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葡萄糖在农作物的功效范文

葡萄糖在农作物的功效精选(九篇)

葡萄糖在农作物的功效

第1篇:葡萄糖在农作物的功效范文

关键词: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几丁质代谢 酶学性质

中图分类号:5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4-0068-03

Abstract: 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 (NAGase, EC 3.2.1.52). is one of the chitin metabolic enzymes, NAGase in chitin metabolism and sugar base on the transfer of special function, cause the foreign and domestic research on its various aspects, including the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enzyme, basic properties, enzymatic molecular biology research, cloning sequencing and so on. This article from three aspects as animals, plants, and microorganisms are introduced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about NAGase. Microbial NAGase associated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cell walls of fungi and bacteria polysaccharides shell, biological control of pathogenic fungi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agriculture; NAGase animals is the key enzyme of glycoprotein and mucopolysaccharide completely degradation, chitin in jacket type of anima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iodegradable polymeric materials have higher use value; NAGase plant research is less; NAGase are also exists in the human bod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ome diseases.

Key Words: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 Chitin metabolism Enzymology properties

几丁质(chitin)又可以称作甲壳素,甲壳质等,是由几千个乙酰葡萄糖胺残基通过β-1,4糖甙链直线连接成的聚合(图1-1)[1],因此又名(1,4)-2-乙酰氨基-2-脱氧-β-D-葡萄糖][2]。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仅次于植物纤维,是目前地球上的第二大生物资源,主要分布在低等植物,节肢动物、以及昆虫的外壳、软体动物(如鱿鱼、乌贼)的外壳等,其每年的生物合成量超过百亿吨,因此十分具有研究价值[3]。

多年以来,几丁质的开发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几丁质本身不能被利用,但他的降解产物有广泛的用途,几丁质降解后产生的几丁寡糖类生物活性物质,是几丁质工业中的高附加值产品,已被广泛用于人类保健及医疗抗菌[4]。而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酶,正是几丁质降解酶系中的一种,对于南极磷虾几丁质的开发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已被广泛用于人类保健及医疗抗菌、环境保护、化学化工及生物工程等领域,目前国外已就几丁质的降解及生物学转化开展一系列研究,国内相关研究报道较少。

1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概述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 NAGase,EC 3.2.1.52)是酸性水解酶中的一种,在几丁质降解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其在生物体中主要分布在动物内脏中,其可将几丁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寡糖水解成单糖[5]。此外,该酶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器官、体液中。其测定方法有比色法和荧光光度法,甲壳动物体内营养代谢以及周期性脱壳也有该酶的参与,因此,对该酶的研究,有助于促进甲壳动物周期性脱壳的生长研究[6]。该酶的研究可以提高触杀虫剂的效果,将该与一些生物农药联用将有助于药剂对害虫几丁质表皮的渗透,从而提高触杀农业害虫的效果[7]。

2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

2.1 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概况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来源十分丰富,目前已有报道较多的是动物、和微生物中均可分离纯化得到。微生物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是目前研究最多,做深入的,动物中主要集中在甲壳类动物的研究,植物中从1994年有学者第一次研究,到目前研究你依然很少[8]。动物中该酶的分离纯化主要采用凝胶柱,DEAE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纯化等;微生物中真菌(Trichoderma asperellum)中主要利用HiTrapQ阴离子交换柱及phenyl-Sepharose疏水柱层析分离纯化出两种同型二聚体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9]; 从嗜高温菌(Thermococcus chitonophagus)中利用butyl-TSK-NPR疏水柱及Mono Q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单亚基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10]等。

2.2 酶的抑制失活研究性研究概况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和失活研究,可影响其生理功能,也可抑制某些细菌、真菌和昆虫的生长发育,在相关研究中也有报道过。相关研究主要做了金属离子Hg2+,Cu2+,Fe2+,和Zn2+,变性剂盐酸胍、尿素等对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结构等的影响。表明Hg2+,Cu2+,Fe2+,和Zn2+等金属离子抑制剂对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均有不同年程度的抑制作用,重金属离子抑制性更强,其中Zn2+Cu2+,为可逆性非竞争抑制,而Hg2+等金属离子多为不可逆性抑制[11-12]。

3 微生物中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研究概况

关于微生物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目前研究最多,最有价值的就是其与真菌细胞壁和细菌多糖外壳的形成相关,对于农业上生物控制致病真菌有重要作用[13]。对此多为学者做了相关研究,通过对不同对微生物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活力调控的研究,发现,在大部分真菌中该酶最适pH值介于 4.0~5.5之间,等电点偏酸[14];而细菌来源的酶的等电点偏酸偏碱的都有,研究者们猜想这可能与其含有较多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等有关[15]。不同来源的细菌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最适温度差异较大,真菌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最适温度大约在50℃[16]。

目前研究报道的微生物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分离纯化大多采用盐析、透析、疏水柱、离子交换柱、凝胶柱等多步层析纯化步骤[17]。谭玉龙做了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1对于生物膜结构的作用,发现可有效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同时也可清除生物被膜结构并有效的恢复了抗生素的效果[18]。

4 动物中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研究概况

关于动物,国内外研究较多的主要集中在烟草天蛾、家蚕、蜘蛛、中国螯蟹、山麻鸭、猪、虾等物种,研究表明两栖类动物、鸟类及昆虫等都能产生几丁质酶,而另外一些动物如兔子和龟则不能产生任何几丁质酶,仅含有微量的几丁质二糖酶[19-21]。一些研究表明动物几丁质酶也属于内切酶体系,可将几丁质水解成二糖或三糖,动物几丁质酶主要分布于消化液、腺体、胃和肠粘膜[22]。其中虾类主要研究的是南美白对虾,而对于南极磷虾中有关该酶的报道目前还没有。研究表明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主要存在于昆虫和甲壳动物的内脏以及性腺中[26-27]。

有研究者已从烟草天蛾内脏中纯化出两种几丁质水解酶:外切几丁质酶和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对纯化的烟草天蛾NA-Gase酶的研究表明,在蜕皮液中外切几丁质酶和酶协同作用的效率是单NA-Gase酶作用的六倍,而这种协同增效作用的速度取决于蜕皮液中两种酶的比[22-25]。

5 植物中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研究概况

到目前为止,关于植物几丁质酶系的报道较少, 2003年Oikawa等人报道了从玉米幼苗中提取β-N-乙酰氨基己糖苷酶,通过凝胶电泳测得该酶分子量为70 kDa,单亚基[26-28];最适pH为4.5,最适温度为55℃,等电点为6.75,同做了Ag+Hg2+等金属离子对该酶抑制作用的研究,表明Ag+Hg2+是不可逆非竞争性抑制剂[29-31]。

追溯更早发现史益敏等研究者在1994年也做了相关研究[31],从系统感染TMV(tobacco mosaic virus)的番茄叶胞外蛋白提取液中分离纯化得分子量为145kDa的同型二聚体β-N-乙酰氨基己糖苷酶,该酶同时具有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和N-乙酰-β-D-氨基半乳糖糖苷酶活力,最适pH在4.8~5.0之间,最适温度在44~47℃之间[32-33]。进一步做了,N-乙酰葡萄糖和N-乙酰半乳糖等抑制剂对该活性、结构等的影响实验,表明N-乙酰葡萄糖和N-乙酰半乳糖是酶的竞争性抑制剂,Ag+和Hg2+是酶活性的不可逆抑制剂[35-36]。

6 总结和展望

作为几丁质生物降解的主要酶类,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受到诸多生命学科的重视,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酶学体系和研究方法,对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理化性质、生物结构例如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蛋白的核苷酸序列、一级结构和高级结构以及作用机理等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普遍的观点认为来源于细菌的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其主要功能是将几丁质分解利用作为营养源;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大量的不同来源的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被克隆,并作了细致的序列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海产品养殖加工工业迅猛发展,尤其是南极磷虾的副产品的开发,是目前 生物资源开发的热点。由于对于南极磷虾的加工利用上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加工中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中50%都是几丁质。所以对于南极磷虾几丁质的开发研究目前是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研究的课题,对于该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于几丁质催化降解机理的研究,为几丁质降解提供理论基础。

致谢

感谢为本文提供帮助的所有老师和同学们,谢谢你们辛勤的付出,感谢本人所采用文献的作者们,因为有你们研究的基础,才有了今天这篇文章,你们是最大的付出者,谢谢你们!

参考文献

[1]张宇婷.来源于维式气单胞菌B565的两个几丁质降解酶基因的高效表达、性质研究及水产养殖应用[D].中国农科院,2012.

[2]张继平.锯缘青蟹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性质及活力调控研究[D].厦门大学,2011.

[3]陈少波,吴根福.几丁质酶研究进展[J].科技通报,2004, 20:258-262.

[4]蓝海燕,田颖川,王长海,等.表达β-1,3-葡聚糖酶及几丁质酶基因的转基因烟草及其抗真菌病的研究[J].遗传学报,2000,27:70-77.

[5]张莉,杨土凤,陈晓梅,等.气单胞菌几丁质酶的产酶条件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035-5037.

[6]王军.棉铃虫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活力调控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6.

[7]龚敏.南美白对虾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活力调控及动力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6.

[8]杨学敏.效应物对锯缘青蟹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6.

[9]李昕,王海燕,张义正.利用细菌血红蛋白提高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J].四川大学学报,2003,40(4):787-791.

[10]李华钟,王树英,森本兼司等.Clostridium paraputri ficumM-21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的表达、纯化与性质[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3,22(3);03-05.

[11]KIMURA Y,TOKUDA T,OHNO A,TANAKA H,ISHIGURO Y. Enzymatic properties of endo-β-N-acetylglucosami

nidase from developing tomato fruits and soybean seeds:substrate specificity of plant origin endoglyc

osidase[J]Biochim.Biophys.Acta,1998,1381:27-36.

[12]杨丽,姜亦文.甲壳素物降解的现状[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2000,21(4):301-304.

[13]彭辉银,李星.中国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几丁质酶基因的定位与克隆[J].中国病毒学,1998,13(2):139-143.

[14]邱立友.微生物几丁质酶与害虫防治[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29(2):184-191.

[15]吴家和,张献龙,罗晓丽,等.转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基因棉花的获得及其对黄萎病的抗性[J]. 遗传学报, 2004, 31(2):183-188.

[16]杨文博,冯波.链霉菌S01菌株几丁质酶的纯化及性质[J].微生物通报,1997, 24(2):84-87.

[17]黄小红,陈清西,尤民生,等.棉铃虫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J].昆虫学报,2005,48(4):0454-6296.

[18]陈三凤,李季伦.几丁质酶研究历史和发展前景[J].微生物学通,1993,20(3):156-160.

[19]陈少波,吴根福.几丁质酶研究进展[J].科技通报,2004,20(3):258-262.

[20]史益敏,颜季琼,费雪南,等.番茄叶片胞外β-N-乙酰氨基己糖苷酶的部分性质研究[J].植物学报,1994,36(11):864―870.

[21]黄小红,罗忠宝,李明伟,等.猪碱性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纯化与酶学性质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9):2843-2849.

[22]OIKAWA A ,ITOH E,ISHIHARA A,IWAMURA H.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β-N-acetylhexosaminid

ase from Maize seedlings[J].Plant Physiol.2003,160:991-999.

[23]魏晓倩.凡纳滨对虾壳膜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性质及活力调控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6.

[24]石艳.菜青虫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性质研究[D].厦门大学,2006.

[25]王吉桥.南美白对虾生物学研究与养殖[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26]王荫长.昆虫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7]SCIGELOVA M,CROUT D H G.Microbial β-N-acetylhexosaminidases and their bio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J].Enzyme Microb.Technol.1999,25:3-14.

[28]CIFALI AP,Filho BP. Purification and partial characterization of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 from Tritrichomonas foetus[J].Parasitol.Res.,1999,85:256-262.

[29]杜鹃.凡纳滨对虾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活力调控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

[30]DONG D L,HART G W.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selective N-acetyl-beta-D-glucosaminidase from rat spleen cytosol [J].J Biol Chem.1994,269(30):19321-19330.

[31]DROBA B,DROBA M.Properties of acid beta-N-acetyl-D-glucosaminidase from cock semen[J].Folia Biol (Krakow),1992,40(1-2):67-71.

[32] ROBBINS P W,TRIMBLE R B,WIRTH D F,HERING C,MALEY F,MALEY G F,DAS R,GIBSON B W,ROYAL N,BIEMANN K.Primary structure of the Streptomyces enzymeEndo-β-N-acetylglucosaminidase H[J].J Biol Chem.,1984,259(12): 7577-7583.

[33]DANULAT E, KAUSCH H,Chitinase in fish[J].J.Fish Biol.1984, 24:125-133.

[34]TSUJIBO H,FUJIMOTO K,TANNO H,MIYAMOTO K,IMADA C,OKAMI Y,INAMORI Y.Genesequence,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cetyl-beta-glucosaminidase from a marinebacterium,Alteromonas sp.strain O-7 [J].Gene,1994,146(1):111-115.

第2篇:葡萄糖在农作物的功效范文

关键词:干旱胁迫 黒稻 花青素-3-葡萄糖苷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145-02

黑米被认为是稻米中的珍品,黑米有滋阴补肾、补中益气、活血化淤等功效。黑米具有的很多生理功能都与其所含的花色苷类色素有关。黑米花色苷(anthocyanin)属于黄酮多酚类化合物,是由花青素(anthocyanidin)与各种糖以糖苷键结合形成的糖苷[1],黑米花色苷中含量最多的是花青素-3-葡萄糖苷[2]。研究发现黑米成熟过程中会在种皮内积聚形成大量花色苷,从而使其糙米呈现出棕红色、紫红色、紫黑色乃至黑色等颜色。花色苷是植物重要的次级代谢产物之一,在植物组织中,花色苷作为吸收紫外线的色素对植物体起着保护作用,当植物遭遇低温、干旱等环境胁迫时,植物体内会迅速积累花色苷帮助植物体抵御逆境[3]。

由于食品加工业中常用的人工合成色素的安全性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以及黑米花色苷色素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的实现,使食品工业对黑米花色苷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目前对水稻的环境胁迫研究较多,但对黒稻的研究较少。试验以干旱胁迫处理黒稻,探讨其干旱程度对黒稻的产量和花青素-3-葡萄糖苷含量的影响,以期为提高黒稻中花色苷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干旱处理

供试品种选自吉林新星天然植物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优质品种“龙井一号”黑稻。本试验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实验基地进行。

采用盆栽实验,土壤为水稻土,所用塑料盆直径大小为30 cm,高40 cm,于2010年8月上旬进行移栽,挑选生长一致的秧苗每盆3棵苗。2010年8月25日开始水分胁迫处理。设对照CK(土壤相对持水量100%)、轻度胁迫A1(最大持水量的30%)、中度胁迫A2(最大持水量的60%)3个处理。水分胁迫处理前,将全部试验材料浇水至盆土水分饱和。以后对照植株保持每天浇水至土壤水分饱和,每天定时取土测定处理植株盆土含水量,使处理植株盆土含水量分别达到相对应的水分含量。整个试验过程取样8次,每隔5天取样1次,取样后立即放入冰盒,带回实验室,用于花青素-3葡萄糖苷测定的黒稻于-80 ℃保存备用,成熟时测定千粒重及产量。

1.2 方法

1.2.1 土壤含水量

土壤含水量:按5点取样法取土,105 ℃烘干24 h,土壤含水量=(土壤鲜重-土壤干重)/干土重×100%[4]。

1.2.2 花青素-3-葡萄糖苷测定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5]:吸取黑米提取物的制备液1 mL定容至10 mL,取10 μL上样。标准曲线的绘制:将花青素-3-葡萄糖苷标准品10 mg溶于10 mL1%的盐酸甲醇溶液,即为1 mg/mL的标准液。从标准液中吸取一定量,用1%盐酸甲醇稀释成0.1、0.2、0.5、0.7、1.0 mg/mL标准品待测液,取10 μL上样,以花青素-3-葡萄糖苷浓度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绘制标准品的标准曲线:Y=1.864960×10-5 ×-0.329793,r=0.9999。

色谱条件:ODS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4%磷酸∶乙腈(8.8∶1.2,V∶V,pH=2),0.45μm滤膜抽滤,等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520 nm。

1.2.3 产量及千粒重的计算

折合成公顷产量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各种控水处理均引起黒稻产量的降低,干旱程度越严重,降低幅度越大。土壤相对含水量60%(A1)和土壤相对含水量30%(A2)在控水结束后产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0.9%和3.1%。

2.1 干旱胁迫对花青素-3-葡萄糖苷含量的影响

黑米种皮中主要含有花青素-3-葡萄糖苷和芍药素-3-葡萄糖苷两种花色苷单体,且花青素-3-葡萄糖苷含量最高[6]。由图2可知,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花青素-3-葡萄糖苷含量的变化均呈上升趋势,且两个干旱处理的黒稻中花青素-3-葡萄糖苷含量均高于CK。

3 讨论

(1)灌浆是禾谷类作物生长的重要时段,其持续时间和灌浆速率决定了最终的籽粒重量是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之一[7]。干旱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环境因子,水稻灌浆期的干旱胁迫能使籽粒产量下降[8]。下降的程度取决于胁迫的轻重和持续时间,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程度的干旱胁迫下产量都比对照组低。

(2)黑米花色苷中含量最多的是花青素-3-葡萄糖苷,花色苷的合成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编码的酶决定了花色苷合成的种类,而环境因子不仅能影响花色苷生物合成的速率,而且可以对其积累量和稳定性产生作用[9]。黑米进入着色期,花色苷开始大量积累,给黑米一个干旱的逆境生长环境,使黒稻中抗逆因子之一的花色苷增多来抵御缺水的逆境,干旱处理下花色苷含量均高于对照。因此,创造适度干旱的土壤环境,可提高黒稻中花色苷的含量。花色苷抗逆的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晰,因此干旱胁迫对增加黒稻中花色苷含量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艳龙,石绍福,韩豪,等.中国黑米花色苷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0,31(1):63-66.

[2] 张芳轩,张名位,张瑞芬,等.黑米种皮中花色苷组成及含量的HPLC分析[J].中国粮油学报,2010,25(12):122-125.

[3] 胡可,韩科厅,戴思兰.环境因子调控植物花青素苷合成及呈色的机理[J].植物学报,2010,45(3):307-317.

[4] 许丽颖,赫玉苹,王刚,等.水分胁迫对紫叶李叶片色素含量与PAL活性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7,29(2):1682-172.

[5] 薛晓丽.HPLC法测定黑米中花青素的主要成分及含量[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4854-4855.

[6] 孔令瑶,汪云,曹玉华,等.黑米色素的组成与结构分析[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8,27(2):25-29.

[7] 王成瑷,王伯伦,张文香,等.干旱胁迫时期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农艺科学,2008,24(2):160-166.

第3篇:葡萄糖在农作物的功效范文

关键词:固定化酶;食品工业;应用

固定化酶技术是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一项生物工程技术。酶的固定化(immobilization of enzymes)是用固体材料将酶束缚或限制于一定区域内,进行特有的催化反应,并可回收及重复利用的技术[1]。固定化酶的研究不仅在化学生物学、生物工程医学及生命科学等领域异常活跃,而且因为其节省能源与资源、减少污染的生态环境效应而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2]。

1固定化酶的定义与特点

固定化酶技术是将酶用人工方法固定在特定载体上,进行催化、生产,因而固定化酶一般可以被认为是不溶性酶。与水溶性酶相比,其优点如下:易于将固定化酶与底物、产物分高,便于后续的分离和纯化;可以在较长时间内连续生产;酶的稳定性和最适温度提高;酶反应条件容易控制;可以增加产物的收率,提高产物质量;酶的使用效率高,使用成本低;适于产业化、连续化、自动化生产。与此同时,由于酶的分离、固定化处理等原因,固定化酶也具有一些难以避免的缺点:在固定化过程中,酶活力会损失;生产成本提高,工厂初期投资大;只能用于水溶性底物,适合于小分子;不适宜于多酶反应,还需要需要辅助因子的协助才可以有效反应[3-4]。

2固定化酶的方法

酶的固定方法主要有吸附法、包埋法、共价键合法和一些其他方法,针对不同的酶、不同的载体,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时还需要将几种方法联合使用。

2.1吸附法

吸附法是通过非特异性物理吸附法或生物物质的特异吸附作用将酶吸附在炭、有机聚合物、玻璃、无机盐、金属氧化物或硅胶等材料上。该方法又分为物理吸附法和离子吸附法。此法简便,且酶变性的可能性较小。但是在酶和载体结合具有弱键的本质,在使用过程中易解吸,又由于载体具有非特异性吸附剂的本质,因此可能同时吸附除酶以外的其他物质[4]。

2.2包埋法

包埋法是指酶或细胞包埋在各种多种载体(如聚丙烯酰胺凝胶、矽酸盐凝胶、藻酸盐、角叉菜聚糖等)中发生聚合、沉淀或凝胶化使之固定的方法。主要分为凝胶包埋法和微胶囊包埋法,该方法操作简单,酶活回收率较高,但发生化学反应时,酶易失活,适用于小分子底物和产物的酶。

2.3结合法

结合法指选择适宜的载体,使之通过共价键或离子键与酶结合在一起的固定方法。包括离子键结合法和共价键结合法。离子键结合法操作简单,条件温和,酶活性损失少,但酶与载体结合力弱,酶易脱落,这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共价键结合法研究较为成熟,酶与载体结合牢固,一般不轻易脱落,但反应条件较剧烈,会引起酶蛋白空间构象的变化,破坏酶的活性部位。

2.4交联法

交联法是用双功能试剂或多功能试剂进行酶分子之间的交联,是酶分子和双功能试剂或多功能试剂之间形成共价键,得到三向德交联网状结构,除了酶分子之间发生交联外,还存在一定的分子内交联。根据使用条件和添加材料的不同,还能够产生不同物理性质的固定化酶。此法反应条件较剧烈,酶活回收率很低,故不常用。一般将吸附法和交联法2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3固定化酶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

3.1固定化酶在柑橘汁加工中的应用

柑桔加工产品出现过度苦味是柑桔加工业中较重要的问题,苦味物质主要由2类物质组成:一类为柠檬苦素的二萜烯二内酯化合物(A和D环);另一类为果实中多种黄酮苷,其中柚皮苷为葡萄柚和苦橙等柑桔类果汁中的主要黄酮苷,柚皮苷的苦味与鼠李糖和葡萄糖连接键的分子构象有关[5]。主要是利用不同的酶分别作用于柠檬苦素和柚皮苷生成不含苦味的物质。Manjon等使用空心玻璃床作为载体,分别使DEAE-Sephadex和单宁-氨基乙基纤维(tanninamino ethy1 cellulose)作为载体;Puri等使用海藻糖;Soures等使用醋酸纤维和三醋酸纤维制成膜固定酶,其试验结果都表明用固定化酶处理后的果汁苦味明显降低。

3.2固定化果胶酶在果汁加工中澄清的应用

在果汁加工中,果胶的存在会使压榨与澄清困难,而果胶酶是指分解果胶物质的多种酶的总称。Lozano等[6]将尼龙膜进行O-烷基化活化后与果胶酶共价偶联,然后置于微滤反应器中,被降解的小分子果胶随滤膜流出,贮液粘度降低88.14%,从而破坏果汁的胶体状态。张来群等[7]将尼龙网经3-二甲氨基丙胺活化后,用戊二醛共价偶联果胶酶,所得固定化酶Km值与自然酶接近,在较宽的pH值范围内保持正常活力,对温度的稳定性有较大提高。Vaillant等[8]以虾壳几丁质为载体,以戊二醛为偶联剂共同固定PL和内切纤维素酶,发现其半衰期为407h。

3.3固定化酶在啤酒澄清中的应用

啤酒以其清晰度高、泡沫适中、营养丰富和口感好成为人们的最佳选择。但是,由于啤酒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它与游离于啤酒中的多酚、单宁等结合产生不溶性胶体或沉淀,造成啤酒混浊,从而严重影响了啤酒的质量。温燕梅等[9]采用吸附—交联法,使胰蛋白酶先吸附于磁性胶体粒子表面,后用戊二醛双功能试剂交联,形成“酶网”裹着载体形成固定化酶,该磁性酶对啤酒澄清防止冷浑浊有明显效果。赵炳超等[10]在戊二醛做交联剂的条件下,以介孔分子筛MCm248作载体固定化木瓜蛋白酶,所得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有了显著提高,固定化酶的pH值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也有了明显改善。

3.4固定化酶在乳制品中的应用

乳糖酶亦称为β-半乳糖苷酶,是工业中应用相当广泛的一种酶,较多地应用于乳制品加工中。很多人小肠黏膜内的乳糖酶活性严重降低,导致乳糖不耐受症。用乳糖酶处理部分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可以减少这种症状。

杨君等[11]应用海藻酸钠—壳聚糖固定化乳酸菌进行发酵乳清饮料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乳酸菌产酸和耐酸能力强,菌种活力持久并可多次重复利用。孙玉梅等[12]埋酵母乳糖酶间歇处理预先超高温消毒的牛奶,用戊二醛处理环状芽孢杆菌的乳糖酶,或把该菌用戊二醛交联固定于多孔硅胶,经处理或固定化后的乳糖酶,其生产活性从原来的21%提高至40%。李燕[13]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包埋米曲酶的乳糖酶,酶活力与机械强度都比较理想。固定化酶的稳定性范围扩大,热稳定性提高,同时底物乳糖在凝胶中扩散不影响固定酶的反应速度。使用该固定化酶处理脱脂牛奶,可以在保持原有风味的条件下,增加甜度,饮用时可减少蔗糖用量。

3.5固定化酶在制糖中的应用

在制备低聚果糖中,Hayashi等[14]用多孔硅石吸附Aureo-basidiumsp.的果糖基转移酶,并用戊二醛交联后装柱可保留较高的酶活力。Hayashi等[15]用DEAE-纤维素固定果糖基转移酶,酶活力可保留95%。Yun等将果糖基转移酶固定在苯乙烯衍生的多孔离子交换剂上填入玻璃柱内,初始固定化酶的活性仅丧失8%。Chiang等[16]将Aspergillusniger和Aspergillusjapoicus的果糖基转移酶纯化后共价结合在甲基丙烯酰胺高分子颗粒上,可保留酶活力达100%。

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可以用来催化玉米糖浆和淀粉生产高甜度的高果糖糖浆。用淀粉生产高果糖浆包含3步:一是用淀粉酶液化淀粉;二是用糖化酶将其转化为葡萄糖,即糖化;三是用葡萄糖异构酶将葡萄糖异构为果糖。由此可得到含高果糖浆与蔗糖同等甜度时,其价格低10%~20%,具有经济推动力。该固定化酶常用的制备技术是热处理法,将含葡萄糖异构酶的放线菌、芽孢杆菌或链霉菌等细胞用60~65℃热处理15min,该酶就固定在菌体上制成固定化酶[17]。

3.6固定化酶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

在茶叶中含有种类繁多的酶,如多酚氧化酶、过氧化酶、单宁酶、果胶酶等,其对茶叶的加工或深加工有重要的意义。对重要酶类的固定化研究,可有效地改善茶叶的品质、拓展茶叶深加工的领域和应用范围。

多酚氧化酶是作为茶叶尤其是红茶必不可少的一种酶,李荣林[18]等人利用海藻酸钠包埋交联后其活力保持不变,而且热稳定性和对酸碱的适应性增强。单宁酶可以水解没食子酸单宁中的酯键和缩酚酸键,将单宁酶应用于茶饮料中可改善茶饮料的品质。Lauren[19]报道用固定化的单宁酶处理红茶,提高茶汤中可溶性铁和钙的含量。若在绿茶加工中使用单宁酶,可以部分消除夏秋茶的苦涩味道,提高茶饮料品质。茶叶中的水溶性果胶物质,对于促进红茶的品质具有积极作用。尹军锋等[20]用果胶酶对茶汁酶解作用进行研究,得出了果胶酶能提高茶汁膜分离性能的结论。

3.7固定化酶在烟叶中的应用

在烤烟初烤和复烤后尚残留淀粉,淀粉在燃吸时影响燃烧速度和燃烧完全性,并产生糊焦气味,影响吸食品质。在一定条件下淀粉能水解为水溶性糖,使烟质改善。但这些反应并不充分,处理后的烟叶中淀粉含量仍很高,特别是低次烟叶中较高的淀粉含量影响了该类烟叶的可用性。加酶处理能加速淀粉水解,能将直链淀粉迅速降解为糊精和麦芽糖等,糖化酶能将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降解为葡萄糖。刘谋盛等[21]将固定化α-2淀粉酶和糖化酶制成乳状液,用以降低低档次烟叶中淀粉的含量。由于酶被水溶性载体所形成的保护层包膜,避免了与空气直接接触,其活力得以提高,即强化了发酵条件,从而提高了卷烟的抽吸品质。同时,对固定化酶乳状液添加剂与水溶液酶添加剂降低低档次烟叶中淀粉的质量分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酶处理烟叶淀粉降解率为25%~30%,优于水溶液酶的25%,特别在抽吸品质方面,前者处理明显优于后者处理。

3.8固定化酶在食品检测以及传感器中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被认为是一种由受体、抗体或酶构成的生物感应层于换能器紧密连接而能提供环境组成信息的感应器。如:测量电流以及电位的酶电极,酶热敏电阻装置,以场效应管为基础的生物传感器,以及生物发光及化学发光为基础的纤维—光学传感器等,不同的传感器都应用不同类型的固定化酶。

固定化葡萄糖氧化酶传感器是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1967年,Clark等[22]采用固定化酶技术,把葡萄糖氧化酶固定在疏水膜上再和氧电极结合,组装成第1个酶电极—葡萄糖电极。唐芳琼等[23]利用纳米颗粒引入到葡萄糖电极研究中,并用易成膜的PVB作辅助膜基质,进行GOD的固定化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纳米颗粒的表面效应可以显著提高GOD酶电极响应灵敏度。目前,制药厂将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与一种显色剂一起固定在试纸上,制成检验妇女是否妊娠的试纸。这种检测技术简单,操作方便,应用极为广泛。用聚丙烯酰胺包埋葡萄糖氧化酶与氧电极组装成酶电极也可用来进行临床的血糖检测,并且可连续测定1000次血糖样品,低温存放180d仍可保持90%的酶活力。

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分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已成为目前人们研究的热点。应用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特异性抑制的酶化学比色分析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有机磷农药的定性、定量检测。于基成等[24]将植物酯酶共价结合到微孔塑料板上,制成农药快速检测板,用于检测有机磷类农药。建立的方法方便、快捷、检测样本容量大,结果能满足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张淑平等[25]利用固定化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制作一种可用于农药残留检测的快捷灵敏的传感器,并探讨了AChE的固定化技术。固定化酶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该检测方法可以满足对甲萘威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要求。

4固定化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前景和发展

固定化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还很多,如固定化氨基酰化酶生产L-谷氨酸;固定淀粉酶和葡萄糖淀粉酶以淀粉为原料生产葡萄糖;固定化酶法酿造调味品等,但用于食品工业的酶远远大于固定化酶。还有很多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处于中试阶段,固定化原生质克服了固定化细胞的一些缺陷,但固定原生质体还处于研究之中,未用于生产。人们清楚地看到了固定化技术的一些优点,虽然很多还处于研究和开发中,但已经给人们指明发展方向。随着固定化技术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固定化酶、细胞、原生质体应用于生产中,充分显示出固定化技术的优越性,开启固定化技术的新局面。

5参考文献

[1]李彦锋,李军荣,伏莲娣.固定化酶的制备及应用[J].高分子通报,2001(2):13-17,23.

[2]胡和兵,王牧野,吴勇民,等.酶的固定化技术及应用[J].中国酿造,2006(7):4-7.

[3]张超,高虹,李冀新.固定化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3(3):136-141.

[4]王璋.食品酶学[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1.

[5]胡慰望.食品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286-287.

[6] LOZANO P,MANJON A,ROMOJARO F,et al.A crossflow reactor with immobilized pectolytic enzymes for juice clarification[J].Biotechnology Letters,1987,9(12):875-880.

[7] 张来群,高天慧.尼龙网固定化果胶酶的制备及其性质的研究[J].生物化学杂志,1992,8(4):462-467.

[8] VAILLANT F,MILLAN A,MILLAN P.Co2immobilized pectinlyase and endocellulase on chitin and Nylon supports[J].Process Biochemistry,2000 (35):989-996.

[9]温燕梅,邱彩虹.吸附—交联法固定胰蛋白酶及在澄清啤酒中的应用[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1,12(4):42-46.

[10] 赵炳超,马润宇,石波.介孔分子筛MCm248 固定化木瓜蛋白酶性质的研究[J].食品发酵与工业,2005,31(10):60-63.

[11] 杨君,冯志彪.固定化乳酸菌发酵乳清饮料的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2007,35(6):34-37.

[12] 孙玉梅,朱蓓薇,牟连玉. 乳糖酶的应用及固定化[J].食品工业科技,1995(3):23-25.

[13] 李燕.乳糖酶的固定化及应用[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03,17(3):52-56.

[14] HAYASHI S,NONOKUSHI M,IMADA K,et al.Production of a fruc-tosyl transferring enzyme by Aureobasidium sp.ATCC20524[J].J Ind Mi-crobial,1990,11(5):395-400.

[15] HAYASHI S,HAYASHI T,KINOSHITA J,et al.Immobilization of fruc-tofuranosidase from Aureobasidium sp. ATCC 20524 on porous silica[J].J Ind Microbiol,1992,15(9):247 -250.

[16] CHIANG CJ,LEE W C,SHEU D C,et al.Immobilization of β2 fruct-ofuranosidase from Aspergillus on methacrylamide2 based polymeric beads for production of fructooligosaccharides[J].Biotechnol Prog,1997, 13(4):577-582.

[17] 张斌,金莉.固定化酶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J].食品添加剂,2006(1):147-150.

[18] 李荣林,方辉遂.多酚氧化酶固定化技术[J].茶叶科学,1997(S1):68-72.

[19] LAUREN S J.Chemical forms of iron,calium,magnesium and zine in black,oolong,green and instant black tea[J].J Food Sci,1988,53(1):181-184.

[20] 尹军锋,钱晓军,罗龙新.果胶酶提高茶汁膜分离性能的研究[J].饮料工业,2000(6):30-33.

[21] 刘谋盛,王平艳,刘维涓,等.固定化酶降解烟叶中淀粉的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7,24(5):42-44.

[22] CLARK T G,CRAIGHEAD H G.Avidin-biotin micropatterningmethods for biosensor applications[J].Biomedical Microdevices,2003,5(1):29-34.

[23] 唐芳琼,孟宪伟,陈东,等.纳米颗粒增强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J].中国科学B辑,2000,30(2):119-124.

第4篇:葡萄糖在农作物的功效范文

关键词:中药;天冬;特点;研究概况

天冬属植物的干燥块根,列入百合科。天冬作为中药材的历史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此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对天冬的描述为味甘、苦,性寒,归肺肾经,具有养阴润燥、清肺生津的功效,用于肺燥干咳、顿咳痰粘、咽干口渴、肠燥便秘等症。近年来以天冬作为原材料制成药的需求量呈快速增长态势[1],因此对天冬成分和药用价值的研究也成为中药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对笔者近几年对国内外对天冬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天冬鉴别

对药材天冬的鉴别一般采取显微鉴别法。对天冬的横切面进行显微观察,纯正天冬皮层宽厚、根被或残存,外侧断续排列成环,或有浅黄棕色的石细胞散,外形多为长椭圆形、类椭圆形或长条形。纵向切开壁厚,直径一般为30~110μm,纹孔细密。粘液细胞散在,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椭圆形黏液细胞中。

2   化学成分分析

     天冬富含氨基酸类,主要是天冬酰胺,其次还有甘氨酸、苏氨酸、脯氨酸、丝氨酸等多达19种氨基酸。此外,天冬还含有多糖蛋白、葡萄糖、β-谷甾醇、5-甲氧基甲基糖醛、正-三十二碳酸、棕榈酸9-二十七碳烯、雅姆皂苷元、萨尔萨皂苷元等。李敏等[2]对天冬乙醇成分中分析,从中提炼出了薯蓣皂苷元一3一O-β-D-吡喃葡萄糖苷,26-O-β-D-吡喃葡萄糖基-呋甾-3β,26-O-β-D-吡喃葡萄糖基呋甾一3β、26一二醇一22一甲氧基一3- O-α-L-吡喃鼠李糖O-β-D-基吡喃葡萄糖苷等。

3  天冬药材药理作用分析

3.1  抗衰老  李敏等[2]以小白鼠作为研究对象,将从天冬水提取液注入衰老期小白鼠血清,观察血清中NO(一氧化氮)、NOS(一氧化氮合酶)和LPF(肝组织中脂褐素)变化,结果发现血清中NO、NOS含量普遍增高,而LPF含量则下降,这一影响说明天冬水提取液能起着较为明显的抗氧化、延缓衰老的作用。Corbiere C[4]等研究发现,天冬醇提取液也能明显提高小白鼠组织中NOS、SOD的活性,增加NO含量,降低LPO(过氧化脂质)含量。

3.2  抗肿瘤  近年来研究发现[3],天冬水提取物能抑制酒精诱导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分泌,并且有剂量依赖性,天冬水提取物(1~100μg·mL-1)也能抑制酒精和TNF-a诱导的细胞毒性,并且还发现天冬水提取物能抑制TNF-a诱导的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我国学者研究也发现,天冬中提取的皂苷元一3一O-β-D-吡喃葡萄糖苷-β-D-吡喃葡萄糖苷具有抗肿瘤活性,在浓度分别为10-4mol/L和10-6 mol/L,对MDA-MB-468 72h的抑制率分别高达99.7%和99.4%,对HL-60 48h的抑制率分别为99.9%和43.7%。Li J等[4]对HepG2细胞毒性作用和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每天给予天门冬提取物10 g·kg-1和20g·kg-1体重,10观察发现,其对Hep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3.7%和71.2%,这与前文提到的我国学者研究结果一致。

3.3  降糖作用  李敏等[2]亦对天冬与降糖功效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罹患糖尿病的小白鼠在服用天冬降糖胶囊后,24h后检查发现小白鼠血糖水平明显降低,且高胰淀粉酶有所升高,说明天冬降糖能一定程度上降低糖尿病白鼠的血糖水平,并对胰岛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此外,天冬还具有镇咳祛痰功效,通过增加呼吸道中酚红排泌量来达到减轻或消除哮喘发作,这一结果与Li J等[4]研究结果接近。抗菌抗炎也是其一大功效。Liagre等[5]研究发现,天冬水提物可以通过抑制IL-1的分泌从而抑制TNF一α的分泌,且其提物对中枢神经系能产生一定的抗炎活性。

4   展  望

   从上文提到的药理机制及其功效可以看出,天冬在抗肿瘤、降血糖、抗炎症、延缓衰老等方面有显著的药效,且临床疗效确切,这给临床上治疗乳腺增生、抑制肿瘤病变、消炎止咳以及降血压等奠定了基础。目前,临床界对天冬的研究已经从起初的有效部位挖掘深入到了有效成分提取,与此同时还完成了对药效的实验验证转入到了机理探究,确定了天冬的有效成分为氨基酸系列和多糖等人体具备和需要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对抑制和治疗人体病变起着独特的作用[6]。另外,从制药角度上说,天冬作为适用范围广、药效独特的中药材,作为基料开发的天冬饮品具有口味独特、营养价值高和质量稳定,具有良好的市场开发前景。

参考文献

[1]韦树根,马小军,柯芳,等.中药天冬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1,40(20):20-25.

[2]李敏,王家奎.天冬药材药理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6),580-582.

[3]王海萍,陈雪芬.中药材天门冬的鉴别及其临床应用[J].中药现代药物应用,2010,18(2):39-40.

[4]Li J,Liu X,Guo M,et al.Electrochemical study of breast cancer cells MCF-7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diosgenin[J].Anal-Sci,2009,21(5),561-564 .

第5篇:葡萄糖在农作物的功效范文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60~83岁,平均71±6岁,均为本地区农村老年糖尿患者。诊断依据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单独使用磺脲类药治疗36例,磺脲类加双胍类12例,磺脲类加胰岛素6例,单独使用胰岛素6例。磺脲类药物中,主要为格列本脲(优降糖)27例(45%)、格列齐特15例(25%)、格列吡嗪12例(20%)。口服药物剂量:格列本脲2.5~10mg,格列齐特80~160mg,格列吡嗪5~10mg,1~3次/日;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6~48U/日,使用普通胰岛素和精蛋白合成人胰岛素(诺和灵30R)。

引起低血糖发作原因中,其中未正规服药55例(91.8%)。未正规服药原因:在合并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其它疾病时,因胃纳减退或伴呕吐等使进食量明显减少,但用药量未相应减少或暂停24例;患者长期不来医院复诊检测血糖、未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以致超剂量用药15例;患者根据自我感觉随意增加用药剂量7例;用了降糖药未进餐3例;在用胰岛素时自己加服磺脲类药6例。正规服药下凌晨发生低血糖3例;田间劳作时发生低血糖2例。

低血糖检测: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并用快速血糖监测仪观察血糖变化。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诊断为低血糖:①血糖≤2.8mmol/L;②血糖2.8~3.3mmol/L伴有神志模糊,且能排除其它原因所致意识障碍者。

合并症:糖尿病合并1种其它疾病28例,合并两种或以上其它疾病24例。其中高血压23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14例,脑动脉硬化15例,肝硬化失代偿6例,慢性肾功能不全4例。

临床表现:①昏迷34例,其中深度昏迷2例,中度昏迷6例,浅昏迷26例。②偏瘫、失语8例,癫痫样发作2例(发作时注射地西泮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后改用静脉推注50%葡萄糖才得以控制)。③交感神经兴奋症状20例,表现头昏、心悸、出汗、乏力等。

治疗:所有患者确诊后立即给予50%葡萄糖液40~100ml静脉推注,继以5%或10%葡萄糖静脉滴注,使血糖维持10mmol/L左右,观察病情数小时至数天。

结 果

所有60例患者中,58例治愈出院,2例因昏迷过深呈植物人状态,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讨 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状常不典型,缺乏典型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更多的表现昏迷、偏瘫、失语及精神症状,这与老年人基础疾病多、并发症多及机体功能衰退有关。老年患者病程一般较长,常有植物神经病变,对低血糖的感觉能力下降,且多合并脑动脉硬化和脑心功能下降,低血糖时易发生脑细胞损害,表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本组低血糖昏迷发生率高(56.7%),体会除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固有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与农民对于低血糖的认知防范水平低,发生低血糖后又未能早期识别及采取有效对症处理有关。此外,农村老年人独居现象较普遍,家属发现时往往病情已较重,2例昏迷植物人均为独居患者,其中一例24小时后家属才发现,治疗延误导致了病情的进一步加重;农村低血糖患者中,未正规服药(91.8%)及胰岛素用量不当者比例较高,如擅自更改药物,随意增减降糖药物剂量。服药大多为格列本脲等强效、长效胰岛素促泌剂,此类药物降糖作用强,价格便宜,农村较为常用,由于其半衰期长,作用可达24小时,如饮食不足,极易导致低血糖的发生。部分农村患者嫌注射胰岛素不方便、到医院就诊麻烦,常常到药店自购药物使用,用药前未仔细核对药名、剂量,用胰岛素不当1例1次注射20U误注为200U导致昏迷;农村糖尿患者定期复查血糖、尿糖者极少,部分患者确诊糖尿病后几年未到医院复诊,盲目用药及未定期监测容易导致低血糖昏迷的发生。针对农村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特点,提出如下建议:加强糖尿病知识宣教,既要对老年患者本人进行低血糖知识的宣教,也要对相关监护人进行讲解,说明低血糖的危害性及早期家庭干预的重要性;平时应加强血糖、尿糖监测,定期到医院复查,注意个体化、小剂量逐步加药并随时调整降糖药物,用药时仔细核对药物名称及剂量。笔者也在长期实践中观察到格列本脲(优降糖)等强效、长效降糖药因价格便宜,深受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欢迎,但是他们对此类药又不甚了解。因此,建议格列本脲的使用下列情况应慎用:体质虚弱、高热、恶心和呕吐、甲状腺功能亢进、老年人;用药期间应定期测血糖、尿糖、尿酮体、尿蛋白和肝、肾功能,并进行眼科检查等。

本组资料显示,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脑卒中样表现8例,部分表现为癫痫。低血糖引起神经系统局灶症状的原因可能与老年人大脑循环不很通畅,大多有脑动脉硬化及动脉狭窄,有低血糖情况更易于发生脑血管痉挛有关[2];而抽搐可能为重度低血糖时脑皮层代谢发生障碍有异位放电所致。提醒临床医生特别是农村基层医生拓宽临床思维,注意鉴别,及早行血糖监测以免误诊。

参考文献

第6篇:葡萄糖在农作物的功效范文

多糖增强免疫力

这里指的是植物多糖,如枸杞多糖、香菇多糖、黑木耳多糖、海带多糖等,具有双向调节人体生理节律的功能。以香菇多糖为例,它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肿瘤作用显著。故多食用香菇、黑木耳、海带等食物,可以获取丰富的多糖,以增强人体抗病能力。

抗性淀粉减肥

所谓抗性淀粉,世界粮农组织专家下的定义是“健康者小肠中不吸收的淀粉及其降解产物”,它能调节血糖和胆固醇,促进肠道毒素的分解与排出,故有预防糖尿病、心脏病以及肠癌的功效。此外,抗性淀粉还有饱腹作用,可以节制食量而收到减肥效果。据国外专家检测,香蕉、土豆、通心粉、青豆、豆片、玉米、面粉等食物中均含有较多的抗性淀粉。

类黄酮呵护心脏

类黄酮具有保护心脏的功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医学专家披露:类黄酮一是可作为抗氧化剂,阻止氧气与低密度脂蛋白黏合;二是作为血小板抑制剂,降低血小板黏性。试验表明,长期吃类黄酮丰富的食物的人,患心脏病的危险可减少一半。洋葱、茶、苹果、葡萄等类黄酮含量丰富。

白藜芦醇降脂

白藜芦醇是葡萄在日光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的一种植物抗毒素,科学家发现,它具有抗菌、抗癌、抗血栓、抗高血脂、抗脂质过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在帮助人体抵御心脏病、前列腺癌及子宫内膜癌等方面功不可没。除葡萄酒及葡萄干中含量丰富外,花生也是蕴藏白藜芦醇的“富矿”。

谷胱甘肽抗衰老

谷胱甘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组成,是一种较强的抗氧化剂,且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及抗癌功效。卷心菜、大蒜、洋葱中谷胱甘肽的含量颇为丰富。

维生素C使大脑充满活力

第7篇:葡萄糖在农作物的功效范文

【关键词】 北五味子; 多糖; 提取; 苯酚-硫酸法

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 Turcz.) Baill.为木兰科北五味子属植物,主产东北,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具有补肾、益气、生津、固涩等功效。北五味子的化学成分主要是五味子木脂素、挥发油、多糖等[1]。北五味子粗多糖具有保肝作用,能对抗肝细胞脂质过氧化、促进肝再生和利胆作用[2];具有增强机体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功能,还具有改善体内自由基代谢紊乱的作用;能明显提高小鼠耐氧及抗疲劳能力,增加正常小鼠免疫器官重量,并明显增强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有较好的免疫兴奋作用和抗衰老作用[3]。通过我们的初步研究,五味子藤茎也含有大量的多糖类成分,因此对五味子藤茎中多糖含量进行了测定。本文采用热水浸提法,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北五味子藤茎中多糖的含量。

1 材料与仪器

1.1 药材来源北五味子藤茎供试品共9种,黄果一年生,461一年生,461两年生,462一年生,462两年生,抚松1号一年生,抚松1号两年生,抚松2号一年生,抚松2号两年生。洗净,切断,55℃烘干,粉碎,粉末混合均匀后,装于自封袋中,置于干燥器中保存,备用。样品于2009-11采自吉林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药用植物资源圃,经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沈育杰研究员鉴定为木兰科(Magnoliaceae)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植物。

1.2 试剂无水乙醇、铝片、NaHCO3、丙酮、氯仿、正丁醇、浓硫酸、苯酚、葡萄糖、蒸馏水等均为国产分析纯。

1.3 仪器UV-2450紫外分光光度计, SHIMADZU Corporation; 数显恒温水浴锅HH-6,常州澳华仪器械有限公司产品;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101-1,上海路达实验仪器有限公司产品;旋转蒸发器R502B,上海申生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超生波清洗仪SK8200H,上海科导超声仪器有限公司产品; 150 ml索氏提取器,北京玻璃仪器厂产品。

2 方法与结果

2.1 葡萄糖标准溶液的配制精密称取105℃干燥至恒重的葡萄糖0.103 8 g,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到100 ml即为1.038 mg/ml的葡萄糖储备溶液。吸取1 ml葡萄糖储备溶液于100 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到刻度,作为葡萄糖标准溶液。

2.2 苯酚溶液的配制取苯酚100 g,加铝片0.1 g和NaHCO3 0.05 g,蒸馏,收集182℃馏份,称取10.0 g,加水溶解定容于200 ml容量瓶中,放冰箱备用。

2.3 标准曲线绘制精密量取葡萄糖标准溶液0.1,0.2,0.3,0.4,0.5,0.6 ml置具塞试管中,分别加蒸馏水至1.0 ml,再分别加入5%苯酚溶液1.0 ml, 摇匀,然后加浓H2SO4 5.0 ml,充分摇匀,置40℃水浴中恒温30 min[4],取出冷却至室温。另以蒸馏水同上操作为空白对照,在490 nm处测定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建立回归方程: A = 0.010 4C +0.070 33,r2=0.999 6。葡萄糖含量在1.038~6.228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4 精密度实验 精密吸取标准品溶液1.0ml 6份,同“2.3”项下操作,结果显示吸光度的RSD=1.27%。

2.5 北五味子藤茎多糖的提取与精制称取55℃干燥的北五味子藤茎400 g,用清水洗净,加水4 000 ml,微沸煎煮1 h,过滤,滤渣加水4 000 ml,超声30 min后继续煎煮1h,过滤,合并提取液,加热浓缩至400 ml。加入乙醇使溶液中乙醇含量为80%,放置12 h,抽滤,沉淀依次用无水乙醇、丙酮洗涤。得到棕色粗多糖。将粗多糖溶于水,用氯仿∶正丁醇=4∶1除去蛋白,加入0.1%活性炭,置于40℃的水浴锅中搅拌40 min[5],抽滤, 滤液加入乙醇使溶液含乙醇达80%, 静置过夜, 抽滤, 残渣用无水乙醇、丙酮反复洗涤,真空干燥,即得精制北五味子藤茎多糖。

2.6 换算因子测定精确称取60℃干燥恒重的北五味子藤茎多糖233 mg,置100 ml容量瓶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多糖储备液。精确量取多糖储备液0.20 ml,加水至1.00 ml,按测定标准曲线同样的方法测其吸光度值,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浓度。按下式计算换算因子:f=W/CD。式中W为多糖重量(μg),C为测试液中据标准曲线计算得到的单糖浓度(μg·ml-1),D为多糖的稀释因子。测得f=0.629(n=6)。

2.7 样品含量的测定精密称取不同品种的北五味子藤茎粉各100 mg,置于索氏提取器中用80%乙醇回流2 h,抽滤,弃去滤液,残渣挥发至干,继续以蒸馏水煎煮1 h, 煎煮2次,抽滤, 滤液反复洗至100 ml容量瓶中,定容,摇匀成为样品液。测定时,精密吸取样品液1.0 ml,按测定标准曲线同样方法测其吸光度值,按下式计算多糖含量(以粗多糖计):多糖含量(%)=CDf×100/W。式中:C为样品溶液的葡萄糖的浓度(μg·ml-1),D为样品溶液的稀释因子,f为换算因子,W为样品的重量(μg)。结果见表1。

2.8 回收率测定精密吸取样品液0.5 ml (6份)再分别精密加入不同量的标准溶液,依样品测定方法测定吸光度,计算回收率平均值为100.26%,RSD=1.55%。

2.9 稳定性实验将供试品溶液完成显色后,每隔30 min测吸光度1次,连测4次。结果表明2 h内稳定性良好,以A值计算,RSD=1. 36% (n=4)。表1 不同品种北五味子多糖含量测定结果

3 讨论

多糖是一类由醛糖或酮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是构成生命的分子基础之一,是自然界含量最丰富的生物聚合物。人们陆续发现,多糖不仅作为广谱免疫促进剂,具有免疫调节功能,还在抗肿瘤、抗病毒、抗炎、降血糖、降血脂、抗辐射等方面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6]。多糖的测定方法很多,本实验使用热水浸提法,再以80%乙醇提取以除去单糖、寡聚糖、苷类及生物碱等醇溶成分,再用水提醇沉法分离多糖成分,并以苯酚-硫酸法测定其含量。通过回收率实验和稳定性实验可知,实验结果表明,北五味子藤茎多糖平均含量为3.58%。其中抚松2号一年生含量最高为4.44%,黄果一年生的含量最低为2.46%,除黄果外,其它品种的一年生的多糖含量都高于两年生的含量。但其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及药理活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继永,王英平,刘洪章.五味子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 特产研究,2005,3:49.

[2] 睢大员,高普军,吕忠志,等. 北五味子粗多糖保肝作用的药理研究[J].吉林中医药,1995,1:37.

[3] 应国清,俞志明,单剑峰,等. 北五味子有效组分的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 2005, 25(6): 84.

[4] 谭晓虹,王治宝,李如章.北五味子多糖的提取和含量测定[J].时珍国医国药,2007, 18 (6):1463.

第8篇:葡萄糖在农作物的功效范文

在杭州有着如此深厚的茶文化和众多的茶艺爱好者,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会对葡萄酒的消费形成抑制。但对于一些有闲有钱的消费阶层而言,喝茶之后再接触葡萄酒,他们的学习速度会更快,也更容易产生兴趣。茶文化对葡萄酒消费的影响,可以说无功也无过,但如何将两者相结合,让那些热爱喝茶的人也爱上葡萄酒,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010春季糖酒会期间,茶与葡萄酒同时在法国葡萄酒联盟的宣传册上展示,而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意大利葡萄酒推广大使也把葡萄酒与茶文化作了一番比较,以此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共通性。进口葡萄酒在华推广,除了从中国博大精深的餐饮文化中挖掘素材,茶文化也成了他们拉近消费者距离最好的切入点。

若把葡萄酒比作风情万种的女人,那么茶则是内涵丰富的男人。两者的关系莫如用恋人形容更为贴切:相似,相知,相融。他们相隔大西洋彼岸的距离,跨越数千年的时间,仍能在人群中被指出:天造地设,举世无双。

与生俱来的宗教烙印

在《最后的晚餐》中,耶稣与坐在他旁边的弟子们喝着葡萄酒分享面包,还有包括罗马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许多教派,他们的圣餐中也会用到葡萄酒。葡萄酒有许多宗教用途,在犹太人的节日中葡萄酒象征着祝福,在基督教中象征着耶稣的圣血。罗马帝国灭亡后,有赖教会的努力,葡萄不仅在地中海区域普遍地种植,而且被带往北部天气严寒、葡萄生长困难的区域,意外促成了寒冷气候区葡萄酒业的发展。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相当密切,最早将茶引入宗教的是道教。由于茶能“轻身延年”,故茶成了想得道成仙的道家修炼的重要辅助手段;佛教中坐禅与饮茶也是密不可分的,品茶成为参禅的前奏,参禅成了品茶之目的,二位一体,到了水融的境地。

而最能说明茶、酒、宗教三者关系的则是传教士们对茶的描述:“中国人用一种药草榨汁,用以代酒,可以保健康,防疾病,并可免饮酒之害。”他们在学到中国的饮茶知识和习俗后,向欧洲广为传播。

倚赖风土的特色农作物

风土,简单来说,即是同一产地拥有相似的土壤、气候条件和农耕技术,这些条件使得农作物具备与众不同的特质。当饮食文化环境在全球同化之时,带有风土人情的产品显得更为珍贵,因为风土特色,我们能品尝到西湖香郁味甘的龙井,云南醇厚悠长的普洱;法国的包罗万象红葡萄酒,德国独具特色的白葡萄酒;还是因为风土,茶与葡萄酒没有好坏标准,没有品牌与价格的附庸,只与个人的喜好有关。

土壤:茶树生长的优劣和茶叶产量的高低与土壤条件的好坏密切相关,土层深厚、土质砂黏适中、酸性、比较肥沃的土地是优质茶成长的最佳土壤;在勃艮第,“Terroir”的概念甚至被发挥到极致,这里由不同年代的侏罗纪岩层所构成的葡萄园山坡,即使是山势些微的移转或高低变化,酿成的葡萄酒就变化出不同的风貌来。

气候:光照、雨量和湿度是影响茶树生长的气候条件 ,茶树属C3植物,喜弱光而耐阴。当云雾多空气湿度较高、温度适宜,漫射光柔和时,有利于增加茶叶中含氮物质和芳香物质;欧洲最顶尖的白酒大多产自气候寒凉的北部,以保有酸味和清爽;而只有在西班牙南部的安达鲁西亚自治区,以全欧洲最酷热的夏季闻名的地区,才得以出产顶尖雪利酒。

保健美容造福人类

茶含有大量氨基酸、多酚类、咖啡碱、多种维生素、芳香物质、糖类等。其中,有的具有营养价值,有的则具有药理功效。它们基本上都是有益于人类健康的物质成分。绿茶有抗氧化、抗辐射、抗癌、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抗菌、抗病毒、消臭等多种保健作用;白茶产地有经验认为其具有防暑、解毒、治牙痛等作用,尤其是陈年银针白毫,其退烧效果比抗生素更好;红茶也有抗癌、抗心血管病等作用,民间还将红茶作为暖胃、助消化良药;花茶的美容养颜功效更为广大女性熟知。

葡萄酒是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剂,可以帮助我们清除体内蓄积的氧自由基,增强机体的免疫抗病机能,直接杀死感冒病毒,阻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这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最主要诱因。

据调查统计表明,生活在盛产葡萄酒区域的人们,由于饮用葡萄酒的机会较多,所以平均寿命较长。在葡萄种植园工作的农民,平均寿命达90岁以上。有人说,法国女子皮肤细腻、润泽而富于弹性,与经常饮用葡萄酒有关。

精神文明与世界共享

不同于咖啡一个人独享的落寞,葡萄酒与茶需要在与朋友的分享中得到乐趣,我们时常说到“以酒会友”、“以茶会友”,可见葡萄酒乐于分享、传递快乐的价值。

第9篇:葡萄糖在农作物的功效范文

[关键词]参芎葡萄糖注射液; 联合用药; 真实世界; 医院信息系统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1]指出2014年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疾病死亡构成的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依据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2014年有8373万的城市居民和10234万的农村居民死于脑血管病。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02―2014年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态势。如何有效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当今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参芎葡萄糖注射液为复方制剂,由盐酸川芎嗪和丹参组成,适应症为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及其他缺血性血管疾病。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已广泛应用于心脏血管方面,总有效率>90%,在肾内科、内分泌科、消化科、肿瘤科以及皮肤科、骨科的应用也逐渐增多,总有效率高,疗效稳定[2]。为了解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在真实世界中的联合用药情况,本研究选择全国三甲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数据库中使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患者的中西药联合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更好的指导临床联合用药,提高临床联合用药的安全性、科学性、合理性。

1材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基于全国39家三甲医院HIS建立的数据仓库[3],使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的医院共19家,提取至少使用过1次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的患者共8 318人。按照排除标准年龄≥100岁,住院天数≥365 d,排除2例患者,最终纳入8 316例。纳入患者的提取信息包括患者住院基本信息、中西医诊断信息、医嘱信息、实验室检查信息4个主要模块。

12数据标准化

数据来自于19家不同医院,各医院在同一种项目中所采用的标准不尽相同,为了便于统一分析,需要对数据进行规范化。数据规范化标准如下:西医诊断,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对西医疾病进行标准化。对于数据库中的西药,将商品名称转化为化学通用名称并合并相同项;对于中成药,将成分相同但剂型不同的药物进行归纳合并,其他中成药保留原始名称,对合并用药的分析均基于标准化后的数据。药物的分类根据《新编药物学》(第16版)定义[4]。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9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合并用药分析采用Apriori算法建立模型,使用Clementine 120对数据进行关联分析。

2结果

21一般信息

8 316例患者中,性别缺失760例,男性4 328例(5728%),女性3 228例(4272%)。患者年龄分段如下:18岁以下326例(392%),18~45岁2 266例(2725%),45~65岁3 258例(3918%),65~75岁1 287例(15485),75~90岁1 108例(1332%),90岁及以上71例(085%)。

22诊断信息

具有西医诊断的有6 853例,西医诊断由高到低前几位排名如下:炎症性疾病1 014例(1480%)、高血压病844例(1231%)、缺血性脑血管病824例(1202%)、骨关节病818例(1193%)、冠心病756例(1103%)。

23一般用药信息

用药途径缺失97例,8 211例患者中用药途径为静滴8 219例(949%),其他337例(389%)。单次剂量和日剂量应用前2位且用药剂量频次较大的均是100~200 mL(表1);住院天数排名前3位的是15~28,8~14,4~7,住院28 d以内者占6656%;用药疗程天数排名前3位的是8~14,4~7,3及以下,疗程在14 d以内者占6462%。

24联合用药信息

241联合用药种数8 316例患者的联合用药表1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单次剂量及日剂量

在HIS数据库中发现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用

药种数的前5位分别是6种581例(699%),7种570例(685%),5种567例(682%),8种555例(667%),9种554例(666%),提示R床用药中应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时一起联合应用的药物种类数是5~9种。

242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单个药物及药理作用关联分析8 316例人均至少使用过1次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单个联合用药按使用频率由高到低进行排序(表2),西药中联合用药频次最高的是阿司匹林1 908例(2294%),中药中联合用药频次最高的是疏血通注射液771例(927%)。按单个药理作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序

粗线表示联合使用频率≥268%;虚线表示频率≤035%;细实线表示频率介于两者之间;1安神剂;2清热剂;3活血利湿剂;4补益剂;5祛风除湿剂;6活血化瘀剂;7消食剂;8利湿剂;9化痰剂;10解表剂。

3讨论

31一般用药特征

临床上使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的人群多是中老年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用法以静脉滴注为主,单次剂量和日剂量应用前2位且用药剂量频次较大的均是100~200 mL,用药情况大体符合说明书[5]静脉滴注,每天1次,每次100~200 mL的规定。住院天数及用药疗程均以1~14 d为主,符合说明书用药规定。

32联合用药特征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的患者以中老年为多,老年人的发病特点具有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多病共存、病情重、变化快、并发症多等特点,欲治愈疾病,需联合用药以达到增强疗效的目的。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与单个药物联合用药时西药以阿司匹林频率最高,中药以疏血通注射液频率最高。3种药物的药理作用有相近之处,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属于复方制剂,每100 mL参芎葡萄糖注射液中含有100 mg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及20 mg丹参素,即川芎嗪及丹参素是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的有效成分,其主要目的在于活血化瘀、养心通络。现代药理学研究[6]显示,川芎嗪对二磷酸腺苷(ADP)、胶原、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能对抗凝血酶诱导的单核细胞与血小板之间的聚集,可知川芎嗪有降表5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多个西药用药情况(前5种)

粗线表示联合使用频率≥133%;虚线表示联合使用频率≤882%;细实线表示联合使用频率介于两者之间;1抗生素类药;2祛痰药;3降血脂药;4解热镇痛抗炎药;5抗心律失常药;6利尿药;7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8血管舒张药;9质子泵抑制剂;10钙通道阻滞药。

低血小板表面活性和聚集性的作用。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炎及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小剂量使用阿司匹林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活性,使血小板内血栓素的生成减少,从而对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和阿司匹林均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作用机制不太相同,有研究显示二者合用有增强疗效的趋势,[7]研究发现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苷组在治疗效

粗线表示联合使用频率≥3%;虚线表示频率≤077%;细实线表示频率介于两者之间;1天麻素;2银杏叶提取物;3疏血通注射液;4金水宝胶囊;5鹿瓜多肽;6氨溴索;7阿司匹林;8地塞米松;9利多卡因;10泮托拉唑。

果及血流变指标(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均优于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右旋糖苷组,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抗血小板药有更好的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与疏血通注射液等联合用药的频次也较高,但临床上不鼓励同类药联合应用,无依据地联合用药会增加用药风险,影响安全性和有效性,经济性差。多药合用往往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升,这是因为联合用药既可因化学性质的变化,pH等改变而使微粒数增加,微粒进入血管后,引起

粗线表示联合使用频率≥155%;虚线表示频率≤466%;细实线表示频率介于两者之间;1清热剂;2补益剂;3祛风除湿剂;4活血化瘀剂;5化痰剂;6抗生素类药;7解热镇痛抗炎药;8抗心律失常药;9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10抗消化性溃疡药。

局部栓塞性损伤和坏死。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时常与抗生素类药物联合用药,经查阅文献二者联合用药常常用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多个研究显示[810]治疗效果良好,究其原因可能是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极易出现肺内感染、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微循环障碍等并相互影响,在控制感染的基础上,降低血液浓度,改善微循环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能抑制血小板线粒体耗氧量和氧化磷酸化作用,降低血液黏稠度及TXA2(血栓素)水平及CD62P抗原水平,从而使血小板活化功能降低,血液循环阻力降低[11],增加血氧饱和度及心脏的含氧量。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在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方面有更好的效果。亦有报道,参芎葡萄糖注射液与抗生素联合用药时,分别与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用青霉素钠、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夫西地酸钠等抗生素类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应避免与上述药物联用[1213],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说明书注意事项中说明不宜与碱性注射剂(如利多卡因等)一起配伍,不宜与其他药物混合在同一容器内使用。中药注射液所含成分复杂,多为大分子有机物,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可因盐析作用使中药注射液中的多种成分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增加输液反应的发生。此外,多药合用也会发生药效学或药动学的改变而发生不良反应。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常常与螺内酯、呋塞米等利尿药联合用药,可能与川芎嗪可以降低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来减轻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14]有关,二者合用更迅速的改善脑内血管微循环,减轻脑水肿的症状。

炎症过程中最具标志性的因子C反应蛋白被认为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密切关系,多位学者发现 [1518]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可以降低血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或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从而减轻脑梗死后继发炎性反,保护脑细胞,临床上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有更好的疗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时与前列地尔注射液、脑苷肌肽注射液、长春西汀注射液、注射用奥扎格雷钠等联合用药,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建议参芎葡萄糖注射液与其他西药注射液联合用药在换药时注意输液管的冲洗或更换新的输液器[13]。

氧化应激损伤在心血管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H2O2所致心肌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研究发现[1920]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能保护H9c2心肌细胞对抗H2O2诱导的氧化损伤,并提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与经CYP2C9代谢且治疗窗窄的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尽量少联合使用,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临床上应该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控制药物的种类,采取联合用药以期达到药效增强治愈疾病的目的。

33设计思路及局限性

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数据来源于真实世界HIS数据库,来自于19家大型医院,数据难免存在不统一、缺失、重复等现象,混杂因素相对较多使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同时HIS数据仓库也有其独特的优点,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样,分析处理速度快,研究成本相对较低,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大数据的特征[21],注重相关性而非简单的因果关系,可以很好的探索分析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临床联合用药的情况,可以科学、合理、安全的指导临床用药。

[参考文献]

[1]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2016,31(6):521

[2]邵建兵,汪燕 复方中药制剂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的临床应用[J] 环球中医药, 2014,7(S2):113

[3]f严,谢邦铁,翁盛鑫,等中药上市后再评价HIS“真实世界”集成数据仓库的构建与实现[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0):2883

[4]黎元元,程豪,谢雁鸣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合并用药的真实世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8):3551

[5]国家药典委员会. 卫生部药品标准[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18.

[6]蒋跃绒,陈可冀 川芎嗪的心脑血管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5):707

[7]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苷治疗气滞血瘀型高脂血症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8):19

[8]胡静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佐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 2015,22(6):166

[9]杨富官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评价[J] 中国卫生产业, 2014(13):108

[10]彭琦参芎注射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J] 临床医药实践, 2010,19(12):717

[11]李佳,李雪梅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13(15):76

[12]周婵婵,朱泓霞,周雪琴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致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5,18(4):454

[13]赵全凤,董志,路晓钦,等 529例参芎葡萄糖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5,34(12):965

[14]胡鹏翼 以体外细胞模型研究川芎活性成分调控天麻素等苷类成分透过血脑屏障的作用及机制[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15]张婷,张慧霞 缺血性脑卒中应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15(24):126

[16]何月玲 联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和奥扎格雷治疗急性脑血栓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5,13(11):140

[17]胡仁琳,李鸣,张弦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血清HMGB1、ENA78和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J] 河北医药, 2014,36(6):828

[18]葛绪春,王文,耿德勤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18(9):116

[19]杨洋,刘亭,王文华,等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H2O2诱导的H9c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6,22(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