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市场论文范文

食品市场论文精选(九篇)

食品市场论文

第1篇:食品市场论文范文

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就是食品工业,而我国的食品工业也已经加入到了国际的激烈竞争之中。食品工业要想协调、稳定、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要进行技术创新。但是,如果没有就目前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市场结构进行分析,就盲目的进行创新,是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的。由食品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就是消费者,而经济发展的结构对消费者的食品偏好会产生一定影响,这样就决定了食品工业的技术创新的取向。经济发展、市场结构、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目前建造适合经济现状的市场结构用来推动食品工业技术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背景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密集地就是中国,虽然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多,这就让我国成为食品消费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成为食品工业最有发展潜力的市场。近几年,我国食品工业在持续稳定的发展,在这样形式下,只有进行技术创新,才能让我国的食品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谓技术创新,就是要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来代替传统的落后技术。经济市场是食品工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源泉,同时也是对技术创新进行检验的最好背景。市场竞争使得市场结构对食品工业的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由此可以看出,食品工业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市场结构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正影响着食品工业的技术创新。

二、食品工业技术创新

食品的开发与生产,其最终的目的就是服务社会,使消费接受,但是让消费者接受一个新的产品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食品工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根据自己的技术能力与市场体制进行结合,充分认识经济发展中市场的需求,制定定新技术的创新规划。

之前的金融危机,使很多传统产业亏损、减产甚至倒闭。而有的实行技术创新的公司,不仅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减产,反而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沈阳的一家食品公司就是这些通过技术创新立足的食品工业之一。这家公司在建立分厂的基础上设立了产业学研究,初步完成了战略布局,真正使这家公司在逆境中成长的主要原因是这家公司运用科技创新的手段研发出专利产品。从公司创办开始,这家公司就独立研发出一种社会新型饮品-苹果醋,苹果醋的问世使得市场上的苹果与果农、运输、包装联系了起来,并且为食品业增加了新的亮点,开辟了我国在食品工业产品的新途径。苹果醋之所以会被经济发展中的消费者所接受欢迎,其主要原因是它能改善现代社会的人们因为饮食不均匀而导致的偏酸性体质。并且已经被营养专家所肯定,所以,苹果醋在现代市场结构下,很有发展的潜力。而这款已经成为该公司专利产品的苹果醋,其主要是因为公司实行了技术创新,而它的核心技术还受到其他各公司的青睐。果醋富含果胶、氨基酸、果糖和水果纤维对减肥、降血压、解酒等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所以对现代社会上不同的人群都有很好的市场价值。这家公司把科技创新的精神充分渗入到了公司的各个层次,用管理、科技、营销创新推动公司更好更快发展,并且把公司营业额的5%作为公司进行技术创新的费用,成立了产业发展的研究基地,并凭借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承担了多项国家重要的科研项目。技术创新的关键就是技术人才,这家公司充分利用优厚的条件,引进了在科研方面的人才,加大了技术创新的力度,实现了产品的创新机制。

通过这家公司利用技术创新而不断发展壮大,让其他食品工业知道只有进行技术创新,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只有充分了解市场的结构,进行的技术创新才能被市场接纳。

技术创新是食品工业进行长远发展的动力,在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划中,要对技术创新进行高度强调,改进传统的思想,重视人才的培养,把科技创新视为食品工业发展视为主动力,加大技术创新研究资金,并且要对目前经济发展下的市场结构进行准确的了解,促进食品工业实现高速发展。

食品工业的发展会受经济发展的明显影响,当然经济的发展可以对食品工业的技术创新起到促进的作用,对食品工业长远角度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食品工业技术创新不仅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本行业发展的影响。就现在的状况,食品工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水平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而进行提高,不过,就食品工业在长远的发展情况来看,食品工业随着发展技术产业化,每个公司在进行自主研发的积极性都在增加,技术创新的成果的转化速度也在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将推动食品工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加大。食品技术的创新成果在呈上升的状态,这样就是说明食品工业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开始对技术创新的成果重视转化吸收,食品工业对新成果、新技术的需求比较高,虽然目前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但是随着今后经济的不断发展,食品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度也会渐渐提高。

三、政策建议

技术的创新是在经济发展下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目前技术创新在我国的食品工业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国家的财政、贸易水平、法律、教育等,与工业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还比较低,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没有发挥出来,以下是对推动我国食品工业技术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国家市场结构的改革速度,是食品工业在市场结构下得以顺利进行技术创新的保障,技术可以超越,但是市场结构却不可以超越。如果市场结构不适合技术创新,食品工业就算通过加大投入资金和人才,其进行发展也会受到阻碍。因此,如果国家市场结构继续保持现状,那么就有可能导致食品工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成果不能给公司带来预期的收益。所以,我国要根据食品工业目前发展的状况,来进行市场结构改革,建造适合工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提高食品工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步伐。

(二)制定创新政策,对于现在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应该制定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政策,并且加以推广。食品工业的技术创新,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取得更多的利润,消费者的需求对有效推动技术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的需求和国家新政策的引导、指导下,食品工业以高收益为基本出发点,通过不断的研究、创新,推进食品工业不断的向前发展。

第2篇:食品市场论文范文

一、以市场需求阐明食品店品牌设计时需注意的事项与原则

食品店目标市场的发掘与开拓是食品店能够在激烈的食品市场竞争中取胜并占据一席之地的基础与前提,也是食品店品牌服务对象生产与定位的前提与基础,而作为食品店品牌服务的构成体食品店品牌设计,自然是以明确目标市场或目标市场需求为开端和基础。简言之,食品店品牌必须精准明确目标市场,并基于市场定位展开食品店品牌设计。但无论多么优秀的食品店品牌都无法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这使得每个食品店品牌都要细分自己的市场,并针对最佳的目标市场进行品牌设计、品牌营销,并取得品牌策略的胜利。基于此,作者以市场定位为基础,阐释了食品店进行品牌设计时需要遵循的原则、注意的事项,为读者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内容。一方面,作者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基于市场定位的食品店品牌设计绝不能简单地按年龄、性别、职业等划分目标市场,而是要更科学的运用目标市场区分与选择方法,进行更准确及科学的细分。究其原因,现代食品店品牌的竞争已呈现出白热化的态势,各品牌的目标市场不断细化,同一市场定位的食品店品牌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能否让消费者更及时、准确、深刻地认识并认同食品店品牌设计,已经成为食品店品牌设计成功的关键。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当各个食品店品牌都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细分市场,并准确抓住目标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后,食品店品牌优势就会消减。故针对几乎不会饱和的食品市场,食品店要及时全面深入地调查与研究目标消费群体不断更新的需求,为食品店品牌设计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为食品店品牌设计质量提升提供基础性支持。另一方面,作者表明基于市场定位的食品店品牌设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高质量的食品店品牌设计并不能在品牌拥有者或设计者的想象中诞生,而是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过程打磨,即首先要精准细分市场,并从中找到最适合本食品店品牌的目标市场与受众群体,其次通过更深入的调研分析,确定品牌发展地区的实际情况,找到食品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异同点,再通过SWOT等营销理论分析明确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并扬长避短找准自己的位置,最终综合这些信息用以指导设计。这也说明食品店品牌设计遵循的一大原则就是要确定食品店品牌鲜明、合理的个性定位,认识到跟风、抄袭只能被其他品牌碾压并吞噬掉自己的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逐年下降,甚至不得不退出食品市场。例如国内一些成功的网红食品店,因围绕新时代年青人对个性的追求,推出了张扬个性、品味独特、拒绝雷同的装修风格、食品样式与口感,使自身的食品店品牌走在了时尚的前沿,快速赢得了渴求炫酷个性的消费群体的青睐。

二、以问题为导向研讨食品店品牌设计创新路径

第3篇:食品市场论文范文

一、绿色食品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渠道流量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我国绿色食品自1989年问世以来,拓展速度很快,但目前仍没有形成规模。绿色食品种类少,结构单一,这对经营绿色食品的商店产生了限制。如按一般商业标准,店堂每m2经营的品种一般应为15~20个,这样100m2的商店,其经营品种至少要达到1500~2000个,而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品种总数发展有限,再除去水果、蔬菜、粮食、肉、蛋等鲜活农副产品以及一些由于地区消费习惯、口味等原因只适于本地区销售的产品外,真正能跨地区经营的品种较少,很难搞绿色食品专营。因此,较少数量的产品在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无法形成相当规模的独特渠道。绿色食品单枪匹马进入市场,发挥不了市场聚集效应,而更多的时候是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一起出售,销售业绩平平。

(二)地域范围广,物流有困难

绿色食品从生产者转到消费者的过程中,受到我国地域限制。据统计,在453份绿色食品资料中,长江以北共有354种,占78.1%;长江以南有99种,仅占21.9%。而且,无论在北方还是在南方,由于绿色食品对生态环境的高要求,产地主要分布于辽阔的农村和边远山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然而,绿色食品的消费者主要是中上阶层,集中在大中城市和南方经济发达地区,销售中心也建立在这些地方。这样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空间距离增加了绿色食品供货的困难,产供销脱节,产业化步伐减缓。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大多不具备独立处理物流的能力。绿色食品及其主要加工制品的主要原料是有生命的鲜活产品,在物流的储存、运输、分级和加工环节中,为保证其鲜活性及绿色食品特性,必须具备特定的无污染的光、热、风、气等自然环境,避免二次污染,否则就会失去价值和使用价值。据统计,在生产绿色食品的495家加工企业中,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占15%,超过1500万元的企业占47.4%,还有53.6%的小型企业,它们技术力量弱,规模小,资金周转困难,渠道控制能力差,无力系统地组织流通。从全国来讲,我国食品工业属弱质产业,在运输、储藏和加工环节中技术力量急需发展,其完善还需要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自然条件与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必定使物流困难长期存在。

(三)供求价格不均衡,价值流存在障碍

(1)绿色食品价格定位高。在我国主要产粮区,农民已养成了施用化肥和农药从事常规农业生产的习惯。从常规农业改为绿色农业栽培,初期成本高。同时,由于流通费用的增加和考虑树立绿色食品优质形象,价格定位较高。目前绿色食品比一般食品价格高5%~20%,如进入深圳市场的绿色食品均比同类产品价格高出20%以上,而椴树蜂蜜、苦瓜酒等,比市场上同类产品价格高出50%以上;在饮料类市场上比名牌产品如健力宝、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非绿色食品高出40%;在茶叶类市场上也比同类产品高出30%。在此情况下,若经历更多中间商,价格更是大幅度上涨,有时比同类产品高出200%~300%,甚至更高。(2)需求拉动表现不足。在我国中下层消费者中,基本无力消费绿色食品,而在中上层有能力购买绿色食品的阶层中,并未形成稳定的消费信念和态度。据调查,由于全国许多城市没有进行展销活动,也未成立绿色食品销售中心,60%以上的人不知道绿色食品含义,包括一批较高层次的知识分子和企业负责人,以为天然食品、野生食品和绿颜色食品就是绿色食品。在他们眼中,没有绿色食品是“最好的食品”的概念。因此,绿色食品供给价格的高定位与需求拉动不足的共同存在,使得绿色食品价值实现产生了一定障碍。

二、绿色食品市场培育及营销的制约因素

由于绿色食品产业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和阳光产业,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消费者的广泛关注,绿色食品市场培育与营销这一“产业链条”日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但与其产品开发、认证管理及技术进步加快发展的现实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和诸多制约因素。

(一)市场建设相对滞后,产销缺少对接

由于缺乏绿色食品市场开发专项资金,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地区发展也很不平衡,重产品开发、轻市场营销现象普遍存在,生产销售缺少有形市场载体和中介环节支撑。绿色食品专业市场建设和绿色中介组织亟待加强。

(二)企业宣传力度不够,绿色消费意识不强

由于对绿色环保意识及文化理念宣传不够,大多数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还缺乏完整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食品的消费,制约了绿色市场培育。

(三)信息化水平不高,物流资源缺少有效整合

Internet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销售市场,网络商贸已成为潮流。而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市场营销与其他农产品一样,由于现代科技应用不足,最有条件的绿色营销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几乎为空白,市场销售大多数仍处于初级现货市场阶段。

(四)消费市场真假难分,执法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

绿色食品越来越被市场认可,由于执法不严、宣传不够等原因,一些急功近利者以假商标、假产品冲击绿色产品市场,使绿色产品在消费市场中真假难分,造成“绿色食品”商标被侵权严重。

(五)实践经验总结不够,缺少营销理论支撑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尤其是政府官员、农业企业家认识到绿色营销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性。一些地区和绿色食品企业已经开始摸索绿色食品市场培育与营销的方式方法,但遗憾的是我国绿色食品营销理论发展远远滞后于绿色食品开发和营销实践,对我国各地在绿色食品市场培育与绿色营销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成功方法和经验缺乏系统总结和理论提升。

三、绿色食品市场培育对策

(一)建设绿色市场,完善市场体系

积极培育和发展绿色市场体系,应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应重点抓好市场规划、市场建设、市场管理、资金投入等几个环节,为绿色食品“安家立业”,力争用3~5年时间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绿色食品市场,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绿色品牌良好声誉和形象。同时,绿色市场建设必须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作为政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用地、投资、信贷、税收、用水、用电的收费标准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可以借鉴一些省区在引导、扶持政策方面好的做法,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增加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绿色食品专业市场,完善市场服务功能,为绿色流通提供良好场所。要切实推进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等8部委针对食品种养、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食品污染等“不安全”因素提出的“三绿工程”的实施,各级政府要出台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努力实现“创建出十条绿色通道、百家绿色批发市场、千家绿色零售门店、万种绿色品牌”目标。

(二)发展中介组织,开通“绿色流通”

大力扶持产业引路人、致富带头人、流通经纪人、营销能人参与绿色食品市场流通,鼓励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农村营销大户、农民联户及农村集体或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绿色食品营销活动,提高组织化程度,逐步建立全国性绿色食品流通网络,实现规模效益。选择强劲的产业载体,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鼓励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建立物流(配送)中心。流通型龙头企业可直接领办连锁超市,加工型龙头企业可配合连锁经营搞好绿色食品集中配送。大型连锁经营公司完全可以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发展成为具有低温冷藏、运输等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现代化生鲜绿色食品配送中心。鼓励外资企业和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及个人开展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更多地进入绿色食品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促进绿色食品深购远销,多销快销。

(三)建立信息平台,发展电子商务

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必须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加快绿色食品电子商务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统一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互联网络,建立部、省、县市三级绿色食品信息平台,逐步向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和生产企业延伸,完善绿色食品供求和价格等信息采集与设施,最终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绿色食品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实现绿色食品信息资源共享,绿色产品网上营销。现有网站要加强协作与整合,鼓励绿色食品企业建立绿色食品专业网站,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促进绿色营销。

(四)加大广告宣传,增强绿色意识

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介绍绿色食品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产品特性,使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增加新的认识,营造绿色食品消费潮流。(五)总结营销经验,加强理论研究必须加强绿色营销理论研究,解决市场营销学的本土化问题,将国外引进的市场营销理论与中国绿色食品营销实际相结合,对中国绿色食品营销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和提升。尤其是要研究加入世贸组织后,制定我国绿色食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应对国外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的竞争战略和措施,完善系统科学的中国绿色食品营销理论。

(六)实施品牌策略,体现绿色价值

根据企业预期的利润收益,结合市场对本身绿色食品的需求量和绿色食品的成本费用,对绿色食品实行新产品定价、满意定价策略。同时绿色食品应该早日从主要面向高收入消费者转为面向中低收入消费者,让其早日走进寻常百姓家,走上普通市民的餐桌。同时,“绿标”产品向经销商和消费者证明产品的品质的同时,要想卖出好价钱,关键还得做强品牌。品牌是商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品牌知名度越高,其绿色的价值体现得越好。

(七)强化市场监管,规范经营行为

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要积极配合工商管理、技术监督等部门,依法打击各类假冒绿色食品行为,纠正不规范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现象,切实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定期开展专项检查,不定期进行市场抽检,规范市场秩序,维护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权益,提高绿色食品的信誉度。坚持把“质量与发展”作为工作主题,产品开发要严格执行标准,确保质量,以质量促发展,二者不可偏废。

(八)加强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中国绿色食品系统部门和企业要加强与有影响的国外认证机构进行的合作,奠定与重点贸易区域认证机构之间合作的坚实基础,为国内绿色食品企业和有机食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创造条件,提升我国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和产品的影响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将我国绿色食品打入国际市场。同时,要积极发展“会展经济”,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举办绿色食品展销会或推介会,直观、集中地向消费者推出绿色食品,扩大绿色食品影响。绿色食品企业要“借会出海”、“借绿出海”,争取更多订单,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四、拓宽绿色食品营销渠道的措施

(一)建立批发市场,聚集绿色食品为充分发挥绿色食品的规模效应和整体效应,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以绿色食品数量和种类相对集中的形式,建立集散地。通过合同,帮助解决边远地区和小企业的储运技术问题。聚集数量有限的绿色食品,使产地分散的绿色食品有一种“百川归大海”的方向感。同时,由于绿色食品本身数量和种类的不足,批发市场还可辅助经营其他名优食品,以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二)组织零售网络,销售绿色食品

专业批发公司作为一个具有足够资金的绿色食品的中间商,担负着组织零售网络的重任。根据绿色食品的特点,可以采用以下形式:(1)统一设计,建立绿色食品连锁店。一定规模的连锁店,具有降低成本、控制价格、促进销售和强化“绿色服务意识”的作用。应借鉴国内外经验,着重“八个统一”,即统一进货,统一库存调配,统一商号,统一价格,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统一装修格式和统一服务规范。(2)借助社会渠道,建立一批绿色食品专柜或专卖店。建立时要注意,首先不能过多,大城市3~5家为宜,中等城市2~3家为宜;其次要对中间商的营业面积、销售额和客流量等指标进行考核,让商家感到获得绿色食品专柜是一种荣誉;最后,允许名牌产品与绿色食品摆在一起销售,但不能太多,要突出绿色食品特色。(3)开展绿色食品配送业务。在大、中型居民小区内设立绿色食品固定或流动销售网点;在大型酒店、宾馆和机关食堂开展绿色食品粮油配送业务。要求绿色食品分销率达到一定水平,以保证市场占有率。

(三)弘扬绿色文化,消费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的销售不仅是在销售一种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而且是在弘扬一种爱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文化。绿色食品是绿色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弘扬绿色文化,可极大刺激需求,提高流通源动力。应进行CIS设计,弘扬绿色文化。要综合考虑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贯之以绿色食品思想,辅之以环境保护行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传播绿色文化,烘托出绿色食品消费的氛围。如专业批发公司可以“销售绿色食品,增强人类体质”作为理念识别,指导一切工作;在企业行为中,注重环境保护措施;开展绿色食品知识宣传活动,以绿色食品作为主导产品销售,密切与公众的关系。在建立视觉识别时,结合绿标、公司名称和品牌,以标准字体和标准色,综合设计一种具有绿色氛围和环境意识的图案标志,申请注册,进而运用到产品、日常用品和广告媒体的宣传上,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第4篇:食品市场论文范文

【关键词】经济法;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管理策略

一、现阶段食品安全的基本特点

在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市场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也不断完善。从理论上来讲,经济法隶属于社会本位法律体系,其在维持社会经济活动,约束社会经济主体,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经济体制下的食品安全却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1.市场自律性调节制度不健全

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对于社会资源进行满足的同时,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但是我国目前的市场自律性调解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很多时候市场执行调节机制难以运行,使得社会资源分布呈现出不均匀的状态,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部分商人以经营劣质食品在市场中牟取暴利,使得消费者的利益遭受损失,形成正规产品严重滞销的局面。

2.食品商家社会责任意识缺乏

在政府相关干预力度不足的情况下,商家作为市场主体,在利益的驱使下,往往采用不法手段去生产,经营伪劣产品,对于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从长远角度来讲,这对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是不利的,但是多数的经营者将注意力放在短期利益上,忽视自身作为市场主体的社会责任,仍然无视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着各种劣质产品的经营活动。

3.消费者维权意识淡薄

一方面,消费者对于自己购买的商品的具体信息不是很清楚,商品的知情权也难以实现,也就是说通过消费者强化食品安全自我保护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另外一方面,即使消费者发现食品存在诸多安全问题,很少与消费者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护自己的权利,多数情况下,只要商品进行了更换就可以了事,这样的消费者维权方式极大的纵容了不法行为。

二、经济法视角下的食品安全问题原因探析

从经济法视角下去探析食品安全问题形成的原因,将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去理解食品安全深层次的利益链条,这对于解决实际食品安全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析:其一,缺乏有效的经济法律制度约束,难以保证食品经营者做到自律。对于社会来讲,假冒伪劣的食品会对于人民的生命造成威胁,使得社会利益遭受损失。其二,食品安全监督机制不全,治理手段不科学。目前我国虽然具备食品安全监督机制,但是其执行强度严重不足,有的甚至出现了权力寻租的现象,最终利益损失者还是老百姓。其三,食品市场失灵,市场信息出现了严重的不对称的情况。从理论上来讲,商品的价格是有质量好坏来决定的,在市场资源配置出现不均衡的情况下,消费者难以对于繁杂的信息作出辨别,使得各种食品欺诈行为不断出现。

三、如何保证食品安全工作的有效性

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得各种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为人民提供健康安全的食品,是国家,社会,商家,消费者需要不断探析的话题。具体来讲,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强化政府机构食品安全管理和控制

市场主体的自律体制难以起作用的情况下,就要依靠国家行政力量的宏观调控,以保证食品安全处于良好的管理和控制之中。具体来讲,政府机构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树立正确的执政观念,明确自身在食品安全管理和控制工作中的身份,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坚强的法律依据;其二,强化食品安全监督机制的建立,保证相关部门切实的将食品安全工作执行到位,避免出现有法不依的情况;其三,以岗位责任制度去确定区域食品安全职权,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的要求其进行整治,加大对于不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2.注重培养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现代化企业要想在未来得以生存和发展,就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念,争取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讲,食品企业是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经营,安全销售的重要环节,其对于食品的安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需要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其一,树立食品安全观念,保证严格控制生产环节,做到食品的安全性,将食品安全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其二,积极融入到食品安全管理和控制中去,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假冒自身品牌的不法行为进行打击和追究,以法律手段去保护自己食品品牌的信誉;其三,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督部门,专门对于食品的安全性进行检验,保证销售出去的食品都是安全的,健康的。

3.高度关注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培养

从不良食品进入市场,从销售市场到消费者的环节中,看似消费者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不仅仅难以行使自己的知情权,还导致自身的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切身参与到食品安全维权活动中去。具体来讲:其一,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要做到心中有数,实现自我维权意识的不断觉醒;其二,一旦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在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去维护自己的权利;其三,积极培养自己辨别伪劣产品的能力,避免因为图便宜而上当购买不良的食品。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饮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无论在何种时期,食品的安全性是最基本的要求。针对于目前我国食品市场混乱状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使得原本正常的市场秩序变得混乱,还对于国民幸福感的提高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于目前食品安全的现状,积极探析出现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问题,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第5篇:食品市场论文范文

一、政治思想及学习情况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时期、新的工作岗位、新的工作任务中对学习和了解掌握新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必须首先自己用理论武装头脑,吃透上级精神,领会精神实质。一是坚持每天阅读各类文章,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努力做到融汇贯通,联系实际,举一反三。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以及省市局领导的科学发展观重要讲话,对论述和文件中的论断和观点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二要学以致用,把对科学发展观学习的成果运用到各项工作中,立足本职,做好工作的自觉性不断增强。根据日新月异的形势发展变化,我十分注重学习新知识,熟悉新学科,努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本职工作的要求。在**工商所工作、学习各项业务知识和各项规章制度。把学习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丰富了自己。一年来,抄写政治理论笔记3万多字,业务笔记1.5万多字,抄写“遵章守纪,重塑形象”、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学习活动专题笔记2万多字,撰写个人心得体会5篇,个人剖析材料2篇。

二、工作方面

1、认真开展市场监管工作。市场监管是一项很累但又很重要的工作,我不计较责任区分管责任,抱着所荣我荣,所耻我耻的思想,跟着所里同事不论是**片、**片、**片还是**片,去巡查市场,在巡查中,及时了解经营户的经营情况,调解纠纷,不失时机地向他们宣传常用的工商法律、法规,让他们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同时督促经营户做到证照齐全并悬挂上墙,规范经营户的经营行为,做到诚信、守法经营,自觉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们认真履行工商执法职能,严厉打击经济违法违规行为,经常对上市的商品进行检查,力求各类商品符合法定要求,努力创建文明农贸市场。一年来,结合县局下达文件要求,开展各类市场专项整治89次,特别是在抗震救灾、奥运会期间、奶制品专项整治中,能够坚持按时上报整治情况及统计数据,为县局准确提供统计资料。

2、加强食品监管力度。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食品安全责任重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把食品经营户作为监管的重点对象,严把市场准入关。今年我们以三鹿“问题奶粉”及奶制品市场专项整治为重点,我所在食品监管工作中在严格执行市场巡查制和包片责任制的基础上推行了五项措施。一是规范经营户奶制品经销目录,要求经营户认真清理店内商品,逐个登记,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求经营户按批次索要重要食品(主要是奶制品)商品质检报告,保证商品质量过关;三是规范商品样品,对于样品时间过于长久,过期、变质等商品,督促其及时处理和更新;四是督促经营户整理进销货台帐,分类归纳进销货票据及质检报告,便于消费者查询和工商部门检查;五是推行诚信承诺制度,帮助经营户公示奶制品消费警示87份,公开承诺诚信经营,树立自身形象,接受社会监督。我所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每逢集日,我和所里的同事都会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专项检查。以人民群众生活和健康最密切的食品如大米、面粉、食用油、饮品、儿童食品、保健食品以及季节性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为重点,以集贸市场、食品集散地和学校及农村重点区域为重点对象,检查是否无证无照、租借证照、超范围经营食品违法行为和食品经营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帐等市场准入制度的执行情况;整治制售假冒伪劣等食品经营违法行为。检查有无销售掺杂掺假、以次充好、有毒有害、过期霉变和不合格食品等违法行为。使食品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得到规范。截止目前,全所共查处食品各类违法案件6起,处罚没款3340元。

3、积极做好服务“三农”工作。农村基层单位,通过宣传扶持、引导发展,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好举措。今年来,我协助所长对他们提供政策法规咨询和信息服务,主动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填写和规范登记申请书、设立大会纪要、章程、身份证明和住所使用证明等材料,按照法律要求,对新设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设立程序、关键环节和具体组织等工作上给予全程指导,帮助农民迅速有效地组织申办专业合作社。截止现在,福星辖区共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3户,参社农民156人,注册资金266万元。登记备案农村经纪人48名,经纪量达600多万元。

4、搞好内勤服务工作。基层所工作是一部大杂剧,俗话说的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面对局机关众多的股室业务工作,一个基层小所要想把全年的工作做好,是不容易的事,为此,我经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日,加班加点,弥补我所几年来,因人员调动频繁、工作上衔接不足出现的工作漏洞。一是结合市场主体资格清理规范专项整治工作,将所里个体工商户的书式、电子档案,从内部资料备案、e6网上录入、重新按照行业编码编制档案号等方面进行了整理,目前,所里194户个体工商户档案整齐,目录清楚,经营户状态一目了然。真正达到底数清,情况明的目的。二是充分发挥12315、食品检控网和e6网络的快捷作用,将全年所里受理的5起申诉举报、128个食品快速检测批次、查处的10件各类违法违章案件全部进行了录入,以便上级部门进行查询和统计。三是认真审核行政执法案件,今年来,本人按照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罚适当、程序合法的原则,审核行政执法案件10件,已全部装订,归档。四是服从单位和领导,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今年,7月份代表县局参加了全县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文艺表演。10月份本人带队参加了省局举办的食品快速检测培训班。11月以所里其他两位同事一起参加了县局举办的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取得了个人二等奖,集体三等奖的好成绩。五是及时报道所里工作动态,被县局政务信息网采用信息4篇,在**日报上发表新闻报道3篇。

四、廉洁自律,保持党员本色。今年全系统开展了“遵章守纪,重塑形象”教育学习活动,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共产党员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始终要视“党的事业重如山,看个人名利淡如水”,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在日常工作中,我始终要求自己做到“不为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人情世俗所困,不为不正之风所压”。我常以反面教材为诫,让警钟常常鸣撼于耳畔,日常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廉洁奉公,艰苦朴素,保持了人民公仆的本色。今年以来,我能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决定和决议,服从组织安排,严格依照办事。积极投身于汶川抗震救灾奉献爱心捐款中,为灾区捐款200元。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落实“四项纪律八项要求”,做到廉洁奉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始终牢记职责,依法行政,保证洁身自好。

一年来我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政治学习抓的不紧;在服务上还有一定差距;在督办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在行政执法案件的审核上还需下大功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认真总结经验,克服不足,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第6篇:食品市场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程度;食品卫生;安全

中图分类号:R15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12)05-0705-03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食品安全相关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但在包装工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规模、产量、物理机械性能、耐高低温要求、抗介质侵蚀等方面,对包装材料本身的卫生安全性能却还不够重视,食品包装材料对人们健康危害日益严重。笔者通过对食品包装材料与食品卫生安全认识的调查,了解桂林市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对食品包装材料与食品卫生安全的认知程度,为开展相关知识宣传教育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调查对象为桂林市400名不同文化程度市民。

1.2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分别在甲天下广场、中心广场进行调查。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5份,有效份数为391份,有效回收率97.75%。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并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PEMS 3.1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卡方检验和Ridit分析。

2.结果

2.1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的认识

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认识情况不同,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比中小学文化程度人群认识程度高(P

2.2对食品包装危害的了解

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对食品包装危害的认识情况不同,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比中小学文化程度人群认识程度高(P

2.3对本次食品卫生安全调查支持情况

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对本次食品卫生安全调查支持情况不同,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比中小学文化程度人群支持度高(P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认识情况不同,与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相比,中、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群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的知情情况较低(P

目前,我国的《食品卫生法》对食品包装的生产、经营、贮存、使用等进行了规定,但在食品包装容器、包装材料检验监管方面尚未形成一整套的工作体系,消费者对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意识非常薄弱,安全知识缺乏。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与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相比,中、小学文化程度对包装材料危害的认识较低(P

中、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群与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相比,对食品卫生安全调查支持度低(P

第7篇:食品市场论文范文

关键词: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食品认证;基地建设;无公害

1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1.1 目标、思路和原则

(1)目标:促进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县域经济的发展;(2)思路:按照“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地建设。按照市场导向和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水平,坚持“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办法。鼓励将地方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养殖企业需求较大的原料产品建设为基地;(3)原则:坚持“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坚持与绿色食品产品认证相对接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1.2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条件

其基本要求一是基地所在县级人民政府有专门机构负责农业标准化工作和绿色食品工作,对标准化生产有规划、措施和经营保证;二是基地环境符合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条件》要求,基地内无工业“三废”( 废气、废水、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源;三是有绿色食品工作基础,已有绿色食品产品和龙头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四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健全;五是农产品生产者(农户)具有建设标准化基地的要求。在建设过程中要建立综合协调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行之有效的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制度。

1.3 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创建的申请和管理

这方面包括:(1)组织管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基地的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工作,各省绿色食品管理机构负责基地建设的规划布局、现场考查和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基地的创建和日常管理工作;(2)创建申请流程:县级人民政府向省绿色食品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省绿办)提出创建基地书面申请报告,填写《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申请书》等材料。省绿办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对初审合格的基地进行现场考察,并委托绿色食品定点环境监测机构对基地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和现状评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地绿办推荐的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符合基地创建条件的,进行正式批准,并与基地县、省绿办签订创建任务书。年检和3年复查不合格,取消基地称号,并进行公告。2 绿色食品的产品论证

2.1 申请主体要求

具有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的国内企业均可申请绿色食品认证。

2.2 论证申请

申请人填写并向所在省绿办递交《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申请书》、《企业及生产情况调查表》及以下材料:一是保证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和规范的声明;二是生产操作规程(包括种植规程、养殖规程、加工规程);三是公司对“基地+农户”的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合同、基地图、基地和农户清单、管理制度);四是产品执行标准;五是产品注册商标文本(复印件);六是营业执照;七是企业质量管理手册等材料。

2.3 受理及文审

省绿办收到上述材料后,进行登记、编号,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认证材料的审查工作,并向申请人发出《文审意见通知单》,同时抄送中心认证处,申请认证材料不全的,要求申请人收到《文审意见通知单》后10个工作日内提交补充材料。申请认证材料不合格的,通知申请人,且本生长周期不再受理其申请。申请认证材料合格的,进行现场检查、产品抽样。

2.4 现场检查、产品抽样

省绿办在《文审意见通知单》中明确现场检查计划,安排专人现场检查,合格的可以安排产品抽样。

2.5 环境监测

绿色食品生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由检查员在现场检查时同步完成。

2.6 产品检测

绿色食品定点产品监测机构自收到样品、产品执行标准、《绿色食品产品抽样单》、检测费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检测工作,出具产品检测报告,连同填写的《绿色食品产品检测情况表》,报送中心认证处,同时抄送省绿办。

第8篇:食品市场论文范文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个极为突出的政府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信息不对称、外部效应一直是食品安全管理中难以摆脱的困境与难题,因此,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寻找有效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我国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外部效应现状着手,提出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几点具体建议,希望能为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政府监管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假药案等等凸显的是企业的道德问题,如何从不道德管理或非道德管理向道德管理成为企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基本假定是企业追求利润化的主体,使得绝多数企业只注重其经济收益,而在决策中很少考虑非经济收益。这才有了企业种种不道德和非道德的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影响和损失。多数学者对企业的这种行为主要从企业自身管理(企业道德管理)的角度作了一些分析,本文希望从政府管理的角度试图能对这个问题提一些看法。

1 食品安全的理论依据

导致食品质量安全的市场机制失灵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的不对称

完整的信息是安全的关键。在现实生活中,信息往往是不完整的,因此容易导致市场机制失灵,政府监管失败,所以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1.1 利益相关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市场机制下,相比于消费者,食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和知道的信息是正确的选择的劣势。消费者可以识别出现之前购买的产品,其口感,新鲜度以及这些功能性食品是如何后才确定的经验经历只能通过购买的吃货等方面的特点。食品供应是一个字母,若含有抗生素,重金属,有毒化学品和内容特点,普通消费者购买食品等各个方面,哪怕是难以确定的,根据消费者的信任只能买生产者。经验和信任特性决定了食品检验具有滞后性,这也导致了交易的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两侧的质量。

1.2 食品流通各环节间的信息不对称

随着食品生产链的延伸,从农场到粮食系统对各方面的信号表问题的表观质量将是:生物技术公司了解,无论是转基因种子品种和农民可能不知道,农民知道他们的农药产品,肥料,兽药,饲料添加剂和加工企业不知道;加工企业了解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和零售商不知道的情况下,销售其产品在储存,批发和零售消费市场的贸易商和处理是否健康和安全都不知道。在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食品质量信号不能准确地送达。在分销市场,一些食品生产商有不超过消费者食品安全的更多信息。由于不安全的食品中农药残留,和生产者的结果不一定知道农药残留在他们的产品对消费者如何以及是否健康的威胁。因此,尽管制造商在信息的生产和分配捕捉消费者大于脸盆里,但食品安全信息,他们有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是不能完全肯定。即使厂家完全掌握这些安全信息,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完全准确,有可能转嫁到消费者通过其高性价比获得通过。

1.3 政府各管理部门之间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的不对称

虽然食品安全管理按照流通部门的原则,但在一个日益复杂的食品供应系统实施的脸,不能完全从某些部门分离出来,因此,我们不能说在不同部门的具体职责该区域将导致部门职能中可能出现的重叠调节真空度,其他领域的一些方面,所以从使用的罪犯。此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垂直管理,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中央和地方机构,地方监管部门可能会被迫以保护地方利益,成为不法企业和不法分子的保护伞。例如,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如果当地政府和监管机构及时,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召回问题产品,可能不会有这样的不良影响,所以很多时间寻找受害儿童的问题,在乳品行业的信任危机。

(2)食品质量安全具有公共产品特性

萨缪尔森认为公共产品是一种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食品质量与安全和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消费,并获得非独占的,所以产品的公共性的食品质量和安全的疗效。食品质量与安全,信息本身是食品市场的市场参与者的公共产品,监督和管理也需要公共物品。由于缺乏公共产品提供的用户谁也不能发展到价格公共产品的独家能力,相比于需要提供给用户的自由度得到消耗的成本,所以对任何人的公共产品,产品,服务,好处是相当小的,导致没有人愿意提供公共物品的私人权利的主要市场。因此,在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的公共产品问题难以解决,通过市场机制。

(3)食品质量安全具有外部性特性

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正面和负面的,负外部性的太多,往往会导致不好的行为,动态和正外部性会降低性能好,良好的行为是由于供应不足,这两者都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购买食品的消费者,但也带来额外的收入对整个社会,并没有反映在价格。因此,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督的中国将军,展现的是一个积极的外部性。然而,问题的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会带来负的外部效应。如鹿奶粉事件LED整个乳品行业的损失和其下游企业危机和国内消费者的信心是典型的负外部性。外部性是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自动设定的价格控制,政府应该干预。

2 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解决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解决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的介入,加强食品生产和销售的前期和后期的预防和监管。

在市场交易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于食品质量的信息把握是截然不同的,卖方了解食品质量但买方不了解。食品属于后验性物品,即只有通过食用才能较为准确地了解食品质量,甚至食用后也未必能够精确认定食品质量。

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需要政府干预,政府应该( 1 )有效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旨在控制食品安全的因素的来源。 ( 2 )在食品安全管理的HACCP体系建立的核心作用。 HACCP体系是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缩写,表示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 HACCP体系是国际公认和普遍接受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主要用于食品中微生物,化学和物理危害的安全控制。关键点在生产链的质量和安全性指标的一些取样和测试信息的质量。 (3)建立市场信息披露机制。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网站提供及时的食品安全信息给消费者,食品相关食品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也建立信息披露和交换相应的平台。购房者也应积极拓宽自己的产品信息的渠道,加强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通过以上措施能够尽量提高产品信息的透明度,防止“柠檬市场”和“逆向选择”。

2.2 解决问题食品的外部性问题

解决问题食品的外部性问题的主要思路是将一些非经济收益及非经济成本量化为经济收益及经济成本。

外部性理论外部性理论认为:当一个企业的生产活动直接影响到经济生活中的其他人或者整个社会的福利时,就出现外部性,市场就会出现失灵。如果这种影响减少了其他人或社会的福利时,则是负的外部性。有安全问题的食品和药品等均产生了负的外部性,因为这些食品或药品对消费者的健康方面产生了重大的损害,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些成本不由企业承担,企业不会将消费者的健康成本和社会的损失成本纳入到本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导致有问题的食品和药品过多的生产。

解决这一问题的一般原则是将“外部效应内部化”,即将生产存在食品安全或药品的企业对消费者和社会造成的影响进行处罚,处罚金额按要量化存在安全的食品或药品的企业对消费者和社会造成的影响。目前有学者提出食品安全的健康价值损失评估因摄入被污染食品而造成的健康价值损失可以用人力资本法进行评估。人力资本是生产财富,财富的定义人的价值生产的许多人。因为劳动的边际产品等于工资,所以一个人的价值。保健食品的总损失值等于工资收入和减少伤害健康的医疗成本,包括减少该病造成的拖欠工资,所造成的损失,未来收入的医疗费用和过早死亡。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则可以考虑对食品或药品生产过程中投入化肥、农药等要素进行征税,其税率应等于外部成本。理论上,如果能够确定因施用化肥、农药所造成的环境价值及食品安全价值损失,则可判定合理的税率并对其征收环境税或食品安全税。这样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增大,这样也可以消除和减小它们对环境及食品安全影响。

3 总结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问题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民生问题,从微观层面来说,它体现了企业道德的问题,从宏观层面来说,它体现了市场失灵和政府职能的缺失的问题。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即要解决政府的监管和企业自身的价值导向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秀清,孙云锋.我国食品市场上的质量信号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 2002( 5) .

[2]林鸿熙.信息透明度对企业诚信行为影响的博弈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 2004( 10) .

[3]王琨. 信息不对称与政府行为[J].经贸生活,2002( 5) .

[4]陈锡文,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侯瑜.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差距及建议[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 (1): 149-153.

[6]何俊华,韩德军.论构建农村食品安全体系[J].医学动物防制,2006 (3): 200-201.

第9篇:食品市场论文范文

关键词:广州;国际美食节;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157-02

1 引言

广州国际美食节源自于1987年,至今已成为广州饮食界一年一度的盛事。广州国际美食节作为“食在广州”一个窗口,已连续二十几年不间断地举行,不仅成为粤菜发展一见证,更是国内餐饮业发展缩影。随着政府持续介入和推动及社会参与,逐渐形成“食”为主,集饮食、娱乐、商贸、旅游于一体,成为既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更具国际性、广泛性、群众性、专业性美食盛事,美食节已成为地方一大特色产业和展示广州城市形象响亮“招牌”。

2 广州国际美食节的发展历程

2.1 1987-1996年起步阶段

评选名菜美点,饮食经营企业的展示平台。1987年9月25日至12月10日第一届广州美食节隆重开幕。广州市旅游局、广州饮食服务公司为适应饮食业发展,据饮食经营企业要求举办首届广州美食节。美食节期间,组委会派出美食评审组到饮食企业,就地评审企业推荐名菜和美点,凡获得美食称号的菜点均被授予署名牌匾,悬挂在企业店堂内,获选名菜美点全部在指定的酒家展览,此项评选引发了餐饮企业积极参与,广州美食节参加单位、展出美食品种及评出美品数量逐年增加。同时美食节举办引起广大市民极大兴趣,纷纷到酒家餐馆品尝美食。1990年第四届广州美食节首次引进烹饪比赛。

2.2 1997-2003年快速发展阶段

政府介入,突出国际化主题,公众参与性提高。1997年第十一届广州美食节,广州市政府以主办者角色,介入美食节组织工作,由市商业委员会、市旅游局承办,吸引56万人观众进入主会场,广州美食节有新突破。美食节在上下九路商业步行街新落成荔湾广场设立主会场,各参展企业均辟专场推出名菜、名点、名宴。

1998年第十二届广州美食节层次有了较大的提升。首先,由于吸纳了川、鲁、京、苏、浙、湘、东北及宫廷等外地美食和日本料理、韩国料理、越南菜等外国风味与清真美食参加,因此广州美食节更名为广州国际美食节,体现以食为主,以岭南风情为特色,突出国际性主题。其次,美食节期间举办1998广州国际美食节饮食、文化、管理学术研讨会。本次广州国际美食节在天河体育中心设主会场,规模比历次大。10天共接待80万人次,销售近5000万元。天河体育中心成为集饮食、娱乐、商贸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1999年第十三届广州国际美食节与广东旅游节、广东欢乐节同时举行;2000年第十四届广州国际美食节与全国厨师节同时进行,再次开展论坛活动,交流烹饪技艺;2001年第十五届广州国际美食节新增了广东名人名厨表演、广东名菜名宴拍卖、广州美食店一日游等活动;2002第十六届广州国际美食节主题是“中国烹饪王国游”;2003年第十七届广州国际美食节以“创最佳旅游城市”为主题,包括“美食品尝、美食文化、美食经济”三大内容,展开系列活动,具体包括美品展、饮食文化展、名厨烹饪厅、明火美食展销、名牌餐饮产品展、啤酒饮料展、天下第一汤―广东老火汤展、名牌美食评比展、咖啡屋、家庭烹饪大赛、美食经济招商洽谈、专题美食讨论会和旅游企业文艺汇演共13个项目活动和展示。

2.3 2004年以来稳定发展阶段

多节联办,主题创新,活动丰富,市场化运作。2004年第十八届广州国际美食节与第五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相结合,以“广交天下烹饪名师,丰富广州饮食文化”主题;2005年第广州国际美食节与“2005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同期举办;2006年第二十届广州国际美食节在名盛商业广场8楼宴会厅举行,以展示餐饮业名人、名事、名宴,回放有关广州饮食业历史,介绍当今饮食文化时尚,通过名人菜谱、菜单书法、与饮食有关的用具、服饰,展示浓郁的饮食文化氛围。

2007年第二十一届广州国际美食节在名盛商业广场举行,有美食名菜、名点评比、“百佳”餐饮企业大师、名师比赛;广州餐饮企业品牌特色宴;广州餐饮行业高峰论坛;“食在广州”2007美食一日游;中国(广州)餐饮业发展成就展;美食推广展销等六大亮点。

2008年第二十二届广州国际美食节在广州正佳广场举行,以“品尝健康美食,体验休闲生活”为主题,吸引市民游客达320多万人次。2009年第二十三届美食节以“迎亚运,好味广州”为主题,将亚运与美食及游、购、娱有机地结合起来,主会场正佳广场设置了特色美食广场、精品美食展区,举办了开幕式、烹饪演艺广场、品牌餐饮用品用料展、“名菜名点”评比等活动,全市54个分会场均紧密围绕主题,为美食节专题推出各类创新菜式和优惠折扣,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前往参观品尝,实现了“全市美食节、全民美食节”预期目标,成为亚运会前广州市餐饮综合服务能力一次演练,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3 广州国际美食节的成功要素分析

3.1 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

粤菜形成可谓历史悠久,大量移民到岭南,使广州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早在汉魏时,广州蛇肴、烤鹅和鱼羹已有影响;宋末时,宋帝带着厨师南逃,不少宫廷美食随之流传到广州民间;鸦片战争后,大量涌入欧美各国传教士和商人,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发展提供广泛市场。粤菜取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精华,融会古今,贯通中西,并赢得“食在广州”美称。广州是中国饮食资源最为丰富地区之一,丰富岭南佳果,品种繁多的飞禽走兽;南面临海,有辽阔的滩涂,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都在此出产。悠久的历史、开放包容的文化和丰富的当地物产,形成了独具特色广州美食:中西南北饮食文化相互交融;用料丰富,鲜、嫩、爽、滑、脆;制作精细。

3.2 政府的大力支持

1997年以来,广州市政府介入广州美食节,成为美食节主办单位,为美食节积极招商引资。在广州市政府大力推动下,2005建成广州国际美食博览中心和广州国际美食园,是广州创建中国最佳餐饮旅游城市两标志性工程项目,位于北京路步行街黄金地段和泮塘路西关民俗风情旅游区,也成为广州国际美食节主办会场。每一届美食节举办,广州政府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民享受”三赢局面。

3.3 突出地方性与国际化的主题

广州国际美食节据广州实际、应对市场需求、利用广州优势、选择特色鲜明主题定位,突出广州美食文化的岭南特色,是举办美食节取得成功支撑点,国际化是广州国际美食节健康成长、长远发展必要条件。地方性与国际化间相互依存、辩证统一,贯穿于节事活动创建、培育和发展全过程,是节事活动取得成功关键之一。

3.4 公众的积极参与

广泛参与性是所有节事活动取得成功必要条件。公众参与性包括两方面,一是业内专业人士的参与,二是广大群众参与。历年来广州国际美食节通过举办一系列相关活动,如厨艺大赛、餐饮业高峰论坛等专业活动吸引业内专业人士积极参与,同时,通过将美食与游览、购物相结合,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实现全民美食节。

4 广州国际美食节的未来发展建议

4.1 逐渐推行市场化与产业化运作

作为产品进入市场美食节,须遵循市场规律,树立“投入―产出”、“成本―利润”理念,建立“投资―回报”机制,积极吸引大企业、大财团及媒体参与,以出色市场化运作,形成“以节养节”良性循环发展模式。产业化运作则是围绕美食节活动,以招标投标、合同契约等有序竞争方式进行,逐步形成“节事经济”和“节事产业”。

广州国际美食节市场化运作需渐进式推进。“由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运作”,这种模式较符合国情及广州本地情况。针对美食节运作涉及多部门、行业和企业,需政府对其运作实行整体协调及监督实,广州当地政府应加强对美食节等活动宏观管理和指导:在现有会展办、大型活动办公室基础上,建立城市政府专业节事管理部门。同时建立节事活动的专项资金,为美食节等活动提供公共服务保障,而美食节本身运作则由专业节事公司操作。

4.2 强化广州国际美食节的促销与城市目的地的营销

一流策划,一流产品,再加上一流促销,才能创造出一流效益。美食节对促销要求比较高,因为其持续时间短,产品性质特殊,临时调整难度大。因此,除了一般促销手段外,建议还应采取以下措施:建立相关网站,互联网促销;聘请专业性中介公司,努力推进美食节市场化和专业化运作;多节联办,组合产品,联合促销等方法。同时要将美食节作为广州特殊营销战略或广州目的地营销计划组成部分,融入广州营销或营销广州活动中,充分发挥美食节在广州地方品牌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