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

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精选(九篇)

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1篇: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不同性别大学生

Study of Social Support Factors Influencing Mental Health of Different Sexual College Students. Tang Ying. 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59,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Social Support factors influencing Mental Health of different sexual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480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Social Support Scale and 'Social Support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ental Health' questionnaire. Results ①In subjective support and utilization of support, schoolgirl had higher sores than schoolboy. ②Besides the questions in SSRS, obtaining information and actualizing self-pride also influenced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③The Social Support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Mental Health of different sexual College Students were different. Conclusion Different sexual College Students are different in Social Support status and Social Support factors, actualizing self-pride and confidence to future have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schoolboy, family Supports and the feel of vesting in school have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schoolgirl.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Social support; Different sexual College Students

“社会支持”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指建立在社会网络结构上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的主观和客观的影响力。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社会压力情境下,那些受到来自伴侣、朋友或家人较多心理或物质支持的人,比受到较少支持的人身心更为健康[1]。

社会支持大致可分为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2种。现在广为使用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就是据此制定。但随着社会支持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这种简单划分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近年来国内学者更倾向于将社会支持划分为情感支持(如向身处困境的人们给予情感安慰)、物质支持(物资、金钱服务和其他形式的亲社会)、信息支持(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指导)及自尊支持(有满足自尊需要的支持,有利于提高个体自我价值感的言语或行为)4种[2]。

大学时代正是大学生心理和人格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而不良身心问题的发生率也较高,如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冲突等[3]。已有的研究证明了社会支持存在性别差异。为排除性别干扰,本文以不同性别分层,按更新更全的4维分类法,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因素进行分析。从不同性别的角度,探讨各种社会支持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和帮助,对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高校1~4年级4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剔除各种不完整答卷后,实际有效问卷450份,其中男生228人,女生222人。

1.2 方法 (1)采用肖水源[4]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等3个维度以及社会支持总分。(2)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主要基于物质支持(客观支持)和情感支持(主观支持)两个维度来衡量,在SSRS的基础上,我们采用Delph法从信息支持、陪伴支持这两方面对SSRS中的问题进行了补充,使之更加全面有效,适用于大学生这个社会团体。并增加了自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问题,制定出“社会支持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调查问卷。采用在教室集中测试方式,由组织者统一讲解方法,由调查对象当场独立完成。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 果

2.1 不同性别大学生社会支持程度的比较 见表1。分析显示,女生所获得的主观支持稍高于男生(P

2.2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其他社会支持因素 见表2。除了SSRS中列出的问题,信息获取和自尊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均有显著影响(P

2.3 影响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社会支持因素 见表3。为排除性别的干扰,我们按不同性别进行分层,通过逐步回归法,使用累加logit回归模型从4个维度的多种社会支持因素中找出影响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影响男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因素主要有:经济支持、团体参与、信息获取、自尊实现、文化氛围、对前途的信心、朋友的数量。可见,除了SSRS中列出的经济支持、团体参与、朋友的数量等社会支持因素,信息获取、自尊实现、文化氛围、对前途的信心也显著影响到大学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女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因素主要有:经济支持、安慰的获取、信息获取、文化氛围、家庭成员的支持、在学校有无归属感。可见,除了SSRS中列出的经济支持、安慰的获取、家庭成员的支持等社会支持因素,信息获取、文化氛围、在学校有无归属感也显著影响到大学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除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中列出的社会支持因素外,信息获取、自尊实现、文化氛围、对前途的信心、在学校有无归属感这些因素也显著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因素越多,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反之则相反。研究认为,社会支持一方面为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即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5]。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不同,在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方面女生都高于男生。这可能是因为女孩的依赖性要强一些,与同伴较易形成亲密的关系,更愿意积极主动的利用他人提供的支持。另外,不同性别大学生受社会支持因素的影响也不同,男生的心理健康更易受到自尊实现、对前途信心的影响,女生的心理健康更易受到家庭成员的支持、在学校有无归属感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传统社会观念中的男、女角色期望不同,人们总是期望男性更加自立,而对女性这方面的要求相对较少。因而,男女生受社会支持因素影响上的差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性别间的社会心理差异有关[6]。

因此,对于大学男生,要多举办就业方面的培训和讲座,多为他们提供实现自我价值、展现自身才华的机会,增强他们对将来的信心;对于大学女生,老师要多关怀她们,培养她们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让她们在学校中也有“大家庭”的温暖感和归属感。此外,还应增加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改善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等,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支持去预防心理疾患,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4 参考文献

[1]王海萍.从社会支持理论谈优化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14(4):53-55

[2]程虹娟,张春和,龚永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1):88-91

[3]刘美涓,余华.大学生SCL-90测试结果的研究.心理科学,1995,18(5):295-298

[4]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42-46

[5]Goyne JC, Downey GS. 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coping process. Ann Rev Psychol, 1991,42:401-426

第2篇: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小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有直接联系。遗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受个体神经系统类型的特点的影响。例如,高级神经活动强而不平衡的典型胆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冲动、暴躁、易怒等心理障碍;高级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的典型抑郁质的学生,容易发生孤独、焦虑、自卑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二)生理因素

1.生理疾病或机能障碍

儿童时期曾经患过的某些传染性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肺炎、病毒性感冒等病,会对脑神经组织造成严重伤害,从而引起某些心理障碍。

2.身体发育

首先,身体发育影响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儿童的智力水平与脑发育成熟状况密切相关。在小学阶段,正是由于儿童神经系统的结构基本发育完善,接近成人,才使得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性过渡成为可能。其次,身体发育影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身体发育良好的小学生,在与他人展开社会交往时往往容易获得积极的评价,从而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而身体发育不良,甚至出现异常的小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可能更多地获得有意或无意的负面评价,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再次,身体发育还会影响儿童个性的发展。个子矮小、协调性差、体质相对较弱的小学生,倾向于表现出胆怯、消极和焦虑的个性。而身体健壮、精力充沛的小学生,则往往表现出喜欢自我表现、富有创造性、健谈等人格特征。此外,体质强健的儿童,父母往往会给其更多的独立空间,因此更容易形成乐观开朗、生气勃勃的个性特征;而体弱多病的儿童,父母往往会对其倍加呵护,再加上生病的痛苦体验,较易形成依赖性强、谨小慎微的个性特点。此外,生理成熟也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二、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的影响在减弱,但是儿童时期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影响却是一生都无法消除的。家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稳定状况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离婚问题是当代儿童面临的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问题。

(二)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即指家庭的环境气氛和情调。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小学生活泼、开朗、诚实、谦逊、合群、求知欲及好奇心强;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

(三)教养方式

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上,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是促发子女产生神经症的危险因素之一。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在行为问题学生中教育方式为民主的和尊重孩子的情况均显著低于无行为问题学生。

三、社会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诱发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人口、住房、环境、交通、治安、人均生活水平、休闲娱乐方式等多个方面。小学生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必然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一定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

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状况是决定一个人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的基础。当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竞争加剧、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变革频繁、不稳定因素增多(如下岗、离异)、生活压力增大等原因,加上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社会治安、就业现状、社会保障等问题,造成人们精神压力更大,挫折感增多,不平衡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安全感水平下降,这一切都增加了人们的焦虑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人的情绪会对小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导致其情绪不稳定、迷惘焦虑。甚至有极少数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对自己未来的升学、就业、择业前途感到了悲观无望。

(二)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伴随着网络、电视成长起来的小学生来说,上网、看电视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除了正面、积极的作用外,传媒中一些暴力、色情、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内容的传播、渲染,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和价值观的发展也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引起模仿或成为罪错的直接诱因。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沉溺于网吧、迷恋于网上游戏或在聊天室里跨越时空的“谈心”,出现了“网络综合症”这一新的身心障碍,已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

(三)社区环境

第3篇: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

一、新课改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从这一点来说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方面。

(一)理论意义

杜威曾说:“学校应该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生物学这三种基本科学的基础上。”可见,心理学知识对于学校教学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愈来愈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人们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了一些认识。对于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家教育部及各级行政部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教育部在2002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德育工作要具有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培养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的寻求帮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减少或避免各种不利的影响因素。为此,教师不再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更应成为一名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责任的心理辅导员。

(二)现实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社会变革也相继而来。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急剧地发生变化,导致许多独生子女不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只是一味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给学生带来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小学生心理问题通常是在心理成熟和人格完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普遍性、不确定性和暂时性,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可以凭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调节。但是,由于导致心理问题的因素的复杂性,孩子凭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无法进行自我调节,这时如得不到他人的疏导,极易产生情感偏差、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

外界环境和内在心理交互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其中个体的心理素质及发展水平是主导成分,学校、社会与家庭在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外部因素

1.家庭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外部因素中占主要成分。因为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的文化经济背景、自然结构和教养方式都极大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如由于一些原因造成的家庭主要成员缺失,会使子女缺少爱的温暖,许多心理疾病会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如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等。

2.学校影响。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对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系统地发挥主导作用。生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学习生活方面的态度都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最近网上盛传的几起教师虐待学生的案例,这种情况的发生无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少学生因为这而产生偏激自卑的心理。

3.社会影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仅有学校和家庭,社会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表明: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地位、风俗习惯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它影响着个人的心理和意识,调节个人的行为。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确立,可塑性强,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人与人之间在生活、学习、劳动和日常交往中的相应的道德关系,是他们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社会环境本身的复杂性,一个孩子在社会生活中不仅受到先进道德意识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有可能受到没落道德意识和社会风气的侵蚀。

(二) 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纷繁复杂,最为典型的体现在:意志力及自控力差、情绪不稳定、认知不成熟等方面。

1.意志力及自控力差。小学生的自制性、坚持性和自觉性等都处在成长期,自我控制能力尚不完善,因此,容易做出一些异常的行为,而产生某些心理障碍,如品德不良、多动症等。

2.情绪不稳定。小学生的情绪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的特征。这就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或是人际交往中极易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如有个单亲家庭的学生,跟随母亲生活,母亲对其严格要求,父亲偶尔来看他时总要带些玩具。一次,该生将父亲买的陀螺带到学校,课堂上玩起陀螺,被教师没收了。原本善良、性格温和的学生没有告诉妈妈,也没有向教师要回陀螺,却在玩具被收的日子里脾气暴躁,连作业也不愿完成。情绪多变、无常,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3.认知不成熟。由于小学生的神经系统比较脆弱,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容易导致片面的认知。

三、新课改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可以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从而促使其身心和谐发展。

1.有效地落实新课改理念,减轻学生的负担。当今由于名目繁多的学前班、培训班,使小学生失去了很多自由的时间。小学生大都在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学习,例如:为了老师的表扬、为了奖品、为了家长的面子而努力,达到目标的快乐,达不到目标的痛苦,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因此,班主任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发展空间,减轻学习负担,应和学生的心理共振,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2.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教师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可以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应该从学科教学中发掘出与心理教学有关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心灵。如进行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理想的风筝》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学生联系他们自己的生活进行实际的思考:我们身边也有一些像刘老师一样的残疾人,他们是怎么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呢?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积极乐观、顽强执著是多么重要,领会心态决定一切,并让学生学出他们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这些来引导学生如何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

3.家校配合,双管齐下。通过听课、观摩等面向家长的开放活动,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向学生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和家长携手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第4篇: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健康教育;内部心理环境

新时期的我国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即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特别提出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在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诸要素中对于学生的健康教育和学校的内部心理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那么,如何看待这两方面的影响力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校园内部心理环境的含义

从广义上来说,校园内部心理环境是指我们的学生生活、学习的社会环境,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而从狭义上来说,它是指学生所在学校的环境,主要是包括学校内部对大多数成员都发生影响的传统、风气、人际关系气氛以及任务目标的明晰性等,即校内心理环境,它具有特殊性,即不是单指物质环境,也不单纯指成员个体对环境的心理感知,其实质是一种能动的气氛环境。它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学生健康教育和校园内部心理环境的关系

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受十分复杂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因素之间又构成了多层次、多方位、相互交叠的影响。学生的健康教育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是有其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会随着学生个体年龄和学段的增长日益明显,从而表现出在同一心理环境下,学生的健康教育既表现出一定的共通性特征又有个体的差异性,这种特性对学校内部心理环境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正一步步融入世界,社会的巨大变化也给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内部心理环境更加复杂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并改变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组合形态,生成了日益激烈、内容丰富的竞争环境。对外开放,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形式;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使传媒环境、虚拟环境对人们身心的影响凸现出来。基础教育的社会化,正在改变着学校传统的教育交往形式,扩大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文化交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也影响着校园内部心理环境。由此,新的教育理念下的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因素与传统教育下的内部心理环境因素以及现代社会的环境因素相互衔接、交互影响,从而使现念与历史传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学校传统文化交汇在一个现实平台上,构成了一幅纷繁复杂的现代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图景。

(二)在内部心理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学生的健康教育空间得到了扩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不仅延伸了自己的五官和四肢,也延伸了大脑。国际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日益广泛地影响着学生,使学生越来越摆脱了对自然空间的依赖,发展和拓展了社会空间。基础教育的社会化改革,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为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形成新的社会关系提供了可能。学生在活动空间上的扩展和在社会关系上丰富的过程,也是学生健康教育空间的扩展过程。随着学生健康教育空间的扩展,在影响学生健康意识、态度、行为等因素中,健康教育与校园内部心理环境的影响更加交错,让人难于区分。

(三)内部心理环境作用的强化向学生健康教育提出了挑战

内部心理环境作用的强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影响性。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接触环境的多元性,使得各种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因素的作用不像生物因素那样有明显的特异性,诸多环境因素造成的影响具有很大的重叠性。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因素作为刺激源,它很少是一次击中,其作用主要是通过缓慢逐步积累发生的,是潜移默化的。这就使得本来难以显示其特异性的内部心理环境的刺激作用更无特异性了。第二是恒常性与积累性。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广泛存在于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对学生产生稠密和持久的作用,即作用的恒久性。校园内部心理环境作用的积累性是指环境以一定的时序作用于学生个体,可以形成应答累加、健康效应累加等作用,即环境作用的积累性。第三是交互作用。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对学生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交互的方式进行的,是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形式的共同作用。另一方面是通过内容和功能的交互而发挥作用。内部心理环境因素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意识、态度及行为,也可以作为其他环境因素的中介,或以其他环境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

总之,社会的不断发展给我们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学校既要关注教书也要关注育人,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马国义、张庆春、崔建强,《社会心理环境与少年运动员成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3):87-90

2.张梦,《论高等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及其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4

3.姜艺、李晓锋,《中国需要健康教育———兼论健康教育的全面观》[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

4.卢文玉、孙百忍,《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8

5.王皋华,《体育新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第5篇: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人格;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环境下较为常见的健康问题,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导致大多数人们出现异于常人的表现[1]。随着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的增加,很多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出现焦虑和烦躁的心理,长此以往,该部分人心理健康问题会愈加严重,甚至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心理健康问题与社会心理学的相关概念结合进行研究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研究心理健康问题时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加入可有效保障研究的有效性,说明探究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是指研究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受到个人和社会因素思想、行为和情感的制约,例如较为普遍的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抑制和社会促进等;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群体本身具有的心理特征,例如群体的凝聚力和群体决策等,这些都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中较为边缘化的一门学科,两种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科导致学习人格和社会心理学的学生在初始阶段就要确定较为明确的研究方向,在研究具体的心理问题时使用不同方向的研究方法以保障全方位的分析心理健康问题[2]。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2.1自我决定理论与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来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在研究的过程中与人格和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有效结合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是现代社会人们较为常见出现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对人们的社会影响力造成伤害,不利于人们在社会上健康顺利的发展,笔者通过将自我决定理论与心理健康问题结合进行研究,希望解决当今社会人们存在的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需要可直接反映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决定个人的有效发展,心理需要理论中涉及的归属性、能力性和自主性是直接决定心理健康的因素,社会上的很多人们为了可以满足自身的归属性、能力性和自主性,使用相应的策略并努力朝向具有这几种属性的生活前进,但是人们处于社会生活环境下,很多不利于满足心理需要的问题出现,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基本需要的满足是人们获得发展的基础,只有自身的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才会促使人们向前方前进并努力实现相应的目标,相反,人们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促使人们走向较为负面和具有消极心理的方向发展,产生心理性的功能障碍,对人们未来的发展和进步具有严重的抑制作用。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心理需要对人们幸福感、活力和抑郁程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心理需要满足程度较高的人们幸福感指数、活力较高且抑郁程度较小,心理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的人们生活中所携带的幸福感指数、活力较低且抑郁程度较高,充分说明了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对人们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心理需要作为自我决定理论中较为重要的因素,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在研究自我决定理论中的相关问题时,使用适当的理论分析并设置相应的策略可解决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说明了自我决定理论可有效分析和解决人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第6篇: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体育心理 健康教育 功能

一、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小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群体,他们的身心发展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相对来说缺乏相应的自我调节和自我认同能力,因而很容易受到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使研究迅速向纵深方向发展,中、小学生目前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焦虑问题

焦虑是指个人预料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将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通常表现为紧张不安、忧虑、烦恼、害怕或恐惧,可能伴随全身出汗、颤抖、心跳加快等生理上的症状。学习焦虑是学生由于内心某种矛盾而产生的不安或不愉快的心理反映,它是学生群体中一种特定的紧张状态。

2.人际交往障碍问题

人际交往障碍,主要指在人际交往中焦躁不安,对人焦虑,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被人说了什么总想不开,无所适从。障碍性过强的学生往往没有魄力,缺乏组织能力,搞不好人际关系。这种倾向在当今中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

3.挫折忍耐问题

小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和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但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4.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指的是人在面对变化了的环境后,产生的焦虑、不安与不适应的生理与心理状态。包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障碍两种。适应障碍主要表现为一种逃避与自我保护状态,适应障碍严重影响了孩子的生存能力。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首先,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社会观念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间接的影响。可以说,社会观念直接影响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取向,目前社会上唯学历是举的用才取向是导致学生学业压力过重的主要原因。另外,学生的社会交往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直接的影响,学生在学校中的同伴交往,以及校外交往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家庭因素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对孩子过分保护,在许多事情上包办代替,养成他们依赖性强、任性固执的个性,使他们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抗挫折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化又导致家长对孩子产生过高期望,希望孩子不仅在学业成绩上有突出表现,还应具备一定的艺术特长,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其结果给孩子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

其次,来自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担负着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任,但是学校教育也会产生一定的负向功能,从而不但不会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反而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最后,学生的个体因素个体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四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学校教育因素。

二、我国学校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一)体育运动对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

人的发展是身心两个方面的同步发展,身、心发展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体育运动在促进人身体发展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力。身体发展是心理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心理状态来自于大脑这个物质实体,心理健康首先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可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体育运动可以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使学生认识自我。

(二)学校体育对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校体育具有活动的动态性、身体活动的实践性、组织操作的复杂性、人际交往的频繁性、心理体验的复合性等特点,使学校体育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排除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具有其它教育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

1.学校体育有益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2.学校体育有益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3.学校体育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发展

4.学校体育有益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依靠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更多地应在各科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校体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体育活动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并通过运动项目对学生提出身体和心理上的挑战,促进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学校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和摸索,笔者有理由期待我们会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2]胡春明.试论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6).

[3]陈峰.试论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J].第20卷.湖北体育科技,2001.9,(3).

第7篇: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预防和减少;中学生;心理健康

最近几年,有关中学生心理不健康导致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且在中学生中心理发病几率已经上升到中学生总数的25%,严峻的现实开始提醒大家,作为中学生不仅要重视自己的文化课学习情况,更要时刻调整自己的心理健康,若发现自己有不良思想或者出现心理疾病以后,需要及时的找到教师和家长,进而疏导,不要自己进行处理,或者憋在心理不去与家长和教师沟通,最终的结果只能越来越糟。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中学生自身原因

处于中学阶段的我们处于半独立和半依赖的成长时期,所以在很多事情上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且有着极为特殊的心理矛盾,甚至有着成人难以理解的苦恼。但是我们处于这一特殊时期,有时候内心深处有着很多矛盾心理,而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的时候,是不愿意与人进行交流,而将苦闷全部放在心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感觉十分孤独和寂寞,这是诱发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1]。

(二)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主要构成要素,对人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素质品质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甚至对我们的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不良的家庭环境或者家庭教育,或者父母行为不端均不能给子女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部分家庭出现婚变或者离异的也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另外,隔代教育,会养成孩子任性、骄纵的性格,进而让孩子与群体格格不入,所以家庭成为了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2]。

(三)社会因素直接影响

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持续攀升,一个人在各个方面均应有所提升,中学生更不能例外,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健康的心理。但部分中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了心理问题,虽然在学校能接受正面教育,但是社会上的各类思潮涌入,会玷污中学生的思想,特别学校纯洁的教育也复杂的社会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让学生陷入到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界中,部分中学生的情绪开始出现波动,此刻心理开始不健康。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与减少

(一)创建良好环境

社会是一个广阔的教育空间,社会环境的好坏对于中学生的成长以及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社会各界应当重视中学生成长的环境,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到社会环境的构建上,给予中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让中学生能够在健康、向上的环境当中更加健康地成长。同时,应当积极打击不良娱乐场所以及相关设置,对影响恶劣的社会现象给予积极的打击,让社会风气能够更加健康,为中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大的帮助和积极、正面的影响。

(二)提高学校教育能力,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的生活当中,有非常大的一部分时间都处于学校当中,学校不仅要为中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同时也应当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上开展积极的教育工作。应当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更多的关心,给予其良好地成长环境。

(1)学校应当重视心理健康相关课程的开展和建设。学校应当尽最大能力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让学生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得到专业的、正确的辅导,从而确保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学校应当建立详细的学生心理档案,对学生的变化以及成长进行跟踪,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心理辅导课程,通过与心理教师的沟通,能了解自己的不良心理倾向,并对其进行调整,使自己的思想向着好的方向发展。(2)开展丰富、健康的校园活动,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校园生活氛围。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文体活动的方式,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接受正确地引导,学会团队合作,在集体生活的当中形成健康、乐观的性格,磨炼学生的意志,作为学生则能够接触到更多的风雨,在健康的集体生活的当中茁壮成长。(3)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其言行举止都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端正自己的言行,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更加科学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现代社会的发展十分迅速,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学习,紧随时代步伐,快速提高自身能力,让自身素质能够与时代要求相匹配,能够给予学生更加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教育资源。教师需要时刻确保自身的心理健康,以自身为榜样去影响学生,去开展教育工作。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能够为教育工作带来源源不断地正能量,能够让学生在这种正能量当中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在积极向上的氛围当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同时学生应该积极的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互动,将自己的矛盾和困惑反馈给教师,这样教师能及时的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动态,便于后期进行心理辅导。

(三)强化学校与家庭的配合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设若仅依靠学校是遠远不够的,很多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产生与父母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所以学校为能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与家长形成紧密联系,在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的时候,需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进而能发挥出教育的最大功能性,也能更好地改善与预防现阶段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使我们能健康的成长起来。

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何,与民族大计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直接挂钩。我们应该在这个过程中重视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这其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中学生自己进行调节,学校进行引导,家庭教育进行辅助,做到预防为主,排除心理障碍,将不良的心理现象扼杀在萌芽中,进而能提升我们的素质,健全我们的人格,让我们能茁壮成长。

第8篇: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解决对策一、前言

在我国《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应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要想实现素质教育,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事实上,当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育中,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应认真分析影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对策,真正帮助农村小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当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当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很多心理问题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根据一项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农村小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障碍有:自卑感、恐惧感、嫉妒心、自控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浓等。这些都让他们有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一旦处理不好,将引发心理健康问题。那么,导致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呢?

1.小学生自身的个体因素

这是农村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在因素,也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小学生个体因素包含了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具体来说,小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有直接联系。还有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与生理疾病或机能障碍,身体发育有关,还有些是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冲突、基本需要的满足程度、心理挫折、不良个性等心理因素相关。

2.家庭环境方面的因素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庭环境对于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甚至有些负面影响将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一般来说,家庭环境因素主要包含了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庭关系、教养方式、家长的榜样、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具体来说,家庭结构稳定与否会影响农村小学生的成长,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家庭氛围的好坏也会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3.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作为农村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实施的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有着较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学校教育中的校风与班风、学校环境、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素质、师生关系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果是良好的校风班风将给小学生带来无形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学校环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也会给学生良好的心理引导。

4.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

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社会环境是诱发他们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这些社会因素包含了人口、住房、环境、交通、治安、人均生活水平、休闲娱乐方式等多个方面。具体来说,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大众传媒、社区环境等都会从综合的情况下引发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力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学识、教育专业技能及人格等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此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证。

2.抓好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1)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们农村小学虽然开设心理辅导课,但还在摸索和探讨过程中,要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广大教师根据各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教育内容,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对各学科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知识培训,使之更新教育观念。同时,还可以在现有的一些课程中,设计有关的心理辅导活动,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挫折,正确对待自己的消极情绪和加以调节,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应试给予指导。

(2)活动是心理的源泉

举行“热爱生活”联谊活动;举办题为“热爱生活”的联谊会,讲故事、诗歌朗诵、唱歌跳舞、猜谜、谈感想……拉近大家的距离,融洽大家的情感,教师通过和结对学生促膝谈心、交换意见、合影留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加对学校的适应。

(3)对个别学生进行咨询性心理辅导

在集体辅导的同时,我校又根据农村孩子怕羞、有些话不好当面向老师谈的特点,开设了“悄悄话”心理咨询信箱,对个别学生进行咨询性心理辅导。利用不同的方式(书面或谈话)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指导其改变不良行为,消除困扰,排除心理障碍。

(4)做好个别辅导、解决心理教育中的个别性问题

受现代婚姻观的影响,有些小学生因父母离异,造成学生得不到正常的父爱、母爱,失去了以前的家庭乐趣,久而久之,这类学生感到自不如人,产生痛苦、自卑、抑郁等心理困惑;还有的学生学习成绩由好变差,因适应不良而产生心理困惑。这些问题,就必须通过个别辅导进行解决。由有经验的教师担任辅导员,对有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其他小学生一样健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个别辅导是学校心理教育中的补救性措施,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3.开展课外活动,增加教育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课外活动是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根据各年龄阶段小学生心理特点,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能增加心理教育的趣昧性和实践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促进学生多项心理素质的发展。如组织部分学生参加公益劳动,让学生在服务中不仅学会体谅和帮助,而且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组织高年级学生学农,让他们懂得如何过集体生活,懂得关心别人,从学会生活到热爱生活,从热乃生活到珍惜生活,学会生存和发展。又如,针对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任性、厌学、依赖等心理轻微失调及其他心理问题设专题讲座,使心理教育更具现实性。

第9篇: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应对策略

课 题:本文系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改项目“思政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2012010364)的阶段性成果。

1995年清华大学铊盐投毒事件、2004年马加爵案、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事件……一系列发生在大学校园里震惊社会的事件,充分表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借助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通过文字、语言及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教育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指导的过程。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必备的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成长以及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正确面对自己

人的成长过程,往往是围绕着个体对自身的认同进行的,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正确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

2.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大学阶段不仅要学习知识、发展潜能,还要为今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心理健康能使大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科学地看待理想和现实,提升自我意识,调节个人情绪,正视挫折和压力,提早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更有针对性地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选择个人成长道路,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定位,为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大学生群体拥有健康的心理,可以优化社会心理环境,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对社会的安定和谐具有稳压器和剂的作用。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者必须正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因为这些不良心理不仅影响其个人发展,也损害学生学习、工作、社会交往等社会功能,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心理健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1.个体因素

进入大学阶段的个体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对事物的看法还不够稳定,对社会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大学生情绪变化具有冲动性等特点,这就使得他们的情绪起伏过大,摇摆不定,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判断,进而使他们容易走向极端。除此之外,部分学生还存在自我认同危机,如果不能恰当处理好诸多方面的问题,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2.学校因素

对于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如果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力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则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大学生对新的人际关系和新的环境以及对自己地位变化的适应都会极大地影响到当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严重时会导致心理障碍。

3.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处于多元文化交叉、多重价值观冲突的时代。大学生面对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重价值选择,常常陷入压抑、紧张的状态,在人生选择上处于两难和多难的境地。心理的冲突必然带来大学生心理失衡,出现种种不良的反应。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为避免类似投毒事件的再次发生,无论是高校,还是整个社会,都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拓宽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素质教育的体系当中,应该着力于帮助大学生迅速适应大学环境,正确处理新的人际关系等问题。

2.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

学校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需要,增加必要的工作经费,以确保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咨询、诊断等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各类高校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专职教师,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成熟,社会阅历的增加,也会使他们对事物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4.宣传心理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