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建模的实际应用范文

数学建模的实际应用精选(九篇)

数学建模的实际应用

第1篇:数学建模的实际应用范文

数学建模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验综和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常把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具有实际意义或实际背景,要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将问题转化为数学形式表示,从而获得解决的一类数学问题叫做数学应用题。通过数学建模解决数学应用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数学应用题具有如下特点:

1、数学应用题的本身具有实际意义或实际背景。这里的实际是指生产实际、社会实际、生活实际等现实世界的各个方面的实际。如与课本知识密切联系的源于实际生活的应用题;与横向学科知识网络交汇点有联系的应用题;与现代科技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保护等有关。

2、数学应用题的求解需要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使所求问题数学化,即将问题转化成数学形式来表示后再求解。

3、数学应用题涉及的知识点多。是对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涉及的知识点一般较多,如果某一知识点掌握的不过关,很难将问题正确解答。

4、数学应用题的命题没有固定的模式或类别。往往是一种新颖的实际背景,难于进行题型模式训练,用题海战术无法解决变化多端的实际问题。必须依靠真实的能力来解题,对综合能力的考查更具真实、有效性。因此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二、在数学建模中,问题是关键。

数学建模的问题是多样的,应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现实世界、其它学科等方面。同时,解决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思想、方法应与数学课程内容有联系。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教学全过程的教学关键是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建模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质量,同时也体现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

1、提高分析、理解、阅读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数学建模的前提,数学应用题一般都创设一个新的背景,也针对问题本身使用一些专门术语,并给出即时定义。能否深刻理解,反映了自身综合素质,这种理解能力直接影响数学建模质量。

2、强化将文字语言叙述、图象语言译成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将数学应用题中所有表示数量关系的文字、图象语言翻译成数学符号语言即数、式子、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这种译释能力是数学建成模的基础性工作。

3、增强选择数学模型的能力。选择数学模型是数学能力的反映。数学模型的建立有多种方法,怎样选择一个合理的模型,体现数学能力的强弱。建立数学模型主要涉及到方程、函数、不等式、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曲线方程等类型。结合教学内容,以函数建模为例,以下实际问题所选择的数学模型列表:函数建模类型 实际问题一次函数 成本、利润、销售收入等二次函数优化问题、用料最省问题、造价最低、利润最大等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细胞分裂、生物繁殖等;三角函数、测量、力学问题等

4、加强数学运算能力。数学应用题一般运算量较大、较复杂,且有近似计算。有的尽管思路正确、建模合理,但计算能力欠缺,就会前功尽弃。所以加强数学运算推理能力是使数学建模正确求解的关键所在,忽视运算能力,特别是计算能力的培养,只重视推理过程,不重视计算过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利用数学建模解数学应用题对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是很有益的,是提高学生素质,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数学建模的应用也是科学实践,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须的,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加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中,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新大纲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数学学习不仅要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而且在应用数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同样需要得到训 练和提高,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要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明确探究方向,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交流,并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就必须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

数学模型是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的桥梁,研究和学习数学模型,能帮助学生探索数学的应用,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数学建模教学与学习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2篇:数学建模的实际应用范文

1问题内容丰富

问题背景包含构成生活事实和科技实例必不可少的背景信息,也包含构成新情景问题的条件和关系等信息,问题内容充实丰富.

2试题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精神

应用题的性质决定了学生的解题具有实用性、实践性,可以有效地缩短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相关的,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熏陶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3试题的内容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生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之中,教育要对学生的生活产生影响,就需要关注现实生活,应用题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生活感.

4应用题以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新的特点凸显对数学能力的考查

应用题的选材广泛,情境多样,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考查超越了课本的知识架构,更突出其对应用意识的关注.

5试题背景设置体现公平性

应用题背景的设置要求与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相一致,注重学生理解问题层面的公平性.命题时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等.

二、应用型试题常见类型及模型解决策略

我们通常把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且具有实际意义或实际背景的、要求通过数学建模方法将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形式表示,从而获得解决的一类数学问题称为数学应用题.数学应用题与纯数学题的区别在于其问题情境,数学应用题一般是通过语言文字(必要时附带图表信息)来向解题者呈现其问题情境的,而且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包含数学概念、方法或结果,更直观的是包含了非数学领域中的各种对象、事件及其关系,即所谓应用背景,应用背景是应用题赖于存在的“土壤”,也是应用题特征的直接反映.应用背景一般来自于非数学领域,一般是实际背景或真实背景,也可以指非数学学科的问题背景.

应用题建模的基本过程包括:(1)模型准备: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其实际意义,掌握对象的各种信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问题.(2)模型假设:根据实际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并用精确的语言提出一些恰当的假设.(3)模型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来刻画各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结构.(尽量用简单的数学工具)(4)模型求解:利用获取的数据资料,对模型的所有参数做出计算(估计).(5)模型分析:对所得的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6)模型检验:将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形进行比较,以此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合理性和适用性.如果模型与实际较吻合,则要对计算结果给出其实际含义,并进行解释.如果模型与实际吻合较差,则应该修改假设,再次重复建模过程.(7)模型应用:应用方式因问题的性质和建模的目的而异.

简单地说,其步骤是:实际问题――抽象概括――数学模型――解模――还原说明――实际问题的解决――实际问题.

近几年高考中应用题所占分值越来越多,考试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应用型试题以立意新、情景热、情景实、考查点丰富、设问巧的特点出现在高考试卷中,虽然整体难度不大,但考生得分率较低,究其原因,是对应用问题的实际背景数学化的能力不够,不会转化应用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这与新课改强化数学应用意识,突出数学建模能力的要求不符,随着新课改对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要求的提高,应用题将会在今后的高考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应用型问题的求解关键要注意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对试题的阅读理解能力(这里就涉及数学阅读能力、数学抽象能力、转化能力).其二,是从实际问题中通过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推理建立模型的能力.

三、小结

高中数学应用题强调数学跟外界的联系.数学建模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阅读、理解题意,建立数学模型,解模并回答.而建模能力是解应用题的关键,因而必须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了解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社会现象.这就要求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不失时机地把课堂上的数学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针对数学应用题,张景中先生指出,“数学家不喜欢含含糊糊的问题.先要把问题理清楚,把现实的问题化为纯数学的问题.这叫做数学建模.”这就是说要将问题进行“数学化”,或者说进行“量化”.对于遇到的应用题,要根据具体的背景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转化,借助常见的数学模型,将问题转化为用数学可解的模型.另外,这种类型的试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让这种意识融入学生的头脑中,化为信念,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动力.

【参考文献】

第3篇:数学建模的实际应用范文

关键词:实际问题;数学建模;建模教学

一、数学建模

应用数学去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时,建立数学模型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同时也是十分困难的一步。建立教学模型的过程,是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要通过调查、收集数据资料,观察和研究实际对象的固有特征和内在规律,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建立起反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然后利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深厚扎实的数学基础、敏锐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及对实际问题的浓厚兴趣和广博的知识面。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是数学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的媒介,是数学科学技术转化的主要途径,数学建模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数学界和工程界的普遍重视,它已成为现代科技工作者必备的重要能力之

一。数学的特点不仅在于概念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结论的明确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它应用的广泛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现在,各种实际应用的题目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学生学会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诸如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加以解决。当然数学建模活动是一个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应该包括:

(1)分析问题。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知识,掌握第一手资料。

(2)假设化简。根据问题的特征和目的,对问题进行化简,并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

(3)建模。在假设的基础上,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数学知识来刻画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结构。

(4)求解并检验模型。对模型进行求解,并将模型结果与实际情形相比较,以此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如果模型与实际吻合较差,则应修改假设再次重复建模的过程。

(5)分析。如果模型与实际比较吻合,则要对计算结果给出其实际含义,并进行解释。

数学建模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的中学生将来大多要在各行各业工作,因此数学教育要教给他们最有用的知识,提高他们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建模是数学的应用过程,它是生动的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理解,并且能扩大知识面和视野,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同时使自己的素质得到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数学教育的目的。

如在历史上有名的七桥问题,Euler就巧妙利用了数学建模解决了这个难题。这道题的内容是:在哥尼斯堡的一个公园里,有七座桥将普雷格尔河中两个岛及岛与河岸连接起来,问是否可能从这四块陆地中任一地点出发,恰好通过每座桥一次,再回到起点?Euler在1746年访问哥尼斯堡时了解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他把每个陆地考虑成一个点,连接两个陆地的桥以线来表示,他认为除了起点以外,每一次当一个人由一座桥进入一块陆地(或点)时,他同时也由另一座桥离开此点,所以每行经一点时,计算两座桥(或线),陆地与其他陆地连接的桥数必为偶数,而七座桥所成之图形中,没有一点含有偶数条数,因此上述问题无法完成。还有灌溉问题、沙漠行车问题、自选商场服务问题等等,无不体现数学建模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重要性。

二、数学建模与中学数学教育

学生一进入中学的学习,用数学建模来解决实际问题就始终伴随着他们的数学学习,而教师就是要在各个章节中研究哪些内容可以引入数学模型教学,哪些内容让学生自主地建立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一些不大复杂的应用问题,带着学生一起来完成数学化的过程,给学生一些数学应用和数学建模的初步体验。

三、中学建模的实例教育

例如在学习了正数、负数的意义及有理数的运算后,通过下面的这道题来初步了解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使之问题简单化。如,初一(2)班选出了10名同学进行数学竞赛,他们的成绩如下:97,86,90,88,89,95,92,84,86,94,求他们的总分及平均分。在这道题中大多数学生利用了以前的方法把所有的数据加起来的和得到总分,再除以10得到平均分,这时老师就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据都是在90分左右,假设以90分为标准,计作0,高于90分为正,低于90分为负,那么就把这些数据建立模型为+7,-4,0,-2,-1,+5,+2,-6,-4,+4,把它们加起来的和若为负,那么就低于标准,若为正,那么就高于标准。接下来就要解决这个模型,求得和为1,即所有的学生的总分高于标准1分,所以总成绩为90×10+1=901,平均分为90+1÷10=90.1,在这过程中学生明显感受到了建立数学模型后来解决问题的简单及明确,诱导学生建模的兴趣。那么像此类要求平均分的题目就可以按这个模型来解决。

1.分析问题,提出假设

众所周知,该运动员的高度是时间的连续函数,即运动员的高度变化是连续的,不出现间断式的增长或减少。在短时间内阻力可以忽略不计,联系投掷物体所形成的路线的一般形态就给出了合理的假设。

2.建模与求解

那么在运动员进行跳水时,如果把身体看成一点的时候,他的运动路线可以近似地看成一条抛物线,这样中学生就能利用二次函数中的知识来解决这道实际问题。

接下来进行建模,首先要根据问题建立直角坐标系,以跳台的边缘作为坐标原点,跳台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坐标系,附上其他,数据如图所示:

3.模型分析

在建立的这个模型当中,首先分析实际问题与抛物线有着密切的联系,接下来就要确立如何建立合适的直角坐标系,把问题转化为在抛物线上的计算问题。

四、增强学生数学建模意识

在中学阶段有很多知识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如求在销售中如何追求利润的最大值就要用到二次方程中的配方法,分配运输方式就要用到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的方法来解决,弹簧挂的重物与伸长的长度之间的关系时就要用到一次函数来解决,等等,都要引导学生不断地用数学思维来观察。

学生的建模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需要把数学建模意识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也就是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我们熟悉的数学模型,进而达到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数学建模意识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经常渗透数学建模意识,学生可以从各类大量的建模问题中逐步领悟到数学建模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去研究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的能力。

总之,加强中学数学建模的教育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这是当前这个时代赋予数学教育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第4篇:数学建模的实际应用范文

关键词:高等数学;数学建模;教学改革;应用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造就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所培养的创新性人才主要是指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基本的价值取向,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因此,我们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也要进行相应的改进,以便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形势。

20世纪80年代初,数学建模进入我国大学课堂,成为一门新的数学课程。多年的实践证明,数学建模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数学建模已经成为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深受师生喜爱。参加数学建模的学生受益匪浅,“参赛一次,受益终生”。

但是限于竞赛的规模及对参赛水平的要求,参与数学建模竞赛毕竟只是少部分学生。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有创新性应用型人才,责任还是应该落在平时的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上,其中高等数学就是一个理想的载体。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如何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应用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研课题。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培养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是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当今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在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生物等许多学科的问题中都能应用到数学。要用数学方法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不论这个问题是来自工程、经济、金融还是来自社会领域,都必须设法在实际问题与数学之间架设一个桥梁——首先要将这个实际问题化为一个相应的数学问题,然后对这个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最后将所求得的解答回归实际,看能不能有效地回答原先的实际问题。这个全过程,特别是其中的第一步,就称为数学建模。当前,数学建模正在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各学科各行业的专家已意识到,数学建模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础,它反映了一个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利用数学建模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条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第二,培养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是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高等数学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主要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内容。近年来,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内容重古典、轻现代,重理论、轻应用;教学方式和方法重演绎而轻归纳,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考试内容偏重于理论和烦琐计算的考查,忽视数学应用的考查;数学教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不够,偏重于数学自身的学科知识,缺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高等数学的教学更多地注重了数学理论和数学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但是忽视了对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数学问题,并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学了很多的数学知识,却不懂得如何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对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是不利的。因此,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和内容,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克服目前高等数学教学存在的不足。

第三,培养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李大潜说过: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是保证其在学校中健康成长的相辅相成的三个重要的方面,非此不能达到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成长,也不利于他们今后一生中的持续发展。因此,学校中的教学应该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统一体,教学改革应该推动这方面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隔离,甚至对立。高等数学的教学也不应该例外。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可以说,高校培养的人才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数学素质和修养,而数学素质的培养又主要体现在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之中。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的内容,使数学与实际相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

第四,培养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是数学学科发展的需要。数学来源于实践,最后又运用到实践中去,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现在应用数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正迅速地从传统的应用数学进入现代应用数学的阶段。现代应用数学的应用范围,从传统的力学、物理等领域扩展到生物、化学、经济、金融、信息、材料、环境、能源等各个学科和种种高科技乃至社会领域。数学与实际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数学建模恰好就是连接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因此,数学建模不仅凸现出其重要性,而且已成为现代应用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数学建模融入到高等数学教学中,使学生们平时接受数学建模的训练,对于今后数学的深造是一个必要的训练和准备。

第5篇:数学建模的实际应用范文

【关键词】:数学建模;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建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数学建模是从现实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在对实际问题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提炼后,用简洁的数学符号、表达式或图形,形成便于研究的数学问题,并通过数学结论解释某些客观现象,预测发展规律,或者提供最优策略.它的灵魂是数学的运用并侧重于来自于非数学领域,但需要数学工具来解决的问题.这类问题要把它抽象,转化为一个相应的数学问题,一般可按这样的程序:进行对原始问题的分析、假设、抽象的数学加工.数学工具、方法、模型的选择和分析.模型的求解、验证、再分析、修改假设、再求解的迭代过程.

那么高中的数学建模教学应如何进行呢?数学建模的教学本身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数学建模课程指导思想是:以实验室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工作。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利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高他们分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数学建模以学生为主,教师利用一些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查阅文献资料和学习新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讨论和辩论,主动探索解决之法。教学过程的重点是创造一个环境去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增强他们的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强调的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知识与结果。

一、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初步的数学建模知识。

中学数学建模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为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时将数学建模中最基本的过程教给学生:利用现行的数学教材,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典型的数学模型。如函数模型、不等式模型、数列模型、几何模型、三角模型、方程模型等。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一些不大复杂的应用问题,带着学生一起来完成数学化的过程,给学生一些数学应用和数学建模的初步体验。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数学建模意识。

学生的应用意识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

二是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他的身边。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数学建模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应努力保持自己的"好奇心",开通自己的"问题源",储备相关知识.这一过程也可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进来,使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后自我探究.

将数学建模思想引入数学课堂要结合实际,这是关键.学生在课堂中解决的实际问题即建模材料必须经过一定的加工,否则有可能过于复杂,有些问题的数学结论可能偏离生活实际太多,也很正常.

数学课堂中的建模能力必须与相应的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同时还应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建模过程)加深对相应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其次,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数学教学和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中,介绍知识的来龙去脉时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例如,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等量关系和不等量关系"以及"变量间的函数对应关系"、"变相间的非确切的相关关系"、"事物发生的可预测性,可能性大小"等,这些正是数学中引入"方程"、"不等式"、"函数""变量间的线性相关"、"概率"的实际背景。另外锻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周围世界出现的数学现象。数学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它能够准确、清楚、间接地刻画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应让学生养成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习惯。

三、在教学中注意联系相关学科加以运用

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应该重视选用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美学等知识相结合的跨学科问题和大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如投资买卖、银行储蓄、测量、乘车、运动等方面)的数学问题,从其它学科中选择应用题,通过构建模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该学科难题的能力。例如,高中生物学科以描述性的语言为主,有的学生往往以为学好生物学是与数学没有关系的。他们尚未树立理科意识,缺乏理科思维。比如:他们不会用数学上的排列与组合来分析减数分裂过程配子的基因组成;也不会用数学上的概率的相加、相乘原理来解决一些遗传病机率的计算等等。这些需要教师在平时相应的课堂内容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其它学科的呼应,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其它学科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建模意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又例如教了正弦函数后,可引导学生用模型函数写出物理中振动图象或交流图象的数学表达式。

建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观察、分析、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学生多方面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让学生体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数学建模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的不同之处是它更侧重于非数学领域需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的问题.数学建模的能力是伴随着数学建模的学习和数学建模的能力逐渐形成的,是伴随着对数学理解和感悟的加深,数学意识的增强、综合知识的拓宽逐渐提高的.不是懂数学就会建模,也不可能抛出个实际问题,搞一次建模活动即一蹴而就,更不能不切实际地指望在高三毕业前紧张的教学期间将数学一网打尽.而是在数学建模的教学上应该从高一抓起,从平时的教学抓起,从新教材的各个模块抓起.

最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中学数学教师应首先需要提高自己的建模意识。中学数学教师除需要了解数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动态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一些新的数学建模理论,并且努力钻研如何把中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学教师只有通过对数学建模的系统学习和研究,才能准确地的把握数学建模问题的深度和难度,更好地推动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第6篇:数学建模的实际应用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建模教学

1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的意义

1.1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目前国际数学界普遍赞同通过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和在数学教学中推广使用现代化技术来推动数学教育改革。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都十分重视数学建模教学,把数学建模活动从大学生向中学生转移是近年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我国的数学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数学与实际、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要大力加强。我国普通高中新的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要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能初步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这些要求不仅符合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知道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和结论,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处理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而数学建模通过”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求解数学模型,回到现实中进行检验,必要时修改模型使之更切合实际,这一过程,促使学生围绕实际问题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整理加工、获取新知识,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能力。数学建模将各种知识综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必备手段之一,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因此有计划地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2开展数学建模的必要性。数学建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不怕吃苦、敢于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培养自律、团结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具体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建模比较感兴趣,并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他们对于数学及其他课程的学习。有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依靠数学,平时做的题都是理论性较强,实际性较弱的题,都是在理想化状态下进行讨论,而数学建模问题贴近生活,充满趣味性。数学建模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进行分析、推理、证明和计算的能力;用数学语言表达实际问题及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表达数学结果的能力;应用计算机及相应数学软件的能力;独立查找文献,自学的能力,组织、协调、管理的能力;创造力、想象力、联想力和洞察力。

2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基本理念

2.1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2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3以数学建模为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会团结协作,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相互合作的工作能力。

2.4以数学建模方法为载体,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3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一些设想

3.1在教学中传授初步的数学建模知识。进行数学建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因此,根据数学建模的过程,在教学时将数学建模中最基本的过程教给学生。

3.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必须首先通过观察分析,提练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再把数学模型纳入某知识系统去处理,这不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抽象能力,而且要有相当的观察、分析、综合类比能力。学生的这种能力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把数学建模意识贯穿在教学始终,也就是要不断的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我们熟悉的数学模型,进而达到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数学建模意识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经常渗透数学建模意识,学生可以从各类大量的建模问题中逐步领悟到数学建模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去研究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的能力。

第7篇:数学建模的实际应用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普及,使得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实际问题之中。数学模型主要是使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学是人们掌握和使用数学模型这个工具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的基础。没有广博的数学力学知识,严格的数学力学思维训练,是很难使用数学力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数学模型是连接实际问题和数学理论的中间桥梁。

数学模型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科学方法,它通过抽象和简化,使用数学语言对现实问题进行简化,以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所研究的对象。数学模型不是对于现实系统的简单模拟,它是人们用以认识显示系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数学模型是对现实对象信息进行提炼、分析、归纳、翻译的结果,它使用数学语言精确地表达了对象的内在特性,然后采用恰当的数学方法求解,通过数学上的演绎推理和分析求解,进而对现实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最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之目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步必须要面对实际问题中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现象,从中抽象出恰当的数学关系,用数学符号和语言把这个数学关系描述为数学公式,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不但增强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奉献意识,更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国,创办于1992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每年一届,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2013年,来自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区)及新加坡、印度和马来西亚的1326所院校、23339个队(其中本科组19892队、专科组3447队)、70000多名大学生报名参加本项竞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统的数学教学已经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数学建模教学课程的创设也就成为高等学校改革的突破口。通过何种手段实施数学建模思想,采取何种数学建模教育来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也就成为高校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建模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数学模型的分类

数学模型的分类繁多,但是按人们对事物发展过程的了解程度可以分为:

白箱模型,指那些内部规律比较清楚的模型。如:力学、热学、电学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问题。

灰箱模型,指那些内部规律尚不十分清楚,在建立和改善模型方面都还不同程度地有许多工作要做的问题。如:气象学、生态学、经济学等领域的模型。

黑箱模型,指一些其内部规律还很少为人们所知的现象。如: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问题。但由于因素众多、关系复杂,也可简化为灰箱模型来研究。

二、数学建模的过程

一般说来,建立一个能够反映现实问题的数学模型必须经历几个过程(图1):

第一,建立模型的准备,在建模前首先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来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知识。根据题目的要求,明确其实际意义,有目的地收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尽量弄清研究对象的特点,用数学思路贯穿问题的全过程,初步确定用何种数学工具建立哪一类数学模型;

第二,模型假设,这是建模的关键一步。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目的,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以及本质,忽略次要因素。对研究问题做出必要的、合理的假设,从中将实际问题抽象并简化出一个简单化的数学问题;

第三,模型构成,分析处理已有的数据和资料等,在已做假设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选用合理的数学语言、符号、图形并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来描述研究对象。所采用的数学工具要尽量简单,其模型也一定可行,能够方便地用数学工具求解;

第四,模型求解,所建立的模型必须是可行的,根据不同的数学模型要用到相应的数学方法来求解其结果,即能够使用数学工具(Fortran,Matlab,C++等),对模型进行求解(解析解或近似解);

第五,模型分析,对模型求解的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误差分析,统计分析,灵敏度分析和稳定性分析等),分析模型中各个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需要根据所得结果给出数学式的预测和最优决策、控制等,指出结果的实际意义和模型的适用范围等;

第六,模型验证,将模型分析的结果运用懂时间问题的解决中并和实际情况比较,用时间的现象和数据来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实用性、可靠性和准确性等。如果求解结果为数值解,还要同时考虑所得到的误差应该在实际问题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若比较相互吻合,说明模型是合理正确的。反之,则说明模型是失败的,问题可能出在假设上,此时应根据检验的情况对假设进行不断的修改并完善数学模型,重新求解进行分析,知道分析结果和实际情况符合,并且可以满足精度要求,则认为模型可行,便可以进行模型的应用和推广。另外,一个正确的模型不但可以解释已知现象,而且还可以预测一些未知情况;

第七,模型应用,将验证正确的数学模型进一步推广到一些实际领域内,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从而对实际工作进行指导,最终产生经济效益。

图1

可见,完整的数学建模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建模过程中,就要把本质的东西及其关系反映进去,要真实地、系统地、完整地、形象地反映客观现象,若结果不理想,还得修改模型,重复上述过程,以期达到理想的结果。要想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数学模型,就必须熟悉并掌握一些建模的方法。

三、数学建模教学的改革

数学建模教学在高等学校实现素质教育及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对加强学生知识,技能、能力、创新和综合素质培养这一中心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外的一些院校对数学建模教学的环节非常重视。然而,我国的数学建模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我校的数学建模教学为例,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学方式单一,往往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先把板书写好,然后按照固定的模式一步一步操作下去,台下学生快速地记笔记,课后按部就班地完成作业。这样就导致有的学生虽然可以完成作业,但是不能够真正地理解数学建模的原理,不会将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从而难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 题。第二,教学内容陈旧,始终处于停滞状态,局限于书本上的例题,这些例题往往和时展相脱节,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相应的社会发展要求。第三,数学建模课程缺乏时代性,学校没有形成对应的管理机制去监督数学建模教学的改革,现有的教学缺乏针对性,没有达到与时俱进。甚至,有的高校教学内容沿用了几年甚至十几年一成不变的教学大纲,以至于学生后来工作后无法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满足自己的工作需要,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针对以上数学建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革创新:

(一)传授模式的改变

数学建模是一个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改变教师一人讲授的传统方式,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既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载体,又是整个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期间老师可以将该讲授内容以录像、动画和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讲授并且启发提问的方式,便于学生思考、提问和讨论、从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建模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此时老师和学生必须进行实际背景调查,每个学生都应该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便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课堂上还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没有一个数学模型可以完全解决实际问题。反之,同样的一个问题也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基于假设的不同就会有这样那样的数学模型,教师和学生应该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力争有一个满意的解答。

(二)传授内容的改革

数学模型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优先关注那些教学插件的典型性和案例背景的实用性、前沿性和数学方法的综合性的例题。内容上,应该尽力精选一些实际应用的例题进行建模教学示范,所选的数学模型不但要密切联系生活,更要和本专业课程紧密结合。通过展示这些例题的建模过程,不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于数学建模原理的理解,还应该使学生明白如何将本专业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转换为理论问题,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引入数学软件, 开设数学实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空前发展,对于数学模型的求解完全可以借助于一些数学软件来快速实现。这就要求在大学课堂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建模原理之外,更应该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利用数学工具(C语言,Matlab,Maple,Mathematica,Gauss,Xmath等)来计算和解决比较复杂的科学问题。因此,必须开设相对应的课程以普及和介绍数学软件的各种运算和图形处理功能,同时还根据专业情况利用各个软件现有的工具箱来简化建模过程和扩充符合计算功能和仿真功能。在此基础之上,把数学工具软件应用到现有的数学建模教学中,可以提高数学建模的效率和质量,丰富了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手段。

四、结语

目前,欧美国家的一些学校和教师早已经把数学建模实验课运用到实际中,切实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培养了一大批能为社会作贡献的科学家。作为发展中的国家,我们更应该重视数学建模教学质量的提高,切实实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教育模式。然而,数学建模教学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扬长避短,抛弃陈旧观念,为高等学校的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晓莉.数学建模的教学与实践[J].铁道师院学报,2002,(2).

[2] 陈国华,黄勇,江惠民.数学建模与素质教育[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3,(33):110-112.

[3] 冯永明,张启凡,刘凤文.中学数学建模的教学构想与实践[J].数学通讯,2000,(7):56-57.

第8篇:数学建模的实际应用范文

摘 要: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有利于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分析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

关键词: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数学应用

新课标中提出,运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是初中数学学习的全新方法,为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提供大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一、数学建模内涵及其意义

数学建模是通过对实际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概括、简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使用数学工具,列出具体运算式子并进行求解,从而使实际问题得到解决。数学建模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对问题进行分析简化、建立模型、解答数学问题、检验答案等。初中阶段数学建模的方式主要有:方程模型、不等式模型、函数模型、几何模型等。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能让学生深入掌握数学知识,较好地学会数学的基本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建模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首先要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步骤。

1.分析实际问题,为建模做准备。首先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从题目中了解已知条件,并对题目包含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使用数学模型要解决的问题。

2.简化实际问题,假设数学模型。对实际问题进行一定的简化,再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建模的目的,对模型进行假设,找出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和主要变量。

3.利用恰当工具,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建立恰当的数学式子,建立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式,以此完成数学模型的建立。

4.解答数学问题,找出问题答案。通过对模型中的数学问题进行解答,找出实际问题的答案。

5.还原实际问题,从而使问题解决。通过把已经解决的数学问题还原成实际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6.根据实际意义,确定答案取舍。对于数学问题的答案,要根据实际意义来决定答案的取舍,从而使解答的数学结论有实际

意义。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模型应用

(一)不等式模型的应用

例1.某企业库存现有A材料360 kg,B材料290 kg,打算使用A、B两种材料制作M、N两种产品共50件。生产一件M产品需使用A材料9 kg、B材料3 kg,生产一件N产品需要使用A材料4 kg、B材料10 kg,如果要生产M、N产品50件,请设计几种方案。

解析:假设生产M产品x件,则生产N产品件数为(50-x)

通过解方程得出M产品和N产品件数。x只能取30、31、32这三个数,而50-x只能取20、19、18这三个数。因此,有三个方案,方案一:生产M产品30件,N产品20件;方案二:生产M产品31件,N产品19件;方案三:生产M产品32件,N产品18件。

在本例中,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模型,通过求解不等式,使问题得到解决。

(二)函数模型的应用

例2.让学生根据手机上网流量与费用来建立数学模型,选择适合的套餐。某移动运营商上网有两种套餐可选:第一种是每月20元、200 M流量;第二种是每月35元、500 M流量。如超过套餐流量后,则按每100 K流量0.02元收费。问:某同学每月上网需 要400 M流量,选哪种套餐更合算?

解析:建立手机收费y(元)与流量x(M)数学函数模型。套餐一函数模型:当x≤200时,y=20;当x>200时,y=20+0.2(x-200);套餐二函数模型:当x≤500时,y=35;当x>500时,y=35+0.2(x-500)。根据函数模型,当某同学每月上网流量为400 M,通过计算得出套餐一的费用是60元,套餐二的费用是35元。显然套餐二更合算。本例的数学模型是y=ax+b的一次函数。

(三)几何模型的应用

例3如图.在一条河上有一座拱形大桥,桥的跨度为37.4米,拱高是7.2米,如果一条10米宽的货船要从桥下通过,求:该条船所装货物最高不能超过几米?

解析:几何在工程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在航海、测量、建筑、道路桥梁设计等方面经常涉及一定图形的性质,需要建立“几何”模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此题可运用垂径定理得到:根据勾股定理可得:R=27.9米,继续运用勾股定理,所以,该船所装货物最高不超过6.7米。

本}的解答主要运用了“圆”这个几何模型。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还可以运用表格、图象来建构数学模型,还可以跨学科运用数学公式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以此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和建模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数学建模的实际应用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建模 可行性分析 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25-0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更多地注重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不断地教授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渗透到数学实际中,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思维习惯,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在数学建模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1 数学建模思想的概念

数学建模思想,是指对现实实际中的问题抽象成一定的数学理论,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找到实际量与数学理论量之间的各种关系,并应用数学概念、定理及性质解决数学模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惊喜地发现除了基本的数学知识教学外,还有“实践与应用”这一模块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数学符号概念、数学空间思维能力以及数学应用能力和推理能力,要更好地实践这一模块就必须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建模思想,开展建模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可行性分析

在高等教育中,常常见到各种类型的数学建模比赛和数学建模活动,大学生本身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用能力,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小学数学中推广数学建模难免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认知水平、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因素,这就涉及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可行性。

2.1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分析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正处于感性认知高于理性认识的阶段,因此要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渗透数学建模思想要考虑到数学问题的难度,不能太过抽象,也不能太过复杂,尽量使用简单而直观的生活实际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和感知。

2.2小学生认知水平分析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基本上能够分清楚知识的结构,也初步形成了数学建模的认知萌芽。尽管如此,小学生的建模能力还未系统地形成,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善于寻找合理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形成系统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2.3小学生生活习惯分析

小学生的生活习惯决定了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生活背景,不能一味地将不符合小学生生活领域内的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3 如何在小学生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3.1利用课堂时间,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思想

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阶段要设置一定的数学情境,在授课阶段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小学生机会去感知数学建模思想,启发学生去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长此坚持,就能够养成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的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例如,教师利用十分钟时间给学生布置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运用何种想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不断地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维能力。

3.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如果能够将小学生已有的生活习惯和生活实际引入数学课堂,借助生活习俗来建立数学模型,小学生会感知到数学的强大作用与实际应用,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例如在讲授长方形的面积求解的知识时,引入这样的问题:生活中家里装修要铺地,我们该如何计算地板的面积呢?通过引导帮助学生认识要解决这一实际问题,还需要运用求解长方形面积的数学知识,进而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

3.3参加课外活动,拓宽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运用的领域

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参与一定的课外活动,既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够创设发现数学模型的机会,在实际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中,教会学生遇到问题学会运用数学建模思想来解决,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业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工厂、商店、菜市场等生活场所,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建立数学模型去解决;也可以定期举办小学生数学建模成果展示活动,鼓励小学生将自己运用数学思维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分享给大家,增强学生数学建模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深入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是一个长久而缓慢的过程,需要学校、家长、教师以及学生的积极主动配合。本文通过阐述数学建模思想的概念、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可行性分析、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方法三方面的论述讨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希望本文能为同行们带来帮助,为小学数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彭保荣,温小军,罗云桂.谈社会转型背景下数学建模思想的合理定位[J].教育与职业,2007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