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概念界定范文

课堂教学概念界定精选(九篇)

课堂教学概念界定

第1篇:课堂教学概念界定范文

关键词:课堂导入;教学研究;新手型教师;专家型教师

■引言

1. 研究背景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故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体会到情绪上的愉悦,以致能体验到情感上的积极态度. 毫无疑问,对于学生兴趣激发的关注应该是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都应该关注的.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该如此,它的主阵地应是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即引入环节.

课堂的实施者是教师,最后实施的情况取决于教师. 故在实施教学时,教师的自主成长非常重要. 教师的起点是新手教师,终点是专家教师. 从新手到专家需要缩短给阶段的差距.由于我国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的水平不高,尤其是中学数学新手型教师在刚刚入职时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他们在这段最关键的时期如果没有形成正确合理的教育理念,没有主动寻求规范的专业指导,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专家型教师则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甚至很难成为专家型教师. 在我国缺乏教师成长的系统研究,对新手型教师的培养很多方面没有根据教师成长规律对其进行有效指导,使得许多教师专业水平与教师技能停滞不前,这就使得中学数学新手型教师自主成长的研究显得更为紧迫,更富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在相关理论基础上加以分析,针对高中数学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课堂引入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分析新手型与专家型教师的差异,对新手型教师如何更好更快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2. 术语简介

在理论研究上,斯滕伯格(Stemberg)认为“专家型教师”就是具有某种教学专长的教师,而这种教学专长无法用一个严格定义的标准来衡量. 因此斯滕伯格(Stemberg)提出了专家型教师的原形观:(1)具有丰富的和组织化的专业知识;(2)在专家专长的领域里,专家型教师解决问题的效率比新手型教师更高;(3)专家型教师在某种程度上能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他们经常能重新定义问题,并且能够产生具有创造力和洞察力的解决方法.

对于新手型教师的界定,斯滕伯格(Stemberg)把刚走上工作岗位1-2年的新手教师或在中学实习的师范院校的学生定义为新手型教师,还有很多研究者把新手型教师定义为0-4年教龄的教师.

■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方面的比较研究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比较高中新手与专家型数学教师课堂引入的特点,让更多的新手型教师在课堂上使学生快速进入教学状态,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由于不同的数学课型应有针对性的、各具特色的课堂引入,才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为此,下面以高中数学新手与专家型教师为研究对象,从概念教学的引入、定理教学的引入、公式教学的引入三大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 概念教学的引入

概念学习是数学学习的核心.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错或者没有思路,原因往往是概念的理解上出了问题,故数学概念学习非常重要. 对概念课的课堂引入必不可少.

(1)新手教师

下面是高中新手型数学教师在概念课堂上的引入案例.

让学生看材料(幻灯):马王堆女尸千年不腐之谜. 一九七二年,马王堆考古发现震惊世界,专家发掘西汉辛追夫人遗尸时,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仍有弹性,关节还可以活动,骨质比现在六十岁的正常人还好,是世界上发现的首例历史悠久的湿尸. 大家知道,世界发现的不腐之尸都是在干燥的环境下风干而成的,譬如沙漠环境,这类干尸虽然肌肤未腐,是因为干燥不利细菌繁殖,但关节和一般人死后一样,是僵硬的,而马王堆辛追夫人却是在湿润的环境中保存两千多年,并且关节可以活动.人们最关注两个问题,第一:怎么鉴定尸体的年份?第二:是什么环境使尸体未腐?

该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且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相比较而言学生对图片及第二个问题更感兴趣. 首先,学生的想象力都很丰富,由图片及教师的描述很多学生都联想到了木乃伊,提出许多让教师无法回答的问题. 再者,该教师这样引入的目的本是让学生由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而引出对数函数,可是学生并不关注这个问题,而是关注第二个问题. 最后,该引入与书上例题类型相似,有了这样的引入在进行例题讲解时,显得重复.

由上文可见,新手型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利用图片、语言等手段,创设了一定的情景渲染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起到渗透教学目标的作用,但是他没有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没有充分考虑与教学内容的有机内在联系,也没有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而是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

(2)专家型教师

下面是高中专家型数学教师在概念课堂上的引入片段.

(1)我们知道,山坡与水平面、每天开关的门所在平面与门框的平面都形成一定角度,现在请大家把教科书随意打开成两个平面(随着张合的程度的不同,让学生可以感受到两个平面是成一定角度的,并且成角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让学生从感觉上认识到两个平面成角是有大小的),那么现在我们怎样来界定两个平面所成的角?

(2)现在请第一大组把书立成直角,第二大组把书立成锐角,最后一组把书立成钝角,然后在书脊上任取一点,在两个面上用铅笔分别引直线a,b,分与书脊这条棱垂直和不垂直两种情形,让学生用三角尺、量角器自己动手操作,比较不同情况下a,b,所夹角能否来表示二面角的大小.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发现只有a,b与棱都垂直时角是不变的,与所选点无关,且这个平面角的大小就是二面角的大小,从而引入二面角的概念.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专家型教师选用旧知、情景、实验来导入新课. 数学概念是在前人基础上的一个再认识,那么概念教学也是在前人基础上的一个再发现,在用旧知导入时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出发,过渡到新的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符合知识的发展规律. 在用情景导入时教师首先提供给学生丰富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或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由. 整个教学过程中衔接自然,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点. 概念教学是师生密切配合的一个创造性过程,专家型教师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从实际操作中体会概念的产生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是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

(3)比较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见,中学数学新手型教师设置的数学情境比较新颖,但缺乏从数学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常会出现对数学问题把握不到位的情况,更难以在实际教学中围绕这个问题较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发散学生的思维. 专家型教师采用旧知、情景、实验综合引入,从情境入手讲解新知识,张弛有度,节奏分明,步调缓和. 在引入教学方面专家型教师更注重从实际生活提炼数学实例,从数学情境出发,设置数学问题,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抛锚”,让过渡更自然.

由此看出,专家型教师组织教学过程更注意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注重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2. 数学定理的引入

数学定理是描述经过严格的数学推理论证证明了的数学概念之间固有的关系的语句. 它是从现实世界或数量关系中抽象出来的,高中数学很多的定理在现实生活中总能找出它的原型. 故在数学教学中不应将具体的定理内容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创设一定的情景,设计一定的活动等引出定理.

由表1可见,在《余弦定理》课堂引入时,新手型教师通过旧知、提问来引出课题,在用旧知导入时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出发,过渡到新的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符合知识的发展规律. 新手型教师的教学与赫尔巴特学派教学五段论的阶段一和阶段二相一致,他们更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通过提问,巩固学过的知识或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专家型教师通过情景―问题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数学的过程. 专家型教师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抛锚式教学方式相一致,注重以现实中的事例或问题为基础创设情境,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从而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他们更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实际问题相联系,更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上文分析可得,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在设计定理课的引入时都偏爱问题与其他知识相结合的创设,但是专家型教师更注重引用问题的有效性、实用性,能帮助学生从实际的问题抽象出数学的模型,在利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方法. 而新手型教师仅注重知识的掌握和为课题提供实例,并没有关于数学思维的培养.

3. 数学公式的引入?摇

数学公式是整个高中数学认知结构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是高中数学知识结构的脊梁,有许多数学思维的推理都需要借助数学公式来进行,形式化的问题解决离不开数学公式. 对于公式课的教学来说,引入环节是数学公式教学的必经环节,基本目的是要引发学生对公式学习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公式的发现过程有所体验. 下面就《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课堂引入做一比较.

由表1可见,在《等差数列前n项和》课堂引入时,新手型教师以高斯算法为引入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专家型教师有层次地设计了三个问题,通过问题1的讨论,引导学生将高斯算法过渡到“倒序相加法”,从而自然而然体现出倒序相加法的优势,避免分类讨论. 专家型教师在公式引入中会精心设计问题,揭示数学本质,充分预设学情,促进学生发展.

■研究结论及启示

由上文分析可见,在概念教学课堂引入时,数学新手型教师设置的数学情境比较新颖,但缺乏从数学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专家型教师更注重从实际生活提炼数学实例,从数学情境出发,设置数学问题,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抛锚”,让过渡更为自然.

在定理教学课堂引入时,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在设计定理课的引入时都偏爱问题与其他知识相结合的创设,但是专家型教师更注重引用问题的有效性、实用性. 新手型教师仅注重知识的掌握和为课题提供实例,缺少关于数学思维的培养.

第2篇:课堂教学概念界定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 化学 问题 途径

【分类号】G633.8

第一段

一、化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的意义

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一个崭新的世界,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多媒体设备还可以将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不易实现的实验等,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为他们认识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多媒体设备还可以增加课堂容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因此,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 高中化学教学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存在的问题

1、多媒体教学设备形同摆设

近年来,我国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改善教学环境,完善学校的各种设施。国家化巨资为很多高中的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但是有些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教师说慨念、说实验,学生背概念,听实验,这使得多媒体设备成了一种摆设,不但浪费教学资源,还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低,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

2 、机械式的多媒体播放,缺乏互动

一些化学教师知道多媒体教学的便利和好处,所以在平常化学教学过程中能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教学。但是他们只是一味地进行多媒体播放,缺乏互动及创新。一些高中化学老师利用PPT 给学生上课,但是他们的PPT 每张都是满满的文字,并且他们上课只是从头到尾念PPT,语气单调,面无表情,没有对PPT 上的内容进行扩展,整个课堂死气沉沉。老师们上课也没有跟学生进行互动,不知道学生对知识点是否了解,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在这种机械式教学中,学生们容易产生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对概念,原理一知半解,不利于课堂教学。

3、 利用多媒体教学代替实验操作

由于多媒体技术能使微观世界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利用一些动画,视频等可以剖析某种化学反应,化学规律。一些老师为了节省时间,节省药品设备,他们就只是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大概了解化学实验,并没有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然而实验操作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更加深刻认识某个化学反应,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如果学生只是理解书面知识,那他们就只能停留在理论方面,动手能力差,不利于以后在社会上生活。

三、 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途径

1、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微观世界形象化

高中化学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且比较零散。一些概念比较抽象,比如:电子云,氢键,离子键,键能等,这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在上课时,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概念形象化,用三维动画将粒子结合以及直接的作用力形象生动的体现出来。对于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比如离子,原子,分子等,可利用动画视频等将粒子放大,分析粒子内部结构,播放粒子的运动过程。

2、 利用多媒体技术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师在上每节课都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否则讲课就会漫无目的,侃侃而谈,学生们不能抓住重点,会导致学生们忽视重点。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用flash 动画,视频等解析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更能理解透彻。

3、 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开阔视野

在化学课堂上讲的一些知识,涉及化学工业生产,然而社会上,很多行业都涉及。教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化学工业生产过程通过视频的形式展出出来,比如炼钢炼铁,海水晒盐,自然水消毒,塑料聚合等,这些化学生产涉及到课本的一些反应,如置换反应,聚合反应等。通过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同学们视野开阔,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上。

第3篇:课堂教学概念界定范文

[关键词] 适时教学; 同伴教学; 互动教学; 技术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黄桦(1983―),男,广西玉林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物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物理教育技术研究。E-mail:。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教师的角色是善用教学策略以营造一个能培养学生沟通、讨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传统物理教学的问题在于老师仅仅是陈述教科书上的物理概念和知识,学生通常只是记忆一些解题的公式和枯燥乏味的物理定律,这种教学方式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而且,大班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很少能够有机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持续其上课的专注力,实时掌握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情况,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想法,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互动、强调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然而,大班物理教学中,要实现上述的目标,实施上有着相当大的困难。

为了突破大班教学(一二百人)的困境,哈佛大学Eric Mazur教授领衔的教学研究团队自1984年以来,始终在探索如何应用技术来改变物理教学,并启动了伽利略计划(Project Galileo),成功利用网络互动学习工具(Interactive Learning Toolkit,简称“ILT”),整合适时教学(Just-in-Time Teaching,简称“JiTT”)和同伴教学(Peer Instruction,简称“PI”)等以物理概念教学为主、沟通课堂内外、强化课堂互动的创新交互式教学模式。我国尚未有整合PI与JiTT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剖析JiTT和PI这两种教学模式,并运用于日常教学。经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能有效解决大班物理教学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及课堂参与。

一、PI与JiTT的内涵和教育意义

(一)PI

PI是一种促进学生课堂交互、聚焦物理知识难点的互动教学技术,在大班课堂教学中,可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PI通过精心挑选和设计专门用于揭示学生错误概念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概念测试题(Concept Tests),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自己对物理概念的错误理解,在思考、回答、与同学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物理概念,真正理解物理的主要思想。同时,借助课堂表决器(Clicker),组织大班课堂教学,变传统单一的老师讲授为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有效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

概念测试实施进程如图1所示。在简短的内容介绍后,教学主体从老师转移到学生,以概念测试的形式进行。学生思考1~2分钟后,使用课堂表决器给出自己的答案。如果有适当比例的学生回答正确,老师会要求学生和相邻的同学讨论自己的答案。学生以小组(两人或多人一组)讨论的形式,积极寻找、分析自己的答案与他人答案的不同之处。此时,教师在教室来回巡视,鼓励学生多讨论,并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几分钟后,学生再次回答刚才的概念测试题目,然后老师作正确的解释。下一步,老师可以实施其他相关的概念测试,或者转移到下一个学习主题。

PI的教育价值在于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通过概念建构取代纯粹记忆。通过概念测试后的讨论,学生向小组成员以具体语言解释、说服或推理出答案,并经由这个过程反思自己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及时有效地纠正自己的错误理解。更重要的是,学习成为了一个必须全心参与并与自己切身相关的进程,也因此,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及有趣。老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像个教练,在教学过程中,巡回地观察、聆听学生的讨论,科学有效地提供协助。

哈佛大学对PI教学模式的研究表明:PI在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提高物理计算能力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其所构造的教学环境对男生和女生的物理学习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且女生获益更多。使用PI教学模式的物理课程,在课程结束时男女生学习差异比课程开始时减少了。[2]重要的是,PI不需要对课程重新安排,也不需要时间和金钱的巨大支出,所需要的只是概念测试题的设计和筛选,科学、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营造课堂讨论氛围。如今,哈佛大学的PI教学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大学、中小学的不同课程,并取得了相似的良好效果。[3]

(二)JiTT

建构主义学者普遍认为,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或已有经验并运用于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成效会有相当大的帮助。因此,课前学习是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重要方法。通过课前阅读和概念问题作答,可以让老师充分了解学生课前阅读的理解程度和学生的已有知识,并灵活用于课堂教学设计。课前自我学习,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减轻学生上课学习的负担;而老师则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不懂的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因此,为了PI更有成效,学生需要在课前对课堂内容有一些基本的了解。JiTT是PI理想的辅助工具,学生通过JiTT进行课前阅读,作出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设计或挑选更合适、更有效的PI问题。

JiTT的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在上课前奠定基础,同时,让老师找出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内容,以便将课堂时间作更有效的安排,即将课堂时间运用于解决学生真正难理解的内容,深化对所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与决策的能力。JiTT主要的教学策略是通过老师指定课前阅读,让学生对授课内容先有初步的了解,同时激起相关知识、经验的回忆和应用,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上课内容。阅读后,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回答JiTT问题,让学习者有机会反思自己对阅读内容的了解程度,找出迷惑或理解有困难的概念。另一方面,对老师而言,也能更准确地甄别出学生学习真正的问题及困难,科学、高效地设计课程内容。

(三)PI与JiTT的教育意义

无论是JiTT还是PI,其教学理念都是学生的主动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全心参与才能获益。PI可以培养学生讨论、合作探究的技能,JiTT则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发展理解能力,这对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二者的整合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而技术与教学策略的结合,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并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它具有如下的教育意义:

1. 与传统大班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差别

JiTT和PI等教学模式下的互动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重视学习的真实性,重视合作协商过程,与传统大班讲授式教学模式有明显的差别见表1。

2. 实时反馈系统下的学生教学生

PI的教学策略中,实时反馈系统(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简称IRS)所扮演的角色是让老师可以根据实时的统计结果,进而决定后续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彼此讨论,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最重要的是,利用IRS可以让学生看到彼此想法的“差异”、预测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之间的差异。利用这些“差异”,老师通过鼓励、引导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再以小组的形式与同学讨论。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既要学会倾听对方的观点,又要陈述自己的观点,而不同观点间的激烈碰撞,又可以促使彼此产生新的想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习时的互动,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效。PI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制造认知冲突、产生自我协调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IRS不单是消极地让害怕举手或表达的学生敢于作答,而是积极呈现学生概念间的“差异”,让这些“差异”增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提升学生课堂专注力。

3. 教学主体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以老师为中心,采用“老师说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方式,要求老师清晰而有条理地阐述或传递书本的知识,学生则是被要求以“有耳无嘴”的听课方式,努力将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消化吸收。而JiTT和PI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互动教学中,老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能力的引发者”,在教学中扮演学生能力培养与学习引导的角色;学生则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4. 错误概念引发学习

建构主义和概念转变研究学者认为,教学之前要先了解学生的原有概念和经验,并根据学生的错误概念,设计科学、针对性强的认知冲突问题,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处理并解决问题。当学生想法有错误时,应设法使学生知道原有知识体系的矛盾,让学生产生自我协调,引导其修正或重新建构原有的知识体系,有效改变学生的错误概念。

概念测试题中的Force Concept Inventory(简称“FCI”)、Mechanics Baseline Test(简称“MBT”)题目,是基于错误概念的研究所设计的题目,得到物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和应用。这样好的题目,配上IRS的使用,可以在课堂上制造很好的认知冲突,产生互动的效果。实践表明,充分挖掘和应用学生的错误概念,有助于老师采用更合适的教学策略来进行“概念转变”。当老师能不因学生的错误概念责罚学生,而是去倾听学生的观点、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时,反倒可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二、PI与JiTT的核心教学工具和实施步骤

(一)核心教学工具

1. 课堂表决器(Clicker)

Clicker是一个类似空调、电视遥控器的便携式手持装置,接收器安装在老师的计算机上,可以搜集Clicker发出的讯号,通过计算机软件可将统计结果的条形分布显示在屏幕上。此外,Clicker具有追踪功能,能快速、准确找出不同答案的作答者。该科技小工具最显著的好处在于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参与度和专注力,并且让老师能准确迅速地掌握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学习困难。Clicker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且必须表达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认真思考,而不是随意作答。Clicker的匿名特性可以有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不必担忧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的错误,减轻学生作答压力,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Clicker提供的即时教学反馈,可以帮助老师有效评估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灵活调整上课内容。而作答结果的差异,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好奇或概念冲突,促使学生更深入地进行思考;其追踪功能,便于老师找出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援助。

使用例如Clicker的电子装置,对于PI的实施是非常有效的,但并不是必需的。笔者在实践中曾要求学生通过举手形式进行投票,但是,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知道其他同学的回答情况,有可能造成自己回答的偏差。后来采取要求学生用抽认卡(flashcards)进行投票,效果显著提高。

2. 网络互动学习工具(ILT)

哈佛大学使用ILT(http://deas.harvard.edu/ilt)来整合JiTT和PI的实施。ILT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管理系统,为老师开发课程内容、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提供帮助。ILT就像一个概念测试题数据库和概念测试题选择工具,包括阅读模块和课堂模块。JiTT部分,ILT让老师布置课前阅读内容,简易地从题库中选择合适的概念问题。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线完成作业,作答的结果可直接与学生数据和学习记录作链接,让老师能清楚准确地知道每一位学生的问题和困难,这是使用其他方式难以迅速而有效达成的。这些记录经过分析后,成为老师设计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让宝贵而有限的课堂时间得以更有效的运用。ILT允许教师通过效率更高的网页界面对学生反馈的问题和学习困难作出回应,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Mazur团队目前正与其他致力于教学革新的研究人员合作,力图将ILT与开放交互式的教室系统集成起来,它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设备,从红外课堂表决器到手机,再到无线掌上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其目的在于将基于笔记本电脑的交互性教室与基于网络的课程和内容管理系统联合起来。[4]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使用QQ群作为学生的学习管理系统,通过其共享功能JiTT作业和答案,通过QQ的个性化交流检阅学生的作答,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效果也较显著。

3. 概念测试题(Concept Tests)

概念测试可以引发学生的概念冲突,有助于学生概念引导,促进学生概念发展。概念测试题设计的好坏取决于能否有效引发学生思考及讨论,而这决定了JiTT和PI教学模式的成效。为了提高概念测试的有效性,测试题需要是对概念更高层次的考核,不是学生通过简单回忆或阅读就能回答的问题。问题的难度要适中,对学生而言,既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作出回答,同时又具备一定的挑战性。

因此,建立高质量且丰富的题库是必要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运用物理教育界广为认可与应用的力学概念量表FCI、MBT以及其他不同主题的物理概念测试题建立题库,从而提高测试的信度和效度,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成效。

(二)实施步骤

整合JiTT和PI等教学理念后,基于核心教学工具的支持,交互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步骤大致见表2。[5]

每次课都按照此顺序进行,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重复地将有问题的概念厘清,或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图2为JiTT和PI的学习时间轴。

三、PI与JiTT的实施案例

为了进一步阐明JiTT和PI如何相辅相成,笔者根据Eric Mazur的教学内容,选择光学这一主题作为实践案例介绍,以此来帮助不同学科的教学者理解该教学模式。[7]

在讲授光学这一主题的前一周,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光学的内容,包括光的传播、反射、吸收、折射、散射和成像;然后回答JiTT作业中的三个问题(如图3所示)。

当作业提交时间截止时,正确答案会公布到网上。在阅读学生的作答时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正确回答前两个问题,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困难。不能正确回答第一个问题的学生无法清晰描述所有的光线都会汇聚于一点;第二个问题的学习困难是学生无法领会不同介质中折射的概念,尤其是对于水平的分界面。

此外,学生在第三个问题中列举出了自己的学习困难,如:

1. 我无法理解虚像到底是什么。照字面分析,难道是我们在处理视觉信息时欺骗大脑的一个诡计?

2. 在光传播的总时间中很难使费马原理概念化,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猜想出是哪一条路径?

3. 我无法理解怎么会可能看不到像,到底光线去哪了?这有点反直觉。

……

学生描述了许多难以理解的概念,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在网上提供正确答案来处理,一些问题则可以通过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课堂思考这些概念并和同伴讨论来解决。老师的课前准备就是花时间阅读学生的反馈,根据教科书和概念测试题库决定学生难理解的概念如何在课堂上教学,并准备相关演示实验。

正式课堂上的第一个概念测试题(如图4所示)是考查学生对反射这一概念的了解情况,投票后发现有大部分的学生能正确回答该问题,表明学生对平面镜成虚像的概念有较好的掌握。

老师在给出简短的解释后,迅速进入下一个问题。第二和第三个概念测试题(如图5、图6所示)是光的反射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绘出更复杂的光路图。

讨论前,大约有40%的学生能正确回答这两个问题,而60%的学生在讨论后能回答正确。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反射时的传播路径,教师要多花一些时间解释这个概念,列举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来增进学生对反射的理解。在鼓励学生课后在网上进一步复习这两个概念测试题后,教师接着讲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学生在下一节课和课后作业中还有机会作平面镜中光线传播的路线图。

在JiTT的作业中,有部分学生对费马原理不理解,在简单介绍概念和讲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速度会发生变化后,教师呈现另外一道需要运用费马原理来解释的概念测试题(如图7所示),帮助学生理解“最少时间”。

刚开始,少于一半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该问题,而在和同伴讨论后,超过四分之三的学生可以作出正确解答。当所有学生表示已经理解该概念后,教师开始讨论另外一个相关概念:折射。

虽然有课前阅读,但教师无法确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会产生折射这一概念,因为部分学生无法完全解释JiTT作业中鱼在水中位置变浅的原因。因此,第五个概念测试题(如图8所示)是要学生思考鱼在水中的视觉深度。

该题在JiTT作业中以文字的方式考察过学生,如今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可以了解一些学生在阅读作业时的迷思概念。而从学生对课前阅读的回答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光线在凸透镜的传播。但是,学生必须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透镜方面的问题,所以,需要提供一系列的概念测试题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的理解。由于时间的限制,该课堂只呈现一道概念测试题(如图9所示)。

该概念测试题有助于学生把折射和透镜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在下一次的课前阅读和课堂中,将会对这一概念作进一步介绍。

本次课通过六个概念测试题来回顾课前阅读和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教学结束后,笔者当即对学生(98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方面,91%的学生表示“很感兴趣”,9%“一般”;90%的学生“还会积极参加这样的教学模式”,10%表示“无所谓”,没有学生“不想参加这样的教学模式”。而且,80%的学生“希望其他课程采用该互动教学模式”。对于“该教学模式你收获大小依次是”,绝大多数学生选择:①与同伴合作交流;②积极主动学习;③愉快学习;④知识;⑤独立思考。问题“教学中你对学习的物理概念___”中,大部分学生均选择“积极参与讨论和充分思考,概念掌握比较牢固”。对“该教学模式,你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学生的回答主要有“认真完成JiTT作业”、“积极参与课堂思考和讨论”、“与同学讨论得出正确答案”。对于“该教学模式对你现在或将来的学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学生的回答集中在“课前认真预习”、“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与人合作”、“科学探究”、“批判性思维”等。可见,该教学模式无论是对于学生掌握物理概念,还是积极的情绪体验,乃至其终生学习与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 语

教室中信息呈现的方式一直在不断改变,从最开始的黑板,到投影机、电视机,再到现在的计算机多媒体,且还在不断往前发展。然而,教育的问题,并不是信息呈现方式本身的问题,而是学生对呈现材料的同化吸收问题,归根到底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问题。不幸的是,早期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只关注信息展示的途径,或者只单方面考虑如何方便老师的教学,过少考虑学生的有效学习。技术于教育中的应用,应该是使原本不可能实现的学习方式,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的支持得以实现。本文分析的JiTT和PI互动教学模式就是如此。

JiTT和PI教学模式具有低成本、高教育价值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一定的指导意义。实践表明,在技术和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在课前评估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集中精力于某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和原理的教学,以及在网络上提供额外的信息和问题来促进学生的课后复习。基于技术的互动教学模式可以让老师和学生的活动更合理,既优化了课堂时间,同时也让课堂更具个性化。无疑,灵活运用该教学模式将对互动教学的开展,对我国大学物理乃至其他学科课程和中小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具有现实而积极的意义。希望本文的介绍,能抛砖引玉,引起更多有兴趣的学者进行类似的互动教学改进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E Mazur.Peer Instruction:A User’s Manual[M].NJ:Prentice Hall,1997:10~16.

[2] 张萍,Eric Mazur.Peer-Instruction――哈佛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新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0,(8):69~71.

[3] C Crouch,E Mazur.Peer Instruction:Ten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Results[J].Am J Phys,2001,69(9):970.

[4] Mazur Research Group [DB/OL]. mazur.harvard.edu/research/researchmenu. php,2009/2011-07-20.

[5] Derek Bok Center. Interactive Teaching DVD:Promoting Better Learning Using Peer Instruction and Just-in-Time Teaching[M/CD].Reading,MA:Addison-Wesley,2007.

第4篇:课堂教学概念界定范文

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粗略地讲解核心概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透彻,只是硬性背诵,并没有掌握概念中的知识要点,那么在实际应用中,很可能出现答案在心却不自知的情况.随着课改的逐步实施,核心概念的讲解方式也进行了更新.传统教育中,虽然概念的讲解较为单调、乏味、令人提不起兴趣,但是传统的核心概念中藏有丰富的内涵,就连概括介绍的都非常齐全.教师在传统教育中通过相关的背诵、课堂查验等方式检验学生掌握程度来保证学生基础知识的牢固性;对于新的核心概念体而言,沿用传统核心概念体中的优点,改变其缺点,再注入新元素,教学新手法等,可以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但美中不足,新体系里少了一点知识的课外拓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以及让学生领悟的教学方式,所以,现在学生的生物学习水平的提升还是比较缓慢的.例如在初中生物中,应激性是生物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的反应,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给同学们举例讲述应激性,“当我们不小心伸手被扎到的时候,手一下子就会缩回来,在大脑反应之前身体已经做出了反应,这就是应激性.”然后教师讲述应激性的概念定义,最后再次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加强同学们对应激性的认识,“在发生应激反应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发生变化,同学们能够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如何发生应激反应吗?应激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2.融合探索精神培养

课堂授课中的主体是学生,而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激发其学习欲望、领悟、实际应用三个过程,一堂富有激情的课是经过教师精心策划安排的.其主要表现在教学高效、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学到的知识并逐渐的将学到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最后再应用到实际中.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不应只是单纯的讲解课本内容,更应该明白各个历代生物学家不断努力探索的那种精神,从而将这种精神传达给学生.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同学生的交谈中、提问解答中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与其反复重复重点倒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都知道能力是学生在平时不断积累经验、反复思索才逐渐掌握的,并非是教师教会的.例如在进行种子的萌芽实验的时候,教师首先讲述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的萌发需要有一定的水分,这是植物营养运输的需要,然后胚根突破种皮形成了根,根再生长逐渐长成了茎和叶.”然后教师让同学们亲自动手探究种子萌芽的过程,每位同学可以自由选择种子,然后进行萌芽培育,观察种子萌发的状态.同学们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可以改变萌发的变量,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时候改变供水的用量,观察不同水分条件下种子的萌芽状态.这样同学们进行探究操作,就会加强对生物知识的认识程度,将概念教学和动手能力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能力.

3.优化课堂学习流程

其实概念就是教课中便于沟通的一个工具性语言,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时效而诞生的,所以,我大胆的设定了学习流程来加快学生的学习速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一、课上检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检查.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概念的重视,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对概念的背诵和理解.我建议在上课前五分钟进行检查,使学生在上课铃声响了之后能立即进入学习状态.之所以把它安排到课前,一方面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对学生的督促,另一方面又是新课程的铺垫,进而顺利的进行新课程的学习.第二、在一节课的结束前,教师还应来个总结,把本节课学到的所有再重新规整一下,如果时间还有富余,还可以将本节课的开头和上节课的结束衔接起来,让学生的每一节课都能连到一起,而不是学哪是哪,出现狗熊掰棒子的现象.

4.反复讲练深化理解

第5篇:课堂教学概念界定范文

一、分解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内容的必要性

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中,只有将课题研究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才便于研究,获得成功,其意义在于:

第一、合理分解课题研究内容,有助于找到课题研究的突破口。分解课题研究内容首先要对研究范围进行限定,确定我们应该研究哪些问题,不需要研究哪些问题,从而聚焦课题研究内容,并由此切入。

第二、合理分解课题研究内容,有助于增强研究的可操作性。研究内容的分解是把一个大问题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分解成许多相互联系的小问题的过程。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理念到实践,由愿望到落实的分解过程,通过这样的分解,可以使研究问题的内部逻辑结构更简明,研究内容更清晰、更具体,从而降低了研究的难度。

第三、合理分解课题研究内容,有助于统筹规划,整体安排课题研究的进程。每一个研究课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课题组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以对课题研究进行整体规划与有序的安排。

二、分解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内容的策略

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内容进行分解,没有固有的模式。同一个课题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解成不同的研究子内容。一般来说,从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核心问题入手分解、细化研究内容,是较容易的操作方式。

(一)从教育科研课题的核心概念分析入手,分解课题研究内容

每一个教育科研课题的内部逻辑结构,都可以通过分析该课题的核心概念来梳理,抓住核心概念,就抓住了课题研究的要领。理清核心概念的组成要素,就能够确立研究内容,制定研究策略,开展研究活动。核心概念亦称为关键词。一般说来,一个规范的教育科研课题,都能够找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界定课题研究达成目标的关键词,另一个是界定课题研究实施途径的关键词。找到了这两个关键词,理清了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就可以对课题的研究内容进行分解。

例如,郫县某幼儿园承担的省级课题“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的实践研究”,其中“数学素养”是界定课题研究目标的关键词,“民间游戏”是界定课题研究途径的关键词。因此,分别对这两个关键词进行解析,就可以细化为不同的课题研究内容。

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幼儿数学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了点、线、面、体等数的空间及几何素养,大小多少长短等量的比较素养,数量及其关系素养,数的集合素养等。因此,本课题研究就是从幼儿的年龄特征出发,选择适合的民间游戏,对幼儿的这几种素养进行培养。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把研究内容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的空间及几何概念素养的策略研究”;

“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量的比较素养的策略研究”;

“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量关系素养的策略研究”;

“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的集合素养的策略研究”。

从核心概念“民间游戏”入手分解研究内容。在本课题研究中,开展“民间游戏是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的实施途径。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一个民间游戏都可以培养幼儿数学素养,也不是民间游戏拿来照搬到课堂上就可以自然地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的。因此,本课题研究中,要选择合适的民间游戏,对民间游戏进行合理改编,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民间游戏进行教学。因此,我们可以把研究内容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合理选择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策略研究”;

“合理改编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策略研究”;

“合理运用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策略研究”。

又如,郫县某学校承担的市级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中,关键词“问题意识”界定了本课题研究达成目标,关键词“课堂教学”界定了本课题研究实施途径。因此,本课题核心概念就是“问题意识”、“课堂教学”。从不同的核心概念入手,就可以从不同角度细化本课题研究内容。

从核心概念“问题意识”着手分解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目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好奇、怀疑、困惑、探究。由此,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怀疑精神、困惑分析能力、问题探究能力。对这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就可以细化形成四个方面的研究子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策略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怀疑精神的策略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困惑进行深度思考的策略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策略研究”。

从核心概念“课堂教学”着手分解研究内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很多,本课题界定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关键词“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课堂教学”分类的逻辑要素很多,从不同角度解读“课堂教学”,就会有不同的课题研究内容:

从课堂教学过程着手解读,可以有课前导入、课堂新授、作业练习、课堂小结等,因此可以从不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从课堂教学的学科解读,可以有语文、数学、外语等不同学科,因此可以在不同学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从课堂教学课型解读,可以有新授课、复习课、综合实践课、活动课等,因此可以在不同课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从教育科研课题的核心问题分析入手,分解课题研究内容

教育科研课题的着眼点是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增强课题研究的问题感是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在每一项课题研究中,课题组都要进行前期调查,了解本课题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因分析,从而形成几个主要研究问题。所以,从课题研究的问题分析入手,分解课题研究内容,是细化课题研究内容最常用的方式之一。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问题归因时,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对其归类,不能够把不同逻辑关系的问题并列成为研究内容。

例如,郫县某学校开展的省级课题“提升农村学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校本策略研究”,课题组在前期调查发现,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缺乏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把这些原因进行归类,可以归纳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缺乏职业成就感;青年教师对工作环境不适应,得不到领导、同行、学生的认可,缺乏职业归属感;青年教师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不高,与他人相比有些失落,缺乏职业认同感。因此,本课题从解决课题研究的问题着手,可以把课题研究内容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

“学校提高农村学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职业成就感的策略研究”;

“学校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升其职业归属感的策略研究”;

“学校引导青年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师职业价值观,提升其职业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对课题研究内容的分解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有共同的要求:第一、在具体进行分解时,要明确课题总体目标与具体研究内容的逻辑关系是什么;第二、要明确各项具体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第三、要使分解以后的具体研究内容适合在研究中操作实施。第四、一个课题内容可以有多种分解方法,但是课题组在具体实施研究时,不宜同时选择几种分解内容的方法。

第6篇:课堂教学概念界定范文

关键词:概念探究;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6-0078-02

一、模式构建背景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实施的基本途径是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是优化初中生物课教学的一种具体手段。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使其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是生物课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方向。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师生的合作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模式构建理论依据

关注重要概念,是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给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生物新课课型中包含的概念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以掌握生物科学概念本质的过程为主要目的课程的学习。生物课中的概念,是反映科学现象本质过程的内容,是对科学现象本质的认识。本课型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尝试根据现象不断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的过程,学习和掌握该现象的关键特征,并运用关键特征对现象的本质进行描述。在对概念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的探索中,主要受到皮亚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启示。皮亚杰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从而融入到原来的经验结构中,即同化;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即原有的经验发生顺应,这就是双向的建构过程。

三、概念探究式课堂教学主要遵循的教学原则

1.学科性和科学性原则:生物学科中的概念、理论系列,以及通过它们所构成的理论体系,有较严格的学科界定。

2.针对性和目的性原则:概念课教学应深入浅出,必须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范围内能够理解的,与学生思想感情相通且不能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也不可和学生的兴趣需要相悖。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内容重难点。

3.简明性和启发性原则: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态度;要体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尽可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要能引起学生合乎逻辑的思考问题。

四、分析课型特点确定直观教学策略

在概念课课型中,较常使用直观教学策略,在优化概念课课堂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直观教学策略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动作、语言和电化教学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让形象由静变动。它符合初中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强直观效果。

理论认为,由于年龄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中,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即形象思维占较大的比例。它是最基本的初级认知过程,是以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概念为思维对象的抽象思维和其他各种思维方式的基础,各种与创造力相关的思维其形成和进一步发展都依赖于形象思维的支持。因此直观形象的教学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思维的积极活动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五、模式体系流程框图

概念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结构是:教师提供资源材料引导学生产生求知欲以实现概念引入,接着教师启发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实现概念获得,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举一反三运用和巩固概念。直观策略在教学过程各阶段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或用来帮助直观感知引入;或用来帮助总结分析;或用来帮助清晰示范操作;或用来做清晰引导。可用于新课的起始阶段;用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用于突出教学重点;用于突破教学难点;用于巩固知识。

1.教学流程框图:

2.模式流程应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下面以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作为案例,分析概念探究式教学模式各教学流程的具体运用。本节主要是与学生共同研究两个问题:细胞为什么这么小?细胞怎样保持较小的体积?通过学习让学生获得细胞分裂的科学概念。

直观导入:激趣引题,联系学生已学习的知识,结合图片,直观而形象地提出问题“大象和老鼠谁的细胞体积大”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同时也引出问题:细胞为什么这么小?实现概念引入。

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假设,引出“研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活动。演示将方块模型拆分,总体积不变,表面积增加;红墨水浸泡的大小萝卜块的演示实验模拟细胞膜与外界的物质交换,直观而形象地放大了细胞大小与物质交换的关系,强调教学情境,实现概念传递。

设计引导问题,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理解细胞体积较小与物质交换的关系,进而引出细胞如何保持较小的体积的问题。对此学生容易想到细胞可以一分为二,即通过细胞分裂的过程完成。实现抽象加工帮助清晰地逐步形成、获得概念。

情境巩固阶段则通过课后练习题、小资料等,对已形成的概念进行强化巩固,以实现举一反三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概念获得的基础上理解细胞分裂的意义,进一步巩固细胞分裂。

六、模式实践的效果及认识

初中生物课堂有许多生物学基本概念。概念探究式教学模式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一年多来,不断改进,使其更适应实际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模式的使用提高了课堂的效率,直接关注重要概念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让教师的教学语言变得更加精炼,也减少了学生的视听疲劳。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对概念的理解记忆更加深刻,也减少了复习阶段的浪费性重复。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初中生物概念探究式教学模式如何更广泛的应用于新课的教学中,让其价值实现最大化。这需要我们更深入地解读教材,理解每一节的内涵,将“概念”广义化。

参考文献:

第7篇:课堂教学概念界定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数列的概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极具创新意识,主要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翻转课堂理念源自欧美国家,最近几年内,逐渐被北美学校接受和认可。因此,我国教育界应当对翻转教学给予足够重视,积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此教学理论。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一般特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对课堂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翻转课堂具体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

1.教学流程的重构

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主要是课堂学习,课后作业;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正好相反,主要是课上作业,课后学习。学生需要在课后独立学习,以此学习和掌握课本知识,实现知识的传递,这对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自学能力提出一定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对作业情况进行讲解,保证所有学生充分吸收知识。

2.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变革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以班级作为整体开展教学,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但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需求,以此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发展,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3.师生角色的转变

转变师生角色。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部分,学生通常情况下都是被动地学习,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性。此外,教师可以因材施教,促使学生成为翻转课堂学习中的探索者,以此实现知识的内化。

4.教学资源及教学环境的革新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逐渐引申出各种新概念,比如说微课程,也可以称作微课。所谓微课也就是课堂教学实践控制在10 min内,课堂教学具有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精炼,主要是具体讲解某个问题的小课程。在微课堂中,主要的表现形式采用微视频,现如今微课堂已经成为翻转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视频进行教学,学生如果遇到不懂之处,或者教学重点难点知识,可以通过视频播放器进行暂停和回访,使学生能够反复进行观察,有足够时间进行笔记的记录,进而通过思考理解知识;微视频可以对学习进行自主控制。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学生不仅仅在课堂中享用校内资源,在课下学习阶段,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环境中的资源,丰富学习资源。

5.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采用测试的评价方式,但是在翻转课堂中,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化,例如调查、讨论、档案等内容,能够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此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能够充分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翻转课堂在高效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信息传递

与传统课堂学习相比较,翻转课堂具有明显特色,在翻转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播放提前做好的教学视频,学生可以在课下观看和学习。本文主要是针对《数列的概念》知识内容进行阐述,对于此节课程,可以制作5 min左右的微视频,以此向学生具体传递数列知识。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讲解数列的定义:数列也就是某一列数具有一定的规则,按照一定次序进行排列。数列中的每个数字,都可以称作此数列的项。

其次列举出几列数字,然后对学生提问,以下几组数中是否具有数列?例如:

(1)5,6,7,8,…

(2)2,6,4,7,13,…

(3)3,3,3,3,3,…

(4)2,8,2,8,2,8,…

(5)1/3,1/9,1/27,1/54,…

最后,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对数列的表示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数列的概念开展讨论研究,同时找寻与集合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要求学生对数列中的项与序号之间的关系作出思考,可以结合过往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要求学生对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进行总结归纳,正确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要求学生利用举例的方式,明确通项公式和数列的项。而学生在观看微视频之后,可以结合自身的掌握程度,对视频进行反复播放,调节播放进度,保证自身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找寻与微视频中内容接近的知识,以此解决教师问题。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效果检测,进而明确自身的不足。具体学习效果检测如下:(1)判断下句正确与否:数列的本质是函数;数列的概念与集合的概念是相同的。(2)写出数列{3a+5}的第一项,第三项,以及第六项。(3)下列数列通项公式已知,分别是xn=n/n+1和xn=(-1)n/2n。写出数列的前4项,同时画出图象。(4)列出通项公式,保证数列前四项为1/4×5,1/5×6,1/6×7,1/7×8;0,4,0,4。

2.吸收内化

吸收内化可以分成两个组成部分,首先是课堂互动探究,教师在课堂中公布学习效果检测答案之后,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讨论解决疑问之处。教师观察各组讨论情况,及时回答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数列和函数不一样,主要是由于数列有定义域,而定义域指的是正整数或者部分正整数,同样具有对应法则,也就是通项公式;有的学生认为数列就是函数,主要是认为现阶段所学的函数图像都具有连续性,而数列的图象是许多点所组成。这也就说明数列就是函数的观点是错误的。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总结,数列可以作为特殊的函数,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但是,本质上两者是相同的,然后可以提问函数和数列的相同性质都有哪些?学生通过思考能够说出单调性和奇偶性。其次是学习成果展示,通过课堂讨论,以及课下学习,能够保证所有学生对数列的概念做到掌握,每位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分享自己的成果。最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开展针对性习题练习,以此巩固学生的知识,最终完成整堂课教学内容。

翻转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一项伟大举措,而且翻转课堂对学生具有更高的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足够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自律水平较高,能够利用教学视频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能够在学习中解决产生的疑问。总之,翻转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帮助,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盛冬.翻转课堂带来高效教学:课例《数列的概念》[J].课程教育研究,2015(33):191-192.

第8篇:课堂教学概念界定范文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概念厘定 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2005年3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了国外实践教学思想和国内理工科院校尤其是中等技术学校实践教学理论的影响,学术界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时为突出实践教学重要性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实践教学”两个概念组合成一个新的复合概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概念厘定

毋容置疑,厘清这一人工合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是有效实施实践教学的认识前提和理论依据。

从概念上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实践教学”两个概念合成的,其中,第一个概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指的是国家明确规定的高校必须讲授的几门具体的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显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或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概念是完全不同。第二个概念实践教学中实践是修饰词,教学是中心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是以认识为基础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来看,实践则主要应该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或生活共同体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特别是伦理、道德和政治方面的行动或活动。”而教学特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基础的一种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且这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实现,是由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环境(含教学场所)等要素整体运行的结果。因此,从概念层面我们可以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特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具体说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通过采取各种具体教学及评价方法或方式,激发和引导学生主体实践,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教学实践活动。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征

在概念层面厘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厘清其与课堂教学、理论教学、社会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考察其特征。首先,通常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侧重于理论的阐释与分析,以教师讲授居多,主要是帮助学生从理论层面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经验教训等的知识性把握。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就是通过学生主动分析和研究社会现实生活,在实践中深化对所学理论的理解,逐步实现从理论认知到行为乃至能力的转化,进而“培育学生的德性、提升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政治心理和态度,最终实现对国家政治信念和价值观普遍性认同的教学方式”。但这两者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在现有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下,在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阵地的同时也应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创新更多融入实践成分的课堂教学模式。

其次,传统的理论教学较多地注重通过主要以经验的再现和理论演绎对学生施加系统化知识的灌输,但实践教学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并不是针对和限制理论教学,更不是要用实践教学来取论教学,而是实践教学必须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脱离了相应的理论教学,学生不仅缺乏足够的课本理论知识,其对社会生活现象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逻辑推论与辩证思维等相统一的理性能力也将不足。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更多是把“其作为另一种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

最后,目前,社会实践活动一般都归由高校团委、学生处及各系等学生管理部门负责,且一般都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没有直接联系。学术界不少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在目的、功能上都是以学生实践为主等特征方面具有诸多的共性而应纳入。中央5号文件明确要求的是要“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并没有把实践教学等同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只是强调实践教学要与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笔者认为社会实践虽然由团委等学生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和管理,但若是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且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而设置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将其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范畴。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既不同于课堂理论教学, 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因此,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将实践教学毫无界限的外化甚至泛化,并不是说所有跟实践有关系的活动都属于实践教学,更不能简单的认为除理论教学之外的都属于实践教学。另一种是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等同于纯粹的社会实践, 随意割断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联系,模糊了实践教学的教学本质。

参考文献

[1] 王素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其实施的基本要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2).

第9篇:课堂教学概念界定范文

一、系统整体分析,确定合适的微课教学主题

胡铁生先生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构建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作为一种新媒体、新技术,微课与传统课堂相比优势很明显:短、小、精,一个微视频主要突破一个知识或能力点,精心遴选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流程,其生动的视频呈现形式,增强了知识的可视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实现在线的自学、先学和协作学习。但因为微课的授课时间短、容量小、结构不够完整,学生学到的知识往往显得零碎割裂、不成体系,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不利于知识融会贯通的理解、记忆、保持和提取。

如何发挥微课的优点并弥补其缺陷?实践证明:在制作微视频之前,针对学情和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系统整体分析,确定多个合适的教学主题,制作积件式的系列微视频,可以提高微课的总体应用效益,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自学、补漏。

高中生物“必修三”有一个模块“稳态与环境”。“稳态”源于对内环境的研究,后来逐渐发展为在生命系统各个层次上适用的学科观念。本模块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理解稳态等核心概念,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形成学科观念。在第一章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内环境稳态”概念、认识“内环境稳态”实质、了解其调节机制、建立对“内环境稳态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单个微视频制作一般5-8分钟,短小,碎片化。但是,学生的认知应该是结构化的,因此,微视频整体设计时要围绕学科思想、观念和方法,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构思,便于(翻转)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对微视频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思考概念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教师在设计时首先围绕稳态核心概念主题分析概念体系(如下图),制作微视频时则“化整为零”,根据知识形成的逻辑顺序抓住六个重要概念:内环境概念、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联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稳态重要性,分别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寻找支撑这些重要概念形成的最为恰当的生物学事实,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微视频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时顺序刚好相反,先提供生物学事实,再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对事实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重要概念,并“化零为整”,引导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网络。

二、精心制作微课,帮助学生构建重要概念

教学主题明确后,就要开始分析学情,设计教学活动,选择和组织典型素材(图片、动画、视频等等),制作PPT,然后录制微视频。录制比较简单,只要一台安装有录屏软件的多媒体电脑和一个比较好的无线耳麦就可以了,教师的语言要科学准确,清晰生动,富有感染力,讲解节奏得当。录屏软件可全程录制教师的屏幕操作与讲解,自动生成适合各种要求的视频文件。

微课教学与课堂教学相比,主要作用是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生物学微课教学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以学定教、目标明确、创意新颖、直观生动、启迪思维、主线鲜明、短小精悍、讲练结合,要让学生一看到微视频,就会被吸引,有动力往下学,而且很快就能学得会,学得轻松愉快。微课后还要附配套的微测试和解题指导,以检测巩固知识。如获得省二等奖的“内环境概念”微视频的设计有几个主要的步骤。(1)教学需求分析:①学习者起点水平分析。内环境的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初中对多细胞生物的结构如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血液的组成、组织内细胞的物质交换等知识基础上的,因为对此部分内容初高中学习间隔时间长,学生遗忘较多,需要加强回忆或重建。②学习内容分析。内环境的概念比较抽象,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直观图片,搭建学习和理解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形成概念。③教学目标分析。描述内环境的组成,说出内环境的概念,列举具体细胞的内环境,分辨一些场所或物质是否属于内环境。(2)教学设计思路:出示装有草履虫培养液和血液(加过抗凝剂并离心)的试管,首先回忆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如何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类比引出多细胞生物细胞具体生活的环境,说明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提醒学生其他可能见过的细胞外液,如手或脚上磨出了水泡,挑破后流出液体,那是组织液。出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说明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组织细胞生活在周围的组织液中,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和组织液中。高等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一般常见的为:血浆、组织液、淋巴。由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也叫内环境。内环境概念中的“内”和“外”相互矛盾吗?边讲边画示意图,画一个细胞,外面加一个大方框代表体壁。“外”是从细胞角度而言,内环境是细胞直接浸浴和生存的环境,是围绕在多细胞动物的细胞周围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内”是相对于多细胞动物个体所生活的外界环境而言的人体内、细胞外的环境,因此,这里的内和外并不矛盾。但必须注意的是,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泌尿道、生殖道等)应属于人体内的外界环境的范畴,其中的液体如消化液、尿液等不能误认为是细胞外液。而封闭的管腔、囊腔中的液体,如脑脊液、关节腔内的滑液等应属于细胞外液,是内环境的范畴。接着进行典型例题讲解,帮助学生内化概念加强理解。(3)教学反思:一定情境下形成的概念才会生动和有意义,才能促进学生理解。对内环境这样微观抽象的概念,教学时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直观手段,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建立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然后沿“感知―抽象思维―形成概念―深化理解”的路径,促进概念形成。

微视频制作好了,要附关键词、简介,上传到“泰微课”网站,便于他人检索和选择使用,简介要抓住主要特点来描述,其中包含了为什么要裁剪此内容制作,对本内容的理解和教学处理,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如获市一等奖微视频《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联系》的制作。(1)关键词:内环境、组织液、血浆、淋巴。(2)简介:通过图示讲解了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联系。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联系中,为什么组织液可以转化为淋巴,而淋巴不能直接转化为组织液?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易错点。本微视频难点抓得准,突破方法好。―是利用形象直观的毛细淋巴管结构示意图,将淋巴不能直接转化为组织液的原理进行透彻、清晰的解释,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二是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大背景下,帮助学生建立起内环境各组分之间是动态联系的统一整体的印象,补充淋巴循环的功能,帮助学生形成对组织水肿等现象的理解。两道例题的设计,一是让学生抽象概括出内环境各组分之间联系的概念图,考察学生理解掌握情况;二是联系生活进行“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造成人体下肢肿胀的原因”现象的解释,考察学生对本微视频讲解的知识点是否会应用。对具体题目的讲解,注意思路分析和规律总结。配套练习的选择针对性强,难度合理,有层次性。

三、尝试翻转课堂,加强微视频应用

传统的教学过程主要包含两个阶段:课内知识传授、课外知识内化,学生需要克服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往往并不在现场。如果翻转课堂,课外利用微视频进行知识传授,而课内教师现场帮助学生针对困难进行知识内化,学习的有效性将大大提高。对“内环境稳态”的教学,我做了翻转课堂的尝试。(1)课前学生自学,掌握基础。课前一天布置预习任务,发放学案,让学生晚上在家自主学习“泰微课”网站上我做的系列微视频,完成学案上的自学检测,写下疑难问题。第二天由课代表收齐学案交上来,利用课前时间抓紧批阅,分析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困惑和误区制定教学策略,增强上课的针对性、有效性。(2)课中合作探究,释疑解惑。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把全班学生合理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以“兵教兵”的方式就自学中的困惑进行研讨。教师在小组间巡回走动,适时点拨指导。然后针对共性问题,创设情境,释疑解惑,并出示新的学习材料,适当拓展和补充知识点,归纳总结要点,建构知识体系。错题订正,变式训练,巩固内化提升,有效达成目标。(3)课后复习巩固,扫除盲点。大部分学生课上基本能理解和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对于极少数尚存疑惑的同学,要求他们再反复回看微视频,或个别辅导扫除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