万人,农产品商品率由85%增至90%,信息网络服务覆盖率由50%增至100%。新培养1万名农民技术员,建设50个农科教基地;建设面向全国、配套齐全的串串红农业综合批发市场;继续实施“万户农民网上行”工程,使“三电合一”农户达到2万户左右;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第四部分:“十一五”建设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第一,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引导农民进行合理土地流转。一方面,鼓励农民在自愿和保持土地原承包权不变的原则基础上,土地的使用权流转和集中,从而形成蔬菜、红枣、畜牧等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另一方面,引导农户在不改变各自土地占用规模的条件下,实行一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联合,从而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

第二,以科技进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将重点扶持现有的金贝、羊驼、金威航天育种等科技示范园区,在修文镇再上一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继续深化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把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体系的重点转向社会化。大力提倡和鼓励涉农企业的技术推广,逐步形成以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各种产业化组织为主的多元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到2010年,农业专业协会的覆盖率要达到70%,科技园区技术覆盖率达到80%。

第三,加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战略。以今年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试点为契机,继续扩大农产品无公害生产面积,蔬菜、红枣的无公害面积要达到95%以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请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对获得国家、省、市名优品牌称号的给予奖励。绿色食品认证总数达到15个,争取2—3个有机食品认证,新创农产品品牌20个。     第四,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和产业化组织的建设。串串红农业综合批发市场要尽快建成投入使用。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到2010年,农民合作组织成员争取达到2万人,农产品营销大户发展到5万人以上。 第五,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壮大蔬菜、红枣、乳品特色产业,发展大杏仁、核桃等潜力产业;坚持规模扩张,以量占市,以质取胜。到2010年,蔬菜面积稳定在30万亩,其中温室大棚发展到12万亩,全部达到绿色蔬菜基地标准;红枣在面积稳定30万亩的同时,按照百村百公里红枣林带规划,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新增百亩以上的种植大户50户;畜牧养殖上,优良品种的饲养量实现比“十五”期末翻一番;奶牛存栏达到3万头;鸡存栏180万只,出栏120万只,肉羊存栏30万只,出栏30万只,生猪存栏20万只,出栏30万只;建设高标准养殖示范园区60个。在红枣发展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核桃、大杏仁、红枣等干果产业。以山西威特食品公司为龙头,发展出口导向型的特色干果种植业,在丘陵乡镇种植扁桃及优质核桃5万亩。

第六,全面推进我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郭家堡、张庆、修文、乌金山、东阳5个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乡镇,王湖、郭家堡、南关等20个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村,加紧进行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到2010年,全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村总数达到100个,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乡镇总数达到8个。创新思路,引导农民在广泛参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创业致富,充分发挥小城镇的集聚功能。充分利用我区东阳商旅型经济带、修文民营经济园、张庆醋业园区等已经具备集群经济的有利条件和雄厚的经济基础,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共同繁荣。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农业就业在社会就业中的比例的降低,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要积极推进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转移农业剩余劳劝力,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拉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人。 第七,进一步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挖掘我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内部发动,外部引进,吸引工商企业转攻农业,鼓励民营大户发展农业,建设一批加工龙头亮点,力争建成5个大型龙头企业。鼓励农口各部门、各乡镇进一步明确扶持重点,倾斜优惠政策,多方聚集资金,尽快提高龙头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重点抓好四眼井公司固态生物发酵、金贝植物苗木共3页,当前第2页2

克隆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的成果转化,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引导乳制品加工企业走集团化发展的路子。借鉴榆次怀仁四眼井酿造集团公司的成功运作经验,引导博瑞公司、晋佳公司、晋宏公司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或者直接与古城乳业、蒙牛等大型乳品企业联合,将我区的乳品生产、加工、销售融入到全省及至全国的大市场中去,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第八,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十一五”期间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温家宝同志《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主要是考虑:一方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建设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区委、区政府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方面: 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对农村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费;认真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就学困难、就学歧视问题。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引导富余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最大幅度地增加对农业的各项投入,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五是坚持城区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制定灵活合理的户口政策,取消不合理限制,使农民从“只转不移”变为“既转又移”,实现农民向市民的彻底改变。 

第3篇:农村规划与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生态旅游 项目规划 运行效果

中图分类号:TV697.4+3 文献标识码:TV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12601

一、规划概况

1.1项目情况

洞头村由于大山阻隔、封闭落后,村民的生产生活还有很大困难。全村48户,182口人,平常居住的实际人口只有60多人,且多为老年人,面对这种典型的“三无村”(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集体无收入)集体经济落后,村民的行路难,吃水难,结婚难,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且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为此,城区政府找到了我们,试图为洞头村找到一条适合发展的路子,在我们共同的实地调研与方案商讨下,发现洞头村有着天时地理人和的独特优势,又有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村落幽静,文化厚重,天然景色散落其间的条件,提出要打造洞头生态旅游村的目标。

1.2规划概述

所以当时在做规划时,空间上包括村域和村庄,内容上包括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旅游。村域上的规划结构是形成“一核”“两带”“六区”的结构,“一核”是指民俗村落区,“两带”是由周围山脉和水体组成的龙脉景观带和白水景观带,“六区”是指周围的生态观光区。村庄布局是形成“一轴两区”的结构。一轴:即沿村庄中部东西向道路形成的景观轴;两区:即以村庄中部景观轴分成南、北两个居住区。这是村庄布局规划的总平面图。

内容上包括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旅游:(1)新农村建设,对村内的建筑进行等级划分,对建筑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分析,参考其建设年代、建筑形式特征、建筑保存的价值等因素,分为三级保护,并开展了大规模的村容村貌整治,使村民的日常生活垃圾全部实现了定点存放,集中清运。(2)生态旅游方面,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城里人亲近自然生态,感受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闹中求静的心里需求,开展了从传统农业向生态旅游兴村的转型发展,发展理念是,首先以改善基础设施为突破,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线,以提升自然生态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开展了怀旧旅游、观光旅游、体验旅游、历史文化游、四季季相旅游等内容。

二、实施效果评价

2.1建设项目

我们考虑对于洞头村不应该就空间论空间,而对于人的行为与需求、产业发展特征、体制问题等一切与空间相关的要素都需要在规划中得以关注,这就要求我们意识到空间的系统性,考虑到系统中其他相关因素对空间的影响,为此在近期建设规划中提出了13个近期建设项目,包括:(1)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满足远期村庄日常生活和旅游需求。(2)完善给排水设施建设。(3)环卫设施建设,包括厕所、垃圾箱及垃圾收集点的建设。(4)区域锅炉房的建设。(5)旅游接待宾馆的建设。(6)生态停车场的建设。(7)1500米登山步道的铺设。(8)农业观光区的建设。(9)村庄景观水源工程的建设。(10)白水河景观蓄水工程的建设。(11)村庄环境整治和景观建设。(12)电力、电信配套设施建设。(13)古村落修缮,重点修复清代大院,依托原有建筑建设农业博物馆。而这些项目均在2010年,市区两级政府及职能部门按照“转型创新谋发展,双轮驱动促统筹”的要求,总投资1500万元,强力推进洞头生态旅游15项开发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即登山步道,二个水冲式公厕,农科馆,农业采摘园,停车场,会展中心,安全饮水,污水处理站,太阳能路灯,街道硬化,村级活动场所,生态绿化,还有长江实业公司新建的别墅式慧源山庄。到2011年底以上工程均已投入使用,成效明显,洞头村从根本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对一些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首先实施效果好的。(1)农科馆的建设,农科馆位于村中央,这是当时在做规划时的单体设计,理念是修旧如旧,保持风貌,这是落成后的照片,把农具、农产品在农科馆内进行陈设,挖掘文化内涵,得到了村民、旅游观光者及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2)旅游接待中心位于村落的东北角,秉承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在建筑风格上符合洞头村整体风貌的格局。(3)公共厕所的建设,规划时进行过单体设计,在体型与外观上,都与村落的整体风貌相协调,均采用水冲式。(4)另外还有登山步道、观景台、入口景观、观景亭、道路硬化等景观风貌的修复工作。极大地改善了洞头村的风貌。没有落实规划理念实施效果一般的。(1)生态停车场的建设,设计时没有全部硬化,而是砌砖与植被相结合,体现生态,但实际建设的停车场看起来有些生硬。(2)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的村民为了扩大经营,把农家乐翻修的体量过大。(3)还有一些无人居住的房屋,外立面粉饰与村落风貌不相协调。(4)还存在一些乱建现象,例如,停车场的北面,山脚下建设的建筑物,对山体有一定的破坏,影响了风貌。未实施的建设项目有:(1)部分市政管线还没有配套建设,只铺设了给排水管线,还未铺设供热和燃气管线。(2)还未建设穿过铁路的天桥,开发村域西部的人文旅游资源,形成历史文化遗迹游。(3)还未对自然山体的破坏进行修复,改建旅游停车场,旅游商业街,餐饮旅店等。(4)还未结合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工程,延伸白水河湿地,开发洞头村西部沿河景区。

2.2社会反响

但总的来说,基于这么多的建设,现在洞头村已逐渐被人们所熟悉,深入人心,它的社会反响有:(1)已成为乡村旅游的接待中心。(2)已成为各企事业单位的拓展活动中心。(3)已成为城区典型的农业教育示范基地。(4)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视察。另外,洞头村参加了2012年晋城市首届最美乡村的评比,该项活动的主题是“生产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山水美”洞头村凭借生态文明的优势获得了此殊荣。当时的颁奖词是“智者总是善于抓住机遇。几年前,聪明的洞头人抓住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机遇,却让自己成了晋城近郊休闲游的领跑者和代言人。起舞正当时,愿智慧的你们身披最美乡村的荣耀,一路领跑,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路上,大步向前!”这也充分说明我们给出的规划定位是正确的。

2.3产业发展

目前,全村农家乐开办了13家,6家特色餐饮摊点,还有些小超市,室,小住宿,村里人人有事干,户户没闲人,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到2012年底,共接待四方旅客5.4万人次,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160元,比三年前翻两番,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规划方案的实施,理念的落实,使得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到了家家户户,洞头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村,脱贫致富村,成为我区乃至我市城乡一体发展的生动实践,扶贫攻坚的一面旗帜,转型发展的先进典型。

洞头村也分别荣获市、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文明和谐村,新农村建设先进党组织,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三、规划反思

3.1总结思考

针对这一类城郊型新农村建设规划,在规划时,首先:(1)摸清规划意图,领会发展精神,要因地制宜,注重生态保护,通过其自身特点的特殊性,找到村庄的特殊点,而后通过我们的规划设计服务与城乡规划管理者和城乡规划的实施者及当地的村民建立互信联盟,促使规划成果在村庄发展中产生“实用、适用、管用”这一既定目标。大幅提升规划成果与村庄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村庄经济发展奠定扎实基础。(2)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改善,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并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并适当发展乡村旅游。(3)基于对洞头村的准确定位,抓住了城里人喜欢亲近自然的这一心理需求,深度挖掘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延续精神脉络,并注重节能环保,体现人本情怀,展现洞头村的独特魅力。(4)政府主导、企业部门联合推进是实施效果好的最主要的原因。

3.2规划意义

第4篇:农村规划与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村水利;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1.农村水利建设的内容

水利建设的内容包括大坝、堤防、水闸、泵站、水电站、船闸、涵洞、水库、蓄(滞)洪区、坎儿井、水窖、水井、渠道、河道等等。农村水利建设的内容包括“沟渠”、“围堰”、“水窖”、“水库”、“塘坝”等,这些水利设施都可以在发生水灾时进行防洪、排水、分洪、泄洪等工作,尽量减少洪水对群众、财产的威胁。在农村发生旱灾时,这些水利设施也可以将周围地上水源或者地下水源进行合理的家庭供水和植物引水灌溉,尽量减少干旱对养殖牲畜和农作物的影响,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和粮食产量。

1.1沟渠。是人工挖出的水道,主要用于引水和排水,在农村中,也可以用于分洪和灌溉。

1.2围堰。是防止泥沙和水进入水利建筑物的临时挡水建筑,也可以用于排水。施工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围堰避免发生进泥、进水等情况,从而导致工程被破坏或者延误工期。

1.3水窖。水窖是一种地下蓄水装置,是中国农业长期发展的结晶,可以大量储存泉水和雨水等分散的水源,主要用于植物的灌溉。

1.4塘坝。是一种在山沟或低洼处建设的小型蓄水设施,用来储存泉水或雨水等分散的水源,农耕时,可用于植物的灌溉。

1.5水库。是一种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拦洪和蓄水设施,可用来养鱼、灌溉、发电、防洪等,一般在河流或山谷的峡口处建设,通过拦截的水流形成天然的人工湖泊。

2.农村水利面临的现状

2.1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水利配套设施不齐

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农产品市场需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前该县农业生产主要注重粮食产量,种植种类单一,主要以水稻、小麦、油菜、玉米为主,所修建的水利工程也是为了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随着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除了传统的农作物外,现已种植了花卉、苗木、大棚蔬菜、瓜果等。特别是芦山“4.20”地震后,原来种植水稻、小麦的农田上已修建了很多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原来修建的一些小渠道已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园区的灌溉和工业园区排水的需要,加之现代的新兴农业(种植花卉、苗木、瓜果、蔬菜、观光农业等)对水质、水量的要求都很高,原有的渠系配套设施明显不全,需要更进一步完善。

2.2水利法制意识淡薄,工程设施管理困难

农村水利工程设施数量多而分散,工程施工管理非常困难。由于农村部分群众法制意识观念不强,为贪图小便宜而违规在河道滩地和渠道边墙旁边(工程管护范围)违规种植农作物;对一些农村供水管道不爱护,常常是刚修好不久的水管时间不长又被人弄坏,造成有限水资源的流失。另外,一些工程管理范围不明确,私自侵占国家和集体水利工程管护范围的事时有发生。一些提灌站无专人看守管理,大大缩短了这些提灌站的使用寿命。

2.3组织实施形式发生变化,工作难度加大

过去,实施农村水利土方工程,主要依靠群众投劳。工程配套资金主要为国家拨付、集体积累、群众自筹。而今,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搞农村水利主要依靠机械化施工,而机械化施工筹集资金的难度却越来越大。对于跨村跨乡的农村水利工程,由于涉及到上下游、左右岸的群众利益,矛盾比较多,投入无着落,思想难统一,工程难实施。

3.农村水利建设与规划措施

3.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农村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御自然灾害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农村水利建设地位重要,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当前,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加快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必须重新审视农村水利建设地位与作用。目前,我国农村水利设施的投入主体仍然是以政府为主,没有形成有效机制调动农民自身资源的投入和其他社会资源的参与。加快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政府要投入,农民也要参与。就单个农村水利工程看,农村水利建设技术比较简单,但从流域、区域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它涉及的众多领域看,农村水利建设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

3.2加强规划,科学发展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水利建设的发展思路,以水利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在水利建设的每一项工作当中要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进行,并遵循人与自然相共融的原则。要从农村地区水资源和开发利用现状出发,在通过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以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为目的,对农村水利建设规划予以制定和完善,并提出一套在开发上要合理、在配置上要优化、在利用上要高效、在保护上要秉承有效性,以及在治理上要趋于综合化的实施方案。水利建设的规划一旦形成,就要予以严格组织实施,通过对规划有效落实,一步步把当前农村地表水的运用不足现状、过度开采地下水、水资源流失量大以及水污染严重等问题进行解决,以此来推动农村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3.3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水利系统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特别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综合治理中,推广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治理模式,许多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成了山川秀美的观光风景区,将河、沟、渠建设成“清水长廊、绿色长廊、亲水乐园”。

3.4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使人才和技术更好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

3.5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逐步在果园和已成片开发建发的农田中推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农村水利基本保障工程体系,是确保农村水利建设重要的物质条件。因此,我们要创新思维,改革设计方案,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加强管理,从而提高水利工程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滕克营,弓晓静.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J].科技信息,2014,15:359.

第5篇:农村规划与建设范文

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虽然对我国境内的江河水域规划已经初步完成多年,并且各地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农田水利规划,但是鉴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国农田水利规划方面的工作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在当代的社会环境下,农田水利的发展将同新型农村建设共同进行。

一、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特点

农业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中农田水利工程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无法计量的。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农田水利工程具有公共服务的属性。对于目前我国所存在的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来说,无论其规模大小与能力的高低,都属于公益性的项目,其主要的作用和目的都是为了保证该区域百姓的免受洪涝和干旱的干扰,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与此同时,农田水利工程还具有利益共享性的特点。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来说,其影响区域是具有较大范围的,在这个范围内的所有百姓都会通过农田水利工程来获益。所以说,通常情况下对于不同水利区域间的人们来说,彼此间的利益一般不会受到对方的影响。此外,农田水利工程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非价格性。严格意义上来说,农田水利工程属于公共品,具有公共品的属性,一般难以实现市场化模式的经营,这也使得很少有人愿意去进行农田水利工程方面的投资。在这样的条件下,政府只有自行出资去修建。

二、新型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田水利规划

(一)抓住规划的时机

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对于新型农村来说,其建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农业发展的支持,从这个方面来说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新型农村的建设。所以说在当前的状况下,既要促进农业的发展也要确保新农村的建设成功,并举农田水利规划与新型农村建设相结合。对于农田水利的建设来说,首先应当抓住规划的有利时机。经过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进行,农业生产规模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发展趋。为了更好的应对农业变革,就必须对过去的农业生产结构予以调整,农田水利规划也要借助于整体发展的机会去适应这样的发展方向,并就其相应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

(二)做好水利规划的过程中兼顾其他发展要素

与此同时,我们在进行农田水利规划的过程中不仅要将眼光投放到农业生产和发展上,更要注重其他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经济通其他经济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那就是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农村商品经济的不断进步,农村的经济个体和企业数量也得到了相应的增加。并且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这些经济因素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此,农田水利的规划不仅仅要重视起农业生产的正常需要,更要为相关的经济个体和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在为农业灌溉提供重要保障的基础上兼顾到其他方面的发展,使农田水利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双方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影响作用。

(三)农田水利的规划要坚持以农业的正常生产为前提

此外,在进行农田水利规划过程中我们应当始终明确一点那就是要确保农业的正常生产。对于农田水利的规划来说,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才是其发展的本质目的。民以食为天,如果连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准备工作都没有做好,那么缺少了物质保障的社会如何去进行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提升。同时,对于现实的社会来说,如果粮食供应方面出现了问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进而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环境。

三、新型农村条件下农田水利规划应当满足的条件

(一)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对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中的农田水利规划来讲,必须要满足相应的条件,在坚持满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达到相应的规划目标。为了切实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田水利规划一定要按照能防洪、能排涝以及能灌溉和能除盐渍等要求。农田水利工程只有具备了这些要素和特点,才能够为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这些特点要素也要求了在农田水利的规划制定过程中要严格参考当地的历史最高洪水位以确保安全。并且应当通过强化农村骨干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来推动河道水体环境的改善,在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应有作用和功效的前提下提升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借助于农田水利规划来满足农村地区广大群众对于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的需要。

(二)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与此同时,农田水利的规划出了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还应当满足乡镇企业对于供排水方面的要求。根据实际的农田水利规划,结合以当地交通。航运等实际情况,努力协调好各方面的统一发展。并且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角度出发,有关部门也要积极做好相应筹划工作,对农田水利设施相关的商业、交通以及文教等设施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使农田水利形成一个完整的布局,促进农村地区的合理有序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下加速城乡一体化的建设速度。并且农田水利规划还要跟上时展的速度,在水利工程的标准。形式以及工艺上都要采取相应的变化,显现出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节水以及保土、省地等特点。

(三)建立良好的排水、灌溉系统

此外,农田水利规划中还必须具有建立良好排水和灌溉系统的相关内容。农田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作用和功能就是进行排水和灌溉,这不仅事关我国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发展,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就我国当前的状况来看,农村农业经营规模呈现出了快速扩张的态势,农业的机械化生产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应用。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这方面的要求也将会不断提高。为此,我们就要站在布局的角度上来进行农田灌溉和排水系统的调整,在建设灌溉、排水系统的基础上做好相关配套设施的布设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第6篇:农村规划与建设范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城镇规划

如今经济快速发展,不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现今农村环境巨大改变的背景下,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全貌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

如今,新农村建设犹如一夜春风,已经遍地开花结果。在此建设过程中,城镇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的整体设计框架,也就愈发显得重要了。诚然,也有少数优秀的城镇规划项目,但这些大都集中于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而广大内陆地区的农村,特别是西北部不发达地区农村的城镇建设在整体规划方面还存在在诸多问题,如农村长期沿用的“一字式”、“非字式”居住方式,致使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面对着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如何集中优势资源,有效利用各资源为内陆不发达地区新农村的建设进行服务,既是我们应抓紧的机遇,又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挑战。

1. 何谓新农村建设下的城镇规划

1.1何谓新农村建设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简称为新农村建设,其是指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本次会议中也同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生”,他们全面体现了现代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要求。

1.2 何谓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城镇规划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极大,各经济区的新农村建设也各式各样。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由于经济优势,其生产生活方式相应的生产、居住和地域景观等已然脱离了原有农村之态,甚至令人有城市之感,如:苏南地区新农村建设。而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由于长期缺乏规划或规划不完善,则仍旧保留“一字式”、“十字式”、“满天星”的布局,故存在土地闲置,利用率低、基础设施不完备、污染严重、公共卫生缺乏等问题。

以上各种现象使我们必须深入思考,何谓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城镇规划,到底是城市建设,还是仍旧为农村建设。根据以上的指导方针,我们同意袁乐、曹晓静、闵亚琴等学者的观点,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城镇规划的本质目标是“农村现代化”,也就是要使农村既有城市难得的自然环境,又有城市现代的生活。

2. 我国新农村建设下城镇的现状

由于苏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例子在我国仍属少数,故本文以下主要探讨我国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城镇规划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集中居民点的规划,正如上面所述,由于居住分散,现在的城镇规划已然不能满足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了,而我国城镇现状则为:

2.1 农村居民点用地分散、布局散乱

各农村居民点因农民住房偏好临水、沿路而建,致使各建设用地混乱,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交错,非农户居住点与农村居民点混杂。这不仅给农村基础建设带来困难,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工业企业的成规模发展。

2.2 配套设施不完善、建设面貌陈旧

农村居民点住房质量低下、结构简单。同时,因居住规划不合理,市政公用设施不完善,部分村庄甚至水电都无法供应,卫生条件差强人意,更别谈室外公共设施及绿地等,这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2.3 道路交通狭窄、路况较差

各农村居民点间因未协调规划,相互之间道路衔接不合理,且路况质量各异。又因各地财政、政策不同,镇内交通也混杂各异。

2.4 环境损害严重、占用大量耕地、土地利用率低

各农村居民点因建设时监管不严,且各村民环境意识低下,故各地多有环境损害问题存在,这也严重的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3. 新农村建设下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以上城镇面貌现状,虽然存在各种各样原因,如:村民间各自为政意识严重,历史居住习惯、各地风俗习惯,市政建设不作为等,但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城镇规划不合理的问题。城镇规划作为城镇建设的整体设计,是城镇建设面貌的前提。城镇规划做的好,建成后的城镇面貌才美观。然而,正因为我国现今城镇规划存在很大问题,所以,我国的城镇建成才不尽人意。下面将详述城镇规划存在的问题:

3.1 新农村建设下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3.1.1 政府干预过多,农民缺乏自主积极性。不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中国政府本位意识严重,存在大量的政府干预城镇规划现象。同时,由于参与机制的不完善和各农民被管理状态的习惯,各城镇农民并不积极参与城镇的建设。

3.1.2 规划本身存在诸多问题,同时规划人员素质低下。首先,城镇规划由于规划人员本身能力不足及不作为等原因,造成了规划质量低下等现象。能力问题暂且不论,有些规划人员并非实质研究农村规划。其次,由于规划成本、政策政绩等原因,规划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有些地区的规划标准就与当地农村环境严重脱节,以致无法进行合理规划,只得欺上瞒下。

3.1.3 建设资金融资渠道单一,可用土地不足。首先,由于建设资金融资渠道单一,导致建设资金不足。而城镇建设资金不足又影响着规划成本和城镇建设的规模等。故即使有些规划人员想有所作为,也不大可能。其次,土地是建设的基本,我国由于基本耕地的保障,所以可用建设用地并不多,这也影响了规划的规模。

3.1.4 缺乏长远投资目光,不重视片区规划。虽然现在各城镇重视其建设,但他们只局限于本城镇的规划建设,缺乏整片地区的规模建设规划,不重视集约效益。

3.2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3.2.1 明确政府职能,积极鼓励村民自建。针对上述提到的政府干预过多的问题,我们应从立法、政策等多方面明确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同时,积极鼓励村民自我规划、自我建设。

3.2.2 全面加强规划人员培训,规范各地各规划。任何事都是由人做出来的,故对人员的培训是第一要义,规划人员也不例外,现今规划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是规划人员的问题,故应全面加强规划人员的培训,如:规划人员的职业操守、执业能力等。同时,根据各地不同环境,建立多层次的规划标准,以适应各规划的发展。

3.2.3 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土地利用规范。针对我国城镇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我国应该建设多种融资方式,不应单单局限与银行贷款,如可建立项目公司,吸引建设资金等。对于土地利用问题,可以通过整区土地利用调整和简便土地征用程序的方法来予以解决。

3.2.4 建立相应的规划协调机制,引入多学科人才。针对上述单一规划的问题,我们应建立规划协调机构,在成片建设之前,联络各地规划单位,探讨成片规划,发挥城镇建设的集聚效益。同时,因为城镇规划不单单是一各技术问题,其还涉及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故应相应的引入该部分学科的人才,参与到成片规划中。

【参考文献】

[1]马棉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镇规划[J]. 山西建筑, 2007,(5).

[2]袁乐,曹晓静,闵亚琴. 警惕过度城镇化[J]. 小城镇建设, 2007,(6).

[3]伍锡论. 苏南农村集中居住空间形态研究[J]. 小城镇建设,2008,(2).

第7篇:农村规划与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规划;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S89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新农村规划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更高的要求。而且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将直接影响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制约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如果不及时加以重视并杜绝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种行为,必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一、生态环境问题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性

(1)有利于加快农业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环境问题是不可忽视的。解决农村环境长期积累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能够增加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保证农村稳定的局面,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正是符合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

(3)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建设中采取的有效措施,不仅加快了农村现代化建设,而且统筹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二、当前我国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1)水污染:水污染是全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农业生产、人们生活、禽畜饲养、工矿业排放等方面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渣、污泥等,在未进行任何处理情况下排入江、河、湖、塘,使原本洁净的水质变得污浊不堪,另外,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也会污染水源,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把化肥农药冲刷到附近的河流,严重污染了水源。

(2)大气污染:秋天收割后大量的秸秆堆放在田间地头,冬季农户们主要靠燃烧秸秆取暖和做饭,到了春季用不了的秸秆也被燃烧掉。在燃烧过程中潮湿的秸秆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颗粒物,不仅对人和牲畜的眼睛、鼻子、呼吸道造成严重伤害,而且由此造成的大气污染还会产生酸雨,对农田土壤和农作物造成重大的伤害。

(3)土壤污染: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而长期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是地力肥力受损,有效营养元素失衡,土壤大幅度板结,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同时,农业害虫的天敌,如:青蛙、七星瓢虫、赤眼蜂,甚至一些食虫鸟,也由于食物链的关系造成毒害而大量死亡,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4)垃圾污染:现阶段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和管理的缺失,许多地区的农村还处在“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状态,脏乱差的现象严重。新农村建设中的垃圾 污染包括乡镇企业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和禽畜粪便、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农村垃圾因不能得到及时处理,日晒雨淋成为环境污染的二次污染源,堆积如山的垃圾对村民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5)乡镇企业污染: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大多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技术较落后,造成污染后治理困难。特别是一些为谋取暴利的乡镇企业主,大规模掠夺式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毁林开荒、竭泽而渔等行为,导致一些地方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增加了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高发,无论哪种灾害,都会给人们造成无法挽回的财产损失,甚至是付出了血与生命的代价。

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广大农民赖以生息的家园,是我国农业经济、农业生产良好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是确保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首要条件。

(1)加大宣传环保力度、增强人们环保意识

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只有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因此各地各级相关部门要加大环保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让人们充分意识到发展经济、建设新农村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我们不仅要为当代造福、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空间、适宜的生存环境。

(2)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我国现有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对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缺乏具有地域性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因此要在国家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各项法律法规基础上再制定出一系列科学有效、适合各地特点、针对不同行业等方面的相应法规政策,使执法部门有法可依、有法可尊、有法可循,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程建设

要尽快改善广大农民生活条件与卫生条件,如取暖、用火、用水、如厕等,同时农户饲养畜禽水产类生物的排泄废物等也是造成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变废为宝,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倡导推广太阳能、沼气、秸秆利用、粪肥利用等技术,从而代替传统的烧柴、燃煤等用火方式,减少一切污染环境的因素。

(4)推进农业技术与创新,发展多模式生态农业经济

在农业生产领域,要尽量减少各类农药化肥的使用,可以通过测土配方、有针对性的施肥。对各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要以农业防治为主、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手段,必要时再采用药物防治。另外还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推进高新农业技术 (如生物防治技术、多种植物共生技术、农膜回收利用技术和可降解生产技术、秸秆气化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等等)的广泛应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制运行机制,积极培育农业技术的应用环境,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转化与推广,使科技研发与农业实际需求相挂钩。根据各地情况,大力发展多模式生态农业经济,改变单一的农业发展经营模式,对农业生产垃圾和农业生活垃圾进行综合利用,降低资源消耗,鼓励多模式生态农业的建立。

(5)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与监督机制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只有国家的法律法规是远远不够的,在各项法律法规基础上还要加强监管力度,对已审批、在审批、要审批的乡镇企业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严格审批、报检,对不合格企业要立即停工整顿、整改。尤其是对一些可能产生污染的乡镇企业更要严格审批,从源头杜绝污染源。同时还要加强监督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与参与意识,使农民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人人有责。对各类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勇于举报的农民要给予嘉奖及保护,真正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确保环保工作稳步进行。

四、结语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致力经济建设的同时,更要把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等同来抓,并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余泽娜、孙燕青、麦锰锰.农村生态环境问题[J].前沿,2010,(1).

[2]余维祥.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9,(9).

第8篇:农村规划与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村 规划建设 原则 路径

一、农村的规划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

1、布局散小,建设无序。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住宅建设很快,但农村现有的规划缺乏系统性与远景规划体现不出个性,更谈不上对农村建设的科学合理的引导。因此导致许多村庄建设无序、建设凌乱的现象,村庄布局经常出现“只见新房、不见新村”,严重影响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的规模经营。

2、基础设施匮乏,居住环境差。由于缺乏给水、排污、公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许多村庄普遍存在路面不硬、污水乱排等现象。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生产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既影响了农民的居住环境,也阻碍农村规划建设的科学发展。

3、住房功能落后,浪费严重。“娶媳妇、建新房”是农民的两件大事。但现在针对当地农村的建筑研究太少,许多图纸过于简单,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不少地方依然沿用五六十年代的房屋格局,功能明显不合理。由于缺乏正确合理的引导,不少农民的建房观念还比较落后。一般的农户待孩子长大要成亲就得建新房,这样一轮轮地拆建,浪费大量农田,增加了经济负担。

二、农村的规划建设现存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1、是基础设施缺乏有效的投资主体。基础设施是农村建设最头疼的事,城市的基础设施依靠政府投入来解决,而对众多经济不太富裕的农村来说,内部基础设施建设靠村集体、农民自身力量很难解决。

2、是缺乏对农村建设有研究的设计人员,由于农村规划设计投入大、报酬低,现在专门的设计人员越来越少。农村规划建设人才的匮乏,制约着农村规划建设的总体质量与水平。

3、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不连续性。农村经济建设方针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要求,这在某种程度上农村规划建设的统筹发展与科学规划。特别是在当前环境下,农村征地拆迁在某些地区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的热点,科学统筹农村规划建设不得不让位与经济建设时常发生。

三、农村规划建设的原则要求

1、坚持生态优先、和谐发展原则。新农村建设必须保持长远发展的态势,与现代化建设同步,与社会整体进步同步。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根据水资源和农田生产能力核定全村承载量和人口居住量。农村规划建设必须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1]P52,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在规划建设中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处理好人和环境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坚持统筹兼顾、远近结合原则。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融入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新观念,要通过对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指导和管理,确保农村建设的连续性和方向性,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农村建设规划需要体现全面性、完整性。农村建设它既有物质层面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又有精神文明方面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还有政治文明范畴的(管理民主),而且这三个方面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村庄建设规划的重点,应该放在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上。农村规划“应当涵盖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各个方面,兼顾农村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素质现代化的全面综合发展”[2]P76。

3、尊重民意、稳步推进原则。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建设者,也是管理者。让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中来农民群众最关心规划可行性和项目研究,并引入群众参与机制,全面真实的反映农民群众意愿,根据农民的需求,科学地制定规划,选择发展项目引导农民参与监督管理,地防止和杜绝资源的流失和浪费,使农村规划建设尊重“民意”、符合“民意”。

4、是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原则。因地制宜就是新农村建设一定要符合村情来发展创新。脱离村情的农村建设是不可取的。与之相反的是上级整齐划一的要求。譬如在山区县农村,随着山村居民自然流向经济发展环境好的区域,同时“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等政策引导农民开辟新的产业之路,高山、低山、资源汇集地区与资源相对贫泛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及发展思路就应该是不同的。农村村庄得以维持的基本自然资源直接来自于它周边的区域,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必须加以保护。乡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重要区别在于,应该尽可能地保留乡村原有的资源、地理、自然的形态,生物的多样性及人与自然生物之间的紧密不可分离的那种共生共存的关系。

5、是协调有序的原则。所谓协调有序是指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相互关联。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整体推进。与之相反的是强调一点,不计其余。如有的地方,一提新农村建设就想到村庄建设,用大城市观来美化村庄。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民的庭院经济还占很大份额,农民就业渠道还很不稳定和狭窄,农村村庄如果用城市标准来衡量是不现实的。新农村建设也必须有序,要有规划,不管是土地也好,饮用水也好,道路交通也好,往往在规划后的村庄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也是农民所要求的。农村规划建设的系统性就要求我们,建设要扎实,发展要充实,力求实现规划建设反映农民物质和精神的完满结合。

6、是持续发展的原则。所谓持续发展是指新农村建设必须保持长远发展的态势,与现代化建设同步,与社会整体进步同步。与之相反的是一种不计后果的发展,破坏生态,粗放式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必须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过去在农村发展中,提出靠资源发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破坏生态,降低资源利用率。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确立发展目标,其次要依靠科学,有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要思考农村的长远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来农村规划建设,科学、全棉地改变农村建设面貌。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在考虑城乡协调发展的同时,还要站在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的角度,尊重农村的实际和特点,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农村规划建设的路径选择

1、推进农村规划有序建设。农村规划建设要加快完善村镇规划体系,统筹农村空间布局,积极开展规划编制,明确村庄发展规模、整治重点、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时序,统筹考虑自然条件,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措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农村规划建设不仅受到村庄周边地形地貌的影响,还受到区域内重大项目建设、现有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将农村规划建设置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中统筹规划,才能统筹协调村庄与周围区域的关系。农村规划应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当地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地域资源经济的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的生态和经济系统效益,通过科学设计,提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实施方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实现村庄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协调发展。

2、提高农村建设的整体品位。农村村镇规划建设应以整体水平、品位的提升为目标,力求符合农村实际,突出经济、美观、实用、环保、节能、安全的特点,体现各地不同山水特色、生态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要通过优秀建筑设计和施工图集的广泛推进,为农村建设提供质美安全的规范文本,有效提升了农村建房的品位和质量。“新农村景观建设和规划不仅需要结合当地特征创造优美的景观,还要注重环保,使生态系统能持续、良好、稳定地发展”[3]P108。

3、探索新型农村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农村规划建设管理体制较为单一,要通过调查研究,大胆创新,结合城建规划的行政管理体制,创建农村规划管理与村民自治及农村建筑行业行业自律、自我监管向结合的新型管理机制。基层组织、乡村建筑行业、农户是农村规划建设的主体性因素。要统一管理的范畴,使基层组织、乡村建筑行业、农户主动接受参与管理,特别是要让农民建房的基层建设者纳入直接管理,扩大管理层面,提高了管理效率。通过农村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建设,减少了村镇建设中存在的随意压价、违法建房、违规施工等现象,从源头上抓品位、抓质量、抓安全,综合提高村镇建设工程的水平和层次。

4、加大农村建设服务指导。农村规划建设要根据农村的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特点,主动整治、积极帮扶,加大指导。农村规划建设要通过开展村镇规划方案下乡展示,广泛征求规划意见,并在一些集镇设立固定规划展板宣传规划,引导农民改变农村传统的住宅建设观念,提高规划意识。同时围绕农民迁建、下乡脱贫、移民安置、灾民安置等农民新村建设,及时开展技术指导服务,通过教育、引导和示范,加强了村镇工程的勘察设计、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的服务和管理。实际工作中要发挥示范村、整治村编制规划的整治及示范作用,做好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与规划设计,积极开展法规、规划下乡宣传活动。

5、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多渠道、多形式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创新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农村规划建设从农民群众迫切需要,并有条件实现的事情做起,立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眼长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突出重点、逐项推进。坚持依靠农民、多方支持原则,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6、规范农村农民建设行为。首先,应该设立专门机构,因地制宜,精心编制农村村庄规划。村庄体系规划很大程度在于村庄布点规划,要明确哪些村要作为中心村,统筹安排区域道路网络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享。农村村庄规划,不能简单看做是农居点的规划和老村庄的改造,使它既能反映乡村的特色,又要适应区域的产业结构。其次,农村规划要根据农村自然分布状况,既尊重农户住房习惯,又方便耕作,因地制宜设计建筑风格,做好农村住房个性设计,规范农民的建房行为,根据村庄和农户家庭状况确定造房类型,使农户建房有选择、有规划,改变他们住宅拆了建、建了拆的观念。

农村规划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规划的龙头地位也越发凸显” [4]P38农村规划建设的原则与路径实质就是正确处理农村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等关系,促进合理布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现特色,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统筹协调和综合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李铜山.陈明星.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的理性思考[J] .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 (2)

第9篇:农村规划与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规划;创新

引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直是中央长期关注的重点问题。随着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要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要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未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1 新农村规划背景的变化

2006 年以来,新农村规划工作从方案编制、实施管理到监督检查已经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为中国农村建设新风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中央提出进一步深入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使得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所面临的众多因素正悄然变化。

1.1 城乡统筹发展新政

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中央政府长期以来,通过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把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利润和财政收入,为城市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农村、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也直接导致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严重滞后。但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不断融入农村,城乡一体化不断的深化,城乡之间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城乡社会也走向“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时期。

城乡统筹发展时期的新农村规划,促使乡村社会更加注重综合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一方面,通过新农村的建设保证农民生产条件得到不断改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则是从社会、文化、政治的角度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综合发展要求,从关注民生逐步走向深层次民主。

1.2 土地集约利用新规

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空间低效、粗犷的外延式扩张,导致本就紧张的土地资源问题更为突出。为此,我国在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政策”的同时,还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基本农田保护总负责。国家对土地的宏观调控,不仅要求城市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对广阔的农村土地利用同样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宏观政策背景在客观上要求新农村建设必须走集约化的用地方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过于分散的用地模式必须改变。而伴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机械化的耕作方式已逐渐取代传统的农耕模式。这种现代化的耕作方式也要求农村居民点和生产用地相对集中,从而保证土地的集约利用和机械生产的高效化。

1.3 规划主体参与新况

在新农村建设初期,乡村空间构成的主要因子――农民,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缺乏主观改变的意识;以旁观者观察的身份远远多于主人翁参与的角色。但近年来,全国各地尤其是沿海地区众多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实例,从思想上打消了农民的疑虑,在行动上给了农民极大的鼓舞。乡村社会村容的变化、环境的美化、生活水平的提升等村民“可见的实惠”,改变了生性淳朴的农民固守的观念。新农村建设从自上而下的宏观政策变为上下联动的可行性规划,促使农民从被动地接受规划到主动地迎合、参与规划建设,使得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2 新农村规划面临的困境

2.1 规划主导思想模糊

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是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问题,生产发展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缺少资金和技术的有效支持,新农村规划――“发展农业生产,逐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核心思想难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成效。而短时期内最能体现新农村规划成果的恰恰是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当前新农村规划更多的偏重物质环境的改善和居住空间的梳理。这就造成了新农村规划是优先发展生产还是优先改善生活环境的矛盾,规划主导思想在“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看似矛盾的两难境地中徘徊。

2.2 规划实施进展较慢

当前新农村规划的主要着力点是依据镇村布局规划,推进村庄居民点集中布局,在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但中国长期以来的农耕文化决定了农村居民点分布零散的特征,为了便于农业耕作,农民在建房时基本选择与其“责任地、自留地”相邻。这种分散的居民点格局和农民对传统宅基地的留恋、地缘的集聚等在主观上为宅基地的集中形成了障碍。同时,农村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和集体所有的土地产权制度也在客观上延缓了农宅搬迁的步伐。这一方面造成了新农村规划实施进展较慢,规划效果迟迟不得体现。另一方面,农村在经过一轮轮规划编制过后,农民却享受不到新农村规划的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农民主动参与规划的积极性。影响了新农村规划建设整体实施。

2.3 规划基础资料缺乏

“调查―分析―规划”是规划实践所总结的基本方法,每一项规划工作都离不开详实的现状调查和分析。虽然农村规划建设规模远小于城市规模,但现状村民的户数、宅基地的数量、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等情况仍是规划编制的基础性工作。然而,相对于城市建设水平提升和资料的储备而言,农村社会的资料统计与收集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并未形成一项系统工程。加上基层农村组织的经济水平有限,基层的建设部门难以提供出充足的资料和数据。如部分村庄居民点甚至是1960 年代所测绘的地形图,规划的编制难以起到实质性的指示和标识作用等等。这些规划基础资料的缺乏是新农村规划实践过程中时常面临的困境。

2.4 技术标准难以统一

新农村建设规划虽然已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但由于缺乏相对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相关经验,一直没有固定的规划模式可循,导致当前新农村建设从规划过程到成果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笔者在参与的几次新农村规划成果交流会上看到,规划成果表达的形式和内容五花八门,少的仅有村庄现状、总平面布局等几张主要图纸和两三页说明文字;多的则包含了规划结构图、功能分区图、交通分析图、绿化景观系统分析图、环境保护图、建设时序图等达三四十页内容。同时,由于目前各地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主要是由城乡规划设计院及部分建筑设计院来承担,在其他市场业务的压力和新农村规划低价的资金瓶颈约束下,各编制单位对新农村规划既缺乏足够重视,更缺乏相关研究,导致新农村建设规划水平良莠不齐。这些因素夹杂在一起,其最终结果便是造成新农村规划在“低价”和“低质”之间恶性循环。

3 新农村规划的创新

3.1 规划思想的创新

3.1.1 树立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有机统一的主导思想

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改善生活是新农村规划中农民最关注的焦点,两者在内涵上不是对立的,生产发展可以带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可以促进生产的再发展。因此,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环境是新农村建设中相辅相成的工作,新农村规划建设不应教条地将两者割裂开来。

规划应明确新农村建设实施受益的主体是农民,始终以服务于农民为主要导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导向,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积极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通过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的稳定增长,从而达到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环境的有机平衡。

3.1.2 建立与资源禀赋、功能特色相一致的差别化规划思路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日益加快,城市化总体水平已超过了40%,但目前仍有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对于幅员广阔的农村而言,由于区域位置与资源禀赋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差较大,部分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民生活水平已达小康,而西部地区部分村民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因此,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切忌在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教条地将规划标准设定为一种模式,否则,势必将产生一些生搬硬套、缺乏特点、劳民伤财的现象,这无疑会与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相背离。新农村建设应针对不同的地区,根据当地具体社会经济条件和环境特色以及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赋予村庄不同的功能和特色,制定与村庄功能特色相一致的规划建设标准。新农村的建设也应以发展生产为基础、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为目标,因时因地,建立与资源禀赋、功能特色相一致的差别化规划思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战略目标的顺利完成。

3.1.3 切忌过分追求“农村景观城市化”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力水平高度化的集中体现。乡村则是城市的后花园,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二元结构不是中国特有,新农村建设是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缩小城乡差距,将城乡二元结构现象更趋合理化,这个“合理”,就是农业与城市产业之间的差距将消除,留下来的是农村生活分散、城市生活集中的形式差别。简单来讲,就是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

新农村建设不能过分追求“农村景观城市化”,而要将城市化的职能体现在农村生产生活中。从空间、政策上实现城市人才、技术、资金向农村的有效转移,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挖掘村庄的内涵与特色,保护乡村的风貌特色与环境资源。

3.2 规划实施的创新

农民宅基地过于分散、农村建设资金不足和农民“脱地”后缺乏相应的保障是新农村建设实施进展较慢的主要原因。在明确规划主导思想的基础上,着力研究规划实施的创新是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手段之一。

3.2.1 经济发展层面――产业发展带动规划实施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时期,应理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关系,城乡之间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行动策略。城市拥有技术、人才、文化、资金等众多乡村无法比拟的优势,新农村的建设应抓住城市向乡村空间拓展的机会,充分利用城市的人才和技术资源,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乡镇企业进入园区规模化生产的步伐,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居住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实现农民住宅由分散向集中的有序过渡,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在乡村内部,针对不同村庄的定位,采取差别化的发展思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来促进乡村社会的全面均衡发展。

外因是物质变化的辅助推力,内因才是物质变化的主导力量。城市社会发展的规律已证明,工业产能的提升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加速器。农村的发展需要城市外力来拉动,但农村在利用城市技术和人才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更要注重乡镇企业内涵的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解放了乡村大量的劳动力;而乡镇企业的发展,可以为这些富余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可观的就业机会,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人口和空间的有效集聚。

规模不断扩大的乡镇企业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资金和生产要素的补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又进一步解放农村的劳动力,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后续动力,从而在乡村社会内部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新农村规划建设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2.2 技术管理层面――弹性与刚性相结合

规划实施和受益的主体都是农民,因此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施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积极鼓励农民主动参与到规划的过程中来。农民的积极参与一方面可以强化其主人翁意识,使农民自身的意愿和想法在规划成果中充分的体现,从而保证规划的实施在主体层面上有所保证;另一方面可以促使规划管理和编制的技术人员,更加注重规划指标制定的刚性和弹性相结合,刚性指标在原则上对乡村生活环境、居住质量作出硬性规定,是规划实施必需达到的指标,是乡村生产、生活空间的基本保障。在村民住宅搬迁、拆建时序以及管理模式的选择上,则根据农民的意愿、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弹性管理。

通过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建设、规划,实现规划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加快规划实施的步伐,是保证新农村建设规划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

3.2.3 政策制度层面――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民主高效、法治健全的新型社会中,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农民的主动积极配合。农民最朴素、最现实的要求是能够衣食无忧,老有所养。《礼记・礼运》之《大同篇》中有这样的描述,“……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希望在新农村建设所要得到的最基本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滞后,缺医少药状况突出,很多地区基本停留在家庭保障,全民社会保障体系难以深入到农村。针对农村实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等推进速度较慢、覆盖面不全的现象,导致农民在思想上对包括新农村建设在内的新兴事物难以接受,客观上导致了新农村规划实施进展较慢。

为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施,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从思想上解放农民,从行动上帮助农民,为农民解决后顾之忧。充分考虑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差别化实施社会保障项目,从实际出发关注农民“民生”,从根源上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清除障碍。

3.3 规划方法的创新

3.3.1 政府组织、农民参与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强调,“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新农村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监督同样离不开政府的有序组织。2007 年实施的《城乡规划法》更是将原有“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的“一法一条例”统称为《城乡规划法》,在突出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同时,也强调基层政府在农村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起着宏观调控、领导协调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农村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应坚持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成立相关的领导小组和建设办公室,积极协调基层各部门和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规划从立项、编制到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

新农村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主体是农民,其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服务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因此,新农村规划应在政府组织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农民参与,从规划项目的立项、现场调研到规划方案的编制、实施监督,都应该做到“尊民意,顺民心”,以确保新农村规划能够切实地为农民改善生活环境,服务于农村发展。

3.3.2 依法编制、科学规划

新农村规划主要是在现状散点分布的自然村落基础上,考虑到今后农村发展和村庄拆并的可能,对农村居民点进行相对集中建设、村庄环境有序梳理的行为。这项有序建设行为是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宏观层面的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中观层面的镇村布局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等都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实施的依据。在编制新农村规划时,应以此类上位规划为基础,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乡村农业生产和生活环境空间作出合理的布局。

3.3.3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因地制宜地编制规划,传承地方文化,彰显地域特色是规划设计人员编制每项规划所追求的目标,但是许多规划设计方案往往因为缺乏创新意识导致“千城一面”而为人诟病。当前,编制规划的村庄都是经过镇村布局规划后保留和兼并的,都代表着一定地域的历史和文化,亦或体现了地方环境特征。这就要求规划因地制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寻求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地方文化特征的规划设计方法,在住宅选型方面选择符合地方民居特色的建筑色彩和风格,道路铺装材料的选择应以经济适用为原则,植物配置应以本土经济树种为主……,从多方面体现新农村规划的地域特色和农耕文明,避免在农村中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更不能出现“农村城镇一面化”的局面。

3.4 规划表达的创新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规模和性质决定了其与城市规划的差别,两者虽然都是政府为实现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宏观调控手段,但城市规划在市场行为方面的要求远远复杂于农村规划。同时,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要求,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城市规划的成果内容往往较为复杂,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性要求都有详尽的阐述。新农村建设规划则更注重实施的可操作性,要求规划设计成果对村庄的建设、布局有较强的指导性。因此,新农村规划成果内容应以简单、实用,能够科学指导规划实施为主要目的。

3.4.1 新农村规划的类型

从新农村规划的内容看,有历史文化名村、乡村地域风情等多种不同特色的村庄。但就规划的类型而言,当前新农村建设规划总体上可归纳为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平面布局规划两大类,它们在规划编制方法与成果内容的表达上亦存在一定的区别。

(1)村庄建设规划

村庄建设规划主要是针对一些“规模较大、有一定历史文化遗存、地形地貌较复杂的村庄”开展的较为详细的规划。由于其现状相对复杂且具有一定的特征,所以规划成果应是在村庄现状、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一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村庄总体布局,并对现状村民住宅的处置、村庄的水电、污水排放等基础设施工程作出明确的规划,从而切实地指导规划的实施。因此,规划成果内容通常包括现状分析、总体布局、建筑处置和住宅选型等图纸以及简单的文字说明。基础设施及工程管线规划内容则针对村庄性质、地域的不同,有选择地进行规划。

(2)村庄平面布局规划

村庄平面布局规划主要是针对镇村布局保留的村民集聚点,近期村民有建房需求的村庄所作的规划工作,其主要内涵是为村庄划定建设空间,指导农民按规划合理建房,引导村庄建设空间有序发展。村庄平面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在划定村庄范围的基础上,梳理村庄道路骨架,确定村庄内不同的建设空间,并为村庄配备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因此,在规划成果表达上,应力求简单明了,主要包含村域范围、现状图、规划图及简单的文字说明。

4 结语

新农村规划的热潮已经席卷全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规划总体目标虽已初显成效,但我国农村社会的现实状况注定了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给农村的发展和农村工作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面对这种新的发展形势,新农村规划应明确主导思想,总结问题和经验教训,创新规划思路,加快规划实施的步伐。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加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力度,坚持城乡联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发展机制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 9 8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