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现代舞蹈论文范文

现代舞蹈论文全文(5篇)

现代舞蹈论文

第1篇:现代舞蹈论文范文

【关键词】舞蹈教育学研究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

舞蹈教育学研究生属于学术型舞蹈专业类研究生,其主要学习与研究的领域大多与舞蹈理论课程与科学研究相关,而未来从事的专业工作多为舞蹈教学工作等等。现如今,社会对高校及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舞蹈教学工作的要求都逐渐提高,从事舞蹈教学工作的教师需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并全面发展。因此,对于未来将要或想要从事舞蹈教学工作的研究生的培养就需要提高重视。舞蹈专业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许多高校一直在提倡的,全面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多项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舞蹈专业的教学工作一直都在强调实践,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一直都是非常重视实践这一项的,唯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取得进步,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一、理论课程的专业实践

理论课程的专业实践,无非想要强调的就是理论与实践,其中专业则指舞蹈专业的专门课程,即针对舞蹈专业研究生所开设的理论类课程,有助于从侧面培养学生们的专业实践能力。我们都知道理论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实践更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所以,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原则,两者是彼此辅助与促进的关系。我将此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四点分别进行分析:

(一)教学能力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实践,顾名思义是增强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提供模拟教学的实践机会,也可以使舞蹈专业的研究生从事助教工作。舞蹈专业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任务实施的过程中,都是强调实践的。对于教学的理解可以与理论课程的专业实践一样进行拆分理解,教学无非就是教与学两件事,要求有目的性地联系专业实际去实施教学。通过从事助教工作,协助导师做相应的教学工作,不断学习与实践。舞蹈专业的教学内容强调训练的目的与恰当的教学方法,需要掌握各方面的教学要求,例如课堂氛围的合理营造、教学时长的合理安排,以及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学习状态等。同时更要调整好教与学的比例,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舞蹈专业的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应该减少强制性学习,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一成不变的授课内容与方法中,不断创新,使学生对专业课程始终保持热情;让学生跟随导师不断学习,并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使学生的教学能力及水平不断提高,这也是通过模仿导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自己不断进步并不断创新的过程。以导师为榜样,以众多优秀的舞蹈专家为镜子,力求做一名优秀的舞蹈教学工作者。

(二)舞蹈创作能力的实践教学除了课堂学习之外,更应该结合实践工作。舞蹈创作能力的实践,强调史论课程的知识内容与专业技法相结合,能够为舞蹈创作增色添彩。齐齐哈尔大学舞蹈系舞蹈教育学研究生一年级的课程内容有:《中外舞蹈文化》《舞蹈教育学原理》《舞蹈生态学》《民族舞蹈教育研究》《现代舞蹈教育研究》《舞蹈创编技法研究》等。以其中三门课为例,《民族舞蹈教育研究》《现代舞蹈教育研究》《舞蹈创编技法研究》这三门理论课程,对于舞蹈创作能力的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本科期间民族民间舞蹈、现代舞以及编导技法课程的学习,再加上研究生期间民族舞、现代舞、舞蹈创编技法的教育研究课程的学习,掌握了教学内容及方法,并跟随导师尝试民族舞、现代舞及编舞技法的创新,通过实践,编创作品,并尝试演出及比赛,从而提高实践能力,获取创作及教学经验

。(三)作品排练能力的实践通过舞蹈创作能力的实践研究,我们得知可以通过学习课程内容、开展教学实践来提升舞蹈创作的实践能力,而舞蹈作品创作后,下一步则是作品排练能力的实践。在作品排练能力实践的过程中,可将原创作品教授给本科生,并不断调整与修改作品内容,使之不断升华;也可以通过本科舞蹈专业学生的作品排练课程来开展实践工作,辅助导师,做好助教工作,不断排练课程中的舞蹈作品,使学生能够诠释得更准确。排练完成的非原创舞蹈作品可以通过校内演出来展现成果,原创舞蹈作品可以通过省内舞蹈比赛及校内演出来检验实践成果,这也是未来成为优秀的舞蹈专业教学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实践工作。

(四)舞台演出工作的实践舞台演出工作的实践也就是所谓的艺术实践,艺术实践就是除了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舞蹈排练及表演外,还能在各大晚会、专场演出中进行实践汇报,这种演出可以被称为社会性实践。齐齐哈尔大学舞蹈系本科舞蹈专业每学期都会举办校内的艺术实践专场演出,目的就是增强本科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相应地,舞蹈专业的研究生也能得到实践能力的训练。舞蹈专业研究生通常也会作为群舞中的一员加入到本科生的作品排练中,并参加艺术实践专场演出,在排练的同时能够协助指导教师带领本科生进行练习。而未参演的研究生们,则可协助舞蹈作品指导教师做好排练工作,协助教师做好各种舞台彩排及演出的指导工作,或后台后勤工作等等,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角度参与到艺术实践的工作中,取得宝贵的收获与经验。

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舞蹈教育学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科学研究包含教学工作的研究、舞蹈专业的理论课程研究、舞蹈作品的创作研究等。重视科学研究能力是为了培养各类舞蹈专业的人才与艺术家,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教育教学的水平,有助于创编出新颖优秀的舞蹈作品,推动舞蹈艺术不断前进与发展,从而紧跟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科学研究能力始终是教育工作者除教学能力以外最重要的一项能力。舞蹈教育学研究生要想为未来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需从所学的专业理论课程中不断学习,培养调查能力、写作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除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外,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除了舞蹈作品在各大专场演出中的实践以外,社会实践还可以在社会调研与采风中实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实习,通过不断的实习、实践,提升专业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各项能力。

(一)田野调查能力的培养舞蹈教育学研究生通过所学习的理论课程《舞蹈生态学》,能够对田野调查进行深入了解,并协助导师对项目展开采风工作。根据项目所需,前往各地区展开田野调查,深入了解风土民情,为项目工作收集相关资料,这也是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主要步骤,即使没有去当地采风调查的机会,也可以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进行模拟实践。例如在《舞蹈生态学》课程的学习中,导师可学期任务,使学生们每人完成一篇与生态学相关的田野调查报告,并设计相关PPT与演讲稿,在课堂中令同学们像授课一般一一讲述自己的调查报告。此项任务能够培养学生的田野调查能力、分析总结能力以及教学表达能力,能够非常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二)写作设计能力的培养写作能力在研究生理论课程的学习中能够得到一定的锻炼与提高,齐齐哈尔大学舞蹈教育学研究生所学的理论课程中有针对写作能力提高的论文写作课程。在课上学习写作与设计方法,在课下利用课余时间撰写文章,通过每学期的期末文章写作与练习,以及协助导师发表文章,不断提升写作设计能力,为综合能力的提升做好辅助工作。写作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比方说查阅资料与书籍,锻炼搜集与归纳能力;完善论文框架结构;总结正确的、有价值的论据;提升反复论证与对比的能力,同时提高叙述表达能力。对于舞蹈专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要提高重视,从选题、分析、调查研究,到书写,以及对毕业作品的设计,每一步都要严谨无误,认真对待,从而不断地提升舞蹈专业研究生的能力,使其未来能够做好教学工作,做一名合格的舞蹈教育工作者。

三、结语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各项能力。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其中包括各项实践能力,因而教师首先应该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将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放在重要的教学地位,将其融入到舞蹈专业课程中。德、才教育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全面提升舞蹈教育学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不断培养舞蹈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素琴.舞蹈艺术实践活动的实际构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2).

[2]刘鹏辉,房建东.研究生助教在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24).

第2篇:现代舞蹈论文范文

关键词:体育舞蹈;健美操;教学;音乐;异同

体育舞蹈、健美操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小学生和教师的喜爱,并且越来越受欢迎。乐曲最基本的结构是节奏,旋律。韵律包括节奏和速度。韵律是指强弱变化的有规律的运动,也就是节奏的结合,所谓速度,就是这种节奏,两者都是由音乐驱动的。如果体育舞蹈、健美操没有了音乐的伴奏,那体育舞蹈、健美操就无法进行,音乐是舞蹈的重点,节奏是音乐的重点。节奏感是声音长度造成的,以节奏感编制起来的音乐节奏,不但是运动与音乐的联系,又是体育舞蹈与健美操音乐的重中之重。

一、体育舞蹈与健美操的区别和联系

体育舞蹈与健美操在表现形式及内涵上的不同。肢体语言是基础,身体也是基础,这两个方面都对身体表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有其文化背景与特色。它必须是演奏或解释音乐的任务。以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物为表现对象,情感的高度和深度,事件的发展过程,甚至暴力冲突。健美操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和健身。经过一定的身体锻炼,我们就能一步一步达到美好的状态。健美操,艺术性不强,一般属于体育运动。换句话说,体育舞蹈是意志力的传递,美术形象的塑造,不受人物性格的限制,不直接反映生活,不影响其功能的发挥,而是以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和协调为目的,体育舞蹈和健美操的主要形式和内涵是这样的,是有差别的[1]。

二、体育舞蹈和健美操音乐节奏的比较

(一)体育舞蹈节奏叙述每个舞蹈都有自己的音乐,有自己的音乐节奏特征。下面是最流行的舞蹈的简短介绍。斗牛:音乐为2/4拍,每拍60~62拍,1拍一步,节奏均匀有力。探戈:音乐是2/4拍,一拍,两拍,都是慢拍。快拍是1/2拍。基本节奏是慢,慢,快,快,慢。快步:每拍四拍。第1小节和第3小节是重拍,每分钟48-52小节。基本节奏是慢,慢,快,快,慢。慢节奏拍2拍,快节奏拍1拍。狐步:第三拍子和第三拍子的节奏不是很明显,而是每四拍。每分钟节奏,基本节奏是慢,慢,快,快,慢。

(二)健美操音乐节奏的叙述健身操的音乐速度一般为每10秒20~26拍,其中最主要的功能是节拍动作,以节拍为基础,健身操的音乐速度可以在每10秒26~30拍之间。一拍即是拍子,一句话即是乐谱。以2小节4小节、2~4小节、2小节1组、2组(32拍)为例,有氧音乐通常以8~8小节为单位,以相同节拍的中段为单位。前戏有2~8拍,第一段是4~8拍,第二段是4~8拍,第三段是4~8拍。其中第四段起波作用。换句话说,乐器的转换是另一个节奏点的开始。

三、健美操与体育舞蹈发力方式的比较

体育运动中,体育舞蹈与健美操各有其用途。健美操舞蹈的动作力量具有多样性,如重心的移动、举重、跳跃等,拉丁舞蹈(例如伦巴舞)要求放松与快慢压力、拉、接、发的结合。通过动静结合的方法,巧妙地改变运动重心,改进了运动索具。长期的训练可以使肌肉间的力量得到适当的锻炼,并逐渐提高[2]。现代舞蹈在音乐的伴奏下,运用小肌群的精细活动,表达审美情感,在动作表演中遵循潜移默化的创作规律。相对于体育舞蹈,健美操需要经过多年的练习才能获得适当的肌肉力量。有氧健美操通过肌肉的运动感和角度、视觉、触觉等方面的训练,在完成优美动作和快速的力量和制动时,有氧健美操有其自身的动力输出,注意规范的姿势。体育舞蹈的焦点在于体育舞蹈的力量感,它反映肌肉的内在活动和内化过程。根据人体各部位肌肉的大小和顺序进行训练,正确理解和控制肌肉的运动。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重要的技术环节来控制自己的身体,感受到序列、幅度、频率和节奏等信息。通过长期的学习和锻炼,逐步消除保护障碍,建立暂时的神经系统,实现身体感觉的统一。

四、体育舞蹈与健美操动作结构的比较

世界体育舞蹈对技术和难度的要求各不相同。比如华尔兹的节拍基本上是每分钟3/4柔板,约为28-30小节。舞步的组合依赖于每小节三个拍子。每个拍子是一个步骤。循环赛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重拍。它通过踝关节、脚底和脚趾的相互配合,达到身体平衡重心的提升、倾斜和摇摆,从而达到波浪式连续舞蹈的效果。节奏感在第一次击打时就会下降,每个节拍由四拍组成。4拍必须是5步两慢三快,每一步摇晃身体左右六次量度一下,健美操动作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迪斯科、爵士舞和现代舞的精髓。举例来说,迪斯科的动作很有力度,节奏感强,动作的主要部分是臀部和肩膀。健美操比赛规则有特殊要求。以七步走、八拍操、全套静态支撑、动支撑、跳与跳、柔与平衡为特色的高难度竞技运动。

五、体育舞蹈与健美操服饰的比较

伴随着体育舞蹈、健美操等运动项目的发展,服装在表演中的审美价值日益凸显。他们既可以表现身体美、动作美,又可以表现气氛美。它们通常使用国际知名的元素来设计风格和色彩,以增强比赛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与健美操的区别在于,体育舞蹈形式多种多样,同一种舞蹈在不同时代、不同主题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服装。比赛舞蹈有不同的服装样式。要想展现绅士的风度,男人必须穿着安静优雅的燕尾服,配上白色的领带和柔软的底系带;女人则穿着饰有羽毛的短裙,用丝缎装饰,开着敞口的晚礼服,轻盈典雅,纺纱如花,给人以立体、多姿多彩的形象;男人则主要穿着紧身裤,女人则尽量展现完美的曲线。为此,拉丁民族特有的情感被认为是服装衬托和装饰的关键。这在深度和广度上提高了人们对体育舞蹈的欣赏能力,成为诠释体育舞蹈合唱团健美操单元比赛服装形式简约特点的必要前提,因此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服装颜色的调节,使比赛服色彩丰富多彩,富有动感个性,富有魅力。

六、体育舞蹈与健美操形体、姿态的比较

身体美是体育舞蹈和健美操的基本特征。与其他运动不同,体育舞蹈和健美操的美在于身体,如头、颈、臂、肩、胸、臀、腿、足等。华尔兹表现出女性身体的轻柔柔美。女人将胸椎最大限度地向后张开,形成男人上半身和美丽的V型,表现女性的快乐。探戈舞注重表现男人身体健壮的身体和腰部的粗犷胸部,快速的回避强化了舞者勇敢的姿态和勇敢的美感。纤细的四肢、优美的曲线,构成了男人与女人高度和谐的柔美统一。体形美首先要符合黄金分割的审美原则。运动员身材苗条,但不瘦小~丰满,但不膨胀,是年轻的自然美。如今,健美操运动员的平衡身体运动已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我们都希望通过健美操练习,培养高尚的身材、平衡的协调、亮丽的线条,从而发展肌肉的力量,速度与韧性[3]。

七、体育舞蹈与健美操内在气质的异同

外在美是形成美的基础,内在美是美的升华。它们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体育舞蹈和健美操的美。学习健美操等,就能树立正确的审美态度和良好的气质和行为。为了拥有美丽的气质,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魄。任何运动中的体育舞蹈和健美操都可以有效训练身体各个部位的正确姿势。我们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摇晃,旋转,弯曲,伸展,波动和跳跃,来改善他们因繁重的作业和忽视的身体锻炼,改善他们的不良姿势,例如保护腰背,胸部和肩膀。体育舞蹈、健美操也可以通过拓展学生的心灵世界而培养良好的气质。通过长期的实践,使学生具有了大度的风度、高雅的气度、良好的自控、广泛的兴趣和求知进取的精神。尽管两者对气质的升高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两者却有明显的区别:健美操展现出学生坚强、阳光的气质;体育舞蹈,就拿华尔兹来说吧,“舞蹈之王”舞姿优美,步法轻盈。行为注重表现舞蹈家高尚而良好的文化修养,文雅的风度,沉静谦逊的心态[4]。

八、体育舞蹈和健美操音乐节奏的相似之处

(一)体育舞蹈和健美操都是在音乐伴奏下完成动作的随着音乐和舞蹈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种基于节奏的体育舞蹈形式。韵律是音乐的骨骼。舞蹈要有节奏,根据音乐发挥健美操的艺术魅力。有氧运动是音乐的伴奏,是有氧运动、舞蹈、艺术和音乐的完美结合,有氧运动音乐旋律鲜明,节奏优美,节奏欢快。

(二)二者都是以节奏为中心体育舞蹈和健美操是以节奏为中心、以自然动作为基础的有节奏运动。所有的音乐都有清晰的节奏感,每一个动作都有规律的节奏感。每个乐章都要用规律的节奏和节奏去配合。运动与健美操是在音乐节奏基础上,以肌肉张力和放松力的自然展开。舞曲是在舞蹈技术的指导下,运用特定的节奏音乐,通过舞曲和音乐的节奏来表现不同舞蹈风格的特点。节奏是舞蹈的最重要特征,它是节奏的基础。不用节拍,节拍运动将消失。有氧健身是一种伴随着现代音乐,节奏鲜明的运动。有节奏地组织和调节人体的运动,使人体的运动有节律。节奏感强的动作充分展现了人体运动的艺术美感。

九、体育舞蹈和健美操音乐节奏的不同之处

(一)二者的节拍分割点不一样体育舞蹈的节拍分别为2/4,3/4,4/4拍,每一小节分别为2~3~4拍。一般是单曲或爵士或迪斯科音乐,健美操的特点是旋转节奏。在节奏上,音乐节奏调节着健美操的速度[5]。

(二)体育舞蹈和健美操音乐的速度不同体育舞蹈分2~3~4小节,每分钟28~60小节。动作上都是有快节奏与慢节奏两种,快节奏有一个节拍,慢节奏有两个节拍。体育舞蹈与音乐相结合,通常是一拍一拍,一拍两拍。

十、结语

总之,在体育舞蹈中,音乐节奏是体操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舞蹈与健美操是在音乐节奏的引导下进行的,因为运动舞蹈与健美操节奏不同,音乐速度也不同。体操教学中应注重二者的结合。两者的音乐节奏基本上是不同的。正确理解健美操与体育舞蹈的音乐节奏,可以为练习者的动作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聪慧.浅析健美操课堂教学中的音乐选择[J].体育时空,2016,10(32):177–178.

[2]冯金燕,叶瑛.体育舞蹈与健美操音乐节奏的比较分析[J].体育科技文,2013,21(18):113–114.

[3]郭娇.对健美操与体育舞蹈异同的分析[J].体育时空,2016,15(2):841.

[4]刘菁.体育舞蹈与健美操教学的美育价值探析[J].职业时空,2018,24(19):113.

第3篇:现代舞蹈论文范文

【关键词】舞蹈教学;舞蹈鉴赏;渗透作用

舞蹈教学实践中主要包括两部分,即舞蹈模仿练习和舞蹈模拟动作。两者虽都具有独立性,但相互之间密不可分,在舞蹈教学中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舞蹈教学中需要深入挖掘舞蹈文化,还要对舞蹈的动作进行探索,这些都需要舞蹈鉴赏。利用舞蹈可以抒发情感,可以表达思想,可用丰富的表情表达舞蹈传达的内容,与音乐的旋律相结合,就形成了舞台艺术,让人们感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由此可以提高舞蹈修养。

一、舞蹈鉴赏可以使得基本的训练成果得到优化

目前,舞蹈教学的基础训练起点就是动作训练。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言传身教”。老师示范动作,学生模仿教师。教师的动作水平对学生的舞蹈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学生在观察动作的过程中,所具备的观察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会影响他们的舞蹈能力。但是,在跳舞在教学中,每个教师的舞蹈规范都会有所不同,学生观察行动的水平不同。选择经典的材料的时候,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舞蹈内容的理解,让舞蹈教学规范,提高学生对舞蹈的欣赏能力。在舞蹈的基本实践中,不再局限于学习,还包括掌握动作和深入理解的方案,以更好地表现舞蹈的本质。在舞蹈鉴赏中,相关材料的欣赏非常重要,可以促进学生舞动动作到位,对舞蹈深入理解,更加准确地掌握舞蹈的风格,有助于提高舞蹈的美感。

二、剧目排演中舞蹈鉴赏发挥着重要的价值

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也是舞蹈鉴赏的过程理论,就好像绘画教学一样,通过排练让学生的舞蹈水平提升。在舞蹈教学中引入经典剧目,可以使舞蹈有丰富的内涵,将多种艺术元素融合到一起,形成综合性的舞蹈艺术。通过舞蹈排练中引入经典剧目,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舞种,更好地学习,这就需要经历舞蹈鉴赏的过程。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将舞蹈作用展示出来,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欣赏舞蹈,吸收舞蹈文化。巩固舞蹈教学成果也是舞蹈鉴赏所发挥的作用,使学生在排练舞蹈中有更强的表现力,审美能力也有所提升,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在排练剧目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就需要学生作品有更为深入的了解,特别是舞蹈的结构是领会舞蹈深层次文化的条件。通过舞蹈传达精神内涵,使得表演声情并茂。要做好这些,都需要大量地鉴赏作品,分析作品,对舞蹈动作进行剖析,确定舞蹈中的情感取向,做好归纳总结的同时,还要细致揣摩。

三、舞蹈鉴赏可以让更多的优秀舞种产生

视觉欣赏和现场表演并不是舞蹈鉴赏的所有内容。事实上,舞蹈鉴赏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包括间原创风格的舞蹈、舞蹈壁画、舞蹈工艺品等。敦煌舞蹈诞生于民国时期,是在二十世纪50年代创立的。逐渐地,敦煌舞蹈开始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许多舞蹈工作者开始对敦煌壁画上的舞蹈形象进行研究,将所有的资料都整理出来,还进行了实地调查。《丝路花雨》就是基于此创作出来的。这部作品生动地展示了敦煌舞蹈独特的运动规律,也体现在古典舞蹈中,与节奏良好融合,舞蹈的风格与敦煌壁画的代表形象相似,,可见,舞蹈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的,由此打造了更具有文化内涵的造型体系和舞蹈动作。在舞蹈的创作中以及建立新舞蹈的过程中,需要大规模的舞蹈实践,还需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只有充分吸收以往的经验,将舞蹈与文化融合,才能使得舞蹈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现代舞之母》的创作者伊莎多拉•邓肯就是这样,充分借鉴了古典芭蕾,将动作整合,使得舞蹈具有独特的魅力。基于前几代人的工作,要继续学习、借鉴和创新。舞蹈作为一种造型艺术,需要在理解中创新,对舞蹈作品的欣赏过程,是需要不断重复的,不断地理解和创新,才能创作出生动的舞蹈作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充分利用了人体的各种动作将精神世界呈现出来。舞蹈教学是具有实践的教学,各种教学元素已经演变为经典剧目的排练形式,从而新的作品被创作出来。新舞蹈的创作中,与以往经验的积累密切相关。在舞蹈欣赏的过程,其实就是舞蹈体验的过程。在舞蹈教学中,舞蹈评价可以使得舞蹈教学更为规范,教学内容也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第4篇:现代舞蹈论文范文

本文主要探讨拉班理论在开拓舞蹈师范类学生的思维,特别是民间舞编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综合载体,是区别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舞蹈师范生要熟练掌握各民族民间舞蹈语汇,创作出民族特性的舞蹈作品。拉班体系是建立在人体自然科学理论之上,从解剖学及动力学等方面对舞蹈动作本体进行的深层次分析。一方面为学生进行民间舞创作拓宽了身体表现的空间性和可能性,另一方面发挥了编创人员的个体性及思维能动性,使民间舞在保持本民族性在身体语言的特殊性的同时也尊重了编创者的主观审美,使得中国民族民间舞青春不老。

[关键词]拉班理论;民族民间舞;动作本体;舞蹈师范生;编创

鲁道夫•拉班(1879~1958),匈牙利著名的现代舞理论家,德国表现派舞蹈创始人。“1928年拉班首次出版了《书面舞蹈》一书,正式了三线谱表以及相关记录符号,即迄今为止世界上应用最广,最科学全面的舞蹈记谱法———拉班舞谱”,并开创性的将人体舞蹈语言与哲学、逻辑学、描述学及谐和学结合起来形成了新领域的交叉学科,还建立了人体律动学基础理论,将对人体空间探索放入了三维坐标体系,由此衍生出了著名的“运动二十面体”。这些符号和理论的产生为舞蹈动作的内在探索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使舞蹈科学的研究前进了一大步。

一、拉班理论体系在中国

20世纪80年代,戴爱莲先生将拉班理论体系引入了中国,四十多年过去了,拉班在国内舞蹈编创者、舞蹈教师及相关从业者中,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

(一)听过拉班理论名称的人多,深入了解其内容的人少。

舞蹈不仅是时间的艺术,更是空间的产物,再加上舞者这一极具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使得舞蹈艺术与单纯时间性的音乐相比要复杂得多,因此记录下来的难度也更大。理想中的舞谱应当同时可以记录时间,描述空间,呈现舞者在一个时间点的肌肉力量状态,甚至还包括当下的表现情绪等等诸多方面。1588年法国出版的《舞蹈指导手册》用人形轮廓配以文字描述将当时流行的舞步加以记录,这一点,类似于我们目前国内民间舞的书面教材对于民族民间舞种姿态及传统组合的记录方法。笔者没有见到这本手册,不能妄加评论。但就目前国内民间舞教材的舞谱记录情况而言,存在着阅读和还原都比较困难的情况。人形轮廓或者简笔画的形式,是二维空间的呈现方式,不能在同一时间内兼顾到舞者多方面的立体形象,即使加上了描述性的语言也由于各人理解层面的不同而产生不小的偏差。至此之后的人们不断在探索新的舞谱记录方法,比如:富耶对于古典芭蕾舞基础舞步的记录法,阿瑟的简笔人物记录法等等,无一不是因为无法兼顾上述的诸多内容导致不能广泛使用。直到1928年拉班创新性的提出新的记录方法,即:将以往横向记录的传统打破,而改用垂直谱表来代表身体。由于垂直的三线谱表记谱方向与人体重力方向一致,依据人体中心结构而设立,不仅直观的区分出身体左右两侧,而且还提出了”顶端”与“末端”的概念,使得这一人体区间内肢体的结构可以在解剖学的角度上尽可能的细分。这一突破性的记录方法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拉班还用矩形的动作符号解决了长久以来无法解决的舞蹈记录时间问题。每个被记录下来的舞蹈动作有了明显的时间,就使得舞谱还原者抓住了舞蹈节奏这一要素,大大降低了复排时和音乐的误差,使之更具有实用性。拉班舞谱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全面的舞蹈记录方式,出现标题提及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是和中国的阅读与记录艺术的习惯不相同有较大关系。中国很多艺术形式都脱胎于我们的象形文字,比如书法、绘画等等,因此中国人的艺术思维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形象思维占上风。在五千年的的艺术长河中,也出现过上百种记录舞蹈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以最具禹步,东巴舞谱、敦煌舞谱等为代表的象形绘画法;一种是以宋代德寿宫舞谱为代表的文字术语记录法;还有一种就是将二者同时运用的记录方法,我们本文讨论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记录过程中,大部分都是采用的第三种方法,我们姑且戏称之为图文并茂法。就目前我国发现的记录舞蹈的资料而言,尚未出现用术数相关的理科术语或方法来记录舞蹈的先例。在中国长久以来的传统里,除了乐律学之外,其他舞乐的艺术形式,特别是舞蹈,无论是宫廷舞还是民间舞,无论是训练方式还是表演形式,都是在“情”和“韵”字中来进行的。因此用拉班科学定量分析的形式来记录中国传统舞蹈,似乎有些“水土不服”。这里的“水土不服”是指中国人的阅读和记录习惯而言,并非是拉班理论体系不能为我所用,而实际上恰恰相反,中国传统的“以情带物”与拉班的“定量分析”刚好形成了舞蹈编导必备的两个重要技能。因此对于舞蹈师范生而言,在中国的文化语言背景下,了解用拉班理论解构舞蹈,进而创编舞蹈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原因我们在后面的内容中会进一步详细论述。

(二)对拉班动作分析感兴趣的人多,想学习拉班记谱法的人少。

拉班理论体系目前被大家公认为是全面科学的,这是因为他的理论涵盖了数学、解剖学、动律学、哲学、力学、音乐学等诸多学科。只有融会贯通了这许多种科学的一种方法,才能将舞蹈这一时间空间人体综合作用的复杂艺术形式简单而且清晰的记录下来。为了在舞谱中将力效呈现出来,拉班以27个方向符号为基础,每个方向符号又可以因为形状变化,有无阴影,长短变化等又被赋予新的涵义。经过这样的一番变化之后,恐怕上百个符号都不止了。因此,拉班舞谱的简单是相对与其他舞谱记录方式而言,但他多变的符号,及其包涵的复杂内容让很多想要了解拉班的舞蹈爱好者和从业者望而却步。(三)在对拉班理论的运用中,现代舞用的多,民间舞用的少。现代舞从自由的角度出发,本着解放肢体,认识自我的意识而发展,拉班理论是在西方自然科学孕育下的产物,二者有着相同的文化本源,有着同一的认同性,二者的结合自然是如鱼得水。而中国民间舞是“以人体动态保存文化与表现文化”为特点的艺术形式,有着鲜明的族群色彩,各个民族心理,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在民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各民族民间舞长久以来的发展过程虽然也是在不断的融合变化,但是民族文化的“根”性,始终没有丢掉。传统的舞蹈编导在借鉴拉班体系的时候,首先就要考虑到一个文化背景差异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生搬硬套理论的结果只能是让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成为四不像。但拉班理论体系做为人类舞蹈史上的光辉成果之一,我们必然不能将他拒之门外,对于舞蹈师范生更是如此,但如何把握“度”,创作出符合族群性的新民族民间舞蹈,要认真思考。

二、拉班体系于民间舞编创之重要作用

(一)拉班理论体系之根基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背景可以有机统一

我们在前面提到:拉班对人体舞蹈语言的分析是建立在动作哲学、动作逻辑学、动作描述学及动作谐和学等学科基础之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及辩证法将这些学科有机的交融在一起。既具有这些学科定量定位的科学特点,又形成了由内至外探索人体舞蹈语言、解构舞蹈动作的独特性方法。拉班的力效学说从重力、时间、空间、流畅度四个方面来对人体舞蹈动作进行内部分析解构。每个方面都包含截然相反的效果,即重力因素上的轻与重,时间上的快与慢,空间上的直接与非直接,以及自由与阻塞。这种人体动作中同一要素的相反体现,与中国“物极必反”的哲学观,“阴阳合一”的太极运动观,如出一辙。与此同时,这种辩证的思维特点在中国民间舞中也有非常鲜明的呈现。例如,胶州秧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脚下动作就是丁字三步和倒丁字碾步,无论是前者的拧还是后者的碾,共同特点就是双膝略微弯曲,腰部拧动,概括起来就是:抬重、落轻、走飘。每每至此,就不禁感慨中国文字之传神,这流传已久的艺诀,用简单的六个字,将胶州秧歌的舞蹈动律活灵活现的从平面的方块字充盈到了三维空间之中。抬落之间的轻重缓急高低拧哏全都包括。在矛盾对抗之中,形成了典型的胶州秧歌的动力形态。汉族秧歌如此,其他民间舞种也是一样。(二)微观与宏观———拉班理论体系与中国民族民间舞契合的别种表达拉班的动作描述学及动作分析体系是随着西方生理解剖学、人体力学的发展而逐步完善的。骨骼的相互支撑,肌肉牵伸造成的不同力效等等这些人体中的微观视角是将舞者作为物理性主体对待,进行分析研究,是为“微观”。中国民间舞蹈讲究的“气”、“韵”、“范儿”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经络理论之上,“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为“宏观”。“宏观”与“微观”二者关系在这不必赘述,但二者视点结合之后对于民间舞编创者而言,无疑是在黑暗的屋子里同时开了两扇窗,给了阳光洒进屋子的契机,至于能不能让阳光照进屋子的每一个角落,那就要看编创者从哪里凿窗户了。

(三)拉班体系对于舞蹈师范生的民间舞创作的积极作用

拉班的三线舞谱中,三条线分别代表了人体中轴———脊椎及左右双侧身体。除去脊椎外,人体比较明显的关节共有78个,(2个肩关节、2个肘关节、2个腕关节、2个髋关节、2个膝关节、2个踝关节、28个指关节和28个趾关节)以下肢为例,从髋骨、大腿、膝盖、小腿、脚踝、脚掌、脚趾的每一个关节都可以在由中心线延伸出的栏框里得到体现。人体关节大致分为有球窝状关节(如肩关节)、铰链式关节(如膝关节)和脊椎上的平面关节。这些关节由于不同的结构特性,导致其活动范围和角度各具特色。撇开力效等因素作用,单单将这些关节按照它们的活动规律进行排列组合,便有数目可观的人体姿态可为编导所用。我们不一定明确的将每个舞蹈动作的这些细枝末节一一记录在册,但是这种从大关节细化至最小关节的认知身体的理念,对于部分自我身体开发程度欠缺的舞蹈师范生尤为重要。拉班将舞者放入三维空间来进行定位思维,在他著名的“二十面体”中,融入力效等要素,在垂直轴、矢状轴、额状轴及由复合轴构成的平面里,轴与轴之间,面与面之间不断衍生,从而将舞者所有可能实现的空间关系统统加以描述。因此舞蹈师范生学习运动球体理论,从空间学与力学角度理解民间舞蹈,观察各个民族舞种空间运动轨迹,先从理性上分析提炼某民间舞种的核心动律及空间运动特点,并加以发展,解决编创中所需身体元素问题,再从感性上加以丰满,赋予动机、舞句、乃至舞段某种特定涵义,一部好作品,二者缺一不可。

三、舞蹈师范生民间舞编创的现状

编创行为的发生是舞蹈编导舞蹈动作思维和语言文字思维共同作用下才能够得以完成的一系列活跃且不确定的行为,最终以动作语言符号的组合排列为呈现形式。因此,师范类院校对舞蹈专业学生编创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动作思维能力,即从动作原始素材(动机)开始,经过动作思维过程的加工(动机连接),以动作排列组合(作品)方式为终点。将拉班理论体系拿来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能力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但是由于舞蹈师范生有其自身特点,在借鉴拉班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走适合师范生特点的道路。他们的专业舞蹈学习背景参差不齐,由表演到编创跨越难度大,并且舞蹈之身体与舞蹈之思维不能统一,相互牵制。以河南师范大学十年舞蹈编导专业招生情况统计,艺校生所占比重非常小,只有2%左右;学生整体以普通高中生为主,入校前专业学习基本上都是在社会上的舞蹈学校进行的。在这些学生中,自小不间断学习的仅占一到二成,大部分都是小学阶段对舞蹈有过粗浅接触,中间间断若干年,然后高考之前突击学习一段时间。因此学生舞蹈专业的水准一般,大多数驾驭身体能力较弱,动作语汇较为贫乏,民族民间舞的学习也基本上从零基础开始。但是他们要在毕业时达到舞蹈编导专业要求,这其间的跨度可谓不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民间舞课一方面将学生带入民族文化大背景中,体验该民族心理情感等层次,理解该舞种基本动律由来;另一方面就要将拉班动作分析理论及空间理论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文化层面理解民族舞蹈的同时,也学会站在微观角度或者说是站在舞蹈动作本体的角度来分析动律,认识并开发身体空间。这样既使得学生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编创时不会失去身体的民族语言特性,又可以从个体出发,开拓思维,扬长避短,创作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舞蹈作品。结语拉班的科学理论体系在中国普及尚需一段时日,这和国内外认识舞蹈、介入舞蹈的角度不同有关。拉班将解剖学、力学、动律学等学科融汇在关于动作本体的分析之中,这种从人体动作本体出发的思维方式,对于容易被动作语汇禁锢编创思维的舞蹈师范生而言,大有裨益。细化至民族民间舞蹈编创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拉班舞谱这种理性的动作体悟方式与中国民族民间舞意象的感性动作传授方式二者结合起来,为舞蹈师范生的民族民间舞编创打开一扇窗。

[参考文献]

[1][美]安•哈钦森•盖斯特著.罗秉钰等译.拉班记谱法(第四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第5篇:现代舞蹈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

一、当代中国芭蕾舞剧关键时期的特点分析

1.探索和发展时期(1949-1976)——《白毛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芭蕾舞剧在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兴起和发展。其中,对中国芭蕾舞最具影响力的是俄罗斯学派。根据学习俄罗斯芭蕾舞剧的经验,结合本民族的音乐、舞蹈素材,1964年舞剧《白毛女》诞生,这部芭蕾舞剧讲述受封建统治压迫的农民的女儿“喜儿”,被迫卖给恶霸地主黄世仁抵债的凄惨故事。舞剧编者们,为了帮助观众理解剧情,融入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歌剧唱段,并且把经典歌剧唱段作为主要人物的主题音乐,而且在一些主要的舞段,增加了伴唱的形式,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以20世纪中期为界限,之前的舞剧被称之为戏剧芭蕾,之后称之为交响诗芭蕾。交响诗芭蕾的结构“音乐和舞蹈”的结构,这给中国民族芭蕾舞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加深了舞剧的思想内容,扩大了题材范围,沟通了芭蕾与时代生活的更大关联。尤其注重舞剧的音乐,即音乐就是内在的戏剧结构。《白毛女》芭蕾舞剧通过舞蹈来刻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生活状态,而不是借助于娱乐和表演性的舞蹈功能,更不用借助于哑剧,所有人物都在舞蹈生活中。舞剧音乐保留了原歌剧音乐中的经典唱段,《北风吹》《我要活》《扎红头绳》《太阳出来了》等音乐素材。为了适应舞剧的舞台,以充分交响诗形式展开。舞剧音乐运用了声乐演唱的形式进行了再创作,如《与风雪搏斗》《盼东方出红日》等部分加入了合唱的形式,特别是喜儿《北风吹》的唱段配合了芭蕾舞蹈的肢体语汇,剧中的人物塑造更加鲜活、丰满。这种艺术实践的方法,为中国芭蕾舞剧的探索,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舞剧中加入声乐的演唱,即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文化,也是对西方芭蕾舞剧一次大胆的革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芭蕾舞民族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切入点也明显增多,有的根据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加以改编,有的取材于著名戏剧作品和文学作品,有的将世界文学名著编创成芭蕾舞剧,有的则是通过芭蕾舞抒发了舞蹈家对我国的现实和未来的憧憬。如祝士方的芭蕾舞剧《白蛇传》《春雨新花》,舒均均的《黄河》《觅光三部曲》等。

2.发展和繁荣时期(1977-1990)——《祝福》《红楼梦》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芭蕾舞蹈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诸多的收获,可以说是中国舞蹈发展的黄金时期。1980年以后,许多中国芭蕾舞演员在世界芭蕾舞大赛中获奖。80年代中期掀起了以中国文学、戏剧名著改编成为芭蕾舞剧的民族化道路,成果非常显著。如《雷雨》(原著曹禺)、《家》(原著巴金),以及根据鲁迅著名小说《祝福》《阿Q》《伤逝》改编的同名舞剧等。西方芭蕾舞艺术与中国文学思想的民族化艺术的交融和发展,是当时芭蕾舞编剧研究的方向。以鲁迅《祝福》改编的舞剧,女主角“祥林嫂”是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社会中,被残忍的迫害和摧残,以至被折磨而死。当然,祥林嫂也曾经努力的反抗,但是无法改变当时社会残忍的压迫。《祝福》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民的不公。1981年首演的芭蕾舞剧《祝福》用舞蹈语汇,描述了深受统治阶级迫害的劳动妇女形象,把她深渊般的痛苦用芭蕾舞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该剧的编导悉心运用了“新娘子蒙盖头”的中国婚姻习俗,精心设计了“三揭盖头”“抗婚”等舞蹈情节。剧中两次出现“抗婚”并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精彩的双人舞段和荡气回肠的情节处理,为独立演绎的舞剧开启了新篇章。芭蕾舞剧《祝福》也成为这一时期民族化芭蕾舞剧的杰出代表,让芭蕾舞编导和演员了解了,如何运用舞蹈语汇来表现文学作品的思想及其内涵,这就是芭蕾民族化进程特色之一。原创民族芭蕾舞剧《红楼梦》,编导选取了“太虚幻境”“海棠诗社”“黛玉葬花”“刘姥姥进大观园”等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展现在芭蕾舞台上。以肢体语言和舞蹈语汇,突出主要角色的个性。舞剧《红楼梦》在诗意中透出戏剧冲突,把电影中的蒙太奇意识搬到了舞台上。如第四段表现黛玉误会宝玉与宝钗的感情时,编导设计了一段精彩的三人舞,黛玉犹如孤魂飘荡在喜庆的宝钗和宝玉之间,揭示了一段悲情的爱情场面。舞剧没有词,音乐也不能叙事,因此舞剧的戏剧性冲突的表达必须跳出原有的复杂的人物关系,放弃说明故事情节,而用舞蹈这一体裁的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的演绎形式,从而完成戏剧环境结构的转换,强化了戏剧冲突,符合作者曹雪芹的身世和原著《红楼梦》创作的历史背景①。

3.新世纪中国芭蕾新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取材于《妻妾成群》,著名导演张艺谋将同名电影改编成舞剧,2001年首演。讲述了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老太爷”与其三个姨太太之间复杂的关系。该剧用了全新的舞蹈语汇,用“足尖上的艺术”和芭蕾中“开、绷、直、立”的表演体系,展示了凄婉、悲凉的情节。其中舞剧中设计了两次“见血”的舞蹈场面,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中间大量的运用中国古典舞的舞蹈动作和芭蕾舞的舞蹈风格交融,并加入了戏曲京剧艺术元素融入其中。舞台上布置采用了江南民间的建筑特色,而且由八十多人组成的管弦乐队既有西洋乐器,又有中国传统民间乐器的配合,体现了既有国际化的音响效果,又有民族风味,展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

二、中国芭蕾舞剧民族性的特征分析

1.舞剧音乐的分类

音乐与舞蹈都是非语言性的艺术,共同的艺术特性就是象征性、写意性、抒情性、感观性等,过去在舞蹈界有个观念是:有些音乐是无法舞动起来的,有些作品题材是无法通过舞蹈语汇表现出来的。现代芭蕾舞剧完全打破了这个传统观念。现代芭蕾舞的编剧们可以不受题材和音乐的限制,任意发挥舞蹈语汇与各民族文化和音乐结合特点。(1)叙事性舞蹈音乐:叙事性舞蹈音乐顾名思义表现戏剧内容和情节,所以需要多人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五人舞和集体舞)共同演绎,推动情节发展。符合中国芭蕾舞剧剧情的需要。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吴清华、南霸天”双人舞,作为戏剧冲突和转折的重要场面。(2)性格舞蹈音乐:一般采用独舞的形式来演绎,舞蹈技术要求能力很强。性格舞蹈音乐往往有自己的主题音乐动机,在音乐中采用民族风格,表现地域特色为主要音调。如《红色娘子军》中“清华独舞”采用了海南民间曲调为主要旋律元素。(3)情绪舞蹈音乐:采用的舞蹈动作很简单,结构整齐划一,集体舞的表现方式,用来烘托气氛。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婚礼场面”。

2.民歌旋律的借鉴

舞剧音乐中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芭蕾舞剧中运用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白毛女》中喜儿和张二婶的一段,用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悲凉音调,表达了喜儿悲惨的遭遇。此外大量运用了抗日歌曲,如《参加八路军》《军队和老百姓》《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②,使舞剧的时代背景更为鲜明。舞剧中加入歌声,使剧中人物形象更为鲜活而丰满。这种艺术实践方式,刷新了舞剧中运用声乐表现形式的先例,既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同时与西方芭蕾舞剧中的音乐作出效果对比。第四场中的乡亲们编了斗笠、采了荔枝来慰问工农红军,姑娘们手捧斗笠,载歌载舞,欢唱军民鱼水情。著名的《万泉河水清又清》在此响起。军民欢腾、亲如一家,翩然起舞、歌声回荡。此曲改编自海南黎族民歌《五指山》,其旋律优美适合舞动,音乐跳跃,而且增强了芭蕾舞剧音乐的民族性特点。舞剧中结合了民族舞蹈中圆场等舞蹈动作,合唱曲《万泉河水》的结构为再现部曲式,高潮旋律激动人心、优美动听。全剧的音乐材料集中而精炼,以娘子军军歌中的动机、旋律为主要素材,并且贯穿全剧之中,形象鲜明而又突出,成为新中国舞剧音乐创作的典范之作③3.戏曲借鉴舞蹈演员表演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塑角色形象。塑造角色要首先达到“形似”,然后达到神似,没有外在形象的支撑,谈表演的成功是不存在的。而要掌握和表现准确的角色形象,首先在扮相上要符合剧本背景的需要。如芭蕾舞剧《牡丹亭》是由昆剧《牡丹亭》改编而成。芭蕾舞剧的创作源于昆剧《牡丹亭》的音乐素材、时代背景,但在舞剧的编排上,浓缩了原剧的精华,在保留原有戏曲韵味的同时,增加了舞剧的形象感和空间感。利用舞剧的肢体语汇,展现杜丽娘的情感变幻,舞蹈演员的扮相都是戏曲剧服。芭蕾舞艺术吸纳了戏曲舞蹈的精髓,历史上许多记载的传统舞蹈技术技巧,几乎都可以在戏曲舞蹈中找到它们的踪影。在舞蹈步伐方面,赵飞燕擅长的“踽步”,走起来像一枝轻微颤动摇曳的花枝的舞蹈步伐,有人说这种舞步就是保存在戏曲旦角中的花梆步、跑圆场,或是梨园戏、莆仙戏的那种俗称蚯蚓步的“蹀步”。中国芭蕾舞剧正是结合了我国戏曲当中的元素,才能准确地进行人物塑造④。

三、中国芭蕾舞的民族化特征

1.从背景知识把握芭蕾表演的情感基调

中国的芭蕾舞剧具备中西合璧的艺术特色。由七十多人组成的管弦乐队既有西洋乐器、又有民族乐器。剧中大量采用了京剧、民乐、戏曲的打击乐等元素,突出中国民族乐器,如唢呐、苼、锣鼓、响板、二胡等音色。《牡丹亭》用细腻的舞蹈语汇讲诉了封建社会女性对爱情的渴望、情人之间的关系。讲述了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畸形爱恋、曲折复杂的人性关系。用芭蕾舞蹈语汇“足尖上的艺术”展示了人间的悲凉。剧中结合了中国舞蹈和现代舞的语汇,舞剧将古典芭蕾艺术与昆剧艺术要素糅合在一起。舞台的美术采用明清建筑,特殊的服饰、空间的交替、大胆而有艺术气息的“舞剧之吻”,对传统古典芭蕾作了多种突破,使中国芭蕾走向民族化道路。

2.民族芭蕾舞剧梦境视觉的舞台艺术

舞剧《红楼梦》的舞台艺术运用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虚拟化舞台背景,展现了梦与现实的交替结构,揭示了戏剧主题。整个舞台只有8只大香炉是真实的,一虚假、一真实、两者的结合体现了贾府虚假繁荣的空间。婚礼这一幕的空间运用,是全剧的亮点:一块印有“奠”字的长长的白绸,在舞台中出现,体现了中国传统中红白喜事的风俗习惯,瞬间完成了戏剧的空间转换,婚礼变成了黛玉的灵堂。

3.根据舞剧的剧情,进行舞蹈技巧的转换

舞剧采用的机构布局,大多数以戏剧式为主,如《红楼梦》中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发展的过程。舞剧中的舞蹈,以中国古典舞的韵味为基础,结合了戏曲元素,同时采用了大量的中国民间的舞蹈素材,如“宫灯舞”“男女欢喜”等。结合了芭蕾舞和现代舞的语汇,如芭蕾的足尖的运用,和戏曲的手部和上身的律动。芭蕾舞剧《白毛女》的创作中,遵循从生活出发、从思想和人物性格出发,利用和改造旧的艺术形式,对传统芭蕾艺术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造,在原有芭蕾舞的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基本形式的基础上,根据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吸收了民间戏曲的身段、手势与芭蕾语汇融合。在《白毛女》第四幕中,编导在舞台上设计了春夏秋冬的典型环境,喜儿在时间中不断跳跃、旋转,在荒山中与恶劣的风雪和野兽搏斗的舞蹈动作,伴随着空间、时间的转换,喜儿从乌黑长发变成了满头白发。这种舞台的舞蹈设计,不仅体现了芭蕾舞的舞蹈魅力,而且对芭蕾舞民族化、革命化做了有意义的尝试。

4.坚持中西剧目并行

芭蕾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古典芭蕾技术的发展变化却从未改变或偏离其审美标准,百年的教学原则依旧是“开、绷、直、立”,所以对于从事芭蕾教学的教师在训练学生对芭蕾的认识及基本功的过程中,仍然要对西方传统芭蕾剧目进行研究和训练。

四、结语

中国芭蕾舞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民族舞蹈与中国芭蕾舞的表演研究、探索与实践从未停息。一代代的东方芭蕾舞者因为熟练掌握了让人惊叹和钦佩的舞蹈技艺而成为优秀的舞者。这需要长期的、艰苦的训练来保持舞蹈艺术生命的延续。中国的芭蕾舞演员,在掌握古典芭蕾艺术的同时,需要结合本民族的舞蹈艺术表演形式,进行舞剧的二次创作。了解少数民族舞蹈的特有文化,戏曲和民间音乐知识体系的不断丰富,这是作为芭蕾舞演员所需具备的素质。总之,中国芭蕾舞艺术留有中国人特有的内秀和气质,有意无意地加入了传统舞蹈的民族成分,而没有在激进的现代社会审美理想上走的太远,更没有对芭蕾舞艺术一味盲目的模仿,这或许是芭蕾舞艺术能在中国逐渐扎下根来的重要原因。

注释:

①刘岩.张继刚舞蹈创作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②高力娟.《白毛女》的传播与经典化[D].杭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③王亚萍.舞蹈与戏剧元素融合的思考[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