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范文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精选(九篇)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

第1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海洋生态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多样化;自主学习

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1]。2020年初,国内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为了减少人员聚集,教育部发出通知,推迟春季学期开学时间,并发出倡议: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停课不停学”。至此,线上教学又一次走进大众视野。但实践证明单纯的线上教学模式存在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缺点,而单纯的传统课堂教学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有机整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呼之欲出,这就是融合二者优势为一体的混合教学模式[2]。《海洋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课程,是海洋科学专业的一门学位基础课程,在很多国内外高校涉海专业都有开设。我们以《海洋生态学》课程为例,结合目前的教学现状,探索线上和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借助学习平台,把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课堂教学与线上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在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所学知识。

1混合教学模式的内涵及优势

1.1混合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混合教学模式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网络在线学习两者的优势有机整合的一种在线和离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既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地位[2]。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模式下的学生在线上学习期间可以自主控制学习时间、地点或进度,学生在学习一门课程时,课程的各个模块被很好地整合在一起,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学习体验,也让师生在课堂上可以互动起来,进一步发挥和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1.2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势

1.2.1授课方式具有可选择性混合教学模式避免了单一的线上或线下上课方式,给与了学生和任课老师的选择权。任课老师可以根据课程章节内容和学生学习近况自由选择上课方式。灵活的授课方式,打破了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学生既可以随时回看教学资源,也可以在课堂授课期间提出疑问,现场讨论。

1.2.2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混合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长在不同的授课方式中展现自我。目前很多高等学校学生性格偏内向,在课堂上不敢于表现自己,但是在直播课程中,却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言论,积极回应授课老师。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可以让更多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自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3考核方式多样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人数偏多,课堂答疑和随堂测试部分工作量大,且耗费很多课堂时间,线上授课很好地互补了这一缺陷。新冠肺炎期间,腾讯平台推出来了群课堂、直播间、在线文档、腾讯会议等一系列在线功能,可以高效地完成课堂测试,并且可以直观地看到测试结果,方便老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及时地调整课堂进度。

2课程介绍

《海洋生态学》课程依托于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其中海洋科学于2014年获批省级优势特色专业。《海洋生态学》是海洋科学专业的一门学位基础课,是研究海洋生物及其与海洋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通过研究海洋生物在海洋环境中的繁殖、生长、分布和数量变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阐明生物海洋学的规律,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养殖,保护海洋环境和生态平衡等,提供科学依据。北部湾大学是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共建高校、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设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项目单位,其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均基于“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师在理论知识传授过程中,应注重海洋生态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讲解,使学生全面、完整地理解和把握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应联系实际,因地制宜,以北部湾海域的典型生态事件为案例讲授相关理论,形成特色教学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其积极性[4]。

3《海洋生态学》课程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3.1课前线上预习

在开课前,教师提前在学习平台建立《海洋生态学》网络课程和班级。在教学前,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将课程PPT、文档、教学视频等文件上传,并在线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学生登录学习平台,并根据自己的时间在线进行了解和课前预习,比如学习哪几个知识点,观看哪些PPT课件和教学视频,同时可以记录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有疑惑的地方,可以在线留言。教师可以在后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适当调整线下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辅导[5]。

3.2课中线下教学

课中线下教学环节,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上,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将在线上学习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帮助学生完整的把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海洋生态学》课程由于理论性较强,单一的理论知识教学难以使学生正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线下实践教学可以提供更加真实的感官和实践。北部湾大学位于广西北部湾畔的钦州市,为《海洋生态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大便利,如利用学院大型水产养殖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室内观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养殖模型及生物的生长习性。此外,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比较典型的海洋环境,如茅尾海、大风江河口等进行实地观察调研,如开展资源调查,开展资源状况评估、水质检测、浮游、底栖生物生物量及理化环境因子调查等项目;组织学生到最近沿海潮间带泥质湿地红树林区观察红树林生境特征,测量红树林生长水环境温度和盐度、底质中的PH值,观察红树林生长区底质特征,在退潮时刻观察红树林根系特征,理解红树林胎生特征和红树林的生活周期。通过现场教学的方式,针对大多数同学存在的问题,可以实地讲解,有效提高教学的效果。

3.3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教学模式的成功,需要建立相应的课程考核体系,考核应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考核体系不仅包括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更要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海洋生态学》教学目的和模式,课程考核内容有线上(占40%)和线下(占60%)评价两部分组成。线下部分主要包括实践作业、科研论文、期末考试成绩三项,线上部分主要包括签到考勤、讨论、作业和测验等。

4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反思

4.1教师层面

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后,教师的角色定位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推动者,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理解知识[6]。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中,在“线上”学习时,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批改作业,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确实得到了老师的认可[7]。

4.2学生层面

转变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为主动学。首先,教师要做好引导和启发工作,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和增强自信心;其次,学生要提前做好认识这种教学模式的准备,特别是要提升问题意识[8],知识的传授是通过问题的有效提出与解决得以实现的。因此,教师也不仅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敢于提问,还有让学生从爱提问变为善于提问[9]。4.3教学管理层面从学校教学管理层面来看,主要是做好教学资源的丰富和服务保障工作。第一,要搭建一个成熟、稳定的网络教学平台。第二,学校和教师要定期更新和制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第三,学校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顺畅的信息化校园网络、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及配套的先进管理制度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前提与保障[10]。

第2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 SP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高职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44-04

随着对MOOC教学应用研究的深入,“后MOOC”时代来临,应用方式也从完全自主学习向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研究性学习转变[1]。SPOC作为“后MOOC”时代的一种典型应用范式,可以融合在线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各自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的深度融合[2],有效解决了MOOC完成率低、学习体验不完整、对学习者关注度低和缺乏个性化指导等问题[3]。学生可以在课前利用SPOC课程完成在线自主学习,在课上可以利用翻转课堂方式开展教学,从而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最大化发挥了SPOC课程的价值,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

一、本课程教学分析与教学现状

为保证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顺利开展,前期对学习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现状等进行了前端分析。

1.课程学习内容及教学对象分析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我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二学期,主要学习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及应用,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授课方式。其中,网络通信原理部分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比较抽象。

教学对象为计算机类专业大一学生,其认知方式、学习风格已初步养成,但是在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开课前对所有授课班级的216名学生进行了针对学习方式的问卷调查。图1所示的调查结果说明学生在主动学习能力方面尚存在明显不足,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完全养成,这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本次混合式教学实践中,除了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在素质方面将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程教学现状

本次教学实践前一学期,在线开放课程已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采用的是MOOC的开课模式,学生主要是在线自主学习,然而学生整体参与度较低,60.3%的学生没有完成在线课程内容的学习,教学效果不佳,在线开放课程没有发挥出最大价值,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线上学习师生互动较少,缺少个性化学习指导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方式的差异,学习中会遇到各种问题,然而由于学生较多,教师无法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监督、反馈及评价,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由于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形成了学习障碍,阻碍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

(2)课上以讲授为主,未能实现线上线下有效融合

虽然前期学生在线上进行了课程的学习,但教师没有很好的进行课上教学活动的设计,依旧以讲授为主,造成了学生过度依赖课堂的知识传递,从而逐渐忽视了线上学习活动,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4],这也是线上学习效果不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3)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作支撑

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中,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成为学生学习与课堂教学的基础,它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和推动作用[5]。在前一轮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未采用充分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作支撑,导致课上部分教学活动无法高效开展,增加了教师课上教学负担及压力,如在实践练习环节,由于仍然是纸质实验报告,使得实验评价不能及时反馈给学生,造成了评价的滞后,影响学习效果。本学期的教学采用了“云课堂”移动学习平台,有效改善了教学环境,保证了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流程设计

翻转课堂本质上也是一种混合式学习模式,它包括了课前的在线学习和课上的面对面学习两部分[6]。在前端分析的基础上,对本课程的信息化学习资源进行了充分的设计开发,并构建了适合各班级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需要的SPOC课程,以此作为课前线上学习的载体,课上通过设计系列教学活动实现知识内化。如图2所示,在整个教学流程中以学习任务为明线,以知识内化、技能习得及素质培养为暗线,以形成性评价为辅助手段,将课前利用SPOC课程的线上自主学习活动与课上教学活动进行了有序的融合。各个教学环节主要围绕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进行设计,通过系列教学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与技能习得,并培养W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面的素质能力。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管理,一旦发现学生学习异常就发出提醒信息[7]。

三、课前利用SPOC课程开展线上自主学习

1.学习任务设计

学习任务设计主要起到告知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的作用,主要包括学习时间节点、要达成的目标、学习内容、课上教学活动内容等。为帮助学生更加准确的把握学习要求,学习任务设计应简单、具体,并利用SPOC课程平台、QQ、微信等工具及时推送给学生。通过在多个班级的反复教学对比中发现,当带有明确学习任务开展线上学习时,学生学习成绩平均会提升27%以上,究其原因是当有明确学习任务时,学生的学习会更加聚焦,会有效提升学习专注度。

2.学生利用SPOC课程开展课前线上自主学习

课前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工具,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在线观看微课视频、浏览学习资源。当学习完一节课后,可以进行随堂测验,系统会自动对测验结果进行反馈,学生根据反馈结果可以适时调整学习进度,如当测验成绩较差时,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当测验成绩较好时,可以进行拓展练习,以完成知识强化与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有未能理解的疑难问题,可以通过SPOC课程平台的交流讨论环节与教师、同伴进行交流探讨。对于线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反馈给教师,由教师在课上通过教学活动统一解决。为帮助学生更好的参与课上活动,在学习任务中,教师已初步展示了课上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要求进行充分准备。

3.教师利用SPOC课程学习数据分析设计课上教学活动

SPOC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教学中,课上教学活动设计需要以线上学习效果分析为基础。教师在课前除了对学生的线上学习进度进行跟踪、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评价、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指导以外,还需要依据SPOC课程平台的学习数据分析对课上教学活动进行设计[8]。数据分析主要包括学习参与度分析和平台学习数据分析两个方面,依此准确把握学生线上学习状态,并确定课上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活动开展方式。

(1)学习参与度分析

学习参与度分析主要是对线上资源学习情况进行整体把握,包括视频参与度、作业考试参与度、在线活跃度等方面的分析。如在“IP协议分析”这节课中,将会通过SPOC课程平台的数据分析查看本节课所有微课的整体参与度,如图3所示,柱状图代表完成学习人数和未完成学习人数,折线代表微课观看时长平均比例。通过实践证明,当视频参与时长比例超过90%时,课上教学活动设计会更加自由。

(2)平台学习数据分析

平台学习数据分析主要从课程知识点的角度,对线上随堂测验及作业结果统计分析,以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准确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并在课上教学活动设计中重点体现。如在“IP协议分析”这节课中,除了查看随堂测验及作业等方面的成绩分布外,还需要了解每道习题的掌握情况,包括错误率及难度等,如图4所示。

4.保证课前线上学习效果的策略分析

学生进行有效的线上知识的学习是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本课程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多方面的策略来保证线上的学习效果。

(1)改变考核方式。为促进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及提升学习积极性,本教学实践中,将线上学习成绩纳入到期末总评。线上考核主要包括课程参与度、随堂测验成绩、作业成绩及单元测试等方面。

(2)随时关注学习情况,及时交流反馈。线上学习是一种完全自主的学习行为,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会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产生障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交流反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消除学习障碍。

(3)及时评价、适时表扬。线上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个人、小组及整体的角度,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与表扬,同时重视评价的多元性和公平性,以激励为主[9],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四、课上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翻转课堂中完成知识内化的关键是课上教学活动的设计[5]。在本次教学实践中,课上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巩固强化、问题解决、协作探究为主线,积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依据前端分析及线上学习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开展了如下几种教学活动:

1.知识网建立

线上SPOC课程的学习虽然是一个系统化的学习过程,但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存在差,对课程各知识点的逻辑关系无法形成清晰、明确的整体认识,阻碍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因此在课上教学中,第一个教学活动通常是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图5所示),建立起有效的知识网络,帮助其更好的进行知识内化。

2.知识竞赛

知识竞赛主要是按照课程知识点顺序设计了系列由易到难的问答题目,利用“云课堂”平台的“抢答”功能,通过小组竞赛方式进行实施,并对竞赛结果进行适时的评价反馈。通过本活动的设计实施,进一步对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强化,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讨论

针对课前在线学习数据分析出的重难点问题,设计了系列多样化应用案例,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问题的设计主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如在“IP协议分析”课程中,通过课前SPOC课程平台数据分析,“协议报文字段数据分析”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以此设计了一组“网络中的真实数据”以分组形式讨论分析。讨论结果将会通过“云课堂”的“同屏”功能上传到投影屏幕上,实现小组间的交流互动,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各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评价,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拓展练习

如果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课上将通过拓展练习完成知识的深度学习及迁移。拓展练习的设计主要以实践操作为主,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采用协作学习的方式实现,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0]及动手能力。同时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快速填写实验报告,教师可以快速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高效地进行指导与过程性评价。

5.学生分享学习成果

在拓展练习完成后,学生将会对课程中问题解决方式以及学习成果进行分享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本环节也是对课程知识进行系统化总结的过程,教师将会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以激励为主的总结性评价,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活动参与度。

以上教学活动是本课程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的方式,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如在课前线上学习效果较好的情况下,亦会采用小组间互相提问的活动方式,用学生自身的视角对课程提出一些问题,并互相解答,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五、混合式教学效果与反思

在本次教学实践结束后,针对所开课的班级对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SPOC学习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影响在线学习参与度及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1.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大部分学生比较适应这种授课方式,在对所有开课的班级进行的“对混合式教学态度”调查中,有67.7%的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授课方式”,有25.8%的学生“基本适应了这种授课方式”,仅有6.5%的学生“不大适应这种授课方式”。对“你认为该授课方式对你哪方面有帮助作用(多选)”的问卷调查中,有74.2%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有61.3%的学生认为“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

2.保证混合式教学效果因素分析

首先,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前提是保证课前线上学习效果,关键是课上教学活动的设计,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的设计课上教学活动,才能促进学生在线学习的参与度,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手段的利用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保障,如课前用SPOC课程的数据分析为课上教学活动提供了充分依据,在课上利用手机实现了过程考核记录、实验报告填写、交互讨论等功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3.对SPOC课程建设的反思

课程结束后,对SPOC课程中微课时长对学习参与度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整体而言,随着视频长度的增加,参与度会逐渐降低,但在SPOC课程中,视频长度并不是决定学生参与度的关键因素,因为时长超过10分钟的微课,参与度达到了83.0%,如图6所示。

针对这一现象,对学生进行了“影响你微课参与度主要因素(多选)”的问卷调查,有71.0%的学生选择了“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有64.5%的学生选择了“教师视频中讲解的精彩程度”,有63.2%的学生选择了“教师的学习要求”,仅有39.5%的学生认为“视频太长会影响观看时长”,这也为今后SPOC课程中的微课开发提供了有意义的指导作用。

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最大化发挥SPOC课程的价值,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实现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共享与应用,是生源多样化的职业教育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⒖嘉南祝

[1]祝智庭,刘名卓. “后 MOOC”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4(3):36-43.

[2]薛云,郑丽.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6(5):132-137.

[3]杨丽,张立国. SPOC在传统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5):56-62.

[4]刘小晶,钟琦等.翻转课堂模式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8):105-109.

[5]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0):59-64.

[6]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7]尹合栋. “后MOOC”时期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5(11):53-59.

[8]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等.从MOOC到SPOC:一种深度学习模式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28-34.

第3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范文

随着新型教学平台的建立,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MOOC)和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等教学改革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运用,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都在逐渐发生改变,《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战略部署中强调:开展在线公开课程建设,应用新的教育技术手段,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的深度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的重要改革任务。2015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也提出: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是今后高等学校改革的新方向。而混合式学习模式就是实现线上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两种模式有效融合的一种学习策略,因此成为近年来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

2 混合式学习

2.1 混合式学习的定义

混合式学习一词来源于英文的Blended Learning或Hybrid Learning。关于混合式学习的定义,中外学者一直争议不断(Kerres and de Witt, 2003; Oliver and Trigwell, 2005;Sharpe et al. 2006; MacDonald, 2006; Sharma and Barrett, 2007)。比较公认的定义是Krause,(2008)提出的,他认为混合式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策略和系统的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实现教学和学习环境不同方式的有效整合,从而实现教学技术与面对面课堂交流两种教学形式相融合的优点。因此,混合式学习是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有效地整合到课程设计中,颠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把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学习模式进行混合,重新设计,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从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中选出最有效的学习模式。混合这一行为不仅提高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经验,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并协助教师实现有效的课程和教学管理。

2.2 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特征

混合式学习模式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学习理论、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混合,实现了传统课堂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网络个性化自主性学习的双优势,具有其独特的教育科学性。首先,教学结构重新整合。教学结构的要素由原来的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变为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四要素,更加突出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其次,师生关系发生了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式的知识传递方式被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所取代,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下学生通过自学材料、观看视频、讨论问题等形式实现知识的传递,而课上则通过教师答疑、作业研讨、成果汇报等形式成为知识内化吸收的场所。此外,实时的反馈与评价也是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特征之一,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学生对教师授课的反馈与评价,前者包括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考核;后者是为了验证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效果,以便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学设计与方案加以修正。

3 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3.1 前端分析

在对课程资源、教学活动和学习环境等进行具体的设计之前,必须先对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即前端分析,以便确定所授课程是否适合开展混合式学习。前端分析阶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和目标的分析;混合式学习的环境分析。前端分析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进行研究。其中对学习者的分析主要从学习者特征、学习者动机和期望、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三个方面,共对四个专业的大一新生发放调查问卷123份,回收123份。大学英语的学习者主要为一二年级的学生,根据调查发现,曾经参与过网络课程学习的学生比例为94.6%,只有很少数的学生没有网络课程学习的经历,而且几乎全部学生都有协作学习的经历、认为自己有能力从网络获得和处理信息,支持课堂小组讨论和网络互动,希望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性,其中91.2%的学生愿意尝试混合式学习模式。混合式学习的内容和目标的设定必须根据学生的需求来确立,学习内容主要有由线上自主学习的内容加上线下课堂讲授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翻转课堂,其中线上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视频观看、课件学习、单元练习和测试、论坛讨论与线上交流等;课堂讲授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重点、难点的讲授、解惑答疑、小组协作下的课堂活动等。而学习目标除了传统教学需要实现的目标之外,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目标更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学生将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个目标与学生的需求不谋而合,有75.3%的学生希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更重视能力的培养。混合式学习模式是线上学习和课堂授课相结合,对硬件环境的建设要求相对较高,比如:我院现具有能满足混合式学习的硬件:多媒体录播室、Blackboard学习平台、凌极数字语言实验室。

3.2 混合式学习模式实施方案

混合式学习是面授课堂教学和数字化在线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何克抗于2004年提出,混合式学习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在线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在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自主性、积极性与创新性。因此,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在自测自评、互动交流等活动中强化语言知识的重点与难点,找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小组研讨、师生互动,习题练习等教学活动,解决自主学习中遗留的问题,实现课堂部分的翻转,形成以单元话题为中心的书面或者口头的内容总结报告。

以大学英语学习为例,混合式学习模式可以分为:课前准备、在线自主学习和课堂讲授、综合评价。课前准备主要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与难点,查找搜集教学相关材料,制作课件与视频,分析学生特征,了解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并以此对学生进行分组。在线学习和课堂活动是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实际应用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一方面,学生在线观看课件与视频,完成习题练习,进行自我测试,同伴老师进行交流和论坛讨论,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完成语言知识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学生还要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师创建的教学活动,例如协作研讨、提问答疑、总结报告、演讲辩论、情境对话、角色扮演、专题写作等,从而实现学生英语知识的自主建构。综合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整个过程的有效验证,不仅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要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交流、创新性思维等能力,混合式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实施的重点就是教师须及时提供一定的指导、反馈与综合评价。

3.3 大学英语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实践

大学英语为本院一二年级必修课,选用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第二版)作为教材,下面以Book 4 Unit 10 How to Cultivate EQ为例,具体介绍一下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第一课时:在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教室进行自主学习和文献查找。观看视频引出研讨问题(5 分钟)Is EQ the hot ticketfor success? 在互联网上搜集相关材料(15分钟);形成个人书面报告(30分钟)。

第二课时:在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教室进行小组协作交流研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统计报告信息(15分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做口头报告(20分钟);个人自评与小组互评(10分钟);总结(5分钟)。

第三课时:利用Blackboard学习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文章主要内容与结构分析(15分钟);课文内容、语言点答疑(10分钟);重点词汇短语强化(15分钟);内容总结(10分钟)。

第四课时:利用Blackboard学习平台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加入教师讲解、小组课堂讨论与自测自评。重要句型分析(15分钟);长难句翻译(10分钟);个人自测自评(10分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总结(10分钟);课后任务布置(5分钟)。

第五课时+第六课时:在教室检测学习成果、组织课堂活动辩论。测试检测自学情况(20分钟);准备辩论赛(10分钟)辩题Which one is critical to ones success EQ or IQ? 搜集辩论材料和常用辩论术语(20分钟);开展辩论(35分钟);组员想对方辩友提问(5分钟);学生评委打分和教师总结评价(10分钟)。

第4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教师培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混合式学习

一、引言

为促进教师有效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常态化研修活动,目前提倡的研修模式就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然而有关研究指出:“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仍是‘两张皮’ 。”因此,有必要反思目前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的不足,并总结融合的模式,为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融合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促进教师有效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常态化校本研修活动。

二、研究背景及现状

在“国培计划”示范引领下,我国出现了多种教师培训模式,其中,校本研修有利于解决教师师资紧缺及集中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但也面临着低水平重复问题。而远程网络研修因不受时空限制、互动便捷等特点,可有效弥补校本研修的不足。 “远程学习是教与学的时空分离”,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必须实现教与学的再度整合。

2013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并于2014年研究制定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指南》,提出“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但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参加网络研修只注重完成任务,并没有与线下校本实践相结合,也没有认识到校本研修与网络研修的互促关系,“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仍是‘两张皮’”。

三、理论基础: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

2001年,Colis和Moonen将混合式学习定义为传统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在线的网络学习的混合,网络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的自然延伸。他们指出混合式学习是一种灵活的课程设计方法,这种方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在线课程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便利的同时又没有完全舍弃面对面交流。混合式学习开始用于学生开展学习,后来被用于在职教师培训。

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的模式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提出以下三种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的方式。

1.由助学者引导并组织的磨课活动

这类研修方式是由助学者,如区县级研修员、研修辅导员、学科专家等,引导并组织的磨课活动。

这类研修方式的过程大致为:针对教学实践问题,助学者在研修平台研修计划,指定某个教师讲课。第一,讲课教师在研修平台上传教学设计方案,与其他教师在线讨论,根据其他教师意见进行修改。第二,讲课教师进行现场教学,并将教学录像上传至研修平台,其余教师进行线上观课并上传课堂观察表,助教者组织教师进行在线议课。第三,讲课教师根据在线讨论情况,再次修改教学设计方案,并上传到平台。第四,讲课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完成第二次现场教学,并上传教学录像,其他教师进行在线观n并上传课堂观察表,助学者组织教师进行第二次在线议课。第五,所有教师提交研修心得,助教者研修总结。这类研修模式只适合解决课例研究型的教学问题,并不适合磨课。

2.视频案例研修

马立、郁晓华、祝智庭(2011)介绍了杭州市上城实验区的视频案例研修方案。整个研修活动大体上可以分五个环节:课前准备、课堂观察、案例讨论、行动反思和研究拓展。

3.网络研修社区支持的应用课题研究型U-S伙伴合作模式

滕光辉(2015)提出的网络研修社区支持的应用课题研究型U-S伙伴合作(即大学与中小学合作University-School Partnership,简称“U-S伙伴合作”)模式:“大中小学和政府共同参与、以网络研修社区为重要支撑、以应用型课题研究为主要依托、以课例研究为主要形式的在职教师校本研修模式。”但是,这种模式需要有课题项目的支持,否则可能会缺少大学的参与,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第5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范文

混合教学模式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将信息化网络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优势互补。本文首先对混合教学法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然后分析其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

混合教学模式;室内设计教学;应用

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化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谓是日新月异,加上教学改革的不断实施,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混合教学模式结合了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网络教学模式的各自优点,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对促进教学改革发展很有必要。基于此,加强对混合教学模式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混合教学模式应用于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室内设计教学不仅需要对专业本身特定性进行考虑,同时还应该综合考虑可能遇到的问题,尤其是设计实践中的问题,掌握室内设计的教学重点。在室内设计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重点研究,同时需要注重实践能力提升,掌握室内设计要点。另外,在教学方式方面,室内设计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了传统教学模式以及信息化教学特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引入多媒体技术,将图片、音频、视频等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更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学习更加主动,提高学生室内设计实践水平。这种改变是在充分分析学生需求、学习内容、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

2.混合教学模式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般来说,混合教学模式包含了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学习目标的混合,学习资源的混合,学习方式的混合等。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解决,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解决问题,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要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并且力求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小。

2.1合理设计室内设计教学环境

为了能够发挥混合教学模式的作用,必须基于网络环境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室内设计教学课程资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有效的知识体系,需要注重开发教学资源,重视课堂设计,提高课程教学开放性,提倡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注重自己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学校可以根据室内设计课程,建立有效的教学资源库,包括习题库、素材库、电子课件、视频课程等,同时学校必须做好教学资源管理工作,根据室内设计课程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多媒体技术开拓教学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2.2室内设计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也是实施混合教学的关键。在室内设计教学开展前,必须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并制定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案,规划好教学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公示教学手段以及必要的教学评价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教学安排以及课堂结构,便于学生做好课堂准备工作。在室内设计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肯定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注重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以引导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室内设计教学实践中。另外,教师在课堂中应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活动,给学生预留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到教学设计过程中。同时,教师还需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改进,同时注重师生关系的构建,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2.3混合教学模式在室内设计在线教学中的运用

在信息技术网络发展过程中,网络教学模式不断发展,在课堂中开展在线视频学习成为室内设计教学中常见的方式,也是混合教学模式实施中的主要手段。通过在线教学方式,更好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为室内设计提供多媒体技术支持,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也能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教师将有效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中,学生能够选择下载或在线观看的方式进行学习,能够便于学生重复学习,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在线聊天的方式与教师沟通。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教学的方式布置学习任务,通过作业题、自测模式等,检验学生的室内学习成果。学生也能够通过教师的在线检验,对自己学习进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做出更加合理的安排。

2.4室内设计教学教学评价设计

在室内设计教学体系中,教学评价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在混合教学模式下,建议采用终极性考核与形成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一方面,形成性评价主要是的是,在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实施有效的评价,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态度、表现,还包括对教师所涉及活动的反馈评价。进行形成性教学考核,需要考虑到学生课堂听课效率、作业反映、网络自主学习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等情况,通过形成性考核,教师对学生情况更容易了解,也更加能够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终结性考核指的是检测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发展情况,是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室内设计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发展,应该运用竞赛模式代替传统考试,将学生作品设计成绩纳入综合成绩的一部分。

3.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混合教学模式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混合教学模式的运用体现在教学环境设计、课堂教学、在线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

作者:武雷蕾 单位:长春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平.混合教学模式在中职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2014,21(2):10-12.

[2]蒋宝女.工作室教学模式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2013,32(12):85-86.

第6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 实时性分析;CAN总线;CANScope;混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4-0072-0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ation control technology, CAN bus has been welcomed by many enterprises with its high effi-

ciency, strong compatibility, low cost and so on. In order to make colleg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technology of CAN bus, and analyze real time CAN bus by CANScope analyzer, in this paper, a mixed initiative teaching mode was put forward to give full play to students,

and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operate CAN bus.

Key words real time analysis; CAN bus; CANScope; hybrid tea-ching mode

1 引言

随着现代生产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CAN总线技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适应现代企业的l展需求,我国一些高校也开设了CAN总线实验教学课程,建立具有多层网络的实验软硬件平台,让学生充分了解并初步掌握CAN总线技术。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于这门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传授知识型教学模式,对实践教学的认知不够,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学习效率较低。

扬州大学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优势互补,从而形成一种增强学生认知效果、提高动手能力的混合教学模式。在上课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利用CANScope分析仪对CAN总线教学实验平台上的实验进行实时性能分析并当场对学生进行指导,将传授知识跟能力培养相结合,既能够提高教师的引导作用,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1],

让学生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书面层次,更能够熟练面对实验中的各项突况,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 CAN总线实验教学平台与CANScope分析仪概述

现场总线是利用一定的介质使数据传输与交换能够在现场总线的控制设备与远程计算机之间实现的新技术[2]。CAN总线因为其突出的实用性、可靠性成为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现场总线之一。CAN总线实验平台包含配套的iCAN模块,涉及CAN-bus网络通信、CAN协议输入输出控制、PC软件编程等技术内容,可以实现开关量控制、模拟量输入输出控制、光电检测以及电机启停、转速、转向的一系列控制,体现了分布式网络控制的优越性[3]。而CANScope分析仪是对CAN总线进行开发与测试的专业工具,它整合了存储示波器、网络分析仪、误码率分析仪、协议分析仪及可靠性测试等工具,可以对CAN网络通信进行全方位评估与检测[4]。

3 实时性分析

实时性是网络控制系统性能的重要体现。就CAN总线而言,当消息响应时间小于规定的截止期时,就认为符合实时性要求[5]。如何解决延时问题,避免系统分析复杂化而影响信息传输,这是网络控制系统研究中的关键。如图1(a)所示,发送器的两个隐性位置中,应答信号的显性位为显性,则说明有应答;而根据图2(b)所示,可判断出信号发送失败的原因是应答信号的显性位由于导线材质的延时,造成应答界定符被发送器判断为显性。

4 问题解决方案

打开CANScope分析仪,在记录好的CAN报文界面中的工具栏中点击“传输延时”按钮,进行延时分析,如图2(a)所示。

图2(b)为延时统计表,可以通过对应序号寻找到对应帧。统计表中给出延时等效的导线长度,可以与标准极限长度对照。为了保证稳定运行状态,若传输延时达到0.5倍的位时间,理论上可以称为最大传输距离,理论传输距离需要控制在70%。因为每一个节点都有隔离,所以发送节点发出的报文就已自带延时,并且传输是双向的,所以得到结果:0.5×0.7×0.7=0.245。在测量点测到的最大延时节点的传输延时,要采取措施控制小于0.245倍位时间,比如2 M波特率,要控制最大值小于490 ns,不然有可能应答错误。考虑到不同节点测试点引起的延时也可能不同,测试点通常放在边缘两端来检测边缘的两个节点发出的报文,从而算出总线的最大延时。

图2(c)所示用于测量到总线最大延时。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假设测量延时的帧是最右边的节点发出来的,测量点如果在最左端,则最大应答延时只包含最左端节点的电路延时;测量点如果在发送节点这端,则最大应答延时为整体导线延时加最远端节点(即最左端)的电路延时。

5 混合教学模式探究

混合教学模式的必备条件 教师应提供给学生多种机会将所学CAN总线知识进行实践性的训练。虽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实践环境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尤为关键,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必须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另外对于CAN总线知识的掌握也是重要前提。实践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必不可少,对于实时性分析的结果要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案甚至能够举一反三。

在混合教学模式中,师生是一个共同体,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实践活动、设定教学目标、避免学生错误的讨论方向、引导学生正确使用CAN总线设备等起到关键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解决CAN总线实时性分析的实验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主体性。

混合教学模式的益处 考虑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利用CAN总线实验平台、CANScope分析x等设备来进行实践性教学,可以起到不错的效果。学生亲自做CAN总线的实时性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可以从旁进行指导,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践性教学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教师跟学生之间的交流,避免教师单方面讲授知识,学生通过手脑并用来促进知识的吸收消化。

在CAN总线实时性分析的实践教学环境中,学习环境的支持会促进学生对上课所学知识的理解、个人认识的建立与学生间的交流,从而解决真实问题,提高自身创造能力。提供这样一种教学环境,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必然的,这对于人际交流的培养,测试、掌握对所学知识产生的认知与理解是有益的。

6 结束语

随着工业自动化繁荣发展,CAN总线作为最具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也成为高校的必修课,如何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是教学中的重点。基于CAN总线实时性分析的混合教学模式,将知识传授型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无疑是有成效的。CAN总线实时性分析教学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深化学生对CAN总线的了解,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操作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实际工作上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0-56.

[2]方晓柯.现场总线网络技术的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5.

[3]孙进,曹肖伟,宋爱平,等.基于iCAN教学实验开发平台的课程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6):

133-134.

第7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新闻采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力培养

作为高等院校本科新闻学专业必修课,新闻采访课程一直都是应用型高校新闻学专业重点建设课程,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的应用性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2020年面临新冠疫情的特殊情况下,本校新闻采访课程进行了首次线上课程的教学工作,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线上教学经验,2020年下半年及2021年,开始综合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积累的经验尝次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期使该门课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更加符合新时代新闻人才培养需求的目的。

一、课程建设历程

多年来,本校新闻采访课程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一直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新闻采访的基本原理知识、学生的新闻采写实践与优秀新闻作品的赏析三位一体有机结合,使该门课程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2020年,新冠疫情的特殊情况下,新闻采访课程进行了首次线上课程的教学工作,开课前,对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慕课、腾讯会议、腾讯课堂、钉钉、QQ群、微信群等多个可供学习的平台的研究与学习。选择了超星学习通、腾讯课堂两个平台进行配合式教学。同时,对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慕课、智慧树等平台提供的优质慕课进行了系统学习,精选出了与自己课程相关的慕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新闻采访学”,进行直播教学的补充,将直播内容与慕课及平台的电子教材有效地衔接在一起,课上通过线上提问、即时讨论、精彩案例解析等方式加大与同学们互动的频次与力度,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趣味性,营造轻松、活泼、上进的学习氛围,课后有针对性地布置本章节相关作业,进行效果评估,积累线上教学经验,完善工作技巧。通过一学期的努力,积累了较为成功的线上教学经验。2020年下半年及2021年,开始综合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积累的经验尝次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展顺利。

二、应用型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

应用型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定位为能够在各类新闻媒体、网络媒体、广告传播机构、出版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领域,从事新闻报道、编辑、管理与运营等岗位或者职业的创新与应用型专门人才。预期学生毕业后在专业领域能够达成以下目标:1.掌握扎实的新闻采访基础理论和知识,能够胜任新闻记者、新闻编辑、评论员、媒介管理等岗位。2.在新闻采访实训过程中,锻炼出良好的新闻策划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媒体运营能力及知识融合能力,能够解决新闻相关实践领域具体应用问题。3.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及跟踪行业发展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及时了解新闻专业的最新理论、研究方法及国际前沿动态。4.具有灵活的知识整合及运用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媒体市场需要。

三、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

1.课程内容新闻采访课程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线上课程利用超星学习通的各种资源,植入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新闻采访学”,以及新闻采访的优秀作品,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及延伸性学习。线下课堂部分进行教材基础理论及知识的讲解,同时,结合线上线下的学习内容,安排有价值的实训内容,进行新闻采访的实践操作。线下理论课+线上慕课+优秀作品赏析+实训,四位一体,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互动交流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跨越。2.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新闻采访课程线下教学部分已完成较为完备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教学基本工作的建设。实训部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已形成整套流程及内容。线上部分,经过近两轮教学实践,在网络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已建立较为完备的课程资源库,已植入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新闻采访学”及部分参考资料,并建立了随堂测、作业、试题库等内容,做好了充分的线上教学准备。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

综合新闻采访课程线上线下教学的新需求,进行了新的教学设计,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编写教学大纲,加大了线上教学的比重,细化了线上线下教学的具体要求,使得线上线下教学内容能够紧密地结合起来,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改变学生固有的传统学习方法,线上引导学生在课前对资料进行预习。教师在线上及时地对预习情况进行监测,在良好的预习基础上,对线下课堂内容进行有效的调整,课后则通过实时、资料推送、分享与讨论等线上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更好地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补充。在考核方法上,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体系,更加重视对线上学习的监控和对过程的考核。在线上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对线上线下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地反馈,并根据反馈结果进行双向即时的调整,达到相辅相承、互为补充的效果;如何在线下实训课程中加入有价值的线上资源,使实训课程更加丰满,同时,加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力度与频次,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设计了“双向互动研究型学习为主”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五、日常教学情况

2018-201年第二学期学习方式为线下课堂教学,学生平时学习态度较端正,全体学生出勤较好,多数学生对新闻行业业务的学习训练兴趣浓厚,专业领悟能力较强,一些学生对专业产生了较强的学习热情,达到了基本教学目的。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在疫情的特殊情况下,新闻采访课程进行了首次线上课程的教学工作,开课前,对多个可供学习的平台的研究与学习。选择了超星学习通、腾讯课堂两个平台进行配合式教学。并精选出了与自己课程相关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新闻采访学”,进行直播教学的补充。在对线上课程的摸索与实践过程中,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很高,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学习效果较预期更好。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综合线上线下资源,进行了课程的重新排布,从整体上看,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趣味性得到增强,同学们线上线下互动的频次与力度加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参与热情较高,线上线下出勤率较好,任务完成较为理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六、期末考核情况比对与分析

2018-201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严格按照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试题命题,考试形式为非卷面形式,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新闻采访的基本理论进行采访提纲设计与采访预约信设计的能力,及对新闻材料组织与整理的实际应用能力。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与2020-2021学生第二学期,鉴于课程具有应用性较强、灵活度较高的课程特点,均采取非卷面考试方式进行。通过学生提交新闻作品的方式,考查学生对于新闻采访规律及相关知识的掌握,重视对学生活学活用能力的考查。试题综合性强,集中考查了学生采访提纲设计能力、新闻采访能力、稿件写作能力以及采写特点的总结能力。试题有一定的灵活度,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扎实程度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评分标准严谨合理。从参加考试的学生整体情况来看,成绩均呈现出“中间大、两边小”的分布趋势,绝大多数学生的期末成绩与日常课堂表现及平时成绩相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该门课程三年的期末考试能够很好地对学生的整体知识掌握程度、灵活运用能力进行考核,绝大多数同学对于日常教学与期末考试的适应度很高,但试卷也反映出了个别学生知识运用不够灵活,面对综合性、提高性的考试内容,不能运用自如等问题,高分段考生数量偏低,中等偏上成绩考生较多,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加强对学生活学活用能力提升的培养。

七、过程考核情况分析与反思

新闻学专业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环节较为单一,考核依据主要来自于考勤、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期末考试情况,不够完整客观。新闻采访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后,利用线上课程平台,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进行动态、实时的诊断评价和反馈,在传统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加入对于课前预习、课后学习全过程的精准化评价,使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与高校教学评价体系都更为完善。以下为已有线上过程考核数据样例:从整体的考核情况来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继续延续已有的教学经验,加强新闻采访基本理论的应用教学力度,利用现有的资源,结合行业发展与从业经验边学边练边改,从总体提升学生的行业与专业素养,为以后在新闻行业内从事相关业务奠定基础。同时,精选新闻采访的经典案例,结合新闻采访理论进行分析讨论,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能力。总体来看,新的考核办法,有利于学生今后在日常学习中调整思路、拓展视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使用。

八、课程未来的阶段性建设

第一阶段:在已有的线上线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第一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同时,学习国内各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先进经验,开发线上平台资源,丰富完善教学内容,改良考核办法。第二阶段: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实践,重点完善线上资源与实训教学的结合,与业界联动,开发部分实训基地,争取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对媒体时代的适应能力。第三阶段:在继续进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大量查阅相关文献,梳理国内外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相关学术观点和研究现状。调研高校线上教学的阶段性成果。设计调查问卷并发放给学生,同时对教师进行访谈。整理各方面数据,总结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经验与不足。第四阶段:结合前3年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经验,及各方面调查研究结果,梳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完整的教学文件及资料建设,形成相对完备的课程操作办法。第五阶段:使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文件,按照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新一轮教学实践,查缺补漏,撰写课程总结及研究报告及课题总结,完成课程建设。

九、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包括:课程系列教学文件的重新梳理与确立、线上资源更好地拓展与开发、实训基地的建立与拓展、新型考核机制的确立、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的动态监控机制的建立,等等。在接下来课程建设中,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云课堂等信息化手段创新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学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构建信息化、个性化、智慧化、多方交互性的新型课堂,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同时,进一步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日历,将线下教学内容与线上资源、实训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改革考核办法,强化过程考核,激发学生日常学习兴趣与热情;密切关注行业前沿变化与发展,开发出更多更好地的线上教育资源,变化多种教学手段,变传统的以“单一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双向互动研究型学习为主”的模式,线下理论课+线上慕课+优秀作品赏析+实训,四位一体,使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更好地接轨。

参考文献:

[1]祝智庭,雷云鹤.翻转课堂2.0:走向创造驱动的智慧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16,(03).

[2]王勇.民办高校如何面对“新媒体时代”[J].新闻爱好者,2016,(7).

[3]祁鑫,宋会英,陈强.线上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及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20,(32).

[4]于亚萍.新形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J].现代农村科技.?2020,(10).

[5]李淑芳.多元融合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及应用[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01).

第8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桥梁工程;土木工程师;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05906作为对我国现有工程教育模式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师[1]。卓越工程师培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能力[2],如清华大学电路原理课程通过研究型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然而如何在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学中培养上述能力,亟需进一步教学改革研究。

土木工程专业涉及规范众多,并且规范不断更新勘误,专业课教材中与之相关的内容,由于不能及时修改存在不同程度的错误。如果教师没有指出教材中的错误,将会导致学生概念混淆乃至认识错误。因此,在不断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发现课本或规范中存在的错误,不但可以消除其负面影响,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实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容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塑造学生批判性思维,并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在容错和启发的基础上,学生对专业课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此时教师可通过设计多门课程知识复合工程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上述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核心主干课程,桥梁工程系列课程非常有必要进行相应教学方法研究和探索。针对我校本科生的认知特点,在桥梁工程系列课程中开展容错、启发、贯通的教学方法,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强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容错

课本上的错误大致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印刷错误,该类错误比较好识别,不易引起歧义,如混凝土最小保护层厚度从20 mm印刷成了15 mm;第二类是概念错误,如“设计基准期”和“设计使用年限”两个概念混淆;第三类是计算方法错误,如桥梁工程中活载剪力计算。第二类错误和第三类错误比较难发现,会对学生学习造成不利影响。

在教学中可通过以下3种方法实现对课本及规范中模糊、错误和矛盾知识点的容错:首先,建议同门课程由多位教师主讲,定期讨论,并经常参加该课程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从而使授课教师对课本和规范中存在的错误有清晰的认识。其次,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发现课本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与实践相结合,实时检验课本及规范的准确性。笔者结合如下3个实例,具体说明如何在桥梁工程系列课程教学中实现容错。

(一) “设计基准期”和“设计使用年限”

关于结构可靠性的最新国家标准为GB 50153―2008《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在“术语、符号”一章中,对“设计基准期”和“设计使用年限”给出了定义:“设计基准期”指为确定可变作用等的取值而选用的时间参数,“设计使用年限”指设计规定的结构或结构构件不需进行大修即可按预定目的使用的年限[4]。结构的可靠性是指结构在规定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其中规定时间应该是“设计使用年限”。

然而目前,不少混凝土结构系列课程相关教材(尤其是公路桥梁专业)存在“设计基准期”和“设计使用年限”混淆的情况。例如,《结构设计原理》第25页指出,可靠度概念中的“规定时间”即“设计基准期”[5]。《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设计原理》第40页指出,“规定时间”是分析结构可靠度时考虑各项基本变量与时间的关系所选用的设计基准期[6]。事实上,依据给出的术语定义,“规定时间”应该是“设计使用年限”。之所以存在这种概念上的混淆,其根源在于GB 50153―92《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的1.0.5条规定:“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对完成其预定功能应具有足够的可靠度,可靠度一般可用概率度量。确定结构可靠度及其有关设计参数时,应结合结构使用期选定适当的设计基准期作为结构可靠度设计所依据的时间参数。”[7]也就是说,在这个标准中,并没有明确“设计基准期”和“设计使用年限”这两个概念,而规定各个行业(如公路、铁路、水利等)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均以此为依据制定,因此导致了目前桥梁工程系列课程相关教材中均认为“规定时间”是指“设计基准期”。

(二) 单向板、双向板定义

目前JTG D62―2004《公路桥涵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把边长比等于2作为区分四边支承板是单向板还是双向板的界限值[9],这个区分界限是由德国学者Marcus H提出,并根据十字交叉梁的简化模型进行分析确定[10],如图1所示。然而上述理论存在如下问题。

(1)以十字交叉梁代替整块板,其计算模型是简化的,而实际荷载作用下,板受周边约束,使得其挠度和弯矩值比简化模型计算结果小。

(2)等效到十字交叉梁上的荷载并非均布荷载,靠近板带端部的荷载大,在中心处的荷载小。

(3)荷载沿板四周的传递与边界条件有关。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11]:长宽比为3时,沿短跨方向传递的荷载已达到82%以上,且不论固定边弯矩还是跨中弯矩均已趋近于稳定,已完全呈现出单向的受力性能,按单向板进行计算完全可行、可靠。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已把边长比等于3作为四边支承板区分单向板或双向板的界限[12]。

(三)可变作用效应剪力计算

公路桥梁的可变作用主要包括汽车荷载和人群荷载等,可以通过求解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然后运用工程力学的方法,具体计算主梁上的可变作用效应。汽车荷载作用效应的一般计算公式为

S汽=(1+μ)・ξ・(m1Pkyk+m2qkΩ) (1)

式中:S汽为所求截面弯矩或剪力;(1+μ)为汽车荷载冲击系数;ξ为多车道桥涵汽车荷载横向折减系数;Pk、qk分别为车道集中荷载、均布荷载标准值;m1、yk分别为Pk位置对应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和内力影响线最大坐标值;m2、yk分别为qk影响线面积中心位置对应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和影响线面积。

当计算支点截面处或靠近支点截面处的剪力时,需考虑梁端区域内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计算公式为

Q汽=Q′汽+ΔQ汽 (2)

式中:Q′汽为由式(1)按不变的跨中截面荷载横向分布系数mc计算的剪力值;ΔQ汽为考虑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变化而引起的剪力增(减)值。

对于ΔQ汽,目前的桥梁工程相关教材均按照图2(a)所示的力学计算模型和式(3)计算[8]。

ΔQ汽=(1+μ)・ξ・a2(m0-mc)・qk・y-(3)

式中:a为荷载横向分布系数m过渡段长度;y-为m变化区段附加三角形荷载重心位置对应的内力影响线坐标值。

现课本中采用的支点剪力效应力学模型计算思路如下:由于靠近右端支点处的内力影响线坐标值较小,忽略了该侧支点附近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变化对内力的影响,计算过程中需针对不同的a,插值求解y-,计算过程繁琐。

而实际上,从图中可知,两侧支点附近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变化区段的两个附加三角形荷载重心位置对应的内力影响线坐标值之和(y-1+y-2)恒等于1,因此,采用图2(b)的计算模型,式(3)可简化为式(4),计算不但简便,结果也更为精确,建议桥梁工程相关教材采用。

人群荷载作用效应也可参照上述方法计算。

通过以上分析,针对这类涉及多个规范的基本概念教学,由于错误比较隐蔽,需要为学生指明错误所在。对于计算方法的错误,只有完全透彻理解该知识点,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 启发

随着工程问题的不断涌现,常会出现很多看似熟悉,但却很难通过课本和规范进行快速准确解释的概念。例如,近年来由于超载导致多起桥梁倒塌事故,超载亦成为媒体多次提到的热门词汇,引起了包括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及社会人士的关注。教师应结合课程实际情况,启发学生关注超载的科学定义及判定方法,为学生学习结构相关知识提供帮助。下面以2个实例说明如何启发学生思考。

(一)汽车荷载超载判定

相关规范及教材中,定义了车道荷载和车辆荷载,分别用于桥梁结构的整体计算和局部计算,并未明确汽车荷载超载定义。首先启发学生思考是不是作用在桥上的车辆荷载总重大于车道荷载的总重就是超载呢?很快有学生发现不能通过上述方法判断超载。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提出了两个判定汽车荷载超载的基本原则:(1)作用在桥梁整体结构上的汽车荷载效应大于车道荷载产生的荷载效应,即在桥梁结构中,汽车荷载产生的内力包络图(包括弯、拉、剪、扭各种内力)超出了车道荷载产生的内力包络图;(2)作用在桥梁局部结构上(如桥面板、桥台和涵洞等)的汽车荷载效应大于标准车辆荷载产生的荷载效应。

根据上述两个原则,以单车道简支梁桥为例,判定汽车荷载超载的计算方法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用于计算比较汽车荷载与车道荷载在简支梁桥中产生的跨中弯矩,当车道荷载产生的跨中弯矩效应小于汽车荷载产生的跨中弯矩效应时,则判定该汽车荷载超载。图4中,当标准车辆荷载在每米板宽上产生的弯矩或剪力效应小于相应汽车荷载产生的弯矩或剪力效应时,亦可判定为超载。

在教学中,通过对汽车荷载超载定义,促进了学生对车道荷载和车辆荷载等课程知识点的掌握。

(二) 根据塑性铰线判断单向板双向板

传统教材对单向板和双向板的定义局限在四边支承板或固结板,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两边支承板或固结板,能否定义单向板和双向板。

针对以上问题,引导学生采用塑性铰线来判断是单向板还是双向板。在图5中,对于两边支承板或固结板,正塑性铰线只有一条,荷载只往一个方向传递,因此不论长宽比多少皆为单向板。同样,对于三边支承板或固结板,有没有单向板和双向板的区别呢?为什么?从图5中可以看出,对于三边、四边支承板或固结板,由于正塑性铰线有三条或五条,力没有往一个方向传递,可能是双向板。

带着上述疑问,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虚功原理来加深对单向板和双向板的认识。根据虚功原理,外力所做的功等于内力所做的功。设任一条塑性铰线的长度为l,单位长度塑性铰线承受弯矩为m,塑性铰线转角为θ,弯矩内功U可表示为

U=∑l・m・θ(5)

对于图5中的三种支承板或固结板,建议采用较大面积区域产生塑性铰线时产生的弯矩内功与较小面积区域弯矩内功的比值,来判定该板为单向板还是双向板,从另一方面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三、贯通

在容错和启发的基础上,学生对课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此时,教师可通过设计多门课程知识的复合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上述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从以下3个知识点说明如何帮助学生实现多门课程知识贯通。

(一)荷载组合计算

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规定了基本组合、标准组合、频遇组合和准永久组合[13],而JTG D60―200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规定了三种荷载组合[14],包括基本组合、短期效应组合和长期效应组合,其中《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的频遇组合和准永久组合分别对应《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短期组合和长期组合。在桥梁工程中,由于施工及预应力的作用,需要对构件进行应力计算,其实质上是构件的强度计算,是对构件承载力计算的补充。在《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设计规范中,应力计算采用何种荷载组合未做明确规定。

道路桥梁《结构设计原理》相关教材在论述应力验算例题时,未对标准组合中的人群荷载乘以相应的组合系数,如式(6)所示:

S=SGk+∑ni=1SQik(6)

通过比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公路桥涵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实际上,应力计算宜采用标准组合

S=SGk+SQ1k+∑ni=2φciSQik(7)

上述问题的解决是基于对跨课程相关规范的全面认识,因此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否则很难发现类似错误。

(二) 预拱度设置

预拱度根据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分和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三者的受力特点不同而分别设置。

1.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

《公路桥涵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当由作用(或荷载)短期效应组合并考虑作用长期效应影响产生的长期挠度不超过l/1 600(l为计算跨径)时,可不设预拱度,当不符合上述规定时则应设预拱度。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预拱度值按结构自重1/2可变荷载频遇值计算的长期挠度值之和:

Δ=wG+12wQ(8)

2.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对于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当由预加应力产生的长期上拱值大于按荷载短期效应组合计算的长期挠度时可不设预拱度;当预加应力产生的长期上拱值小于按荷载短期效应组合计算的长期挠度时应设预拱度,预拱度值按该项荷载的挠度值与预加应力长期上拱值之差:

Δ1=ηθ,MswMs-ηθ,peδpe(9)

3.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对于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有M0/Ms>1,由M0和Ms产生的竖向挠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Δ2=wMs-δpe

ηθ,Ms是对于荷载短期效应组合计算挠度时考虑长期效应的增长系数,ηθ,Ms1,则式(10)成立,进一步式(9)中Δ1

(三)应力计算

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以下简称《砼规》)和《公路桥涵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桥规》)均要求进行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应力计算,应力计算是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的补充。目前各教材上应力计算公式五花八门,经常使学生在学习时产生混淆。

1.采用何种荷载组合计算挠度

在《砼规》2010中,明确指出对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荷载的准永久值组合计算挠度,而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则采用频遇值计算。在《桥规》中,无论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还是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均采用荷载的短期组合,即频遇值组合。

由于两种规范计算方法有矛盾,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查阅更多的文献,了解该规范条文在不同行业应用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比较上述计算方法的优缺点。

2.预应力钢筋应力 (σpe,σp0)

第1个问题:当预应力钢筋应力为σpe时,为什么需要加一个力使其重心处混凝土应力恢复为零?这个问题需要联系材料力学中的相关内容才能得到解释。具体而言,只有当截面应力恢复到零后,在多个力的作用下,才可以使用叠加原理。

第2个问题:为什么σpe和σp0对混凝土作用相互抵消,但二者大小不等,方向相反?因为弹性压缩产生的预应力损失是可恢复的。

第3个问题:弹性压缩的预应力损失的定义和计算。在《砼规》中,混凝土弹性压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不包括在σl中,而在《桥规》中,混凝土弹性压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为σl4,包括在整个预应力损失σl中。具体的σp0和σpe计算表达式如表1所示。表1《砼规》和《桥规》中σpe和σp0计算表达式σpeσp0先张法-砼规σpe=σcon-σl-αEσpcσp0=σcon-σl后张法-砼规σpe=σcon-σlσp0=σcon-σl+αEσpc先张法-桥规σpe=σcon-σlσp0=σcon-σl+σl4后张法-桥规σpe=σcon-σlσp0=σcon-σl+αEσpc上述计算公式中,《砼规》由于将混凝土弹性压缩排除在预应力损失σl之外,概念清楚。而在《桥规》中,由于混凝土弹性压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为σl4,对于先张法σl4,即是αEσpc,因此σp0计算公式无异议。对于后张法,当分批张拉时,σl4不为零,因此,σp0算出来的结果偏小,建议将考虑σp0的计算公式调整为式(11),从而和《砼规》一致。

σp0=σcon-(σl-σl4)+αEσpc(11)

3.应力计算公式

在截面应力恢复到零的状态后,在应力计算中,偏心受压可以等效为轴心受压和受弯的叠加。在《砼规》中具体公式如表2所示,《桥规》中公式类似。

表2砼规中预应力混凝土应力计算公式 σpc Np或Np0先张法 σpc=Np0A0±Np0ep0I0y0Np0=σp0Ap+σ′p0A′p-

σl5As-σ′5A′s后张法σpc=NpAn±NpepnInyn+σp2Np=σpeAp+σ′peA′p-

σl5As-σ′5A′s总之,以实现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为目标,开展容错、启发、贯通的桥梁工程系列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可以不断加深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林健.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2]邵辉, 龚方红, 徐萍,等.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活动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9):88-90.

[3]于歆杰, 陆文娟, 王树民. 专业基础课中的研究型教学[J].高等教育工程, 2006(1):118-121.

[4]GB 50153―2008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S]. 2008.

[5]叶见曙. 结构设计原理[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6]张树仁. 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设计原理[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7]GB 50153―92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S]. 1992.

[8]邵旭东. 桥梁工程[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9]JTG D62―2004 公路桥涵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2004.

[10]Marcus H. Die Vereinfachte Berechnung Platen,2nd, SpringerVerlag[M]. Berlin: 1929.

[11]李传才, 向贤华, 张欣. 混凝土结构单向板与双向板区分界限的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 2006(3):62-67.

[12]GB 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2010.

[13]GB 50009―201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 2012.

[14]JTG D60―2004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S]. 2004.

第9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教学改革; 问卷调查; 混合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11-75-05

Teaching reform and questionnaire analysis of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Liu Wen, Du Wei, Yan Dongshe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dong Police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30, China)

Abstract: As the conventional mode of teaching can no longer satisfy teaching needs in the new times, it is imperative to develop a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 featuring blended learning, so as to enhance teaching quali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argeted at the on-going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It summarizes the phasic teaching results, expo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s improvement measures in response to the needs of students, which purports to facilitate the reform program.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 teaching reform; questionnaire survey; blended learning

0 引言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1],是各种系统开发的基础平台,是计算机网络构建、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站开发与管理、计算机网络应用核心能力的支撑课程。因此,追求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后续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网络人才,是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不竭的动力源泉。

1 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实践

鉴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骨干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应用广泛、知识更新快等特点,教与学的难度都较大,唯有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破解教学难题。从2009年9月起,我校开展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相关教学改革,借鉴同行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提出了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改革体系,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网络教学优势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新性和协作精神,着力提高学生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探索教学改革[2]。

1.1 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在两条主线上展开,一条主线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在教学中采纳OSI模型与TCP/IP模型相结合的五层次参考模型作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突出计算机网络的系统性,着重于原理和相关协议;另一条主线是以当前网络通信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将各种协议串接起来,突出问题的纲领性作用,重点说明协议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路、方法及其影响[4]。深入分析课程内容的逻辑结构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按专题或模块重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编排突出课程内容体系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紧紧围绕主线确定课程重点、难点和热点内容;按专题或模块组织教学,确定精讲、略讲及自主学习内容;摒弃陈旧、已淘汰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当前的热点技术和实用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摒弃填鸭式教学,提倡启发式、研讨式、引导式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工具软件,采用类比教学、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模式。

将混合式学习模式引入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将传统学习、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使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优势互补。

1.3 强化实验教学环节

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加深对基本原理、协议、算法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

在构建实验环境上,虚实结合。一是依托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网络安全与电子取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真实环境下的实验。二是构建虚拟仿真实验环境,将数据包分析软件(如Wireshark)、模拟器软件(如Packet Tracer)、仿真软件(如NS2)等引进实验教学。

完善实验内容设计,建立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体系。按验证型实验、操作配置型实验、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合理安排实验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的差异,分基础性实验和拓展性实验。由于学时数有限,为提高实验效率,要预先制作好实验辅导视频,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课内与课外实验相结合。

1.4 建设立体化课程教学资源

为了弥补多媒体教学的不足与课堂学习时间有限的矛盾,教改团队精心设计了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为混合式学习提供在线学习的支持。将本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如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实验指导、教学视频、动画等内容上传到网站,学生可以随时到网站上下载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料和观看相关的视频。为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进度,开发了计算机网络题库系统,以方便学生在线练习和测试,检查学习效果。目前题库系统注册学生数有672人,题目数已达1000多题,题目按章节内容进行分类,可进行单元练习和综合练习。另外自主学习平台上的互动交流模块,方便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1.5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与考试评价,突出过程性考核,提高过程性考核在考试评价中的比例。学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单元测试和平时表现20%、实验报告10%、小论文10%)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2 计算机网络课程调查问卷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前一阶段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效果和存在问题,倾听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诉求,探索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对策与措施,教学团队于2015年12月21日至2016年1月5日对我校2013级、2014级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进行了教学效果、征求意见与建议为主题的匿名在线问卷调查,共收回130份样本,回卷质量较高。该问卷调查设计了13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内容涉及:学生对该课程重要性、教学效果评价、学习难点和教学改革期望,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2.1 课程重要性评价

对计算机网络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重要,认为重要的人数占74.62%。但还有16.15%的学生感觉学习目标不明确,9.23%的学生为取得学分而学习。

2.2 学习兴趣调查

本课程作业量大,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总体来说是比较满意的,95.4%的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独立完成占25.38%,他人协助完成17.69%,多数情况独立完成52.31%)。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原因(多选)主要是学习动力不足(67.69%)和忙于社会工作(44.62%)。

2.3 立体教学资源利用效率

80%以上的学生,对教学改革持肯定态度。对课件、自主学习平台、在线练习测试系统、教研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等教学资源普遍欢迎,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对自主学习有很大帮助。其中:

⑴ 多媒体课件满意率为82.3%,基本满意为14.62%,不满意为3.08%。

⑵ 在线练习、测试系统的看法(多选):A.督促自己学习,加强平时训练,占68.46%,B.可杜绝作业抄袭现象,占51.54%,C.对掌握基础知识有很大的作用,占61.54%,D.作用不大,占7.69%。

⑶ 自主学习平台、虚拟实验环境构建对学习的帮助看法:A.帮助很大,占61.54%,B.有帮助,占29.23%,没有帮助,占9.23%。

⑷ 对教研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的看法,比如:进制的快速转换、“块尺寸”算法[7]、Packet Tracer模拟器的应用等。A.效果很好,占60.77%;B.效果一般,占24.62%;C.没有效果,占14.61%。

2.4 实验教学效果评价

对实验教学的态度,调查结果如下。

⑴ 对计算机网络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评价:A.帮助很大,占51.54%;B.有帮助,占40.77%;C.无帮助,占7.7%。

⑵ 对实验所占比重的建议:A.增加4~8学时,占77.69%;B.减少实验,加强理论讲授和习题讲练,占22.31%。

调查结果表明,51.54%的学生认为实验教学对加深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很大,92.3%的学生认为对学习有一定的帮助,77.69%的学生要求加大实验课的力度,增加实验课时。这说明目前实验教学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同,其实际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这需要我们找准问题的症结,进一步深化实验课的教学改革。

2.5 教学模式的认可度调查

对教学模式的看法,调查结果如下。

⑴ 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多选):A.案例式教学,占56.15%;B.探究式教学,占54.62%;C.实践式教学,占66.15%;D.师生互动式教学,占57.69%;E.参与式教学,占40%。

⑵ 对目前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调查:A.满意,占20.77%;B.较满意,占62.31%;C.一般,占13.85%;D.不满意,占3.08%。

调查结果显示,对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满意度约为83%,普遍受欢迎的教学模式是实践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

2.6 教学总体效果评价

对教学效果评价,调查结果如下。

⑴ 对老师授课内容中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调查:A.掌握,占11.54%;B.基本掌握,占81.54%;C.未掌握,占6.92%。

⑵ 对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满意度总体评价:A.满意,占23.85%;B.较满意,占45.38%;C.一般,占25.38%;D.较不满意,占4.62%;E.不满意,占0.77%。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当前进行的教学改革,较满意以上的占69.2%,基本满意以上的占94.6%;而对本课程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93.1%的学生在基本掌握以上。从调查结果来看,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

2.7 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最大的困难

学生普遍反映本课程难学,究竟难在哪里?本题是主观题,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瓶颈。本题收到的样本总数是84条。通过对样本梳理,得出主要的学习瓶颈有以下。

⑴ 知识点多而杂,前后关联大,环环相扣,无法建立知识体系,38条,占45.24%。

⑵ 抽象、难理解,讲课速度快,13条,占15.48%。

⑶ 实验课时少,因而未达到预期目标,7条,占8.33%。

⑷ 网络层、路由协议、各种网络协议、配置IP等内容较难,6条,占7.14%。

⑸ 课程定位不明,学习目标不明,导致学习动力不足5条,占5.95%

2.8 教学改革诉求

收到样本总数为67份,通过分类整理,学生的教学改革诉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⑴ 增加实验实践机会,适当指导、点评,17条,占25.37%。

⑵ 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再紧密点,辅之于案例教学、练习、习题讲解,13条,占19.40%。

⑶ 精简教学内容,详略得当,生动活泼,9条,占13.43%。

⑷ 对预习、复习、作业、实验等教学环节加强督促检查,7条,占10.45%。

⑸ 放慢速度,兼顾基础差的同学,8条,占11.94%。

⑹ 互动再多一点,6条,占8.96%。

3 深化教学改革措施

通过对前一阶段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梳理学生的教学改革诉求,总结阶段性教学效果,剖析存在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3.1 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的重构主要在网络体系结构、网络通信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两条主线中展开,做到主旨更加鲜明。将本课程知识点多、涉及面广的客观情况,通过网络通信中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条主线,将各知识点、各种协议串接起来,重点放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及其影响上,加深对知识体系结构的把握。

在教学内容的编排选取上,紧紧围绕主线,重点讲述与主线关联紧密的内容,略讲或不讲关联少、已淘汰或正在被淘汰的内容,适当增加当前的热点技术和实用技能。

缩减计算机网络相关协议的讲授课时,理解协议通过协议分析实验解决。对于学生通过自学能够理解并掌握的内容,只需给出学习提纲和思考的问题即可。真正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学习中的拦路虎。

3.2 加大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力度

继续推进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改革,充分利用微课、MOOC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以现有的资源和成果为基础升级改造为面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网络资源学习平台[5]。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能力差异和个性化需求,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

3.3 加强实验教学指导

在合理安排实验内容,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学时的同时,加强对实验过程的指导和点评。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需预先录制好相应的实验视频教程放到自主学习平台上,方便学生实验前自学准备及完成课外实验,提高实验的效率。学生实验提交后,教师适时讲评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及时发现、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学生做好后续实验。对于实验设计,除验证型实验、操作配置型实验外,还须布置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习题、案例、实验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学习注入持久的动力。

3.4 强化教学互动环节

针对学生对教学互动的诉求,进一步拓宽师生互动途径,实现师生更流畅地交流。除了常规的电子邮件、电话或面对面的交流外,还充分发挥现有的系部网站和自主学习平台的作用,以学生与教师之间座谈等形式实现师生充分沟通和交流。此外,还可充分利用QQ、微信等现代即时聊天工具,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学习QQ群”、“计算机网络学习微信群”,加强师生在线联系,解答学生疑问,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据此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手段,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3.5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工具软件,采用类比教学和案例教学,力求将晦涩的理论鲜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更多采用普遍受学生欢迎的任务驱动教学、互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架起理论与实践连接的桥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改团队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前提下,联系实际,精选出适合教学的案例,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任务设计。

继续推进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改革中,充分利用微课、MOOC、云计算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

3.6 加强教学环节的检查督促

为保证教学改革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加强各个教学环节的检查督促,主要包括预习、自主学习、复习、作业、单元练习与测试、课外实验等环节。由于学时的限制,必须优化精简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性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教材的顺序讲解,有不少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有些实验必须在课外完成,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先进行预习、自主学习、查找资料和个别讨论。知识前后关联大,学生须通过复习、作业、实验巩固所学知识。要求教师重视各个教学环节的检查督促,让学生知晓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作业、实验项目等,严格要求,并及时批改、讲评作业。

3.7 关注学生差异,鼓励个性发展

关注学生在基础、能力、水平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教学辅导资料、视频,适时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同学之间倡导互相帮助和协作精神,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做到不掉队、不厌学。对于作业、实验、项目均按照基本性要求和扩展性要求划分,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向专业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不断拓宽知识面,通过查阅、学习、研究文献资料,完成综合性项目。鼓励考取职业资格认证[6],参加网络工程师、企业认证(如思科CCNA、CCNP认证、华为认证)考试,考取相关证书。虽然取得证书不是最终目的,但考取认证的学习过程对于系统的学习十分有利,可以把理论基础和实践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既收获了知识,又获得了自信,为今后就业提高竞争力。

4 结束语

近几年我校进行了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把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做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实验教学、建设立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和考核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计算机网络已成为我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近四年我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通过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网络工程师)考试率达60%,有5位同学通过了思科的认证考试(其中CCNP认证3人,CCIE认证2人)。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我们将继续推进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教学改革,利用微课、MOOC、云计算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及信息技术和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优势,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高守平,胡山泉,于芳.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与

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1.4:79-81

[2] 杜威,刘文,文伯聪.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

学改革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5.11:36-38

[3]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6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4] 李领治,陆建德.计算机网络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J].计算机

教育,2010.23:90-92

[5] 李红,王春枝,贺章擎.信息化背景下计算机网络课程混合学

习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20:15-17

[6] 王绍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8: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