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精选(九篇)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

第1篇:家庭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久前,参加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进行的闲散未成年人犯罪调查的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关颖,通过对2千余名未成年犯和1千余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比较认为,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误。

据关颖介绍,该项调查列出了未成年人日常学习生活中涉及的学习功课、健康、体育锻炼、与同学交往、师生关系、业余爱好、思想品德、吃饭和穿衣、花钱、心理状况、闲暇活动等13项内容,考察了父母对孩子是否关心、关心的程度。

统计结果表明,未成年犯和普通学生的父母对孩子关心方面的最大差异,非常突出地表现在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不同。普通学生的父母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最高,都排在13项内容之首,而未成年犯父母对这方面的关心程度都在第4位之后,说明他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德是为人之本”的道理,“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使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出现致命的失误,以致孩子在做人最基本的问题上栽了大跟头--孩子尚未成年便走上了犯罪道路。

关颖认为,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现在有许多父母往往是一想到培养孩子成才,就很自然地联系到智力开发,一讲到家庭教育,认为就是盯住孩子的学习,而对于孩子如何做人的起步教育则忽略不管。

关颖说,事实上,家庭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从人的社会化过程来看,未成年阶段是人的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所以也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家庭教育的特点来看,它融于日常生活之中,教育与生活在时间、空间、活动上往往是统一的,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所以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比任何教育载体都更具优势,关键是父母要提高认识,社会也应当对父母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第2篇:家庭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传统家庭教育中德育职能至上,重视个体自我教育和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现代家庭教育的德育职能则逐弱化,出现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导致个体人格的缺失。因此,建立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成为必然。以《弟子规》为例,分析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在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和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的伦理道德教育居于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有着无可取代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有其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经验。因此,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价值,并将其发扬光大,完成其现代化转化,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而且对构建现代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传统的中国家庭指在中国封建宗法制和小农自然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家庭。古代中国,家庭教育中德育职能至上,视家庭为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重视个体自我教育。《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治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家天下的中国古代社会,齐家既是修身的目标,又是治国的基础。因此,如何“齐家”便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追求。

传统家庭教育把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作为其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父慈子孝、君义臣忠、兄友弟恭与贤妻良母的观念至为深入。“尊德性而道学问”,强调知识授受的道德化,从而使知识授受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在教学中培养道德,在道德训练中学习经典。因此,从儿童本身的生活体验出发来培养其尊老敬长的情感,最为自然最为贴切。因先天的血缘关系和后天的养育关系,儿童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对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家庭群体感的认同和对家长养育之恩的孝敬情感。这种天然的情感是维系家庭的重要力量。家庭教育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也是家庭教育获得细雨润物效应的基本因素。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存在,通过家庭教育可以有效地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塑造家庭成员的人格,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遵从社会意愿,成为社会的同质因子。但现有家庭教育的实然状况限制其应有职能的有效发挥,甚至出现负效和职能错位现象。表现在:1、在家庭教育观念上,一方面沿袭了传统家庭教育中的“光宗耀祖”、“望子成龙”等价值观念,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一方面又受现代社会主文化、各种亚文化甚至有意无意受某些反文化影响,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注意到家庭成员的多方面发展,但又忽视家庭成员人格主导方面—道德品质的培养,出现重智轻德甚至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致使家庭成员人格畸形发展。2、在家庭教育职能方面,忽视大众传媒在家庭中的有效利用,使其传递了大量不必要甚至有害的信息;社会还缺乏一套强有力的道德规范体系,使家庭教育中道德观念的培养处于茫然无措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中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牢固基础的德育职能的发挥;现存人才选拔制度引发了学校教育职能的偏颇,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生错位,弱化了家庭教育应有的职能,增加了家庭成员利用消极的亚文化甚至反文化中的价值观塑造自我、设计自我的可能性,使其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异质因子。

由此可以看出,现存家庭教育模式无论价值观念层面、教育职能层面还是具体的教育手段、方法层面都存在着不少局限性。转轨期的社会孕育着新型的家庭,需要全新的家庭教育,因此,从实践角度看,建立新型家庭教育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构建新型家庭教育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需要,也是对现有家庭教育反思的结果。同传统家庭教育相比,现存家庭教育的德育职能逐渐被弱化,逐渐被智育和其他一些功利性较强的教育职能所代替,出现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导致个体人格的缺失。现代家庭教育应强化其德育职能,尤其是摆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位置。古人主张“养正于蒙”、“教子婴孩”,就是要从小注意家庭成员道德品质的培养,把道德实践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使品德的不断提高与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统一起来。笔者仅以当前在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最被国学教育者看好的古代蒙学教材《弟子规》为例,进一步剖析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在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和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弟子规》从宋朝开始推行,流传在中国有近千年的历史。由于它通俗、易懂、易行,包含了大量思想修养、待人接物、饮食起居、生活礼规等做人的基本准则,特别讲究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曾经盛行一时,被誉为“便于诵读讲解而皆切于实用的”“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在进行青少年道德教育时,其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童蒙养成的教育思想,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并进行深人研究,使之为今天的青少年教育实践服务。

(一)蒙以养正,德教为先的家庭启蒙教育

现代家庭伦理建设必须抓家庭教育,不重视家庭教育,或者虽重视但不得其法,都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家庭伦理。儿童的第一学校是家庭,儿童在这里接受做人和做事的最初教育,打下一生立身成才的基础。家庭教育的特点是亲切的,随时随地的,启蒙重于知识,模拟重于传授,而父母是无法选择的首任教师。在对待父母和长辈的关系方面,《弟子规》特别强调儿童要听从父母的教导,养成听话、孝顺的习惯。儿童在幼年时期,尚未在经验和思维方面形成个人的主见,道德观念也不具备,需要父母的正确教育和引导。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人的最初道德观念、是非标准、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从家庭中得到的。所以强调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强调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特别是要强调家长根据社会生活准则,对孩子的行为活动提出要求,给予指导,并注意其表现,随时对之作出评价,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等是非善恶标准。

(二)勤奋严谨、生活有序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它广泛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和处事之中。在自身的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方面,《弟了规》认为,应使儿童养成生活有序、讲究卫生、珍惜时间的习惯。珍惜时间。学生时期是人生之基础,“少不学,老何为”。因此要“朝起早,晚眠迟;老易至,惜此时”。2、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晨必盟,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育定位;莫乱顿,致污秽”。3、正确的衣食标准。教育孩子从小应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念,主张“衣贵洁,不责华;对饮食,勿拣择”。4、良好的步履情态。“步从容,立端正”。5,稳健明哲的处事心理。“事匆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以上规范要求青少年抓住今日时光,讲究个人生活卫生。而现实中的青少年,衣帽不整者有之,奇装异服,生日宴请,攀比奢华,追求奢侈生活方式者有之。这也说明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提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事先做人,学智先学人,育才先育德,德才兼备,既要有才,更要有德。

(三)诚信克己、慎言向善,重视人际交往的道德修养教育

《弟子规》认为,道德目标一旦确定,就要重视个体道德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使道德规范转化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需求,并最终形成为一种制约一个人行动方式的习惯化的行为。在儿童教育中,它主要倡导儿童在诚实守信、见贤思齐、对人仁慈等方面进行道德行为习惯修养。1、诚实处好与他人关系。人别人房室应声音响亮地打招呼,“将人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借物须及时归还,“用人物,须明求;借人物,及时还”。2、言而有信,说话文明。“凡出言,信为先;市井气,切戒之”。3、语言谨慎,言必有据。说话吐字,要重而舒缓。“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4、正确认识和对待过错。明确“错,,和“恶”的根本界限,“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这对改正当前在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和问题,大有裨益。

(四)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情感追求教育

《弟子规》中反复阐释的“人则孝”、“出则佛”、“泛爱众”等规则体现出来的主要是情感追求。其中“人则孝”是感恩教育,“出则梯”是尊重教育,“泛爱众”是关心教育。

孝不仅是德之本,也是一切教化之根本与起点。因而,古代众多童蒙教育中都强调孝的内容,提倡“百行孝为先”,认为这是行为处事的基本和道德实践的起点。让孩子感父母之恩,报父母之恩,决不仅仅是培养一种家庭的美德,更是培养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人格意识。当代家庭,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过多关爱,往往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主义的性格,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不考虑家里的困难。很多大学生虽然知道靠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上学,却大把挥霍而对父母没有一丝感激;明明是贫困生,接受了热心人的帮助后,却想把受助记录抹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感恩,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是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产生的主动寻求回报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人性高贵之所在。因此,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让受教育者感受别人对自己的爱,体验理解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并把报答别人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念,是情感教育的重要任务。

尊重教育是满足别人被尊重的心理需要的教育,这种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教育,每个个体才能获得被别人尊重的情感满足。尊重他人,是一种爱心的付出,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互动。因此,对于儿童来说,培养他们尊重别人的情感尤为重要。在《弟子规》“出则佛”条中,我们看到的就是如何尊重人的教育。

第3篇:家庭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为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国妇联、省妇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如下贯彻意见。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进一步增强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现实紧迫感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下发《意见》,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意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分析了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新时期指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行动纲领,也是指导妇联儿童工作的根本方针。《意见》特别提出要“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强调“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求各级妇联组织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妇联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信任,为妇联儿童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妇联组织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意见》精神,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现实紧迫感。

二、明确任务,找准位置,形成指导和推动家庭教育工作的合力

各级妇联要把贯彻《意见》精神,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妇联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妇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切实加强领导,理清思路,找准定位,把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工作的重点,进一步明确妇联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家长,特别是母亲;主要任务是帮助家长提高素质,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主要领域是面向家庭,面向社区。要围绕家庭教育这一儿童工作的重点,找准位置,发挥优势,充分发挥妇联的品牌优势和联系家庭的工作优势,更加富有成效地开展家庭教育。为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地妇联将联合有关部门在适时组织开展全区《家庭教育“*”规划》的检查评估工作,对各县、区的家教“*”规划进行抽查,重点检查学习贯彻《意见》精神,加强家庭道德教育工作的情,通过检查,推动我市家庭教育“*”规划目标的实现。

三、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把家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科学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前提。一是各级妇联组织要以家庭教育工作“*”规划中的指标为目标,以“优教”为重点,以“学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为主题,加大家庭教育工作的力度,广泛宣传“优生、优育、优教”的科学知识和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咨询服务,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教子的水平和能力,拓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渠道,加强法制教育、品德教育、提高家长自身的道德素质。二是要深入开展“优生、优育、优教”知识传播与实践活动,上下联动,培训一批家庭教育工作骨干,树立一批“科学育儿、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好学校、好家长。三是各级妇联要因地制宜,运用各种有效形式和活动载体,广泛宣传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实践和经验,广泛开展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巡回演讲活动。更加富有成效地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春蕾计划、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等活动,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使之更加贴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题和实际需求。四是要以“六一”儿童节、“小公民道德宣传日”、“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等重要节日为契机,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扩大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影响力。各级妇联组织要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宣传媒体,积极传播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先进文化思想,使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走进千家万户。

四、加强家长学校的管理,深入调查研究,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家长学校是传播家庭教育知识,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一是要进一步做好家长学校的指导和服务,加强对家长学校的管理,使家长能得到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学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讲座和培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观、育人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完成从“自然父母”到“合格父母”的转变。二是要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宽办学渠道,因地制宜地扩大各类家长学校的数量和规范,积极推动创建广播电视家长学校,社区家长学校,双休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站,发挥家长示范校(班)的作用,实现家庭教育组织形式多样化。三是要特别重视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四是要深入了解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探索家庭教育的新趋势、新规律,使家庭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要争取相关部门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政策支持,为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提供政策服务。各县妇联要针对各自家庭教育的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题开展调研,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推动家庭教育进一步发展。

五、进一步深化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

《意见》中提出“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是引导和帮助儿童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实践活动和有效载体,有力推进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一是要以“五小”行动为主要内容,以推进小公民道德建设进家庭为重点,以培养新世纪合格小公民为目标,以亲子互动为特色,以家庭、社区和校外活动场所为阵地,深化小公民道德建设的“四进”活动;二是要把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与家庭教育、“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有机结合,同“美德在农家”和“文明楼栋”、“学习型家庭”等创建活动相结合,同星级户评选和文明村镇建设相结合;三是要依托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社区家庭教育咨询等阵地,广泛发动、精心组织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以“我做合格小公民”为主题,围绕儿童与家庭、儿童与伙伴、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儿童与自我五大基本关系,针对儿童道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出具有鲜明特征,符合儿童特点和需求,形成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使儿童在实践活动中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引导和鼓励儿童通过建立“环保小分队”、“红领巾小分队”、“绿色文明监督岗”等参与护绿、护花,清扫卫生,尊老爱幼,扶贫助困等公益活动,使儿童主动参与学校、社区和公共场所的道德建设活动。促进各项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四是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展“节约一天零花钱,帮助贫困小伙伴”活动;在每年“六一”儿童节、“公民道德宣传日”、“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9月)集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儿童道德实践、儿童道德建设成果交流展示活动,扩大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影响力;五是教育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对子女的思想启蒙和道德品质培养,支持子女参与道德实践活动、子女在家庭实践“五小”行动提供机会和条件;引导家长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做表率,与子女互学互动,在共同参与中获得提高。六是各县要重点抓好儿童道德实践示范基地建设,继续创建一批“五小行动”示范学校(示范班),建立命名一批小公民道德建设示范基地。

六、维护儿童合法权益,优化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切实维护好儿童合法权益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第4篇:家庭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未成年人 思想教育 道德建设

今天的青少年,明天的建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靠今天的未成年人去继承,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要靠今天的未成年人去创造。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民心工程、希望工程、基础工程,是从现在起就要抓紧、抓好、抓实的战略工程。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现状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没有道德,也无甚用处。”可见,德育应是整个教育的灵魂。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因此,对广大未成年人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更要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然而,根据中国心理学会对全国22个省的调查表明,约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其中包括情绪因素及人际关系因素。同时,16%的青少年表现为焦虑、强迫、抑郁等。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占16%至25.4%。这些数据以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逐年上升,趋向低龄化、智能化等事实表明,我国当前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状况令人担忧。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不力的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本人认为原因很很多,但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德育教育存在误区

1.德育目标定位失当。尽管我们总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但是在学校德育的实际进程中明显对学生的总体要求偏高,其结果当然是学校德育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成为“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则“笑话”:一所小学组织了两次主题班会,一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题班会,一次是邓小平理论主题班会。有意思的是,同一个城市的一所大学开展了两个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一个是“借东西要还教育活动”,一个是“禁止随地吐痰教育活动”。这两个学校的活动正好弄反了,小学生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肯定有难度,而那所大学里的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与学生的年龄结构又不太符合。

2.德育课程安排欠妥。由于在目标定位不明确,“加强德育”的结果往往是弱化了学校德育中的“道德教育”成分,比如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往往没有直接道德教育的内容。有人认为道德教育已经在小学的品德教育中有了足够的强调,但事实上小学生和中学生道德认知处于不同的水平。这一点美国等国的道德教育课程可作借鉴,其品德教育课程中从幼儿园、小学直到高中阶段的道德教育课程分别称之为“幸福生活”“你与我”“公民的品德”和“自我决定”。所以,道德教育也应当采用螺旋式逐步提升的课程模式,在不同学段都有适当的安排。

3.德育方法运用简单。德育实效不高一直是教育界一直关心的重要问题。“灌输”德育模式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我们不顾学生发展的实际,将成人社会想当然认为“重要”和“符合学生实际”的内容强加于学校德育。另一方面,许多不同学段青少年儿童关心且急需解决的道德问题,例如青春期的道德课题、问题、网络道德问题等等,往往没有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了现实与理论的错位。

(二)家庭德育教育的不足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但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一想到培养孩子成才,就很自然地联系到智力开发,一讲到家庭教育,认为就是盯住孩子的学习,而对于孩子如何做人的起步教育则忽略不管。这种反差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并不少见。

(三)社会不良环境的冲击

校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缩影,和家庭、社会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校园周边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良好校园环境的建设,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不可阻挡的影响和渗透力。现在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些不良环境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成为“电子海洛因”。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三、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措施

(一)提高认识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提

提高认识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能否落实的前提。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现在的未成年人将是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三支人才(党政干部人才、科技人才、企业管理人才)队伍的预备队。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这是一件大事,必须切实抓紧抓好。从未成年人的特点来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未成年人最大特点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里看起来是小字辈,其实是家庭中的核心,父母、爷爷、奶奶都在围着他转,他要什么,尽量满足。特别是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孩子,处在优越的环境里,有一种优越感,吃、穿、用追求高档、名牌,而且攀比,用于小孩的开支大大超过大人的费用。他们不知什么是艰苦,不知什么是勤俭。同志指出: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历史和现时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必须一代一代传下去。总之,我们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指示精神上来,切实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强化学校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分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三)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

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所以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将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充分发挥各类家庭教育学术团体的作用,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四)积极创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必须积极治理社会上的文化娱乐环境,加大社会不良因素的治理与监管,深入开展“打黄扫非”活动,加强对网吧的日常监管,严格落实不准在学校200米内设网吧、不准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等措施,发动社会多种力量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要增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实施精品战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要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要严厉打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切实加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工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要形成尊重未成年人、关心未成年人、帮助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展成才。

21世纪的今天,机遇和挑战共存。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神圣使命,也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坚信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将会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周显菁.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学校教育对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8)

2.张礼顺.关于中等专业学校德育教育的思考[J].班主任之友.2006(9)

第5篇:家庭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支持系统建构的必要性

1. 东西方道德教育的回归。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迅猛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的同时,道德危机也随之席卷世界各国。其突出表现为失业率猛增,走私日益猖獗,犯罪率直线上升,社会风气败坏,严重摧残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未成年人道德沦丧的现象极为突出,暴力、酗酒、吸毒等层出不穷。目前,西方国家正经受第三次“价值观浪潮”的冲击,在美国,人们把上世纪90年代的青年称为“不负责任的一代”或“漠不关心的一代”。在英国,有三分之二的青年人道德观念模糊,分不清对错,不知道该相信谁或把谁作为榜样。法国的青年被称为“被牺牲的一代”。德国的青年被称为“迂菲士(Yuffies)”,即不成器的人,或被称为“一代未知数”。

道德危机引发了人们对道德教育的反思,痛感忽视道德教育所造成的严重消极后果,纷纷呼唤道德教育的回归,强调未来的21世纪应该把道德教育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许多国家制定了重视道德教育的各项卓有成效的措施,美国的教改报告提出:“对共性的主张必须予以充分肯定。所谓共性,我们是指……帮助学生超越个人利益,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发展一种公民和社会责任意识,发展作为个人的他们如何能够为他们自己也是其中一员的大社会做出贡献。”1992年春天,美国一些行政组织与研究机构共同拟定的《阿斯彭品格教育宣言》呼吁向学生传授“尊重、责任心、可靠、关心、公平、正义、公民美德与公民素质”等核心价值观。美国前总统布什甚至强调“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家庭参与重新纳入教育”。在英国,道德教育的目标被定为:在掌握对人尊重、公正、合理、诚实守信等四个核心道德观念的基础上,处理好与亲人、社会、所有人、自然界和环境、上帝等的关系。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纷纷认识到要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德育目标从“智、德、体”改为“德、智、体”;新加坡将德育提升至国家教育政策三大基础之一的战略地位,并将其列为五育之首。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题为“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更是将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列为21世纪人类面临挑战问题的第一位。

在这种国际教育背景之下,我国也将道德教育列为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下面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提高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和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最根本的要素是提高本民族的整体素质,而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在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重视道德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成为各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共同特征,而不可否认的是,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

2.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性。

理论研究进一步证明家庭教育中重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美国学者普丽西拉·玛丽和安娜·布利克经过对日美两国的一系列比较研究证实,当两个人或两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基本相当时,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往往是道德水平。“现代日本社会基础的基本构成因素之一便是由过去保持下来的持久的坚韧的精神。……坚韧的品质深深植根于日本人的心灵,它萌发于生命的幼年,伴随终生。”这使得日本儿童完成艰巨任务的持久力比美国儿童强,日本雇员在公司中表现出强烈的完成任务的渴望,美国雇员则旷工率高。

中国近年来尤其重视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意见》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未成年人最早接受道德教育的场所。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子女的个性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不仅是父母对子女的思想道德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与学校教育相比,它还显现出启蒙性、感染性、长期性和全面性等特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历来有“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说法。

二、未成年人家庭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

1. 崇尚科技教育,轻视品德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大工业生产的日益蓬勃发展,科学技术创造出惊人的财富,展现出其巨大的魅力。科技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得到极大的重视,家长们过分高估科学技术的功利性价值和实用性价值,认为科技能够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产生了“科技至上”的思想。但是过于偏重科技教育而轻视品德教育造成严重恶果,一方面是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科技犯罪、道德颓废、人际冲突等。另一方面,人们发现科技是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同样残害人类。例如,二战中美国向日本投掷的两颗原子弹,日本侵略者在中国进行的细菌实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都成为人类心中永远的痛。而高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态失衡、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甚至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长期过分侧重科技教育的家庭教育思想造成了片面崇尚科技教育,道德教育却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

2. 教育态度溺爱放任与控制限制共存。

在中国现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下,家庭结构的多元存在向家庭结构的单一化转变,社会生活基本单位构成单薄。据上世纪80年代中期对京、津、沪、宁、蓉等五城市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核心家庭达到70%以上,直系家庭和联合家庭平均在30%以下。这就导致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对待子女的态度形成了两面性,一方面是2~6个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极度关注,由此产生对子女的过分娇惯和迁就。另一方面,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在生活上大包大揽,管教过度,剥夺子女参加适度社会实践的机会,关心社会和他人的权利。这样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集中在同一个未成年人个体身上,就必然使得子女在思想的成长过程中无所适从,造成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思想道德建设失败。

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支持系统建构的途径

建构完整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支持系统,应该根据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逐步建立四个支持系统,同时还必须确定其涵盖的具体内容。这四个系统分别为家校协调一致支持系统、家校社区三位一体支持系统、科研服务支持系统和政府支持系统。

1. 建构家校协调一致的支持系统。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才能保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开展,这包括家校对未成年人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手段等等的协调,以保证校内外教育的一致性,从而优化家庭教育的质量。

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家校网,是建构家校协调一致支持系统的重要手段。当前厦门市的大多数学校均建立了校园网,2008年8月更是建成了福建第一个家校信息交流的综合性平台——厦门网上家长学校,该网校是由厦门市委文明办、市教育局、市妇联与厦门移动共同联合建设的。老师、学生、家长将可通过互联网、无线网站、语音12580、短信、彩信等5种方式使用这一交流平台。这一平台将采集和分析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信息,并进一步探讨协调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学校角色和家庭角色,宣传家庭教育的范式与事例,使家校协调一致支持系统真正能够落到实处。

2. 建构家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支持系统。

《意见》中曾指出,“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所以在社区建立一个协调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关系,整合三者资源,发挥三者合力的系统就显得极为必要。这个系统所涉及的有共青团组织、妇联、司法、检察院、公安、出版传媒、娱乐场所等,且这个系统应该在一个具有较高指挥权力的机构下进行,其中心任务是建立一个不仅能够把未成年人成长的各个方面协调一致,而且总和效果大于分散运作。

如2008年,厦门市深化“三结合”教育体系建设,召开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现场交流会,在全市确定10个社区“三位一体”示范点、11个社区少儿图书馆、41个“绿色网吧”和23个“爱心网校”。建立社区文明督导队、基层“五老”志愿队377支,参加“五老”志愿队队员人数达到1?郾2万多人。为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成立了厦门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组织家庭教育讲师团深入社区、学校巡回演讲等活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初步形成。厦门市金山社区建立的家校社区三位一体支持系统更是极富特色,创出了成功的经验,成为社区家教的一面旗帜。金山社区建立了爱心园、文化走廊、家庭教育不锈钢书宣传板,科普走廊设家庭教育知识专栏,成立了青少年跳蚤市场、社区四点钟学校和未成年人三位一体科普工作室等,真正做到了把家庭教育工作重心从学校的家长学校转接到社区的家庭教育学校、转接到每个家庭,实现了“三位一体”;同时解决了城市社区的家庭教育工作“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的三个问题;社区的家庭教育学校建立了教育阵地、教育内容、激励机制“三结合”的长效机制。2009年7月,全国妇联儿童部邓丽部长在考察该社区时曾高度评价:“金山社区的四点钟学校在全国是个创新”,“金山社区家庭教育工作是全国城市社区家教工作的典范,金山经验值得在全省和全国有条件的城市社区推广。”

3. 建构科研服务支持系统。

围绕未成年人群体建立科研服务支持系统,可以保证落实未成年人的监护责任并辅助对其监护人的督查及教育。长期坚持,可达到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状况的数据把握及动态趋势监测的目的。

这样的科研服务支持系统在杭州市已率先建成。2005年初,共青团杭州市委和杭州市青少年研究所建立了域名为的青少年成长发展环境监测网,其主要任务是测量、监测杭州青少年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状况,研究影响杭州青少年发展的各要素的现状、相互关系及发展趋势,借此正确评价和预测青少年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点和作用,为制定有关青少年政策、编制青少年发展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进而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当然,在现阶段,这种监测仅仅还是一种尝试,有必要建立更多的信息采集途径以及覆盖面更广的网络平台,保证落实未成年人的监护责任。

4. 建构政府支持系统。

建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支持系统是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的,所以有必要建构政府支持系统。这个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经费落实与立法手段两个方面。

为了给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政府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如家校协调、社区保护、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都需要政府资金的支持。2007年,厦门市启动了38个义务教育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亿多元。市辖各区思明区、湖里区、海沧区、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等纷纷加大对申请建设的投入力度,仅思明区2007年一年就投入了2065万用于改善社区基础设施,这其中自然包括对社区家庭教育的投入资金。

政府立法手段主要指中央政府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如我国现阶段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部重要的法规。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日趋普及,网络技术对于开拓未成年人的视野与知识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就显得格外必要和迫切了。

第6篇:家庭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改进 小学生思想道德 对策研究

一、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一)思想素质方面

当代小学生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他们普遍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进取心,价值取向总体上体现了公平、效率、竞争、自立的时代特征。但是,不少学生深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影响,在其人生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的确立上存在较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社会责任感有所下降,学习目的更趋于现实。

(二)政治觉悟方面

现在的小学生普遍具有着较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关心祖国前途,希望民族复兴,关心时事政治,有远大抱负,政治立场坚定。他们能正确认识、理解并拥护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能旗帜鲜明地拥护改革开放。但是,也有一些学生政治意识淡薄,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够坚定,缺乏信仰、信心与信念,对祖国情感淡漠,随着年龄增长有发展之势。

(三)心理素质方面

由于小学生受到应试教育、家庭过于呵护等因素影响,有不少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反映在个性心理品质方面有诸如适应性较差、意志力差、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差等问题。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较弱,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者适应不良,如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行为障碍、社会适应障碍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我意识、保护“隐私”意识增强,对侵犯隐私的行为反应强烈。

二、小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国民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日益削弱,这也导致不少学生对传统道德的反叛,一些意志薄弱者或涉世不深的小学生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念,怀疑、否定、背弃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出现理想信念危机、道德行为失德、人生目标狭隘化和庸俗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利益日益多元化,由于利益的驱动,导致一些人私欲膨胀,形成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急功近利的错误观念,这也深深地影响了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

(二)学校教育的德智失衡

当前,许多小学的德育工作总是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在以考试成绩定成败的“应试教育”面前,小学德育大大削弱了,而智育则被抬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的文化素质可能会有所提高,但其思想道德水平却呈现下滑态势。这种德智失衡的顽疾,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师德师风也是影响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小学教师的师德师风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个别教师师表意识淡薄、自由主义思想泛滥、缺乏自尊自爱精神,自身素质离一个人民教师的行为准则和要求有很大差距,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道德养成。

(三)家庭教育的问题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发现,许多家庭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存在以下错误倾向:教育的功利性、实用性较强,只注重孩子的学习,虽然许多家长都开始重视道德教育,却还是停留在口头上,忽视孩子的道德修养;很多家长在道德教育内容上比较单一,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性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存在问题,如重说教,轻践履,方法简单粗暴;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重言传,轻身教。当前家庭结构出现许多变化,例如单亲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留守孩”家庭增多,这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三、改进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研究

(一)要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不同,采用的教育手段也会不同,导致教育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作为德育工作者应当纠正重智轻德的观念,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学生健康成长相适应的教育思想,顺利推动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必须明确教育目标

我们必须根据时展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设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切实可行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确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为基础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信念为主导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为最高目标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体系,切实加强和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彻底整合教育内容

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还必须与时俱进,例如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纳入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我们要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整合,使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符合时展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真正做到思想道德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要不断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成长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家长要承担起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子女做好道德表率;制定良好的家规,构建民主平等的家风,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构建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采用得当的家庭道德教育方法,注重言传身教,做到言行一致,帮助子女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参考文献】

第7篇:家庭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道德教育,德育为本,德育,家庭,教育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家庭本位"的农业社会,家庭是最重要的生产和消费的运作单位,因此,中国历来主张先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家庭教育的地位也尤为突出。为了护家族的和谐与稳定,古代思想家倡导"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等道德规范,形成了传统的家庭道德教育观。中国传统的家庭德育观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甚至是其他亚洲国家都有深刻的影响,对其进行梳理归纳,对今天的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传统社会重视家庭教育的原因

中国传统社会的德育思想中,家庭德育占有重要地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人的青少年时代工作之前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这段时间的思想基础没有打好的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品德取向,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家庭的德育教育,是有原因的。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家庭在维持生存和生计上的重要性很大,而个人的力量则微不足道,家庭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个人,家庭成为维持个人生存的主要工具,成为个人各方面生活的活动范围。"在中国,简直可以说,除家族外,就没有社会生活。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固然生活在家族的范围以内,少数的土大夫,除偶然出仕外,从生到死,也莫不活动在家族的范围之内,家族就象一个个无形的人为堡垒,也是每个人最安全的避风港。

由于家庭本位的原因,德育展开又是围绕家庭开展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能否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关系着社会是否能够长期安定发展。所以思想家都特别重视家庭的教育.尽管历代统治者和教育家有着不同的出发点或具体目的,但首重德育则是一种共识这种共识不仅停留于诏诰教喻和理论探索,而且也付诸在不同层面的德育实践中。

中国古代的的家庭德育思想.为我们今天的独生子女德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我国当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德育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或为了给子女的今天及未来提供更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忙于家庭物质财富的积累而忽视了子女的道德教育;或为了使子女能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拥有一技之长而片面强调技能教育,而放松了道德教育;或虽然对子女有严格的道德要求,却又缺乏以身作则的自律精神,不能形成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还有个别的独生子女父母仍然抱有"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忽视了子女的早期道德教育,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机。解决这些同题.我们可以借鉴古代家训中家庭德育思想的合理成分,扬长避短,推陈出新。而且,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家庭道德教育方式,中国传统的家庭德育思想,仍然是值得提倡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道德教育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教育。

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孝悌为本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的重点关注对象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协调,家庭关系也是国家秩序的逻辑起点。"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意思就是说:每个家庭都建立了良好的秩序,整个国家便随之稳定、繁荣。"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因此,中国古代普遍认为,对家庭成员的伦理教育,使之在今后的家庭生活以至于社会生活中,才能打下德行修养方面的基础。而伦理教育的重点,就是孝悌观念。《论语o学而》中孔子论述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表明孔子把教育中的孝悌观念放在了家庭德育的首位。孟子也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还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王庖麟的《三字经》中,也把孝悌放在了"十义"的首位:人之伦、父母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凡训蒙,需讲究。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思想普遍认为,家庭德育应该由人最基本的血缘亲情而广推天下,从孩子的亲亲本能入手,到长大知敬其兄长,这便是"孝悌",这两者就是德育的根本,有了"孝悌"便有了仁义,推而广之,就可以成为一个有德行有修养的人。

二、提倡仁爱

在中国古代家庭德育体系中,"仁爱"是"孝悌"之外一个重要的人伦原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家庭教育体系中很有特色的部分。仁爱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人的情感世界的纽带,也是一个人进行自我约束和自律的道德方法。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提倡仁爱的原因是希望在家庭生活中,人人相互尊重,相互关怀,形成浓浓的家庭亲情,推及到社会既是希望能够维护和谐的社会关系。

孟子说过「仁民而爱物孟子说:「仁者爱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孟子给我们的答案是,作为一个善良的人,我们应该爱人,同时,在接受别人的爱的同时要感谢,要懂得他人的付出。因为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又另一个人的存在产生的。我们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孔子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颜渊》所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罗光先生言:我的生命乃一大善,生命便常播散生命,播散生命所有.我和人和物相接触时,我愿以我所有播散给别的人和别的物,同时我也接受别的人和别的物给予我的善,我愿还报以善,这种善的往返,就是爱的旋律。

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第一、家庭道德教育要及早进行。

传统家庭道德教育强调一个"早"字。反应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家庭教育的积极主动的态度。人之一生.多有习气而成。盖自孩提一至十余岁,此数年问,浑然天理,知识未判,一习学业,则有近朱近墨之分。"童稚之学--当以先人之言为主。""幼而示之以均一,则长无争财之患;幼而教之以严谨,则长无悖慢之患;幼而有所分别,则长无为恶之患。"早期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避免形成不良道德品之后重新塑造的痛苦。"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知识,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之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之为则为,使之止则止。"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同时,中国古代认为孩子在幼年时期,是人生的最宝贵的时期,也是储备知识和形成道德素养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不失时机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然提起,尚可数行成诵。""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晋代葛洪说:"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显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学业和知识不断增长的时候,在知识增长的同时,能够协助其道德判断和道德精神的提高。

第二、家庭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反复不断加深的。

在《论语·子罕》中有记载日:"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及,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王通的《文中子·立命》中也谈及孔子先教《诗》、《礼》后教《春秋》、《乐》、《书》、《易》,体现了循序渐进思想。至南宋朱熹进而主张先"从细小做起,方能克得如此大。"王夫之也说:"大小粗细,俱学者所不可遗之事,而以小子属性之不齐,蛄且使其小且粗者,俾其事之易尽,而以渐得其理,然后授之以大且精者之事,而以用力之熟,扩充有自,则大且精者之事可得而学矣。"颜元在《颜元集·四书正误》卷三和《习斋记余》中也多次论及此道。

颜之推认为,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加深的过程。《家训》举例说:"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功业。"人的品质的形成,是一个由多次行为积累而后善成品质的过程。因此,道德教育不应局限于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的某些阶段,而应该贯穿道德品质形成的全过程。孩子长大成人,远离父母,甚至已经形成为三千人将领,年龄也已过四十,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家庭道德教育的结束,父母对他们仍有教育的义务。家庭德育的这种反复性、过程性,说明了家庭德育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经常不断地进行,才能最终"成其功业"。

第三、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注重教育的互动性、相互性原则。

家庭教育是一种双向教育,提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互动,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出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教育在互动性和相互性上的表现父慈子孝体现教育的双向性。中国古代家庭德育提倡孝悌的观点,但是在对子女的教育上的方法是很科学的。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不是单项的,父慈子孝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处理父子关系和进行家庭教育的基本观点.父慈子孝的观点是孔子提出的,孔子坚持"父父,子子"的主张,要求做到"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孔子认为做父亲的应该对孩子慈爱,但是孔子所说的慈爱,并非单纯的父爱,更不是溺爱,而是包含了教育的内容.《论语》中有关孔子教子的记载有两条,而这两条都是教儿子孔鲤(伯鱼)为学的.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另外一条是:子谓伯鱼曰:’汝为《周南》,《召南》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犹正墙胑而立也.其中就表达了孔子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劝导式的,而不是强迫式的。

注意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作用。颜之推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需要做出努力,教育者自己的行为和品德,对受教育者有很大的影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重要的不是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亲身示范。孩子对父母的仿效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勉强和强制,人在幼年的时候,思想尚未定型,最容易受到身边的人的影响,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往往对孩子有很深刻的教育作用。这样的教育方法也符合一般的德育教育的规律。

教学相长的观点体现教育的互动性

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人所倡导的师生之问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育传统。学生通过学习而知自己的不足,以此反省自己,努力学习。教师通过施教而知自己尚有不明了的地方,以此而自强不息,教与学两方面互相促进,教师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在历史上明确提出这一思想的当属《礼记·学记》,它说:"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论述了这一思想较好的还有韩愈,韩愈名篇《师说》记有:"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王阳明应当说是实现这一思想的楷模,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盖教学相长也,诸生类善,当自吾始。意思是鼓励学生"谏师",批评指出老师的缺点错误,而老师应乐于接受。王阳明还直呼"当自吾始",要从我做起。

四、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德育原则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而获得巨大成功的教育家。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通过深人细致地观察了解,能够准确地把握众多学生的个性特征-----即道德、智力、性格、能力、志向、年龄等方面的差异,然后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和教学,这方面的例证,《论语》记述颇多,最典型的一例是《论语·先进》中一段记载:一次,子路冉有两人都问孔子同一个问题,得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回答。这使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公西华迷惑不解。孔子向他解释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说,平时冉有做事退缩,所以要鼓励他;而子路胆量超人,做事鲁莽好胜,所以要抑止他一下。这种有扬有抑、补偏救弊的教育,正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辩证法。孟子、苟子继承了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并有所发展。孟子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及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指出为适应不同程度和才资的学生,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苟子则主张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实际,分别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并总结出九条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如"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等等。我国古代若干德育原则及对现在思想教育的启示

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现代价值

当代社会大多数家庭与过去相比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青少年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客观环境使他们学习兄友弟恭,容易滋养青少年自我中心等缺点,加上社会竞争逐渐激烈,父母更注重青少年的知识教育,而放松其品德培养,导致出现重智轻德,甚至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阻碍了家庭成员积极向上的人格的建立。因此,我们必须继承和发展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中的合理方面,发挥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的现代价值。

加强传统家庭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的德育职能。现代家庭教育中,德育职能由于社会竞争激烈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功利性比较强的教育职能,传统家庭教育倡导以德为先,古人主张"养正于蒙"、"教子婴孩",就是要从小注意家庭成员道德品质的培养,把道德实践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其耦合家庭血亲性的伦理意义。要在生活中不断的提升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必须从家庭教育入手。

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特别推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能持家,何以国为"的观念,从小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从小事细微处着手的理念,培养青少年先天下之忧而又,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当今社会的青少年,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中,对家庭和社会都多少缺乏责任感,也惧怕承担责任。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教育十分注重从社会需要角度,培养受教育者。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要使青少年从小形成对社会对家庭有责任感的心态是每个家庭首要的。

总之,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教育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上面所述,挂一漏万,但希望能对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启益。

参考文献:

[1]中国德育思想史[M]江万秀李春秋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第1版

[2]德育心理学[M]陈安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第1版

[3]家庭德育与子女成才[M]刘英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第1版

[4]中国传统教育导论[M]王炳照武汉: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第1版

第8篇:家庭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美德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时间培养

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成年期更加关键,但初中阶段同样也是道德建设的关键时期,是保证其正常发展的时期。现阶段,由于应试教育模式的引导,在初中生的家庭美德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使学生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惯和风气。因此,需要通过思想品德课程作用的发挥,对学生现阶段家庭道德进行有效的矫正。

一、家庭美德教育和思想品德课程的联系

一般而言,道德的培养始于家庭教育,成于社会教育,但就其中的重要性而言,学校教育并不会有所缺少。由于人类一般的性格成型期都是在学校生活中度过的,因此其道德水平的发展与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思想品德课程的设置,正是针对初中生现阶段的基本状况,意在初步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在学校教育这方面,对于学生家庭美德的培养上,思想品德课也需要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二、家庭美德培养方面的问题

就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状况而言,对于学生家庭美德的培养在成绩方面并不尽如人意,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家庭美德教育效果的缺失

需要承认,当前初中生在性格和价值取向方面非常不稳定,受到外界的偏向影响比较严重,而传统比较权威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信服力对于他们而言正在削弱。但是这些理由并不能够掩盖初中生家庭美德缺失的责任,至少在结果方面,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可以确定的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中,道德水平的下滑是其中比较受关注的一点,很多孩子在家庭中已经习惯了大家围绕,作为中心的感觉,因而很难体会到父母家人对他们的付出,在习以为常的情况下颐指气使,完全不考虑他人感受也是经常有的事情。一旦受到挫折,往往不是不知所措就是迁怒于人,这样的状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尽管还达不到多数的情况,但是它的普遍性已经足以让大家感到警觉。

2.对于家庭美德教育不够重视

必须承认的是,学校教育在品德方面的缺失是有其责任的,家庭美德的塑造尽管学校教育并非唯一的引导者,但是毫无疑问,

在学校受到的耳濡目染是初中生大部分时间的经历。而当今学校教育对于思想品德敷衍而过,只是略微地讲讲,然后一心关注学生成绩上,遇事就强调稳定压倒一切,不去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也不大可能做到让学生多分一点心在自身的品德修养方面。自身的缺位,是不可能通过其他方式来替代的,尤其是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特殊意义方面而言。

3.课程和实践效果的脱离

即便在课程的实践方面,不得不说在思想品德课程上还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道德的教育往往失之于空泛,在理论上讲得头头是道,实践操作方面却漏洞百出,学生无法联系实际,甚至产生抵触的心态都是可能的。

三、通过思想品德课程加强家庭美德教育

1.增强对于家庭美德的强调,充分重视学生情操的培养

全面发展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思想观念,即使有足够的能力,在错误的立场上也只会渐行渐远。对于学校而言,也绝不能仅仅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应当将学生的道德水平放在足够重要的位置上。

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并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却能够长时间持续性地影响其生命,家庭美德因为会影响最稳定的家庭生活,因而实际上影响十分深远。品德需要和知识水平保持一定的同步,否则一旦落后太多,必然会有不良后果。

2.注重教学方式,建立良好的品德教育氛围

在课程教学方面,应当尽量避免空泛的说教,用生动和富有联系性的语言来让学生产生亲近感。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心理的不稳定,所以更需要耐心的说理、系统化的教导,以保证学生能够

接受。

3.和家长进行充分沟通,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家庭美德修养

家庭美德的培养,最重要的还是需要联系家庭,家庭美德缺失的最重要原因还是父母和子女关系的缺位或者异化。因而在学校教育方面,需要有一定的外部结合,对于家庭教育采取一定的影响和配合,综合性地给予学生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保证其道德情操的提高。

学校在思想品德课程方面,需要保证学生能够接受,进一步愿意倾听和思考,而不是被动地灌输,过后完全扔到一边。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上,不能不注重方法,也许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重视,否则,可能会起到反效果。

第9篇:家庭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生;道德社会化

一、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道德社会化的内涵

在社会学视域下,社会化指个体在与社会客体的交互活动中不断接受所在社会的规范与要求,促使个体在意识与行为、角色、身份等方面朝着符合社会标准的方向发展并得以完善的过程。有学者从社会化过程发生领域的角度,将社会化内容分为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两性角色社会化、再社会化。[1]110人的道德主要包括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这三个方面是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2]道德社会化是指道德主体在后天的社会教化中通过学习,掌握所属社会基本的道德价值规范,形成道德意识,道德意识又将指导个体的道德行为,使之在身体力行的道德实践活动中不断获得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能力,进一步内化为道德信念,从而形成理想的道德品格的过程。丰富的道德活动体验又会促使道德主体不断加深、修正与完善自身的道德意识,更好地指导道德行为。个体就是在这样交互影响、持续反复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最终获得理想的道德人格的。中学生是指年龄处于11岁到18岁之间的青少年。[3]54中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是个体在中学阶段通过学习知识,掌握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形成道德意识并主动参与到道德实践活动中,锻造自己崇高的修养品德和道德人格,并不断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的一个循环过程。

(二)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特征

1.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处于时代变迁背景下的人们所承受的社会转型期多元化价值观所带来的冲击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强烈。中学时期正是形成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而中学生自身思想道德体系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不成熟、不稳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取向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多样的时代性。他们的身上保留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社会主流的思想道德观念与生活方式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度。[4]同时,他们又是思想活跃、标新立异、紧随时代潮流的群体,更趋向于多元价值观的选择。总体看,大多数中学生勤奋上进,目标明确,人生价值观多元而又积极,但也呈现出道德理想感情化、世俗化的消极倾向。[5]

2.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矛盾性

中学生在价值观选择过程中呈现的不成熟、不稳定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受到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后容易出现犹豫和冲突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他们意气风发,有着为国家建设奉献自己力量的崇高理想,但在人生规划中他们又更加关注自己的个人现实利益,将未来社会地位高低、金钱收入作为学习目的;他们有着较高的热情关注国家政治事务,但是在选择是否投身国家建设的实践中却表现出犹豫和勇气不足;他们会有同情弱势的思想认识,会为社会不公而愤愤不平,但是往往不会伸出实际的援助之手;同时,由于中学生生活经历较简单,没有经受过太多挫折、艰辛与困难的洗礼,往往表现出骄傲而敏感的姿态,心理承受力较差,对人对事的包容度也不够。

二、家庭教育对促进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发展的优势所在

家庭作为促进个体发展的初级群体,对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发展有着最基础、最深刻的教育影响,当然,也有着社会与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家庭道德教育具有早期性和持续性优势

个体自出生起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便是家庭,父母抱着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不但对其生命给予细心呵护,更是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便开始有意识地对其进行着启蒙教育。另外,个体所在家庭的种族、、经济状况、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以及其他成员的素养、交往活动等等都无不例外地对其道德人格的形成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正如美国心理学家A.拉琴斯提出的首因效应理论,家庭教育作为个体最早接受的教育,其成败对今后的社会与学校教育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是个体道德教育的“摇篮”。同时,在家庭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生活环境和教育者的相对稳定性保证了个体道德社会化教育的连续性,因此,家庭又是促进个体道德人格发展的“终生阵地”,对中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影响是基本而且长远的。

(二)家庭道德教育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优势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双重变化的时期,他们张扬个性,同时又极度渴望得到教师、同学、家长与社会的关注与认可。但是,由于学校教育自身的局限性,教师在同时管教几十个学生的道德思想时难免会出现教育的疏漏或顾此失彼的现象。而在朝夕相处的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个性特征、思想变化、优缺点的真实状况有着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了解。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以根据子女的个性特点和行为表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

(三)家庭道德教育具有亲情优势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联结而成的亲密组织,父母与子女之间这种天然的亲情关系无可替代,并且不可分离。父母对子女无私奉献的爱本身就是巨大的教育力量,将有助于子女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塑造健全的人格。在个体道德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这种“情”的教育往往比“理”的灌输更能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四)家庭道德教育具有生活化优势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丰富的“教科书”,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个体自出生起便开始受到家庭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教育。无意识的教育包括家庭、文化氛围、经济水平等等,也包括父母在生动活泼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价值观、修养德性、行为模式、生活习惯等渗透到子女身上。这种“不教而教”的教育影响将产生“润物于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影响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

“重智轻德”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占据着一定的主导地位,其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追求的境界等都影响着对子女成才标准的选择。一些家长受当下教育体制和功利化思想的影响,认为中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升入更高学府获得更高文凭,为未来取得高薪职业和社会地位作准备是关系子女一生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事情。因此,他们不遗余力地花费大量钱财和精力为子女“择名校”、报各种辅导班、请家教,但是却对子女的道德发展不以为然,认为智育的发展比起道德品性的养成更为重要。

(二)教育内容

“重基础轻高度”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家长逐渐意识到教会子女做人,培养其良好品德的重要性。但是,受家长自身文化素养、个性品质、精神境界高低等的影响,一些家长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内容多以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等基础性教育为主,对培养孩子责任心、团结协作、创新开拓和独立自主等品质的追求略显微弱。更少有对其子女进行尊重一切生命、关心他人和社会、保护环境、热爱自然、为集体利益牺牲自我利益、为人民服务等等更高一层的家庭道德教育追求者。

(三)教育方式

“重言传轻身教”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其生理的变化也促使他们的心理发生着激烈的变化。他们敏感而骄傲,既渴望融入群体,得到教师、同学,甚至家长的认可和关注,又追求特立独行、标新立异;他们往往意气风发、理想远大,但却不切实际;他们是幼稚而又成熟、依赖而又独立的矛盾体。但是,由于家长自身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方面的不足,容易忽略中学生的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一味进行说教,机械地灌输成长的要求,反而适得其反,引起子女的反感和叛逆。同时,有些家长往往将子女置于教育的对立面,而忘记自己本身也是影响子女道德教育的一面“镜子”,重言传轻身教,因此导致事倍功半,取得的教育效果甚微。

四、提高家庭教育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影响力的对策思考

(一)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促进家庭教育效能的实现

正确的教育观念是确保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评价标准选择的科学性的先导条件。要促进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发展,关键在于转变家庭教育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并帮助其树立正确、全面的成才观。家长应加强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以与时俱进的姿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并同时在道德修养方面进行再社会化,以提高自身素质。另外,家长应尊重个体成长规律,从子女的角度出发,根据其个性特点和成长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科学、灵活创新、活泼生动的教育方式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纠正其可能出现的成长偏差。中学生是敏感脆弱而又矛盾的发展性群体,家长在对其进行道德教育时应更加耐心、包容,本着客观与科学的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方式方法上讲究教育的艺术。

(二)加强学校和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促进家长教育能力的提高

学校作为一个专门提供教育的组织机构,拥有受过专业训练和具备专业职业道德、掌握专业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的教育者。同时,在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对其所实施的教育影响是有组织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而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生动的“教学课堂”,也是一个集聚信息、人力等的资源库。因此,我们要重视学校、社会与家庭教育的紧密联系,例如,加强学校对家长科学教养的综合指导并促成“家校”有效沟通的机制保障;借助社会的力量实施家庭教育指导计划,开设诸如像中国台湾地区的“家庭教育服务中心”类似的指导培训机构,或者如英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办的“家政课”“家长讲座”和“父母作为老师(PAT)计划”等等的教育活动。在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只有加强学校、社会与家庭的紧密联系、强强联合才能使三者形成“教育合力”,有效促进中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弓丽娜.试论道德社会化[J].黑河学刊,2010,(7):151-152.

[3]邵宗杰.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佘双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发展特点的实证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2,(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