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

家庭教育的学习心得精选(九篇)

家庭教育的学习心得

第1篇:家庭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

现在,中国正处在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途径已被广泛认同和接纳,其中,家庭教育又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对孩子进行人生教育的最主要、最关键的场所。父母和子女的血缘关系决定了家长在子女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孩子从出生开始,其成长过程无一例外地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即使孩子长大离家开始独立生活以后,由于对家庭的归属感仍然与父母保持着各种形式的联系。所以说,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只有每个家庭搞好了家庭教育,我们的国民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但是在当前社会环境影响下,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差、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等,尤其是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将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和国家的整体形象,将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些问题的出现,多数又是由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许多家长根本不懂家庭教育,错误地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把学生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出了问题就找学校、找老师,还有的家长缺乏正确的教子方法,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失败。因此,我们开展“当代家长”的教育研究,旨在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使每个家长都懂得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教育,促进国民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 调查过程

1.调查对象

宁夏石嘴山市第二中学八年级198名学生家长。

2.调查方法

第一,开放式问卷调查。给家长下发关于“家长教育行为自测”的问卷,问卷共涉及家庭教育中14个教育特性(沟通性、自由性、和蔼性、独立性、放手性、平等性、爱护性、关怀性、鼓励性、亲密性、责任性、期待性、管理性、照顾性)共56个问题,请家长如实填写。

第二,家访访谈法。随机走访若干名学生家庭,请家长谈谈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并举办三次家庭教育讲座,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

三 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

这一特性共涉及家庭教育中的4个问题,调查显示,只有27%的家长与孩子有较好的沟通。许多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想法和心里话。

2.家庭教育中缺乏民主气氛

从家庭教育中的平等性来看,调查显示这一方面做得好的家长只有20%,有28%的家长做得很差。

3.家长教育管理不严

调查涉及家庭教育中管理性方面的4个问题,调查显示,只有21%的家长对孩子管理较严,有14%的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

四 原因分析

1.父母教育观念和孩子生存观的矛盾

被调查家长多数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而他们的孩子大多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孩子的生活观与父母的教育观存在很大的代沟,父母这一代人吃过许多苦,对来之不易的好生活倍加珍惜,而他们的子女一出生就生活在安逸幸福的家庭环境中,从小就养尊处优,没受过任何挫折。因此,对父母的以身说教置之不理,对父母的艰辛创业不感兴趣,因而许多父母对待家庭教育束手无策。这种情况在家长问卷调查中占多数,许多家长并不是自身素质差,而是因为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不同,使家庭教育一波三折。再加上许多家长缺乏耐心,使家庭教育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家庭教育观念陈旧

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懂一些家庭教育的常识,但观念陈旧,不适应孩子这一代人的实际情况。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提出过高的要求总是设法满足,当要求不能达到时,家长便对孩子进行粗暴的教育,使孩子心灵受到扭曲。

3.家长缺乏表率作用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许多家长不从自身找原因,使家庭教育苍白无力。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引导家长以良好的道德修养为子女作表率,注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可见,家长的表率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是有的家长只知做统帅,不知做表率,他们的不良习惯被孩子从小模仿。孩子说谎、自私、不守信用、不尊重他人等不良习惯,大多是家长对孩子的不良影响。王夫之有一句名言:“欲明人者,先自明。”家长若想成为子女的表率,应不断提高自己,多学习、勤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

4.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

每个家长都很关注孩子的健康,但是,许多家长关心的焦点通常集中在孩子的身体健康上,对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如胆怯、懦弱、孤僻、任性抑郁等心理现象,许多家长却很少关注。这些家长对健康的理解只是片面的,他们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其不知心理健康对孩子个性发展和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五 应对措施

1.建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搞好学校德育,就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才能使德育不仅充满校园,而且延伸到家庭、社会,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社会功能。我校在重点抓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同时,通过建立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好家长评选、召开各种形式的家长会、教子经验交流会、家长开放周等形式培训家长,并邀请社区也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加强了学校与家长、社会的紧密联系与配合。还专门聘请了由教育部、团中央组织的心理健康巡回演讲团知心姐姐杂志社的主编范凌云老师,为家长做了“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的心理讲座,指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成长均衡各种“营养”,关注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心灵成长同样需要均衡的营养。

2.开好家长会

家长会是对家长进行集体工作的方式。我校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召开两次全体家长会议,家长会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家长如何搞好家庭教育,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并配合学校搞好学校教育,因为学校、家庭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做好家访工作

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家访,和家长交换意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使家长积极配合教师搞好家庭教育,在家访中,教师向家长反映情况,如学生的在校表现,反映学校的主要教育活动,班级教育工作计划等,给家长提出建议,帮助指导家长并和家长共同研究,统一要求,配合学校的教育。在家访中,教师虚心和家长共同商讨有关的教育问题,耐心地给家长讲道理,指导家长正确的处理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校教师走访学生家庭50多人次,接待家长校访200多人次以上。

4.家长要勤于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

第一,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存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怎样待人接物、与人交谈,甚至打电话的语气、做事的方法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中产生较大影响,对孩子在今后的成长以及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中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在家庭里就要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用他们的言行来感染和教育孩子。

第二,要赏识自己的孩子,提高孩子的自信心。现在大多数家庭教育孩子总是习惯批评孩子、指责孩子、抱怨孩子,不断找孩子的缺点,抓住缺点不放,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产生反感,产生抵触情绪,孩子自信心越来越少。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取得成功的人自信心比较强,屡屡遭受失败和挫折的人容易产生自卑感,而赏识教育恰恰相反,经常受到表扬和鼓励的孩子,有利于增强孩子自信心。懂得科学教育的家长,总是能根据孩子的优势和长处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成功的快乐。

第三,正确对待孩子的厌学。学生厌学既有学校和社会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原因,爱之愈切、责之愈深。家庭环境与孩子成长息息相关,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家长和教师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督促孩子苦学成才,他们把对孩子的爱表现为把读书当成孩子生活的全部内容和评价孩子的唯一尺度。因此,过高的期望值,无休止的攀比、唠叨、批评、责罚,使孩子生活变得枯燥无味,逐渐在心理上产生厌学的情绪。作为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不能只追求“自古华山一条道”,应看到“条条大道通罗马”。面对厌学的孩子,家长要改变对子女学习所持的态度,要讲究教育艺术,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能过高,要求也不能过严,要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纠正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不正确认识,积极鼓励孩子树立雄心壮志,做到正视现实、情绪乐观、心胸开阔、善于交际、自我调节,从而达到优化心理素质的目的,这对激发孩子的学习有重要作用。

第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培养良好习惯的意义重大。在家庭教育中作为父母应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要养成自觉制定学习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学习的习惯;要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要养成高效率的学习习惯;要养成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要养成独立完成作业,不半途而废、不依赖家长的学习习惯;要养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按规范化要求行事的学习习惯等。孩子最善于模仿成年人的习惯,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希望在孩子身上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那么,应首先在自己身上形成这种良好的习惯。

第2篇:家庭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

【关 键 词】家庭教育;终身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55-02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进步发展的重要一环,对学校的素质教育实施同样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终身教育的摇篮。正因为它的基础地位以及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正日渐成为教育者们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

一、终身教育概况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届成人教育委员会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中首次提出了终身教育概念。这种贯穿于人的一生、贯彻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概念,其内涵包括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以及各种学习活动,突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局限,使教育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个空间,使得学习与教育的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当下我国家庭教育现状

在当下的教育中,家庭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个学生要想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全都要靠在学校老师的教育所成就,而应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的结果。一些家长总是把孩子的学习完全放任于学校管理,认为学校教得好孩子就学得好,这是错误的看法。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是注重分数。家长不注重孩子平时的学习情况,只看“最后”的考试分数如何。请家教、送辅导班等等,都是家长为了孩子取得好的分数而采取的手段。为了孩子,花再多的钱、再辛苦劳累也无所谓。还有家长采取的是“放牛吃草”的方式,让孩子自由发展。不可否认,有一部分家长是“有的放矢”,这部分家长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对教育孩子有自己的心得,但另外很大部分的家长是由于过分溺爱或者被自己的工作时间所困而无力教育孩子。当下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孩子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养成自私自利、只想自己不为别人着想的偏执性格。这些问题的产生都表现出我国当下家庭教育的缺失。重视家庭教育迫在眉睫。

三、家庭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作为孩子得到的第一份教育,重要性可想而知。俗话说:三岁看老。家庭教育的启蒙作用对人的一生非同小可。而且在平日的生活学习中,家庭教育作为人们身边随处可见可得的教育,也随时随地地发挥着它的作用。正是这种基础的、随时发生的特点,表明了家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把握好家庭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作用,将对终身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具影响的积极推动作用。学校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担负起教会家长如何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家长本身在家教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让家长学会不要总是看分数说话,要看到孩子在学习当中的闪光点,带着赏识的目光去发现孩子的优点,把孩子的自信心培养起来。再者,家长不可随便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一旦破坏便很难修复,孩子会产生厌学情绪,更甚者会发生忧郁和自闭等偏执倾向。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家长自身要杜绝一些孩子易染上的坏习惯,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孩子自然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现代家庭中,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作为初始教育以及终身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更多的家长加入到家庭教育的队伍中。家长为了孩子的成长,不断地充实着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本身也是对终身教育的另外一种诠释。在教育界,已经有这样的先例,我们称之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家庭是一种新型的家庭形态,家庭提供成员有效的学习环境,家庭成员对学习有积极的态度和参与行动,通过个人的学习与彼此相互的分享学习,以促进家庭生活质量和成员全面素质不断地提高。学习型家庭的出现,代表着家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下一步就该是如何去推广并传播了。这些也就更为终身教育在社会的全面推广带来了契机。

终身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需,终身学习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家庭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习型家庭也是当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趋势。家庭教育关系着人一生的发展,对终身教育的促进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把握好家庭教育的尺度,健康地进行家庭教育,给全社会推进终身教育带来的作用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R.H.Dave.Foundation of Lifelong Education[M].UNESCOpublication,1976.

[2]茹文辉,潘传峰.我国家庭教育实施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10,11(下).

第3篇:家庭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和细胞,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以及我国人口过剩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智慧。对社会上种类繁多并日趋白热化的“状元热”、“家教热”、“补课热”、“培训班”等家长是积极的支持者。这一方面表出为人父母者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同时也反映了人们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盲目和无奈。升入一流的学校,拿到更高的文凭,进入“上流”社会,给家庭带来荣誉,是中国城市家庭教育共同的追求与目标。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家长由于自身素质的影响,凭着自己良好的愿望,根据他们孩童时代的感受或眼下大家所热衷的“教育模式”,一厢情愿而自以为是地指导孩子做这干哪,不了解社会压力和家庭背景变化对孩子个性产生的影响,不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而陷入家庭教育的的误区。

一、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学习轻个性

家长们一见面,首先谈论或唯一谈论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如何,把学习成绩作为对子女要求的唯一要求标准。对孩子的心理、情感、个性等则很少关注,使得孩子无从得到心理调适的方法,只好将矛盾、苦恼及困惑压抑在心里,受其煎熬,以至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的已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重学习结果,忽视孩子的学习过程

许多家长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习分数,在班上的名次,轻视对学习活动的指导。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没有快乐可言,要使其努力学习必须不断施加压力,不断的灌输。这一教育理念导致普遍的教育高压,导致对孩子心理需要的普遍忽视,学习过程成了一个“苦其心智”的过程,使得孩子所具备的创新潜能未能得以充分挖掘。

(三)忽视孩子的德育

在道德教育上,多数家长主要是教育孩子对父母要有孝心,对人要有礼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为人做事做到“不吃亏”,局限于对孩子的保护性上。而在诚信、友爱、尊重、责任心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以至于一些孩子对是非混淆不清,对人,对事缺乏责任感。

我国家庭教育的这些作法,可以使孩子较好的掌握书本知识。但独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知识的学习严重脱离了孩子的生活和个人体验。加上落后的学习方式,大多数的学习活动又都是围绕着考试和升学而展开,模糊了学习的真正价值,使孩子过早出现厌学情绪。显然,我国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是背离了素质教育目标的。

二、家庭教育中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是以人的素质提高和发展为己任,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又以心理素质为中介,最终又以健康教育为本体的,以全面提高身心的素质,发展人的个性为共同目标的教育。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与我国的这种传统家庭教育方法是不同的,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素质教育注重人的成长与发展。它不满足于习得知识,对付考试,它强调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在导致人的心理活动或产生积极的“质变”,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发展。2、素质教育关注家庭中孩子全部潜能的开发,它与传统家庭教育那种只重知识掌握,只重智力开发的教育模式是不同的,它要关注孩子人格的发展,要积极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要关心孩子优良品德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和人与人之间合作能力的形成。因此,家庭中的素质教育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注重孩子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孩子不但知道,而且会操作。不但会说,而且会做;有理解问题的能力,也有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的家庭教育恰好是重前者,轻后者,这实际上是降低了孩子的行为活动的有效性。4、素质教育重视孩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不满足于学习上的继承与模仿,它要重视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它不仅重视一般性,还重视差异性;不仅重视保持一致,还重视标新立异。创新教育意味着人的最本质的潜能得到开发,意味着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层次的推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

三、家庭中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

(一)正确指导孩子的学习

要使孩子学好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家长不仅要关心和重视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4篇:家庭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联系,互为补充。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合格人才,两者教育都不能缺失。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作用的发挥和社会的影响起着重要的调解的作用。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育是关键,而教育又不是单方面的,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关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联系,互为补充。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合格人才,两者教育都不能缺失。统观教育现实,我们发现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学习的学生有着巨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在同样的学校教育的前提条件下,学生却有着几乎完全不同的行为及思想,显然家庭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它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还是学生学校教育的补充。 

目前我国公众普遍重视家庭教育。其中,一些家庭从学生成长的特点出发,按照教育规律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取得良好效果;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或是不重视家庭教育,或是不懂得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将孩子成长的任务完全寄托于学校或盲目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不能够正常完成学业,通过调查,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作用的发挥和社会的影响起着重要的调解的作用。 

一、过分溺爱子女 

这种家庭的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赖,甚至袒护包庇。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或者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或者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或者胆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等。如刚入大学的刘某,在家人极度呵护下办理了入学手续,再三叮嘱老师和班级同学对其照顾,而刘某一语不发。在第一次办理请假手续时,由于不与他人沟通,耗费了近3个小时也没有找到办公室,无法办理请假手续。在此后的学习生活中,较少参加集体活动,母亲每周来校为其打扫内务,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对子女放任不管 

这主要表现为父母忙于自身的工作、应酬等,无暇顾及子女,放任自流。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任性与孤僻冷漠。 

如大二女生李某,文静柔弱,平时少言寡语。一次在水房中,另一名女生不小心把水溅到李某身上,为此,李某大打出手,致使对方多处受伤。李某的平时表现与此次行为让老师和同学们震惊,通过了解,得知李某父母爱好打麻将,家中凌乱,对李其不管不问,李某经常煮方便面充饥,在家庭中缺乏温暖。由于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容易实施暴力倾向。 

三、简单粗暴的教育管理 

这是指用武力高压的手段制胜不听话的子女,动辄拳脚相加。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感到家庭冷酷无情,丧失学习信心。如在校生刘某,自入校以来无故旷课,沉溺网络,对此多次沟通,刘某性格胆小,从不辩解。后经母亲了解刘某父亲严厉苛刻,处理问题不理智。一次回家较晚,父亲对其打骂,母亲惧怕,母女二人待在寒冷的冬夜,不得回家。 

四、对子女过分严格 

这主要表现在对子女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对子女的教育过分专制。而子女尽最大的努力也难以达到家长的要求,这时孩子就易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逃避和逆反心理。如大一学生张某,入学后经常不在教室宿舍,节假日不回家。经过多次沟通,得知张某家庭管教严格,不允许随意出门,个人爱好家人不支持。张某期待大学生活,远离父母,彻底解放,享受自由。由于思想、行为在家庭教育中过分限制,在学校教育中需多引导,避免耽误学业。 

五、家庭结构的差异性 

这主要表现在家庭出现夫妻双亡或一方亡故、分居、离婚、再婚、在押等情况,或是父母智力或身体有缺陷,如精神病、盲人,他们自己生活都无法自理,更谈不上给子女以教育。处于这种家庭的学生, 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心,还可能因家庭缺限受到歧视,不能够专心学习,影响学业。如孙某,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从事体力劳动,家庭贫寒。孙某自尊心极强,经常占用上课时间打工,为自己购买赛车,名牌服饰,对其母亲和老师的教诲置若惘然,学习成绩日益荒废。 

六、家庭文化素质的差异性 

这主要表现在父母的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水平。如刚满18岁的宋某,来自农村,在入学不到两个月里面,频频请假回家,和家人沟通后了解,宋某入学前在家人的安排下已成家,妻子现已有身孕。面对家人落后的思想,面对家庭的责任,宋某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奔波于家庭和学业之间。 

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和发展过程,都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构成的,教育成效受这两方面的影响,如果两方面教育步调统一,互相促进,它们的合力就大,效果就好;反之,教育影响就被削弱。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哲理性很深,它深刻地说明了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一个人接受的最早的教育。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品格、情感、思想等影响非常重大,对生活、学习、劳动等各项习惯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资源,是整个教育的起点。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不是孩子学习的教师,是对孩子成人的教师,是孩子全面发展的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和谐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而不良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胆怯、嫉妒、孤僻、懒惰、放任、不懂礼貌、言语粗俗。 

人的成长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助手和补充,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和完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阶段和教育模式,这两者应该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搭建起互相衔接与沟通的桥梁,取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赢,才能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及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为孩子的成功未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忠心著.家庭教育学[m] 

第5篇:家庭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是他们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深化。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开展家庭教育工作不仅是符合国家有关教育法规的要求,也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长期规划的需求。国家制定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对家长教育子女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方面作了相应的规定。每位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仅担当孩子启蒙教育的重任,而且还要帮助孩子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自学习惯,使之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家庭教育对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未来人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家庭素质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1. 重视学习,轻视个性发展

时下,家长们一见面,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孩子的学习情况,比如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在班上的排名如何,能不能考上重点学校等。把成绩作为衡量子女学习表现的唯一标准。而对孩子的心理、情感、个性发展等关注得很少,使得孩子心理调适能力不强,遇到矛盾、苦恼及困惑的情感,常常压抑在心里,不能很好地调整,以至于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的已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 重视结果,忽视学习过程

许多家长看重的是孩子的学习分数,在班上的名次,轻视对学习活动的指导。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大多归咎于孩子努力不够,贪玩。为促使孩子能提高成绩,就不断施加压力,使其更加努力,久而久之,这样做不仅不能使孩子提高成绩,而且还会导致孩子厌学情绪。在孩子的学习教育过程中,不仅重视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了解孩子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不以成绩优差,或喜或悲,要帮助孩子摸索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通过不断努力,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3. 重视自身保护,忽视道德教育

在道德教育上,有些家长教育孩子在学校行为要大胆,不要被欺侮,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为人做事做到“不吃亏”,局限于对孩子的保护性上。而在忠孝、诚信、友爱、尊重、容忍、责任心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以至于一些孩子对是非混淆不清,对人,对事缺乏责任感。

三、家庭素质教育中应遵循的原则

1. 与学校教育目标一致及同步的原则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重要教育者的学生家长,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对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和教育方法进行必要的反思和修正,变“望子成龙”为“望子成才”,由“单纯依靠学校教育”转变到“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同步进行。家长要配合学校合力教学,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演奏好素质教育的交响乐章。

2. 尊重、民主、友爱的原则

现代社会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社会,教育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教育不再是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独享的权利,孩子也可以影响教育家长。家长应当允许儿童对所受教育、影响做出自己的选择,成年人应当把属于孩子的权利还给孩子,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人看待。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孩子,学会赏识孩子、鼓励孩子,发扬民主,向孩子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孩子的良师和益友。

3. 一切有利于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原则

首先,要培养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要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高度的自制力,宽容、谦虚、善良、正直的品质等。只有拥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拥有健康的思想、健康的目标,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其次,要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内容。让孩子多看书、看好书、多观察、多思想,开阔视野。既要帮助孩子学好课本知识,更要帮助孩子掌握实际生活的能力。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导孩子全面发展,增强生存的本领。

4. 家长以身示范的原则

父母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二是要加强自身的文化知识修养,不断提高文化知识素质。三要认真学习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科学,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四、搞好家庭素质教育的建议

1. 家长要不断学习,家长应具备家庭素质教育的系统知识

家长要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新的教育观念和先进教育经验,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水平。任何一个家长都不可能是万能的,都有不懂的领域,当遇到自己不懂的领域时,要研究寻求帮助的渠道和人员,借助书本,借助电脑,参加一些家庭教育讲座,学生家长会等,相互交流经验,更多地了解孩子。

2. 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

对于孩子成长中不可避免的错误和缺点,作为家长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耐心帮助、积极引导。对于孩子的进步,要大声称赞,给予充分肯定;对于孩子的“闪光点”,要给予赞赏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家长也应以身作则,对孩子表现不好的地方,永不气馁,要给予孩子正确引导,帮助孩子及时调整心态,提高化解生活难题的能力。

3. 家长应与学校经常进行交流与沟通

没有家庭教育配合的学校教育,或者是没有学校教育配合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如果我们的家长也配合学校和老师,在家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习惯、学习传统,形成“学习型家庭”,那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会形成强大的合力。培根早就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掌权者手里,不如说握在父母手里。”父母爱孩子,就要提高父母的素质,“学习型家庭”中的父母素质会不断提高的。家长果真意识到这样,学校的教育也就会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工作也会更富有情趣。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在信息社会里,必须确立“万物皆备于我”的大教育观念,整合一切教育资源,教育的功能才会得到更全面深刻的彰显。

第6篇:家庭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统一性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和社会接触的第一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学校则是孩子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促使孩子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人、完善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家庭教育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举足轻重,而学校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中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脱节以及偏差导致了教育效果不佳,甚至是教育效果相抵消的现象,这极不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中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问题认识不全面,未能处理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统一问题,从而导致不能更好地发挥两类教育的功能。因此,要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处理好中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统一性问题迫在眉睫。

一、中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统一的必要性

所谓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父母、长者对子女、幼者所进行的教育;所谓学校教育,是指在学校中由特定的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地促使个体社会化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中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生的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性是中学生教育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中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统一的原因如下:

(一)培养目标的统一

家庭教育的出发点是将中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将其培养成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才。这两者在目标上是统一的,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之人。家庭教育不仅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息息相关,而且与社会发展要求密切相连,与学生所处的整个家庭背景、家长们的整体素质都有莫大的联系。学校教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要求的方向是一致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决定着中学生的发展方向。据此可见,家庭在培养方式上是现实而又具体的;学校在培养方式上是宏观而又抽象的。家庭对中学生的教育属于在生活的点滴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具有随意性;学校的教育属于用既定的规则对中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具有正规性。但是这两者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其内在培养目标具有统一性。

(二)教育问题的统一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教育问题具有统一性,二者的教育对象同为中学生。中学生具有思维活跃、乐于探索的特质,但由于其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涉世不深、分辨率不强,因此在他们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青春期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更有甚者会遇到心理阻碍等隐性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共同面对的。要促进中学生的健康发展,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家庭和学校就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不仅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更重要的是要互融共进、相互统一。

(三)挑战任务的统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新兴的教育方法、内容涌入到中国教育体系中,为传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革新,使得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接触的信息也越来越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涉及的空间变得广泛,这种广泛性导致整个教育环境的扩大、各种综合矛盾的出现以及多种价值观的碰撞,使得单单靠学校引导难以缓解中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这个时候家庭教育的作用变得举足轻重。学校教育具有稳定性、规则性、目的性,学校开展的活动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家庭教育具有灵活性、启蒙性、针对性,家庭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这两者在中学生的发展进程中的地位都不可取代。由于科技的深入,现今世界变得纷繁复杂,甚至有些领域良莠不齐,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努力对中学生进行正确和谐的引导,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主体能动性,培养中学生明辨是非、强化抵御诱惑的能力,培养他们自力、自强的精神和责任意识,在不断拓展中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社会意识,促使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

二、中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统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在中学生的成才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中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统一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一)职责定位模糊

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家庭教育从属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一直扮演被动性角色,与学校教育没有明确分工。传统教育中,教育中学生的任务大部分是由学校“大包大揽”,家庭教育的地位微乎其微。进入现代社会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相互配合,但这种“配合”实质上是家庭被动地听从学校的安排并依附于学校。家庭教育自身的独立性差,在学生教育问题上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因而,中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权责不清、分工不明确、教育效果不高。多数人认为家庭是不具有独立教育职能的教育主体,在中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继续 ,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补充。家庭教育既没有相对独立的教育任务,在教育目标方面也从属于学校教育即以中学生的智育为主。由此看来,纯粹的严格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并没有占重要的地位,同样,家庭教育在中学生的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也在某种程度上被忽略。

学校教育职责定位的模糊主要体现在“扩张”上。目前多数的中学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摆在首要位置,把课堂扩展到家庭中并要求家长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家庭教育也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中心。所以,学校教育在推卸掉中学生德育培养责任的同时,家庭也没有将这种责任很好地承担起来,导致某些学生成为单向度的人,只重视成绩和排名,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在中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处于强势地位,这种强势地位不仅扭曲了家庭教育的职责,还加载了许多学校教育所不应承担的重担。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职责定位的模糊性不仅削弱了家庭教育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应负的责任,也消弱了家庭教育的主体性、计划性、创造性,学校要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就成为必然。这种职责定位的模糊不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内容分离

家庭承担着启蒙教育功能,也承担着诸如情感、道德、经济等现实功能,多样性的现实功能使得家庭教育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在此意义上,家庭教育是世俗型教育,缺乏整体计划和明确目的。这就决定了家庭教育更倾向于对情感和道德的培养。在中学阶段,中学生的学科知识变得丰富而多样,在很大程度上已超出了家长的知识范围,多数家长对子女进行学习指导已感到力不从心,导致了教育内容的分离,家庭教育仅局限于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但在非智力因素教育方面,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够针对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棍棒底下出人才”的严格式管理,溺爱娇惯子女的放羊式培养等非科学的教育方法得到一些家庭的吹捧。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处于一种“爱强教弱”的模式。

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因而,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它用既定的规则对知识进行系统地传授。在中学阶段,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升学率,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因而教师无暇顾及学生的道德培养。随着教师心态日益功利化,教师日益以追求教学绩效为重,以追求学生成绩为主。因而,目前的中学教育强化了教师 “教书”这一职责,却弱化了“育人”功能。对“好学生、差学生”的差别待遇、收取高额补课费等现象揭示出学校教育处于一种“教强爱弱”的状态。

“爱强教弱”的家庭教育与“教强爱弱”的学校教育使得智力教育与非智力教育日益分化,造成教育内容的分离,导致中学生的教育失衡。

(三)教育功能错位

家庭教育在中学生生活学习中有其特殊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在中学阶段家庭教育的功能十分明确,即教会中学生如何“做人” 、健全中学生人格和促使中学生社会化。具体表现为向中学生传输社会价值观、生活经验和文化习俗,并使其良性社会化。然而,由于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以及家长对这一阶段教育责任认识的滞后性,把家庭教育仅仅理解为智育,不能与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相适应,导致家庭教育内容逐渐缩小、德育功能日渐弱化,并逐渐被智育和一些功利性、现实性的教育内容所取代,甚至出现家庭德育的空白,致使中学生人格缺失、心理发展方向偏离我国主要教育目标。

同时,大多中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以突出智育和升学竞争为特点,教师可以不必向家长了解学生的信息,就可以通过作业好坏、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的高低等来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于是,学校教育的权威性得到强化,家庭教育的依附性也随之增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主导机制也日益固定化。学校为提高教育质量,把家庭纳入学校教育的范围,把家庭教育的职责局限于追求升学率和学习成绩,一味地要求家长在对子女的智能培养上与学校同步,配合学校狠抓学生文化成绩。作为家庭与学校沟通桥梁的家长会,其功能也出现了异化,其功能仅仅被局限于按学校要求办事。在中学阶段,学校教育除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外,更主要的是对其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这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分工。而目前学校教育的功能错位首先体现在分工不明确。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功能错位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危害性主要体现在:首先,它使中学生在“做人”等方面形成严重的缺陷,造成中学生所受教育“畸形化”,破坏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平衡。其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错位使教育过程中出现了负面效应:超前、重复、或错误传授知识,加重中学生的学习负担,使中学生失去学习新鲜感,产生厌倦情绪。第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功能的错位还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使得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属机构,使其自身作用消失。

三、中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统一的途径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应全方位地贯穿于中学生教育过程的始终,而不是指某一方面或是某一时期。因此,要促使中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达到高效统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责任,优势互补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中学生培养过程中具有各自的任务和内容,因而需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家庭教育以德育为主,而学校教育则以德育为首,侧重智育。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可以在中学生的成才过程中避免重复性,并对中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从而可以避免家庭与学校的相互推诿以及教育过程中的疏漏和真空。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中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问题。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明确分工,从而达到互补的效果。比如,家庭教育的感染性、融合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中学生德育方面的优势,而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等特点在中学生智育方面的优势。因此,发挥各自的优势,使中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加强联系,密切关系

在中学阶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实现统一, 就要做到及时交流思想、互通情况、相互了解。家庭和学校联系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个别联系和集体联系两种。个别联系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家访、谈话、电话等方式,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以方便教师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在家里的生活、学习情况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等,而家长也通过教师了解孩子在学校以及所在班级的情况,对学校、教师提出自己的意见。集体联系主要是学校通过召开各种类型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方式向家长介绍并使其了解孩子在学校以及班级的学习、生活情况,提出学校对家庭的期望和要求等。家长之间也可利用这些机会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向学校提出合理的意见等。

(三)积极配合,实现良好合作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中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职能,因此要实现中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归根到底要实现中学生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同志提出“推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沟通。”①因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者应相统一,形成一个社会化的大教育系统,共同承担中学生教育与中学生社会化的重任。中学生教育则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综合体现,中学生在其成长和成才过程中要受到各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必将波及到学校的教育方式与内容,家长会把社会上一些或好或坏的东西带到家庭教育领域中来,中学生也会把满足自己好奇心和欲望的事物带到自己教育过程中。因此,必须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把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大的教育系统。当然要建立这个大的教育系统并不容易,它需要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团结协作,且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学校教育水平和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家长的整体素质有极大的关系。在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过程中,要发挥学校教育主体性作用,以先进的学校教育带动传统家庭教育,将二者统一起来,扬长避短,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目标。

总而言之,充分认识到中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统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中学生成才和全面发展为基本立足点,了解二者的职能,加强二者的相互配合、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更好地促进中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才能真正达到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注解

① .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N].福建日报,2002-09-09.

参考文献:

[1] 刘英.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01(6):23-26.

第7篇:家庭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

许多家长则迫于高考和就业的压力,只关心和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只看到了智力因素和学习能力与方法对智育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忽视了德育、体育和劳育等非智力因素对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和对智育发展所起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还有不少家长对孩子采取了不妥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有过分溺爱型——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甚至袒护包庇,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或者性格脆弱、冷漠,不懂如何做人,无法接受任何失败与挫折,或者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有过分严格型,对孩子的期望值非常高,对子女的教育十分专制,小孩如何努力也难以达到家长的要求,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小孩的心理压力大,并由此产生厌烦和逃避的心理症状。有简单粗暴型,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常常发生在一些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很大的家庭中,家长常常采用武力高压的手段对付不听话的子女,动辄拳脚相加,致使孩子感到家庭冷酷,丧失对学习的信心,并产生自卑封闭的心理倾向,形成言行不一、表里脱节的多重人格。有喋喋不休型,有些家长爱在孩子耳边聒噪,经常简单地重复对孩子学习的要求和期望,孩子如果犯错,有些家长甚至声泪俱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一致心愿,但如果教育方法不当,结果将会适得其反。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助手和补充,特别是中小学阶段,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呢?

1.淡化过度的心理期望值

欲速则不达,拔苗助长往往会事与愿违。家长应当按照孩子的兴趣特点和自身的天赋,为他们量身设计学习和生活目标,并不断鼓励他们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人的生活道路充满了荆棘和陷阱,虚幻与诱惑,要引导他们明辨是非,抵制诱惑,学会选择与放弃,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人格高尚、富有个性和时代特点的有用之人。

2.正确认识家庭与学校在教育功能上的不同作用

学校教育是主体,小孩在学校受到的教育是最系统、最集中、最牢固的。而家庭教育则应当是配合学校教育,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的内容是由其地位和目的所决定,重点在于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适当进行知识与能力的拓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规范他们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优良意志与品质——坚定他们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心与勇气。如果这些非智力因素能够在家庭教育中得到较好的开发,那么他们在学校的成长与发展将会得到极大的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做到教育目标的和谐统一,教育内容的和谐统一,教育作用的和谐统一,教育角度的和谐统一。

第8篇:家庭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

一、尊重家长,建立家校结合机制

每个家庭所关注的重点都是孩子,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能主动的参与到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学校教师是连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桥梁。作为教师,必须和家长建立顺畅的沟通,教师如果不注意尊重家长,不能广泛争取家长的配合,也就谈不上家庭与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只有教师和家长互相尊重,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家校结合一方面是学校及时将学生学习情况、在校表现真实地反馈给家长,另一方面则是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和建议也能反映给学校或老师,便于双方及时全面地了解孩子各方面的表现,采用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共同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为了让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及教育的情况,我确定了与家长联系的多种形式的机制:首先利用网络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活动,及时与家长沟通思想交流教育方法;还通过家访与家长面对面听取家长意见;学期中利用学生手册,与家长及时交流孩子的各方面表现,及时表扬学生的进步,让家长放心真正做到家校的紧密结合。

二、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要想让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就得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形式。为了促进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就要邀请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在学期开始,可以通过各班主任把学校的有关规定、班级教学计划及学校的活动安排通过网络或书面材料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征求家长的意见,这样不仅可以使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活动有所了解,还可以抽出时间协助和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学校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召开家长会,主题教育活动,亲子活动,也可定期组织家长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参与学生特长展示评比活动等。这样不仅使家长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还可以使家长们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受家校教育的协作力量,多数家长都会乐于参加。通过这种教育活动,家长们会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学校、家庭、教师、家长共同的责任,只有在思想观念上要与学校保持一致,在行动上支持和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孩子才会有全面的发展。

三、建立家长学校,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在孩子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重视孩子的教育,也会通过书籍、网络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理论。因此,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学校,请专家来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

(一)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

要有好的家庭教育,就要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一个完美的家庭,一种和睦的家庭气氛是孩子健康的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父母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和孩子之间既有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关怀,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有利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家长和孩子可以像朋友一样将自己的工作趣事和学习经验与孩子交流,加以正确引导,可以达到激励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谈谈自己在学习上的成功和困惑,相互鼓励,得到孩子的理解、信任与配合,让他们感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社会生活需要新一代人具有民主平等、自立自强的意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二)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家长既要为孩子提供生活必需的物质条件,为孩子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又得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如有的家长热情好客,兴趣广泛,经常请朋友在家中小聚,但为了孩子,应适量为孩子着想,安排次数不应太密或换一个场所,时间不宜过久,特别是有的家庭经常和朋友聚在家中打牌、打麻将,对孩子的学习影响特别大,此类家长应注意留给孩子一些学习、休息的时间和空间。再有父母是孩子最为依赖、最为信任的人,如果父母之间经常吵架不和,势必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和影响;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把握正确的教育观点和策略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 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子女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和行为。家长要增强自身道德修养,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为孩子作表率。一味的关心、爱护孩子并不等于会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家长不仅要有广泛的知识,还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引导一定要抓住正确的时机,把握正确的方向。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能掌握更多的本领不惜重金聘请家庭教师或者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可谓是用心良苦,但这些是不是孩子所需要和喜欢的,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指导,根据孩子的特点具有选择性,使之真正做到学习有用的,能发挥自己特长的知识。

教育孩子还要善于运用鼓励和表扬,灵活运用批评。家长要避免打骂孩子,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给予他自信,给予他一点成就感。让孩子愿意学习、想学习,学得开心、学得轻松。如:一次我在辅导自己的在上小学的孩子完成生字练习时,发现他写字不专心,动作慢,且字写得也不工整。我就耐心的教给他如何写,当他再写完一个字时,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写的好看多了,有进步,接着再激励他要是能写得快些就更好,果然小家伙很快地把练习写完了。

第9篇:家庭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 家庭教育 中西文化 跨文化比较

引言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认为家庭是个人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是第一位老师。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始终处于最基础地位。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艺术。说它是科学,是因为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说它是艺术,是由于面对的客观条件和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实施教育必须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把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深入,西方教育思想不断传入我国,我们有必要对中西家庭教育从各个方面加以比较。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家庭教育的比较,了解中国家庭教育与西方家庭相比优势和不足在哪里,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借鉴意义究竟有哪些。

一、中西相同点

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首先我们看看中西家庭教育的诸多相似之处。

1.重视家庭教育中的品德教育。

对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在著作《理想国》中,曾借他老师苏格拉底的口强调这样的教育内容:年轻人看到年长者应该肃静;要起立让座以示敬意;对父母要尽孝道;还要注意发式、袍服、鞋履。总之,体态举止,以及其他诸如此类,都要注意。

比柏拉图早出生100多年的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在他的弟子们编辑的言论集《论语》中早已表达了同样的教育思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则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意是孔子说,孩子们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恭敬长者,谨慎,讲信用,对所有人都关心,有爱心。这些事情都干好了,如果还有精力,就再来学习文化知识。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重视子女的品德教育,让孩子在起跑线上领先,才能为以后上下求索的漫漫长路积蓄能量。

2.重视家教,从小做起。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第一个提出学龄前社会教育思想,指出游戏在学龄前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要精心选择童话材料,承认歌唱,讲故事的教育意义。一般认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是柏拉图。他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德智体和谐发展,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为以后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531年-约595年)同样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他认为家庭教育必须从婴孩教育抓起。颜之推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甚至要从胎教开始。也就是说在儿童刚能分辨外界事物的时候,就加以诱导。为什么家教要及早进行呢?颜之推认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勉学》)。人在幼年时期,童心未泯,天性纯真,可塑性强,对新事物特别容易接受,抓住这一时期进行教育,不仅是教育的最佳时期,而且可为一生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些与现代心理学中关于儿童的发展理论是不谋而合的。

3.父母在教育角色上的分工。

在传统父权制社会中,父亲被赋予“权威者”的角色,这在中西方各个国家都是如此。父亲被社会赋予了权力,父亲是家庭权力的行使者。现代社会中,情况没有太大变化,旧时代那个“威严的父亲”变成了“保持距离的父亲”。无论中西,在许多文化中母亲均被描绘成主要抚养者,父亲则起有限作用。父亲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则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物质保障、情感满足等,是孩子情感培育的主要承担者。

4.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1704年),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著作《教育漫话》是人类教育思想史中的名篇。他在书中阐述了自己关于绅士教育的理论。他认为良好的德行是所有品质中最重要的。他说:“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感到喜悦,或者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他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要注意培养以下两个好习惯:热爱求知的习惯和实地观察、亲身体验的习惯。

古代的中国父母同样深知这个道理,他们引导幼儿从小习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激发其求知欲望。陈鹤琴(1892年~1982年)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他非常重视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并对此做了深入研究。陈鹤琴认为,人的动作大多数是受习惯支配的,幼年时期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他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在幼年养成,所以幼年时代应特别注意习惯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因此,帮助儿童养成良好习惯,应该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5.重视言传身教。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特别重视“言传”,强调“言而有信”。曾子杀猪和孟母买肉的故事曾流传千古。在重视言教的基础上,又重视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认为“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行于后者也”,所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此外,父母还要积极建设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信任关系,“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这样,才能构建良好积极向上的家庭关系。所以,不论中国家庭还是西方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极其深远。在生活中父母是子女的榜样,子女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大都是活动中无意识接受的,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往往一个简单的动作要比上万句指令性灌输有效得多。德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四五岁时是培养其价值观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主要时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因此,在德国的青少年教育体系里,家庭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则是孩子道德教育的启蒙者。德国在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家长有义务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德国家长非常注重为孩子营造真诚的氛围。家长普遍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家长必须做出榜样。

二、中西不同点

尽管我们了解了一些中西方家庭教育的相似点,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一些重要特征。但由于中西方在地域上相隔颇远,各自有着独特的传统和文化,使得中西传统家教在更多方面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因此,我们更要剖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不同处,有助于我们比较双方的优势和不足,以达到求同存异、相互借鉴的效果。中西家庭教育的不同之处概括如下:

1.家庭教育目的不同

进行中西学生素质对比时,常常发现:中国学生有三好――考试成绩好、书本知识掌握好、基本功好,西方学生有三强――创新能力强、动手实践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强。之所以有如此差异,与两种文化的家庭教育目的和定位有关。

与中国父母希望孩子“听话”不同,西方父母希望把孩子锻炼成独立个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所谓放手,即从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

2.家庭教育价值观不同

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迫,几千年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教育被赋予直接的社会意义。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又将父母教育跟子女的个体成长与成就看做直接相关的因果。中国家长在教育上所持的价值是为升学而学习,他们只要求孩子用心学习,其余全不用过问。促进子女全面发展意识淡漠,使孩子诸多方面品质发展与提高都没有机会。中国家长最喜欢看到孩子坐在书桌前,或摇头晃脑地背诵,或趴在书桌上演习。眼睛不离书本,手不离书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西方父母注重从小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他们给孩子一次次经受锻炼的机会,使孩子敢闯、敢干、敢冒险、敢表现自己。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实践中学习。

3.家庭教育主体与重点不同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的主要教育者是父母。因此,十分看重他们单方面塑造,影响孩子个性建构。注意自身形象,忽视孩子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忽视相互影响的过程和全面性,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视幼儿个体存在。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激发孩子的兴趣,开发潜能。为孩子创造有利的环境,重视与孩子的交流,重视教育的相互性。西方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而是孩子的朋友。

4.情感教育与体罚

中国家庭通常信奉“玉不雕,不成器”、“不打不成才”。也许是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含蓄的缘故,中国家庭不善于表达爱,情感教育很薄弱。中国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中国家庭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字是“不”、“不能”、“不行”、“不要”,除了用否定词指导孩子的行为外,还习惯对孩子说“应该”。这都是家长权力色彩的体现。

西方家庭中经常用鼓励性语言表达父母对子女的赞赏。西方父母更注重个人素质与情感沟通。家庭主要围绕情感构建与培育展开。他们会挤出时间与子女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强调心灵沟通。西方国家体罚是触犯法律的。另外,西方父母很高兴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孩子,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5.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注重个人职责与义务。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家庭的教育功能强化。中国传统社会,家庭肩负多种社会职能,具有家国同构的鲜明特性。子女教育是家庭生命延续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达到“家教持久”的目的。它是维持发展家庭社会政治地位,保存弘扬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2)教育以家庭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传统中国家庭中,“光宗耀祖”、“光耀门第”是读书人的追求与目标。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是融为一体的。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在教育上表现为将受教育者放在突出地位,强调个性培养。个人本位与西方家庭变革密切相关。这种教育传统历经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及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等思潮而确定。卢梭倡导自然和自由教育。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个人是掌握自身经验建构的主体。但是个体本位并不等于个人主义,更不等同于以孩子为中心,家庭呼唤有丰富个性的个人,是能驾驭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拥有完美人格和健全个性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现代个人,而不是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功利化个人。

6.科学教育与宗教思想

西方的宗教传统直到近代乃至现代仍保留着强大的势力,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仅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西方教育内在精神价值。西方的教会学校因此曾一度盛行。家庭教育中父母很重视宗教这种精神信仰。如就餐前要感谢上帝,周末家庭全体成员要去教堂做弥撒,以永远保持心灵的净土。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当然分析是次要的,学习才是重要的。因此,我们要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汲取西方家庭教育的精华,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改革。首先是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摒弃陈旧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展步伐。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利用亲情教育的优势,开展个性化教育,发展孩子个性,为国家培养各种有用之才;采取鼓励、引导、宽容的科学方法,耐心教育,不断提高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紧跟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拓宽家庭教育思路,增强开放意识,提高家庭教育的适应性;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孩子学会学习和求知;父母要不断学习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既要充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家教传统,又要不断借鉴西方国家家庭教育中的先进教育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2,8.

[2]吴玉琦,王秀霞.注译.颜氏家训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1.

[3]张霭堂,译注.颜之推全集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4,9.

[4]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8.

[5]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