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经验分享范文

科研经验分享精选(九篇)

科研经验分享

第1篇:科研经验分享范文

关键词:实验设备;共享平台;有偿使用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318-02

引言

高校科学实验仪器设备平台资源共享系统是高校发挥创新人才培养、技术研究与创新以及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的基础条件。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保障,是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硬件支撑的前提条件。近年来,在国家、自治区和学校的大力资助下,我校购置了一定数量的科技含量高的仪器设备,但由于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弊端,使用效率不高。因此,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加强仪器设备平台资源共享系统建设,充分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升学科平台,科研创新,以及教育教学质量整体综合竞争力,为创建和谐校园,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就成为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

一、现状及原因

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我校仪器设备平台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工作相对滞后,有以下原因:

1.共享认识不足

当前各学院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经费来源及办学实际情况,加大了对有关实验仪器设备资源整合的力度。从我校各学院的情况看,基本上都是拘泥于实验仪器设备本身,仅仅是将相关或邻近学科专业以及原先的一些仪器设备加以简单归并,而没有从系统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致使管理使用部门与人员对其外延上理解及协调上出现偏差。同时出于保护部门或单位的实际利益,有关仪器设备资源的信息不对称化倾向比较严重,对其综合信息无法及时进行科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系统的有效控制,使其无法及时为相关决策提供有效支持。由于科研实验室基本按照自己项目研发的需求来购置设备,力求达到自己科研设备的小而全、小而精,而没有意识去寻找可共享的设备资源。

2.共享信息不畅,设备数据不全

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实验设备信息共享平台,缺乏畅通的共享信息渠道,许多教学和研究部门的教师不知道学校实验设备资源的分布状况,形成了想用设备者不知何处可用、拥有设备者希望提高利用率不知何处有需求的现象。目前由于政策和手段的限制,缺乏有关高校基本信息数据资料,同时因利益关系,其原有的部分信息资料既无法得到及时的更新,更无从谈起信息资料的交换,闭门造车、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限制了现有平台系统功能作用的发挥。

3.重建设,轻论证,缺评价

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系统是高校实现培养创新人才,落实创新体制和机制,涌现自主创新和原创性知识成果的重要基础。目前我校仪器设备大多数是利用国家(省部共建项目、日元贷款项目)、地方(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或学校自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有关资金投入。由于我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因缺乏一个完善的实验设备信息共享平台,因此相关实验室建设负责人对校内现有设备资源布局及利用率等信息不清楚,同时各学院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仅仅根据各自的需要提出实验设备购买申请,而作为实验室与设备管理的职能部门很难根据不全面的信息作出购买是否合理的判断,这就出现实验室重复建设、设备重复添置的现象,直接后果就是造成本就紧张的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浪费。如我校用于科研的价值200万元左右的共聚焦显微镜,在学校组织的论证过程中得以通过,但自从购置安装后,基本没有发挥作用,始终处于闲置状态。又如我校在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先购进一套罗氏公司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后,其他两个学院又先后购置了两套同样的价值近40万元的设备,目前这些设备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4.缺乏共享制度,实验设备使用率不高

随着我校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的逐步增加,购置的设备数量越来越多,尤其是随着科研水平的提高,购置的大型仪器和精密设备的数量也在大幅度的增加。而实验设备的管理、维护、运行,一般需要专职技术人员负责,由于受我校人员编制和资金的影响,直接使用和管理设备的学院不愿意投入较多的人力和财力,尤其是当有其他部门需使用有关的设备时,出于担心仪器使用过多造成损坏及相应的工作量无法落实的原因,常找一些借口予以拒绝,因而出现了学校的仪器需多,却各自为政,使用率低的现象。有些学院的实验室由于有大型试验设备,致使该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总值大幅增高,远远高于同类实验室的平均设备值,但由于开机时数低,产生的效益低,致使实验室在评估中不能达到合格水平。

二、 解决方案及建议

1.依托校园网建立设备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一个设备资源信息的共享平台,校内必须有一个专门的职责部门来负责校内设备资源信息的统计管理,以保证校内所有可以共享的科研实验设备资源的名称、数量、功能介绍等相关信息都在平台对外公布。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网平台,首先由各学院将设备信息挂在各学院的网页上,然后由资产管理处或发展规划处在其网页上建立仪器设备管理的共享信息汇总。通过该信息共享平台,校内的课题组能够清楚及时地获取设备资源信息,包括清单、管理人、联系方式信息。另外,设备管理部门对校内的设备资源情况有了系统详细情况掌握后,还需积极、主动地为不同的科研实验室提供该科研实验室进行的项目研究相关设备资源信息。

设备资源共享平台除对校内全面开放外,还应和其他高校、研究所、公司的研究机构建立一定的合作机制,为其他高校和社会承担实验教学及科研任务,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本校设备的利用率,同时又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2.完善的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机制,提高共享意识

为了保证实验设备共享的顺利实现,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机制和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在制定管理措施时,要做到全局考虑和优化配置,明确责任、义务和利益。学校应根据实际的需要,统筹规划实验室建设和配置实验设备资源,设备的购置方面应实行责任专家评审制度,在实验仪器设备的购置、使用、更新等方面建立专家评审制度,对设备购置的必要性、设备调配的科学性、合理性等进行论证。如可在现有的基础上,参考内地一些大学内设立的实验教学中心,整合相关的资源,集中管理。比如显微镜室,可以将农学、园艺与林学学院、动物医学学院、草业与环境资源学院单独管理的显微镜集中到生物实验楼,可以消除现在学校存在的各自为政的状况,进而解决管理人员和设备重复配置浪费的问题。

资源共享的真正实施,需要完善成熟的共享机制作保障。这个机制应包括仪器设备的购置办法,领导机构的组成、具体管理人员的配备、共享资源承担实验教学及科研任务的工作量统计、管理人员的待遇政策以及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维修办法等。在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具体配备上应严格考察其资质和责任性,专业对口、学历高且热爱本职工作又有高度责任心的技术人员方可承担。对于共享设备实验室,建议实行专人专管,由于涉及的专业方向较多,管理人员的责任范围较大,对各类仪器设备及实验过程的管理也较复杂,可适当提高这类实验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待遇;大型仪器设备实行专人责任制,专人保管、专人使用操作,在工作量的计算上可根据保管人所保管的仪器设备的价值及其对其开发利用程度、完好率、利用率的高低实行有偿奖励,这样才能提高保管人的责任心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真正发挥人力、物力等资源的价值和作用。

学校还应该通过大力宣传,使各实验室了解和认识实验设备共享的重要性,提高管理人员的共享意识。同时还要注重管理人员的培训问题。由于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仪器设备的技术性能,社会的基本需求都在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对从事平台工作的人员进行理论、技术、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

3.科学制定收费标准,实行有偿使用

由于实验设备(特别是大型仪器)的运行或维修经费严重的不足或没有维修经费,导致设备的“停摆”现象并不少见。因此,高校实验设备实行开放共享、有偿使用是必然趋势。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还可以做到以机养机,维持设备的正常运行,更重要的是,开放共享可以促进学术交流。

有偿使用的难点在于收费标准的制定,教学实验室对开放的费用、收费标准可参照校内实验教学成本制定,操作相对容易,核算出成本后,通过学院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学院教学投入的方式划拨;最大的难点在于用于科学研究的分析测试设备开放的收费标准制定,必须考虑设备折旧费、设备维护费、材料消耗费、水电消耗费、技术服务费和管理费等几方面的内容。目前,我校一些对外服务的实验室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工作,制定一些收费标准,但还很不全面。建议对所收费用,可大部分留存设备所在部门作为支付仪器设备运行维护费、技术服务费、管理工作量酬金,余下部分上缴学校,同时建议学校能够利用这些资金和一些配套资金,形成共享平台建设基金,作为校内科研教师使用共享设备资源的补贴,减轻他们的压力,鼓励更好地使用共享设备,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曾宏.高校教学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7):1-4.

[2]杨安,欧阳奇.仪器设备平台资源共享系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8):147-150.

[3]张玉琴.实现资源共享的措施及建议[J].科技信息,2009,(5):118-119.

[4]杜守旭,刘继亮,张大富,陈志伟.高校仪器设备效益考核导向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3):145-147.

第2篇:科研经验分享范文

论文摘要:针对科研团队发展的趋势,提出一种将知识管理的思想引入到管理科研团队知识的方法。首先从知识地图,隐性知识的交流两个方面阐了设计思想,然后分析营造知识共享氛围的激励措施,给出知识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并介绍通过个人信息模块、经验共享模块、讨论社区模块交流科研团队中隐性知识的策略。最后利用本实验室科研团队作为示例验证知识管理系统,测试表明系统能较好地满足应用需求。

前言

知识管理是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而产生的,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思想。知识管理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它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是高度个性化而且难于格式化的知识,主观的理解、直觉和预感都属于这一类;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则是能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出来,容易以硬数据的形式交流和共享,比如编辑整理的程序或者普遍原则等。知识管理更加强调和关注隐性知识的作用,认为隐性知识更能创造价值。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为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有人认为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知识管理将人、技术和过程作为三个互相联系的要素,追求三者之间的平衡和相互作用。它的基本精神即是将知识分享(Knowledge Sharing),通过知识的分享,促使整个团队及团队中的成员都得以进步。由此可以看出,知识管理是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的特征之一。

科研团队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科学研究目标由相互协作的科研人员组成的正式群体。科研团队又分为实体团队和虚拟团队。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科学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科学家与科学家之间,科研单位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分工协作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频繁。以科研项目为单位,将不同地区、不同国籍的科学家组织到一起共同攻关的虚拟团队已经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重要形式。这种突破科学家的组织隶属关系,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具有灵活多样协作方式的科研组织,体现出了科研活动在充分组织化之后向自由和多样化方向的回归。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课题越来越复杂,规模越来越庞大,跨学科、跨专业、跨地区甚至跨国度的合作研究需求不断扩大,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这种需求提供了支撑条件。虚拟科研团队的组织相对不稳定,成员随项目的进展随时会发生变动;项目成员对于项目的参与程度各不相同;成员之间的关系也相对松散,上述特点须在团队知识管理中予以注意。科研团队中的显性知识包括团队成员的基本信息和项目信息,隐性知识包括成员的经验、专长以及在项目交流过程中表现的一些相对零碎的知识。

本文的思路是:对于显性知识,团队成员通过系统能快速地找到所需的资料;对于隐性知识,团队成员通过系统能快速地找到可能具有该领域知识的人的路径;同时为团队成员营造经常总结经验和技能、乐于贡献和分享知识的氛围,搭建一个讨论和交流的平台。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节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的系统结构;第三节给出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设计;第四节将本实验室科研团队作为示例验证知识管理系统,最后给出了结论。

2 知识管理系统设计

2. 1设计思想

根据知识的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策略管理知识源。对于显性知识,通过知识地图指引用户快捷地找到需要的资料;对于隐性知识,为用户提供了找到拥有所需知识的路径,并创造一种机制和提供氛围,使得团队成员勤于总结,乐于贡献、分享和交流。

2.1.1知识地图。知识地图是人操作知识管理系统的向导,它可以节省用户搜索知识的时间。在科研团队中建立一份良好的知识地图需要熟悉团队中的知识源,并按照类别和形态加以分类。科研团队中的知识源包括文档、参考文献、项目和人员,设计知识地图的依据主要是以项目为中心,建立各类资源之间的联系。项目属性包括项目介绍、项目成果、项目文档、重要参考文献,项目交流等。显性知识根据它的内容归属到项目不同的属性中,在同一属性中还可依据内容的性质做进一步的划分;而隐性知识则根据它的来源设置其在知识地图中的位置,具体的表现形式由显化的方式确定。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采用主导航栏配合副导航栏的形式就可追溯到知识库中的每个知识点。

2. 1. 2隐性知识的交流。在知识管理中,对于隐性知识的挑战在于如何系统地阐述,使之成为可以交流的类型。有些隐性知识并不属于深度的隐性知识,而只是一种逻辑上的、方法上的思维过程,它们被标识为隐性知识,主要是因为这类知识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才能进行编码。当团队中的文化能够促进和支持这种知识的共享时,就可以通过挖掘和翻译的方式将它们外化为显性知识。对于一些始终处于隐性状态的技术诀窍和经验,这类隐性知识需要采用“人—人”方式的传递实现共享。

本文提出两种交流个人技能的方式。第一,提供项目组成员的知识架构(包括项目经历)和联系方式,使成员在有明确需要时知道该找谁和找到该位专家的路径。第二,为成员提供管理个人知识的平台,提倡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总结、整理研究工作的心得、经验、技能等并归档,使个人在贡献知识的同时也能方便的获取到别人提供的知识。

对于项目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交流的途径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创造一个记录、保存、显示交流过程的环境,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

2. 2知识共享氛围的营造

有效的知识管理必须营造乐于贡献和分享知识的文化氛围,为了营造这样的文化氛围,采取激励机制是实施知识管理中必要的措施。激励的依据可以体现在一些数字指标上,所以在系统中的经验共享模块和讨论社区模块中增加了统计功能。系统应该具有界面美观、操作便利、功能实用等特性,当团队成员通过系统体验到了知识管理的优势后,无形中也可以激励他们使用知识管理系统。除此之外,激励机制还将体现在应用知识管理系统过程中的一些管理体制上。

2. 3知识管理系统方案设计

2. 3. 1系统模型。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了科研团队知识管理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本模型的要素有人员、科研团队知识资产、团队交流场所。知识地图的内容由科研团队中的知识库确定,知识库中的显性知识为经过编码的文档和数据。通过知识地图,人员可以检索、重用显性知识,该管理系统能够提供成员交流个人知识的平台,更新团队知识库;提供成员项目交流的环境,让成员在“你问我答”中实现知识的共享。

2. 3. 2系统功能结构设计。结合2. 1. 1节中对知识地图的分析,设计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如图2所示,它由人员信息管理模块、项目信息管理模块、安全信息管理模块构成。

人员信息管理模块管理的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技术或学术经历以及工作计划,还包括了个人的经验总结(案例)等,可以给出其曾经解决过的问题、在哪些方面是专家和现在正在进行哪些研究等信息。用户可以据此推测其与自己所面临问题的关联。

项目信息管理模块用于管理项目资料和在项目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主要功能包括检索项目信息、展示研究成果、下载重要文档、参与项目讨论等,以实现对项目资源的存储与维护、访问和查询,让用户充分共享阶段性成果。

安全信息管理模块主要管理用户的权限。该平台将嵌人到本实验室网站中使用,系统共有三种类型的用户:网络用户、团队成员、系统管理员。网络用户不需要登录便可浏览网页,可以使用一些互动功能,如留言、检索;团队成员通过登录界面进人系统,每个成员都有个人页面,他们在自己的页面里有添加、修改、删除个人知识的权限,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参与项目讨论、下载重要项目资料等权限;系统管理员是指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者,具有设计、实现知识管理系统、整合团队显性知识并录人数据库、管理一般用户的权限这些任务。

3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在2. 3. 2节的系统功能结构图中,主要采用人员信息管理模块中的个人信息、经验共享和项目信息管理模块中的讨论社区交流科研团队中的隐形知识,现分别介绍这三个子功能模块的设计思路。

3. 1个人信息

隐性知识的管理强调的是个人之间的对话,知识的共享是通过“人到人”的方式进行的,通过与拥有相应知识的人进行直接接触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传播。专家黄页是获取个人隐性知识的一种知识管理的技术,它将专家的详细资料和掌握的知识列示在黄页上,方便有需要的员工在适当的时间找到适当的人并获得适当的知识。

个人信息模块在团队中提供团队成员的基本信息、项目经历和工作计划.图3显示的是成员的个人页面.在“认识我”栏目下的知识体系说明中,可以了解到该成员的项目经历和个人技能,点击页眉的“修改个人信息”可更改该栏目的内容。工作计划是指团队成员每周的工作安排及对上周工作的总结。通过这些信息,团队新成员可以迅速了解团队成员的知识水平及日常工作情况,获取找到相关专家的路径线索,便于与相关专家进行直接交流,从而获得对项目研究有益的隐性知识。

3. 2经验共享

该模块以记录的方式外化个人隐性知识,团队成员在自我总结的基础上将个人知识中能够用语言表达的部分提取出来,图4显示了在个人页面添加经验的界面,用分类、标题、经验内容这三个字段表示一条经验的提取结果,其他成员可以浏览彼此的个人页面,按照类别、标题等关键词查找感兴趣的经验,可以针对每一条经验与经验提取者进行互动交流,由此加快知识碎片的利用率和深化知识半成品,也有利于个人技能在团队中的传播,经验互动界面如图5所示。

利用该模块可以在科研团队中推广及时整理知识的好习惯,团队成员大部分是以自我为主导的非正式学习,及时整理动态知识是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和知识持续发展的需要。该模块通过成员的主动性贡献个人知识,以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 3讨论社区

以隐性知识的所属对象划分,可分为个体的隐性知识和集体的隐性知识。集体的隐性知识依附于组织,是某一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人格化特征,如某一组织或团队的价值体系(观)、团队默契、组织文化和氛围等川。在科研团队中建立讨论社区就是为了增进这两种类型隐性知识的互动,在讨论的过程中,由个人智商形成组织智商,群策群力,共同解决问题;成员之间通过讨论,实现知识共享和流动,就能快速提高团队的知识总量和集体智慧。

讨论社区模块为同一科研团队成员间提供了项目讨论的虚拟社区,具有相关权限的人员才可进人。图6是以团队成员身份登陆系统后进人讨论社区的主页面,成员在里面以发帖的形式开展一次讨论,讨论内容可以是与项目相关的热点和难点、项目组任务分配、重要通告等,并可上传文件,成员通过主题进人目标问题的讨论区参与讨论,可下载文件,不但可以屏蔽时空的限制,又活跃了团队的科研气氛。但是不能完全依靠以IT技术为基础建立的网络虚拟社区进行项目交流,也需要进行面对面形式的交流,如专题报告、交流会等,只不过前者可以自动将讨论内容记录到数据库中,而后者需要整理材料,然后录人数据库才能达到共享。

4 应用示例

根据本文的思想,选取本实验室科研团队作为知识管理的实例进行实验验证。本团队成立于2002年,主要从事认知模式识别和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两个方向的研究。团队平均每年招收博士生2-3名,硕士生5--6名,同时每年都有6-7名毕业生离开团队,人员流动较大。团队目前主要研究基于认知机理的无字库智能造字系统和数控系统加工中心的伺服驱动器的研究这两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若干个子课题,且具有延续性,成员参与项目的内容和程度各不相同。

限于篇幅,以基于认知机理的无字库智能造字系统项目为例做简要介绍。该项目开展研究工作已达6年,期间参与研究人员达12人,包括汉字基元研究、汉字结构研究、汉字结构识别研究、汉字映射知识获取研究、汉字知识表示研究、汉字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等几个子课题。研究中产生的科研成果有:针对汉字字符集GB2312一80, GB18030一2000 ,GB18030一2005形成了较稳定的汉字原型和汉字结构,搭建了汉字编码平台、修正仿射变换系数平台、造字平台等实验平台;完成了汉字集中所有汉字的编码并获取了基元的映射知识;获得了三项专利,另外发表了学术论文三十余篇,有重要参考文献二百余篇,重要项目文档十余份。这些资料大都分散于团队中不同的地方,不便于查找和利用。团队以前采用传统工作交接的方式进行项目管理,交接工作的内容常仅限于一些显性的文档性资料,在研究中积累的个人经验却随着人员的流动而没有成为团队的资源,新成员无法借鉴传承。

依照2.3.2节中的系统功能图实现系统。实验在Win-dowsXP环境下进行,基于Web技术和B/S架构编程实现,服务器端编程语言采用PHP,客户端技术采用HTML, CSS及JavaScript,数据库采用Mysql。系统最后嵌人到实验室网站中使用,图7为成员登录系统后进人基于认知机理的无字库智能造字项目管理主页面。通过实际测试,团队成员认为系统界面友好,操作方便,有明晰的知识地图帮助他们利用科研项目中的显性知识,上文设计的3个功能模块也能较好的管理团队中的隐性知识,总体评价达到了设计目的。

第3篇:科研经验分享范文

一、目标与实施原则

(一)目标

到2010年,建立与平台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和制度规范,初步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框架;搭建由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科技环境平台等六大平台为主体框架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全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科技进步的成果。

主要目标:建成资源丰富、面向社会开放的重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信息平台,率先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建设和完善区域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推动全国仪器设备资源高效利用;新建一批大型科技基础设施,整合、优化各类重点实验室,初步形成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建成以20余个资源、环境等领域的观测、考察数据中心和科学数据网为主构成的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外文科技期刊网上资源种类占国际主要科技期刊资源的50%以上,实时服务系统延伸到县市;在自然科技资源领域,农作物、林木、微生物等种质资源保存率和利用率实现大幅度提高;建成全国统一规范的科技成果与技术交易信息平台,在能源、材料、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建立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国家支柱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实施原则

⒈有限目标,科学部署。贯彻落实《20*-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精神,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确定平台建设的有限目标,强化科学部署和严格论证,按轻重缓急分阶段实施,成熟一个启动一个。

⒉分层建设,分级管理。根据国家、行业部门(单位)(以下统称部门)、地方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特点,分层次开展平台建设,国家层面的平台建设在部门和地方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行;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责任和权利,分级加强管理;促进军民优势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有机结合和高效共享。

⒊整合为主线,共享为核心。贯彻“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平台建设方针,按照不同类型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整合方式和共享模式,实现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高效利用,积极推进与国际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互补、共享。

⒋调控增量,激活存量。有效调控新增经费,调整支出结构,统筹协调涉及平台建设的经费,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有效调控新增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激活存量资源,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潜能。

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点

(一)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⒈全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

对全国单台(套)价值50万元以上,总价值超过150亿元的科学仪器设备资源进行信息整合,形成全国性的共享网络;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八个中心城市现有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继续依靠各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推动区域性的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实行政府引导和市场竞争相结合,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提高科学仪器的综合使用效益。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和各级分析测试中心集聚了我国各类先进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是全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这些中心的能力建设,提高仪器设备装备水平,开展分析测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整合和推广工作,为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发展、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支撑;在综合集成现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资源环境等领域新建若干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

⒉研究实验基地

进一步强化“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在国家、部门、地方现有实验室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在生命、海洋、医学、农业、林业、地学等重要基础学科和部分前沿学科领域,组建一批重点实验室,为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根据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建设若干为多学科研究服务并具有强大支撑能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支撑新兴学科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与突破。

⒊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体系

按照不同类型野外台站的特点,结合不同学科领域和区域科学发展的需求,以现有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为基础,遴选出百余个具有代表性的野外科学观测台站,在“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阶段稳步实施”的原则下,进行整合与布局,改造并完善野外台站动态观测与研究所需要的野外仪器设备、站内试验室、标本和数据存储等实验研究基础设施,分别形成生态系统观测研究台站网络、材料环境腐蚀野外观测研究台站网络、地球物理野外观测研究台站网、特殊环境和特殊功能观测研究台站网,使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

⒋计量基标准体系及检测技术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高准确度和高稳定性的计量基标准体系,重点完善长度、力学、光学、热工、无线电、时间频率、电学、电离辐射、声学、化学等计量领域的计量基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加强重要标准物质研究,建立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计量基标准。解决量值传递及量值溯源的关键技术,建立完善计量基准标准共享服务平台。

建立和完善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与国际接轨的检测资源共享体系。重点解决涉及国家与社会公共安全、人身健康、食品安全、公平贸易、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在线、快速测试技术及检测技术标准;着力解决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信息工程、生物技术、现代农业、大型工程等领域重要参量的有效测量;建立完善国家检测/校准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二)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⒈植物种质资源

重点开展农作物、林木、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热带作物、牧草植物、药用植物、野生植物等种质资源整合共享体系建设。加强植物种质资源共享条件建设,形成新型共享机制,提高保存设施的水平,实现约45万份植物种质资源实物共享。

⒉微生物菌种资源

整合具有一定科学意义、有实际或潜在研究应用价值的细菌、真菌、病毒及相关的信息资源,重点开展农、林、医、药、食品、兽医、海洋基础研究及教学实验用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共享体系建设;建立国家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和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微生物菌种资源约10万株。

⒊人类遗传资源

结合我国人种特点和民族众多的国情,以我国各民族生命健康和人种安全关系密切的少数民族遗传资源、特殊健康体质人群遗传资源、亚健康人群遗传资源为重点,整合共享人类遗传资源约15万份。

⒋动物种质资源

根据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充分调研我国动物种质资源的发展现状,筛选、整合现有的畜禽、水产、特种经济动物、寄生虫、经济昆虫等种质资源,开展珍稀、濒危动物的种质资源库建设。选择具有种群数量优势的单位,进行种质资源共享体系建设。

⒌标本类资源共享体系

重点开展动物标本、植物标本和菌物标本等生物标本资源的整合共享体系建设,实现约1000万号生物标本的整合共享;开展岩矿标本、化石标本和国家紧缺与战略性矿产资源的矿床模型整合共享体系建设。

⒍实验动物遗传资源及实验细胞库

整合目前国内已有实验动物遗传资源,开展常用实验动物品种资源的种子中心建设,建立以7~10个国家实验动物种质资源中心及20~30个功能独特的实验动物种源单位共同形成的实验动物遗传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开发、自主创新、国际合作等不同方式,不断扩大资源种类。建成细胞株(系)近千种、容量超过5,000份、符合国际标准的国家实验细胞库。

⒎自然科技资源虚拟博物馆

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质量规范,对植物、动物、人类遗传种质、微生物菌种、生物标本、岩矿标本和矿床模型、实验材料等资源开展数字化建设工作,实现约1,100多万份(号)自然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形成自然科技资源虚拟博物馆,推动我国的自然科技资源信息的全面共享。

(三)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⒈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针对国家长期布局的公益性、基础性科学数据采集系统持续积累的科学数据,重点对观测性、考查与监测性数据汇交整理,按照行业特点整合集成规模化的主体数据库,建设和完善包括气象、测绘、地震、水文水资源、农业、林业、海洋、国土资源、地质与矿产、对地观测等领域在内的10余个国家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实现数据采集、加工、保存的标准化、规范化,使科技人员可以方便地获取科学数据,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⒉科学数据共享网

在数据资源管理相对分散的科学技术领域,集成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和科技人员拥有的数据资源,按照学科领域构建主体数据库,在地球系统、医药卫生、基础科学、能源与交通等领域建设约11个科学数据共享网。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建立科学数据共享信息系统;开展科学数据元数据资源目录库建设及其检索等系统的开发;形成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信息系统。

(四)科技文献共享平台

⒈科技图书文献信息保障系统

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为主体,按照“统一采购,规范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的原则,扩大科技期刊、图书、科技报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声像文献等文献资源的收集和服务;到2010年外文科技期刊总量达到约30,000种以上;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网络服务系统为基础,加强与高校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国家图书馆等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互联与对接,实现外文科技期刊网上资源种类占国际主要刊物的50%以上;向用户提供网络化、集成化和可定制的文献信息服务;实施精品战略,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水平和质量,增强国际影响力。

⒉专利文献共享服务系统

以国家知识产权专利文献资源为主,收集我国相关部门和世界各国的专利文献信息,使专利文献收藏数量占全世界出版专利文献总量的比例由目前的80%左右提高到90%以上;建立联合目录和全文数据库,构建从目录到全文的检索和传递公共服务系统。

⒊标准文献共享服务系统

以国家标准文献资源为基础,整合行业、部门与地方标准文献,提高我国标准文献收藏比率;建设标准文献全文数据库;开发标准检索、阅览和服务系统,形成完善的标准文献的检索与传递公共服务系统;推动我国和世界各国以及主要国际组织的标准文献信息网的链接,拓展标准文献的资源和服务范围。

(五)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

⒈科技成果信息服务体系

以全国科技成果信息服务网络为基础,集成科技成果信息、技术交易服务、工程化中试、创业孵化相关的信息资源,完善成果信息资源库、技术交易数据库及创业孵化服务数据库,构建基本覆盖全国主要行业和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共享服务网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深入到基层中小企业和农村。

⒉公益与行业共性技术转化平台

建立行业技术评价推广服务体系,制定重大共性技术、公益性技术推广绩效评价体系;整合重点共性技术开发、中间试验、产品测试等领域的基础条件资源,在国家安全、社会公益领域和能源、材料、制造业等重点行业,每年选择建立10个左右公益与共性技术转化中心,提高公益性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集成、配套能力和工程化技术服务水平。构建国家、部门和地方在公益性技术、共性技术转化方面的协同工作网络平台。

⒊技术标准支撑体系

开展农业、能源、环境、公共健康与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公益性技术标准研究和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生物等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开展与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工作相关技术标准的支撑性研究,提高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构建全国技术标准研究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整合建立与技术标准相配套的研究和验证的工作体系,提高技术标准研究能力。

(六)网络科技环境平台

⒈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应用服务支撑系统

围绕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信息共享的目标,制定统一的平台信息系统标准规范,集成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信息资源,形成统一的平台应用服务系统,实现与全国科技信息服务网的互联与对接,向科技工作者和科研管理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信息服务。

⒉网络计算应用系统

依托成熟的网络计算技术,在全国范围规划建设若干个计算节点,在气象、地震、医药等领域开展网络计算环境系统和网络计算重大应用示范系统建设,为重大科学发现和前沿科学技术研究的突破提供重要手段,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支撑服务。

⒊网络协同研究与工作环境

充分利用国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分布于全国的视频、音频及数据交互服务系统,开发便捷的网络协同研究工具软件包,形成网络协同研究公共支撑系统;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远程操作应用示范系统,打破科研工作中的地域和时空界限,促进我国科研方式的变革。

⒋全国科普数字博物馆

联合有关部门,汇集国内现有的数字博物馆资源和相关科技资源信息,通过开展优秀科普作品评选征集活动、择优购买版权、扶持开发创作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把可利用的社会科普资源进行数字化入库,制定规范要求,综合集成,实现与相关科技信息资源的连接,形成全国科普数字博物馆,为我国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全民素质教育提供基础性支撑。

⒌全国科技信息服务网

整合各类科技信息资源,建成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部级科技信息资源库,提供分类科学、实用有效的科技信息;形成以1个部级、30个省级科技信息服务节点及部分地区科技信息服务节点为支撑的全国科技信息资源加工处理、共享利用体系;建立县(市)科技信息服务平台试点示范,扩展基层科技信息的推广应用渠道。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⒈平台建设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安排,切实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国务院有关综合部门成立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平台建设整体规划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订工作,对平台建设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和协调,联合审定平台重大建设任务,组织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工作;发挥平台建设部际联席会和平台建设专家顾问组的作用,保障平台建设规范、有序地开展。

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具体办事机构设在科技部。

⒉各部门、地方是平台建设组织实施的主体,负责本部门、地方平台建设规划和实施工作。

各地要根据本地特点和需求,成立本地方平台建设领导小组,采取有效的组织保障措施,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二)加大投入力度,明确投入渠道

⒈各级财政根据需要安排平台建设资金;原有用于支持文献、数据、种质等资源采集,仪器设备购置和基本建设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建设的经费渠道保持不变,并根据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⒉各地方财政负责地方平台建设的投入,各部门负责落实本部门平台建设的经费,中央财政平台建设专项经费主要支持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平台建设。

⒊政府资金要发挥引导、调控作用,调动有关企业、社会组织的积极性,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等为平台建设投融资提供便利条件。

⒋各级财政应根据需求安排平台运行经费,运行经费要与绩效考评挂钩。具体管理由科技等相关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负责。

(三)强化监督管理

⒈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和制度,实行对平台建设项目和运行全过程的规范管理。

⒉建立以绩效考评为基础的奖优罚劣制度,对执行良好的项目、运行服务效果好的平台和在平台建设中有特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给予表彰,及时调整或中止执行不力的项目,充分体现“谁先共享,谁先受益”。

⒊平台建设工作要公开透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平台建设项目和平台运行情况数据库,及时将平台建设项目和平台运行情况向社会公示,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⒋财政部门、科技等相关主管部门负责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实行新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⒈强化牵头部门(地方)的权利和责任。平台建设项目实行项目储备及滚动支持的机制,对于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平台建设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领导小组确定拟实施项目的牵头部门(地方),由牵头部门(地方)负责,联合各有关部门、地方根据整体框架和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各方任务和责任,负责协调各方面关系,保障平台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和完成。

⒉实行资源整合、制度规范以及队伍建设三结合的项目管理模式。在平台建设项目执行过程中,制度规范、标准规范以及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要结合具体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平台建设同时开展,项目验收时,每一个建设项目成果都应成为服务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资源共享平台。

⒊建立有效的平台运行管理机制。资源共享平台必须建立、健全资源汇交管理制度,制定可行的共享服务方案,保障一定规模的相关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持续增加、不断汇集和对社会开放服务,有一批较高水平的专业人员队伍和稳定的工作场所;组织管理模式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成立用户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对平台的运行服务加强监督指导。

⒋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和培养方式。建立符合科技基础条件工作特点的人才评价标准,设置相应的岗位,在有条件的领域推行上岗资格认证工作;设置与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相关的学科专业,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开展从事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有关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技能培训和在岗继续教育工作;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技基础条件管理与技术支撑的人才队伍。

(五)营造共享的社会环境

第4篇:科研经验分享范文

关键词 科技资源共享 问题 对策

科技资源是指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组织、管理、信息等硬、软件要素的总称,它不仅包括仪器、设备等,还包括实验材料、实验方法、科学实验数据和科技人才。科技资源的共享即是公开并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实现科技资源的科学、高效使用和管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开创新的资源,使之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科技资源的共享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理资源的共享,包括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等的共享;二是信息资源的共享,包括文献、图书、资料、科学数据等的共享;三是人才资源的共享。

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最重要的作用在于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从宏观的层面讲,科技资源共享为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基础性平台,为前沿学科取得突破性进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从微观层面看,共享为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技人员的成长创造了公平参与的良好环境和条件,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资源共享为科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得科学研究所需的资源来源及使用渠道更加便利和快捷。

1 我国科技资源共享工作进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增加,科技资源的使用率低下和重复浪费现象也日趋明显,为此,有关部门业已开始针对科技资源共享问题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自2002年起,国家科技部会同16个部门开始启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试点工作,2003年整合相关专项经费5.5亿元。2004年科技部又安排了8亿元专项经费扩大平台建设的试点。目前关于平台建设的呼声很高,中央制定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2003-2010)》,在2004年科技部的工作计划中也布置了年度科技基础平台建设的重点内容。地方科技部门积极配合,一些地区的共享服务平台已正式启动, 2004年7月14日,上海基于“上海科技服务导航”为标志的门户网站()上,由“大型仪器设施共用服务系统”和“科技文献保障服务系统”等10个子系统构筑的上海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已正式开通。

2 我国在科技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于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及开展资源共享的做法已经得到大多数管理部门和研究者认可和赞同,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

2.1科技资源重复建设,利用率低下

有资料表明,我国拥有的科学仪器设备的数量超过英国等西方国家,但许多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不到25%,甚至更低,而不少发达国家的仪器设备利用率高达170%~200%。与此同时,却有个别机构和专家学者垄断把持着由国家财政投入所获得的科研设施和数据资源。比如,Modis卫星接收系统在美国仅有16套,英国、法国、德国等大部分欧洲国家均各有一套,他们都是通过共享满足需求,但在我国,目前已经购买了17套,仅在北京地区就有8套,而各地、各部门还有80套的购买计划,重复建设现象十分严重。

2.2资源的配置、使用分散,浪费了有限的科技投入

在我国科技投资投入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只有采用共享的机制才能保障各科研单位科学研究的正常运转。根据科技部提供的数据,中国的科技研发经费只有美国的4.7%、日本的8.9%、德国的27%。我国的科技资源分散在众多的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中,由于部门之间、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资源投入管理和协调机制,一方面,各部门之间争资源、上项目,大量重复购置仪器设备,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和经费分散。另一方面,由于分散和重复,资金往往不足以购买完善的配套辅助件,仪器设备质量普遍不优,不仅整体水平不高而且缺少真正的具有顶尖级技术含量的仪器设备,加之缺乏运行维护费用,许多仪器设备呈低效状态。

2.3缺乏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具体法规和运行机制

在我国科技资源管理工作中,一方面没有制定关于科技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导致科研单位普遍缺乏共享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没有出台具体可操作的共享运行机制,科技资源共享无章可循。

2.4观念意识的束缚导致科技资源共享的社会氛围不浓

发达国家已形成一种习惯,丝毫不认为将自己的仪器设备或信息资源给别人共享就是吃亏了。而在我国的部分单位,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束缚了科技资源共享的开展。许多科研院所及科研人员本身对共享的社会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共享精神,“共享”能使自己受益的观念还未被整个社会所接受。

2.5科技资源共享信息渠道不畅通

由于科技资源分布状况的信息网络还不健全,共享的信息渠道也因此受阻。一方面许多单位和科研人员不知道谁想共享自己的资源而不能提供共享服务,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单位和科研人员不知道该去何处共享自己所需的资源。

2.6科技队伍缺乏有效的凝聚机制

在科技工作中,人的工作才是最为突出和重要的,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凝聚机制,没有严密的管理措施,我国的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高校的科研队伍整合状况也不容乐观,校与校之间、校内各院系之间、实验室之间以及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都不够,未形成巨大的人才优势、未形成强有力的合力。

3 解决对策

资源的共享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及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某些部门及专家学者已在大声疾呼“有效整合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文章就科技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宏观方面应当加强的工作

(1)抓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业型的研发大平台的搭建和运行将是解决资源分散利用、重复建设的最重要的方法,平台的定位就是整合分散在政府、科研机构、教学机构、企业的各类资源,促进“协作、共用、服务”的保障体系。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分工越细,对各方面的要求也就更为专业。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即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相对滞后和效率低下,要真正的构建好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还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宏观上政策的支持和机制的确立;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实现由数量到质量和效益提高的转变;要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融入社会于经济发展中。

(2)建立运行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有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协调,共同制定出切实可操作的共享投入、运行规则和服务执行标准。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充分发挥地方经济的优势,建立起区域性的共享网络,由区域性再向全国性推广和普及。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完善更是必不可少,一方面它以最权威的形式保障着参与共享的各方权益,另一方面它也赋予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一种合法的身份,只有在法律上明确了国家科技资源的归属权,明确了依托单位的责、权、利,才能推动国家与地方、科研单位、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

(3)转变观念,构筑信息交流渠道。科研人员习惯处于封闭的研究环境,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导致科技资源的重复购置和分散浪费,要彻底破除和摒弃将占有的资源作为经济收益主要手段的做法,要使全社会都认识到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使人们自觉地树立一种共建共享、互相赢利的观念。在共享的信息渠道来源上,要能够提供便利畅通的服务系统,尤其是要利用网络的优势使研究人员能够方便快捷地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也可以清楚地了解究竟有哪些主体又需要自己掌握的技术资源。

3.2 微观方面工作内容

(1)实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资源共享平台不仅仅在于向社会开放大型科学仪器资源,提高仪器设施使用率,更为重要的是在于打破条块分割、信息闭塞和垄断,创建一种新的共建共享机制,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继续注入专项经费,将各地已建立的大型精密仪器协作网加以有效链接,形成全国大型仪器协作共用服务网络和大型仪器数据信息库,逐步扩大共享仪器的种类和数量。在共享的范围上,使用财政资金构建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除有特殊用途外,应强制性地向社会开放;科学实验基地和学科建设所购置的仪器设施首先要向社会开放,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工程中心的仪器设施社会共享情况,应作为基地和学科建设考核的指标。

(2)实行科学数据等信息资源的共享。在信息时代,科学数据是一种可以增值的资源,科学数据的共享是加强科学研究联合与合作的切入点,是推动国家资源有效整合和利用的突破口,是实现科技资源有效利用的必然选择。在科学数据的共享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反对狭隘的单向数据共享,即只要求能够共享其他部门和科研人员所掌握的科学数据,却不愿意将自己掌握的科学数据提供给别人使用的做法;二是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严格对所提供的科学数据负责。信息资源的共享在目前互联网逐步普及的时代应当进一步扩大。在保障国家安全和不泄密的前提下,所有科技活动产生的信息和数据应该依据一定的规则和制度向全社会开放。

(3)人才资源共享。人才资源的共享,确切说应该是人才资源的整合。在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新形势下,“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的观点已广为认同。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潜力,就必须实施对人才资源的有效整合,这种整合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是一种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是一种对资源的有效运用,具有明显的经济与竞争优势。在这个瞬息万变、不断创新的时代里,成功不再是全凭个人的突出表现,因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他所掌握和收集的信息资源也不是无穷的,团队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局部分工,整体集成”,使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在资源和技术上进行互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智慧的巨大潜力,最大限度地避免无效的重复劳动。人的问题是所有问题的核心,团队的建设不仅要保持和用好已有的科研人员资源,也要注重新的外来人才的引进,只有坚持两者结合才能真正保证一个团队的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团队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逸平.夯实基础设施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共享[N].科技日报,2004—07—22

第5篇:科研经验分享范文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型仪器共享平台通过开放式服务、规范制度和加强合作等形式提高测试服务质量和效率,在服务能力与测试水平方面初见成效,促进了学院高水平研究的产出。今后,应不断地学习先进经验,积极改进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新的渠道,加快发展步伐,使平台建设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仪器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77-02

收稿日期:2014-12-05

作者简介:范晓旭(1983—),女,山西芮城人,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师,主要从事大型仪器平台中的色谱分室仪器维护和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013C22);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青年专项“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信息化研究与构建”(14Q026)

大型仪器设备被认为是评价各高校教学实力、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增强教学水平、促进学科建设、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技术保障之一。近年来,全国各高校通过世界银行贷款、国家与地方共建经费等途径,大幅度增加了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力度。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各高校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管理封闭、重复购置、维护经费不足、设备闲置等现象[1]。因此,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管理办法、开放共享机制以及效益评价体系等问题引起高校内部和社会的高度关注[2]。王冠群利用集群理论、成本分担理论和工作学习本位理论等对开放共享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3]。其中集群理论认为开放共享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还有利于知识创新、信息传递与交流;成本分担理论认为分担主体应为多源化,即大型仪器设备需要吸引更多的有偿使用者,让社会、企业、个人成为开放共享模式的主要受益者。工作学习本位理论有助于改变现有的传统管理模式,通过实验室开放共享加重对实验室建设的重视,实现从学科本位转向以实践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4]。由此可见,推进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进程,不仅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办学效益、促进科技工作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5]。

一、测试平台的管理及实践

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始建于2010年,在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该平台现已发展成为拥有23台具有国际先进性的大型分析测试仪器,总资产超过千万元的测试平台,出台并实施了《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型仪器平台开放细则》,在不断的借鉴和实践中建立了相应的共享机制和合理的共享方式。该共享平台一直坚持开放性与发展性两个基本原则,开放性即平台的资源在满足自身教学与科研需求的前提下,为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共同享有,发展性即增强平台自身造血功能,实现自我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开放共享的管理机制

科学的管理机制是实现平台共享的前提条件。只有做到有章可循,才能真正地发挥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益,从而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开放共享环境。与此同时,一些高校与大型科学仪器协作系统、共享优质资源等网络平台建立合作关系,使得大型仪器公共平台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共享,也提高了公共平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院该平台现已加入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实现了仪器设备与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的链接,为本平台发展提供了一定支持和空间,同时也提高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该平台的仪器设备实行校、院、室三级组织管理机制[6]。学校资产管理处作为一级管理者,主要负责制定和实施学校资产管理办法;院系资产专管员,负责本平台的设备备案与管理,包括对人员管理、仪器管理、经费管理、奖惩办法、测试收费等方面。三级单位是实验室,实行专人负责制,须经严格的培训后持证上岗,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另外,有偿服务为平台的正常运行提供了经济保障。校内服务是该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工作重点,至今为止,校内服务量约占服务总量的80%。在满足校内服务的同时,也对其他高校、企事业单位进行有偿的校外服务,费用包括仪器折旧、人员费用,也包括材料消耗及各种运行维护费用,该政策可用于支持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正常运转。

(二)建立开放共享的运行流程

1.提前预约。该共享平台为用户提供准确、规范、实时的仪器设备信息,一旦仪器参数符合试验进展的需要,则填写仪器使用申请表,经该平台负责人签字获批后,等待安排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工作原理、仪器构造及工作条件的基本理论培训,以及仪器操作规程、熟练操作仪器及使用注意事项的高级阶段。

2.仪器操作。该平台主要采取教师、学生及其他用户经培训合格后,自主上机使用仪器的模式。使用初期是在教师指导和配合下,申请者不断的摸索出适合自己样品的最优仪器方法,而不是提交样品后,等待直接拿到试验数据。虽然熟悉和摸索的耗时相对会较长,但却很有针对性,因为只有申请者明确知道自己实验的目的和需求,这样一来不仅保证试验数据的可信度,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科研探索的能力,同时也实现了仪器24小时不休息,用户轮流使用的状态。

3.仪器维护。仪器管理者每日都要跟踪记录仪器状况。一旦发现问题,首先与厂方工程师沟通,并根据经验判断可能的故障部件,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标记和拆卸。同时,注重检测元件保养,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为例,将加热毛细管温度降低至150℃,既保证其发挥功能,又能减少不必要的耗损,这样可以有效地延长分子涡轮泵、真空检测器等检测元件的使用寿命[7]。

二、存在问题与改进

(一)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仪器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直接决定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也影响到共享平台的建设和整体科研水平的高低。因此,可以将仪器设备的运行状况、功能开发、使用效率作为考核仪器管理者的主要指标。平台应定期组织仪器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特别是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新组建仪器机组,专业培训能够使技术人员快速进入业务轨道[8]。学校适当鼓励并奖励高水平技术人员对所管理仪器设备进行深入研究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为共享平台的长远发展奠定技术力量[9]。

(二)设立平台使用基金

虽然平台在对外服务过程中实行了有偿服务,但对于测试费用的计算方法与收费办法缺乏规范的标准。在仪器设备利用率提高的同时,由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参差不齐,难免会造成仪器设备不同程度的损坏,大大增加了维护工作量和维修经费。高校应每年投入与平台服务量匹配的资金,以保证大型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维修和升级改造。同时,也可以尝试学校出50%仪器使用补贴费,这样一来将大大增加了青年教师搞科研的热情[10]。总之,设立平台使用基金既可以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又切实地做到以仪器设备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和共享平台的良性循环。

(三)建设共享平台网站

共享平台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一个具有大型仪器设备静态信息管理、大型仪器设备动态信息管理、动态新闻信息管理、信息交流平台管理和账户权限管理等主要功能的网站,而不是申请者找到仪器管理者面对面进行咨询。网站内容要丰富、实用,信息公开透明,应及时更新信息,反馈用户要求[11]。利用该网络平台改善依靠电话预约和纸质登记进行仪器预约的现状,消除在仪器使用上造成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实现大型仪器的网络管理和分析测试工作进入规范、有序、高效的运行轨道[12]。

(四)加强安全管理

实验室的安全永远是首位的,特别是一直处于开放状态的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常常涉及高温、高压、强腐蚀等极端条件,如液相—质谱联用仪的电离源,抽真空泵,液氮和气体钢瓶的检漏,特别是氢气钢瓶安全等等。大量的安全事故表明,危险源的存在只是事故发生的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则是违规操作危险源的人[13]。因此,在严格培训用户仪器操作规程的基础之上,须加强其安全意识教育,并且确保安全设施齐全和应急处理妥当,最终使仪器安全和生命安全得到双重保证。

在校、院领导以及平台全体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已进入良好、有序的共享状态和工作轨道。但仍还存在一些关于工作量统计、维修资金等问题,这对平台的今后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由此,本平台将学习他人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特点与实际情况,加快发展步伐,使平台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争取成为学校、学院科研工作突飞猛进的助推器。

(项目组成员还有常伟、郭娜、姜文博)

参考文献:

[1]宋兴辉,周小峰.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2).

[2]毕卫民.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推进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

[3]王冠群.上海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共享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周金池,王兰珍.高校大型分析仪器共享平台建设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

[5]董伟,山颖.推进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1,(7).

[6]陈敬德,温光浩,周海涛.贵重仪器设备共享激励机制的系统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0).

[7]于腊佳.老旧液质联用仪的维修和使用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7).

[8]闻星火,郭英姿,魏婧等.高校大型仪器共享系统建设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9).

[9]顾峰,朱孟钦,李欣欣.院级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管理的实践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

[10]侯凤才,张国华.高校实验室开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

[11]许建峰.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2).

第6篇:科研经验分享范文

关键词:共享;高校;仪器设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8945(2015)12-0006-02

仪器设备不仅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提供良好的支撑,而且还是衡量高校实验和科研环境的重要标准,也是学校实力的标志之一。随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我国高校基本建设投资快速增长,各高校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量采购的仪器设备极大改善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但由于仪器设备管理不科学,这些投资并未充分发挥作用。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高校设备使用率60%,50%以上的设备年使用时间不到400,h。[1]如何有效管理这些设备,使其充分发挥在高校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实现优质资源的整合和开放是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建设科学的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是高校实现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和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

1阻碍高校仪器设备共享的因素

1.1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机制不完善

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配套各种管理机制才能使其有效运转并发挥效益。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由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等多种效益构成,并以直接或间接等多种方式体现出来。考核高校仪器设备项目的效益时,涉及因素越多、越全面,越能准确客观地反应出设备的使用情况。目前,许多高校管理部门并未重视和建立设备管理机制,没有完善和实施仪器设备绩效评价的各种指标体系,导致责权模糊,设备管理混乱,效益无法显现。

1.2高校资源共享总体规划意识缺乏

由于设备购买都由学校经费出资,所以人们往往以为使用时不必付费;而且学校对设备资源缺乏相应的考核和评价,致使设备占有者使用时都不考虑成本。这种缺乏成本和经济效益的思维模式导致学校各部门都极力争取申购大量设备,但却忽视使用效益。随着仪器设备的增加,各部门的资产也随之增加,由于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许多高校目前还没认识到学科交叉发展的规律,没有根据这种发展需求来总体规划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以满足各学科的共性需求。

1.3高校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迟缓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高校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迟缓,导致设备共享信息缺乏畅通渠道,仪器设备信息交流困难,设备闲置利用率不高,有需求的部门和用户找不到合适的设备。

2高校仪器设备共享的可行性

2.1高校的公共服务性是设备共享的前提

目前,高校绝大部分都是公办性质,因此具有公益性,高校的教学资源不仅要为学校服务也应为社会共享。高校的仪器设备属于国有资产,是公共资源,所以应该实行校内外共享。在当今科技革命时代,高校不仅要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同时还要兼顾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其为社会服务的作用,这已经成为其发展的潮流方向。高校仪器设备资源不仅要在校内共享,还应向全社会开放共享,这是它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表现。

2.2高校仪器设备共享是校内学科的共性需求

仪器设备的购置量对一个学科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和科研设备的数量也是学校发展和学科及科研能力、水平的反映,是学校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高校设备共享最初起源于某一学科教研室或一些院系的自发协作行为,例如20世纪70年代初设备稀缺条件下,清华大学原工程化学系几个教研室将自己拥有的设备集中共享共建了一个新的实验室,[2]这种以学科共性需求为基础,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建设共享平台的方式,对高校仪器设备的共享发展影响很大。此后一些高校纷纷效仿建立自己的设备中心,为了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通过学校统一建设,然后进行协调管理,最后以开放共享方式构建自己的教学科研设备共享平台。

2.3互利互惠的利益驱动

任何资源共享都必须满足双方各自的利益,即互惠互利才是共享双方的内因。高校通过设备共享,特别是一些大型贵重设备的共享,面向社会适当收费,这种有偿服务不仅提高了相关设备的使用效益,而且还能缓解设备运行和维护的成本经费等压力,使学校和设备拥有部门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运转轨道;而对于想要共享设备的一方来说,共享可以节约购置和管理经费,降低科技创新成本。因此,通过互惠互利的设备资源共享,可以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

3建立高校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机制

管理和运行机制是高校设备进行共享的基础保障,[3]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本校设备共享建设的程度,统一全校仪器设备的共享管理模式,可以促进仪器设备共享资源的合理利用。

3.1建立和完善高校仪器设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高校仪器设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网络形式将可共享的设备集中到平台上统一管理,即让分散的设备实现虚拟集中管理来满足学校以及各级部门的需要。平台的实质就是通过集中管理仪器设备来实现分布式服务,从而促进高校仪器设备资源的广泛共享。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科特色,统筹规划,解决好共享平台的软硬件建设以及运行经费等问题。平台硬件建设就是优化、整合现有设备资源,加强新增仪器设备管理,使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得到整体提高。平台软件建设就是建立一个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管理规范有序,运行机制完善,共享管理、考核以及激励制度合理的平台体系,为仪器设备专管共享创造必要条件,促进共享资源的开放利用。

3.2构建多级共享模式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限制,高校仪器设备归属不同部门所有并使用,这种封闭的管理形式严重阻碍了高校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效益,特别是专为特定的课题及学科业务购置的一些通用程度差但专业化程度高的设备,一旦任务结束后就被束之高阁,被长期闲置。[4]为提高高校仪器设备使用率和效益,应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分层次多级共享。高校仪器设备多级共享模式是一个立体树形的管理体系,既集中又分散,本着统一领导,分层管理的原则,可分为一级共享平台,即校级共享平台;二级共享平台,即院级共享平台;三级共享平台,即专业共享平台、学科共享平台等其他形式平台,这个共享模式体系既分层次级别又互相兼容。校级共享平台可以将多级平台所有的仪器设备统筹管理,信息公开共享。院级共享平台受校级平台的统一管理,可以把它所管辖范围内的各个平台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其指引共享作用。三级共享平台的专业共享平台、学科共享平台等是将分散在各个院系的相关类的仪器设备集中建设和管理,这些主要是研究团队或者实验室按照不同的方向、学科及专业等组建的共享平台。这种多级共享模式形成了以一级共享平台为导向,其他级平台分散布局又互补互联的格局,[5]促使其发挥良好的效益。

3.3制定共享平台绩效考核机制

设备运行服务绩效是共享平台评价指标体系考核的核心内容,应针对共享平台的考核,组建专门的考核评估小组,抽取各方代表,如用户代表、专门管理人员及专家共同参与,对共享平台的仪器设备定期评估和评价,以便考核绩效。教育部针对贵重设备的考核标准《高等学校贵重仪器设备年度效益评价表》主要是从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开放设备收入、设备利用时长、功能利用与功能开发等几方面进行评估和评价。可以借鉴这些指标点,针对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减或者细化内容来制定一个适合本校的综合绩效考核机制。

3.4建立与共享平台仪器设备绩效紧密挂钩的激励机制

在高校管理中,制度的制定者或管理者不可能了解所有人员和设备的详细信息,只有依据制度或机制来管理或给予每一位职工激励。[6]高校管理者可以按照利益分享原则,比如对某些突出的部门和个人增加评奖指标、高级岗位指标、教学和科研申报项目的指标等。参与共享平台的院系部门有时更看重提升本部门的科研能力和增加科研成果,提高院系整体教学水平,以及增加获奖机会等。这样通过教学和科研管理部门联合激励机制,促使参与的个人和院系部门在自利行为的驱动下自觉参与共享,最终促使仪器设备共享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邱伟强,王锡昌,谢晶,等.浅谈提高高校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3(2):87-89.

[2]闻星火,杨树国,黄乐.高校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的实践与展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8-11.

[3]杨帅,任金妮.大型设备管理和运行机制的绩效评价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175-177.

[4]周详,张金良,洪霞.大型仪器设备效益保障机制的研究与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8):154-155.

[5]尹智宏.如何设计全新的现代“开放共享”实验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168-172.

第7篇:科研经验分享范文

[关键词]重点实验室;仪器共享;智能管理

[中图分类号] R5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2(c)-0145-04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arge instrument sharing platform in key laboratory

YUAN Xiao-huan1 ZHANG Chun-lei1 WU Yan1 ZHANG Yu-fei1 CHE Zhong-qiang2

1.Medical Research Center,Muda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Heilongjiang Province,Mudanjiang 157011,China;2.Department of Fixed Assets Management,Muda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Mudanjiang 157011,China

[Abstract]The sharing operation mechanism of large precision instruments in key laborator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integrate the existing resources of the university,fully expand the scope of open use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haring level so as to create high-quality sharing resources.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key laboratory as well as the demand of the university and society.It also provides reasonable layout design of large instruments in Key Laboratory of Muda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integrates the resources of the university and builds an open sharing system model,thereby further establishingan intelligent management plat form.As a consequence,the instrument platform can serv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a more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manner and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Key words]Key laboratory;Instrument sharing;Intelligent management科W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国内各大高校的重点实验室是学校以及科研部门进行高水平科研活动、学术交流的主要基地,同时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主要的场所[1-3],为了更好地培养高层次人才、更好地发挥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作用,完成更多的重大科研攻关,大型精密仪器的管理和运行至关重要[4]。牡丹江医学院是黑龙江省东南部医学培养的重要基地,拥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抗纤维化化重点实验室,仪器设施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主要条件之一[5-6],本实验室仪器设备先进完善,拥有精密仪器70余台,总价值接近2000余万元。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液氮柜、荧光定量、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二维电泳、蛋白纯化系统、微量核酸检测仪等。实验室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提高仪器使用率的探索,早在2008年11月30日医药研究中心积极响应省教育厅决定启动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工作的要求,经过努力,黑龙江省抗纤维化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的网页正式开通,统计出万元仪器资料,包括使用范围及能解决的问题,公布于网页上,实现了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实验室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从精密仪器设备的选购论证、布局正确、建设管理制度、正确使用和维护维修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大型精密仪器实验使用及管理经验,加强重点实验室大型精密仪器的共享运行机制,整合学校现有资源,全力扩大开放使用范围和促进共享水平的提高,进而创建优质的共享资源。

1大型仪器设备合理布局

为了便于管理及使用,我们合理安排了大型精密仪器,根据我院各学科的需要,按照医学、药学、生物学实验平台的功能着重建设以下几个子平台。①药学研究平台:包括旋转蒸发仪、粉碎机、高校液相色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冻干机、离心机等,能够利用仪器平台与企业联合新药研发,从新药设计、中草药提取、药物药效学、药理学、毒理学以及药代动力学等方面进行创新药物开发研究。利用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的资源,帮助企业解决Ⅰ、Ⅱ、Ⅲ期临床实验,进一步确定药物药效,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少见毒性,找出预防及处理毒性的方法,对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风险和效益评估;建立药学服务平台为科研及地方经济建设服务。2015~2016年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与重点实验室合作,对友搏药业生产的复方降脂片进行药理作用及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实验分为3种小鼠急性高脂血模型和1种大鼠高血脂模型,考察复方降脂片对高脂血症小鼠进行治疗,研究其降低血脂的作用及机制,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实验数据,为药物的生产及销售推广提供支持数据。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推进和完善各平台建设,并通过对合作单位和外单位研发产品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将成果产业转化,为广大医药研究单位服务,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②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内设有荧光定量PCR仪、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二维电泳、蛋白纯化系统、微量核酸检测仪、液氮柜、分子杂交仪等。可以开展生物大分子制备和分析常用技术、蛋白质与核酸的提取与分离、PCR技术、分子杂交与印迹技术、分子克隆技术、外源基因转移技术、蛋白质表达技术、分子标记技术、分子改造技术、基因组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RNA研究技术等。③病理形态学平台:内设有切片机、冷冻切片机、包埋机、通风橱、显微镜等仪器。建立实用性基地用来评价细胞、动物或人体各个组织、器官或细胞中的发生病理改变的形态学情况,为研究探讨生命疾病发生的过程和可能形成机制。④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2011年1月黑龙江省科技厅批准黑龙江省生物制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医药研究中心建立构建生物反应器平台,设有发酵罐、冷冻干燥机、灌装机、灭菌柜等大型仪器。通过科技厅的项目建设,我们孵化出了一个中试放大车间,这个平台是生物制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孵化器,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为地方生物制药产业服务。中试放大车尚需一些配套的仪器设施,目前正在建设阶段。⑤SPF级动物室服务平台:动物室的洁净度达到万级,内有IVC实验鼠饲育设备,IVC新型实验鼠饲育设备是由数十盒单体换气笼具、导风通道笼架、双风道机箱组成的单体换气笼盒系统,洁净度达到百级[7]。2015~2016年为学院老师、博士、硕士提供科研平台共计25组实验,累计科研使用大鼠、小鼠、裸鼠等1701只,为学院及地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整合资源,构建开放共享体系

高校实验室的资源有限,尤其我院处在偏远的地区,学院不同实验室和教研室资源强弱分布有很大差异性,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使我院的仪器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又不重复建设,实现实验室资源共享势在必行。许多学院通过资源整合构建了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及重点实验室学科共享平台,实行校级公共平台的开放共享体系,鼓励重点实验室加大开放共享力度,发挥其作用[8]。我院近两年也在探索大型仪器资源共享的合理机制。

据文献报道,当前国内高校大型精密设备主要有3种开放共享运行模式:①学校统一规划,委托学校某一个院系或者学科管理;②学校集中管理,建一个分析测试中心,有学校职能部门直接管理,大家预约使用;③学校建立一个虚拟分析测试中心,设备放置在二级学院或者各级学科,网上预约,到各个部门使用。各学科的设备除了满足自身需求,必须对外开放服务[9]。我院的大型仪器基本是按照第3种管理模型,根据学科门类、设备特点,把仪器放在各个二级学院。除此之外,学校大力支持和重点扶持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利用中央地方建设项目,完善了重点实验室的设备,重点实验室是全学院的科研中心,完全对外开放,按功能进行分类整合在合适的平台方便老师和学生使用,已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3统筹规划,完善设备体系建设

近年来学院得到中央支持地方共建实验室政策的大力支持,从2013年得到第一个3年连续计划支持,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发展,有效地完善并提高了学校的仪器设备和综合实力。学院按照学科的需要统筹规划,兼顾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需要,教学仪器主要放在了二级教学学院,最值得骄傲的是构建了医学实训技能中心,满足了医学院的学生实习的需要。科研仪器主要放在重点实验室,从2013~2015年每年增加300万的科研仪器,完善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保障了学院科研的进行,近两年来学院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得到大幅度提高,这些都得益于平台设备的完善。为了提高我院办学层次和教育质量,学校进行了统筹规划,利用中央地方共建项目和学校自筹购置一批“高、精、尖”精密仪器设备,利用黑龙江省重点学科支持建设经费,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大力支撑、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提供平台,学校制订了如下举措:①避免重复建设,由学校设备处牵头进行调查,讨论购置以及存放地点的方案;②校级需要在公共平台新购置单价1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时,学校学术委员会进行论证,专家组以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为主导,征得至少3个学院的认可;必需有不少于3个不同学科或专业教授的共同提议,进行论证购置的必要性和科学性;③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虽有制度但执行不力极大地妨碍实验室发展,据报道虽然有些单位已经制订了仪器使用管理制度,但在实际应用落实不到位,大型仪器使用培训不及时,或者制度本身不健全,这些均妨碍实验室发展并影响大型仪器共享[10]。因此我们队购置计划并进行准备工作,对放置地点进行考察,对仪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管理措施进行,制订大型设备的开放共享制度,并制订监督制度,使管理真正落实到位。

4建立智能管理平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科技的发展,国家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视,智能管理平台的建设势在必行。伴随着计算机不断发展、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更新,原有传统的大型仪器平台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工作需求,精密仪器智能化管理必然是未来发展趋势[11]。我院省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管理系统为北京同立在线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开发的设备智能卡集成系统,其主要由一台服务器主机,管理软件,无线网络覆盖及仪器电源管理模块几部分构成。

该系统通过网络,可直接采用一些常规浏览器比如:IE、Google Chrome、Safari、兼容Firefox等(非IE内核浏览器)进行登录,然后根据设立的不同用户权限进行一系列操作,包括仪器管理系统的前台和后台操作、预约管理、机时记录、开放授权、耗材管理、远程控制查看等,可实现仪器信息、仪器开放授权、仪器使用预约、仪器运行情况统计查询、耗材使用管理、仪器使用计费六大功能智能化管理,加强了实验室设备、药品、消耗品的管理[12],大大节约了时间和保证了仪器的科学运行,提高了仪器使用率和保证了服务对象的使用效率[13]。

5大型仪器使用授权的管理

智能系统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各仪器电源管理模块,通过授权控制实现对仪器的实时管理。能够完成仪器开放授权,并且预约管理模块拥有识别用户身份、实时管理仪器以及大型仪器网络化管理的三大功能。

采用预约管理模块对用户的电子身份进行标识,再结合系统中用户仪器的开放授权及预约情况进行,能够有效地防止非授权使用仪器。大型仪器管理系统能实时跟踪仪器的使用者,并记录使用起止时间等,可以通过网络将有效数据传到服务器的总数据库[14]。这样系统的网页式管理员即使身处异地,也能随时了解使用者操作实验室仪器的实时情况,查看使用历史记录,并能M行大型仪器预约使用,可以统计使用率等,实现网络化远程管理。

6尚需解决的问题

6.1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

尽管已经有一整套实验室管理制度,在大型仪器管理方面也有规定,但是制度依然需要不断完善,在使用过程中,要对预约机制、仪器维护费用、仪器使用费用、仪器损坏赔偿费用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这样才能保障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6.2学校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领导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关心仪器平台建设问题,但是有些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协调,尚需领导进一步宏观把控,在建设智能化管理方面和设备使用费用方面进一步理解与支持,维护共享平台的运行。

6.3建立仪器评价体系

制订科学的大型仪器评价标准,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对大型仪器进行客观评价,根据仪器运行记录,从使用范围、使用效率、使用效果、产出成果、成果转化、服务对象、仪器性能、仪器维护及维修等各方面进行评价,给仪器进行打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过度老化的仪器及时报废,固定资产处清理,有待于更新。

6.4建立培训机制

重点实验室对于大型仪器的使用进行规划培训,培训方式分成两种:第1种是定期与厂家进行沟通,邀请仪器厂家到我院对新仪器或者新技术进行现场培训,欢迎管理员和使用者同时参加学习;第2种是管理员对使用者进行使用培训,我们有个计划每学期对每一种大型仪器进行有计划地培训2次,使用者可以提前申请,进行培训,考核,成绩合格者发放证书以备以后预约使用仪器。

6.5调动管理员的积极性

目前重点实验室专职管理员比较少,因为本部门有自己的任务,有自己的研究方向,重点实验室也需要经过省里的考核验收,需要自己的研究成果,所以不能全身心的服务,如果想要真正全面做好共享服务,还需增加专职人员,这就需要学院领导宏观调控。另外,近年来实验仪器管理者在工作中不像专职教师在职称评审中工作能得到体现,这样影响了仪器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不能充分发挥仪器设备在科研中的作用,阻碍大型仪器的共享。相关领导目前已经意识到这一现象,准备制订相应的制度,充分理解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管理员的工作给予量化和肯定,这样管理员自然会真正热爱这份工作,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全身心投入到大型仪器共享管理工作上[15]。

尽管还有一些困难需要克服,在2016年下半年,我院省重点实验室已经启用了大型仪器智能管理系统,将70多台大型仪器设备全部输进平台管理系统中,为我院广大师生以及本地区医药卫生系统和企业的大型仪器使用者节省了时间和避免了费用,平台真正做到了24 h开放,全方面为学校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使用为案例,以前老师或研究生想开展科研实验,需要亲自到中心与管理者预约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拍照时间,现在只需要在网上填报申请,有没有时间大家很清楚看到,对于实验的设计安排大有益处;智能管理系统可以把预约时间以30 min为单位划分为若干时间段,激光共聚焦显微每天可使用时间清晰明了,一般提前1周,最长不超过2周。据统计,激光共聚焦显微在3个月共接受了30份预约申请,完成205次样品的免疫荧光等观察拍照,自此系统运行半年以来,不但实验室所有仪器能保证高校运转,更是简化了仪器使用程序,大大提高了大型仪器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为了做到充分发挥其功能,还需努力,要尽快克服困难,齐心协力,更好地为学校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宋瑞平.以评促建,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7):12-14.

[2]张英香,郝智彪.切实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2):145-147.

[3]郭雪江,祝辉,王蕾,等.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的模式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3):261-263.

[4]刘婷婷.曹萍,张孝良.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平台建设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283-286.

[5]闻星火,郭英姿,魏婧,等.高校大型仪器共享系统建设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5.

[6]高俊敏,袁荣焕,刘元元.加强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管理,提高实验设备利用效率[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9):173-175,182.

[7]曾晖,何学令,尹海林.IVC系统和屏障系统对 SPF 级小鼠繁殖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J].实验动物科学,2012,29(4):44-46.

[8]何晋浙,徐静波.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机制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0,13(6):132-135.

[9]邓敏,雷敬炎,刘昕.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探索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238-241.

[10]刘爱民,倪光峰,王伏玲.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维护维修管理机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376-378.

[11]李祥.大型x器共享平台的智能化运行管理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25):32-35.

[12]曲成刚,陆艳娟,李晓林.加强生物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品、消耗品的管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6):163-165.

[13]胡亚云.有效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80-183.

[14]毕四军,唐丽云,周保范.紧扣研究方向促进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建设和发展[J].实验室科学,2015,18(1):174-177.

第8篇:科研经验分享范文

[关键词]高校科研仪器设备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 对策

[中图分类号]TH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139-02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被公认为现代大学三大职能,服务社会功能的强弱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尺度。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平台,拥有学校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在人才培养、科研支撑和社会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仪器设备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工具”,是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和重要保障,科学仪器设备对科技创新、国民经济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因此如何科学管理和充分利用大型仪器设备,充分发挥大型仪器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强大优势,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科研仪器测试服务情况现状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充分利用大型仪器设备和人力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已成为国家、社会和高校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很多高校在最大限度满足校内实验教学和科研测试服务的前提下,依托大型仪器设备,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该校分析测试中心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平台和分析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实行网上提前预约制度,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等广泛建立联系,基本满足社会各界的测试需求。仅2011年测试样品数量1945个,开机时数1380小时。长期支持服务的企事业单位有:河北省果树研究所、河北燕山试验站、昌黎县植保站、秦皇岛海港区园林绿化发展中心、北戴河集发有限公司、昌黎县碣石源水泥有限公司等等。长期支持服务的中小型企业有唐秦地区的园林绿化公司26个,京津地区的园林绿化公司5个。还有很多园林设计公司、水产品养殖单位、动物饲养单位、饲料加工单位以及周边地区的农民。中心服务的对象还包括相当数量的科研院所和兄弟院校以及政府部门。中心的测试服务质量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

但是,根据对高校大型仪器设备服务社会情况的调查,部分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偏低,主要表现在:

首先,管理不到位。由于缺乏前期调研和科学论证,导致部分仪器设备规格型号不适合实际需要或配置不全,设备买来就不适用,造成资源浪费;有些部门仪器设备没有专人管理、操作和维护,导致很多贵重仪器使用故障多、寿命短,甚至无法使用。

其次,运行维护经费不足。部分贵重仪器配套设备和零部件配置及耗材费用偏高,单位科研仪器维修费用不到位,造成仪器长时间闲置乃至报废。

最后,开放共用程度低。很多单位实验室的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只供内部使用,局限于实验教学和科研测试。对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接受外单位和社会测试任务,导致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用程度低。

二、高校大型仪器设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走进基层,对外开展技术服务

在保证本单位教学、科研测试服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和对外宣传媒介进行广泛宣传,加大社会各界人士对高校科研仪器的技术指标、当前运行状态、预约使用状态,特别是仪器的应用领域、服务功能和用途的广泛了解。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通过科技下乡、科技支农、阳光工程、联村帮建、科技特派员、科技讲座等多种形式,鼓励高校专业技术人员走进基层,积极对外开展技术服务。

(二)推进“产、学、研”结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紧紧围绕地方优势资源及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依托高校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构建重点实验室、创新实验基地、校地(企)合作基地,将高校创造的科技和知识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地方政府要加大科研经费投资力度,鼓励以校际合作、院地合作等多种形式在科研平台领域开展重大技术联合攻关。支持高校科研平台与地方平台集成,强化高校科研平台和地方平台各类资源和服务的融合和衔接,合理布局建设跨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积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利用科研仪器设备资源,服务行业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三)构建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益

构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实行开放共享管理制度是当前高校提高大型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促进教学科研发展和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首先,建立院级共享平台。在学校内部把原来分散使用的大型贵重仪器设备集中调配到分析测试中心,实行“统管共用”。每台仪器配备专门的仪器负责人,实行“责任到人”。从仪器设备申购、调研、论证,到实验技术人员的调配,仪器的日常使用、维护维修等各个环节均统筹安排,合理部署,统一管理,使仪器设备使用有序化、协调化,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共享率。

其次,建立社会共享平台。重点购置一批通用型、覆盖多学科和不同领域的贵重分析仪器,面向社会开放。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相关部门成立“贵重仪器协作共用网”,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为社会各界提供测试服务。

(四)建立仪器设备信息开放平台,完善网上提前预约制度

首先,建立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中心网站汇集全校开放共享仪器设备的各种信息,校内、校外用户通过互联网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所有仪器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用领域、服务功能和用途、当前运行状态、预约使用情况等各种信息,方便用户使用。开辟宣传窗口,定期在网站由仪器负责人进行讲座,详细介绍仪器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应用领域、服务功能和用途以及对样品前处理的注意事项等等,让更多的人了解仪器设备的用途。

其次,建立仪器预约管理平台,完善网上预约制度。中心指定专门的管理员,对仪器信息、用户信息、预约信息、通知信息进行管理,重点对预约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根据预约时间以及仪器使用状态及时审批并下达通知,保证用户及时得到服务。这种网上预约、网上审批、网上用户管理、网上系统分析的网络预约管理平台,对大型仪器既能实现集中管理,又能实现分散管理,灵活,方便,快捷,满足校内外各类用户的不同需求,明显提高仪器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熊娟,杨向荣.高校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及资源共享的探索[J].分析仪器,2010(5).

[2]陈敬德,温光洁,周海涛.贵重仪器设备共享激励机制的系统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0).

第9篇:科研经验分享范文

根据教育部在2012年的时候对我国高校的仪器设备资源总体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高校仪器设备的总价值将近2000亿人民币,40万以上的仪器设备有近5万台,价值500多亿元。

一、仪器设备使用情况与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样两张图,一个是台数的情况,另外一个是金额的情况,大体上大家会有这样一个概念,无论是台件数还是金额,这些好的大型仪器设备,它的将近一半是在985高校里的,985高校加上211高校会超过60%。仪器设备是否充分发挥了作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但是使用的情况怎么样?用得如何?“机时”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基本的概念。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对于40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要求年使用机时要超过800小时。教育部2012年的信息统计表明全国高校的大型仪器设备的平均使用机时刚刚超过800小时,985高校的平均使用机时要略高一些。但是如果大家没有设备管理的经历,可能对“机时”没有概念, 800小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们大体上一年的工作日是200天左右,如果说在工作日里这些设备有一半左右的时间是在使用的话,那么一年就是800机时。对于那些运转得非常好的设备,完全可以白天黑夜都在使用中,节假日也可以在那里运转,所以对一些使用非常充分的设备来讲,每年用两三千个小时,甚至更多是完全可能的。对于高校中的大型仪器设备平均只有800小时左右的使用机时的现状,我们认为还有较大的挖潜空间。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我国高校中的这些大型仪器设备主要是集中在985、211的高校里,在地区之间的统计也表明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或者是高等教育的大省,小省相对资源少一些。从使用的机时来看我认为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前几天中组部人才局的李志刚副局长在介绍我国的人才战略时讲到,我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美国日本仅为5%,我们的设备投资60%以上要靠进口,当然他讲的是整个国家的情况。这些数据和我们所了解的高校中的情况是一致的,当前我们大量昂贵的高精尖的仪器设备都是进口进来的。国家花了大量的钱,买了这些设备,那么这些设备是不是充分地发挥了作用呢?是不是用得很好呢?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问题。我这儿还有一些数据给大家看看。

第一个是我们对清华大学40万元以上的设备使用情况的考核。大家看得出我校的大型设备用于科研的是最大量的,其次是公共服务的部分,用于教学的只有较小的一部分,但是用于公共服务的设备机时是教学科研的两倍还要多一些,看得出来作为公共服务的这些设备的利用是很充分的。此外,我们去年对在京的部属高校仪器设备资产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各高校资产价值参差不齐,但是4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占学校仪器设备总资产的比例非常接近,说明各高校在投入的时候,重视自己的优势学科,强调特色发展,对自己的重点学科都有较多的投入。这些大学校都有相当一批大型仪器设备,有开展开放共享工作的基础条件。

高校为什么要开展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工作呢?我认为主要有下面几方面的原因:

(一)为了让学校现有的仪器设备充分地发挥作用

这是学校管理部门的职责,要把学校现有的资源尽可能充分地用起来。高校里有一大批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他们大家手头的科研经费是有限的,不可能自己去购置太多昂贵的仪器设备,但是这个年龄是从事科学研究最好的年龄。如果学校能够创造条件让他们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充分地使用学校所拥有的所有仪器设备,那对他们的研究是大有好处的。只有学校的仪器设备都开放共享了,才可能做得到这一点。也只有做到这一点了,学校所拥有的仪器设备才能够得到充分地使用,充分地发挥作用。

(二)可以减少仪器设备的重复配置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学校的仪器设备资产量显著增长,但是重复购置的质疑声不绝于耳。我认为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学校的设备开放共享工作没有开展起来,虽然学校已经有了同样的设备,利用也不是很充分,但是由于没有建立起供别人使用的机制,其他老师依然强烈希望能够购置。由此可见,如果开放共享的机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高校中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是必然的。

(三)真正将高校的实验室建设成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在我国高校中普遍地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大型仪器设备比较值钱,实验室里的实验技术人员怕学生将设备用坏了,不让学生直接使用设备,我觉得这个现象特别不好。我们提出“实验室是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它的人才培养的直接作用就在于培训学生使用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实验技术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培训学生和维护设备两件事,而不是总是直接的操作设备。要明白大学的实验室和工厂的生产线的本质区别在于大学实验室是生产知识的地方,真正的知识生产者是研究人员,是用户,而不是实验技术人员。如果是实验技术人员,更多的像生产线上的工人,如果他做出来的结果不是他所期望的,他往往以为这个结果是错误的。但是作为研究者,在实验中得到的结果不是他预期的结果则可能意味着一个新的科学发现,这二者的视角是非常不同的。此外,世界一流大学的实验室基本上都是24小时开放的,但是我们的实验室很少是24小时开放的,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开放的机制,也不注意尽可能培训学生让学生来使用设备。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实验室的开放工作也会大大地前进一步。

二、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

2011年夏天,高校实验室研究会组织一批我国高校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的处长们对美国的一批好大学的实验室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对我们很有启发。美国的常青藤大学都是私立的,人家都在讲中国的大学是国有的,是集中管理的,应该有更好的政策资源以实现学校各方面资源的充分利用。但是和他们相比我认为我们在资源的充分利用上还是有差距的。我这里举一个哈佛的例子,我们访问了哈佛大学文理学院,主管的副院长给我们介绍了他们的管理工作,他们在学院里建有一些设备共享中心(Service Center)。他们为什么要建设这些共享中心呢?对方列举的理由是:1)允许研究者使用更加广泛的设备和资源;2)资源能够让全校的科学家受益,而不仅仅是一个实验室;3)通常有专业化的技术人员来维护设备、培训用户;4)避免资源的重复配置。那么他们每一个中心是如何管理的呢?每个中心有一个中心主任来负责设备和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 学校或者是教授利用自己的项目经费买了设备,他把设备放到这个中心来,由这个中心负责维护,做用户的培训等工作。所有的研究人员都会被收取一定的费用,外部的用户同样可以来使用,但是所支付的费用要稍微高一些。

那么教授们为什么愿意把这个设备放在共享中心来呢?1)教授不需要占用自己的实验室空间放置设备也不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2)设备放在教授的手里一定不能得到充分的使用,一定挣不到相应的费用,维护的费用就有困难;3)教授不需要让自己的人维护设备,共享中心给提供了设备的教授和他的团队优先使用的权利,但是他们要求要支付同样的费用。因为提供了同样的服务会产生相应的费用。

我们参观了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的几个实验室,我给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个-BAUER实验室,是做生命科学研究的。我们当时去的团队里好几位教授自己就是做这个方向的,一看他们的条件确实非常好。对方重点为我们介绍了他们的管理机制,他们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每年都要做一个年度报告,以收支为主线,列出来过去一年收入多少,服务多少,这个报告是做给所有的用户来听,最后讲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根据收支情况和服务情况调整收费标准。这种机制保证了这些中心和用户之间有充分的沟通,相互了解,相互理解以达到相互支持的目的。通过在这个中心的参观,我们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就是它不仅仅是一个进行科学研究和测试服务的中心。而且很好地做成了一个科学思想交流的中心。因为它有这样一个集中的场所,不光是哈佛的,周边的学校都有研究者来这里做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这些年轻研究人员就会很好地交流他们的思想、研究的思路。实验室主任讲,他们中心的宗旨就是“让教授们满意,让学生们方便。”

此外,我们还参观了哈佛大学的纳米中心,这个中心和国内高校的分析测试中心等校级共享平台十分相似。在此我只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他们中心的实验技术人员主要有如下四项工作职责:1)用户培训,大概占40%左右的时间,培训之后让用户自己使用设备;2)仪器设备的维护,大概占30%左右的时间;3)服务咨询,大概占20%左右的时间。主要是和用户讨论实验方案、实验结果等,帮助用户得到用户所期待的结果;4)技术革新和研发等,大概占10%左右的时间。第四项职责虽然占时不多,但是他们也很强调,因为现代技术日新月异,如果说实验技术人员仅仅做技术服务工作,而没有时间去学习,直至开展一些研究性的工作,很快就会跟不上技术的发展,被淘汰掉。

另外给大家介绍一种开放共享的模式,是我们在美国南部的莱斯大学所了解到的。它有个机构叫SEA(Shared Equipment Authority),可翻译成共享设备管理机构。这个SEA做什么事情呢?因为莱斯大学规模不大,不像哈佛有四五万学生的规模,它只有不到一万学生,而且本科生很少,研究生的数量也很小,但是它在世界上的排名还是很靠前的。学校有一批大型仪器设备,但是都分散在不同的院系和实验室,大学越来越广泛地认识到对于那些非常昂贵而又被不同院系的教授所广泛需要的设备依靠系级管理是有碍于大学的研究工作的。因此,学校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SEA),制定了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政策,对校内的大型设备实行统一的管理(但依然分散放置在不同的院系),实现了对学校所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SEA所罗列的自身的主要价值有:1)帮助学校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科学家。2)为设备确定合理的内部、外部的用户费用。3)让莱斯大学和外部的研究人员获得使用大型仪器设备的权利。所以在美国的大学里,我们觉得这些制度设计不仅仅是从经济利益出发,而是基于一种理念,一种使命。就是要保证所有的设备都能得到很好的维护维修,让设备被更多的用户充分使用。

台湾高校中仪器设备的共享工作也值得我们借鉴。任何政府都不可能有足够的经费去为所有的大学配备各个学科的贵重仪器设备。为了有效地的科学研究工作,台湾的国科会于1980年首次在新竹清华大学建设了第一个贵仪中心,由政府投资购置贵重仪器设备,由大学承担管理服务的职责,要求要面向全台的科学界提供服务。目前新竹清华的贵仪中心总共有29台贵重仪器设备,分布在不同的院系中,学校有专门的机构管理这些设备,每一台仪器有一名教授兼任技术专家,并配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它这个模式跟哈佛的模式不一样,不是集中在同一个地方,有一批专门的人在哪里管理,而是分散在各个院系中。台湾成功大学的贵仪中心中的设备就集中在一起管理,这个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有所差别。由于在新竹清华大学的成功实践,台湾将在高校中建立贵仪中心,面向全台的科学家提供服务的模式进行了推广,目前已建成9个贵仪中心。

综合上述介绍,我认为对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1)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机制有利于促使校内已有的仪器设备充分发挥利用;2)有利于减少设备的重复配置,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益;3)可以建设校级、院系级和实验室级等不同层级的共享平台;4)在同一个平台上要有统一的管理政策和模式,不同的平台可以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