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关系范文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关系精选(九篇)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关系

第1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城市社区

健康教育是向人民群众传播防病知识与技能,促其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手段。健康促进是政府出台和改进有关健康的政策,改善人们生存的物质、社会环境,提高综合保健服务水平,动员全社会参与健康促进行动。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其能促使人们建立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健康的危险因素,是社区综合防治疾病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素质的有效途径[1]。现就该议题浅析如下。

1 发展概况

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已成为现代城市管理和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社区健康教育在预防疾病、促进居民生活质量改善方面的重要作用正被人们认识和关注,究其原因为城市居民的健康教育需求大大增加。政府的加强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与培育扶持,为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即大力开展社区健康促进活动,才能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素养和健康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维护健康。我国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健康教育,主要以建立健康教育示范小区、示范户,卫生科普宣传入户,开办健康教育学校、健康大课堂等形式,针对城市社区的常见慢性病、不良生活习惯等健康危险因素,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有文献报道近60%的慢性病患者,依靠行为干预改变生活方式,是可以避免或者推迟发病[3]。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包括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6大内容,其中健康教育是灵魂,属于一级预防。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也得到基层政府的大力支持。

2 存在的问题

总结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经验,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活动效果,促进健康城市建设,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2.1 支持环境不良

2.1.1 政策力度不够 2005 年1 月,卫生部下发《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5年工作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总目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将健康教育与促进纳入目标管理和工作计划;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然而,各项政策在基层落实情况不到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条件较差、设备简陋等现象普遍存在,健康教育相关器具、社区急救、康复设备等缺口较大,社区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即现行政策难以为社区健康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2.1.2 机制运作不佳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我国尚未形成支持健康教育的社会氛围,人们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有效的社会激励机制;从社区健康教育的工作环境来看,社区健康教育大多缺乏固定的工作地点,绝大部分是挂靠在居委会,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现有的社区健康教育人员体系管理有较大伸缩性,没有一套相对规范和严格的机制去监督、管理、领导和激励专业人才去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2.1.3 法律强度不够 社区健康观念和卫生法规普及滞后,而且缺少卫生基本法,我国尚没有一部卫生基本法律[4]。虽然宪法中对此作了基本原则的规定,但尚不能充分体现公共卫生特点,特别是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立法方面[5]。

2.2 网络功能不强

2.2.1 组织网络 由于学科结构等人为因素造成预防与治疗长期分割,给疾病防治带来许多困难。目前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缺乏政策及社会动员等组织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部门、多学科的共同参与。

2.2.2 网站服务 中国健康教育网站在“技术服务”、“下载服务”、“在线服务”、“特色服务”等方面功能不强。能下载的文章还不能满足公众需要, 不能直接与读者进行在线交流, 基本上没有提供特色服务等,如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无专业学科网站[6]。

2.3 人力资源与能力欠缺 我国地方行政管理体系中,街道办事处无管理社区卫生的专门机构和职能,无专人负责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7],更谈不上专业人力资源[8]。而目前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甚至还有无学历人员随意开展健康教育的现象,社区医护专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知识较陈旧等[9],均为阻碍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4 教育形式单一 目前的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内容单调,仅停留于卫生宣传水平,无法起到提高居民健康素养、降低疾病发病率作用[10]。即欠缺科学设计、实施及评价项目规划,不能评估居民的健康教育需求,也就不能针对不同目标人群开展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

2.5 投入资金缺乏 社区健康教育资金来源不固定,没有建立系统完善的健康教育资金体制。大多为有活动、任务时,才拨出相应资金;资金较多来自政府临时性拨款、卫生部门和街道社区自筹,缺乏稳定性,很难保证社区健康教育的持久性和系统性。此外,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部分地区财政紧张,没有经费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

3 对策及展望

3.1 加强政府职能

3.1.1 制定相关政策 建立起政府负责、领导有力、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良性运行体制[11]。根据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制订出全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规范体系,建立工作目标、岗位职责;设立可量化的监督考核标准,综合运用临床、预防、心理、教育等手段,实行动态化管理的长效运作机制。将健康教育与促进的计划设计、实施与评价作为基本工作程序,准确评价基层部门落实社区健康教育政策的实际情况。

3.1.2 完善健康立法 who《组织法》明确提出“政府对其人民的健康负有责任,只有通过提供适当的卫生保健和社会实施才能履行其职责”。故呼吁政府加快健康教育与促进法制化进程,加速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立法,完善规章制度与机制,如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机构作为预防保健中心等,以加强城市环境。

3.1.3 社区领导作为 社区领导应努力有所作为,以组织、政策和资源的优势,整合、配套、成立由社区领导以及群众代表组成的极具号召力和凝聚力的权威机构--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以社区为载体,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阵地,深入广泛持续地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活动。

3.2 完善网络体系

3.2.1 组织网络 建立健全市、区、街道三级健康促进网络是社区健康促进的基本要素。各地社区健康教育机构要努力配合卫生、民政、财政等有关部门,依靠基层政府的支持,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建设目标,发挥组织和指导社区健康教育的主体作用,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搞好健康教育活动。利用政策手段加强软硬件建设,强化社区健康教育功能,以“政府搭台,卫生唱戏”的思路实现社区健康教育与街道社区资源共享,通过培育示范点,以点带面,将社区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不断推广,形成良性互动,扩大其积极影响。

3.2.2 网站服务 动员网络专业人才参与到健康教育活动中来,积极进行网络健康教育的经验交流与沟通。充分利用网络传输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表现形式丰富的优势,开展网络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将中国健康教育网演化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的门户网站,以推进健康教育的网络信息化建设。

3.3 科学人员配置与培训 科学配置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的人力资源,培养社区的全科医师和护士[12],重视从业人员预防医学、健康教育学的专业培训,尤其是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研、科研能力等素质的提高[13],完善以各地级市健康教育所为中心、区县健康教育机构为主导,医护人员为骨干,社区专兼职人员为基础的三级多层次健康教育组织建设,合理建立健康教育人员的培养、培训基地,广泛开展横向交流以借鉴健康教育发达地区的经验[14]。 逐步形成门类齐全的人才梯队结构。

3.4 丰富教育形式与内容 针对居民需求进行行为干预,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针对生活常识、卫生习惯、心理健康、防病知识、医疗保健内容等,推广普及健康知识和文明行为, 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和医疗保健常识[15];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季节可侧重某一健康问题进行教育;通过多渠道、多角度的信息传播、认知教育和行为干预,帮助社区群众树立健康理念,如糖尿病饮食座谈会、灾后心理辅导、青少年预防近视讲座、育儿知识技巧等[16];宣传开通食品安全咨询热线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健康教育等[17];利用各种会议对辖区人群开展内容丰富、简单易懂的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发放健康宣传资料、提供个性化的全方位服务等[18]。

3.5 加大资金投入 保证常规经费,不少于当地当年卫生事业经费的5%[19],并随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比例而增加;社区人均健康教育经费至少占卫生经费10%,人均至少0.1~0.3 元/年才能得到最基本的健康教育服务[20]。坚持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是健康教育经费来源主渠道原则,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解决经费不足问题。另外,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和多元化筹资途径,建立合理的社区健康教育经费补偿机制,如商业赞助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和公益活动;拓展健康教育服务市场,引导健康消费和合理投资,使健康教育产生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吴宗平,侯朝铭,张俭,等.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评价.社区医学杂志,2009,7(20):59-60.

2 唐政,李枫.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组织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09,4(2):44-46.

3 顾海,杨心婷.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卫生软科学, 2009,23(2):194-195.

4 顾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法制化建设的探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9,4(1):59-61.

5 姜柏生.论我国公共卫生法律体系的构建.医学与社会,2005,18(2):27.

6 罗健,刘雁飞.中国健康教育网及各省信息共享平台状况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9,25(5):396-397.

7 温泉,郭春江.当前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 21(1):75-76.

8 侯淑肖,尚少梅,郑修霞,等.社区护理现状调查与分析.中国护理管理,2005,5(5):26-30.

9 章新琼,赵梅,谢伦芳,等.13所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改革对策.护理研究, 2006,20(2b):403-404.

10 刘洪霞.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和进展.护理研究,2004,18(8b):1413-1415.

11 刘则杨,武 巍.社区护理供给现状及社会护理教育的思考.护理学杂志,2002,17(7):55.

12 管惠娟,梁万年.护理教育及人力资源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9,26(4):211-213.

13 秦美娇,张青.上海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对医疗服务的影响.中国卫生资源,2005,8(6):258-259.

14 崔静.社区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市场经济学对策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9,16(7):574-575.

15 郭明贤,罗羽.健康教育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37-141.

16 窦娟花,美 仙.浅谈社区护理的工作方法.护理管理,2009,13(9):827-828.

17 王千.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与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08,8(2):36-37.

18 姜淑琴.在社区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新策略.中国全科医学,2009,12(8b):1558-1559.

第2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关系范文

我国学校健康教育现状

国家教育部新制定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等5个领域。要求学校通过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另外,健康教育在小学阶段还要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学阶段则应与《生物》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但从近几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来看,健康教育课事实上正面临不能长期持续开展的危机,乃至有逐渐消失之虞。如何正确理解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关系,并与其他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依然是今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

影响学校健康教育实施效果的因素

对学校健康教育学科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领导层的相关意识较为薄弱,从而导致健康教育很少被纳入其决策的范围之内,进而导致在履行教育职责时缺乏主观能动性。2011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然一再强调体育与健康课不是原来的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的合并,但并未明确健康教育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也未对学校健康教育课的开设作出新的规定,其结果是使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危机,连带而来的是教师、学生乃至社会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缺乏必要的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其内容不仅涉及人体生理学、营养学、预防医学等自然学科领域,还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学科领域,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很强的社会性。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普遍存在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和素质较低的问题[2-3],要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掌握足够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否则无法胜任相关工作。

对健康教育概念的认识鉴于许多教师对现代健康教育的基本内涵缺乏全面的认识,理解相对滞后,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必须正确领悟健康教育的内涵,认识到健康教育是以信息传播、行为干预为手段,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4];实际上健康教育的目的不应仅仅局限于疾病预防,更在于促进健康,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达到知、信、行统一的目标。世界卫生组织对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着力倡导的内容主要涵盖以下主题:传染病的预防;合理营养;心理健康及社会环境;口腔健康等个人健康;家庭生活;生殖健康;人口教育等。1992年WHO发表的《维多利亚宣言》强调了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4]。而要使人们的健康相关行为发生转变,主要还须依赖正确合理的健康教育,其他任何课程均无法完成相关的任务。而学校体育教学则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传授运动技术和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求通过锻炼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一门课程。

学校健康教育新模式构想

构建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要实现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在赋予其独立学科地位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系统的课程体系,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开设独立的健康教育课程健康教育课是实现健康教育目标的最基本途径。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健康教育有其自身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有特定的教学内容、规律、教学手段[3],不同于一般的卫生宣传,其着眼点在于如何使人们建立和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从而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学校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所能获得的知识、态度,完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框架,认真梳理和整合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取系统的健康知识。如《上海市中小学健康教育实施方案》规定,中小学全部开设健康教育课,小学每学期6课时,初中和高中每周0.5课时,并要做到“有课程、有课表、有教师、有教案、有特色”;在国外,美国从幼儿园到11年级都设有健康教育课程,并有一整套课程设置、配套管理服务[5]。提示,学校应通过开设正规的健康教育课程,形成从小学到中学系统、连贯的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健康教育体系,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各方面相互配合的综合性健康教育格局除基础型课程外,各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针对性开展相关专题讲座。学校可成立校长负责下的学生健康发展中心,由心理辅导、卫生、体育和生命科学(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师组成健康教育教学组,并把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落实课程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任务。还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日宣传活动、专题教育等多种形式,组织实施相关活动。在此基础上,还可采纳其他一些可资借鉴的学校健康教育形式,如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各种媒体平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开发教学图文资料、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增强教育的实施效果。

第3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影响健康因素;体育健康促进;关系

1.影响健康的因素

归纳起来主要有行为和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和体育锻炼等五个方面。据报道美国前十位死因疾病中,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占70%(中国占44%),其次是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而生物学和卫生服务因素排在两者之后。

1.1行为和生活方式

是指因自身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给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行为是人类在其主观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外部活动,而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长期的民族习俗、规范和家庭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系列生活意识及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观的转变以及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成为影响健康的首要因素。合理、卫生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将促进、维护人类的健康,而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将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如吸烟、酗酒、吸毒、、、滥用药物等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会导致一系列身心疾病日益增多。调查表明,许多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癌症、性传播疾病、精神性疾病及自杀等均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

1.2环境因素

是指围绕着人类空间及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健康不仅立足于个人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更应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强调健康、环境与人类发展不可分割。

自然环境又称物质环境,是指围绕人类周围的客观物质世界,如水、空气、土壤及其他生物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的必需物质。良好的自然环境可以陶冶情操、放松精神、愉悦心情,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恶劣乃至被污染的自然环境则会损害身心健康,如酷暑、严寒、飓风、雪灾、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河流中的有毒微生物等,会引起人体的种种不适,甚至引发疾病。

社会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创造而成的人工环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在社会环境中,有诸多的因素与人类健康有关。安定的社会、良好的教育、发达的科学技术等,无疑对健康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3生物遗传因素

是指人类在长期生物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遗传、成熟、老化及机体内部的复合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它对人类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除了明确的遗传疾病外,许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生,亦包含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寿命的长短,遗传是一个不可排除的重要因素。

1.4医疗卫生服务

是指促进及维护人类健康的各类医疗、卫生活动。它既包括医疗机构所提供的诊断、治疗服务,也包括卫生保健机构提供的各种预防保健服务。一个国家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拥有、分布及利用将对其人民的健康状况有着重大的意义。

1.5体育锻炼

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类整体的健康水平,但是新的健康问题(涉及人的机体功能状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领域)不断涌现出来,严重威胁着人类的未来生存。体育的真谛和健康的内涵使两者在现代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育成为健康发展的核心主题之一,其对健康的特殊意义越来越得到肯定和重视。体育锻炼是健康的需要,经常运动能预防并减少许多疾病,如心脏病,癌症,糖尿病等,也有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增加抗压能力,改善睡眠质量等。美国卫生部的研究表明,身体缺乏运动的人容易超重、肥胖、患慢性疾病和出现心理不健康等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200多万人因缺乏运动而导致死亡。因此,专家建议,坚持每天活动半小时是保持健康的最低要求。

2.体育健康促进

是根据教育的原理和特点,把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结合到一起,经过科学合理地组织,转化成为各式各样的体育教育活动。

2.1运动促进机体健康的作用

运动促进机体健康的机制是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的研究领域,在这一领域充分利用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和先进技术,使人们从宏观(系统、器官、组织)到微观(细胞、分子),了解了运动对人体的作用机制。虽然这些机制仍需要不断入研究和探索,但这些成果对于挖掘运动潜能,提升运动的健康价值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综合目前的研究成果,运动促进机体健康的作用可以归纳如下:

2.1.1增进身体健康

经常从事体育运动有益于全身各个系统的发展,可改善肌肉、心血管、呼吸系统功能,提高神经、内分泌和免疫调适能力,改善亚健康状况,从而达到人体形态结构(体格、体型、营养状况及身体成分)、生理机能(机体新陈代谢水平、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抵抗疾病能力)、运动能力(跑、跳、投、攀爬等运动能力)的完好状态。使人精力更加充沛,工作效率提高。

2.1.2促进心理健康

健康心理的促进与维护是现代人必须要重视的内容,也是预防心理疾病的有效方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功能,改善情绪状态,强化自我概念和自尊,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自信心,消除疲劳,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2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内容构成

应该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综合的全面贯穿于学校教育各个方面的体系。所以根据学校体育教学原理和特点,以及学校健康促进的概述。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内容应该包括体育健康教育、体育健康环境、体育健康服务、个人体育健康技能、政策与规划保障、社区联系六个方面。而且这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学校应针对这几个方面设立相应的部门,来完善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有效实施。而整个设立相对应部门所设计的范围几乎涵盖了学校所有的部分和人员,因此各部门的工作依靠培养技能、干预行为、潜移默化行为等来实现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方式的目的。

3.健康与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关系

健康是进行一切生理活动和体育行为的基础,从很早开始,我国的大多数学校就开展了一系列的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教育逐渐发展成为健康促进。健康促进是学校体育健康教程的一部分,学校利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手段来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进而解决学生的健康问题。健康促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发展成体育健康促进,即体育运动促进健康。通过对大量研究的分析、总结,得出:体育运动有益于身体健康,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方式更是改变人们体质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我国的很多院校都把科学的锻炼方式作为一门不可缺少的因素,融入到了体育教学当中,结合健康促进的特点,形成了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它为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理念的发展。

4.总结

健康促进是学校体育健康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健康促进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利用健康教育和学校体育健康体育可以很好地改善我国各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为实现对我国未来人才的综合性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健康促进与体育促进对我国的人口健康发展也有着重大的意义。(作者单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忠伟.主编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2] 徐婧.从健康角度创建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J]科技信息,2009.3.

[3] 崔龙、尹林.主编新编高职体育与健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8.

第4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体育;健康;内涵;关系

健康是人最宝贵的财富,健康就是幸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中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这段话提出了“体育促进身体健康”的观点,为我们当今体育教学的改革指点了方向。

一、对“体育促进身体健康”的内涵的把握

结合相关的体育教育理论,反思自己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体育促进身体健康”应包括“身体锻炼”和“保健养护”两方面的内涵。“身体锻炼”是指通过体育课中的身体活动和技能学习来促进学生身体结构和机能的改善;而“保健养护”则是指通过卫生保健方法来实现对学生身体的“保养”,进而提高学生的保健意识,培养学生的保健能力。这两个目标的实现与体育课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其中“身体锻炼”与体育课的关系更为直接。

二、对“体育”与“健康”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1.新课程要求我们既注重“体育传承”,又注重“健康促进”

体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健康,健康需要体育,这是笔者对“体育”与“健康”二者关系的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为学生当前和未来的身心健康而设立的,该课程的教学属于一种手段与载体,学生形成一定的体育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是该课程的教育目标。当然,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依靠体育活动来实现的,体育活动要和学生的健康“牵手”并与之紧密结合,换言之,体育活动应该在“身心健康”这个教育目标关照之下展开。因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既注重“体育传承”,又注重“健康促进”,所以,理想的教学效果是让每一个学生不仅“体育好”,而且“身体好”,实现“体育”与“健康”在教学效果上和谐、完美的统一。

2.“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二者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

“体育教学”要时时刻刻关注着学生的健康,“健康教育”只有凭借体育的手段和体育课的时空才能走向有效。否则,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譬如,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球类教学的目标总是立足于“让学生学会打球”这一层面上,而新课程理念下的球类教学就必须让学生通过球类运动的学习与实践,体验到其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进而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喜欢这些运动项目并能理性地去认识它们,并把未来的生活中,把运动或游戏融入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之中,使之为服务于自己的终生健康。而传统的健康教育只注重纯理论的传授,空洞的讲解犹如空中楼阁,无法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新课程倡导健康教学必须跟体育教学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例如,我校结合体育教学开展的“安全救护的演练”、“心理拓展训练”等健康教育活动,就变“纸上谈兵”的做法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实在在的操练,效果显著,立竿见影。

三、如何实现“体育”与“健康”的牵手

“两种东西丧失后才发现它们的价值:青春和健康”,这是流传于阿拉伯的一句名言。可见,健康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坚持体育锻炼,维护身体健康,应贯穿于人的一生。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堂教学,应真正实现“体育”与“健康”的牵手,通过体育活动,让学生“现在”与“将来”都在处于运动的“正在进行时”之中,让学生“现在”与“将来”都拥有健康的体魄。

1.纠正错误认识,用理性知识指导学生步入健康之路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体育教学必须针对他们当前的身体发展需要及健康问题去开展健康促进的工作。生活中有好多错误的认识来自于错误的感性,属于人们“想当然”的意识范畴。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错误认识,用正确的理性的知识充实他们的头脑。要将有关健康、卫生、保健、安全、环境等与身体健康相关的知识,诸如卫生习惯、作息、营养状况心理问题及困惑、安全防范、疾病预防、抽烟饮酒不良嗜好,等等,用恰到好处的形式传授给学生,逐步引导学生步入自觉维护身心健康的道路。

2.遵循教育原则,增强传授“保健知识和方法”的实效

保健知识的传授应拒绝空洞无味、泛泛而谈,要讲究“针对性”、“信服度”、“行为化”等教育教学原则。所谓“针对性”,就是要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来组织教材、收集案例、构建知识。所谓“信服度”,就是说传授知识要重视科学依据,杜绝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要用生动的案例和科学的数据,赢得学生的信服,如针对当前初中生群体中个别学生吸烟、喝酒的现象,笔者在教学中就曾以身边一些鲜活的事例和大量的数据,告诫学生不要极早地与烟酒交上朋友。把握住了“信服度”,就能真正实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谓“行为化”,就是要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对于教师所传授的保健知识和方法,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了”这一层面上,还要在明白道理的基础上,认识到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怎样才能做好”,并且要学会付诸实施。

3.利用体育活动,实现“现在的健康促进”教学目标

如何利用体育活动实现“现在的健康促进”教学目标,体育教育专家毛振明认为,教师应致力于做好的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在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队列和体态方面的训练,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优美体态的形成及对审美意识的培养;二是充分利用体育课堂的特殊时空,把体育课与课间操、课间活动等时间结合起来,做好养护学生大脑、眼睛和身体的保健工作;三是利用运动技能的练习发展学生的体能工作;四是利用体育课中的集体因素、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关系范文

中图分类号:G807;G4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2-0034-06

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事实,自1995年颁布《全民健康计划纲要》以来,我国政府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中央7号文),明确规定了青少年的阳光体育锻炼一小时和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内容。2012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央53号),对具体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制度、加大学校体育投入力度及实施学校体育3年行动计划等具体内容作了详细规定。目前,我国不仅建立了5年一次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而且建立了青少年体质数据库,较为全面地掌握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这对于进一步开展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不可否认,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学校,相关政策的执行力不容乐观,执行效果远远没有达到国家的要求[1]。究其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面临着诸多问题:1)层级制的管理组织模式不能适应和满足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管理工作复杂性的需要;2)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缺乏科学有效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3)学校缺乏充足的资源和能力完成体质健康促进任务;4)社会环境制约着健康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机制成为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理论和实践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管理学、健康促进等相关理论,结合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实践,建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模式,以期进一步丰富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管理理论,在实践上为有效干预青少年体质健康提供指导。

1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管理模式依据

1.1 健康促进和学校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的过程[2]。作为公共卫生领域的观念,是解决公共健康领域问题的主要途径,是高效率的卫生干预策略和措施,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健康促进理论,从而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学校体质健康促进的工作对象是青少年群体,鉴于这一群体具有鲜明的人群特点,所以在遵循基本健康促进理论的基础上,学校健康促进也应有其独特的规律性。

学校健康促进的推行始于1992年的欧洲,1995年推行至西太平洋国家,把学校的健康教育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组提出了“学校健康促进有效模式”[3],以开展学校健康促进优先干预项目为特征,并吸纳青少年家长和教师为干预对象,着力创建家庭和学校作为支持环境的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共同干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理论模式也逐渐形成,并得到了社会认可。李凌等[4]针对青少年的健康促进模式指出,家庭是青少年健康促进的保障,学校是健康促进基础,社区是健康促进的纽带。张瑛秋等[5]在对青春发育期青少年进行生物、心理、社会3个层面相关影响因素测量的基础上,提出处于青春发育突增期不同发育类型青少年健康促进模式,旨在建立创建多维的体质健康支持环境,提供多元服务主体参与服务的学校健康教育。我国健康促进学校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机制的完善也为进一步开展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健康促进逐步推行的同时,管理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学校管理和发展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服务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析,从管理体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和评价体系4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已有的相关研究为健康促进管理策略、管理内容和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共健康领域,学校健康促进的管理理念仍沿袭了健康教育管理理念,缺乏青少年体质促进管理的内容。

1.2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及管理

目前体质健康促进的概念仍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从字面上去理解,体质是身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10]。健康是指生理、精神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不生病[11]。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其宗旨是使人们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并有能力作出选择。健康促进的概念应该蕴含了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水平的要义。所以体质健康促进应该更加强调体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提高体质水平是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故笔者认为,体质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增强自身体质,改善自身健康的过程,其内涵是让人们养成良好的体力活动习惯和饮食习惯,降低健康风险,形成稳定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水平的目的。由此看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的重点应该是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在管理理念上应注重提高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健康意识,尽可能掌握多种的运动技能,充分发挥运动潜能,尝试多样的运动体验,把运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是由相关行政部门组织学校、家庭、社区和媒体等利益相关者群体,协调优化一切社会资源,通过实施一系列的体质健康促进项目,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过程。由于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不同层次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实施项目多样化,受到多系统多层面因素影响,所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促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决定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从而为行政部门和学校开展相应的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单纯依赖政府指令,学校独立执行相关政策方针,远远不能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青少年体质健康 水平下降这一复杂问题,必须由政府作为管理领导主体,组织协调一切可能的社会资源,围绕青少年营养、卫生、体育、健康等方面,设计开发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依托于学校、家庭、社区和媒体,协同开展此项工作。

2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模式的构建

2.1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管理理念

理念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12]。在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促进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应该保持统一的思想认识,坚持一贯的行动理念,各项管理工作最终落脚点必须是青少年,只有以青少年体质健康为本,处处考虑他们的体质健康,才能实现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在健康促进过程中,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核心,社区、家庭和媒体共同支持的多方参与格局,紧紧围绕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增强青少年体质、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这一根本目标,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有效的体质健康促进项目的实施,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生态环境,培养青少年健康意识,提高青少年健康技能。

2.2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管理组织系统

1)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管理主体与客体。

管理的主体是管理活动的出发者、执行者[13],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来说,管理主体主要包括两类人,一类是各级教育部门分管体育行政机构的负责人、学校校长,他们是督促完成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目标的核心领导人员;另一类是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组织中具体执行诸如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人,包括下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学校体育教育负责人、体育教师、班主任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团体等。

管理的客体是管理活动作用的对象。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受到多系统、多层次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由青少年直接接触的环境因素构成的微观系统和与青少年间接接触的中观系统以及由文化、意识形态、制度系统等构成的宏观系统。因此管理的客体呈现多样性,包括以下几类:1)各级行政部门一般人员、学校教师、青少年、家长、社区及媒体等。2)组织中的其它资源,如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社区体育设施、经费、信息等资源。3)组织向外扩张时作用于相关的人、财、物、信息等。

2)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管理项目。

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管理项目的多样性。管理的目标是使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相关的各个因素系统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质健康管理组织体系、政策制度体系、监测与评价体系是完成管理目标的基本保障;学校是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主战场,因此在项目设计上要紧紧围绕青少年体育环境、学校体育教学、课间和课外体育锻炼、营养膳食与卫生等内容展开,建立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项目;家庭对青少年健康促进工作具有重要支持作用,家长、家庭体育环境等也是重点干预对象;社区、道路、交通等建筑环境是青少年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活动的场所,应当着力改善这些外部环境,为青少年的运动参与提供充分的保障,并逐渐使社区成为学校、家庭之间的纽带。总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项目内容应该主要包括政策资金保障,学校、家庭、社区环境改善,青少年健康素养提升,学校体育活动推进,青少年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以及青少年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等内容。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达到青少年健康促进工作的管理目的。

3)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组织架构。

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多样性,决定了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系统复杂性。单一的组织结构形式显然不能满足体质健康促进管理工作多样化与专业化的需要。在组织策略上,选择混合的矩阵制组织结构比较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一方面,纵向上表现为树型的直线型组织结构,制度化、工作高度专业化以及权威式的领导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管理工作的项目化,集中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团队,有利于有效实现项目的设计、开发和实施(见图1)。

直线型组织结构是我国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组织结构,各级单位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下属部门中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各级主管部门负责人对所属单位的一切问题负责。此种结构形式结构简单、责任分明、命令比较统一。比如,我国从国家到地方都设有相应的体育卫生管理行政部门,各级部门领导形成直线指挥系统。各级部门领导、下级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各体质健康促进项目负责人具有管理的决策权、命令权和执行权。纵向各部门分别负责体育、卫生和健康的管理工作,通过联合下级行政部门、学校以及社会专家团体发挥体质健康促进管理的职能。

各横向项目由相关领域的专家领衔,参与者由各下一级行政部门领导、学校相关负责人以及社会各界相关专家组成。横向项目团队开展项目研究,并配合纵向行政部门指导实施健康促进项目。纵向职能部门和横向项目系统相互联系、紧密协作和配合,及时沟通情况,协同开展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工作,从而形成了直线型组织和专家领衔的项目管理相结合的矩阵型管理组织结构。

4)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管理系统运行机制。

(1)系统中各要素及职责。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管理系统中的纵向元素包括省、市、县级体育行政部门及下设的职能部门,以及所管辖的学校。横向元素包括体质健康促进各种项目管理的负责人及团队,一般由行政部门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纵向各部门负责战略规划、计划、组织和实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包括体育、卫生与健康,并逐级监督、指导、评价各项管理工作。横向项目管理按照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进行体质健康管理项目的设计、开发与实施。每个项目的总体设计往往涉及到体育、卫生与健康,从而增强了各纵向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配合,在每个结点上,要求各部门进行协调配合完成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2)系统运行机制。

我国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分为省、市、县3级,它受同级人民政府领导,并受上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或者业务指导。省级设置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市级设置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县级设置县教育局体卫艺室。各级部门设立体育、卫生与健康、艺术教育职能机构,并受上级部门的直接领导,从而形成“树型”直线组织,各结点元素负责计划、组织、实施相应的职能工作,管理的直接对象是下级各学校 。

学校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不仅要开展体育教学,而且要融入卫生健康教育,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14]。但直线型各组织部门的工作往往是独立的,限制了体育教育和卫生健康教育的统一性,造成了学校体育与卫生健康教育相互脱节和隔离。而横向项目管理组织设计弥补了纵向直线组织的缺陷,实现了各部门的相互联系和协作。纵向行政部门直接领导并提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总体规划,横向项目管理部门负责促进项目详细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各级行政部门相互配合和协作,发挥直线领导的职能,并在横向项目管理团队的协助下,顺利开展各项工作。

3 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应用案例分析

江苏省根据中央7号文件要求,出台了《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3号文件)。2009年7月29日,颁布了《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并于2009年9月1日起在江苏省全面施行。2010年7月,启动实施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监测与公告制度,全省建立了82所覆盖7~17岁各年龄段的中小学监测点和10所高校监测点,形成完善的体质健康促进管理组织网络。

3.1 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组织

江苏省教育厅根据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管理的需要,设立了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和体质监测中心(以下简称“监测中心”)作为教育厅体卫艺教育处重要的参谋机构和项目管理机构。研究中心聘请省内外相关领域专家作为中心主要成员,负责项目设计、开发和实施、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报告编写、科研项目设立等工作,全面支持各级行政部门和学校开展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监测中心负责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组织、实施和评价,通过组织、协调、控制和评价等管理手段,确保获取准确、可靠的体质健康数据,组织结构见图2。

省体卫艺处对下级体卫艺处以及学校有直接的领导权,并授权于下级各部门、各单位开展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研究中心和监测中心是省体卫艺处下设的两个参谋机构,整合了省内外卫生、医疗、体育领域专家,负责设计、开发、辅助实施促进项目,为各级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和专业技术支持,定期体质监测报告和研究报告,逐步形成了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相关单位、社区、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的良好局面。

3.2 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运作与效果

1)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运作。

江苏省自2010年开始运作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法规等文件,比如,[苏教体艺[2010]19号]、[苏教体艺[2011]12号]、[苏政办发[2012]64号]等。每年定期对测试点校学生进行体质测试。监测中心负责测试点校测试培训、监测监督、数据审核等工作,最后把有效数据汇总到研究中心,由研究中心负责编写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蓝皮书,并向社会公布。

2010年是江苏省实施体质健康促进项目第一年,通过体质测试获得基点数据,初步了解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由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团队开发了一系列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制定了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行动方案,并逐步在实验点校实施。2011年至今,江苏省教育厅并实施了多项行动计划,包括健康素养提升行动、体育活动推进行动、健康服务提升行动以及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等,并在组织、制度、资金、监督等方面为健康促进项目的有效实施建立了保障体系。随着项目实施的深入,各行动计划又得到进一步细化,在学校体育环境改善、体育师资力量培训、学校体育制度建设、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学校体育评价、青少年体育学习评价等方面分别进行了大量的具有改革性的实验工作。

2)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效果及评述。

各级行政部门和学校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认识程度逐渐提高,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项目的实施。在项目实施初期,健康促进工作确实给各级行政部门增加了负担,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多数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存在抵触心理,但迫于行政压力,不得不配合完成体质健康促进项目。然而,随着项目实施的不断深入和相应配套管理措施完善,各市区体育行政部门以及试点学校,逐渐转变了传统思想观念,积极主动参与到项目管理中来。目前,13个市辖区多数已经建立下级监测和体质健康促进网络体系,全方位开展青少年体质监测工作,并适时本市青少年体质健康报告。一些学校在省健康促进项目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别具特色的健康促进项目,比如“青少年体质健康奖学金项目”、“青少年体质健康校讯通项目”等。

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改善。从连续3次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来看,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总体上得到改善,多数学业阶段青少年的平均身高、体重与胸围都高于2010年水平。青少年身体素质水平总体上较2010年有所增强。各学业阶段学生的速度、上肢力量、耐力、下肢爆发力、柔韧性等指标有所提升。各学业阶段男女青少年平均肺活量、肺活量体重指数均高于2010年水平。青少年部分常见病检出率下降,近视低龄化得到初步控制。通过与全国均值数据比较,除青少年肥胖率、超重率、近视率外,我省有19项指标总体情况好于全国平均水平[15-17]。

3)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有效管理因素。

学校体质健康促进工作有效开展得益于以下几个关键的因素:(1)利益相关者群体统一的管理理念,是健康促进工作顺利开展的源动力;(2)矩阵制组织设计和直线参谋职权的管理模式,既保证了直线制行政命令的作用,又能够充分发挥参谋机构的专业化特点,增强各级部门管理工作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3)完善的管理制度成为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江苏省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过程,建立了资金保障制度、组织管理评价制度、体质监测规范化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不仅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开展,而且激发了管理组织各层系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4)专业化体质健康促进项目是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关键,专家领衔制订项目设计、开发和参与实施, 保证了项目的专业化、科学化,使各项体质健康相关政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位青少年身上;(5)全社会共同参与是有效实现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目标的长效之道,各行政部门、各学校、社区、家庭、社会团体、媒体等多方参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不仅为管理工作注入新的力量,同时,对于提高全社会共同健康意识,全面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机制是有效实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管理学以及健康促进理论界定了体质健康促进相关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建立了直线型组织和专家领衔项目管理相结合的矩阵制体质健康促进管理组织结构,设计了直线和参谋权力运行机制,并应用于江苏省管理工作实践中,初步取得了成效。矩阵制组织结构和直线参谋权力运行机制,对于增强管理部门的政策执行力,有效实施体质健康促进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海元. 全国教育系统落实中央7号文件的基本状况[J]. 体育学刊,2008,15(3):47-48.

[2] 李枫,傅华. 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 尚大光. 有效学校健康促进模式[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4] 李凌,李俊. 构建青少年健康促进的有效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7(21):35-36.

[5] 张瑛秋,孔垂辉. 青春发育突增期不同发育类型学生健康促进模式的实施方案[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1639-1640.

[6] 朱美珍,董翠香,季浏. 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发展方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体育学刊,2012,19(4):75-76.

[7] 邓宏伟,刘玉琦. 关于我国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探讨[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7,2(4):61-62.

[8] 王东旭,常春. 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现状分析[J]. 医学与社会,2009,22(3):25-26.

[9] 岳保柱. 构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服务体系的若干思考[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4):453-457.

[10] 曹湘君. 体育概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8.

[11] Js Larson.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health[J]. Medical Care Research and Review,1999,56(2):4.

[12]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13] 芮明杰. 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4] 刘娟,辛利. 对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思考[J]. 体育学刊,2013,20(5):9-10.

[15] 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 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蓝皮书——2010年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报告[R]. 2011.

第6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关系范文

关 键 词:体育与健康;健康促进;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8.17;G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5)03-0053-06 

Abstract: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eenager sports clubs for health promotion by adopting venue involved health promotion strategies, and revealed that venue involved health promotion strategies ar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for establishing teenager sports clubs for health promotion. Teenager sports clubs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and opportunity to become venues for health promotion, but they need to emphasize important elements for health promotion in their strategies and practice, and to establish supportive health environments. The 22 preliminary standards set up for teenager sports clubs for health promotion in China by using the Delphi method, are the foundation for establishing teenager sports clubs for health promotion in China, describe key elements in health promotion activities engaged in by teenager sports clubs in China, will become rules and criteria jointly followed by teenager sports clubs for health promotion in China when taking action. 

Key words: sport and health;health promotion;sports club;teenager;China 

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的过程。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以开展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自发的社会基础组织,其特点是具有社会主义的公益性质,不同于社会经营的职业体育俱乐部(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界定的范畴)。场所是社会相互作用的环境或背景。然而,目前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作为健康促进的场所进行研究的很少,在国内还尚未见报道。目前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俱乐部开展健康教育和对青少年的行为进行干预。如澳大利亚体育俱乐部在赞助商赞助其赛事过程中,通过强调健康的信息、搭售健康政策,努力创造健康的体育赞助环境[1]。健康饮食、防晒、无烟环境,控制酒精和预防伤害的主题[2],仍然是澳大利亚一些体育俱乐部健康促进工作的重点。最近,他们已将焦点扩大到使用健康促进的政策和实践进行干预,创建受欢迎的体育俱乐部[3]。另外,芬兰学者根据《渥太华宣言》和健康促进学校的原则,提出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干预的主要策略应包含酒类饮料制度、健康教育、对教练和官员进行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培训等[4-5]。从以上材料看出,虽然目前的研究对创建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问题是这些努力缺乏协调和组织,不具有统一性,没有作为一个整体方案在体育俱乐部中开展健康促进的计划。因此,本研究目的是使用场所性健康促进的策略[6],将上述这些有价值的健康促进项目整合起来,从整个体系或组织上进行研究,创建我国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场所性健康促进策略主要是基于《渥太华宣言》倡导的“健康是通过人们的学习、工作、娱乐和关爱的日常生活场所创造和享有的”[7]而提出。它已被广泛应用在不同领域的健康促进计划中,如健康促进城市、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大学、健康促进工作场所和健康促进监狱。最近,新的场所如体育场馆、农场、互联网已经被相继提出[8]。场所性健康促进策略作为健康促进的一种生态模型,关注的是将整个体系或组织作为引入健康促进变化的背景。其基本原理包括公平、社区参与及授权、责任义务以及跨学科多部门合作[6]。其行动的要素包括政策和战略目标、政策层面和技术层面的行动、关注组织发展和制定变化、建立不同部门、专业以及决策者的联合与合作关系、社区参与和社区权力[9-10]。其含义是如果健康促进注重于场所而非个人的技能和行为,那么个体的健康和健康行为,更容易遵循《渥太华宣言》中倡导的健康促进5项行动领域改变。其目的是在整个体系或组织内进行改变,以影响环境、组织文化和社会。场所性健康促进策略有2个基本维度:(1)场所构成环境,通过环境展示健康;(2)场所提供有效的方式研究和理解健康的决定因素,以达到影响个人和社区[11]。在本研究中,第一个维度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活动构成环境,在哪里体现健康。第二个维度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具有健康促进的潜力。目前,场所性健康促进策略已被各种方式概念化,如Dooris分离3个关键要素,建立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定义[12]:(1)建立支持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2)将健康促进纳入日常活动场所;(3)不同的场所之间相互影响。当上述要素被应用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时,第1项表明建立安全和健康的体育环境;第2项表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展和运动相关的健康促进活动;第3项表明首先承认体育俱乐部是青少年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其次加强不同场所像学校、社区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之间的合作。上述场所性健康促进策略的框架,为我们创建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奠定了理论基础。 2 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立 

2.1 俱乐部标准的确定 

建立我国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标准,是创建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基础。它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系统有组织的开展健康促进行动具有科学有效的指导作用。 

1)标准的初选。 

以《渥太华宣言》提出的健康促进5项行动领域为基本内容,参照健康促进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组织制度,结合各种健康促进场所已创建的标准,采用个别访谈和会议方式,邀请部分权威专家对初步确定的标准进行论证和修订,初步确定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68个标准。然后,再使用专家咨询法(Delphi法)进行3轮评估。 

2)评估专家的确定和基本情况。 

为使研究可靠性增加幅度趋向平稳,考虑行业代表的实际,根据本研究内容涉及的行业标准、健康促进的有关文件精神、相关部门管理者的择优推荐,本研究确定健康促进专家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专家共30人。15名健康促进专家由研究人员和卫生机构管理人员组成;15名俱乐部专家由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组成。30名专家男性18名,女性12名,平均年龄(36.63±9.80)岁。他们在本行业的工作经验都在6年以上,且80%在10年以上。专家中6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有硕士学位,12人有学士学位。健康促进领域专家都具有或相当于副高级以上的职称,体育俱乐部专家80%以上具有或相当于副高级以上的职称。他们长期坚持在工作的第一线,对健康促进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活动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因而,在本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3)专家评分和评分标准。 

使用电子问卷、信函或上门访谈的方式对上述30名专家进行3轮调查。调查时向专家提供相关的课题背景和文献综述,以便专家能够尽快了解研究主题。第1轮问卷部分结构化,开放式的问题是邀请专家提出一些新的标准。第2轮问卷是验证第1轮的结果和评估新的标准,回答尺度和第1轮相似。第3轮要求专家在第2轮已出现“很重要”的标准中用1~15分给予排序,再从中确认“最重要”的标准。 

第1轮和第2轮专家答案的分值是“很重要”=3、“重要”=2、“一般”=1、“不重要”=0。结果是计算2组专家答案的平均值。如确认“很重要”的标准必须超过所有回答者答案的50%。第3轮对“很重要”的标准排序:15分第1、14分第2,依次类推1分对应第15。没有排在前15位的分值为0。结果是计算2组专家答案的平均值,其值低于3的标准被淘汰。 

4)质量控制。 

研究质量主要以专家的积极性、权威性、协调系数来评价。(1)专家积极性:用应答率表示。应答率=(回收表数/发出表数)×100%。1~3轮每轮发出专家咨询表30份,每轮全部回收,应答率为100%。说明专家积极性较高,结果可靠。(2)专家权威性:包括专家对方案做出的判断依据(Ci)和对问题的熟悉程度(Cs)。判断依据每项按照大(1)、中(0.8)、小(0.5)3个不同层次赋值,内容赋值为理论分析(0.5、0.4、0.3)、工作经验(0.3、0.2、0.1)、参考国内外文献(0.10、0.10、0.05)和直观性(0.10、0.10、0.05)4个方面;熟悉程度(Cs)赋值为熟悉(1.0)、较熟悉(0.8)、一般(0.5)、不太熟悉(0.2)。专家权威系数=(Ci+Cs)/2。30名专家3轮的判断依据分别为0.85±0.03、0.88±0.03、0.87±0.03;熟悉程度分别为0.85±0.08、0.89±0.10、0.87±0.09;权威系数分别为0.86±0.06、0.89±0.08、0.8±0.07,说明专家意见可靠。(3)Kendall协调系数(W):用于评价多个专家对不同指标进行重要性评分时的一致性程度,经x2检验后,P<0.05,认为协调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即评分者之间意见具有一致性。协调系数计算公式为:W=12S2÷(m2×(n3-n))。式中m为专家人数,n为指标数量,S2为指标重要性评分的秩和离均差平方和。3轮专家咨询总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812(X2=598.468,P<0.000 1),0.838(X2=695.486,P<0.000 1),0.824(X2=682.541,P<0.000 1),经卡方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专家的意见逐步趋于一致,结果有效。 

5)指标的筛选标准。 

对于指标的筛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研究往往是依据自身的需求和特点来选择不同的筛选方法。本研究主要以同时满足重要性赋值平均值≥3,变异系数<0.22两项指标为标准[23],同时结合专家的意见,经课题组集体评议后进行确认。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2 我国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标准 

第1轮,30名专家评估68个标准,结果是25个“很重要”,37个“重要”和6个“一般”。第1轮后没有标准被淘汰,且专家组又提出20个新的标准。第2轮,30名专家评估88个标准。其中,所有专家评估29个“很重要”。此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专家评估“很重要”的3个标准与健康促进专家不同;健康促进专家评估“很重要”的6个标准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专家不同。这种不同也表现在“重要”的标准中。因此,第2轮38个标准被评为“很重要”;42个标准被评为“重要”;8个标准被评为“一般”。第3轮,30名专家用1~15分排序38个“很重要”的标准。结果其总和平均值超过3的标准有22个(即“最重要”的标准)。最后,根据《渥太华宣言》行动领域和本研究确定的指标筛选标准归纳为5类22个标准: 

1)健康促进策略: 

(1)把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的创建工作纳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工作计划; 

(2)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制定禁毒控烟和防止滥用药物的相关政策; 

(3)制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卫生部门在健康问题上的合作协议;

(4)年终评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展健康促进活动的情况; 

(5)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决策过程中考虑健康和幸福的观点; 

(6)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制定健康促进规章制度并监管其实施。 

2)健康和安全的环境: 

(1)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动环境的安全; 

(2)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提供没有吸毒、吸烟和酗酒健康环境。 

3)社区关系: 

(1)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处理、理顺和监控可能发生的冲突和欺辱事件; 

(2)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所在的社区、学校建立持久的健康互动关系; 

(3)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定期与董事会、教练和家长讨论其规章制度。 

4)健康教育和个体技能: 

(1)健康促进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学、训练和竞赛的一部分; 

(2)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训练中健康元素比运动成绩更重要; 

(3)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保证定期开展健康教育; 

(4)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规定其成员接受健康教育; 

(5)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特别注重教练的互动技能; 

(6)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促进青少年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7)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倡导“重在参赛”的思想; 

(8)体育俱乐提供健康意识的教育。 

5)健康服务: 

(1)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教练和管理人员以自己良好的生活方式做出榜样; 

(2)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全面预防和处理运动对生理和心理造成损伤的策略; 

(3)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处理运动损伤案件的措施。 

3 小结 

1)场所性健康促进策略是创建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最有效的方式。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影响青少年儿童的健康,但积极的贡献不是自动发生的。因此,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责任和充足的机遇作为健康促进的场所。为此,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需要在其战略和日常实践中强调健康促进的组织制度、政策、法规等方面的重要元素,切实加强和改善他们的健康促进行动,并创建支持性的健康环境。目前,在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健康促进行动仍未受到太多的重视。因此,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应将健康促进作为其活动的一部分,并对其活动的目标和行动制定全面的指导方针。 

2)目前建立的我国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标准主要是基于场所性健康促进策略的框架,和《渥太华宣言》提出的健康促进5项行动领域为基本内容产生。这些标准描述了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内健康促进行动的关键要素,它们是创建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因此,基于上述标准我们可界定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一所能持续的增强它的能力,成为一个有益于生活、学习、训练、竞赛(师生)与工作(俱乐部全体员工)的健康场所。其理念是把健康融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文化、政策和日常运作中,制定全面的健康促进策略,缔造一个平等、可持续和健康的生活、训练和竞赛环境。然而,为了能使这些标准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和获得成功,进一步的研究是细化这些标准的指标并进行测试和实施,再通过评价修改这些标准,同时,在执行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各种体育俱乐部场所的特点,如组织文化、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态度、信仰、实践环境的性质、发展历程、内部制度和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等[24]。 

参考文献: 

[1] Corti B,Holman C D J,Donovan R J,et al. Using sponsorship to create healthy environments for sport,racing and arts venues in Western Australia[J]. Hlth Promot Int,1995,10:185-197. 

[2] Kelly B,Baur L A,Bauman A E,et al. Health promotion in sport:an analysis of peak sporting organisations’ health policies[J]. J sci Med Sport,2010,13:566-579. 

[3] Crisp B R,Swerissen H. Critical processes for creating health-promoting sporting environments in Australia[J]. Health Promot Int,2003,18:145-152. 

[4] Kannas L. The criteria for a health promoting sports club must be developed. Report on young-sports[J]. Finnish Sports,2000:19-21. 

[5] Kokko S. The health promoting sports club in Finland–a challenge for the settings-based approach[J].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2006,21(3):219-129. 

第7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高校 健康教育 现状 体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生理、心理以及与健康密切相关知识的教育,使受教育群体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改正不良卫生习惯,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首次提出健康教育的概念。明确指出,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要求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者讲座。我校在2000年正式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健康教育必修课。笔者多年来一直参与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其他高校先进教学经验,并结合本校教学实际情况,对如何上好健康教育课,如何使学生在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掌握更多的健康保健知识,不断的探索,并能从实践中不断提高。

一 高校健康教育现状

1.大学生的体质状况

根据我国1979、1985、1991和1995年全国大规模的7~22岁城乡男、女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7~22岁学生的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呼吸机能、肺活量普遍下降,大学生的下降幅度最大。学生学习负担重和体质下降的矛盾长时间找不到妥善解决的办法,这种状况从中学引带到大学,这就是导致大学生体质状况下降幅度最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缺乏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和自我保健能力较差是大学生患病的内在因素;长期的心理应激和超负荷定势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诱发因素;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污染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外在因素。

2.健康教育形式

由于健康教育的形式单调,导致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态度和实践还在低水平徘徊。多数大学生对现代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的认识,片面认为身体强壮、没有病就是健康。既导致对健康教育缺乏相应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又严重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导致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难于得到印证和应用,不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不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对327所高校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只有约30%高校为体弱多病、身有残疾的大学生开设了体育保健课,其主要内容是气功、养生术、太极拳等。

3.健康教育的师资

目前我国高校从事专职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极为薄弱,大多数高校健康教育课是由校保健医师或体育教师兼任。但他们教学经验不足,同时受知识结构的影响,在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不能完全满足当代大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因此迫切希望得到教育学、社会医学、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做好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

二 高校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高校管理者对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

高校管理者对健康教育的不重视将影响健康教育的实施与发展,不利于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本次调查表现在:一是健康教育观念理解上的误区。部分院校领导把健康教育错误地理解为单纯的健康基础知识的教育,致使有些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时有时无或根本没有开设;二是健康教育师资力量配备不足;三是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不切实际。

2.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内容、形式及评价不够合理

健康教育是知识、意识、日常行为和能力的综合教育。由于高校管理者对健康教育观念理解上的误区及其他多方面原因,健康教育课程被列为选修课,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开设。因而,高校实施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不显著,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也就难以实现。

三 高校健康教育发展对策

1.明确健康教育目的

重视健康的自我管理。高校实施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掌握科学的健康知识,逐步建立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自觉地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达到保持健康状况良好的目的。通过健康教育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学会用自己的能力去主宰健康,管理健康,实现健康水平的提高。

2.完善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课程设置是实现教育任务的基本手段,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因此,要加强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对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进行明确地定位,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中,对开课的时问、内容、学时要有明确的规定。加强校园健康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学校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教育和社会活动,促使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3.实现健康综合管理,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高校健康教育工作是培养健康人的工作,学生健康意识、健康行为的形成和健康观念的树立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首先,需要学校决策机构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其次,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包括学校教务处、医院、后勤、各院系、学生组织等,做到分工负责目标明确,协同配合,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

4.切实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工作

大学生健康教育课是从健康角度出发,结合大学生时代特色而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它突破单纯的生物医学框架,涉及体育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学校应针对此特点,加强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特别是现有教师所缺失的学科培训。

5.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

大学生健康教育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医学基础知识,同时教学中涉及的人体生理知识、生物医学、心理学等内容又较为抽象。因此,建议各高校应加大和落实对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增加必要的挂图、模型、影像等,并把多媒体教学方法引入课堂,使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科技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教学意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吴纪饶.大学生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淑民、师德明、马淑琴.面对高校健康教育的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2000(2)

[3]邓毅明、武晓君、大学生.“健康教育与体育”.基本知识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3(9)

[4]田本淳.健康教育在新世纪卫生保健方面的作用和地位[J].中国健康教育,200l.1(17)

第8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基层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模式探讨

引言

最近几年,在医学模式、人们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人们的就医观念与就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对疾病的预防以及健康知识指导的需要。生命体征维持正常的表现就是健康,在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中,健康是最基本的需求。在此种情况下,需要着重在基层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基层就其性质与本质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都会对广大民众的健康产生一定影响。

1.基层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的现状

从目前基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现状就可以看出,其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不仅影响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影响着广大群众所接受健康教育的质量。

1.1,对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相较于我国其他区域,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与服务条件稍显落后,人们的健康意识与观念并不是很强[1]。正是基于此,基层医疗单位,特别是乡镇与村卫生室对健康教育工作并未予以高度的重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在于医务人员不了解健康教育与健康行为之间的联系,将医疗服务局限在疾病的治疗与护理层面上,不能与患者和群众进行健康知识的沟通与交流;另外一部分还在于基层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够,影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1.2基层医务人员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落后。自2009年启动实施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覆盖范围最大、受益人群最广的一项公共卫生干预策略,是政府以人为本、惠民利民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是落实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重大举措。依附于基本公卫框架运作是目前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特征,国家为此拨出专项经费。时至今日,我们也开展了名目繁多的健康教育工作形式,比如: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举办健康知识讲座;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提供健康教育资料;开展个体化健康教育。以及除此之外各种公共场所宣传牌、大众媒体如报纸杂志、网络、电视广播和手机短信的宣传。可是仅以目前的落后模式操作,综合覆盖率不到1‰!我们新时期的健康教育工作并没有取得相应的、预期的成效,

1.3健教业务人员队伍不稳定,素质不高,从目前基层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和辖区人口不到1:10000的配备,该工作开展的人员主要是公共卫生科的工作人员,其次为临床护理人员。而公共卫生科人员变动频率大,队伍极不稳定,多为刚参加工作或无证人员,这些人员普遍是没有经过全面和系统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的人员,并且对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了解并不是很深透,并不能将新形势下的健康教育知识传递给居民群众,健教整个队伍素质低下。

1.4缺乏健全的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基层健康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基层针对健康教育管理工作尚未成立相应的机构,致使各类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的职责与管理不明确,难以顺利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另外一方面体现在,基层医疗单位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和细节不够规范,同时在基层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没有形成统一模式,多数流于形式,医护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服务的水平也就出现不统一的现象。

2.基层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基层疾病控制与预防的过程中,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该项工作的开展对基层医疗工作实行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在传染病与慢性非常染病预防与控制的过程中,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是一种重要的方法[2]。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可以让民众根据自身情况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避免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其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能够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在基层医疗服务所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加强民众与医疗服务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使双方之间能够互相理解,增强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同时医务人员还能够指导患者进行自我保健,有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最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现社会主义公共利益为本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基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促使相关部门与机构能够依据相应的规定开展此项工作,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社会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3.基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与模式

从前文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基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而作为基层医疗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基层民众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针对此应当实行有效的策略与模式。

3.1规划健康教育,规范健康促进模式

基层医疗服务所要想基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获得一个良好的效果,首先应争取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有政策的支持及社会力量的参与,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做好配合及监督管理工作,促使基层医疗单位的健康教育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在基层医疗单位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规划好该项工作,采用先进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模式,合理安排该项工作,促使该项工作的开展产生效果。在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过程中,根据基层的实际情况开展应急性教育或者经常性教育。

3.2转变健康教育理念,提高健康教育意识

目前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在9.48%,虽然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素养不是同一个概念,但健康素养是建立在健康知识知晓水平上的,因此,最有说服力的当数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只有把这两个率提高才是硬道理。针对此种情况,基层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摒弃落后的健康教育理念,采用先进的健康教育理念。针对这项要求需要基层医务人员对存在问题从根本上进行反思和重视,主动学习,提高自身健康教育意识,将所学习到的健康教育理念渗入到医疗活动中[3],探索出服务于辖区全体居民群众的,行之有效的、货真价实的健康教育新方法,进而可以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让健康教育工作出现一个质的飞跃。

3.3做好患者与群众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我们知道,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是一个“知、信、行”的过程,首先我们是要解决如何让更多人“知”的问题,也就是传播手段的问题;如从学校入手,从学生阶段开始,学习健康知识,通过从学校―学生―家长这一链条把健康知识宣传到千家万户,受益广大师生及群众。在辖区内多组织大型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活动,让群众在轻松快乐的氛围里主动接受知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后再从“信”和“行”着手,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包括了疾病的预防治疗、心理卫生、健康干预行为、传播卫生保健等。针对每年各个不同时期可能产生的疾病与传染性疾病,采用合适的方式向群众讲解,在患者就诊的过程中,基层医务人员应当注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饮食保健等健康教育的内容,同时还应提醒患者健康行为,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

第9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幼儿园、教学模式

一、前言

在幼儿园里实施适宜的健康教育,不但对儿童幼儿时期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还会对其一生的幸福产生长期的影响。但是,目前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实施状况并不理想,只是注重口号的宣传,而实践中却并没有落实,缺乏真正的关注。因此,切实改善当前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实践,对促进广大幼儿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幼儿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里面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很迅速,同时,儿童在这一时期会形成自身的安全感和乐观态度,一个健康的儿童应当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体质强健,动作协调,生活习惯良好以及拥有基本生活能力的。本文谈及到关于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并对所采用的模式的效果进行评价,这有助于幼儿园在健康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有效指导这个领域的课程实践,同时有利于幼儿园教育者在工作中的改进,切实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健康教育实施模式

儿童的健康教育应当是通过各种方法,来引导儿童不仅有健康知识、健康的态度,还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施幼儿健康教育的模式,这是一个整体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面,家庭与社会机构的联合是主力,其课程包括了营养、运动与生活三个方面,健康环境和健康服务是背景,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是目标。

1.健康教育的课程:幼儿营养教育、幼儿生活教育、幼儿运动教育

首先,营养教育课程不仅通过营养方面的知识来帮助幼儿身体健康地成长,获得足够的营养来促进身体器官和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而且在营养课程中,幼儿正确认识食物的特征、名称,懂得营养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文明的饮食礼仪、动手烹饪的兴趣。

然后,生活教育课程,主要针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生活、自主快乐生活,还包括幼儿人际交往的生活,文明友爱自己的同学、朋友、家人和社会其他的人。

最后,运动教育课程,可以从三个方面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自身的人,运动促进了幼儿的生理发育,提高身体机能,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开发幼儿的潜在能力;空间的人,运动可以有利于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还加强了幼儿的意志;社会世界的人,运动使得幼儿在人际关系中学会人与人的交往,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从而体会友好文明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快乐。开展适当的运动项目,帮助了幼儿对时间、空间、运动知觉、模仿能力等各个方面能力的整合提高,积极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幼儿健康教育环境:保育环境、教育环境

幼儿园通过设施条件的创设,形成必要的环境,促进幼儿与周围人、事、物交互的能力发展。特色课程的开设,有了相应的幼儿活动场所与设施,可以更能发挥特色课程的作用。例如,在教室里面,有了这个特定的场所,在它的地板上、护墙上可以做一系列的设置,做这些设置的材料各种各样,硬软不同,光滑度不同,功能用途也不同,幼儿在这样的环境里,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去发现、去想象、去创造,他们在集体活动之外的任何时间都可以获得自身的健康发展。现代保育、教育环境的创设的出发点在于整体性,必须怀着整体的意识,在幼儿身体、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的发展落实,既要考虑到群体,也要考虑幼儿个体的特殊性。

三、幼儿健康教育实施模式的效果评价

1.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方面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重中之重,在心理行为方面的评定,是以Achenbach儿童量表为标准,把幼儿的社会行为、个性情绪、习惯偏差等等各方面特征一一进行记录。通过记录,可以看到,健康教育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当幼儿独立性差、食欲不好、容易哭、发脾气等等的心理问题出现的时候,健康教育可以降低这些问题的偏差检出率。

2.幼儿生理发育和运动能力方面

在幼儿园内开展了感觉统合游戏,运用康奈尔量表来进行观察,对幼儿的生长发育、运动能力、注意力、感觉统合能力进行测量评定。通过评定结果,可以知道,感觉统合游戏可以帮助幼儿肺活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幼儿运动机能的上肢力量与协调,促进了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

3.运动课程对幼儿健康的影响方面

通过运动课程,幼儿的身体机能得到了有序的锻炼,身高体重达标率上升,更有家长反映,运动课程促进了幼儿的生理发育,提高身体机能,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开发幼儿的潜在能力,帮助幼儿提高了身体素质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某些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等等,有着积极的预防和锻炼作用,使得幼儿在人际关系中学会人与人的交往,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开展适当的运动项目,帮助了幼儿对时间、空间、运动知觉、模仿能力等各个方面能力的整合提高,积极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四、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健康成为大众的生活重点,儿童的健康更是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幼儿通过健康教育,适应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变,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身心素质得到提高,健康教育顺应了现今人类的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在今后人才竞争社会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顺应着世界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在《纲要》颁布十年之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2012年已经出台,在这两个学前教育的高级文件里,明确表明了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中,提及了幼儿健康教育的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并对模式里面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效果评价。但是,我们需要继续对幼儿健康教育领域的实施状况深入研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

参考文献:

[1]王悦.北京市普通公众对健康知识和健康传播途径需求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