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高中数学 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
数学是一门极具抽象性与系统性的学科,这是学生认为难学枯燥的重要原因。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包含着全新的教育理念,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改变枯燥无味的教学氛围,使得原本枯燥而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而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整个数学教学更加愉悦而和谐,激起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思考的主动性以及思维的独立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让学生理解更深刻,运用更灵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高中数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源泉。只有建立在浓厚兴趣基础之上的学习,学生才能想学、爱学、乐学,调动一切积极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这样才能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形成对数学学科浓厚而持久的学习动力。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学手段单一,只是凭借教师单纯的语言讲解与机械的模型操作,很难将抽象而枯燥的数学课上得生动而活泼,自然难以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现代信息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手段,以多彩屏幕代替了黑板与粉笔,以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信息更为直观形象而丰富,使得整个教学更具画面感,动态感。在学生眼中数学不再是枯燥无趣、抽象深奥的,而是寓于形象的事物与直观的场景之中,更加生动活泼,直观形象,更加切合学生的心理需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自然可以激起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数学是抽象的,而学生的认知是形象的,自然难以深刻理解抽象而深奥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由形象认知上升为抽象认知再到形象认知就要借助一些教学设备,而现代信息技术正是最佳的选择。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不再是单一的信息输出,而是以图片、画面等输出信息,具有化抽象为形象的效果。可以将原本抽象而深奥的数学知识点寓于直观而形象的事物与场景之中,这样更能引发学生的认真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从中获取丰富而直观的感性信息,并由此上升为理性认知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直观而形象地呈现抽象而深奥的知识点,为学生提供丰富而直观的感性事物,帮助学生从直观的事物与现象中获取感性认知,这样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透过表象达到对抽象知识点本质属性的理解与认识。如关于“椭圆第一定义”的教学,教材所安排的是通过实验来引入概念,这确实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但是凭借一两次实验并不能让学生深入本质地认识离心率e对椭圆形状的影响。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直观地展示在保持椭圆长轴不变,而焦距逐渐缩小的情况下椭圆形状的改变,进而让学生清晰而直观地感知离心率e对椭圆形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操作计算机,将其过程直观而动态地展现在大屏幕上;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在纸上保持长轴不变,焦距不断缩小或变化来画下椭圆的形状,进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离心率e对椭圆形状的影响,这样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动态展现过程,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相对来说,传统的数学教学是静止的,而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则是动态的、立体的,更能突破教学重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学会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函数图像的平移,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只能通过在黑板上绘图静止地讲授这一知识点,学生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彻。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利用其强大的动态演示与模拟功能来将图像平移的过程直观而动态地展现出来,让学生看到移到的过程。这样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就可以深刻而直接地体会到上下移动是横坐标不变,纵坐标改变;而左右移到时则是纵坐标不变,横坐标改变。这样学生自然就可以深刻而透彻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这一知识点。
又如,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而大多学生不爱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空间想象能力差,学生往往只是将这些立体图形看作是静止的,空间上的限制阻碍了学生的思考与思维。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将这些静止的内容动态化地呈现出来。如不规则体的体积,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动态功能,通过旋转、放大等让学生对立体几何图形进行多角度的直观而立体的观察,在学生脑中建立初步认知。此时再动态地展现学生切割与拼凑的过程,即将不规则的几何体切割成或是拼凑成几个规则的几何体的过程,这样问题便迎刃而解。
总之,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高中数学教学中无疑会推动数学教学改革的进程,使数学教学与时代同步,与新课标同行,成为生本课堂,成为学生所喜爱的课堂,激起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激情,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的全面发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翟龙山.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初探.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2).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创设情境
传统教学环境可以使师生展开无障碍的互动,但有些内容却无法表达,学习环境单调,时间一长容易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引入信息技术的现代多媒体教学可以拓宽信息资源,丰富学习环境,增大课堂容量。所以在这个环节,我们要加强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让教学课件与教师、学生都“动”起来,突出学生这个主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师生共享学习的乐趣。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在教学中和语文学科整合后,展现出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突破了传统教学固有的模式,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语文学科抽象的文字、词汇、语段、图形等经过整合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会带来语文教学模式的变革。
从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来看,我们的教师基本上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基本没有改变,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性极其有限,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对学生的要求。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发生的变革
1.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纯接受式变为研究式,信息技术是“学习辅助者”。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教育思想和理念。
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如较高要求的阅读、说话、写作练习)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如: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查找、评价、收集信息;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分析以及汇报研究成果;学生利用虚拟技术模拟研究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法案等。
2.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和新课改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应从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信息技术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如虎添翼,从备课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课件都可以娴熟地运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信息技术还可以帮助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记录、管理教学资料,还可以开设博客,定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其他教师交流。
3.语文课堂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环境下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师生关系转变的体现,平等、和谐是课堂的主旋律。信息技术可以丰富师生互动,促进师生更广泛、更民主、更深层次的交流。
二、运用信息技术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的优势
1.能突出难点,感知教学内容
运用信息技术制成的多媒体课件能够模拟逼真,化抽象为形象,在展示文字、图片的同时,还能够使声音同时呈现,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新知中。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新知的理解,降低了教学的难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教师能够创设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呈现丰富的教学信息。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会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更容易获取新知,拓宽视野。多媒体课件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对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教师的板书难以理解而感到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成有声的动画情景展示在学生面前,使教学更直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我展现、发现问题、展开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设想,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虽然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桂林的山和水无与伦比、与众不同的美,但因为学生大多没有去过桂林,所以无法从感官上去领略桂林山水之美。而多媒体课件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通过一幅幅图片和相关视频,使学生如临其境,再对照课文语言、文字的描述,使桂林山水的美景给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比的。
4.运用教学多媒体,反馈教学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微机和录像对全班或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扫描,全面、及时地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也可以把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及时用投影显示并予以解决。这些方式、方法都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教师对教学的针对性,以利于改进教学。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教学情景的设计师,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将被更富创造性的劳动所代替。因此,语文教师不但需要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具有坚实的语言修养、文化底蕴、文字功底和精湛的教育艺术,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在再创造。总之,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素质,就必须不断充电,终身学习,充实自己,这样才能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初中语文;整合;实践
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了解到,现代教育技术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整合,能够进一步加快改革的速度,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强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下面将进一步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课堂整合实践。
一、现代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课堂整合的重要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整合对于教学情景的创设十分有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在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之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十分单一,学生对于那些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让这样的情况得到有效的缓解。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给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极其丰富的媒体信息资源,网上有大量的信息资源,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让语文教学能够脱离教材的约束,教师能够依照教学内容,使用媒体信息资源,建设语文教学构造的资源信息科,现代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课堂的整合,对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也十分有利,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课堂整合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课堂整合的实践策略
1.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信息化时代,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拥有极高的素质,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其主要性和现实性在于教师,若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强,那么,将导致初中语文和现代信息技术没有办法整合在一起。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改进语文教学流程,让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一定要在掌握课程标准和进一步挖掘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前提条件下,要尽可能地强化自身信息技术素养,要拥有合理有效的多媒体教学理论基础,不断提升现代技术运用先进理念和使用软件的推广学习,熟练操作信息技术,做到与时俱进。把教学理念和方式以及对策等灵活地融入信息技术中,让新课标语文课堂能够充满极强的现代人文气息。
2.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图片和文字兼具的素材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材料,相当于是给学生创建了一个自由愉快的情境,教师只需要在课前认真准备,科学构思,针对学科特色对于教学能够进行适当的补充,收集相关的课外信息。例如,文章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环境这些资料,同时把部分抽象,学生理解困难的文字和内容转变成详细的具有欣赏意义的画面情境,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这些文字塑造的形象,这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3.合作探究学习
新教学理念凸显自主合作和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能够推动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其能够经过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教师和计算机等一系列的合作模式,给学生提供立体式多项沟通的机会,对于提升学生的合作精神十分有利。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交互性的特点,达到教师和学生二者的双向沟通,可以采取电子邮件的方式提交并批改作业,使用网上答题解释疑惑的方式实施课后辅导等。利用信息技术共享性的优势,在网上创建试题下载和在线探讨这些栏目板块,完成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实现学习成果的共享。
4.打破教学难点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知识是很难使用语言叙述清楚的,还有一部分是无法用语言去叙述的,这时,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能够将那些抽象的教材知识,利用声音或者是图像生动形象地折射出来,使学生自主地进行倾听和体会。
例如,在讲解《故乡》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学的核心是理解闰土这个形象的改变,掌握作品塑造这个形象的意图。经过设计复合型的投影片,展示闰土这个人物少年时期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归纳这个形象的特点,之后展示中年时期闰土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文章总结其形象的特点,观察闰土少年时期和中年时期的改变,经过这种生动形象的展示,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总结出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生活态度等多个方面的改变,同时概括出人物产生改变的因素,使用这样直观的画面能打破抽象文字所涵盖的内容,让学生对于文章有一个更加透彻的理解和
掌握。
通过本文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整合实践的进一步探索,使我们了解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高中数学课程 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讲授教学密不可分,如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图文并茂,力求形象生动。与此同时,传统教育渐渐显露出讲授教学的各种弊端,不利于学生日常学习的全面发展,这就对传统教育的改革提出了较高要求,也是势在必行的一项改革。目前形势下,高中数学的教育现状问题仍然不容忽视,改革存在重重挑战。
一、国内外关于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现状
1.国外的整合现状
美国面向21世纪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使用技术来辅助所有学生学习数学,为科技化应用数学做好理论准备。他们给予在职教师进行技术培训,建立老师服务网站,鼓励老师有效应用教育技术,轻松自如应用电脑对学生进行教学。另外,自主开发相关学习信息技术的教材资料。美国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程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的,且实至名归,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在实践讲授教学的各个环节,互联网在数学课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日本课程标准提出讲授教学过程中注重应用计算机、计算器等仪器,提高讲授的教学效果、学习效率,为科技应用的发展奠定雄厚的数学实力基础;澳大利亚规定将计算机技能纳入教学技能,利用互联网进行评估教学;英国在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中发现,信息技术渐渐成为了数学讲授教学的重要技术能力;德国开设信息学必修课程。
2.国内的整合现状
改革纲要指出,必须广泛地普及信息技术的使用,增进信息技术与各门学科的互动整合,丰富教学内容的讲解形式、学生的学习体制、师生的互动方式,改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潜在力量,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包括教育行业在内的各个行业中深入发展,带有目的性的培养高素质人才。我国教育学者将整合情况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封闭式整合、开放式整合和全方位整合,即以知识为中心、以资源为中心、更系统研究渐进式整合的方式推动教育的变革。
二、现代信息与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整合的重重困难
自教育部提出“班班通”的要求之后,目前调查结果显示,信息化教学环境基本上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但是,相应的应用水平并没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国内教育系统的本质虽然仍然在不断的改进之中,但是依然处在“重知识轻素质”的应试教育阶段,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农村高中多媒体设施配置不全面。目前,教育学者根据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程度,将渐进式发展的教育变革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老师可以利用其编辑动画、速算等方式辅助教学,更多的教育学家认为,虽然现代信息技术硬件环境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高中数学老师的教学依然停留在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只是借助计算机将更丰富的信息直接传输给学生,即使准备了上课所需课件,只是走形式般念念,为节省时间将教材内容直接输送到计算机上,技术水平不高,更有老师认为计算机教学设计环节麻烦、备课效率不高而选择不使用计算机教学。
第二阶段,是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其核心价值在于利用计算机帮扶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若多媒体等基础设施得不到全面配置,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就得不到保障,因此,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积极利用网络系统,查询相关资料,使用各种数学工具,具备独到解决问题的素质,大部分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即使听说过几何画板,鲜少有人自己操作加以了解。
第三阶段,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这种信息教学环境,既突出老师的引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活跃度,激起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高中数学本身就是让学生倍感压力的学科,由于学习方式的差异造成成绩千差万别,老师是否对计算机教学持有跃跃欲试的心态,学生是否敢于亲历数学实验与操作等问题,都是摆在教育变革面前的难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过程中的关键事项
1.高中数学课程中可以加以利用的信息技术工具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到的软件工具非常丰富,如几何画板、Microsoft Mathematics、科学型计算器、TI图形计算器等。有的学校还可以组建数学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数学体验的信息化环境,借助软件工具可以演示解决函数、立体几何、统计学、圆锥曲线等多方面的难题,促进教育体制的变革。
2.切实提升老师课堂讲授的质量
广义上讲,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渠道依然是学校课堂,信息技术提供了更丰富的数学课程资源,数学老师的教学方式愈要迎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愈要开发这些数学课程资源,这就考验了老师意识上与能力上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实际参与数学实验,引导学生的实践与探究活动,不单纯注重学习结果,更帮扶学生关注学习的过程。因而,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扶持学校的多媒体教学,重视对老师的培训。
3.加快转变学生的思考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渐渐摆脱灌输式教学方法,发展学生只是听从老师教学安排向自主分析研究的转变,培养学生感性思维的习惯,在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同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直至解决问题。为顺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就要求学生认识到学习计算机技术就如同学习生活技能一样重要,帮助学生发现自主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完成富有挑战的学习内容。
4.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充分整合
渐进式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将老师执行的一般归纳总结以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注入实验、讨论、合作等环节,使学生成为讲授教学过程中的的活跃参与者,培养其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改善学习氛围。其次,一旦老师现代信息技术水平发挥到一定的程度,可以借鉴国外诸如远程教学、视频互助等模式,在意识上与能力上支持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保障整合的深层次发展。
四、总结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需要遵守教学的必要性、平衡性、实践性、实用性和广泛性,实现学生由被动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更好地学好、用好数学。实际讲授教学中,这种整合模式依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亟待我们更深入地研究与实践分析,避免整合过程的盲目性,敢于应对整合中的问题,在实践中找出解决方案,促进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我们也相信,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通过教育学者、老师、学生的不懈探究与实践,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会取得骄人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林子彬.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4,(62):61.
[2]叶志浩.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2,(17):24.
我们所讨论的学科间渗透是指在学校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其他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全方位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智健康,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
无论从教育时空、教育资源还是从课程建设、师资方面来看,学科渗透都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目前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且以具体的某一学科的渗透研究较多。本文主要是对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学科教学中进行学科间渗透教学的策略进行有益地探索。
一、学科间渗透的必要性
1、信息与网络高度发展的要求。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作为信息重要传递者的教师应成为学科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以及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者。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信息库、资源库,网上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随着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发展,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将原生态的学科渗透有机地引进教育领域,将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
2、教育技术应用广泛性的要求。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则呈现出声像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智能化等趋势。教育技术早已普遍存在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采用学校的班级授课、个别化教学,还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都或多或少,或部分或全部涉及到一些使用媒体的教学技术内容和不包含实在媒体的相关方法、策略等教学技术内容。一切教育活动中都涉及教育技术的内容。虽然教育技术本身不是陌生的事物,存在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但也正是其应用的广泛性为学科间相互渗透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学科间渗透的可行性
1、课堂教学为学科间渗透提供了足够的教育时空。各科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占据时空最多的场所,学科间渗透发挥作用的最主要场所。
2、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各科教学本身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学科间渗透资源。无论是工具课、人文课,还是自然课、技能课都有许多显性的和隐性的学科间渗透内容可资利用。如果将这些资源白白流失,不仅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不合理的,而且所进行的学科间渗透也是不完全的。由于学科教学的多样性与特殊性,更使得我们能全方面、多角度地将学科间渗透融于其中,从而通过课堂教学,有机地进行学科间渗透。
3、我国几千年“教书育人”理念已深入每个教师心中。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育心,“书”的专业性和“心”的包容性相互作用的“渗透”方式更利于广大教师接受。
4、作为学员或学生的人,本身就是一个集生理和心理之大成的整体,集形象性和广泛性于一体、“润物细无声”的“濡染性”全方位教育渗透,对他们的认知会产生一种内在无形的导向作用,且这种力量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学科教学中学科间渗透的策略
1、设定学科教学目标要注意科学性和渗透性的结合。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和灵魂。传统的教学目标只简单地定位于知识、技能的传承,忽视学科间联系的培养。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知、情、意三个领域。任何一门学科课程的目标都应同时兼顾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和理论,才能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
科学地设定学科间渗透的学科教学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内在性。学科间渗透内容应是教材本身所蕴含的,而不能脱离教材外在地强加。(2)针对性。各科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所教班级学情的基础上,有差异、有针对性地设定目标,并且要像学科教学中的知识目标一样事先已经了如指掌,对本节课的外渗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无目的地随意而谈。(3)整合性。既然是“渗透”,就应该是曲折的、暗示的。(4)学科差异性。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学科可资凭借的内容,另一方面要真正认识各学科间“质”的差异性,把握好其间的区别。如文科类较多直接引用相关题材,理科类则更多地注重教学过程。
2、充分运用学科课程自身蕴含的资源。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无论是社会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还是艺术体育类课程,尽管它们自身都有特定的、不可互相置换的认知内容,但都蕴含着丰富的可伸展的渗透性资源。利用学科渗透学科间渗透,无论从内容资源,还是从教学过程来看,都有其独特之处。充分利用这种独特之处将学科间渗透的广泛性、分散性、潜在性、整合性有机结合起来,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才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3、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素质。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学生是有尊严、有思想、有潜力的人,决不只是装知识的容器。中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不断发展、逐渐成熟之中,他们需要尊重、理解、鼓励,他们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犯了错误又需要真诚的帮助。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不仅是所有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立足点,也是学科间渗透的保障。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开发学生的自,激发其创造性;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促使其自我实现;给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让他们能自我调节自己的心态、行为,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体验多方面的锻炼,其心智也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4、努力创建人性化课堂教学环境。课堂管理可以认为是学科间渗透的外部因素,是学科渗透的重要环节。要实行良好的课堂管理,使学生在课堂中有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状态”,能经常体验良性的情绪,从而有助于维护并促进渗透程序和效果。教师应努力选择合适的课堂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有效的课堂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美国教育家华尔特所指出的:“教师工作本质上就是推销工作。因为教师要想方设法说服学生,使他们相信教师所教授的这一学科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学习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坚持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支援性等课堂教学原则的前提下,着力于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图片、视频等媒体,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鼓励成功,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气氛。
综上所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科间渗透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而且还要激活学科教学的教师、媒体、学生等各个环节,将学科间渗透融于其中,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只有这样,学科间渗透才能真正开展起来。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学科渗透策略在学校学的实施过程中只是其中的途径之一,提高学生总体素质,还需要多渠道、全方位的配合。可以作为学科知识间的交叉点,渗透点,不断为学科渗透提供有效素材。
注: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XHX NO.1218001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省略/tushu/mybook.asp?d=jdzjbk130957
20.
2 省略/b134409/d17673977.htm.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是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常常是机械性地接受知识,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无疑,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完全没有办法跟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浸润下更生动、高效。
现代新课程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搞清它的外延和内涵,弄清通过教学素材要让学生获得什么能力,掌握什么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哪些提升。因为新课程下的教材只是一些素材、案例,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我们不要被教材禁锢,要不拘泥于教材组织教学。化学新教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探究性成分比较多,而这又与以往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有明显的不同。每个科学探究、每个家庭小实验都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甚至有时一幅图都可以是一个探究性实验活动,如关于软水与硬水的区别在教材上就只提供一个面盆中水有浮渣的图,教师课前就要做好充分的探究实验准备。
教学要注重多维的体验法教学。新教学理念要求教学不仅仅是“双基”训练和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应该是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相互交织,是知识学习与情感培养相互配合的过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为求得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制碱方法的发展史,不仅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让现代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翱翔到广阔的化学世界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持续的投入,农村中小学逐步配备教学办公计算机、学生计算机房、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多媒体硬件设施。教师网络远程培训机制在不断完善,农村基层学校也在不断送教师到现代化学校进修学习,甚至教育部门请来教育专家进行现代教学培训,这些积极的措施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取得长足的进步,而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飞跃性的延伸。
运用CAI模拟各种微观结构及微粒的运动创设情境,可以使本来抽象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降低教学难度并提高学生的接受度,教学效果显著增强。如电子云是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的一个概念,利用Flash制作氢原子的电子运动动画,可以轻易模拟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快速而无规则地出没的效果,点击“暂停”电子立即停下不再运动。再次点击按钮,电子重又运动起来,经过多次随机地点击“暂停”,可发现虽然每次停止时,电子所在的位置不完全一样,但绝大多数情况下1个电子均停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只有极少数情况下电子停在离核较远的地方。这个动画效果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电子云的实质。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还有如化学键中离子键、共价键形成、溶解和结晶、原电池、电解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分子结构、有机官能团的结构等,运用CAI模拟形象生动使学生印象深刻。对于实验难以操作、危险性大而观察不明显的内容,例如溴苯制备、氨氧化、乙酸乙酯水解等,通过动画演示可以使化学反应原理变得“清晰可见”。此外,工业生产知识、复杂的工艺流程内容,如硫酸、硝酸工业制法、矿物的提炼等,也可制成CAI课件进行教学。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不仅仅是制作课件增大课堂知识容量,计算机可以控制多种教学媒体,在教学中要科学组合使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充分发挥其功能。把计算机与其他教学媒体相互连接,赋予其他媒体交互性,同时使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手段,使多种媒体有机地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如在《原电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及形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难点,让学生从微观本质理解原电池的形成,课堂上不仅采用传统的分组实验教学,利用投影给出原电池实验要求,指导学生实验,利用手机摄像并回放视频,引导学生归纳实验现象并纠正学生的实验操作错误,还利用动画模拟原电池所形成的闭合回路,通过电子转移的流动过程和声响及两极不同颜色的Zn离解、H析出,标示出内外电路所构成的闭合回路,使学生认识原电池本质。这样可形成人机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使学生最终形成对原电池比较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翻转课堂就是一种基于网络条件下的全新课堂教学模式,它彻底改变传统的师授生学模式,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微课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网络技术组织教学。在网络技术环境下,可以将图、文、音集于一体,供高、中、低不同层次选择,可进行异步的交流和学习,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自定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避免“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使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三、持之以恒做好教学反思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中,备课与课堂效果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有时自以为设计得很完善的一堂课在课堂上被冲击得七零八落,相反,感觉设计平常的一堂课却在课堂上因为某个课堂闪光点变得精彩纷呈,灵光乍现,远远超过预期的效果。所以每次教学一结束,如果及时动笔反思,体会课堂最深处供日后再回味,必将受益无穷。
教学反思要记录在课堂上当时“熟视无睹”的学生中的困惑和问题。许多在教师看来是“无足轻重”或者“了如指掌”的知识,对初学者学生来说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常有些“钻牛角尖”、“风、马、牛不相及的联系”或“没有逻辑的推理”等问题令教师头痛和无奈,这不但反映了学生知识的零散性、表面化或者模糊性,而且包含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英语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是初中英语老师的一个新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的作用
1.激发学生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日趋成熟,融合声音、图像、视频等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如身临其境的语言环境,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接触,提高学习兴趣,使抽象性的语言变为形象化。此外,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模仿能力,使学生敢于表现自己,从闭口学英语逐渐过渡到开口学英语,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2.变抽象为形象。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交际大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脱离了具体的情境,交际就如干涸之鱼,毫无生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进行有效的情境教学,如把抽象的单词、句型、课文以情境的方式呈现,创设出丰富多彩、和谐融洽的英语教学情境,使英语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此外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使一节课有多个刺激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让学生能更快地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优化整合策略
1.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的媒体平台,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在现代网络教育发达的情况下,教师要借助网络资源,制作信息技术课件,不断充实初中英语教学的方法。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制作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课件,激发学生对英语教学的兴趣。比如应用幻灯片制作课件、PPT课件等。教师要借助开放的网络环境,学会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共享优化自己设计的信息技术课件,借鉴教育资源库中其他教师的信息技术课件,对自己的课件设计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整合活化英语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使用英语完成任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媒体教学与“任务型”教学的整合是极为方便的。信息技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满足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改变英语阅读教学中只能逐段讲解的繁琐活动,我们可以把一些难以口头表达的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化解课堂教学难点。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课后评价中的应用
对学生及时准确的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有效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初中英语课程标准重视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尊重学生有个性地发展。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需要和兴趣不同,因此,要促进其英语学习方面的更好发展,必须建构一套有助初中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评价体系。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生评价要逐步由“量化”走向“质化”。要真正实现这种转变,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其次是要掌握新的评价技术,寻找有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评价途径。并以此评价为依托,在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渗透,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师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首先,Word、Excel等软件帮助教师更科学地评价学生。Word在处理文档方面的优势是无可比拟的。英语教师可以借助Word更好地评价学生的电子作业,尤其是作文。学生精彩的句子可以用下划线突出,错误的句子可以加上标注。一目了然,并且方便小组讨论。Excel可以帮助教师录入学生平时阶段性小测试的成绩,更好地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教师如果发现某位学生学习情况不理想,可以利用Excel中的曲线图把学生的几次成绩用曲线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更有说服力和震撼力。其次,利用E-mail,腾讯QQ和校内BBS论坛等满足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家长使用这些现代信息手段都可以及时地交流,并且沟通内容得到了拓展。这些不但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了帮助,而且为教师反思和调整教学内容、手段和步骤提供必要参考。所以说,信息技术的使用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更加科学。
四、关于运用信息技术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不能完全依赖于课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地使用课件。讲课中时关注每学生的听课状态,如果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表情不自然,教师就应该课件的播放,调整授课思路和方法,不能完全依赖课件,成为新型的“本本主义”。
2.培养自学能力时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件不要设计很多页,导致学生有练习的时间。要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和收,不要让学生迷在图片和动画中,要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课上还要结合学习方法来讲解,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3.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
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英语教材、现代信息技术都在不断更新,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理论,不断更新。只有知各种知识,教师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从而有效的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综上所述,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可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提高授课效果,丰富课堂输入的信息。作为新的英语教师应当具备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并注意多媒体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1.1网络教学资源的含义和分类
网络教学资源是指为教学目的而专门设计的或者能被用于教育目的服务的各种资源。按照资源的形态分,它可以分为:教育环境资源、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人力资源;按照使用对象来分。网络教育资源可分为三类:学习资源、科研资源、备课资源。其中,教师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和创造信息的能力以及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思想、实践模式等都是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我国目前可建设的资源主要包括9类,分别是;媒体素材(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试题、试卷、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和网络课程。另外,还可根据实际需求,增加其它类型的资源,如:电子图书、工具软件和影片等等。
1.2网络教育资源的意义
网络教育资源能为学生提供大量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可以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这两种在信息社会所需人才必备的重要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因此,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必然成为其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丰富的资源,就无法建构起理想的教学环境,而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相整合的水平。
2高校信息课程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相关情况
2.1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已经走过将近20年的历程。目标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均达到优秀的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并带动所有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目前,校园网已经在大学普及,联网的多媒体教室比例不断上升,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备课、上课、查阅文献等十分普遍。现代信息技术也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乃至娱乐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2.2高校信息建设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是各级各类高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它已经深入课堂,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高校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中仍然存在以下深层次的问题:
(1)高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据调查,在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较快的地区,尚有1/3的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不甚了解或根本不知道。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共同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许多高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远远低于学生。
(2)应用效果不佳,没有将现代教育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没有真正促进教学改革。
据对不同类型大学学生的抽样调查统计。有65.5%的学生认为一半以上的任课教师仍然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
(3)课程资源贫乏且适用性差。
许多教师备课时还要花大量精力做一些低层次、重复的课件,没有充分的、优质的资源可以共享。有报道指出,某评估专家进入某校的网络教室,学生上座率非常高,但差不多有99%的学生在利用网络看电影或聊天。学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的网络课程资源却无人问津,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网络课程资源的吸引力不够。因此,开发优质的信息化网络课程资源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1)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加强管理,
课程资源库建设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大学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纽带,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教育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创新、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所必需的,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因此,各高校领导,特别是教务管理部门,要充分重视课程资源在推动教学改革、为师生教学服务方面的作用,组织好开发、管理工作。
(2)重视校园网的潜件建设,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新的高校教学模式。
网络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有没有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课程资源、教学模式和方法,有没有与信息化高等教育相匹配的高等教育教学理论,是制约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瓶颈。特别强调的是,现代高等学校教学模式是潜件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高等教育理论界、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以及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应当组织力量研究信息化高等教育教学的规律,构建信息化高等教育理论新体系。
(3)注重培养复合型新教师。
优质的课程资源不仅是应用于教学的先进工具,更应是先进教育思想、人机界面技术以及名师教学经验的结晶。所以,课程资源建设前期可能是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共同协作的过程,由多方面专家协同工作。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学科课程专家提供前沿知识并使用已经建成的课程资源库;教育学专家协同课程专家制订、优化教学设计方案,教育技术专家搭建技术平台。未来的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必须是由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而不必是技术专家)的现代新型教师才能真正完成。
(4)跨院校协同合作,建设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巨大的兼容性和信息的开放性。是现代信息资源的基本特点。因此,为了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课程资源浪费,各高校的课程资源建设可以采取协同合作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可以以专业协会、学科网站为依托,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围绕某一课程,共同合作,共同开发。
建成全国联网的课程资源平台。我们也可以建立省级、城域、校级跨学科的资源平台。
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现代教育思想的统领下,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高度整合,才能建成科学、有效的课程资源库,才能被广大高校教师所接受和运用,也才能真正探索出适合于信息技术背景下高等学校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为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做出贡献。
3高校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网络交互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172-01
网络交互教学是指在信息技术提供的强大教学环境与技术支持的条件下,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理论,从而衍生出一种实现教学活动各要素无障碍“交互、交流、沟通”的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网络交互教学,一方面可以规避对课本的依赖,实现教学内容最大限度的拓展,进而为教学“质”的提升和“量”的增加“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则是对传统师生之间主客体“错位”的一种“矫正”,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育理念,实现师生之间教学过程地位的根本性变革。本文正是基于此,探讨网络交互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用的理论基础,并提出应用的具体模式,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化提供参考。
1 网络交互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用的理论基础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网络交互教学,并非是对网络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是有着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为混合式学习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引领和支撑。
1.1 混合式学习理论
混合式学习理论即是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与现代数字化教学方式的优点相结合,优势互补的一种学习理论。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启蒙、教诲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要凸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混合式学习理论的内在本质其实就是实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教”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学”的融会贯通,最大限度地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因此,这一理论的提出无疑是学习理念的创新,并有效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内在性变化,对学生而言,也更加意识到关注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此外,混合式学习要求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这一内容的提出为在网络教学交互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因为网络交互教学本身就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产物,并最终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1.2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的设计与实践必须重视现代科技的运用”,要“加大力气实现现代科技与课程的整合,并研究创新系列课程学习资源,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有力工具,是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探索式学习。”针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应运而生,而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已明朗化,包括了“教学辅助”和“资源整合”两大功能,致力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实现。
网络教学交互模式的产生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科资源的整合提供了最优化的选择,众所周知,它具备了传统黑板的所有功能,同时也融合了多媒体技术,支持计算机操作平台,是两者的完美结合。特别是信息技术强大功能的展现,使教学课堂变得智能化。此外,通过与相关教学软件的交互,使学科资源变得海量化,这样的资源整合,将突破传统教学媒体的缺陷,为课堂教学带来一个良性的互动教学环境,并最终实现教师落后教学观念的推陈出新,对现存的教学模式提出革命性变革要求。
2 网络交互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用的具体模式
以媒体为中介的教学交互是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中教与学有效整合的关键过程。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网络交互教学的模式得到扩展,主要延伸出“学生与课程资源的交互、师生之间的交互、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三种典型模式。
2.1 学生与课程资源之间的交互
学生与课程资源的交互实际上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外化,究其缘由,在于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教师创造性、主导性的注入,在网络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课堂不再囿于传统意义的教室,只要教师将课程资源进行科学化设计并放置于特定的教学网络平台当中,学生便可以分享其中的资源,并实现与课程资源的交互,进而获得新知识。教师开发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的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课程论坛、电子邮件信息、信息技术课程的电子课件等等,课件资源应当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在此过程中,要强化课件资源的智能化、交互性的优势,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帮助。当然,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
2.2 师生之间的交互
毋庸置疑,师生交互是网络交互模式的关键环节。在学生与教师交互的过程中通过对学习内容、方法和态度等方面的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在师生交互过程中,改变了传统师生关系的“不对等性”,实现了师生“平等性”,为学生观点表达、思维激发奠定了根基。基于网络交互平台下,师生交互的形式可以表现为:BBS课程论坛形式、E-mail形式、QQ语音通讯聊天模式、博客微博形式等等。师生之间交互模式的多元化,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打牢了基础,并为实现师生之间和谐课堂关系的建构提供了平台。
2.3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
学习团体理论认为,假使一个人长期置于学习的孤独环境中,失去同伴间的相互讨论、鼓励,必然导致学习动力的弱化。对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交互中,必须开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平台”,为营造一种团体学习的氛围做努力。众所周知,思想的创新是在思想的不断碰撞之中产生的,高中生正处于思想极为活跃的年龄,必须让学习个体的思想实现接触、交流、交互,唯有如此,才是高中生思想创新的动力所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形式除了BBS课程论坛形式、E-mail形式、QQ语音通讯聊天模式、博客微博形式之外,还可以创设学习兴趣小组、语言聊天室等等形式,以实现学生认知互和社会互的有效结合,进而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 结论
总之,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开展网络交互教学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于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必须不断创新网络交互的模式,以真正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推进学生综合能力的“跨越式、跃升”。
参考文献
[1] 刘欧.传统课堂交互和网络交互对比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