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课题研究的步骤范文

科研课题研究的步骤精选(九篇)

科研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1篇:科研课题研究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知识背景;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电力拖动课程特点

电力拖动课程的教学要以较强的理论背景为基础进行授课,实践性较强,若是单纯地灌输理论知识,则难以达到课程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因此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在实践课程中,由于学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因此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醒以及重复讲述,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以及理论知识的基础,结合理论以及实践进行教学。这对于教师而言,增加了授课难度,同时教师还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辅导以及提示学生应注意的问题。首先应注意的是,在试验中应保证教师以及学生的安全问题。基于安全考虑,很多学校减少了实践操作课程,这将不利于课程的教授,也无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课程的内容。因此,在实际的课程操作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密切配合,提高安全意识,充分重视安全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保证课程按照大纲要求顺利进行。

二、研究性学习在中职电力拖动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1.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在学生基础性学习的基础之上,提高其拓展能力,推动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要求学生不限于课本,不墨守成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应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指导以及帮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积极探索实践,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以及新方法。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态度

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了解科研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创设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的情境,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在课题小组中,通过与组员的团结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寻找解决的方法。尽管中职学生的学习无法等同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但其组织形式以及过程十分类似,这也能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科研的积极情感,养成科学的态度,用于探索以及实践。

3.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当前,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的精神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高素质的体现。在研究性学习当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当中,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应相互配合、信任、尊重与支持,同时在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起融洽、信任、尊重以及支持的关系,学生可通过社会调查、访谈、资料收集或者请教专家等方式获取信息,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人际交往的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应用以及实施

1.准备知识背景

通过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的性质、目标、步骤以及意义,从而得出了一个整体性认识。同时,通过基本知识、基本设计电路方法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的介绍,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诱发了学生探究的动机。

2.确定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可由教师制订,也可由学生制订,在电力拖动教学当中,一般根据教学进程,结合电力拖动控制的实际生产状况制定研究的课题,学生也可自主制订研究的课题。

3.建立课题小组,制定研究的方案

每一个课题小组大约4~6人,按照自身意愿组合。并且根据组建原则、优势互补和分工协作的原则进行适当调整。例如,每组成员必须有动手能力较强的组员,也应有电路基础知识较好的组员。在确定了课题小组之后,各个小组应根据本组的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出相关的研究方案,保证研究活动的连续性以及目的性。研究的方案一般有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步骤以及研究的具体方法等等。一般可采取以下几个步骤开展:

第一,在课题研究开始之前,应向学生介绍该课题的基本状况以及注意事项,并帮助学生成立课题小组;第二,学生应根据理论知识制定课题的实施步骤,并确定各个步骤的责任人,组内的每个成员负责一个部分,但必须协作完成。第三,在完成各个步骤之后进行汇总,整组讨论设计电路,并验证电路的可行性,保证严谨认真的试验态度;第四,在论证了电路的可行性之后,应按照电路图绘制出布线图以及接线图,而后按照接线图接好电路并检查是否存在错误,应小心细致;第五,进行通电试验,检查所设计的电路是否符合课题的要求,若是不符合,则可记录并重新研究,从而实现课题的持续完善。

第2篇:科研课题研究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初中 研究性学习 学习研究方法

在初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亲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并且逐步形成喜爱质疑、勤于思考、乐于在探究中获取新知的心理素质,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使用这些研究方法。这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一、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一句话:综合是能力,活动是方法,研究是内容,学习是目的。

综合是能力,是指在新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包括课程内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课内与课外知识的综合、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结合等等。

活动是方法,是指对研究过程的体验与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特别是那种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摒弃。

研究是内容,即学习研究方法、实践研究方法、掌握研究方法是研究型学习的主要学习内容和教学目的。

学习是目的,是指活动是方法而不是目的。研究性学习不能肤浅地停留在动手、活动、参与等层面上,而是要落实学习的目的,使学生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初步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

在研究过程中既有普遍的方法,同时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又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们分成“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和“技术学科”。这三个领域中的研究方法大致有以下步骤:

自然学科的研究步骤包括:确定研究课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以验证假设,实验并记录数据和现象,处理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例如我们学习的“大气的作用”、“校园里的生物”、“生物圈”等。

人文学科的研究步骤包括: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加工分析所收集的资料,提出论点和假说,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例如“孔子与儒学”、“老舍作品研究”、“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调查”等。

技术学科的研究步骤包括:发现研究课题,收集资料,设计方案,进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实施设计方案,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例如“塔的研究”、“装饰我们的教室”、“自动关闭的门”、“关于冰箱”等等。

三、研究方法学习与知识学习的关系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学习研究方法,但研究方法与基础知识的学习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开展研究活动要以一定的学科知识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在研究中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在上课的过程中每项课例后都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这些“参考资料”的作用在于:一是为学生研究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二是为学生研究课题的设立提供一些启发;三是给学生的知识学习提供方向和样例,以此引导学生处理好研究方法学习与学科知识学习之间的关系,达到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的目的。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方法

1.活动的体系上应以研究方法的学习为主线,以活动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习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活动内容上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从现实世界到历史和未来,都可以是研究性学习的对象。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强调课内外学习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要结合学校教育的各种活动,包括班队活动、文体活动、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来拓展探究的内容,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研究素质,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3.在形式上体现“建构主义”理念,要从学生、学校和区域的实际出发,选择和确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注意适合学生的差异和区域的差异。提倡将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领域,如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或校、班、团、队活动等整合起来实施,形成生动、活泼的形式。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研究方法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具体方法,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是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

第3篇:科研课题研究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思想品德课 尝试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指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一种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为基础,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主体的位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其目标追求、实施步骤,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标追求

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创造的主人和社会的主人。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以下五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1.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提倡发现和提出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慧眼”,让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向教师,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围绕某一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并收集资料信息,分析处理资料信息,从而得出相关结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信息,学会了如何运用和处理信息,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3.创新与实践的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目标。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教师要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4.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合作,当代社会特别强调沟通与合作。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过程。为了完成研究任务,学生不仅要发挥个人的特长,更要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学会与指导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等沟通合作,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分享共同的成果。培养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5.关心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要让学生融入社会、学会生存、获得发展。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内容往往脱离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大多与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关注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科技进步,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施步骤

研究性学习有其基本的操作程序和实施步骤。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内容、特点和要求,把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一般有以下四个实施步骤。

1.知识准备,选择课题。

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往往缺乏感性认识,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准备。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性质、目标、实施步骤和基本研究方法等,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一个初步认识和概括了解,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课题的确立是研究性学习成功开展的前题。教师要根据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并与学生共同讨论,对课题的研究价值和可行性进行判断论证,进行适当删选,确定有研究价值、可行性强,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切入口较小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2.制定方案,实施研究。

课题确立后,需要组建课题小组,课题小组是研究活动顺利开展的组织保证。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照自由自愿、优势互补的原则组成若干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课题小组要制定课题研究的行动计划,对课题研究进行整体构思和具体安排,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问题、步骤程序、基本方法和活动安排等。研究方案一定要科学、具体、可行,操作性要强,避免空洞性、盲目性和随意性。

研究方案制定后,就进入了正式实施阶段,这是研究性学习中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最重要的主体性环节。课题小组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题方案的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去搜集资料信息,包括到图书馆、网上查阅资料,对教师、家长、学生和社区进行调查、访谈,组织实地考察、体验等。在这一过程中,课题小组成员和指导教师要经常相互讨论、研究,及时修订和调整研究方案与策略,丰富和完善研究方法与手段,使每个成员最大限度地参与研究、获得经验、体会成功。

3.处理信息,形成结论。

课题小组通过过程性研究,获取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数据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搜集到的资料、信息、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归纳与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自己的结论,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一过程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学生认识的一次飞跃过程。研究性学习重在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鲜明观点。

4.成果交流,总结反思。

课题小组根据自己的研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适当形式展示出来,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小论文、图表、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多种多样,体现自己的个性特长。教师要及时安排时间,组织课题小组在班内和校内交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们在交流讨论中共同分享成果,体验成功快乐,进行思想碰撞,学会欣赏和借鉴别人之长,弥补和消除自己之不足,从而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和进步。

课题研究结束后,教师要及时与各课题小组成员进行认真总结反思,对整个研究过程,包括方案、方法、成果,以及成员的参与、合作、体验等各方面的得失,进行全方位的回顾、反思,总结经验,寻找不足,以便在今后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做得更好。

三、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提出的一个崭新课题,也是我们学科教学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和新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研究性学习,引入政治课教学的几个关系,将有利于我们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1.课题研究与教材内容的关系。

我们认为,课题研究是为学科教学服务的。课题研究的内容应来自于教材,来自于教材与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的结合处。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发挥学科本身的优势,拓展学科教学的功能,提升学科教学的质量。如果课题研究的内容脱离了教材,脱离了与教材紧密联系的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就违背了其初衷,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因此,研究性学习应源于教材,又为学科教学服务,是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挖掘、补充和丰富,其真正价值是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发展学生素质能力服务。

2.教师指导与学生参与的关系。

研究性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从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课题小组的成立、研究计划的落实、研究方法的选择,到资料信息的处理、研究成果的形成和展示,都应自始至终由学生组织实施。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决策者、组织者、体验者和收获者。在强调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教师应该与学生平等地开展讨论、交流与合作,共同参与研究过程,共同实现研究的目标。

3.关注结果与追求过程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激发思维活力、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研究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学生主体参与、获得经验、发展能力的过程。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结果,本身可能并不重要,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发展,这种在过程中获得的价值,要远远高于研究结果本身。所以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研究过程的指导和帮助,关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1)(2).

第4篇:科研课题研究的步骤范文

课题开题报告,就是在选题方向确定以后,课题负责人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研究这个课题的原因,自身研究条件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也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鉴于它如此重要,下面我们就对课题开题报告格式做一个详细的了解,以便大家的选题顺利地通过。

一、课题开题报告的主体内容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八)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二、课题开题报告的格式

课题名称:开题报告(宋体,三号,加粗)

简要描述课题概况,主要描述课题要完成的目标。(宋体,小四,150字以内)

(一)课题研究背景(宋体,四号,加粗)

1.工程概况(宋体,小四号)

主要描述工程的具体名称,位置建设单位,规模,技术经济参数等。(宋体,小四,300字左右)

2.课题研究的意义(宋体,小四号)

主要描述课题研究对工程有何用途,及对本人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何意义。(宋体,小四,200字左右)

(二)课题研究内容(宋体,四号,加粗)

1.研究的主要内容(宋体,小四号)

主要描述课题研究哪些内容,或进行哪些项目的设计或计算。(宋体,小四,300字左右)

2.课题的研究目标(宋体,小四号)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描述具体目标)(宋体,小四,100字左右)

3.预期成果形式(宋体,小四号)

施工组织设计文本、计算书、设计说明、或图纸等,结合课题自选。

(三)研究步骤及使用的关键技术(宋体,四号,加粗)

1.研究步骤:

200×年×月-200×年×月,具体任务1

200×年×月-200×年×月,具体任务2

200×年×月-200×年×月,具体任务3

2.关键技术

描述完成课题使用的关键技术。(宋体,小四,100字左右)

(四)课题研究价值(宋体,四号,加粗)

1.创新点

描述课题的创新点。(宋体,小四,60字左右)

2.应用价值

描述课题的应用价值。(宋体,小四,100字左右)

(五)研究条件(宋体,四号,加粗)

描述课题的具体研究条件,如基础资料情况,已经掌握了课题研究需要的知识或技能,指导老师的情况等。(宋体,小四,200字左右)

课题开题报告,就是在选题方向确定以后,课题负责人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研究这个课题的原因,自身研究条件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也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鉴于它如此重要,下面我们就对课题开题报告格式做一个详细的了解,以便大家的选题顺利地通过。

一、课题开题报告的主体内容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八)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二、课题开题报告的格式

课题名称:开题报告(宋体,三号,加粗)

简要描述课题概况,主要描述课题要完成的目标。(宋体,小四,150字以内)

(一)课题研究背景(宋体,四号,加粗)

1.工程概况(宋体,小四号)

主要描述工程的具体名称,位置建设单位,规模,技术经济参数等。(宋体,小四,300字左右)

2.课题研究的意义(宋体,小四号)

主要描述课题研究对工程有何用途,及对本人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何意义。(宋体,小四,200字左右)

(二)课题研究内容(宋体,四号,加粗)

1.研究的主要内容(宋体,小四号)

主要描述课题研究哪些内容,或进行哪些项目的设计或计算。(宋体,小四,300字左右)

2.课题的研究目标(宋体,小四号)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描述具体目标)(宋体,小四,100字左右)

3.预期成果形式(宋体,小四号)

施工组织设计文本、计算书、设计说明、或图纸等,结合课题自选。

(三)研究步骤及使用的关键技术(宋体,四号,加粗)

1.研究步骤:

200×年×月-200×年×月,具体任务1

200×年×月-200×年×月,具体任务2

200×年×月-200×年×月,具体任务3

2.关键技术

描述完成课题使用的关键技术。(宋体,小四,100字左右)

(四)课题研究价值(宋体,四号,加粗)

1.创新点

描述课题的创新点。(宋体,小四,60字左右)

2.应用价值

描述课题的应用价值。(宋体,小四,100字左右)

第5篇:科研课题研究的步骤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个案研究 

 

许多中小学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以自我为中心,厌学、经受不住挫折、不会合作、缺乏责任感、懒惰、逆反等。教师为教育他们磨破了嘴皮,但收效甚微。教师们非常渴望有高人给支招,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师自身,面对千差万别的、变化发展的学生,修炼自己的个案研究能力,将有利于破解种种教育难题,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教师进行个案研究一般是指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一件突出的教育事件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一些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被研究者的良好发展。 

教师的个案研究能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修炼的。即教师本人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作为研究者,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研究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实践者,研究的课题来源于自身实践,研究的成果用于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修炼自身个案研究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修炼个案研究能力的基本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研究对象 

 

1、个案研究的对象具有单一性,即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团体。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有的问题应付自如,有的问题则难以解决,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人的问题,如,一个学生因为经常上网玩游戏而影响学习,那么,该生上网玩游戏影响学习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集体中发生的一件事,如,一段时间以来,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那么,班里抄作业现象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 

2、确定研究对象要搞清楚研究对象的状况。任何问题和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因此,明确研究对象的状况就要搞清楚事情发生的背景及经过。有位老师是这样描述事情的背景及经过的:我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小z是我的学生。她由于在低年级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课,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她玩半节课。每堂数学课,我都提醒她几次,可是,她还是老样子。一堂课她得走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转过神儿来听课时,由于没听见前面的知识而跟不上,又开始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各科教师都很着急。她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该注意听讲,也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步骤二:调查整理个案研究的资料 

 

1、调查是对研究对象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为教育干预提供客观的依据。调查时可采用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问卷法、观察法等。研究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如一位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其家庭背景及教养方式;通过与该生谈话了解其个人成长史及不完成作业的原因;通过查阅该生档案了解其身心健康状况及学习成绩;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一个人的资料进行搜集的方法,如果是对一个教育事件的研究,方法可能略有不同。如,班主任发现学生早晨到校有相互抄作业的情况,想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和原因,可以运用问卷法和谈话法。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运用一种调查方法可以了解研究对象的多方面信息,如通过家访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风格,还可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及个人成长史等。也可通过多种调查方法了解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情况,如通过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了解研究对象的个人成长史。 

2、调查后要对资料进行如果运用的是访问法、谈话法、观察法,事后要及时写成文字材料;如果是阅读档案,可以对档案中的相关材料进行摘抄;如果采用了问卷法,要及时对问卷进行统计。调查得来的资料往往相互交叉,不同性质的资料混杂在一起,因此,有必要对其梳理。如果研究对象是个人的话,调查材料可以按资料性质进行如下分类: 

(1)该生个人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年级、民族等; 

(2)家庭情况:家庭构成、家长职业与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居住环境等; 

(3)健康情况:身高、体重、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 

(4)个性特征:性格、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特长等; 

(5)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 

(6)家庭教养方式; 

(7)重要的既往史及社会生活背景。 

如果研究对象是一个事件,就要根据调查材料对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及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 

 

步骤三:分析诊断 

 

分析是对调查整理后的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诊断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的性质有一个确切的判断。分析诊断是制订教育措施的前提,这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只有正确分析诊断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1、分析诊断的过程是一个确定事物逻辑关系的过程。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各种方式获得的调查资料相互对照印证和比较,筛选出可靠的、真实的资料,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按先后顺序列出,通过这个过程把握事情的逻辑关系,这个逻辑关系应该能够基本上反映事实真相。如我们研究的是一个初二男生经常不完成作业的问题,不完成作业是该男生现在的表现,通过对与该问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逻辑关系是这样的:该生在小学就有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忙于做买卖,很少过问其学习情况。到了初中,学习科目多了,作业多了,特别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做作业吃力,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就更频繁了。由此做出的诊断是:该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 

2、分析诊断的过程又是一个寻找相关因素与研究对象关系的过程。如果研究的是某个学生的问题,就可以从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因素三方面进行。生物学原因主要从年龄、性别、有无躯体疾病等方面去寻找;社会学原因主要分析该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及学校教育方式与行为表现的联系;心理学原因主要是寻找与行为表现有关的认知、情绪、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 

3、分析诊断的过程还是一个进一步分类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调查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如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近一半的学生都有抄作业的行为,为什么要抄别人的作业呢?通过调查发现,抄作业可分为四类情况:第一类是不会做;第二类是懒得做,抄别人的省事;第三类是做得慢,没做完,该交了,抄别人的应付差事;第四类是做完了,但是在和别人对作业时发现自己有错题,照别人的作业改错题。同样是抄作业,情况却各不相同,分类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事实真相。为了使我们的认识更加逼近事实真相,还可以进行进一步分类,如第一类是不会做,为什么不会做呢?通过进一步调查归纳出以下几种原因:上课没注意听讲;听讲了但没听懂;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等。只有建立在事实真相基础上的诊断才具有准确性,“上课没注意听讲”可能是学习态度或学习习惯问题,或者是遇到了什么分心的事;“听讲了但没听懂或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可能是学习基础或学习方法问题。如果对事实的真相还不够清楚就再问“问什么”,一直到把握事实的真相为止。 

步骤四:制订教育策略 

 

教育策略的制订是在分析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的。 

1、首先要查阅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了解同行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拓展自己的思路。同时,还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有理论基础比较扎实,方案的设计才有可能做到具有科学性。例如,一位教师针对一个学生的自卑心理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学习认识到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在对成人评价的理解及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于是,他制订的教育策略主要是两条:一是通过与家长、同学、教师的沟通,改善学生的成长环境;二是帮助学生成功。有时教师还可以将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直接嵌入到教育策略中,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的应用。 

2、制订教育策略时,可以让有关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参与、讨论,充分发表意见。这一方面可以使教育策略更为周详可行;另一方面可以使相关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责任意识,明确各自的任务,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下一步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实施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的任务。有时阶段的划分是按任务的难易程度,由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开始,逐步提高难度。如,一位教师在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时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时交作业,做错题、漏做题都不计较;第二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而且要不漏题,但是做错了不计较;第三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不漏题,作业正确率还要不断提高。有时,阶段的划分应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点。如,一位教师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时也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课不随便接下茬;第二阶段:自习课不随便下座位;第三阶段是:自习课不随便说话。 

4、制订教育策略时要调动相关的教育力量,运用多种教育措施。如,解决某一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的问题,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能够帮助和督促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要与相关的科任教师沟通,使科任教师对该生多一些关注;与学生本人沟通,调动其自我教育的力量。同时,还要考虑多种教育措施的综合运用,如适当地补课、与学生本人建立契约、适时地奖惩等。 

 

步骤五:实施教育策略并进行追踪观察 

 

教育策略的实施和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追踪观察伴随其整个过程。研究对象的变化反映着教育策略的可行性,如果实施的教育策略没有引起研究对象相应的变化,就要返回到前一步骤,修改教育策略,甚至返回再前一步骤,重新进行分析诊断。有时在实施进程中发现新的情况则需要制订新的对策。如,在要求某一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该生数学基础太差,就要和家长商量请家教的问题。再如,在针对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而实施教育策略的过程中,又发现一个新的导致抄作业的原因,即各科教师留的作业量太大,这就需要有新的对策,例如,与科任教师协调,适当减少作业量等。 

研究者在进行追踪观察时不能仅凭自己的直观观察,还要经常与被研究者沟通,了解其感受,有时还要与家长及周围同学了解情况,从而使自己更加客观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变化。 

 

步骤六:效果及反思 

 

1、效果是实施教育策略后研究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它和步骤一遥相呼应,也是前五个步骤一环紧扣一环实施的必然结果。效果的描述力求要客观,既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材料要翔实,可以通过方方面面的反映来说明问题,家长、同学、相关教师的评价,被研究者自身的感受,都可以成为描述效果时的证据。一位地理教师对一个缺乏自信、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他在描述效果时是这样写的:一个学期下来,他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地理考了63分,成为他各门功课中的最高分,也是他惟一及格的一科。这个成绩对于别人来讲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他来说却是一个飞跃了。最主要的是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了很大提高,更为可贵的是自信心显著增强。拿到地理试卷,他对自己的成绩不是很满足,信誓旦旦地说:“我可以考得更好些!” 

2、反思是研究者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思考与分析。反思的具体内容可以是:整个研究过程有哪些利弊得失?研究中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通过研究有哪些体会、启示?如,一位教师在辅导完一个女生异性交往问题后是这样进行反思的:我对小露的辅导在初级目标的达成上是比较成功的。到辅导结束时小露已经能够正确区分友谊与爱情,她重新评价了自己和那位男生之间的关系,她认为那位男生是曾经帮助过她的好朋友,他们现在并不是恋人之间的“分手”。在终级目标的达成上,我的辅导可能还不够充分。虽然在辅导的结束阶段小露的自信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今后遇到挫折时她是否具有较强的耐受力还很难说,人格的完善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还可能出现一些反复。另外,在她与家人的沟通上,母亲的反应对她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我能与她母亲进行比较深入的沟通,那么,对她的帮助将更加持久和有效。 

 

步骤七:个案的撰写 

 

如果上述六个步骤扎扎实实做下来并及时加以详细记录,个案的撰写就水到渠成了。个案的表述可以是研究报告的形式,也可以是教育叙事的形式。 

个案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思路是:这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效果怎样?对整个过程怎样认识?与基本思路相匹配的基本结构是: 

1、个案的背景资料和问题状况; 

2、分析诊断; 

3、教育策略及实施过程; 

4、效果及反思。 

教育叙事的形式即教育的记叙文,其基本特点是: 

1、一件真实可信的事; 

2、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3、交代清楚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过程完整; 

4、描写细致生动,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夹叙夹议; 

第6篇:科研课题研究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整合

从上一期的文章里,我们明白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好课的标准。那么如何设计出这样的好课呢?当今的课堂教学,大多数教师只是追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完成,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动力,智慧培养不足。其实要想让学生有智慧,仅仅具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远远不够,在设计时要从培养智慧的要求来重新审视教学目标,在创新教学思路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才能实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革命性影响。

设计思路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了能有效地设计好课,应该首先对学科本体进行分析,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对于教什么的问题似乎不是问题,有教师说:“天天在教学还不知道教什么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教师通常所指的教什么其实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科教学必须完成的,但仅仅完成这些还不够,难以形成智慧,这不是学习的全部。知识、能力与思想方法是学科的三大要素,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有智慧,还要加强对学科思想和学科思维,基本经验和基本态度的培养。明确了教什么后,再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的教学模式,然后构建理想的教学过程,分析每个教学步骤中的整合点,最后分析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可能的支撑方式,设计支撑整合点的资源和软件(如图1)。[1]

学科本体分析(教什么)

人类的学习归根到底是要培养能力,而不是单纯记忆多少知识,以往的学科内容主要考虑知识划分而忽略了在学科知识基础上应培养什么样的能力,新课改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有智慧。因此应该倒过来想,学科到底培养学生什么能力,要具备这些能力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按照这样的想法,我们将学习的内容分为概念本体、方法本体和应用本体。[2]

1.概念本体

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指构成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内容,是一个非闭合的有向图,由若干原子概念构成若干复合概念。目前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完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上就是概念本体的层面。

2.方法本体

是认识、适应、改造世界的方法,指本学科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步骤、方法等,如下页图2所示。方法本体一定会用到一些基本概念。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方法本体的内容缺乏了解,这与教材的编排有关,原因是现行的教材更多是知识点的罗列,里面蕴含的思想方法并没有明确给出,要靠教师自己归纳、提升,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绝招”。

为了有效加强方法本体的教学,在设计时要特别加强学科思想和学科思维的形成。学科思想是指由学科专家提出的对学科发展和学科学习具有影响力的那些观念、思想和见解,更多强调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方法是根据学科内在规律和特点,总结和归纳出来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学科思想方法即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是指能够反映学科知识本质、学科思维特点和学科学习规律,对分支学科发展和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基本概念、思想和方法。

学科思想方法分为哲学思想方法、一般思想方法和具体思想方法三个层次。哲学层次的思想方法比较通用,如辩证思想、系统与联系思想、量变与质变思想、一般与特殊思想;一般意义的学科思想方法,如抽象和具体、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假设与验证等;具体学科的学科思想方法,如化学的统摄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数学学科中的化归法、列举筛选法,物理学科中的守恒法、等效法等。[3]学科思想方法是学科知识的灵魂,学科知识是学科思想方法的载体。

3.应用本体

是规划、选择、决策的方法,指学科中若干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遇到实际问题需要对若干方法进行组合才能有效,这种选择和组合是一种策略,因此应用本体是由若干方法构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有效组合。为了有效加强方法本体的教学,在设计时要特别加强学科经验和学科态度的形成。

学习规律的研究

数字化资源和软件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支撑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要想有效支撑学生的学习活动,首先要研究人类学习的基本步骤,然后研究每个基本步骤在常规教学条件下有什么困难,针对这些困难找到利用信息技术的解决方法,即资源和软件。

人类学习基本都要经历知识获得、知识转化和效果测试三个阶段(如图3)。

在知识获得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两种方式,而教师的讲授又可分为直接讲授和探究式讲授,对应的学生学习也可分为直接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在软件设计中就要考虑到多种知识获得方式。

在知识获得阶段,提供的软件要能使学生便于理解、实践、建立体系,随时获得资料;在学习过程支撑上提供的软件要能随时得到引导、指导、评价、交流、研讨。

在知识转化阶段主要有技能式和创新式两种。例如,在学习数学时,我们要对方程的解法举一反三,进行练习,这主要是练习解法形成技能,不存在创新;而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题,让学生自己列方程,这就是创新式,它要求学生不仅会解方程,更主要的是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数学建模,抽象出方程。因此,我们既要开发技能式的学习资源,更要开发创新式的学习资源。

在知识转化阶段应提供的资源和软件应为学生课上、课下,实践、实验类知识的转化提供操作环境。

在效果测试阶段,要提供系统训练形成能力的资源,通过信息技术的智能诊断功能帮助学生快速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习效率。所开发的资源和软件应为学生提供巩固、提高所需要的基本环境和条件,如理化生实验的复习、巩固和进一步探索;提供知识延伸所需要的资料,如几何知识在航天中的应用等;提供针对性强、高效的训练与提高环境,如中考、高考系统复习等。

整合点诊断及其解决方法

1.整合点诊断

同一节课,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教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可以有区别,因此,整合点是有区别的。即便教学过程相同,整合点也可能不同。

在完成理想状态下的教学设计之后,就可以进行整合点的诊断工作了。整合点的诊断过程是,首先要分析每一个理想教学步骤,是否能够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下完成,完成的效率和质量如何;然后分析信息技术手段对每一步的支撑情况如何,是否比常规教学手段质量或效率高,如果确实高的话,该步骤就可以诊断为整合点。

(1)分类诊断策略

每类知识的学习方式及相应能力形成的方法有很大区别,对信息技术的需要也各有差异,根据不同类型学习内容的教学特点,挖掘整合点。

内容性整合点:①主要在文科教学中知识的快速获取、个性学习指导、学习情境、知识延伸所需要的资料等方面。②主要在理科教学中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环境、课上与课下、实践及实验类知识的转化等方面。

过程性整合点:针对师生互动的支撑、交流评价环境、学习过程管理的环境等。

(2)聚焦诊断策略

与教学质量和效率关联度大的步骤。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必须在与教学质量和效率关联度大的步骤中寻找整合点。

权重大的步骤。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权重大的步骤包含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提高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因此也是诊断整合点的关键步骤。

常规教学手段支撑明显不如信息技术支撑好的步骤。在诊断整合点时要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困难而又能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地方,这样的整合点主要有抽象知识的理解、再现知识存在的情境等环节。

2.解决方法

(1)对于内容性整合点

还原与形象化。我们所学习的内容是对客观世界的高度抽象,因此如果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在客观世界中还原,对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非常有益。例如,对于客观世界中事物的基本属性、运动规律、变化规律的认识;对于客观世界中事物之间关联关系、相互作用关系等的认识等。

操作与应用模拟。应注重学生掌握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等的方法并形成能力,因此应营造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环境,让学习者可参与过程,特别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的教学步骤。

个性化检索与推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应根据应用将学习资源建序,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在知识系统学习的教学步骤例中。

训练与诊断。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尤其需要对实践中的操作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特别在训练与诊断步骤中。

情境虚拟。在文科教学别需要情感激励,应运用信息技术提供虚拟情境来帮助学生进入角色,如各种利用英语进行会话的场景,语文说明文教学中的内容情境等。

(2)对于过程性整合点

互动支撑。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师生经常要进行交流、研讨和相互评价,特别是在需要分组交流、相互评价的教学步骤中。

作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要把自己的作品在网上,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对其作品进行评价。

异地学习。信息技术已经把课堂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学生可以利用专题资源学习网站随时随地进行专题学习。

信息监测。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及时获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学习过程管理。包括研究性、探究性、接受性等学习过程的支撑模式。

总之,要想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方式,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从智慧教育的目标要求出发重新审视教什么,然后按照学习规律,从理想教学设计出发去找整合点,找信息技术的支撑方法。

参考文献:

[1]钟绍春,李吉南,张琢,钟永江.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

第7篇:科研课题研究的步骤范文

1研究计划的完整性 

研究性学习其实相当于大学里培养研究生的导师制,只是研究课题的大小不同而已。但凡研究都要通过查阅文献、制定研究计划、具体实施和成果总结等几个步骤。这就对中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中学生则几乎没有接触过科学研究,所以在初期确定课题时就迫切需要指导。课题的来源有多种途径,如何确定课题在此不赘述。单论初期确定课题时研究计划的完整性。 

如“青岛楼山”课题,学生事先没有到楼山实地考察过,只知道楼山是重工业污染区,想到山上取些标本,考察楼山受污染的情况。对于在山上能取到什么生物标本,取了标本如何处理、观察,能不能查阅到楼山前些年的环保资料都非常模糊,也没有要取得什么形式的成果的打算,对如何进行整个调查研究心中没底。不搞清这些问题而急于下手去搞研究,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很难预料研究的结果。所以首先要给学生上一堂研究方法课,通过介绍科学研究的步骤,和学生一起讨论计划的可行性,学生自己回去再进一步地讨论,确定了整个计划的关键步骤:比如先到楼山实地考察1次,并且可以到当地环卫局查阅资料、请教专家,整个过程要注意留取资料,如出门一定要带照相机拍照等。通过前期的准备工作,大家做到了对整个研究计划心中有数,对完成研究性课题充满了信心。后来学生在第2学期做“进化论”等课题时,事先就能制定出大致的研究过程以及成果的表现形式等,表现了长足的进步。 

2研究过程的监控 

由于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也不足,如果在研究性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和班主任不注意日常监控,则很容易造成组员忙闲不一的局面,甚至最后使研究课题流于形式。 

比如在“卫生”课题中,由于日常监控不够严谨,5个学生组成的课题小组其实基本上是2个学生在忙,有违于研究性学习“重结果更重过程”的原则,也不利于促进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共同进步。教师按照初期确定课题时组员的分工认真做好每周鉴定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注重过程评价也可以引导学生科学地对待研究性学习。 

3成果的形成和展示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形式包括论文、模型和标本等各种类型,展示成果的形式也有许多种,其中课件是有效而且常用的一种,但是要防止一种倾向,就是由于课件的可视性和良好效果而被当作学习的成果来下功夫,这样就会本末倒置,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 

如到学期末总结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时,由于时间紧迫,不少学生不自觉地把课件当成了最后的主要成果。不少课题都是先做课件进行展示,然后再慢慢写论文。有些小组甚至把课件上的文字直接取下来当作论文,导致论文存在口语化、用第1人称、不严肃等问题。应该要求学生先整理出论文或调查报告等,再制作课件来介绍研究成果,这样既保证了研究成果的质量,也符合科学研究的程序。 

4经验教训的总结 

一个研究性课题结束后,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这一点对于师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是顺利开展下一个研究性课题的基础。学生往往刚结束上一个课题就急于着手下一个课题,这时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行总结。 

比如在“卫生”课题中由于没有注意研究过程中资料的积累,研究过程的照片一张也没有,导致最后在制作课件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而且整个小组分工不清,没能很好地进行合作研究;“青岛楼山”课题中因为样品的破坏,导致研究过程和结果脱节,造成巨大的漏洞,不可弥补。但在“青岛楼山”课题中由于一开始就注意了研究过程的记录,所以整个研究过程:上山、采样和访问专家等有具体记录。通过对经验教训的总结,学生对做好下一个课题更是充满信心。 

第8篇:科研课题研究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深层解读 认真铺垫 分析经典 主动探究

在高考命题别强调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高考复习中怎样实现对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呢?笔者根据现行高中学校的教学实际和多年高三教学经验,总结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铺垫实验的基础知识

实验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实验和进行实验操作以及实验方案设计和分析评价的必要的知识铺垫。没有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把握就谈不上实验。我在复习时发现不少高三同学对什么是实验、何为实验原理、原理怎么确定,实验设计的原则有哪些、一个典型的实验方案的有哪些内容构成、常用实验方法有哪些、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等基础知识是一知半解,甚至根本就不了解。我们在复习时一定将以下基础知识学生及时加以铺垫。

1.实验的概念:在人为操纵和控制条件下,通过观测研究对象的变化,来验证或探索生物学事实或生物学规律的一种手段。

2.实验中的变量:自变量(实验变量)与因变量(反应变量)无关变量(控制变量)与干扰变量(额外变量)

3.实验原理:(1)保证实验正常进行的理论基础。(2)实验结果能够说明实验结论的理论基础

4.实验设计的原则:如:(1)科学性原则(①实验原理的科学性②实验材料选择的科学性③实验方法的科学性④实验结果的科学性)(2)单一变量原则(3)对照性原则(①空白对照②自身对照③条件对照④相互对照)(4)控制与平衡控制原则(①单组实验法②等组实验法③轮组实验法)(5)平行重复原则

5.生物实验方案内容如:(1)实验课题(2)实验目的(3)实验原理(4)实验材料和用具(5)实验方法和步骤(6)实验结果和结论和讨论

6.实验常用方法如:①显微观察法②观察性状法③同位素示踪法④加法创意法⑤减法创意法⑥化学分析法⑦杂交实验法⑧模拟实验法⑨调查分析法。

二、观看考纲要求课本实验录像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各地的教学条件发展不平衡,有相当一部分高一、高二不能把必修课本上的实验让学生如数完成,甚至有的学校从未让学生做过实验。实验内容全靠老师讲解。高三再学生补做实验已不现实。此时让学生观看让观看名校教师实验实录不失是一个最好的办法。在学生观观看实验实录是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方面:1.每个实验分别用了哪些材料和仪器?2.每种仪器是怎样使用的?3.实验用到什么试剂,每种试剂如何使用?3.实验的每一步怎样规范操作?4.实验用到什么实验方法?5.实验现象是什么?6.实验结果是怎样观测的?等。

三、用实验基础知识分析评价课本上的实验

对课本实验指导学生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分析评价第一步:分析每一个实验的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的原理有哪些?它们分别是在哪一步体现的?实验材料是什么,取材的标准是什么?该实验采用了什么实验方法?采用了什么对照方式?实验的步骤为什么这样写?步骤能否做相应的调整?每一步用到了什么仪器?实验的结果是什么?它是怎样观测的?是用什么方式呈现的?该实验方法和结论能应用到其它领域吗?实验方案严密和完善吗?能否换用其它的材料和方法证明此结论等对实验进行细致入微和剖析和研究。第二步:对实验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归类。如:①以实验目划分:观察类、提取鉴定类、验证类、探究类、实习和研究性课题类。②以实验水平划分:离子分子水平的实验、细胞水平的实验、个体水平的实验、群体水平的实验、生态水平的实验。还可以实验方法归类③以用到的实验方法和原理分:采用颜色反应的实验、采用原子示踪法的实验、采用模拟方法的实验,采用调查法的实验等。

四、分析研究设计课本上的经典实验

经典实验是科学家精心思考、巧妙设计、反复实践,经后人多次证明是正确的和最具代表性的实验。它不仅本身蕴含着众多的生物学知识,还蕴含着众多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艰难的科学探究历程。因此,高考试题常把经典实验作为试题的源泉。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动物激素调节的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的果蝇实验、细胞质遗传的判定实验等。

五、设计相关实验,训练学生“独立完成”能力

例如:课本上有植物的向学性实验设计方案,我们不妨要求学生设计向水性实验、植物根向地性的实验等。让学生应用课本实验的方式和方法,训练“独立完成”能力。

六、寻找课本上的生物事实和生物学原理等设计实验加以证明,训练“第二层次”能力

课本上有些生物学事实和生物规律并没有现成的实验方案进行证明,而这些内容往往是高考实验题的命题点。

七、设计未知领域的探究问题,培养“第三层次”的能力

如:社会热点的探索,生物学新领域的研究等。理论联系实际,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八、分析历年高考实验题、把握高考实验题的命题脉搏,总结解题方法、训练答题技巧和答题的规范化

第9篇:科研课题研究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2-0027-04

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医学细胞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医学的基础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高的学科,实验课的教学在该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前,在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水平不高,独立思考能力欠缺,普遍都缺乏创新意识及科研精神。

如今,国家提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当代大学生应该是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意识、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较高的实践动手水平的优秀人才。而这也对我们现在的高校教学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针对目前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医学院校的教师应该本着为国家培养创新型医学专业人才的教育理念,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动手能力作为重要切入点,对如何创新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进行探究。

一、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更新滞后

目前,在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工作中产生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教材内容的滞后是一个大问题。学生们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教材与讲义,然而目前教材内容的老旧已经成为了阻碍教学发展的重要羁绊。

在目前传统的高校医学教学工作中,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并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而是从属于细胞生物学理论课的附属内容。所以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重理论、轻实验”的心理,而不好好上实验课。

另外,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内容都较陈旧且单一,缺乏前沿技术与先进知识。大部分实验都只是验证性的实验,实验理念落后、实验步骤固定、实验结果单一。因此,学生们也就只是“比葫芦画瓢”,完全按照步骤完成。这样的实验课内容缺乏探究性与新颖性,学生们的实验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也较差,很难保证教学效果。

(二)教学模式单一贫乏

在传统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中,实验之前的所有准备工作都是由实验老师完成的,包括调试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制配实验所需的试剂药品等。学生们并不参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对仪器设备的使用不熟悉,对药品试剂的制配不了解。

另外,实验课授课教师也会在实验前的讲解环节针对实验中的实验步骤、技术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的讲授,并且会亲自为学生们进行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演示。学生们在接下来的亲自实验过程中,只能是机械的模仿刚才授课教师的操作动作,照猫画虎,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缺乏创新。

传统实验课教学模式的简单化、程序化,带来的结果就是实验步骤的僵固化、实验结果的统一化。这导致学生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很好的机会去参与到整个实验过程,也就不能更好的启迪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帮助提升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技术方法老套

除上述问题,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技术方法沿袭传统的现象也非常严重。陈旧的教学方法就是简单的讲解式教学,即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们在台下听,缺乏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这样老旧的教学方式较大程度上削弱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扼杀了对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目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这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具有全天候、开放性的特点[3]。利用这一特点,现代化的“网络教学”能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种种局限,可以使学生前所未有的开拓视野。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已经在一些学科领域中稳步的向前发展,也包括医学教育。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实验课方面,国外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尝试这一先进的教学方法。不过在我国,目前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实验课教学方面,先进的网络教学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二、创新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

(一)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1.讨论启发式教学

讨论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授课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做到“精、简、新、活”[4],即将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精讲,非重要知识点则简要略过,同时需要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当今社会的热点事件相结合,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这样便可以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让学生们彼此启发,相互讨论,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充分的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的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上,任课教师可以将学生们分组,并在实验开始后组织学生实验小组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进行讨论,包括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试剂的配置及实验操作的实施等。另外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适当改变实验的一些条件,例如仪器、试剂、方法及步骤等。然后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所有的实验结果讨论并进行讲解。

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过程,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现出自觉性及主导性,并能极大程度的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任课教师也能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充分的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探索精神,而这也是他们日后在工作中所不可或缺的。

2.开放发散式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将实验步骤、实验方法及最终的实验结果都告知学生。学生们在实验前缺乏预习,在实验课上也只是按照老师给定的实验步骤及方法,按部就班的去验证正确的实验结果,缺乏主动性学习。

开放发散式教学能较显著的改善上述不足。开放式实验课教学包括实验内容、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的开放。在开放式实验课上,学生们并不再是简单的重复验证实验,而是被允许参与实验的全部过程,并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对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及实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通过开放式的实验课教学,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学生们通过充分参与实验,主动思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均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3.科研思维式教学

科研思维式教学,是指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为目的,授课教师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思考,并以一种积极探究、创新探索式的态度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研究。

授课教师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吸纳一些学有余力且对科研比较有兴趣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并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设计一些难度适中、可行性强且与医学细胞生物学这门课程有紧密联系的实验来让这些学生完成。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当前的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自己设计并实施一些有研究价值的实验。

通过这样的科研式实验课教学,学生们可以尽早接触到求实严谨的科研训练,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创新意识,激发创新能力。

(二)创新实验教学内容

1.科学调整基础实验

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中的基础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们通过基础实验,可以了解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熟练掌握基础实验技术是以后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保障。任课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打牢基本功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明白掌握基础实验技术是以后进行科研工作的根本。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基础实验的课程编排中,可以适当的删减一些学习过的或是过于简单的实验内容,例如在中学阶段就学习过的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洋葱根尖表皮细胞的制作实验。当然,在删减实验的同时,应当保留在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中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内容,如:显微镜的使用、细胞培养、细胞冻存、细胞复苏及细胞融合等。

在对实验内容进行删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适当的增加一些实验,如显微显影技术。这项技术在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经常使用到。医学生在掌握基本细胞培养技术的同时,也应该学习掌握细胞活力测定、细胞计数等技术方法[5]。

2.合理增加综合实验

任课教师在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排课中,除了安排必要的基础实验,同时可以合理增加一些综合性实验。综合实验的设置是对实验课程教学要求的提升,也是对基础实验教学效果的检验。

学生们通过综合实驗,不仅可以巩固基础的理论知识及基本的实验技能,而且可以拓展学术眼界、培养科研精神及提高综合能力等[6]。

需要注意的是,综合性大实验的周期较长且较为复杂。因此任课教师应该合理审慎的安排综合实验的时间。

目前,我们系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实验课教学上,已经部分的开展了细胞传代培养及增殖动力学检测的综合实验,共包括四部分:细胞的传代培养、生长曲线的测定、有丝分裂指数的测定以及克隆(集落)形成实验。通过该综合实验,学生能够将孤立的实验技术有机的串联整合,进而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及综合科研素养。

3.适当开展创新实验

创新性实验,是指通过先进的实验技术手段对某领域进行探索性开创性的研究,是建立在基础性实验及综合性实验之上的对任课教师与学生都有着更高要求的实验课教学。

在创新性实验课教学中,任课教师确定研究方向及具体课题。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确定并撰写研究方案。然后教师对实施方案进行检查论证并对学生后续的实验操作进行全程指导,最后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予以评价。

通过创新实验的实施,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先进的实验技术方法,提升科研素质及创新意识,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包括查阅及翻译文献资料、撰写及论证研究方案、发现并解决科学问题等[7]。

目前,我们系已经开始在本科生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中尝试开设有关流式细胞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的创新性实验,包括实体瘤组织细胞周期检测、细胞凋亡检测这两部分内容。通过该创新实验,学生能够掌握先进技术、提升学术素养、提高创新意识并增强科研能力。

(三)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1.学生角色的合理提升

学生可以参与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任课教师可以在课前通知所带班级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尤其是实验中的重点及难点部分,并让学生做好相关课件。然后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安排几名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课件,并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与讨论,彻底明晰该次实验中的重要环节;其二,学生可以在实验课之前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该次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实验仪器的检查与调校、实验试剂的配制与分装、实验器械的清点与分发等;其三,学生可以在实验结束之后,参与本次试验的课后清洁工作,主要包括实验动物尸体的正确处置、实验器械器材的清洁归位、实验操作台面的整理擦拭以及实验教室地面的清扫消毒等。

通过这些举措,学生在实验课教学中的地位将有明显的提升,学生们参与实验课的积极性也会极大地增强。这样便可以有效的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教室的充分利用

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即是对实验室的充分利用。实验室在正常教学工作之余,也可以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开展实验,以保证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均能得到充分的利用[8]。

实验室的开放可应用于以下两种情况:其一是可以对部分实验课的实验结果进行后续观测,例如哺乳动物细胞原代培养实验。学生们可将自己培养的细胞放入细胞培养箱中,然后在三天后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实验室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这样便可以很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实验是否成功,从而对细胞原代培养这项实验技术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二就是可以针对部分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一些学有余力且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希望在实验课上课时间之余,有机会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些创新实验。那么开放的实验室便为这些学生提供了非常理想的科研场所。

通过以上方式,能使实验室及实验仪器得到最大程度的使用,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3.任课教师的科学评价

在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上,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价体现着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科学的评价体系应由这几个方面组成:(1)出勤情况。任课教师应该严格控制实验课的上下课时间,严肃实验课堂纪律。这两项既是在督促学生上课,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2)课堂表现。任课教师应该将学生在实验课上的表现严格记录并作为最终实验课成绩的一部分,包括课前预习该次实验的表现、课上回答老师提问的表现、课后参与教室清洁的表现等;(3)实验操作。具体的实验操作是实验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全部表现,包括对安全守则的遵守、对实验仪器的操作、对实验试剂的配制、对实验步骤的熟悉、对突发情况的处置以及与合作伙伴的配合等,均应成为实验课考察的重要部分;(4)实验报告。一次实验所涉及到的全部问题,包括实验意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中需要用到的仪器设备及试剂耗材、实验出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实验结果与讨论等均会在实验报告中体现。实验报告完成的优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学生对本次实验的完成质量;(5)期末考试。在本院系的医学细胞生物学期末试卷中包含10%的实验部分,可以在实验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考察。

通过以上这五方面的综合考察,可以科学的评价一名学生对医学细胞生物学这门课程的实验部分的掌握情况。

三、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工作也在改革与发展。为响应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战略,我们高校教师应该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思考并做出有利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