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培训精选(九篇)

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培训

第1篇: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且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使学生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艰难。令许多教师苦恼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这些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们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冷峻思考。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社会环境因素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影响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的增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此外,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令人关注。由于留守孩子大多由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致使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可见,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的难题。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农村中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还不健全,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这样,学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健康教育工作。

3、师资培训因素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但农村中学的教师在这方面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编制矛盾突出,教师教学工作量太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农村教师接受了大量的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训,但不成系统,且具体要求也不够明确。加之近几年,农村学校编制紧缺,在岗教师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学任务已疲于奔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而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至少有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二是学生大多在校寄宿,与家长的沟通不够;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

二、加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

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近几年才引起重视的。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社会各界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关注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设置了课程,培训了师资,加强了管理,进行了督导。可以说,这项工作正逐步走向规范科学的发展轨道。但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

首先,社会对农村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仍然是教学质量,社会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

其次,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摸索,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而,学校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当问题发生了才引起重视,日常的教育工作还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与师资培训力度还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再者,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家庭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农村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我们在对部分家长中做了调查,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长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最关注的位置,高达75%的家长对学生青春期的教育科学不了解、不关心,高达80%的家长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懂。这就很难保证每一个家庭都能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心理成长的家庭环境。

由此可见,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切实加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显得刻不容缓。

1、加强教育督导。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估、教师评价的重要范畴。一方面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一方面形成适合农村学校及农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案,进行跟踪督导评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重视和加强。

2、改善学校管理。学校管理应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过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德育工作重要内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3、重视师资培训。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教师抓起,必须以良好的师资队伍为保障。当前,应特别加强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部门应把此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倡导所有教师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加强家长培训。针对农村学生家长的状况,学校应以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深入的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

5、关爱特殊学生。特殊的心理问题往往出在特殊的学生身上,关爱特殊学生是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关爱特殊学生应采取个性化的实施办法,将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学生,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第2篇: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作者: 武 玮

健康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幼儿的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待个人健康和公共卫生的态度,培养幼儿的各种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行为与习惯。因此,幼儿健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和鲜明的特点,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格外重视。然而,在当前幼儿健康教育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表面上重健康,实际上重智力开发;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安全,轻身体素质培养等等,这些问题制约着幼儿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幼儿健康教育的质量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改变观念,身体和心里健康都要重视。

《纲要》指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许多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教育方法、态度以及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有关。解决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可通过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为幼儿心理健康创建良好的环境、在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方法。在幼儿健康教育时,既要注重幼儿身体健康,还需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提高幼儿心理素质,让幼儿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第二,加强师资,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素质。

教师在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在对幼儿老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应该有的放矢,结合实际情况,查缺补漏。如果是缺少相关知识储备,则应丰富相应的知识;如果是教育理念不对,则需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观念;如果是教育方法不对,则需要帮助教师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宜的教育方式与途径,避免出现空洞和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通过培训,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规范其言行举止,有效提高其自身的专业素质。

第三,全面监管,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共同教育。

第3篇: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论文摘 要: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身心发展正处于由动荡逐步趋向成熟、稳定的关键时期,随着其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与发展、社会阅历的增长以及过早地面临择业、就业的巨大压力,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疾病,严重地影响着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就成为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

中职生,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依据中职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他们施加系统影响,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身心协调、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中职生所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对中等职业学校及其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应对,以维护和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加强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心理健康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人必备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通共识。学校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阵地。建立中职生心理健康工作机制是对中职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环节。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并通过对中职生进行心理测量,借以了解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以便进一步研究教育对象,从而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普及心理知识,帮助中职生掌握一定心理保健方法,促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达到自我心理调节之目的。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要注重心理知识的普及,又要讲究实际操作,增加心理训练活动在整个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如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人际交往等心理训练活动,优化中职生心理素质,开发中职生心智潜能,增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培养中职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进而提高中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使他们全面自由的发展。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校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中职生及其学习与成长的需要进行。

3、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素质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心理素质良好的师资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日本,对中等职业学校心理督导员心理素质与业务技能的要求甚严,必须具备心理学基础、心理辅导与治疗知识、精神医学与精神分析方面的知识及技能。而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相关水平堪忧。这方面的教师大都是由相关人员兼任,基本属于半路出家,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相当缺乏。因此,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技能的培训尤为迫切。对专兼职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理论培训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首先培训一批骨干教师,起示范作用;二是轮训各班主任,增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三是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促使他们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环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培养学生品德、陶冶学生人性、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此,学校应不断地美化校园环境,改善教育教学设施,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根据专业设置需要,建立社会实践与实习基地,丰富学生课外生活;重视校园教育阵地建设,多出反映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校报、黑板报、宣传栏,结合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电视台等媒体优势,充分发挥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比赛、表演、联谊及中职生社团等活动,这样不仅能使新生自进校门那天起,就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促使他们及时地转换角色以适应新的环境,而且也能帮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增进交往,增强自信,积极调整心态,进而明确自己生活的目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三、利用网络技术,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作为高科技发展的产物,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普及与运用,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众所周知,互联网具有平等性和交互性特点,它不同于传统的单向正面教育,从根本上消除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沟通障碍。因而利用互联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充分尊重中职生追求平等的个体需要,又能促进网上心理教育与网下心理教育的衔接,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利用互联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营造一个积极的、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为中职生提供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其次,精心挑选或编制包括心理专家最新理论成果及典型心理咨询案例为主要内容的相关多媒体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势,化说教为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再次,由心理专家主持并参与开设“心理聊天室”、“在线心理咨询”等活动,精心设计集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网页以吸引广大中职生参与。

四、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系统工程,是一个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日臻完善。在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学校与家庭对中职生的教育与影响极为深远。所以,学校在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既能发挥各自特长又能相互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乏有实行或家长专制、或溺爱纵容、或放任自流,极大地影响了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主动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家长转变教育方式,实现对子女的民主化管理,使子女在民主、平等、宽松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学生家长全面了解其子女在校表现情况,针对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动与家长协商解决。帮助学生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要求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其子女心理活动、情感及思维特征,注重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教育子女,促进子女人格的健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声扬. 谈中职生的心理健康,贵州教育,2004年,第7期。

第4篇: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一、转变观念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如果一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存在偏差,那么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则会无从寻求帮助,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对于农村学校,应科学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以及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教育管理部门也可以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座谈会等,更加有效的帮助农村学校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健全制度

教育管理部门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制定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监督管理制度,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估体系中。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考虑农村学校的实际,给农村学校提供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指导。农村学校也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比如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室等,明确相应的工作职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加强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活动直接的体现者和从事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及相关知识技能,是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和学校都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可以挑选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培训。同时,加强所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鼓励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四、构建教育网络

第5篇: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关键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误区、防范性期刊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体现滞后性

        在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标志是是否建有心理咨询室,似乎主体对象就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工作流程就是发现一起,解决一起,工作面窄。相比学生整体人群的的心理健康来说,认识是相当片面的。然而事实上,学生一旦真的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起的负面现象时,学校心理咨询室由于在 "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了解甚少。针对性地辅导并不能起到很好效果。因而说,不重视心理预防的话,学校心理教育容易走入"马后炮""事后诸葛亮"的尴尬境地。期刊

        (二)从业人员两极分化

        当前学校要么非常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缺乏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师大多是由教辅人员或老师兼任,他们一是在本学科教学经验不丰富,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要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严格准入,精心打造心理咨询室,购买仪器,添置设施,靠一两个专业心理健康教师打天下,把班主任、任课教师干脆撇开,唯理论、唯技术,孰不知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任是最有发言权的,把班主任、任课教师放在心理健康教育之外,是本末倒置的。

        (三)学校心理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新的心理障碍期刊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流失,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最终导致对家长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心理上有疾病学生及家长对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心理健康教育的度与规范

        (四)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医、德育工作混在一起等现象中小学普遍存在,因此,在资金投入上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期刊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走入误区的原因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教育行政部门把升学率看成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应试教育动机和思维倾向。在这种动机和思维倾向的支配,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一项尴尬的工作,他们经常把心理健康教育挂在嘴上、写在墙上,但就是不落实到行动上。另外,由于许多中小学的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观念陈旧,心理学知识储备太少,因此严重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普及,也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碍

三、如何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先导。"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多年的教育发展及教学实践证明:在学校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动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训

搞好教师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的中小学全部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派出老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发达农村地区学习、考察、培训与研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接受培训与自学相结合。把外出学习培训和自学紧密结合起来,购买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书籍,为老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再次,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通过校本培训等形式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研能力得到提升。期刊

(三)全员参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利用现行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另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与人相处,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适情绪。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家庭、社会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观念、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同时,中小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也会受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倾斜,这样,学校教育的结果易被家庭、社会的负面作用抵消。因此,学校应针对家长们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正确的教养观。

第6篇: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我是一名小学班主任,凭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热爱,在骄阳似火的7月,我参加了龙湾区第三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上岗C证资格培训会。此次培训请来的都是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有z周红五、钟志农、徐慧珠、庞红卫等。培训的内容有《心理健康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班级团体辅导,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健康》等。

在培训过程中聆听了众多专家的精彩讲座,他们都用一个个鲜明的事例阐述了心理健康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并且通过理论学习、小组讨论、自我剖析等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教育,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通过培训我还意识到要实现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的目标,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班主任。所以在这几天的培训学习中,我都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做好笔记,学好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学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心理健康培训就像夏日里的一阵凉风,扫去了我心头的烦燥,就像高山上的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几度迷惘徘徊的心灵,就像冲破晓雾的第一道阳光,使我豁然开朗!

钟志农老师的讲座,将我的目光紧紧地聚焦在大屏幕上。他对班级团体的辅导,独树一帜。他的方法、他的技巧、他的策略值得我们借鉴、值得我们学习。钟老师在讲座中说到:小学阶段学生发展的重要主题是养成一种勤奋、积极、进取的学习与生活的态度。“天天向上”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特质。我们不难发现新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学生脸上都是洋溢着对新学校、新生活的兴奋、期待与希望,上课的时候每个小朋友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争着回答问题。可是过了六年之后这些充满朝气的孩子脸上却写满了自卑无奈,追根到底是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家长、教师的负面评价使这些孩子自卑、自贬、消极麻木。

听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他成绩处于班级的下游,经常拖欠作业,是那种让人感到比较头痛的后进生。针对他的这种情况我经常当着同学的面批评他,久而久之,在我的严格教育下他的成绩反而下滑了不少。可是一年后,我发现这个孩子的成绩稳步上升,(当时的他因为成绩不理想,重读了一年)已经处于班级的中游水平了,我纳闷极了。现在回想起来,我终于明白了个中原委。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会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倾听。蹲下身子好好倾听孩子的心声,协助他共同解决难题。所以说这次的辅导让我走出了一个误区,那就是说教和辅导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这次的培训不光是对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有用,对班主任工作也是十分有利,少批评多疏导。

钟老师的家庭学习习惯培养中的“强化”步骤也令我耳目一新。在这以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布置家庭作业时,应该规定时间让学生完成是多么的重要。小学低段的孩子没有时间意识,通常40分钟完成的作业他们都要延长到两、三个小时。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孩子形成作业拖拉的习惯,对他以后的学习生活有弊而无利。而以结合作业多少分钟完成的评估形式、在封闭环境中独立完成作业等强化方式能有效地改变学生作业拖拉的局面,也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家庭学习习惯培养的辅导方式,使我们受益匪浅。

第7篇: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1.1缺乏宏观调控及有效的管理机制目前我国社区护理的组织及管理工作基本上是由各个医院或当地的地段卫生机构承担,虽然卫生部颁发了有关发展社区护理的文件,但尚无具体的规章制度和实施计划,仅有少数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措施[1]。国家卫生部门对此没有统一的规划,缺少明确的组织及管理机构。社区护理机构均没有形成独立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社区护理的从属地位。从医院到护理部的领导往往存在重临床护理,轻社区护理;重疾病护理,轻保健及康复护理;重院内护理,轻家庭护理的现象。护理工作走出医院,面向社会的“转轨”问题尚未很好地解决。各项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社区护理基本仍处于自发、无规范、无评价状态,终末质量评价缺乏明确统一、科学可行的标准。护理人员绩效难以量化,不能准确客观地比较业绩大小,极大地影响了社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同时,我国目前尚没有制定和建立专门的护理法律法规,使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没有充分的法律保障。缺乏宏观调控及有效的管理机制还表现在缺乏有效的政策、财政支持。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对基层卫生保健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较少,投入到社区护理上的资金更少。另外,政府对社区护理宣传、提倡的力度不够;有关政策及财力方面的支持不够,社区护理所需的交通、通讯、护理仪器和设备欠缺。缺乏宏观调控及有效的管理机制严重制约着社区护理的发展。

1.2缺乏社区护理观念,工作服务范围局限美国社区护理能够提供多元化服务[3],为不同层面的人群提供各种疾病的护理、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精神支持、语言治疗、健康访问、缓解疼痛以及生活照顾等多项目服务。我国社区护士大多从事传统的预防护理和家庭访问工作,主要为基础护理和健康咨询,较少进行潜在健康问题的干预。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设备的完善,许多社区护士涉及和参与二、三级医疗保健,并与医生合作,管理和实施各项工作。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服务仍以病人为中心,护理观念仍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的院内服务,而不是以健康为中心的社区家庭护理。护理专业价值和专业信念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对自身素质的提高缺乏紧迫感。工作局限在家庭访视,工作范围大多局限在测血压、静脉输液、肌内注射、送药、体检等,是以个案为中心的二级预防为主的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咨询、行为干预、社区人群保健等方面参与很少。家庭护理工作也有局限性。社区护士在家庭护理中的任务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4]。李春玉[5]调查表明,我国社区护士主要进行静脉输注、家访、测血压、肌内注射、送药等,以个案护理为中心。韩国家庭护理主要服务项目则包括健康咨询、定期的身体检查和化验、特殊的护理操作、运动、心理护理、手术和伤口护理、排泄护理以及给药等。我国家庭护理服务项目少,服务范畴局限,缺少对家庭的全面评估和对潜在问题的关注,服务模式单一。服务对象群体局限,主要服务对象为慢性病人和老年人,对于健康人及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孕产妇和儿童的服务较为欠缺。

1.3社区护士角色功能单一社区护士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医院科室封闭式临床护士的新型护理专业技术人员。社区护士是在一个相对开放、宽松的工作环境之中进行服务、管理工作,其工作对象、范畴、性质、责任要远大于或远高于传统意义上的医院护士。虽然社区护士同样担负着照顾、教育、咨询、组织管理、协调合作、研究等角色,但其职责在上述方面均有进一步的扩展。目前我国社区护士角色单一,主要担当照顾者角色,而健康教育者、健康咨询者、健康协调者、康复训练者、研究者角色功能发挥较少[6]。

1.4社区护理人员素质偏低章冬瑛等[6]的调查显示:在岗的社区护士学历以中专为主,占76.9%,尚有15.9%的护理人员无正规专业学历;职称结构以中级和初级为主;50%以上社区护士缺乏系统化、正规化的培训;在社区工作2年以内的占32.5%,3~5年的占48.9%。WHO提出社区护士与社区医生比例应为2∶1或4∶1。目前我国社区护士和社区医生比为0.5∶1,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6]。还有部分护士既缺乏临床护理能力,又缺乏社区护理服务经验。目前美国的社区护理主要由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丰富临床经验的注册护士承担。各层次护士总数约为300万,全国人口只有2亿,护士与人口之比接近2∶100,有1/3的护士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社区护士文化教育层次高,2000年在社区护士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达11.6%,远远高于医院护士7.6%的比例[3]。

1.5社区人群保健意识不成熟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密度大,经济相对落后,大部分地区群众生活水平低,平均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人口的整体素质不高,防病及保健意识淡漠,卫生习惯较差。同时社区护理还缺乏一定的社会认可和理解。目前,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单纯的技术性操作,以协助医生完成治疗工作为主。部分人群对护士的价值并不能真正理解,尤其对社区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未提高到促进人群身心疾病康复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高度。

1.6社区护理服务缺少专业特色社区与医院相比最大的特点应是方便、经济快捷,而方便快捷需要许多综合条件做保障。许多社区医疗机构护理条件简陋,护理设施老化,需要快捷时快不了,需要方便时反而不方便。理应政府投资的社区,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有点资金也多倾向了医疗,加之护理人员不足、整体素质不高、流动性大,难以形成专业优势。一些在医院已开展多年的特色服务如“人性化服务”、“宾馆式服务”、“专科优势服务”、“程序化健康教育”等在社区开展仍举步维艰。社区护理只能求生存,不能求发展。

2对策

2.1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管理机制宏观上卫生部应督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对社区护理的管理力度,要求其尽快出台具体措施和相关规定。其次,卫生教育系统应着眼市场需求培养一定数量的专门社区护理人员。政府有关部门还要给予政策和经济的支持。规范社区护理还包括建立健全明确统一、科学可行的终末质量评价标准。量化护理人员绩效,最大程度调动社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社区护理工作必须遵循以下三大原则:(1)社区护士必须满足社区内卫生服务需求,有责任感,能应用社区内可利用的资源,发挥护理功能;(2)社区内的弱势群体(老弱残障)应列为优先服务的对象,社区护理关系全人类的幸福,其对象不分种族、宗教、年龄、性别;(3)社区护理的服务对象必须参与卫生服务的计划与评估,评估是指对个体及家属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环境方面的评价,了解每个个体、家庭、团体以及整个社区健康的需求,以保证社区护理计划的落实。这些将是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就社区护理任务和目标尽快出台具体措施和相关规定。

2.2重视并切实加强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教育部、卫生部关于确定职业院校和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通知,加快加强护理人才的培养,其中提出加强社区护理教育的研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课程体系,推动社区护理教育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完善护理教育体系,中专层次已明显不适应新的护理模式,应加大护理专业大专、本科层次比例;大力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对社区护士要不断充实医疗护理新知识、新技术;改革护理专业教育课程结构,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内容,开设心理学、伦理学、人际沟通、老年护理、社区护理、营养与膳食等课程,形成体现现代教育观和护理观的全新的护理课程体系,完善知识结构;建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改进教学方法;从思想上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做到4个转变:服务功能从医疗护理服务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和身心康复转变;服务对象从为病人服务向为群体(家庭、社区)服务转变;人才培养、岗位培训从临床护理向社会医学、心理医学、行为医学等边缘性学科转变;工作方式从院内护理向院外、社区、家庭服务转变。

2.3合理配置社区护理人员,并进行规范化培训加强对社区护士的培训是社区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一方面,一名合格的社区护士可能同时负责内、外、妇、儿等几个专科病人的护理,必须全面、熟练掌握全部护理知识和技术。因此,对社区护士进行全面护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十分重要。另一方面,病人在院内治疗所需要接受的各种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家庭吸氧机以及各种电子治疗仪等,分别由医生、护士和其他技术人员负责,而在社区服务中就不可能分工过细,护理人员必须了解相关知识和技术,以便更好地提供服务。因此,要加强对社区护士进行临床心理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社会学、伦理学、现代电子技术及有关仪器使用等方面科学知识的培训。建立以全科护士为主体的社区护理服务技术队伍。只有加快全科护士的培养速度,才能使社区护理得以提高、发展,并具有特色。在全科护士的培养上应有长远规划,建立完善的培训措施和计划,将妇科、儿科、老年护理、急诊救护、心理学、计划生育、免疫学等纳入培训内容。与医院挂钩,走出去,请进来,定学时,参与医院的护士培训和考核,根据需要选派护士去医院学习进修。引进受过系统教育、素质较高的全科护士,提高待遇,留住人才。定期举办社区护理研讨会和社区护理进展学习班,使社区护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突出[7]。

2.4规范陪护工作,实现陪护服务社会化社区的老人、慢性病人、产妇是需求陪护的重要群体,有的需长时间陪护,短则几个月,长则1年甚至几年。陪护工主要从事一般生活护理和部分基础护理,是医院及社区护理工作外延的重要部分之一。针对社区群体的特点,(1)将陪护工作纳入社会化管理,委托给陪护公司负责,社区与公司签定合同,由公司负责陪护工的招聘、考核、培训、管理等;(2)有计划地接收和培养一批有学习经历和护理实践的专业陪护工,逐渐替代不正规的保姆式陪护工;(3)严格陪护工的招聘条件,如学历、年龄、身高、整体素质等,确定岗前培训内容,明确岗位职责,凡未经岗前培训或培训不过关的不能上岗,不能按要求履行岗位职责或群众不满意的应及时解聘,让陪护工作成为社区护理的一部分,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4)统一陪护服装和用语,严格陪护行为,规范陪护程序,在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上做好监控并及时评价反馈。

第8篇: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合作;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6)01-001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 2016.01.010

[本刊网址] http://

前言

近年来,“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频频出现抑郁、自残、自杀等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靠高校进行简单的灌输式的强制教育,更需要学生家长的大力配合,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矫正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培养个体心理品质。

一、家校合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013年5月,郑州某高校一女生频繁恋爱,每次失恋后暴力自残。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老师经过了解之后发现,她从小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和父母没有太亲密的接触,当她长到十几岁青春期时,父母才回到她的身边,原本就和父母有些生疏,加上父亲的体罚管教,这成了其日后恋爱关系中最大的心理障碍,也让她产生了自虐的倾向。

2014年4月,河南某大学一名风华正茂的硕士研究生在宿舍内自尽,该生自杀前留有遗书,说明其选择自杀的原因是被父母期望、学习和工作上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于是选择了不归路。学校面对几代单传、痛失爱子的家庭,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支持,尽最大可能地解决该生的丧葬及亲属到校的食宿等所有费用。当事情接近尾声之时,情绪逐渐稳定的父母向学校提出经济赔偿要求。

高校管理者对此类事件已并不陌生。从类似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由于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大、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因素或是其它原因导致的心理问题,其背后都反映出相同的问题:第一,面对危机事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遭遇严重挑战。第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家长也需要充分发挥其教育者、支持者、监管者的作用,通过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步。

家校之间的合作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更需要家庭和学校两个教育主体的通力协作。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其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健康的心理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成就事业的基础。家校间的良好沟通便于及时有效的采取针对性措施,有的放矢地处理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大学校园学生人数众多,由于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智力和能力倾向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等因素,使得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个体特征,其所面临的心理问题类型、程度、成因复杂多样,教师在对学生个体心理变化的把握上有一定困难,如果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校方可以更便捷、更深入地全面了解学生。高校可以利用家庭的教育资源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便于老师和家长沟通,适时洞察学生心理变化,在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预警阶段,就能通过家校双方合力予以干预,从而避免危机事件和严重结果的产生。

二、家校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通过对河南地区十余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各高校在家校合作方面都采取了不同措施,有的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纳入到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体系中,如在《致新生家长的一封信》中邀请家长参加学生毕业典礼;向家长赠送《没有上锁的保险箱――写给大学生家长》;邀请家长畅谈新生培养计划,家长主动提出对学校专业培养方向的修改意见;有些学校寒暑假给学生家长布置“家庭作业”,作业内容是假期里至少主动找孩子深入交谈一次,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告诉孩子他(她)做的哪件事最让父母感动,二是告诉孩子父母曾为他(她)付出了什么,三是父母对孩子的将来有什么期待或要求,然后假期过后通过信函的形式将相关信息反馈给辅导员……一系列的措施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调查显示,在家校合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重视程度较低

较多的家长参与意识薄弱,他们更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学校的合作仅限于学习方面,而大学期间考试次数较少,平时对学生的关注不多,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往往忽视。更有家长认为教育和疏导学生的责任全在学校,忽略自身在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责任和义务,忽视了言传身教的力量,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童年或青年时期就因家长自身的言行、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或是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如父母的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等受到影响。有些大学生认为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做法比较单一,只是在新生入学时发些宣传单或是发本《新手入学手册》,主要关注的是学校管理和学业成绩,对家校合作只是流于表面、做做样子,起不到实质性作用,更无法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融人到家校合作中。

(二)沟通贫乏,流于表面,推进困难

在为数不多的开展家校合作的高校中,经费投入少,没有专门负责实施的机构,这就使家校合作在活动以及沟通方式上受到限制。高校在与家庭的合作中重在自我宣传,如新生入学时的家长会、校园开放日和日常一些简单的信息沟通,这种合作比较注重形式和对外宣传效果,缺乏实质性作用,往往很难引起家长主动配合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兴趣。由于大学生人数较多,大多数学生离家较远,高校往往只有在出现危机事件后临时通知家长,只要少数家长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事先了解或对危机事件能客观理性对待,多数家长到校与教师共同面对危机问题时往往带有消极负面情绪和抵触心理,甚至会有极端情绪,这种情况下有效的家校合作就难以顺利开展。

(三)缺乏严密计划性,难以形成完整体系

科学严密的活动计划不仅是家校合作活动开展的指南,而且对活动有效开展和取得实质效果起到促进和保证作用。然而过半数的被调查高校对家校合作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内容缺乏一套整体的计划,即使有也多是纸上谈兵,没有严格的实施。高校大多数只是为了解决已经出现的危机事件而临时通知家长到校,在危机预警阶段没有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家长对学生情况的漏报瞒报、高校忽视与家庭的沟通等,都会造成学生信息分析不到位,延误缓解或是消除危机的最佳时机,最终导致危机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家校合作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培训,充分重视家校间沟通

1.可以借鉴现有的家校合作方面的经验,建立从事推动家庭、学校和社会合作的专门组织,致力研究、改革家校合作。学校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内容丰富的专题讲座,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使家庭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2.对家长进行短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每个家庭的文化背景、经济情况、家庭结构以及心理教育文化的不同,影响着家长参与教育的行为,自然就关系到家校合作的进行,进一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差异,高校利用新生入学或寒暑假时,采用研讨班或工作坊等方式对其家长进行短期培训。内容涉及帮助子女更好适应大学生活、更好与人沟通、大学生涯的规划、情感困惑和心理问题的面对与解决等等。

3.高校教师是家校合作中的另一主体,所以高校要注重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建设一支具有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以充分发挥其在家校合作中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咨询者等不同身份的作用。

(二)建立内容多样、方法灵活、全方位的长效沟通机制

1.充分利用书信等传统通讯方式。书信作为传统通讯方式已遍布我国各个地区,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传统通讯方式将辅导员、心理教师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向家长通报,使家长能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向家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给出家庭心理教育和援助的针对性方案和措施。这一方式对偏远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尤为适用。

2.与时俱进,采用互联网、手机、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进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家校合作的深入推进也要跟随时代的步伐,电话、手机、微信、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也逐步融人到家校合作中。互联网的灵活性、便捷性、开放性、高效性、信息量大等特点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方式更加多样、覆盖面积增大、交互性增强、对话更方便,短信、QQ、MSN、博客等网络技术手段逐步受到重视,不懂的家长可以接受短期的培训或者由子女教授使用方法,及时与教师取得联系,能快速了解到大学生在校平时表现和心理健康状况,虽然因经济、地域等条件限制,有些偏远地区或贫困大学生现在使用这些方法有些困难,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经济发展,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3.进行家访或开家长会等方式面对面的交流。家访和家长会也是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通过教师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更具体、真切地了解到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便于高校为家长和学生“量体裁衣”,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虽然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但是对于学校所在地区的大学生、个别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援助等活动进行家访,还是十分必要的。

(三)整合多方资源,建立完善保障机制

1.法律和制度保障。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只有建章立制才能构建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才能保障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及监督权,才能从制度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落实。

2.组织保障。我国目前高校中家校合作多处于松散的状态,缺少专门的组织对其进行指导和规划,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更是少之又少。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社区资源,建立持久性组织,保障家校合作的连续性、规范性和长久性。在此可以借鉴国外相关经验,例如在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建立有相关组织。

3.队伍保障。通过制定相应任职资格标准,实行严格的聘用制度,把德才兼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吸收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建立一支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校辅导教师队伍。还要对教师定期进行培训,使他们与时俱进,强化合作理念,增强其开展家校合作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高校还要把开展家校合作作为考核、评估教育工作者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保证家校合作的实效性。

第9篇: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关键词】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措施

1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和目的

1.1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以积极心理学为主要理论支撑,从积极教育和积极心理教育等教育形式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同时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形式,利用家庭最容易和最便利的形式进行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从教育属性来讲,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能够利用家庭关心和家庭环境的特殊属性关系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完善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2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实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塑造健全人格、提升个人心理承受能力、提升个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目标。但是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具体的目标:第一,提升个人情感和情绪控制力,培养积极健康情绪。家庭父母能够通过家庭的特殊环境和家庭成员之间的P系进行及时和恰当的情绪教育,从而使其子女养成积极健康的情绪,能够良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感情。第二,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家庭成员能够通过一些积极的教育形式和方式使家庭心理健康受教育者认识到正确的人生态度,逐步的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从而使受教育者能够健康的成长。第三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品质。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全面正确的认识自己、肯定自己,从而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尊重自我、充满自信。第四,提升抗挫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家庭中的成员能够在受教育者经受挫折时指导其积极的面对挫折,提升其抗挫能力。同时受教育者能够和家庭成员一起进行相应的社会活动,从而经过社会实践教育形式提升其在心理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

2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

2.1缺少完善的理论指导

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因此良好的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完善的理论指导。但是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我国的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缺少完善的理论指导,从而造成家庭积极心理教育不能按照正确的形式进行。例如现在的理论体系没有对不同的心理问题的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出完善的理论指导,从而造成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同时现在的理论体系没有对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形式作出相关的理论指导,从而不能对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全面的分析。

2.2家长缺少相关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是实施良好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因此只有家长掌握了相应的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才能提升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但是从我国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来看,我国的家长缺少相关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在一些家庭由于家长没有掌握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技能而不能采用正确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些家长由于缺少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技能,从而只能采用单一的传统的说教方式进行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不能发挥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作用。

3提升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3.1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提出完善的指导理论

完善的指导理论对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根据我国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提出完善的指导理论。首先,国家要加大对家庭积极心理健康的研究力度,加大相关的资金投入,保证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更好的进行。其次,相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要与相关的家庭进行联系化研究,从而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更加全面合理的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理论。只有提出更加全面合理的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指导理论才能保证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支持。

3.2提升家长的教育技能

家长教育技能的缺失是制约我国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从多个方面提升家长在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育技能。首先,政府要开设一些公益性的培训场所,让更多的家长有机会接受相关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从而提升家长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其次,家长要进行相关的自主学习。家长要利用各种现有的方式学习和了解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技能,从而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只有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家长的教育技能才能正真的提升其教育质量。

3.3加强学校和家庭的交流合作

家庭和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重要的场所,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加强两者的合作交流才能正真的提升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家庭要和学校定期进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信息交流,从而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