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精选(九篇)

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

第1篇: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避免护患纠纷措施

加强服务和沟通意识:门急诊工作中,护士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患者,存在多种不确定的因素。因此,良好的服务态度和有效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在急诊工作中,有时遇到患者或家属的误解,应把自己的委屈放在一边,继续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用行动化解患者的误解。急诊患者就诊时,家属情绪大多比较急躁,护士要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迅速采取救治措施,尽快解除患者的痛苦。对一时难以沟通的家属先冷处理,过后进行解释,当家属明白后,纠纷也就不会发生。护理部经常开展优质服务教育活动,我科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合理的服务流程,将优质服务和护患沟通落实到实处,确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①患者是亲人,以人为中心。②患者是老师,工作当虚心。③患者是老板,服务当尽心。④患者是朋友,真诚换真心。⑤患者是自己,将心来比心。⑥患者没有错,有理也耐心。⑦患者无小事,处处要细心。⑧来者都是客,相待不偏心。在护理工作中,主动、热情、平等地去关心服务每一位患者,对患者提出的疑问给予耐心解释,注重语言沟通和魅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服务措施:护理服务不到位,也是引起纠纷的因素之一。患者就医过程是由多个环节组成,而护理服务的落实是避免护患纠纷重要保证之一。因此,当我科护士在听到救护车铃声后做到及时接诊,对行动不便的患者主动提供轮椅,对危重患者及时提供平车,护送患者入抢救室,立即通知医生,积极投入抢救。

管理措施:急诊室是抢救危重患者的场所,如果在抢救患者时,抢救仪器不能正常使用而耽误抢救时间,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危,极易造成纠纷。因此,急救物品、器材必须时刻处于完好备用状态。为确保急救物品、器材随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应具备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到定位放置、定人保管、定数量、定期消毒检查、保养,有问题及时维修,以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业务技术措施:由于护士操作技术不过硬或业务知识缺乏,对患者病情观察缺乏预见性,也是造成纠纷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还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水平。针对这一情况,我科根据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有计划进行培训,定期安排急救技能训练,并进行考核,争取人人过关,针对遇到的特殊病例,及时安排讨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逐步提高全科护士的急救技能和急救护理的整体水平。对急救仪器的使用保养,护士长经常组织大家进行演练,确保大家能熟练掌握;娴熟的护理技术是患者安全的保证,笔者采取这些措施大大地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第2篇: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随着医疗市场的发展和全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日渐增多。频发的医疗纠纷不仅干扰了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无形中造成了医患之间的隔阂,甚至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还可能造成医务人员的人身伤害。目前,医疗纠纷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认真研究医疗纠纷处理困难的成因与防范措施,寻求医疗纠纷最佳的解决途径,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是当前医疗卫生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1医疗纠纷的概念及分类

医疗纠纷一般泛指患者或其家属与医疗机构之间对诊断、治疗、护理过程、治疗结果及其产生的原因在认识上发生分歧,患方向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甚至司法机关控告或提讼,要求追究责任、赔偿损失所发生的纠纷。

医疗纠纷根据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有无过失而分为两大类,即医疗过失性纠纷和非医疗过失性纠纷。医疗过失性纠纷,由于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存在明显过错,处理起来比较简单、直接。而非医疗过失性纠纷构成原因比较复杂,解释、处理工作极为困难,严重干扰科室、院领导的正常工作,处理不好甚至有可能激化矛盾,扩散影响而成为不稳定的因素[1]。

2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分析

2.1医方原因:医疗纠纷中的医方原因包括医疗技术、医护人员素质、医院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等多方面的问题。例如,在诊疗或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缺乏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执行医疗规章制度不到位,违反医疗技术操作常规,因工作中出现差错酿成纠纷;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水平不过关,对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认识不足,出现漏诊、误诊等诊疗失误,甚至因严重不良后果,引起纠纷;病历文书书写不及时,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患方常对补记的病历书写部分不予承认,认为院方篡改病历。在医疗活动中有些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询问病情、体格检查不详细,病历书写不实事求是,凭空臆造病历,或受患者所托对其病史进行隐瞒或涂改,很容易引起医疗纠纷[2];缺乏与患者沟通的语言技巧,服务过程中存在生、冷、硬、顶的不良现象,个别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缺乏同情心,与病人谈话语言生硬,解释病情过于简单,对病人主诉和家属反映表现出不重视、不耐烦,使病人或家属产生反感情绪和逆反心理。在医疗纠纷发生早期由于解释工作不到位、态度粗暴,造成医疗矛盾进一步爆发;部分医护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不能很好履行告知义务,知情权重视不足,未向患者将病情、采取的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情况告知,未尽到告知职责,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不信任,对诊疗过程有疑惑,最后酿成医疗纠纷[3]。

2.2患方(患者及其家属)和社会的原因:随着我国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和普法教育的开展,人们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对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要求也不断提高,但同时又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且对医疗期望值过高,一但医院实际提供的医疗服务结果差于预期,病人就产生不满情绪,极易导致医疗投诉。有些患者或家属出于经济补偿心理,想借助医疗纠纷带来经济效益[3]。甚至一些病人或家属把对社会不满的情绪用极端方式转发到医院或医务人员身上,如以棍棒相加,冲击医院、扰乱医疗工作秩序,欧打、辱骂医务人员,由此引发群体性恶性事件和暴力案件,使医护人员的心理受到极大的伤害[4];此外由于部分新闻工作者缺乏医学知识,出于对患者的同情,偏听了患方的一面之辞,没有进行深入调查和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出现片面报道,使医疗服务市场导向失衡。

3医疗纠纷的防范措施

3.1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与医院的各项制度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医院的一切医护行为严格按照正规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运作,坚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制定了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和计划,实施医疗安全教育,组织医疗安全查房,定期通报医疗安全情况,找出医疗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限期整改,制定防范措施。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尤其是新分配毕业生的岗前教育,不断强化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

3.2强化业务技术培训,狠抓医疗质量。加强“三基训练”,举办医疗技术操作培训和考核。科室坚持全科业务学习,对疑难病例、死亡病例、误诊病例举行讨论,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定期举办新知识、新技术业务讲座,切实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避免在诊疗活动中出现因医疗水平不过关造成的医疗纠纷。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加大质量监控力度。防范医疗缺陷最基本的措施,就是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护理工作中认真执行查对制度,严格按照“三查七对”执行,避免医疗缺陷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建立建全了接诊、三级检诊、大查房、会诊、病案讨论等规章制度,降低误诊、漏诊率的发生率。提高病案质量,减少因病案书写质量不佳引发的医疗纠纷。新分配来的医师和进修医师等都要进行岗前培训,掌握和熟练应用病案书写的规范,要认真及时记录医疗过程中的各项资料,重点要突出,条理清晰,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病案资料。同时还要注重病历的内涵质量,如主要诊断明确,治疗及时,合理用药,病程记录能反映三级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危重患者抢救、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等,坚决杜绝对病例进行涂改、捏造[5]。

3.3尊重患者的权利,加强医患交流,充分尊重患者的各项权利,尤其是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履行必要的告知义务,在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的同时,应将患者的病情、诊疗措施、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解释病情时,医疗人员应站在患方立场思考,用能够理解的措辞与用语。医护人员还应当在服务质量、态度、方式方法上下功夫,讲究沟通的艺术性,仔细诊治患者,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同时,医护人员还应当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文明行医,廉洁行医。

3.4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纠纷的预案,掌握各种纠纷、治安案件的应急处理方法。一旦发生或者发现医疗隐患或医疗过失行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的不断扩大。对于严重影响医院正常工作、损坏公物、危害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违法行为,保卫部门要全力配合公安机关,同不法份子斗争到底,坚决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

总之,医疗纠纷原因较为复杂,预防医疗纠纷,保障医患双方的权益是医院不可回避的责任。各级医院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监督落实,真正建立起医院治医疗纠纷处理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瑞菊.医疗纠纷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2):182-183

[2]许芳.加强病案管理防范医疗纠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3):224-225

[3]王军.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特点与防范措施[J].社区医学杂志,2011,9(3):20-22

第3篇: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产科;院前急救;护理

“院前急救”专指从事急诊急救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为急、危、重患者提供的现场急救、分诊分流、转运和途中监护服务[1]。产科院前救护是一个特殊领域,产妇和新生儿的应急处理,关系到两个生命且要求颇高,往往是刻不容缓,在院外条件和时间都非常有限的条件下,就需要不但要充分熟练地掌握正确正规的急救方法,还要在实践中创新、丰富和完善急救技术。探讨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与护理,在保证孕产妇生命安全、降低母婴死亡率,减少产妇并发症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1临床资料

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接诊706例孕产妇,年龄19~41岁,平均26.8岁,其中25例救助到达前胎儿已娩出;29例分娩于救护车上;40例产妇到达医院时宫口开全。产妇产后会阴Ⅱ度裂伤35例;Ⅰ度裂伤80例;10例宫颈裂伤;6例发生产后出血;11例胎盘排出延迟;5例新生儿窒息。

2急救与护理体会

2.1急救电话接听规范笔者所在医院是县级孕产妇急救中心,自从2004年实行免费接诊孕产妇以来,接诊及咨询电话比较多,但是没有固定接听电话人员,工作人员往往在业务繁忙的情况下要接听急救电话,而接听电话的技巧和规范要求较高。因此,笔者所在医院制定接听电话规范。要求值班人员在接到呼救后,应耐心询问患者姓名、年龄、孕产次、目前产科情况(宫缩、胎心、宫口开大、有无出血及其他不适等)、住址或所处方位、接车人及地点、电话号码等,且要做好记录,并立即判断作出何种急救反应,根据情况指派人员及装备。

2.2一般护理措施

2.2.1抢救准备充分救护车上备有各种抢救器材及急救药品,如氧气、输液装置、吸引器、应急灯及急救药品等,接到急救电话后救护车必须在3 min内开出医院,迅速到达现场。要达到此要求,必须在车辆、人员及急救监护设备方面保持常备不懈,并定期演练。

2.2.2现场评估与急救确保及时、准确、有效。到达现场后,迅速为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和处理,内容包括测量生命体征、观察阴道出血、听诊胎心音、触诊宫缩并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如合并产前并发症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对症处理,如建立静脉通道、吸氧、清理呼吸道并实施监护等。

2.3特殊情况观察与护理

2.3.1新生儿处理胎儿在救护车上娩出后,迅速清理新生儿口鼻内分泌物,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处理脐带,擦干新生儿身体表面的羊水和血迹,立即保暖,窒息者应进行人工呼吸,必要时气管插管、吸氧,针对不同情况遵医嘱用药。对早于救护到达娩出的新生儿,除上述处理外,还需尽早肌注破伤风抗毒素及维生素K1。认真检查寻找有无产伤,防止漏诊,延误治疗。

2.3.2急救中接产护理由于分娩过急,接生时措手不及、消毒不严或污染等,易引起会阴撕裂、产后出血、产后感染、新生儿窒息或坠地外伤等,因此,应尽快作好接生准备,以保证母婴健康。对宫缩强烈、剧痛的产妇,除心理安慰外,还要严密观察其生命体征、宫缩强度、频率,监测胎心,了解宫口扩张程度速度及阴道出血量等,必要时应用宫缩抑制剂延缓产程;对胎膜早破者,嘱产妇取左侧卧位,抬高臀部,防止脐带脱出,严禁产妇活动;对脐带脱出者,立即还纳脐带;宫口开全者,做好接产准备,尽快结束分娩。

2.3.3产后护理措施胎儿娩出后用手按摩子宫,刺激子宫收缩,从而使子宫壁血窦闭合。当胎盘剥离后,轻轻牵拉脐带协助胎盘娩出。观察阴道出血情况,准确估计出血量,必要时遵医嘱应用宫缩剂。对产后阴道出血异常者,立刻查明原因,宫缩乏力者,按摩子宫,压迫止血或应用子宫收缩剂;若是胎盘残留引起可徒手取出或剥离;软组织裂伤者,可用消毒的纱布或会阴垫压迫止血,尽快到达医院缝合处理。如果发生了休克、DIC、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要积极抗休克、抗过敏及支持治疗,迅速赶回医院抢救。

2.3.4安全转运,做好急诊交接班经过现场急救后,在转运过程中要注意“监护和用药不间断,抢救措施不间断”,以最大限度将患者安全送达医院抢救室,并做好记录;产妇到达医院后,接诊者与产科的医护人员认真交接转运过程中产妇、新生儿的病情、途中变化、已采取的措施、用药抢救情况,包括药物名称、剂量、数量等情况。

3院前急救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心理护理孕产妇普遍有一种恐惧心理,担心胎儿和自身安危,护士要热情体贴,和蔼亲切,言语温柔,给予适度保证,以消除患者恐惧心理;教产妇运用放松技巧缓解疼痛与压力,鼓励产妇树立信心和勇气,随时询问孕产妇的感受和不适情况,要在每个环节通过关爱、倾听、体贴照顾体现人文护理理念。如对路途中晕车的孕产妇及家属给予照顾,对各种检查、操作要进行讲解,听胎心之前要讲解可以听到胎儿的心跳声从而评估瞬间胎心变化等。

3.2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有效规避护理风险,为患者提供快捷、方便、安全、优质的急救护理服务。

3.2.1制定制度、规范。如常见孕产妇急诊抢救预案,危重患者、一般患者、急诊患者、特殊急诊患者接诊处理程序等。

3.2.2培训提高护士防范风险意识和能力。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重点培训、考核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安全管理各种规定的掌握程度,不断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工作中学会运用法律条文保护患者和自我保护。

3.2.3加强急救药品、物品、设备管理,提高急救水平。指定专人管理,每班交接,固定位置,定期维修消毒,经常组织模拟演练配合等。

3.2.4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规范护理记录书写。急救现场及途中环境复杂,可能导致感染,故救治操作严格遵守规程及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抢救中所用药物及治疗均依据医生的口头医嘱,护士要“三清一复核”即:听清、问清、看清;与医生复核药物名称、剂量、浓度;保存用药后空瓶以备查询;规范有关护理记录,如急救电话接听记录、院前急救护理记录、接诊患者登记、危重转运交接登记等。

3.2.5加强与患者沟通,减少法律责任纠纷。改善服务态度和医疗作风,加强医德修养及沟通技巧,不说不留余地的话,适时表达对患者的同情心,尊重和考虑患者处境,用必要的沟通消除某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误会。

3.3要预防急产的发生。急产对产妇及胎儿、新生儿都有严重的影响,如产道裂伤、产后出血、产褥感染、胎儿宫内窘迫、死产、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甚至休克、DIC、死亡等,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打击,不适当的措施还可能会引起医疗纠纷。因此,要严肃认真地对待,一丝不苟地完成急救任务,通过积极有效的规范化救治与护理措施,保证患者生命安全、降低母婴死亡率,减少产妇并发症。

参考文献

第4篇: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摘要】 就急诊ICU护士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与对策作一综述。认为急诊ICU护士的心理状况与工作责任重、繁忙,防护措施不力,经常接受垂危和死亡刺激及急诊ICU的工作环境复杂,缺乏心理培训等因素有关。应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为之减压,以提高护士身心健康的同时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心理健康状况; 急诊ICU护士; 对策; 文献综述

1影响急诊ICU护士心理状况的主要因素

1.1 工作责任重急诊患者的来源广泛,病种复杂。急诊ICU护士工作繁重;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加上三班倒,使工作和生活没有规律;护士配备比例相对不足,导致长期超负荷工作。

1.2防护措施不力急诊ICU护士需经常对未明确诊断的患者进行抢救和处理,其中包括一些处于潜伏期及诊断前期的传染病患者。护士在自我保护知识缺乏或防护物品不齐备的情况下,易造成护患间的交叉感染。

1.3 经常接受垂危和死亡的刺激急诊ICU护士面对的是急、危、重症患者,常经历人间的生离死别。有关人士认为,垂死和死亡现象作为一种刺激因素除造成护士的直接心理压力外,还可产生继发影响,造成护士产生强烈情感反应,即对悲伤、生离死别的替换感受,这样就可能引起护士在精神上极度紧张。

1.4 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误解和冲突急诊ICU是急、危、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抢救患者生命的最前线;同时也是最容易产生矛盾、纠纷和投诉的地方。急诊患者由于起病急骤,毫无心理准备,希望得到及时、周到的救治服务,部分患者和家属对医院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环境等不了解,一旦护士工作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容易出现过激行为。

1.5 急诊ICU工作环境复杂,认为在诸多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中,工作性质和环境是最主要因素。急诊ICU环境较普通科室复杂,来自患者声、电话铃声、监护仪报警声和频繁的人员流动等造成噪声,使护士容易产生烦躁、焦虑情绪。

1.6缺乏心理培训,发现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护士的心理障碍常表现为躯体化、抑郁和强迫等。 国外学者先后提出采用救治后讨论、咨询方法消除、释放护士在救治中产生的心理压力,而不是让其淤积。但国内尚没有对护士包括急诊ICU护士开展心理辅导和培训,使之不能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和正视压力,从而影响工作质量。

1.7缺乏社会支持和管理层的重视由于急诊ICU的特点和特殊性,与病房的护士相比较,总是处于责怪、投诉、批评声中,甚至得不到医院管理层的理解。急诊ICU的护理工作条件相对较差,护理设施陈旧,其工资、奖金和其它福利待遇差。调查发现管理者给予护士的身心健康关心不够,没有及时肯定护士的工作成绩,没有给予护士正确的指导和关心。

2 急诊ICU护士心理现状

2.1身心疲惫急诊ICU护士经常为抢救患者和应付突发事件而加班,由于长时间行抢救工作,很容易患下肢静脉曲张、腰椎间盘病变、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衰弱等疾病。另外,随着社会对急诊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急诊ICU护士除了应对繁重的工作,还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以保证服务质量和适应科学发展需要。因此,从脑力到体力上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严重者甚至发生精力耗竭综合征或慢性疲劳综合征。

2.2缺乏安全感由于急诊ICU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复杂的环境、特殊的服务对象可能对护士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尤其是夜间,有时严重影响急诊工作的正常进行。除了可能存在的交叉感染的风险,患者家属或陪人谩骂、殴打、伤害急诊ICU医护人员的事例在国内媒体报道中屡见不鲜。

3 对策

3.1 稳定护理队伍为了缓解护理人员严重短缺、护理工作强度过大的矛盾,首先要对急诊ICU护理人员实行政策倾斜。增加夜班护士人员配备的比例,设法改善护士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适当增加待遇,如实行岗位津贴、改善急诊工作环境以及夜班护士休息条件、提高夜班补助、实施弹性化和科学的排班制等,增加基础设施,使护士从繁忙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降低体力劳动强度。

第5篇: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7.08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7-0152-02

The Application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in Outpatient Nursing Quality Management/YI Hong-xia.//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7,15(17):152-153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in outpatient nursing quality management.Method:A total of 1000 out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tudy group from December 2015 to December 2016.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improved with continuous quality nursing,including nursing quality improvement,to understand the patient’s care needs,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nurses,find the reasons for nursing problems,the implementation of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strengthen the team of these six aspects.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The complaint rat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tudy group were 2.2% and 0.4%,respectively(P

【Key words】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Outpatient care; Quality manage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Wanzhou District,Chongqing City,Chongqing 404100,China

持?m质量改进是一种较新的质量管理理论,该理论不断强调优化改进管理措施对于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高护理水平,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1]。门诊患者来自不同的科室,疾病种类和病情差异较大,患者流动性较大,其护理难度也较大,因此对门诊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对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所在医院门诊患者采用持续改进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5年12月-2016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1000例门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578例,女422例。年龄8~78岁,平均(47.8±7.7)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法。研究组患者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详细如下。

1.2.1 成立护理质量改进小组 明确各个护理人员的职责,尤其是护士长和责任护士的管理职责,并鼓励医院高层领导参与进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小组,推动此计划和项目的展开。定期开展会议,及时进行交流分享,及时找出和汇报门诊护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1.2.2 了解患者的护理需求 由于患者个人需求不一,对护理要求不一,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需求,提高护理满意度。完善就诊环境、缩短患者排队时间、简化流程安排,通过问卷调查表了解患者的就诊需求,了解患者对门诊护理的满意程度和所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进一步完善医院护理质量[2]。护理人员将所获得的调查信息进行进一步汇总和分析,并将资料交给相关负责人员,对于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整改,对于做的较好的地方继续保持。

1.2.3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 根据患者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护理范围和护理措施,进一步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及时更新护理人员的知识,加强护理人员对突发情况应对的能力,如是否能够及时发现患者异常情况,急救措施是否选择适当,急救措施是否及时等,并帮助协调好医患之间的关系[3]。并定期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进行考核,评估其在患者满意度、患者健康教育、操作技能、突发情况应对能力,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1.2.4 查找问题原因 及时了解患者提出的问题,如服务态度有待改进、疾病状况解释不够、门诊流程繁琐、门诊医生太少、排队时间较长、日常主要事项没及时告知患者等等[4]。面对以上问题,首先负责人员应充分了解目前门诊中的具体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如了解护理人员哪方面态度有问题,工作不够认真,检查不够仔细,面对患者的提问没有热心回答等,从而进一步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告知护理人员应调整好服务态度,注意沟通技巧,提高服务意识,主动关心和帮助患者。尽量缩减门诊流程,减少患者排队时间,使患者疾病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医院应合理安排门诊医生数量,保证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

1.2.5 落实改进措施 对于门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不仅要及时改正,更主要的是要及时落实,相关负责人应及时了解改进措施是否按照计划有序推进,并且还需对推进措施进行监督,协调纠正不足之处,直到改进措施得到落实。并对改进措施进行进一步跟进,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当改进和落实某项措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应及时反馈、重新讨论问题,分析解决方法,进入下一步的改进步骤,做到措施能够真正开展、落实,并及时跟进追踪[5]。

1.2.6 加强团队合作 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并不是医院领导或某个人能够完成的,它需要所有参与者共同参与努力。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应加强自身水平,共同提高护理质量[6]。当有护理人员遇到棘手和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其他人员应相互帮助,护士长应及时出面解决,及时和完善护理工作。当有护理人员遇到不太通情达理的患者时,其他人员应注意互相安慰,及时排解不良情绪。

1.3 评价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投诉率、非医疗时间;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共分为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3个等级,总满意率=(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投诉率比较

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投诉率分别为2.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非医疗时间比较

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非医疗时间分别为(33.8±7.9)min、(22.4±6.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满意率分别为46.6%和86.4%,后者显著高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改善医院护理水平,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成为了医院工作的重点之一。持续质量改进起初应用于工业,其理念是关注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强调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现有的管理水平,推进更优的管理措施和方案[7]。现代医疗将这一概念应用于临床护理,在护理过程中能够做到问题“早发现”、“早预防”和“早解决”,从而建立了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了患者护理质量,减少了医疗矛盾纠纷,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8]。

第6篇: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风险护理;急诊;留观患者;护理不良事件

Influence of Risk Nursing on the Nursing Adverse Events of Emergency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Ward

LIN Fei-ying,MAI Hai-liang,WANG Hong-ji,YANG Lu,WANG Xiao,HUANG Si-yuan

(Emergency Department,Hain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Haikou 570311,Hain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isk nursing on reducing the nursing adverse events of emergency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ward. Methods 150 emergency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ward with risk nursing w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from July 2014 to January 2015), 150 cases with conventional nursing was the control group (from July to January 2014), and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of nursing quality and nursing adverse events. Results The nursing quality score of basic nursing, emergency ability, 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 risk assess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Risk nursing;Emergency;Patients in observation ward; Nursing adverse events

急诊科是医院急危重症患者收治最多的科室,具有危重患者多、病情复杂、工作量大、护理工作重等特点,稍有不注意就有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1]。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法规的不断普及,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急诊护理质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急诊留观室是我国急诊特有的设置,收治的主要为急诊需要进一步观察、诊断治疗的患者,由于该部分患者病情尚未完全明确,是护理风险的高危人群。加之患者和家属往往心情焦虑,更容易引发护患纠纷。防范急诊留观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减少护理缺陷,规避因此带来的医疗风险刻不容缓。风险护理是将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后的消极处理转化为发生之前的积极预防的一种护理模式,对于减少风险事件具有积极意义[2]。我科室自2014年7月在留观室实施风险护理以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我院2014年7月~2015年1月接收的急诊患者中随机抽取150例设为观察组,该组患者均实施风险护理。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急诊医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3];②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③年龄18~75岁;④均有家属陪护;⑤经急诊抢救后病情稳定。排除标准:①急诊抢救过程中死亡者;②院前压疮或皮肤问题;③有精神病史者。其中男78例,女72例,年龄18~75岁,平均(50.5±11.8)岁。发病至急诊时间:1.5h~2.0d,平均(3.5±1.2)h。受教育年限6~20年,平均(15.2±5.3)年。疾病种类:神经系统27例,颅脑损伤25例,呼吸系统31例,循环系统15例,急性中毒10例,心跳、呼吸骤停9例,胸腹部创伤23例,儿科10例。另于我院2014年1月~7月接收的急诊患者中随机抽取150例设为对照组,该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纳入及排除标准同观察组,其中男81例,女69例,年龄18~75岁,平均(51.2±12.5)岁。发病至急诊时间:1.2h~2.3d,平均(3.4±1.5)h。受教育年限6~22年,平均(15.5±5.7)年。神经系统29例,颅脑损伤24例,呼吸系统29例,循环系统16例,急性中毒12例,心跳、呼吸骤停8例,胸腹部创伤24例,儿科8例。两组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成立急诊护理风险护理小组 将科室25名护士(除护士长外)进行分组管理,分为4个小组,每组选出1名小组组长,对组内各能力护理人员进行岗位职能划分,并制定具体的细则,明确责任。由护士长任风险管理小组组长,由科室责任小组组长为组员,小组组长对护理风险管理和质量情况负责。进行1次/w交流会,对上个月的护理缺陷和处理措施等进行通报,让所有护理人员知晓护理缺陷发生的原因,组织科室护理人员总结,对工作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查找原因,找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不断完善细节,最大限度的拒绝此类事件的发生[3]。每月进行1次检查,并及时反馈检查结果。

1.2.2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急诊留观室是重症抢救、停留周转的中转区,人力资源情绪对患者的抢救、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将一天24h分为连续不间断的A班(上午班)、P班(下午班)、N班(夜班)。除护士长外所有护士进入APN排班系统。其中A班为7:00~15:00,P班为15:00~22:00,N班为22:00~次日的8:00。每班护士人力相对均衡,注意护士新老能级搭配,既能处理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特殊问题,又可保证患者基本的治疗护理。老护士对年轻护士起到很好的传、帮、带作用[4]。

1.2.3强化护士的风险意识 首先对急诊科风险护士的相关内容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处理、管理效果评价,强化护士的护理安全意识。学习医疗事故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医疗事故防范的处理常规,讲解科急诊留观室常见的护理不安全事件及预防措施[5];加强对护士急救设备操作、急救药品使用、急救护理操作等培训,定期考核,提高护士培训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加强对护理文书书写的培训,要求护士书写要规范,并保证记录清楚、连续和完整;留观室的主要任务是对急、危、重症患者或多发伤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因此,必须加强对病情的观察;密切注意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及神志状态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加强药物的核对、熟练掌握用药剂量和用药途径等。

1.2.4加强护患沟通 加强对护士沟通能力的培训,使护理人员能有良好的态度、语言、身体行为等。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权,进行操作前将护理操作的目的、风险告知患者及家属,以减少护理纠纷。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家属的行为进行评估,采用个别讲解及示范的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增加其对护理风险及潜在危险的了解,并评价掌握效果。有高级责任护士负责配合度较差的患者及家属。对潜在安全隐患的患者悬挂提示标识,重点交接,预防护理风险[6]。

1.2.5建立护理缺陷及经验分享记录本 将已经发生的护理缺陷记录在交班墙或护理缺陷登记本上,包括发生原因及处理过程。责任小组组长在每早开会时,将发生的护理缺陷和经验告知本组的护理人员,共同讨论,总结组内成员的建议和看法。要求护龄在5年以下的护理人员将工作中设计的护理缺陷、体会等进行记录,可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将每月总结的各种书册,如危险医嘱、危险操作、危险药物使用、新药配伍注意事项等进行记录和整理,要求护理人员经常翻阅、巩固和复习[7]。

1.3观察指标 ①护理质量评分:根据《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和急诊科护理服务规范制定护理质量考核量表,内容包括基础护理、护理操作、消毒隔离、风险评估、护理执行规范、护理文书6项内容,每项满分为100分,评价护理的质量水平。得分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好。由护理部统一对护理质量的情况进考核;②护理风险:对患者用药错误、病情观察不详、抢救记录不规范、违规操作、服务态度问题、患者不配合、护患纠纷的发生率进行统计。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均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轶和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的基础护理、应急能力、消毒隔离、风险评估等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比较 观察组的用药错误、病情观察不详、抢救记录不规范、违规操作等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投诉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护理风险是患者在院接受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由于不确定的有害因素,导致患者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急诊留观室收治的患者介于门诊患者与住院患者之间,该类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不需要住院,但又需要短期留院观察,病种复杂,病情变化快、流量大、周转快,容易发生各种风险,日常护理工作存在着较高的风险[8]。急诊留观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护理质量。有研究报道,急诊留观室危重患者的医疗事故比例在整个医疗纠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护理原因导致[9]。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法规的不断普及,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急诊护理质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尽早、尽快的识别风险,鉴定、评估风险,努力减少人文因素造成的错误,是减少急诊护理缺陷的重要保证[10]。因此,需要及时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并给予相关的处理。

有研究显示,患者疾病类型多样、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欠缺、工作负荷重、护理人员规章制度执行不利、沟通不畅均是急诊室留观患者护理的危险因素[11]。风险护理是指明确各类风险事件以及评价后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是实现护理安全的关键要素[12]。相关研究报道,加强对急诊留观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并实施有效的护理对策,对于降低急诊护理风险具有积极作用[13]。本研究通过对风险护理的急诊留观患者与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实施风险护理的患者不仅各方面的护理质量评分较高,而且护理不良事件较少,与常规护理相比,均呈现统计学学意义。由此可见在急诊护理中实施风险护理,成立风险管理小组,主动识别和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和潜在的风险,制定改善措施,克服护理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缺陷具有积极意义。

风险小组的形成了一个专门护理质量和护理风险的监控组织,对急诊护理人员起到了约束作用。同时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对工作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查找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通过定期培训,重视护理人员素质及能力的培养,增强了护士的风险评估能力和安全管理能力,使其能够及时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危险因素,将护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14]。合理利用护理资源实行APN排班,注意新老护士的能级搭配,既能处理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特殊问题,又可保证患者基本的治疗护理。还能有效降低低年资护士的工作压力[15]。通过不断完善、改进制度、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等,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降低了护理风险,进而改善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而且护理风险培训帮助护士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并发挥前瞻性、增强主动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责任感和业务水平[16],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自觉遵守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使护理程序规范化、标准化,有利于规避风险的发生并减轻风险导致的后果,减少护理纠纷和缺陷的发生,最终实现为患者提供最满意的护理服务,提高科室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7]。护患沟通的加强,不仅和谐了护患关系,也有利于护士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建立护理缺陷及经验分享记录本将发生的护理缺陷和经验告知本组的护理人员,共同讨论,总结组内成员的建议和看法,不仅有效避免了同类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而且实现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18]。

综上所述,急诊留观室是我国医院急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其患者、设置和任务的特点,存在的潜在护理风险较大,风险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急诊留观患者的护理质量,规避护理风险,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少丽,瞿慧,杨庆华,等.压疮督查小组在急诊危重留观患者压疮防治中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7):1567-1569.

[2]黄蕖.风险护理对手术室护理安全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7):201-202.

[3]刘忆光,邵淑芳.护理风险干预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3,27(15):1524-1526.

[4]施华.急诊工作中的护理风险评估与防范进展[J].上海护理,2011,11(2):59-63.

[5]李红峰,彦文娟.急诊护理风险及其应对措施[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4,21(5):367.

[6]刘春黎.护理缺陷和经验分享制度在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3):133-134.

[7]戚妙芬,周颖.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3):223-224.

[8]邱巧静.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62-63.

[9]于建慧.急诊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 (5):483-484.

[10]张杰,金彩香.急诊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6):1805-1807.

[11]林桂珍,蓝惠兰,黎春常.优质护理目标措施对急诊内科护理纠纷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1):2631-2633.

[12]曾文莉,付敏.急诊科患者实施个性化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J].四川医学,2014,35(1):188-190.

[13]郝卫文,季学丽.急诊观察室留观患者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应对措施[J].临床急诊杂志,2011,12(6):408-409.

[14]闵叶平.急诊留观室老年患者的护理风险分析及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89-90.

[15]刘然.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5):1195-1197.

[16]刘建华,王风雷.辩证施护在急诊留观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3):264-265.

第7篇: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在这三个判断中,必要性与合理性的判断,主要涉及医疗行为是否有过错,而安全性判断则主要涉及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对这三个问题作出判断,是医疗机构的职责。医疗机构履行职责,实施医疗行为的过程,就是一个收集资料(证据),以作出正确判断,采取合理措施的过程。如果资料收集不准确、全面,提出诊疗护理措施就可能会有错误,医疗行为就会给病人带来危害,反之亦然。因此,要求医疗机构对自己的医疗行为及安全性后果举证,其实质是一个自然法则问题,是医疗行为规律的法律化,完全符合自然公正的要求。

    患方只应审慎乐观这一忠告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对病人维权应抱乐观态度;第二层含义是不能盲目乐观。

    在新规则的背景下,患方提起医疗侵权之诉也应审慎:

    (1)起诉之前,最好要分析一下医疗机构究竟掌握了那些证据。

    (2)损害结果必须由患方举证,可通过比较医疗行为实施前后的健康或身体状况来进行证明。必要时,可依一定程序申请损害后果的专门鉴定,如伤残等级鉴定或劳动能力鉴定。对于死亡病例,如对死因有不理解的,特别是死因不明的,一定要书面申请在死后48小时内,做尸解进行病理检查。

    (3)虽然新规则不要求患方就被告过错医疗行为及因果关系问题举证,但如果患方能够举证证明被诉医疗行为存在过错,且与损害后果存在相当程度的因果关系,则患方的胜诉把握将明显增大。因此,患方在就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存好能获得的就医资料。

    (4)找一名敬业的,能分析、运用医疗文件及文献资料的律师。

    以上是笔者对患者的忠告。

    医院怎么办针对医疗机构承担的举证责任,为了预防和及时妥善处理医疗侵权纠纷,医疗机构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日常工作中,一定要重视收集能够证明医疗行为必要性、合理性、安全性的资料。为此,要提高医护人员收集资料的能力,掌握收集资料的技巧。以护理程序中应收集的资料为例,收集的途径是:病人和与病人关系密切者,病历及各种检查报告,其他医务人员,文献资料。资料的种类有主观资料和客观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是:观察、交谈、体检、查阅文献。在实际工作中,要使之贯穿一体,灵活运用,相互联系,才能获得准确、全面和真实的资料。这些资料可用来相互证实或检验。一旦发生医疗侵权纠纷,这些资料即可用作证据材料。

    (2)对本院所实施的各种诊疗护理方法、措施,进行一次清理审查,重点审查那些侵袭性较大的诊疗护理措施,重新认证并收集有关这些方法、措施的安全性资料,停用那些效果不确切、安全性不明朗的诊疗护理方法或措施。对那些侵袭性较大的诊疗护理措施,或目前暂无新法替代的,确属需要继续使用的,一定要如实向患者就该医疗行为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安全性问题予以说明,履行有关手续。

    (3)诊疗护理过程中,需采用的实验性诊疗护理措施,一定要按有关程序报批并获得患者同意后方可实施。

    (4)诊疗护理中使用的一切药品、器械和用品,采购时一定要索取并保存有关产品说明、质量证明、产品标准规范及安全性资料,分类存档,方便举证。

    (5)发生医疗纠纷,医疗机构必须及时安排专门人员保存所有证据材料,包括病历、实物等。

第8篇: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早期控制策略

采取各种有效干预措施应对急性传染病,实际上就是对传染病自然流行过程的阻断(图1)。

对急性传染病病例的早期发现和隔离治疗,可使疫情控制在较小范围,更有利于各项控制措施的落实,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控制急性传染病的传播与扩散。

从部分地区发生并阻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麻疹、甲型H1N1流感等急性传染病流行事件中,表明早期发现病例、及时准确的疫情报告和迅速采取隔离措施,是控制急性传染病传播关键所在;在传染病流行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和疾控专业机构建立疾病监测网络,实现早期控制急性传染病的重要目标,实施传染病早期症状监测、预警和医学控制。

在急性传染病流行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被动或主动的疾病监测方式发现病例时,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发现病例、早期诊断、快速报告、隔离治疗、搜索新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应急接种疫苗、易感人群的健康教育等,所有这些防控措施都须根据传染病流行特征和当地具体情况(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医疗卫生设施和条件等)来确定。

如发现急性传染病有潜在暴发,立即报告和利用现有资源采取应急防控措施是至关重要的,而不是等待上级机构派员支援才开始行动,以免延

防控技术措施

应对急性传染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防控目标和技术措施如下。

主动监测与发现病例建立对目标传染病监测门诊,如针对肠道传染病的“腹泻门诊”、甲型H1N1流感的“发热门诊”;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早期搜索和发现病例,只有及时发现病例,依据目标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指导采取相应控制措施,才能有效阻断传染病的传播扩散,避免对社会人群造成更大危害。

对于已知或未知的某种急性传染病来说,患者早期就诊往往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始,但首发病例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及时发现的,这是因为一些传染病在感染早期临床症状十分相似,并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如甲型H1N1流感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等,临床上疑似病例的鉴别诊断需要结合相应传染病流行特点、暴露史和实验室检测才能最后确诊。

病例的临床评估与诊断 为了正确发现病例,基层医护人员不仅需要具有高度责任感和职业敏感性,还需要掌握相关病例标准定义,获得实验室支持与证实。从患者就诊早期症状出现、发现至病例确诊常经历一个反复医学观察和认识过程(图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生如能发现并及时报告疑似病例为起点,经医学观察或转诊上级专业医疗防控机构最后确诊,这对以后采取的相应控制策略和措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病例的医学隔离或转诊 当发现病人出现某种传染病临床指征或初步诊断为疑似病例,应尽快采取适当的隔离预防措施,将病人收入预设的隔离病房进行观察治疗,必要时对与病人密切接触者逐一登记;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隔离条件不具备或需要转诊上级医院确诊,应确定医疗专车运送病人到指定医院:如果病人早期出现症状并不符合入院标准,可嘱其采取适当的家庭隔离措施和随访。

医疗环境控制与预防感染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依据自身医疗设施和条件,针对不同传染病的传播因素制定医疗环境控制与预防感染措施。如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可为出现呼吸系统症状的病人设定候诊区、就诊室和治疗室,与没有呼吸系统症状的病人分隔开来:为出现呼吸系统症状的病人提供口罩,并指导病人保持手部卫生,污染物放入指定污物桶;在病人就诊和住院期间,按医学规范要求做好院内门诊、病房、环境以及污染物品的消毒;与病人密切接触的医护人员,按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对一线医护人员应采用针对性疫苗接种来免疫预防等。

病例报告与信息传递 依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监测的目标传染病共37种,按甲、乙、丙三类传染病监测与管理要求,对于规定的甲类传染病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肺炭疽以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一经发现报告时限为城市6小时、农村12小时内;乙类传染病报告时限城市12小时、农村24小时内。常规病例报告应包括一定时段内(如周、月、年)每种疾病的病例总数。在某种传染病流行期间,在区域内无病例报告时标明零,称为“零病例”报告,在疾病监测中与病例报告同等重要。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准备工作

各级政府应承担的责任与政策支持:各级政府需依据本区域实际,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控设施和条件。

传染病防控专(兼)职人员准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保传染病防控专(兼)职人员的稳定性。

传染病防控应急措施预案:依据本区域实际情况和医疗卫生条件制定传染病防控应急措施预案;依据痰情真实情况评估严重程度和人群影响,做出相应的快速反应(即分级疫情处置)。

信息交流传递准备: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工具、计算机网络平台,建立基层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网络系统,保持电信畅通,快速完成包括疫情信息直报、分析与评价。

技术装备的准备:更新传染病诊断和防护相关技术装备,保持技术装备的有效,选用一批常见传染病快速检验检测技术。

个人防护准备:个人防护技术装备达到规定要求并处于完好有效状态,进入传染病流行区或高发季节,医护人员在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应严格按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操作。

第9篇: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 急诊科;急诊护士;心理压力;应对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48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84-01

急诊是医院的窗口,急诊护理质量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占重中之重。急诊科接诊的患者大多数为急腹症、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中毒、复合伤等危重患者;病人病情重、就诊环境陌生而心烦意乱,就诊者或陪送人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护患关系;急诊护士工作强度大,肩负责任重,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急救工作的质量;急诊护士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长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影响了自身生活质量及医疗服务质量;护士长期处在压力状态中,如不加以适当调节,将会给医疗护理质量带来不利影响[1]。本文对我院急诊科护士所产生的压力进行了原因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1 影响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1.1 长期精神紧张,工作应激性高 急诊护士每天要面对的多是情况紧急、发病突然、病情危重的患者,有时还要面对生死离别的场景;由于长期在这种充满“应激源”的环境里超负荷的工作,以致身体疲劳,心理负荷加重,影响自制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值过高,存在理解不够,稍有差池,患者及家属就会产生不满情绪,有的甚至还会侮辱谩骂护理人员;久而久之,护士会认为自己是出气筒,而产生职业怠倦感,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部分传染性疾病在未明确诊断前,存在交叉感染的危险,急诊护士在临床第一线,对诊断未明确的患者必须进行必要的抢救及护理,经常面对各种传染源的威胁,职业防护有时也无法到位[2]。

1.2 生理节律紊乱,生理机能下降 急诊科工作紧张、繁忙,长时间、高强度脑力和体力劳动并用;突发事件多,工作无预见性及规律性;输液室输液量大,儿童输液占比例大,工作繁忙,感觉力不从心;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超负荷工作,疲劳得不到缓解,紧张不能及时释放,致身心疲惫;不规律地倒班,社交活动减少,与外界交往甚少,致心理郁闷、平衡失调。

急诊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得不到缓解,加上工作不定时,应激时间长,压力大、体力消耗多,吃饭不规律,易患慢性疲劳综合征,椎间盘脱出,胃病、静脉曲张等疾病。

1.3 年轻护士业务技术能力、综合处理能力不强,心理素质不成熟 目前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大部分为工作在5年以下的护士,深造的机会少,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偏低,自信心不足,担心护理工作中出差错,年轻护士由于工作年限短,沟通能力和技巧欠缺,觉得人际关系难以处理,高、精、尖端技术的广泛应用,感到专科知识缺乏;职业认同感差(以合同护士多见),护理工作是一项专科性很强的工作,护士的平均学历也远高于其他专职服务人员,而待遇却低于她们,这种反差使部份护士感到心理不平衡。

1.4 社会心理支持不足 护士充当着妻子、媳妇、女儿、母亲的角色,大部分护士因护理工作的繁杂和无规律的倒班而不能扮演好这些角色,得不到家庭的理解和支持;院领导对护理工作支持不足也是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护理人员缺编、护士超负荷工作,而在新的护理模式中护士被赋予多元化的角色,除执行医嘱,做好常规护理,接受各种考核外,还要花大量的精力提高自己,而待遇却很低,医护之间福利差异大,使护士们感到职业前景暗淡,工作无成就感;社会对护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护士认为自己的付出得不到认可和肯定造成心理不平衡,觉得护士职业地位低下,得不到尊重和理解,觉得工作没有前途,没希望,人生目标不明确。

1.5 重复操作,工作兴趣低 急诊护士整日面对病人冷淡的面孔,重复的病情观察及生命体征的监测,加药、输液等重复的护理操作,保证各种抢救仪器的正常运转;护理工作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要把不同的病人、不同的药品、不同剂量、不同点滴速度等诸多不同因素,用近乎完全相同的动作来完成,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在重复的操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责任心,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对工作失去兴趣,情绪不稳定。

2 对策

2.1 制订急诊护士安全保障措施 在急诊科设置24小时在职保安人员,并保证在岗在位,与警务之间合作,在事件高发期,有警务人员值班。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制订护士自我保护的相关措施,经常学习针刺伤等自我防护知识,定期为护士体检和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以避免交叉感染。

2.2 加强对急诊护士心理素质的培训 加强组织沟通,举办针对性心理咨询、减压活动使护士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有效的信息沟通和融洽的同事关系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团队精神。

2.3 加强护患沟通 不断提高护患沟通的技巧,及时了解患者及家属的需求,减少因误解引起的各种冲突,有效地减少纠纷,降低投诉,缓解护患矛盾,防范护理纠纷。

2.4 重视自我调节 积极采取适应自己的放松技巧,正确对待工作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面对心理压力,可以采取旅游、运动、唱歌、倾诉等方式让压力得到宣泄。

2.5 指导新毕业护士树立职业目标,建立职业自豪感,规划个人职业前途 培养护士的参与意识,采用讨论的方式鼓励新护士提出疑问,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

2.6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提高抢救成功率,急诊科集中了许多现代化的监测、抢救治疗仪,技术性强,工作繁忙,作为急诊科护士必须要有娴熟的技术,过硬的业务,才能配合医生对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抢救,抢救室的合理布局,抢救仪器的配备,都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障,有利于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

2.7 加强业务技术培训 定期组织抢救应急训练,如心肺脑复苏、呼吸机使用、气管插管的配合、洗胃等。制定抢救流程,不会因技术生疏而手忙脚乱,导致心理压力过大。

2.8 护士长给予护士充分的关怀 护士由于服务态度或工作有过错时,会产生怕上级领导批评惩罚,怕被同事歧视的心理压力。我们科的护士长能及时用鼓励性的语言与护士交谈,了解关心其工作、学习、生活及心理活动情况,使护士在科室工作中感到家庭的温暖,缓解心理压力[3]。

综上所述急诊护士因工作压力大容易造成身心疾病,应鼓励护士正确面对现实问题,适当降低期望值,以积极、自尊乐观的态度适应环境。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换位思考加强沟通技巧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内外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34-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