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化学分析范文

生物化学分析精选(九篇)

生物化学分析

第1篇:生物化学分析范文

人们对于天然化合物的研究从未停止过。时至今日,有人认为通过化学家、生物学家和化学生态学家的协同合作,研究有药用价值的天然分子这一课题极具开拓性。但注重研究分子的科学家们过分强调研究中的新概念和分析手段,却把人们对药物基本的担忧和质疑抛诸脑后。受这种科研思想和方法的影响,人们对天然化合物本身的关注大打折扣,但对分子的研究在诸如生态的维持和疾病的治疗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本书介绍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海洋分子,由于它们有趣的结构、奇异的生物活性和在环境中的重要性,一大批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和一些部级的研究机构开始关注海洋分子。

本书包含4部分共计23章:第1部分 化学层面上出色的海洋分子,含第1-6章:1.海洋蓝藻毒素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介绍一组专家团队对于蓝藻毒素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的相关研究;2.引人注目的海洋生物毒素STX(贝类毒素)、TTX(河毒素)和CTX(芋螺毒素);3.从海洋中青霉素物种的获得新的潜力抗肿瘤药物探索的联想;4.惊人的深海水热生态圈中的真菌大家族:一个未开发的生物科技潜力股;5.来自海洋无脊椎动物的醣脂类;6.活化石海百合类中的色素。第2部分,生态学层面上出色的海洋分子,含第7-10章:7.细菌通讯系统,探讨内部传感的分子机理、调节过程的有效范围和抑制;8.软骨藻酸,发现和其生态学、药学价值;9.藻类形态诱导物,藻类和陆生植物在细胞分化和生长模式方面的异同点和这些诱导物;10.卤化反应和钒依赖性的卤化过氧化酶,一些海洋分子的卤化过程,钒依赖性的卤化过氧化酶成为了一个着重介入点。第3部分,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优秀海洋分子,此部分聚焦分子的结构活性和药学应用,含第11-17章:11.具有药学潜力的海洋分子,通观了近来的明星分子们;12.“希望之星”――角鲨胺:一种新的氨基类固醇,这类物质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13.海洋生物肽的次生物,介绍了此类物质作为抗癌剂方面的研究;14.芋螺毒素和其他芋螺多肽,这些物质进一步阐明了食肉软体动物们通过修饰海洋多肽所产生的攻守体系;15.生物光合体系中的类菌胞素氨基酸,介绍了由地衣和造礁珊瑚所产生的两类类菌胞素氨基酸;16.环节动物细胞外的血红蛋白和它们在生物工程上的潜力;17.物质片螺素。第4部分,分析方法上的新趋势,此部分力求在海洋产物的提取、纯化、分析、模拟和限价等方面提供一个完美的助益,含第18-23章:18.核磁共振阐明结构,旨在通过多实例分析提供不同情境下的合理处理方案;19.组学(OMics)概论;20.环境研究中的基因挖掘和应用,来自海洋有机物的事例;21.海洋有机体中的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现行的策略和认识;22.生物合成自然产物的基因组学,从基因到代谢物;23.高通量筛选海洋资源。

本书涉及的内容极具针对性,比较适合从事有机化学、生态学和生物学,尤其是海洋生物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阅读,另外也可以作为医药研发方面的相关从业人员参考借鉴。

方智,硕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第2篇:生物化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生活;生物;课堂教学

生物学的知识,来源于实验,来源于身边的知识,来源于生活过程中的点滴。生物学知识对初中同学来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学好生物学知识,可以帮助同学们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身边的环境,认识生命的本质。把掌握的生物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最终实现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目的。笔者在长期的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深刻感受到要把生物学的知识教好教活,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教材的知识特点相结合,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科就在身边,生物知识就在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可以学到很多的生物学知识,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价值。源于这样的体会,所以笔者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生活化的教学化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印象。

一、采用生活化的教具来开展课堂教学

教具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挑选好合适的教具开展课堂教学,可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尽量采用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具来进行教学,而不是实验室里冷冰冰的模型,会使学生对生物课堂产生亲切感,消除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的隔阂,拉近生物学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学习《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中的根的结构时,笔者把已经长根的的蚕豆分发给了每一位学生,然后指导学生要观察的部位,怎样进行观察,并结合多媒体根结构的展示,要让学生自己找出根尖的四个部分,并知道学生用放大镜着重观察根尖的根毛区的结构,让学生思考根毛区与其他三个部分的区别,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根毛区结构特点与其功能有何内在的联系?现在不少学生的家里有金鱼缸,所以笔者在学习《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一节时,把特地制作了一个小的金鱼缸搬到了教室里,围绕着金鱼缸里组成成分进行分析,提示学生金鱼缸里有哪些动物?哪些植物?有哪些看不见的微生物?还有哪些非生物的成分?这些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些分析,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形成的统一整体。通过这些活生生的焦距使用,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二、采用生活化的知识来展开课堂教学

生活成长于现代社会的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环境,多姿多彩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为生物学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敏锐地从这些素材中筛选出适合用于生物课堂教学的素材来,使得课堂教学生动形象,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合理的膳食》一节教学时,首先从学生日常饮食习惯入手来引导教学。现在的家长,一般都很注意自己孩子的营养,在饮食方面比较讲究,食品的色香味都不错,学生们也都知道要荤素搭配,平时要注意多吃点水果等,但不形成系统的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教材来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掌握较为专业系统的合理膳食。又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教学时,学生现有的知识也知道盆景里的植物有时叶片会发黄,太阳晒晒又会变绿了,根据这个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是可能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缺少了一些矿质元素造成的;二是可能由于长期缺乏太阳光的照射引起的。还有生活中的豆芽菜在光下时间长了慢慢变成绿色也是一个道理,从而让学生明白光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

三、把生物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来巩固课堂教学

第3篇:生物化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生活化教学;高中生物

生物学与数学、物理等科目一样,皆来源于生活。将生物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生物知识融于学生实际生活当中,从而使生物教学更加灵活、贴近实际应用与生活。通过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及教学质量。

1.高中生物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含义

1.1观察学生日常生活,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当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学习经验,这些丰富的经验都可以成为教师无形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需主动发掘这些教学资源,通过发掘这些无形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支持。教师通过这些资源寻找合适的教学方式,从而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教学产内容产生共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方式的目的。

1.2教学时,关注学生对教学方式改变后的学习体验

教学课堂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比学生在家中的日常生活,学校生活具有特殊性,是一种人为营造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被环境影响,这种影响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教师以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为基础,观察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通过将生物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创建生活化的生物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以及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当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引学生通过观察、实际体会、交流讨论等形式,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需关注学生对课改的体会,及时搜集反馈信息,通过与学生交流沟通,提高与完善教学方式,使教学方式更易被学生接受。

1.3对学生的课后生活予以关注

生物学科与实际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物学科源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它也作用于日常生活,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高中学生学习生物不只是为了升学考试,学习生物更应是为了美好的未来生活。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体验不应局限于教学课堂,对于学生课后学习体验也需予以关注。通过组织课外活动,调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最终得到问题答案。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将所学知识应用进去,从而达到对知识再认知、整理的目的,由此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知识的应用能力。

2.生活化教学方式

2.1创设生活化教学环境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学生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置教学环境,合理选择、构建教学环境,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教学当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

生物学科来源于生活,也作用于生活。因此,在进行生物教学时,教师能够较容易找到与教学内容相同的生活实例。例如高中生物教学中,有一条植物与水的知识点,主要内容是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利用。在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教学时,可以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知识实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常吃的韭菜馅的饺子,在拌饺子馅时只需放入适量的食用盐、食用油等调料,饺子馅就会渗出较多水分,这些水非人为倒入,那么水分从何而来;再如日常常吃的炒白菜,在炒菜时只需放入相应调料,同样不加入任何水分,当白菜炒完后同样会渗出大量水分;菜场买菜时,常常会看见小贩往青菜上洒水,而青菜因此保持坚挺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当中较为常见的生活现象,同样也包含着生物学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例举此类生活例子,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

2.2组织教学活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充分结合

对于高中生物的教学,不应局限于生物知识的学习。作为生物教师,应结合新课改要求,将生物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让生物教学更贴近实际生活,并从实际生活应用的角度出发,将教学活动与生活内容相联系,进而使学生对生物知识有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明白生物学科与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能够将高中生物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动中。

例如: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有一章关于维持生命生存的基础物质的知识点教学,对于此章节的教学,教师可使用专题教学、分组讨论、合作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完成上一章教学之后,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告知学生下一章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同时将此章节的教学内容以“维持生命所需的基本物质”一题,以课前教学活动准备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形式,结合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相关现象、知识,在课前寻找答案,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将答案进行归纳总结,并将答案于下一节教学中表述出来。利用课前预习的方式,使学生在预习下一节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观察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与此同时,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经过提前预习,因而能够更快融入教学当中。

通过布置课前预习作业,使学生在预先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下,达到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而教师充当引导员,指引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的教学目的。

2.3加强学生课外实践

生物学科有着很强的可实践性,通过加强学生课外实践,在充分利用学生课外空余时间的同时,将所学生物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课外空余时间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拥有充足的自由时间去培养自身思维的独立性,通过自身独立思维思考、解决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但大多数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使课外空余时间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教师可通过将生物教学生活化,利用生活化教学将生物知识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体会生活的同时完成课后作业。

例如:教师在完成本节教学内容后,让学生注意观察、记录生活中与本节生物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现象,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让每位学生参与其中,使其在生活体会中完成作业,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体会生活,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切实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课后学习方向,从而提升学生整体学习效率,加深、巩固知识积累,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完成知识的再认知、梳理、记忆。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物学科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教师将生物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生物教学进行生活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思维、动手、独立解题等综合能力。可见,生活化教学对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潘诚慧.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浅析[J]读与写杂志.2012,9(11):126

[2] 袁应飞.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2013,52:158-161

第4篇:生物化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生物化学酶;抗衰老;活性;中医中药

迄今为止,我国中医中药技术对抗衰老方面的研究成果仍然处于全世界的领先水平,主要是恢复和加强正在衰老的酶的活性,以保证体内细胞的正常运行,保证人体各类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1]。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生物化学酶可以促进细胞再生,抵抗多器官的衰老和退化,换句话说,没有生物化学酶,就没有生命可言[2]。由此可见,要想减慢生命衰老的进程,必须要保证体内生物化学酶的活性,促进细胞不断再生。根据我国药理学分析,中草药可以提高生物化学酶的活性,从而延长人们的生命年限,提高生活质量。

1 生命衰老的本质

自然界中蕴含成千上万的生命物种,它们之间既有着互惠互利的良好关系,也有着激烈残酷的竞争关系,共同构成了自然界的生物链,保证生命物种长久地生存下去。不管它们之间是友好关系,还是竞争关系,生命都要具有活力,否则就是死亡,失去了生存的意义。生命活力就是利用生存环境中的各项要素,将其转变成供自己生存的基本能力。它的这种能力建立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之上,是区分生命存在与否的根本判定标准,同时也是运动、睡觉、反应、感受等诸多行为能力的基本保障[3]。

生命活力始于出生,青壮年期间最为旺盛,老年期间逐渐衰退。《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35岁的女子样貌逐渐发生变化;42岁的女子面容憔悴,头发逐渐变白;49岁的女子月经消失,身体也逐渐衰老。而40岁的男子身体开始衰老。头发逐渐脱落;48岁的男子面容憔悴;60岁的男子精力下降,牙齿和头发脱落,身体机能退化。《黄帝内经》中所阐述的是人类逐渐衰老的过程,也是人类生命力逐渐减退的过程。

面对短暂的生命,人类开始吟诗作赋,抒发自己的感情。但是,《黄帝内经》中也明确地指出:如果人类能够懂得养生之道,懂得调理身体,是完全可以减慢生命衰老的进程的。如果人类能够提前认识到养生的重要性,活到百岁也是常情。在《黄帝内经》一文中指出,人类养生应从中年时期开始,按照科学合理地方法进行养生。但是,对于已经步入老年或是中年没有条件进行养生的人们而言,怎样才能延长生命年限,保持身体健康呢?在源远流长的我国历史上,首乌、人参和黄精被人类当做是养生长寿的三件宝贝,这都属于中医中药的范围内。其中人参因性躁不适合长久服用,因此首乌和黄精在中医养生中最常使用[4]。其实,只有人类充分认识到生命活力的本质时,才能真真正正地做到科学养生,合理用药,减慢衰老进程,提高生活质量。

2 对抗生物酶的老化

生命系统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变化。根据相关的研究资料可以看到,在人体胃内消化一顿简单的食物大约只需2~3小时的时间,但是如果将这次消化过程搬到体外,在没有任何生物化学酶的参与下,消化食物的整个过程则需要 50 年才能顺利地完成。因为这种神奇的体内代谢的速度在过去是无法解释的,所以人们就假定生命系统中存在一种非物质的“生命力”。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医学工作者发现这种生命力是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的,这种物质就是生物化学酶。由于生物化学酶的参与,大大加快了人体体内的化学反应速度,保证各项生命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由此可见,生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生活化学酶的活性强弱。通过以上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要想减慢生命衰老的进程,延长生命年限,最根本的方法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高身体体内生物化学酶的活性。人体体内生物化学酶的种类繁多,近百种的酶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同时研究近百种酶的抗衰老效果,对于西医来讲难度较大。但是,中医却能对其进行较好的研究,使用中药的治理方法不断提高生物化学酶的活性,减慢衰老的进程,延长人们的生命年限。根据中医技术研究成果证明:很多中草药很多中草药可以多作用点地提高多功能的生物酶活性,但其中要数首乌和黄精最为理想。

3 结束语

因人体体内生物化学酶的存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保证人们各类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它也是保证人体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础。换句话说,没有酶,就没有生命可言。但是随着人们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的不断增多,大多数人衰老速度逐渐加快,降低生活质量。为了减慢衰老进程,我国开始对生物化学酶的抗衰老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保证人们正常的生命活动。根据医疗人员和科研人员不断的摸索得出,中草药可以增强人体体内生物化学酶的活性,其中首乌和黄精效果最佳。迄今为止,就全世界而言,我国应用中医技术在对抗衰老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无人能比。

参考文献

[1]李栋,包安裕,宋霖等.临床化学酶学指标实验室间结果互认的探讨[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2(5):83-88.

[2]王厚德,刘帅.抗衰老的生力军[J].中老年保健,2013(6):45.

第5篇:生物化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职;食品生物化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58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是高职院校食品类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是建立在食品、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包括食品的化学构成及构成比例、物理化学性质、生物学方面的功能、营养成分和安全性,以及食品在加工、储藏、运输等过程中发生的物化变化和这些物理化学变化对食品在品质和安全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①

1高职院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总学时数一般为48~64学时,3~4学分,总学时数中理论教学时数占80%~85%,实践教学学时占15%~20%。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由于其理论性强和学科交叉的特点,要求学习过程中要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并且记忆许多基础知识点,其中要求学生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等知识基础,使学生形成自我的潜在认知记忆,才能较好地开展学习。然而,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高中时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部分学生并非理科生,因此学生刚开始学习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会比较吃力,理解专业知识有一定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②此外,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课程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但其实验实训条件却难以做到满足课程实验教学方面的需要。如多年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主要是以师范教育专业为主,因而学校也是以满足师范教育专业的基础实验课教学为主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未集中加强食品类高职专业的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这样就使得食品类专业的专业实验条件无法满足课程实验教学方面的需要。因此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需大力开展。

2改革措施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实践技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此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实践技能,同时还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设施完善的食品生物化学校内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由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论较为抽象,综合了多门基础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必然感到不适应。为此,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购置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实验设备和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室,为学生的课程实验实训提供了条件,增强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2)改革教学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提供学时保障。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授课计划,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进行了重新调整,在规定的课程教学时数上加大课程实践教学的时数,即由原来的实践教学占课程教学时数的15%~20%提高到30%~40%,通过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为学生的化工操作技能实训提供了保障,为学生毕业后工作需要奠定了基础。(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演示课件,将教学内容用图像和动画生动地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生化反应和机理表现出来,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样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对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和实验方法的枯燥繁复性,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讲课时介绍某一物质的性质时,应从该物质的特性出发,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性质。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应当做到及时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释,而当实验结果出现异常时,应当指导学生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并加以分析。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详细地将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结果分析写于实验报告中。③另外,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避免“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盲目接受教学内容,而对于一些记忆知识,可以引导学生编口诀,加深记忆。比如,对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的记忆,可以引导学生编口诀“借一两本淡色书来”,其中,“借”代表(缬氨酸)、一(异亮氨酸)、两(亮氨酸)、本(苯丙氨酸)、淡(蛋氨酸)、色(色氨酸)、书(苏氨酸)、来(赖氨酸)。④(4)革新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高专院校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大多采用的是闭卷笔试考核的形式,这样的形式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失去了主动性,同时在“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实验实训环节,也没有较好的让学生发挥真正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按照教师书写在黑板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可能存在的问题没有在实验过程中指出,因此待学生书写实验报告时,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实验结果,而没有进行问题的探讨,导致实验课程没有得到较大的完善。因而,在课程考核方式上,首先应该调整学生综合成绩中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重,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应该多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课积极性、课堂讨论;提高实验实训成绩的比重,实验实训成绩考核评价应该多侧重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验完成质量、实训过程中的组织能力等;相应减少期末成绩的比重,但是期末成绩中的题型,如能够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或实际解决问题的题型应该适当增加,这样既能考核学生是否熟悉基础理论知识,又能考核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5)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如何利用好课堂,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就十分考量教师本身自身的业务素质水平、教学能力。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包括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体系,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挖掘出适合自己的教学特色,把学科知识由繁变简,由书面变通俗,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除了在学习上引导和指导他们外,还应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和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并了解学生后,会发现学生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学霸”型,他们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刻苦、勤奋、认真,上课一般坐于班级的前面几排位置;第二类属于“跟风”型,他们对自己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只是保持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遵从并完成老师安排布置的任务就行,没有深入挖掘知识,上课一般坐于班级的中间位置;第三类属于“我行我素”型,他们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上课学习全凭自己的心情,有时候心情好就学习下,心情不好就将学习抛之脑后,主要的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基本上不配合老师,经常旷课、逃课,即使不旷课上课也不认真听讲,一般坐于班级的最后几排位置。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展开不同的引导和指导方式,对于“学霸”型学生,教师应当做到即时的肯定或表扬,让他们持之以恒,并且发挥自己的优势,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跟风”型学生,教师应当做到循序渐进,慢慢地让他们喜欢上所学学科,耐心地加以引导,并且让他们多与“学霸”型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调整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们在整体上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对于“我行我素”型学生,教师应当多单独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抓住他们“我行我素”的原因或本质,予以耐心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自己的心理因素,努力让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结语

第6篇:生物化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分化现象;产生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结合了我国目前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创新思想,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各方面的学习能力,保证了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一定的提高。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大量计算题型、概念性问题、实验操作、分化教学方式等问题,将对物理教学的研究分化和学生对学习规律的探究,以及对教材和教法改革进行结合,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思想的转换,还可以减少物理教学的分化现象,从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为其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分化现象

由于物理教学属于理科,学生们常常感到学物理有一定的难度,枯燥乏味,还要记许多的数学公式,令学生认为物理是一门很难学的课程,教师也认为物理很难进行讲授,这已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时也给广大学生和物理教师带来了一定的难题。比如,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若是对物理学科不了解,没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就会给高中物理以及以后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对目前实施的新课程而言,要怎样将物理从“难学”调整为“易学”,让学生从苦学中寻找到学习的快乐,这是每位初中物理教师,都应该好好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于初中阶段的物理教育过程,以及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其形成的原因和对策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希望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及对策。

二、分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物理学科的特点和性质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知识是由许多相关物理概念和规律组成的,物理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建立,都与生活与生产实际息息相关,都需要利用观察和实验的手段,才能得以落实和深化。许多概念和规律,不仅具体还很抽象,严密且逻辑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因此,所有的规律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形成因素。若是条件不明确或形成因素不具体,那么这些规律也就很难成立,物理知识与数学、语文知识的联系也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可以这样说,物理是文、理科综合特点的融合,也是将文理相互结合的知识点。虽然数学是学好物理的基础,但是物理知识与数学知识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它具有自己特定的物理意义。比如,数学中的比例式:A=C/B,可以说A与C是正比,与B是反比。而在物理教学中,像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V=S/T,密度问题的公式ρ=m/v,欧姆定律的公式R=U/I等,这些都不能用数学的思维来理解。因为物理学科的特质和优势,在物理学习中,会给初中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

初中生思维水平,一般年龄在十三到十五岁之间,普遍都比较低,其中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思维及理性思维还处于开始阶段,对于事物的熟悉度,一般是以感知为主,仅仅停留在看得见和摸得着的浅层感知区域。物理知识是以“物论理”、“以物喻理”,这也是物理学科的特征和优点,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不是所有的“理”,都可以通过“物”来体现,还有不少定律或定理,是将实验作为教学的基础,进而建立理想化的模型分析,再经过推理才能得出,有一定的抽象性。比如,牛顿建立的第一定律,浮力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产生的原因,能量守恒定律的相关概念等。还有接触物理学习前,先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些有关的物理概念,但由于部分物理概念早已固定形成,但和科学的物理概念有一定的距离和差别。像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并不是导致运动产生和维持的原因这些科学性的概念,与学生所见到的实际有所冲突,创新性的概念难以取代传统的概念。还会伴随知识的不断加深,综合性不断加强,物理教学的分化是从初中下学期逐渐开始的,由于部分问题积累过多、遗留问题较多、基础相对差的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就会感到学习的困难,进而导致物理难学,物理教学中时常出现分化现象。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

教师的教学观念过于陈旧,教学的方法较为落后,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化,这也是导致物理难学,物理成绩出现分化现象的重要因素。比如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和传统教学评价的影响,教学不单面向每一位学生,应该要围绕中考进行相关试题的教学。考试的评估要求很高,并且难度很大,如果不是面向每一位学生,是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难度的,这就导致许多学生考得不理想,消极不乐观的情绪产生。甚至对将来的物理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初中下学期的物理教学分化就更为明显。

2.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想着进行教学,不进行相应的教导、不管教学,这样一来,教学分化现象就很严重。不重视实验教学的研究和实施,就算是演示实验,也只是停留在把实验作为知识教学的辅助手段上,并没有将其教学目标在层面上体现出来;不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也不重视理论的联系实际,很难体现物理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改理念,让本来生动有趣的物理课程变得枯燥乏味。

三、结束语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分化现象,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处于中等知识程度,并且还有逐渐掉队的现象。有学者做过相关调查,认为现代教育不应是选择适合学校教育的学生,应该给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而物理教学现在出现的这种氛围现象,应该及时得到处理和解决,否则只会给物理教学带来偏差和误导,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雪松.探讨物理教学中如何消除两极分化现象[J].学周刊:A,2012(2):66-66

第7篇:生物化学分析范文

目前我国工业“三废”污染、农用化肥和农药的污染以及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的污染,严重的影响了国内的生态环境,使得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严重短缺,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已有一半城市缺水,农村则有8000万人和6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土壤污染严重,耕地面积锐减,近10年来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森林覆盖面积下降,草场退化,每年减少森林面积达2500万亩;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环境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与人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人类通过调节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同时也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越强,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就越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将大量的废弃物带给了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加大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如现代生物技术来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已成为环保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几大环境问题:一是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空气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会导致急性危害。产生的原因,一种是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发生了变化,大量污物积聚在低空,扩散不开;另一种是事故排放使大量有害物质短时间内进入大气,造成严重污染。二是慢性危害:长期生活在低浓度污染的空气环境中,机体可受到慢性潜在性危害,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如目前吸烟引发肺癌、石棉引起石棉肺、二氧化硅致矽肺等已为人们所共知。三是致癌作用:空气污染物的致癌作用是慢性危害的又一表现,是现代肺癌发病率增高、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验证实,有30余种空气污染物具有致癌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多环芳烃化合物,以3,4苯并芘为代表。它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木材等燃烧不完全所形成的一种高活性致癌物,在煤烟、煤焦油、汽车废气、飞机尾气、柏油路灰尘中都能分离出3,4苯并芘。某些元素如砷、铅、镉、铬、铍的致癌性已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

二、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DNA分子技术为基础,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的总称。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在农作物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工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随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在治理污染、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已普遍受到世界各国和民间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发展十分迅猛。与传统方法比较,生物治理方法具有许多优点。首先,生物技术处理垃圾废弃物是降解破坏污染物的分子结构,降解的产物以及副产物,大都是可以被生物重新利用的,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减轻到最小程度,这样既做到一劳永逸,不留下长期污染问题,同时也对垃圾废弃物进行了资源化利用。其次,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处理污染物质,最终转化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氮气和甲烷气体等,常常是一步到位,避免污染物的多次转移而造成重复污染,因此生物技术是一种既安全又彻底的手段。再次,生物技术是以酶促反应为基础的生物化学过程,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其反应过程是在常温常压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大多数生物治理技术可以就地实施,而且不影响其他作业的正常进行,与常常需要高温高压的化工过程比较,反应条件大大简化,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廉、效果好、过程稳定、操作简便等优点。所以,当今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清洁生产、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无害化处理等各个方面。

三、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一)污水的生物净化

污水中的有毒物质其成分十分复杂,包括各种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及蛋白质等等。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当今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处理污水就是生物净化污水的方法之一。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酶工程技术。固定化酶又称水不溶性酶,是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使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将酶变成不溶于水但仍保留催化活性的衍生物,微生物细胞是一个天然的固定化酶反应器,用制备固定化酶的方法直接将微生物细胞固定,可催化一系列生化反应的固定化细胞。运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可以高效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无机金属毒物等,此方面国内外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德国将能降解对硫磷等9种农药的酶,以共介结合法固定于多孔玻璃及硅珠上,制成酶柱,用于处理对硫磷废水,去除率达95%以上;近几年我国在应用固定化细胞技术降解合成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对于含100mg/L废水,降解率和酶活性保存率均在90%以上;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降解含酚废水也已实际应用于废水处理。

(二)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重金属污染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植物)作用,削减、净化土壤中重金属或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其原理是:通过生物作用(如酶促反应)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使重金属固定或解毒,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移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通过生物吸收、代谢达到对重金属的削减、净化与固定。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激发微生物的活性,由此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态结构,这将有助于土壤的固定,遏制风蚀、水蚀,防止水土流失。

(三)白色污染的消除

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经久不化解,估计是形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成分。据估计我国土壤、沟河中塑料垃圾有百万吨左右。塑料在土壤中残存会引起农作物减产,若再连续使用而不采取措施,十几年后不少耕地将颗粒无收,可见数量巨大的塑料垃圾严重影响着生态和环境,研究和开发生物可降解塑料已迫在眉睫。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一方面可以广泛地分离筛选能够降解塑料和农膜的优势微生物、构建高效降解菌;另一方面可以分离克隆降解基因并将该基因导入某一土壤微生物(如:根瘤菌)中,使两者同时发挥各自的作用,将塑料和农膜迅速降解。同时,还需大力推行可降解塑料和地膜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有些微生物能产生与塑料类似的高分子化合物即聚酯,这些聚酯是微生物内源性贮藏物质,可以用发酵方法进行生产,由此形成的塑料和地膜因有可被生物降解、高熔点、高弹性、不含有毒物质等优点而在医学等许多领域有极好的应用前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人们正在用重组DNA技术对相关的微生物进行改造,此方面目前一个研究热点是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聚-羟基烷酸(PHAs),研究人员正设法构建出自溶性PHAs 生产菌种,即将PHAs重组菌进行发酵,在积累大量的PHAs后,加入信号物质,使裂解蛋白产生,细胞壁破坏,PHAs析出,以简化胞内产物PHAs的提取过程,降低提取成本。

第8篇:生物化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蛋白质分子结构;教学环节;课件制作

生物化学是学习生命科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于农林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生物化学可以使他们从分子水平认识诸多生物学现象,有利于他们深入认识农林业中各种生命的化学本质及其变化规律,从而利用这些规律处理当前农林业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林业产品向着高产、优质的方向发展,造福于民。然而,许多学生反映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繁多,理解困难,难以记忆。究其原因在于生物化学的课程内容几乎涉及生命活动的方方面面,其概念繁多而且高度抽象,特别是蛋白质分子结构这一部分内容。为了强化蛋白质分子结构部分的教学效果,笔者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蛋白质化学在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地位

蛋白质化学是生物化学课程中重要的一章,重点介绍蛋白质的化学组成,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以及蛋白质的主要性质、分离与纯化。蛋白质化学这个教学模块是许多教材中的第一章,也有教材放在第二章,但都能看出该模块是进行生物化学后续教学模块的基础。由于生物体内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而生物体内几乎所有反应都是在各种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因此蛋白质几乎参与了生命过程的各个环节。换句话说,在生物化学的所有教学模块中除了核酸化学这一模块之外,其他各模块均涉及蛋白质。由此可见,蛋白质化学的教学在整个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蛋白质分子结构的自身知识结构特点及教学探讨

蛋白质分子结构是蛋白质化学这一章中的重点内容,主要介绍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结构域,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以及蛋白质的四级结构,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比较多,而且多数概念高度抽象,不易理解[1:。这部分内容环环相扣,逐层递进,但对与初次接触生物化学的大学生来说,如果只是按这样的逻辑讲解,他们很难真正理解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层次。为了强化蛋白质分子结构这部分的教学效果,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科学组织教学环节

蛋白质化学中对于蛋白质分子结构部分的教学,多数采用“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结构域,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以及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的教学模式,对于这种“单线模式”[2:(图1),教师每讲一个层次的结构,学生很可能就困于该层次,待到所有层次的结构都讲解完毕时学生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事实上,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模式可以调整成“多线模式”[2:(图2),即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讲解完毕后直接讲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从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中讲解组成它的蛋白质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清晰明了地观察到具有三级结构的单体蛋白质各个层次的形态、结构,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蛋白质的不同层次。待到这部分讲解完毕后,再从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出发讲解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因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主要考虑组成它的亚基排布及其相互作用,而其中的亚基主要指具有三级结构的蛋白质,由此可见蛋白质四级结构基本不会考虑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一下的层次(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结构域)。这种“多线模式”的教学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信息分析,使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蛋白质分子结构部分明显提高了学习效率,换言之,该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蛋白质分子结构层次。

2.精心制作课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高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多媒体教学是指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中,将多媒体计算机和大屏幕投影系统作为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引入课堂[3:。这种教学模式以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将教学内容比较直观形象地加以呈现[4:-[5:。蛋白质分子结构部分基本概念繁多并且高度抽象,利用多媒体可以将课程中这些抽象的概念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但制作课件时有两点要把握。首先,每张幻灯片除了核心概念其余文字尽量压缩,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点上;其次,精心选择图片,切记勿用与主题无关的图片,更不能喧宾夺主。这部分对图片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理解,一张好的图片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图片必须精心选择,因为关系到“多线模式”教学的成败。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图片必须选择具有两个以上结构域的单体蛋白质,并且每个结构域中要能清晰呈现出蛋白质二级结构和超二级结构。这类图片最好从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中下载,一方面图片清晰完整,另一方面图片真实更具说服力。

3.高效利用课堂时间

教学是教和学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是教学对象和参与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效利用课堂时间,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强化教学效果[6:。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在蛋白质分子结构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虽然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但也要尽可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积极性。如在讲蛋白质二级结构中α-螺旋和β-折叠时,将毛发蛋白和蚕丝蛋白的例子引入,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再进入微观结构的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其次,课程内容的讲授时间要有所选择。生物化学作为农林院校的专业基础课虽然学时比较多,但每到一个知识点讲授时要本着“能用一学时不用两学时,能用一次课不用两次课”的原则集中讲解,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因两次课之间的间隔时间而影响对完整知识点的理解。蛋白质分子结构部分的讲授更是如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下做更多工作,把这个知识点的内容吃透———把书变薄。这样课堂上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对该部分的理解,从而既使学生对所讲知识有消化吸收的时间,又可借此机会了解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王亮,王清河,李先军,等.运用Flash制作生物化学蛋白质结构章节课件的探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1,28(4):159-160.

[2:宋月芹,董钧锋.高校普通昆虫学昆虫分类教学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6):14-15.

[3:王曦.多媒体教学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3):77-78.

[4:张建民,王文凯,李传仁,等.普通昆虫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J:.科技创新导刊,2009(34):189-190.

[5:刘文霞,宋宏立,王丽宁.多媒体对《园艺植物昆虫学》教学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0(12):217.

第9篇:生物化学分析范文

本书是第二卷,由四部分组成,共25章:第一部分是“历史的综述”,含第1章:1. Aimé Cotton在1895年发现CD和ORD后的第一个十年;第二部分是“有机立体化学”,含2-12章:2. 一些天然的手性发色团――经验规则和量子化学计算;3. 用于测定苯和其它芳香族发色团绝对构型的电子CD;4. 电子CD激子手性方法:原理和应用;5. 手性扩展p-电子化合物的CD光谱:绝对立体化学和实验验证的理论确定;6. 利用固态电子圆二色性和量子力学计算来编配天然产物的绝对构型;7. 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动态立体化学和旋光光谱学;8. 动态系统的圆二色性:开关分子及超分子的手性;9. 超分子系统的电子圆二色性;10. 利用有量子计算功能的HPLCECD进行手性化合物的在线立体化学分析;11. 用振动圆二色性进行手性天然产物的结构测定;12. 分子绝对构型的测定:选择适当旋光法的准则。第三部分是“无机立体化学”,含第13章:13. 电子圆二色性在无机立体化学中的应用。第四部分是“生物分子”,含第14-25章:14. 蛋白质的电子圆二色性;15. 肽的电子圆二色性;16. 拟肽的电子圆二色性;17. 核酸的电子圆二色性;18. 肽核酸及其类似物的电子圆二色性;19. 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的圆二色性;20. 用电子圆二色性来分析捆绑在核酸上的药物或天然产物;21. 用电子圆二色性来探索HSA和AGP药物捆绑位置;22. 生物高聚物、肽、蛋白质和核酸的构象研究――振动圆二色性的作用;23. 从拉曼光学活性来看生物分子的结构和行为;24. 糖类和复合糖的旋光、电子圆二色性以及振动圆二色性;25. 通过电子圆二色性来发现药物。本书以纪念已故的Carlo Rosini教授的短文开头。每章的结尾有参考书目,目录的前面有各章作者简介,结尾有主题索引。

本书第一编著贝罗娃博士是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的研究员。1998年以来,她一直是《手性》杂志的编委会成员。

本书可用做大学生或研究生的教科书,或学术和工业领域的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