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常规教育范文

常规教育精选(九篇)

常规教育

第1篇:常规教育范文

关键词:常规教育;行为习惯;个性品质

幼儿园常规教育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重点,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教育遍及幼儿园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幼儿园常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幼儿园常规教育和教师的常规管理却出现了误区。

一、幼儿园管理误区

(1)教师牵着走为主,将常规教育依然看作以管理为目的,是控制幼儿的主要手段,强调常规对幼儿的约束作用,强调幼儿行为的整齐划一与服从口令,幼儿没有自己处理自己行为纠纷和独立管理自己行为的能力。(2)过于放纵幼儿,强调幼儿的自我管理,否定某些环节的老师干预,一味地让幼儿“自由活动”,当幼儿出现违反常规要求的行为时而没提出任何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园的孩子要么被管得太死,缺乏自主性、自理性;要么孩子被过于放纵,自律性不强,影响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大家都知道,幼儿一入园,就开始了一个新的集体生活,并置身于一个教育环境之中,如果哪个幼儿园重视常规教育,如果哪个班级重视常规教育,这个班的孩子就表现情绪稳定,生活规律有秩序,讲文明懂礼貌,各种工作有条不紊。老师值班感到愉快,教学计划能按时完成。否则,不重视常规教育的班级,孩子表现情绪浮躁,缺乏组织纪律性,规则意识差,不听指挥就成了平常所谓的乱班,同时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老师组织活动感到吃力、苦恼、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更不易幼儿养成有秩序的生活习惯。因此,良好的常规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一日活动秩序,有利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是教师开展活动的保障,如幼儿每天喜欢上幼儿园,乐意与他人交往,讲文明,懂礼貌,吃饭时,食欲旺盛,不挑食,不偏食,就餐习惯良好;睡觉时,睡姿正确,能按时入睡;上课和游戏活动时,能够积极参与,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等等。

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仅包含科学的生活常规,还包含交往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行为规则,对幼儿终身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为此幼儿园应加强和重视幼儿的常规教育。并根据幼儿的生理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提出了建立科学的幼儿园常规的措施和方法。

二、幼儿园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1.幼儿常规的建立必须加强坚持,坚持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法宝,给孩子充分的反复实践的机会,每天的要求必须相应稳定,不可朝三暮四,今天这个样明天那个样,使幼儿感到无所适从,始终如一地去帮助幼儿建立一种惯性思维,以获得持续的终身发展。

2.对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要从点滴开始,周而复始,循序渐进地进行,尤其是小班,教师要认真讲解,耐心示范,直到幼儿正确掌握为止。

3.在传统的常规教育中注入新理念,实施中,包括教师在内不存在“特权”,要将幼儿摆在主置,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参与进常规管理之中,最大化地促进幼儿主体发展。

4.合理安排好幼儿一日活动,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真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发展指南》精神中规定的大、中、小班作息进行,使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符合幼儿生理特点和年龄特点,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按照动静交替的原则,正确合理地组织好幼儿的各项活动。

5.加强对个别幼儿的教育,因为孩子智力发展和生活能力上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个别能力差的幼儿一定要帮助和辅导,使其逐步有序提高。

6.发挥榜样的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检点自己的举止,同时把握好教育契机,让孩子向孩子学习,让孩子教孩子。

7.教学先行以教学促常规法,当幼儿完全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他就表现出惊人的自制力,有助于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

8.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环境对幼儿良好习惯与品德发展起着熏陶作用,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来调整和改变幼儿的行为。

9.教师在常规培养中既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又要做到“言而有信、信而必实践”。

第2篇:常规教育范文

一、确立常规教育的目标要求

小班常规的内容可以分为:社会交往规则、群体性规则和个体性规则,社会交往规则是指幼儿适应社会生活必须遵守的品德行为规范,是幼儿社会化的最直接的内容,群体性规则主要用以保证集体生活,游戏和教学的顺利进行、形成幼儿的集体观念。个体性规则主要是维系个体健康发展的行为要求。通过常规教育可以逐渐形成幼儿正确的对人、对事、对物的态度体系与相应的行为方式。

二、采取正确的、恰当的教育方法

初入园的幼儿对幼儿园的环境,活动都不熟悉、不适应,也不习惯按相对一致的要求去行动,经常出现违反规则的现象。因此。就需要老师进行耐心教育。我们针对各项活动中的常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实施教育,并注意在教育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要求,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如示范、模仿法、语言指导法、情境教育法、游戏练习法、表扬、激励法等。

三、遵守一定的教育原则

小班幼儿第一次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一方面有些怯生,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习惯,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进行幼儿生活习惯培养。要循序渐进地指导。使他们逐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切不可操之过急,要讲求方式方法。生活常规培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的原则。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常规的数量由少到多,逐步增加:常规的要求由简到繁,逐步提高。如刚开学我们要求幼儿先学会自己穿鞋。然后学会穿裤子,过一段时间要求他们会穿单衣,逐渐要求会穿毛衣,外套,能力强的要求他会塞衣服。

2、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由于先天的和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在集体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个别教育。有的幼儿不会拿勺吃饭;有的不吃这、不吃那:有的自控能力差;有的理解能力跟不上;有的口齿不清。都要老师耐心地去教,使这些幼儿逐步统一、融入在集体之中。

3、家园一致的原则。幼儿园的教育效果,往往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在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中,离园这个环节是与家长充分接触的有利时机。我们根据幼儿在园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同时也从家长中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还利用“家长会”、“家园联系册”充分交谈、交流,要求家长配合教师,共同努力,改掉幼儿的不良习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下一代。

四、适时地讲解、示范给幼儿以正确的概念

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指责、阻止,而应正确地讲解、示范,使幼儿形成正确概念,有一个可效仿的榜样。

五、善于抓住时机,注重随机教育

有许多良好的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习得的。因此,教师应重视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

在一次饭前洗手时,我发现几名幼儿在盥洗室里玩水,满身、满脸湿淋淋。在口头教育后,我请幼儿观看了我的示范。幼儿通过观察知道洗手时不把水龙头开得太大,洗手后再把水龙头关严,轻轻把手上的水甩到水池里。这样不仅使孩子懂得节约用水,也掌握了正确的洗手方法。

六、重视表扬与鼓励在良好生活习惯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幼儿入园不久,我发现绝大多数幼儿玩具玩后随手丢在一边,我常常为收拾玩具而发愁,当我发现吴婉璐小朋友每次玩完玩具后都能把玩具收拾得整整齐齐,而且能帮助别的小朋友收拾玩具时,我及时表扬了她。每天游戏后许多幼儿纷纷效仿她的样子认真地收起玩具,我及时表扬了他们,为了巩固这一习惯。还用红花表扬他们,同时通过送玩具回家这一做法,培养了幼儿的良好活动习惯。

七、重视家长工作。使良好的习惯在家庭中得以强化

第3篇:常规教育范文

1、班级生活常规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所以制定幼儿班级生活常规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学会自我管理。

2、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

3、常规教育保证幼儿健康和良好的情绪,使幼儿学会适应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常规教育范文

 

小班阶段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此时期的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小班的常规建立好了,能为以后中班、大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做好小班的常规管理工作,下面我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抓好幼儿的生活常规教育

 

生活常规的养成工作是一门学问,它又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生活常规养成是否到位,直接体现着班级整体的面貌,也关系着幼儿身体健康的成长和各项活动开展的质量。所以,做好班级生活常规管理需要老师既用心,又用脑,随时发现问题,改进方法。

 

1.教师要做好幼儿的表率

 

根据幼儿的特点,他们好模仿、好学习,这就为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俗语说:”言传身教”,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影响至深。他们不仅把周围的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和语言上有板有眼的表现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检点自己的举止。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2.生活常规规则的制定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生活常规要求应根据幼儿的实际年龄与班级实际情况提出。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制定本班的常规,请幼儿发表他们自己的意见,提出合理的规则,这样,他们就会乐意接受并遵守。

 

3.教师及时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利用榜样的作用激励幼儿

 

每位幼儿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只要教师能善于捕捉孩子的这些闪光点也就能进行现场的常规教育了。例如:每次在擦嘴巴的时侯,总会有一部分的幼儿不能按要求将毛巾用完后整理好,用完之后总会随手一丢。

 

但是有一次我们发现班级中总有一位小女孩自觉地将别的幼儿用完的毛巾整理整齐,利用这位幼儿的闪光点,我们马上表扬了这位幼儿,并请她来督促其他幼儿正确使用毛巾并且用完后要摆放整齐,并鼓励其他幼儿也向她学习。幼儿都很喜欢模仿,也特别容易受到鼓舞,所以在几次鼓励后孩子们都想改正自己的缺点,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了。

 

当然,榜样的行为不仅能要让幼儿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最重要的是要反映到幼儿的行为中去。所以当幼儿自觉地以榜样的精神为动力,以榜样规范行为并做出良好的表现时,我们要及时给予幼儿充分的表扬,使幼儿感受到学习榜样的益处,从而强化榜样的影响力。

 

二、抓好幼儿的教学及游戏常规教育

 

(1)寓常规教育于各项教学活动及游戏的过程中,例如:说话轻声、姿势自然、不抢先、室内不奔跑;说话有礼貌、找人帮忙说“请你、注意倾听、积极应答、室内不大声叫喊、行动不任意打扰别人、无意打扰主动道歉等等。教师做好榜样,随时提醒幼儿。既有利于活动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常规落实到行动。切勿把常规教育变成脱离实际的说教或机械的训练。

 

(2)对幼儿在教学活及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做到一致和一贯,随时贯彻师生行为规范表,当违反规范要求的行动出现要及时提醒纠正。实际上,我们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并不难,难的是放任后收回,养成不良习惯后改正。因为合理的行为要求幼儿是乐意接受的,一旦形成习惯便成为幼儿的自主行动,不需教师时时提示。

 

(3)常规教育的效果与教师的语言表述关系密切。建议常规过程中对规则的解释应立足于集体生活秩序的需要,切勿从“听话、做好孩子”等目标出发以免误导。规则一旦建立,在实施时教师的语句要明确简练,语气要坚定,不需要多说理。若有个别孩子不愿服从,则用集体行为来约束个体行动。

 

常规教育中发指令并不是生硬命令或无理斥责,而是要以礼相待。便如:“请小朋友把椅子放好;一个跟一个走出教室;XX小朋友请快坐下,大家都在等你;请安静,不要打扰别人。”在师生互动中孩子喜欢说话算数、说到做到、对教师的反复唠叨孩子们也是厌烦的。

 

三、重视家园配合,同步推进常规教育

 

重视家园联系,达到家园同步,帮助家长能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常规教育。有的幼儿在幼儿园表现很好,但一回家,家长往往随其自便,不能严格要求,使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功亏一篑。因此,把教育延伸到幼儿的家庭,让家长参与教育,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在家在园的一致意识。

 

例如,对幼儿进行礼貌方面的常规教育,我教给幼儿离园、到园、离家、到家的礼貌和礼仪,同时要求家长要有榜样意识,以身作则,如送幼儿入园时,要做到主动和教师打招呼,让孩子学说、学用礼貌用语。我还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们宣讲本班制定的幼儿日常行为规范,并把编写的《行为规范儿歌》印发给家长,让他们明白“规范”的内容,按“规范”的要求去教育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幼儿不断受到潜移默化,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效果,就能得以巩固。

 

总之,小班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的智慧引领、艺术处理,唯有这样,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渐渐得由他律走向自律。逐步成长为遵守常规的小小文明人。

第5篇:常规教育范文

一、正人先正己,育人师先行

(一)建设一支把德育放在首位的领导班子

领导班子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必须重视自身的思想建设,我们经常组织领导认真学习党的章程,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努力增强服务意识,做师生员工的仆人。

(二)在学校工作计划中,我们明确提出,学校工作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正确处理德育为首,教育为主,育人为目的的辩证关系,把落实“道德纲要”和学校德育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整个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树立良好形象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个教师不只是专业课教师,同时也是德育教师,都要教书育人。每学期初,我们都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思想。年青教师李月庆同志,安心教育工作,脚踏实地开展学雷锋,乐助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他的做法在去年市教委召开的班主任经验会做过交流。袁绍坤老师经常帮助病残学生,下课主动背着去厕所,放学家长接的不及时,她亲自把学生送回家。教师们的高尚行为,通过报纸、感谢信等方式进行宣扬。

把德育放在首位,把育人放在首位,这是每位正直教师的心理上的需要,是学生切身利益的需要,是国家和党的利益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需要。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德育工作的突破口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过: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按照市教委提出的“七个一”、“五个做起”活动,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工作目标,把养成教育实施途径分为五个系列:1.主渠道系列。 2.活动系列。3.环境教育系列。4.督查考评系列。5.家庭、社会教育系列。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认真、持久地开展“七个一”、“十二个习惯”活动,使之不断完善

在“七个一”工程的起步阶段,我们就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管理制度、考核评价方法,并有专门部门管理。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的学生绝大部分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明白自己每天需完成多少任务,并能自己主动来完成。每班都有专人来负责“七个一”的具体内容的管理督查,每周向班主任老师汇报一次检查结果,政教处每月抽查每班二十人的小楷、日记等内容一次,其结果与班级量化考核挂钩。

(二)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来教育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品行习惯

多年来,我校各班《班队会制度》,每周一都要召开主题队会,队会的内容丰富多采,如去年教委召开了安全教育工作会,强调了各单位要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我们就号召各班召开主题为《安全》的中队会。各中队场面异常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类似这样的主题队会很多。如:五年三班的《我进步了多少》、五年五班的《祖国在我心中》获省级优秀班队会、三年二班的《发现榜样》、三年三班的《节省一分钱》、四年五班的《课堂活动》、六年二班的《我为灾区献爱心》等等,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给学生以教育,给学生以良好习惯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充分发挥德育展室的重要作用。德育展室是学生的德育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载体

我们在原有德育展室的基础上又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完善和更新,同时对解说员进行了培训,每学期按一定的顺序组织各班学生参观,学生在欣赏众多栏目内容时,受到教育,得以启迪,对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形成大有益处。

(四)“考、评、做”三位一体,效果显著

在对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培养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检查、评价这一环节。在这方面,我们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及考评细则,而且要真正做到以此为准绳。现在,我校有关学生的规章制度及考评细则共8大类120条,每学期初的第一周都要求各班利用晨检、队会等时间组织学生学习、贯彻、落实。

(五)“三结合”教育见成效,育人基地结硕果

第6篇:常规教育范文

晋城市城区关工委

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上级关工委的工作指导下,依托社区,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借鉴外地先进家教经验,结合本区实际,在全区中小学和部分幼儿园建立健全了家长学校。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弱点、难点问题,又是社会的焦点问题。办好家长学校是提高家长素质的有效途径,它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的延伸点和结合点,对提高家教水平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促使青少年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1.1999年全区中小学校和区直幼儿园普遍兴办了家长学校,兴办率达百分之百,当时全区成立家长学校117所,2000年制定了“办好家长学校的实施意见”。

2.2000年9月22日,我区举办了“家庭教育讲座”,邀请了市关工委领导、区四大班子领导,深入不同层次的家长学校听取了家长学校观摩教学。

3.在2002年10月,编印了家长学校教材“家教读本”2万余册,为我区家长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2008年,城区关工委邀请了市关工委“五老流动家长学校”常务副校长孙战平同志,深入我区22所不同类型的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了家教知识巡回授课。

第7篇:常规教育范文

【关键词】 幼儿园;幼儿教育;常规教育

陶行知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民主革命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言之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可见幼儿园常规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园是社会大世界的缩影,幼儿生活在其中,必然受到老师及同伴的制约。他们生活在幼儿园里,需要学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被允许的,如何生活自理以及与人相处。幼儿从入园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教师对他们的常规教育,小到洗手、吃饭,大到游戏、学习,常规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使幼儿的一日生活具有合理的节奏,使幼儿保持愉悦的心情参加各种活动,从而受到更全面和谐的教育。

一、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认识

常规教育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促进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来说,持之以恒的常规教育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促进幼儿对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掌握;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等等。常规教育是幼儿园素质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重要的核心内容。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常规教育中,幼儿的主动性较弱

幼儿园常规教育尽管保证了儿童生活的有序,但却是以牺牲儿童的主动性为代价的。福禄倍尔将其所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命名为“幼儿园”时,就已经暗含着这样一种意义:儿童在幼儿园的生活是主动的、自由的,生活常规的设置根据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总结出的科学常规以帮助儿童生长,促进其自由发展。但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常规教育,已经“不是根据小孩的主动,而是由于外面的加压而屈从的”[3],教师从“帮助者”一跃跳到“主导者”。例如:不少教师会要求幼儿吃饭、吃点心时动作要快且不能说话这条规则,仅仅是为了方便对幼儿的管理,是为了营造安静而且有序的秩序。教师为了方便自己组织教学活动,为了方便自己管理,却忽视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忽视了幼儿内心的体验以及主动性。

2.常规教育内容要求过细,过于繁琐

幼儿园教师列出的常规教育内容,经常存在规则过多,要求过细,过于繁琐的问题,这会阻碍幼儿的发展。其中生活常规的内容详细到从入园、吃点心、午餐、午睡、洗手、离园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是教师规定的常规,幼儿要按照教师的规定遵守,这将会对幼儿自主性及创造性产生负面影响。

3.常规内容主要由教师确定,忽视家长参与

常规教育的内容制定主要是以教师为主,教师根据班级的情况来制定常规,幼儿园也会参与小班常规教育内容的制定,但幼儿园只是制定大体方向,具体内容还是由班级教师制定。有的教师意识到常规制定应有幼儿的参与,但是觉得小班幼儿还太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所以有意识,但是并没有在实际行动中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在小班幼儿常规内容的制定过程中,忽视了家长的参与,常规教育与家庭相脱节。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对策

1.增强教师对常规教育目的的认识,使幼儿最终能达到自律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之前,应先弄清楚常规教育真正的目的。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的观,而不是以管好孩子、不让孩子调皮为目的。应该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适应集体生活,并能在集体生活中获得快乐为目的,且最终由他律变为自律。在常规教育中,我们应重视对幼儿常规意识的培养,常规意识一旦养成了,常规教育就会更加顺利,同时对幼儿的一生发展也是受益匪浅。

2.鼓励幼儿、家长共同参与常规内容制定,要求避免过细

虽然教师是常规教育内容制定的主体,教师根据班级幼儿的情况制定相关常规内容,但是如果只是教师单方面地确定常规内容,这会抑制幼儿与家长的积极性。常规内容的制定有幼儿和家长的参与,既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又与家庭常规教育接轨。教师可以吸收一些家长好的方式,更有利于家园合作,也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加强与家庭之间的交流,共同促进幼儿常规养成

家庭是幼儿生长的地方,幼儿的常规情况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教师应重视与家庭的联系,运用多种方式和途径与家长进行交流,比如入园、离园交流、家长手册、家长会、家访、家长座谈会等形式,来了解家庭的常规教育及幼儿在家的情况,也将幼儿在园的情况反馈给家长,同时也方便家长与家长之间交流,来共同促进幼儿的常规的养成,使家园保持一致,这样也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常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儿童的发展,符合儿童发展需要的常规与常规教育,应该是与儿童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的。在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过程中,儿童学习常规是从成人那里接受的,常规是成人“教”给儿童的,是“他律”。要使“他律”变为“自律”,必须经由儿童自身的意愿与实践,即让儿童参与常规的制定,体验常规带来的和谐与自由。这样,儿童在一种有限却又相对有序的环境里才能得到自由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幼儿园工作规程[S].1996.第四章,第二十三条

第8篇:常规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常规教育;正当性;建议

幼儿园究竟要不要“管”孩子?究竟该怎么“管”?这是很多幼教工作者比较困惑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谈点个人的思考。

一、幼儿常规教育的正当性

常规究竟是什么?从字面上看,常规即日常规则。规则是制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日常规则即是日常生活中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幼儿常规主要是指幼儿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要共同遵守的各种规则,如“走路文明、姿势自然、不抢先、不推撞、不在室内奔跑、说话有礼、找人帮忙说‘请你’……”幼儿常规隐含着某种“应该”或者“不应该”的教育作用,描画了常规制定者认为的幼儿个体应有的在集体生活中的理想存在状态,而幼儿常规教育就是要帮助幼儿实现从原有状态向应有的理想存在状态的转变。

为什么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

首先,幼儿是一种社会的存在。从家庭迈入幼儿园,这个过程意味着幼儿开始由相对自由的状态进入社会的状态。卢梭有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儿童的天性是自爱、自利的,处于社会状态中的幼儿同样会为各自的需要争取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生存资源。由于资源有限,幼儿之间必定会出现各种纷争。为了能在集体中生存,幼儿必须学会放弃一部分权利,约定某些共同的规则,并遵守这些规则,以便在集体中获取更好的生活。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即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

其次,幼儿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的童年期被称为精神胚胎期,是“他那将来富有特色的个性的温床”。犹如胚胎期的人体需要母亲子宫的保护和滋养一样,精神胚胎的成长也需要一个蕴涵丰富养料的环境,这就是人类社会具有的文化环境。幼儿一进入社会文化生活,就开始不断观察,不断探究,不断和周围环境互动、协调,不断影响着自身个性以及周围环境的建设。正因为如此,幼儿接触的文化环境需要选择和组织,应该有所导引,应该能为幼儿提供帮助,而这正是教育的天职。如康德所言,“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幼儿常规教育就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与外部文化环境相互作用,建构起参与社会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秩序、规则。

幼儿是否能在集体中获得比单个人所能过的更好的生活,关键在于幼儿参与集体生活的能力的生长,这可以说是幼儿常规教育的最终目的。更好的生活是指向良善的生活,是有创造性的生活。更好的生活意味着幼儿的理性和德性有机会获得成长,幼儿精神创造的自由能够得到保障。幼儿常规教育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进行,能够帮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中获得不断创造可能生活的机会和能力。这样的幼儿常规教育是指向幼儿的精神成长的,是为了幼儿生活能力的生长的,是“以人为目的”的,因而是正当的。在这一理想的常规教育过程中,幼儿需要感受生活事实,需要面对冲突,需要为解决冲突而努力,需要体验自身行为的后效,然后再次行动。这种常规教育是在生活中进行的,是以生活为目的的,是真实可行的。然而,直面当前我国的幼儿园常规教育。我们却发现两种背离幼儿常规教育最终目的的异化现象。

二、两种幼儿园幼儿常规教育异化现象

1.“为了常规”的常规教育

现实的幼儿园教育中,对幼儿常规教育有一种通俗的称呼:“抓常规”。这一通俗的表达方式暗示着幼儿常规教育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项目单独进行。通常每学期初,尤其是新生入园的第一个月,是幼儿园“抓常规”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对教师和幼儿的行为规范有着明细的规定,教师不但要将自己安置在各种规范之下,而且要恪尽职守地将幼儿也约束在各种规范之下。因为“室内不能奔跑”,所以只要幼儿出现不符走姿的步态,教师便会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要求幼儿“回来重走一遍”;因为“室内不能大声喊叫”,幼儿用“不好听”的声音说的话得用“好听的声音”再说一遍……也许教师的目光很严厉,也许教师的笑容很温柔,但这只是技术风格上的差异,实质都是相同的。在教师的严密防范下,幼儿奔跑的脚步渐渐迟滞了,幼儿喧哗的声音渐渐低沉了,但同时沉寂下来的还有幼儿原本灵动的心灵,幼儿探索外部世界的欲望犹如浅滩上的船还未起航就搁浅了。本来应该仅仅是具体目标的常规在这里被提升为目的,常规教育也被异化为“为了常规”的教育,幼儿常规教育的真正目的――促进幼儿参与集体生活的能力的生长却被遗忘了。此时的常规教育只是刺激一反应的行为主义模式的体现,它将自己的价值仅仅局限在塑造行为习惯上,成了与人的内心无关的规训技术。“这不是对待人的方式,而是驯化动物的技术。”教育完全背离了培养人的追求,反而成了导致人异化的帮凶。

常规确实是需要的,如果没有共同的规范和共享的价值,集体生活将一片混乱。常规教育也确实是需要的,但教育的价值主要是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展现的,而不仅仅是为了教育而教育。现行的强制、灌输、机械训练的常规教育遮蔽了对常规教育价值的质询,教师只是强调“你应该这样做”,幼儿只知道“老师说的要这样做”。教师成了规训的工具,幼儿则是受训的对象。其实教师自己同样也是受训的对象。教师和幼儿失落了自己作为常规教育主体的精神价值。

2.以“大家”为参照的常规教育

在现行的常规教育中,原本应该一路伴随着“?”(“为什么要这样?”)的幼儿,却记住了越来越多的。其原因除了幼儿常常提及的“老师说的要这样”外,还有教师常常强调的“大家这样做。你也要这样做”。后一句话也可以表述为“你要和大家做得一样”,“大家”成了个人行动参照的标准,夺走了个人理性自由判断的权利。

这里并非要提倡一种“要和大家不一样”的风气,只是在做出和大家一样或不一样的行动之前,幼儿需要一个空间,一个允许运用理性思考的空间,“大家为什么是这样?”“我想怎么样?”“我为什么选择和大家一样或不一样?”当然,幼儿不可能有如此清晰的意识,但这正是幼儿从无意识思考向有意识思考迈进的过程,这是理性得以生长的机会,是教育必须给予幼儿的机会。一个能够正常使用理性进行价值判断的人对正当的要求是愿意服从的。“要和大家不一样”看似强调个性,追求主体性,但若在教师或明或暗的鼓励和赞许下成为一种行动目标,则会沦为新的绳索。在对“要和大家不一样”的一味追逐中,理性又将成为虚妄,个体失去自主,陷入盲目、蒙昧的状态。

三、实施幼儿常规教育的建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指向更好的生活的常规教育是正当的,帮助幼儿理性和德性成长的常规教育是正当的,保障幼儿精神创造自由的常规教育是正当的。正当的常规教育如何把握?在此提供两条可供商榷的建议。

1.常规教育要在正常的幼儿生活中进行,保证幼儿交往的展开

正当的常规教育是帮助幼儿理性、德性成长的教育,因而需要为幼儿提供理性、德性成长的机会和条件。黑格尔说“美德只有在伦理共同体中才能形成”,理性唯有在个体参与公共生活的反思性实践中才能生长,德性同样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生长。常规存在于幼儿个体参与公共生活的实践之中,因为冲突的存在而存在。如果为幼儿提供的环境已经消除了冲突,那常规教育的价值就永远没有机会显现。例如,为了避免争抢,我们通常会为幼儿提供足够数量的活动材料,人手一份。但是,当幼儿每人拿着一份相同的活动材料时,幼儿连“我也想要”这样的情绪体验都无法产生,又怎么会想到通过共同协商制定规则?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听到幼儿说“老师,他(她)抢我的东西”,“老师,我也想玩”,“我就是要玩这个嘛”,教师充当的是消防员的角色。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是,教师来到事故现场,了解事故原委,充当仲裁者的角色。虽然在教师的干预下事端一般能得到解决,但这种干预方式帮助幼儿生长了求助心理以及对权威的臣服意识。原本这种幼儿之间借助冲突生成的交往如果进一步深入,或许就蕴含着幼儿学习运用理性的机会,自己解决冲突的经验将教会幼儿如何面对冲突,等待、协商、忍耐等社会品质也有可能得到生长的机会。但教师以仲裁者身份的介入却使幼儿之间的这种交往终结了。另一种较常见的处理方式是,教师让求助的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认为这是帮助幼儿自主成长的负责任的态度,殊不知却放弃了教师作为指导者的责任。幼儿的理性需要在教师的扶持下才能快速生长,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判断时机,随时准备“在不断前进的路上,给孩子们以阳光”。

2.教师的指导策略要实现从“应该这样做”到“可以这样做”的转换

“应该这样做”是教师在常规教育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句式,有时是在幼儿开始自主活动前的规则讲解,有时是在幼儿发生冲突时的“灭火器”,有时则是集体讲评时对规则的重申。“应该这样做”是一种外部规则的灌输。虽然不排除有的幼儿能够在意志力发展的基础上独自作出自由的选择,但对很多幼儿来说,教师的一句“应该这样做”常常诱使幼儿放弃自己的意志而接受别人的要求,这种态度的习得将是心理走向偏差的开始。另外,“应该这样做”是对既有规则的陈述,教师不一定需要关注幼儿活动的真实展开,不一定需要判断适宜的时机,随时可以要求幼儿“应该这样做”,这很难让幼儿真正理解为何“应该这样做”。

“可以这样做”则是教师为幼儿提供的一种支持性建议,这种建议往往是教师通过观察作出一定价值判断后给出的行为选择。因为是建议,所以没有强制的要求,“可以这样做”只是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可以选择的空间,这一空间给了幼儿理性发展的机会。“可以这样做”的最终决定权在幼儿手中,幼儿可以采纳教师的建议,作出积极的行动反馈,逐步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继续活动,接受自然后果的矫正。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说到,“我宁愿把这种有知识的教师称为导师而不是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要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交给孩子们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孩子们去发现这些准绳。”

从“应该这样做”向“可以这样做”转换,并非仅仅是话语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观念上以及行为方式上的转换。“可以这样做”降低了一向以权威者自居的教师的姿态,教师安静地守候在幼儿身旁,幼儿需要时就给出恰当的建议,幼儿不需要时则不作多余的干涉。这样的气氛既不放任,也不过于权威,“可以帮助集体成员意识到在这种气氛下产生的情绪、同情和反感等内心现象,并有助于松弛紧张的心理状态”。这种集体生活的气氛有利于师幼、幼幼之间的交往、沟通,“减少了外来的干涉和压抑,随之而来的便是自我控制”。

第9篇:常规教育范文

关键词:一日常规;幼儿;教育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主要围绕培养孩子的自我独立生活能力,并辅之以一些智力开发教育,但主要还是以生活常规教育为主。

一、一日常规的重要性

孩子的幼儿时期就犹如一张白纸,对世界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因此,幼儿教育极其重要,因为这时候所灌输给孩子的理念就是孩子对世界最初的认识,往往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在幼儿阶段,为了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园就要注重培养孩子的一日常规习惯,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一日常规的意义

1.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多长辈都极度溺爱自己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孩子过度照顾,以至于使这些孩子一直没有机会学会自理。幼儿园相当于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桥梁,使那些不能自己独立生活的孩子学会自理,这样幼儿才能够面对接下来的成长。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止是使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还需要教会孩子如何更加合理、更加健康地生活。生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日后的成长,通过幼儿园的一日常规教育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2.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友好相处

一日常规教育能够更好地拉近教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想要取得教育成效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在增加对学生的了解的情况下,教师也在慢慢积累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离开家进入幼儿园,告别父母开始群体性的生活,那么老师就成了学生在幼儿园的父母,不管是学业上的教导还是生活上的指导,幼儿园老师一直就充当着父母的角色,所以学生对老师会产生依赖的情感,久而久之,学生与老师之间就会形成良好的相处模式。

3.培养孩子的纪律意识

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就意味着进入了集体生活,只要是在一个集体中进行生活就必须遵守集体的规则,这也是进行一日常规教育的原因之一。一日常规教育有利于孩子养成纪律意识,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纪律意识,不断地放任自流,那么最终只会害人害己,所以培养孩子的纪律观念也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一日常规是纪律性在生活上的一部分表现,通过对学生在生活细节上的要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团体生活。

三、实施一日常规的原则

1.注重教育灵活性

由于孩子还处于幼儿阶段,心智身体方面还发育得不够成熟,所以不能以对待成年人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在进行常规教育时要注意用对方式方法,不能按部就班,要按照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灵活教育,以尊重孩子的个体性为前提为不同的孩子制订不同的常规教育计划。

2.注重沟通教育

沟通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一些孩子在学习常规教育时可能会出现不配合不学习的情况,最好的解决办法便是学会与孩子进行沟通,对于逆反心理,我们只能加以疏导,否则只会加剧事态的严重性。与孩子沟通中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孩子虽然年纪小,但是他们已经懂得了很多的事情,并且具有丰富的情感,教师所要做的便是揭示常规教育是为了使孩子更好地生活,更好地融入集体,那么孩子经过思考之后便会懂得这个道理,并且在日后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活动。

四、一日常规的具体运用

一日常规教育内容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说饭前便后要洗手这项基本常规,如何进行这项教育,使孩子能够快速接受并且养成习惯,这就需要考验教育方式的合理性。对于孩子来说,图画比文字更具有吸引力,所以不妨在生活中醒目的位置张贴宣传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卡通说明示范图,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除了使用卡通图纸进行常规教育之外,教师还可以将生活常规教育编成歌谣,并且教孩子演唱,孩子在朗朗上口的歌唱之中自然而然地就将教育内容深刻地印入脑海之中,当脑海中有这样一个记忆的时候,孩子在生活中便会不知不觉地遵守生活常规规范,这种教育方式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潜意识教育。往大了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孩子的健康生活习惯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只有当下一代能够健康良好地生活,国家的基石才坚固,国家的未来才更加有希望。往小了说,孩子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在未来才有更好的发展可能,俗语说:想要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所以在孩子幼儿时期,及时地进行一日常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幼儿园的教师也应重视常规教育,掌握合理的教育方式,为培养祖国的下一代作出贡献。

作者:夏菲 单位:重庆市巫山县巫峡幼儿园

参考文献:

[1]魏婷.童眼看“规则”: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J].幼儿教育,2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