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评估范文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评估精选(九篇)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评估

第1篇: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评估范文

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量子化学及高分子化学链理论的确立,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40年代在各种应用研究领域已呈现出有深远意义的重大进展。例如半导体器件的发明,高分子材料的诞生和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成功等。此后,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带动了其它工程技术,而且还以其为先导相继涌入了医学领域,从而出现了一门融理、工、医的新型的边缘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学,并推动了诸多医用高新技术的发展。例如20世纪50年代研制出了许多人工脏器(人工肺、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1957年开展了人工心脏的研究。1959年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应用于临床。光导纤维的出现使纤维内窥镜得以发展。

在医学影像领域出现了用于动态观察的照相机,红外成像也开始用于临床。1958年自动生化分析仪研制成功。1960年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问世,不久激光也进入了生物医学领域并被广泛应用[1]。然而,由于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医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在令人倍感振奋之时,也使人们陷入了对技术盲目追求的误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新的医学技术迅速而不加任何限制地广为传播[2,3]。而另一些人又对医学技术持有怀疑看法。早在1816年听诊器刚刚发明不久,一些使用它的医务人员即对其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1827年一位评论家写道:“听诊器的应用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对这项技术本身的了解。”1850年甚至有怀疑者将“新的诊断辅助器械描述成危险仪器”[4]。

虽然绝大多数人都肯定医学技术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好处,然而还存在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包括技术本身的特性,以及该技术是否应该使用,使用的程度,使用的成本效益等[5]。在技术的广泛应用中,人们还发现由它带来的众多未预料到的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尤其是新的或不成熟的技术的应用,更是如此。这些不良后果涉及医疗、经济、社会、伦理、法律及政治等等相关领域,例如对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威胁、人口性别比例的失调、生态的失衡、环境的污染、医疗费用的过度上涨、医患关系的淡漠等等。在此历史背景下,人们开始意识到有必要对医学技术进行科学地控制和管理,而其基础即是要对医学技术及其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行全面性的评估。医学技术评估也就随之应运而生了。技术评估(TechnologyAssessment)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从对技术的重要作用和未知后果的评价开始的。技术评估这个术语是在1965年由美国的EmilioDaddario议员正式提出的。最初技术评估多集中在工、农业等技术领域,评估的题目有海底石油钻探、农药、汽车污染、核电站、超音速飞机等。1972年,美国国会颁布了技术评估法案,并据此建立了技术评估办公室(OTA)[22]。在正式的医学技术评估出现之前,即曾对医学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成本和其它的影响开展过评估性研究。在早期的技术评估中也曾涉及到医学技术,如对人工心脏及多阶段健康筛查的评估等。

于是,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要求下,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将技术评估的概念进一步扩展到生物医学技术领域,实施了体外受精等技术的评估。1974年,OTA提交了一份有关药物生物平衡的报告,1976年OTA卫生计划提交了第一份正式的卫生评估报告,这标志着医学技术评估的诞生[7]。目前,技术创新和医疗费用问题,从正反两方面推动了医学技术评估的发展。首先,在最近的30年中技术创新层出不穷,生物技术、生物材料、手术技能和计算机技术的突破带动了医学领域的进步。据报道,每年就有50种新药推出,新的器械、新的医疗方法和新的卫生保健的提供方式每时每刻都在增加[8]。面对这些众多的已经广泛使用的技术和新兴的技术,医生们、卫生系统的管理者们不知如何选择,才能最大地满足各方面的需求,而医学技术评估恰恰是为这些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其次,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部分地造成了卫生保健费用的过度增长。

在西方发达国家,其卫生保健费用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速度,国家卫生总费用已超出了社会经济所能承受的负担。如美、法等发达国家,50、60年代国家卫生总费用占GNP的3%-5%,90年代初增长到10%-14%[6]。据有关报道,美国每年卫生保健费用增长的1/2是用于技术的引入和使用[9]。各国政府都在努力控制卫生保健费用的增长,但是与此同时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需求却越来越高,通过对医疗技术进行评估选择适宜的技术,可较好地解决这种矛盾[5]。正因为如此,医学技术评估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并迅速传播。世界各地相继建立了国际性的医学技术评估机构。诸如,1985年国际卫生保健技术评估协会(theInternationalSocietyofTechnologyAs-sessmentinHealthCare,ISTAHC)正式成立,截止1998年,已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1200个成员单位[23]。1993年又建立了国际卫生技术评估机构网络(theInter-nationalNetworkofAgenciesforHealthTechnologyAssessment,INAHTA),目前有35个成员机构[11],而且还相继建立了其它的国际组织,包括卫生技术评估加拿大协调办公室(theCanadianCoordi-natingOfficeforHealthTechnologyAs-sessment,CCOHTA),该组织包含10个国家的技术评估办事处,还有为加强欧洲各国医学技术评估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的欧洲评估计划(EUR-AssessProject)[12]。在我国医学技术评估起步较晚。80年代引入技术评估的概念,90年代医学技术评估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1992年4月和9月,卫生部先后在上海、杭州召开了“全国医药科技成果推广研讨会”和“医学技术评估高级研讨会”[6]。1994年1月,在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医学院)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医学技术评估中心,并同时出版了首期《医学技术评估》内部专刊。目前我国共有4家相关的医学技术评估机构,即医学技术评估中心(复旦大学医学院),生物工程技术评估中心(浙江大学),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华西医科大学)[10]。

2医学技术评估的定义

医学技术(国外又称卫生技术,HealthTechnology),是指应用于卫生保健领域和医疗服务系统的特定知识体系,包括用于疾病的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和康复的药物、器械设备、医疗方案、手术方法、后勤支持系统和行政管理组织[10]。这里的医学技术是广义的,它不仅涉及到所有卫生专职人员应用的全部方法,还包括那些使卫生保健服务提供更加有效的后勤支持系统和行政管理组织。技术的用途也不限于诊断和治疗领域,在疾病的预防、筛查和康复中使用的技术也在其内。医学技术评估有多种定义,随着这个学科的不断发展,其定义也在逐步完善。1981年,美国国家医学技术中心将医学技术评估定义为“对医学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成本、成本-效益、伦理和法律方面的影响进行细致的评估,评估既包括对技术本身的评估也包含与其它竞争性技术的比较”[13]。1994年,英国国家卫生署(NationalHealthService,NHS)的卫生处进一步扩展了医学技术的内涵,定义为“医学技术评估是用来描述对各种卫生专职人员所应用的全部方法,包括促进健康的,预防、治疗疾病的,以及促进康复的和长期保健所涉及的方法的成本、效益和其它广泛影响的评估”。

同年,美国国会的技术评估办公室又提出另外一种定义,主要强调了技术评估的目的,即“医学技术评估是对一种医学技术、一组相关技术或与技术相关问题的结构化分析,为政策制定提供所需的决策依据”。目前,国际上最通用的定义为:医学技术评估是一个涉及多种学科的决策分析领域,它评估医学技术在开发、传播和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医疗、社会、伦理和经济影响[11]。医学技术评估定义的不断完善,恰恰反映了这一新兴学科尚在发展中。

3医学技术评估的目的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HTA是一个决策分析领域,它通过多种途径辅助决策。

3.1为协调机构就药物、治疗方案或手术方法及其它技术能否进入市场,提供决策提据。例如为FDA提供药品和设备批准进入市场的证据。

3.2帮助医学技术的提供者和支付者,决定纳入卫生福利政策的医学技术,并确定合理的费用报销制度。

3.3协助临床医务工作者、医学技术提供者和消费者,做出卫生保健设施合理选择的决策。

3.4为医院、卫生保健网络和机构的管理人员,获得和管理医学技术提供帮助。

3.5协助政府卫生部门的官员,制订公共卫生计划。

3.6支持卫生保健产品生产者,进行产品的开发和市场营销。

3.7制定医学技术生产、使用、维护和再利用等方面的标准。

3.8为政府官员制定医学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调控、支付和推广等方面的政策提供依据[7,10]。

总之,医学技术评估可为不同层次的决策者提供所需的信息,例如为单位、地区、国家甚至国际间提供决策依据。通过为各种决策提供信息,达到的最终目的是影响医学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协助医学技术的选择,提高卫生保健系统的效率,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达到在最佳成本效益比的情况下提高卫生保健质量的目的。目前,循证医学发展十分迅猛,实际上循证医学也可视为是医学技术评估在临床领域的应用。

4医学技术评估的内容及类型

4.1医学技术评估的内容技术特性;临床安全性;有效性(效能、效果和生存质量);经济学特性(成本-效果、成本-效益、成本-效用和宏观经济学效应);社会适应性(社会、法律、伦理、政治方面的影响)[7,10]。

4.2医学技术评估的类型

4.2.1按照评估的内容范围可分为:全面评估和部分评估。前者是指一项技术按以上各方面均进行评估;后者是指对技术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评估。最常做的医学技术评估是部分评估。医学技术评估现状的调查发现,全世界的HTA组织均进行技术的安全性、效能、效果和成本的评估,最多的是对技术效果、效能,其次是成本、安全性的评估。

4.2.2按所评估技术的物理特性可分为:对药品,对医疗器械和设备,对医疗方案和手术方法,对支持系统,以及对行政管理机构的评估。调查发现在美国89%HTA组织评估器械和设备,85%评估医疗方案,74%评估药物。

4.2.3根据所评估技术的用途可将评估分为:治疗性技术的评估、诊断性技术的评估、预防性技术的评估、康复性技术的评估和公共卫生技术的评估。调查显示,全球89%HTA组织进行治疗性技术的评估,84%评估诊断性技术,63%评估预防性技术,53%评估康复性技术,27%评估公共卫生技术[9,10]。

4.2.4按照所评估技术的不同阶段来分类:新型技术的评估,已普遍接受的或标准医疗技术的评估,陈旧技术的评估。全世界93%的HTA组织评估新型技术,83%的组织评价已普遍接受的或标准医疗技术,仅有44%评估陈旧技术[9,10]。

4.3衡量健康结局的指标

要对一种技术的安全性、效能、效果等进行评估,首先要对这项技术所产生的患者健康结局进行研究,通过综合患者健康结局的改变来得出对技术的安全性、效能和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健康结局的衡量指标存在一个发展的过程。首先应用的是患病率和死亡率,是传统的结局衡量指标。之后,应用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指标(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Mea-sures,HRQL),其特点是反映了技术对患者及其他相关人群的多方面影响,常用于••慢性病治疗性技术的评估。最后出现了生存质量调节年(Quality-AdjustedLifeYears,QALY),它是一种结合了所获得(失去)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的健康结局单位,其特点是可直接进行技术之间的成本-效益比较。以上是评价除诊断性技术以外的技术的健康结局衡量指标。诊断技术的评价更加复杂,原因是诊断性技术与患者的健康结局之间是间接关系,无法直接应用现有的健康结局指标来衡量诊断性技术的效果,其衡量指标包括技术能力、诊断准确性、对最终诊断的影响、对治疗的影响、成本-效益等[7]。健康结局的衡量指标还在不断发展,这也代表了技术评估的发展。衡量指标越全面,越能更好地对多种竞争性技术进行比较,从而挑选出最为适宜的技术。

5医学技术评估的步骤医学技术评估的基本步骤包括:

5.1确定评估的题目

5.1.1确定备选题目

备选题目的确定在较大程度上是由机构的任务或目的决定的。不过也有机构通过对机构成员进行调查来获取题目,还有的公司或组织通过对各种技术信息资源(新药和新设备数据库、医学/技术期刊以及其它出版物)的广泛查找确定备选题目。

5.1.2设定评估优先级这一步是对评估的备选题目进行挑选的过程,以定出最终评估题目。在设定优先级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对技术及其针对的健康问题、项目本身的一些限制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最常用的是定性的方法,目前也有应用定量的方法来确定优先级的。

5.2明确评估问题

明确要评估的问题是技术评估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步,它对以后的一系列步骤都有影响。开展一项评估要清楚地理解评估的目的和评估服务的对象,这需要评估小组不断地论证、讨论和澄清。明确评估问题要对所评估的健康问题、技术、评估所涉及的患者人群、医务工作者和卫生保健环境和评估内容进行说明。

5.3确定评估的机构

这一步主要是决定评估项目实施的机构。有3种情况:第1种完全由发起评估的机构本身来实施,这主要见于大型医院、主要的保险公司等。第2种情况是完全依赖专业医学技术评估机构,可免费或交纳一定费用获得评估结果。第3种情况是本身实施一部分,从其它专业机构购买另外一部分的评估结果。在决策时,要考虑所评估的问题、可支配的资金、可获得的专家资源、时间的限制以及其它因素,权衡本身实施和购买的比例。

5.4搜集可获得的证据

证据的收集是进行医学技术评估的重大挑战之一。证据包括涉及特殊评估问题的数据、文献和其它信息。文献的检索和相关信息的搜集,是一项成功的医学技术评估所不可或缺的。对HTA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种类繁多,包括期刊数据库、临床和管理数据的数据库、印刷版的索引和目录、政府报告和专题研究、专业目录/登记报告、公司报告和信息、研究/综述/Meta分析的参考文献、有关的国际互联网网站以及同事和其他专家。要做到对一项技术的客观评价就必须获得广泛全面的资料,而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不能从经典的信息资源中获得,我们称其为灰色文献。有关文章介绍,灰色文献可以通过查找行业和政府专题研究、专业机构报告和指南、市场研究报告、政策研究机构研究报告、专业委员会的即时出版物、会议记录等等来获取。在利用灰色文献时,一定要仔细地阅读、筛选,注意其权威性和准确性。资料证据收集的越全面,就越能避免出现片面性,这样评估的结果才能越客观、越全面、越有价值。

5.5新的原始数据的获取

通常情况下,收集的现存的各种信息可能对于评价一项技术还不够充分,需要一些新的数据来补充不足的证据,这时就需要进行新的原始数据的收集。但是目前大多数的HTA并不涉及原始数据的收集。新的原始数据可通过临床试验、流行病研究等方法获取。通过在评估中将新的原始数据和搜集的现有的证据结合,来更全面、有效地评价医学技术。

5.6证据解析

从不同质量、类型各异的科学证据中演绎出实质性的结论,这对于任何的HTA都是一种挑战。评估人员需要一种系统的方法,来慎重地评价每一条搜集到的证据的质量。总体上说,证据的解析需要3步。

5.6.1研究分类

原始数据的收集方法种类繁多,但是用不同方法收集的证据其价值也不同,例如前瞻性研究优于回顾性研究,对照性研究优于非对照性研究等。根据研究的基本类型和特征,将所收集的原始资料整理成一个表明证据的表格,表格的项目涉及研究的设计(是否随机、是否是盲法、有无对照等)、患者健康结局衡量指标(患病率、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等)和推论的统计学指标(P值、可信区间等)。评估者通过它可以了解所搜集的不同研究的类型分布。

5.6.2证据评分

对证据的评分已经成为目前HTA的标准步骤之一了,但是不同的专业评估机构所用的证据评分体系不同。例如,美国的AHCPR认为对设计较好的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中获取的证据最可信,证据的可信度最低的是病例报告和临床实例。评估成员可通过这些层次来对不同的研究分类,且对所得的证据进行分级。例如,AHCRP规定存在从Meta分析中得出的数据,定为一级(最强);而缺乏证据和只有病例报告、临床实例汇报的数据,定为四级(最弱)。通过对证据的评分可以使评估成员对证据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5.6.3选择证据

在证据评分之后,评估成员可以选择证据来应用于评估。在证据的选择上评估专家们尚未达成一致,有的专家认为除随机试验以外的证据都不可取,有些专家却认为那些可靠性较差的试验可以使用,可以通过给不同的权重来体现证据的级别。

5.7综合证据

由于证据收集的研究类型各异,而且每项研究的目的不同,所以就要求评估人员综合有价值的信息。综合证据的方法有:非定量的文献评述、Meta分析及其它定量的文献分析方法、决策分析、小组决策或专家咨询(consensusdevelopment)。传统定性的文献评述存在许多片面性,目前评估人员更加青睐应用结构化强、定量的、经充分证实的方法。

5.8形成结论和建议

结论是评估的结果,建议是在评估以后得出的意见、观点。建议比结论的操作性更强,它可直接用于临床和政策制定。由于证据的价值不同,结论的可靠性也就有相应的差异存在。目前,评估的用户对于明确结论强弱有确切的要求,所以评估人员可以利用以前对证据的评分来确定结论的强弱。结论的强弱也分为一定的层次,但是它是双向的,支持的结论由强到弱,反对的结论由弱到强。

5.9传播结论和建议

评估的目的是为决策服务的,如何将评估的结论和建议传播给需要的各种决策者,对于HTA的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传播的计划主要涉及3个层面:目标人群、采用的中介和实施的策略。例如,AHCRP采用小册子向患者传播评估结论,用快速的参考指南、临床相关手册的形式向医生宣传结论,通过全面的报告传播结论给研究者和政策分析者。据1995年调查,全球95%的HTA组织通过在公开出版的杂志上发表文献传播结果,美国还通过研究所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如In-ternet传播[9,10]。

5.10监督HTA的影响

HTA的影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正像它评估的技术一样,技术评估也会产生预期的影响和未预料的结果。它受许多因素制约,包括评估的目标组织及该组织的法律性、契约性或行政性的义务,环境因素,评估结论、建议本身,评估结果的传播等。例如,AHCPR进行的绝大多数HTA,其结果直接应用于HCFA的卫生保险覆盖的决策。而有些设计良好或有权威性的随机临床试验的结论和建议却没有被采纳[7]。以上介绍了HTA的10项基本步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次HTA都要进行所有步骤,它们可以实施其中的部分内容,且进行的顺序也无严格的要求,美国和中国都有一些评估实例可以证明这一点。[18,23]

6医学技术评估的方法

HTA方法可根据评估的内容来分类:

6.1功效与安全性的常用评估方法有,临床前期评价法、非正规的临床评价法、流行病学与统计学评价法、临床对照试验法与正规综合法等。

6.2生存质量的评估方法有,心理测试的健康指标测量和健康效用评价的方法。

6.3经济学评价方法有:成本分析、最小成本分析、成本效果分析(cost-benefitanalysis)、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analysis)、成本效益分析(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敏感性分析。

6.4社会适应性的评价方法有,无结构、半结构和全结构访问法、小组访谈法以及观察法等[14]。目前,评估的方法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原因是评估的用户要求基于证据的评价、所得的结论要尽量减少片面性、要求尽量使用正规的定性和定量方法。同时还要求尽量缩短评估的时间、提高评估自身的成本效益,这些要求对评估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最近,由于技术评估国际化的发展,各国需要交流评估经验和结果。在这种背景下,由EUR-ASSESS的方法学项目分组(ProjectSubgrouponmethodology),于1997年提出要建立一种为产生透明的、有力和有效的HTA所需的各种逻辑方法的经典结构。INAH-TA在2000年提出要统一和规范评估方法的议题。可见国际上的组织机构正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尝试[11]。

7医学技术评估的实施

7.1实施机构

医学技术评估的实施或发起机构种类很多,包括:调控机构,政府和私人支付机构,卫生职业组织,标准制定机构,医院、管理保健组织和其它卫生保健提供者,患者和消费者组织,政府政策研究机构,私人评估/政策研究结构,学术中心,生物医学研究机构,卫生产品公司,风险投资商和其它投资者。这些机构所进行的评估的目的、内容、方法各不相同。政府的政策研究机构进行的评价,是与国家层次上的技术政策的制定息息相关的;而卫生产品公司的评估可能是为公司的产品营销、公司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

7.2实施所需的人力资源

在定义别强调医学技术评估是一个涉及多种学科的政策分析领域,而且在评估中使用的方法也涉及许多学科,所以就需要各种类型的专家来共同合作实施HTA。所需的专家有:包括放射、化验等在内的临床各科医生,医院、卫生组织的管理者,生物医学和临床工程师,药理学专家,患者,流行病学家,生物统计学家,经济学家,律师,社会学家,伦理学家,决策科学专家,计算机专家/程序号,图书/信息专业人员。对于一项确定的HTA,专家的选择要考虑到评估的目的、所评估的内容、可利用的资源等因素。

7.3实施的时机

实施HTA的时机很难把握,对于一项新技术越早发现它的不利影响,越早控制其传播和误用是评估人员所希望的,但是由于技术本身在发展、临床使用者的技术使用熟练程度在改变,使技术使用早期的评估结论可能产生偏差或错误。要避免这一点,就要对技术进行多次的HTA,不能只靠进行一次的HTA就盖棺定论[7]。

8医学技术评估的意义

HTA开展以来,是否促进了医学技术的合理使用和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呢?答案是肯定的。在临床方面,1995年加拿大魁北克的医学技术评估委员会就21份HTA报告对卫生政策和医疗费用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除3份报告外,其它的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90年建议使用高渗造影剂来替代低渗造影剂,使医疗费用明显降低,净节约近1200万美元。对心导管再利用的建议节约医疗费用约600万美元,而取消术前常规胸片则节约了700万美元,并且,有关高档技术如器官移植、MRI等的HTA报告,对制定卫生政策和临床指南,以及合理配置资源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16]。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分析了4种医疗方案,10年中:内皮细胞显影检查节约为1.3亿美元,精神分裂症的隔离节约为2.46亿美元,癌症病人的热疗节约为2.72亿美元,近视眼的角膜手术节约为4.77亿美元。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卫生学院对另外3种治疗方法进行的评估表明,10年节省为:家用氧气600-2000万美元,心脏起搏器的电化监测为0.87-0.97亿美元,风湿性关节炎的血浆提取疗法为100-150亿美元[6]。而且,有些HTA本身就可以产生直接的临床作用,即通过参与评估所进行的临床试验,直接使患者受益[17]。例如某些癌症和艾滋病患者,通过参与HTA的临床试验尝试先进的治疗方法,即可能会直接受益。在预防医学领域,HTA也起着明显的作用。例如加拿大一项有关乳腺癌普查的HTA结果显示,对于50-70岁的妇女进行普查其成本-效果最佳,这使政府改变了过去对所有育龄妇女进行普查的政策,节约了相当的卫生保健经费,优化了卫生保健系统[10]。1978年美国对肺炎球菌疫苗的成本-效果评价,发现成本-效果比最佳的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国会据此修改了老年保健法,规定从1981年开始给老年人接种肺炎球菌疫苗。1988年OTA发表关于在老年人口中进行青光眼筛查的报告。报告中指出,这种筛查成本高,效益不确定。分析结果表明,识别和证实1例青光眼患者的成本在2000-1600美元。通过对技术评估结果的应用,减少一些没有效果的或不必要的医学技术的支出。据报道,美国国家卫生保健技术中心对老人保健项目覆盖政策的咨询工作,使项目开支每年节省几亿美元[6]。总之,在选择适宜卫生技术、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和优化资源配置上医学技术评估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9医学技术评估的障碍

虽然总的趋势是鼓励广泛开展HTA,但是仍然有一些因素和情况不利于HTA,其中包括:

1)技术方面:存在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尤其在美国一些人认为“技术是迫切的”,只要是新的就是好的,不管技术是否有效。还有一些技术权威人士在没有可信的证据情况下控制技术的使用。更有些人认为,技术评估的目的是阻止技术的创新和传播[7]。

2)医学方面:医生对于医学实践的惯性,他们习惯了长期形成的实践常规,其医学知识也已过时,且接受科学咨询的机会甚少,同时也缺乏对临床知识的批判态度,故产生了他们对旧的作法的惯性,这对于HTA结论的传播和利用是一种障碍[7]。再者,一些医生希望自己有选择技术的自由,不希望HTA来干涉他们的自由[19]。

3)商业方面:一些生物医学领域的企业认为,HTA限制了他们的医学创新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自由。他们一般通过法律程序来限制HTA。1997年加拿大的BMS(BristolMyers-SquibbCanadaInc.)药品公司CCOHTA来阻止其对该公司药品的技术评估报告的发表。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美国的Merck公司。目前国际的经济条例也对HTA是一种威胁,在经济条例中给予商业机构过多的权利。1998年WHO表示要关注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heAgreementonTrade-RelatedAspectsof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TRIPs)的有关问题。这些由商业目的引发的法律威胁,对HTA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包括评估人员在评估中将会过多考虑技术以外的社会因素,研究者、研究机构、出版商和基金组织不愿进行可能引起法律纠纷的评估等不利影响[20]。

4)资金方面:HTA的资金不足。一些医学研究人员不愿意将资金从基础研究转向HTA,还有一方面HTA要花费一定的经费用于应付技术生产商的[19,20]。总之,HTA的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并且这些困难正在扩大且还会出现新的障碍,HTA能否在未来顺利地发展,将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10医学技术评估的展望

第2篇: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 临床医学 教学管理 教学评估

第一军医大学自2004 年8 月集体专业为广东省属高校,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办学模式和理念经历了巨大变化。为适应地方办学模式和要求,迎接即将到来的2007 年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我校在保持部队院校优良作风的前提下,结合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坚持以本科教学为基础,以育人为中心,以规范教学管理为切入口,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1-2]。第二临床医学院珠江医院在坚持“质量建院、人才兴院、特色强院,文化立院”的办院宗旨下,以“迎评促建”为契机,不断加强教学基础设施、教学软硬件建设,强化教学意识,规范教学程序,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显著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本文总结我学院迎接本科教学评估的实践经验及取得的效果。

1 宣传动员, 统一思想是迎评工作的重要基石

1. 1 明确思想, 统一认识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对本科教育的一次大检阅,是规范高等学校办学与管理,促进学校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大措施,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是很有必要的。我院充分认识到迎评促建对提高学院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2006 年初学院成立了本科教学评估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及工作小组,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制定了珠江医院《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组织实施方案》,对主要内容和要求做了详细的说明。学院上下明确了思想,统一了认识,牢固树立迎评促建工作的中心地位。全院动员、全员动员, “人人皆知、人人过关”,全院同志在思想上树立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使命感,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充分认识评估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的同时,对本科评估的目的及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1. 2 明确任务, 统一方向

为迎接预评估,学院提出了“全员参与、领导当先、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全院一盘棋,成立了评建领导小组,评建办公室,机关工作组,督导小组,临床评建组,其中临床按照业务分工分了14 个组,每个组的任务都非常明确。稳抓评建重点:一是各种评估材料的准备;二是教员、学员的准备;三是硬件条件的准备。学院、教研室、三级学科三个层面按照评建要求准备,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1. 3 明确计划, 统一步骤

我院的迎评工作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学院组织专家及评估领导小组成员与校本部专家共同赴外院参观学习阶段;②学院组织评建专家集中学习,制定《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组织实施方案》,迎评工作全校动员阶段;③2008 年5 月份学校自查阶段;④2008 年7-8 月份请外校专家模拟评估检查;⑤2008 年9 月份迎接广东省教育厅本科教学工作检查评估;⑥2008 年12 月迎接教育部专家检查;⑦学校整改阶段。

根据各阶段要求,学院各部门从全员迎评知识掌握、教师学生培训、座谈会的准备、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迎评材料的整理等五个方面,积极准备,同时进行自查、自纠、自评,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根据学校两次自评的情况,外校专家模拟评估检查及广东省教育厅本科教学工作检查评估情况,总结各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存在问题对下一步工作重点作详细的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各处(室、部)、各教研室、科室的任务分工,制定了严格落实层层负责的责任机制。

1. 4 明确细节和重点, 统一部署

由于我校前身为第一军医大学,从为部队培养医科人才到为地方培养人才,面临人才培养对象,办校方针的转变,在行政、管理、教学等方面与地方院校存在差异。而采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对我校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估,评估结论都有可能出现偏差。因此根据我校参加外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经验,针对我校实际,加深评估方案中部分指标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明确细节和重点,制定了详细的指导意见,并统一进行部署落实。例如关于迎评材料的准备方面:明确了分卷材料要严格按一、二级指标中的各观测点进行准备,对这部分内容应逐项准备,突出重点和特色。关于迎评准备工作中应重点把握的问题方面,强调了关键指标的准备是迎评资料准的重点,注意基本数据的一致性。对评估指标观测点中最易出现的问题,考察与考核中易出现的问题作等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论文网 Www.LunWenData.Com]

2 加强建设, 注重质量是迎评工作的核心

2. 1 加强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近年我院每年投入教学经费300 万元,进行各项教学基地,教学硬件软件设施和教学办公设备的改进。新增了各项内外科教学式教室、外科操作技能训练室、外科手术室及动物实验用房共1450mm2。学院新增了数字化教室350mm2,用于多媒体教学。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网络建设,教师课件及视频材料经归类上传方便学生自学和复习。所有临床课程纳入了计算机试题库管理。增加了师生互动园地,课外辅导专栏等,便于师生课外交流学习。学院2006 年申请了全国腹腔镜培训基地,正在积极进行相关设备的购买和场地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针对临床医学院部分科室人员结构欠合理,部分临床教研室师资队伍出现断层,高学历的教师比例尚可,中级职称教师比例仍未能达到要求的情况,为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学院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选拔方案,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学院从抓好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着手,以名优教师为示范,组织中青年教师观摩学习,并每年进行中青年教师“教学擂台赛”,教研室、教学督导组、优秀教师点评的方法,迅速培养了大批中青年教师。学校及学院设立了教学基金,鼓励中青年教师申请教学基金及发表教学论文,激发教学热情,提高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理论探索、课程建设及临床技能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尤其我院的双语教学及查房示范课件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肯定和好评。通过上述措施,我院临床师资队伍稳定,具备了成熟的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效果。

2. 2 严抓教学规范化管理

学院一贯重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为了迎接本科教学评估,我院更是严抓教学规范化管理。先后制定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实施细则》、《本科教学督导制度》、《临床实习考核办法》等制度和文件。内外妇儿科以第6 版教材为基础,根据临床医学特色和发展,重新编制了《临床医学教材》、《临床医学进展》,汇集各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要求授课教师对卫生部本科教材进行深加工和再研究,使学生在学习临床基本知识的同时,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及研究方向有了进一步了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医学探索热情。各科室及各教研室设立了专门的教学秘书,整理各种教学档案及课件,教研室记录手册、临床教学记录手册、教学过程实时记录、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

2. 3 严抓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评估成败。在传统的课堂观摩教学和临床实习评估工作基础上,我院进一步建立起符合我院教学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通过实施主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事故一票否决制度,同行评议制度,督导委员会听课制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制度,研究生导师制度,研究生中期考核汇报制度,院系教学状态评估与考试过程监控制度,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和试卷评估制度等,增强了教学质量意识,建设了教学质量文化,构建了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确保了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 4 严抓临床基本技能培养

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关系到学生成才关键,也是评估检查重点内容之一。为此,在强化训练的同时,学院编印了《临床实习诊疗技术操作规范》,进行临床基本技能强化培训,对临床各科室常见技能内容进行了规范化整理汇编,并对各项技能设立考核标准。规范制作了包括外科无菌术,切开、缝合、止血、打结以及各种穿刺术等示范多媒体课件。录制了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三级教学查房录像,各类外科手术操作多媒体材料等。建立实习医师外科操作手术室,购买试验动物,抽调优秀中青年教师专职操作培训。在此基础上,科室筛选病例进行实习医师“主刀”操作,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临床技能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

3 归纳总结, 完善材料是迎评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过程中,材料准备亦是一个艰巨而琐碎的工作,主要包括自评报告在内的背景材料,佐证材料和备查材料。材料准备过程也可以说是对学院多年来教学工作的总结回顾,有利于我们发现不足,更好地规划今后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学工作持续发展[3]。为此学院专门成立了相关的材料准备工作小组,学习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有关材料,将评估方案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分解,深刻领会评估指标的内涵和外延。各工作小组分工明确,对有关材料进行全面收集、归纳和整理。各临床科室及教研室组织专人收集整理原始材料,并进行加工整理,一般由科室教学秘书或行政住院总医师负责收集整理;材料撰写小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加工,进一步整理各项备查材料,撰写初步总结材料;材料审核小组专家则对照评估指标和要求对撰写材料进行进一步检查,查漏补缺,不断规范,不断完善。各教研室、各处室撰写自评报告,学院汇总撰写自评报告。自评材料的准备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薄弱环节,突出特色项目,注重内涵。备查材料目录,自评结果及多媒体汇报材料通过学院专家小组论证及大学,省专家小组评估检查,保证材料的准确性,完善性和科学性。各专项评估结合学校的教学状况、基本统计数据,自评报告等材料公正、客观;定性材料要有依据,具有说服力,定量材料要数据真实准确,有利于专家组结合进校实地考察作出评判。

4.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积极作用

评估的过程是对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临床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检验过程,完善的临床医学教学规章制度是保证评估成功的基础。为达到教育部提出的“厚基础、高素质、强适应” 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德才兼备的医学专业技术人才,教学医院应与时俱进,更加科学、规范地加强医学教育管理,通过参与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的评估工作使医院获得可持续的发展。通过迎接本科教学评估检查,我院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进一步明确了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及科学管理工作思路;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办学基础;强化教学体制创新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化;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了师生综合素质;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 促进了优良校风的形成,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论文网 LunWenDataCom]

参考文献:

1. 禹奇才, 罗三桂. 以评估为契机, 全面提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 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3) : 23- 27.

第3篇: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附属医院 薪酬设计 绩效评估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247-02

自《关于深化t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及五部委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明确了我国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改革的任务。全国事业单位陆续开展绩效工资改革工作,公立医院作为差额拔款的事业单位,其薪酬体系的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医院薪酬设计长期以来是公立医院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短板,而公立医院绩效改革的难点在绩效评估上。笔者所在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积极探寻绩效管理改革的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笔者拟在本文中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1)对现行的绩效评价进行初步分析;(2)学习其他医院在绩效管理改革过程中取得的成果;(3)分析我院下一步的绩效管理改革方向。

一、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现状

现行的绩效评价方法中,绩效指标通常具有片面性,各大公立医院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容易只偏向于某一方面,有的偏重于功利性,有的偏重于科学研究,因而考核的重要指标就有所区别,偏重于功利性的侧重于考核工作量,偏重于科学研究的侧重于考核科研课题及等。

绩效评估作为医院绩效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用以评估医院资源运用是否具有效率和效能,既可以认识到过去工作中的不足,也可以指引资源分配目标和未来方向。笔者对国内外的医院绩效评价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国外有关医院绩效评价的研究较为多见,如John R、Grif-fith通过研究介绍了评价美国医院绩效的指标系统,而Robins、Turpin利用PAI模式对医院绩效指标设置合理性进行了评估,在国内,较有代表性的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胡善联等人研究的从业务水平、经营状况和病人满意度等3个方面共32个指标对医院绩效进行评价,李军等人设立了10个方面的指标用来多维度地评价医院绩效。这些研究显示出医院绩效评价趋势正发生着变化,曾经关注医院经济效益、资源利用、医疗质量的逐渐倾向于医院的社会效益、患者满意度和病人需求等。

二、绩效管理在医改道路上取得的成效

1.绩效管理目标与医院整体经营战略保持一致。无论是国外NHS 绩效评价框架或ORYX绩效评价方案以及国内的其他绩效管理体系大多都从医院的综合效益出发去考虑绩效管理目标,这为绩效管理目标与医院整体经营战略的一致性提供了基础,避免了医院与科室工作脱节和工作重心的偏离,呈现“力往一处使”局面。绩效管理目标的灵活性,使得医院能够朝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例如想要降低药品比例,绩效考核机制对科室工作重心向治疗手术等执行项目政策倾斜,取消药品收入提奖,引导药品比例的有效控制。

2.RBRVS绩效评估系统实施取得的成效。RBRVS绩效评估系统是基于大量统计学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医师费支付比率。1996年美国政府将RBRVS作为一种合理有效的支付方法付诸实践,虽然其医院的医疗服务项目分类以及医疗服务价格水平,与我国均有较大差异,但我院引入RBRVS法后,通过绩效评估系统的本土化和平稳过渡,使得我国公立医院在绩效管理改革中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3.引进360度反馈评价体系令绩效评估走出困境。360度反馈评价体系是从多角度进行评价,收集被评价对象的直接上级、同事、下属及患者对被评价对象绩效、工作能力和工作行为的反馈意见,以对被评价对象进行客观、合理的绩效考核。360反馈评价体系使评估结果更加全面、公正,摒除了偏见,易于被接受。对被评价对象而言,能及时发现其不足与潜能,对于医院的整体目标而言,能及时调整组织的绩效和绩效目标。

三、医院下一步的绩效管理改革方向思考

1.根据医院整体经营战略调整绩效管理目标。考虑到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公立医院既要关注自身的经营活动,又要兼顾社会效益和医院整体的均衡发展,而医院的绩效评估也需要兼顾医院的整体绩效和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这就要求我们随着医院整体经营战略的调整,及时地调整绩效管理目标,以适应医院的发展。比如医院想要进一步发展科研,那么我们可以增加重点学科建设等科研相关的绩效指标;对国家三甲医院的三、四级手术占比提出要求,指引医院收治病人的方向;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等绩效管理目标的设定,对医疗行业规范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2.RBRVS绩效评估系统的引入。实施RBRVS来量化绩效奖金,改变以医院的收支余额再按比例提成的方式来确定奖金的模式,可以彻底摒弃与医院收入、药品的联系,按照医院不同的服务对象和工作性质,对医师、护理、技师、药剂、行政后勤等不同岗位进行测算。医师的总工作量为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医技人员绩效奖金的考核可依据完成检查和检验的工作量、具体技术的责任和风险大小、检查操作所耗的时间、医技使用设备的价值消耗等;对护理的绩效奖金采取综合考核护理工作量和护理时数;对于行政后勤人员可以从管理绩效、教学绩效和科研绩效几方面的KPI指标来进行考核。进而落实新医改精神,从而达到2013年国家卫计委提出的“九不准”中的要求,充分利用好绩效奖金的激励结果,提高医生的积极性,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率。

3.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机制,为规范各级各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工作,绩效评价指标要能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根据《关于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的指导意见》,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指标涵盖以下4个方面:(1)社会效益指标。重点评价公众满意、费用控制、与基本医保范围相适应、病种结构合理等情况。(2)医疗服务提供指标。重点评价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医疗服务便捷和适宜等情况。(3)综合管理指标。重点评价人力效率、床位效率、成本效率、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预算管理等规范化管理情况。(4)可持续发展指标。重点评价人才队伍建设、临床专科发展、教学、科研等情况。医院应遵循政策的大方向,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既能够与时俱进又符合本土化行情的绩效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 谭旭.我国公立医院绩效评估改革探讨[J].当代经济,2015(26)

[2] 陈民,金玲,魏晋才.医师绩效评估系统的实践体会[J].卫生经济研究,2012(4)

[3] 韩迎春.引入台湾医院绩效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9)

第4篇: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评估范文

跌倒是指跌倒是指平地行走或从稍高处摔倒在地上。跌倒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损伤,增加了其痛苦及经济负担,近年来由于跌倒而引发的医疗纠纷不断上升。因此我院已将预防患者跌倒作为患者安全的工作目标,制定了防跌倒流程及上报制度,以降低跌倒事件的发生及安全医疗隐患。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所有入院患者作为对象。

1.2方法

1.2.1评估:患者入院后均由首席护士在对其入院评估的同时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确定跌倒危险因子评估分值。评估内容根据跌倒危险因子评估表(见表1)。评估要求:所有新入院及转科患者进行评估,将此项评估列为常规护理工作内容。跌倒危险因子评估评分<4者,不需续评。评分≥4分,需每周评估二次,待病情稳定,总分<4分,不再评估;若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或使用如麻醉、镇静催眠、抗焦虑抑郁、降压与利尿、降糖、导泻、扩张血管等药物时,应再次进行评分。

1.2.2高危跌倒标识:跌倒危险因子评估表每项均有相应分值,对于评估总分≥4分,即确定为高危跌倒患者。首席护士应在电脑中输入谨防跌倒护理,黑板上注明需防跌倒患者的床号,并在其床尾悬挂“谨防跌倒”警示牌,警示各级工作人员、患者及家属,便于病区医生、护士、护工、家属及同病室的患者在该患者活动时能给予协助或警告,并及时通知护理人员,以防止跌倒发生。

1.2.3对高危跌倒患者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对于评分≥4分的高危跌倒患者,制定预防措施。内容如下:⑴穿适宜、防滑的鞋子,避免穿太大的鞋及太长、太大的裤子;⑵需要一名家属陪伴;⑶不单独上下床、行车,需下床时,动作要慢,幅度要小,必须有人搀扶;⑷及时按呼叫器;⑸注意路面潮湿、不平;⑹当血小板<<20×109/L或血红蛋白<90g/L时,需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日常活动均需在床上进行,包括大小便。应向家属及患者反复强调预防措施及重要性,并发放预防跌倒告知书,让患者及家属签字认可。

1.2.4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制订预防跌倒保护性措施十知道,印成宣传单,张贴于每个病室,并严格监督遵守。预防跌倒保护性措施十知道内容包括:①当您活动时有人陪伴;②当您感头晕、不适等,请卧床休息;③当需要任何协助而无家属在旁,请立即呼叫护士;④发现地面有水渍,请告诉工作人员,并避免在有水渍处行走,以防不慎跌倒;⑤请将物品尽量收于柜内,以保持走道宽敞;⑥请向护士叙述可能导致跌倒的原因;⑦床边护栏支起时请勿翻越;⑧避免穿大小不合适的鞋及长短不合适的衣裤;⑨当您在行走中出现头晕,应及时扶物站立或蹲下,以防跌倒;⑩必要时医护人员要实施适当的身体约束。

1.2.5制订住院患者跌倒应急流程 当患者发生跌倒时,当班护士立即至患者身边,监测生命体征,评估损伤程度。通知医生,检查伤情,及时进行必要检查(如X线等)并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将跌倒危害降至最低限度。当班护士应认真及时地做好记录,包括时间、地点、病人情况和处理经过。发生跌倒后须24小时内上报警讯事件,填写事件经过、原因分析、整改措施。

2 结果

2010年1月到2010年11月,我科共收住患者1200人,共发生跌倒事件2例,跌倒发生率为0.16%

3 讨论

3.1实施预防跌倒流程的必要性我院对住院患者进行预防跌倒管理已成为常规工作,重视对患者的评估,通过对患者的全面评估,确定高危跌倒患者,电脑输入防跌倒护理,黑板注明防跌倒患者床号,床尾悬挂跌倒警示牌等措施,达到了提醒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的目的。再加严格执行保护性预防措施,多层次的教育、反复强调,做到防患于未然,减少患者意外跌倒而造成的伤害及医疗安全隐患。

3.2护士安全服务意识明显加强 以往普遍认为患者跌倒与自己和医院无关,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法律及自我保护意识明显提高,近年来医院因跌倒问题而发生的医疗纠纷不断发生。因此,加强医院管理,提高防跌倒意识,完善安全医疗制度。我院自实施住院患者预防跌倒管理操作流程以来,通过相关培训,引起了所有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对此问题的认识有较大提高,真正落实了对患者的安全管理,提高了服务意识。同时增进了护患之间的沟通,避免了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3.3加强环境建设 跌倒的预防还需要环境的配合。因此病室应保持整洁,照明充足,物品摆放有序;病床高度合适,配有床栏,床旁呼叫器放于患者枕旁;地面平坦、干燥,无水迹。走廊通畅,不堆物,设有扶手;厕所、浴室应使用防滑地砖,设有扶手。厕所应有坐式便器,防止患者站立蹲下时跌倒。病房做清洁工作时,设置防跌倒告示牌,使患者能提高警惕。

参考文献:

[1]王志红,詹林.老年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84-204.

[2]胡国萍,硅万琼,陈蜀萍.老年人跌倒的相关因素及其预防护理.护理学杂志,2003,18(5):397-398.

[3]库洪安,詹燕,于淑芬,等.老年人跌倒的预防.中华护理杂志,2002,39(2):143-144.

第5篇: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实验教学管理;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是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并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实验技术手段,观察某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获得实验结果的教学形式。在医学院校的教学中,实验教学环节不可或缺,其对于医学生实践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等方面至关重要[1-4]。因此,首都医科大学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整合教学资源组建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包括医学生物学、医学机能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医学形态学等四个实验室,并于2010年成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实验教学管理(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学进度等)、实验教材的编写或选定、实验教学运行、教学质量评估、考核评价体系、实验教学研究、实验室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3-4]。因此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涉及方方面面,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切实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1实验教学的影响因素影响实验教学的因素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

1.1硬件包括实验教室的面积及其是否满足教学需要、实验仪器设备、实验的开出率以及实验经费等。

1.2软件

包括实验室各项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实验技术人员状况、实验教材、实验教学质量评估、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新实验的开发等。

2实验教学的课程改革

自学校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以来,以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室为例,将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三门课程的实验技术内容融合,开设新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新课程打破原有实验格局,是一门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以临床感染性疾病为主线,将病原感染与免疫的实验内容有机融合的综合性实验课程。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密切联系的桥梁课程。本课程淡化学科的系统性,强调以临床问题为核心,以相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基础。课程涵盖经典的基本性实验,学科融合型的综合性实验和学生参与的设计创新型实验三种类型。同时为充分满足各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针对不同学制、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本实验课程分为4个层次——课程A(45学时)、B(36学时)、C(27学时)、D(18学时)。实验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验证和巩固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研创新意识[5]。新的课程改革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实验基本操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常见临床感染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和技术,建立生物安全的概念,熟悉无菌操作规范;通过病例讨论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使学生将理论课所学习的相互独立的各学科知识、学科内各章节知识在实验课中彼此衔接、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对病原感染、人体免疫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有较为完整的综合认识,为将来的医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实验教学的科学化管理

科学完善的实验教学管理是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

3.1转变观念

本科教学改革的方向是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型人才。“以学生学习成长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为目标,以内涵发展为基础,推进人才培养”是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题。在此方面实验教学平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实验教学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如开设学生为主角的病例讨论课、设计性实验课、综合性实验课等。同时针对教学中的某些实验环节进行改革,开展了基于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实践性、创新性。

3.2建立制度

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为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建立如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制度、实验室开放制度等。为保证教学质量,建立如教学例会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及详细的备课记录、试讲制度(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助教试讲由主任和全体教师参与并讲评)、检查性听课制度(教研室主任、督导团教师听课)、培训制度(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助教授课前进行实验技术培训及预试验)、教学研讨制度等。对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还有生物安全制度、生物安全培训制度、感染动物及污染物品处理制度等。

3.3明确责任

实验室由主任主管教学各环节的协调、统筹,教学秘书主管教学的具体安排和落实,实验技术组长主管实验准备工作和仪器的日常维护。每一项实验都有专业实验师负责,从实验前期准备、预试验、实验材料、试剂等,到课后污染物品的处理。大家分工明确,各尽其职。

3.4完善档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教学档案由教学秘书负责,制度健全。全部档案由电子版和纸质版两部分组成,所有教师可以共享电子版档案。档案的计算机化管理使教学档案实现最大限度地共享,同时也便于主管部门的检查监督。教学档案包括教学文件及资料。如与教学有关的各种规章制度、教学大纲、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简介、任课教师一览表、教学工作总结、教学进度表、实验教案、考核评价标准、试卷、试题质量与成绩分析、教材、教学参考书、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相关材料、听课记录及实验培训记录、教改立项、教改论文、成果、教研活动记录、教学评估材料等。

3.5评估总结

每学期末教研室要开教学总结会议。根据学生座谈会的反馈意见、同行听课的意见以及任课教师授课过程中反馈的意见,对实验教学工作进行评估,评估制度可以有效的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4结语

实验教学是医学高等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探索符合现代教学特色的实验教学方式是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实验教学的管理,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创一流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目标[6-7]。

参考文献

[1]汪华侨,潘实清,吴忠道,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2):70-73.

[2]龚文涛,唐秋莎,李新荣,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172-174.

[3]唐雅玲,危当恒,尹蔚兰,等.创建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0):839-842.

[4]李云,赵红梅,李轩,等.高等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2):122-124.

[5]梁楠,张晓.医学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94-96.

[6]郑卫红,赵云,张世忠,等.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42-43,119.

第6篇: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儿童疼痛管理;现状;影响因素;研究

儿科疼痛的发病率的研究和报道不多,但是现有资料显示儿科疼痛未得到充分的评估和治疗。在儿童时期,疼痛的发生随着儿童的健康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大部分健康的儿童,2岁以前需要接受20次以上的免疫注射。如果儿童出生时有健康问题并且需要在新生儿病房住院的话,那么所经历的疼痛次数可能达到数百次。陈银花等对2009年3月到2009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医疗中心住院治疗的108例新生儿(早产儿46例,足月儿62例)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经历的由于诊疗需要导致的疼痛进行了调查,发现108例新生儿共经历了一次操作即成功的和未成功的致痛性操作造成的疼痛10633次,其中足月儿每人疼痛次数为56.5次,平均每人每天疼痛次数为5.92次;早产儿每人疼痛次数为100次,平均每人每天疼痛次数为7.79次,明显高于足月儿。

在管理儿科患者的疼痛的过程中,医生负责止痛药物用药方案的制定,护士的工作主要是对疼痛进行评估和落实止痛措施,而患儿和患儿家长则配合医护人员,保证止痛措施得以实施,观察并向医护人员反馈止痛措施的效果。因此,医生、护士、患儿和患儿家长都有可能成为疼痛管理的影响因素,国内外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报道下。

一,医生

医生对疼痛的评估和治疗决策将会影响疼痛管理的充分性。如果医生没有恰当地评估患儿的疼痛或未给予足够的药物,疼痛管理的效果自然就不会好。疼痛管理教育落后于当前日新月异的疼痛管理。研究发现与医生相关的儿科疼痛管理的阻碍因素主要有医生疼痛基础知识缺乏,医生缺乏如何评估疼痛和如何用药的知识,以及医生用药医嘱用量不足或不当。一些医生认为儿童疼痛问题本身微不足道而且儿童对疼痛的感受不如成人。Saroyan等在2008年向60名美国的麻醉科,骨科和普通外科的住院医师发放问卷,调查其住院儿童急性疼痛知识水平,结果发现尽管有85%的住院医师认为儿童疼痛知识教育是比较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住院医生疼痛知识答题正确率却不到60%;超过70%的住院医生不知道FLACC量表(面部表情、腿部、活动、哭闹、可安慰性量表)可用于评估智商低下的儿童的疼痛,70%的医生不知道扑热息痛每天的最大剂量为90mg/kg/d,仅有不到一半的被调查医师能对药物进行准确换算。如果提高医生的疼痛管理知识,让医生能规范的使用镇痛药物,正确有开具医嘱,则可以提高疼痛管理的质量。

二,护士

护士在儿科疼痛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自身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儿科患儿的疼痛管理。护士认为缺乏有效的疼痛评估工具,疼痛评估的困难性影响了缺乏表达能力的儿童的疼痛管理。设计不合理的护理记录单会导致护理人员疼痛评估记录不够及时或前后记录方式不一致。UanNiekerk和Martin对塔斯马尼亚注册护士关于成瘾性、镇痛药物使用、疼痛评估相关的疼痛管理知识进行了调查发现参与调查的护士疼痛的药物管理知识水平最低。由于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和信念的不足或不当,即使有止痛药物医嘱,护士仍然倾向于给合医嘱剂量的用量面不是给足医嘱开具的剂量,或者偏向于选择低剂量的阿片或给予非阿片类镇痛药而不是阿片本身。同时护士缺少药物的处方权,也是护士疼痛管理中的阻碍因素。护士疼痛管理知识不足或不准确,临床决策困难,护士害怕或误解可能会影响到临床决策,尤其是阿片类镇痛药的使用。对儿科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知识培训,提供有效方便的疼痛评估工具,减轻儿科护士工作负担,加强疼痛的病情观察可促使儿科护士更好地管理患儿的疼痛。

三,儿童

儿童自身生长发育特点是影响儿科接受疼痛管理的因素之一。Namnabati等在伊朗开展的一项质性研究发现婴幼儿因为无法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疼痛的原因以及描述疼痛的程度,无法区分恐惧和疼痛,因此疼痛容易得不到治疗或者得不到合理的治疗。而青少年因为难以沟通,同样有疼痛得不到合理治疗的危险。性别差异和情绪状态会影响疼痛的体征和行为表现。Ely发现性格不同的儿童得到的疼痛护理也不一样,安静的儿童因为不轻易表达自己的疼痛往往会遭受比性格开朗的儿童更多的疼痛。因此,护士需要针对儿科患者自身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鼓励儿童说出疼痛的感受,听取儿童对疼痛的评估,对每个儿童进行个体化的疼痛评估,以便准确的获取儿童疼痛的情况,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疼痛护理措施。

四,儿童家长

家长的态度、信念、对镇痛药物的恐惧,对儿童疼痛表达的理解都是疼痛管理的阻碍因素。有研究显示儿童家长操作前的焦虑会影响儿童操作前的焦虑及儿童的疼痛。如果能减轻家长对诊疗操作的焦虑,也能对儿童的疼痛控制起到一定的作用。尽管有研究表明儿童在经历疼痛时并不总是会告诉他们的家长。BatlSta的研究中仍然有一半以上的家长认为儿童通过哭泣、哭叫来表达疼痛,并且会向家长诉说。家长往往会夸大儿童的疼痛,并在本不需要疼痛药物的时候要求使用镇痛药物。一些家长则出于经济的考虑或者因知识缺乏担心儿童产生药物依赖或药物滥用,因而不情愿儿童接受疼痛药物。家长表达对疼痛的担忧,及时告知护士孩子正在经历疼痛,主动参与疼痛管理将有利于促进儿童疼痛管理。

除了医生、护士、儿童及家长等人为因素,组织机构或制度上的一些限制也会影响儿童疼痛管理的效果。所有医疗专业人士都认为护士在病人的疼痛评估和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这一重要角色仅在护士与医生关系融洽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医院或其他卫生服务机构与组织是否重视疼痛管理质量,对疼痛护理效果的较强的影响。因此,卫生管理部门和相关专业委员会应重视疼痛管理指南对疼痛治疗和控制的重要性,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简便有效的疼痛评估工具,改进和优化疼痛记录方式,将疼痛管理效果纳入医疗机构服务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促使医护人员不断提升疼痛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第7篇: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评估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医丹卫生机构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卖施职业化袅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的观点,论述了“职业化’对于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从业员工的意义并探讨了相关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实施职业化管理的策略。

引言

    医疗卫生事业长期以来一直是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人民的生活质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重要性确实不容忽视。近年来,国内一些医疗机构,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的医疗机构受到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困扰,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低、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落后等因素严重影响了一些医疗机构的总体发展。因此,深人研究医疗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颇具现实意义。

一、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常见问题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于一些作为事业单位的医疗卫生机构而言,“平均主义”及“大锅饭”的思想严重影响着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人力资源规划、绩效评估、工作分析、科学的激励手段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十分常见的概念及管理手段在一些医疗机构中很难得到体现,许多管理者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以绩效评估为例,在一些管理不够规范的医疗卫生机构中,思想上缺乏绩效评估的观念,而实践中缺乏绩效评估的标准,导致了绩效考评工作严重缺乏科学性,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

    2、管理体制落后

    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机构隶属关系较难理清,有的隶属于政府有关卫生管理部门,有的是带有赢利目的私营机构,有的又隶属于企事业单位等。因此,相当一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壮大受到多层领导或行政干预过多等因素的影响。对于组织而言,管理体制的落后影响了许多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对于员工而言,管理体制的落后也可能对员工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及职业的技能提高产生消极的影响。落后的管理体制同时也是滋生“推该、懈怠”等不良工作作风的源泉。

    3、缺乏职业晋升中的正向激励

    对于许多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员工而言,职称晋升要依靠指令性的负向激励。如湖北省城市大中型医院医生需在社区卫生机构工作一年后才有机会晋升高级职称。天津市、河南是和安徽省也有类似规定存在。熊昌娥( 2009)认为这些指令性的只有时间约束的负向激励所取得的效果可能是大医院医生到社区只是走过场,晋升职称是他们的首要目的,违背了让大医院医生用先进技术、理念支援社区的初衷。

二、科学的职业化管理是提高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

    全球化、国际化的不断发展赋予了职业化管理越来越强的生命力.从另一层意义上来看,职业化是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职业化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甲分常见,也为一些企业的发展及腾飞做出了贡献。一般而言,医疗卫生机构不是企业,但在组织管理方面,企业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及发展实践也值得借鉴。尤其是医疗卫生事业是一个对从业人员职业枝能要求很高的行业,因此,职业化的理念确有用武之地。

   无论是对于医疗卫生机构或是业内员工而言,职业化均有着其特有的意义。具体而言,职业化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休现:y职业化可以促进医疗卫生机构对关键业务骨卜的培养。通常而论,一个职业化的医疗卫生机构要求其拥有系统性较强的人才培养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其不断培养及输送专业技能较强的关键业务骨干及管理人才。2)职业化有利于医疗卫生机构培育自身的文化。从企业界内的有关经验来看,一个职业化建设较好的组织往往是拥有优秀文化气氛的组织,也往往是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组织。3)职业化可以帮助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并实现远景目标。对于组织而言,具有并实现发展的远景目标对丁其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职业化实施较为成功的组织而言,明确的、科学的发展目标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医疗卫生机构而言,实施职业化管理往往也意味着明确科学的远景发展目标及目标实现的具体策略的科学规划。

    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从业人员而言,职业化同样意义重大,其最重要的一点主要体现在员工价值的体现和素质及能力的提升方面。首先,职业化对于培养员工的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进而促进其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及在工作岗位中的不可替代性的形成及发展。

三、医疗卫生机构职业化策略探讨

1、树立正确的职业化管理理念

    加强文化引导,帮助员工建立科学的、正确的职业化管理理念及组织文化理念是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实施职业化的基础。“职业化”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理念,因此,只有当员工可以正确地并较为深人地理解职业化的理念及其意义时,职业化的进程才能够得到有力的推动。

    2、确定任职资格标准

    明确合理的任职资格标准是在医疗卫生机构实施职业化管理的重要前提之一。通常来说,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是任职资格标准的三个基本方面。对于专业性很强的医疗机构而言,任职资格标准确定的难度较大。根据整理有关文献,笔者认为职业任职资格标准确定的两个基本步骤可以被考虑采用。这两个基本步骤为:1)通过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观察法等具体手段分析职业标杆人物的有关情况;2)通过分析所取得的标杆人物的有关资料及信息来确定此类专业人员所应具备的素质、技能等,进而确定任职资格标准中所包含的模块及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内容大致包括行为道德标准分析、职业素养分析及知识技能分析。在得到任职资格标准的雏形之后,可组织熟悉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关专家进行进一步的研讨并确定适合本组织的职业任职资格标准。应当指出的是,任职资格标谁应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及调整,而并不是一旦确立后就万事大吉。

    3、任职资格评估工作的开展

    任职资格评估工作的开展要以所确定的任职资格标准为依据,并需考虑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特点,在此,科学的评价方法与评价程序、高水平的评审专家及合理的评价周期等对于评价工作的开展及评估的效果都十分重要。具体而言,任职资格评估工作的开展可注意以下原则;1)评估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员工工作绩效与工作效率的可持续发展,以便为组织的科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2)评估工作应以公正、客观为原则,评估结果应对员工有指导意义,帮助其发现、分析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在评估工作中应注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量化是为了保证组织内不同员工工作绩效的比较,而定性是为了帮助员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4)评估的结果应与激励制度挂钩,以便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给其工作增加动力。

第8篇: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创建示范病房;癌痛患者;规范化治疗

Understanding of the Pain from Creating Standardized Treatment Demonstration Ward and Analysis

ZHOU Ying,CAI Ming-wei,LIN Fang

(Tumour Second Division,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Neijiang, Neijiang 6411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ain to create standardized demonstration ward. Methods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neijiang tumour two families to create a standardized treatment demonstration ward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pain. Results Creating, training, reporting, review - listed. Conclusion Through standardized treatment demonstration ward "pain" to create activities, improve the medical, medicine, nursing professional standardization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professional level and ability to manage pain, deepen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orms of pain treatme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Create a demonstration ward; Patients with pain; Standardized treatment

2011年卫生部关于开展“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创建活动的通知,旨在通过示范病房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不断提高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加强品和临床应用管理,为进一步提高我院癌痛规范化治疗水平,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我院肿瘤中心于2013年5月开展了“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创建活动。现就我院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工作体会做一介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7月份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内二科开展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活动的全过程。

1.2 方法 我院是三级综合性医院, 肿瘤中心系省级重点专科,从90年代末建科开展肿瘤病临床诊疗工作,中心现有肿瘤内1科和内2科、肿瘤外科、放疗科、血液科,编制床位200余张,年收治中晚期肿瘤患者4000 例次以上,能够为肿瘤患者提供规范化疼痛治疗;具有独立设置的肿瘤门诊,能够为癌痛患者提供门诊服务,年开展癌痛治疗1400 例以上;技术水平达到了三级医院肿瘤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在本地区三级医院处于领先地位;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每年培训5 名以上癌痛治疗医师、6 名以上癌痛治疗护士的能力。科室业务情况完全符合卫生部创建标准。

2 结果与结论

2.1 医护人员配备符合标准要求 对科室人员配备上有一定标准。三级医院至少有5 名医护人员专职负责癌痛评估与治疗工作,其中至少有2名医师、3 名护士。医生有≥ 5 年肿瘤科临床诊疗工作,或≥ 2 年疼痛科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熟练掌握癌痛患者全面疼痛评估方法;熟练掌握各种止痛药物的特性、使用方法以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如羟考酮缓释片;能够独立开展癌痛患者疼痛评估和治疗工作。护士要求有≥ 3 年肿瘤科护理工作经验,或≥ 2 年疼痛科护理工作经验,具有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熟练掌握肿瘤科、疼痛科护理技能,掌握疼痛评分和疼痛护理操作流程,能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癌痛全面评估和治疗。能够配合医师做好癌痛患者治疗相关宣教工作。

2.2 科室管理达到标准规定要求 建立健全癌痛规范化治疗相关制度。癌痛患者入院后,医师及护士在8 h内完成对患者的全面疼痛评估,并动态评估疼痛程度、性质变化,观察爆发性疼痛发作情况,疼痛减轻或加重相关因素及不良反应等,并予相应处理;病程记录应体现对疼痛的评估和处理,有疼痛护理单,病床旁有疼痛评分脸谱图;能够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适时调整癌痛治疗方案。对癌痛患者动态评估率≥ 90%。

落实患者知情同意制度,履行病情告知义务,尊重患者知情同意的权利。实施癌痛规范化治疗前,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开展癌痛治疗的目的、风险、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建立癌痛规范化诊疗流程,合理选择治疗方案。癌痛患者规范化诊疗率≥80%。建立疑难复杂癌痛患者会诊制度,建立会诊机制,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能够组织肿瘤科、疼痛科、药剂科等有关科室医师进行会诊,制定适宜的诊疗方案。建立癌痛患者随访制度,对接受癌痛规范化治疗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癌痛评估并记录,保障患者得到持续、合理、有效的癌痛治疗。出院癌痛患者随访率≥ 70%,门诊癌痛患者疼痛评估率≥ 95%。

建立健全医护人员培训制度。组织肿瘤治疗相关医护人员每年接受一次以上癌痛规范化治疗培训。三级医院每年培训医护和药学人员300 人次以上。编制医护人员癌痛规范化治疗手册。按照癌痛有关诊疗规范要求,印制癌痛规范化治疗医师操作手册和护理手册,并保证癌痛治疗相关医护人员人手一册。

建立患者宣教制度。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癌痛患者宣教讲座、科普培训,发放患者宣教手册,对患者以及其家属开展癌痛治疗相关知识宣教。设有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活动公示、疼痛治疗知识教育宣传栏,每季度更新宣教内容。要求在患者床头张贴脸谱图和疼痛评分尺等。科室张贴有关宣教活动的表格,制定宣教计划,定期开展患者教育活动。

2.3 领导重视、相关科室积极配合 医院院长和科室主任协调有关科室做好癌痛规范化治疗相关工作。医务科指定专人负责“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创建活动,定期组织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重点检查医师癌痛治疗情况、死亡病例原因分析、医疗安全保障情况、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随访情况和病例质量等。药剂科要严格遵守《品和管理条例》和《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建立完备的品和管理制度和流程。能够按照 WHO三阶梯止痛原则要求提供必要的药品;提供至少3个品种阿片类止痛药物,以及纳洛酮等阿片类药物中毒解救药物,并能够按照处方调配药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至少有1名临床药师负责癌痛药物用药指导。

3 创建工作体会及分析

具体申报“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流程为创建->培训->申报->评审->挂牌。通过“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创建活动,提高了医、药、护专业人员癌痛规范化综合治疗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加深了对癌痛规范治疗重要意义的认识[1],相关药品供应得到保障,品和第一类管理进一步规范,治疗方案得到优化,提高了癌痛患者对综合治疗的依从性和生存质量[2],提高了合理用药水平,患者用药安全得到有效监护,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了医疗质量和安全。

参考文献:

第9篇: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 中医教学;质量评估;教学管理

认真研究中医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与评估标准,是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客观需要。教学管理是学校整个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教学质量的管理。教学质量来源于教学过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实践,并通过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而体现。教学管理的重点,应放在教学工作中的各个阶段和每个环节上,尤其是教师授课的质量上,只有很好地完成每个教学环节,才能最终保证教学质量。因此,研究如何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科学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中医院校的办学水平。在此笔者仅就中医教学质量评估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谈谈个人的看法,请同道斧正。

1 教学科研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笔者认为,中医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中医教学质量。传统的中医教学模式在思想观念上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其改革和发展的思路仍不很清晰,体制和机制改革还较滞后,究其原因有三:其一,长期以来中医教学计划比较呆板,培养目标与规模相对单一,学科间重复内容较多,知识结构不够优化。随着新学科、边缘学科的出现和延伸,新的课程不断增加,选修课的增设,学生负担不断加重,缺少学习主动性;其二,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与实习课一般应超过总学时的半数,但受到经费、实习基地、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其三,教学管理体制较陈旧,大多停留在“经验管理”上,管理程序欠科学化,且管理人员习惯于沿袭旧的教学管理理念。因此,要真正提高中医教学质量,只有锐意改革,才能旧貌换新颜。具体做法有:

1.1 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

坚持教学与教育科研互动,促进治学理念的更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科技创新为动力,重视教育科学研究,以促进教学改革。我们应积极探索中医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开展有关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逐步丰富与完善教学手段,不断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及时接触学科的发展前沿,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学校可通过召开教学改革的实践会议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还可经过跟踪调查研究,进行总结与分析,为探索新的培养模式积累经验。实践证明,只有开展教育课题研究,用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才能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通过教学研究成果的运用,对课程建设与教学又起到了促进作用,增强了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为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1.2 以科学研究丰富和发展教学内容

学校科研队伍的主体是教学人员和为教学服务的管理人员,他们在圆满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和工作的同时,继承与创新并重,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科学研究,教师们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中取得经验与成果,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之中,以更好地指导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充分体现出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关系。

1.3 以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广泛而深入地进行科研活动与学术创新活动,不仅能使学校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教学,从而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全面开展实践教学,师生在互动中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自的专题研究,使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2 教学质量评估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

根据管理科学的原理,一般可分为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鉴定管理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其是否有灵敏性、准确性及有力的反馈作用。所谓教学管理也同样有计划、执行、检查、总结(处理)四个环节,构成了整个控制过程: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是决策过程;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安排教师落实教学任务,严格把握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是执行过程;紧扣教学质量评估形成教学质量检查与监控体系,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教和教师教学检查、总结教学质量是反馈过程。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设立检查性听课、听课记录、学生评教等,依照管理学的封闭原理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处理,从各种监测手段中,选择可以反馈控制的主导性加以封闭式管理。克服以往教学管理中只有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而忽略了反馈过程的弊端。也就是说,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没有建立连续封闭式的效应,形成了“缺口”式管理。例如,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下达后,系里在执行过程中,对承担教学任务的老师在授课质量的客观评价上,缺乏及时充分的肯定,使教学管理的回路受到影响,教学科研工作质量定量的分析受阻,从而使新管理决策的制定缺少了科学依据。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与时俱进的中医教育在不断探索中求证,日臻成熟。如今,我们所实行的教学质量评估,正在遵循管理学的封闭原理,中医教育已经逐步从教学质量含义上建立了教育质量的评估标准,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质量观,使中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教学质量评估应以教学效果为出发点,重点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尤其是课堂讲授质量。要控制授课这个中心环节,必须对教学工作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统计。教师授课的进行态度、进行内容、进行艺术、进行手段、进行效果是评价教学质量的基本内容。围绕这些内容制订出具体的标准和定量指标,使评估定量化、科学化。

3 教学质量评估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教学质量是多种因素组成的极为复杂的有机整体,如同一个立体图,对它的评价应是多层面、多途径的,既要有微观的测量,又要有宏观的估价,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这一客观事物的本质。教学质量产生于教学过程中,并通过教学活动体现出来,因此评估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三个方面着手,将思维性、科学性、艺术性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才能使得这些量化指标变得可靠、有效、正确。因此,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对加强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3.1 为教学管理部门的再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众所周知,教学管理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活动,它包含决策、执行、反馈、再执行、再反馈的整个过程。有了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和指标,才能使教师对教学质量有章可循,使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质量要求有据可查,从而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经过全面积累和分析评估资料,在反馈的过程中,使教学管理部门适时地调整教学计划,筛选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设计最佳教学方案,保证教学过程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中医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

3.2 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规范化、科学化

教学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科学,它既要求教师要经过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一定的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在从事教学实际工作中,严格地训练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和进行教学法的研究。虽然教学经验丰富,如没有及时总结,从教育理论的高度来加以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实行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估,对每个教师来讲都有一定约束和鞭策作用。教师可通过拟定系统具体的标准与细则,系统地从评价的信息中了解自己的教学实践,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哪些方面还有待改进,真正地把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一门科学来研究。从而不断地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以保证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3.3 拓宽了骨干教师培养的途径

我们从教学过程、教师质量的评估体系中认识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尤为重要,有利于改变部分教师认为教学是软任务的态度。如今从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估具体标准上,同行教师和教学管理者都用这把尺子,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任课教师进行全面衡量、评价及综合分析,并将评估结果加以比较,使广大教师在重视巩固基础、苦练基本功、拓宽知识面上多下功夫,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增强了教学能力和竞争力,加快了骨干教师培养的步伐。同时,对任课教师教学质量的好与差了如指掌,为择优聘用教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使教学一线的师资能够保持最佳水平,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4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