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

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

第1篇: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逻辑是包括思维在内的师生教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性和有关主张,是一种应用性逻辑,反映着主体对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及形式化的结果,是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依据。课堂上的多种逻辑的有机组合就构成了教学逻辑体系。合理的教学逻辑体系是建立在教师对新课程教育目标深入理解和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发掘的基础之上,融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而形成的。合理的逻辑体系能使课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使教学内容于“形散”之中显示出“神聚”;能有效地突现文本内涵的最佳信息;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利用基本逻辑设计教学逻辑主线,利用辅助逻辑设计逻辑副线和子逻辑,从而形成以逻辑主线为主轴,逻辑副线为补充,子逻辑为重点的课堂教学逻辑体系。

二、设计教学逻辑主线

教学逻辑主线是事物发展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程序,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依照教学目标要求,为达到教与学的双向目标而设置的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程序。一般说来,教学的逻辑主线往往穿插于学科的知识体系、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过程之中。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逻辑主线:

(1)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寻找逻辑主线

在实际教学中,学科知识往往镶嵌于教材中,学科知识体系本身具有非常紧密的逻辑联系。多数教材在编排教学内容时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脉络,如果这种线索符合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可以直接采用教材原有的知识呈现顺序为逻辑主线。

例如在《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中,我们就可以沿着“①什么是遗传信息?②遗传信息存在哪里?③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④遗传信息错误传递的后果如何?”的知识线索来展开。这种线索符合人们的日常思维习惯,也不难寻找。关键要把握好学科内容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之间的关联性,使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学生的心理逻辑统一起来,以便让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等心理过程,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

(2)在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中寻找逻辑主线

在新课程中,提出了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步骤,例如人教版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影响》一节中,就明确提出探究活动由以下几步构成:①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交流。这就非常方便我们寻找在各种探究式教学中的逻辑主线,甚至改变教材中原有内容的呈现顺序,以探究活动的程序为逻辑主线。例如伊万诺夫斯基发现“滤过性病毒”的过程,就可以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来重温烟草花叶病毒的发现过程,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3)在学生的认知规律中寻找逻辑主线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学的逻辑”而展开。教师只有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置逻辑主线,实施教学活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人类的认知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过程。

如对《细菌》一节就可以按这样的线索来设计:“①细菌的发现;②细菌的形态;③细菌的结构;④细菌的生活。”先发现了细菌的存在,观察到了细菌外显的三种形态,然后了解细菌的内部结构。这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由表入里的习惯思维。在介绍细菌内部结构时,又通过与已经学习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对比学习,找到二者的差异,这又体现了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后进一步深入了解细菌的繁殖、形成芽孢的生活状况,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三、穿插教学逻辑副线

在设计好逻辑主线后,教学过程虽然层次清晰却难于完成新课程赋予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逻辑主线难以全面地包含德、智、体、美,知、情、行,以及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和学识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弥补其缺陷,还要补充设计好教学的逻辑副线。

一般说来,显性的知识是过程、方法以及情感、行为活动的载体,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学中安排、调整的灵活性与可变动性远不及方法、情感和行为等内容。所以在日常教学中,知识线索常被作为逻辑主线。同时,由于过程、方法以及情感、行为活动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因此,过程、方法以及情感、行为活动常常被设计为教学的逻辑副线,并且多次出现以强化学生的体验。

例如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节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逻辑副线:“①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②世界和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如何?③生物多样性面临怎样的威胁?④怎样保护生物多样性?⑤如何保护白头叶猴?”其中“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节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巨大价值,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世界和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如何”的环节则让学生产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感。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必先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怎样威胁”,该环节就顺应学生的情感发展,促进学生思考“怎样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如何保护白头叶猴”的环节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观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四、确定教学子逻辑

在设计好逻辑主线和副线后,一堂课大致完整,也基本能完成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但要使一堂课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还需要对子逻辑进行设计。教学中的“子逻辑”设计常常是针对较为重要的内容,或是教学重难点,或是实验探究活动,或是思维探究环节。

上文所提《细菌》一节的逻辑主线中有一“细菌的结构”的环节,便是一思维探究环节。对“细菌的结构”这部分内容进行细化设计,可首先引导学生从已了解的植物细胞结构出发,对比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结构差异入手,找出二者在有无叶绿体等方面的差异,进而推导出细菌不能制造有机物,为异养的营养方式等内容,这样就形成了相应的子逻辑。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子逻辑的设计也一样要服从逻辑主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品质的目的。

第2篇: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物理作业设计 典型性 层次性 趣味性 探究性

物理作业是物理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如今很多的中学生,业余时间几乎被各种各样的作用占满了,尤其是进入高中阶段以后,作业负担更是繁重到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繁重的作业压力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给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带来多大的提升,相反,在大量作业的摧残下,很多学生身心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教师究竟应当怎样对待作业问题呢?怎样让学生通过作业来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呢?

一、作业设计要具有典型性

长期以来,在物理作业中,屡遭诟病的就是“题海战术”问题。一些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往往采取“题海战术”,通过大量的作业来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各类题目,以期通过大量地做题来提高在考试中的胜算。那么,这种“题海战术”真的取得好的效果了吗?根据近几年的物理高考命题特点我们可以看出,高考中对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多,过去那种“题海战术”在现在的高考中已经越来越失去了优势。不仅如此,这种作业方式还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大量挤占了学生提高其他方面能力的时间。事实上,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完全没有必要采取这种教师辛苦、学生喊累的“题海战术”。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注意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型,让学生通过大量典型题目的解答来获取一般规律,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练习题中精选一些典型习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习题。这种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做一题甚至可以抵得上盲目地做十题百题。这样,不但可以把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还可以为学生节省更多的时间用于其他方面素质的提升。

二、作业设计要具有层次性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是目前素质教育理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学生由于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思维习惯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会表现出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在分层教学理念中,就是要正视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性,实行层次化教学,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的学生具有的各自不同的潜能。在作业设计环节,这个差异教学的理念自然也要灌输其中。很多教师可能都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一些学生在完成不了作业的情况下出现抄袭作业的现象。这些学生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学习态度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所布置的作业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基于这些现状,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一定要讲求层次性。教师可以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设计一些必做题和一些选做题,必做题立足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因此,面对的对象是全体学生,选做题则可以把难度适当拔高,多一些高层次能力的考查,使得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发挥。这样,具有层次性的作业可以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他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高质量地完成作业。

三、注意作业设计的趣味性

作业对大部分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学习任务,学生都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来完成教师布置的各种作业的,很少有学生是出于兴趣。由于缺乏兴趣,很多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都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在做题的时候,只要获得答案就算达到目的,很少有学生会透过题目做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究,这样,就使得作业的功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教师能够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设计带有一定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对作业内容真正的产生兴趣,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心态就会完全不同。例如,在学完了“万有引力定律”以后,笔者就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曹冲称象的故事让世人都赞叹曹冲的智慧,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能会做出比曹冲更加让人赞叹的事情——称地球。思考一下,我们怎样来把地球的质量给称出来?这个称地球的趣味作业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作业的兴趣。这样,有了兴趣作为基础,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就会变得更加主动、更加深入,从而大大增强了作业的效果。

四、注意作业设计的探究性

作业的功能一方面是为了巩固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探究未知的知识。然而,大多数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了作业巩固旧知识的功能,却忽视了其探究新知识的功能。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思维始终处于一个封闭的状态,从而不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设计的时候,要注意作业的探究性,让学生通过探究性的作业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以此激发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学习有关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的运动问题时,针对有界磁场的变式设计,教师就可以从圆形、半圆形、矩形、扇形等方面进行作业设计,对于粒子的变式设计则可以从单个带正电粒子、单个带负电粒子、大量带正电粒子、大量带负电粒子、等离子等角度进行设计。这样,作业设计的思路一下子就会变得开阔很多,从而让学生的思路不再局限于“一个萝卜一个坑”,而是变得更加开放。

总之,作业是物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教学环节一样,在物理作业设计中,也需要讲求一定的科学性、技巧性。所以说,很多时候,作业设计技巧也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教师在进行物理作业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摒弃传统的“题海战术”,增强作业的设计感,使得作业成为学生实现二次学习、二次提高的平台。通过有效的作业,可以更好地推进物理教学活动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董友军.新课标下物理作业本的功能[J].高中数理化,2011(10).

第3篇: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

摘 要:文章分析了初中生物教学的内容与特点及课堂活动设计的内容与特点,以课堂活动设计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例为依据,得出课堂活动设计能有效应用于生物课程教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7-0088-01

生物作为初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人基本知识的丰富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初始阶段的生物课程教学即初中生物课程教学十分必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与课程教学方法不断地被推出。课堂活动设计作为上述背景之下出现的课程教学形式,已经大量地应用于各种课程教学之中。研究表明,课堂活动设计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一、初中生物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特点

(1)初中生物课程教学的内容。初中生物是学生最先系统地学习生物知识的课程,对于初中生物课程教学内容而言,具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初中生物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生物知识,为以后生物课程的深入学习做好知识储备。第二,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初中生物旨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初步认识,以及形成原始的生物概念。

(2)初中生物课程教学的特点。第一,形式多样性。形式多样性可以说是生物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初中生物教师通常有很多种选择,每一个课堂教学活动都是独一无二的。第二,抽象性。初中学生首次学习生物难免会有难以理解的地方,这是因为学生的生物概念还未养成,认知水平非常有限。例如,教师讲解食物发霉变质这种常见的生活现象时,大多数学生就很难全面理解这是微生物的作用造成的。

二、课堂活动设计的内容与特点

(1)课堂活动设计的内容。课堂活动设计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出的大背景下,推出的新的活动形式。其主要内容是教学者通过课前准备,以提升教学质量与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将所教学的知识融入丰富的课程教学活动中。当然,这里的课堂活动的含义是丰富的。

(2)课堂活动设计的特点。第一,形式的多样性。形式的多样性可以说是课堂活动设计的基本特点,课堂活动设计有众多的形式与表现。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者设计课堂活动通常有很多种选择。例如,其主要的形式就有很多选择,加上活动的引导、开展等都需要教学者进行设计,让初中生物课堂活动设计变得更加灵活多样。第二,广泛的适应性。课堂活动设计作为新的课程教学方式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众多课程的教学中,可见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例如,课堂活动设计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应用,同样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应用,这便体现了其广泛的适应性。

三、课堂活动设计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课堂活动设计教学方式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下面以具体的课堂活动设计实例来进行分析。

(1)课堂活动设计在人体消化过程教学内容中的应用。人体消化过程的相关内容首先涉及消化过程所经过的人体器官,包括每一个人体器官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从食物到营养物质的分解变化的过程。课堂活动设计实例如下:教师要将全班同学进行合理分组,然后布置任务,为下节课的课堂教学活动做准备。首先,要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分别负责两块大的知识点,一个为消化经历过程,另一个为消化物变化过程。其次,再将两大组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负责一个“消化器官”即一个知识点。比如,一个小组的知识点为食物在胃的变化以及胃对消化过程的作用。在下次的生物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分别阐述消化的过程,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上述方式主要有两大优势,其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二,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活动设计在细胞结构认识的教学中的应用。细胞结构相对复杂,不同的细胞有着不同的结构差别以及细胞器的功能差别。课堂活动设计实例如下:教师组织一个课堂小竞赛活动,主题是介绍一个细胞。同学们选取不同的细胞,进行结构与细胞器方面的介绍。教师要设计公平合理的评判机制,对每位同学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价。在设立评判机制的同时,教师还应该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进行一定的奖励。不论作为参赛选手的学生,还是作为听众的学生,都能够有效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堂活动设计作为新的教学理念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前瞻性。初中生物课程作为初始阶段的生物课程是一门具有塑造性的课程,其对学生生物概念的意识养成与基本的生物知识的了解有著重要意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课堂活动设计,不但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卫贞.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J].学苑教育,2011(07).

第4篇: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问题设计;生物教学;对策

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论哪种模式的教学,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都要提出问题,生物教学也不例外。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但在实际的生物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并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教学效果。因此,很有必要对生物教学问题设计进行探讨。

一、生物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

笔者经过长期的生物教学实践发现当前的课堂提问教学现状主要包括两种:第一,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马上回答“是”或“不是”、“对”或“错”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第二,教师提出问题后,课堂上鸦雀无声,一两分钟过后,尽管学生进行了讨论,但只有个别学生回答了问题,无法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当前很多生物教师的教学问题设计普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似乎非常活跃,但究其本质是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需要经过思考就能回答,缺少思考价值,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第二,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启而不发”,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不好。

二、生物教学问题设计的对策

(一)课堂的问题设计要面向不同层次学生

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生物课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性、探究性极强的课程,其问题设计的要求更高,只有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才能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更高。所设置的问题既要让优生深入思考,又要让中等生甚至后进生回答问题,这样才能让全体学生有不同进步。比如,在单细胞生物这节课中,出示单细胞生物的图片,包括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问题:“观察以下生物,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和思考,就会对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点有不同的理解,善于思考的学生会理解的相对深层,学困生理解的层次相对简单。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问题,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发展[1]。

(二)设计问题串,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综合学科,探究性和思考性是生物课堂的追求。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源于问题,问题是探究的源头,是让学生通过思考、推理和对比等思维活动来分析、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例如,在“细菌”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在病人进行手术时,为什么要对病人进行消毒?”“请你们谈谈对细菌的认识。”“细菌分布在哪呢?细菌分布无处不在,我们看见过细菌吗?”“为什么我们看不见呢?因为细菌非常小,我们肉眼看不到。那么细菌究竟有多小呢?”“细菌的形态有杆状、球状、螺旋状,那么它的结构怎么样呢?”“细菌细胞包括哪些结构呢?每一种结构有什么作用?”[2]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讨论探究,完成对生物知识的深入。教师适当地给予引导和补充。学生通过一个问题的解答,完成了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又将知识点之间相互的联系和内涵挖掘出来了,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还重点理解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都是一个提升。

(三)注重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学科是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别强的一门学科,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其学习途径广泛,不局限于课本。因此,生物课的问题设计,要注重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联系,这样不但提高了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培养了学生应用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健康和长寿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和追求,也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健康?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如何才能拥有健康呢?”学生进行相互讨论。这些都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分不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课堂教学设计即为问题的设计,课堂问题的有效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使学生内化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正是生物课堂教学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满足,真正实现生物课堂的高效教学[3]。

参考文献:

[1]周.注重问题设计,提效英语教学[J].新课程(中),2015(7):127.

[2]宋淑秋.浅谈《细菌》一节的有效理答[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6(1):15-16.

第5篇: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 - 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 ,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 (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 (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 (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 ,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 1 ]  何风华,李明辉。 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j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 , 2004, 25 (6) : 25~27

         [ 2 ]  洪伟,吴承祯,陈辉,等。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学科、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 j ]. 高等农业教育, 2004, 6: 50~51.

[ 3 ]  崔相学。 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素质的实践与探讨[ j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4, 6 ( 2) : 67~68.

[ 4 ]  邓华玲,傅丽芳, 孟军,等。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j ]. 大学数学, 2004, 20 ( 1) : 34~37.

第6篇: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

众所周知,中国的设计学科的基础教学是以三大构成为核心展开的,虽然有些院校自觉地进行了相应的教育改革,但是始终不能跳出三大构成的基本模式。可以说三大构成是整个艺术设计领域的推动力量,对艺术设计学科起着不可抹没的推动作用。虽然三大构成理论对整个行业起着极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现代学科的发展,三大构成的局限性已经显而易见,不足以知道我们设计基础的教学要求了。应该在三大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对形态的整体认知。所以在设计基础的学习中一定要强化整体认识,以弥补三大构成的局限性。

一、三大构成的局限性

1919年,以德国教育家格罗佩斯为首的一些学者创立起了包豪斯设计学院(Bauhaus),提出要将“艺术与技术统一”,并带领多位艺术家和教育学家对造型方法和理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三大构成”的学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高校引进了三大构成的教育方法,形成了由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组成的“铁三角”教学体系,一直影响至今。

然而,随着现代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也随着西方现代化设计思潮的涌入,曾经推动教育界发展几十年的三大构成理论已经不能满足发展要求,固有的局限性越发明显。这不得不让一些教育界的学者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根据艺术设计理论的发展,设计基础教学中,三大构成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泛化: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在现如今的三大理论设计基础教学中,讲述三大构成的教材版本很多,但是大多是重复早期教材的内容,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变化,使三大构成的教材大同小异。而三大构成又被大多数院校作为很多专业的必修课程,各学科使用统一的三大构成教材,这样使这一学科变得标准化,教学方法上也缺少灵活性,完全不能满足各个学科差异化的要求。正是由于这一点,许多教师和学生认为学习这门课程与本专业的关系不大,所以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重视。

(二)僵化: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包豪斯提出的三大构成理论,强调的是“技术与理论的统一”,不单独强调作业效果。创新是包豪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虽然我国这几十年来一直以三大构成为设计基础的主导思想,其地位不可动摇。但是由于中国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的限制,这么多年来,一直就没有把握到包豪斯三大构成的真谛,使其变成了书本上的理论,而无法直接指导实践。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行,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发现并提出了三大构成理论的弊端,要求不仅仅将各个元素单独研究,还要形态形成统一的整体,形成形态的整体认知。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设计基础后,有效地指导实践。

二、形态整体认知的形成和强化

如今随着设计领域的发展,设计的基础科目已经不仅仅限于三大构成,还包含了自然的分析与研究,造型、空间、运动与透视研究,体积与空间研究等,内容越来越丰富庞杂。要求学生不仅仅以完成课堂作业为主要目的,而且要求学生从艺术表达转化为理性认识,对形态有整体的把握。这才是包豪斯理论的关键。该教学注重形成的是一种科学的设计认识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那么如何加强这种对事物的整体认知之呢?

形成这种整体认知,你须具备理性的视觉。就是将原有的视觉规律改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理性的视觉规律,利用这种视觉规律为基础,激发学生潜在的才能和想象力。简而言之,就是训练一种认知习惯,将视觉形成的感性材料,经过大脑的加工形成理性材料,将事物的性质、运动、变化、发展都看在眼里。想得到理性视觉就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了解自然的形成过程,了解自然的规律。自然界每一种物质都是有自身的规律存在的,这种规律包括其性质、内容等等。规律是事物连接的纽带,如果不能了解单一事物的规律,就不可能把其他事物与之相联系。把握事物的规律是把握事物整体的基础。其次,要联系地看待问题。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基础就是事物的基本性质内容等等,也就是事物的规律。我们单单掌握事物的规律是不够的,需要将物体整体地联想在一起。我们眼睛见到的事物有的时候是很狭隘的,就像管中窥豹、坐井观天。而我们要做到的,就是窥一斑而见全豹,观一角而知全天。这样我们就基本上掌握了整体认知。然而,单单这样还是不够的,由于世界所有事物都是不断运动的,所以我们在看事物的时候,不能仅仅观察到静止的事物,而要发展运动的去看待。

第7篇: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

作业设计注重分层是针对“一刀切”作业设计模式提出的优化对策,旨在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能力差异设计出优质的物理作业.例如,在讲“欧姆定律”时,教师需针对学生层次设计出三个层次的作业:第一层次主要在于了解欧姆定律的基本概念、涉及的变量、公式内容以及简单应用,针对班级学困生所设计;第二层次则在欧姆定律的基础知识上进行变换与延伸,适当提高作业设计的难度与灵活度,针对班级中等生所设;第三层次在以上两层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设计一些实践性强、拓展能力强的题目,针对优等生所设.这样的分层设计作业法,能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有所学.

2.作业植入生活实践体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是一门阐释与解决现实生活现象的学科,因而初中教材中所提及的众多物理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原型.例如,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关于“物态变化”的内容,汽化、液化、熔化、凝固、升华、凝华等物态现象比比皆是;“透镜及其应用”的内容与生活中常见的放大镜、照相机、眼镜等物件联系紧密,阐释了透镜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教师如果在物理作业设计中植入这些生活实践经验,相信学生一定会有所感、有所体验、有所行动,从而高效完成作业任务.

3.适当增加探究性作业比重

为了迎合社会人才的需求标准,初中物理教师应在作业设计中适当增加探究性作业的比重,从而有效地培养初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在物理课程作业的完成过程中,有些物理题目可能存在“一题多解”的问题,并没有固定统一的一个答案,遇到此种题目时,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看待这样的物理题目,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找寻答案.长此以往,既丰富了物理题目的种类类别,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4.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设计

对于初中物理学科来说,教师在作业设计方面发挥的空间还是足够大的.只要教师有创新作业形式的想法,那么一定会设计出形式多样的物理作业.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实验室验证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例如,在讲“噪音污染”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引导学生亲自去一些建筑工地、繁华商区的观察真正的噪声污染.与此类似的物理作业形式还有很多,相信这样有趣灵活的作业形式,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第8篇: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中学物理 课堂教学 教案设计

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技能、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观点。简单地说,就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兴趣,树立观点。要实现这个目的,教师就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和选择最佳教法。掌握教材,最重要的就是能按照每堂课教材本身的特点,编织成便于学生展开思维的教学程序,组织成有利于教学的知识体系。选择教法,就是要根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使每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内容充实,启发性强,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真正做到驾驭教材得心应手,选择教法应用自如,每堂课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呢?这就需要教师有精湛的艺术匠心,对教材反复推敲,精心设计,使每堂课有层次、有提纲、有重点,犹如一幕优秀话剧一样,有序幕、有发展、有高潮、有尾声,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对教案设计的概念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指的是: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的预先决策和超前把握。教案设计从它的形成过程讲,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教案设计阶段

教案,即教学之方案,教案设计的基本依椐是教材,即新课标、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其基本前提是教师对教材和学生学习特点的感知、理解和把握,只有清晰的感知、透彻理解和充分把握,教师才能将教学内容、思想、方法以及教学认识的特殊性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组合、设计、形成教案。与认识的从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相似,教案设计也需要经历一个从粗略到精细、从笼统到系统的逐步具体、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做以下两方面工作:

1.思路设计

所谓思路设计是指教师根椐教学的一般认知规律和课程基本特点,在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材思路的前提下,编制出具有一定层次的教学程序。例如,物理概念教学的一般思路是“引入课题、激发动机――感知现象、形成表象――思维加工、得出概念――剖析概念、加深理解――明周运用、强化记忆”。教学思路的设计只是教学方案的初步定向,此时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还只是原则的、笼统的、概括的,其包含的素材还相当贫乏,缺乏具体,需要进一步的设计,才能明确、丰富和充实。

2.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是指教学各阶段师生双方的地位和作业方式的确定,即师生双方在各教学时间内做什么,怎样做,任何教学思路的展开都必须通过活动来实践。如果说教学思路的设计体现的是教学设计的共性,那么,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说是教学设计的个性的体现,同时也是教师的教学观念的体现,同一种教学思路可以由不同的活动方式展开,典型的例子就是许多课题的教学可以用“教师讲”的活动方式展开。也可以用“教师指导”的活动方式展开。就前者来说,其活动过程简单易控,只要教师讲解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特出、难点突破,学生接受讲解的结论也不困难,可要让学生信服这些结论就不那么容易,因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许多观念与物理学的结论往往是相悖的。

二、教案心理模拟阶段

教案的心理模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从系统结构优化角度对教学活动的诸要素、各层次、各种关系进行全面协调。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排除障碍、理顺思路。大多数教师多有这样的体验,每当我们重温一份精心设计的教案时总会感到原本很完善的教案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障碍、或难以确定的东西。比如,课题的导人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还是从例举事实中让学生发现问题。那些用于转折、衔接的词语:“因为、因而、但是、然而、所以、因此”哪个更合适;对一个新获得的结论是用“它的意义是什么”,还是用“它说明了什么”或用“这是什么”来启发学生思考,哪种设问指向更确切。(2)充分想象,优化活动结构。我们知道,教学设计最终是要转化为外显的教学行为,而外显行为的具体性和复杂性是难以用教案语言,甚至是内部语言表达的,往往要用表象或想象来设计和模拟。例如,物理实验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活动。虽然我们对实验过程师生双边活动的顺序可以给出原则性的表达。但其中更为具体、精确的活动过程却需要通过表象和想象才能说明清楚。对此,教师必须对教学活动的多种可能性进行设想和模拟,即从量上看,在心理模拟阶段想象的教学活动要比实际教学多得多。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应变自如地调整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结构达到最优组合。

参考文献

第9篇: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

对于整个教学而言,其是由很多细节组成的,所以细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初中,物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如果不注重细节问题,就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一定要做好教学的细节工作。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细节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细节处理

1前言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其教学的方向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朝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转变。同时作为初中的物理教师还要不断的改进教学的方式和观念,注重细节,从而才能够构建高效的课堂。

2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向以学生为主的方向在转变,并且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情景创造和设置的时候,创设的情景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学到新知识,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具有层次性的特征。例如:在进行《密度应用》教学的时候,教师提出:提供一个弹簧测力计和烧杯、适量的水、一根细线,请你设计实验,并且测量出金属螺母的密度。针对这样的现状,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样解决,随后教师意识到这一问题,就提出了几个问题进行补救:一要想计算出密度,应该确定哪些物理量;二质量应该怎么测量;三剩下的仪器应该怎么测量体积,学生根据这些参数就能够很好的找到解决的方法,经过讨论分析很快得到了实验的具体步骤。从案例中可以知道,开展物理课堂教学的时候,如果教师没有设计好问题,就会促使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不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设计问题一定要有层次性,要由表到里,由浅入深,层次分明,这样就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趣味性,也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确保知识更好牢固。

3要选取具有生活特征的素材

在新课改下,物理提出了新观念,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所以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时候,设置的课程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并且与学生的特征相符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可以对物理现象的探究,揭示出隐藏的物理规律,并且将物理现象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就能够培养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实践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选取的素材一定要切合实际。例如:在进行《照相机与眼睛》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利用学校运动会的照片,引出照相机,并且对照相机的发展历程进行展示。然后将教师在工作时候戴眼镜批改作业的视频展现出来,但是看人的时候却摘下眼镜,这样就能够很好的过渡到眼睛教学中。最后,根据学生带的远视和近视眼镜情况对“视力的矫正”进行探究,并且告诉学生应该如何防止近视。同时可以在教室里播放眼保健操,学生跟着音乐做。从上述案例分析指导,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学的素材要选自学生身边的事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显示真实性的特征,也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课件使用必须具有灵活性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并且其能够给教学带来一定的活力,但是太过于强调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样就促使很多问题显示出来:原本活泼、互动的课堂,现在却显得死板、缺乏灵活性,并且要具有一定的约束性。例如:在某课堂中,原来设计好的教学情境,但是因为学生不能很好的深入进去,这样在开始的时候,就显得课堂比较僵硬,课堂的气氛不好,针对这样的现状应该怎样采用多媒体。首先在开展教学设计活动的时候,应该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对于课件的制作不应该要每个方面都兼具,也不要给人一种见到课件就看到教案的感觉,可以在重要的地方制作一个小视屏、几张图片等。然后在进行概念、公式讲解的时候,应该采用传统的板书方法,这样既促使课堂具有灵活性的特征,还能够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因此,在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进行精心的选择。

5教学探究要具有合作性

现阶段,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以学生为主,其中物理应该采用开展实验的方式进行探究,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自己。因为学生的能力、水平等有着一定的差异,这样很多教学活动分组不够均衡,并且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的热情,有的冷清,这样就促使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甚至有一些物理活动成为了少数学生的个人秀。针对这样的现状,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在学生刚接触教学的时候,首先应该将前后四人分为一组,让他们开展合作,每次在探究实验活动之前,让学生自己思考,写出自己的探究思路;然后让小组的成员对实验的方案进行介绍;最后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完成实验。采用这样的实验方法可以促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6实验设计要有直观性

对于初中教学来说,物理是一门基础性科学,这门学科主要以实验的方式开展教学,所以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并且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但是有一些实验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只利用文字显得过于空洞,很多学生在听完整节课之后,还是不知道怎么操作,更加不用说注重实验中的细节问题。例如:在进行《速度》教学的时候,有一项实验是对纸锥下落速度进行测量,这项实验看起来很简单,只需要测量距离和时间两个参数,就可以计算出速度。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实验步骤还是不构清楚,比较模糊,这样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针对这样的现状,在上课之前应该拍出几张照片,让学生开展照片开展实验。采用这样的方式在整堂课程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果我们从中进行反思和分析,可以知道,在实验中注重细节问题,并且对细节进行认真的处理分析,会大大的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7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课堂的有效性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学一定要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其中细节问题是关键,例如:课前导入、实验细节等,只有这样这些工作,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作者:孔永吉 单位:刘化学校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