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燃料政策范文

生物燃料政策精选(九篇)

生物燃料政策

第1篇:生物燃料政策范文

近年来,能源短缺困扰世界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调整能源政策,寻找矿物质能源的替代产品,生物质能源作为一种可替代石油、天然气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清洁生物质能源生产技术主要有两种:①以淀粉质和糖质作物(例如玉米、甘薯、甘蔗等)或植物纤维废弃物质(例如农作物秸秆、树枝等)为原料生产燃料酒精;②以油菜、油棕榈、大豆、蓖麻等油类植物或废弃油脂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这两种清洁能源生产技术是近期最有可能在中国形成生产力、应用于规模化生产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也是当前公认的、最富有生命力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生化工艺。

生物质能源的原料主要来自农村,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必将带动能源农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是降低能源的对外依存度,缓解中国的能源压力,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二是根据农村地区的要素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比较优势产业,使农业向能源产业渗透,成为能源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将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市场疏导、而不是堵截的方式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总之,发展能源农业有助于建立中国能源、农村经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能源短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中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极为重视,在连续四个五年计划中都将生物质能源列为科技攻关重点项目。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在法律高度上明确了可再生能源在现代能源中的地位,并出台了一些具体的优惠政策,但与能源农业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还存在产业规划不够系统、扶持政策不够清晰、相关的配套措施有待细化和明确等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试图通过对生物质能源计划实施相对成功的美国、巴西、德国进行对比分析,了解能源农业发达国家的产业促进政策,从而希望能给中国能源农业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

二、能源农业发展战略的国际比较

(一)美国的“能源农场”策略

为了控制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美国在军备支出方面付出巨大代价,美国政府逐渐认识到把资金投给动荡不安的中东还不如投给国内的农场主。美国的能源农业是以燃料酒精为突破口发展起来的。在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开始利用玉米为原料生产燃料酒精,80年代后期,由于石油价格走低,燃料酒精产业的发展一度处于停顿状态。近年来,受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燃料酒精再次得到重视,生产规模迅速增大。美国人少地多,农业生产发达,玉米等农产品过剩,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燃料酒精具有良好的产业化条件和基础。目前,美国玉米酒精年产量已达1000万吨,其中,912万吨被添加到汽油中,替代了运输用能源的3%,在中西部12个州这一比例甚至达到了5%~10%。

为了推动能源农业的发展,美国在总体部署、市场供应、税收优惠、资金支持、技术开发等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安排。

1.总体部署。1990年以来,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令法规推动生物质能源的使用。例如,1994年,美国环境保护委员会(epa)规定,以燃料酒精为主的可再生清洁燃料在大城市必须全年供应:1998年,国会通过《汽车替代燃料法》,鼓励使用燃料酒精作为替代能源。1999年,美国总统签署的一项国家战略计划提出,到2020年,生物质燃油将取代石化类燃油消费量的10%。2005年实施的《国家能源政策法》规定,销售的汽油中必须包含一定比例(将逐年递增)的生物质能源燃料,在未来的5年内,燃料酒精的产量将增加一倍,到2012年,汽油中添加酒精的数量要达到80亿加仑(2430万吨),2013年,可再生能源要占全部能源的7.5%以上。2005年,美国农业部(usda)宣布实施综合能源战略,支持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生产和使用,成立能源理事会,协调与美国能源部、环保局等部门的合作,监督综合能源战略的实施。

美国通过以上法令法规,从总体上对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规划,以法律手段为能源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市场供应。2005年的《国家能源政策法》要求汽油中必须添加一定比例的燃料酒精,能源部门也通过政策规定,联邦、州和公共部门必须有一定比例的车辆使用生物柴油。为保证了燃料酒精的市场供应,美国加快了乙醇加油站的布点建设,2006年,乙醇加油站增加了近1/3,目前,境内的乙醇加油站已达到1000个左右。此外,美国的汽车制造商也十分配合生物燃料的推广使用,仅2006年一年,向市场投放的可变燃料汽车就达到100万辆左右。

3.税收优惠·为了推广燃料酒精的生产和销售,美国制定了十分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涉及两种税的减免:一是燃料货物税的减免,减免幅度根据燃料中酒精的含量确定,例如,对e85酒精(85%酒精与15%汽油混合)减免57美分/加仑;二是对生产、销售、使用燃料酒精的企业减免联邦所得税,减免幅度因企业类型不同而异,例如,对酒精生产商减免所得税10美分,加仑,对酒精汽油配制商减免所得税54美分/加仑,对酒精汽油零售商或不通过零售商直接使用酒精汽油的机构销售或使用e85酒精,减免所得税5.4美分,加仑。积极的税收优惠政策有效地刺激了生物燃料在美国的应用。

4.资金支持。据usda统计,2001年以来,usda的农村发展基金已经投放资金2.9亿美元,资助酒精生产工厂以及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2005年的《国家能源政策法》规定,在未来的5年内政府将为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3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2006年1月,在美国最大的农业 组织--美国农业社团联盟(american farm bureau federation)年会上,usda宣布将提供1900万美元作为无偿补助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生产计划,鼓励农场主和中小企业从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并对可再生能源项目优先提供贷款。

5.技术开发。美国加大了能源农业的研发投入力度,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在能源作物选 育上,美国科学家利用甘蔗和热带草本植物杂交选育了能源甘蔗,其生物量比一般的糖料甘蔗高一倍左右,酒精发酵量高达23~26吨,年·公顷。在生物质能源生产工艺上,美国进行了技术创新,采 用先进高效发酵工艺,使酒精生产的原材料成本在过去的15年中降低了2/3。考虑到粮食酒精生产 本身需要消耗大量的石化类燃料,近期美国的生物质能源发展计划出现了战略性转移,粮食酒精开 始向农林纤维素酒精过渡。由于纤维素酒精的原料??纤维素酶价格较高,燃料酒精生产在成本上不合算,近期美国在提高酶的生产活力方面重点攻关,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有效控制生产成本。

(二)巴西的燃料酒精发展计划

目前,全球生物质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平均比重为13.6%,其中,发达国家为6%,而巴西已经达到44%。巴西具有发展能源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该国国土面积851万平方公里,牧场2亿多公顷,农田6200多万公顷,这些土地都非常适宜种植甘蔗、玉米以及大豆、油棕榈、蓖麻、向日葵等能源作物。此外,巴西还有大量能够种植能源作物、但尚未开垦利用的土地。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为巴西能源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巴西是世界上最早实施燃料酒精计划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实现生物质能源产业化的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巴西利用本国榨糖业比较发达、甘蔗资源十分丰富的有利条件,开始利用甘蔗生产燃料酒精。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甘蔗种植-燃料酒精-酒精汽车”产业链,产业规模不断增大,到2005年底,燃料酒精年产量已达1200万吨,出口燃料酒精21亿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燃料酒精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

燃料酒精的规模化生产降低了巴西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保障了能源安全,同时也调动了农民种 植甘蔗的积极性,稳定了蔗糖生产,现在,燃料酒精产业已成为巴西的支柱产业。巴西能源农业从燃料酒精产业化发展开始,取得成功后又在生物柴油上加大了投资的力度,并且取得可喜的回报,每桶生物柴油的成本已经降低到26美元。

1.总体规划。在不同的时期,巴西选择了不同的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在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初期,巴西选择了以传统产业--榨糖业为支撑,以甘蔗酒精为突破口,实行燃料酒精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取得了能源农业发展的先机。在本国燃料酒精产业的规模稳定后,巴西及时提出酒精出口战略,特别是近年来在石油价格急剧上涨、双燃料动力汽车热销、全球对燃料酒精需求量增长的背景 下,巴西加大了燃料酒精出口推广的力度,目前,巴西已经开始向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出口燃料酒精,同日本建立燃料酒精合资企业的计划也在积极商讨之中。此外,巴西政府已经把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能源匮乏国列入目标国,正在加强政府间的游说。借鉴燃料酒精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巴西将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列入下一步的发展重点,由总统府牵头、14个政府部门参与,成立了跨部门的委员会,负责制定生物柴油推广政策和措施。

2.市场供应。为了扩大燃料酒精的销售,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巴西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保证燃料酒精的市场销售,例如,一些州规定,政府所属的石油公司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燃料酒精,以低于汽油的价格销售燃料酒精,等等。在生物柴油的市场供应上,巴西政府也进行了系统的规划: 从2008年起,全国市场上销售的柴油必须添加2%的生物柴油;到2013年,添加生物柴油的比例应提高到5%。

3.资金支持。长期以来,巴西出台了各种措施对生产燃料酒精的企业提供资金上的帮助,鼓励生物质能源的生产。例如,对燃料酒精生产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国家的政策性银行设立了生物燃油专项信贷基金,提供最高可达90%的融资信贷。为了鼓励农民种植大豆、甘蔗、油棕榈、向日葵等作物,保证生物质能源生产的原料供应,对直接从事能源作物种植的农户,联邦政府设立了l亿雷亚尔(折合0.34亿美元)的信贷资金。

4.技术开发。在1975~1989年期间,巴西政府投资49.2亿美元,形成了蔗糖酒精生产技术和酒精汽车技术的研究体系,一些研究机构纷纷与企业寻求联合,共同致力于生物燃油技术的推广使用。在全国27个州中,已有23个州建立了开发生物燃油的技术网络。最近,巴西又开发出从甘蔗渣中提取酒精的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甘蔗的酒精产出率。

(三)德国的生物柴油发展之路

由于生物柴油具有可再生、比传统柴油燃烧更彻底、排放尾气二氧化碳更低等优点,从而得到德国政府的大力推广,并且作为生物质能源的发展重点加以引导和扶持。目前,生物柴油已成为第一个在德国全国范围内销售的石油替代燃料,德国也成为世界最大的生物柴油生产国和消费国。

1988年,德国聂尔化工公司率先从油菜籽中提炼生物柴油。经过二十来年的发展,生物柴油的生产规模不断增大,到2005年,生产企业有23个,年生产能力达140多万吨,占整个欧盟15国总生产能力的一半以上。据报道,德国的neckermann可再生资源公司已建成世界最大的生物柴油生产流水线,整个生产工艺从菜籽开始,经过菜籽加工、压榨、抽提、粗油加工几个过程,最后产出生物柴油。著名的壳牌公司也计划在德国北部投资4亿欧元,建设生物柴油提炼厂,预计2008年年产量将会达到2亿升。除了直接从油类植物中提炼生物柴油外,德国对废弃油脂的利用也十分重视,例如,饭馆的废弃食用油不能随意倾倒,必须向环保部门支付收集费,由环保部门统一处理加工成柴油替代品。

1.市场供应。德国政府规定,从2004.年1月起,必须在柴油中强制性地加入一定比例的生物燃油。为了推广生物柴油的使用,德国加强了生物柴油加油站的布点建设,形成密度大、供应快捷、服务完善的生物柴油供应网络。德国现有生物柴油加油站1700多个,平均每20-45公里公路上就能找到一个生物柴油加油站,并且还在以每年120家的速度增长。此外,为了保证生物柴油的质量,德国在生物柴油的质量管理方面做出严格规定,成立了生物柴油质量管理联盟,对生物柴油的原材料供应、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密的质量监控。

2.配套产业的跟进。相关产业的技术跟进是德国发展生物柴油产业的重要保证。德国汽车业发达,为了配合生物柴油的推广使用,汽车厂家对发动机性能进行了改进。大众汽车公司和奔驰公司主动承诺,未来生产的私人轿车将不再需要改装,可以直接使用生物柴油。随着生物柴油发动机技术的成熟、轿车柴油化趋势的加快,预计生物柴油产业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资佥支持和税收优惠。为了鼓励生物柴油的生产和销售,德国每年向油菜种植户提供适当的经济补贴,对生物柴油的生产企业实行完全免税,并且提供一定的产品开发资金,对生物柴油的销售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

三、对中国能源农业发展的启示

从美国、巴西、德国生物质能源农业发展的经验来看,能源农业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在产业发展方向上的总体规划,在市场、技术、资金、税收政策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这给中国能源农业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

第2篇:生物燃料政策范文

作为当事业主,中粮集团经历此番重创,其筹谋已久的生物燃料战略,也行至风口浪尖。在几近失去非粮乙醇的最后阵地(也是唯一)后,新一波市场质疑奔袭而来,这让宁高宁和中粮不得不重新审视,停步反思。

在过去的六七年间,中粮在生物燃料几乎所有战线上都发起冲击,意欲先期抢占制高点,提前为未来的“生物质时代”划定疆界――从过往新能源发展经验看,宁高宁为中粮定制的大棋局,理当获得不菲回报。

尽管战略大胆、愿景诱人、技术可行、团队堪战,执行层面的技术细节亦可圈可点,但受限于多变的政策墙,中粮不得不疲于奔命,苦心构建的生物燃料产业链,已是一片项目衰微。

历经玉米、薯类、甜高粱等多种原料项目的挫败,如今中粮生物燃料重心已押宝纤维素,它能拯救中粮的燃料梦想吗?

生物大鳄

宁高宁对行业有着近乎固执的领先情结。他对企业部门有一个要求,无论是做什么领域,都一定要做到前三名,否则就要从集团中除名。

“做生物燃料这个业务,符合公司有限多元化的战略。生化能源事业部在集团内是比较特殊的一个部门,做的是扎扎实实的实业,这可以更好地抗御风险。”中粮一位负责人向《能源》记者解释道。

有限多元化与行业前三,这给中粮的生物燃料战略定下了发展基调。

2005年,刚从华润调任不久的宁高宁,“借着酒劲”给老东家打了电话,希望能借道华润进入生物燃料产业。之后双方一拍即合,到2006年初,中粮完成了对黑龙江华润酒精厂(中粮肇东)和华润生化的收购。

有了这个基础,宁高宁没有迟疑,以当时华润酒精和华润生化人马为班底,成立了中粮生化能源事业部。而这个4000多员工的部门成为了日后中粮在生物燃料战场上攻城拔寨的利器。

随后,擅长资本运作的宁高宁虎口拔牙,闪电收购吉林乙醇和丰原生化(中原生化)部分股权成功。至此,四大定点企业已三入其瓮,一个生物帝国雏形初现。

在2007年初中粮控股筹划在港上市时,在招股书中浓墨重彩地突出了生物燃料的战略规划:规划上市所得款项22亿港元中,19亿港元用来推进该战略,建立黑龙江、广西、河北、辽宁、湖北五个基地,将中粮控股的燃料乙醇生产能力由2006年的18万吨,提升到2008年108万吨,最终成为中国领先的燃料乙醇供应商。

而在之前的2006年,中粮集团已经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完成了对全国原料产地普查,并和内蒙古、山东等多个各地政府签订了燃料乙醇投资协议。

如果这个布局最终成功,加上之前位于安徽的丰原生化,中粮就控制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全国各个地区的原料生产区域。在宁高宁的运筹下,仅两年时间,中粮的生物燃料帝国已经悄然成型。

但一场突如其来的舆论让中粮狂飙的生物步伐骤然终止。2006年至2007年间,在经过“与民争粮”、“与粮争地”的全民粮食大讨论后,即便是最乐观的执行者,也嗅到了这场寒冬的灾难气息。

中国政府出于对粮食安全的担忧,本为解决陈化粮问题而诞生的生物燃料项目被决策层迅速收紧:项目审批权上调、严格控制企业生产规模。迁延至2007年6月,以玉米等为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被彻底叫停。受此波折,除中粮北海木薯项目外,非粮燃料乙醇项目也再未被审核通过。

转战纤维素

折戟北海早有端倪。由于原料木薯种植分散、效率不高,而大量的需求导致了广西木薯市场出现巨大波动:农民惜售、市场炒作、价格一路狂飙。尽管采取了包括与农民签订长期收购协定、向国外进口木薯等一系列措施,但是中粮最终依然未能避免原料价格暴涨、市场供应严重不足的问题。

“原料收购成本大涨,种植结构不合理,缺乏相应的销售渠道,并且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政策不明确等都是非粮燃料乙醇需要面对的问题。”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分析道。

此后,通过一系列公关,尽管当时国家能源局专门赴广西进行调研并制定解决方案,但是企业元气已经大伤。“我们现在的木薯项目只能维持三成的销量。”中粮人士坦承道。

如今回头再检讨中粮的生物燃料战略时,在政策逆转之外,最大漏子应是中粮本身在原料生产线上的布局。

彼时,除内蒙古赤峰为玉米原料生产线和山东甜高粱项目外,包括广西、河北、湖北、辽宁等地均以薯类为原料,此后,粮食被禁、非粮受限,同属1.5代的薯类与甜高粱,却因上述各种问题,至今未能打开局面。

若沿着既定目标前行,中粮必须修正原料类别。

“目前的趋势是国家对第一代粮食原料燃料乙醇的补贴在逐步减少。”中粮人士说,“这是一个政策导向问题。对于非粮燃料乙醇,比如说木薯和纤维素等项目,有无政策支持就很重要。”

所以,当以玉米为原料的一代燃料乙醇技术正从国家战略层面消失,以木薯为原料的1.5代的燃料乙醇生产线也不是那么受“待见”时,被广泛看好,没有了所谓的“争粮”“争地”质疑的纤维素燃料乙醇项目成为主要阵地也就理所当然了。

2011年5月,消息称中粮燃料乙醇二代技术纤维素项目取得突破,和中海油一道,中粮与英国TMO可再生能源公司将在2012年前建设真正的年产量可以达到万吨级的“商业项目”。

事实上,早在2006年,中粮便与丹麦诺维信公司签订了6年的排他性合作开发纤维素燃料乙醇协议,此后消息不断,却迄今尚无整体布局的突破。

一位中粮人士告诉记者,纤维素项目经过5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在技术层面,正逐渐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每一项障碍,“但是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什么时候可以取得生产许可,这个才是关键。”

“相对于风能和太阳能而言,生物燃料确实稍微复杂一点。但是,这不是不进行的理由。通过推动燃料乙醇项目,我们不仅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能源压力,而且还能带动相关产业,推动三农发展。相关政策不足导致了今天的局面。”清华大学李十中教授谈到这个问题,显得痛心疾首,“国家一定要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产业发展。”

第3篇:生物燃料政策范文

在部分网站,“十一”长假游的自驾车族,今年被特别提示:在跨省或跨市的时候,要注意燃油的种类问题。做好准备,以便在只供应乙醇汽油的省份能正常通行。

乙醇汽油是由粮食及各种植物纤维加工成的燃料乙醇和普通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形成的替代能源。按照国家标准,乙醇汽油是用90%的普通汽油与10%的燃料乙醇调和而成。目前车用乙醇汽油暂分为E90#、E93#、E97#。在中国的9个省均有推行。乙醇汽油和现有的发动机系统是兼容的,只是在初次加注之前,最好对油箱、油路系统各部件进行一次预防性的检查或清洗,以保证燃油系统的清洁。

勾兑的乙醇汽油不影响汽车行驶性能,而且减少了对原油的消耗,这对石油严重贫乏的中国来讲,无疑是值得庆幸的事。再则由于燃料乙醇主要来自于可再生能源,还能减少有害气体排放量,远远比使用化石能源更有优势。燃料乙醇虽然只是作为石油的辅助燃料,但优势与前景却是有目共睹的。

因政策而兴

目前,乙醇汽油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省进行封闭性的使用,同时还有江苏的5个市,河北的6个市,山东的7个市,湖北的9个市使用。在所有的汽车燃油替代能源中还没有一种能源可以在全国如此大规模地得到推广。对此,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生物质能专委会秘书长肖明松认为:国家政策的推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2001年,在国务院办公会议上,正式批准通过了吉林60万吨变性燃料乙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石油、吉林省粮食集团和香港华润集团获准联合出资建设该项目。此后,经国务院批准,相继确定的三个变性燃料乙醇生产试点项目全面启动。河南天冠集团、吉林燃料乙醇、黑龙江华润酒精、安徽丰原燃料酒精成为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全国4个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至今燃料乙醇的市场也是由这四家企业所占据。燃料乙醇项目的诞生和成长与国家的政策性补贴紧密相关。在项目上马之初,国家相当于将补贴粮食库存的财政支出转移给了燃料乙醇的生产。据悉,单就吉林燃料乙醇项目而言,国家不但给予了粮源供应和陈化玉米补贴,还先后出台了免征消费税、增值税,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先征后返等方面的政策,到2006年我国乙醇汽油推广使用工作已覆盖北方9省。

乙醇原料的尴尬命运

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生物质能专委会秘书长肖明松认为:目前汽车燃油替代能源中添加量最大的就是乙醇。大量的原料推动是乙醇燃料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酒精汽油”的最初设想出现在1999年前后,当时全国的粮食严重积压,国家不仅要拿出大量资金去新建粮库,还要对库存的粮食提供每年每吨几百元的补贴,财政不堪重负。于是才有了用陈化粮来生产酒精,以满足试点车用“酒精汽油”所需的想法。事实上,自1996年起,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玉米也同样实现了丰产。正因为出现粮食富裕,才出现了生产乙醇的高涨,才出现了现在国家定点的4个企业。但当4家企业进入建设期的时候,我国粮食丰产形势发生逆转,2002年至2004年,我国粮食产量急剧下跌,甚至跌破安全线。这样触动了国家粮食安全的敏感神经,对乙醇燃料生产企业的原料,各个部委纷纷出台限制政策。

可以说,原料的充足推动乙醇燃料,如今乙醇燃料的发展又因为原料受到了制约。

2006年国家发改委就加强玉米加工项目建设管理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以非粮为主,积极稳妥地推动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十五”期间建设的4家燃料乙醇生产企业,未经国家核准不得增加产能。新建和在建的项目都要停下,目的就是不让粮食转向燃料乙醇生产。相应,提倡用非粮食作物,比如木薯、甘薯、甜高粱等淀粉类和糖蜜类作物为原料来生产。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研究员赵勇强认为:企业发展要把握住木薯、甘薯等非粮食作物。利用非粮食原料的企业,也需要探索新的路径。

由中粮控股的广西20万吨木薯项目,从去年年底就已经开始投产运营了。但是提高价格收购木薯的方式,又不得不让人担心――一段时间后,发现效益的农民们,就会用种植粮食的土地去种植木薯。

肖明松指出:非粮食作物应用从2006年才开始提倡,目前还没有显示出效果。但必须强调的一点是:既然是用非粮食作物,便从头到尾必须和耕地没有关系。

尚待提高的生产环节

在国外,车用乙醇汽油的生产和使用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美国和巴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车用乙醇汽油生产和消费国。和国外乙醇燃料的生产水平相比,中国企业的差距很大。例如,国内生产燃料乙醇技术水平和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吉林燃料乙醇厂,目前生产出1吨燃料乙醇需消耗0.6 吨标准煤,由于一公斤标煤产生的热量是7000大卡,一公斤燃料乙醇产生的热量也是7000大卡左右,基本相等。所以生产一公斤乙醇消耗的标煤越少,转化的效率才会越高。相比,美国生产一吨燃料乙醇的能源消耗量则只是0.2~0.4吨标准煤。可见,我国乙醇的生产技术水平与国外的巨大差距。

肖明松特别指出:降能耗是需要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支撑的。比如我国早期引进过日本燃料乙醇的全套生产线,说明书上明确标明了每小时的产出,但进入我国就达不到这个标准。同样的设备由不同的人管理,效果就不一样。这说明我们的管理也存在问题。

肖明松同时指出:目前国内基本只有4大燃料乙醇企业能得到国家政府的补贴。以前是每吨乙醇燃料补贴1700~1800元,现在虽有削减,但还是保持在1300多元。别的企业进入这个领域,也得不到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可以看出,国家是在有计划地来做,而不是完全的市场化。一般企业很难进入乙醇燃料生产领域。

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生产乙醇燃料要找到适合的原料。依据目前的国家政策,必须寻找到能适合非耕地生长的生产原料。像甜高粱,就有支持其发展的可能性。甜高粱具有耐贫瘠、耐旱、耐盐碱的特性,可以在盐碱度为3‰到6‰的盐碱地里种植。

肖明松认为,不管是甜高粱、木薯、甜菜还是甘薯都只是过渡原料,最好的生产原料是生物质纤维。生物质纤维原料来源广泛,比如一些木板木条,田地里的秸秆,包括路边的杂草都可以。原料也比较容易获得。

第4篇:生物燃料政策范文

论文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经验总结

一、新能源汽车定义及分类

根据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二、国际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分析

(一)发展环境分析

1.能源危机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动力。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石油价格的巨幅波动,不仅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更引起各国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大排量、高油耗的汽车不再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青睐,燃油节约型汽车逐渐成为汽车市场的主流。世界各国欲借发展新能源摆脱其对石油的依赖发展趋势,逐步形成了新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

2.金融危机提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龙源期刊。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了摆脱经济低谷,拉动经济复苏,获得市场[1]竞争先机,并使自己在未来的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世界各大汽车企业共同的战略选择。

3.环境污染呼唤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城市的污染源之一。汽车尾气主要成分是CO、HC、NOX和颗粒物等,在城市中心,交通排放的CO形成的污染物浓度占CO总浓度的90%~95%,HC和NOX占80%~90%,而这些排放物正是造成地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4.技术变革促进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除了常规的化石能源(煤、石油)以外,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的开发和利用比例逐渐提高,并由此产生了相应的多种新技术。能源的多样化发展给汽车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无限可能,各类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必然会将汽车产业领域延伸、拓展到更加广泛的产业范畴。

(二)发展特点分析

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刚刚起步,代表着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混合动力作为新型汽车能源动力技术共性平台发展趋势,继承了先进内燃机技术,结合了高效洁净的电力驱动方式,既充分利用现有燃料基础设施,又能包容各种代用燃料,已成为新型动力系统汽车产业化的典型代表,开始大规模产业化发展,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越来越受到重视;纯电动汽车借助各种高新技术特别是新型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开始进入市场,并有快速增长的趋势;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新兴能量转换装置,尽管目前还存在很多需要克服的技术障碍,但其作为新一代汽车能源动力系统的远期解决方案仍然被看好,各种资助和示范验证正在进行,真正进入市场将还有一个较长的时期;代用燃料汽车可以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生物柴油、合成燃料、醇类燃料、醚类等多种清洁替代能源,成为解决石油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战略比较

美国长期侧重降低石油依赖、确保能源安全的战略发展趋势,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交通领域实现根本上摆脱石油依赖的重要措施,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其战略定位。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了不同的车用能源发展战略,克林顿时期以提高燃油经济性为目标,混合动力是其主要的技术解决方案;布什时期追求零排放和对石油的零依赖,氢燃料电池汽车是其主要的技术解决方案,后期还计划用10年时间实现20%的石油替代和节约,主要措施是使用生物质燃料;近期奥巴马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实施了总额48亿美金的动力电池以及电动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计划,其中40亿美金用于动力电池的研发。

日本长期坚持确保能源安全、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双重战略,通过制订国家目标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时高度重视技术创新龙源期刊。日本在2006年“新国家能源战略”中明确提出,通过改善和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推进生物质燃料应用、促进电动汽车应用等途径,到2030年交通领域对石油的依赖能够降低20%。重视生物燃料和燃料电池等技术开发,拟在2011年单年度生产生物燃料5万千升发展趋势,计划在五年内斥资2090亿日元开发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液体合成燃料技术、车用电池,以及氢燃料电池科技。近期又将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作为低碳革命的重要内容,计划到2020年以电动汽车为主体的下一代汽车能够达到1350万辆。日本的混合动力汽车已形成产业化,丰田、本田、日产等日本厂商的混合动力汽车不仅在国内热销,在国际市场上也令其他国家厂商望其项背。

欧洲更加侧重于温室气体减排战略,将满足日益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要求作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驱动力。欧洲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早期以生物质燃料和天然气为主,在本世纪初期提出到2020年实现23%的石油替代,主要是生物质燃料、CNG以及氢燃料,但近期对于电动汽车给予高度关注。欧洲在发展电动汽车方面起步较晚,但是国家规划非常细致、系统,从基础研发做起,分阶段从研发产业化、基础设施方面给予统筹布局。2009年下半年德国的电动汽车计划以纯电动汽车为重点,分别提出了2015年、2020年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目标。

(四)产业政策分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日欧等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规划、政策文件发展趋势,加强了对形成本国电动汽车产业的有效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高度重视产业初创期的政策扶持;主要采用税收和补贴等政策支持措施;税收、补贴政策往往与油耗控制政策及尾气排放控制政策相结合;注重加强对降低整车重量的政策引导。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加强了对本国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针对培育形成本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关注点重在两个方面:大力支持先进电池等技术的研发和鼓励购买电动汽车。

2009年1月,韩国颁布“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在绿色运输系统方面,提出重点开发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等自主核心技术,实现关键零部件和材料国产化,2013年进入绿色汽车世界4强。2009年9月,美国“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提出拨款20亿美元,支持汽车电池技术等的研发和配件产业的发展发展趋势,尽快生产出全球最轻便、最廉价和最大功效的汽车电池,使美国电动汽车、生物燃料和先进燃烧技术等站在世界前沿。

2009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施“绿色税制”,免除消费者在购买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清洁柴油汽车时的多项税收,还提出在2009年11月后的一年时间里再提供2300亿日元左右的资金用于支持节能环保车型的补贴龙源期刊。2009年7月1日,美国政府提出了总额10亿美元的“汽车折价退款机制”——以旧换新补贴政策,计划为期一年;“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提出,为鼓励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美国政府将提供总额高达7500亿美元的税收抵免。英国政府在2010年度预算案中提出“绿色复苏”计划,其核心是挑选2~3个城市作为仅适用电动汽车的纯绿色城市,重点推动普及电动汽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充电网络,保证电动汽车能在路边充电站及时充电;对放弃污染较高旧车、购买清洁能源车的消费者,提供每车2000英镑的补贴。

(五)发展趋势分析

在车用动力电池领域,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用动力电池负责储存并为电动机提供电能发展趋势,其性能、成本和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进程。从当前的技术水平以及发展趋势来看,镍氢电池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车用动力电池,由于其技术成熟度和成本上的优势,在短期内仍将是混合动力汽车的首选动力。锂离子电池具有无记忆性、低自放电率、高比能量、高比功率、环保等诸多优点,应用前景较好,一旦成本问题得到解决,将成为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主要动力选择。

在车用驱动电机领域,永磁无刷电动机结构灵活、设计自由度大、性能较好,适合成为电动汽车高效、高密度、宽调速牵引驱动,已经在混合动力轿车上进行较多应用,但是受永磁材料工艺影响和限制较大,而且控制系统复杂,造价很高;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兼具直流、交流两类调速系统的优点,结构简单、维护修理容易、可靠性好、转速和效率高、调速范围宽、控制灵活发展趋势,如果其技术瓶颈(转矩波动大、噪声大、需要位置检测器、结构复杂性较大等)得到突破,将更适合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要求,被视为最具潜力的电动车电气驱动系统。

电子控制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用在汽车的各个领域,包括动力牵引系统控制、车辆行驶姿态控制、车身控制和信息传送。随着集成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已明显向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三个主要方向发展。

三、国际新能源汽车发展经验总结

从国际经验看,各国政府都制定和实施了系统的激励性政策,在发展规划、关键技术研发投入、消费政策、环境标准、道路交通管理等方面,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1.发展规划制定。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根据产业发展所处阶段的实际需要,制定分阶段、分类别发展规划,动态调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使电动汽车产业顺利实现由政府推动过渡到市场推动。

2.基础研究资助。美国、日本、欧盟等地政府组织科研大攻关,协调全境范围内甚至全球范围内的政府机构、科研单位、汽车和燃料厂商,对未来新能源汽车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基础研究发展趋势,并对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直接补贴龙源期刊。

3.财税政策激励。各国政府通过财税政策降低消费环节新能源汽车的购车成本和使用成本,从经济上激励消费者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主要措施包括:购置税减免、返还以及直接补贴,许多欧盟国家基于燃油效率和环保性能制定车辆税费,针对消费者购置新型、清洁和高能效汽车给予税收减免;征收燃油税,欧盟实施高税率燃油税激励消费者选用节能环保的先进柴油车。

4.技术法规限制。美国、日本、欧盟等普遍采用强制性技术法规限制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并逐步提高技术标准,促使汽车生产商加大研发投入,生产新能源汽车。各国和地区的法规主要有:美国的CAFE标准和Tier标准、日本燃料经济性标准和尾气排放标准、欧洲自愿协议和欧盟尾气排放标准。

5.交通管理奖罚。为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美国、日本、欧盟等地在交通管理措施中也有所体现,给予新能源汽车交通优先和停车免费等奖励,对高油耗、污染大的汽车采用惩罚性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新能源汽车国际路线观察[J].决策,2010,(10).

[2]程广宇.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2010,(5).

第5篇:生物燃料政策范文

关键词: 生物柴油 环境保护 发展前景

柴油作为一种重要的石油炼制产品,在各国燃料结构中占有较高的份额,已成为重要的动力燃料。随着世界范围内车辆柴油化趋势的加快,未来柴油的需求量会愈来愈大。而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大大促进了世界各国加快柴油替代燃料的开发步伐,尤其是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生物柴油以其优越的环保性能受到了各国的重视。

西方国家生物柴油产业发展迅速。近年来,西方国家加大生物柴油商业化投资力度,使生物柴油的投资规模增大,开工项目增多。美国、加拿大、巴西、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都在积极发展这项产业。我国生物柴油的研究与开发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一部分科研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内容涉及油脂植物的分布、选择、培育、遗传改良及其加工工艺和设备。现阶段各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无疑将有助于我国生物柴油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中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规定,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扩大生物柴油的生产能力。可以预计,在未来几年内,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将会有突破性进展并达到实用水平。

我国生物液体燃料目前主要以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为主。理论上讲,我国生物液体燃料的发展潜力巨大。麻疯树、黄连木等油料植物可满足500万吨生物柴油装置的原料需求,废弃动植物油回收每年可生产约200万吨生物柴油。近年来,我国相继建成了许多年产量过万吨的生物柴油厂。预计到2010年,我国生物柴油需求量将达2000万吨,生物柴油行业投资前景将非常乐观。

一、生物柴油的优越性

生物柴油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它是以大豆和油菜籽等油料作物、油棕和黄连木等油料林木果实、工程微藻等油料水生植物及动物油脂、废餐饮油等为原料制成的液体燃料,是优质的石油柴油代用品。生物柴油是典型的“绿色能源”,大力发展生物柴油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能源替代,减轻环境的污染压力,控制城市大气污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生物柴油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原料易得且价廉。用油菜籽和甲醇为生产原料,可以从根本上摆脱对石油制取燃油的依赖。(2)有利于土壤优化。油菜可与其他作物轮种,改善土壤状况,调整平衡土壤养分,挖掘土壤增产潜力。(3)副产品具有经济价值。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甘油、油酸、卵磷脂等一些副产品市场前景较好。(4)适用性广。除了做公交车、卡车等柴油机的替代燃料外,还可以做海洋运输、水域动力设备、地质矿业设备、燃料发电厂等非道路用柴油机之替代燃料。(5)保护动力设备。生物柴油较柴油的运动粘度稍高,在不影响燃油雾化的情况下,更容易在汽缸内壁形成一层油膜,从而提高运动机件的性,使喷油泵、发动机缸体和连杆的磨损率低,使用寿命长。(6)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由于闪点高,生物柴油不属于危险品,在运输、储存、使用等方面更安全。(7)具有良好的燃料性能。十六烷值高,燃烧性好于柴油,燃烧残留物呈微酸性,使催化剂和发动机机油的使用寿命加长。(8)具有可再生性能。作为可再生能源,与石油储量不同,它是以农作物为原料,可供应量永远不会枯竭。(9)具有优良的环保特性。主要表现在由于生物柴油中硫含量低,使得二氧化硫和硫化物的排放低,可减少约30%(有催化剂时为70%);生物柴油中不含对环境会造成污染的芳香族烷烃,因而废气对人体损害低于柴油。(10)减排温室气体。欧洲目前第一代生物燃料的全生产循环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比其所替代的常规燃料的排放减少约35%―50%,第二代生物燃料预计将可减少约90%的温室气体排放。(11)巨大的社会效益。“地沟油”是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可以到饭店集中收购“地沟油”用来炼制生物柴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变废为宝。如此一来,既可以实现“地沟油”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创造客观的经济效益,又可以很大程度上控制“地沟油”流入不法分子手中,杜绝“地沟油”回流到餐桌,保障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和饮食安全。可以集中回收废弃橡胶、塑料的有机制品作为炼制生物柴油的原料,避免对这些有毒有害垃圾进行焚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从而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总之,“生物柴油”对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良好型社会的重要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举。

二、生物柴油的应用前景分析

(一)生物柴油的自身竞争力不断提高

目前全球炼油厂加工的原油平均相对密度是0.8514,平均含硫量是0.9%;近期,平均相对密度已上升到0.8633,含硫量已上升到1.6%。炼油厂要在现有基础上,使柴油含硫量低、有良好的安定性及性、较高的十六烷值和清净性,必须在装置调整上投入大量资金,并由此带来油品生产成本的提高,在这方面,各发达国家的炼油厂均投入了重金。从美国的情况看,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启动油品清洁化,已累计投入了300多亿美元。由此造成的油品成本提高使目前美国炼油厂吨毛利仅在每桶1美元左右,维持微利状态,有的企业甚至亏损;从欧洲的情况来说,欧洲炼油厂要达到2000年欧盟燃油规格,估计需要投资200亿―300亿美元。欧洲石油工业协会估计的投资更高,该组织认为要达到2000年和2005年的柴油规格,需要投资440亿―500亿美元。

随着生物柴油生产工艺的改进,使用生物柴油的发动机即可使用普通柴油的发动机(对有些机型仅需换密封圈和滤芯),无需作任何改动,生物柴油可与普通柴油在油箱中以任何比例相混,并对驾驶动力无任何影响,驾驶者根本无法区分两者的驾驶动力差别。加之柴油替代燃料所用原料随着规模种植价格日趋低廉,使柴油替代燃料的生产成本逐步下降,与常规柴油的价格正在缩小,如美国生物柴油的价格已从每升1.06美元降到0.33―0.59美元,这个价格与普通柴油的价格差不多。

(二)政府对生物柴油的开发应用采取扶持政策

目前许多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丹麦、意大利、爱尔兰和西班牙等对生物柴油采取了相应的扶持政策。为了进一步鼓励使用生物柴油,美国农业部决定今后两年每年拿出1.5亿美元补贴生物柴油等生物燃料的使用,目前美国至少有5个州正在考虑制订税收鼓励政策。在欧洲生产生物柴油可享受到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其零售价低于普通柴油。据Frost & Sullivan企业咨询公司最新发表的“欧盟生物柴油市场”报告,为实现“京都协议”规定的目标(在2008-2012年,欧盟将减少8%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欧盟即将出台鼓励开发和使用生物柴油的新规定,如对生物柴油免征增值税,规定机动车使用生物动力燃料占动力燃料营业总额的最低份额。新规定的出台不仅有助于欧盟生物柴油市场的稳定,而且生物柴油营业额将从2000年的5.035亿美元猛增至24亿美元,平均年增25%。

我国对可再生能源生产企业采取了减半征收增值税的优惠措施。自《可再生能源法》颁布以来,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支持框架已经初步确立,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细则。2006年1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等法律。2006年6月,财政部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6]237号文件),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项目被列为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对象,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迎来了政策的春天。6月7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和地方从“十五”起就对可再生能源生产企业在资金和财税两个方面加以大力支持。

(三)现代柴油机促使汽车车型柴油化的趋势加快

在欧洲,1999年新购柴油轿车比例约为30%,法国甚至达到48%。2000年,欧洲市场上柴油轿车的销售量达到440万辆,比1995年翻了一倍。现在经济型轿车主要生产厂商如大众、雷诺、欧宝和福特的顾客中,几乎有一半需要柴油车。目前,在欧洲轿车市场上,新型柴油轿车购买率达30%,专家预言:到2009年,欧洲每2辆新车中就有1辆是柴油车。在美国市场上,商用车(即我国所称的卡车、客车)的90%为柴油车;在日本,将近10%的轿车是柴油轿车,38%的商用车为柴油车。美国、日本及欧洲的重型汽车全部使用柴油机为动力。许多国家在税收、燃料供应等方面予以政策上的倾斜,敦促柴油发动机的普及和发展。我国柴油汽车生产比例已由1990年的15%上升到1998年的26%。1997年我国生产的重型载货汽车和大型客车全部采用柴油发动机;65.9%中型载货汽车采用柴油发动机,53.5%中型客车采用柴油发动机;55.4%和29.4%的轻型载货汽车、轻型客车也开始采用柴油发动机。我国1994年颁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明确提出,总重量超过5吨的载客汽车、载货汽车在2000年后主要采用柴油为燃料。未来的几年,是中国汽车工业腾飞的时代。因此,我国柴油车产量的增长趋势还将继续下去,汽车柴油化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发展方向。

汽车车型柴油化趋势的加快主要是由于现代柴油机采用了电控发动机控制系统、高压燃油直喷式燃烧系统以及废气排放控制装置,已完全克服了传统柴油机的缺点,能够满足现行的国际排放标准,而这些装置和技术要求柴油含硫量低,有良好的安定性及性,较高的十六烷值和清净性等。随着现代柴油机使用生物柴油燃料技术的成熟,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这种汽车车型柴油化趋势会进一步加快。据专家预测,在2010年以前,柴油需求年均增长3.3%,到2010年,世界柴油的需求量将从目前的38%增加到45%。而世界范围内柴油的供应量严重不足,给生物柴油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朱行.植物油制成生物柴油[J].粮食与油脂,2001,(5):50.

[2]王庆一.中国能源现状与前景[J].中国煤炭,2003,(5).

第6篇:生物燃料政策范文

目前,以甘蔗、玉米和薯类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和以植物油脂为原料的生物柴油在国外已实现较大规模应用。2010年全球生物液体燃料使用量约8000万吨,其中,燃料乙醇6800多万吨,乙醇汽油在巴西、美国已大规模使用,生物柴油在欧洲实现了较大规模的利用。

6月7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在京共同《2013~2022年农业展望》。报告预测,未来十年,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的产量将大幅增加,生物燃料的价格上涨幅度也将超过其他初级农产品。

2022年,世界乙醇产量平均每年按4%的速度增长,预计在基期水平(2010~2012年的平均水平)的基础上增长70%,总产量达到1680亿升。此外,三大主要生物燃料生产国和地区将是美国、巴西和欧盟,主要作物来源以及份额分别为29%的甘薯、15%的植物油、12%的粗粮。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在2013世界农业展望大会上指出,未来十年,生物质能产量将翻番。到2022年,欧盟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生物柴油生产和消费国,生物柴油的比例将占欧盟的45%。此外,2022年,燃料乙醇的比例也将占据美国的48%。

在中国,燃料乙醇至少有10年的发展历程。从1998年开始,我国连续几年粮食大丰收,出现大量陈粮,这为燃料乙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为解决石油短缺、消化陈化粮、推进生态环保,2000年至2001年,燃料乙醇项目在我国主要粮食产区先后建立,并在黑龙江、吉林、安徽、河南等省陆续封闭推广使用乙醇汽油,即在普通无铅汽油中调配加入10%比例的燃料乙醇。

然而,陈粮很快消耗殆尽。2007年,受耕地面积减少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粮食产量下降,粮、油等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于是国家发改委限制用粮食加工生物乙醇项目的审批。

此后燃料乙醇生产企业选择了木薯原料,但供应不足的问题凸显。我国生产燃料乙醇的木薯80%从泰国进口,近年来泰国制定了严格的木薯出口政策,导致木薯价格上涨至250美元/吨,许多燃料乙醇生产企业停产。

据统计,到2010年底,我国以陈化粮和木薯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年产量超过180万吨,以废弃动植物油脂为原料的生物柴油年产量约50万吨。

2012年,国家又核准了5家燃料乙醇企业,车用乙醇汽油推广范围已覆盖9省27个地市,实际总产能达到220万吨,我国已成为继美国、巴西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使用国。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350万吨~400万吨。

生物燃料冲击粮食市场存争议

通常来说,生物燃料分为两类。第一代生物燃料主要用粮食作原料,包括甘蔗、薯类、甜菜、玉米、小麦等,缺点是粮食消耗量大,提取过程中易产生新的污染,因此遭到质疑。

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原料主要使用非粮食作物,如秸秆、枯草、甘蔗渣、玉米芯渣、稻壳、木屑等废弃物和甜高粱、木薯、油棕、小桐子等能源作物植物,以及主要用来生产生物柴油的动物脂肪、藻类等。

目前,第一代生物燃料的主要生产国是美国和巴西。2012年,美国生物燃料的产量占全球的61%,巴西占25%,其次是欧盟、中国和加拿大。

对于以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为代表的生物质能源是否影响粮食市场和粮价走势,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研究员曾表示,欧美国家发展生物能源改变了世界对粮食需求的预期,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粮食供求的格局,就是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在需求方面,机器和人争粮食,导致了粮食市场供需预期的失衡。

据统计,2007年,美国23%的粗粮用于燃料乙醇的生产,巴西54%的糖类作物用于燃料乙醇的生产,欧洲54%的蔬菜油用于生物柴油的生产。2006~2007年度全球用于燃料乙醇生产的谷物约占该年度全球谷物总消费量的3.46%,2007~2008年度,全球用于燃料乙醇生产的谷物约占谷物总消费量的4.46%。

2011年,在美国发展相对成熟的玉米乙醇率先完成了目标产量,但却因随之带来的粮食价格上涨、市场波动而在国际社会招致了激烈的反对。

考虑到对环境和世界食品价格的影响,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日前投票表决,同意对生物燃料设置严格限制,拟规定其在交通运输行业中的使用比例不能超过5.5%,同时将加强生物燃料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

十年来,我国囤积的陈化粮基本被消化完毕,燃料乙醇的生产很大一部分转向了使用玉米、小麦等新粮。随着粮食的短缺和价格的上涨,出现乙醇汽油“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的新问题。而封闭运行维持了庞大市场需求,且随着汽车保有量、成品油消耗量的快速增长,将加剧这一矛盾。

为了稳定粮食价格,确保国家食物安全,2007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不再建设新的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并大力鼓励发展以非粮作物为原料开发燃料乙醇。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现有的政策覆盖范围应该继续扩大。“2012年吉林省玉米产量将近3000万吨,该公司一年消化160万吨的水平,占的比例很小,对粮食市场影响有限。”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副总经理、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纯说。

他还推算,目前我国燃料乙醇年产量约为190万吨,其中170万吨是用玉米和小麦,按照3吨玉米产出1吨燃料乙醇的比例,一共需要大约510万吨的玉米;2012年我国玉米产量为20812万吨,燃料乙醇的消耗不足2.5%;加之目前我国粮食市场已高度国际化,还可以进口更为便宜的国外玉米,基本可以满足加工需要。

河南天冠集团董事长张晓阳提出,乙醇从产生、提取、消耗,全过程实现了碳的闭路循环,具有清洁、方便、安全等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美丽中国,燃料行业算是一个已经见到实效的行业,十年来国家咬着牙干这项事情,目前已经到了没有退路的时候了,政策必须继续扩大。”

对此,程国强表示,从利益博弈的角度看,乙醇燃料企业是既得利益者,而地方政府也支持该行业,因为可以带来GDP、就业和财政收入,并支撑粮价高位运行有利于玉米产业的发展,所以,生物燃料发展到现在,支持的不在少数,但饲料企业、养殖企业和粮食加工企业却会因此面对成本的不断上涨。汽车“吃”粮不符合中国国情,我们没有发展消耗粮食的生物燃料的本钱,更不能鼓励机器与人争夺粮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健鹏曾撰文指出,世界粮食市场的变化将会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总的趋势是,中国在未来谷物的出口量会减少,进口量将增加。综合各方面的意见,生物燃料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有以下几个基本判断:

一是在短期,从实现总量平衡的角度,中国的口粮安全没有问题.只有价格问题。二是受生物能源发展对玉米的需求,国际市场可获得的玉米资源将逐步减少;同时中国正由玉米出口国转为玉米进口国,动物饲料安全将面临威胁。三是受玉米生产扩张的挤压,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将有所减少,加之中国大豆需求对外依存度高,中国大豆及相关产品的贸易安全将面临威胁。

第五届东盟与中日韩粮食安全合作战略圆桌会议7月11日在哈尔滨落幕。与会官员、专家表示,在“10+3”框架下,粮食安全是第一位的,必须首先保障粮食安全,然后再考虑发展可持续的生物能源,不能出现“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的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燃料只是生物质能源的一部分,以粮食为原料的传统生物燃料威胁粮食安全,不代表整个生物质能源对粮食安全有威胁。以农林剩余物为主原料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以农业剩余物、废水、污水等为原料的生物质燃气(沼气)以及生物质发电等其他生物质能源,不仅对粮食安全无影响,而且还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

非粮生物燃料是发展方向

随着生物燃料作为替代化石能源需求量的大增和粮食价格的不断攀升,寻找理想的替代原料成了各国研究的焦点。纤维类物质作为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进入2013年,全球第二代生物燃料生产能力快速增加,主要国家是美国、欧盟、加拿大和中国。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7月3日报告称,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将在这一领域扮演重要角色。

第二代生物燃料与传统的粮食生物燃料相比,不与人畜争粮,不与粮林争地,具有资源丰富、绿色环保、低碳节源等优势。

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董事长陈义龙7月15日在《人民日报》撰文称,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生物质能源可以生产出高品质、高清洁的石油商品的替代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数千年使用的能源就是生物质能源。现在我国石油这一特殊能源商品过度依赖于国际市场,已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构成巨大风险,因此,用非粮生物质液体燃料来替代石油商品,破解石油危机是当前的一个选择。

据联合国能源署公布的信息,如果将地球的宜林地全部实施种植能源,每年通过太阳能转化到植物的生物能约相当于990亿吨标准煤。2012年全球使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约为130亿吨标准煤,从理论上来说,生物质能源具有全面替代化石能源的潜力。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程序指出,不少人认为中国人多地少,因此生物能源的原料必然十分有限,发展余地不大。实际上,很多人心目中的生物质能源恐怕只是用谷物制造的乙醇。在中国,可用各种有机废弃物制造多种生物质能源根本不存在占地的问题,而且潜力远远大于谷物乙醇;此外,用不适宜种粮棉油作物的“边际土地”种植能源作物,同样没有耕地问题,可有数亿亩的土地潜力。

据统计,我国现有的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剩余物以及林业剩余物,每年产生的生物质原料约相当于7亿吨标准煤。我国还有近40亿亩宜林地,如果实施种植能源至少每年还可贡献约10亿吨标准煤的生物质能源。

于是代表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纤维素乙醇和非粮生物柴油、航空生物燃料成了发展重点。按照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将建设一批产业化规模的纤维素乙醇示范工程,建成纤维素酶批量生产基地。规范和引导以废弃油脂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的产业化,推进木本油料作物为原料的生物柴油和航空生物燃料示范工程及应用。

为了鼓励生物燃料企业积极利用非粮作物为原料开发燃料乙醇,去年,国家财政部了《关于调整生物燃料乙醇财政补助政策的通知》,对生物燃料乙醇财政补贴政策进行调整。2012年度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补助标准为500元/吨;以木薯等非粮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补助标准为750元/吨。而此前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平均补助标准是1276元/吨。

2011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和财政部颁布了“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提出推进秸秆纤维乙醇产业化的方案,力争到2015 年,重点在粮棉主产区的示范村,年秸秆能源化利用量约3000万吨,占项目区年秸秆总量的30%以上。

同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调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政策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以玉米芯为原料的生物乙醇增值税100%退税。

国家政策扶持给我国非粮燃料乙醇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近两年,二代纤维素燃料乙醇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2012年5月14日,龙力生物收到山东省发改委关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万吨/年纤维燃料乙醇项目核准的批复》的通知,至此,公司成为国内首家生产二代纤维燃料乙醇的企业,获得了国家燃料乙醇定点生产资格,将按照“定点生产、定向流通、封闭运行”的模式向石油部门进行销售。龙力生物的纤维燃料乙醇产品是以玉米芯提取完功能糖之后的生物残渣作为原料生产的,被国家发改委列入“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而纤维素燃料乙醇技术获得了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此外,河南天冠集团自1997年开始,历经15年的研发,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纤维乙醇关键技术,并自主设计建设了一座国内最大的万吨级秸秆纤维乙醇生产装置,实行了平稳运行,各项工艺技术及经济指标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2013年计划完成12万吨每年纤维乙醇项目建设,建成纤维乙醇产业化放大示范区。届时,每年可消耗秸秆约100万吨,相当于节约粮食36万吨,节约耕地43万亩,农民可增收3亿元,减排二氧化碳35万吨,形成初具规模的基础能源和资源产业。

国内涉及非粮乙醇的企业还有中粮生物、海南椰岛、迪森股份以及华资实业。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20年我国生产的二代燃料乙醇可替代3100万吨汽油,每年可减排9000万吨二氧化碳。

所以,结合我国国情走一条非粮生物质能源发展路线,不仅是一举多得的战略选择,也不必淹没在人们“要粮食还是要燃料”的争论声中。

基于纤维素乙醇生产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尚有诸多技术关键有待突破,专家建议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化技术研究,优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此外,国家要加强政策扶持,支持可以大规模推广应用的纤维素乙醇生产技术。

积极发展新一代能源植物

中国人口多,耕地面积十分紧张,发展粮食生物燃料,注定是一条“死胡同”。但我国却有11亿亩贫瘠、盐碱化、沙化、水土流失和污染严重的荒山和荒地,可用于种植能源作物(植物)。在现有的森林资源中,还有约9000万亩疏林地及近8亿亩郁闭度小于0.4的低产林地,通过改造,均可较大幅度地增加资源量。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资源植物研发重点实验室主任桑涛说:“这些边际性土地大多分布在贫穷的地区,如果科学家能让能源植物在这些土地上生长,不仅能为国家生产足够的能源植物,还能够建立一种农业——工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模式,让老百姓通过种地增加收入,也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除此之外,当的土地重新披满植物后,其带来的生态效益也将不可估量。此前,桑涛等人在甘肃开展的芒草实验已获得了初步成功,证实了他的设想。

据国家林业局造林司提供的资料,2013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5%,国家石油储备仅41天,与国际上145天差距非常大。

专家介绍说,目前,生物质能源的提取精炼技术已经很完善,生物质能源与化石能源的混合使用技术也日益进步,真正面临的挑战是产业链前端的资源培育,尤其是缺乏优良的种质资源和规模化种植繁育技术。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那么,一旦石油资源出现不测,我们就可及时以生物能源替代石油,比较坦然地应对能源危机。

对于非粮能源作物(植物)的发展,国家在《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生物质能“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文件中都进行了重点部署。

要求建设非粮能源原料基地,在盐碱地、荒草地、山坡地等未开发宜能荒地较多的地区,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作物植物特点,种植甜高粱、木薯、油棕、小桐子等能源作物植物,建设非粮生物液体燃料的原料供应基地。到“十二五”期末,建成油料能源林基地200万公顷。

今年6月的《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是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的里程碑,林业生物能源将从此规范化发展。

《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建成油料林、木质能源林和淀粉能源林838万公顷,林业生物质年利用量超过1000万吨标煤。其中,生物液体燃料贡献率为10%,生物质热利用贡献率为90%,同时建成一批产业化示范基地。到2020年,建成能源林1678万公顷,林业生物质年利用量超过2000万吨标煤。其中,生物液体燃料贡献率为30%,生物质热利用贡献率为70%。

第7篇:生物燃料政策范文

【关键词】 生物质能发电 金融支持 建议

生物质能发电主要是利用农业、林业、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等生物质能为原料,采取直接燃烧或气化的发电方式,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一种,属于其他能源发电。生物质能发电作为新兴能源产业,被列入“十二五”规划中支持产业,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扶持行业发展,各银行也逐步开始提供相应金融支持。如何看待行业未来发展,全面准确地把握行业风险,提高金融支持的精准性和科学性,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行业发展现状

从2005年开始,国家发改委批复国信如东、国能单县、河北晋州3个秸秆发电示范项目,我国生物质能直燃发电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装机容量和投资规模逐年增加。截至2011年底,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36万千瓦。国内各级政府核准的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累计超过了170个,已经有50多个项目实现了并网发电,投资总额超过600亿元。“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国内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不低于1300万千瓦”,国家在相关行业政策上给予了一系列的优惠,随着产业政策的逐步完善,生物质能发电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由于生物质能的资源因素和生产特性,生物质能发电行业的区域分布特征明显。全国的一半以上项目装机容量集中在华东地区,尤其是江苏和山东两省;约20%在中南地区。投资主体包括国有、民营及中外合资企业。目前,国家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中国节能投资公司等企业均投资参与了建设运营。已核准的发电装机容量最大的生物质能发电企业分别是国能生物和武汉凯迪,这两大集团的总装机容量占全国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

按照生产技术的不同,目前生物质能发电主要包括直接燃烧发电、气化发电、混燃发电和沼气发电等四种。目前我国应用较多的为生物质直燃技术,其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包括生物质燃烧控制技术、直燃锅炉技术、炉前给料技术及生物质锅炉和给料设备。我国生物质发电还处于初级阶段,核心技术领域缺少自有知识产权,发电装备如锅炉、燃料运输系统等重要装备大都依靠进口。即使部分主要设备国内也能生产,但国产设备转化率低,能源消耗量大,间接增加了生物质能发电的生产成本。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国产化生物质直燃锅炉及给料设备都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中温中压75吨/小时循环流化床生物质锅炉及130吨/小时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生物质锅炉都能够批量生产。循环流化床生物质锅炉因自身技术标准高,对秸秆燃料混烧适应性较高,适合多种类型的燃料同时掺烧或纯烧,符合我国生物质燃料的基本状况,是目前我国生物质发电所采取的主要技术和装备。

生物质发电企业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售电收入、CDM收入和其他收入(如卖肥料收入、政府临时补贴)等;而成本主要有经营成本、建设成本、其他成本等几个方面。目前我国生物质发电厂执行统一的上网电价0.75元/度电,而平均成本在0.70元/度电左右,其中燃料成本0.40元以上,再加上管理费用0.25元左右,基本属于微利状态,经济效益十分有限。

决定电厂效益的主要因素是经营成本,而经营成本的高低是由燃料成本决定的。燃料成本占经营成本约70%,由燃料收购价格、运输费用、储藏费用组成。要想电厂盈利,必须降低燃料成本。如果燃料价格达到300元/吨以上或燃料成本达到0.50元以上,电厂必然亏损。整体来看,在目前情况下,生物质发电项目盈利能力较为有限,抗风险能力一般。

二、行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生物质发电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在建项目也越来越多,但是从全国整个生物质发电行业来看,大多数企业还处于亏损状态,少数情况较好的企业利润也不大。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生物质发电燃料问题。燃料问题包括燃料收、储、运和燃料收购价两部分。我国秸秆等生物质总量丰富,但是分布分散,并且秸秆的收获具有季节性,可获得量有限,再加上部分地区直燃发电项目分布密集,秸秆收购竞争激烈,使得收集成本高,燃料收购困难。同时,由于秸秆体积蓬松,堆积密度小,不便运输,运输成本相当高。因此,直燃电厂必须在电厂周围设立秸秆收购站,以收集、打包、储存秸秆燃料,再集中、定量向电厂输送。但是收购站的建设以及运行管理的成本较高,以江苏国信如东25MW秸秆直燃发电项目为例,在电厂周围设立4个收购站,每个收购站的占地面积约26700m2,建设成本需要300万元。燃料成本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生物质电厂的经济效益。

2、生物质发电设备问题。设备制造问题包括锅炉效率低和设备运行稳定性差两部分。

(1)锅炉效率低。据了解,从丹麦BWE公司进口的高温高压水冷振动炉排锅炉,其秸秆单耗可控制在1200g/kwh以下,有的甚至可低于1000g/kwh。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秸秆收购价上升到400元/吨,燃料成本也不会超过0.5元/千瓦时。而我国多数生物质发电厂的锅炉效率都比较低,有的还不到80%,中温中压锅炉的秸秆单耗为1600―2000g/kwh,其中有的单耗已愈2000g/kwh,势必导致燃料成本的增加。此外,各个生物质电厂的秸秆收购价普遍较高,燃料成本高达0.40―0.60元/kwh,再加上财务成本、设备折旧等相关费用,即使销售电价0.75元/kwh,生物质电厂也难以盈利。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大力开发高参数生物质锅炉,以降低秸秆单耗,提高锅炉效率。目前国内的生物质发电项目盈利能力普遍欠佳,大多处于亏损或保本边缘。

(2)设备运行稳定性差。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起步较晚,基于燃料特点的上料、给料系统和锅炉开发、优化还不到位,导致上给料系统和锅炉难以很快适应燃料特点,进而影响设备运行的稳定性,造成发电量降低和维护费用增高等问题。调研发现,许多生物质电厂都经历了2至3年的不稳定运行期,有的仍在技改之中,最长连续生产时间仅为3个月左右,最短者还不足1个月。目前介入生物质发电锅炉的制造商均为中小型锅炉制造厂家,在经济实力和利润空间较低的情况下,许多设备制造商不愿意开展相关科研攻关,致使设备改进与更新步伐极为缓慢。

3、CDM收入前景不明朗。生物质发电项目符合国际CDM履约项目,目前我国大部分生物质发电项目均实现了注册,但《京都议定书》第一个履约期到2012年到期,2012年后新建的生物质发电项目能否获得减排资金支持,前景不明朗。对于生物质发电企业而言,如果成本可控又拿不到CDM补贴,那么只能是保本微利甚至亏损。

三、行业风险特征

对生物质能发电行业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风险:第一,燃料供应风险。目前,燃料来源供应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秸秆等燃料供应、收集、运输模式落后,直接影响电厂燃料供应总量和速度,进而影响生物质发电厂的正常运营;同时秸秆发电项目对成本的控制力不强,因此,燃料供应不论在数量上还是成本控制上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第二,建设和运营成本高的风险。生物质发电厂建设投资成本高,单位投资成本一般为8000元/kW―10000元/kW左右,相当于火电厂的2倍;在运营期,生物质电厂运营成本平均在0.70元左右,如果经营管理不善,经营成本高于上网电价将形成亏损。第三,技术风险。生物质发电复杂的燃料供应系统和锅炉燃烧技术,完全不同于常规火电机组,在技术层面上也是一道很高的门槛。如果采用的主要设备不能适应燃料种类,引进设备、关键部件不能顺利到位、安装,关键设备、部件的知识产权、专利存在纠纷;自主开发设备的成熟性及运行指标不能达标,都有一定的技术风险。第四,抵押担保风险。生物质发电项目可以采取几种担保方式:一是可以以建成后的有效资产作抵押,但专业设备的处置难度较大。二是采用收费权账户质押,但收费权质押对于银行债权作用有限,不能真正缓释信贷风险。三是如果采用第三方担保的方式,就要注意考查担保方的实力。第五,与项目建设运营有关的其他风险等。如资金风险、电厂经营管理风险、外部条件导致的工程延期完工风险、行业政策调整或环保标准提高的风险等。第六,对集团客户而言,还存在以下风险:一是关联交易及资金挪用风险。集团与子公司之间股权关系复杂,关联交易频繁,仅在生物质电厂建设和投资方面,股权转让就很频繁,不排除集团内部公司之间为利益输送而转让股权。而且,集团资金一般由总部统一调度,存在着挪用信贷资金的可能。二是多种经营风险。集团与子公司之间,经营范围广泛,投资项目较多,涉及面广,可能出现因摊子铺得过大、战线过长、主业不突出,多种经营效益差的风险。

四、金融支持行业发展的建议

生物质能发电属于国家支持行业,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因此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燃料供应、发电效率、技术稳定等方面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运行中有诸多问题,因此,在对生物质发电企业进行金融支持时,要充分考虑目前行业发展不成熟所带来的各种风险。第一,适度把握政策,确保项目建设合法合规。根据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要求,电力项目的开工建设需要国家相关部门核准通过,其核准重点在于确保项目在环评、国土、用水、电网接入等方面合规。因此,选择金融支持的生物质发电项目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国家行业规划,以取得国家发改委核准为前提,同时环评、用水、建设用地、入网等须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复同意。对未经审批的项目、审批程序不合规或越权审批的项目,建议不予支持。第二,审慎选择项目。在具体项目选择上,要选择燃料供应充足有保障的地区建厂,如在粮食主产区秸秆丰富的地区,且每个县或100公里半径范围内不得重复布置;积极支持在粮食主产区建设以秸秆为燃料的生物质发电厂,或将已有燃煤小火电机组改造为燃用秸秆的生物质发电机组,在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部分林区和灌木集中分布区、木材加工厂,以稻壳、灌木林和木材加工剩余物为原料的生物质发电厂,审慎进入生物质原材料贫乏区、资源争夺激烈、产业布局不合理区域。第三,审慎选择客户。在客户选择上,要求自身具备较强的资本实力、现金流充沛、进入行业时间较早、具备投资运营生物质发电项目丰富经验的企业。优先选择中央企业、省级电力或能源集团投资的生物质发电企业。审慎进入股东实力弱、无电力运营经验的企业。第四,对不同的技术工艺采取不同的授信策略。不同工艺需要的成本和经济效益各不相同,建议有选择地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关键技术,设备性能稳定、技术已经国产化的直燃发电项目,审慎对待资源没保障、设备不稳定、发电成本难控制的项目和尚处于摸索阶段、技术还不成熟的生物质气化发电项目。第五,谨慎评估CDM机制对项目收入的影响。生物质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可取得相应的CDM收入。但是,CDM项目申请减排额认证的时间长、费用高,而且这部分收入有一定的时限性。由于《京都议定书》中关于温室气体只规定了到2012 年的减排目标,那么项目的CDM 销售收入也只能计入到2012 年,2012年后这部分收入就不确定。因此,应充分了解企业是否可通过CDM规划获取此项收益、合约的时间。谨慎评价通过CDM规划获取收益的可能性和收益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不应作为项目确定性的收入来源。第六,全面分析项目融资方案,对项目资金实行有效管理,同时落实贷款担保措施,确保担保的合法、充足、有效。第七,关注国家行业政策。跟踪国家对生物质发电行业、上网电价和环保优惠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关注企业的技术实力和设备运营情况以及项目实施情况,及时掌握企业的盈利及偿债能力变化,适时调整金融支持政策。

【参考文献】

第8篇:生物燃料政策范文

石油安全驱动了生物液体燃料产业

世界不少国家已经开始发展生物燃油产业(包括生物燃油加工业以及其相关产业,如能源农业和能源林业),其中共同的目的在于保障石油安全。巴西生物燃油产业利用蔗糖发酵制取生物乙醇,2002年消费量达到了104亿公升,替代率接近40%。

2004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为1.2亿吨,消费量为3.1亿吨,进口依存度达到了38.7%;国际能源署(IEA)预测中国到2010年、2020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到61.0%和76.9%。石油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的迅速攀升给中国石油安全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影响;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也引起了一些国家的顾虑。

国产的石油和石油替代燃料能否“养活中国”呢?与资源有限的煤炭液化和国内油气资源开发等手段相比,资源可再生而且潜力巨大的生物燃油技术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生物燃油产业将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

能源农林业的大规模发展可以有效地绿化荒山荒地、减轻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大量使用生物燃油对中国大气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也有着突出的意义:与化石燃料相比,生物燃油的使用很少产生NOx和SOx等大气污染物;生物质能源利用导致的CO2排放远低于常规能源。

到2050年生物燃油开发量如果能达到1.05亿吨(这一数据是基于能源研究所2005年“中国能源中长期开发利用前景分析”研究项目的生物质能部分的情景分析),则可绿化约3000万公顷荒山荒地,减排约3.1亿吨CO2。

发展生物燃油产业将为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相当的贡献

建设从能源农林业到生物燃油加工业的产业链将:

——带动农业经济和林业经济。

2020年生物燃油开发量预计为1900万吨左右,初步估算可给国家和地方创产值1000亿元。到2050年生物燃油开发量如果能达到1.05亿吨,将创造5000亿元左右的年产值、吸纳1000万个以上的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将:

——创造大量就业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就业。

可以吸纳1000万个以上的劳动力,主要是农村劳动力将:

——为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一方面,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提高了人均能源需求量,特别是人均燃油需求量;另一方面,城镇化建设需要与之相伴的产业建设和就业机会的创造:能源农林业(和生物燃油加工业)在这两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生物液体燃料的潜力

土地资源是生物燃油的矿床:

——有土地就有了生物燃油的原料地

——不能与农作物争土地

——应培育与开发粮、能兼收的能源作物,既产粮,又产油,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

生物燃油土地资源开发潜力:1.8亿公顷

1)农业用地

现有耕地1.3亿公顷,其中可粮能兼收的耕地0.043亿公顷

现有宜农荒地1亿公顷

扣除后备耕地0.0947亿公顷后,可作生物燃油的荒地0.26亿公顷

盐碱地0.1亿公顷

田坎地0.1亿公顷

沼泽地0.04亿公顷

可用于生物燃油的农业土地资源潜力0.54亿公顷

2)林业用地

林地面积2.63亿公顷

其中:有林地1.26亿公顷

无林地0.57亿公顷

宜林荒地0.54亿公顷

退耕还林地0.15亿公顷

可用于生物燃油的林地资源潜力1.26亿公顷

可用于生物燃油的土地资源潜力1.8亿公顷

土地资源分布

宜农荒地:主要在新疆、内蒙等2000万公顷

盐碱地:青海、新疆各自超过400万公顷

沼泽地:黑龙江、内蒙等大于200万公顷

田坎地:甘肃、四川、重庆等

宜林荒地:东北三省、内蒙、、西南

西北:新疆、甘肃、陕西

西南:云南、四川、贵州

大规模集约化种植和开发地区:新疆、内蒙、青海、黑龙江等

分散式种植和开发地区:东北、西南、西北等

中国生物液体燃料发展战略讨论

“以国家先期投入为主导,以企业、科研机构为主力”的技术研发战略

技术的成熟性和经济性对新兴的可再生能源产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少国家在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特别是美国。美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的核心战略是一贯的、明确的:以国家先期投入为引导,吸引产业界参与研制和开发长期(20年乃至50年后)可以发挥重大作用的关键技术,加速其商业化并形成相应的装备制造体系。

为确保生物质能研发及推广工作的开展,美国能源部计划在4年内投入500万美元研究经费,吸引相关单位对其拟定的项目进行申请。目前在美国已掀起新一轮的生物质能研发利用高潮,有大量的机构参与到该项目中。

中国借鉴美国经验、强化国家先期投入的引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考虑到中国政府对能源部门、农业部门的高度控制):关键技术的发展可以得到足够的资金;各种相互支持或相互竞争的技术可以在一个系统性的框架中得到公平的筛选和发展。

“以政策扶植为必要辅助,以市场机制为根本基础”的产业发展战略

能源农林业和生物燃油加工业是有显著的能源、社会、环境效益的产业,应当得到一定的政策支持,比如税收优惠、贴息贷款等。这对于起步中的新兴产业尤为重要。中国已出台《可再生能源法》,但和之前的《大气污染防止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相关法律一样,在对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支持上基本上都属于原则性而非操作性的法律;尚待具体、明确的规章出台。此外,中国常规燃油行业尚存在相当程度的垄断,制约了生物质液体燃料产业尽快进入市场。这类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国家政策。

美国的生物柴油产业之所以落后于欧盟,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相关激励政策的滞后。2004年底,美国总统布什签署的联邦公司税收法案中包含了对生物柴油的优惠政策,生物柴油的预期产量随之大增。

从长远来看,市场竞争机制是成本下降、竞争力提升的根本保证。

“少占、不占粮食耕地,充分利用林地、荒地”的土地利用战略

虽然中国耕地生产力还有较大提高空间,但大规模的能源农林业还是更依赖于中国面积巨大的无林地(属于林业用地)和宜林荒山荒地。

把林业生产和能源供给结合起来的思路对带动林业发展和增加燃油供给有着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在发展能源林业上显示了巨大的决心。印度总理称:“如果我们能启动从植物中生产生物柴油的麻疯果计划,那么就可能为3600万人提供就业,3300万公顷贫瘠干旱的土地就可以开垦成油田。”

目前,中国国家林业局已经开始重视能源林业的发展可能,并组织了能源林业相关的一些基础调研工作。

发展建议

开展深入的资源潜力研究

作为未来生物燃油加工业的主要原料供给者的能源农业、能源林业,其潜力和意义仍未得到充分重视,目前在这方面的数据极为缺乏,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部尽快开展如下工作:

开展土地可利用性的调研工作,包括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的种类、面积和分布;

各类可能的能源植物的适宜性,及可能的发展潜力和分布;

将能源农业、能源林业纳入农业、林业发展战略研究的范畴,制定切实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加强技术研发;

高产、高含油且环境适应性强的能源植物(作物)新品种的选育;

能源作物收获、储存、运输等相关技术和设备,高效加工转换工艺和设备的研发;

产品生产、质量和使用的标准化研究;

作为后备生物燃油技术的BTL技术的研究等

扩大产业示范

中国初步实现了以粮食为原料燃料乙醇的规模化生产,从发展的观点看,为来生物燃油必须以非粮食的农业和林业作物为主要原料,因此,必须加快扩大产业示范,建设各种原料的从能源植物种植到生产液体燃料的完整产业链的示范工程,为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扩大政策扶持范围

能源农林业和生物燃油加工业是有显著的社会和环境效益的产业,应当得到一定的政策支持。近年来,为推动生物燃油产业发展,出台了针对生物乙醇的补贴政策(对生物柴油还没有经济激励政策出台),但它属于随项目而定,缺乏连续性,还没有一套由国家主管部门出台的系统性的激励政策体系。

第9篇:生物燃料政策范文

[关键词] 生物燃料化工产业发展前景生物柴油产业燃料乙醇石油资源

一、前言

随着全球油价的不断飙升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开始重新考虑化石燃料的应用问题。化石燃料不可再生,而且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CO、SO及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采用优化燃烧的方式,尽管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污染与资源消耗,但是人类终将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因此,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新能源的开发。其中,以乙醇、生物柴油为代表的生物燃料已经成为世界运输工具的替代燃料。

二、我国生物燃料化工产业发展的现状

在国际生物燃料产业化风潮的促进下,我国生物燃料产业近年发展很快,受粮食产量制约,我国近期不再扩大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为了扩大生物燃料来源,我国已自主开发了以甜高粱茎秆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称为甜高梁乙醇),并已在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新疆和天津等地开展了甜高梁的种植及燃料乙醇生产试点。另外,我国也在开展纤维素制取燃料乙醇的技术研究开发,现已在安徽丰原等企业形成年产600吨的试验生产能力。在2005年,由石元春院士主持的国家专项农林生物质工程开始启动.规划生物柴油在2010年的产量为200万吨/年,2020年的产量为1200万吨/年。据专家估算,我国的甜高梁、木薯、甘蔗等可满足年产3000万吨生物燃料乙醇的原料需要,麻疯树、黄连木等油料植物可满足年产上干万吨生物柴油的原料需要,废弃动植物油回收可年产约500万吨生物柴油。如果农林废弃物纤维素制取燃料乙醇或合成柴油的技术实现突破,生物燃料年产量可达到上亿吨。因此,从理论上讲,我国生物燃料的发展潜力很大。但由于我国生物燃料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三、我国生物燃料化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生物燃料的关键是原料的供应,但我国生物燃料的原料资源明显不足,成本较高。我国粮食资源严重不足。目前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生产不具备再扩大规模的资源条件。影响生物柴油成本的最根本因素是原料。原料对生物柴油的生产的影响还有其需要大面积种植才行,虽然我国有大量的盐碱地、荒地等劣质土地可种植甜高粱,有大量荒山、荒坡可以种植麻疯树和黄连木等油料植物,但目前缺乏对这些土地利用的合理评价和科学规划。因此,生物燃料资源不落实是制约生物燃料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我国发展生物燃料的政策和市场环境还不完善。2000年以来,国家组织了燃料乙醇的试点生产和销售,建立了燃料乙醇的技术标准、生产基地、销售渠道、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体系,积累了生产和推广燃料乙醇的初步经验。但由于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发展潜力有限,为避免对粮食安全造成负面影响,国家对燃料乙醇的生产和销售采取了严格的管制。对于生物柴油的生产,国家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标准,更没有正常的销售渠道。

3.我国生物燃料技术产业化基础较为薄弱。虽然我国已实现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的产业化生产,但以油料植物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的技术尚处于研究试验阶段,还需要经过工业性试验后才能开始大规模生产。对后备资源潜力大的纤维素生物质燃料乙醇和生物合成柴油技术还处于研究阶段,离工业化生产还有较大差距。

四、我国生物燃料化工产业的发展对策

1.加强生物燃料相关的应用和导向性基础研究、生物燃料技术研发和产业体系建设。虽然近年来生物燃料发展很快。但总体来看,生物燃料仍是发展中的新能源技术。加强生物燃料技术的研究开发是促进生物燃料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议安排资金支持生物燃料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包括生物资源品种选育、生产和加工工艺等,特别要加大对纤维素生物质制取液体燃料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建议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建立能源作物和油料植物的育种和种植技术服务体系,做好能源作物和油料树种的筛选、改良和种植技术改进工作,建立相应的良种繁育基地和树苗抚育基地,为能源作物和油料植物的大面积种植提供种、苗支撑和技术指导。

2.开展可利用土地资源调查评估和能源作物种植规划、建设可靠的原料供应渠道生物能源资源是发展生物燃料的前提条件。就目前来说,具有丰富且稳定的油脂资源,是发展生物柴油产业的关键,仅靠零星的餐饮废油难以支撑行业发展。我国农林业生物质资源总量巨大。仅作物秸秆年产量就达7亿吨, 若利用微生物转化技术,具有1亿吨生物柴油的潜力。如果能源植物(如柳枝稷、芒草等)种植和微生物油脂发酵形成集成产业链。一些可粗放种植的高糖植物,如甘薯、木薯和菊芋等,也将成为微生物油脂的优良原料。

3.切实解决生物柴油价格和原料供应问题,建设规模化非粮食生物燃料试点示范项目。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2004年,我国棉籽产量800万吨。推算应产棉籽油180万吨,而当年棉籽油的消费量只有88万吨,每年棉籽油的消费量仅为推算量的一半。这就为生物柴油提供了一条重要原料来源。由于棉籽油品质不如大豆油和菜籽油,作为食用油消费的比例不断下降,因此,将棉籽油作为生物柴油生产原料是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