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教育差距调查报告范文

城乡教育差距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城乡教育差距调查报告

第1篇:城乡教育差距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显示,无论是从主观感知还是从客观收益方面,都反映出民众的生活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有近70%的城乡居民认为生活水平比五年前有所上升,只有12.4%的城乡居民认为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以来农村居民的受益感要明显高于城镇居民。这种趋势说明,2006年以来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推动农村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广大农村居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居民生活的品质在不断提高,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比重在逐步减少,居民的房产状况和居住条件也得到极大的改观,95.8%的家庭都拥有自有住房,有10%的家庭还拥有2套及以上的住房。但是,近两年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仍然十分突出。

城乡居民认为目前面临最主要的生活压力是物价上涨,有近80%的被访者认为其家庭生活水平受到了物价上涨的影响。此外,城乡居民生活压力较大的方面还有“家庭收入低,日常生活困难”、“住房条件差,建不起房或买不起房”,以及“家人无业失业、工作不稳定”。

调查还表明,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但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劳动与社会保障状况亟待加强。城镇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和城镇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已经超过50%;同年龄段的农业户口居民中,83.8%的人享受到了“新农合”。社会保障的享有状况与就业单位的性质有紧密的关联。在城镇人口中,就业于公有制机构和三资企业的人员享有各类社会保障的比例较高,私营企业和个体机构中就业人员较低。在劳动权益保障方面也呈现类似的状况,企业规避承担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义务的倾向比较突出。由此可见今后要特别关注非公经济组织中,特别是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组织中就业人员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的改善。

公众认为物价、看病、收入差距和失业是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大部分居民感知到社会群体的利益冲突,但39%的人认为矛盾不会激化。与2006年第一次调查的结果相比较,对社会利益冲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判断,持乐观态度的城乡居民比例略有上升,持悲观态度的略有下降,但“说不清”的人数比例也有所上升。在问到“哪两个群体差异最大”,“哪两个群体最容易产生矛盾”的时候,“穷人和富人之间”与“干部与群众之间”都排在前两位。这说明贫富关系和干群关系,是目前最需要处理好的社会利益关系。

调查中对城乡居民询问了人身、个人和家庭财产、个人信息隐私、交通、劳动、医疗、食品等7个方面的安全感,发现平均有74.6%的人表示“很安全”或“比较安全”。其中人身方面的安全感最高,而食品和交通方面的安全感最低。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在2006年和2008年两期的调查中,食品安全状况都在各类安全感中排在倒数第一,这说明公众对食品卫生和安全有着长期的担忧。这种担忧在2008年10月份以来曝光的三聚氰胺掺入牛奶和鸡饲料等食品安全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公众在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等方面的公平感有较大提高,但收入差距方面的公平感明显下跌。城乡公众对当前的社会公平程度持基本肯定的态度。公平感低于50%的有选拔党政干部、工作与就业机会、城乡之间待遇、地区之间的发展、行业之间的待遇和收入差距6个方面。其中收入差距的公平感比2006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意味着贫富分化对社会公正的损害还在加剧。工作与就业机会的公平感也较2006年有小幅度的下降,这也和本报告前面所提到的就业压力增加、城镇就业形势严峻等现状相呼应。

第2篇:城乡教育差距调查报告范文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de an in-depth and meticulous research on rural adolescents' physique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conclusion is: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the physique of rural youth has also been improved, but there is a gap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dolescents. However, rural adolescents have advantages in some index. Regional economy, family economic status and the launching of the rural school sports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rural youth sports development.

关键词: 农村;青少年;体育

Key words: rural area;adolescents;sports

中图分类号:Q9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009-03

0 引言

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农村人口在我国仍占50.32%以上。因此农村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青少年高素质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农村青少年的体育开展现状以及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找出制约农村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瓶颈所在,针砭时弊,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对农村青少年体育发展目标的制定与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反映我国农村青少年的体质状况指标及其影响因素指标。

2 研究内容

2.1 当前农村青少年体质现状与特点

2.1.1 农村青少年与城市青少年在身体机能和素质方面的差异

孟欢欢(2011)对城乡青少年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方面的研究中显示,我国城市男生的身高、体重、胸围普遍“高、重、宽”于农村学生,部分农村女生在1985-1995年的平均体重和胸围的数值高于城市女生,但到了2000年,城市女生的体重、胸围数值超越了农村女生。城乡学生身高差距逐渐缩小,而体重、胸围的城乡差异有加大趋势。1985-2005年城市学生的身体机能优于农村学生,且大部分年龄段学生的身体机能差异呈缩小趋势。由表1可以看出,城市每个年龄段学生的肺活量都要优于农村学生,体能方面农村学生只有在耐力和男生上肢爆发力及女生腰腹肌力上优于城市学生。

2.1.2 2005与2010两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城乡学生对比分析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对城乡学生身体素质的对比研究中发现:第一,农村学生的耐力素质(男生7~12岁为50m×8往返跑,13~18岁为1000m跑;女生7~12岁为50m×8往返跑,13~18岁为800m跑)均高于城市学生,并且13~18岁城乡学生的耐力素质差值在整体上呈逐渐加大趋势,男生之间的最高差值达到9.21s,女生之间的最高差值达到11.79s;第二,城乡学生的速度素质(50m跑)在7~11岁基本上相差不大,而12~18岁的城市男、女生的速度素质明显要优于农村学生;第三,在爆发力素质方面,2005年只有部分年龄段农村男生立定跳远成绩优于城市学生,其他年龄段均为城市男生的立定跳远成绩优于农村学生,而且城市男生的立定跳远成绩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优于农村男生,城乡差距在逐渐缩小,大部分年龄段农村女生的立定跳远成绩优于城市女生,城乡差距也在逐渐缩小,但是城市男生的上肢爆发力(7~12岁为斜身引体,13~18岁为引体向上)和女生的腰腹肌力量(1min仰卧起坐)均差于农村学生。

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2010)表明:①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我国城乡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等生长发育水平继续呈增长趋势。城市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仍然“高、重、宽”于农村学生,但农村学生各项指标的增长值要大于城市学生,差距逐渐在缩小。②肺活量水平出现上升拐点,在城乡学生肺活量提高程度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城市学生的水平仍然优于农村学生。③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1)与2005年相比,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成绩有所提高,城市学生爆发力的增长值明显高于农村学生,部分年龄段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优势将不复存在,甚至被超越。2)耐力素质的测试指标调研结果显示,与2005年相比,7~12岁小学城乡男生50米×8往返跑成绩基本持平,城市女生、农村女生50米×8往返跑成绩分别平均提高了0.05、0.20秒,该年龄段农村学生耐力素质与城市学生相比仍具有优势。13~15岁初中城市男生、城市女生耐力跑成绩分别平均提高了3.03、3.58秒,农村男女生耐力跑成绩与2005年基本持平,该年龄段的农村男生已经没有优势,而农村女生的优势也逐渐在降低。16~18岁高中城市男生、城市女生、农村男生、农村女生耐力跑成绩分别平均提高了0.48、0.46、0.34、0.91秒,该年龄段的农村学生仍具有一定的优势。

2.1.3 发达与欠发达地区13~18岁农村学生的体质状况比较分析

刘健(2005)对发达与欠发达地区13~18岁农村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分别对经济发达沿海城市——宁波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内陆城市——陕西汉中市的广大农村学生的体质进行了测试调查,目的是为改善广大农村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提供决策依据。调查显示:①经济发达的宁波市农村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普遍“高、重、宽”于汉中市农村学生。②肺活量指标,经检验,男生14岁、15岁、16岁年龄组差异不显著(P>0.05),男生13岁和女生18岁年龄组差异显著(P

2.2 影响农村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的研究

农村青少年体育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农村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农村家庭状况和农村学校体育的开展状况是影响农村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以下文献具体地说明了影响农村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曲宗湖(1999)调查表明,制约西部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第一位是师资缺乏,第二位是器材缺乏,第三位是场地缺乏,第四位是观念和管理不到位。

樊临虎(2001)调查结果表明,在影响农村中学正常进行体育教学的因素中,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体育教师地位待遇低”和“领导不重视”(表2)。当前,农村学校部分领导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体育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对农村学校体育功能缺乏全面的认识,导致对体育教学重视不够,体育教师的待遇普遍低于主课教师。《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对体育教师的职务聘任、工资待遇应当与其他任课教师同等对

待……”一方面,在农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体育课程可有可无,可开可不开,使得体育教师的政治地位与经济收入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差距很大,这是造成体育师资队伍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体育课程中器材的消耗和场地的要求是学校支出中重要的一部分,决策者的观念起着决定性作用。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摆正学校体育工作的位置,是提高农村中学办学育人整体效益,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目前,全国留守儿童的人数约为58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超过4000万。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占全国少年儿童总数的21%,平均每5个少年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张敏(2011)对皖北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①地域和家庭原因。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物质匮乏限制了农村留守孩子的生长发育水平。另外家庭消费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将产生正面影响,如果家庭收入不高,对孩子日常生活的投入就会减少,仅仅是吃饱就好,不会考虑营养全面的问题。农村中学生对奶及奶制品的摄入量严重低于全国标准,奶及奶制品摄入不足或严重不足,将直接导致青少年钙缺乏,影响骨骼的发育,使青少年儿童身高发育不完全,从而导致了身高偏低。在父母缺位的情况下,留守青少年的营养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②学校教育和体育参与性。农村中学受到经济条件限制,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差、学校硬件设备不达标等问题。体育锻炼常用器材十分匮乏,好多学校连一块标准的田径场都没有,平时学校很少开展和组织大型的体育活动。③社会关注和监管。各地政府对文体卫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认识不足,间接影响了农村青少年体质的健康发展。青少年体质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齐抓共管,共同促进。

3 结论

3.1 近些年农村青少年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等指标各年龄段学生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农村学生在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指标方面明显低于城市青少年,但这种差距逐年在缩小;农村青少年的耐力素质、上肢爆发力、女生腰腹肌力量优于城市青少年,而速度素质和下肢爆发力处于劣势;沿海发达地区农村青少年在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要优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农村青少年,而不发达地区青少年只有在耐力素质上存在着优势。

3.2 地域经济和家庭状况的差异,包括家庭中父母的收入、文化程度、营养知识和卫生条件等直接影响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和体育运动的开展;经济条件的限制,包括师资力量薄弱,器材、场地缺乏,领导者的观念和管理不到位,是农村学校体育开展的最大阻力,也是影响农村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

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1-178.

[2]教育部: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EB/

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http://.

[3]孟欢欢,成聪聪.我国城市与农村学生体质状况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2):1525-1527.

[4]刘健,蒋贤俊,何少钧.发达与欠发达地区13~18岁农村学生体质状况比较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1654-1656.

[5]黄铎.甘肃农村学校体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98-100.

[6]徐叶彤,张巧兰,朱杰.甘肃省农村学生2000年与2002年体质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7):62-64.

[7]樊临虎.山西省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4,24(5):58-59.

[8]樊临虎.山西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9):32-33.

[9]曲宗湖,尚大光.2000年中国学校体育和卫生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7(3):17-21.

[10]曲宗湖等.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基本现状和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10(4):1-12.

[11]张敏,何启安.皖北农村留守青少年体质现状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97-99.

[12]蒋建强,柴国荣.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95-98.

[13]董静梅,陈佩杰.1985~2008年甘肃省东乡族7~18岁青少年体质状况分析比较[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9,28(6):682-685.

[14]许良.全国农村青少儿生长发育趋势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9):38-40.

第3篇:城乡教育差距调查报告范文

“我们学校的一名学生回来了”。舟山市定海区金塘镇山潭中学许国华校长一提起这件事,就是一脸的笑意。

事情是这样的:山潭中学有一名学生在初一下半学期转学到定海城区,初三开学时获悉定海二中的5名骨干教师到山潭中学支教,又回到了山潭中学。

这是定海区开展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试点实施后发生的一幕。

这样的事还发生在定海金塘镇的其他几个学校。

定海区农村教育的变化不仅在此,农村教育“四项工程”建设,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优化,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资金保障机制…… 这一切的变化,与定海区人大常委会实施的强有力监督是不可分的。

被列入大会议程的代表议案

2005年3月,定海区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吴红等10名区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要求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保留农村学校优秀教师,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议案》。议案指出:“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区域内有限的教育投资和优质教师大部分被锦上添花地投放在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尤其是其中的重点中小学。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拉大。”“政府要切实采取措施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与城区孩子一样站在教育的同一起跑线上。”

此议案经大会议案审查委员会和大会主席团审查和讨论,并经全体代表表决通过,列入了会议议程。代表们要求区政府采取切实措施,从根本上改变城乡教育不均衡的现状。区长戎雪海表态,自己牵头,切实解决教育不均衡问题。

期间,区政府领导进行专题调研,听取人大代表、教师代表和各方意见。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区政府于2005年11月出台了《舟山市定海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区政府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万校标准化”工程、教育共同体工程、农村教育“四项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措施。

区人大常委会把促进农村教育发展作为本届常委会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确定为区人大常委会抓住不放、一抓到底的重点工作。常委会组成了由党组书记、副主任陈仁央亲自挂帅,分管副主任具体负责,代表工委、教科文卫工委齐抓共管的督办小组,着力督促教育公平的落实。

压在心头的一块石头

督办过程中,一件件令人难堪的事实,像沉甸甸的石头一样压在每位督办组成员的心头。

调查中,反映最强烈的是大多数农村学校师资队伍薄弱,教师结构不合理。在农村从教的优秀教师被城区学校和外地学校抽调现象普遍,许多学校没有骨干教师,部分主要学科教师缺乏。一组数据可以反映:位于农村的北蝉中学,从2000年至今,单单流入城区的骨干教师就有10余名,另有多名骨干教师调配到其他学校。在全校现有的23名专任教师中,中级职称教师仅6名,没有一名区级以上骨干教师。与此相比,在城区的定海五中,现有专任教师94人,全部具有中高级职称,有市学科带头人和区级骨干教师23人。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农村教师经济待遇与当地公务员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农村教师的经济收入与城区教师收入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可以明显看到的收入差距每年就在4000至5000元之间。致使许多教师不愿到农村学校任教。

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薄弱,部分农村学校仍是几十年前的老房子,校舍陈旧,教育教学设施配备相对落后,有的甚至没有一台像样的电脑,有的甚至没有一台像样的电脑。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低,小学为265元,初中为335元,加之学生人数少,致使许多农村中小学校在学期中途出现公用经费不足,学校正常教学工作受到影响。

农村学生家长为了孩子有一个更好的受教育环境,不惜花巨资买房或付高额的借读费送孩子到城区就读。农村学校生源大量流失,生源质量逐年下降。金塘山潭中学1996年有12个教学班500余名学生,至今仅6个教学班200余名学生。

师资与生源的恶性循环,即使政府投入再多的资金改造农村学校硬件设施,教育质量仍无法提高,农村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面对农村教育存在的种种“软肋”,区人大代表、小沙中心小学教师吴红说:“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渴望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拥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广大农村师生的共同呼声。”

组织开展专题视察

2005年10月,定海区人大常委会第48次主任会议决定,对政府的城乡教育共同体实施工作情况进行一次重点视察。

11月16日,常委会组成12名以基层教育工作者为主要成员的区人大代表定向视察组,对农村教育现状开展专题视察。

视察组一行对全区农村教育工作情况展开了全方位的视察、调研,先后视察了农村25所中小学中的13所,每到一处,召开教师座谈会和学生家长座谈会,广泛地征求对农村教育和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听取来自最基层的声音。

让视察组成员深感欣慰的是,城乡教育共同体实施短短几个月时间,社会效益日渐显现,城区支农的22位教师,发挥着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通过传帮带,推动了4所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来自定海二中的共同体教师杨老师说:“一到这里,看到许多家长争相要把孩子往自己任教的班级送,一些原想去定海就读的和已在定海的学生,有的打消了念头,有的返回金塘,学生和家长对我们欢迎和对我们发自内心的尊重,真让我们感动。”

一名学生家长说:“在共同体教师任教的班级学习,原来调皮的儿子变得守纪律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都有明显提高,使我们家长看到了希望。”

视察组视察、调研中,同样发现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教育发展资金缺乏,步伐滞缓;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区与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十分薄弱,教师福利待遇低,生源流失严重,等等。

“要制订优惠政策向农村教师和支教教师倾斜,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各项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缩小城乡教师收入的差距,逐步统筹城乡教师的经济收入。”

“要建立合理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实行全区教师的统配制度,促进城乡学校的师资均衡。”

“要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很快,一份详尽的视察报告出来了。报告中既有对政府实施城乡教育共同体、农村三大初中建设、小班化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充分肯定,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要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不断创新和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完善教育投入机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区人大常委会第50次主任会议听取了视察组的汇报。

视察组的视察报告送达政府及教育部门负责人手中。

让代表满意

2006年3月15日,区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区政府向全体代表报告了关于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工作情况的报告。

这是一份让代表满意的报告,也是一份承诺。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从2005年起,区财政按每年不少于教职工工资总额3%的比例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认定一批农村学校骨干教师,享受现有区级等级骨干教师待遇。2006年2月底,区政府出台了《定海区首届农村骨干教师认定办法》。办法规定,扩大对农村骨干教师的认定推荐的范围,一、二级骨干教师评定数量占全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10%,并明确了享受待遇和标准;对农村骨干教师实行“四个优先”,加强对农村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区财政每年安排40万元,用于农村骨干教师津贴,奖励长期在农村从教的优秀教师。大力实施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开展“城区支援农村,强校帮扶弱校”工作。

――加大农村教育资金保障。2006年区财政预算安排农村教育经费为7170万元,比上年增长9.46%,增长幅度首次超过城区教育(城区教育同比增长6.5%)。区政府承担对辖区内义务教育的主要财政责任,学校公用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并做到逐年增长。区政府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乡镇(街道)按不低于当年本级财政支出的5%安排用于农村教育事业,年度支出不足5%的由区财政统筹。鼓励农村学校开展小班化试点探索工作。加大教育基本建设投入力度,中小学校舍建设纳入社会发展规划,所需基本建设经费,列入政府基本建设支出预算。对农村学校的设备配置实行专项补助。

第4篇:城乡教育差距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3)04001807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提出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1]。这段表述充分说明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课题,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收入分配问题不仅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对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不能得到改善,中国的发展将始终存在障碍。从经济角度看,由于收入分配不公,收入相对较低者的劳动积极性会大大减退,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从社会角度看,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与否,如果收入分配问题得不到改善,极有可能激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安定和谐。这些可预见的后果都迫切要求政府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

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概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逐步攀升。相较于1978年,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5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52.2倍。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提升了人民的收入水平,使中国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综观图1,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都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加到21 809.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6 977.3元,增幅明显小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2.57倍扩大为3.16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图1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对比

图2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对比

从恩格尔系数来看,城乡居民在生活水平上同样存在较大差距。综观图2,尽管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都呈现出稳步下降的趋势,但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始终大于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7.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67.7。到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为36.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为40.4,二者一直存在较大差距。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依旧十分严重。如果经济的发展伴随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那么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效益就会被收入差距带来的负效应部分甚至完全掩盖,这种经济发展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要求我们有效地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不仅要把蛋糕做大,更要把蛋糕分好。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政策偏差

1.户籍制度的限制。

1958年1月9日,新中国第一部户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户籍制度由此建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也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现有的户籍制度却与城镇化目标背道而驰。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得出,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但如果按照户籍人口指标计算却只有35%左右,这一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接近80%的平均水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农民工大量涌入城镇工作,在为自己的生活谋得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由于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进城后并不能转入城市户口,无法享受城市人的福利,而城镇居民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户籍制度的保护,享受城市人的待遇和社会保障,在各项需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下,进行高效的学习和工作,从而创造更多的财富。以上的分析表明,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对城乡居民的生活情况产生重要影响,进一步影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2.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

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重要作用。多年来,政府一直非常关注农业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还不够充分。综观图3,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中农业收入占比58%,超过一半多,可见农业收入是农村居民最主要的经营性收入。但从图4看出,政府对农林水事务的支出仅占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的9%,这个数字相对于农业收入在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的占比来说,显得十分渺小。

图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性纯收入

图42011年中央和地方财政主要支出项目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农业生产是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而政府对此投入太少,对于满足农业充分发展远远不足,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产生。

(二)人口数量的差异

温总理曾说过: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这段话表明人口数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影响很大,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为中国的发展积蓄充足的力量,也给中国带来了很多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产生也受到了人口因素的影响。据调查,在2010年前,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一半,直到2011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才降为48.7%,依旧接近一半的比例。综观图5,在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农村人口一直占据着全国人口的很大比例。其中,1978年,城镇人口为17 245万人,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7.92%,而农村人口为79 014万人,占全口人口总数比例为82.08%。从两个方面分析,可得出人口因素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存在紧密联系。第一,由于农村绝对口数量过多,而农村经济发展又跟不上城镇,进一步导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下。第二,城镇人口绝对数量相对于其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比较少,能充分保障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十分充足。

图5城乡人口分布

综合以上分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受到人口数量的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有限增加不能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得到有效增加,而城镇居民收入的大幅增加可直接反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上去,这样的双向影响只会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教育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接受教育实际上是在进行人力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此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直接导致由人力资本带来的收益不同,即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同。另外,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与劳动力从事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有直接联系。劳动生产率是影响生产力水平的主要因素,高劳动生产率能够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低劳动生产率必将被市场淘汰。受教育程度越高,掌握生产技术的能力越强,劳动生产率就会越高,从而从劳动中获得的收入也会越高。

中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之于城镇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较低。据调查(见表1),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受教育程度达到大专以上的人口数占城镇人口比例的10.9%,而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达到大专以上的人口数仅占农村人口比例的0.7%,这些数据充分说明高学历的农村居民相对于高学历的城镇居民来说十分匮乏,用受教育程度达到高中(中专)程度的数据考察,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综观表1,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大多处于初中(小学)程度或小学程度以下,这些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为92.2%,而城镇居民中受教育程度相同的人口数仅占城镇总人口的63.4%。

由以上数据可知,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因为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衡量农村居民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依据,所以农村居民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导致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

(四)信息化水平的差异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机会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就是说,信息化水平的差异往往与个人收入水平的差异有一定的联系。引起信息化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信息基础设施的差异、信息资源利用程度的差异以及信息传播的差异等。下面,笔者将根据城乡宽带接入用户的数量和城乡电话用户的数量两个指标来对城乡信息化水平的差异进行说明。

综观表2,城乡宽带接入用户的数量存在较大差异。2010年,我国城市宽带接入用户为9 963.5万户,农村宽带接入用户为2 475.7万户,城乡差距较大。到2011年,城市宽带接入用户和农村宽带接入用户都有了一定幅度的增加,城市宽带接入用户为11 691.4万户,农村宽带接入用户为3 308.8万户,农村宽带接入用户不仅与当年城市宽带接入用户数相差甚远,而且与2010年城市宽带接入用户数也存在很大的差距。

综合以上数据知,城乡居民信息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间接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产生。

(五)农业发展的局限性

尽管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众多成就,但不得不承认我国农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的局限性。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技术水平的影响,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是采用传统方式进行生产,机械化水平不高。另外,农业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然灾害的袭击,这种偶然性因素可能使农民的收入直线下降。这些局限性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下面,笔者将着重就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情况说明农业发展存在的局限性。

综观表4,中国农业器械拥有量逐年增加,2011年,农用器械总动力达97 734.7万千瓦,农用大中型拖拉机4 406 471台,小型拖拉机18 112 663台,农用排灌柴油机9 683 914台。从绝对数的角度看,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总体情况还不错。但一旦考虑到中国的耕地面积,这个数字就显得有点单薄。据统计,中国耕地面积为14.9亿亩(注:较实际面积可能偏低),约为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这些数据足以说明目前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太低。

以机械化水平低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局限性直接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效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自然而然得不到提高。由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存在困难,城镇居民收入平稳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建议

(一)调整相关政策

1.改革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制约着城镇化的发展,使农村居民很难转入城市户口,农民的社会保障得不到满足,收入水平得不到提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户籍制度改革成为政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改革户籍制度是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服务的,所以户籍制度改革应侧重对农村居民权利的维护。要想使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首先就要废除现有户籍制度中关于农民进城后不能转入城市户口的规定,应该放宽要求,使在城市长期居住的农村居民有可能转入城市户口。仅仅只是转入城市户口还不能完全解决户口问题,为了确保农村居民在城市安居乐业,政府应针对转入城市户口的农村居民制定相应的政策,完善这个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使他们能真正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社会福利,如医疗保障、退休福利和免费教育等等。只有确保农村居民享有城镇居民同等福利,才能促进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2.加大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三农”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政府正以实际行动一步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但笔者认为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应该抓住重点,有针对地进行。

第一,政府应向农村地区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为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向农村地区引进先进生产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但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农民学会这种生产技术,熟练运用其进行生产。这就要求政府采取相关措施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安排专门人员深入农村,进行一对多培训,直到农民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这门技术,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第二,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对一些地理环境恶劣的农村地区的投入。基础设施是农民进行生产最关键的载体,只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有效地进行生产。第三,政府应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用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比例。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可以节省农业生产的时间,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政府对农业生产投入的增多可以有效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二)控制农村人口

庞大的人口数量制约着农村的发展,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需要控制农村人口的数量。

控制农村人口的数量需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控制农村人口的数量需要控制农村人口的增加。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对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地区执行的管理,确保每一位居民都不违反政策。由于农村居民受到“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往往会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而出于人性角度的考虑,管理者的工作也困难重重,所以这项任务十分艰巨,需要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完成。另一方面,控制农村人口的数量需要确保城镇化建设平稳进行。城镇化建设能够使一部分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减轻农村的负担,让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从而平衡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两项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农村人口,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一定的作用。

(三)加强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

在这个高速发展并且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受教育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低的首要因素。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农村居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远远比不上城镇居民,这就导致了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比城镇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也是产生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之一。

为了改善农村居民受教育的状况,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首先,政府应该确保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将其切实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需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去,保证农村地区教学设施齐全,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强大,保证农村学生能够在舒适的环境里学习。最后,政府应该关注农村居民对子女接受教育的观念与想法,尽量让每位居民意识到教育不分男女,女孩读书也能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收益。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成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最根本的方法,需要每位公民的共同努力。

(四)缩小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

由于城乡存在许多差异,必然会导致城乡信息化水平不同。从上文分析可以得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有关的结论,因此,为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需要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要求政府大力扶持,政府应该降低农村信息服务价格,给予农民接受信息服务相应的优惠,使农民能负担起信息服务的费用,享受信息服务的便捷,从而融入到这个信息化时代当中,提高劳动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另外,政府需要关注农村居民接受信息服务的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尽量改善农村居民接受信息服务的现状。

(五)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由于中国耕地分布比较分散,难以集中进行规模化生产,所以耕地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生产效率较低。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国家鼓励私人承包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采用先进技术进行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但是,这种解决方案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侵害;其次,土地由私人承包使得农民的收入得不到保障,这两处弊端都不利于农业的长期发展。另外一种方案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实现土地立体利用。目前,农村居民主要从事的还是农业生产,要实现土地立体利用就需要农村居民从事多样化生产,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进行养殖业、渔业、畜牧业生产。在多样化生产的条件下,农村土地的利用率将大大提高,居民的收入也会随着从事的产业种类增多而有所增加,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一定的作用。

四、结论

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由此产生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中国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惟有处理好收入分配问题,中国的许多难题才能迎刃而解,才能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要缩小成居民收入差距需要深度分析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制定相应措施并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去。但是我们深知,在调节城乡收入差距的实际工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阻碍和困难,因此这注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只有通过政府、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的继续腾飞才存在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十报告文件起草组.十报告辅导读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李银河,王震宇,唐灿,等.穷人与富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秦兴方.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机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杨宜勇.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市场经济研究,2003(5):55-57.

[6]王少平,欧阳志刚.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J].经济研究,2007(10):69-71.

[7]马斌,张富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2):12-15.

第5篇:城乡教育差距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原因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刚刚达到的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等。其中发展很不平衡的直接而重要的表现是农民增收迟缓、城乡收入差别过大。200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3:1,2004年稍降至3.21:1。但是,这还不能反映城乡居民生活的实际差距。首先,目前统计农民收入是根据户籍来进行的,少数高收入的非村民掩盖了多数种田的真村民。其次,农民纯收入中包括生产资料费用,扣除后生活费用只剩纯收入的65%。最后,城市居民享有各种住房、医疗、教育、交通以及公共产品等,农民享受不了。因此,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在2002年第五届中国成长企业ceo峰会上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大高于帐面上的3:1,这个差距应该为5:1,甚至达到6:1。200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过数年跟踪所做出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

一、制度变迁

中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是旧的制度体系局部沉淀及新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善的制度变迁的特殊过程的结果。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体制度变迁,使得生产要素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市场的竞争,按其贡献大小来获取报酬。由于生产要素的获取过程非均等,导致生产要素占有的差异不断加剧,加之市场价格的偏差,通过要素分配这一前提,进而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和积累。同时,转型过程中相关的利益获得者利用获取的非正常收入,作为要素投入市场竞争,使初次分配的差距结果,又转化为再生产中的生产条件占有的差距,通过正常途径又获取更多的收入,从而使差距更大。

二、城乡不同的产业特性

城乡收入差距首先与城乡产业特性有关。现在的农村虽然包含了多种产业,但农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城市有本质区别。无论在农业资源禀赋丰富的欧美,抑或是农业资源禀赋稀缺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只要存在工业和农业两大部门,其收入差距就一定存在。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的特点,决定了经济发展达到一定778程度后农业增长必然要慢于第

二、第三产业。在中国,农业生产率和(城市)工业生产率的差距非常大。即使在考虑了数据误差后,城市工业的生产率仍是农村的9倍。造成生产率巨大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实施资本高度密集的工业化战略。近10年来,我国gdp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了十多个百分点,相应第

二、第三产业上升十多个百分点。工业和农业两大部门的生产方式不同。工业可以重复、连续不断地使用机械化生产,农业则必然与自然交织。现代农业的发展要依赖农业技术进步,但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比工业等其他部门更为困难。农业科技投资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使其在与工商业之间以及其他农业生产性投资效益的比较中处于劣势。还有,农业技术推广具有很强的共享性和公益性,农业技术的提供者很难从市场得到相应的回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相对较低,多年来低于农业总产值的0.2%。因此,农业科技的开发、推广、应用等各环节都可能因资金严重不足而陷入困境。

三、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与政策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城乡之间因为人口流动受到严格约束而出现的一种分割状态。中国自195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起,就将全国人口截然分成了市民和农民。户籍成为决定城乡居民身份、地位和福利的根本标准,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在获取收入方面的起点的严重不平等。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不仅没有调整改善,反而继续强化扩大,已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如下,首先,相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城乡二元结构转换滞后,导致农村大量劳动力闲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其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决定了城乡居民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巨大差异。由于农业生产率低下,加之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一时难以被安置,使原本就收入低的农民在社会急剧变迁阶段与城市居民收入进一步拉大。最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使中国农民在教育、医疗、劳保、养老、福利等社会待遇上,以及就业、分配等经济待遇上不平等,这些不平等更进一步导致了778农村居民在以后获取收入能力与机会方面与城镇居民的差距。

四、工业化进程中的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

强制性的以赶超为目标的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虽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对中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却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是,在其进程中,依靠行政命令方式产生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直接影响了中国城乡收入分配的格局。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工农业价格剪刀差,是将农业部门创造的部分国民收入转换到工业部门,以促进其发展,其本质就是通过行政命令方式强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这种再分配的结果就是将大量的农业资源转移到工业部门,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低效。改革初期,通过价格改革,部分农产品的国家收购价和市场价已大体持平,但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差距重新扩大。从全国来看,1950~1978年间通过剪刀差从农业取得了大约5100亿元,改革开放以后的1979~1994年15年间,国家通过剪刀差使农业向城市无偿贡献了大约15000亿元。对城市居民的价格补贴从未中断,20多年来补贴总额超过8000亿元,2001年补贴额达到1043亿元,占政府预算总额的6.57%,这都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五、财政支农政策不尽完善,农民的财政性负担沉重

政府政策的取向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走向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是体现政府政策偏好的最直接反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弱质性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客观上要求国家财政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支持那些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但外在效益显著的项目(如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生态环境保护等)以弥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缺陷,增强农业的竞争力。然而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支出不仅有限,而且出现相对下降的趋势,不仅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近几年尽管国家加大了“三农”的投入力度,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城市偏向的总体格局并未根本改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向公民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为私人产品的生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农村地方政府而言,其首要任务自然也是提供更多、更好的地方性公共产品(服务),比如农村社会治安,乡村发展规划,农田水利设施,农村道路、电网、通信、广播等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保障,农业科技及信息,农村基础教育及公共卫生服务等等,其中有些公共产品可以按照受益原则有偿提供,而那些同时兼具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或者外在效益显著的公共产品则应该由政府免费向农民供给。但实际上,即便是诸如义务教育、民兵训练、计划生育、优抚、乡村道路建设之类的项目,都是由农民自我买单的。许多在城市属于政府无偿提供的公共产品在农村却转变成收费服务或经营性项目。农村以孱弱的经济基础承担着比城市重得多的财政性负担。

六、城乡人力资本差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取得收入的大小以及个人之间、城乡之间收入的差距,人力资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个人能力决定收入差距,而个人能力主要是受教育程度决定的。而我国城乡居民在接受教育方面的机会在先天上就是不平等的,这就直接决定了城乡居民在人力资本禀赋方面存在相当的差异。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文盲、半文盲生活在农村,农民自身文化科技和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难以转岗就业,更难以在外出务工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就业与谋取收入的能力越强,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越低,就业与谋取收入的能力越弱。农民接受的低水平的文化教育降低了他们在非农业部门就业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过低的收入直接决定农民教育投资的有限性,使其陷入贫穷的怪圈。可见,由于城乡居民资源禀赋差异,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七、我国农业的现实状况

从农业内部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农产品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使得主要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778下降。因此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农业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第二,由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造成农业投入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减少了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第三,乡镇企业增长幅度下滑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农民的非农业收入。第四,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多地少的矛盾不利于农业进行集约化生产。以家庭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全国乃至全球统一大市场需求,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这在中国加入wto后更加明显。第五,我国北方干旱,南方易发生洪涝灾害,加之耕地和草场的退化,甚至沙漠化,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必然制约我国农业的发展,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

探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就是要想办法保证农民增收,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使我们相信这个目标不会遥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

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参考文献

[1]郑书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3).

[2]祁林德.浅析城乡收入拉大的原因[j].经济论坛,2005,(24).

[3]赖文燕.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原因与对策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2006,(5).

[4]白辰艳.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6,(11).

[5]王涛.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现实状况和原因分析[j].山东经济,2006,(5).

[6]王少国.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变动的经济学解说[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7]李淑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5).

[8]李延霞.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6).

第6篇:城乡教育差距调查报告范文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改革深入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但是同时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拉大了。为确保社会稳定与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五个统筹”、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与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在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切实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本文将以社会调查实践和调查问卷分析及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为基础,从多个方面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及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各方面成因、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不利影响及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措施,来探讨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在收入分配政策上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如何体现公平正义。

二、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不利影响;对策;

三、正文

1、实践目的及范围:

本次实践的目的在于了解中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中的多项进行研究和调查,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合理与可行的建议,进而深入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周边环境。其意义是提高我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培养一种社会责任感。虽然范围和数量有限,但其具有代表性,因为调查对象来自全国各地,且各自情况差异较大。

实践地点:云南警官学院

实践对象:在校师生

2、实践内容

经过分析,结合各方因素,我将调查对象定位于我校在校师生,并对他们进行随机调查。事先根据本组成员的了解和访问,先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制作成问卷调查表,将调查表随机发放并回收,如果被调查对象是学生,要求其以家庭平均状况为标准填写问卷。对于问卷上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得到一系列结果,而且得到了一些好的建议以及解决办法。撰写实践报告时,我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和调查问卷,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实践报告的格式及主要内容。

3、实践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如下图),中国目前城镇居民人口有66557万,占人口总数的49.68%;农村居民人口有67415万,占人口总数的50.32%。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有了显着提高,但是结合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统计数据分析,城镇化水平提高并不意味着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缩小,反而中国目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步拉大。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显着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49529.9亿元,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0670亿元,增长了81.5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大幅提升:1978年为381元,2012年为18934元。每年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民生产总值的稳步增长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但是国富并不意味着民富和民强,更不意味着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在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缩小。事实上,我国居民城乡差距在不断拉大,整体来看,城镇和农村的居民收入都是在不断增加的。但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这种速度差距决定了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整个趋势。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率在1984年以前是农村超过城镇。1985以后,除个别年份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都要小。

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表现是贫富差距在拉大,地区之间的城乡收入差距也存在显着差异,如南部和西部地区(如下图所示),因调查对象的地域因素问题,这里的南部地区主要是西南地区。

2)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第一、历史因素

目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在发展资本主义时期(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开始工业化时期都是通过对外扩张、侵略、掠夺殖民地等手段逐步积累原始资本的,例如,英国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期就发生了所谓的“圈地运动”。而我国发展工业化道路时,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世界大市场已经形成,世界各国已经纷纷独立,我国通过对外扩张、掠夺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已经不可能,不现实了,再加上我国开始发展工业化时西方国家都在制裁中国。新中国继承的是经过多年战乱的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烂摊子。1949年-1952年随着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以及民主革命遗留问题的解决,中国政治、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53年中共中央又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即“党要在相当长得一个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其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那么我们走工业化道路,实现供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所需的原始资本从哪来呢?只有剥削农民和农村,通过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城乡社会二元结构等经济的、行政的多种手段才逐步积累起我国发展的原始资本。然而在

工业化道路过程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直接表现形式是和化运动。过程中收缴农民的农用生产工具,甚至锅碗瓢盆等大炼钢铁,大搞小土群,忽视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和规律,以致严重耽误农业生产。化运动又以“一大二公”为指导方针,大力推崇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以贫穷为荣,严重好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一系列的“左”倾错误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造成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从而使农村经济停滞,甚至倒退。 第二、政策因素

政策性因素主要体现在国家的经济政策在财政和税收方面都存在倾向性。政府在执行就业、资金投入、财政税收政策时,物质资料的价格有升无降,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现在的中国是10%的人口掌握了95%的财富,而这些财富主要集中在城市。城乡收入差距比发达国家更加严重,在有些发达国家比如日本,现在就没有城乡之分。除此之外,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这十几年、二十年中,中国政府虽然在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和其它福利改革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这些改革具有政策倾向性,应该用于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等的支出,政府一概推掉,或者减少,相反对于城市的这些支出是有增无减。所以农村居民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的现象非常严重。还有社会保险方面也做得不好,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险长期以来被忽视,因此农民即使有钱也不拿出来投资,而是存进银行,以防御大灾小难。

在财政政策方面,30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政策长期坚持以支持城市化建设为主,偏向于城市。对农村的支持与投入则比较小,虽然最近几年政府的财政支农投入有所增加,但总量依然不足,与城市相差甚远。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自身特点也要求国家大力支持,增加财政对农业投入力度,以弥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所存在的弊端。我国现在就出现了政府对农业投资不仅总量不足而且结构不合理的现状。随着历年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额也在增加,但远远比不上用于在城镇的支出,农业只占了财政支出的10%左右,而城镇却占了财政支出的另外的90%左右,两者间巨大的差距,使得农业投入过少,国家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与公共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从而使农村交通道路、电力、通讯、信息公共服务等大大落后于城镇,这些都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的提高,从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在税收方面,近阶段,我国城乡税费体制仍然呈现二元制结构,城乡差异十分明显。虽然近些年国家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农村税费改革,即从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和大部分的农村收费,各级政府也对农村进行了各种农业补贴,如粮食补贴、农资综合直补以及农业牲畜养殖补贴等等一系列的惠农补贴。这些实质性的政策也一定程度上使农民得到了些好处,使农民收入有所提高,日子比以前好过了,但这却不能掩盖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的税费格局。具体表现在:在取消农业税的同时,并没有把城乡税制统一起来,就是没有确立农村的主体产业-农业的税收政策;虽然取消了部分农副产品税的征收,但并不全面彻底。实际上还是因为我国城乡税费改革仍然有城乡政策差别才造成这种局面,城乡间实行不同的税费制度[,!],就将从事农业生产而获得农业收入的群体排除在工商税体系之外。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这就要求对农业和农村的支付和投资继续加强,而农村公共设施投资也将加强,以便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使社会资源在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和协调,以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但现行的二元结构税制严重不符合这种要求,不仅使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也不利于城市公共资源合理流向农村,阻碍了农村公共事业的建设,从而造成城乡差距被拉大的局面。

第7篇:城乡教育差距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二元结构;差异;借鉴;制度

中图分类号:F2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01

城乡二元经济,指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差异性并存的经济结构。改革开放前后我国政府的各项政策倾斜共同引致了目前的城乡差距状况。而严峻的城乡差距会阻碍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是我国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现状

目前我国城乡差距较大,2004年,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把医疗、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计算在内,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①。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高达3.23:1,而人均GDP仅有4382美元,排世界94位。同时中国城乡居民年消费差距不断扩大,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年平均消费15025元,而同期的农村数据是4021元。

城乡居民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数据上,公共福利和文化环境也表现明显。城市比农村享有更多公共基础设施,医疗、政治参与权等资源。中央党校经济部2005年公布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指出,在城市,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281.55倍、323倍。

二、国外经验借鉴

从发展模式来看,国外比较典型的经验有四种: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经济市场调控模式、欧洲的市场引导与政府计划调控并重模式、日韩政府主导型市场调控模式和过城市化的拉美模式。笔者认为,政府主导型市场调节模式最符合我国实际。从具体措施角度,我国可从四个方面对国外政策进行借鉴。

1.市场价格支持

20世纪70年代,韩国实行购销倒挂的粮价双轨制,高价从农民手中收购稻米,廉价供给城市居民,政府补贴其中差价。日本采取“差额补贴价格”,即由政府规定基准价格,市场价格低于基准价格时,国家补贴农民差额部分。

2.直接收入支持

美国农场主可从政府得到两种补贴,一是直接支付,二是反周期种植作物获得的反周期支付;韩国也通过直接支付来支持农民收入;日本对山区等不利地区农户提供直接支付,从而补贴该地区成本与其他地区的差异。

3.投入补贴和保障性措施

美国从信贷优惠、税收优惠、保险、灾害补贴四个方面保障农民收入稳定。美国政府成立了大规模的农业信贷体系,向农场主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生产和销售的中短期贷款等。美国还给予农民各种税收优惠,提高了农业投资的积极性。

4.促进农村综合发展

日本十分重视农业基础设施,设立了许多资助补贴项目,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十分完善。为支持农协事业,日本政府规定其不用缴纳所得税、营业税以及营业收益税。美国的大型灌溉设施都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投资兴建,小型灌溉设施也由农场主和农业部共同负担,美国农业部以及各州的市场局免费为农场主、批发商和经销商提供农产品供求状况等信息。

二、针对我国国情的改革

针对我国城乡差异现状和人口众多等特殊条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促进经济建设

从农业发展角度,政府应提供实现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转移,确保农业基本资金的稳定,同时支持灌溉、道路、水电等的投资建设;给农民一定的保护价格和补贴,完善我国农业保险体系。政府还可应农民提供气候、作物价格和供求等方面的信息。

我国人口众多,如何吸纳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过剩人口,是农业发展的瓶颈。笔者建议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应在农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方面吸收农村的闲散劳动力,另一方面带动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而这样的发展需要国家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建设良好的融资渠道和投资环境,引导资金流向。

2.推进农村各层次教育

笔者认为,农村教育的改善是转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环节,教育差距会不断拉大城乡各项差距。我国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我国城乡初中升学率的差距高达46.19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方面,全国范围内农村生源在重点高校中仅占30%,究其原因还是农村基础教育环节的薄弱。笔者认为,政府应从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和改善师资力量两方面入手,从制度层面实施改革,将优秀的教师队伍引进农村。此外,还应针对农村产业的改变,培养相关人才。

3.完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

我国社会福利明显倾向城市,在城市各项保障制度不断健全的同时,农村人口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等现象仍然十分普遍。要改变城乡二元的格局,缩小城乡差距,国家应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给予更多的投入,让农民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失业保障。而这无疑需要国家给予巨大的财政支持。

4.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城乡二元结构不仅表现在经济上,文化生活也有极大差距。电影院、博物馆、健身房、活动中心等设施只集中在城市。乐器学习、游乐场等也只提供给城市儿童。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环境给自身素养注入的内涵城乡具有很大差距。因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现状的重要方面。

笔者认为,政府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现状最重要的主体。制度是改变现有农村经济、文化现状的核心环节。缩小城乡差距,避免严重的两极分化,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环节。笔者相信,政府对农村地位的支持有助于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和产业化,从而实现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相应的,农村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地位也会得到提升,较小的地区差异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绿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罗军,代威.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原因和发展趋势[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2]辛章平.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与应有的方向[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02).

[3]赵东龙.城乡一体化——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02).

[4]李淼.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社会分层因素和教育公平[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05).

第8篇:城乡教育差距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均衡配置

[作者简介] 黄若君,广西财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与农村教育,广西 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 G40-0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2-0049-0009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是针对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近年来在我国义务教育发展阶段出现的一个新提法,指的是在城乡之间逐步缩小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的差距,实现城乡教育的平衡发展。笔者认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就是要将城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与相互分割,逐步实现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并形成合理分布,使城乡教育紧密结合,逐步缩小乃至消灭城乡之间的教育差别,从而促使城乡教育融通并协调发展。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与均衡化程度取决于教育资源总量、质量及其配置组合的优劣状态,因此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关键是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优化组合。但是就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看,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差异还比较大,城乡教育均衡化矛盾突出。如何通过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严峻挑战。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探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对农村教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一、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目标。2009年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就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中义务教育是重中之重,在义务教育当中均衡发展又是一个重中之重,从这个判断就足以说明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当前我国的教育政策也明确要求“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只有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才可以使农村学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才能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推动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二)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教育公平是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一环,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和必然反映。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公民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和接受教育的过程的公平。前者是指适龄青少年都应当享有公平地受教育的权利,它要求我们要坚持和加大力度发展义务教育事业,科学、公平地配置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愿望;后者是指每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者能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享受到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它要求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都应在资源配置上体现公平的原则,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同等优质教育资源。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要求城乡义务教育共同并协调发展,以利于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摆脱滞后状态,最终实现城乡教育公平。

(三)有利于城市义务教育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育质量差距大,许多农村家长为了让孩子从小入读一所好的学校,将来有个好前程,想尽办法将子女送进城里中小学就读,造成农村中小学生大量逆流入城,人为地造成城乡学生数量配置上的失调。而农村中小学生大量逆流入城的原动力就是城市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使其教育质量有可靠保障。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可以最大限度缩小甚至消除城乡教育差距,使城乡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趋于一致,城乡就读差别就缩小甚至没有了差别,因追求优质教育引发的进城就读热潮就失去动力,农村中小学生入城就读热情就会大大降低,从而可以有效遏制甚至消除农村学生逆流入城,可以有效避免对城市义务教育造成过大的压力而影响其稳定与健康发展。

二、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制定了多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方面的政策,2003年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专门增加了教育经费保障条款,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点加以规定,要求“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规定:“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教育投入,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教育部2010年初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再一次重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而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教育均衡发展提到更高的地位,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战略性任务。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大大推进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从而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进程。但我们也必须承认目前我国城乡之间拥有的教育资源差距还非常大,城市比农村拥有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资源始终处于短缺状态,教育资源总量短缺主要表现为占教育投入大头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始终低于4%的目标,从2004年至201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分别为2.79%、2.81%、3.00%、3.22%、3.33%、3.59%和3.66%,虽然比例逐年提高,但增长缓慢。由于教育资源总量短缺,如何配置教育资源就成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为了保证城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长期以来选择了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分治二元体系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使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长期处于失衡状态。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差异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具体反映在城乡教育经费差异、城乡师资质量差异和城乡办学条件差异等诸多方面。

(一)城乡生均教育经费差距大

尽管我国现行的国家预算提高了教育经费预算的等级,实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并单列到县级,使教育经费列支有了基本保障,但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向城镇倾斜的做法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根据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0年全国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虽然农村生均增长速度快于城镇与全国生均数,但绝对数与城镇、全国生均数有较大差距。以普通初中为例,表1 中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0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城镇与农村、全国与农村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仍然有较大差异,而且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2010年城乡差距又开始拉大,如果剔除县镇,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将更大,特别是大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以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为例,2009年和2010年中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2009年农村分别占北京市的26.09%、27.25%和17.65%、14.62%;农村分别占上海市的22.31%、21.48%和24.94%、19.20%。2010年农村分别占北京市的24.45%、26.26%和16.35%、14.77%;农村分别占上海市的24.71%、23.56%和25.45%、20.21%。这组数据包括北京市和上海市郊区农村在内,如果只计算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市区差距还要大得多。

(二)城乡办学条件差距大

长期的教育资源配置二元体系结构导致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设备老化、师资水平低,“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仍旧是不少农村学校的现实写照。四川地震中农村校舍的大量坍塌,暴露出农村已经初步普及的九年义务教育是十分脆弱和低水平的,也充分说明农村办学条件还比较落后。虽然进入21世纪后,农村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教育差距也大大缩小,但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仍然是不争的事实。以小学为例,2008年全国、城市、县镇和农村小学生均危房分别为0.244m2、0.062m2、0.147m2和0.342m2,小学生均危房农村是城市的5.52倍,是全国的1.40倍。小学生均计算机、生均图书藏量和仪器设备总值,城市分别是农村的3.08倍和1.2倍和3.41倍,建立校园网的差距最大,城市学校是农村学校的7.97倍。根据表2 数据,农村五个项目达标学校比例远远低于城市和县镇,城市分别是农村的1.22倍、1.58倍、1.72倍、1.72倍和1.49倍。西部地区城乡办学条件差距更大。以广西为例,2007年广西小学生均危房农村是城市的17倍,生均计算机、生均图书藏量,城市分别是农村的8.92倍和1.46倍,建立校园网的差距更大,城市与农村学校相差千倍以上,生均体运场馆面积、生均体育器械、生均音乐器材、生均美术器材和生均数学自然实验仪器等城市也显著高于农村。教学及辅助用房方面,在数量上农村生均数高于城市,但在质量上农村与城市差距很大。农村学校教学及辅助用房中,框架结构仅占6.38%,而城市却占34.10%;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农村学校占14.69%,而城市仅占6.05%。当城市的中小学生在享受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施时,许多边远地区农村的孩子可能连多媒体是啥东西还不知道。

(三)城乡师资队伍差距大

目前我国城乡教师队伍素质差距很大,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农村教师学历层次偏低,高学历比例低。以广西为例,2007年城乡初中大专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城市是农村的1.37倍,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要比大专以上学历差距大,城市是农村2.95倍。2007年广西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研究生毕业和大学本科毕业的教师合计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5%,而城市的该项指标达到19.21%,城市是农村的近4倍。2008年初辽宁省辽中县六间房乡一所距沈阳市区仅100公里的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全校173名专职教师中无一名本科毕业或以上学历(资料来自新华网)。(2)农村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高职称比例低。以广西为例,2007年广西农村和城市初中专任教师中拥有中学高级和中学一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分别为34.83%和60.65%,差距非常大。(3)农村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不合理,有些课程教师严重不足。农村学校教师以传统的语文、数学为主,政治、历史、地理、英语等教师缺少,音体美教师更是奇缺,多由其他老师兼任,教非所学的现象非常严重。根据《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中数据,2006 年全国有508 个县每县平均5 所小学不足1名外语教师;西部山区农村小学平均10 所才有1名音乐教师。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三门学科教师平均每校都不足1人,致使部分学校无法正常开设规定课程。虽然近年通过特岗教师等措施进行补充,但是教师缺乏的现象没有根本解决。(4)农村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中老年教师比例大。农村教师年龄普遍偏大,中西部尤其是边远地区农村学校年轻优秀的教师往往留不住,多数教师来自于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任教十几二十多年才转为公办教师,因而年龄偏大。(5)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不能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是西部地区。部分地区因财政困难,只能以较低报酬聘用代课人员。2007年全国小学有代课人员达27.2万人,87.8%以上分布在农村地区。广东、广西、甘肃等省区小学代课人员数量最多,超出本地区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10%。即使拥有相同职称的教师,城市教师素质也优于农村。总的来说与城市相比,当前农村教师的素质状态难以适应现代教育需要。

三、教育资源的城乡非均衡配置对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影响

教育均衡化是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它不仅包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也包括教育入学机会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还包括享受教育发展成果的平等。而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不仅使农村学生失去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还会导致教育起点、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不公平。由于农村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导致城乡教育差距大,尽管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均大幅度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但积重难返长期投入不足致使农村学校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远不如城市,无论走到哪里,同是小学或中学,城里的教学设施要比农村先进,教学器材要比农村完善和齐全,师资力量要比农村强大,教师待遇要比农村优厚,生活条件更是没法比。因此从整体来说,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于城市,城乡教育发展仍然处于极不均衡状态。具体地说,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对农村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致农村师资短缺素质偏低

教育资源的城乡非均衡配置导致农村学校长期投入不足,使得农村教学条件、生活条件和环境与城市差别太大,而工资等待遇又比不上城市,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不仅不利于农村学校吸引高素质教育人才,原有的教师尤其是年轻优秀教师也大量流失。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城市普通初中教师调入人数为调出人数的134.62%,县镇普通初中教师调入人数为调出人数的109.73%,农村普通初中教师调入人数为调出人数的55.29%。这组数据说明教师总的流动趋势是逆向的,农村向县镇流动,县镇向城市流动。最终优秀教师集聚城市,农村成为教师流失的重灾区。大量教师流失导致农村教师不仅数量不足,其质量更令人担忧。具体地说,农村教师的大量流失,一是导致农村学校生师比普遍高于城市,农村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农村普遍缺乏教师。中西部农村学校的教师短缺更为严重,留不住的问题非常突出。即使是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广东,2008 年其农村骨干教师流失也非常严重,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空编达6 万多人,而且补充非常困难。虽然2009年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阳光工资”后,农村教师待遇普遍提高,生活条件也极大改善,但城乡教师实际工资性收入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农村生活条件与城市差距仍然很大,农村教师逆向流动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教师流失严重的地方已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长此以往将导致这些地方农村教育快速萎缩。由于缺乏教师,除数学、语文等基本课程外,许多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很多课程没办法开出。2012年初广西南宁市郊区一所农村小学就是因为缺乏英语教师而不能开出英语课,当记者采访这所学校时学生向记者说出了他们渴望学习英语的心声:我们想学英语,我们要上英语课,谁能为我们上英语课?这还是南宁市郊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农村情况更糟糕,尤其是教师的结构性短缺。二是导致城乡师资差距扩大。优秀教师的大量流失对农村师资队伍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本来整体素质就偏低的农村师资队伍与城镇师资队伍的差距将继续扩大,最终必将导致城乡教育质量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均衡化的目标就更遥远。

(二)导致城乡教育质量差距扩大引发农村学生逆流入城

教育资源的城乡非均衡配置,将使农村获得的教育资源更为有限,农村学校没有能力来提高师资素质,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必然导致教育质量低。城乡教育质量上的悬殊差异,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村学校学生流失。为使子女获得良好教育,稍有经济能力的农村学生家长都会把子女送到城里上学,从而导致农村生源大量涌向城市,“教育移民”现象将越来越严重,结果造成城乡生源配置严重失调。农村学生逆流入城不仅加大城市教育压力,而且将导致部分农村学校因生源流失严重而“空壳化”,最终导致农村教育用房等教育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并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三)产生教育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进而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

1.产生教育起点与过程不公平

教育资源的城乡非均衡配置将导致农村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尤其是缺乏优质教育资源,有些学校甚至连必要的教育仪器和设施都不齐全,更不用说像校园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设施的配备,这将使农村学校学生一开始就不能与城市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享受不到像城市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机会。比如因缺乏教学设施和教师等基本教学资源,许多农村小学无法开设像英语、美术、音乐、计算机等拓展知识面与素质教育类课程。许多偏远地区农村一个老师要负责一个学校或教学点几个年级的所有课程,这种情况下教育质量将难以保证;即使能够全额配备教师的学校,也会因教师素质偏低而无法保证教育的高质量,这必将导致城乡学生素质差距不断拉大。

2.导致教育结果不公平

教育起点公平和教育过程公平是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和基础,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必然导致与决定结果的不公平。学生升学的机会除学生所拥有的先天禀赋外,与其所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密不可分。由于教育资源的城乡非均衡配置,农村学生生均享有的教育资源远低于城市,因此其后天获得的知识和获知能力的培养就不如城市学生,无论在知识结构或者知识的深广度均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其争取上一级学校入学机会的竞争力就不如城市学生,因此农村中学的升学率远低于城市,农村学生考上重点大学甚至“二本”的比例都远低于城市。有记者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农村学生在重点高校中的比例正在逐年下降,农村基础教育资源不足导致教育质量低下即使不是导致这种结果的决定性因素起码也是关键因素。

四、采取切实措施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当前,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滞后的状况,城乡义务教育如何统筹发展将是我国义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我们必须理清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现状,从观念、政策、体制等各个方面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公平、和谐地发展。从上文分析中我们知道,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城乡教育资源长期非均衡配置的直接后果,因此要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关键是要处理好教育资源在城乡的均衡配置问题。笔者认为,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应当包括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和教师资源等各种资源的均衡配置。

(一)增加义务教育投入总量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金

1.加大财政性教育投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资金需求

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数据显示,近年来农村教育经费快速增长,但仍然是低水平的,也远低于城市,仅能满足基本需求,要加快发展困难仍然很大。2010年1至9月份社会事业发展运行分析资料明确指出,当前我国教育仍然面临资源不足问题,而农村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在教育经费总量不足的情况下要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首先要做到合理配置城乡教育经费,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

(1)增加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总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是比较低的,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到2000 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例要达到4%的目标,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0多年,但是这个目标始终没有实现。这说明虽然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总量在绝对值上是快速增长的,但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来说其所占比重增长缓慢,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而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岳昌君博士在《中国公共教育经费的供给与需求》一文中的测算, 201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需求占GDP的比例为3.99%,财政供给能力可以达到4.11%,因而岳博士认为201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适当比例应该在4%左右。如果岳博士的测算是准确的,我国目前已经有能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2010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01202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66%,为14670.07亿元,如果201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能够达到4%,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应当为16048.08亿元,比现在实际支出多1378.01亿元,比2009年就有大幅度增长,分配到农村的教育经费总量就可以有更大幅度的增加。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农业技术人才,因而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以便为培养知识型的现代农民奠定基础。而以我国目前的财政供给能力,适当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还是可以承受的,况且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是政府应尽的责任,也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基本要求,因此今后应当大幅度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总量。

(2)财政性教育经费配置应当向农村倾斜增强农村义务教育能力。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配置始终是向城市倾斜,导致农村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现在应该是补偿的时候了。因此今后在配置城乡育经费时,应当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直接向义务教育发展比较薄弱的农村、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只有大幅度增加投入,才能有效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和提高师资质量,才能加快推进贫困落后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步伐。

2.推行教育投入激励机制多形式多方式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

全面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需要巨额资金,仅靠财政性投入,短期内恐怕难以满足需求,因此除加大财政性投入外,要创新教育投入体制机制,多形式多方式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一要充分运用政策杠杆,引导、激励、扶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捐资助学,建立多形式多方式多渠道投入体制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教育,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资金需求。二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对口支援制度,引导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结对子,由发达地区政府和企业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农村发展义务教育事业,定期给予资金或物质支援。对口支援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援建校舍、购置教学仪器和设施、提供教师培训资金或帮助培训教师等。教育对口支持制度可以促使发达地区的非教育资金转化为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办学和教育教学条件的教育资金,从而在不增加贫困地区财政负担的前提下增加教育投入总量,有效促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

3.加强教育经费监管防止教育经费被截流挪用

合理使用资金就等于增加有效投入。不仅要增加教育投入总量,更需要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即需要开源更需要节流。目前我国教育经费违规使用的问题仍然存在,2008年7月审计署对16省54个县在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进行审计调查,审查结果表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使用存在较大问题,主要是资金拨付不及时和占用、挪用义务教育经费。在被审计调查的54个县中,有29个县的财政、教育部门未按规定期限分配并拨付到相关中小学校资金1.10亿元,占同类经费总额的45.32%。其中有13个县的资金滞留平均超过6个月,最长的超过1年;占用、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情况也非常严重,八成以上被调查县发现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现象,审计调查的54个县中,有46个县的中小学校和教育、财政部门共挤占挪用公用校舍维修改造等专项经费1.15亿元。因此,政府在增加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要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管。一要以义务教育资源审计统筹为前提,成立教育拨款委员会监督义务教育经费直接拨款到学校账户,以避免“雁过拔毛”,确保教育经费专款专用。二要严防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迟延拨付、截流、占用与挪用,对违规者要严厉惩处,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及时到位,确保农村学校教育正常运行。

(二)改善办学条件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004年至2007年,我国在西部地区实施了旨在普及“两基”的“攻坚”计划,通过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工程,以及明确地方各级政府责任等措施,使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大改善,质量也得到提高。截至2009年底,全国累计实现“两基”的县(市、区)已达到2845个,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7%,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也达到了99.5%。但尽管如此,农村办学条件仍严重落后于城市,办学条件的质量与城市相差更大。因此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应当是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标。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需要大量投入,所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关键是增加投入。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导致资金缺口大,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实行政策倾斜,从机制层面上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力度。考虑到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和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加大农村办学条件投入应当成为必然选择。应当明确要求各级政府每年必须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要继续重视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与危房改造,要继续加强教学场馆、实验室、图书馆(室)及体育、艺术、劳动技术等教育设施建设,配备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所需经费要纳入本年度财政预算,纳入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由教育主管部门按各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统筹使用,确保各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上得到改善和平衡发展。中央也要不断增加扶助贫困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专项基金,以满足这些地区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需要。

(三)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构建城乡均衡化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我国在师资配置上采取的是“效率优先”模式,优秀教师优先进入名校,名校优先选拔优秀教师,致使大量的优质教师资源向城市向名校聚集,出现城乡教师资源上严重的“马太效应”。因此,要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在师资配置上必须彻底摒弃“效率优先”的配置模式,促进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和合理流动。

1.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确保农村学校教师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当前农村学校师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构建城乡均衡化的师资队伍,就是在师资配备上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既要满足数量需要,更要满足质量要求。

(1)及时补充均衡配置,确保数量需要。在教师数量上满足需要应当做到:一是加大农村学校教师引进力度,制定与实施有利于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的政策,引导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二是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掌握本行政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需求情况,并会同省级机构编制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实行编制动态管理,按照总量调控、城乡统筹、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调整和使用本地区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编制,不断完善教职工编制管理,及时满足教师补给需求。因此在具体制定与执行教师编制的时候,要实事求是,根据现行农村的办学点分散、班额小、年级与课程门类齐全等实际情况,从各个学校的班级数量和生源实际情况出发来定编制,保证农村师资动态上的平衡;三是继续实施“特岗计划”,为农村学校及时补充教师提供来源保障。“特岗计划”是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和有效的政策举措,该计划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地区教师紧缺和结构性矛盾,获得了良好效果。当前农村学校特别是中西部边远与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师仍然紧缺,合格与优秀教师难以补充的问题仍然突出。因此应当继续坚持实施“特岗计划”,及时地补充农村学校师资力量。

(2)实行质量监控保证质量要求。要保证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教师质量监控是关键。一要严把好入口关,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对教师的聘入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确保持证上岗,以保证新增教师质量。二要严格管理,教师的岗位采用定期竞岗聘任制度,每次聘任要进行严格的考试和教学评比,对不合格的教师及时进行再培训,只有考核合格的教师才能上岗,确保存量师资质量。

2.加大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偏低已是不争的事实,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是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应当采取外引、内培以及城乡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相结合的措施。外引就是从外部引进优秀教师。政府不仅要给政策并且要为农村学校引进高学历和高职称等高素质教师创造条件,使优秀教师进得来也留得住;内培就是对现有农村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针对农村师资素质偏低的情况要建立农村教师培训制度,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以提高其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2006年以来,教育部先后组织实施了“农村教师新课程网络培训计划”、“西部农村教师综合素质提高远程培训计划”和“全国万名班主任远程培训计划”等部级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大大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师素质偏低的状况。今后农村教师培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要继续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外,在平时的教学教研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宏观统筹,抓好农村学校师资培训工作,并着力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时效性,真正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要继续实施像“”、“援疆”等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培训计划,尽快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3)要在坚持标准的情况下,实行骨干教师培训与职称评定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政策,有效提高农村骨干教师素质和引导一线教师扎根农村教育事业。城乡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就是城乡教师交流和城市教师轮换到农村支教制度,这项制度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农村学校输送优质教师资源。实行城乡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城乡师资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使优秀骨干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从城市扩展到农村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指导、带动更多农村教师更快地成长,让农村中小学充满活力。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实行城市教师定期轮换到农村学校任教,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学习与培训,这种做法可以在不增加教师数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满足农村学校对优质教师的需求。教师定期轮换制度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已趋向成熟,已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并将其作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基本制度,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加快推进该项工作。近几年我国正在进行各种有益的探索,沈阳、哈尔宾、十偃、南阳、徐州和铜陵等一批城市都在进行不同模式的试点,在取得经验后应当尽快在全国推广。

3.缩小城乡教师的收入差距引导教师向农村流动

长期以来城乡教师收入差距较大,除去工资部分,较高的地方相差数倍,这是造成农村教师逆向流动,城乡师资配置不均衡不合理的重要原因之一。2009年国家决定实行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城乡教育教师收入差距缩小,但差距仍然存在。据重庆市有关调查显示,城乡教师工资的差距的根源主要是学校自筹资金的补贴部分。因此,各地政府要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在与公务员工资一样实施“阳光工资”的同时,加强城乡教师工资的统筹,由县、区统一发放津贴,缩小直至消除城乡教师收入差距,防止农村教师逆向流向城镇,稳定农村师资队伍。

4.合理配置教育管理资源提高农村教育管理水平

农村教育管理水平低于城市,这是有目共睹的。城乡教育均衡化除要求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外,还要求合理配置教育管理人员,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可以通过实行向农村派任高素质管理人员、对现有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和开展城乡校长互访和轮换等方式、方法,尽快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的新型的现代农村教育管理人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促使城乡教育管理均衡发展。

五、结 语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与资源均衡配置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资源均衡配置是关键,即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需要通过资源均衡配置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必然要求教育资源在城乡间配置合理、均衡与优化。因此,教育资源配置必须适应城乡教育均衡化和服务城乡教育均衡化,通过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促使城乡教育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2005-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R].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聚焦农村教师[R].2008.

[3]国家教育督导报告[R].2008.

第9篇:城乡教育差距调查报告范文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财税政策组合运用对收入分配公平影响的统计评价”(09BTJ006);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缩小辽宁省收入分配差距的财税对策研究”(L08BJY023)

作者简介: 金双华(1963 - ),男, 吉林蛟河人, 博士, 教授,主要从事财税理论和收入分配研究。E-mail:

摘要:在2010年全国“两会”上,“收入分配”再度被空前关注,温总理提到,我国必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以便让全体13亿国民享受到国家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研究地方政府在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上的作用。一般地讲,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要由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采取统一的分配政策来执行,地方政府承担收入分配职能的困难比较大。但就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的情况看,中央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很有限,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的收入分配调节的作用比较大。本文分析了辽宁省收入分配不公平存在的现状、原因,计算了近几年辽宁省的基尼系数,特别对辽宁省财政支出与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统计评价,并以此提出了财税对策的初步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出; 收入分配差距; 财政政策;统计评价

中图分类号:F8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6-0137-08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都有了极大提高,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扩大已成为影响辽宁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现实问题之一。

研究一个省域内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是比较常见的内容,统计系统开展了多项研究,如湖南统计局开展的湖南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等几项文献[1-2]。对辽宁省收入分配差距也有一些文献进行研究,但集中在城乡差距研究的比较多,如金永利和赵文祥研究了辽宁省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特别是研究了辽宁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认为2000年辽宁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28倍为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最高点,并且提出了调节这一分配差距的主要对策包括打破城乡壁垒,优化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政策上向辽西、辽北地区倾斜[3];赵子祥分析了辽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轨迹、发展趋势、原因,提出了缩小辽宁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4]。还有集中研究扶贫的文献,如潘敏和王磊研究了辽宁省收入差距问题,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解决辽宁居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强化对弱势群体的社会紧急救助、促进就业和创业、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突出做好民生改善工作[5]。李坤英分析了辽宁省财政扶贫资金投向存在的问题,并就资金管理及资金的整合提出了建议[6]。张万强专门分析转移性收入视角下的政府转移支付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问题,并用多种指标进行了实证研究[7]。目前还没有系统见到对辽宁省基尼系数的计算来评价总体收入分配差距的文献,本文借此计算了近几年辽宁省的基尼系数,分析财政支出对辽宁省收入差距的影响,并提出财税对策的初步建议。

一、辽宁省总体收入差距的测算及与全国的比较

由于在见到的文献中,没有关于辽宁省总体收入差距测算资料,本文以基尼系数代表总体收入差距指标,对辽宁省总体收入差距进行分析。我们利用摩根公式分别计算辽宁省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进而运用“城乡加权法”推算辽宁省总体基尼系数。

1.方法说明

(1)计算基尼系数的摩根公式

个人收入(或家庭收入)分配数据,通常是由抽样调查按分组形式提供的,往往提供的是属于不同收入区间的人数百分比(或人数)和每个不同收入区间里总收入占全体总收入的百分比(或区间里的总收入),许多关于居民家庭或个人的收入抽样调查数据就是上述的两个百分比。实际中被普遍使用的对离散形式基尼系数计算公式是所谓的摩根公式,表述如下:

设有n个收入单元,划分为(T+1)个收入等级(x0,x1] ,(x1,x2] …(xT,xT+1],nt表示第t个收入等级中含有的单元数,ft nt/n是第t个收入区间的频率,μt是第t个收入区间收入平均值,μ是总体收入平均值,pt和qt分别表示收入小于等于xt的单元数(或人数)相对总单元数之比和相应的收入累积比,于是有如下关系式:

摩根公式的具体表达式是基尼系数GM:

摩根公式是对基尼系数的一种近似估计,但它对基尼系数的这种估计明显偏低,其原因是摩根公式只计算了收入类之间的不均等性,而没有计算收入类内部的不均等性,只有当收入类内部的不均等性等于0时,摩根公式的计算才是准确的。

(2)“城乡加权法”[8]

由于我国目前的居民收入分组数据是按照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统计的,如何由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推算总体基尼系数,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城乡加权法”给出了相关的计算方法,该方法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G P2u×(u/y)Gu+ P2r×(r/y)Gr +Pu×Pr×|(u-r)/y|(5)

式中,G 表示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Gu 和 Gr 分别表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Pu 和 Pr 分别表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u 和r 分别表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y表示全国居民的人均收入,我们利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加权平均计算得到,计算公式为:

2.计算结果

我们按照摩根公式,利用《辽宁统计年鉴》的数据,分别计算了辽宁省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在此基础上运用“城乡加权法”计算辽宁省总体基尼系数近几年总体收入差距扩大。按照城乡加权法测算了辽宁和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辽宁省2004―2008年基尼系数

数据来源:由历年《辽宁统计年鉴》计算。

由于《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9)》有全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因此我们只用“城乡加权法”来计算全国居民总体基尼系数。

表2全国2004―2008年基尼系数

数据来源:由《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9)》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以上的计算是基于只有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各自不同收入阶层的数据开展的,许多学者认为对最高收入阶层的收入估计偏低,同时城镇居民的层次划分比较粗,因此计算的基尼系数偏低,但这样的结果也能说明问题。计算结果表明,从总体收入差距看,虽然辽宁省整体收入差距小于全国,但是,2004年以来辽宁省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8年比2004年总体收入差距扩大了8.32%。

二、辽宁省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1.具体表现

(1)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自1990年以来,尽管个别年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曾出现短暂回落,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5 358元增加到2007年的12 300元,不考虑价格因素增长2.3倍,年均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 356元增加到4 773元,增长2.03倍,年均增长9.6%。2000年城乡收入比为2.27∶1,2007年城乡收入比扩大为2.58∶1。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392.7,农民人均纯收入5 576.5,城乡收入比略有扩大。

(2)省内各市之间收入差距扩大。2000年收入最高的大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 8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 740元;最低的朝阳市两项收入分别是4 021元、1 008元,两个城市的两项收入分别相差2 840元、2 732元;2008年最高的大连市两项收入分别是17 500元、9 818元,最低的阜新市两项收入分别是10 114元、5 030元,分别相差7 386元、4 788元。差距继续扩大。

(3)省内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2000年收入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业,其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3 211元,最低的是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其平均工资为3 666元,二者相差9 545元,最高平均工资是最低平均工资的3.6倍。2007年最高的仍是金融业,其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8 732元,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其平均工资为7 365元,二者相差31 367元,最高平均工资是最低平均工资的5.3倍。从劳动者报酬占地区生产总值的角度观察,同样可以得出在政府、企业与个人的分配格局中个人所得下降的结论。劳动者报酬是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1995年,辽宁劳动者报酬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7.4%,2006年这一比例下降到42.5%,下降了4.9个百分点。

(4)低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2000年,占城镇居民5%的困难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 953元,占城镇居民10%的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1 424元,两者相差9 471元,最高收入户的人均生活费收入是困难收入户的5.85倍;2007年,占城镇居民5%的困难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3 432元,占城镇居民10%的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9 977元,两者相差26 545元,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困难收入户的8.73倍。2008年占城镇居民5%的困难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3 714元,占城镇居民10%的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39 334元,两者相差35 620元,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困难收入户的10.59倍。

(5)辽宁省与全国和东部地区收入差距拉大。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期低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6 280元增加到2007年的13 785.81元,增长119.5%,年均增长11.8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 253元增加到2007年的4 140.36元,增长84.7%,年均增长9.08%。虽然这期间辽宁省两项收入的增幅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幅,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扩大,由2000年的922元扩大到2007年的1 485元,差距扩大了61%,并且辽宁省与东部其他省(市)之间以及辽宁省城乡之间、各市之间、高低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2009年一季度辽宁省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季度收入为4 488元,全国平均为5 234元,折合年差距为2 984元,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

2.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农村的非农产业发展较缓,广大农民依旧靠“土里刨食”为主。2007年全省近50%的就业人员创造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 133亿元,仅占全省GDP的11%。几年来,老工业基地振兴给全省城镇居民带来了实惠,但农民由此得到的实惠不多。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我国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一些农民工失掉了工作机会。辽西一直是辽宁省农民劳务输出的重点地区,以朝阳市为例,受金融危机影响“非正常返乡人员”人数占总返乡人数近1/4。若加上其它不利因素,辽宁省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不容乐观。

历史、科技、地理、资源等方面原因形成朝阳、阜新等地和沈阳、大连等地的差距,并因各自优劣态势在改革开放和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得到强化,而使其差距越拉越大。除此之外,朝阳、阜新等地既不具备大连、沈阳等地的人才优势,也不具备地理、资源等优势。以上原因使得二者差距在原有基础上越拉越大。

低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是:首先,下岗和失业人员较多。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全省城镇失业率为10.89%。其次,部分国有或集体企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经济体制改革后企业有了用工和收入分配的自,使得企业内部收入分配过分向管理层倾斜,有的高层管理人员年薪达到30万元以上,形成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

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是:辽宁省二、三产业发展速度一直高于第一产业,造成涉农行业收入始终在低水平徘徊,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比较高的行业虽然有电子等非垄断行业,但大部分都是像金融、电信等具有垄断色彩的行业。垄断行业收入畸高是导致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社会非议最大的诱因。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在总收入中扣除所得税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记账补贴,其中总收入是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之和。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13 438元,全国14 909元,两者相差1 471元。其中主要是工薪收入相差较大,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8 213元,全国10 235元,两者相差2 004元,这一差距比2005年的1 695元,扩大309元。另外,辽宁省居民财产性收入也相对较低。

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91.53%,比全国平均数92.47%低 0.94个百分点,位列全国第24位,这也说明辽宁省城镇居民所得税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负担比较重。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是缘于辽宁省工资水平低。2007年辽宁省此项收入排在全国第11位,排在辽宁省前面的10个省(区、市)有7个省(区、市)的职工平均工资比辽宁省高。

三、财政支出与收入差距的统计评价

财政支出规模巨大,类型较多,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财政支出对收入差距的作用是不同的,本部分我们进行辽宁省财政支出与收入差距的统计评价。各类社会保障支出是体现个人收入自我平衡的特点,而财政对社会保障的“保底”支出可以提高了领受人的收入水平。社会救济支出是典型的使低收入受益的支出,而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各种福利事业支出,增进每一个社会成员利益,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财政对教育和医疗保健支出是针对起点公平情况而言的,政府为每个人创造平等的受教育条件和平等的医疗保健条件都属于起点公平的范畴,为最终实现结果公平创造条件,是影响社会公平的重要因素。农产品属于私人产品,农产品市场是一个竞争市场,但农产品的生产有特殊性,对农业进行扶持和保护是各国政府所普遍采取的政策,特别在中国由于存在比较大城乡差距,财政支农支出又体现了解决城乡之间差距的作用,这样财政支农支出对解决全社会公平能起到重要作用的[9]。

1.辽宁省各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财政支出关系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结合辽宁省财政支出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将财政支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福利性支出,另一部分为非福利性支出。人均福利支出人均教育支出+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人均城乡社区事务+人均农林水事务。表3提供了2008年辽宁省的有关数据。表3 2008年辽宁省各地区人均财政支出情况 单位:元

数据来源:由《辽宁统计年鉴2009》计算。

根据人均可支配收入及表3数据,绘制辽宁省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财政支出、人均福利支出的图形,以利于我们直观形象地看到它们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以看到,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财政支出、人均福利支出三者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有可能存在相关关系。为分析三者的关系,一般做法是根据现有的样本资料建立比较合适的截面回归方程进行分析。

(1)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财政支出的关系

建立一元线性截面回归方程, 以人均财政支出作为解释变量, 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 进行回归分析, 其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财政支出的回归数据

注: R2 0.58; F 16.66。

(2)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财政福利支出的关系

为了分析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财政福利支出的关系, 我们建立一元线性截面回归方程, 以人均财政福利支出作为解释变量, 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 进行回归分析, 其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福利支出的回归数据

注: R2 0.52;F 12.96。

由上面的分析看到,人均财政支出水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程度(R20.58)比较高,人均福利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程度比较弱一些(R2 0.52),说明本应是缩小收入差距的财政支出、福利支出起到的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不大,甚至是地区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以2008年为例,人均财政支出最高的大连市为7 028元,而最低的葫芦岛市仅为2 513元,二者相差4 515元,大连是葫芦岛的2.80倍。人均福利支出最高的大连市为3 747元,而最低的铁岭市仅为1 457元,二者相差2 290元,大连是铁岭的2.57倍。可以看出不同地区地方财力对收入差距的作用还是比较大的。

2.财政支出对不同收入群体的作用

由于农村居民没有转移性收入的详细数据,本部分分析城镇居民情况。为了分析财政性转移收入的情况,根据统计年鉴的数据,我们选取了养老金或离退休金、社会救济收入、失业保险金、提取住房公积金、记账补贴作为财政性转移收入。表6是2008年辽宁省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人均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情况。表6 2008年辽宁省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人均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情况单位:元

数据来源:《辽宁统计年鉴(2009)》。

由表6可以看到,转移性收入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而提高。在财政性转移收入中,不同收入群体的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提取住房公积金收入基本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而提高,这与现行的养老金或离退休金、住房公积金制度有关。失业保险金呈现波动变化,5%更高收入群体的人均失业保险金为9.63元,10%最高收入群体的人均失业保险金为7.24元,5%更低收入群体的人均失业保险金为10.82元,10%最低收入群体的人均失业保险金为9.45元,失业保险金与可支配收入的关系不密切。记账补贴呈现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而提高的情况。社会救济收入在20%较高收入群体、10%高收入群体、10%最高收入群体、5%更高收入群体这四个群体呈现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而提高的情况,在其他群体中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而下降,但社会救济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比较低,最高是5%更低收入群体,该比重仅为7.44%。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财政性转移收入只有社会救济收入对收入差距有一定正向调节作用,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提取住房公积金、记账补贴对收入差距是逆向调节。失业保险金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没有显现出来。总体看,财政性转移收入对收入差距是逆向调节。

四、缩小辽宁省收入分配差距的财税对策

1.完善相关的工作措施

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查研究和对策研究,如民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要调查全省的城乡低收入群体情况,劳动部门要调查全省的就业和失业情况,财政部门要分析财政资金解决收入分配的效果等等。可以考虑扩大与收入分配有关调查的范围,比如将省内高校作为调查收入分配情况的调查单位,将其与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进行一对一联系,发挥高校学生人数多、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特点,由教师指导进行调研。同时也可以考虑将各级政府机关、其他事业单位作为调查单位,从不同角度进行调研,这样会使辽宁省的收入分配情况、贫困情况及时上报反馈到省政府决策部门。对这些调研,财政可以出少部分资金支助既可。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辽宁省要解决社保管理制度建设严重滞后问题,为全体劳动者提供统一、基本参保平台。在省级尝试建立专门的社保基金运营机构,或委托可靠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基金,按照市场规则运营,确保基金保值增值,杜绝贪污挪用基金的现象发生。逐步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调整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落实与完善医疗与失业保障制度、最低工资制度,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基本福利保障。适时调高城镇居民各项最低收入标准,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优抚待遇、最低工资标准等,既调节高低收入的差距,切实保障了最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又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3.各级政府要继续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农村低保工作

要分析不同贫困群体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扶贫政策。对那些由于大病、残疾等陷入持久性贫困的家庭采取救济式的扶贫措施,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对那些因为暂时性原因陷入贫困的家庭可以采取开发式的扶贫政策,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可以借鉴广东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做法,完善相关的工作措施。为帮助贫困家庭应对物价上涨,辽宁省应在全省推广“低收入价格指数与补贴的联动机制”。也就是说,当低收入家庭每月或每季所承受的物价压力高于CPI一定幅度时,政府便可能启动价格补贴机制。比如,当CPI高于低收入消费价格3个百分点时,即启动补贴机制。

4.政府要合理调整国有部门的分配关系和分配秩序

对国有垄断部门和国有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要加强监管,积极探索省及各市所辖的国有资产收益向全民所有者的转移机制。这部分资金的使用理论上应当选择“全民模式”而不是“成人模式”,即人人有份,这应当是所有国有资产收益使用的最终目标。具体发放形式是发放现金还是发放消费券或其他形式,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析。可将国有资产收益用于社会保障。如经过人大批准,可以拿出部分国有资产收益,用于基本社会保障的完善。目前辽宁省社保资金有一定缺口,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拿出部分国有资产收益,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目前也是合理的。如果绝大多数公民同意,也可以考虑向低收入者发放的“选择性全民模式”,比如用国有资产收益改革目前的低保,如果将社会分红额定在低保水平上,从公平、效率两个方面来说都是有利的措施。

5.财政要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非农产业就业途径

目前辽宁的产业结构已经出现了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倾向,就业弹性出现明显下降,因此应该侧重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以提高就近转移农民就业的潜力。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让“中国制造”的质优价廉的服装、鞋帽、小机电产品成为国际市场的畅销货,财政部门、经济管理部门要引导和扶持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特别向辽西地区发展,使其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热点。政府要鼓励城乡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合法经营活动,依靠创业经济来提升整体就业水平。税务、工商部门要完善法律、法规,减少相关的税费收入,鼓励摆地摊,使其合法化。

6.劳动、教育部门要完善对农民的培训工作

考虑将一部分停产或半停产的企业短期内改造成农民工培训基地来承担一部分培训工作。这些工厂本身本来就有生活设施、一些设备可以利用。师资可以一部分外请,一部分为本厂的技术人员或老师傅。企业可以收培训费,从而还有一部分收入,可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10]。如果这些企业规模不够,可以考虑一些运行好的企业、大的国企,也开办一些农民工培训班,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为保证培训质量,有关部门应该严格把关,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让一些有条件的企业提出自己的培训计划与培训科目来参与投标。参与这一培训的企业,都要在网上公布它的培训计划、聘用的师资、培训课程,有关部门应该对培训效果不断检查监督。农民工的培训费用与生活费,应该由政府提供,辽宁省除了本省财政出一部分外,还应当向中央政府申请提供一部分。

7.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考虑扩大职业教育,压缩非职业教育

现在,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有了迫切的需求,大学毕业生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大部分缺乏动手实践能力,致使很多企业找不到熟练的技术工人。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急需的岗位职业教育的投入,制定有关法律,规定企业必须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拿出一部分资源,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培训岗位,要明确这是企业必须承担的义务。鼓励民间资本办学,鼓励企业自己办学,解决实习基地难的问题。政府应建立大型实习中心。

目前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孩子,都“一刀切”地接受相同的义务教育,但很多农村或边远山区的孩子,对在学校里学习知识并不感兴趣,加上考大学无望,那些孩子很容易辍学。与其对他们实行普通义务教育,不如对他们进行职业义务教育,可能比普九教育实用得多,毕竟社会更需要有技术、有手艺的人。这种方法很灵活,也很务实,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工作的范围就更宽泛了,辽宁省在职业义务教育上可以先行一步。

此外,辽宁省政府要根据调节收入差距的需要,将财政经济建设资金投向就业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的建设项目,使各项建设项目不仅包括增强经济建设功能,还包括创造就业、增加低收入人口收入的调节功能。财政支出政策向辽西、辽北地区倾斜, 较大幅度地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增加农资综合直补。提高良种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全面覆盖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扩大农机具补贴范围和种类,提高补贴标准。财政要积极探索收入分配的城乡转移支付机制,将城镇的过高收入转移给农村;各级财政要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适当降低行政管理费的比重。辽宁省应当进一步争取中央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投资计划资金,配合本省的财政资金,主要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湖南统计局.湖南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DB/OL]. hntj.省略/fxbg/2009fxbg/2009jczx/200906120022.htm

[2] 湖南统计局.对湖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预警分析[DB/OL].stats.省略/tjfx/dfxx/t20080109_402457341.htm

[3] 金永利,赵文祥.辽宁省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3,(3).

[4] 赵子祥.辽宁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研究[M].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8.

[5] 潘敏,王磊.辽宁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研究报告[A] .曹晓峰.2010年辽宁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6] 李坤英.关于辽宁财政扶贫开发新机制的探索[J].农业经济,2009,(7).

[7] 张万强.转移性收入视角下的政府转移支付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以辽宁为例[J].社会科学辑刊,2009,(5).

[8] 陈宗胜,周云波.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9] 金双华.财政支出与社会公平关系分析[J].统计研究,2006,(3).

[10] 汤敏.下一轮经济刺激计划应该干什么?[DB/OL].blog.省略/article/1596/2/Statistic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Local Fiscal Expenditure on Income Distribution Cap:Data from Liaoning Province

JIN Shuang-hua

(School of Finance and Taxatio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025,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