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互式景观设计范文

交互式景观设计精选(九篇)

交互式景观设计

第1篇:交互式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绿化设计;城市立交桥;互通立交桥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互通立交桥已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纽带,越来越显现出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城市立交桥绿化是以立交桥为主体的绿化工程,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它不仅可以改善城市景观,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态质量,还可以提高城市品位和竞争力。因此,城市的持续高速发展对立交绿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衡阳船山东路-内环东路互通立交桥绿化设计为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介绍及探讨。

一、项目概况

1.1项目位置

船山东路-内环东路立交桥位于衡阳市湘江东侧,船山东路主线上跨内环东路,为互通式立交节点。其中船山东路东西走向,设计起点K2+665,设计终点为耒水西桥,主桥起点K3+506.50,主线设计范围长0.842km。内环东路南北走向,局部采用分幅处理,设计起点K2+200,终点为右幅K3+858.372,主线设计范围长1.658km。根据规划,内环东路为城市主干路,红线宽40m,双向六车道断面。

1.2项目背景

衡阳市位于湖南省的中南部,湘江中游,是湖南省的第二大城市,现辖五区二市五县,依据总体规划,拟建船山东路-内环东路立交桥所在区域规划为城市东侧边缘,规划将布置大型居住中心,武广客运专线的通车以及本路的建设,将大大促进沿线用地开发进程。本区域主要依托湘江、蒸水、耒水等“三水六岸”构建城市滨水景观区,加强滨江带状绿地和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绿化带建设,形成与衡山风景名胜区相呼应,富有丘陵地区滨江城市特色的景观风貌。

二、立交桥绿化设计原则

本项目的植物种植设计,除了要诱导交通、提高交通安全外,还有恢复生态、美化环境。绿化栽植方面应建立乔、灌、地被、草为一体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植物群落。利用植物种间互惠共生的关系优化植物生长环境,发挥不同层次植物在绿量和季相方面的互补性,提高生态效率,丰富植物观赏景观。本项目以自然式群落栽植乡土树种银杏,以芳香树种桂花作为点缀,搭配金叶女贞、杜鹃、红继木,组成有特色、简洁明快、富有寓意、具有标志性的图案。主要设计原则包括以下三点:

2.1植物种类选择

以植被恢复的植物为准则。互通内绿化植物应尽量选用乡土树种,做到适地适树,以提高苗木成活率和节约后期养护管理成本。采用常绿植物为主,混植季相变化丰富的落叶植物,形成乔、灌、地被、草为一体的生态植物群落。

2.2种植方式

行车在互通立交上,是一个动态的观景过程。绿化栽植设计应考虑不同角度的观景要求和动态的观景要求。种植方式从景观的角度以行列式、丛植、孤植、整形的种植形式;从功能上以诱导种植、禁止种植以及标志性种植为主。绿化种植形式以自然式群落栽植为主,小范围内用花灌木组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规则性图案,以提高互通立交的可识别性。图案形式要求简洁明快,富有寓意,体现更多的使用功能方面的种植原则,符合高速公路通视诱导原则,在合流端禁栽三角区内,不能栽植遮挡驾驶员视线的乔、灌木,可根据具体情况栽植低矮灌木、地被和草皮。

2.3植物种植设计

互通区和立交区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必须能提高司乘人员对互通立交的辨认能力。绿化是美化互通立交较好的措施。互通立交对公路整体来说是一个点式景观,以自然式设计手法为主,但是公路两侧应以规则式种植相辅。在引导司乘人员视线的同时,突出中心位置的庭院式景观。在整体构图上可考虑种植植物形成图案,以突出地方人文特色为宜。植物选择可考虑常绿树与彩叶植物共同造景,高矮错落,力求做到色彩搭配合理,层次条理分明,四季皆成景。互通区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区域是匝道围合而成的圆形空敞,由于匝道区域车速较慢,创造优美、和谐的景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证视线的通透,入口处内侧应栽植植株低矮的树丛、灌木,株高不宜超过1.2m,而且入口处外侧应利用树丛、灌木勾勒出道路线性,以起到标志性和导向性的作用。匝道的内边坡应尽量平缓,使主线与匝道的围合区域形成一个小的下凹式庭院。以本土植物为基础种植,选择一些与其他绿化区域相似的植物,采用乔、灌、草的复合群落,在栽植时最好能形成图案。景观上要注意与周边环境和整条道路景观取得协调一致。匝道边坡也可种植藤本植物,可减弱公路建设在视觉上的生硬感。

三、立交桥绿化模式

当前立交区绿化模式,一般有自然风格和植物模纹图案绿化模式2种。或者作成模纹图案的同时,适当配有苗圃景观绿化,在满足绿化美化要求的同时,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的水平。衡阳船山东路-内环东路内环互通立交的绿化设计从空中俯瞰,桥区周围的绿化以三种颜色的地被形成了一道流畅的音符,从而高歌着衡阳将建设成为富强、文明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四、绿化种植情况

绿化应考虑公路互通的特点,以安全、实用、美观为宗旨,以经济可行,管理、维护方便为原则,力求建造一个集绿化、生态、美化于一体的互通区环境。绿化应满通要求,保证行车安全,使司机视线畅通,转弯区应有足够开阔的安全视距。乔、灌木结合,树立大绿化的思想,道路、互通的绿化应与沿线自然的绿化环境相结合,注意绿化的整体性和节奏感,道路绿化应有特色。以下为本互通立交的绿化种植情况:

4.1桥体挂花

在沿线的两侧防撞栏上实施立体绿化,是桥体绿化中一个赏性较强的部分,也是桥身最具装饰性的部分。采用能适应贫疾土壤、对土壤要求不高的浅根性适生的;能耐寒、耐高温、耐湿、耐干旱、能抗污染、净化空气的;能形成良好景观的开花小灌木、攀缘植物或藤本植物。如:三色堇、矮牵牛、爬山虎等。本项目采用了勒杜鹃作为沿线两侧防撞栏上种植的植物。

4.2乔木、灌木

植物材料本身丰富的形态、优美的线条、自然的轮廓呈现出一种自然的美――形态美。本项目利用各种配置手法将植物材料通过孤植、对植、群植、列植等手段进行处理,有机地将各种植物材料组合起来,使之疏密有致,展现出不同的美感,

4.3地被

互通立交在绿化配置时往往重视色彩的运用,从而使人们喜爱瞬间感受到色彩的美感。本项目运用了红继木、金叶女贞、杜鹃,以红、黄、绿等较鲜亮艳丽的色调作大色块处理,组成了一道音符的图案形成了一道景观焦点,充分地体现了园林美学中的重要元素――色彩美。

五、结语

通过对衡阳船山东路-内环东路内环互通立交绿化设计的介绍和探讨,希望为各位同行在今后的立交桥绿化设计中提供参考实例和经验,也期待各位提出宝贵意见,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绿化设计水平,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95-97

[2]王杰青,王雪刚,陈志刚.苏州城区高架桥绿化现状与桥区生态环境的研究[J].北方园艺,2006(3) :107-108.

[3]高冬梅,赵林森,魏开云.昆明市区几种立交桥绿化模式的景观效益评价[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6):138-142

[4]张宝鑫.城市立体绿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19)

第2篇:交互式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 人性化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互通式立体交叉是利用跨线构造物使道路与道路在不同标高相互交叉的连接方式。城市内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是城市与高速公路之间连接的交通枢纽,也是城市公共绿地重要的组成部分,合理的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绿地系统对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格局、完善的景观生态、创造宜人的城市外部空间有重要作用,对保护传统城市景观也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应综合考虑其功能性要求、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司乘人员的心理,通过合理的环境景观设计,把公路建设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并综合环保、美化、历史人文等因素,使城市内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成为自然景观的新亮点,实现公路建设的人性化发展。

一、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形式

现行的高速公路全部是收费公路, 因此就限定互通立交的形式也是收费式型,基本可设计成喇叭型、苜蓿叶型和半定向T 型。苜蓿叶型互通立交适合于两条高速公路丁字相交, 半定向T 型互通立交适合于受地形限制的情况; 高速公路与其它公路相交则大部分采用喇叭型,这样就保证了一条高速公路上互通立交形式的统一性,具体单喇叭型互通是选择A 型还是B 型要根据交通量和地形来确定。主要匝道(即对向行驶匝道)在一、三象限的A 型喇叭互通立交与主要匝道在二、四象限的B 型喇叭互通立交解决的交通量一样,这样可根据地形,综合考虑跨线桥的长度及排水情况,来确定是选择采用何种形式,达到建造跨线桥梁短,排水防护工程少,经济美观的目的。修建双车道匝道的互通立交在车辆分、合流处,应保持基本车道数的连续性,并应维持车道数的平衡,所以必须增设辅助车道。辅助车道长度在分流端为1000 米,最小为600 米;在合流端为600 米,对主线实施分期修建的高速公路,辅助车道也可采用分期实施,以减少前期工程的投资。

二、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绿化设计原则

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绿化设计必须在满足道路的交通功能的前提下,根据其特定的性质和目的,结合道路沿线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自然因素和区域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人文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可持续发展原则

20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环境的破坏愈演愈烈,全球变暖、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生态与环境问题被公认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将它与经济、社会发展放到同等的位置,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速公路作为庞大的人工构筑物系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绿地中相对面积最大的互通立交绿地应该发挥修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缝补破碎的生态板块的作用。景观设计师应该贯彻生态优先的原则,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使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绿地形成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景观,谋求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

2、功能性、安全性原则

高速公路互通立交主要是用部分匝道连通上下道路,作为入城或出城的主要通道,常以分割车流的方式,避免车流在交叉口形成冲突点。减少延误,保障交通安全,提高通行能力和运输能力。因此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绿地在景观规划设计时要满足诱导行车安全的作用,始终要把公路的功能性、安全性原则放在首位。

自然优先原则

自然景观资源包括原始自然保留地、历史文化遗迹、植被、湖泊等,他们对保持区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及保存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因此,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绿地在规划设计时,必须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考虑自然景观资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恢复自然。

4、整体性原则

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规划设计要从高速公路绿地、周边环境、城市绿地系统的整体出发,其规划设计要体现高速公路整体的形象,要在总体规划中确定每个互通立交绿地的定位,明确其性质与功能。此外,每一个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绿地景观在规划设计时应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统一考虑城市周边环境、基地状况、植物、地形、色彩、建、构筑物,历史文化等。

三、互通区环境绿化设计方案

1、图案设计

(1)导向性的艺术处理

在互通弯道外侧绿化可适当种植高大的乔、灌木作行道树,强化其外缘的线形,以诱导行车安全拐弯,并使司机、乘人有一种安全感;在匝道两侧绿地的角部,适当种植一些低矮的树丛、树球及三五株小乔木,以增强出入口的导向性。

匝道与竖向路段绿化

匝道走向不同将绿地分隔成不同的形状,如南北长、东西宽,采用南北构图,图案中心向内倾斜,使图案与匝道的曲率保持一致;若东西长,南北宽,采用东西构图,图案中心也向里倾斜,使南北两块动势一致,这样整体感和节奏感明显。由于互通立交区域绿地四周的路面高度有变化, 可依据具体地形条件,将植物配置成在高度上与道路相应的渐次变化,从心理和视觉上,能给人以平顺连续、无高低凹凸中断之感。两侧绿化最好应是同一种树、同一间距,使绿化平缓连续地改善地形地貌,以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空间。

桥荫绿地的设计

桥荫绿地主要是指引桥,匝道阴影下的绿地。由于桥荫绿地阳光照射的条件差,适宜种植耐荫性较强的植物,其设计的图案应与立交区域图案相协调。例如,在引桥的桥荫下,可选用十大功劳构成披针形图案,用洒金珊瑚、八角金盘等构成圆形图案,增加图形的变化;在匝道的桥荫地上,可采用马蹄金色彩相近的深绿色常春藤铺满绿地,以保持图案整体的统一。构造物立面造型互通立交不可避免地要设置桥梁、涵洞、通道等构造物,这些构造物景观效果的处理往往关系到整个互通立交区景观的效果。由于桥梁的规模相对涵洞、通道等的规模要大,故其立面造型也成为互通立交景观设计的主要因素。同时, 对于互通匝道上不同路段的构造物,应尽可能在风格统一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立面造型,以达到丰富互通立交景观的作用,使得互通在整体上达到美观大方的效果,并对周围的景观起到优化的效果。

2、构造物立面造型

互通立交不可避免地要设置桥梁、涵洞、通道等构造物,这些构造物景观效果的处理往往关系到整个互通立交区景观的效果。由于桥梁的规模相对涵洞、通道等的规模要大,故其立面造型也成为互通立交景观设计的主要因素。同时, 对于互通匝道上不同路段的构造物,应尽可能在风格统一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立面造型,以达到丰富互通立交景观的作用,使得互通在整体上达到美观大方的效果,并对周围的景观起到优化的效果。

总结

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绿地环境景观问题,涉及了公路技术、园林美学、环保、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领域。因此,需要社会各部门携手研究,在实践中总结出有效的经验,使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提高,为司乘人员提供更舒适的行车环境,为道路绿地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为实现高速公路的人性化规划设计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谢志军,刘峥嵘。 浅谈高速公路服务型与枢纽型互通立交设计[J]. 广东科技. 2010(02)

第3篇:交互式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 人居环境 住区 公共环境 交互设计

在一个城市中,人们的生活居住用地一般占城市用地的40%―50%。住区不仅是社会学上的环境,还是人文上的环境。在当代住区公共环境的规划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设计,但大部分设计强调的只是设计的外衣,而非设计的实质内涵。好的设计能使人们的生活在美化的基础上更加便捷和完善。研究一个住区公共环境的设计,要研究一切与它相联系的物质和非物质。本文提出了住区公共环境的“交互设计”方法。从用户角度说,“交互设计”是一种如何让设计易用,且让人使用愉悦的设计方法,它致力于了解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与使用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了解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并对它们进行强化和扩充。

一、对现代住区公共环境交互设计研究的意义

现在很多住区的公共环境设计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缺乏对设计思维的扩充和对问题的全面思考,忽视住区公共环境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没有考虑公共环境里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性。本文对设计方法作了改善,提出了“交互性”设计方法,以在设计中强化住区公共环境的整体互动,使得住区公共环境设计更加舒适和完整。

本文着重研究存在于当代住区公共环境中的诸多问题和解决方法。以住区公共环境与其所有相关联的元素之间的相互“交互”为问题的切入点,寻找一个解决住区公共环境设计问题的新方法,最终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现代住区公共环境。

二、“交互设计”在住区公共环境中的应用

“交互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关注居民与住区公共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另外一个特点是:关注住区公共环境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的交互作用。所以,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寻找要素自身的特征、规律和内在关联,以完善住区公共环境设计。除此之外,“交互设计”还应延伸到其他各个层面中,它们存在于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中,“交互设计”方法强调的是系统化的设计方法。设计中任何一个阶段都能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并深化。另外各个设计层面都拥有共同的背景因素,产生共同的主题,这些背景因素也是设计的前提。

同时住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设计。在住区公共环境营造过程中,“交互设计”应涉及住区建设的全过程,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各方都能满意的公共环境设计,并且“交互设计”还必须强调人的感受,进行人性化设计。

三、现代住区公共环境设计中“交互设计”的研究

1.住区公共环境与住区空间的类型、层次。

一个住区公共环境的品质取决于住区的规划与空间的布局。随着高层住宅和低层住宅的出现,住区公共环境在其规划形态上有了明显的变化,由“小区―组团―宅间”三级住区规划基本模式发展成“小区―宅间”式两级模式,再形成街区邻里式概念,最后发展为高层院落式和城市低层高密度等模式。

住区公共空间的层次感产生于从公共空间向个人空间过渡的过程中,这个过程需要经过四个层次: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人由开放空间进入私密空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居民通过不同层次的户外空间,使交往成为一种必然。而且居民的心理也会受到影响:心情会放松舒畅,领域意识会逐渐增强。

2.住区公共环境中的物理因素。

住宅公共环境的设计,必须满足住户的生理和物理的需求,一般是指光照充足、通风、空气新鲜和没有噪声。

(1)公共环境中的光照

人们对住区公共环境的物理需求中,光照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住区的光照受到住区建筑布局和建筑个体设计的影响与制约,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优化住区布局和建筑单体的设计,使阳光得到更好的利用,从而提高住区的日照率,优化住区公共光环境。在建筑的规划中,可以通过改变建筑的间距与角度和利用太阳的方位变化,规划布置建筑的形式,这样不仅能丰富空间环境,而且能提高日照质量。

(2)自然通风

在夏季里住区公共环境中的自然通风尤为重要。良好的自然通风能够使空气中的污染物迅速弥散,使得住区的空气清新自然。

住区规划布置中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住区公共环境中自然通风。首先是建筑的高度、进深、长度、外形和迎风方位。住区公共环境中自然通风与建筑的高度、进深、长度、外形和迎风方位成正比,所以要改善自然通风,建筑的高度、进深、长度、外形和迎风方位是必须考虑的。其次是朝向。合理的建筑朝向是住区获得日照的前提。一般来说,选择建筑朝向时,要尽量使建筑大立面朝向夏季主导风向,小立面对着冬季主导风向。需要时还可留有适当的开口部位或在体型设计上形成风洞,使流动的空气易于穿过建筑群,形成穿堂风。最后是建筑的间距与住宅群体的布置。建筑的背风面形成的风影区和涡流面与建筑物外形尺寸有关。当房屋的长宽一定时,风影区长度随房屋的高度增加而加大;当房屋的高宽一定时,风影区随房屋宽度的增加而加大。要使建筑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必须考虑周围建筑物的阻挡状况。

(3)噪声防治

噪声污染是四大环境污染之一,噪声不同程度地干扰人们的工作、学习、休息等,影响人们的健康。在住区公共环境中噪声的控制更加重要。

住区公共环境中噪音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活动噪音、交通噪音和生产噪音。在噪声防治中,住区公共环境的合理规划是噪声防治的关键,住宅区的选址,交通道路的合理布局,以及绿化设施的配置都可以将噪声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这样就可以优化居住的环境。

3.住区公共环境中交通的组织。

(1)住区交通道路的规划原则

住区交通道路的规划要考虑社会、心理、环境、使用功能等因素。首先,住区道路要满足居民安全的需求。其次,住区道路要避免往返迂回,满足居民便捷的需求。最后,住区道路的设计应能改善住区景观环境。

(2)住区环境中的交通组织

①无机动车交通

无机动车的交通可以建立人行街巷系统,采用住区周边停车、主要出入口停车及地下停车等方式将机动车辆限制在生活区以外。还可以建立大运量公交中心,以大运量公共交通工具伸入住区中心,这样既可以实现快速高效的客运目的,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发生率。

②人车共行

人车共存的道路可以分级组成道路网。道路网按干路、次干路、支路顺序连接。这样由于支路和干路不直接相连,提高了干路的通行能力;由于支路不能通过过境交通,从而增强了汇集功能。除此之外还可以划分区域,建构分散道路体系,用分散道路体系对住区进行划分形成不同的空间,严格禁止无关交通和过境交通进入区域内部,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人车共存。

③人车分流

首先是内外分流,这种模式在每个住宅单位有一条直接开口于周围道路的车行道路,住宅的后院面向这些车行道,汽车可直接开进后院;住宅单位之间是步行道,住宅的主要居室面向前院和步行道;行人与汽车通行于各自独立的道路系统,不产生平面交叉。

其次是立体分流,通过建设在立体空间不同层面上的道路系统以实现人车分行的目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架空步行走廊、抬高步行平台、建设天桥等进行分流;二是通过将车行道嵌入地下的方式实现人车分离。

4.住区公共环境中的景观。

景观设计是住区公共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景观设计应以人为本,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使住区公共环境的整体具有感染力。在设计的同时要体现人性化的设计。户外公共环境的景观设计应实现“无障碍设计”,它包括:无障碍坡道、扶手、满足轮椅通行、防滑地砖、夜间可识别的照明等设计,提供残疾人活动的可能,提高老人和小孩的舒适程度。

其次要明确景观的功能和特色。住区景观设计具有明确的功能性,因为住区公共环境是居民主要的活动空间,所以住区的景观可以调节住户的心理感受。不仅如此,景观设计还要体现地方特征和自然特色,这样才能塑造出富有创意的景观空间。同时景观设计要紧密联系建筑的主题,景观设计的风格取决于建筑的特色。

最后是植物和水景配置。住区植物的配置需要考虑其造型、色彩、生长期等因素,合理搭配,才能形成不同季节的景色。在色彩的把握上,一般以绿色为主,绿色可以缓解视觉疲劳。而且要注意植物色彩的季节性变化,做到枯荣交替。水景是住区公共环境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在进行住区公共环境设计时,应以点缀、环绕、穿行等形式使水景与公共环境相结合。

四、结语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居环境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将人居环境的理念体现在住区的建设中,是新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所以拥有高质量的住区公共环境是人们的迫切需求。本文就现代住公共环境设计的“交互设计”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任何一个成功的住区公共环境设计,都离不开“交互设计”这个方法。“交互设计”的含义不仅是住区与住区公共环境的互动关系,还是住区公共环境设计中物质与非物质、人的心理行为等所有微妙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李信,潘猛.环境设计中的产品设计[M].浙江:东南大学出版社.

[2]荆其敏,张丽安.城市休闲空间规划设计[M].浙江:东南大学出版社.

[3][美]卡斯腾・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M].华夏出版社.

[4][日]黑川纪章著.覃力[等]译.黑川纪章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手法[M].

[5]何晓佑,谢云峰.人性化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6]王彦辉.走向新社区――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第4篇:交互式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景观设计 ;技术

1、景观设计中的新媒体

1.1何为新媒体

媒体一词源于拉丁文,音译为“媒介”,指信息交流中的载体工具或技术。狭义上来说传统的媒体多指电视广播、报纸以及杂志周刊,多指承载存储信息的物体。

进入信息时代后随着媒体的种类逐渐丰富,媒体的功能也逐渐随之发生改变。媒体的属性已经不仅仅是载体的一种代表,随着科技的发展它逐渐成为了辅助表达信息的媒体技术本身。

新媒体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这也是其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点之一。新媒体以计算机为基础,通过编码系统将复杂宏大的信息全方位、多面度,更直观的传递给受众,使人不再仅仅依靠阅读方式获取信息,而是通过综合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多种获取信息的感官手段,使受众更高效的街区信息。新媒体具有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一是交互式传递信息,指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获取方,同时也是传递的一方,受众的反馈也会决定媒体信息传递的内容,形成人机互动的交流模式;二是多元的信息处理手法,配合非线性的表达方式,以计算机为基础,数据库及多种编程算法为路径,依靠综合处理呈现信息;三是动态的过程,可变的信息组合,通过探索受众的需求从制定设计媒体信息的传播内容。

1.2景观设计中的新媒体介入

媒体的本质是信息传递,人们在游览公园参加展馆等便相当于置身在景观空间中,时时刻刻都在获取信息,这些传递信息的载体便是山石、水体、建筑以及植物。这些元素的布局、形态、材质以及植物的种类可能包含对文化的解读或空间人性化的考量,甚至是哲学层面的阐释。当然也可能仅仅是某种景观设计风格或材料技术的展示。相对于这些在景观设计中的基础媒介而言,媒体的介入也给景观设计带来新的冲击。在不远的未来景观空间的设计将会与以计算机为背景的新媒体以及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如全息投影技术,虚拟与现实技术等。新媒体的可视、可变、交互的这一系列特点,将以声、光、电等效果介入到景观的空间中,使景观设计焕发新的活力。

2、新媒w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艺术介入方式

何为艺术介入方式?一方面可以是以艺术的表达方式,通过艺术展或艺术品的信息运用新媒体的传递手法以或直接或暗喻的方式呈现在景观设计中;另一方面也可以思考如何将新媒体与其它技术能够进行艺术性的传递,受众参观使用场地的过程,可以通过新媒体接受具有艺术性的审美主体。艺术基础的表达方式有文字、雕塑、画作、摄影装置等,景观中媒体的传统介入方式是构思场地、设计追求的风格,再结合某种艺术的风格提炼文化设计元素,在整体布局方式、构筑物的细节、铺装、以品的材料以及植物上进行艺术的介入。

新媒体是人与物之间全新的交流模式,它在景观中常以多重的表达形式,信息的多层次递进,以及与景观设计相辅相成的方式促进受众高质量接受信息。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它融入声、光、电、气雾、烟等元素,通过调动人的听觉、视觉、触觉以及嗅觉来达到信息接收的第一步,再通过人的感觉处理系统接收空间信息,进而影响到空间内结构、材质以及植载等传统而基础的媒介。同时还可以利用互动屏幕、全息投影等,使人们在场地中直接与媒体互动,通过视觉、听觉进行直观的体验式空间浏览,在这种装置下的信息可能是一副静态画作,也可以是一动态影像,它独立存在在景观空间中,更倾向于接受者。简单来讲,互动装置中人初始位置是信息的接收者,人会随影响的变化更明显感受到四维时间的作用,场景会根据空间的需求而更有张力,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人则同周遭环境建立起了一种交流方式,环境中潜在的文化信息以及艺术表达方式等,无形中形成一种有序的递进关系,使景观基本元素与新媒体也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新媒体”装置要注重功能性,当与情景结合时,也会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如与植物结合,场景的体验感将更强,与无形的文化相结合,则形式感便更为重要,而在小型场地中则可用这种手法替代雕塑,形成无形的文脉延续。

3、新媒体介入方式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新媒体运用自身特点,将光、电、声音等信息通过艺术手段介入景观设计中,丰富了景观设计的多样性。通过新媒体的表达手法主动占据受众思想,使信息在感官上不知不觉的对受众进行影响,无形中主导着受众对景观的判断及下一步变化的思想,即浸入式体验,这种主动影响区别于传统景观设计被动影响受众的特点,做到真正主导人们的感官,达到要传达思想的目的。新媒体介入还具有临时性及多变性的特点,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随时改变所需表达的信息,并将其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不仅丰富了景观设计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受众改变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及内容,真正达到多方面传递信息的目的。新媒体作为一种高效、便捷、多样性极强的传递信息技术,一方面能够将真实与虚拟交互连接使受众在真实与虚拟的世界中遨游并乐在其中,另一方面新媒体打破了传统景观设计中的桎梏,赋予景观设计新的生命,增加其代入感,使其更有灵动性。

作者简介:

第5篇:交互式景观设计范文

在设计过程中整合建筑、室内、室外等商业空间资源,结合商业业态与购物心理,融入现代景观设计理念的专项规划设计。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同样,空间也是景观设计的主角,人们置身于景观之中,需要感受自身与空间的存在。商业景观空间介于城市空间与商业建筑之间,是商业建筑通向城市的过渡空间,具有独特的开放性与公共性。传统意义上的购物中心是以多种零售店铺、服务设施集中在一个建筑内或是一个区域内向消费者提供综合的商业集合体。体验式商业模式则了突破了零售业的范畴。泰达滨海天街的商业景观空间通过弯折的“L”形广场连接建筑与城市,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心放射或是直线形步行街的概念,鼓励用不同的建筑类型来诠释商业的丰富性,并将稠密拥挤的步行空间拉伸延长,创造出更为多变的体验场所与交流空间。)

2.体验式商业景观的场所制造

体验式商业景观设计是“场所”与“环境空间”的制造,场所的制造过程是营建人与自然融合秩序的过程,场所是体验外部世界的最直接与具体的中心所在。感受场所的存在,需要依赖于受众过往的体验,商业景观设计的场所制造甚为关键,因为它决定着该空间对参与者的吸引程度,印象深刻程度以及体验舒适程度等。体验式消费影响着商业景观设施与场所的构成,场所是空间形式的内容存在,对于场所的设计不是单纯的解决形式问题,而是基于空间基础赋予其充满愉悦视觉、有趣意义的内容。在以传统的购物式消费为单一消费模式的商业空间中,用于大型表演、餐饮休憩、娱乐休闲等的服务设施相对比例甚少,而在现代的城市商业综合体中,为体验式消费所设计的场所、空间和设施丰富多彩,新型的娱乐与运动设备也不同程度的吸引着一定阶层的消费群体,刺激着多元消费行为。在泰达滨海时尚天街的商业景观设计中,步行街中央的巨型挑空中庭设计声光电投影的天幕,成为整个商业项目的重手笔。白色钢膜结构的动感天幕与建筑外部连接,在半空中展开,将室内外环境融合贯通,制造着充满活力、时尚、互动的空间场所。因为这些场所的存在,时尚天街结合季节特点可以定期举办多样的文化主题活动,充分展示着天街作为综合的体验式商业消费场所的时尚魅力,用其独特的参与互动性吸引着消费者和参与人群积极互通,这样的“体验性”场所才是大众精神真正的向往与需求,场所也就融入了参与体验者的记忆。场所的体验式设计激发着商业空间的游戏性,由此,商业空间可以成为生活化的场所和情感的磁场。商业空间的体验式设计应延续与深化城市公共空间的游戏性,其体现多为才艺、商品、观点的交流互换,在行为上表征为街头表演、跳蚤市场、体育运动等。对于体验式商业空间的设计,游戏性对于商业场所构成的推动力应该被着重关注,游戏性刺激着参与受众的消费热情,身感体感,利于营造出具有人性化与人情味儿的场所。

3.体验式商业景观的自然感知设计

“与自然对话”的景观设计理念强调的是用五官和身心体验与感知自然,用自然的设计手法为参与受众提供与大自然互动体验的场所和机会。体现自然,体验自然是任何景观设计的主调,商业景观设计对自然的体验式表达更是体验者身心感受的表达,趋向于对自然意境意向的表述。在体验式商业景观的自然感知设计中可以通过自然元素的引入而形成商业与自然交融的体验空间,亦可直接引入自然式的体验感受营造舒适的商业体验过程。泰达滨海时尚天街中央喷泉与参与者的互动场景成为景观设计的优美构图,旱地喷泉让变幻莫测的光影呈现出另一种姿态,自然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结合的体验式感受带动的不仅是商业消费的氛围,更是参与者的全新身心体验与记忆。规整布局的树木花卉与休闲座椅的布置在划分步行广场空间的同时,将荫荫绿树、浓郁花香引入商业空间,阳光洒落,凉风习习,惬意的自然体验如此轻松的被植入商业空间。廊架平台、花箱阳伞的布置使得商业广场中的游览空间、休闲空间、餐饮空间形成多层次的融合,如此享受性创造性的空间场所体验足以满足都市人们的多元需求,营造出独特体验的城市精神归属。

4.结语

第6篇:交互式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形象;城市形象设计;虚拟现实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lorel the advantage of applic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in design of city image, and analyzel the disadvantage of traditional application methods. On the foundation of those analysis, advances a set of specific work flow to build a three-dimensional interactive city image system, and illustrates a great future of the application.

Key words: city image; design of city image; virtual reality

1引言

城市形象是公众对一个城市的整体印象、整体感知和综合评价;是城市景观形态客观的、集中的表述。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形象由城市建设理念、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形象设计三部分组成,其中城市形象设计是城市建设理念和城市规划的完善和延续,它可以把城市中可视的物质实体及环境视觉要素规范化、象征化、符号化,并通过整合构建城市具有识别性的形态[1]。

传统的城市形象设计方式一般为:方案工作模型、效果图和三维动画。在传统设计方式中,制作方案工作模型需要将城市模型经过大比例尺缩小,这样只能获得城市的鸟瞰图形象,无法让人们从正常的视角来感受城市的环境空间;效果图只能提供静态的、局部的视觉体验;三维动画虽然有较强的动态三维表现力,但不具备实时的交互性,在方案的修改及其路线的变化方面需要重新计算,这既不方便设计师的动态推敲和方案调整,也不便于客户对方案提出即时的、具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因此,在城市形象设计工作中,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具有易修改性和良好交互性的“真实的”表现手法,以满足设计师和用户的需求。为此,笔者从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和特点入手,探讨在城市形象设计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和方法,并提出了基于模型的三维体验式城市形象立体交互工作系统。

2 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新型信息技术,也是一种计算机界面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如飞机驾驶舱、操作现场等),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环境直接地自然交互。

虚拟现实技术有三个基本特征: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其中沉浸感是指在VR系统中,用户与计算机的交互方式就像现实中人与自然交互一样,用户可以完全沉浸到通过计算机创建的环境中去;交互性是VR系统区别于传统三维动画的特征,用户不再被动地接受计算机所给予的信息,而是能够使用交互设备来操纵虚拟物体,以改变虚拟世界;构想则是指用户可以利用VR系统从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的环境中得到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从而深化概念、萌发新意[2]。正是对这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对超越现实的虚拟性的追求,推动了VR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目前,VR技术已经在商业、设计、教育、军事、医学和娱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城市形象设计

3.1 VR技术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应用历史

将VR技术引入到城市规划和仿真设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美国Skidmore和Merrill两个城市就在城市建设上应用了3D城市仿真技术,而始于90年代中期的虚拟洛杉矶项目和费城城市模型,则是当今城市仿真模型中最复杂、最成功的系统。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地将VR技术应用到了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北京、深圳、海口、广州、济南等城市开始应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进入90年代,更多城市进一步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中,如深圳和上海分别为福田中心区和浦东新区建立了城市模拟系统,“虚拟城市”的研究和设计在我国开始起步[3]。

3.2 VR技术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较之于传统的城市形象设计方法,基于VR技术的城市形象设计具有以下优势:

(1)基于VR技术的城市形象设计可以以多种运动方式和从特定的角度去感受城市空间。在这种虚拟环境中,人们可以步行、车行甚至飞行等方式在运动中感受城市的形象,也可以从某些特定观察角度体验城市空间,如在城市制高点上俯瞰全城,在城市的入口处、主要景观轴线上、主要城市广场和街道上感受城市的形象。

(2)基于VR技术的城市形象设计可以进行三维空间的综合信息交流。利用这种虚拟环境,可以把人们对环境空间的感受,用不同的压力表示出来,通过头盔和数据手套等VR设备传递给观察者,从而拓展了设计师控制未来城市形象的能力[4]。

(3)基于VR技术的城市形象设计可以进行实时多方案比较。在虚拟的城市三维空间中,可以实时地切换不同的方案,然后在同一个观察点或同一个观察序列中感受不同的城市形象;当然,也可以对某个特定的局部要素,如建筑物的高度或色彩、行道树的种类、雕塑等小品的尺寸、广场铺地图案等做修改,并实时地与修改前的方案进行比较推敲,从而大大提高了方案的设计速度和评估质量。

(4)基于VR技术的城市形象设计,加强了宣传效果,可以辅助政府决策和促进公众参与。VR技术提供的实时互动的真实规划效果,使决策者、城市建设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和公众能够更好地掌握城市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理解城市的建设理念和规划意图,从而为政府和公众之间有效的合作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将VR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和城市仿真设计,一方面,设计师可以将各种规划和设计方案定位于虚拟环境中,由此去考虑这些方案对现实环境的影响,并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修改;另一方面,用户也可以提前在虚拟环境中真实地感受空间设计的合理性、舒适性和实用性,并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选择。这样,既避免了在实际建造中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和资金,又能大大提高城市设计评估质量。

3.3VR技术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3.3.1VR技术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传统应用方法

VR技术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应用始于VR技术在建筑和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建筑设计者用CAD或3DMAX工具对建筑物进行设计和建模,然后通过3DMAX制成动画。这样的虚拟现实技术虽然具有较强的动态三维表现力,却不具备实时的交互性,基本上不能及时辅助设计师动态推敲和调整方案。

3.3.2 VR技术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应用分类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VR技术发展迅速,种类非常多。它们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基于模型的三维体验式技术和基于照片的全景技术。

(1)基于模型的三维体验式技术。这种技术的思路是:首先制作一个矢量化的3D模型,然后开发一个实时渲染引擎,并传输模型文件以及在本地做实时渲染,最终显示具有交互性的3D图形和动画。这种技术立体感、空间感强,给人的真实感也就非常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VR开发方向。

基于这类技术的国外VR软件有: MultiGen系列仿真软件(Creator、Vega等)、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新一代的三维图形规范――X3D、Cult3D、Viewpoint、Atmosphere、B3D、Java3D、EON Studio等。另外,CityMaker 和Rocket3D Studio是基于此技术的两款具有代表性的国产VR软件。它们均具有简单易用、渲染效果较好、性价比较高的优点。

(2)基于照片的全景技术。这种技术主要通过图片或者相片的缝合,实现自由的风景环视和对物体的三维拖动显示。此技术具有一定的交互性,但由于它是图片模拟的,所以空间感不是很强,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它比之一般的三维体验式现实速度快,在计算机计算速度还不是很快的现状下这将是一种很好的虚拟现实解决方法。

实现全景虚拟现实的解决方案非常简单,只要是能编写程序或缝合照片的软件,基本都可以用在全景制作的过程里面,例如:Java、Flash、QuikTime 等现在很流行的软件经常用于全景虚拟现实的制作,其中以QuikTime居多。目前国内外多数的全景软件只能完成柱形全景的制作,并且大多数都是基于Java技术而延伸开发的,如Ulead Cool360、MGI Photo Vista、VR Toolbox、PixMaker等[5]。

3.3.3 基于VR技术的城市形象立体交互工作系统

在对真实感、交互性要求较高的城市形象设计工作中,基于模型的三维体验式技术是我们的首选。本文将该技术与城市形象设计结合,首先把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包括城市内外调查分析和城市定位的信息资料、城市建设相关工程数据、设计规划等)进行整理和提炼,然后在3D建模软件或者建模语言中建立实物模型场景,再导入虚拟现实软件中给对象相应事件和行为来触发对象做出响应,得到可交互的虚拟现实场景,最后将此场景在互联网上或者在多媒体上进行演示。实现此城市形象立体交互的工作系统可以用图1来表示。

4 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示例

在一项九寨沟县城市形象咨询工作中,笔者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咨询方案进行了展示。

位于阿坝州境内北部之川、甘两省交界处的九寨沟县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该县中南部即坐落着驰名中外的九寨沟景区,因此将其城市形象设计的理念定位于“生态旅游城市”和“民族风情地区”。为了更形象地说明此咨询方案,便于客户的理解和开展下一步的工作,我们运用了VR技术。

在此项方案的展示工作中,考虑到3DS Max具有快速、参数化的多边形建模和方便的材质调整等优点,并且与很多主流软件都有良好的接口,我们选择它作为场景建模的主要软件;在实现场景漫游驱动的软件选择上,我们选用了Cult3D,主要利用它能在低宽带网速上高质量地渲染3D对象、允许用户在线配置设计方案以及可以作为元素插入到Word和Acrobat等文档中使用等优点,以满足城市形象设计中多方案的实时比较和在各种多媒体上的展示需求;另外,在使用Cult3D的过程中还运用了Java Action Script(Java动作脚本,简称为JAS)进行程序开发,增强了Cult3D的交互性和扩展性,使其可以更好地满足具体工作中某些特定需求。图2所示为本展示方案的软件系统工作流程。

我们截取了展示方案中某道路局部场景的几幅图片:图3为九寨沟县某道路原始景观;图4和图5为应用VR技术后该道路景观的两个设计方案。在此道路的虚拟现实场景中,用户可以随意漫游,从任意角度观看城市风貌,体验自然、古朴、富有民族特色的环境氛围,从而更好地理解“生态旅游城市”和“民族风情地区”的设计理念。两个方案之间的切换,或者某局部要素的单独修改(建筑物高度、路灯样式、行道树种类、公路护壁花纹、铺地图案等)仅需通过点击鼠标或键盘按键,非常便捷。

4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城市形象设计中的优势和具体方法,并通过一个城市形象设计的实例,体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广阔前景。

随着V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将进一步和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Web技术相结合,实现多用户环境的虚拟城市;在输入工具和演示设备方面,会更加广泛地运用到3D位置跟踪器、传感手套、触觉和力反馈的装置、立体显示器以及3D声音生成器等交互设备,真正实现自然交互。21世纪将是虚拟现实的时代,在城市科学的领域中它将向人们展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参考文献:

[1] 吕文强. 城市形象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陈定方,罗亚波等. 虚拟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 刘晓艳,林珲,张宏. 虚拟城市建设原理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第7篇:交互式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设计要点

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商业综合体景观也在各大城市中应运而生。商业综合体既集合了商业和娱乐的功能,又节约了城市中的用地,也可以缩短商业和娱乐的交通距离,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发挥了商业与娱乐投资的整体效益。我国现阶段的商业综合体基本都处于城市的核心区域,设计师要充分挖掘城市和区域文化,对城市的美观化、生态化、活力化的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

一、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重要性

1. 商业综合体的概念

商业综合体目前国内没有权威的概念,通常与城市综合体名称混用。从功能的角度来说,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居住、办公、餐饮、会议、旅店、展览、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几项进行组合,各部分之间建立了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助益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多功能与高效率的综合体。在国内,主要以酒店功能或写字楼与购物中心功能为基本的组合。商业综合体景观空间是城市商业综合体空间设计的一部分,又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具有混合的空间两种身份。城市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融合了城市空间设计与建筑空间设计的优势,强化了人们的空间感受。

2. 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商业设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商业综合体在城市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现代大型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对城市的交通、空间布局以及城市形象等都起了极大的影响。城市商业综合体室外的景观空间不仅仅是商业空间,而且还是市民日常沟通和交流的场所,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正是因为这种功能复杂和多元的人类活动空间,才诞生了混合型城市空间的理论,在建筑学中也认识到了商业综合体的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城市商业综合体景观空间的设计起到了延续城市活力、城市建筑风貌、城市文化和城市特色的作用,也具有景观地标性。

3. 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在项目中的应用

我国早期的一些商业综合体设计只重视了建筑单体的本身,或者讲究豪华气派,或者讲究新颖奇特,而室外景观空间作为城市建筑的载体,却被忽略了。商业综合体的室外景观空间作为城市密集的人流活动场地,与我们的关系十分亲密,人们对商业综合体景观空间的感受也就更清晰。在商业综合体方向逐步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今天,如何满足城市各功能的同时,又要发挥出地标性和艺术性的特色,这就需要在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中,充分挖掘区域文化,将其提炼和整理,以一个鲜明的主题体现出商业综合体室外景观空间。

二、商业综合体概述

1. 商业综合体的定位

所谓的商业综合体是一种复合型的表现与复合型的地产,其中包括传统的商业、会展、办公、停车等多种的相关产业,每一个产业都可以单纯做主力。并可以形成明显的业态组合形式。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整体定位是十分重要的。商业综合体可以在城市的交通枢纽地区,也可在城市的开发区或新城市的中心地区,或者选择在商业街区和商业集群的地方,此外也适用于休闲设施和会展设施较全的地区。

2. 商业综合体的特征

通常来说,商业综合体大多数位于城市交通网络发达和城市功能较集中的区域,具有可达性,拥有与外界紧密联系的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商业综合体应具有高密度性和集约性,因整体区域人口的密度较大,从而在不同时段发挥不同的功能并形成互补。商业综合体还具有整体统一性,其中包括建筑风格的统一,而功能具有复合性和配套性。各个功能之间的联系紧密,相互补充。

3. 商业综合体的建筑规划标准

商业综合体的室内外空间比较大,既可以和城市的规模相匹配,有可以与建筑功能的多样性相之匹配,也是多功能的聚集焦点。同时,内部交通和公共空间相互贯穿起来,可以与城市的交通系统进行更好的联系,组成较为完善的交通体系。商业综合体的景观设计可以通过标志物、小的饰品以及各种植栽、照明和铺装设备等,从而形成宜人的环境。建筑规划标准是高科技与高智能的集合,先进的设施与科学技术的融合也体现在建筑形式中。

三、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要点

1. 城市中商业综合体的设计要体现出鲜明的文化特色

城市中的商业综合体可以采用一种开放式的休闲消费场所的设计模式,这会成为都市休闲旅游的核心项目,也可以被建设成为城市的地标性的建筑,成为城市商业文化以及城市文化的重要名片。商业综合体的设计难点在于文化的活化以及休闲业态的市场化,此外还有注意商业地产的盈利化等。城市中的文化、休闲态是建设的关键模式,而盈利是商业综合体建造的核心。商业综合体可以培养出城市中的新型的消费意识,同时也可以激发商业价值的提升。

2. 商业综合体的设计要与城市空间相融合

近些年来,商业空间的设计逐渐呈现出与城市公共空间相融合的特点,而且要与城市的公共交通相连接,进而形成大型的综合商业体的模式。例如在地铁的出入口与大型的购物中心相融合的组合模式。大型综合体的景观设计是城市中公共交通集散的广场,同时也是街道广场、城市公园、城市绿地和屋顶花园等各类景观场所的大融合,体现出层次丰富的特征,实际的建造意义与规模已经超过了单纯的商业空间中景观设计的范畴。

3. 商业综合体的设计中的人文因素

在商业综合体的公共性设计的操作过程中,要倡导一种体验式的商业消费环境。将它定位为城市中必然的目的地,去感受商业综合体的吸引力和魅力。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设计手法,使其区别于商业中心的建筑和环境的设计,提高人们的好奇心。商业中心应该充分触发人们的消费欲望。在设计中注意个人的感受,使其融入到商业综合体的空间、材料以及颜色的设计之中。此外,商业综合体的设计还要有参与性。尤其注意在设计中创造的机会使他们参与到其他的活动中,提供相应的设施,使人和环境之间有所互动。

参考文献:

[1]李函儒.城市综合体的可持续景观设计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5.

[2]赵亭,徐晖,程赟.商业综合体设计[J].山西建筑.2012,19.

第8篇:交互式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林业期刊;《湖北林业科技》;评价指标;统计分析;策略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3.025

Discussion on Quality Improvement of Hube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Five Evaluation Indexes

ZHENG Jingjin,WANG Ruiwen

(Hubei Academy of Forestry,Wuhan,Hubei 430075,China)

Abstract: Based on statistical data from Annual Report for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Impact Factors for 2009 to 2015, five evaluation indexes including compound impact factor, comprehensive total cited index, citation rate, funding ratio, and total downloads were comprehensively selected, and the 5 indexes of Hube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wenty-three provincial forestry journals in China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At las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Hube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forestry journals;Hube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evaluation index;statistical analysis;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从传统形式造园到现代风景园林学,其发展可以通过三大改变来概括:第一,服务对象方面,从为少数人服务的私家园林拓展到现在的人文艺术大地景观;第二,价值观方面,从较为单一的游憩审美价值取向拓展为生态和文化综合价值取向;第三,实践尺度方面,从中微观尺度拓展为大至全球小至庭院景观的全尺度[1]。在未来,其发展很有可能是体验形式的改变,即从以往的实地观赏游览到虚拟的现实体验,这其中应是加入了科技的力量,可持续技术、数字技术等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建造及养管路径与方法[2]。由此可见,风景园林是一门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科学基础上的综合型应用学科。它在不断跟随时代的变化、科技的更新、公众需求意识的改变而突破。具有科学与艺术双重属性的风景园林学,在传承发展景园文化的同时,应当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风景园林学的推动作用。

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简称VR),是由美国VPL公司创建人拉尼尔(Jaron Lanier)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其具体内涵是: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各种现实及控制等接口设备,在计算机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维环境中提供沉浸感觉的技术[3]。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的载体是虚拟现实仿真平台,这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的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利用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维动态视觉效果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在环境中[4]。

1 虚拟现实的特点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1.1 虚拟现实的特点

如图1所示,虚拟现实的特点主要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5]。沉浸性是虚拟现实技术根据人类视觉、听觉的生理心理特点,由计算机产生逼真的三维立体图像,使用者戴上头盔显示器和数据手套等交互设备,便可将自己置身于虚拟环境中,在成为虚拟环境中的一员的同时感觉逼真。交互性是虚拟现实系统中的人机交互,是一种近乎自然的交互,使用者不仅可以利用电脑键盘、鼠标进行交互,而且能够通过特殊头盔、数据手套等传感设备进行交互。计算机能根据使用者的头、手、眼、语言及身体的运动,来调整系统呈现的D像及声音,使用者通过自身的语言、身体运动或动作等自然技能,就能对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考察或操作[6]。构想性是指由于虚拟现实系统中装有视、听、触、动觉的传感及反应装置,因此,使用者在虚拟环境中可获得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多种感知,使其脑海中构成画面,产生联想。

1.2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进行了激烈争斗之后的结果,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逐步得到解决,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也越来越深,从而开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环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返璞归真的历程,景观的规划和建设应运而生。感受、体验、思考和联想是园林的魅力所在,因此,园林规划理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治山理水,而是充分结合现有科技资源将景观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2 虚拟现实在景观方面的应用意义

2.1 实现设计过程中的互动和交流

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表现方式可分为语言文字、手绘图纸、实物模型和计算机表现4种类型[7]。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展示手段越来越多,所能表现的效果也越来越逼真,而一些较传统的表现方式已逐渐无法满足大多数客户对展示效果的要求。如今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数字仿真技术、三维模型技术、交互多媒体技术的虚拟设计实现了实时、交互、动态和主动地园林设计表现方式[8],且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表达形式。

2.2 实现风景园林的公众参与和动态体验

目前,一些大型园林的宣传以及场馆的展示,毫无体验感和参与互动性,缺少吸引力,达不到宣传和参观的最佳效果[9]。如果将宣传和场馆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公众就可跨越空间以及时间的限制,提前感受景区的风貌,增加前往实地的欲望和憧憬,而强大的宣传力度、新颖的宣传形式将使园林获得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同时,保留一份景区资料,记录四季不同时期的景象并放在景区互联网等宣传平台,这不仅可以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去到当地的人们提供资源,也可为错过特殊游览观赏时节的人们弥补遗憾。另外,可将园林景区中的场馆与科技化、现代化相结合,将体验的理念加入到场馆当中,更有利于科普、学习和感受。应用科技创新不只是提升了景区的层次,更增添了公共服务的效果和展示的多样性,使得景区更有吸引力。

3 应用实例

3.1 园林设计前期成果展示

虚拟现实技术辅助园林设计给予园林更大的表现力,这项技术能让设计师从全方位观看园林并及时做出调整,同时也能感受到环境和建筑设施是否融合[10]。另外,从用户及甲方的角度出发,利用虚拟园林环境,能加强视觉感官,准确快速地表达不满意的部分,使合作双方能有更具体和直接地交流,在汇报过程中能做到细微准确地明白双方意图,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3.2 景区宣传和虚拟体验

新疆疏附民族乐器村规划设计项目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很多人对于新疆这个中国最西北的偏远地区还不是很了解,对于新疆的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明还很陌生,那么在有意愿前往之前必定是得先了解和接触,这时计算机创造出来的虚拟场景,就可以作为宣传的资料让人们先有感官上的印象,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实地游览,切身体验。

新疆四季分明,各具特色。春有倒寒雪覆柳;夏季花繁叶紧簇;秋时瓜果甜可口;冬来素裹银冰柱。动态变换的视角比图片更有说服力,这是一种特别的且无可替代的感受,不会再可惜错过那些短暂到来不及欣赏的时节,同时,也能为景区管理保留时令资料。对于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来到新疆的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建筑、园林“搬”回家,尽情感受新疆的民族风情,真实体验当地别致景色,从中得到满足和享受。这将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模拟,更是行走的另一种体现方式。

3.3 场馆内置应用

在现代科技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普通成列式的场馆已经无法吸引并留住游客,更起不到科普学习的效果。近年来,世界一些博物^正在从传统的作为保存和陈列古董的仓库变成一个个具有社会功能的空间[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附民族乐器村的中心展览馆,是国内唯一的少数民族乐器主题博物馆,建筑面积1 027 m2,2011年被文化部评为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馆内大量的实物展现了民族乐器种类的众多,但形式单一,并不能让游客真正了解和体会民族传统乐器的魅力,而实时演奏也是有时间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游客都能有幸聆听到这些传统演奏。如果加入虚拟现实的科技植入,随时都能让游客聆听和感受到传统的瑰宝,享受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可以以历代流传于民间的乐器为基础,以文化传承和创新为主旨,结合现代声光电技术,融展示、体验、互动于一体。不仅仅是演奏,包括古老的乐器制作过程,进化演变历史等,都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进行传达。虚拟现实技术营造的临场感,在国外虚拟剧场及世博会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将体验型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展示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12]。

4 结 论

虚拟现实技术是科技时代的新兴产物,这项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和景区场馆提升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虚拟空间的体验式游览使得园林景观设计能够突破传统、打破常规,而园林景观设计自古以来就是多元化的表达以及时代的映射。无论是园林还是场馆以及景区山河,产生共鸣和想象才是最高的境界,而公众的参与必定是有效途径之一。景观将不再是设计者的诉说,而更多的是与游览者的交流和对话。

参考文献:

[1]杨锐.论风景园林学发展脉络和特征――兼论21世纪初中国需要怎样的风景园林学[J].中国园林,2013(6):6-9.

[2]成玉宁,袁D洋.当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J].风景园林,2015 (7):15-19.

[3]宋蔚.基于虚拟现实的虚拟实验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

[4]ZHAO Q P. A survey on virtual reality[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f:information sciences),2009(3):348-400.

[5]韦有双,杨湘龙,王飞.虚拟现实与系统仿真[M].北京: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6]李萌.基于体感交互的沉浸式森林景观展示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7]祝晓.虚拟现实技术辅助园林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1.

[8]李路.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艺术中应用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9]陆颖隽.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10]武正阳,胡海辉,廉晶,等.移动虚拟现实设备用于植物景观改造设计表达[J].北方园艺,2016 (18):83-89.

第9篇:交互式景观设计范文

1 以观众为中心的博物馆互动展示设计的价值

在社会发展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国家对素质教育和科教文化教育也更为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场所,其所发挥的作用更加重要。在传统博物馆中,展示设计主要是通过展品实物结合文字、图片等方式,比较被动,缺乏互动性① 。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开展以观众为中心的博物馆互动展示设计,可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和了解历史文化,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对于观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2 以观众为中心的博物馆互动展示设计总体策略

2.1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观众置于历史文化中心

虚拟现实技术是当前一种较为先进的技术,在博物馆互动展示设计中能得到很好的应用。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历史事件相结合,形成良好的互动形式,从而将观众置于历史文化中心,亲身感受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如博物馆在对历代服饰艺术的展示设计中,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具体的虚拟场景,让观众使用VR设备进入虚拟场景,在游览中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近距离观察和感受各种古代服饰。在参观游览过程中,观众可以通过点击服饰获得解释说明。运用这种虚拟现实技术,使观众置身于历史文化场景当中,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② ,能够极大地吸引观众,激发好奇心,并将展品更加直观、近距离地展示给观众,让观众更好地感悟历史文化。

2.2 利用互动操作对参观路线进行自定义

以往的博物馆通常都会为观众设置固定的游览路线,但是不同的观众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参观倾向。基于此,可以利用互动操作的方式,实现对参观路线的自定义,节省参观时间,获得良好的参观体验。如可以制作相应的App,让观众对博物馆的展品及项目事先进行了解,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设定,由系统推荐相应的游览路线,并提醒观众重点关注的展品和项目。在博物馆中设置与之相匹配的引导交互系统,观众在利用互动操作规划游览路线之后,可以在App中存储,并随时调出查看。这种博物馆互动设计,充分体现了以观众为中心的原则,大大增强观众的兴趣和代入感,进而使博物馆对观众的科学文化感染熏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 通过不同层面开展以观众为中心的博物馆互动展示设计

3.1 通过观众行为方式层面开展互动展示设计

① 触碰类互动展示设计。触碰类互动展示设计主要侧重于观众和展品之间的肢体互动,以获得更好的反馈。因此,在此类互动展示设计中,需要应用大量多媒体设备,利用装置和多媒体开展综合性互动设计,能够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创造更加新奇、独特的环境,吸引观众,激发继续深入探索的欲望。利用场景道具构建,引导观众和环境道具之间的互动,从而为观众带来更加新奇、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在博物馆互动展示设计中,触碰类互动设计将传统陈列展示的单一信息传递模式加以改变,观众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实现与展品之间主观的交流互动,使观众新鲜感得到满足① 。观众对自己的感受做出反应,并产生相应的反馈。此类互动设计通过与观众的互动,接收观众反馈信息,并进一步完善设计,让观众获得更加独特、生动、全面的体验,这样的设计过程是不断完善的。② 感官体验类互动展示设计。感官体验类互动展示设计更加重视观众个体性特点,能让观众获得更高的体验经历。利用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感官进行互动,让展品展示更加活跃生动,从而与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在具体设计中,要结合展品的历史背景、文化主题等,对展示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设计。通过不同的视角,对展品包含的信息进行全方位诠释,进而对观众个性化互动体验形成多角度、多方位的刺激。

3.2 通过观众思维模式层面开展互动展示设计

① 路线转换型互动展示设计。路线转换型互动展示设计中,通常采用文字、图片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引起观众的感悟、理解、记忆。在原有平面基础上,对设计范畴加以扩展,使观众以往经历、经验等通过记忆的形式出现。观众可以结合自身的理解,在互动过程中得到更强的感受和体验。基于展品空间、时间、排序等陈列发展改变,找到最理想的互动展示设计方法。基于不同的历史线索、历史主题,为观众设计不同的参观路线,让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自由选择路线,从而满足观众对历史信息的获取需求。② 环境渗透型互动展示设计。博物馆互动展示设计中,通过环境因素对观众产生影响,进而得到相应的反馈互动,改变了过去单一枯燥的信息模式,实现了展示的形象化、生活化、生动化,观众能从中有选择性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观众通过探索新奇的环境,获取相应的知识信息内容。对于单一展品采用不同的造型化处理,运用虚拟现实、电子媒介、背景音乐、文字、色彩、灯光等多种手段,实现良好的交互,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传统展示的内涵,让观众能在观展中“穿越”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实现思绪的转变与融合。通过观众反馈的体验和思考,能极大地提升展品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使观众更好地感受到真实性,体验到不同时空的魅力。③ 情景综合型互动展示设计。观众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利用情景综合型互动展示设计,让观众“看见”和“听见”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博物馆,给观众留下更加深刻、独特的记忆。因此,情景综合型互动展示设计的重要核心内容是通过营造展品氛围,使观众真正融入其中。观众保持良好、愉悦的心情进入到设计者设计的特殊综合型情景中,参观博物馆,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接受设计者想要表达的信息。在具体设计当中,应当考虑如何使观众能真正融入情景氛围,通过设计让场景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充分引发观众兴趣。基于此,要以展品为基础,充分挖掘每件展品蕴含的独特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在互动展示设计中表达出来,在相关情节上添加一定的娱乐成分,在形成良好互动的同时,避免增加观众的压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