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范文

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

第1篇: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范文

论文摘要:教师对教育的基本理解,教师对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及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讲究教育的方式尘方法。策略包括充分认识教师教育思想管理在校长管理中的重要性,重视教师教育思想管理现实问题的解决,掌握校长管理教师教清思想的程序性,校长自身更需要有教育思想的素质。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教师的思想决定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校教师的管理,校长应当重视学校教育思想的管理。校长对教师教育思想的管理,是校长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校重视教育行为的内在管理的需要。

1校长对教师教育思想管理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教育思想是教师对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效果的认识与评价取向,教师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教育的基本理解,从党的教育方针上讲,教育是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义建设接班人的工作,教育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发展造就新的一代后继者。二是教师对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从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讲,教育既是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组织与实施,有要遵循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三是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讲究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教师教育思想表现的第三个方面是教师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一方面是教师的教育效果的肯定与否定,评价观和评价的标准不一,其肯定与否的方面区别很大,教师是否有科学的评价观和掌握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将直接成为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学校校长对教师教育思想的管理,其基本的要求就在于对教师的教育理解、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掌握、教育评价观和教育评价标准的细化管理。

2校长对教师教育思想管理的策略

2.1充分认识教师教育思想管理在校长管理中的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指出: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作为一名被誉为“是一个学校的灵魂”的校长,担负着对一所学校教育工程总设计的任务,引导学校向何发展,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才,他的责任重大,他必须重视自己教育观念的摆位,必须重视对学校的教育思想管理。从理性上讲教师教育思想管理在校长管理中的重要性有三个方面:一是校长重视教育思想的管理,体现了校长的主要职能。国家教委颁布的公个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中提出了校长的卞要职责是全国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按教育规律办学;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团结好教职员工:全面主持学校工作;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组织好学校、家反、社会“三结合”教育。校长在履行这些职责中,要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就必须对学校实行全面的思想领导。二是校长实行教育思想的管理,适应推行校长负责制的改革形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要现代化。这就敦促校长们必须用正确的教育观念、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清晰的改革思想来指挥和组织教育活动。三是校长实行教育思想的管理,是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的迫切需要,是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的要求。

2.2重视教师教育思想管理现实问题的解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动力,使教育发生深刻的变化,但市场经济的同时又给教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和拜金主义的错误思想;教师中也出现了只要升学率上去了,福利丰厚了,学校就算办好了的认识;学校思想工作不受重视,出现了一种重硬件轻软件,重眼前轻未来急功近利的观念。事实上,凡是学校办得有起色的,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较高的,其校长必然重视了教师的教育思想的管理。

2.3掌握校长管理教师教育思想的程序性

校长对教师实行教育思想的管理,需要把握几个主要环节:一是要建设一个精明能干的领导班子,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一个百人的学校如果没有一个从教员中、职员中、学生中按照实际形成的(不是勉强凑集的)最积极最正派最机敏的几个人乃至十几个人的领导骨干,这个学校就一定办不好。”二是要用一致的“教育信念”把全体教师结合成一股统一的教育力量,高尔基曾经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教育是为未来的需要造就人才。未来的目标总是高于现在的。因此,一所学校必须着眼于未来,因校制宜提出自己追求的目标,并用这样的目标去形成教育信念,凝聚教育力量。三是要十分重视研究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是,要教会教师从学生是否积极地进行脑力劳动这个角度来观察和分析自己上的课。”无疑,教师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而当校长的则要研究教师的教学,研究教师如何当好班主任,这样才能驾驭本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才能称得上校长是“教师的教师”。四是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善于分析和处理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关系,“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需要坚持和运用这样的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学校工作。

2.4校长管理好教师的教育思想,自身更需要有教育思想的素质

第2篇: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范文

一、为什么要进行有效的个别思想教育?

个别思想教育工作是相对于一般思想教育工作而言的,它是指针对具体的教育对象个体所进行的思想教育工作。教师做好一般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固然是重要的,但要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质量,教师必须加强个别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之所以如此,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个别思想教育与一般思想教育的辩证关系

思想教育与其他事物一样,体现着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般思想教育寓于个别思想教育之中,个别思想教育体现一般思想教育的原则,个别思想教育能补充一般思想教育的不足,把一般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如果只注意一般思想教育而忽视个别思想教育,一般思想教育就会由于缺乏针对性,而很难奏效。

2.这是由教育的针对性决定的

针对性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是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的前提和保证。个别思想教育就是针对性教育,个性化教育。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针对个性差异,因势利导,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冒尖,在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发展个性,在一般教育的原则下实施个别教育,按人的发展规律和个性特征来塑造学生思想品格,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学生个体是千差万别的。这种差异性表现为性别差异、家庭背景差异、经济条件差异、城乡差异、社会关系差异、阅历差异、性格差异、心理素质差异、理解能力差异等等。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想问题,对同一问题,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所以,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确实起到“解惑”的作用,必须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只有这样“对症下药”,才会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3.是履行教师职责的必然要求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它要求教师既要对学生全面负责,又要对所有学生负责,要关心、爱护每个学生。能否做好个别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涉及到教师能否对所有学生负责、全面贯彻教书育人原则,切实尽到教师职责的问题。教师只有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每一个学生都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才算真正尽到了自己的职业责任。当然,也只有这样,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以,教师应该从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做好个别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个别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责任感。

4.是改进和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当前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成绩是显著的,但不足的是,面上教育多,点上教育少;一般教育多,个别教育少;重形式,轻实效。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广大教师要“沉下去”,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如果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苗头, 能及时地做好这些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化解矛盾,解除心理障碍,也可以大大减少学生的违纪事件和突发案件。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个别思想教育的现状如何?

1.个别思想教育脱离实践性

现行个别思想教育没有重视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及改进品德教育的教育方法与评价标准问题。学生的个体性在强行灌输和枯燥的说教中被漠视了。学生在表面上被强行的指引,而却在内心拼命地抵制,其实际的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学生实际上从未从思想深处真正接受和认可这些东西,表面一套,实际干着另一套;他们知道诚信是做人的原则,可他们在考试作弊时却毫无羞耻感;他们知道讲礼貌是文明的体现,却在生活中到处讲脏话、随便侮辱人,并以此为荣。我们吃惊的是,教育最终竟然使我们的学生走向了教育的反面。

2.个别思想教育缺乏效率性

经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是教育后学生有强烈的逆反心理,有较大的抵触情绪;另一种是教育后学生当作耳边风,无任何实际效果。学生这种两种极端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教育的结果。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教育和各种教育材料总是写着我们认为最科学的理论以及实践这些理论的最光辉的榜样,可现实的问题是,这样的教育内容因其特殊性和不全面性,对于心智不完全成熟、对社会认识不够理性的中学生并不完全适用。学生很难在生活周围找到理论的对应物或事,而生活中的某些事实,主要是一些不良习气,诸如赌博、送礼、开后门等却从反面否定了我们的教育,再加上我们的教育重理论灌输而少与实际结合,使得学生对许多问题不理解也不接受、不认可。他们在老师面前应付着,但在脑子里却保留着抵触的、叛逆的情绪。

3.个别思想教育缺乏时代性

新课程理念注重人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但现行教育体制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合作能力。文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的失败,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我们眼里,学生必须得听话,不能有叛逆,学生必须循规蹈矩,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学生必须以学业为重,不能再有其他兴趣爱好,因为那样太浪费时间。这样的教育可想而知,功利主义使得我们老师在做个别思想教育时只注重学业成绩,而不去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倡竞争和合作,要求现代人必须学会与人合作和共处,做到以诚待人,高度负责。

三、如何做好学生的个别思想教育工作?

1.要全面了解学生,从小事做起

不了解学生在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做好个别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则无从谈起。而要了解学生,就必须对学生做调查。调查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问卷调查、走访学生、开调查会、建立网站和QQ群等等。

2.要有爱心、细心、热心、诚心、耐心

爱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感情基础,对学生有爱心才有关心,有关心才会愿意去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教师有了爱生的情感,就会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关心学生之痛痒,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不管哪个学生出现思想问题,都会像关心自己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她),产生强烈的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责任感。

要细心。教师要经常地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要细心观察,注意从学生的言谈举止、情绪变化、试卷、作业以及其他学生的反映中见微知著,发现问题。有些问题是需要立即去解决的,如果错过时机,就可能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这类问题更需要教师细心,及时发现。从这点上说,教师应该有侦察员的职业敏感性和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

要热心。干任何工作,不但需要科学的精神,而且要有满腔的热情。有热心才会有热情。教师只有热心于做个别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才会热情地接待学生来访,才会主动奔赴做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的现场。也只有凭教师这颗火热的心,才有可能化解学生的思想疙瘩,驱走学生心中的忧郁、苦闷和彷徨。

要有诚心、耐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没有诚心,换不来真意。教师只有诚心诚意为学生着想,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确是关心他(她),爱护他(她),他(她)才会被教师的真诚所打动,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要有耐心。学生的思想疙瘩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一次谈心,一次教育就能解开的。人的思想的易变性和反复性决定了思想教育具有渐进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这就要求教师做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要有耐心,要有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不辞辛苦的敬业精神,否则,是不能最终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的。有的教师急于求成,总想一蹴而就,结果常常是拔苗助长苗不长,欲速则不达。原因就在于缺乏耐心,违背思想教育规律。

3.要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人尊严,当人的人格尊严被损害时,容易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其自身才会被学生尊重,其教育才会被学生接受。有的教师简单粗暴,好情绪化,动辄发脾气,常常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地用贬低人格的语言训斥学生,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尤其在中小学教师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这样做,不但不会收到预期效果,还有可能事与愿违,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

4.要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重要的师德规范,也是教师取信于学生的重要方面。“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桃李无言,下自成蹊”,都是说榜样作用的重要。教师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要言行一致,让学生做到的,自己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做个好学生,自己须首先做个好教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因“敬师”而“信师”。所谓“现身说法”,就是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来启发学生如何面对现实,处理眼前的问题。

第3篇: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范文

关键词:学校体育;普通高校;教学思想主观判定;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4-0077-04

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是人们对体育教学价值、内容和方法的认识,它来源于体育教学实践,对学校体育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学校体育教学思想一旦被确定,将成为指导体育教师制定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理论依据,这对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起着推动和制约作用,并且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和体育教师的关系又是互相制约的。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的研究不可或缺。其次,从理论上讲,高校体育课教学的对象是身心生长发育已近成人、接受过十几年中小学教育的大学生,他们理应具有相当、系统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因此,找出影响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对高校体育教师自身教学思想的正确定位和体育教学思想在高校的落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辽宁省高校公共体育课体育教师,不包括体育专业院系授课教师以及体育专业与公共体育课兼课教师。按学科比例随机抽取了23所高校,共计324位体育教师(男226人,女98人),测试时间2008年3~4月,问卷有效率94.4%。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本研究在专家评定的基础上,编制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影响因素及体育教学思想落实情况问卷,经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问卷涉及23所高校,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24份,回收率为92.6%,有效问卷306份,有效率为94.4%。根据特尔菲法。统计第1轮问卷的数据,在第2轮问卷中列出所有影响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的可能因素。采用特尔菲法请有关专家、学者对影响因素进行两类判别。归纳整理统计出最终结果即为专家认可的影响因素,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0.0在计算机上对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主要运用了因子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概况

根据辽宁省高校体育教师整体情况,将学历分为3个水平(即研究生、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以下);依据教学心理特征,将年龄分为4个水平(即29岁以下、30~35岁、36-45岁、46-60岁);教学年限以10年为一阶段,分为3个水平(即10年以下、11-20年、20年以上);职称分为4个水平(即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来源分为2个水平(即体育院校、非体育院校);授课教师基本情况见表1。

通过对306名高校体育教师问卷调查,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思想的了解情况,结果表明,其中“不了解”的占2.3%,“一般了解”的占34.6%,“很了解”的占63.1%,可见,绝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思想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曾昭艳(2001)对高校体育教学思想与体育课教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高校体育教学思想不明确,问题在于高校体育教师自身体育教学思想的定位,有些教师将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完全分离或相对立;还有些教师只注重“技术教育”,而忽略了“培养能力的教育”思想。因此,要想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找出影响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的因素。

2.2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的影响因素

1)KMO及Bartlett's检验结果与分析。经两轮专家问卷和预备性测试的筛选,最终确定了23个评定项目,将其制成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影响因素问卷,对23所高校体育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P

2)对影响因素进行提取的结果。依据统计学原理,以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提取主因子:从表2中可以看出23个项目较好的被8个主因子解释,累积贡献率达81.407%。

为对各因素有更清晰的把握,进行方差极大化旋转后得到方差极大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

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3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影响因素分问卷的23个项目被简化为8个影响因素的潜在变量,它们集中反映了23个项目的大部分信息,根据各因素所包含的项目的内容,分别命名为学习能力、职业意识与观念、思维能力、体育价值取向、领导的管理、创新能力、教学工作态度和体育教学思想产生与传播。

2.3 影响因素分析

1)因素1由项目x2(不断学习与进修,提高知识层次,完善知识结构)、X21(自学的意识和持久性)、x14(对现代的社会及国际国内教育动态的了解程度)、x1(自身的教育观念随时代更新的速度)、x18(能够对知识采取主动探索发现的学习)、x22(积极向前辈和优秀的同事学习)构成,主要反映的是高校体育教师的学习能力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的影响,据此将因素1命名为“学习能力”。此因素的贡献率最大,为24.563%(贡献率见表2)。说明它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的最主要因素。学校体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摆脱了生物体育观的束缚,向生物、心理、社会体育观方向转变,并且从被动的体育和教学转向主动体育观的方向,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2)因素2由项目x15(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教育意识)、X6对所从事职业的社会责任感)、x11(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责任感)、x23(自身职业道德和修养)构成,主要反映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以及教育意识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影响,据此将因素2命名为“职业意识与观念”。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非常复杂的自我磨练过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对师德的认识。磨练师德意志,以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教育意识,端正教学态度。

3)因素3由项目x5(能否对各时期的体育教学思想进行分析、比较和概括)、x8(对新理论和新思想的认识理解较快)、X4(对体育教学思想的理解)构成,主要反映的是高校体育教师对某一种理论和思想的认识以及理解能力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的影响。

据此将因素3命名为“思维能力”。所谓思维能力,是指在认知活动历程中,个人运用贮存在长期记忆中的讯息,重新予以组织整合,从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中,获得新的理解的能力。

4)因素4由项目x17(“重智轻体”的传统观念)、x20(对于实际教学工作,重经验而轻理性)构成,主要反映的是高校体育教师在实际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价值取向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的影响,据此将因素4命名为“体育价值取向”。价值取向一般认为具有动机功能,对个人和群体的行为、态度具有评价、规范、禁止和指导的作用。体育价值取向属于教育价值取向的组成部分,实质上就是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体育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一般意义上的教育价值取向是“教师所具有的一套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的信仰体系”。

5)因素5由项目x13(提供学习、进修、交流、观摩的机会)、x12(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构成,主要反映的是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学校领导以及体育部领导对体育教师的重视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的影响,据此将因素5命名为“领导的管理”。领导对体育教师的管理主要是对体育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安排、指导和检查,使其尽职尽责,同时还要帮助体育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素养和能力。其中包括提供学习、进修、交流、观摩的机会,体育教师有了这样的机会,有利于体育教师扩展知识面,获取最新信息,了解最新教育动态,学习体育教学思想,从而结合教学实际和交流经验,正确认识和理解体育教学思想,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6)因素6由项目x19(是否善于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x16(对新思想具有灵敏的感觉和敏锐的洞察力)构成,主要反映的是高校体育教师的观察能力和获得知识信息能力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影响,据此将因素6命名为“创新能力”。所谓创新能力,就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或是想出新办法,发现和创造新事物,建立新理论的能力。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构成包括:观察力、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观察能力包括灵敏的感觉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灵敏的感觉能力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刺激感受比较灵敏,不会忽视微小的异常现象,不轻易放过任何疑点,能随时注意寻找有价值的线索,不会让新信息、启示和机遇溜掉。

7)因素7由项目x3(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研讨活动)、x9(积极钻研业务)构成,主要反映的是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态度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的影响,据此将因素7命名为“教学工作态度”。态度是人们对人或事物的看法在其言行中的表现,在社会心理学中是指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持久系统。由此可知,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态度是指体育教师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在其言行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身体育教学工作的看法。

第4篇: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46-02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思想教育对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模式选取上往往具有单向性、灌输性的特点,忽略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价值追求,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成为大学中的多余课程,无法受到师生的充分重视。更严重的是,在单向性的灌输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课堂之外的思想教育无法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出现课程结束即意味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随之结束的现象,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没有得到充分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而产生诸多负面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是一个长期的、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涯始终的过程,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模式上应突破传统的单向性灌输的陈旧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单纯的说教,且单纯的说教对于现在的九零后大学生来说更是无效、无益的,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是双向的、互动的、多元的,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充分的认识,大学生的人格尊严得到充分的尊重,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随之得以展开,“进行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学习和情感交流,丰富课程的知识内容,培育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当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与多元模式成本较高,在各高校缩减经费、节约成本的背景下,新型的教育模式可能无法得到很好的实践。但是,百年大计,关键在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探讨一条新型的路径,一方面尽可能不增加教育成本,但是另一方面应积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基于这一认识,本文主要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这一角度,立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展开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探讨,以期能够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切换与创新有所裨益。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的意义

(一)实现教育创新

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应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墨守陈规、浮于浅表的现象,教育者创新思维不够,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成为一种负担,其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课程的内容设计等方面缺乏主动权与话语权,只能被动地按照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计划;在教学模式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满足于传统的课堂灌输型教学,但是具体的实践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使该课程成为“鸡肋”课程。因此,积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本身就是高校教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实现育人目的。

(二)探寻教育价值

大学教育的价值是什么,这是每一个大学教师都必须考虑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思想意识以其客观效能彰显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意义”,从事思想政治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更应积极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灌输了一些社会教条、道德要求给学生,并要求学生遵照执行。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差异性没有得到发现,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流水线作业。事实上,和专业学科相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应从差异化的角度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并因人施教,唯有如此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学生往往被要求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和意见,而缺乏表达大学生自己观点的权利和机会,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性,师生难以有效地共同交流,教师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生是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学,双方缺乏交汇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切换,可以使教学工作者积极地探寻教育的价值,使教师们更为深入地了解什么是教育、如何教育。更重要的是,教师们可以通过教学模式的切换,真正地与学生心灵相通,知道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期待,使教学过程润物细无声,融入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中。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的基点

(一)双向交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的基点之一是双向交流。双向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坦诚相待,充分了解彼此,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无障碍的交流。我们发现,一些大学生由于性格内向或者从小养成了惧怕教师的心理,不敢、不愿与教师交流,甚至见到教师敬而远之。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固然有学生自己的原因,但是教师也应检讨自己。在理想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应实现充分的交流,如同柏拉图学园那样师生之间双向地交流、辩论,一起探寻人间真理。教师和学生互教互学,并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种有交往、有合作的教学活动,才是真正平等的、富有人性的教学活动,也才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对话。

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不同,专业课程的专业性需要的教学措施是耐心讲解,思想政治教育则不是需要讲解人生的大道理,而是需要师生之间双向交流。只有通过双向的、无障碍的交流,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才能体会教师的良苦用心。交流过程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重心,当前的灌输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须被摒弃。

第5篇: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价值的影响,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社会发展的规范和要求。当今,高校是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营地,开设专门课程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规范大学生行为,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但大学生群体在这些方面表现不尽人意,离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灌输不能解决问题,应该充分尊重大学生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以情感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弥补单调、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教育者在大学生的教学活动和生活中借助自己的人格魅力、情感、语言、教学艺术等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道德向积极方面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不再是机械、被动的交流,双方建立在平等、尊重、民主的基础上,大学生能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流、沟通,教师能及时获得信息,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活动以及发展状态等有用信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和思想政治的实施效果都有积极作用。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技能的提高,还包括拥有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心态、较高的素质等。而与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相背道而驰。许多大学生因为缺少关怀和有效的开导,遇到困难时选择极端方法解决问题。这些严重阻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可以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平等、开放的交流和沟通,一方面老师可以及时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教育,另一方面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只有改变“满堂灌”的思想政治教育,用情感教育拉近、感染学生,获得他们真正认同、信任、赞赏时,才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大学生富有活力和想象力,很难吸收理论性质很强的课程,尤其是大学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他们看来,思想政治教育课既不是专业课,又没有趣味性,没必要认真对待。因此,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展开及取得成效。但思想政治教育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抓牢、抓实。高校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难题,怎样才能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紧紧围绕情感教育,才能走进学生心窝,否则,一切教育形式都是空谈,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失表现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的老师由于主观原因,或多或少加了自己的情感。但总体上,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存在缺失,这正是问题的关键之处,须亟待解决。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情感教育观念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成了相关老师的教学任务,这些老师很少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神圣伟大的职责,因此,导致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及相关学生管理工作者缺乏情感教育的观念和意识。思想政治课老师通常照本宣科,一堂课下来很少有自己的切身看法和与学生的交流,不言而喻这样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后果。辅导员和班主任缺乏真心关怀,他们通常点到为止,做到职责不缺位即可,有的甚至带有侥幸心理,学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情感教育的实效性等问题被相关老师抛到九霄云外,在如此观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取得进展,大学生的诸多问题不难解释。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方法不当

凡是都要讲求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大,更需要大学教师讲究一定可行的方式方法。老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用纯理论进行到底,理论灌输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和厌烦感。有的老师知道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方法,可是他们在具体的教育中却适得其反,例如:抓不住学生情感的需求,树立身边的榜样使得学生更为反感,处理课堂问题没有控制好情绪,不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等。类似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利用,大学生难以信服、认同和改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少情感教育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一定的环境来进行,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大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观点、思想,在紧张、对峙、枯燥的氛围中,学生不仅不能认真听讲,反而增添对老师、学科、上课内容的厌烦、疲劳、反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少情感教育的环境,例如:缺少文化环境,缺少与学生家庭合作环境,缺少教师之间沟通交流环境等。大学老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灌输具体的政治内容,把繁杂的事物逻辑关系硬塞学生,因此,学生难以熟记和理解,完全是为了应付老师和考试,难以改变大学生的错误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把情感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对大学生进行熏陶教育。

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教育者的努力,更需要教育者创设优良的环境,只有情感教育合力的提高才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长为符合国家要求的栋梁。

(一)培养教育工作者情感教育的观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高低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个人的综合素养水平。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激情、结果。因此,学校领导应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应该培养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观念。高校在学期课程设置、课程计划中做好相关准备和规划,总体实施情感教育的战略,抓好全局工作,统领好教师群体。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后,定期向学校汇报大学生整体和阶段的发展情况及遇到的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谈论和交流,形成教师之间经验的总结和交流。只有学校重视,教师负责的情况下,教师才能树立真正的情感教育观念。

老师的价值观和学生观关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老师要树立好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价值观是一个期望性观念和情感意识,它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决定着人对客观事物价值的选择、追求和取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只有认清了自己选择职业的社会价值,才能在这个职业上有所追求、有所贡献。高校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专家的疏导,让大学老师更加肯定自己的奉献和价值,平常多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工作,提高他们自身的教育意识。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高校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以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融入就与老师的学生观密切相关。关系到教师能否正确观察学生、认识学生、理解学生和对待学生,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投入,关系到教师能否启迪学生的智慧等。学校多提供教师和学生合作的机会,例如:让学生和老师同台演出,老师和学生有定期的交流交谈等,这些可以培养师生之间感情,对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有帮助。

(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方法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性格特点,尤其要关注大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融入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习惯用传统的理论进行教育,没有充分以学生为本,颠倒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需要改进以往教育过程中的理论灌输法,要用针对性、实效性强的方法进行情感教育。

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时融入疏导教育方法。也就是在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中即不堵塞言路,又要善于引导,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情感教育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即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师容易忽略这个问题,上课的方式陈旧老套,很少与学生互动,即使有互相交流的机会,也没有很好利用疏导的方法,在教育中循循善诱,说服教育。大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性较强,单一、老套、枯燥的教育方法不能满足其需要,更不能使学生信服。如果用疏导的教育方法,不仅让学生产生兴趣,而且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接受理论观点,提高认识水平。

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时融入典型教育方法。典型教育也叫示范教育,它是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示范,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僵化、教条式的教育,是大学生通过情感的认同提高思想认识。通过典型示范教育,能把抽象的理论变成身边的人、事、物,这样的比较说理教育更富有感染性和可接受性。老师要抓住典型,树立典型,正反面结合教育,激发大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达成一致的认识。

(三)营造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环境

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处于被动地位,缺乏轻松、愉悦、民主的情感教育环境,想表达的观点受现实情况和氛围的制约,不能口吐真言,自由交流。在情感教育中,文化环境和大众传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受这两个环境的消极影响,导致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实效。

社会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因为人的思想毫无例外都受到一定文化的深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也必定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的。高校应该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提高的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例如:艺术表演、传统文化趣味活动、道德标兵评比等。把隐性的情感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潜移默化的陶冶、感染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普及,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营造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十分必要,特别是大学生接触较多的网络环境。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为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6篇: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范文

一 积极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发展空间

(一)不断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认知空间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素质普遍较高,表现在这个群体具有较高的学历、较好的综合素质。同时,他们在个人认知方面还存在较为宽阔的空间,表现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往往对自己的实际教学能力值预计较高,对自己处理教与学方面的能力值估计过高,由此不仅阻碍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还可能造成在高校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失误。为此,积极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认知空间,不仅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而且具有现实的必要性。通过积极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认知空间,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达到在知识储备、能力自觉、教学能动性自省等方面的自我清醒的认知,帮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找到自我理论提高、知识增长、能力锻炼的努力方向。要坚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个人自我认知与外力助推自我认知相统一的做法,既要相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能够自我提高认知的自觉性与能力,又要加强教育引导,有针对性地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自我认知的能力。通过积极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自我认知空间,彻底克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对自己在理论运用、知识更新、能力适应方面过高的预计与感知,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尽快步入脚踏实地教书育人的知行合一的道路。

(二)不断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自我提高主观性空间

在积极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认知空间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树立自我提高的正面认识,确立自我提高的正确途径和要达到的明确目标,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自我提高的空间得到积极拓展。决不能在帮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加强自我认知的同时,削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主动的实践激情、高昂的育人豪情,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发展主力军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不断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空间

第一,不断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实践创新的空间。在这一方面,高职院校的领导者要积极提高驾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的能力,把握大方向,瞄准大目标。同时,还要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们留下一片实践创新的空间。只要大方向不偏,大目标始终不被削减、淡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实施途径、教学借助手段等方面自主创新、提出新的设想和需求,高职学院的领导集体就应该予以积极地支持,积极创造条件,积极助推他们的创新,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们始终可以真实地把握住一个自由度较高的思政教学实践创新的空间,为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科学发展建设一个长效运转的永动机。

第二,不断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理论创新的空间。高职院校要积极建立起一套思政教育理论创新的机制体系,形成思政教育理论创新的责任承担机制、任务分解机制、理论创新奖励机制。要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们在思政课教育理论创新方面,提供坚强的领导、厚实的经费保障、扎实的落实机制,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始终保持思政教育理论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理论创新的实践,建立起不断增殖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理论储备库,实现以理论的创新推动思政教育实践的创新。

二 正确认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个人成长的规律

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培养离不开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成长规律的正确认识与正确实践。

(一)逐步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自我认知与实践的统一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自我认知空间、实践创新空间、理论创新空间充分建立而且健康运作的前提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才拥有了认知和实践统一的可能性。通过不间断地内因与外因的辩证交互作用,逐步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认知和实践的逐步统一,逐步克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自我认知方面的各种偏差,最终达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个人提高与推动教学相结合、已有知识运用与实战经验总结提高相结合的目的,切实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个人成长过程的科学延续与人生历程的高层次变换,实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可持续发展和高效能运转的换挡。

(二)逐步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自我提高与提高他人的统一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在实现了自我认知过程的圆满完结、完全纳入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有机体系、有机汇入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发展机制的基础上,教育引导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在思想政治理论上的不断进步、成熟,催促高职院校大学生们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这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自我成长的又一个主要内容和标志。

(三)逐步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理论创新与教学方法创新的统一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成长的核心内容和本质,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在思政教育理论创新与教学方法创新的统一,没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理论上的创新,就没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没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新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就没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跨越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理论创新与教学方法创新的统一,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的成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成长规律展现的核心内容。

三 着力加强对高职院校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培养

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与认识,笔者认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培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着力加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政治素质的培养

引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实现自我认识空间的拓展、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自主意识的全面建立,必须首先塑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正确的政治倾 向,具备正确的政治素质。强化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入门课。高职院校是一个培养实用性、适用性和即时使用性(短缺性)各种人才的特殊的教育阵地,倾向于“短平快好”的教育目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坚强可靠的政治品性、坚实可靠的厚德品质,无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已经具备了何种学历、学识,进入高职院校从事思政教育必须对其政治思想意识构成进行重新洗牌,通过定期不定期地集中强化培训、长期地教育引导、坚持不懈地跟踪监督检查与纠偏等,培养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确保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始终在个人政治思想意识方面不出偏差,确保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在思想政治意识方面不出问题。

(二)着力加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不仅应该具有坚定可靠的政治素质,还要具备适应工作需要的组织协调能力,这种组织协调能力不仅要用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积极主动有效地组织协调高职院校内外的一切思政教育资源的发掘、调整、整合、调动、运用各个方面,以推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运转,还要用在积极主动有效地组织协调各种正面的政治思潮、社会倾向、大众认识,为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服务,屏蔽各种不利影响,提供思政教育的正能量,推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成长及人生发展的健康延续,为社会培养政治合格、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三)着力加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育人”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拥有高学历不等于具有高水平,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不等于具有教育引导他人的高技能。不仅要积极培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教书”方面的能力,还要积极培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育人”方面的能力。“教书”与“育人”是有区别的,“教书”是工作的载体,“育人”是工作的目的。“教书”是施教的技能,“育人”是施教的艺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可能在“教书”方面很成功,但是,不一定都能在“育人”方面做得很成功。要积极开展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以大学生心理学方面、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建设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定期不定期集中教育培训,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运用心理学、法学、沟通交流谈心学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这种“育人”的艺术完善“教育”工作的功效,以这种“育人”的艺术,补充思政教育的缺憾,切实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的崇高目标。

第7篇: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范文

关键词: 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师生互动 教学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抽象,有一定的理论性,因此较为枯燥乏味,但又是全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马列主义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往往不能和谐共进,较易产生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创新教学方式,形成互动教学机制,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升高等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

一、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本质

(一)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交往互动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品德要求,通过教育者的教和受教育者的学相结合,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心理,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能力,从而形成教育对象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实践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精神交往实践活动展开、延续、发展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教育往与活动体现着个体与他人、个体与自身的精神交往和对话,没有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也就无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自觉的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现代思想教育过程的基础。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和作用,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是被动的,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强调交往与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也就是说,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平等交往、共同参与的过程。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性,使教育者的组织、策划、引导与受教育者主动地参与、体验真正紧密结合起来,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真正做到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相结合,教学相长,品德共进。

(二)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特征

1.交往性和活动性

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的合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以“情”“意”为基础的动态性发展的过程。离开了交往和活动则无法想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能够顺利进行。交往性和活动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特征之一。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交往和活动中形成,又通过交往和活动表现出来的。这里所说的交往,是指通过语言等各种媒介进行的人们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的基本实践方式;活动是指由行为动作构成的主体与客观世界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意识能动性和个体能动性的基本行为方式。早在20世纪中叶,教育心理学界就对交往和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前苏联列昂节夫的“活动—个性理论”认为,活动是意识和个性形成的决定因素,也是品德发展的基础。教育性的交往与活动加速了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规范和保证了个体思想品德的发展方向并对思想品德的发展具有延时、持续的影响作用。

2.人本性

以人为本,是贯穿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的价值取向,是其最根本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鲜明的社会性,它生存、发展于社会之中,受到社会制约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整个过程无不渗透着社会性。但我们也不宜无限地夸大这种社会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当在协调个人的关系方面,尤其在协调个人的自我关系方面更多地发挥它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现时代应该逐渐地更多地考虑如何使个体在精神上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满和完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使个体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得到精神的愉悦和享受,主体意识得到积极发挥;通过提升个人的自身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人的发展促成社会进步。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不是把人作为工具来培养,而是作为目的来培养。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不致被教育对象视为“异己”的力量,才能使人自觉自愿地接受。

因此,在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实践中贯彻“以人为目的”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功能性的转变,使之成为教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和生存的重要实践过程。以人为本,要充分尊重个人的人格,保护个人的自尊心,尽可能满足个人正当、合理的需要,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自我教育。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反映了人的思想特点和需求,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以人为本原则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

二、师生互动的内涵

第8篇: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范文

论文摘要: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合格大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静下心来,创造性地研究思想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增强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效性。

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开展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将决定着大学生群体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甚至对未来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产生深远影响。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正在发生着悄然变化。如何认清这些变化,研究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问题、新特点,科学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局,已经成为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这个角度来讲,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呼唤研究型教师。

一、研究型教师的内涵

研究型教师,并不是关起门来做学问,而是面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多种假设,寻找问题原因,提出调整方案,最终解决问题。早在20 世纪70 年代中期,英国著名课程学家斯腾豪斯(l. stenhouse) 在他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中,就提出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念,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在他看来,“教育科学的理想是,每一个课堂是实验室,每一名教师都是科学研究的成员”。以此为基础,他对目标模式的课程理论进行了分析批判,提出了过程模式的课程理论。也就是说,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教师应学会批判地、系统地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参与到研究者的队伍中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善自己的教育实践。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型教师并不是指专门埋头研究的教师,而是指具有较强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它是教师成长的高级阶段。

二、研究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研究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系统深入的政治理论水平外,还应该具备多方面素质和潜能。 第一,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并能综合有效地运用;第二,拥有个性化的实践智慧,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第三,具有创造性的反思能力,善于批判性地考察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例如,能否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方面的有机结合,即:教学实践的理论性与理论知识的实践性相结合、兴趣的广泛性与学习的渗透性相结合、思考的独立性与思想的开放性相结合等。也就是说,善于摸索、勇于探索,善于与同事合作、联合攻关,尊重科学、坚持真理等,都是研究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具体地说,研究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善于反思教师自身或教学中的问题。包括: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认识是否偏颇;2)能否把常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困惑”变成问题;3)能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遇到的“问题”变成“课题”;4)知识储备是否够用;5)能否很好地利用身边的资源;6)是否具有与同事合作的意识等。

三、高师院校对研究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呼唤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基于人性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象是学生,也就是说,它是一门研究和正确引导人的需求的学科,是激励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的学科,这是该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最本质的特点。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想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简单化,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缺失。具体表现在:1)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教育目标要求提得过高,脱离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和生活实际,以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2)教学内容死板,背离学生生活的多样性,一味强调政治理论教育,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社会发展而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多样性,过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导向作用,对其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挖掘得较深,尤其是将政治价值及政治功能放在显著的位置,缺乏对人的发展的关注;3)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比较单一,侧重于正面的、直接的、正规的教育,习惯于采用填鸭式、劝导式和讲述式等显性教育手段。这些显性教育手段具有观点鲜明、时间集中的特点。但仅仅采取这种方法,往往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单化、表面化、形式化,很难达到预期效果。[1]正是由于高师院校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迫切呼唤研究性教师,使这些问题得以缓解。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新研究课题

1、 如何在思想教育中体现以人为本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地说,第一, 尊重人的主体精神,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主体,也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主体,因而也是改善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的主体。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不断发挥学生自身潜能,使学生的社会价值得以体现,实现真正的自我。如:要以学生生活为中心,从广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事事关心学生,时时依靠学生,处处发展学生。第二,尊重学生的完整性精神,即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而不仅仅是孤立的单面的物人、知识人、政治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中的人是全面的、丰富的、完整的社会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把学生看作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有思想感情的完整的人,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育学生的主体精神,开发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第三,关心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仅关心学生物质层面的需要,更关心学生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要着力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第四,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当是自由、积极、主动的,而不是由外力强制的。在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较好发展的同时,还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特殊性,使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得益彰,协调发展。

2、如何在思想教育中引导个体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对人性的尊重,是建立在对教育对象自我潜能肯定的基础上的。具体来说,自我教育是教育客体在其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发挥主体性作用,根据社会及教育者的规范和要求,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内化、自我调控等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和提高自我品质的一种高度自觉、自省、自律的活动。[2]在思想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价值观念、对世界或周围事物的认知等存在着某种偏差, 这个认知的过程是漫长的,甚至可以说是痛苦的,毕竟人要否定自我、战胜自我是需要勇气的。所以,教师需要耐下心来,潜移默化,因势利导,学会换位思考,切忌一味唱高调,假大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得到发展,教育过程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承认他们认知方面、能力方面、情感体验等的差异,处处体现人文关怀,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我教育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自我教育模式下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修复、自我完善是在主体意识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自觉的教育活动,有助于实现被教育者的地位由客体变为主体、教育目标由社会规定变为自我取向,从而最终使教育对象主动地、自觉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克服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行为。

3、如何在思想教育中注重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在加强和改进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志着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转变和创新。心理疏导不同于教导,也不同于指导。虽然教导和诱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但教导往往耳提面命,缺乏亲和力;而指导常常高高在上,往往不能真正解决教育对象内心的疑虑。[3]疏导是建立在对对象的尊重上,而且贴近对象的实际需求,帮助疏导对象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或者为进一步实施思想影响创造必要的健康心理条件,或者在进行心理调适的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学会观察、倾听、询问、分析,发现问题的症结,然后找到合适的教育方式,及时疏导学生心理。

五、结语

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宗旨是“育人”,它不等同于工匠教育。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它也是一门“人学”。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发展疏离,它就会陷入人文关怀缺失的困境,最终也达不到促进人、发展人的目的。思想理论课教师应该努力完成从传统的“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不断努力强化内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反思和总结。当然,教师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思想理论课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也不例外。研究高师院校思想理论课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思想理论课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是全面贯彻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德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构[j].高教探索,2010,(5):111-114.

第9篇: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范文

论文摘要: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合格大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静下心来,创造性地研究思想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增强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效性。

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开展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将决定着大学生群体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甚至对未来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产生深远影响。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正在发生着悄然变化。如何认清这些变化,研究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问题、新特点,科学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局,已经成为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这个角度来讲,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呼唤研究型教师。

一、研究型教师的内涵

研究型教师,并不是关起门来做学问,而是面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多种假设,寻找问题原因,提出调整方案,最终解决问题。早在20 世纪70 年代中期,英国著名课程学家斯腾豪斯(L. Stenhouse) 在他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中,就提出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念,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在他看来,“教育科学的理想是,每一个课堂是实验室,每一名教师都是科学研究的成员”。以此为基础,他对目标模式的课程理论进行了分析批判,提出了过程模式的课程理论。也就是说,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教师应学会批判地、系统地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参与到研究者的队伍中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善自己的教育实践。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型教师并不是指专门埋头研究的教师,而是指具有较强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它是教师成长的高级阶段。

二、研究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研究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系统深入的政治理论水平外,还应该具备多方面素质和潜能。 第一,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并能综合有效地运用;第二,拥有个性化的实践智慧,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第三,具有创造性的反思能力,善于批判性地考察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例如,能否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方面的有机结合,即:教学实践的理论性与理论知识的实践性相结合、兴趣的广泛性与学习的渗透性相结合、思考的独立性与思想的开放性相结合等。也就是说,善于摸索、勇于探索,善于与同事合作、联合攻关,尊重科学、坚持真理等,都是研究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具体地说,研究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善于反思教师自身或教学中的问题。包括: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认识是否偏颇;2)能否把常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困惑”变成问题;3)能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遇到的“问题”变成“课题”;4)知识储备是否够用;5)能否很好地利用身边的资源;6)是否具有与同事合作的意识等。

三、高师院校对研究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呼唤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基于人性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象是学生,也就是说,它是一门研究和正确引导人的需求的学科,是激励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的学科,这是该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最本质的特点。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想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简单化,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缺失。具体表现在:1)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教育目标要求提得过高,脱离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和生活实际,以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2)教学内容死板,背离学生生活的多样性,一味强调政治理论教育,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社会发展而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多样性,过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导向作用,对其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挖掘得较深,尤其是将政治价值及政治功能放在显著的位置,缺乏对人的发展的关注;3)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比较单一,侧重于正面的、直接的、正规的教育,习惯于采用填鸭式、劝导式和讲述式等显性教育手段。这些显性教育手段具有观点鲜明、时间集中的特点。但仅仅采取这种方法,往往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单化、表面化、形式化,很难达到预期效果。[1]正是由于高师院校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迫切呼唤研究性教师,使这些问题得以缓解。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新研究课题

1、 如何在思想教育中体现以人为本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地说,第一, 尊重人的主体精神,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主体,也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主体,因而也是改善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的主体。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不断发挥学生自身潜能,使学生的社会价值得以体现,实现真正的自我。如:要以学生生活为中心,从广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事事关心学生,时时依靠学生,处处发展学生。第二,尊重学生的完整性精神,即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而不仅仅是孤立的单面的物人、知识人、政治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中的人是全面的、丰富的、完整的社会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把学生看作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有思想感情的完整的人,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育学生的主体精神,开发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第三,关心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仅关心学生物质层面的需要,更关心学生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要着力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第四,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当是自由、积极、主动的,而不是由外力强制的。在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较好发展的同时,还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特殊性,使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得益彰,协调发展。

2、如何在思想教育中引导个体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对人性的尊重,是建立在对教育对象自我潜能肯定的基础上的。具体来说,自我教育是教育客体在其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发挥主体性作用,根据社会及教育者的规范和要求,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内化、自我调控等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和提高自我品质的一种高度自觉、自省、自律的活动。[2]在思想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价值观念、对世界或周围事物的认知等存在着某种偏差, 这个认知的过程是漫长的,甚至可以说是痛苦的,毕竟人要否定自我、战胜自我是需要勇气的。所以,教师需要耐下心来,潜移默化,因势利导,学会换位思考,切忌一味唱高调,假大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得到发展,教育过程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承认他们认知方面、能力方面、情感体验等的差异,处处体现人文关怀,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我教育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自我教育模式下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修复、自我完善是在主体意识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自觉的教育活动,有助于实现被教育者的地位由客体变为主体、教育目标由社会规定变为自我取向,从而最终使教育对象主动地、自觉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克服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行为。

3、如何在思想教育中注重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在加强和改进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志着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转变和创新。心理疏导不同于教导,也不同于指导。虽然教导和诱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但教导往往耳提面命,缺乏亲和力;而指导常常高高在上,往往不能真正解决教育对象内心的疑虑。[3]疏导是建立在对对象的尊重上,而且贴近对象的实际需求,帮助疏导对象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或者为进一步实施思想影响创造必要的健康心理条件,或者在进行心理调适的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学会观察、倾听、询问、分析,发现问题的症结,然后找到合适的教育方式,及时疏导学生心理。

五、结语

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宗旨是“育人”,它不等同于工匠教育。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它也是一门“人学”。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发展疏离,它就会陷入人文关怀缺失的困境,最终也达不到促进人、发展人的目的。思想理论课教师应该努力完成从传统的“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不断努力强化内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反思和总结。当然,教师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思想理论课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也不例外。研究高师院校思想理论课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思想理论课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是全面贯彻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德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构[J].高教探索,2010,(5):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