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范文

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精选(九篇)

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

第1篇: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范文

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这是对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的明确要求,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社会管理是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加强我国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迫切需要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第一,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是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基础。我国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点在基层,只有打牢基层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座大厦才能牢牢矗立。在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和农村村民自治组织是完善社会管理的最基础环节,城乡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细胞,社区管理和服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城乡社区管理的成败,关系到政府角色的有效转变与公民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是我国社会管理体系与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管理体系是由党委、政府、社会组织、群团组织与企事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公众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多元共治体系。通过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推行参与式、合作式治理,可以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特别是社区管理创造便利条件。

第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是解决各类社会矛盾与问题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矛盾不断增多,城乡社区因公共安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物业管理、干群关系等问题引发的呈持续多发态势。我国的各类问题和社会矛盾,集中发生在基层特别是城乡社区。城乡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前沿和缩影,是社会的基本单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加快向“社会人”、“社区人”转变,大量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和民办机构在街道社区落户,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大量涌入社区,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各种社会矛盾的“聚焦点”、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点”、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城乡社区是维护稳定的源头,是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把矛盾解决在基层,问题就不会积累起来。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社区和基层,把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社区,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从而为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打牢坚实基础。

第三,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是改变社会管理薄弱状况的迫切要求。综合地看,我国社会管理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基层。我国基层社会管理主体不健全,基层党政组织社会管理职能有待提高,群众组织、社区组织建设滞后,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责任不清,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渠道不畅。城乡社区还普遍面临资源匮乏,配套支持难以满足社区治理需要的问题。社会管理尚未实现全覆盖,一些地方如城市商务楼宇、集体宿舍、城乡家庭出租屋及城乡结合部存在管理盲区。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在基层构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体系,可以消除社会管理的空白点和薄弱环节。

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基础建设

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首先要以城乡社区为重点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夯实社会管理的基础。

第一,要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建设。理顺政府与城乡基层组织关系,努力提高居委会、村委会的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能力,增强基层自治功能。以加大投入为“助推器”,在人、财、物等各方面加大基层投入,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保证有人做事、有钱办事。提高居委会、村干部基本报酬,提高基层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水平,加快基层组织阵地建设。

第二,要加强基层资源基础建设。整合基层社会管理资源,将政府各有关部门工作机构下设、工作力量下沉、工作重心下移,人、财、物向基层倾斜,创新服务方式,延伸服务触角,使之真正贴近基层、服务群众;将政府在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等方面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服务资源覆盖到社区,把政法、、司法等与群众关系密切的职能部门整合起来,联合办公;探索建立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平台,推进“一站式”服务,提高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积极推动共青团、妇联、工会、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中来。创新治安管理与社区管理、市场管理、行业管理等有机结合的新模式。创新社区与企业的协调管理模式,形成社企同抓共治的社会管理新局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工作机制。有效动员和整合各种群防群治力量,形成人人参与的群众安全防范工作格局。从政策导向、力量配置、经费装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增强基层实力,充分发挥其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第三,要加强基层网格基础建设。推进基层社会管理的扁平化管理、网格化管理。扁平化管理是指将社会管理的层级压缩到最小。网格化管理是指在管理区域内实行坐标分布,每一个人、每个居委会、每个街道都按照坐标的区域进行数字化管理,从软硬件上加强社会管理。通过基层网格基础建设,使各种社会力量和公众纷纷参与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中来。例如,北京市东城区将每个社区划分为2到5个网格,整合配置网格的“七种力量”:网格管理员、网格助理员、网格警员、网格督导员、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司法工作者和网格消防员。又如浙江省舟山市积极构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模式,把全市43个乡镇(街道)划分为2464个管理服务网格,并通过双向选择的办法,确定每个党员联系10户~20户普通群众;以网格为单位,建立城乡并举、条块联动,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网格服务团队,并根据团队成员的岗位职责、专业特长、年龄结构等因素,进行科学配置、优化组合,使服务团队具备较全面的管理服务能力。

第四,要加强基层信息基础建设。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搭建基层社会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以社区实有人口与实有房屋为重点的信息采集工作,做到小区不漏楼、楼栋不漏户、户不漏人,并将人口与房屋信息统一录入社区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与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共享,使公安、计生、劳动、民政等部门都可以依托基础信息库,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社会管理。例如,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巧妙地将人口与地理信息系统运用到社会管理中,建立数字化信息处理平台,该平台的信息以航拍地图为基点,结合计生IPS系统的人口管理信息与出租屋管理系统的编码信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网络体系;根据辖区内的居住人口状况、出租屋套数、社区管理工作难易程度等情况将辖区划分为113个网格,并设置了数字化“一格三员”,即1名社区工作站在编工作人员、1名综合协管员、1个办事处挂点科室,分别担任网格管理员、网格协管员、网格督导员,作为街道社会管理的基础。

强化城乡社会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与服务功能

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重点是强化城乡社会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10年底,已在全国8.7万个城市社区中建立了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在许多辖区人口较多、管理和服务任务较重的城市社区,建立了社区服务站(社区工作站、社会工作站)等专业服务机构,形成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在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的地方,也普遍成立了由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负责人牵头的农村社区议事协商机构,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区单位和农村居民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结构。但是,客观地看,我国城乡社会自治组织还存在着责任不清、社会管理与服务功能薄弱的突出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第一,调整管理模式,理顺管理体制。科学界定和划分市(县、区)、街道(乡、镇)和城乡社区的管理职责。进一步在人、财、物投入上向街道(乡、镇)倾斜,保障街道履行实施综合管理、协调社区资源、指导自治组织、强化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加强基层社区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基层的社会自我管理水平,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构建由基层政府、自治组织、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促进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建立健全共青团、妇联、残联、老年协会等群团组织在社区的机构,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社区社会组织,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第二,加强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管理与服务功能。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启动《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工作,扩大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覆盖面。加强城市居民委员会建设,强化城市社区区域性社会管理职能,发挥好社区内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组织、驻在社区的各类机构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居委会在城乡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居委会的自治管理功能;明确居委会与社会工作者团体、业主委员会之间,以及居委会与其他城市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法律关系。如天津市在社区里大力推行居务公开,充分发挥居民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协调会、社区事务听证会“三会”作用,让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实行民主化管理。

第三,加强农村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强化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贯彻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深化村民自治实践,确保部分省(区、市)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依法有序进行。制定《关于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深入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创建活动。要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网络。推动村民自治工作,坚持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健全以村委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为主体的村民自治体系,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强化农村社区服务职能,如2008年以来,浙江率先全面实施农村社区建设,着力构筑公共服务基础平台,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组建农村社区工作者队伍,提供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和计生等配套服务。

第四,健全城乡社区社会管理体制。推进社区治理结构体制创新、社区服务和保障体制创新,健全社区考核评议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健全社区财力保障机制。在社区建设的主体上,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选齐配强农村村民小组长、城市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村(居)民代表,形成村(居)委会及其下属的委员会、村(居)民小组、村落、楼院、门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体系,改变传统以“老、幼、残、弱”为主要参与对象的情况。

健全新型社区服务体系

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落脚点是健全新型社区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国新型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迅速,有力地满足了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2010年底,全国共建有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8万处,其中街道社区服务中心3928个、社区服务站5078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45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5万个。但是,面对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我国社区服务体系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社会成员日益多元化与基层公共服务滞后的矛盾,随着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社区,基层社会服务的对象在数量上明显增多;二是城乡居民需求日益多样化与社会服务水平亟待提升的矛盾,城乡居民公共服务需求的全面化与多样化,对社区服务设施、内容、手段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国城乡社区的服务资源依然严重短缺,一些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基本还是空白,城乡社区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亟待丰富,社区工作条件差、工作手段落后、工作人员待遇偏低等问题突出。

第一,健全城乡社区服务体系。社区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由政府直接供给的公共服务,由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承担;二是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民间组织提供的社区公共福利、居民生活服务等公共服务项目。从这两类公共服务入手,完善覆盖社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促进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与福利工作、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与体育服务、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社区安全等公共服务。同时,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硬件设施体系,制定实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应将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活动、办公场所纳入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加大政府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并使其规范化、制度化;通过慈善捐赠等活动,筹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资金;鼓励企业与社区建立共建机制,兴建社区服务设施,开展社区服务。

第二,扩大城乡社区服务覆盖面。社区服务对象要从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逐步扩展到全体社区居民。加强社区服务站点建设,不断完善功能,实行集行政管理、社区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社区服务体系,实现社区服务全覆盖。尤其要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给予更大关注,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全覆盖,有效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入学等问题。如江苏省江阴市各镇、开发区、办事处均成立了外来人口管理服务中心,村(社区)、企业设置服务站,对外来人口在就学、劳动保障、计划生育、司法调解等社会管理方面,实行“同城待遇”。

第2篇: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范文

“网格”(Grid)—词起源于“电力网格”(PowerGrid),是近年来风靡国际的一种重要信息网络技术。网格与传统WEB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超越以超链接连通页面的局限,实现了网络资源、运算能力的本质整合,由此将互联网的诸多计算机变成了一台具有超强运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网格化管理是基于网格技术的一种现代管理技术、管理理念、管理思路。郑士源、徐辉等人认为,网格化管理指的是“借助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思想,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个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使各个网格单元之间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组织的资源,以最终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思想”。笔者认为,网格化管理,就是在保持社区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结合人文、地理和现有的建筑布局等因素,把社区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将人、地、物、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同时将规范组织架构,明确划分职责,理顺操作程序,落实岗位要求,确定专人分片包干,实现社区事务的一“网”管尽。

(一)网格化管理的缘起

社区网格化管理于2004年10月在全国首次启用。是北京市东城区“依托数字城市技术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课题组从东城区实际出发,提出网格化城市管理的构想。“该模式运用网络地图技术,以大体相当于1万平方米的面积为单位,将东城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管理单元,并把城市中主要是社区中的物件和事件作为管理对象,网格责任人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便捷多元化的服务,实现了管理空间、对象、方式和主体等多方面的创新,在实践中取得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2005年7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关于推广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意见》,拉开了东城区网格化管理模式遍地开花的序幕。之后,城市网格化管理特别是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应用势如破竹,影响与日俱增,产生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各地、各领域也开始了网格化管理的尝试。

(二)网格化管理的依托平台

网格化管理需依托几个平台:一是社会管理信息平台,主要为各级领导提供科学依据、辅助决策,为区(县)、街道(镇)、社区(村)各级网格开展工作提供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基础数据平台,如地图信息模块、小区信息模块、人口信息模块、建信息模块、计划生育信息模块、治安信息模块等等。三是统计分析平台,如智能化统计当前系统内所有数据、柱状图一目了然、饼状图全盘分析、案情分析,疏而不漏等。四是社情民意平台,即对街道、社区、网格以内发生的事件、民众的矛盾纠纷、问题隐患以及社会治安等事件的调处整治、督办督查等服务办事平台。五是评比平台,包括日志管理模块和绩效评估管理模块。六是指挥中心平台。七是系统管理平台。八是百姓互动平台,主要为百姓提供一个和各级管理人员互动的平台,同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可以表达其诉求的渠道,让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人民群众可以将其意见、建议或者看法等随时发表出来,这样就能更好地反映社情民意,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治理。

(三)网格化管理的优势

网格化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其精确定位、明晰空间、资源整合、协同工作,并且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近年来,从生物医药、税务管理,到电子商务、林业,甚至到战争领域,无不出现着它的身影。如今在社会管理领域,网格化管理也被广泛地运用,效果也较显著。其一,网格化管理将管理模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将应对问题变为发现和解决问题;其二,网格化管理在管理对象、过程以及评价上更加凸显了管理手段数字化的优势;其三,网格化管理的管理标准和流程规范统一,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环节、步骤形成一个闭环,这种科学封闭的管理机制不仅大大提升了管理能力而且有效提升了管理水平。基于这些功能优势,可以说过去的管理是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的话,那么,今天的管理就是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

二、网格化管理在青海的实践

2011年6月1日,时任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在省委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要求:“要通过建立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提高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重点解决好服务群众的问题”。为贯彻落实省委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部署,建立健全新型管理和服务体制,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全面推进社区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青海省内各地积极开展了网格化管理的尝试。

(一)网格化管理在城镇的开展

2011年7月19日,西宁市委、市政府召开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推进会,并出台《关于在全市城镇开展“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将西宁市2区4街1镇和7个社区确定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单位。西宁市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展开了网格化管理的实践。如西宁市城东区富强巷社区,针对社区“五多”(少数民族多、残疾人多、困难群众多、流动人口多、孤寡老人多)的特点,进行走访调查、民意收集、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网格化管理:积极整合管理资源,将辖区划分为7个网格,每个网格由2名社区干部总负责,将社区干部、党小组组长、社区志愿者、信息采集员、社区民警等都纳入片区成员之列。科学的网格划分使管理和服务都能落实在网格、生效在网格。同时,以网格为单位,组建了7支平安和谐服务队,每个服务队由9人组成。在此基础上,以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决问题为落脚点,开展“网格化管理、心连心服务”活动。通过召开居民座谈会、党小组会议、民情恳谈会、党建联系会议以及入户走访等多种方式,以服务为核心,围绕群众的所需、所虑、所求,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及时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与群众建立起良好的感情基础,从源头上避免矛盾的形成和发生;即使产生矛盾和问题,也可以有效地向群众做好解释和说服工作,避免矛盾激化,使社区综治管理工作实现了从“事后”向“事前”的转变,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变,从“应急”向“防范”的转变。

(二)网格化管理在乡村的实践

在加强城市和重点城镇网格化管理的同时,青海省积极尝试,将网格化管理延伸到农村乡镇,实行村庄社区化管理。并且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比如,民和县新民乡作为网格化管理的试点,按照“有利群众、方便群众”的原则,通过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使服务功能更加健全,服务效能明显提升,真正做到了“每一片土地都有人精细管理,每一户人家都有人贴心服务”。

1、细分管理服务单元,实现管理结构网状化。新民乡以尊重传统,着眼发展,服务和管理为原则,结合实际科学划分了三、四级网格。三级村网格:每个行政村为一个网格,共16个责任网格,各村支部书记为该区域网格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承担该区域网格的建设和管理。四级社网格:以每个社为单位划分网格,社长主抓本区域的网格管理工作,全乡共划分了74个四级网格,使管理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了管理服务结构由条状向网状转变。

2、整合基层组织资源,组建服务团队。网格分好后,在网格中将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建立乡、村两级管理服务团队,以农业综合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帮民主困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劳务输出服务、矛盾纠纷化解、社情民意调查为内容,组成乡级管理服务团队。由调解员、信息员、委托代办员、治安员和民警组成村级管理服务团队,主要负责政策法规宣传、社情民意调查、信息收集反馈、处理简单事务等。服务团队以人员的多元化来服务群众需求的多元化,形成“党政主导、公众参与、社会协同、上下联动”的基层工作新格局。

3、开展主题活动,进行优化服务。划分网格,组建团队,就是为了开展服务。在此基础上,新民乡按照“有利群众、方便群众”的原则,实施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首先,确定活动主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明确活动的服务内容和重点的基础上,做好“三个结合”,即与自身工作实际相结合、与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与党委政府的中心相结合。其次,围绕主题开展服务。其一,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作为网格服务团队的工作中心。利用网格及时了解群众在创业致富、发展生产等方面的的意愿和需求,并通过协调、沟通等方式主动帮助群众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和困难;及时收集并梳理基层群众对党委以及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及时做好相关致富信息的和项目谋划,促进群众增收。其二,把维护网格内的社会和谐稳定作为网格服务团队的第一要务。在全面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的基础上,全乡每月一排查,把在基层化解矛盾作为工作主线,重点解决征地、土地流转等与群众有切身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其三,把为民办实事、解决民生问题作为网格服务团队的服务重点。立足自身工作职责和业务特长,有的放矢,对困难群众给予帮扶,尤其是在事务办理、医疗救助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与帮助。

三、网格化管理的创新价值

网格化管理其基础为社区、关键为网格、本质为服务、核心为管理、目的为实现管理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精细化。通过青海省从城市社区到农村乡镇的试点,我们看到网格化管理的创新价值以及社会成效:它是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公共需求为导向、资源整合为基准、多元协同机制为保障、机制创新为关键、精细化管理为支撑的服务型的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较之以往的管理模式,它实现了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资源、治理流程乃至治理格局的创新。

(一)管理理念的转变为加强社会治理注入了新动力

传统社会管理模式主要是以“管控为主”,政府在整个社会的运转过程中起着主导推动作用,往往由政府单方面提供公共服务。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掌舵”而非“划桨”、要以公民为导向,政府职能应该是“服务”而非“掌舵”。网格化管理中,政府职能就得到了有效转变,由“管控为主”转向了“服务”为主。网格化管理体现和贯彻了民本导向与现代服务型政府理念,通过各种平台及各种有效的手段、方式,主动回应和满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做到了扣民生之本、解民生之急、排民生之忧,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本质,促进了基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提升了基层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二)管理模式创新为加强社会治理找到了新路径

过去缓慢而波动的传统管理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如今快速发展之下现代社会多元而且多变的管理需要。依托信息化与数字化手段的网格化管理模式使信息,如群众诉求等能够准确、及时地、自下而上地被传递与掌握,而且通过信息的加工、分析、预测,能够在出现问题的临界点之前就发现问题,将问题解除在萌芽状态,使社区管理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比如西宁市东关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在做好入户人口基本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实行一日一梳理,每月一汇报、一季一考核的制度,对网格内发生的矛盾纠纷隐患、刑事解教人员动态及居民急需解决的或突发性问题及处理结果每日上报;对人口正常出生、死亡以及商业网点用工信息、低保享保人员动态、流动人口动态等每月进行一次汇报,同时社区成立网格员QQ群,方便居民群众办理各种事宜。这种对重大问题及时上报,全面、准确掌握信息的制度措施,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破解了以往“运动式”和“突击式”管理存在的弊端,实现了由“粗放机械”向“精细灵活”的转变。

(三)管理资源整合为加强社会治理建立了新平台

网格化管理系统涉及社会各个系统、各个层面的诸多方面,不仅整合了相关管理和服务资源,还整合了人力资源,实现了服务团队的整合。比如民和县巴州、川口、马场垣三个乡(镇)把每位领导和干部的联系方式公布于宣传栏上,以方便群众电话联系,使其少跑冤枉路,节省办事时间。并建立乡(镇)干部与村社联点机制,由乡(镇)干部全面负责村民的医疗、养老、教育、民政等问题的咨询与办理,实现信息共用共享。再比如“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是共和县开展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的一种尝试。就是在社区合理划分网格,在每个网格中建立了党支部,推选出了网格党支部书记,由社区干部分别担任网格长和网格责任人,建立了平安和谐网格服务队伍,在网格内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治安隐患排查、流动和重点人口管理服务、各类民情信息收集、政策法规宣传、治安巡逻防范等各项服务工作。利用社区住户录入动态管理登记表及其软件数据库,将网格内住户家庭成员组成情况、住房及房屋租赁情况等信息录入到网格化管理服务软件和信息库中,以便更好地为辖区居民提供服务。这样,不但可以将人、事都纳入网格进行管理,使管理实现静态上的包容性及动态上的扩展性,而且可以较好地避免“九龙治水”的管理弊端,大大降低管理成本。可见,在网格化管理的实践中,多元参与的“多元化、扁平化、开放式”管理服务团队,有效地整合了管理资源以及人力资源,提升了团队的整体服务能力,为加强社会治理建立了新的平台。

(四)管理机制的优化为加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保障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重中之重是健全与完善社会管理、群众工作的运行机制。青海省在推行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健全与完善了包括责任包干、分层解决、信息共享、考核激励和组织协调等运行机制,从而使整个治理体系能够科学运转、卓有成效。科学化的管理机制使得乡(镇)政府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发挥了更好的作用,使得基层社会治理的效果得以发挥:一是便捷式服务提高了政府公信力。在乡(镇)政府,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较落后、人员素质有限,办公条件以及日常事物管理往往不尽如人意,老百姓到政府办事,往往找不到直接责任人,需要四处打听和寻找,有时甚至迂回数次,走了冤枉路,耽误了时间,还有可能办不成事,这种情况经常出现,以致于老百姓失去对政府的信任,有时甚至会出现出口骂人以发泄不满情绪的情况,长此以往,政府公信力在群众心中不断下降。网格化管理中,规范化窗口建设、服务管理团队的形成,为村民群众带来了方便与实惠,他们来到政府以后,可以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省时省力,顺心如意,政府的公信力在群众心中又一步步树立起来。二是坐班制的实施明确了干部工作时间。基层地区艰苦且偏远,因此干部们需要住宿在政府机关,大家吃、住、行在一起,有时工作累了,或是时间紧张干不完了,往往需要利用晚上的时间加班工作,日常休息时间得不到保证,缺少个人空间,时间长了,容易滋生消极情绪,导致扯皮和偷懒现象。网格化管理在方便群众的同时,也给干部们减轻了不少负担,精细化、科学化的分工让他们明确了各自职责和义务,不再东拉西扯,专心干自己的事情即可。他们只需按时上班,办完事情按时下班,工作之外的时间可以自己安排,工作时间的明确,使得他们身心愉悦,工作快乐,进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精细化管理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乡(镇),虽各口工作都有专人负责,但由于涉及环节多,工作难度大,往往是活多人少,干不过来,加上有些责任需要大家共同承担,所以时有扯皮现象发生,责任牵扯不清。而网格化管理通过“定格、定人、定责、定流程、定奖惩”,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使得公共资源整合化、业务流程规范化,管理时空预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衔接,从而强化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密切了党群和干群关系,推动了社会的平安和谐,并让广大人民群众觉得满意和顺心。

四、余论

第3篇: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体要求,从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入手,从推进社会管理最薄弱的环节着力,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年活动为载体,以体制机制和服务管理方式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基础和改善民生为主线,进一步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理念、政策体系和方法手段,促进社会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整体化、规模化,切实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二、基本原则和目标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坚持五项原则,实现五个目标:

一是坚持社会协同、广泛参与原则,让社会管理更科学。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更深层次整合社会管理力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二是坚持夯实基层、重心下移原则,让社会基础更稳固。实行工作重心下移,努力实现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矛盾纠纷在基层化解,管理责任在基层落实,增强基层社会管理能力,打牢社会建设管理的根基。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原则,让社会服务更全面。把为民利民惠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普遍提升。

四是坚持统筹兼顾、依法治理原则,让社会关系更和谐。把依法治理基本方略落实到社会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全过程,确保社会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五是坚持立足实际、开拓创新原则,让社会发展更协调。推动公共设施向农村投入、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公共管理向农村覆盖,努力构筑城乡一体的公共管理模式,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三、重点任务及责任分解

全市社会管理创新,重点构建“五大体系”,具体实施十五项工程(简称“515”规划)。

1、构建规范化基层组织体系

着力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群团及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管理网格为基本单元的基层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实施“固基工程”,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强化乡镇(街道)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村(社区)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两委”班子,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推选村(居)民代表和村(居)务监督员,形成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村(居)民代表决策、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实施、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监督的组织架构。开展党建带团(工、妇)建活动,加强基层群团组织建设,发挥好群团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加强“两新”党组织建设,确保非公企业党组织应建必建,探索依托产业园区建立区域性非公企业党组织,继续择优向“两新”组织选派党务工作者。广泛开展“三亮三比三创”活动,巩固“城乡互联、统筹共建”成果,推进“双联双促”,提升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水平。

(2)实施“自治工程”,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建设。培育和发展服务型、公益型、活动型、维权型、管理型等各类社会组织,引导其有序参与管理服务,实现社会管理自治化。重点建立“四类”组织:服务主导产业的合作组织。围绕农业主导产业成立柑桔(茶叶)专业合作社、畜牧(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力争2016年社员与农户比达到60%以上;围绕工业主导产业,成立化工、建材、纺织、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行业产业协会,促进企业联盟,抱团发展打造优势企业集群;服务各类人群的自治组织。建立和完善计生、体育、科技、文艺等自治协会,壮大和发展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不同人群的服务协会。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组织。村(社区)按照“一网格一团队一批志愿者”模式,激发“三员三代表”(党员、政协委员、村务监督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村民代表)争当志愿者。扩大青年志愿队、巾帼服务队、“吴天祥小组”、党员义工等志愿者队伍,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中心户”为主体的互助组织。按原自然组推选“共建中心户”,中心户领头推动“生产互助、困难互帮、文化互学、矛盾互调、治安互防”。

(3)实施“网格工程”,加强基层服务组织建设。抓住市确定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县市的机遇,全面实施农村及城镇社区网格化管理。将村、社区划分为若干单元网格,每一网格招聘一名网格管理员。市设网格管理综合平台,乡镇(街办)设立网格管理中心,村(社区)设网格管理站。网格管理员纳入村(社区)后备干部管理,增加村(社区)网格管理层级和力量。以信息化为支撑,在农村建设人口、法人、“三权”(房权、地权、林权)三大基础信息系统和居住人口、流动人口两大服务系统;在城市建设人口基础、矛盾化解“两大信息系统”,为城乡提供优质便捷的社会服务和管理。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计生局、市总工会、市综治办、市电子政务办、团市委、市妇联、市经信局、市农业局、市体育局、市文化局、市畜牧局、市科协、市残联,各“双联双促”单位,各乡镇(处)

2、构建一体化民生服务体系

坚持以改善民生为导向,认真落实省委书记李鸿忠关于念好衣食住行、医教保业民生“八字经”要求,推动社会管理从末端处置向源头治理转变。

(4)实施“宜居工程”,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均等化。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搞好集镇、村庄布局,出台城乡一体激励政策。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道路建设,整治当家堰塘,逐步缩小城乡基础设施领域的差距。着力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提高住房保障、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结合工业项目推进,加快被征地农民安置房建设,规范和有序发展农民还建小区、农民公寓。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鼓励农民转变居住方式,加快农村居民点建设,每村建好2—3个集中居住点,全市建好12个中心示范村。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扩大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到2016年,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基本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民政局、市国土局、市水利局、市供电公司、市规划局、市房产局,各乡镇(处)

(5)实施“畅通工程”,逐步实现城乡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坚持以交通提升城市能级,加快形成立体式、便捷化的现代交通支撑体系。加快交通主干道路建设,全面提升县乡公路等级,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建设,积极扩大公交覆盖范围。到2016年,力争90%的乡镇通达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95%以上的县道达三级公路标准,98%以上的乡道达四级公路标准,实现城乡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乘坐城乡公交车。加强客运站场建设,建成陆城二级客运站,确保所有乡镇建成五级客运站。

责任单位:市交运局,各乡镇(处)

(6)实施“放心工程”,逐步实现城乡食品药品安全服务均等化。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构建食品“三网”(监管责任网、群众监督网、现代流通网)和药品“两网”(监督网、供应网)工作体系,积极探索食品“三网”、药品“两网”并网运行的“3+2”城乡共建共创模式,力争走在全国前列。定期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建立村(社区)食品药品安全讲堂,普及食品药品安全知识。整合各监管部门基层维权资源,建立覆盖所有街道(镇)和村居(社区)的食品药品安全维权网,在村(社区)配备1~2名食品药品维权协管员,负责村民(居民)食品药品消费维权等工作,确保百姓吃上放心食品、用上放心药品。

责任单位:市药监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各乡镇(处)

(7)实施“健康工程”,逐步实现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创新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机制,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卫生和医疗保健服务水平。一是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医护队伍建设,到2016年,确保乡镇卫生院均达到一级医疗机构标准,村级卫生室全部达到省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建设标准。二是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卫生进社区,健康进家庭”的上门服务,巩固完善医、药分开试点,让群众买上“放心药”、“平价药”。三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高标准新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行“一户一档”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对老年人、妇女、儿童定期进行免费体检。开展老年人就医上门服务,解决老年人就医难问题。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加新农合达到98%以上。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及应急处理工作机制和紧急医疗救援网络体系,确保重大疫情、灾后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不明原因疾病及时得到救治。四是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逐步完善大病救助机制。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龄下岗失业困难人员医疗援助、医疗补贴办法和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办法。

责任单位:市卫生局、市药监局、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应急办,各乡镇(处)

(8)实施“素质工程”,逐步实现城乡文化教育服务均等化。以“四城联创”为抓手,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努力提高市民综合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加大公益性文化投入。抓好农村文体设施和文化阵地建设,每年重点扶持10个村,建设高标准市级文化活动中心,完善市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巩固乡镇文化站、村农家书屋和文化中心户阵地建设,实现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所有村。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继续采用财政补贴的办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培育乡土农村文艺人才,建设村(社区)文艺宣传队;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改造农村小片网。

坚持教育优先、均衡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大教育投入,确保城乡孩子“有学上”。教育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继续巩固“校财局管”体制,实行学校安全、教师工资、教学设备及贫困子女入学“四个保障”。2015年前,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校点布局调整。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城乡孩子“上好学”。坚持对山区薄弱学校投入大于城区中小学,大力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小学寄宿制配套建设工程、初中标准化建设工程和义务教育阶段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保证农村中小学达到市农村寄宿制示范学校标准,初中学校标准化建设100%;建立和推行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制度。扶助贫困学生,确保城乡孩子“能上学”。完善《市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就学管理办法》,开展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全程资助,在国家免费政策基础上,对城乡贫困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职高生、大学生分别给予不同标准的生活补助和学费资助。努力实现全省义务教育均等化示范县(市)目标。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化局、市体育局、市广电局、市财政局,各乡镇(处)

(9)实施“夕阳工程”,逐步实现城乡养老保障服务均等化。创新办法,扩大覆盖,逐步实现社会保障由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由城镇职工为主向覆盖城乡居民转变。一是完善城乡养老保障制度。规范完善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城镇居民等养老保险办法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力争综合参保率达99%以上。二是完善城乡养老服务。完善市社会福利院和农村福利院建设,全市“三无”五保老人自愿集中供养率达到100%。规划建设一批标准化老年公寓,引导社会力量兴办一批标准化养老服务机构。规划建设集服务、教育、文体活动于一体的市老年人服务中心,让城乡老年人享受均等化服务。

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委老干部局,各乡镇(处)

(10)实施“宜业工程”,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就业机会均等化。搭建创业平台,以创业促就业。加快以工业园区为主体的就业基地建设,以园区产业发展带动就业聚集;加强政策引导,激发全民创业热潮,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就业,开展投资项目就业论证评估,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对扩大就业规模的拉动能力。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活动,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强化技能培训,以培训促就业。适应市场需求,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免费技能培训、免费推荐就业等服务,帮助提高劳动技能促进就业。采取“校企联合”方式,和重点建设项目企业对接,为企业开展“订单式”岗位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以服务促就业。完善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落实就业援助政策和各项服务举措;加快乡镇(处)、村(社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推进就业服务中心向基层延伸,强化其劳动力资源登记管理、信息、政策宣传、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工作;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企业用工信息库。

责任单位:工业园区,市人社局,各乡镇(处)

3、构建联动化治安防控体系

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运用多种手段整合现有资源,将防范、管理、控制、打击、建设等多种措施有机结合,实现统一指挥、快速反应、信息共享、整体联动,努力提升群众安全感和对治安的满意度,全力打造平安。

(11)实施“枢纽工程”,建成十二大联动平台。整合部门资源,建设和完善市网格监管中心、市110服务中心(应急指挥中心)、市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市特殊人群帮教中心、市青少年服务中心、市妇女儿童服务中心、市残疾人服务中心、市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市就业社保服务中心、市接待服务中心、市老年人服务中心和虚拟网络管理中心等12个中心,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建设,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联动综治格局。

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委群众工作部、市综治办、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市计生局、市人社局、市老干部局,各乡镇(处)

(12)实施“平安工程”,建强三大机制和十支队伍。围绕平安乡镇(村、社区)、平安企业、平安校园(医院)、平安交通(铁路)、平安家庭等系列创建活动,努力构建三大联动保平安机制:“严打”长效机制。保持高压态势,“稳、准、狠”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实行治安形势定期评估,分期分段进行整治打击。重大案件实行挂牌督办、每月通报和领导捆绑破案责任制。重点管控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设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行业社会治安的整治、管控。建立企业、学校、城郊结合部等重要区域隐患排查制度和警力管控责任制。奖惩考核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强化平安创建责任制,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责任网络。完善平安创建奖惩措施。

在技防领域,加快建设市、乡镇两级视频监控系统,高标准打造市110服务中心,安装高清晰视频监控平台和GPS卫星定位系统。在县道以上所有出入口建立视频拍照卡点,在城区主要道路和繁华街道安装监控探头,在所有乡镇、管委会建立视频监控平台,在所有村(社区)推广经济实用的技防措施。全市建立起街面防控网、农村(社区)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城乡重点部位视频监控网、区域民警协作网、虚拟社会防控网的联动体系。在人防领域,不断充实基层一线警力,建立健全村(社区)警务室。组建和规范政法综治、维稳、公安防暴、门房保安、综治协管、交通协管、民事调解、网格管理员、共建中心户、治安巡逻队等十支队伍,构建群防群治与专业力量联动的全方位防控体系。

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委群众工作部、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应急办、市教育局、市妇联、团市委、市残联、市民政局、各乡镇(处)

4、构建全程化矛盾化解体系

进行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努力实现量、矛盾隐患、明显减少,通过风险评估、畅通民意、“三联”维稳等措施,促进地方社会和谐、经济发展。

(13)实施“疏调工程”,联动化解社会矛盾。从源头预防,制定社会风险评估细则,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事项实施的前置程序,纳入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对自然灾害、重大疫情、公共安全、安全生产和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领域,坚持风险预测常态化、风险评估公开化、风险化解定期化、风险处置制度化。完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实行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上门走访制度。健全民意诉求研判机制,定期对群众诉求进行研判。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制度。深化村民说事、“每户必访”、民情联系卡和“双联双促”活动。以隐患联查、矛盾联调、问题联治为基本思路,以媒体对话、网民交流、公众信箱、集中听证等多种形式,积极疏导积怨情绪,联动化解社会矛盾。

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各乡镇(处)

5、构建人本化社会救助体系

关心、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关注、关怀刑释解教、吸毒、精神障碍、问题青少年等特殊人群,强化管理服务,使其回归并服务社会,增加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稳定。

(14)实施“关爱工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机制,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关爱贫困户、困难户、五保户等特困群体,建立政策扶持、结对帮扶、企业资助、社会关爱等有效机制;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行动,以“爱心妈妈”、志愿服务等形式,确定帮扶对象,实现时间、空间全覆盖;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式,逐步推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视助残事业,加强残疾人服务工作,建立服务残疾人就业、就医、社会保障等政策体系。多渠道增加社会救助投入,将社会救助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社会救助需要。支持和鼓励贫困群众参加社会保障。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积极开展社会捐助活动,弘扬社会互助新风。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团体创办民间慈善机构。

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计生局、市工商局、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各乡镇(处)

(15)实施“回归工程”。建立帮助教育、管理控制、劳动就业、法律服务、社会救助、心理矫治“六位一体”的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制度和公安、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教机制,进行帮教、转化、管控。积极为刑释解教人员建立回归安置基地,帮助他们解决就业、生活等实际困难,实现刑释解教人员“回归有人接、就业有人扶、创业有人帮、困难有人助”的目标。对服刑人员落实好“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帮困扶助”三项任务。充分发挥社区禁毒、戒毒职能作用,积极为吸毒人员联系矫治、技能培训等工作,帮助其早日康复,顺利回归社会。对迷信、等人员要通过教育转化、心理矫正等方式进行正确引导,真情感化,确保不发生危害社会事件。依法打击违法犯罪,坚决抵御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活动。

加强对精神病人的服务管理,完善公安保安全、医院管治疗、家庭管监护、政府作保障的精神病人治疗管理机制,依靠家庭、社区、单位及社会组织,落实精神病人特别是易肇事、肇祸的重度精神病人的日常排查、监护管控、心理疏导等措施,防止危及社会。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依托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加强对流浪乞讨儿童的救助保护,加大农村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关爱和扶持力度。定期排查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边缘青少年,落实建档帮教,预防违法犯罪。

责任单位:市综治办、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团市委、市妇联、市总工会、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司法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民宗局、市610办、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各乡镇(处)

四、时间安排

1、组织发动阶段(2012年7月上旬):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全市动员大会后,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迅速召开会议层层传达贯彻,动员部署,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并通过新闻媒体和基层村(社区)的宣传阵地,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宣传动员,使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浓厚舆论氛围。

2、整体推进阶段(2012年7月中旬至12月底):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对照本方案的责任分工,逐项制定工作方案,并按照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将工作方案及时报送到市委政法委。同时,按照工作方案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3、督导检查阶段(2012年12月底至2013年上半年):年底,市综治办结合年度综治检查考评,对照考评标准,对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开展督导检查,并接受省、市综治委的检查考评。2013年初做好迎接省、市综治委检查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4、巩固提高阶段(2012年12月底至2013年上半年):按照市综治办和省、市综治委年终考核情况,查漏补缺,及时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巩固提高试点工作成果。

五、工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调整市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各部门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2、强化责任落实。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对照事项,按照责任分工,细化任务分解,认真落实目标任务。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检查督办的作用,保证各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责任和措施的落实。

3、强化资金保障。适应社会管理发展形式,加大市、乡镇两级财政投入力度,从政策上、资金上、经费上、项目上给予倾斜。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各乡镇、街道、部门也要切实保障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资金需要,确保资金用在关键处、需要时。

第4篇: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范文

一、总体目标

在试点县、区建立起市、县(区)“两级执法”与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管理”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工作管理体系,形成统一规范、高效便捷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监控管理平台,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二、试点范围

涡阳县全县以及蒙城县、利辛县和谯城区等选择条件较好的1-2个乡镇(街道)。

三、工作职责

全市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领导和部署,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负责制定全市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标准及制度;指导全市实施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建立并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系统并组织推广;对全市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验收。

四、工作步骤

在2012年3月31日前全面完成我市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基本形成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机制。

(一)调研准备阶段(2011年3月)

各试点县(区)要立足工作实际,组织开展试点前的调研工作,进一步摸清和掌握辖区内网格划分、网络建设、人员配备、办公场所、设备配备、信息采集及辖区内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数量等情况,找准“两网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措施和意见建议,为开展试点工作奠定基础。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2年3月)

1、制定工作方案(2011年4月30日前)

各试点县(区)按照本实施方案,结合各自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辖区内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机构编制、人员配备、工作职责、经费来源等内容,并报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划分劳动保障监察网格(2011年5月31日前)

市为一级网格,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和谯城区为二级网格,乡镇(街道)为三级网格,村(社区)为四级网格。各级网格负责对本辖区内的用人单位进行管辖。

3、建立劳动保障监察网络(2011年10月31日前)

依托现有“金保工程”平台,加快全市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建设步伐。一方面结合我市实际开发全市劳动保障监察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另一方面将市“金保工程”与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网,实现四级网络信息畅通。

4、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2012年1月31日前)

各试点县(区)要完成乡镇(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中队的组织工作,配齐专(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按照每个网格配备2名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的比例充实基层网格力量。专职协管员可以在现有在编人员或聘用人员中调剂,也可公开招聘。兼职协管员可由所在社区劳动保障专管员兼任,乡镇(街道)、村(社区)配备1名。

5、建立网络化数据库(2012年2月28日前)

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以“一户一档案”的方式为网格内所有用人单位建立劳动保障信息档案,通过村(社区)、乡镇(街道)、县(区)逐级上报,建立起全市网络化数据库。

6、建立劳动保障监察管理平台(2012年3月31日前)

建立劳动保障监察管理平台,把用人单位、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劳动保障监察案件查处等要素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体系的作用。

(三)组织检查验收阶段(2012年4月30日前)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全市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进行检查,按照“机构、场地、人员、经费、制度、工作”六到位的标准,进行综合评定验收。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试点县(区)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对于预防和化解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二)重视机构队伍建设,保障相关经费

各试点县(区)要完成乡镇(街道)、村(社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组织工作,配齐劳动保障监察员和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可聘请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担任专(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工资可由就业资金解决,工作经费由各地统筹安排。同时要做好工作场地的解决、工作制度的制定等工作,确保“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实现“机构、场地、人员、经费、制度、工作”六到位。

第5篇: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范文

七、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海港、空港、信息港、综合路网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国际化城市地位。

23.加快建设国际航运枢纽。董家口港建成以铁矿石为主的大型散杂货交易平台,建设以石油交割库为主的大型能源中心,建成以中石化液化天然气(lng)为主导的现代清洁能源基地,打造国家能源与大宗散货交易中心。争取国家批准董家口口岸对外开放。完善胶州湾港区功能,前湾港建成大型国际集装箱干线运输港,推进老港区国际客运旅游中心建设,努力建成符合现代国际邮轮城要求的核心功能区。推进保税港区体制机制及监管模式创新,先行先试国内重大改革试点,加快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加强港口跨区域合作,深化与沿黄流域各口岸全面合作。集聚发展航运经济、航运保险等现代航运服务要素,提升口岸服务功能。

24.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加强设施建设,全力拓展国际航线,特别是直飞欧美航线和面向日韩的中转航线,提升现有机场配套水平和服务能力。按照国际标准,全力推进新机场规划和工程建设,大力发展飞机维修改装、通用航空制造、空港物流、航空培训、空港商务商业等航空产业,努力打造航空城,全面提升青岛空港运营效率和国际影响力。

25.构建便捷陆域综合交通网。全面推进现代公路网络建设,完成青龙高速公路工程。全面建成主城区快速路网,合理调整城市路网快、主、次、支的结构关系,打通市区所有未贯通道路,全面改造升级市区超期服役道路。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地铁一期建成通车,地铁二期完成轨道铺设,地铁三期力争开工建设。争取实施青岛-平度-莱州铁路建设。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完善公交线网,提高公交运行效率。推动城市公共停车场体系建设。建成青岛铁路北客站、青荣城际铁路、海青铁路、青连铁路,完成胶新铁路改造,积极做好青太高速铁路济青段前期工作,提升青岛铁路运输枢纽地位。

26.统筹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成功能完善、国内领先的城市公用基础设施体系,构建起市区统筹、协调发展的“大市政公用”综合保障格局。统一调配水源,优化供水结构,构筑供应充足、调配高效的大供水体系。完善城市污水收集、输送、处理系统,实现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国内领先,构筑厂网协调、泄洪通畅的大排水体系。加快供热企业整合,加快热源和配套管网建设,大幅提高市区集中供热普及率,完善城市大供热体系。加快天然气气源建设和高压管网建设,构筑管输天然气为主、供应充足稳定的大供气体系。以实现市区生活垃圾全部无害化处理和原生垃圾基本零填埋为目标,完善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及处置体系,加快环卫监管体制和运行方式改革,构筑适应城市需求的大环卫体系。高标准加强气象灾害预警系统、防洪、防震、防空等设施建设。27.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充分发挥青岛是我国北方国际通信光缆唯一登陆站的优势,抓住“两化融合”实验区及“三网融合”试点地区两个部级信息化战略机遇,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信息通信枢纽城市。进一步整合各类基础数据库,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推广数字媒体、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社区等信息化服务,全面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

28.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加强综合管理,构建城市管理新格局。强化城市管理立法工作,大力推进城市管理标准化、数字化建设,健全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逐步改变青岛城市道路的拥堵状况。

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青岛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战略平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实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促进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向农村倾斜,推动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9.统筹城乡规划布局。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安排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水网体系等空间布局,形成城乡一体、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快推进新一轮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设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统筹城乡规划和土地管理使用,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建立节约用地标准,加强节约用地监管和考核。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

30.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积极引导中心城区生产要素向城镇流动,促进城乡产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科学确定各区市工业主导产业和产业园区定位,优化县域产业布局,实现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引导大项目和老城区搬迁企业向县域产业园区集聚,配套引进发展关联企业。完善县域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与新型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工业园区建设相配套的服务业。加快完善县域科技、金融、人才等支撑保障体系,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加快

推进平度、莱西新型工业化进程。31.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化发展。优先发展小城镇对外交通,打通小城镇至周边主要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主干线的联系,优化城乡交通网络布局,推进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城乡供水保障体系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完善的城乡水网体系,扭转水利建设滞后局面。统筹城乡电力设施建设,健全供电网络,优化供电结构,镇、村基本实现电气化。推广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大力发展农村大中型沼气设施。推动宽带互联网络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32.统筹城乡环境改善。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加快河道综合治理,改善水生态环境。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推进重点中心镇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提高村镇污水处理率。加强农村环卫设施建设,推动城市环卫管理模式向农村延伸,村镇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坚持多措并举,注重源头治理,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大农村地区的生态保护力度。

33.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衔接和统一。加快推进农村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加强农村薄弱幼儿园改造,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健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提高筹资标准和补助水平。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推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加快推进农村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推动各项城市社会救助政策向农村延伸。34.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围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推进城乡各项配套改革,尽快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建立健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领导机构、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统筹协调规划实施、政策制定、制度设计和措施落实,形成正确的工作导向和良好的工作氛围。九、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提升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顺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深入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对内开放合作,率先建成比较完善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35.提高城市国际化程度。以国际化视野审视和谋划青岛发展,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社会服务、经济贸易、城市设施、科教文化、生活居住、市民观念的国际化程度。加强城市品牌建设和城市形象塑造,创新对外宣传,提高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等办会办赛国际化程度,提升青岛城市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争创联合国创意城市联盟“音乐之都”。加强地方外事工作,加强与国际友城的联系,大力引进国际会议组织,打造国际会议城市。加快建设适应国际化要求的城市基础设施,大力营造国际化的语言环境,提高城市国际化程度。

36.加快外贸外资转型升级。推动外贸外资率先实现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实施目标市场质量、安全、环保、技术等标准,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比重。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和扶持出口龙头型企业。加快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和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深入实施定向招商,更加注重引进高端要素、高端产业。更加注重产业链招商,发挥好国内外500强带动效应。

37.拓展国内外经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健全支持企业“走出去”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经营企业。建立多层次、高效的区域经济合作利益共享机制。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区战略,开展泛黄海中日韩次区域间的“功能性合作”。主动参与和服务山东半岛一体化发展,加强对接合作。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积极参与西部开发。

38.完善经济功能区发展模式。拓展各类经济功能区作用,完善配套条件,发挥聚集和示范效应,成为高水平吸引投资、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完成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立起运转高效的“多区港联动”运行模式。支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建设董家口保税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保税港区功能配套区,加强区港联动,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综合型园区发展。十、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攻坚,推动改革取得新突破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攻坚,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努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39.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廉洁政府和法治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绩效管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创新政府组织体系,将执行、服务、监管等职责重心下移。继续深化集中配置审批职能改革,深入推进联合办理,强化对行政审批的制约和监督。深化公共资源交易统一监

管体制改革,推进行政权力的规范透明运行,建成使用全市统一的行政执法、审批、监督、服务信息化平台,健全电子监察体系。优化各类行政权力的运行流程,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积极推进各级便民服务体系建设。40.深化国有经济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收缩国有资本分布跨度和企业层级,加快推动非主业及低效占用国有资本退出。加强国有资产审计监督、财务监管、产权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国企股份制改造,加快产权多元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进程。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和管理,完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整合形成一批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资本运营能力强、资产收益高的产业和资本经营企业。

41.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以理顺公用领域产品价格为重点,加快建立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做大做强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业,积极发展各类产权和技术交易市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保障食品药品等安全为重点,创新市场监管模式,规范市场秩序。

42.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支持转方式调结构的财源建设体系,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深化县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合理配置各级政府财力,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深化预算编制管理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深化非税收入制度改革。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用好地方税政管理责权。

43.创新城镇化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户籍、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推进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统筹中心城区户口迁移;全面放开县域内户口迁移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与当地居民享有同等权益。扩权强镇,提升重点镇经济社会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化进程,使农村社区成为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重要载体。

44.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切实做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等的确权登记,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创新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安置机制,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大力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十一、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成为全国生态建设先进城市

“两型社会”和生态建设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45.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构筑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深入推进工业节能,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既有建筑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深入推进交通节能,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辆和新能源汽车。加大污染减排力度,增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种类,强化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加强重点用能、排污企业目标管理和考核,建立完善节能减排标准化体系,提高产业环境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46.坚持环保优先。以环胶州湾区域为核心,深化全市域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建设,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推进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大复合型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全面淘汰黄标车,从严控制外地黄标车进入主城区。加强重金属、危险废物、土壤污染治理,强化核与辐射监管。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构建环境安全防控体系,强化执法监督,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47.全面推进生态青岛建设。加快实施“十绿”工程,加大绿化投资力度,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加强河流、道路、山头绿化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推广立体绿化,完成各类绿地保护和改造升级,大幅提升中心城区生态环境质量。实施保护和治理工程,加强对太平山、浮山等市区山头的综合整治,打造崂山、大泽山、大小珠山等山地生态控制区,提高自然本色和生态功能。崂山争创部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沿海基干林带、沿河防护林带、沿路高标准通道林带、农田林网、库区涵养林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推进海岛、海洋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建设。

48.促进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增长,制定扶持政策,加强低碳经济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鼓励低碳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应用,逐步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创建环境友好企业和环境友好工业园区,高水平推动部级低碳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壮大一批静脉产业企业和再制造企业。着力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引导市民树立绿色低碳观念,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十二、加快推进“文化青岛”建设

加快推进“文化青岛”建设,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建设“文化青岛”,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必然要求。统筹文化发展布局,以改革创新引领文化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城市。

49.塑造城市文明形象。加强和改进理论武装工作,巩固和发展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普及化。全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质。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动创建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军警民共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力做好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分会场的各项工作。

50.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规划建设市文化中心、档案馆新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强区市文化中心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增强基层文化服务功能,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实文化惠民政策,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和文化下乡活动,广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三贴近”要求,大力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加强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建设,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着力提高发展实力和传播能力。加强城市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

5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创新工程,推进文化与历史、经济、海洋、科技、旅游相

融合,着力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全市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优化文化产业结构,重点扶持影视传媒、演艺、新闻出版等核心层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层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大力培育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海洋文化产业。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文化产品、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品牌。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建设,培育文化要素市场,推进特色文化街区建设。调整文化消费结构,创造新的文化消费热点,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品位。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保障体系。5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建设“文化环保”城市。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方式。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青岛出版集团、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市广播电视台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组建青岛演艺集团,培育合格市场主体。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改制,兴办各类非企业文化机构,加快发展各类文化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组建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公司,扶持有条件的文化公司上市。

53.建设体育强市。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快速协调发展,建设体育强市。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强化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大力培养和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大力发展体育产业,重点发展健身休闲、竞技表演、体育、体育用品生产及销售等产业,完善体育培训、体育中介等配套服务,发展帆船、航海等海上运动及产业,打造国际海上体育运动中心。

十三、加强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和能力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54.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重点,建立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促进机会公平。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55.办好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实施教育强市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突出加强学前教育,提高公办幼儿园比重;基本实现七区间、五市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推动高中教育优质多样特色发展。围绕全市产业发展,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布局,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鼓励驻青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支持中国海洋大学“985工程”建设,完成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设。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发展特殊教育,构建人人皆学的终身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56.提升现代医疗卫生水平。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和财政投入,全力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全面实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区域医疗卫生规划,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探索形成区域性医疗中心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格局;实施卫生强基工程,新增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基本形成城市“一刻钟健康服务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突出公益性导向,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以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满足群众多元化医疗卫生需求。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重视发挥红十字会的作用。

57.显著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种形式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全面实行对劳动者免费服务。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问题。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58.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和五项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完善企业

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四项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增加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重点向城乡特殊困难人群倾斜。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大力发展慈善事业。59.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保障性住房配建制度。完善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基本解决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问题,逐步改善中等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条件。完善保障性住房建筹制度,加强财政性经费的持续投入,探索灵活多样的筹集住房方式。完善配建机制,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用地,确保配建比例不降低。严格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单位的资格准入,提升住房综合品质。稳步推进旧城区改造,全面完成建成区城中村改造任务。

60.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围绕建设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转移,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城乡社区组织体系,健全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建立完善社区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健全社会组织,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重点培育发展新兴行业及惠及民生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大力培育发展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行业协会,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做好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对互联网等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加强网络和舆情引导,构建和谐虚拟社会。

61.建立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正确认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规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始终从群众利益出发开展工作,完善并落实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重大政策制定和重要决策事项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减少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加强工作,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衔接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将群众工作贯穿于执法、司法和化解矛盾的全过程,提升化解社会矛盾水平,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62.加强公共安全建设。深化平安青岛建设,加大公共安全投入,提高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防恐反恐建设和反斗争,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维护政治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增强群众安全感,提高社会安全度。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严格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源头监控和市场监管,保障居民食品药品安全,建成“全国食品最安全城市”。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自然灾害、交通消防等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方面的应急管理,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应急”工作格局。

63.统筹人口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千方百计稳定适度的低生育水平,推进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快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加大对社会养老机构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加强对社会养老机构的指导和监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坚持男女平等,维护妇女权益,全面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统筹解决孤残儿童、留守儿童等问题。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立资源统筹协调机制,重视人口载负较重区域的新资源建设。

十四、凝聚全市力量,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64.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带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在党员干部中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加强政治生态建设,建立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用人导向和体制机制,形成风正、气顺、心齐的浓厚氛围和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65.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创建“岛城先锋”党建品牌为载体,争科学发展之先、创社会和谐之优。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66.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下力气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严明政治纪律,健全对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纪律保障机制,确保政令畅通。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加大查办违法违纪案件工作力度,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

第6篇: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城乡供电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

目前,在全国供电系统开展以缩小城乡供电服务差别为着力点,推进城乡电网同建、抢修同体、服务同步,全方位构建城乡供电服务一体化新格局。作者认为,打造城乡服务一体化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抓起。

1 城乡电网建设同步

供电公司可以打破城乡配网分割管理的模式,融合营销、农电管理,统筹城乡电网规划、建设。加速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集中开展农村配网低压台区集中消缺行动,对农村低压电网进行了升级改造,着手新建、改造重要线路基础设施;实施配电管理提升工程,增加农网变电站布点,逐步实现农网线路村村通的供电。

2 城乡供电抢修同体

供电公司针对农村部分地区交通、服务不便的实际问题,成立以城里配网抢修中心,融合供电所服务资源,实测各乡村的最优抢修路线和最快赶路时间,因地制宜设置抢修点,创新各区报修直通车服务模式,打造城乡一体化抢修服务圈。在乡基层组建快速抢修队和抢修小组,人员统一着装上岗、挂牌服务、限时抢修,负责全市农村配网10千伏线路、农村低压电网和配电台区以及农村客户故障的抢修业务。形成快捷灵敏、运转高效的服务新机制,消除服务盲点。特别是夏季用电高峰期的用电问题主要集中在故障维修上,以前遇到用电难题,往往通过村干部联系供电所,再由供电所派出电工。实施城乡供电抢修同体后,电力便民服务窗口开设后,用户只要一个电话,各区就会上门服务,大大缩短了故障检修的时间。

3 城乡供电服务同优

供电公司要按照全天候、多渠道、就近化的要求,推广多元化收费方式。积极与方便城乡居民交费的银行合作,实行城乡便利缴费点服务,利用银行业务优势,全面开通电费缴纳、批量代扣电费等业务,用户不出门就可以缴纳电费。供电公司还可以在城区及多个乡镇主要街道、居住小区、农村集镇设立电费代收网点,不存在因为交费点太远的缴费难问题。另外,以供电营业网点为主,以代收点、POS机刷卡缴费为补充的便民电费缴纳圈已经形成,实现县城缴费不出区、农村缴费不出村、居民缴费不出户的目标,方便客户。开通电力便民服务窗口,实行故障保修维护、电费查询缴纳、业务咨询代办、用电纠纷化解、修复电公告通知、电表轮换签证、农网工程廉政协议公示等透明化服务。同时,加强供电公司基层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其服务品质,面对乡村用户要有耐心,对于违规操作或用电的用户有礼有度出现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

4 城乡供电管理同心

在打造好硬件服务的同时,在城乡供电管理中要优化服务质量,建立咨询、投诉、反馈等软件服务措施。利用互联网、通讯设备等快速反馈机制,加大对重要用电客户、城乡重要区域的用电管理责任制。从供电公司首要负责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下至各个居点都有相应的服务区责任人管理机制,做到有事立即办的常规服务措施。尤其是遇到特殊天气或紧急情况下,立即开展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应急处理预案。避免拖拉办事,几天过后无人问的懒政服务。从供电公司自上而下打造全体人员齐心协力,做到城市和乡村优质服务一条心。开创供电公司的优良服务品牌,塑造电网新时代新风貌。利用好的服务,吸引用电企业扎根城乡一个样,从而为地方经济做好基础用电服务。供电公司也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如建设24小时智能营业厅和社区驿站、开设电力便民服务窗口等,积极构建供电服务一体化网络,促使供电服务城乡一体化。设立24小时智能营业厅实现城乡全覆盖。与此同时,利用光纤网络日益普及的优势,在县城各个社区服务中心布设电费查询缴费一体机,开通手机掌上营业厅,打造城乡快速服务圈。

5 城乡供电质量同质

供电公司应当本着强农网、优结构、惠民生的工作方针,全力推进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增强电网供电能力,提高城乡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率。同时,对于改造工程项目要注重工程进度,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施工,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程进度;注重安全质量。全面实施作业现场标准化管理,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到岗到位制度,建立公司领导、安质部、纠察队、供电所、安全员等农网安全管理一体化,密织安全防护网,强化关键环节危险点分析与预控,建立查违章常态管理机制,确保施工现场安全;注重沟通协调。同时,供电公司在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施工过程中,积极加强与市、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协调沟通,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农网工程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重点解决部分线路“卡脖子”、农村用电台区“低电压”和配变过负荷问题,提高用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提升供电能力,全面启动开源分流工程,通过采取负荷预测、负荷监测、规范运行、需求侧管理等措施,形成配网线路超过载治理综合疗法,有效确保电网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6 城乡供电一体化管理注意的问题

在实施城乡一体供电服务中,需要做到如上几点外,还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不符合城乡供电一体化建设要求的问题要认真梳理,制定改进措施、整改目标和细化方案,全面实施规划建设、生产运行、营销管理、指标管控和普遍服务的一体化管理,实行城乡供电管理标准、工作流程、装备设施、服务行为、服务时限的统一管理。二是按照城乡服务同标准、同流程、同时限的要求,统一编制城乡电网规划,统一规划、建设标准,统筹城乡智能配网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实现城乡供电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同时,供电公司要依托配网自动化系统,完善配网监控、抢修调度等功能联动,利用配网GIS系统、客户侧供电质量系统,统一调控配网抢修、检修和运行管理,统一城乡供电各项指标,避免了城乡考核标准不一致的现象。修订各项营销管理制度,依托各类信息系统,对量、价、费、质等营销管理进行过程监控、动态稽查。三是大力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完善配电线路建设标准、配电室建设标准和供电台区建设标准。按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绝缘化原则全面解决农村低电压、线路超半径问题。大力实施标准化示范用电台区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改造,全力满足农村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用电。四是加快实施供电服务一体化。立足客户需求,从原有业务导向型转变为客户导向型,根据需求进行城乡服务投入,创新城乡服务模式。通过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加快了农村电网建设改造进度,提高了城乡配网健康水平,使供电服务真正沉入基层,让用户真正体验到供电服务的优质优量,真正实现供电服务无差别的城乡一体化管理。

参考文献

第7篇: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结构转型;功能变迁

中图分类号:C912.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7)01-0068-06

收稿日期:20160405DOI:10.13968/ki.1009-9107.2017.01.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RK008)

作者简介:田鹏(1986―),男,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社会学。

一、问题的提出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已经减少到270万个,10年时间里约有90万个自然村落消失,平均每天接近300个自然村落消失[1]。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的新乡市为例,该市以新型城镇化社区建设为契机,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以城乡一体化为切入点,按照“分类指导、群众自愿、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生计为先、量力而行”的原则;依据《国家扶贫开发发展纲要(2011―2020年)》《新乡市三年扶贫行动计划》和《新乡市新型城镇化社区建设行动计划》,计划将全市3 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900个新型社区。采用“一个主体,两个载体” 的统筹发展理念,以“做强主城、膨胀县城、发展镇域集聚区、建设城镇化社区”为建设思路,通过“农民自建、集体代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4种建设途径和“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5种建设模式[2],计划用8年左右时间分三步实现基本建成重点区域内352个新型社区,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到2013年市、县集中力量建成52个示范社区;到2015年建成200个重点社区;到2018年重点区域内新型社区全部建成,达到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部建设到位,规划农户全部入住城镇化社区,各项优惠政策兑现落实,社区管理运行规范,三分之二以上的社区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建设标准[3]。截止2014年底,新乡市重点区域内352个社区已全部启动建设,累计完成各类资金投入288亿元,建房面积3 510万平方米,入住农户168万户,复耕或恢复生态面积3万亩[4]。目前,学术界关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村改居”组织转型和功能变迁的研究存在“解体论”和“延续论”之争,前者认为农民集中居住后村庄共同体处于瓦解之中,农村失去了承担撤村并居任务的合法主体,绝大多数建立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经济基础上的村庄共同体也因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经济的瓦解而名存实亡,因此,“解体论”从制度变迁和组织转型的角度认为随着“村落的终结”和村庄解体,村民自治失去其必要的社会基础,村民委员会必然名存实亡。而后者则指出,虽然“村改居”名义上实现了村庄治理模式向社区治理模式转型,但实践中的“村改居”仍然延续村民自治的运作逻辑,且“村改居”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继续保持村民自治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因此,“延续论”从村民自治的地域范围、自治主体、自治内容、自治资源和自治规则等角度认为,“村改居”后上述内容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村民委员会依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虽然仍面临一系列制度困境和政策障碍,但短期内村治模式仍然发挥功能[5]。但豫北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的文本样态和实践逻辑表明,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并非新农村建设时期单纯依靠“村改居”或“村转居”实现的,也不同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乡村都市化进程中宗族文化复兴和社会工作组织、志愿者组织、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大量介入[6],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呈现出一种既不同于“解体论”也不同于“延续论”的实践逻辑,笔者称之为“重构论”。因此,本文基于豫北33个新型城镇化社区的调查分析并以结构转型―功能变迁视角考察作为一种通向共治之路的制度变迁―“重构论”之实践逻辑从而回应“解体论”与“延续论”的学术争论。

二、村治组织:文本样态与实践规则

1.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城乡户籍制度、农村税费改革等的不断深化,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委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学术界关于村民委员会的研究非常之多,各学者关于村民委员会根本性质已无分歧,它是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而非国家权力机关或其派出机构,但实践中的村民自治组织却出现了准行政化或半行政化趋势[7];同时,该趋势在“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治理体制下进一步被强化,并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文本样态相冲突而面临制度合法性问题。《村委会组织法》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而村民委员会则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显然,村民委员会与乡镇人民政府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但实践中的关系往往因为村民委员会协助完成乡镇人民政府的行政事务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化,乡镇大量基层事务是由村委会完成的,虽然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是指导关系而非领导关系,但乡镇干部与村干部往往需要通过私人关系来实现国家意志的基层贯彻。一言以蔽之,作为制度性连接不足的实践补充,通过构建和维持一种基于以人情――面子为基本特征的特殊私人关系,以有效敦促村干部积极配合政府工作已成为乡镇干部对待村干部的一种普遍方式[8]。而村委会的半行政化转型也导致村干部面临角色冲突和身份困境,一方面村委会的自治性决定村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统一的,村干部既是国家利益代言人也是村民和村庄集体利益人;另一方面作为理性人的村干部在国家意志和集体利益权衡中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有学者称其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9]。但调研中发现,村干部的角色冲突的本质是熟人社会日常运作逻辑产生的结构性困境,即作为一种嵌入式治理,村干部的村民身份必然要求其成为村民的“守夜人”,而“项目治国”时代里的项目分级运作体制要求其必须同时扮演国家意志执行者的角色,而当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相抵牾时,村干部的角色冲突和身份困境就不可避免。

2.关于村民委员会的人员组成与职能,《村委会组织法》则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3~7人组成,且应包括妇女成员,多民族居民村庄还应当有人数较少民族的成员。村委会的职能主要包括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经济职能主要要求村委会应当尊重并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村集体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而村委会的社会职能主要包括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维护村民合法权益,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支持公益活动,推动农村社区建设。新乡市柴庄小区马主任就是原来柴庄村最年轻的村长,32岁返乡创办耐火材料厂,带动了一大批年轻劳动力就业。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贫富分化的日趋加剧,村民自治实践样态趋于多元化,谁来治村及如何治村似乎已成为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实践中出现了富人治村的新型治理景观[10]。当然,不能以发展集体经济为名实施贿选使得富人治村,从而破坏村级村民自治这一中国特殊基层民主的制度创新。因此,中国乡村社会的善治只有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加强基层政府转型,重点推进村级民主制度建设和创新实践机制才能真正实现[11]。

3.关于基层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村委会组织法》则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和支持村民委员会行使职权。因此,作为基层民主的核心,村民自治是一种直接民主的重要形式,必须坚持以下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必须坚持依法办事。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则明确规定,乡镇党的委员会和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乡镇、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党支部领导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这些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权。因此,为充分保障村党支部的领导地位,实践中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做法十分普遍。但随着中国基层社区自主性增强和社会力量逐渐壮大,计划经济时代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运行惯性使其出现结构错位而陷入边缘化困境,不利于其在基层社区建设中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的充分发挥[12]。因此,针对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功能弱化和职能定位模糊的实践困境,积极吸纳中农阶层并推动其发展壮大,对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的发挥并保障基层社会良性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制度主义视角而言,组织结构转型与功能变迁实则是一种制度变迁的过程,而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的制度变迁是由占据不同利益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而推动和约束的,其轨迹和方向取决于参与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及其相互作用,因此,需在行动者群体间的相互作用中解读制度变迁的逻辑和内生性过程[13]。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虽然由国家推动和政府主导,但基层社区并未完全被动接受,而是通过“变通”实现新制度的落实[14]。一方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进社区在终结传统村落样态的同时,也部分瓦解了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的运行基础;另一方面城市社区导向的规划理念催生的新问题对社区治理体系重构和社会秩序整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重构新社区组织并回应治理诉求、规避治理危机就成为社区秩序重建的关键环节。但正如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所言,新旧制度之间虽然对立,但其背后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的大厦往往矗立在旧建筑的瓦砾之上[15]。如果说空间集聚和农民上楼部分摧毁了传统村庄治理模式及其社会基础,那么,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新社区组织重构就不得不面对传统村治的制度遗产及其运作惯习。

三、“通向共治之路”:社区组织体系的文本重构

空间营造的社区化并未使得社区组织重构遵循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理念和路径,而是面对传统村治的“制度遗产”探索出一条“通往共治之路”的组织重构路径。因此探索豫北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路径,尤其展示其组织样态并与现代城市街居制社区组织文本样态进行对比性分析,进而归纳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转型与功能变迁的实践逻辑。调查发现,豫北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遵循政党―政府―社会三维一体的多元共治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四委一中心”的新型社区组织架构。“四委一中心”即社区党总支、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居民代表委员会、社区监督委员会和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其文本样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社区党总支机构下设三个分支,由社区所在乡镇主管副职担任书记,社区所包含原村庄党支部书记担任副职和成员,其主要职责包括: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社区党员大会的决定、决议;领导社区居民委员会、共青团、妇代会、民兵、集体经济组织等村级组织;加强对社区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和保障居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领导和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搞好本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工作。(2)社区管理委员会由社区所在乡镇主管副职担任主任,社区所包含原村庄村主任担任副职和成员,其主要职责包括:创新社区管理体制,严格把握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依法自治相结合的原则;健全社区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社会中介服务、社区自助服务“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工作激励机制,评选表彰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鼓励创优争先。(3)社区居民委员会遵循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尊重历史、维护权益、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社区所在乡镇主管副职担任主任,社区所包含原村庄村主任担任副职和成员,其主要职责包括:始终把广大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逐步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过程中,保持原有体制、文化、管理的延续性,尊重历史,维护群众的各项权利义务;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搭建管理框架、建立有效的新型城镇化社区管理机制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4)社区监委会由社区群众代表担任成员,其主要职责包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切实保障社区居民群众根本利益;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加强基层民主监督,确保社区重大事项决策和实施的公开、公平、公正;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决策机制和公开透明的工作原则,并接受民主评议;收集民意,围绕监督事项开展调查分析,提出监督意见,发现和纠正问题并公布监督结果,反馈意见。(5)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下设社区居民议事协商委员会、社区社会管理综治工作委员会、社区人口计生工作委员会、社区文明创建工作委员会、社区社会保障工作委员会、社区经济服务工作委员会、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站、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社区便民事务服务站。

2.党员群众服务站和社会管理综合服务站,两者皆由乡镇主导实施,是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社区组织重构的重要补充,承担着超越社区自治范畴的社会治理。党员群众服务站则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基层组织,实施首问负责制。所谓首问负责制是指凡属辖区内的群众到党群服务站申请服务项目,服务站第一个接待受理的工作人员即为首问负责人,首问负责人担任接待来求助、办事的群众并负责为其服务的责任。对党员群众服务站受理的群众求助服务一般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书面或口头回复,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最长不超过15个工作日,做到事事有反馈、有记录,件件有落实。第一接待人全程负责,结束求助后才能视为完成首问责任。党群服务站的工作内容包括:政策咨询、权益维护、办事咨询、法律援助、资料查询、承办、社会捐赠、党群救助、生产生活服务、经济社会事务、组织关系转移。而社会管理综合服务站则提供与村民利益相关的社会治安、法律宣传、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社区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文化体育、消费维权及老年人、伤残人、未成年人、妇女、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权益保障,推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主要职责包括:(1)农村宅基地审批;(2)集体建设用地审批;(3)村镇规划建设管理;(4)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5)开据收养子女计生证明;(6)农民工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7)发放低保资金领取证;(8)催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9)催缴养老保险;(10)开据残疾人证明;(11)民间纠纷调解;(12)发放农机补贴;(13)劳动就业培训;(14)发放其他直接向农民的补贴;(15)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大额报销;(16)开据农村二孩生育证;(17)开据婴儿入户证明;(18)开据农村一孩生育证明;(19)开据独生子女证;(20)开据人工终止妊娠证明;(21)开据流动人口婚育证明;(22)开据计生户优惠证。

3.构建社区管理网格,通过完善居民参与机制形成上下联动的多元共治格局。基层社区管理网格化是为了应对农村公共治理危机而设计的现代新型基层治理模式[16];因此,网格化管理成为重构农村治理结构的一种制度选择和实践创新,在保障基层民主自治、提升基层治理绩效、维护基层民众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社区管理引进网格化模式,每一栋楼会选举一名‘楼长’(四级网格员),每一个单元还会选举一名‘单元长’(四级网格员),楼长也是群众代表,社区每年会发500元的补助金。居民有任何需求可就近找到网格员(一般是楼长),楼长再同三级网格员(居委会成员)协调,共同处理居民需求,因为楼长和单元长都是居民自己选举出来的,并不是上级指派下来的,所以,这种网格化管理模式可以看作基层民主的一种有效实践。”《新乡市张村乡网格化管理办法》规定,为便于网格员掌握民情、开展普查、入户走访、日常巡查、任务核查等工作,实行弹性工作制度,结合工作需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保证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40小时,且满足两个85%要求,即网格内村民对网格员的熟悉率达到85%以上,对网格员服务满意度达到85%以上。实行网格员每天晨会和每周例会制度,日常考勤由社区负责,实行一月一考核、一季一排名、年度总评比的考核机制,采取听、看、议、查相结合的分层分级考核办法。而网格员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主动开展本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化解工作,每天记录走访、服务、巡查等情况;及时排查上报社区的较大矛盾纠纷、较大不安定因素和不安全隐患等各类动态信息;能够与群众保持联系,了解民情、转达民情、解决民情,完成好社区的管理与服务,最大程度减少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定期开展法制和治安防范的宣传等工作;服务和帮助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残疾老人、留守儿童妇女等特殊群体;协助司法部门对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进行帮教和管控;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本社区环境整治、科技文化、农技咨询等服务工作;协助本社区开展其他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为群众代表办理相关部门延伸的基本公共服务事项。

4.“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保障社区居民的赋权式参与,从而实现政党―政府―社会三维一体的多元共治格局。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探索,“四议两公开”是我国基层协商式治理的新探索、新实践、新创举[17]。《新乡市张村乡“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实施条例》规定,凡是村级重大事务和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都要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决策、实施。主要内容包括:新农村建设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村集体土地的承包、租赁情况;公益事业经费筹集、组织实施与管理情况;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等的建设情况;集体资产购建与处理、集体借贷、集体企业改制;村级建设规划、土地征用及补偿分配、宅基地审报;计划生育、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和制度的落实;重大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以及其他应当民主决策的事项。“四议两公开”工作程序如下: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豫北33个新型城镇化社区的调查分析并以结构转型―功能变迁视角考察作为一种通向共治之路的制度变迁―“重构论”之实践逻辑,从而回应“解体论”与“延续论”的学术争论。笔者认为,作为一种通向共治之路的制度变迁,“重构论”包含下述基本命题:

1.不同于村民委员会(村庄治理)――居民委员会(社区治理)的二分转型逻辑,“重构论”打破这种非此即彼的孤岛分析范式,并承续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这一中国社会变迁研究的视角转换[18],将新型城镇化社区视作城乡连续统一体框架内的一种特殊人口聚落模式和社会空间,采用生成性视角考察社区组织转型和功能变迁的实践逻辑,即作为文本样态的组织重构是如何落地生根的。因此,从本体论意义上而言,“重构论”将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转型和功能变迁视作一个基于功能―结构辩证作用的动态建构过程。

2.“重构论”既不彻底否认“解体论”的核心观点也不完全认同“延续论”的基本结论,而是在两者间持一种二元辩证观,即“在解体中延续,在延续中解体”。所谓“解体中延续”是指:一方面在组织重构中村委会“文本制度”废除及“农民进社区”导致村治模式运作的社会基础消失;另一方面制度运行惯习、组织运作惯性及流动的乡土性使得村治规则和乡土资源在新组织中延续。而所谓“在延续中解体”则是指:一方面随着基层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村治制度运行惯习与村庄组织运作惯性逐渐为现代公共治理规则和治理资源所打破;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乡土个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流动的乡土性逐渐为下渗的现代性所侵蚀,最终使得完成文本重构的社区组织真正实现实践重构。因此,从认识论意义上而言,“重构论”对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持两阶段转型观―文本重构向实践重构的转型,社区组织运行前期主要通过外部的制度移植实现文本重构,伴随着公民责任的萌芽社区意识的崛起,这种文本意义上的组织重构最终实现实践重构,且在文本重构向实践重构的转型期间往往出现文本制度与实践规则的相互背离。

3.以“重构论”视角考察豫北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过程则发现,当前社区仅仅完成组织转型及功能变迁的第一阶段――“文本重构”,包括“四委一中心”“党员群众服务站”“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中心”“网格化管理模式”及“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程序,其目的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移植实现治理模式转型,即从村治到社区多元共治,并通过“四委一中心”将传统乡镇―村庄(村民)二元关系转变为乡镇―社区―小区(居民)的新三维一体互动格局。因此,如果说费孝通意义上的“双轨制”是皇权与绅权二元博弈的产物,是皇权不下乡年代里“双轨政治”的实践逻辑[19],那么,乡镇―社区―小区(居民)的新三维一体互动格局则可视作国家政权建设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新双轨制”,正如新乡市2015年新型城镇化社区建设工作汇报材料所显示的,加快社区基层组织与村组织有机融合,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社区建设的过程中,积极探索社区双轨制组织建设,每个社区成立社区党总支和管委会,社区涵盖村纳入社区管辖,镇党委政府选派工作能力强的党政副职任社区党总支书记,有能力的机关干部任管委会主任,整合村的支部书记担任总支委员,村主任担任管委会委员,分别分管社区的安全保卫、文化卫生、帮贫解困、便民告知等工作,积极参与社区的服务管理,引导村干部逐步向社区干部过渡。

参考文献:

[1] 朱启臻,赵晨鸣,龚春明,等.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

[2]喻新安,刘道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9.

[3]许宝健.统筹城乡发展――新乡探索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5557.

[4]谷建全,王建国.河南城市发展报告(2015)――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0.

[5]田鹏,陈绍军.论“村改居”后村委会的功能嬗变[J].湖北社会科学,2015(7):2328.

[6]周大鸣.中国乡村都市化再研究:珠三角洲的透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369371.

[7]王丽惠.控制的自治:村级治理半行政化的形成机制与内在困境――以城乡一体化为背景的问题讨论[J].中国农村观察,2015(2):5768.

[8]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M].北京:三联书店,2007:639.

[9]龚春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村干部角色及“无为之治”――以赣东D镇乡村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8.

[10]贺雪峰.论富人治村――以浙江奉化调查为讨论基础[J].社会科学研究,2011(2):111119.

[11]韩鹏云.村民自治实践样态与转型方向[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1):5459.

[12]郑长忠.基层党组织转型:走出“边缘化”处境的根本出路[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5):7581.

[13]周雪光,艾云.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10(4):132150.

[14]刘玉照,田青.新制度是如何落实的?――作为制度变迁新机制的“通变”[J].社会学研究,2009(4):133155.

[15]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062.

[16]贾先文.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4153.

[17]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四议两公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探索[J].求是,2010(1):4243.

第8篇: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范文

一、“强”规划,突出城乡建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规划是城乡建设的龙头和总纲,决定着城乡建设的空间和时序。搞好城乡建设,首先必须规划到位。总体要求是,以“三化”建设为总遵循,一切规划设计都要与“三化”建设相适应,与我市特定的历史文化特征和既定的城市发展定位相一致

一要注重统筹协调,做好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既要管当前,更要管长远;既要管重点,更要管全局;既要考虑城市宜居,更要考虑群众就业;既要注重做好城市总体规划,更要注重规划向区域城镇体系延伸。今年,要深入开展“城乡规划比较分析年”活动,全面启动“三化”规划编制工作,切实做好至2030年市域总体规划、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整镇整村居民点布局规划编制,为推进“三化”建设提供规划引领和保障。要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编制和申报工作,力争年内申报成功。

二要注重科学完备,做细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既要与总体规划相衔接,又要体现自身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优先做好交通规划,科学制定“三供两治”、城区照明、电网建设规划,增强城镇功能。要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一城三线”规划编制,着重在建设品位、建筑特色和改造风格上再斟酌、再细化、再完善。

三要注重风格特色,做精景观规划设计。依托我市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生态、滨水等重要元素,着力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标志性景观,充分彰显我市厚重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城市特征和开阔疏朗的城市特色。今年中心城区要重点完成天际线控制规划、六个出城口规划设计、十个重点地段规划概念设计以及环境景观雕塑小品规划设计工作,全面塑造老城新风貌。各县(市)区要借鉴泰来县规划建设滨水城镇的做法,打造城镇新亮点。

四要注重规划实施,确保执行到位。强化“规划即法”意识,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真正让规划成为城乡建设的向导和刚性要求。加快推进城乡规划立法和规划展示馆建设,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规划、尊重规划、执行规划的浓厚氛围。

二、“重”建设,切实把城乡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城乡建设是一个地区发展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工作,直接关乎城乡长远发展布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我们要动员一切力量,打好城乡建设提速攻坚战

一要以“一城三线”为重点,着力抓好中心城区建设。“一城三线”是市委确定的中心城区建设重点,是快速提升城市品位的根本所在,必须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在新城建设上,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予以推进,尽快使新城形成规模。今年重点建设项目28个,启动城市综合体、居然之家、五金建材城二期、花园洋房、公寓等中汇城建设项目,推进市公安指挥中心、法院审判中心、一重研发中心、公路客运枢纽、高铁新站、“两纵六横”道路、华能热源、红星垃圾填埋场等公建项目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加快高新区科技研发中心、中恒生物制药、清华同方齐齐哈尔信息港、中微光电子LED等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形成全方位、大规模新城开发建设新局面。在劳动湖“通航滨水线”建设上,完成景观桥梁、引水明渠等重点工程,力争年内通水通航。同步搞好劳动湖北部畅通工程、胡家泡子旅游区建设项目,着力打造集生态、居住、休闲和旅游于一体的滨水景观带。在中华路“迎宾门户线”建设上,科学设计并加快实施中华路门户空间、地道桥装饰、楔形绿地、西虹桥改造等景观节点建设,继续推进沿街建筑外立面改造,使其真正成为一条展现历史、呈现文化、横贯全城的主要迎宾路。在齐扎公路“品牌旅游线”建设上,推进扎龙温泉小镇、飞鹤乳业生态观光牧场、北大仓酒文化产业园等齐扎公路文化旅游节点,规划建设野生动物园、飞碟射击靶场和旅游房车营地,打造5A级扎龙景区,不断提高我市旅游知名度和竞争力。

二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着力抓好县城、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三化”建设,重点要提升城镇建设水平,增强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和人口聚集功能。要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并举,进一步搞好县城建设,特别要在新城区和产业园区建设上有大动作,为农村居民向县城流动创造条件。继续推进24个省市试点镇和5个城中村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和吸纳人口能力。要以讷河、泰来、碾子山、昂昂溪等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名镇。要以依安丰林村为代表的政府推动型、以兴十四镇为代表的产业推动型、以扎龙温泉小镇为代表的旅游拉动型、以就业和服务为依托的优质资源吸纳型等一批特色小城镇为牵动,快速推进小城镇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今年每个县要抓1个整镇推进典型,每个乡镇要抓1个整村推进典型。

三要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为出发点,着力抓好住房建设。住房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可谓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坚持总量控制、有序开发,统筹搞好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断优化房屋供应结构,以满足各层面住房需求。新建小区要科学规划,连片开发,留足绿地空间,充分考虑公益用房、物业管理用房、停车位、人行道等基础性、功能性、公共性设施建设,致力打造精品小区、宜居小区。今年市区开发建设商品房260万平方米,新开发万达广场、北方新天地、欣豪尚品、恒大翡翠华庭等一批精品住宅小区。中心城区棚改建设项目20个,建设回迁房2.4万户,力争1.3万户迁入新居。市本级建设廉租房200套、1万平方米,公租房200套、1.2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供热计量改造30万平方米、低温楼改造105栋50万平方米、农村危房改造4万户。按照“区改、市补、共建单位投入”的原则,对老旧散小区实施试点改造,利用3至5年时间,使市区老旧散小区达到实施物业管理条件。今年中心城区每个区要完成2个老旧散小区整体试点改造任务。同时要加强房产产权产籍市场管理、商品房预售市场管理、保障性住房动态管理和房屋安全管理,推进房产管理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四要以开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为突破口,着力抓好“三供两治”工程和道路建设。城乡基础设施是“硬环境”,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要以开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年”为契机,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要加大改造力度,推进城区“三供两治”等“生命线”工程建设,全力解决污水排放、城区内涝、水质污染、热源不足等问题。中心城区要重点建设污水管网一期工程,结束铁东地区无污水管网历史;建设站前大街雨水管网工程,解决桥洞子西侧城市内涝问题;改造排入劳动湖的8处污雨水合流管线,改善劳动湖水质;启动浏园水厂二期工程和中汇新城、建北片区供水管网建设;市场化运作建北、造纸厂两大热源建设,确保区域内居民和项目用热需要;加快崔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要搞好城乡道路建设,加密城区路网,加快主次干道和巷道改造,加速断头路、卡脖路建设和路灯提档升级,减少无灯路,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出行。今年中心城区要续建滨江国际、鹤乡新城等4条配套道路,打通景新北大街等“卡脖路”,修复站前大街及8处污雨水管网建设破损路。

五要以建筑美学观点推进城乡建设,着力打造建筑精品。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座城市的建设品位,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取决于建筑的品质。因此,我们要从塑造城市的整体风格着眼,从美化建筑的造型和立面等方面入手,加快打造一批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艺术精品。对于关系城市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和处于重要节点的标志性工程,更要从项目论证、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等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力争多出精品、少留遗憾。鼓励支持国内有信誉、有实力的大型开发企业进驻,融入外来新文化、新观念、新工艺,快速提升城市建设品位。

三、“严”管理,努力打造整洁优美、自然亲和、生态文明、和谐有序的城市风格。我们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治理手段,才能让城市更加整洁优美,让环境更加宜居宜业,让社区更加文明和谐,让城市的风格特色更加彰显

第9篇: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范文

推进基层治理各项工作,就是敢闯敢试的例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推进会讲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今天,在XXX召开“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示范推进会,主要出于这么几点考虑:

一是检验工作质效。XX月XX日,我们在XX、XX进行了现场调研,在XX社区召开党建引领城市社区基层治理专题座谈,会上听取了一些部门单位、办事处党委和基层社区负责人的意见建议、工作打算。大家既发现了短板、找准了问题,也给了承诺、表了决心,同时,我也下了任务、提了要求。今天,我们在XX召开推进会,就是来检验工作成效的。

二是全面动员部署。推进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这既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件民生工程,是市委高度重视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本人作为市委书记抓在手上的党建领办项目。刚才大家看了示范点,对如何开展抓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有了些直观感受,等会儿我将围绕“为什么、抓什么、怎么抓”再跟大家一起探讨。目的就是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和乡村基层治理工作,就是要让大家提高认识、拧紧螺丝、开足马力。

三是压担子交任务。在前期调研基础上,组织、政法、民政等部门单位用了心,结合本单位本部门职责,制定了任务清单和落实举措,同时也拟定了一些推进基层治理的具体任务,征求大家意见。请大家认真阅读,并提出好的意见建议,交给工作人员汇总梳理。会后,请与会单位明确各自职责、敲定明确方案,认领任务、互相合作,推进任务落实。下次推进会上,我们要看一看、比一比、问一问,看看谁在真落实、比比谁做的好、问问为什么推不动?

…………………………………………………………………

刚才,听取大家的汇报,既展示了各自的经验做法,又谈了问题和下一步打算,汇报的都很好。特别是镇处的同志对这项工作很重视,提出了我市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和宝贵意见。下面,围绕会议主题,我想讲三层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为什么要抓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

首先,抓基层治理是强化政治建设的具体体现。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俗话说的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党是执政党,要实现共产党长期执政,必须严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要建强和巩固基层政权、基层组织,必须要确保基层治理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就是要切实贯彻党领导一切的最高政治原则,严格执行党的政策、方针、路线,优化党领导基层的治理机制,构建新时代城乡基层治理新格局。

其次,抓基层治理是落实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四中全会公报原文提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2019年,省委组织部把XX市确定为全省XX个城市基层党建试点示范县市,并报中组部备案。这既是对XX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一种肯定,更是向我们交任务、压担子。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必须要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痛点堵点难点,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积极探索更好的运行治理方式。具体到市级部门单位层面,对我们的要求是“简政放权”、是“减负增效”、是“共驻共建共享”;对镇处要求的是“强化自身建设”、是“提升服务能力”、是“强化基础保障”;对基层的要求是“德治、自治、法治” 。

第三,抓基层治理是改善民生需求的生动实践。推进城乡基层治理,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大举措,必须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才能让基层组织化被动为主动,更好的理清治理思路,端正服务动机,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基础的基层治理准则,以对群众需求的精准分析,建立健全基层治理政策制度,把为人民谋幸福落到实处。

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具体要抓什么?

第一,要着力抓好基层组织建设。这里的基层组织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城市社区,一个是农村。

城市社区方面,要把党组织网络建立起来,成立街道党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同步建立商圈楼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探索街道党委领导下的组织体系,推进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运行,全力服务城市基层治理。

农村层面,乡镇党委要统筹做好辖区内所属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工作,利用基层党建“整市推进”工作成果,抓牢抓实农村党组织建设,同时要建好用好村务监督委员会、乡贤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制定村规民约,发挥“一户十联”“党员积分管理”等党建特色载体作用,用于解决基层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与此同时,城市社区和农村要同步加强群团组织建设,营造“党建带群建”的工作氛围,发挥共青团、妇联和工会组织作用,通过服务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

第二,要建好四支队伍。首先要建好党员队伍。疫情期间,广大党员积极响应市委号召,参与疫情防控,取得了非常好的工作效果和社会反响。今年省市主流媒体也报道了XX在发挥党员作用,参与疫情防控方面的优秀经验。我市在发挥党员作用上有很多好的做法,党员“领岗诺责” “积分管理”“一户十联”等等。要利用好这些优秀经验,不断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让党员更多地参与到中心工作,让党员队伍成为推动城乡基层治理工作中的一支中坚力量。

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新时期对干部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加强干部的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提升干部在处理突发事件和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履职能力,带动广大干部积极投身到社会建设中来。

要建立社区工作者队伍。目前,社区干部、网格员是社区工作的主体,建立一个稳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是开展社区工作,推动社区基层治理的最基本保障。要在合理合规的情况下,稳步提高工资待遇,逐步提高政治待遇,部门资源也要向社区加大倾斜力度,为社区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同时要鼓励网格员、社区干部报考社会工作者资格证,让更多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

要建好志愿者队伍。就疫情防控工作看,志愿者成为了社会治理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各地各单位要把建立志愿者队伍列入基层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团市委、文明办要做好志愿者征募组建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志愿者服务点,为志愿者们提供更多参与到社会服务的机会,同时要建立志愿者激励保障制度,鼓励更多的社会群体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

第三,要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基层治理的落脚点是改善民生,提升居民生活的质量。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搞得怎么样,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我市近几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比如城管会战、厕所革命、老旧小区改造等等,都是完善公共服务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是要想把城乡基层治理工作做扎实,光靠这些硬件还是不够的,还要同步加强软件基础设施建设。要持续加强社区网格管理工作,建立街道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开发智慧网络平台,提高对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编办要加快放管服改革的推进力度,完善便民服务网络,提高网上业务办理能力,相关部门要将资源向基层倾斜,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

在加强便民服务网络建设的同时,要完善“村村响”工程,对年久失修的广播台要整修,确保党组织的声音在第一时间传到每家每户。刚刚提到的几项建设任务,各部门主动认领,落实人员、项目、资金等保障,下次开会我要实地看效果。

三、怎么抓好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

第一,要完善协调机制,履职尽责抓落实。

       要建立市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齐抓共管、镇处村(社区)小组(网格)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局面。

市级领导要结合分管工作分领域定责明责,要直接联系镇处、农村(社区),从人力、财力等多方面调动资源,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抓好基层治理提供有力保障;

市委组织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具体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出务实管用的举措办法。

有关部门和行业系统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谋划、部署,带头推动,带头参与。既要履行职能职责、积极指导,又要履行好共驻共建责任。

办事处党委要切实发挥好“龙头”作用,要统筹协调,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农村(社区)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改善民生,发挥好志愿者队伍、妇联组织、村民监督委员会等组织作用。

第二,要争资立项,用足政策抓落实。

一是出政策、给优惠。我们“五进小区”里涵盖的老旧小区改造、文明创建进小区、平安进小区、志愿服务进小区这些具体内容,如何做?如何抓?都是各部门要考虑到的问题。在我的领办项目中已经明确要落实市级财政每年列支城市社区网格支部1万元工作经费制度。共建单位每年分别给予共建社区不少于“321”(3万元、2万元、1千元)资金支持;党费支持XX万以奖代补等政策要落实到位。

二是争资金、立项目。各科局要用好专项资金、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围绕基层治理、改善民生确定项目。如“老旧小区改造”“抓好三防五治助力基层治理”等等。

三是抓推进、抓落实。基层治理在基层、靠基层。镇处党委要强化作风建设,提高党委班子履职能力,分工明确,加强指导,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完善议事决策制度,规范党委会议事决策事项、程序、规则,充分发挥镇处党委统筹协调各方、领导基层治理的作用。

第三,要强化服务,主动创新抓落实。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各基层党组织要找准突出问题,按先易后难、轻重缓急的顺序逐个解决。要结合党建工作先进做法,拓展“垸子夜话”“支部考场”“党员积分管理”等活动载体,综合运用乡风民俗、居民公约、法律政策、道德舆论等方式,加强基层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