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宣传思想范文

高校宣传思想精选(九篇)

高校宣传思想

第1篇:高校宣传思想范文

[关键词]高校 宣传思想工作 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13-03

一、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角色定位

把宣传工作定位为为国家的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舆论力量、精神支柱和文化条件。那么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应该如何定位呢?笔者认为,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定位就应当是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舆论力量、精神支柱和文化条件――这是从功能上来说的。从现实的角色上来说,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应当做好“跟随者”“伴随者”“引领者”。所谓“跟随者”,就是坚决贯彻党委思路、坚定执行党委决策。高校的宣传工作要按照党委要求,围绕学校发展大局,跟住学校发展节奏,把握宣传内容的主次顺序,通过有层次有顺序的宣传,使师生员工的思想与校党委保持一致。所谓“伴随者”,就是要与学校的发展同步,与师生员工的发展同步。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当好校党委的助手,要积极通过校内外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把学校改革的措施、发展的成果展现出来,为学科、科研、教学提供现实服务。所谓“引领者”,就是要研究新情况、思考新问题、提出新举措,充分发挥智库功能,为学校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高校的宣传工作要站在学校各种思想动态的最前沿,准确把握师生员工的思想脉搏,牢牢掌握校园文化和思想工作的领导权,把师生的注意力都凝聚到学校中心工作上来。

二、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的意义

“宣传思想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是维护校园稳定、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1]突破传统宣传思维,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进行创新研究,是学校各级党政干部的政治责任,也是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应当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进行创新研究,有利于为高校的改革发展凝心聚力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做得好坏关系到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觉悟能不能与校党委保持一致,关系到全校上下能不能服从于、服务于学校发展大局的良好氛围。高校宣传部门通过对校园媒体文化营造功能的发挥,借助于新旧校园媒体的合力,宣传好学校大政方针和中心工作的同时,把先进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师生的注意力都凝聚到学校中心工作上来,将广大师生员工紧紧地团结在校党委周围,真正实现凝聚人心的作用。

(二)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进行创新研究,有利于打造高校的社会品牌,全面提升学校形象

“品牌就是形象,特色才有生命。”[2]品牌就是力量,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社会认可,一所高校有了品牌就有了每一个人的荣誉和自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按照学校发展的要求、按照市场经济竞争的规律,发挥校园内外各类媒体的文化营造功能,通过树立典型、宣扬先进文化、展示先进学术成果和完成的阶段性标志性工作等手段,将学校形象设计好、包装好,将学校的内涵展示出来,以此来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与社会知名度。

(三)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进行创新研究,有利于不断增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认真研究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改进宣传工作方式,增强宣传效果,可以在我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渐趋复杂的情况下,不断增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之更好地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构建做出积极的、应有的贡献。

(四)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进行创新研究,有利于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人才应当努力培养素质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一所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尤其是那些理工科、农科占主体的高校,更应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努力完善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切切实实把先进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教育过程中,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载体,丰富师生员工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当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既是经济发展的机遇期,也是改革的攻坚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反映在高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中,也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存在许多师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鼓舞人心、凝聚人心和稳定人心的任务还很重。正确认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准确把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前提。

(一)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西方多元思想文化的传入使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实效性降低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想文化蜂拥而至。随着各高校与国外教育科技文化交流日益广泛,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势文化获得高校青年师生的相当认同,在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特点日益明显的状况下,使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实效性受损。

(二)与经济高速发展伴生的负面社会现象使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解决深层次问题的难度倍增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相当大的社会分化,贫富悬殊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发达国家正常水平,这可能加大高校部分师生,特别是特困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离心系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逐步增长,见利忘义、、贪污受贿时有发生,既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受到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考量,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解决深层次问题的难度增大。

(三)新媒体的普及,媒体信息传播方式飞速发展,使舆论导向弱化

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带来了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互联网等新兴媒体逐渐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战场。我们对于报刊、电视、广播三大传统媒体的管理有较丰富的经验,对网络这个第四媒体,开展工作的手段不多,把握舆论导向的经验缺乏,高校如不采取应对措施,会使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流舆论诱导和疏导渠道受阻而不断弱化。

(四)高校是各种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场所,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渐趋复杂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模式的转变,高校已经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场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变革与发展,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内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否定改革开放的噪音、杂音也时有出现。如何在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积极借鉴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有效抵御不良思想文化的渗透;如何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实践中,进一步转变思想和作风,切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理念和队伍建设,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加以认真探索和解决。

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实践创新

(一)加强大学文化塑造

“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是大学里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的因素的结合体。”[3]高校的文化建设,没有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参与,无疑是不完整的。高校宣传部门必须牵头完成大学精神的构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这一点对于学术传统与文化氛围相对薄弱的地方高校尤其显得关键和必要。”[4]在塑造大学文化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培育大学精神。“一所好的大学,不在高楼大厦,也不在权威的讲坛,也不在到处张扬,而在每一个人的灵魂和生命,这就是精神,这就是大学的精神。”[5]要在充分挖掘学校办学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及时归纳总结学校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办学经验,并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使之凝炼为全校的精神文化、无形资产。

(二)加强学校形象提升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部门要大胆借鉴吸收现代企业在某些方面的成功做法为我所用。”[6]1.加强对外宣传。全面加强与社会媒体的沟通与合作,多角度展示学校的办学成果,全方位宣传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成绩。鼓励各单位、各部门凝炼工作成绩,展现工作业绩,推出工作典型。2.建立“校园形象识别系统”。实施学校品牌战略,建立包含“理念识别系统”“活动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三个子系统的校园形象识别系统。把学校的理念、活动、形象卓有成效地传播给公众;精心筹划学校整体和年度的宣传片、宣传画册,规范校歌、校徽、校旗和各单位徽、旗等形象符号的使用。3.启动“优秀典型对外推介计划”“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7]要注重人本传播,挖掘和提炼先进事迹、先进经验,并鼓励各个工作岗位的优秀人才和优秀集体,对外竞争参评先进,扩大先进典型的社会影响。

(三)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思想政治素质是党员干部的第一素质。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8]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担负起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的重任。1.加强和改进校党委中心组学习。“校级领导班子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领头雁,他们学习效果的好坏、素质的高低,决策能力的大小,与该校的发展息息相关。”[9]必须严格规范管理党委中心组学习,增强学习效果:加强和改进务虚研讨,深入研究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定期举办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邀请专家学者为中心组作专题报告。要把校党委中心组学习会议建设成治校理论学习研讨的平台、办学思想解放创新的平台、改革发展战略导向的平台。2.建立二级单位党总支(党委)中心组学习机制。要鼓励二级单位党总支(党委)中心组根据工作实际确定学习计划;二级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学习机制,确定参加人员、学习时间、学习方向;二级单位要把学习重点放在领会落实党委决策部署、提升办学治校能力、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等方面。3.丰富和完善党员个人学习方式。高校宣传部门要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学习教育活动,运用学习讲坛、读书会、知识竞赛、技能比赛、参观考察等师生党员喜闻乐见的手段,特别是结合中央、省、市和学校重大政策出台,重大活动开展和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等契机,不断丰富完善工作。一定要做到使党员的个人学习,学习内容成体系,学习方式讲灵活,学习成果重实效。

(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1.坚持正确导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宣传国家改革发展的良好形势。围绕党委重大决策,做好宣讲,凝聚人心;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学校发展重大部署,撰写评论文章,鼓舞士气,鼓励迎风破浪的勇气,提倡一往无前的豪情,坚定改革发展的信心,描绘强校富民的前景。2.发挥智库作用。以国家“十二五”规划出台和各高校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契机,开展建言献策活动,鼓励学校教职工围绕学校发展重点、热点,通过学习研究,结合学校实际撰写咨政建议,为学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强思想调查,科学设计选题,定期开展教职工生活工作满意度调查、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等,关心师生员工个人发展,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3.关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宣传部门要支持并参与到“两课”教学改革中,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邀请校党政领导为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进行业余党校课程改革,系统制定教学计划,深入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力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组织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开展实践锻炼,通过“红色之旅”社会实践、学生党员社区挂职等工作项目,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

(五)加强宣传阵地建设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谁掌握了新的科技手段,谁的信息就传播得最快、最广,谁的影响力就越强。”[10]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强化阵地意识,创新载体,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话语权:1.成立新闻中心,强化“一网一报一台”的宣传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校报、广播、电视、橱窗、横幅等传统媒介。2.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博客等新兴主流媒体,加强校园网络阵地建设。3.挖掘校内各种建筑、师生员工的各种学术科技文化活动等作为宣传载体的潜力。4.发挥群团组织优势,充分利用团刊、学生刊物等媒介。5.对传统校园媒体和新兴媒体进行市场化运作。

【参考文献】

[1]陈恕平,关天冲.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如何提升实效性[J].社科纵横,2010(8).

[2]黄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思考[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6(10).

[3]吴勇.大学文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1.

[4]钟劲松.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职能的时代品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5]关仲和.大学标准与现代大学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

[6]钟劲松.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职能的时代品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7]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208.

[8]孔德生.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之路[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12).

第2篇:高校宣传思想范文

关键词 互联网 高校 宣传思想工作 挑战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在2015年两会上正式被纳入国家战略,跨时间、区域、行业的教育信息化服务正逐渐从根本上改变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育人理念、舆论生态和方法路径。互联网作为当前意识形态争论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应当成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有助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干扰、集聚强大正能量,使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切实担负起强战略、铸灵魂、管方向重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着力加强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这为网络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明确了要求、提供了遵循。

1“互联网+”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呈现的新特征

1.1地域全覆盖、信息海量化

2015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学生占比最高,达到24.6%;从覆盖率看,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应用推动下,师生透过视频、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格式获取全球化信息,借助播放、存储媒介的多样性,达到海量信息的共享。高校凭借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拓宽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渠道,为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1.2信息传播及时、互动性强

在新媒体环境下,宣传思想工作借助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地域与时间限制,以低成本、高速度的特征形成新的阵地空间,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户外展架、POP等传统宣传媒介单向传播规则被突破。高校师生借助微博、微信、QQ、论坛、客户端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为信息“插上翅膀”,可以“足不出户”了解认知世界,传播信息内容。新媒体增强了传播者与接收者的互动性,这种双重身份角色使受众可以畅所欲言,及时反馈,宣泄情绪。主客体之间借助互联网平台,随时随地创建各种社群,组织群体性话题进行深度交流。国内外发生的任何重大突发事件,师生都能第一时间在网上看到报道,并将观点和意见反馈在网上。

1.3体现平等、个性、开放

(1)平等化。信息的传播者不再享有信息特权,与受众成为平等交流伙伴,学生用户不仅能平等地信息,还可以平等的开展讨论与争论。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平台,从这些网络新媒体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述思想观点,谈论关注的时事热点以及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问题。

(2)个性化。因为技术限制,传统媒体都是大众化,而新媒体却可以做到主题更细,面向个人。个人可以通过媒体定制专属个人的新闻,拥有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利;而宣传思想工作可以根据学生状态、学习情况、学习结果进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指导。

(3)开放性。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教育内容、方法、手段、主客体关系、教育资源等方面体现出更加开放的姿态,学生也从开放、共享、包容的全球化网络空间中发现自我、了解自我、进行自我教育。

2“互联网+”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的挑战

2.1危害集体安全,遮蔽事实真相

在网络身份虚拟和匿名背景下,追责力度不够,人人都是消息的传播者,网络谣言大肆泛滥,为境内外不法分子和敌对势力开展意识形态渗透提供新通道。网络黑客、网络骗子、木马病毒窃取盗用个人核心信息,以致集体或个人信息遭到更改、泄露。此外,大学生对社会接触较少,人生观、价值观亟待成熟,难以对网上信息进行有效判断,极易在不明真相情况下对其评论、传播,从而让事件得以“发酵”,“掩盖”事件真实性。

2.2网络舆论复杂,文化环境差

网络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也加剧了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信息源头与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垃圾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倾泄,为网络色情、低俗之风、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等不文明现象提供温床,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

2.3主流声音引导滞后

网络空间自由开放,不同思想会交织在一起,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主流声音一旦跟不上发展节奏,正面声音发出不及时,加上意识形态层面主动权弱化、主旋律的话语权不够,杂音、噪音就会掩盖主流声音,乱戴帽子和乱贴标签的舆论暴力行为、站队不站对的现象泛滥。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宣传思想工作,不能等、靠、拖,而要抢夺阵地,占领舆论高地,弘扬主旋律,做好思想引领。

2.4宣传思想内容形式吸引力不强

互联网时代传统机械式、应付式的宣传思想教育早已不是青年学生关注的焦点和重点,网络语言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中影响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1)一些高校仍然以机械方式宣传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空洞、说教味浓、精品缺乏;(2)新媒体宣传阵地利用不足,虽有官网、微博、微信等平台,仍然是老套文件式的灌输,缺少新时代的语言与吸引力、感染力;(3)宣传思想工作不“接地气”,没有深入了解学生身心需求,未以学生喜闻乐见话语方式融入宣传教育工作,重复化、简单化、形式化、空洞化现象占据主流。

2.5宣传思想队伍建设步伐落后

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教育工作者以及辅导员队伍是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力军,但是该队伍的思想观念、业务水平无法与网络信息时代要求相适宜。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高的教师,网络技术水平偏低,如果单纯引进网络技术人员,又不精通理论政策、思想文化与宣传手段,或者两类人才均缺乏;另一方面,高校缺乏与时俱进的业务岗位培训,导致与社会发展节奏不同步。

3“互联网+”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思考

当前互联网作为涵盖人类社会各领域的基础平台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互联网+”时代为我们提出了挑战、也创造了机遇,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和延伸高校宣传思想空间与理念,注入新活力新能量,需要我们优化网络宣传平台,创新宣传理念、内容与方式。同志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既要坚定政治立场,也要深刻把握时代环境的变化,创新方式方法,更接地气、更顺应时代、更有成效。

3.1理念创新

善用现代化的理念,提升理论引领水平。新时期校园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1)要立足全球视野,结合中国教育现实,用党的先进理念、先进文化以及全世界优秀精神成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出符合本校特色的现代文化精品,引领校园文化风尚。(2)科学把控信息公开与舆论管理,充分发挥校园“稳定器”作用,构筑以公共利益、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为目标,营造安全、积极向上、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舆论氛围。(3)占领舆论主阵地,构筑共建共享的宣传新平台将“宣传教育”转变为“有效服务”,“宣传思维”为“对话思维”,变被动教育为沟通,变管理为服务,变单向灌输为交流互动。

3.2技术创新

(1)筑牢宣传主阵地。充分利用学校微博、微信、QQ、官网等新媒体平台,大力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能力,建立网络语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在应对安全事件时,处置迅速、报告及时、有效防止事态扩大,完善安全防护、监测预警、灾难恢复、安全认证等功能,构建可信、可控、可查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环境。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互联网+”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不但要具备政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还应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素养及计算机操作技能,能熟练掌握新媒体互动交流、网络建设和网页设计等技能,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学习来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全面掌握和运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释疑解惑,不断增强大学生正能量意识。

(3)优质资源共享。高校宣传思想教育工作应充分整合传统优势大学的育德理念,通过网络平台、APP等载体相互借鉴在信息化资源研发和平台研发方面的经验,推崇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共享,通过教育信息化推动宣传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4)巧妙植入法。把主流思想、大众文化和正能量信息等先进思想巧妙融入他们的生活中;借用“话题性”事件,挖掘正能量信息,并进行正确引导,形成一种有别于传统灌输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

3.3机制创新

(1)完善先进典型激励机制。充分选用微博、微信、QQ群中出现的网络“思想和意见领袖”,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很容易受到这些“思想意见领袖”的影响。高校宣思工作者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领航者”,应该积极占领微博、微信、QQ群这一重要阵地,主动开微博发声正能量,以朋友的姿态与学生“互粉”,在微博内容上抓住重点、难点、热点,唱响宣传思想主旋律。

(2)建立健全网络管理与监督机制。净化高校网络宣传思想空间,需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应急预案,制定相应的监督机制以及处罚措施。形成有章可循、依章办事的规范运行秩序,进一步约束宣传思想工作者以及参与者、接受信息者操作行为。

3.4队伍创新

队伍建设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重品德、重能力、重服务的用人导向,探索建立各级各类分层次多形式教师培养体制、运用网络开展远程培训班,增强培训覆盖面、灵活性与时效性,实现教师培训常态化。缺什么、培训什么;什么有用,培训什么。要遵循信息网络规律,活学活用“网言网语”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着力提升网络运用能力。

互联网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宣传思想工作的活力和生命力需要不断适应形势的变化,将党的要求和社会、学校、家庭的需求有效对接,提供先进的,对路的精神文化产品。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工作统一思想、引领方向、营造氛围、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的作用,巩固发挥高校意识形态阵地,为促进高校改革创新、实现内涵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颜晓峰.探索宣传思想工作的手段创新[N].新华网,2013(9).

[2] 郭秀芝,瞿晓昭,宗继光.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网络阵地建设[J].政工研究动态,2008(15).

[3] 焦瑞强.网络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与创新[J].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 苏明.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5-2-5.

第3篇:高校宣传思想范文

一、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为构建和谐高校打牢共同的思想基础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我们的事业赖以发展的根本前提。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高校是社会政治稳定的风向标,青年学生是国内外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的重要对象。当前,我国正发生着深刻的历史变革,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在宣传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同时,要注意一个偏向掩盖另一个偏向,既不能回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也不可只讲不同文明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而放松了不同意识形态的对立与斗争这根弦。只有用共同的思想基础来凝聚人心,才能为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提供根本的思想保证。

和谐高校当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基础,但同时还要确立为本校师生所认可并自觉遵守的价值观,以此作为团结全校师生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共同的思想基础不可能脱离学校的办学实践而凭空产生,学校持续不断发展,共同的思想基础也要与时俱进。共同的思想基础不会自发产生,只有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总结,才能牢固确立。校训、校风、学校精神是高校长期办学的精神积淀,是师生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抓住这个“根本”,紧紧围绕学校提出的战略目标,凝炼出符合学校实际且为广大师生认可的价值观,进而确立为全校师生共同的思想基础。

二、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为构建和谐高校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和谐高校的师生更应普遍具备较高的文明道德风尚,而师生们普遍具备较高的文明道德风尚又必将使校园更加和谐。宣传思想工作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校园、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个目标,着力培育师生的文明道德风尚。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高校教师的思想品德、价值取向和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影响着民族的命运、祖国的未来,因此,培育师生的文明道德风尚,当务之急是加强师德建设。高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师德教育机制,规范教师行为,促使教师爱岗敬业,以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广大教职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关心、爱护并帮助学生成长、发展,把育人作为自己的天职,使之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着力培养青年学生的文明道德风尚是高校责无旁贷的重要使命。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文明道德风尚教育的主要内容,将其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断丰富教育内涵,拓展教育途径,增强教育效果。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帮助他们不断加深对祖国的感情、坚定爱国主义的立场,使他们把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献身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实际行动。要加强道德实践环节,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教育大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着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和谐高校的基础。具备了宽容的心态、感恩的意识、共生的理念这样的人文素养,学校的人际关系会更加和谐;养成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样的文明道德风尚,每一位师生也都会成为其直接的受益者。

三、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为构建和谐高校着力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和谐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共同的价值取向等精神文化,也包括整洁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容校貌、独具特色的校园建筑等物质文化,还包括以人为本、科学民主、依法治校的制度文化。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高校的必然要求。高校实际上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多元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多种矛盾在这里集中体现。和谐高校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物的和谐,这种和谐主要体现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师生与校园等一系列关系的和谐。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交往、互助学习,师生精神风貌与校园文化建设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是提高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促进师生自我完善、塑造健康和谐人格的重要条件,必将有助于提高师生的精神境界,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和谐文化。

综合实力和谐发展的高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高校。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软实力”的能量更为潜在和持久。高校的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硬”、“软”实力同样不可或缺。构建和谐高校,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师生们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去感悟人生、思考未来、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这对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重视高校“软实力”建设。与此同时,推进高校的“硬实力”建设,才能相辅相成地推动和实现高校综合实力的和谐发展。

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为构建和谐高校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舆论氛围

构建和谐高校离不开和谐的校园舆论。舆论和谐是高校和谐的重要条件,舆论和谐的程度反映并影响着高校和谐的程度。始终不渝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光荣使命。高校既承担着孕育先进文化的神圣使命,又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责任,因此,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首要责任。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坚决杜绝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以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要各展所长,形成合力,使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思想文化成为校园的最强音。

营造和谐的校园舆论环境,必须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新形势下,大学校园内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多种文化的竞争。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既要科学判断校园内多元文化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善于顺势而上。有所作为;也要主动驾驭和正确认识现代科技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和作用,择善而用;还要宽容、鼓励、支持校园文化创新,在创新中体现先进文化的生命力。要着力营造和谐的校园舆论环境,使师生能够置身于和谐的学习工作氛围之中,能够感受到和谐愉悦的气氛,并且能够从中受到感染和鼓舞,得到教益和启迪。

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是构建和谐高校的重要外部条件。社会舆论对人们的行为和有关事态的发展能产生重要影响。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任何时代,执政者都高度重视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以形成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舆论环境。实践表明,重视并善于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将内宣、外宣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样的素材,在校内与校外媒体刊载有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能让师生们从社会媒体看到正面宣传学校的报道,那么他们对学校自豪和热爱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因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积极为构建和谐高校、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舆论环境的同时。也应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推进高校社会价值的实现。

第4篇:高校宣传思想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宣传思想工作;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1-0013-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成效宣传研究”(2012LSZ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陆海霞(1982―),女,广西全州人,博士,广西大学政治学院政治经济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张莉(1984―),女,贵州雷山人,硕士,广西教育厅思政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随着高等学校发展步入快车道,宣传思想工作也被不断提升至新的层面。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指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动平台的多元化、教学资源的极大丰富和教学手段的便捷,助推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发展和各项工作方法的革新。充分把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遇到的新情况,保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之下: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挑战

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6.9%,手机网民为5.27亿,网民规模更达6.32亿。[2]学生已成为网民中占比最高群体,为25.1%,大学大专及本科学历的网民数更是达到了我国网民总数的1/5。[3]广大高校学生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对象,其成长成才、学习发展过程和新媒体环境紧密联系,难以分割。在新媒体发展的光环之下,新媒体环境及其产生的深刻变化给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挑战。

(一)多元思想的持续渗透和宣传加大坚守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的压力

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意识形态在师生中有着广泛影响,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中外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我国社会思想文化环境正发生深刻改变。思想观念、评价标准日益多元化,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对主流意识形态发起冲击。一些西方国家、敌对势力妄图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从未停止,恐怖主义、极端思想也借由新媒体渗透、宣传。新媒体发展在客观上使得大学生得以更加便捷、密切地接触和融入社会,了解各种信息的深度、广度和速度也有所突破,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也从邮箱中收到退党号召邮件,从手机里收到各种谣言和不实信息,种种涉及意识形态的无形冲击波正在更广泛的层面传播,影响着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大学生在接触西方社会多元化观念时缺乏一定的政治辨别能力,易受周遭环境、舆论的影响和煽动而盲目跟从,甚至做出激进、错误的行为。如2012年9月抗议日本挑起争端而在西安、绵阳爆发的十几万大学生反日游行中就发生了打砸日产汽车等过激行为,而相关视频被在网络上又产生了更大的负面影响。可见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坚守意识形态领域阵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虚拟空间的营造和发展干扰高校学生心理和行为判断

新媒体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数字化带来的环境虚拟性。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大学生可以通过QQ、飞信、微信等多种即时通讯软件匿名发表言论,还可以用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进行信息获取等活动。一些大学生在聊天软件中的对话内容低俗,甚至涉及暴力、犯罪;许多虚假不实的信息甚至的言论也在不断侵蚀网络安全。大学生正值生理与心理方面快速成长变化阶段,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在思想和行为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相较中学生而言,大学生在思想和价值观上的统一性逐步被打破。与此同时,学生对多彩生活的向往开始转变为一定程度上对于物质的看重,致使“一切向钱看”的观念在头脑中生根发芽,“拼爹”、炫富等现象屡见不鲜。网络虚拟空间的营造和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判断。

第5篇:高校宣传思想范文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宣传思想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93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固本、铸魂工程,事关党的领导,事关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继有人。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得到了良好的宣传建设,但同时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也是喜忧参半,网络新媒体环境的适用正是问题之一。如何把握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在新形势下如何不断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这对于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在高校宣传思想中的作用,促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顺利展开具有重要意义。

1网络新媒体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长久以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保障的宣传工作,一直发挥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需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当前网络新媒体发展迅猛,据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的权威数据显示,微博和网络两大新媒体的公信力已远远超过了杂志和报纸两大纸质媒体。同时,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过程中也高度重视网络新媒体的运用,使在校师生对于信息的获取时间和灵活性以及对获取信息的思想反馈方式上都有着质的飞跃。由此可见,网络新媒体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作用。

1.1网络新媒体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地位

1.1.1网络新媒体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新阵地

当前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其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宣传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借助网络环境的平台优势,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下逐步实现传统宣传思想阵地的数字化与信息化,使之得到创新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围绕高校的办学目标,组织开展富有正面意义的宣传,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加强网络新媒体主流阵地建设,因此网络新媒体环境已经无形中成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2008年刘云山同志在中央宣传文化座谈会上就强调:“如果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不重视、不善用,就会陷入被动,更谈不上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1.1.2网络新媒体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传播载体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融合发展,网络新媒体较之广播、电视、报刊这些传统的传播载体来说更具影响力,我们既是网络互动的接收者,也是网络互动的传递者,微博与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宣传方式往往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高校可以搭建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微信微博公众号以及思想宣传反馈平台,把网络传播优势与学校信息具有的公信力相结合。这样做能迎合大学生们的需求,并及时给出改进的建议,往往能很快吸引师生的参与度,促使舆论的理性化,发展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从而更好地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凝聚人心。

1.2网络新媒体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1.2.1网络新媒体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增添了有效的手段

众所周知,传统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大多是通过墙报、广播电视、报告会、演讲等手段开展的,更多的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已经跟不上网络新媒体环境的适用。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无疑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开辟了新途径,增添了新的方式和手段。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大多处于“90后”阶段,其生活环境、成长阅历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因此高校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传播性、多样性等这些特征,这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通过网络的便捷性节省了人力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微信群、校内论坛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老师以普通用户的身份平等地参与讨论,这既利于取得学生受众的信任,又便于了解学生的真正想法。因此,网络新媒体给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隐性教育的作用,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2.2网络新媒体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建立舆情预警机制

大学校园是青年学生集中聚集地,如何有效预警、防患于未然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追求的目标,舆情监控和预警也成为宣传工作的难点之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舆论监督和对应机制提供了有利条件,高校宣传人员可以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时进行判断并制定应对方针。这为做好相关宣传教育工作、应急处置和舆论引导工作奠定基础。特别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面临网络社会挑战,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能够利用网络新媒体在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危机苗头并建立舆情预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2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挑战

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接收信息、了解社会、表达舆情的重要平台。基于这种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在给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第6篇:高校宣传思想范文

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加深了世界文化和思想的交流、渗透。高校成为各种文化交流的主要阵地,宣传思想工作需要在抵御不良文化侵蚀,保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其中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西方敌对势力对高校师生“西化”、“分化”的图谋没有停止:非法宗教势力和组织、封建迷信活动等,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挑战值得警惕;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对师生思想文化观念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术研究领域的扩展,信息接受方式和意见表达渠道的多样化,高校师生在思想和价值观上的统一性被打破。这种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信仰。主要表现为:师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给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课题;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生活态度、行为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各种深层次问题暴露、新旧矛盾显现;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媒对传统传播业是一个挑战。加快对信息传播手段的更新和改造。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是当前宣传思想战线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培养方式都在发生变化,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发展滞后于教育改革的发展。突出体现在:①怎样明确宣传定位问题。怎样使高校宣传思想部门真正成为思想解放的先行者、改革开放的助推器、舆情民意的侦察兵、社会稳定的减压阀、领导决策的智囊团。②如何把握宣传规律问题。如何实现政治规律、宣传规律、新闻规律以及市场规律的统一,做到新时期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③丰富手段创新问题。坚持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对学校各项决策,宣传部门要说得清、讲得透,以理服人,要让师生员工听得懂、记得牢,学以致用。④消除盲区问题。要不断适应新形势,不断扩大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载体,占领新阵地,扩大覆盖面。解决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盲区、断层问题。

认真总结宣传思想工作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在高等教育环境中、在知识群体中加强思想工作的规律和途径,审时度势,针对国际国内形势采取新的措施。

加强宣传思想理论研究,在形成宣传工作指导思想体系上下工夫。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具体的实践:加强对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探索人们思想行为产生、形成、变化的基本原理: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针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着力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新课题;加强对体现时代进步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的借鉴和吸收,注重在理论研究中融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协同论等内容,深化理论体系的内涵与外延。

坚持“三贴近”原则,在增强宣传思想工作针对性和感染力上做文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原则,在高等院校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从高校实际出发,抓住关键点、选准切入点、突出闪光点、关注敏感点,通过方式和方法创新,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时效性。高校师生独立性、自主性和平等意识强烈,他们对各种理论、思想和观点都有自己的见解,更喜欢在思想交流碰撞中主动地选择和接受先进的理论和思想。高校师生的这种思想特点,决定了宣传思想工作不能采取简单的理论灌输方式,让他们被动地接受教育,那样只能引起他们的反感和抵触情绪。而是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广大师生主动参与到宣传教育活动中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增强宣传教育工作的吸引力中提高宣传教育的时效性。

第7篇:高校宣传思想范文

摘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有利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塑造学校品牌形象、巩固和扩大群众基础,对高校治理能力建设发挥着确保正确方向、营造有利环境、促进制度落实等重要作用。要通过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综合功能、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善于总结新经验和注重探索新规律等有效策略,凝聚正能量、掌握主动权、用好新平台、找准着力点,切实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 :宣传思想工作;高校治理能力;作用;策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要适应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进程,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重要阵地的高等学校,必须率先加强自身治理能力建设。当前,面对思想文化领域内不断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面对观念意识日益多样、多元、多变的新情况,面对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新环境,宣传思想工作在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因此,探讨以宣传思想工作推进高校治理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治理能力的概念

治理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范围逐步兴起的,学术界对其概念解释多种多样。其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解释最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即: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1]治理概念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于各种范围领域,虽然组织不同,但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所谓高校治理,简而言之就是为实现高校发展目标而设计的一套制度安排。高校治理可以分为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外部治理包括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市场适度调节等;内部治理包括党委政治治理、校长行政治理、教授学术治理、教职工民主治理、学生自主学习等。而治理能力是以组织为主体、以个人为基础的,表现为不同治理主体及其不同治理层级之间的有效协同,具体包括执政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执行能力、协调能力、督导能力等。[2]因此,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高校治理能力的概念可以界定为:高校制定治理目标、落实治理措施、合理配置和有效运行多元主体权力、领导和组织高校成员贯彻实施高校治理要求的能力。

二、宣传思想工作在高校治理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确保高校治理的正确方向

扎实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有利于在治理能力建设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确保高校治理能力建设的正确方向;有利于在治理能力建设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师生员工理想信念,巩固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有利于在治理能力建设过程中引导师生员工正确认识新问题、树立新理念、掌握新方法,促进高校办学理念、工作手段和发展方式的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2.有利于塑造学校品牌形象,营造高校治理的有利环境

扎实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对内而言,有利于弘扬和创新大学文化,促进大学文化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为高校治理能力建设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对外而言,有利于全面展示学校的创新举措、改革成效和特色亮点,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强化舆论引导,形成品牌效应,进一步促进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互动参与,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获得更加广泛的社会认同与支持,为高校治理能力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群众基础,促进治理制度贯彻落实

扎实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有利于在治理能力建设中提高现代大学治理制度的知晓度,增强高校内部各主体和社会各方对现代大学治理制度的理解力和执行力,促进现代大学治理制度真正发挥实际作用;有利于在治理能力建设中畅通民意渠道,及时化解疑惑和理顺情绪,广泛传播典型经验和发展成果,巩固和扩大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优势和政治优势,促进解决治理能力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群众路线与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高度契合,为提高学校治理效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宣传思想工作推进高校治理能力建设的有效策略

1.要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凝聚高校治理能力建设的正能量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指出,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只有牢牢把握“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才能为高校治理能力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条件。具体来说,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准确、全面地传递党的声音,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师生员工的头脑;二要紧贴学校现实,主动将宣传思想教育工作和学校治理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关心师生、理解师生、尊重师生、引导师生,真正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师生心声统一起来;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融入到学校办学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让其真正成为个人反省的价值标准和工作生活的基本标尺,为推进高校治理能力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2.要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综合功能,掌握高校治理能力建设的主动权

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变革是理论创新的现实基础。但唯物史观同时认为,历史规律的演进从来都不是一个没有人类自觉能动性的无主体的发展过程。在历史规律与历史主体的相互关系中,历史主体的思想、观念、理论创新对历史进程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5]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者的任务》中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6]这些论断深刻揭示了科学理论对于变革社会、推动历史的巨大作用。在高校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理论创新成果对实践的重大先导作用。而宣传思想工作具有激励、鼓舞、劝服、引导、批判、监督等多种功能,能够通过科学设置宣传内容和多种宣传形式向广大受众阐明观点,解疑释惑、澄清误区、分清是非,促使受众的思想行动向需求方向转化发展,实现用科学理论武装受众和引领工作实践的目标。因此,要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综合功能,积极传播先进理念和科学理论,彻底破除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认识、工作方式、体制机制,让正面宣传有机融入高校治理能力建设过程,加快推动高校各治理主体的观念更新、思路调整和能力提高,全面加强高校治理能力建设的思想自觉和工作本领。

3.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用好高校治理能力建设的新平台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关键在于建好、管好和用好媒体。当前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裂变式发展,造成了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新兴媒体发展之快、覆盖之广超乎想象,对传统媒体带来很大冲击。[7]新兴媒体话题设置、影响舆论的能力正日渐增强,而传统媒体的作用则日趋弱化。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进行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一要建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阵地,通过政策、机制、技术等层面的引导鼓励,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互补和一体化发展,注重高校师生的个性化、互动化需求,注重宣传内容的对象化、分众化特点,努力打造具有旺盛活力和强大竞争力的校园媒体;二要建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树立现代传播理念,强化互联网思维,发扬攻坚破难精神,积极开拓创新,在高校治理过程中真正做到善待、善用、善管广电、报刊、网络等媒体,充分发挥其议题设置功能,进一步健全舆论引导协调机制和新闻制度,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8]通过融媒体这一新平台主动、高效、科学地做好热点问题的解疑释惑、不良情绪的理顺化解和突发事件的处置引导工作,从而降低学校治理成本,提升学校治理效能。

4.要善于总结新经验和注重探索新规律,找准高校治理能力建设的着力点

总书记强调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一定要认真总结、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9]因此,要推进高校治理能力建设,必须要从学校全局来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长效性,不断总结新经验,积极探索新规律,找准治理能力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具体来说,一要坚持紧密结合学校中心任务,按照贴近性、对象化和接地气的要求,切实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提升对高校治理能力建设的推动力;二要遵循和运用好信息传播的主客互动规律,协调好宣传主体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要求内化为个体思想、外化为个体行为,提升广大师生员工参与高校治理的能力素质;三要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勇于直面问题、推动解决问题、传递权威声音、化解矛盾纠纷、改进工作作风,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建设的实际成效。

总之,以宣传思想工作推进高校治理能力建设是一项亟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提高驾驭能力、增强工作主动,创新工作载体、丰富工作手段,坚持弘扬主旋律,积极传播正能量,切实引领和推进高校治理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70-271.

[2]萧鸣政,郭晟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能力结构与建设[J].前线,2014(2):21-25.

[3]雒树刚: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N].人民日报,2013-09-18.

[4]广东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N].光明日报,2003-06-1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6]列宁.列宁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53.

[7]刘奇葆.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N].人民日报,2014-04-23.

[8]崔玉英.增强议题设置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J].求是,2014(23):59-60.

[9].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EB/OL].新华网,2013-08-20.

第8篇:高校宣传思想范文

关键词:高校;宣传思政工作实效;实践探索

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经济新常态下,过去快速发展中积累的一些矛盾会逐步凸显出来,而现代社会治理体系还有待发展。相应地,在这一时期,高校各种矛盾也容易凸显,因此,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尤为必要。

一、加强外宣工作,为学院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对外宣传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展示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平台之一。学院在认真总结与媒体交流合作方法基础上,根据新闻宣传规律,确定重点,拓宽渠道,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网络的渠道作用,围绕学院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建设和自主招生等工作和社会热点,主动对接校外媒体,主动设计宣传议题,主动为媒体提供素材,切实提升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近年来,学院服务区域经济办学及骨干院校建设的成果受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安徽日报》《安徽工人日报》《芜湖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高职高专网、安徽教育网等国家、省市重要媒体的广泛关注与肯定。《中国教育报》报道了学院特色办学情况;《中国青年报》先后三次报道了学院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学院骨干建设成果,学院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分赛项机械设备装调与控制技术并荣获一等奖等;《安徽日报》专题报道了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吴威勇救落水老人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以皖浙两工科高校建艺术联盟报道了学院人文科学素养培养实效、“学生有技能企业抢着要”为题报道了学院就业工作成绩斐然;《安徽工人日报》头版报道了学院2010届汽车工程系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优秀毕业生:从楼梯间里飞出的“技术能手”――记“合力杯”全国叉车技能大赛电动组一等奖获得者刘飞;《芜湖日报》头版以能力为本高职院校"闯”过就业寒冬为主题报道学院就业工作成效、以“高职院校跨省共建艺术交流中心”为主题报道了学院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合作事宜;此外,《大江晚报》、芜湖电视台等其他媒体也刊发报道学院新闻若干篇。学院连续四年向社会《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得到政府、社会高度认可。

近年来,安徽省教育网每年录用有关学院新闻报道大约300篇左右,位列全省高职院校前列。2014年,学院特约通讯员被评为“省教育网优秀特约通讯员”,是全省高职院校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特约通讯员。

二、提升内宣水平,服务学院党政工作大局

学院新闻报道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要及时报道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建设、改革创新中的重大举措、重大活动、重要事件以及从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进一步营造比学赶超、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良好舆论氛围。

1.充实和完善内宣工作制度。根据中央、省委及省委教育工委对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做出的一系列重要决定和文件,结合学院内宣工作实际,对学院现有内宣工作制度文件进行修订,进一步加强学院内宣工作制度化建设。近年来,先后制订修订《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规范校园网新闻、公告等管理的暂行规定》《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形势报告会和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管理暂行办法》《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的规定》《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网络和接受境外基金资助等管理的意见》《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新闻、信息报道奖励制度(征求意见稿)》等文件。同时完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2.围绕中心,弘扬主旋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服务学院党政工作大局,阐释好学院的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发展路径,不断增强师生员工对改革创新举措的认同感;加大对各处室、各系部亮点工作、创新举措、典型经验等方面的新闻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学院新闻宣传工作的整体水平。

3.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宣传舆论工作。把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和谐平安校园作为宣传舆论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舆情信息采集工作,增强宣传吸引力。

4.做好学院年度重点工作宣传报道。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面向社会和学院师生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将学院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验收、央财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承办“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分赛项机械设备装调与控制技术、安徽省人才培养工作个性评估、综合改革方案编制、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大学章程编制、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等各项工作中的亮点展现给大家,形成共建共赢、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5.强化校园网络管理,正面引导网上舆论。加强对校园网上意识形态的管理工作,及时掌握网上舆情及网络舆论动向。进一步加大对各系部、各部门网站的考核与指导,积极构建学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建好、用好、管好网络,整合网上网下资源,搭建好具有学院特色的QQ群、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网络平台。进一步加强部门、单位网站或工作主页的建设,推进学院网站建设,提高网络建设质量。同时加强对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人才培养工作个性评估、宣传(统战)部、学生工作、校园文化、机电留言等特色网站(网页)的建设与更新,不断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 6.优化结构,加强院内宣传舆论阵地建设。提高院内新闻媒体质量,为学院各项工作创造有利的舆论氛围和正确导向,起到凝聚人心和正确引导的作用。强化校报、校园网主页、广播台、宣传栏等阵地建设,办好《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报》,充分利用校报资源,做好政策方针的宣传工作,做好校报服务党政工作大局,服务学院对内对外宣传和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加强校报报道深度;更好地发挥宣传栏、校园橱窗和广播站的功能和作用,把它们变为学院宣传的重要力量,贴近师生员工,贴近校园,贴近时代,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强化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错位发展;加强学院网站的建设,进一步修改完善校园网新闻的规章制度,严格稿件审核,宣传部根据学院党委的统一宣传口径,有权对各单位(部门)上传的稿件进行遴选或进行相关编辑和修改后或不予,稿件遴选标准是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对不符合要求以及写作质量差、失去时效性、无新闻价值的稿件,宣传部有权不予采用,从而使校园网首页新闻真正实现精品化。

三、强化队伍建设,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2.改进作风,注重实效。继续建立健全并认真贯彻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工作管理和业绩考评责任机制,科学考核,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努力形成狠抓落实的良好氛围。

3.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紧紧围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新载体,改进方法,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为全面提高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提升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需要高校加强外宣工作,提升内宣水平,强化队伍建设,着力推动工作理念、工作手段、工作方式、工作合力和评价导向转变,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创学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2]张绍荣,游敏惠.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

[3]杨雪梅.将抗震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宜宾学院学报,2009(7).

[4]陈界.协商民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发展载体[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9).

第9篇:高校宣传思想范文

诗人韩愈在《师说》中开宗明义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其将“传道”定位为“师”的首要工作,定位可谓准确。高校教师不同于一般的职业,运用手中的知识权力,高校教师足以影响青年人的一生。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言传身教,更要从思想上传递正能量。但当下一些高校教学过程中不尽如人意。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发牢骚、泄怨气,把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恶意攻击自己的祖国;有的教师甚至直接侵害学生。久而久之,这些错误的情绪和信息就会传导给学生,带来严重后果。因此我认为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有相当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明确爱国守法为一切工作的底线

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教育当代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做有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要深知教师在课堂上、微博、微信中一个不在意的话,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教师首先一定要自己爱国守法,更要用行动来教育和影响学生。

二、在工作中要敬业爱生

教师清贫的“粉笔生涯”与当下经济社会似乎格格不入,一个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安之若素?这就要求教师以恭敬、严肃、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对教育事业一定要有一颗敬畏之心。

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损害学生的合法权益。高校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关爱,我们的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三、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首先,当代社会大学生获得知识与信息的途径,空前增多。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以法律专业为例,法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少都涉及社会的阴暗面,如何让大学生在信息海洋中,获取积极的资讯,免受不良信息的毒害,就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教师的重要工作。

其次,当前部分大学生的心理不够健康,马加爵、药家鑫、林森浩等就是其中的极端者。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

最后,部分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存在偏离。不少学生受社会上所谓“实惠”观念和“个人功利”因素的影响,人生价值尺度渐渐向“功利化”偏移。前不久,北大法学院学生会前主席因偷盗获刑,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上述情况都说明高校教师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坚持育人为本。注重知行合一,学思结合。真正加强“育人”的工作。

四、在治学方面要力求严谨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对掌握业务专门知识抱什么态度,这也是师德问题。

高校教师作为专门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的人员,将人类优秀科学文化成果,传授给学生使之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学生犹如一张白纸,教师不够严谨的话语,不够全面的理论,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说,高校教师必须弘扬科学精神,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秉持学术良知,恪守严谨治学规范。

五、在教学之外服务社会,将社会实践的成果带回课堂促进教学

高校在承担培养人才任务的同时,还担负着为社会服务的社会责任。以法律教学为例,法律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法学院的学生最终是要走入社会,从事法律职业的。在课堂上教师就更要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并把实务中收获的经验、思考同学生们分享和探讨,促进学生的学习。不能只是“闭门思过”、“坐而论道”脱离实践,那么教育的一切就都将变得没有意义。

六、要为人师表,以身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