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互设计分析范文

交互设计分析精选(九篇)

交互设计分析

第1篇:交互设计分析范文

关键词:互通立交安全性设计 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U412.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公路交通是我国发展最快、使用最多,同时也是发生事故最多的交通方式之一。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在拥挤地段建立互通立交能有效的缓解交通压力,但是互通立交及其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考虑不当的话,反而会弄巧成拙。

二、立交布局设计中的安全考虑

互通立交布局的设计特征组合在一起有时可能产生安全问题。下面从车道数的平衡、出入口设置、立交间距及与其他设施的间距几方面阐述互通立交布局设计的安全性考虑。

1、车道数的平衡

互通式立交设计时,无论交通量是否有变化或车道平衡的要求,整条高速公路或相当里程的高速公路都应提供基本的车道数。车道平衡的概念是在出口和进口方面必须达到和谐的运营、减少车道变化、清楚地显示前方的道路去向。

2、出入口设置

在互通立交的引道上尽量采用单出口。这是因为一个出口比两个出口容易设标志,并不易造成混乱,因而是较安全的方案。在出现通行能力问题的地方,宜在出口引道上增加辅助车道的长度。所有出口都全部设置在构造物的引道一侧。对于主线上的多个出口,应尽量合并,以采用单一出口为宜。若条件不允许,需设置连续出口时,相邻出入口之间应当有足够的距离,满足布置交通标志的要求和给予驾驶员足够的反应和操作时间。

3、立交间距及与其他设施的间距

(1)、相邻的互通式立交应该尽可能独立存在,以保证形式的单一和运行的独立,避免使驾驶员要在短时间分析过多的信息,造成操作的失误。

(2)、互通式立交与服务区、停车场、隧道之间的距离不但应该满足布置交通标志的需要,而且要有足够的交织长度,以保证直行车流流畅。

(3)、隧道出口与匝道出口之间应当留有足够的距离,并在隧道入口前增加设置匝道出口距离标识,在隧道内增设荧光预告牌,使得驾驶员能够适应光线的变化观察标识以免错过出口。

三、常用的互通立交型式

互通立交的基本型式,主要可分为:主线上跨式或下穿式;完全互通、部分互通或交织型互通;三路交叉、四路交叉或多路交叉;两层互通、三层互通或多层互通;收费互通或不收费互通等等。在明确基本型式的前提下,再具体又可细分为喇叭型立交、Y型立交、环形立交、菱形立交、涡轮形立交、苜蓿叶形立交、混合形立交,以及以上各类立交的局部变形方案及不同组合方案等等。常用的互通立交的型式及其适应条件详见下表:

常用互通立交型式及适应条件

四、互通立交安全性评价要点

互通式立交包括主线和匝道两部分,下面分别是主线和匝道安全性评价的要点。

1、主线部分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有:

(1)、凸形竖曲线半径的影响

互通立交区凸形竖曲线半径不满足视距要求是互通立交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当互通立交出口位于凸形竖曲线顶部时,匝道出口位置不明显,驾驶员在高速行驶过程中不易识别出口位置,加之出口渐变率过大,成为公路设计的隐性缺陷,为日后的交通运营留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2)、跨线桥对视距的影响

跨线桥对视距的影响主要出现在凹形变坡路段。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驾驶员的视线容易受到前方障碍物的阻碍。尤其是夜间,汽车的车灯照射范围有限,在竖曲线的坡底处,当竖曲线半径较小时,驾驶员的视线受阻严重,视距可能不满足标准要求,易造成交通事故。

(3)、路侧障碍物对视距的影响

互通立交区主线的平面线形为弯道时,弯道的内侧如果有路堑边坡建筑物、树木、道路设施等,也应检查路侧净空是否满足视距要求,对影响视距要求的路侧障碍予以清除。同时还应检查弯道内侧中央分隔带防眩设施是否对视距造成影响,如果有影响应采取交通工程设施,以保证安全的行车视距要求。

2、匝道部分

(1)、匝道设计中的安全考虑

匝道是高速公路的事故多发点,下面从匝道设计速度的选用、出入口设计、超高设计和线形设计几方面分析立交匝道设计的安全考虑。

(2)、设计速度的选用

高速公路上的驾驶员习惯高速行驶,驶出时会有速度突变,特别应避免采用出口环形匝道,会导致驾驶操作和安全问题,车速的变化越缓和越好。应为驾驶提供适当长的减速长度,视距和标志在这时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3)、出入口设计

一般来说,出口匝道的通行能力及安全性与分流区、匝道本身、以及匝道与交叉路相交点的设计等有关。同样,入口匝道的流量和安全性取决于汇流区和匝道本身的设计。为保证行车安全,出入口设计中注意以下两项建议:

设置适当的标志指示出口位置和方向,设置门架式标志以确保驾驶员知道该选用哪条车道。

分流点和合流点都应保证足够的视距,以确保驾驶员不但能有充分的时间估计自己的位置并驶人正确的车道,而且能够观察到主线行驶的车辆以进行正确的操作。

(4)、超高设计

匝道的超高值选用和渐变段设置应该与设计速度相适应。匝道的设计速度选用应该与车辆行驶速度相匹配,超高值的选取也应该与之协调,同时应该注意与项目所在地气候、环境相适应,避免在积雪、湿滑路段设置较大的超高影响交通安全,同时要注意与纵断设计相结合,避免影响路面排水。

(5)、线形设计

由于匝道平曲线半径小、变化复杂,纵断面起伏多、纵坡变化大,匝道的线形设计和平纵配合,除了一般路线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外,为便于驾驶员观察匝道前进方向,分流点应尽量选择在主线无竖曲线的位置,以防止竖曲线限制了匝道的可视性。避免线形的骤变,如长直线的末端设置急弯曲线;避免在长直线上设置陡坡;避免在两个同向弯曲的圆曲线之间设置短直线,形成所谓的“断背”曲线。

五、互通立交选型阶段安全性评价的主要步骤

结合前文中的论述,初步对互通立交选型阶段的安全性评价步骤总结如下:

1、结合立交区附近的自然条件、环境条件、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初步确定互通立交的型式。结合各立交型式的特点及安全特性对立交的安全性进行初步分析,确定在特定条件下所选择的立交型式,是否满足此型式自身的安全性要求;

2、对于多路互通立交,应尽可能对其进行简化,合理拆分成两个或以上的三路、或四路互通立交组合的型式,并分别对立交的各部分进行安全性分析,确定合理的立交型式。

3、结合互通立交范围的建设条件及已初步选定的立交型式,对立交出入口范围的构造型式进行安全性分析,重点对出入口范围的视距条件、连续出入口的设置情况、出入口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

4、对互通立交范围的变速车道长度进行验算,在变速车道长度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出入口范围主线及匝道的交通流量、交通组成情况、主线与匝道的设计速度、同区域已通车道路的事故统计情况等,分析在出入口附近是否需设置强制性的加、减速措施,并根据流入、流出匝道与主线的实际运行速度差,计算确定所需强制性加、减速车道的长度,并在此范围设置相应的交通工程设施。

5、对互通立交匝道与主线出入口附近的通行能力进行分析计算,确定在特定交通量构成情况下,出入口的服务水平是否满足安全性要求。

六、结束语

交通路况极其复杂而多变,面对这种多变的情况,需要我们更加努力把细节做好。进行人性化的设计,从驾驶员的角度去考虑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同时结合相关先进的科技成果,把互通立交的安全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 杨智生.互通立交设计有关问题的思考[J].2005(12):80-85.

[2] 王晓华,朱兆芳,曾伟等.天津市快速路互通立交通行能力计算模型研究[J].2008(11).

第2篇:交互设计分析范文

目的研究交互式理念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法以人体工程学、艺术设计学为研究基础,采用系统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论证方法,阐述如何运用交互式理念来满足消费者对包装的情感需求。结论交互式理念在包装结构、视觉元素以及包装材料方面的应用,创新了现代包装设计,赋予了其独特的视觉形象和贴切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

交互式理念;包装设计;互动

在以往大机器生产时期,工业化的产品占据了市场主流,它们虽然提升了生产力,但其机械化的外观却不能同人们的情感产生交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兼具高质量外观与高层次精神享受的产品逐渐成为了消费者选购的对象。与此同时,以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的设计思想也蓬勃发展起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里所论述的以信息传播和交互为基础的交互式设计。交互式设计以人体工程学为雏形,借用人与物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信息交流,其不仅能够快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激发潜在购买力,而且更能够使消费者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增加商品的客户粘性[1]。尤其是以外表形态为设计重点的包装设计,其交互式思维的运用更是十分重要。交互式包装设计能够利用特殊的激励材质、丰富的视觉语言、新颖的功能对消费者的体验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促成消费者同商品包装之间的行为互动与感情互动,有效提升品牌的竞争力[2]。

1交互式理念的包装设计概念及分类

“交互”一词泛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交互式理念的包装设计由于是新兴学科,业内对其尚没有明确定义,依据其外观和效用将其理解为:易于消费者同包装产品进行直接或间接信息交流的、能够增强包装产品情感体验性的新型包装设计理念[3]。一般来讲,交互式理念的包装设计主要有3种类型。感官包装设计是指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人体感官同消费者进行信息传递与沟通的设计方法,其效果直观、迅速,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如带有水果香气的食品包装等。功能包装设计是指对包装本身进行一定的功能性改造,使之能够发挥部分效用的设计方法,即通过包装的功能属性同消费者展开互动的设计手法。如能够充当花瓶、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玻璃材质饮料瓶等。智能包装设计是基于高科技的一种包装方式,其严格意义上讲应当属于功能包装的高级别形式。所谓智能包装是指依靠高新材料、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前沿科技手段制作的产品包装,如根据温度、湿度改变的瓶体包装,能够储存产品信息的电子薄膜包装及二维码包装等。

2交互式理念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2.1交互式理念在包装结构中的应用

2.1.1单体结构改变法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升级,消费者对包装结构的要求也进一步提升,可改变形态、可主动参与的包装结构逐渐替代了结构简洁和使用方便的包装结构,单体结构改变法这一交互式包装设计手法便应运而生。具体来讲,单体结构改变法按其互动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结构分解互动与开启方式互动两种。结构分解互动是指通过折叠、拉伸、缩短、扭曲等手法对原有包装单体形态进行改变,以增强其视觉效果或拓广其功能,从而实现感官交互或功能交互的包装设计手法[4]。以美国设计师ZakKlauck与EmileMolin为Nike运动鞋设计的外包装盒为例,设计师突破了以往常规鞋盒采用的六面长方体结构,通过对纸板的网格状裁切将其改为了多面不规则结构。细看之下,鞋盒有了编织袋的视觉效果,在使用时,消费者还能够体验到网格状结构拉伸、变形为立体多维形态的感受。这不仅满足了消费者追求新奇的互动需要,而且还压缩了空间,使产品更易于存放。开启是产品使用的第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包装给消费者留下第一印象的重要步骤。设计师对包装的开启方式进行创新,能够使消费者在打开包装的互动过程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对产品的直观感受[5]。以加拿大设计师LilyKao的花茶包装为例,产品的两层包装均依据仿生学原理进行设计,其中,外层为五边形柱体,打开后柱体各面的顶端犹如花瓣,内层为荷包状,打开后为十字花形。整套包装简洁、清新,不仅十分贴合花茶产品亲近自然、幽然芬芳的特性,而且更能为消费者品尝产品的过程增添一分雅趣。

2.1.2辅助结构互动法

辅助构件是一种依附于包装主体构件、不可独立存在的包装结构,是包装的辅助与延伸。在包装中添加一定的辅助构件,从而建立起辅助结构,能够为原本稀松平常的包装外观增添新元素,帮助消费者与包装建立更多的互动机会,令消费者获得更好的产品体验[6]。如Ju-yeonKim等人设计的一种名为EzOpener的易开罐头,设计师将传统的短而圆的拉环变成了二段式折叠结构,平时贮存时拉环可以叠合在一起,当消费者开启罐头时,只需将拉环拉开,将之变为十字结构,轻轻一拉即可食用。这样的交互式包装设计完美地解决了传统罐头拉环不经拉扯的问题,使消费者获得了很好的开启体验。又如,韩国设计师YeongkeunJeong设计的便携式黄油包装,设计师将食用黄油时的餐勺变为黄油包装的盒盖,当人们打开包装后就能利用勺形盒盖挖取黄油,既简单又卫生,避免了户外缺少餐勺的尴尬,同时又免于刷洗。

2.2交互式理念在包装视觉形象中的应用

字体、图形、色彩是构成包装视觉形象的三要素,同时也是最能表现商品包装语义的设计元素。将交互式理念有针对性地应用到包装视觉形象设计中,抓住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使用需求,以促使消费者产生浓厚的购买兴趣。

2.2.1字体应用法

交互式字体设计是通过字体为消费者提供相关的商品信息和内容,让消费者借助文字获得提示,与商品产生互动。包装中的字体可进行随意的拼接与组合,以产生一定的趣味性,在此过程中可使商品包装具备智力开发、游戏娱乐等附加,提升了商品包装的可利用性与消费者的互动性。例如,不是每个人都善于表达自己对亲人浓郁的情感,尤其是一些特殊节日的到来更是加深了某些人的语塞综合征[7]。由FabioMilito设计的万能字谜包装纸,解决了部分人群羞于表达的问题。纸上铺满字母,消费者只要用颜色醒目的笔将自己的祝福勾画出来即可,如同拼字游戏一般充满了情趣,有利于心情的表达,大大加强了消费者、被祝福者与包装设计之间的情感互动。

2.2.2图形应用法

让图形参与到交互式包装设计之中,即巧妙构思图形在包装设计中的位移以及具置关系,通过仿生、拟人、写意、夸张等表现手法,突出整体图形在包装设计中的变动性和特殊性,其赋予了消费者独一无二的视觉感受,生动与形象地体现出了商品的直观属性,与消费者产生了良好的情感互动[8]。在将交互式理念应用到图形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的原则,否则会适得其反,令人产生一种做作的不真实感。例如,由Aekyung设计机构为Spark洗衣粉设计的包装,将交互式理念应用得淋漓尽致。设计师采用写实手法,将洗衣机的真实图像借鉴到包装设计中,洗衣粉本身的包装为洗衣机样式,中间部分为透明的圆形,整体造型灵感来源于滚筒式洗衣机。透过该“窗口”,消费者可以清楚地看到洗衣粉剩余量的多少,并可根据用量及时更换或是添置。该包装利用简约的写实图形,实现了与消费者之间的多次互动,提升了劳动的趣味性。

2.2.3色彩应用法

色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易引起消费者关注和传递商品信息。交互式包装中的色彩情绪明确、热烈,可以轻松地突出商品的本质属性,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例如,金色包装表现出的是高贵奢华;黑色包装传递出的是冷酷和低调之情;白色包装给人带来清新与简约的视觉感受[9]。通过对颜色的辨别,消费者能够感受到商品传递出来的情感倾向。GreenhookGinsmiths系列的杜松子酒包装中的色彩,充分体现出了交互式理念,该包装由英国著名设计公司Threebrand设计而成,分为枚红色与青色两种不同的包装颜色,分别对应滨梅烧酒以及美式干杜松子酒两种不同口味的酒。看到枚红色,消费者能够推想出浓郁、酸甜的味觉感受;而看到青色包装则会推想到其清淡平真之味,这使得产品包装同产品本身更加“表里如一”,从而大大提高了商品售卖率,促进了买卖双方的良好互动。

2.3交互式理念在包装材质中的应用

除包装结构、视觉形象外,包装材质的类型、优劣好坏亦能影响到交互式理念包装的最终呈现效果。一方面,包装材料的质感比较偏重于感官,感性因素占主要部分,对于消费者第一印象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包装材质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便具有较强的表现张力,是构成商品包装结构造型以及包装视觉形象的基础。由此可见,将包装材质的肌理、纹路、色彩、平滑度、软硬、反光性等特性恰到好处地应用到整体包装设计中,利用材质本身特性丰富的包装设计形态,形成多层次的感官体验,更好地体现出交互式包装设计理念[10]。不同主题的产品对包装要求也不尽相同,设计师要根据其特性发掘到最为合适的包装材质,最大限度地引发与消费者的互动。以资生堂Zen香水外包装设计为例,该系列包装作品由哈萨克斯坦设计机构GOOD的高级设计师IgorMitin设计而成。设计师从大自然中粹取灵感,采用真实的设计手法还原大自然的本真面貌,在材质选取上尽可能地接近大自然,并根据不同的材质设计成不同的外包装形态(如海螺、鹅卵石、竹子),借此将交互式理念引入到包装材质设计中。面对该系列产品,消费者会习惯性地去触摸,在触摸的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真实感,仿若身临其境,触摸到了大自然中坚硬的海螺、圆润的鹅卵石以及青翠的竹子,并沉醉于安宁之中欲罢不能[11]。消费者通过对包装材质的感触,增进了与包装设计的互动,从而促使消费者对该商品产生了良好的印象,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

3结语

交互理念来源于人体工程学,但其几乎涉及到了所有艺术设计的范围,世界著名设计师佛雷迪•安祖尔就此曾经评论过:设计只有专攻不同,并没有界限之别。这就告诉人们,艺术设计领域没有严格的范围界定,每一个设计环节以及每一个设计理念都是环环相扣的,都是为了获得与目标受众的互动,这也是笔者在论述中所深刻领悟到的。对于当代消费者而言,他们对现代商品包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越来越大,希望与商品之间有更多的互动。鉴于此,现代商品包装要将交互式理念应用到设计过程中,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不断加强消费者和商品之间的互动交流,在交互中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对时尚和个性的需求。

作者:孔维艳 孙文想 单位:沧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辛向阳.交互设计的哲学思考[J].设计,2014(5):8.

[2]张朦朦.交互式设计理念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

[3]许丽.现代包装设计视觉艺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4]王旭烽.品饮中国[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5]瓦格,卡格,伯特瑞特.创新设计:如何打造赢得用户的产品、服务与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6]孙利,吴俭涛.基于时间维度的整体用户体验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4,35(2):34—35.

[7]刘毅.工作室体系下的交互设计教学初探——以广美交互设计工作室为例[J].装饰,2013(3):143—144.

[8]孙超.食品包装设计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J].消费经济,2012(5),26—28.

[9]胡晓琛.中国语境下的交互设计研究[J].科技传播,2014(2):155—156.

第3篇:交互设计分析范文

视觉语言属于无声的语言,但是它包括的范围却很广,它是国际性的语言,无国籍之分,属于“观念的语言”。当用声音语言不能了解和沟通的时候,常常可以借助视觉语言立刻会意。视觉语言与其他各种感知语言相同,也是作用于人知觉的客观存在,是由视觉形式存在的符号与符号系统来传递特定的信息内容。它由视觉基本元素和设计原则两部分构成,其中,基本元素包括:线条、形状、明暗、色彩、质感、空间,是构成一件作品的基础。视觉语言的设计原则包括:布局、对比、节奏、平衡、统一等。设计师可根据不同的造型需要,选择相应的材料和表现形式,运用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在一定的范围内控制各种视觉元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形成能够传达特定信息的图形、图像及造型。

交互性视觉语言的基本特征

时代的进步发展,设计的应用己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它也通过其精炼、速达的视觉语言达到信息设计交流和传递的目的。在交互性界面设计艺术中恰当地使用视觉语言较之其它语言来说,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作为设计领域的视觉语言它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可认知性

认知是指视觉语言、视觉形象要能引起人们视觉上的可识别性。这种注意同视觉形象的结构、大小、方位、环境、色彩因素有关。现代社会环境,变化万千,信息流动性强,人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在设计时采用概括简炼、生动鲜明的视觉语言,通过对图形或色彩的创意变化,将用文字或听觉语言都难以表达清楚的含义表达出来,这种表达方式利于吸引视线和注意力,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交互式的视觉语言,要非常重视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受传者的生理、心理因素,从尊重人习惯心理和公认原则出发,体现出可认知性特征,如果视觉语言运用中没有考虑到体现这一特征,就会出现形象和色彩设计的随意性,影响到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统一和连贯

2.传递信息的明确性

人的视觉、听觉等感官,都是人们心理活动的触发点。视觉语言发挥作用就是按照这一心理活动的规律,借助简洁的形象和色彩引导观者向一定的方向集中注意力从而产生正确的认识。所以,在交互式界面设计中视觉语言应该明确、简炼,要防止信息误导,图形构成也要力求删繁就简、以少胜多,一切分散用户注意的图形、线条,可有可无的装饰都应该被摒弃,使参与构成的诸元素均与设计信息的主要内容有关。造型元素的编排应该简明、清晰。形象繁杂、构成紊乱会降低视觉冲击力,传递信息的效果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从而降低了视觉语言作用。

3.易记忆性

所谓记忆性是指形象能长期地记忆于脑中,并能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它充分利用各种构成因素,通过均衡、调和、动静对比、视觉诱导、结构比例等关系要素设计,使其成为强有力的图形构成。简洁、概括、通俗的视觉语言给受传者提供正确而印象深刻的视觉信号,并赋予设计作品新颖、醒目的艺术魅力,引起公众对视觉形象的注意和长久的记忆。

交互性界面设计中视觉语言的符号化

符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中介,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简化手段,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和代码系统。当然,符号这一概念的外延相当广泛,设计中的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有许多共性,使得语意学对设计也有实际的指导作用。通常来说,可以把设计的元素和基本手段看作符号,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加工与整合,实现设计所要传达信息的目的。

在交互性界面设计中所涉及到的视觉语言进行符号化,也是为了刚好的传达设计信息和设计理念。

1. 视觉语言的简明性

交互性界面的视觉语言不像绘画那样有具体性,而是依附或从属于该产品的设计理念进行信息的传达,在表达方式上与其它的视觉语言一样,既要简洁明快又要易识易记。

2. 视觉语言的生动性

生动优美的语言比一般的语言更能打动人心,同样,运用生动的视觉语言对手机界面设计来说更是能够起到突出设计主题,传达设计信息的作用。产品设计作为设计信息传达的一种视觉形式,为了能更好地表达设计主题,在视觉语言的使用上可以不受色彩、形象等的限制,采用不同手法的表达方式任意组合、搭配,使交互界面能够更加具有生动性。

3. 视觉语言的时代性

国际互联网创造了科技、经济、文化的新纪元。在网络时代,在交互性界面的设计中必须正确掌握运用视觉语言,并且要使视觉语言具有时代性,使之与价值观念多样化、生活结构多元化、审美意识即时化相适应。在交互性界面设计中只有用具有时代性的视觉语言进行设计表现,才能将设计信息准确地传达出去,达到人机交互的目的。

4. 视觉语言的民族性

民族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们在共同的地区,使用共同的语言,过着共同的经济生活,有着共同的心理素质,所形成的与其它民族不同的语言、习惯、信仰、道德情操和审美观。同样,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审美要求不同,在其设计语言表达中,使用了自己民族特有的元素作为视觉语言来进行设计信息表达,而越是富有个性和民族性的设计,越是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欢迎。

交互性界面设计中视觉语言的分类

1. 文字符号

文字是交互性界面设计中重要的视觉语言符号,因为文字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和稳定性特点。一方面,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文字可以引起观者的视觉注意,另一方面,作为视觉语言符号的文字本身又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当听觉语言只是靠声波负载时,它是一个看不见的、不好捉摸的、易于流失的东西,一旦当我们使用文字将不断流动的语言记录下来后,它就成了一种可视的、稳定的东西,它的信息可传达时间和能力就被加强了。但是由于文字自身具有的局限性,所以还可以把图形符号与文字符号结合在一起,重新构成字的新的概念,赋予文字特定的含义,或重新来诠释它的字面意义,进行文字的意象化处理,使沟通真正形成,依靠文字符号准确完整地传达设计信息,使设计思维过程真正圆满和完整起来。

文字是信息最主要的载体,交互界面中的文字主要体现在各级菜单名、菜单选项、各类阅读信息以及状态说明等方面。文字内容必须简单浓缩。文字尺寸在屏幕尺寸己定的前提下应该严格按照人机上程学标准进行设计。而且按照屏幕的尺寸来看,每个屏幕可以显示的文字的列数、行数、文字尺寸和字间距,包括文字的颜色都应该按照屏幕的规格来设计。

2.色彩符号

色彩影响一个人的情绪,不同的色彩会让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反之不同的心理状态所能接受的色彩也是不同的,不断变化的事物才能够引起人的注意,交互性界面设计的色彩个性化,其目的就是用色彩的变换来协调用户的心理,它是通过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改变默认的系统设置,选择一种自己满意的个性化设置,达到人机交互的协调性。

交互性界面的总体色彩应该接近和类似系统界面的总体色调,例如:系统色调以蓝色为主,我们的交互界面的默认色彩最好与之吻合,若使用与之大相径庭的色彩,比如大红、柠檬黄,色彩的强烈变化会影响用户的使用情绪,第一感觉不好的东西用户是没有购买和使用的欲望的,外观和系统交互界面是根据用户的审美习惯定制的,设计交互性软件界面的时候应该有效地利用此款产品的审美特征,以赢得喜爱此款电子产品的用户,使他们对系统界面的肯定和喜爱有效的转移到产品上来。当然合理地结合系统界面进行设计还包括图标、按钮的风格及在不同操作状态下的视觉效果。

3.图形图像符号

在交互性界面的视觉语言中,图像和图形是最为直观的视觉符号,它们所展现的是具体可感的形象世界。图像、图形是设计传递信息的辅助工具,交流双方在很多情况下依赖于图像、图形等符号来进行信息交流、表达感情。

首先,图像和图形符号具有形象生动、富于情感的特点,其次,图像和图形符号还可以根据画面内容配以恰当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图像和图形符号还具有可创造性特点,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生活经验等来理解和感受图像和图形符号所传达的信息。

第4篇:交互设计分析范文

艺术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平面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其中之一,其创意需以观众的舒适感受为前提。交互的艺术通感转译能够对信息进行多样化处理,为观众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交互设计与通感的基本概念,其次分析了艺术通感在设计中起到的作用,然后探讨了艺术通感在平面设计中的交互转译,最后结合实际案例,研究了交互的艺术通感转译在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平面设计 分析 交互 艺术通感 转译

艺术设计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能够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方各面。所有艺术设计关系到的主题与内容都必须以具象的形式传达出来,即设计师的抽象思维与客观表达的意向需要利用视觉传达的方式进行散播,使人们感同身受。平面设计属于艺术设计的其中一部分,其创意和思想必须以受众的体验为基础。设计者要善于运用交互的艺术通感转译手法,将其融入平面设计中,实现完美传达的目的。

一、交互设计与通感的基本概念

交互设计的含义是关系到人们平常生活和工作的交互式数字商品设计。交互设计主要在于对人造物的活动形式(the“interaction”)与相关界面进行定义。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教授特里.维诺格拉德(Terry Winograd)就是有名的交互设计早期理论家之一。1997年时,他曾将交互设计定义为:“人类之间互相交流与交互空间的设计”。

交互设计这一概念包含的领域较广,如认知心理学、UI设计、信息架构等,此外还涉及到工业设计、视觉传达等。交互设计必须要有现实的商品作为载体,而其实质上仍然属于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所以交互设计师所从事的大多是公司运营、策划、产品开发等职位,而公司内部的产品经理或项目经理通常都需要具备丰富的交互设计经验。

关于艺术通感,目前的医学研究显示,人类的大脑神经是由数不清的神经元构成的,当人类的感官受到外来信息刺激时,人体中的内导神经就会以很快的速度将接收到的信息传递至大脑皮层,并经由大脑皮层内的分析器进行分流,最终进入与信息对应的感觉区域。不同的外界刺激会在不同的区域中产生特定的“兴奋中心”,此外还会在其他区域中形成“兴奋抑制”。当“兴奋中心”和“兴奋抑制”一起发生作用时,人体就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感受,最终形成通感。

现阶段,关于通感的研究逐步从单纯的感受交流转移到了整体审美和创作的领域,把繁复、奇妙的通感体验融入了人们的设计、审美活动中,并使艺术通感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类平面交互设计,经由刺激受众的感官,把想象转换为独特的受众体验,从而使设计与受众的情感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

二、交互设计理念下艺术通感起到的作用

(一)艺术通感对艺术创造的作用

现代社会中,艺术形式已经发展得丰富多样,艺术通感也不断出现于各种艺术实践中。艺术通感加强了受众的感官体验与其思想、意愿、感情之间的交互性,并把艺术设计带来的多种感受完美结合在一起,从中提取出具有同一性的元素,这对于艺术作品设计与主题思想传达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效用。比如,在进行平面设计时,设计者通常需要表达一些较为客观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大多会经历各式各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并需要相应的媒介作为支撑,才能创作出独具一格的平面艺术作品。

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设计者可以借用艺术通感,以现实的想象达成艺术创作与鉴赏这两方面的互动,继而全方位打破物和人、物和物之间的局限。比如,人们如果看到了自己喜爱的色彩,通常会勾起自己对以往事物的某些回忆,进而衍生出愉悦或是忧伤的感受,并带动情感全面激发,使得色彩、声音、形状、气味等层面的意义完整呈现出来,形成具有创造性特点的艺术通感,让观众产生更为具体的审美感受。这样一来,可以使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有效弥补并加强了受众人群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激发设计者的想象力和艺术创作灵感,使思维处理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因素都可以和谐相融,从而打造出更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艺术通感对平面设计的作用

灵感对于平面设计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设计者要进行艺术创作,必须以丰沛的灵感为源泉。若是运用好交互的艺术通感,就可以全方位激发出设计者的艺术灵感。设计者把艺术通感运用到平面设计中,可以使自己设计出的创意作品更具艺术魅力,更符合大众的审美。此外,设计者在进行平面设计时,通常会用到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艺术通感的作用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升华作品的艺术层次,清晰明了地表达出设计者的思想感情,使观众能够获得更为丰富的艺术审美感受。最后,运用交互的艺术通感进行平面设计,还可以为观众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再创作的可能性,使观众的思想和感官都得到满足。

三、艺术通感在平面设计中的交互转译

(一)平面设计中的语言和思维

在进行平面设计时,设计者利用艺术通感转化感知形态,并运用视觉语言和思维元素,传达观众的审美体验,通过视觉思维指引心理感受,从而达到在观众和具体事物间进行形意表达的转译目的。

在平面设计中,艺术形式有着多种多样的符号,而视觉语言就是其中之一,是能够表达人类情感的符号系统。这种语言利用形象、颜色或其他元素,向人们传达特定的含义和思想。比如,人们常见的图形都是带有说明性质的视觉符号,而视觉语言就是利用可视性的外观,实现创造性的情感表达,运用设计思维将设计形态具象化,再采用各类媒体作为信息载体,将信息传播开来。选用这类元素传递信息时,设计者应运用视觉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让简单的符号呈现出丰富的内容。例如,在设计可乐的包装时,通常会选用鲜亮的颜色和流畅的线条,制作出简洁明了的图案,借此吸引受众的目光。

人们的视觉思维需要经由形式语言进行工作,如果视觉印象渗透到了视觉思维的里层,就会使人们产生对视觉形态的感受,从而激发人的想象和联想。设计者如果能合理运用视觉思维和思想情感,把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制作出具有创造性的设计作品,让观众产生良好的审美体验,继而打造出完美的设计空间。

(二)依据符号学分析艺术通感的转译

平面设计是利用视觉成像的方式传递信息,因此需要视觉的体验。受众主要是通过视觉感官接收信息,所以设计者必须打造出“为人造物”的视觉艺术。视觉符号是艺术通感转译的最终表现形式,而视觉和听觉的通感都是原本就储存在人体内的元素,这些元素都是设计者运用人的感官体验转换而成的符号。设计者就像是翻译一般,对受众进行艺术通感的信息转译。例如,在平面设计时运用线条、颜色和形态描绘出的具体事物,在经由设计者的审美加工与升华之后,能够传达出事物内在的精神,使受众产生联想和想象,展现出具有审美意味的通感转译。

设计者在进行平面设计时,要注意给受众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例如,蛋糕这一商品具有色、香、味、形、质等特点,在设计蛋糕宣传画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颜色的通感,使受众产生连觉效应。再比如,人们在超市中见到的商品通常都带有色彩缤纷的包装,能够给消费者带来视觉与味觉的通感,引发人的购买欲望。此外,泡面、冰激凌、饼干之类的食品广告,都是设计师运用颜色进行加工,制作出的精美摄影图画,可以在包装上打造出生动的情感氛围,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让受众群体产生味觉通感,从而达到增加商品销售量的目的。

四、交互的艺术通感转译在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视觉和听觉的通感

英国著名音乐家马利翁(Malion)曾说:“音乐是能够听见的颜色,颜色是能够看见的声音。”每一种可视的现象都向人们传递着独特的声音,有的尖锐,有的圆润,有的温和,有的狂放。目前,许多专家都在研究视觉和听觉的交互艺术通感,例如音乐的可视化、音色的色彩化、颜色的旋律化,等等。

设计师Jonas Heuer利用音乐和颜色的通感关系,把不同的音符按照大小、形状等特点,与宽度、长度、色彩均不同的线条对应起来,使颜色的明亮度和音色的高低交相辉映,让线条与旋律完美结合,从而将音乐如画一般呈现在人们面前。这种设计就是利用了视觉和听觉的交互通感,把听觉延伸到视觉领域,使音乐更为生动立体,强化了音符的冲击力,提高了受众的体验度。视觉和听觉的通感运用能够丰富人们的感官体验,使认知过程变为享受。

(二)视觉和触觉的通感

视觉和触觉的通感往往来自于受众的真实经历和生活体会。“雨过树头云气湿”,是通过树梢的雨水感受到树顶的潮湿,进而联想到树上云层的湿气。诗人的生活经验为其创造了视觉层面上“雨”的形象以及触觉层面上“湿”的体验,让视觉衍生出触觉,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进化,电子触摸屏渐渐普及,视觉和触觉的通感研究也随之发展起来。其中,最为常见且形式最丰富的就是移动平台的书本翻页效果。不论是电子书籍或是其他应用程序,都设计了不同的翻页效果,利用nash或系统内部控件,如pivot等,让书页翻动的效果能够贴合用户的动作,就如同用户真正触碰到了书本一般。此外,在视觉和触觉的通感设计中,还可以利用高仿真材料,真实模拟人们生活中的物品材质和使用方式,完整地还原出生活场景。

(三)视觉和嗅觉的通感

《香水》这部电影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关于嗅觉的美好世界。人们可能会因为一种味道而记住一件事物,或是因为一个特定场景而记住一种气味。嗅觉是人的所有感官中最为敏感的元素,很容易因为一个人、一种事物或是一个场景激发起过往的记忆,从而引发和其他感官的通感效果。

德国Jung von Matt Matt/Stuttgart公司曾经设计了关于“Flower power your room”的户外广告。在该设计作品中,设计者把立体的纸质花朵放在盟洗室门后的角落处,用户一旦关上门,就会看见墙上绽开一片灿烂缤纷的花海。这一设计作品是利用了花朵美丽的颜色激发起用户关于花香的回忆,从而在盥洗室这一特定场景中,使用户的单纯视觉体验转化为嗅觉体验,在开门的一瞬间,那感觉如同繁花满屋,花香四溢,完美实现了视觉和嗅觉的通感转译。

(四)视觉和味觉的通感

在人的五感当中,味觉也许是记忆最为淡薄的部分,但唇齿留香的记忆在看到喜爱的食物时也会变得尤其敏感。“萧娘初嫁嗜甘酸,嚼破水精千万粒。”诗人将石榴描述为“水精”,勾起了读者关于石榴的回忆,继而让人想起石榴酸甜爽口的滋味,把视觉和味觉联系起来,让萧娘吃石榴的场景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设计时,设计者也可以针对食品系列的商品展开细致的描画,引起用户对味觉的潜藏记忆,从而强化设计对用户造成的味觉冲击和视觉冲击。

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曾经设计了一种水果饮料包装,将水果的色彩、光泽度、形状等特点直接应用到商品的包装上,唤起消费者对水果的气味、口感等记忆,并将味觉、嗅觉等多重体验累积到视觉感受上,给消费者带来强烈的通感效果。这样一来,不仅能将水果新鲜美味的信息迅速转达给受众,还能使饮料的口味一望便知,提高了受众的购买欲望。

(五)视觉和情感的通感

格式塔原理曾提出,人的内部感情和外部事物虽然有着很大差异,但依然存在相似的张力与构造,可以在人脑中激起同样的电脉冲,继而引发“异质同构”的心理和物质通感关系。设计者利用不同的原料和色彩等元素,可以将情感转换成事物的细节,引发受众对特定情景的记忆,从而产生视觉和情感的通感体会。其中,设计师最常用到的艺术通感形式就是心觉通感。例如,日本梅田医院的标志系统,采用柔和的布艺设计替代了以往冰冷的金属牌,使医院中萧索的氛围变得温暖起来。设计师利用布艺这种特别的材料,表达了医院对生命的呵护,以情入境,使用户感受到设计者的思想和认知,实现了视觉和情感的沟通。

第5篇:交互设计分析范文

一、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我们产品经理一定行业的有着很深的理解,对于产品有着很好的理解,对于用户也有着很深的理解过程。而理解上最直接体现就是需求挖掘和交互设计。但是需求挖掘实际上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交互设计上有着很多专业的UI,UE们。我们不需要专门去负责设计上的问题。就好比后台产品完全不需要设计,因为后台的工作人员是必须要使用产品的心理。而前台产品设计的用户心理完全是摇摆不定的。所以前台设计主要是能把握用户需求。把握用户需求就是等于抓住用户心理了。设计上用户心理的小细节就交给专业的人吧。

二、需求挖掘是前提,交互设计是锦上添花。

只有有了用户需求才有了设计的前提。所以如何把一个用户进行画像,然后根据用户场景进行设计产品。把一个产品从脑海中实现出来十分关键。而竞品分析只会让你陷入思维的禁锢之中。真正的设计都是追求没有设计,真正的需求挖掘都是追求没有伪需求。拿12306来说,只要有需求存在,我就有用户。不怕没有人用,所以交互设计上只是锦上添花。作为产品经理一定要学会挖掘为前提。

三、产品需要快速迭代,需求先行,交互设计不会完美。

在MVP产品快速迭代过程中,交互设计一定一直会进行变动。正如上一条一样,需求挖掘是交互设计的前提。所以在需求快速迭代试错中,再完美的设计也是于是无补的。我们的首要目的是要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而不断挖掘这些需求才是我们产品经理最首要的任务之一。

四、一个真正的刚需,交互体验差,用户也会使用。

12306就是典型的刚需存在的网站,所以交互体验差也会有用户使用。在刚需市场中,交互体验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但是如果在竞争市场中,你就以为交互设计就是决定一个产品的胜负了?其实不然,交互设计只能占一小部分。拿iPhone来说,其实真正打动用户是它创造性的需求满足。有重力感应、单按钮。这些你说是设计?我说是,但更重要是找到了用户的痛点。然后设计上进行小小的深化。如果你还是诺基亚手机,然后你把实体的按钮做得很酷炫,你觉得用户还会购买么?

五、找到痛点远比华丽的设计来得难。

痛点真的很难找。在产品当中,要发现一个痒点很容易。它持续发挥作用就能让用户持续留下来。而痛点并不是,他只要把市场一下子打开,那么用户就会持续留下。有一种长尾效应在里面。而华丽的设计可能会昙花一现,因为大家都会争相把好的设计进行复制,那个时候也就成为一般性的设计了。而需求来说,就是谁先占领市场,谁满足更多的用户,谁就是胜者。所以需求挖掘能关乎一家公司的未来,而交互设计并不能。

六、新的需求,可以占领市场。新的设计,只能引领市场。

就上面说的一样,新的需求可以完全占领市场。市场占领完全符合721法则。而互联网时代只要你的市场占有率过了50%,你的市场地位就固定了。而新的设计,只能快速引流潮流,然后被争相抄袭。像瀑布流设计等经典设计都被一瞬间相互抄袭,然后成为平庸。而需求不一样,你占领市场之后,再也没有人可以撼动了,除非你创造了另一个需求方式满足了这个市场。

七、产品经理是思维性岗位,不是技能性岗位。

第6篇:交互设计分析范文

互联网公司大型交互设计部门的被拆分似乎成了一种宿命,伴随着谣言、悲情、猜疑、不舍蔓延开来。虽然多数人做的可能不是真理,但在目前的互联网产品环境下,设计部门拆分进产品组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

为什么互联网大型设计部门会被拆分

在产品经理大行其道的今天,UI虽然是用户体验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在产品面前还是大大被弱化,逐渐成为一个类似于乙方的公司内服务部门。很多有能力的UI都有自己的设计习惯于用户体验理解,但当设计与产品的理念发生冲突时,往往以产品完胜收场,因为设计的BOSS没有产品的BOSS强势。而互联网产品的快速发展和迭代对流水线速度要求越来越高,设计作为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往往就被整合进了产品组,管理者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快产品开发速度。

设计部门拆分进产品组的利与弊

拆分设计部门进入产品组,确实有利于促进设计对产品的理解,加强产品和设计互相理解,加快产品上线速度,这些都是有利的一面。但带来的弊端也十分明显,在产品线丰富的互联网公司,这样的设置特别容易造成产品UI不统一,给用户混乱的感觉。而本来就容易以小作坊形式出现的各个产品就更加小作坊化了,这样很可能会导致公司整体出现问题。谷歌就有独立的交互设计部门,用来把关所有产品的交互设计,所以谷歌的产品交互一致化做的非常好。

第7篇:交互设计分析范文

论文摘要:分析产品设计中的认知模型,探讨设计中概念生成与交互的具体过程和作用。以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建立方法论基础,为设计师个体设计或团队设计的过程、组织和策略提供设计方法。

Key words:conceptgeneration; interaction; cognition; innovation design

Abstract:The cognitivemodel of product design was analyzed. The concept generation and interactionprocesses and their effects on productdesignwere discussed. The purposes is to provide inpidualdesigners ordesign teamswith designmethods of the process,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strategy in design process accordingto the design theories and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概念设计活动是一个从设计任务的要求开始,到概念生成及其可视化的过程。不论是设计师的个体设计,还是团队设计、协同设计,通过研究影响设计的行为和认知因素就能揭示概念设计活动的根本规律。或者说是设计问题中,研究从问题域到解域的具体解决过程、任务和步骤,对于设计研究和设计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概念生成中的认知行为

概念生成是指设计师或设计团队能迅速产生多个有用概念,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也是一种认知活动。

传统设计模型将设计作为分阶段、线性或循环的过程进行形式化表达(符号化表达)。设计过程按照分类学分解为若干子阶段和子任务。尽管各种设计模型命名原则不同,设计子流程某些主要种类大体一致。设计过程主要被分为:问题/情境、综合/生成、表达和评价。

MarvinMinsky在其有趣的书《思维的社会》中提出:无论是人类的思维还是人工智能的思维,都是由原本简单的元素相连而组成,当这些元素组成一个整体时,他们又变为无限复杂的。

设计活动中,概念生成的思维活动应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创造性思维的实质,表现为“选择”、“突破”、“重新建构”这3者的关系与统一。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点在善于进行“重新建构”,有效及时地抓住事物新的本质,构筑建新的思维支架。创造性思维包括:灵感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分合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1]。从方法论上讲,强化创造动因的团队激智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CBS法、KJ法等,都会结合运用各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研究具体的设计思维过程需要建立认知活动模型[2]。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研究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Schon,D (1983)建立的设计模型能够从认知方面来获取“设计师脑中的进程”,即把设计当作一种“反射性活动”,从设计问题到设计结果是一个接受(感知)—反射(解释)—反应(转化)的反射活动。Schon认为,设计是“与视觉媒介的交互”,目的是“为进一步设计提供信息”的过程,即设计思维的本质是通过与视觉媒介(包括纸媒介、数字媒介等)的交互过程,获得新的设计信息,实现设计创新。在这个研究中,设计情境(designScenario)被定义为2种属性,也就是2种问题形式:创造性设计与常规设计; 2种限制情景:无限制问题与限制问题。

2 设计过程中的交互

设计研究表明设计师通常不是显性地意识到他们按照某种设计交互顺序做设计的。对于实践,研究案例表明设计师应该有意识地运用交互,来实现设计创新。交互作为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体现了设计思维的本质,是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设计师在个体或团队设计概念生成过程中的交互,是一种认知活动的交互,包括人机交互HCI(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人人交互HHI (Human-Human interaction)。交互实质上是“2个(或多个)参与者之间交替听、想、说的循环过程”或者说是“两者之间(无论是生命体还是机器)连续的作用和反应的过程”。对于设计,交互取决于设计表达和生成,表达是交互的对象,生成是交互的结果。事实上,设计表达和生成能力强的设计师其交互能力和水平也高。

交互的信息是交互的实质,包括数据、图像、语音、行为。交互过程中,交互媒介也可分为传统的纸媒介(paper-based)和数字媒介(digitalmedia),见图1。基于纸媒介的交互,其交互信息是隐性的,基于数字媒介的交互信息被显性化了。后者较于前者,更加系统化、更加完整表述和更易被人接受和操作。

从设计认知活动分析,交互可分为:与自由形态的交互,例如和自己的手绘之间的交互;与数字形态的交互,如与建立的几何描述模型的交互;与由形态语法或拓扑机制发展而来的特定机制生成的数字表达的交互;和与由设计生成工具所表达生成的数字环境的交互[5]。

人机交互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人通过人机界面向计算机输入指令,计算机经过处理后把输出结果呈现给用户。人和计算机之间的输入和输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交互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其中数据交互作为人通过输入数据的方式与计算机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并且它是人机交互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人人的交互是一种交流的活动,可表现为对话、问答、演说或者会议等,也通过计算机来辅助人人交互,甚至通过网络来实现远程的交互,人人交互不排斥人机交互。在数字环境下,可以设计并实现一个原型系统将多个参与人员和应用程序集中起来,实现不同地点的用户能同步或异步地交互。也可以通过传统媒介,运用团队激智方法在同一地点同步的交互。

3 概念设计认知模型

概念生成的过程是怎样的?它和交互是怎样的关系?它在设计师的认知行为中扮演的角色?设计概念是怎样被提升、组合、适应、重用、抛弃和丢失的。设计研究者和认知学家都发展了各种程序模型来研究设计中的创造性行为。这些模型通常是从观察设计流程和设计草案而分析发展来的。French(1985)提出了一个设计程序模型:分析问题,概念生成,图式(schema)化,和细节设计。这些模型,阐明了设计中的工作步骤或思维步骤[7]。

从研究设计活动的流程和内容,来分析可能的交互机制。IDEF0是以结构化分析和设计技术(StructuredAnalysis and De-sign Technique, SADT)为基础建立了一种系统功能表达的工具。该模型帮助我们认识概念生成程序的不同阶段。在IDEF0中,由一个活动所生成的内容作为输出,它可以被输入、控制,或机制。这些活动控制,见图2。基于IDEF0 (May- er, 1992),建构了一个概念设计的认知模型(Yan Jin and PawatChusilp, 2005)。

图2的模型包含概念设计过程中4个关键的认知活动和一个交互机制:分析问题,包括理解现存问题和探索再设计中需要满足和保留的需求和约束[4]。通过任务分析,设计目标被提出,约束和需求被定义。作为问题分析,问题求解标准也从设计目标中决定。问题分析的输出是一个完整的问题情境描述。

想法( idea)生成,指生成新的初始概念。根据所给的问题需求和约束条件,设计师从他们记忆中提取相关的记忆信息和知识来创造初始的设计概念。基于Finke(1992, Creative cogni-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xman ( 2002, Thethinking eye: visual re-cognition in design emergence)和前面的认知交互模型,想法生成活动不只是记忆提取,而且是“两者之间(无论是生命体还是机器)连续的作用和反应的过程”。组成概念,是初始设计想法到设计概念的发展和构建过程。这个活动中设计师联结思维中先前生成或别人的想法或概念,这种想法的联结会转换为更加成熟的设计概念,组成可以看作是新的生成。

概念评估,是评价组成的概念是否满足设计需求,约束条件和评估标准。作为一个认知的过程,评估意味着设计师确认生成的概念是相关的、有用的、好的。相关的和有用的决定了概念是否满足需求和约束条件,同时设计标准决定其好坏。

概念设计认知模型中的交互机制,是为问题分析、想法生成、组成概念以及概念评估提供的一个支撑平台,通过传统设计环境的纸媒介,或是数字设计环境的数字媒介,设计信息通过交互机制,被交换和操作后形成设计认知互动。

图2中,交互机制中A可是点对点,也可以是点对多点的一个交互过程。交互机制本身可是一个CAD系统,或一种团队激智方法。如草图风暴法,其关键在想法或概念的相互激发。这个机制的优点是将多样的设计信息显性化,提供给不同背景的设计师。

作为交互机制本身存在一个二律背反,交互的信息越多越利于生成更多、更完备的设计概念,设计创新度也高;但交互的信息越多,设计师的精力和时间成本越高,不利于概念生成的。所以一个好的交互机制应该是有条理,分阶段,信息管理合理的。例如:参加一次团队激智的成员不宜多,避免交互过于繁复。设计一个交互机制应该是符合伦理,意图明确,注重实效,并包含合适的认知和情感刺激的[3]。

4 案例分析

这里对一个创新性设计案例进行分析,这个案例为团队设计并且是多学科协同设计的过程。由一组研究生和相关专家组成的设计团队来完成一个产品——奥运火炬的概念设计,生成其造型特征并用一个宣传短片明晰和深化其概念,提供给后面进一步的设计。明确设计任务后,向团队成员说明设计要求和设计目标。

向设计师说明要加强交互在概念生成中的运用。见图3,运用草图风暴和书写风暴相结合作为交互机制,这种同步激智方法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规定约15min为一个循环,团队成员为10人。生成大量想法后,开始将这些想法进行组合,由相关专家评定,按照获得的信息进行进一步概念生成、组合,几个循环后进行细节设计,生成故事板和火炬的造型特征。由于设计过程有明确的交互机制,设计概念生成更加有序、有效和快速。

为了进一步研究交互机制对概念生成的影响,还把这个设计流程引入到实际设计公司,观察在更加广泛和实际的设计情景中,交互机制的应用。采用近距离的观察来发现实际设计环境下认知活动,并用自然语言法(NLP)对设计过程进行分析[6]。设计的对象为手机,观察者作为团队的成员之一,研究发现,见图4。

如图4,设计师的设计活动都可以解释为设计师的信息处理通过设计过程中交互机制里传递的信息,以设计目标和设计流程为标准,将其进行分类和进行定性描述。可以看到设计信息应是显性的,促进性的。公式化的信息更加高效并符合设计问题情景,但是会缺乏创新性。另外作为背离问题情景的信息,不应全部否定,其中部分信息具有高创新性,可以修改后重用。

5 结 语

概念设计的认知模型明确了设计概念生成过程和交互过程,以及相互的联系,可以更好地分析设计的本质过程,提高设计交互的效率和设计创新性。从分析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概念生成和交互的行为特点,可以构建更加完备的设计交互机制来促进设计。

参考文献

[1] 简召全.工业设计方法学[M].修订版2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2] 赵江洪.人机工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 COOPER Alan.软件观念革命:交互设计精髓[M].詹剑锋,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4] 黄旭,赵江洪,谭浩.基于案例的产品设计系统中程序型知识检索研究及实现[J].包装工程, 2006, 27(4).

[5] OXMAN Rivka.Theory and Design in the FirstDigitalAge, FacultyofArchitecture and Town Planning Technion[ J]. Design Studies,2006, 27(3).

第8篇:交互设计分析范文

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信息交互是教学交互的主要实现形式,也是远程学习中教学交互深入开展的重要前提和

>> 远程学习中学习环境的交互性分析框架研究 远程学习工具交互性研究 学习品质作用的交互性与训练的差异性 外语学习与跨文化交流的交互性 语文课内与课外交互性学习的探究与实践 远程教育中学习者与界面交互的分析 Flas中交互性设计的分析 交互性界面设计的视觉语言分析 Flas中交互性设计的研究分析 远程教育中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交互性探索 交互性教学在计算机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交互性教学在计算机远程教育中的运用探寻 学习游戏的交互性在大学英语词汇习得中的效果研究 浅析Authorware的交互性 简论POWERPOINT的交互性 电子白板环境下交互性学习浅探 浅析交互性教学在计算机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英语教学中交互性英语教学的应用分析 交互性视觉设计 基于远程学习交互模型的Moodle平台优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0_ pgfId-1752945

INACOL(2011). National Standards for Quality Online Courses V2. Retrieved July 23, 2016, from http:///wp-content/uploads/2015/02/national-standards-for-quality-online-courses-v2.pdf

Leacock, T. L., & Nesbit, J. C. (2007).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multimedia learning resourc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0(2), 44-59.

LETSI. SCORM 2.0 Project. Retrieved July 23, 2016, from https:/// index.php? option=com_content &view=article &id=82&Itemid=9, 2008-11-30.

Nesbit, J., Belfer, K., & Leacock, T. (2007). Learning object review instrument (LORI), Version 1.5. E-Learning Research and Assessment (eLera) and the Portal for Online Objects in Learning (POOL). Retrieved July 23, 2016, from /gradstudies/educ892/LORI1.5.pdf

第9篇:交互设计分析范文

在数字时代,工业设计的产品慢慢的走向智能化。智能化产品慢慢取代传统的产品,这就是信息时代带来的革新。在高等院校中,工业设计应符合社会的需求,特别是应用型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符合社会的需求,工业设计也应该向智能化产品设计进行转变。现在以人为本的国情中,产品的设计也转向以人为本,这就从工业设计延伸出的交互设计。交互设计是用户、环境、技术、行为方式为元素的设计与定义。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了解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行为,并致力于这种行为进行设计。通过会产品的界面和行为进行交互设计,让产品和用户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从而达到用户的目标,这就是交互设计的目的。智能化产品也应以用户需求为目标进行设计。然而,随着产品和用户体验日趋复杂、功能增多,新的人工物不断涌现,给用户造成的认知摩擦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人们对交互设计的需求变得愈来愈显性,从而触发其作为单独的设计学科在理论和实践的呼声变得愈发迫切。

特别是进入数字时代,多媒体让交互设计的研究显得更加多元化,多学科各角度的剖析让交互设计理论的显得更加丰富。现在基于交互设计的产品已经越来越多的投入市场,而很多新的产品也大量的吸收了交互设计的理论。多媒体的广泛渗入,移动设备产品的交互设计越来越多给与用户以创新体验。

二、移动设备交互设计的课程改革

数字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智能化产品。计算机的应用已经离不开人们的生活,智能化的产品也结合了计算机的应用。智能化的产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应该从始而终,无论是概念式的交互还是实体式的交互都应以人为本,这一点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应该作为重点进行。设计过程中,无论是资料的收集、用户调研还是概念设计,乃至模型的制作都离不开实践调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概念式的交互设计应该把用户的行为方式考虑进去,结合用户使用产品的愉悦情况、使用的步骤进行分析;实体式的交互应该把用户使用产品的安全性能考虑进行。之所以要考虑就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并取证证明。这一些列可以按照企业的设计流程进行实践操作。应用型大学对整个专业的设置应该围绕实践进行分配,然而针对于移动设备交互设计这一门课程的实践改革建议如下:

1.移动设备交互设计的应用与实践

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再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够跟工作岗位接轨。主要实践体现在:

(1)作品收集、讨论,分析作品中所使用的概念设计、用户模型、界面流程结等作品本身特征,并作出总结;

(2)用户调研:通过用户调研的手段(介入观察、非介入观察,采访等),调查了解用户及其相关使用的场景,以便对其有深刻的认识(主要包括用户使用时候的心理模式和行为模式),从而为后继设计提供良好的基础;

(3)概念设计:通过综合考虑用户调研的结果、技术可行性、以及商业机会,为设计的目标创建概念(目标可能是新的软件、产品、服务或者系统)。整个过程可能来回迭代进行多次,每个过程可能包含头脑风暴、交谈(无保留的交谈)、细化概念模型等活动;

(4)创建用户模型:基于用户调用得到的用户行为模式,设计师创建场景或者用户故事或者storyboard来描绘设计中产品将来可能的形态。通常,设计师设计用户模型(persona)来作为创建场景的基础。确定移动终端交互设计的用户模型(大概3-5种,选择3种进行实验)、选择合适的用户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不少于3种);

(5)创建界面流程:采用wireframe来描述设计对象的功能和行为。在wireframe中,采用分页或者分屏的方式(夹带相关部分的注解),来描述系统的细节。界面流图主要用于描述系统的操作流程,并完成图标设计。之后,发企业同行讨论、修改;定稿后,着手开始实验;每次APP界面设计后,附加电子问卷调查,并回收问卷;同APP设计同步评估界面设计、行为方式、结构框架的反响及可行性,及时作出修正、废弃、继续等决定;

2.移动设备交互设计的校企合作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在教学中得到实践学习,应充分发挥校企结合,把社会资源引入到校园中来,结合实际的项目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的项目中进行锻炼。引用实际项目,从最开始的市场调研部分到最后的原型成立部分,充分让学生参与进来,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学习。

三、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