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

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精选(九篇)

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第1篇: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

(一)现行政府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现行政府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预算型会计体系,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因此现行政府会计制度往往不能完整体现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运行成本、会计标准体系等,具体表现在:(1)难以有效反映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使资产负债管理难度较大;(2)不能客观反映部门、单位成本,不利于绩效评价;(3)缺乏统一和规范的政府会计标准体系,使得财务报告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存在不少问题。

(二)新政府会计制度的产生背景

为了夯实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决策报告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及财务报告的编制基础,健全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推动我国政府会计工作的发展,2013年党中央提出“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2014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3号),明确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2015年财政部制定了《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试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操作指南(试行》、《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编制操作指南(试行)》,初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制度。

(三)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相对于现行制度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如下:(1)构建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模式。(2) 不再区分行政和事业单位,也不在区分行业事业单位,统一了现行各项单位会计制度。(3)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强化了财务会计功能。(4)增加了部分会计科目,扩大了政府资产负债核算范围。(5)对预算会计科目及其核算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改进了预算会计功能。(6)简化了基本建设投资,整合了基建会计核算。(7)“平行记账”的核算要求便于财务人员学习和理解政府会计8要素的记账规则,增强了制度的可性。(8)对报表结构和附注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完善了报表体系和结构。

二、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制度下财务报告由会计报表和附注构成。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净资产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组成,其中,单位可自行选择编制现金流量表。新制度针对新的核算内容和要求对报表结构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对报表附注应当披露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对会计报表重要项目说明提供了可参考的披露格式,要求按经济分类披露费用信息,要求披露本年预算结余和本年盈余的差异调整过程等。但是因其行业的特殊性,新财务报告体系在反映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状况、预算执行及其他一些细节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资产负债表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存在着明显区别,现行会计制度下我国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以“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为基础编制。这样一来,这类单位的资产负债表所反馈的会计信息多为静态信息。而在新制度下则通过引入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一些资产负债表列示项目来对目前的静态信息反馈问题进行调整和优化。但是科研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仍存在着动态表示不足的问题。并且在新旧制度的衔接转换过程中,报表项目与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没有十分明确。基层预算单位财务人员在分析填列相关报表列示项目的时候,理解偏差的存在??进一步加剧资产负债表中的动态信息反馈的欠缺程度,这样一来新制度下科研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的提供的信息由于不能很好的体现行业的特殊性不利于单位领导了解管理本单位业务用其他活动情况,也不利于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据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收入费用表、现金流量表存在的问题

在新制度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调整了收入费用表的列示项目,并增加了净资产变动表(类似于企业会计制度里的所有都权益变动表)。就目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而言,收入费用表的收支恒等式“收入-费用=盈余”很容易在科研事业单位中出现不平衡的问题。以财政拨款为例,基本支出由于存在财政拨款不足的问题,基本上全部费用化,这样一来基本支出财政拨款方面年终时能够满足恒等式“收入-费用=盈余”。而项目支出财政拨款由于农业项目的季节性、科研项目的不确定性等种种情况的存在,一是支出不可能当年全部费用化、二是科研项目财政拨款的专用性致使其直接转入盈余不合理,这就造成了不平衡问题。导致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与实际存在不对称的情况,而这种不对称的情况往往会对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使得科研资金的管理工作存在较多的缺陷。此外,新制度所引入的权责发生制很大程度上需要现金流量表来作为支撑,而目前的科研事业单位因为缺乏现金流量表的建设理念,导致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存在一定的欠缺。

(三)财务报告体系的细节问题

目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中其他的细节问题主要表现为财务报表体系的附注不明确,导致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在解读财务报表的时候无法准确把握报表项目表示的真实状况。此外,尽管新政府会计制度中对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对财务报表需要披露的内容提出了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报表所体现的内容仍存在着角度问题,导致财务报表体系的信息反馈和使用存在较多的限制性因素。

三、完善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的措施

(一)完善资产负债表的措施

要想?ε┮悼蒲惺乱档ノ坏淖什?负债表进行完善,就需要积极的对目前恒等式不合理问题进行解决,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体系,使之按照权责发生制的核算要求向企业的财务报表体系进一步靠拢,以实现资产负债表的完善和规范。此外要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日常会计核算过程中,准确理解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和报表列示项目应该体现的内容,不断补充和完善资产负债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比如在日常的核算过程中加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核算管理,通过严格计提、分摊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等方式来提高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质量。严格界定预提费用和待摊费用的核算范围,以确保单位的资产负债表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

(二)完善收入费用表、现金流量表的措施

针对收入费用表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对财政项目收支对称等勾稽关系的构建,通过创造性的核算预算资金来平衡对目前单位预算与资金实际使用情况之间的差距。此外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还需要参照企业的现金流量表标准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编制现金流量表,以确保科研事业单位管理部门能够有效掌握单位现金流量的增减变动情况。

(三)完善报表细节问题的措施

针对财务报表体系存在的细节问题,一是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快制定细化的报表附注解释说明,让基层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在编报附注时能够一目了然;二是需要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在编制报表时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在报表附注中充分详尽的披露单位报表相关信息,不要隐瞒单位的实际情况,以确保报表使用者能够更好的理解使用报表信息,提升我国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透明度。

第2篇: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 科研事业单位;财会制度;会计核算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7. 017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025- 02

1 引 言

科研事业单位作为一种社会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近年来国家对其在财务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给当前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此种背景之下,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的财会制度需要对其自身的运行现状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财会制度优化对策以适应国家对科研事业单位的财政调整现状和趋势。

2 科研事业单位财会制度的现状

(1)科研事业单位财会制度没有一个科学的会计核算作为基础支撑。从当前我国科研事业单位财会核算的情况来看其所表现的会计信息不能从总体上满足成本管理的需求,同时也不能将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真实准确完整地表现出来,这种状况对于科研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和单位成本核算没有起到充分的辅助作用,致使科研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的收支项目出现重复或者遗漏等问题。

(2)科研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上不能形成比较完备的体系,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科研事业单位基本建设的会计核算问题,上如其对于一些基本建设的收支状况反映不够清晰明确;②体现在科研事业范围在事业支出上的会计核算问题上,如其所设置的财政拨款项目业务过于简单不利于将来繁多复杂业务的操作运行等;③科研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体系问题还体现在其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非税收入的会计核算问题之上。

(3)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划分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现象。在我国事业单位财会制度上的会计要素划分规定了“结余分配、事业结余”等相关项目,但是在事业结余部门以政府财务补助方面的却没有形成明确的财会项目,因此难以对科研事业单位整个财务系统的真实运行和相应运行的原因和结果进行科学有效的反映。

(4)科研事业单位在其资产和经费管理方面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科研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诸多的情况下存在着闲置和浪费的情况,缺乏一个科学可靠的固定资产使用监督系统来对其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从而有损国家利益的直接创造并有损公众的利益;②诸多的科研经费管理松弛、形同虚设,在会计管理制度上没有对这些经费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成本核算和政策管理等。

3 科研事业单位财会制度优化对策

3.1 在会计核算基础之上实现权责发生制

在会计基本计量的基础之上将期间收入以及费用之间的比例表现在财务报表上并想向会计信息的获取者提供相应的资源以及事业单位相应的运行成本等方面的财务信息,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进行有效的优化:①权责发生制引入到会计核算基础之上可以对科研事业单位的财会信息进行准确全面的反映。②对科研事业单位的全面成本核算可以充分利用权责发生制来考核该事业单位的业务成本和收费标准等,从而对该事业单位的相关财务决策提出有效的财务建议。③科研事业单位的风险防范在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之上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并将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更为清晰、真实完整地体现在管理者面前。

3.2 对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改进

①需要对科研事业单位在基础建设方面的会计纳入到行政事业会计核算体系中去,从而形成一个统计集中的核算体系,并全面完整地将事业单位基础建设资金以及相关的经费项目纳入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②是对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进行重新设置和分配利用,将一些二级的核算科目,如基本支出等升级为一级核算科目,从而对科研事业单位的支出明细等核算体系进行全面的同步反映。③需要对科研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计量并对相关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计量等。

3.3 根据科研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对其会计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科学的划分

①可以将“净资产”的要素划分为“基金”要素和“结余”要素,这样的划分可以让人民更好地去理解并符合国际上通用的惯例,同时可以对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好的剖析。②科研事业单位在会计要素项目的重新划分可以对更为细分的会计结余项目等进行分类统计核算,可以将科研事业单位在日常的会计核算和期末的会计报表中具体信息表现得更为详细、清晰、准确。

3.4 加强对科研事业单位在资产和经费方面的管理优化

(1)在科研事业单位资产方面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以及监督的制度来确保固定资产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比较清晰明确的会计记录,并及时对其盘点有利于防止管理中相关漏洞等问题的出现;②利用横向和纵向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将科研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纳入到整个资产管理的框架之中。

(2)科研事业单位在经费管理方面的优化管理可以通过预算编制来进行相对严密的分析处理,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可以通过阶段性的项目实施来完成,通过预算意识的提高和执行来有效安排科研的业务经费支出。另外还可以对科研事业单位的相关经费据其来源进行分类管理和会计记录,并根据经费的属性来进行考核并进行资金配套使用,将全面的成本核算方法使用到经费计量考核中去,从而最大化完善科研事业单位的财会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红斌,王祥. 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难点及改革思路[J]. 安徽水利财会,2010(4).

第3篇: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成本控制;财务管理

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是指研究所为完成特定的科研任务(科研项目或课题)所耗费的各种经济资源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与科研相关活动及其辅助活动的一切支出。但是,在现实情况下,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成本支出存在着成本不全面、不完整等问题。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建立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制度,这不仅有利于研究所确定管理费等费用的合理水平,还有利于理顺科研投资主体、研究主体和科研成果使用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促进各种科技资源的有序流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更高的科技贡献率。

一、科研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特殊性

科研事业单位的特点决定了研究所科研成本不同于企业产品成本,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研事业单位成本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科研活动是通过科研人员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创造性劳动生产出科研成果的特殊“生产”过程,是运用一定的知识资本和物质资本创造出增加了的知识资本的过程。与其他物质生产相比,科研活动的特殊性在于:获得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即风险性)、劳动的创造性、产品(即成果)的非重复性、产品的非物质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很难对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消耗进行准确的预算和估计,从而导致科研成本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些特殊性也使得研究所科研项目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风险性,使其成本不易控制,也不能照搬企业的成本核算控制办法。

(二)科研事业单位科研成本计量困难

科研事业单位主要是搞好科研,同时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为科研更快更好的发展服务,但是这样就很难区分科研和实践的成本计量,为成本的核算增加了难度。

(三)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全成本数据取得的间接性

科研事业单位现在执行的是《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制度》规定,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非经营性业务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经营性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由于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的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从事科研活动占用的房屋、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计入科研成本,所以按现行会计制度核算出的“科研成本”没有反映科研活动耗费的全部资源,大大小于实际科研成本,也无法从现有的会计核算系统中取得科研全成本数据。

二、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的因素限制

从以上科研事业单位的特点和特殊性上我们可以看出,科研事业单位的特殊性,需要我们大力推进其财务制度改革,首要工作是推行全成本核算制度,同时,我们在科学事业单位实行全成本核算时,也必须考虑全成本核算所受到的因素限制。具体考虑如下:

(一)现有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支出的不合理限制

由于国家现有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的一些正常支出存在限制,使得本来合理的支出内容在现阶段无法据实列支,导致申报科研经费预算时应包括的内容不能列支,支出预算无法准确制定。

如科研项目立项审批部门认为,科研事业单位从事科研人员的工资,不应计入科研项目成本。

可实际情况是国家并没有单独给科研事业单位核拨足够的科研人员经费,而是依据科研事业单位的综合定额标准核拨经费,这样核拨的经费数额仅支付科研人员的基本工资及科研事业单位的水电暖等运行维持经费都不足,根本没有能力支付科研人员的工资项目。

(二)科研事业单位科研成本的矛盾性

科研事业单位科研活动一般是按照研究室的形式存在,同时下设研究小组,研究小组有很多课题,一般财务核算是按照单个课题成本来进行的,但现实情况是科研活动的开展和单一课题的核算形成了鲜明的矛盾,研究小组的活动一般很难确定其研究实验室的使用、仪器设备的占用及水电费用的分摊比例等内容,所以在核算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一刀切”的管理模式。

(三)科研经费管理与科研项目管理脱节

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的职能部门是科研计划部门,科研经费管理的职能部门是财务部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是由项目组编制的,财务部门并不参与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而科研项目经费的核算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的,这种分工容易造成支出预算内容与科研经费核算科目不一致,导致研究过程中的实际开支与支出预算不符。

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到位后的使用主张宽松、不加制约,财务部门缺乏与科研管理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沟通的平台。

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往往是在不了解科研活动实际情况下进行的,导致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要么过于宽松、监管不力,要么过于呆板、缺少灵活性。

三、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思路的建立

根据《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主要从事应用开发研究和技术服务的科学事业单位以及有条件的单位,对开展的各项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生产经营活动应实行全成本核算。同时,借鉴中国科学院《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科学研究单位会计制度〉全面加强成本核算的通知》[(93)科发计字0013号]的文件内容,在现实情况下,推行全成本核算制度是科学事业单位的必然选择。

(一)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科研全成本核算,就是利用货币单位对项目研究过程中各种经济资源的价值牺牲或耗费进行的全部计量。

进行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有利于理顺科研投资主体、研究主体和科研成果使用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促进各种科技资源的有序流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更高的科技贡献率。

此外,能满足科研项目各方的要求,即从科研项目的资助者来看,实施全成本核算有助于科研项目的出资者合理确定科研项目的资助额度、保证资助经费全部用于项目研制支出、提高资助经费的使用效益;从科研项目的依托单位来看,实施全成本核算有助于确认科研事业单位为开展科研活动提供的人力、基础设施、水电暖房等环境设施方面的资源,解决科研业单位这些科研成本没有经费弥补的现状;从课题组来看,实施全成本核算将所有成本要素都列入科研成本,解决了实际发生的从事科研的人力成本等不能合理列入的问题,使得必要的支出都有合理的出处,能提高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因此,建立全成本核算制度对科研事业单位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二)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的总体思路

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核算体系不仅有利于有关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更有利于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监控。以财政拨款为主的科研事业单位,将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不需要进行相关成本核算。对科研项目而言,笔者认为,应引进企业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全成本核算。这就是:以科研项目作为核算对象,以项目研究周期为成本计算期,将科研项目研制过程中消耗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坚持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划清费用的承担期限、费用界限、受益对象。将费用支出划分成三大类:人员支出、业务支出、固定资产购建和大修理支出,采用二级明细核算,特别是对成本费用中一些特殊问题根据科研事业单位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解决办法。如人员工资(含科研人员工资、科研管理人员的工资等)、资源使用费(含房屋、水电费、仪器设备使用费等)计入项目直接成本。这些费用较难准确计算,可以根据科研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分摊比例计收以上费用,作为科研成本冲减科研事业单位事业经费支出。这对科研单位实行以项目为对象、全额预算、过程控制、成本核算的方式起到积极作用,改变以往仅仅是记账、算账、报账的状态。

同时,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成本核算系统化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建立全成本计算系统,及时提供成本信息,进行成本的预测、分析与评价;二是建立全成本预算系统,发挥成本的预算控制职能;三是建立全成本管理评价系统,发挥绩效评价的促进功能;四是建立各责任成本目标预警系统,充分发挥成本指标的预警功能。

总之,建立科学严谨的成本管理机制和成本考核体系,对强化科研经费成本管理理念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的保障措施

实施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需要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共同做好全成本核算工作。定期进行科研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努力降低成本。

(一)人员培训

首先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全成本核算理论学习,在提高人员认识的基础上,分部门、科室举办对核算管理人员进行全面培训,使其对成本核算的制度及核算方法都了如指掌。

(二)确定核算单元

以个体科研事业单位为一个单元,下设研究室为二级核算部门,实现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课题等一切活动的成本开支具有可操作性。

(三)全面资产清查

对各核算单元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包括资产清查、产权登记、价值确认和资产核实等内容。这方面数据的采集有赖于完善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为实行全成本核算提供各核算单位的资产情况。

(四)合理制定内部收费机制

进一步规范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收费机制,进行制度化建设,使得收费机制的内部收费更具制度性和有效性,为科研事业单位进一步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制度支持。

(五)信息化管理,确保成本核算数据准确

为保证业务收入与成本核算数据配比的合理性,成本核算数据及操作流程标准化、规范化。以计算机管理中心为主导,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为实行全成本核算提供准确数据。

总之,科研事业单位实行全成本核算,必须建立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制度,明确科研项目成本计量;同时,科研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根据国家的管理办法,结合科研事业单位自身的实际,完善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这样,才可能达到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提高科技贡献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Z].教财〔2005〕11号.

2、王标,王颖.深化医院全成本核算管理的做法[J].东南国防医药,2009(1).

第4篇: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

一、科研单位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意义

科研单位建立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于其合理利用国家资产和保障国有资产安全、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促进科研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制度,防止舞弊行为发生,保障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并可强化科研单位内部的管理,使得组织的经营目标得以有效地实现。目前,较多科研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其合理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从而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给国家和单位财产带来损失。所以,从提高单位自身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来看,科研单位尽快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科研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极为迫切,我国目前的会计制度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以科技资产为例,其作为无形资产在目前的科研单位会计制度中并没有被引进,这使得较多的科技资产不能得到有效合理的计量,这样会导致科研单位中的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无法在会计核算上面得到充分体现,并且我国的科研单位正逐渐走向市场化,如果以目前的核算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来看,科研单位很难适应未来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

现行的一些会计相关法律法规,虽然适用范围包括了事业单位,但是侧重点基本上放在企业方面,几乎没有关于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少。这使得现在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着较多的空子可钻。如科研单位中,用一般的经济规章制度代替内控制度的一些专门的经费管理方法,这样只能规定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但是很难解决单位资金的安全问题。另外,在科研单位中,内部控制也没有与业绩考核很好的挂钩,缺乏约束力。

二、目前建立和完善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措施

(一)区分单位的支出,加强对成本的核算

随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经营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逐渐上升,所以在事业单位开展的各项业务活动和辅助活动中,应该合理的区分经营支出和事业支出,以保证财务核算的真实性。事业单位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成本的核算,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具体说来:首先,单位应该明确成本核算的对象,一般说来,科研单位实行以科研课题、项目、产品或者部门为成本核算的对象;其次,要正确划分成本与费用之间的界限;再次,要分清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之间的界限,生产费用与一定的时期相联系,而与生产的产品无关;最后,还要认真分清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生产费用应当记入产品成本,期间费用直接记入当期损益,对于确认期间费用的费用,还必须进一步划分为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

(二)逐步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合二为一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事业单位的投资主体发生了变化,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的差别在缩小。首先,两者的会计目标逐渐趋于一致。作为科研单位来讲,其接受其他单位的投资,必须满足债权人对事业单位经营情况和利润情况的了解,所以要提供给债权人事业单位的一些偿债能力信息,以及自身发展状况信息等;其次,两者的业务内容趋于一致。事业单位统一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方法,科研单位每年都会收到国家的科研经费投入,在搞科研的同时,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能够创造很高的经济效益,所以应当可以将其作为企业的业务类型对待;再次,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等方面两者也具有一致性。所以,将科研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合并存在着可能性。

(三)制定相关资产的处置制度,保障资产的安全

由于科研单位中科研机构的大部分固定资产都是国家拨款购置,其主要用途使用作科研实验,所以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处置也成为一个难点。在实际情况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实验仪器具有通用性,课题结束后,所用过的实验仪器仍具有使用价值,这样就应该继续使用。另外,在核算体制上执行科研单位的会计制度,一次性进入成本费用,不计提折旧。由于这些原因,所以目前很多科研单位对固定资产没有明细核算体系,“帐有实无、帐无实有”的现象常常存在,资产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应该制定相关的管理方法,明确资产的使用、管理和处置制度,防止资产的流失。

(四)明确各项会计人员的职责,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在新《会计法》中就规定: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务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实行岗位分离、相互制约的机制。可见在科研单位的控制管理中,首先应该明确各部门会计人员的职责。此外,财会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没有一定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是难以胜任的,在目前的科研单位中,普遍存在着会计人员素质偏低、业务水平不高的现象,这会导致其在工作中反映的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准确,那么当前进行内部控制的重点就应是尽快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经常对其进行加业务培训和基础工作建设,加强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五)建立和健全单位内部的会计审计制度

单位内部审计制度是加强内部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有效手段。在科研单位的审计中,要将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报表、账簿等作为审计对象,以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作为审计的目标,去监督单位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的落实情况。目前一些科研单位还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也没有设置相关的内部审计岗位,建立起内部审计制度。在审计工作中,首先,要及时了解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积极反馈给单位领导,以提高单位的管理效率,便于进一步完善制度。其次,要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涵盖了单位中所有参与经济活动的部门和人员,涉及的单位内部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最终是对人和事的管理和约束。此外,在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时,还必须控制好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成本、单位利润三者间的关系,内控制度的效果与工作效率成反比,与管理成本成正比,内控制度建立得越越完善,效果就会越明显,但是相对的工作效率就会低一些,并且随之带来的管理成本必定会相对提高。所以,在制定内控制度时,必须找出上述三者的平衡点,方可建立合理的内控制度。

综上,建立和完善各种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且在实践中有效的实施,可促进科研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保障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从而能够有效的防范经营中的各种风险。未来的发展中必将对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会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最终会在保障国家和单位财产安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单位经营目标实现等方面的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陶蓉.科学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集团经济研究,2004(12).

2、韩海斌.谈科学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完善[J].会计之友,2005(6).

3、黄晓红.论我国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制度[J].金融经济,2006(16).

第5篇: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水利科研事业单位 内部审计 优化路径

一、水利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特征

内部审计是为了实现发展目标而对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内部控制等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有效性开展的监督与评价活动,主要目的在于确保本单位财务信息的完整真实,维护财经秩序,加强内部管理及控制,有效识别和规避风险,进而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和整体管理水平。随着近几年来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日益增多,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优化内部审计工作已经成为水利科研事业单位的重要课题。不同于政府审计、社会审计,水利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具有以下几点鲜明特征:

(一)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到位。很多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而是将审计部门下设在办公室、财务部门、党委工作部门、纪检工作部门等,有的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工作的同时还兼做财务、党务等其他工作,审计的职能定位出现偏离,不仅不能集中资源对内部管理进行监督,而且容易陷入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尴尬局面。

(二)审计独立性相对较弱。内审机构往往是内部职能部门之一,在院领导的领导下开展审计工作,为实现科研院所的战略目标而服务,被审计对象往往又都是同事关系,在业务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单位内部方方面面的干涉和影响,水利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向性决定了审计独立性只是相对独立,无法跳脱纷繁复杂的审计工作环境。

(三)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国家审计机关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业务实践经验,社会审计机构有大量的注册会计师,业务能力毋庸置疑,而内部审计机构受体制因素的影响和从业经验的限制,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内部审计部门的领导及职工由非专业人员担任的情况非常普遍。

(四)审计知识与审计技术更新滞后。受体制观念及内部审计部门领导的不同管理思路的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往往没有机会接触最新的审计理念或技术手段,一直沿用过去旧的审计模式,没有根据新的经济形势对审计工作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严重影响了审计效率和成果质量。

(五)针对性强。水利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最大优势是对科研工作、经费使用及单位内部管理情况非常熟悉,通过与纪检监察部门、财务部门等其他职能部门的随时沟通交流,内部审计部门一般都非常了解被审计部门或人员的经费使用“污点”,这点是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所不具备的,内部审计在开展审计项目时通常能够更深入、更有借鉴性。

二、水利科研事业单位开展内部审计的重要意义

(一)帮助防止财务舞弊。水利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与各职能部门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一般比较了解单位的运行状况,在检查单位内部的管理薄弱问题、财务舞弊问题等方面有显著优势。对水利科研事业单位来说,加强内部审计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本单位的财务问题,更有针对性地披露财务信息和管理漏洞,为单位经济数据的真实性提供可靠保障;内部审计能帮助水利科研事业单位识别和评估财务风险,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帮助防止财务舞弊,确保水利科研经费的专款专用。

(二)发挥监督参谋作用。内部审计能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水利科研事业单位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及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与有效性进行检查,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控,促进单位良性运转,从而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同时,水利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还能发挥参谋助手的作用,为领导班子决策制定提供帮助,并随时进行过程跟踪,掌握决策的落实执行状况,使水利科研活动沿着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有效补充外部审计。内部审计是针对水利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做出的独立审计,比国家审计、社会审计有更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审计问题能有的放矢、直中要害,审计建议能贴近实际、易于整改,审计效果也就更加显著和直接。另外,水利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是在国家审计部门的统一指导下开展的,是对国家审计的必要补充,能完善水利科研项目的管理与运转,提高水利科研事业单位的专业水平和经济价值。

三、优化水利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路径

(一)突破传统观念,为科研任务大局服务。内部审计是水利科研事业单位领导层作出决策的助手和参谋,是单位内部管理与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内部审计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形势,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创新内部审计方式,拓展内部审计的服务领域,严格履行内部审计对水利科研事业单位的监督职责。水利科研事业单位在优化内部审计工作r要坚持服务于单位科研稳定发展、服务于单位基层管理的理念,做到监督与服务并重,从而将核查资金使用效果、揭露违纪违规问题、党纪政纪处理处分与健全管理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内部审计的融入程度。一方面要重点融入基层单位的水利科研资金使用、项目管理等领域,采取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等方式查找漏洞、风险,并提出针对性强的改进建议,在宣传财经法规的同时纠正错误观念,促进水利科研事业单位自我约束、控制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另一方面要融入水利科研事业单位的总体发展布局、政府采购、重大决策事项、干部选拔任用等环节,不仅要落实事后审计,还要前移关口、加强防范,重视控制关键环节的过程,从而降低管理和使用资金的风险,促进水利科研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二)把握四个重点,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为规范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推动内部审计的职业化发展,2014年8月14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自2014年9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的颁布实施旨在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发现内部审计工作问题和薄弱点,为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指明了方向。一是完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决定了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要在能发声的时候敢发声,不能做其他部门的附属存在;二是建立并及时更新审计业务知识库,由审计部门牵头编纂修订适用规章制度汇编,把握审计业务应当掌握的戒尺,为准确发现审计问题、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打好基础;三是提高内审人员的职业能力,内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聘任具有专业背景的精英人才,并注重强化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训,及时掌握新技术新动态,实现内部审计人员技能结构的持续升级;四是要探索构建内审人员奖惩机制,按照权责利相匹配的原则,明确内审人员的职责内容、考核指标、奖惩办法等,使内审人员谨慎从业,绷紧审计质量这根弦,全面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促进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不断进步。

(三)推广电算化审计,促进内部审计现代化。为改革内部审计工作,水利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应积极推广电算化审计,并采取先进的审计技术与手段来改变传统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不高的情况。首先,内部计人员在推广电算化审计前要调查、收集审计证据,保证其可靠性,尽可能预防和减少电算化审计出现差错。其次,针对电算化审计建立标准化作业流程,借助软件开发商综合考虑水利科研事业单位的特点,科学开发适用的内部审计软件,实现其和财务软件的兼容,以便利用财务软件向审计软件传输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核对、评价,最终生成内部审计结果。最后,要落实好电算化审计结果的复核工作,通过对内部审计底稿、线索等的复核来规避由审计失误造成的审计风险。另外,水利科研事业单位还应顺应时代要求,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以有效改进内部审计工作。计算机辅助审计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和审计管理活动中,以计算机为工具,来执行和完成某些审计程序和任务的一种新兴审计技术。利用该技术不但能促进水利科研事业单位提高内部审计的准确性,还能把内部审计人员从传统繁重的手工计算中解救出来,提高内部审计效率,推进水利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现代化。

(四)重视水利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随着科技水平的持续提升,水利科研的规模越来越大,水利科研事业单位要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谋求发展,就要建立可行的、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重视开展和改革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个别水利科研事业单位并没有明确建立内部控制措施,内部审计工作不得要领,很少落实内部控制审计,审计人员只能通过手工会计的方法开展审计工作,无法保证单位财务状况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因此,重视内部控制审计是水利科研事业单位现阶段的关键课题。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是检查单位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了真正有效的实施,水利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具体工作时要注意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分析,坚持依据制度办事,如果制度不能适应现实要求就要及时废除,或尽快改进、完善,并抓紧时间为新的工作情况制定新制度。

(五)加大水利科研事业单位的联合审计力度。水利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要认真总结近年审计工作的经验,建立起整体联动机制,加大联合审计力度,针对重点被审计单位或部门实施联合审计,由内部审计部门牵头,监察室、纪检组以及财务、工程、计划等部门都要参与进来,成立调查取证组、工程组、财务审计组,并合理分工、各司其职,改革以往由审计人员负责的单一审计工作方法,逐步实现水利科研事业单位的多元化内部审计。另外,水利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在借助社会审计力量时,不能在签订委托书之后就做甩手掌柜。社会中介机构不是万能的,事务所的主要目标是盈利,是在短时间之内尽快完成更多的审计项目,况且大多数时候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审计目标和重点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水利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要加强审计全过程监督,及时协助中介机构人员解决审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对重要的审计事项亲自把关。S

参考文献:

[1]张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中国内部审计,2015,(1).

第6篇: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 科研型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科研型事业单位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科研型事业单位更加深入的参与到市场经济中来,单位的职能和经济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国的很多科研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不健全。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以及科研型事业单位职能范围的扩大,财务管理环境越来越复杂,事业单位既有自己的科研任务,又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需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对于财务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自身的行政部门性质,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对于财务管理的重视不足,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二、科研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意识落后。

科研型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很多都是科研人员出身,对于财务工作了解甚少,对于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够。许多财务部门的领导干部自身对于财务工作都不熟悉,很多时候想当然的以为财务工作不过是记账收账而已,财务管理的意识相当落后。另外,由于国家对于科研型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仍然是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办法,主要是以收支两条线为原则,实施国库集中管理的办法。因此,科研型事业单位往往将财务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对于科研拨款等款项的预算管理和会计工作的规范性方面,要求财务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开源节流,增加资金的来源和更好地使用财政拨款。对于新形势下科研型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难度和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忽视了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

(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健全。

很多科研型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不能够很好的对单位内部的各项活动进行控制和管理,难以有效的预防和评估财务风险。首先,很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方面没有考虑到市场大环境和单位内部环境的变化。随着科研型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科研型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越来越多元化,科研单位市场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规模越来越大,原有的内部控制体系很难适应现在的财务资金状况。另外,很多科研型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将重点放在会计核算和重大专项资金的使用方面,而对于其他的财务活动和财务行为的控制比较放松。例如,对于科研型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变动,固定资产的折旧,其他来源资金的管理、项目结余资金的使用等环节没有设置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使财务部门很难对这些经济行为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

(三)缺乏全面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

科研型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对于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管理和控制的作用非常重要,是财务管理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可以很好地将科研单位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有利于科研活动的更好开展。但是,我国的很多科研型事业单位没有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对于预算编制的目的很多仅仅是为了应付相关部门的审查,预算编制缺乏准确性和合理性。另外,在预算执行方面力度不够,很多科研型事业单位存在着乱花钱,突击花钱等现象,使得预算管理不能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里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科研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制度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研型事业单位职能的转变,一定要重视加强单位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要从外部的市场大环境和单位内部的财务环境出发,对可能发生的经济活动风险做好充分的评估,做好风险防范和管理工作。例如,科研型事业单位在一些下属或者管理的国有资产和国有产业的经营活动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和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进行管理和控制,避免用行政管理手段来干预市场经济活动。另外,单位要设立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对于财务和会计报表以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找出可能潜在的财务风险。对于一些贵重的资产,例如办公楼,汽车等,要通过购买保险的形式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防范。

(二)建立全面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

严格科学的预算管理对于科研型事业单位的科研经费资金能够进行很好的管理和监督,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单位一定要加大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视,加强预算管理的编制和执行力度。在每年的单位预算编制时,一定要根据单位实际的收支情况和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和预测,使得预算编制能够很好的反应单位的收支状况,使得年度财务状况能够有科学的管理依据。另外,科研型事业单位要加强预算的执行力度,要严格按照预算的实际要求来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不能用行政命令取代预算管理,避免乱花钱和突击花钱等不合理的行为出现。

(三)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在科研型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越来越多,职能范围越来越大的新形势下,很容易出现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漏洞,通过职务之便盗窃贪污国家和单位的财产,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在这种形势下,科研型事业单位要充分吸取和学习其他市场经济主体的经验,通过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对单位内部的各项经济和财务工作进行严格的内部审计,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一些事业单位成立了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并且花费巨大的投入引进了先进的财务监控系统,对于各个部门的财务和经济活动的信息实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

四、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以及科研型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对于单位财务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科研型事业单位一定要看到在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缺陷,积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作者: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会计核算中心,会计师, 大学文化,毕业于福州大学会计学专业本科)

参考文献:

第7篇: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

一、引言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科学事业蓬勃发展,原《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经修订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于2014年1 月1 日起施行。新制度强化了单位的预算管理,规范了科学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核算,完善了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加强了资产和负债管理,强化财政资金的监管,对科研项目核算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也存在问题,本文对此进行解读。

二、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及影响

(一)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

对比新旧科学事业会计制度的科目设置,其显著的特点是,新制度增设、合并、分立、取消、改变了原制度中的科目,包括增设“累计折旧”“在建工程”“累计摊销”等5 个科目,合并事业结余分配、经营结余为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等10 个科目,分立了“对外投资”为“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3 个科目,取消了“待摊费用”等14 个科目,改变了“现金”等11 个会计科目名称。“零余额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按照财政部印发的相关补充规定增设,现制度予以确定。

新会计制度上述科目变化体现出了我国公共财政机制改革成果,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体现了资产真实性、完整性,同时加强了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及财政性资金的监管,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通过实践观察,笔者发现新制度最大的问题在于科目设置不是简化了,而是繁杂了,这将会引发“会计信息可比性降低、会计信息明晰性降低”的重大缺陷,并已经在实践中产生了一些不良反应。如果不及时就此问题进行完善,很可能会对新制度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二)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影响

1.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修改后的制度突出了科学事业单位的特点和职能,较好地体现了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主要任务——规范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但从会计核算原则角度出发,会计信息可比性受到影响。

新制度中将原事业支出分成科研支出、非科研支出、支撑业务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非科研支出下设明细科目技术支出、学术活动支出、科普活动支出、试制产品支出、教学活动支出,与其他事业单位支出横向比较不够直观,同时为数据统计分析及核算带来诸多不便。从支出的性质是否用于科研项目是比较明晰,但缺乏事业支出整体概念,科目没有汇总级别,各科研项目支出情况不能直观反映,需将各支出科目汇总才能得到总体支出情况。

实务中以笔者单位为例,如需在特定时点统计单位或某项目支出情况,须将所有涉及的支出科目金额汇总,才能准确反映支出总额。虽然在报表设计上科学事业单位报表就此缺陷进行了弥补,设置了事业收入汇总和事业支出汇总,但就科目设置而言本身存在缺陷。从另一个角度说,制度设计时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为何还要这样设计?对于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而言,使用最频繁的科目就是支出科目,用好财政资金是最重要的任务,支出科目的设置直接影响核算准确性和效率。

上述科目设置是否合理,最直观的体现在年度部门决算上。除新制度中规定的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外,单位需创建各支出经济科目汇总表方可进行部门决算数据填报。决算时需编制工作底稿,将科研支出、非科研支出、支撑业务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中各经济支出科目按照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分别进行累加得到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合计数,以此为基础编报年度部门决算,如果不借助会计信息系统设置报表,手工汇总工作量大而且易于出错。同时会计制度设计与财务制度也存在差异。《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中第四章第二十三条明确指出事业支出,即科学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在科目设置中,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经营支出、其他支出均作为一级科目,而事业支出则拆分成科研支出、非科研支出等六类支出作为一级科目。

2.对会计信息明晰性的影响。会计信息明晰性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现有明细核算科目层级多,设置复杂,科目条目较多。

根据新制度关于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以“科研支出”科目为例,“科研支出”应当按照“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等层级进行明细核算,并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应当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同时在“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按照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具体来看,根据财政部制定2014 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其中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共117 个,其中301 工资福利支出下设明细科目8 个,302 商品和服务支出下设明细科目41 个,303 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下设明细科目14 个,304 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下设明细科目5 个,305 转移性支出下设明细科目2 个,306 赠与下设明细科目2 个,307 债务利息支出下设明细科目6 个,308 债务还本支出下设明细科目2个,309 基本建设支出下设明细科目10 个,310 其他资本性支出下设明细科目14 个,311 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下设明细科目7 个,399 其他支出下设明细科目6 个。根据单位业务需要,一般在明细科目下还需再增设二级明细,如工资福利支出——基本工资,下设明细科目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工资福利支出——津贴补贴,下设明细科目职工上下班交通补贴、独生子女费、粮油补贴、其他补贴、其他津贴;工资福利支出——社会保障缴费,下设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明细科目等。

值得注意的是,科目说明明确指出,需按照要求明细核算,照此理解,相对于辅助核算就是在上级科目下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假设严格按照新制度科目说明,以“科研支出”为例,结合笔者所在单位情况,应设置核算科目如附图(1),去掉基本不使用的科目共设置明细科目118 个。假定单位科研项目为1 个计算,科研支出设置科目数量共3540 个,计算过程如下:118(经济分类科目)×5(支出功能分类)×3(资金性质分类)×2(基本或项目)=3540 个。如项目为N个,则科目数量为118×5×3+118×5×3×N=3540×(N+1)。除科研支出外,还有非科研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等5 个,其中非科研支出作为汇总级科目又分成技术支出、学术活动支出等5 个,10 个支出项下科目总计3540×10=35400 条。以上为考虑项目数量为一个的情况,如考虑支出项目数量因素则科目数将会呈几何级递增。

假定会计信息系统科目编码方案是4 ~ 2 ~ 2~ 2 ~ 2,则下设二级明细科目最多有99 个,一般情况下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会计科目明细科目设置的需要,如果“科研支出”科目根据项目设置明细科目,随着项目的增多,明细科目很可能会超过最大值,这样科目编码方案就无法满足需要,势必要调整编码方案,造成其他一级科目下的二级科目也被迫采用三位或更长的科目编码,科目也越来越复杂。

很明显,如此庞大的科目体系,如果没有会计信息技术的帮助是无法实现的。目前各事业单位基本都采取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业务处理,完全可以通过辅助核算解决明细核算问题。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云计算”“大数据”等概念层出不穷,会计核算早已摆脱原有的手工簿记的方式,数据的获取、分析方式已不是简单通过翻账本实现的,而是多纬度多角度进行,会计数据信息应该是立体的而非平面的,如果将科目比作是“经线”的话,辅助项就可以视为“纬线”,相互交织完整的构成了会计信息整体。

三、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完善建议

(一)总体思路

1.增设科目。结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设置5001 事业支出科目,同时突出行业特殊性,将科研支出等设置为明细科目。支出类科目参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设置5001事业支出科目,下设科目500101 科研支出,500102非科研支出,500103 支撑业务支出,500104 行政管理支出,500106 后勤保障支出,500107 离退休支出;500102 非科研支出下设50010201 技术支出、50010202 学术活动支出、50010203 科普活动支出、50010204 试制产品支出、50010205 教学活动支出。将科研项目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区分,有助于更好的界定和归集科研费用,准确反映科研费用支出范围,同时也能直观的反映出事业支出总额。

2.修改说明。将新制度中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中支出类科目说明,涉及“明细”字样删除,保留“支出经济分类”款级科目明细核算。以科研支出为例,修改为:本科目应当按照“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区分“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等层级进行(明细)核算,并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应当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同时在“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按照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明细科目核算或辅助核算方式进行核算,以加强科研项目管理。

(二)具体建议

笔者认为,解决会计科目设置繁杂完全可借助辅助核算方式实现。假设按照设置辅助核算的方法,以“科研支出”为例,“科研支出”科目下不再按“项目”“支出功能分类”“资金性质”(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其他资金支出)增设明细科目,而是设置辅助核算。具体可增加“项目”“支出功能分类”“资金性质”字典,专设辅助账进行核算,可充分利用会计核算软件数据处理量大,运算数据快的特点,使会计信息更加全面、具体,有助于提高核算和项目管理水平。目前市场上通用会计核算软件可用于辅助核算,完全可以用于设置“项目”“支出功能分类”等而无需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按照设置辅助核算的思路,将“项目”“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设置为辅助核算,“科研支出”设置明细科目如图(1):

第8篇: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科学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科目体系

一、 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科目的变化

新制度通过新增、取消、合并、分立、改变科目名称、改变科目核算范围等方式,设计了全新的会计科目体系。新科学事业单位科目体系总体上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协调一致,而在收入支出类科目的设计上体现了科学事业单位的特性。

(一)资产类科目

1.新制度中,资产类新增五个会计科目:“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在建工程”。“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的设置是为适应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要求,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各预算单位实施的具体体现。“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的设置使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物价值更加相符,有利于加强资产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新制度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实际上是虚提,在资产购置时全额列支出,在使用中虚提折旧和摊销,抵减净资产的“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避免净资产的虚增,能真实地反映相关资产占用的资金数额。“在建工程”科目的设立,要求基建会计并入事业大账中,有利于科学事业单位加强对基建的监督,同时也满足了主管部门的财务管理需求,强化预算的全面管理,加强会计信息的全面性。

2.新制度取消了“待摊费用”科目。

3.“对外投资”科目根据管理者投资决策的需要分立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科目。

4.“现金”科目修改为“库存现金”,与企业会计相同,未改变科目的核算范围。“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修改为“待处置资产损溢”,扩大了核算范围,旧制度“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科学事业单位财产清查过程中查明的各种财产物资的盘盈、盘亏和毁损,新制度的“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除了资产的盘亏和毁损处理外,还包括待处置资产的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无偿调出、报废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新制度对盘盈的资产没有纳入“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核算,而是在账面上直接增加盘盈资产的价值。

(二)负债类科目

负债类科目基本实现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趋同,新制度中负债类无新增科目,取消了“预提费用”科目,将“借入款项”科目分立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改变部分会计科目名称,将“合同预算款”改为“预收账款”,“应缴预算款”改为“应缴国库款”,“应缴税金及附加”改为“应缴税费”,将“应付社会保障金”、“应付工资”合并为“应付职工薪酬”。

(三)净资产类科目

新制度区分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核算,规范了科学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不参与预算单位的结余分配,不得转入事业基金;区分专项资金和非专项资金的核算,专项资金的结转不能参与结余分配,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预算管理规定得以落实。

1.新增“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核算科学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专项资金收入与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需指定用途的结转资金。新制度强化了科学事业单位非财政专项资金的核算,年末分情况将结转资金缴回原拨款单位或者留归单位使用,转入“事业基金”科目。

2.取消了“拨出专款结存”科目。

3.“事业结余分配”科目和“经营结余分配”科目合并为“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核算科学事业单位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的情况和结果,包含了“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科目余额的结转金额。

4.“财政补助结存”科目分立为“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两个科目,区分了财政资金的结转和结余情况,结转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已执行但未完成,或者因故未执行,下一年度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者因故终止,当年剩余的资金,在会计上对其分别核算,有利于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管。

5.新制度对“事业基金”科目未改变名称,对其核算范围缩小了,不再核算对外投资部分占用金额,该部分纳入到“非流动资产基金”核算。“事业结余”科目缩小了核算范围,因科学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支和非财政专项资金的收支分别结转至“财政补助结转”和“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只是核算除经营收支外的非财政和非专项资金的收支。

6.“固定基金”科目改为“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扩大了核算范围,除核算固定资产占用金额外,还核算了科学事业单位长期投资、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非流动资产占用金额,并通过明细科目分别核算,这样可以实现科学事业单位长期资产占用资金的真实核算和有效监督,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7.收入、支出类科目。新制度适应科学事业单位的特性,强调科研收入和非科研收入,科研支出和非科研支出的核算,区分科学事业单位的主要业务和次要业务,更加凸显科学事业单位的社会性和公益性特征。支出类科目设计强调资金来源于财政和非财政的核算,以及区分专项和非专项资金的核算。(1)取消了“拨入转款”、“预算外资金收入”、“拨出经费”、“拨出专款”、“专款支出”、“事业支出”、“结转自筹基建”、“研究室(车间)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所得税”、“税金及附加”科目。取消科目中如“拨入转款”、“拨出专款”等不符合实务的科目,将“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科目调整到其他的科目中列支。(2)将“技术收入”、“学术活动收入”、“科普活动收入”、“试制产品收入”合并为“非科研收入”,并按此进行明细核算,明细科目新增教育活动收入。将“科研成本”科目调整为“科研支出”科目,将“技术成本”、“试制成本”、“学术成本”、“科普成本”科目合并为“非科研支出”科目,也按此进行明细核算,明细科目新增教育活动支出。可见科研和非科研收入与支出只是科目核算级次的变化,核算内容基本保持不变。(3)新增“支撑业务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其他支出”科目,适应了科学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有利于管理层分析单位各类支出结构的合理性,也有利于主管单位及社会了解科学事业单位科研支出占整个事业支出的比重,是否发挥了科学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后勤管理逐步社会化,单列“后勤保障支出”能区分科学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和管理职能。

二、科学事业单位科目设计体现了会计目标的多重性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指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做出经济决策。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上级)单位、债权人、事业单位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新准则把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定位为“以受托责任观为主,兼顾决策有用观”的模式,科学事业单位作为行业事业单位的一类,其会计制度设计始终贯穿了这一理念,尤其是在收入、支出、结余类科目的设计上。要求“科研支出”、“非科研支出”等支出科目要根据资金的来源分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是否专项资金进行明细核算,以及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进行明细核算,并在期末分类结转收支到各类结转和结余科目,达到分资金来源、分专项和非专项核算各类资金的收支结余,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达到会计目标多重性的要求。

三、 科学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体系运用中的难点与建议

(一)支出类明细科目体系庞大

支出类科目按照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需要分资金来源、政府支出的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等进行明细核算,即按“基本支出”、“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其他资金支出”等级次进行明细核算,需要符合制度要求和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需求,至少设置五级次的明细科目,第一级次为“科研支出”和“非科研支出”,第二级次为在第一级次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第三级次为在第二级次下设置“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其他资金支出”等科目,第四级次在第三级次下设置“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等科目,第五级次科目需要根据内部管理和科研项目管理的需要设置,如在“工资福利支出”明细科目下设置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社会保障缴费等五级明细科目;在“商品和服务支出”明细科目下设置办公费、印刷费、咨询费、手续费、水电费、电话费、差旅费、会议费、因公出国(境)费用、培训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交通费、劳务费、税金及附加等科目;在“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明细科目下设置离休费、退休费、退休津补贴、医疗费、抚恤金、住房公积金等科目。

符合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财政预决算的编制以及各部委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要求,支出类科目必须设置到五级次,非科研支出科目设置到六级次。非科研支出的六级次科目和其他支出类科目的五级次科目可以根据管理需要增减外,其他级次的都不可取消。若取消二级次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则无法满足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需求;若取消三级次的财政补助支出等明细科目,则期末无法分资金来源和专项资金进行结转;四级次的科目也是满足预决算的需要设置;五级次科目满足各类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需要设置。所有支出类科目按此设置要求则相当的冗长,远比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体系和企业会计科目体系复杂。

对于庞大的支出类科目体系,可以考虑删减划分意义不大的科目,简化会计科目设置,通过财务软件进行辅助核算,并重点通过会计报表的形式反映各类管理层需要的会计信息,而不应把所有的会计信息通过各会计科目来体现。

(二)会计人员需要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

新制度对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作了较大调整,科学事业单位按照制度和管理要求设置了庞大的会计科目体系,会计人员需要对新制度准确把握,认真理会各会计科目的含义,对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需要进行职业判断,尤其是对收入支出的经济业务处理,会计核算科目前后不一致,都会影响到会计信息可靠性,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判断。

(三)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让人产生误解

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容易让人理解为非财政补助结转的结余分配,而事实上二者反映的是不同资金的结转余额。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主要核算的是事业结余的余额和经营结余的贷方余额的结转金额,年末进行分配后余额转入事业基金。事业结余核算的是科学事业单位一定期间除财政补助收支、非财政专项资金收支和经营收支以外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经营结余核算的是科学事业单位一定期间各项经营收支相抵后余额弥补以前年度经营亏损后的余额。因此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核算的主要是非财政、非专项资金收支的结转余额。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核算的是科学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专项资金收支的余额,年末余额视情况转入事业基金。所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是不存在直接联系的。建议增设一级科目非财政补助结余,在此科目下设置二级科目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明细科目,年末将非财政补助结余科目余额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进行分配。

第9篇: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策略

一、管理会计在科研事业单位应用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会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管理会计目标是能够进一步实现科研事业单位价值的最大化——科研事业单位价值的最大化最终通过所服务的顾客的价值最大化来实现。关于这个目标需要首先需要确保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1)需要做好风险和报酬的均衡工作,从而能够合理的控制科研事业单位风险。2)不仅要做到有量的扩大,同时也需要确保质的变革和创新工作,对于后者主要是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确保其发展。3)顾客价值最大化。如果在应用过程中会因为外界因素引发很多问题,主要是匮乏和扭曲的管理会计信息,因此需要重点加强这方面的控制,从而才能够为后续的管理会计系统进行相关信息的控制,促进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

二、科研事业单位加强管理会计建设的策略

(一)进一步健全科研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加大了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建设发展,使其能够更好的促进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从更高的方面进行优化,健全和完善相关科研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控制和优化,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进一步完善和整理科研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领导体制,严格的按照相关原则进行控制,同时要重点明确中央、地方政府及各部门在科研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方面的权利与责任,做好相关的配合工作,从而有效的保障科研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2)在我国的《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会计法律法规修订基础上充分考虑各个方面因素,结合实际需求进行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和制度,从而确保科研事业单位工作的有效开展。3)进一步加强科研事业单位的检查工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落实,做好相关检查工作。如果相关问题严重就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更好的促进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

(二)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控制

在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科研经费,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事业单位需要对于整个过程中所使用的科研费用、正常支出等方面进行明确,防止出现随意乱用的情况,同时要合理的控制报账的随意性。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完善相关费用的核算,做好费用相关资料的收集,确保各个数据的真实性,加强财务管理工作。2)做好经费预算编制工作,不断加强预算的执行控制,并进一步加强后续跟踪检查工作,发现问题要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做好全过程监控工作,为后续的工作开展提供有效保障。3)还需要不断加强监督检查工作,特别是针对结算方面的监督工作,从而方便进行项目的整体掌控,严格的控制经费使用,有效的分析和应用经费,将其纳入到绩效考核范围内,做好绩效考核工作,从而能够进一步带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建设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队伍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不断加强科研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其对于整个科研单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而有效的保障后续工作开展。在应用中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不断引进先进管理会计人才,并对于现有会计人员队伍进行整体优化调整,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2)需要定期的矩形相关会计人员的培训工在,相关工作人员不仅需要熟悉相关政策和行业发展动态,同时还需要充分的了解存在的风险,模型计量,IT,金融等方面。从而能够更好的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管理会计人才还需要具备职业判断力、敏锐洞察力、风险控制力以及战略思维,需要根据单位实际发展进行经济处理。

(四)构建现代化会计信息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会计信息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是科研事业单位做好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需要重点加强研究控制。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财务分析,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优化,从而控制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一大分支体系,通过利用相关信息实现财务与业务活动的相互融合,服务于单位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各项内部管理活动,其在科研单位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财参考文献:

[1]姚娟.科研事业单位转制的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2]刘焉.谈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与财务管理[J].山西财税,2014,0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