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思维论文范文

科研思维论文精选(九篇)

科研思维论文

第1篇:科研思维论文范文

1、单选题()标志着课题申请通过了有关专家的评审,被科技主管部门正式确认并给予资助。CA.课题规划B.课题申报C.课题立项D.课题方案设

2、单选题()的特点是提出新观点、新概念或新模型,侧重理论证明和模拟分析。A

A.理论性B.实验性C.描述性D.设计性

3、单选题()的重点在于实验的设计方案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的观察和分析。B

A.理论性科研论文B.实验性科研论文C.应用性科研论文D.综合性科研论文

4、单选题()是测量的正确程度,即测量结果所能显示测量对象所需测量特质的程度。

AA.效度B.实度C.信度D.测度

5、单选题()是对科学问题的提炼、分解及解决的过程。DA.课题规划B.课题申报

C.课题立项D.科研过程

6、单选题()是对某一专题或某一论题具有独到学术观点的著作,它有学术论著、学位论著之分。BA.学术著作B.学术论著C.专题论著D.论文著作

7、单选题()是发表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学术期刊上的文章、通讯或报道,一般包括综述、文章、简讯(简报)等。BA.网络论文B.期刊论文C.学术著作D.会议论文

8、单选题()是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思想,是对研究对象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方式。A

A.判断B.推理C.想象D.直觉

9、单选题()是反映论文价值的最直接体现,是评价科研成效的公开尺度。B

A.论文撰写B.论文索引C.文献检索D.

10、单选题()是科研工作者必备的一种基本技能,是科研工作的重要过程。AA.论文撰写B.论文索引C.文献检索D.

11、单选题()是科研选题的使动环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指导作用。A

A.提出问题B.构建方案C.选题报告D.申报取向

12、单选题()是科研意义中最基本的意义。A

A.创造学术价值B.推动技术进步C.传承科研技术D.促进社会发展

13、单选题()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智能,是一种高级的形象思维活动。C

A.判断思维B.推理思维C.想象思维D.直觉思维

14、单选题()是通过对学术期刊整体水平的评价,来界定刊载在该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水平和质量的评价方法。BA.指标评价法B.期刊评价法C.专家评价法D.综合评价法

15、单选题()是为了申请相应的学位或某种学术职称资格而撰写的研究论文。D

A.科学论著B.客观论著C.学术论著D.学位论文

16、单选题()是研究者在科研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也是追踪国内外科研前沿最直接的科研信息来源。B

A.综述性文章B.专栏性文章C.报道性文章D.专题性文章

17、单选题()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属于弹性思维基本类型之一,与收敛思维相对。AA.发散思维B.联想思维C.反向思维D.直觉思维

18、单选题()是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科学问题、技术难点所使用的研究方法。BA.科学方法B.科研方法C.哲学方法D.一般方法

19、单选题()是指在某一领域中,针对某些热点问题而举办的学术会议。规模较小,但议题较为重要。CA.团体固定会B.代表会议C.专题会议D.研讨会

20、单选题()是指针对某一研究领域中的一些重点问题,召集一些相关的学术代表而举行的学术会议。此类会议规模相对较大,内容丰富,参会人数较多,影响面广。A

A.代表会议B.专题会议C.研讨会D.团体定期会

21、单选题()是追求事物的原本,以探索事物的本质为目的,以发现事物的内在的、特定的规律为目标。C

A.常规认识B.基础认识C.科学认识D.哲理认识

22、单选题()是最根本的思维方法,是研究各类方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对一切科学具有最普遍的指导意义。CA.科学方法B.科研方法C.哲学方法D.特殊方法

23、单选题()一般有独著、合著、编著、主编、编写等类型。C

A.科学论著B.客观论著C.学术论著D.学位论著

24、单选题()一般指对研究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亦指突然跃入脑际的,能阐明问题的思想。DA.判断思维B.推理思维C.想象思维D.直觉思维

25、单选题()指以模型和原型之间在物理过程相似或几何相似为基础的一种模拟方法。

AA.物理模拟B.数学模拟C.职能模拟D.数字模拟

26、单选题()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阶层的人士参与,并需要职能部门干预。AA.学术腐败B.学术不端C.学术失范D.学术不正

27、单选题()属于弹性思维范畴,通过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开拓研究者的思路。B

A.推理思维B.联想思维C.直觉思维D.发散思维

28、单选题()属于科学认识的"硬件",即在科学认识活动中进行观察、测量、计算、存储信息的各种物质手段。BA.科学方法B.科学器材C.科学探索D.科学计量

29、单选题创新思维的()是指研究者的思维活动不受常规思维定势的束缚和局限,并且能够根据具体的科研对象自由、灵活地采用多种思维方式探索问题的答案。D

A.跳跃性B.创新性C.批判性D.灵活性

30、单选题对缺乏科研实际经验的初学者,()的选取对科研工作的成败至关重要。B

A.科研方法B.科研策略C.科学选题D.科学创新

31、单选题根据实验结果性格的不同分类,可分为()DA.探索实验验证实验模型试验等B.化学实验 物理实验生物实验等C.地面试验空间实验地下实验等D.定性实验定量实验结构实验分析实验等

32、单选题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是()形成的基础,而新的科研方法的发现和创立,又使科研工作得以有效的进行,从而促进科学和技术的新飞跃。A

A.科学方法B.科学器材C.科学探索D.科学创新

33、单选题科研的()阶段是把以确证的假说同原有的理论协调起来,统一纳入到一个自治的理论体系或技术体系中,使其形成结构严谨、内在逻辑关系严密的新理论体系。C

A.提出假设设计B.获取科技事实C.建立创新体系D.理论技术检验

34、单选题科研的()阶段是科学研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阶段?A

A.确立科研课题B.获取科技事实C.提出假说设计D.理论技术检验

35、单选题科研方法中,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其中不包括()B

A.大前提B.中前提C.小前提D.结论

36、单选题科研规划中,()是科研规划的中层,是指规模较大、时间较长的科研计划。

BA.科研方向B.科研战略C.课题计划D.课题总结

37、单选题科研课题收集的标准不包括()DA.针对性B.代表性C.可靠性D.连续性

38、单选题科研论文是以()形式对最新科研成果的记录,它是科研成果的一种直接体现,也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AA.文字B.报告C.图表D.记录

39、单选题科研中,信息方法的作用不包括( )C

A.功能抽象B.科学预测C.科学决策D.结构探析

40、单选题利用书目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对课题相关知识点、事实和文献进行检索,属于论文检索的哪种方法()AA.工具法B.引文法C.借鉴法D.探讨法

1、多选题抄袭剽窃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学术腐败现象,是对科研规范破坏力极大的一种学术腐败现象,其具体表现形式有()BCDA.夺取式B.拿来式C.拼凑式D.抢占式

2、多选题成果查新时,关键词的选择应注意些什么()ABCDA.检索词是否覆盖查新点B.检索词的不同表达方式是否找全C.注重专业词的选择D.不可忽略缩写词

3、多选题创新思维的特征有()BCDA.突发性B.创新性C.批判性D.灵活性

4、多选题从科研领域考虑,科研论文一般分为()等基本类型。ABCA.理论性B.实验性

C.应用性D.科学性

5、多选题从期刊论文性质及作用的角度出发,期刊论文的特点有()ABCDA.原始报道B.探索创新C.推翻旧论D.丰富发展

6、多选题代表性的弹性思维有()ABCDA.发散思维B.收敛思维C.跳跃思维D.纵向思维

7、多选题对光纤光栅的作用方式而言,包括()ABCD

A.机械传感方法B.电磁传感方法C.热传感方法D.震动传感方法

8、多选题对某一科研部门或课题组而言,科研规划主要包括()ABC

9、A.科研方向B.科研战略C.课题计划D.课题总结

9、多选题发散思维中,基于光栅性质的研究方法有()BCA.震动传感方法B.波长漂移方法C.带宽传感方法D.电磁传感方法

10、多选题根据会议延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等差异。ABCD

A.长期会议B.短期会议C.定期会议D.不定期会议

11、多选题根据我国的国情,目前科研课题的来源有()ABCD

A.指令性课题B.指导性课题C.委托课题D.自选课题

12、多选题就认识层面而言,认识活动可分为()ACD

A.常规认识B.基础认识C.科学认识D.哲理认识

13、多选题科学观察的原则有()ACD

A.客观性原则B.特殊性原则C.全面性原则D.典型性原则

14、多选题科学实验缺陷的产生主要有()等原因。ABCD

A.实验假象B.实验误差C.实验极限D.实验限制

15、多选题科研的特点包括:()AB

A.科研继承性B.科研创新性C.科研探索性D.科研常规性

16、多选题科研方法的重要作用体现在()ABC

A.正确的科研方法对科研工作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错误的科研方法会导致荒谬的结论甚至伪科学C.科研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科研的成败D.科研方法是科研成败的基础

17、多选题科研工作者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初学者应该做到()ABCD

A.学无止境,常学常新,常研常进B.对本专业的经典文献要精读细研C.批判性阅读,独立性思考,切忌因循守旧D.要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18、多选题科研课题方案设计的原则有()ABCD

A.科学性原则B.创新性原则C.规范性原则D.统计性原则

19、多选题科研课题立项后,需注意处理好()相关事宜。ABCD

A.确认立项,填报计划B.审批计划,下拨经费C.调整分配,落实任务D.分项把关,发展研究

20、多选题科研论文的学术性主要表现在()ABC

A.研究的科学性B.内容的专业性C.读者的专业性D.研究的准确性

21、多选题科研论文的质量把关有()等方式。ABCD

A.健全的监控规程B.成立审查小组C.课题组例会D.随机性检查

22、多选题科研论文评价的原则()ABCD

A.公正性原则B.准定量原则C.创新性原则D.可比性原则

23、多选题科研论文文献检索具有如下重要作用( )ABCD

A.资源开发B.协助性决策C.继承和借鉴D.便捷及高效

24、多选题科研思维具有哪些特点()ABCD

A.客观性B.能动性C.多样性D.交叉性

25、多选题科研选题中涉及的主要内容有()ABCD

A.提出问题B.构建方案C.选题报告D.申报取向

26、多选题科研中,现代方法包括()BCD

A.客观方法B.系统方法C.控制方法D.信息方法

27、多选题课题设计书是课题方案设计的实现形式,一般可分为()AB

A.研究性课题设计书B.实验性课题设计书C.规划性课题设计书D.创新性课题设计书

28、多选题论文编辑加工设计的范围较广,一般分为()BCD

A.文摘加工B.内容加工C.文字加工D.技术加工

29、多选题论文检索的方法有()AB

A.工具法B.引文法C.借鉴法D.探讨法

30、多选题论文投稿成功的原因有()ABCD

A.专业论文为重点B.期刊选择要适合C.权威期刊敢投稿D.学术争论须有据

1、判断题捕捉信息,是思维探索和理论抽象的事实基础,也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重要手段。()√

2、判断题参会者在会议上的口头报告或张贴报告不论是否通过大会论文评审组的评审,都会由大会统一印刷成论文集并公开出版。()×

3、判断题查新机构保证对本合同及所附材料的技术内容在查新工作期内保密。()√

4、判断题查新完成后,查新机构对有关电子、纸介材料应予以存档,永久不得销毁。()×

5、判断题成果创新查新是科研论文投稿前应当首先进行的工作,此项工作不可轻视。()√

6、判断题是实现科研成果退出最快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科研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的重要途径。()√

7、判断题根据科研论文的理论价值、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大小,可以设计出高级科研论文、中级科研论文、和低级科研论文三种评价等级。()×

8、判断题科技文献稿件可以一稿两投或者将本来属于篇文章的内容拆成两部分,作为两篇文章投稿。()×

9、判断题科学方法属于科学认识的硬件。()×

10、判断题科学工作者一旦有了研究成果,必然希望尽快公诸于世并得到学术界及社会的承认,期刊论文是唯一的有效途径。()×

11、判断题科学论文的学术性是指科研论文所具有的学术价值。()√

12、判断题科学认识是人们对事物规律性的高度抽象,是对事物普遍的、规律性的认识

和把握,属于高级认识层面。()√

13、判断题科学实验方法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起到加速或延缓研究对象变化的作用。()√

14、判断题科学研究对象从广义上讲,是指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

15、判断题科学研究是人类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方法问题是科研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关科研工作的成效。()√

16、判断题科学研究最大的特点在于创新,科研过程绝不拘泥于固定不变的步骤。( )√

17、判断题科研抽象侧重事物的统一性而往往忽略其差异,若使用不当则很容易以偏概全,得出错误的结论。()×

18、判断题科研的目的是发现别人未发现的真理,而公开出版的国内外学术期刊,则是确认这种科研成果的正式而有效的主渠道。()√

19、判断题科研方向是科研规划的中层,是指规模较大、时间较长的科研计划。()×

20、判断题科研课题的基本类型有理论性研究课题、实验性研究课题和综合性研究课题三大类。()×

21、判断题科研课题的可行性原则包括研究基础、试验设备和智慧技能。()√

22、判断题科研课题方案中,实验型方案设计一般指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造作的手段,对科研课题的具体内容与方法进行设想和计划安排。()×

23、判断题科研课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特点。()√

24、判断题科研论文,就发表形式而言,一般包括期刊论文、学术著作和会议论文3种基本类型。()√

25、判断题科研思维的过程是:科研问题科学思维方式认识成果。()√

26、判断题科研思维是研究者在科研工作中为解决问题而采用的科学思维方式。()√

27、判断题科研思维属于抽象思维,而逻辑性是抽象思维的一种基本特性。()√

28、判断题科研选题的程序是:提出问题形成假说查阅文献构建方案确立课题。()×

29、判断题科研中,模拟方法可以作为最初的实验研究之用,也可以代替真是的实验。()×

30、判断题科研中期是问题的研究与阶段成果的积累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科研资料收集,文献阅读,研究思路整理,以及科研选题方略设计。( )×

31、判断题克隆干细胞造假事件属于学术腐败急功近利经典案例。()√

32、判断题课题调研,收集科研信息,是科研工作初始阶段的必要过程。()√

33、判断题课题申报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仔细填写,初稿讨论,意见综合,修改报送"。()√

第2篇:科研思维论文范文

关键词:循证医学;研究生培养;科学思维;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212-02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医学,它是国际临床领域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是一种重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1]。随着临床医学、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计算机互联网等学科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兴起,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已成为21世纪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科研型)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型)两种类型。临床型研究生由于缺乏较为系统的科学思维模式的训练,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不能很好地利用科学的思维模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科学问题。因此,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尤为必要。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只限于临床能力的培养、导师经验的总结和临床综述的写作,还应立足于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其全面的临床思维能力、严谨的科研思维意识、系统的科研方法和综合的创新能力和素质。通过运用循证医学思维模式解决临床实践中存在的实际科学问题,可使临床型研究生能有效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发现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然后再利用循证医学的重视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遇到的临床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一、以循证医学思想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

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临床型研究生培养的前提条件。目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新入学的临床型研究生的质量参差不齐,高分低能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研究生入学后,要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重视知识结构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如图书馆、校际资源等,学习掌握一些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尤其加强循证医学理论知识的培养,提高个人综合水平与能力。通过把临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了解相关临床问题的研究进展,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科学评价以获得最佳证据,从而深刻理解循证医学思想指导临床实践的科学性。以循证医学思想为指导,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可快速提高研究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意识,为今后利用循证医学知识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临床科学问题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以循证医学思想拓展医学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

临床科学是一门基于实践的科学,而临床思维能力是临床实践科学中决定临床医生医疗水平高低的关键,也是医生对疾病理性认识的过程。临床思维能力包括临床观察、判断、分析、综合和预测能力,这种能力往往通过分析病例、解决具体问题等方面表现出来。临床思维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详实的临床资料、扎实的理论知识、高质量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循证医学作为基于临床证据的医学,其本质是一种实践,是将医学研究产生的原始证据不断总结、提炼、整合,进行二次应用的过程。循证医学可以把临床思维的模式科学化、系统化,可以更好的为临床思维的创新提供动力。将循证医学引入医学教育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合格医学生。一般认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临床型研究生通过临床见习和实习以及遵循循证医学研究的思维模式,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临床实践的精华与理论知识有机系统的掌握扎实并系统地应用循证医学思维模式加以指导,同时尽可能多地参加各学科的临床疑难病例讨论、会诊、术前讨论及术后总结等,进一步扩大知识面,理解并掌握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从而开拓思路、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以循证医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机制

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了临床型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性人才。因此,在临床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积极采用循证医学的手段和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基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教学手段。通过对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典型病例,凝练出科学问题,运用循证医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分析汇总相关的解决科学问题的证据,并客观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临床重要性;通过将教师的授课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串联起来,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临床专业课知识组织研讨,归纳总结病例并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思考。带教老师通过让学生利用各种数据资源查询相关临床的研究证据,审慎、客观地寻找出最可信的证据,提出最佳的治疗方案。通过利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模式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以循证医学思想加强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临床型研究生经过系统科学的培养与训练,是未来临床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而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临床型研究生在科研选题时,需要遵循循证医学的理念。即要求其研究选题一定要结合临床实践,并将科学训练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临床实践的全过程,通过培养研究生敏锐的科研思维洞察力,不断在临床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科学手段与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临床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通过运用循证医学的思想与方法对待现有的医学理论,敢于质疑与挑战现有的学术观点,通过寻找各种科学证据,解决自己遇到的疑问,提高科学思维与综合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因此,临床型研究生在进行科学选题时,以循证医学的科学思想为指导,发现提出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突破口,也是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系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研究生文献阅读的能力

循证医学是利用新的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是科学、系统的思维研究方法论。医学研究生对于专业文献的阅读是提升专业素质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医学研究生对于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除了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以外,还可以通过大量阅读相关专业文献,汲取他人宝贵的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与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临床型研究生在进行科学选题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也要经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找到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的突破口,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目前很多医学研究生缺乏提出自己科学问题的能力,主要与知识面狭窄、阅读文献过少、不善于总结有关。通过大量调研阅读相关文献,以循证医学的科学方法找到提出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突破口,也是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系统科学思维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重视培养医学研究生科研写作能力

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所特有巨大精神财富,而科研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承载与传播。人类的医学知识具有传承性,科研论文的撰写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写作能力。在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中,导师通过指导学生撰写个案报道、病案分析、文献综述等,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总结与科研写作能力。因此,通过撰写科研论文进一步促进临床型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和综合业务能力的增强,从而真正达到研究生培养的目的,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奠定基础;在科研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以循证医学思想指导科研写作的全过程,通过撰写科研论文进一步促进临床型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和综合业务能力的增强;通过协助导师进行各项基金课题的撰写,根据导师提出的思路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与知识凝炼,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综合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真正达到研究生培养的目的,也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医学研究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循证医学是新世纪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临床水平的重要途径。利用循证医学的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并加强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对临床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一名合格的医学生不但应具有精湛的医术,还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并能及时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将循证医学知识运用于临床教学以及临床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教师和临床研究生中应进一步普及循证医学理念和知识,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树立终生自我教育的意识,树立科学严谨的思维意识,从根本上促进临床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为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宽生.循证医学思想与临床研究生科研[J].循证医学,2003,3(1).

第3篇:科研思维论文范文

关键词:科研能力;问题识别;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科研能力不仅是研究生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军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研究生对专门学科研究的能力,使其能够敏锐捕捉现实世界别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并能利用相关资源进行深入持续地研究。当前,部分军队院校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上呈现出相对滞后的趋势,拓展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路径,是军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军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构成

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在探究真理的科研创造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观察现象、识别问题、探究真相、提出解决方案等学习、实践和创新的能力。研究生学员通过查阅文献、独立阅读与思考等主动学习和认知过程,获取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同时通过理解、领悟、升华,将外界知识消化吸收变为自己所有。概括地讲,研究生科研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观察捕捉事物本质特征的问题识别能力

识别与形成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者在已有知识、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状态、本质特征等进行观察并重新认识和发现的能力。识别问题的能力需要思维活动能快速、敏捷地找出问题的突破口,并能站在学科方向前沿开创性地选择有理论和现实价值的课题。对科研问题的敏锐程度和选择、聚焦能力直接决定着研究生科研活动的方向和速度。

(二)文献检索、选择与阅读的信息加工能力

信息选择与文献阅读的能力,指有效获取与选择所需信息,通过对信息进行学习、理解并掌握文献资料的能力。研究生在全部的科研活动中(包括选题、实验、总结和评价成果),都需要查阅大量的与课题有关的文献,了解前人的工作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将己有的关于对象各方面的认识在思维中联结和统一起来,形成关于对象的整体认识,并进一步根据己有经验或理论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测和分析。

(三)概括、提炼、再认识事物的创新思维能力

指研究者对于提出的问题,经过资料收集、分析处理、弄清问题,从而提出方案将问题从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直至完成目标的能力,包括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分析论证、逻辑推理、语言表达、组织协调、鉴别评价能力等方面。是否具有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标志,要用研究生取得的科研创新成果数量和质量来检验。

二、军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特征

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其知识储备、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有着密切而直接的关系,是一个多维的动态综合体,我们将之形象地描述为“沙漏型”结构。

(一)坚实宽厚的理论功底

这是沙漏的基底。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需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了厚实的理论功底和宽泛的知识积累与储备,研究生学员就更有可能从众多纷繁复杂的表象中识别问题的本质,从而实现突破和创新,实现研究方向的延展性。打造宽厚的理论功底旨在筑强科研能力培养的根基。

(二)敏锐宽广的思维视野

这是沙漏的上顶。丰富的知识要转化为能力,从而在具体实践中产生新的成果,在未知的科学技术领域进行创新,有赖于敏锐深刻的创新思维和宽广的视野,以及透过问题表象进行深入独到的分析,从而实现大中见小、以小搏大,实现科研主题的聚焦性。创新思维是科研能力的核心,特别是形象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等非逻辑思维能力,科学上的“灵感”往往与非逻辑思维紧密联系。敏锐宽广的思维视野是找准问题的关键。

(三)控制收敛的研究习惯

这是沙漏的连接处。即在坚实的理论功底支撑和开放的思维视野下,围绕某一科研主题,深入地研究分析,以获得与研究方向和行为论文选题相关的系列成果。控制收敛的研究习惯旨在将科研问题做深做细,要求研究生学员培养良好的科研意识和相关心理品质,及时关注、跟踪、捕捉学术前沿问题,围绕研究主题就所选研究对象进行文献搜索和有效解读,既保持研究的前瞻性,又保持研究的系统性、收敛性。

此外,研究生学员还需要具备与外部环境有效互动的协同能力,包括课堂上与专业课程教师共振,平时与同学及科研团队的共鸣,知识摄取与补给过程中研究视角与已有知识体系对接共通、特别是习得应用先进工具方法的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从而集成、优化、升华自身知识体系。

三、当前军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科学研究作为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是一种高度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劳动过程。理论上说,研究生学员的科研应凸显主题聚焦性、方向延展性和方法前瞻性,当前军校研究生教育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量轻质、顾此失彼等问题。

(一)研究选题同构同质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主要对研究生毕业年限和就学期间学术成果数量有明确要求,但缺乏理性的分级评判制度,导致部分研究生把主要精力用于制造文章而无暇顾及学术研究,“急功近利”倾向明显,研究主题、研究范畴出现严重的同构化、同质化,科研活动中应付型、过关型、散漫型现象严重。当前军校研究生科研在一定程度上还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前瞻性,还不能真正做到密切关注和深度发掘军队建设中有待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二)研究方法单一滞后

研究生教育既是一种专业教育,更是一种以研究为本质特征的教育,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显得非常重要。但当前军校研究生教育中存在“重专轻博”的倾向,课程设置的开放性、广博性不够,尤其是研究方法论等分析工具类课程相对较少。部分研究生知识面狭窄,缺乏相近学科的知识积累和相互支持,难以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进行多角度分析和创新。

(三)研究思维引导不足

教学过程中结合知识的传授,引导、启发、培养研究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及时有效地进行科研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引导,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与形成的重要途径。当前,军校研究生教育还普遍存在着以传授知识为导向,轻视理论架构的分析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启发式、发散式、主题式、研讨式教学内涵尚显不足,妨碍了研究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提高。

(四)研究平台开放不够

研究生导师的学术背景、科研经验、治学态度、创新性思维方法等对指导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部分导师缺少系统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意识,在指导学术研究上带有一定盲目性。此外,研究生参加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学术报告与学术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缺乏思维碰撞与交流的平台。

(五)研究管理导向偏失

当前军校研究生教育中存在另一种倾向,即过于强调部队导向性,强调科研成果及学位论文的社会效应和应用价值,导致研究生学位论文偏重政策建议的分析与描述,而本应居于橄榄型中端的理论分析部分相对薄弱,缺乏坚实的理论分析基础,导致头重脚轻。同时,专业经典文献阅读引导与要求较为缺乏,反映在论文写作中文献综述模式千人一面,主要是资料堆砌而少有评述,深度思考不足。另外,不同程度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实践教学课程所占数量、时间比例低,指导不够。

四、军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与提升路径

军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必须把过程与目标结合起来,从基本的科研素质入手,树立学员主体观念和开放教育理念,使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培养其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德高学富、思想敏锐、求实创新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一)优化课程设置,拓展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宽度

课程教学是强化研究生理论基础、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环节。当前,学科之间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综合化和整体化趋势,跨学科知识技能和正确的研究方法是科研创新的催化剂。因此,要从系统观点出发,应针对不同研究专业和领域,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对课程设置方案的针对性、先进性、合理性等严格审查把关。一方面,重点增设学科中高级专业基础课程和新兴、交叉、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另一方面,也要特别强调增设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或以讲座等方式加大开设有关方法论、文献检索法方面的知识传授力度,使研究生得到基本科研方法的训练,掌握科研特点、程序、方法和要求。通过课程设置的综合与整合,拓展研究生理论知识基础的广度和深度,筑牢学员“沙漏型”科研能力结构的基底。

(二)革新教学模式,增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厚度

科学研究是培养创造能力、开发创新成果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检验课程学习效果的最佳方式。为此,要加强教学过程的科研导向,以研究为中心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引入课堂教学,使研究生能围绕专业课程相关领域深入研究一个或几个课题,实现从基础知识向前沿课题的自然过渡。对课程的考核应以考查研究分析能力为主,包括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通过课程教学中科研视域的引领以及相关研究思维及能力的集成培养,拓展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厚度,同时也培育研究生学员科研聚焦与收敛的习惯,加固学员“沙漏型”科研能力结构的链接关键。

(三)注重师资建设,延伸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和提升的深度

导师负责制决定了研究生指导教师是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重要承担者和第一责任人。导师从科学探索精神、治学态度等品德和作风诸多方面都直接影响研究生的科研态度、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为此,首先要优化导师遴选和退出机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才能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充实和活跃导师队伍。也可推行导师组培养制,发挥优势互补作用,以促进学生博采众长,开拓研究思路;或从部队聘请业务能力强的部队主官充实导师队伍,参与研究生教学,准确地把握军队建设对专业的需求,提高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针对性。同时,着力提高导师队伍素质,认真落实导师负责制,强化导师对研究生的管理、引导与培育。优秀导师对研究生学员的影响力,从对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检查,科研视角的选择与兴趣的培养,到研究思维的训练与能力的提高,涵盖了“沙漏型”科研能力结构的整个体系。

(四)改善学术环境,拔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广度

良好的环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首先,要重视导师和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和学术规范养成,形成遵循学术道德、崇尚诚实劳动、鼓励科研创新的良好氛围,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其次,要尽力拓宽研究生及导师及整个单位科研平台和路径,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合作交流和联合攻关,聘请国内外专家举办各类学术讲座,拓宽研究生学术研究视野;支持研究生参加各级别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保持科研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要从制度上对研究生就学期间参与军内外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作出规范并纳入培养、考核体系。在激发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培养其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敏锐的创新思维,从而锻造学员“沙漏型”科研能力结构中过硬的上顶。

(五)优化过程管控,打牢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强度

一是加强复试环节,把好入口关。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综合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结构、科研思路、综合分析能力和发展潜力,遴选优秀考生。

二是完善培养方案,把好过程关。应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类别和特点,系统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和标准,加强各个阶段和环节的质量评估与管理,使培养过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如在考察科研数量和等级的同时,增加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应用型、关联性、系统性等考核指标,把“创新”作为研究生论文的重要质量指标等。

三是严格监督考评,把好出口关。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终成果,也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集中体现。撰写学位论文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过程,同时也是培养研究生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如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重点考察论文选题的新颖性、理论或方法上的创新性和创新成果及效益。为把好出口关,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高度重视选题工作,严格考察选题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新颖性,从源头上确保质量;第二,强化“双盲”评议制,促使学校、导师和学生重视学位论文质量。建议将盲评导师的评价结果与论文抽查结果挂钩,以提高盲评结果的科学性、严肃性;第三,组织好论文答辩。提倡聘请相同领域的校外专家主持答辩,加大评审人员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参考文献

[1]王彩霞.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3).

[2]王会朋,罗振峰.浅议军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武警学院学报,2007,(1).

第4篇:科研思维论文范文

1.科技写作:是科技信息的书面贮存活动。科技写作的结果,是形成科技文献。

2.科技文献:是以文字为主要表达手段的科技信息物质的载体。

3.科技写作的特点: 1)科学性和先进性。2)写作目的,是总结科学研究成果,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因此具有功利性和及时性:科技写作必须及时、准确,方能收到应有效果。3)它的写作对象,是专业科技工作者,因此表现出对象的专门性和狭隘性。4)写作手段和工具,主要是自然语言的书面符号——文字外,还广泛采用图相、照片、表格、公式以及其他各种书面符号或手段。以期有效地展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5)由于科技写作是用文字等书面符号来记载科技信息和客观规律,故必需符合其逻辑性和语言的基本要求,条分缕析、文通字顺,使本专业的科技工作者感到平易可读。6)具有自身许多特殊性。

4.当今的科技写作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类型繁杂:科技写作除了传统的专著、论文、报告的写作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情报文献、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政府出版物、技术标准、产品样本、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科技应用文等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写作。2)作者众多3)数量庞大4)更新加快

5)应用缩短6)体裁成熟。

5.科技写作主体的素质:素质,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是指先天的解剖生理方面的特点,表现在内外感官,神经系统和脑的特点方面,也称为生理素质。广义的素质是指个人天赋禀性经过后天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心理品质和在各项精神和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人们通常说的素质,一般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等。

6.写作素质通常是指作者在收集素材、运思谋篇和书面表达等写作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素养。对于科技写作主体来说, 要提高自身素质, 重要的是在心理素质、政治品格、学识修养、审美理想四个方面下功夫。

7.心理素质:人的心理素质,内容很丰富,本身就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对科技写作活动有影响的主要是写作主体的气质、性格、兴趣和情绪

8.气质:是人类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上的动力特征,包括心理过程的快慢、强弱、显隐、灵敏迟钝等。心理学界将人的气质分成四类: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9.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独特的、带有本质属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四个方面的特征构成:I. 态度特征。II. 意志特征。III. 情绪特征。IV. 理智特征。性格即是上述各种特征的综合体。性格是气质的外在表现,并且有发展或遏制某些气质特征的作用。

10.兴趣: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并非与生俱来,它是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通常具有四种品质:I. 兴趣的倾向性。II.兴趣的广度。III. 兴趣的稳定性。IV.兴趣的有效性。

11.情绪:字面含义是指一种被激起的心理状态,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心理学家认为,任何情绪都含有三个成分:主观体验、生理唤起、表情行为。关于情绪分类、情绪理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在发展之中。但是,情绪对人类所有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却是被反复证实了的。

12.思维与科技写作的关系:1)思维活动贯穿始终2)思维活动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来说,科研工作是一种认识活动,是探索未知的客观世界的工作。一方面,它必须遵重客观事实,对研究客体取承认的态度;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活动,它又总是和研究者持的认识论分不开的。在科学发展中, 由于科学家在认识上的差异,而造成对同一客体的研得出相反结论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3)写作是思维的手段、是思维的描述工具: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又始终与人脑的活动联系在一起。思维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它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维是认识活动中的核心成分。

13.科技写作中的思维过程:1)选题——创造性思维的运用。2)收集与利用资料—或然判断到必然判断的过程。3)从提纲到执笔——严密的逻辑推理:从拟定提纲到执笔成文,这是写作的主体工作。4)修改与最后定稿——反馈的运用:科技写作是复杂而艰辛的工作,从初稿的完成到最后的定稿,必须经过反复多次的修,要对全文的观点,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各方面进行调查、补充、完善,不恰当的要删除,修正。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反馈”。

14.在科技写作中的思维特点主要体现两个方面,即思维活动的复杂性和逻辑思维是最基本的思维。1)科技写作中思维活动的复杂性:人的思维活动一般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抽象思维,就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抽象思维又被当作逻辑思维的同义语。形象思维则以直觉、形象、想象作为自己认识世界的基础。逻辑思维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科技写作是以揭示、证明事物的某一规律为目的,

这就决定了达到这一目的的思维活动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

15.逻辑思维的主要方法:1)归纳与演绎:归纳,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它是从个别事实去异求同得出一般的结论。演绎,则是从一般到特殊,从概念、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是对立统一的。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它通过对个别事物的研究概括出一般原理,它的终点也就是演绎的起点。演绎则是归纳的前导,帮助解决归纳的目的与方向,为归纳提供理论依据,其两者是互为补充、相辅为用的。2)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思维中将认识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不同的组成部分或属性,并个别加以考察的一种研究方法。综合,则是在思维中将认识对象的各个不同的组成部分或属性联合起来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考察的一种研究方法。3)抽象与具体:抽象,指思维中对客观事物某方面的属性的认识。具体,则是事物矛盾内部各方面的对立统一在思维中的再现。

16.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1)学点形式逻辑:学习和掌握形式逻辑的原则和方法,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经。2)学点辩证逻辑:辩证逻辑是研究辩证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逻辑科学。3)学点数理逻辑:数理逻辑又称符号逻辑、理论逻辑、数学逻辑。

17.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培养吸收和储存信息的能力。2)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3)培养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责任感、顽强的毅力、学习新的科学方法。

18.科技论文按其发挥的作用来看可分为两类:1)纯学术性论文:是指科技工作者向科技部门送交的或供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纯学术性论文反映了各学科领域内最新的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水平,反映了本学科发展的动向,它对科技事业的发展和交流起着积极的作用。2)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交的论文。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是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但是这类论文更突出的作用还是为授予学位提供依据。

19.学位论文又依学位的高低分为三种: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

20.学士学位论文:是大学毕业生取得学士称号的一项重要考核。篇幅一般应为1万字左右。

21.硕士论文:是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其学术水平要高于学士论文,篇幅一般应为2~5万字左右。

22.博士学位论文:博士论文是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篇幅一般应为5万字以上。论文应反映出该科技领域最前沿的独创性成果。因此博士论文被视为重要的科技文献。由于学位论文都要经过考核或答辩。因此无论是论述还是介绍实验方法、实验装置都要十分详尽。

23.科技写作的意义与作用:1)科技工作的组成部分2)科技研究的手段3)科技成果的标志:所谓发表,就是把科技成果公之于世。4)科技交流的工具5)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

24.科技写作的学习方法与途径:1)应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所谓写作基本功,是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乃至行款格式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句、篇的训练,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通过写日记、板报稿、广播稿、读书笔记、书信等方法逐步提高基础写作的能力。2)勤学苦练,多读、多写,多改。科技写作的实践包括读、写、改三个方面。

25.科研课题:是指科研所围绕进行并企图得到解答的某一具体问题。

26.论文题目:通常是科研课题完成之后,在课题基础上,以整个科研成果或其中的某一部分做为论文题目。

27.主题:既不等于科研课题,也不完全等同于论文题目。在课题研究中,主题是指课题研究的结论部分。在论文中,主题是指该论文所提出的论点。所以,主题又称为基本结论或中心论点。

28.选题的基本原则:1)要有科学性。2)要有应用性:所谓应用性,即所选的课题应能回答和解决现实生活或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能应用于生产实践。3)要有可行性。

29.选题的具体途径:1)站在前人的肩上,选取“前沿性”的课题。2)人类对自然及自身的认识并不是一次可以完结的,永远处在一个过程之中,它需要不断地深入与发展。在人们忽略的地方深入探索。3)前人对自然的认识有其不足之处,就是同代人也会由于站立的角度及其它因素不同而出现一些偏差与空白。选题时不要轻易放过别人忽略的地方,要能在这些地方寻到矛盾,发现问题,深入进去。被人们忽略的地方是大量存在的。4)从事科研时不应人为地设置不可逾越的禁区,在选题时要敢于从自己熟知的学科跨入到生疏的学科,敢于修订自己原来的计划。5)勇于开拓新领域,善于独辟蹊径6)不要拒绝意外的获取。

30.论文主题的确定:1)论文主题必须明确集中2)要能迅速成文。

31.科技资料的积累:科学研究和科技写作所需要的积累,包括思想认识、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资料素材等等方面的积累。

32.积累资料的重要意义:1)掌握了资料,学术上才有发言权:掌握资料,一要多、二要精。“多”,就是所掌握的资料要达到足够的数量。“精”,就是根据选题的需要选择精当的资料。2)资料是形成论点的基础。3)资料是撰写论文的血肉。

33.收集资料的方法:1)直接信息的收集方法:a.在实验中获取直接信息实验。b.调查或考察。C.测量:对实验现象进行定量测量。D.观察。2)选取信息要做到针对性强即针对科研题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

3)所取得的信息一定是事实:因为直接信息储存于事实中,调查报告必须尊重客观实际的,它得到的结论以调查事实为基础,考察或调查报告是以充分确凿的事实为依据。用事实去阐明道理、说明问题。4)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

34.收集整理资料需注意的问题:1)择其思想精华,增补自己的感受2)择其争议之处,说明自己理由3)收集资料,要广而深4)阅读资料,要详而略5)记录精全:即精当、准确地记录那些令人神思游移的精言妙语,同时尽可能把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作全面记录,不得疏忽遗漏。6)整理资料,要思而辨。

35.文章的结构也叫文章的布局:科技文章的结构就是对以科学技术为内容的文章的组织与构造,也即对要写材料的安排科技写作的结构特点。

36.科技论文写作的特点:1)科技文献相对固定的程式;2)体现内在逻辑:科技文献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这种内在逻辑,是靠文献的结构来体现的。在执笔写作开始,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结构如何安排。结构是文章逻辑的展现。一方面,它有一定的规律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它又因每个写作者思维方法的不同而互有差异。3)运用标题和序号:科技写作的结构特点由于电脑排版技术发展的需要,在上述程式基础上,现在的科技文献多采用如下程式:1?????(标题)1.1?????(一级小标题)1.1.1?????(二级小标题)1.1.1?????(三级小标题)等等。具体编排形式可灵活掌握和运用。

37.科技论文的结构程式:

A. 标 题:标题是文章的总题目,它仿佛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人们可以看到全文的精髓。它可以在文章写作之前拟出,也可以在文章写成之后确定,往往是后者居多。文章的标题,必须简明、确切、具体、传神:a.简明是指用字要少,但这少并不等于简而陋。它必须确切反映论文的内容;少而明确才称的上简明。如果用字少而意义含混,那就宁可多用几个字,以便题目的意义明确。b.确切是指题目的用字一定要准,不能有歧义;若题目有歧义,则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这是拟题的大忌。c.具体即确定题目的弊病之一是失之抽象,贪大求全。d.传神是指拟题的技巧。同一内容的文章,可以拟出若干个题目,其中必有一个是能传达文章精神的。它能概括文章的课题,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从而使论文发挥更大的作用。

B.作者与单位:为论文署名,并标明作者所在单位,是论文的第二大结构程式。它表示作者对论文负责,对工作认真负责、对自己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代价(成果)的珍爱,同时,当公开发表时也便于科学同行或读者与作者联系,也要负学术责任。署名要放在标题之下,独占一行正中的位置上,不应放在文后,也不应用化名和笔名, 这样做往往会给导师或读者带来许多不便。应按其作用和工作量的大小安排名字的次序,工作量相等者则按姓氏笔划的多少排序。

C. 摘要(关键词或主题词):较长的论文一般附有摘要。刊登在正文之前的亦可称为“提要”,正文之后也可叫做“摘录”。摘要不是正文的解释,而是正文的高度概括或浓缩.它是传达全文的主要信息,使读者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所有摘要中,一般不列图表、不引例证、不与其它研究工作对比。摘要字数以300~500字为宜,不可过长。在摘要的下方应列出与标题和内容相关的3-5个主题词或关键词。为了加强交流,论文往往附有英文摘要和主题词或关键词。

D. 引 言:引言又称前言或绪论、导语等,是论文的序论部分。其写法如同所有文章的开头一样,要简捷、明快、概括。即要以简练的语言,交代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概括地介绍或提示研究的基本内容、结果。 E. 本 文:本文又称本论或正文,是科技论文的主题部分。论文的重要内容全在这里。由于科技写作的题材极其广泛,不同学科、不同方法的研究都使得论文的写作有所不同。因此,要规定一种万能的本文结构程式是困难的。但本文的写作也并非毫无规律可循。归纳起来,可分为理论性的阐述和实践性的阐述两方面。a.理论性的阐述:提出假说的事实的或理论的前提条件 假说的要点,适应范围,论证所据的资料,具体阐述与计算,运用的方法(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类比、比较等)。结果 理论的内容、规律等。讨论 应用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存在的问题,对不同的见解的评价等。b.实践性的阐述包括调查或考察的阐述;实验观察的阐述。 F. 结 论:结论是全文的概括、总结、强调和提高。结论并不是重述本文中的研究结果,而是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科学的结论,也就是使研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要以本文的论述为基础,但较本文的表述更精炼、更集中、更典型、更有价值。结论的写法样式,要根据作者的写作习惯、风格,文章内容的规定性等不同而异。但是其写作的要求有如下几点:a.要有明显的辩论性b.要有高度的理论性c.要有内在的联系d.要有相对的独立性.

G. 谢 词:谢词的文字要简短,致谢的言辞应该恳切和实事求是,而不应该失之浮夸或单纯的客套。至于“拉

大旗当虎皮”的做法,当然是不足取的。

H. 参考文献:在科技论文的正文之后要列出本论文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所参考或引证的主要的文献资料。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a.表明论文作者言之有据 便于研究相同或相似课题的同行从文献目录中得到启示和进一步探讨。b.表现论文作者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c.供指导教师或审稿专家了解论文作者对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努力的程度。d.为进行论文答辩向指导教师提供信息,便于指导教师进行审阅和评定成绩。

I. 目次(目录):长篇论文在标题之后多有目次,并标有页码。

J. 附 录:在论文中不便收录的研究资料、数据图表、修订或再版说明,以及译名对照表等,均可作为附录列文末,以供读者参阅。

38.列出参考文献的要求:1)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依次列出,不以文献的重要程度或名家非名家的顺序排列。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应该是正式出版或公开发行的,尚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别人不便考证,最好不要列出。包括书籍、杂志、报刊等。3)列举参考文献时,要标明序号、作者姓名、著作或文章名称、页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版次等。

39.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1)客观性2)规范性3)科学性。

40.考察(调查)报告的写作:1)前言:基本同实验性论文;2)主体部分需要详细叙述如下问题:对哪些部门或哪些方面进行考察;对被考察的现象和事实作详细说明,指出它们的意义;对上述现象和事实进行分析。3)结论:结论部分是报告的结尾,应列出考察所得的全部结论,并对结论的意义作评价。

41.综述是总结某一科技领域在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情况,做出综合性描述的科技情报文献。

42.综述的特点:综述的第一个特点是“综”,就是说它综合了某一个问题在某一段历史时期内的发展概况,它既有纵的描写,又有横的对比。综述的第二个特点是“述”。所谓述,不仅是指对某一段时期内文献资料的综合描述,而且还是指综述的工作者在研究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后,对以前的工作适当的评论,预测今后的发展方向。

43.综述的写作要求:破题:综述的开端就要接触到所要讲的问题,绝不能绕圈子。综述的题目是经过仔细选择后确定的,它应当符合科技发展方向,符合当前生产与科学研究需要,也应能反映全世界的最新科技成就。

44.综述的写法:1)常见的写法是按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叙述的。主要讲清下面几个问题:A.课题研究的主要方面;B.历史过程概述;C.已解决了的问题,主要困难和存在的问题等。2)目前发展水平:即要指出目前各国的发展状况,综述的作者往往要概括出当前有代表性的几种型号产品,说明每一种型号的原理、特点和待解决的问题。3)发展的方向预测:通过上述纵、横对比与分析,有可能认清课题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从而做出较可靠的预测。4)综述中列出的参考文献有着特别的意义,这是因为人们利用综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根据综述提供的线索去查找原始资料,以便深入研究.

第5篇:科研思维论文范文

关键词:论文写作 语言 阅读 学术论文

目前,关于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语言表达是否符合要求、学术论文选题研究深度、摘要的语篇和语言特点是否符合规范、引言的研究状况是否准确等方面。因此,学术写作的研究关注的是语言、内容和深度之间的关联。高校教学中写作模型大多是描述非学术论文写作过程,缺乏在课堂中培养学术论文写作过程的。学者Nunan指出,学术研究是一个系统的探究过程,包括3个方面:(l)一个问题或假设;(2)数据;(3)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即研究要用证据、数据来支持观点或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研究方法,选择研究对象,设计研究工具)。因此,如何科学地思考并运用合适的语言和内容形式,才是学术写作的关键。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由三部分组成:学术语言、学术论文的结构和科学思维。在以上理论框架下建构出论文写作过程,用以解释教学环境下如何培养学术写作能力。

一、语言表达与论文写作

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学术语言是科学思维能力的体现,科学思维通过学术语言来展现。科学思维指的是在科学研究中用到的对科学内容进行论证的过程。科学思维包括了很多认知活动,例如归纳、演绎、类比、因果论证等写作方法。在人文科学研究中,常用到的科学思维有:定义、解决问题、理论构建、检验假设、数据论证、因果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和综合论证。以上的科学思维都离不开准确的学术语言表达。

学术语言的特点体现了它在特定的学术语境下完成交际任务的要求,表达的信息内容复杂,涉及的概念抽象,理论性强,所需使用的语言相应地变得更加复杂。从交际的角度来看,学术语言之所以难,除了信息复杂之外,原因还在于交际情景不明析,读者对象不确定。学术语言中的人际立场是客观的和权威的。学术语言要求一个非对话体独立观点的构建,而且是“一个坚定自信的作者作为博学的专家提供客观信息”。学术语篇的信息量具有简明和高密度的特点,简洁明了地传递信息,避免无谓的重复。学术写作注重简洁、逻辑明晰,用很少的描述语言概括大量的信息。学术语言在信息组织上,语篇意识通过语篇和章节深入来实现。学术语言中信息的组织根据逐步的逻辑论证,在词语使用层面上,要求使用特定学科的精准术语。最后一个层面是表达一致性,或者说是语言和它所要表达的事实之间的对应。

二、阅读与论文写作关系

任何学术研究,无非都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其实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而“论文写作”则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与“论文写作”密不可分。“阅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学习型阅读、娱乐型阅读、研究型阅读。学习型阅读的目的在于学习,在于知识记忆;娱乐型的阅读在于休闲、消遣;而研究型的阅读,它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区分了这三种阅读,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与“论文写作”直接相关的阅读便是研究型的阅读。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分析,所谓“研究型阅读”,就是要求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发现、搜索各种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对比、鉴别、诠释,从而达到解决某个问题的阅读方式。在论文写作中,比较常用的“研究型阅读”有以下方式:

(一)疑问式阅读法。在学习型阅读阶段,阅读者往往把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和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质疑,尤其是对于经典的作品和权威学者的学术著作就更是如此。在学习知识的阶段,知识被看成是非常神圣的东西,这毫无疑问,在一个人建立自己的知识背景的时候,这都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学生在阅读所有著作时应持有的态度。无论你所阅读著作的作者地位有多高,名气有多大,都不应该被置于疑问的眼光之外。特别是理论著作和研究型的论文,读的时候就要质疑它,他的结论有根据吗?他所采用的论据可靠吗?他所运用的推理合乎逻辑?

疑问式阅读对于学者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无非是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个环节构成的,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有无提出质疑的眼光和能力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疑问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套用古人的话说叫“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宋・陆九渊)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怀疑是一种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而不是轻率地否定一切。

(二)联想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的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把知识归纳成条或要点,然后努力把它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至于说这一点和那一点之间,这本书和另一本书之间,这个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和差别,一般是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的。可以说这个阶段读书的目的还比较笼统,如果说有目的,那么增加知识就是主要目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这时候读书的目的性比较强,不仅读书的时候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和问题。他在遇到一种新的理论、一个新的观点、一条新的材料的时候,就应该想到这些对解决其所研究的课题有什么用处和帮助,这就是联想式阅读。

进行联想式的阅读,有两个环节很重要:第一个环节是要建立学术基点。什么是学术基点呢?所谓的学术基点其实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或者是一个研究领域,或者是一个研究对象,或者是一种学术观点,总而言之,应该是自己相当熟悉、经常思考并试图解决的东西。当研究者阅读其他著作的时候,就会和自己所关注的学术基点产生学术性的联想,许多新见解就是在这种联想中萌发的。第二个环节是要具有比较敏锐的、触类旁通的感觉和能力。就是说通过联想,发现新现象与自己的学术基点的内在关联,体会它们在哪些方面是相通的,在哪些方面是相异的,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等等。具备了上述两点,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阅读,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和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

三、结语

学术论文写作的三要素即:学术语言、内容深度以及科学思维。这三者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思维是中介工具,语言表达准确和学术内容深度是规则。学习者通过科学思维的中介作用,依照学术语言和内容深度,达到学会写作学术论文的目的。学生学术论文习作中常出现语言和思维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作为教师,应当给出准确语言表达、内容深度以及科学思维三方面的建议和反馈。当学生知道如何论证,该写什么,选择怎样的语言形式后,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第6篇:科研思维论文范文

Abstract: Compared with logical thinking, non-logical thinking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non-logical think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generating new scientific ideas and scientific concepts, developping new area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screening scientific issues effectively and integrating the cause-and-effect relationship in scientific research.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ole that non-logical thinking play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s well as combine it with logical thinking to achieve the target of impelling scientific research process jointly.

关键词: 科学研究;非逻辑思维;逻辑思维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Non-logical Thinking;Logical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B0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285-02

作者简介:沈丽萍(通讯作者)(1987-),女,浙江湖州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马义飞(1954-),男,辽宁建平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博士,教授,从事企业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

0 引言

科学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科学研究就是不断探索、把未知变为已知、把知之较少的变为知之较多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创造与创新,没有创新性就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创造与创新是在前人成果基础上进行的,这也决定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科研人员)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能力,才有可能进行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人们会借助于不同形式和不同性质的思维,探索未知世界,推动创造与创新。其中,非逻辑思维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1 非逻辑思维的主要特点

所谓非逻辑思维,是相对于逻辑思维而言的。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活动,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而非逻辑思维是指用通常的逻辑程序无法说明和解释的那部分思维活动,是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直接根据事物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的一种思维方式,直觉、灵感、想象是非逻辑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需要指出的是,非逻辑思维作为人类理性的表现,并不是无规律的或不符合逻辑的。

逻辑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它凭借科学的抽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自觉性、过程性、间接性和必然性的特点。与之相反,非逻辑思维具有明显的直觉性、突发性、不规则性和偶然性的特点。

1.1 问题感知具有直觉性 直觉性是非逻辑思维所具有的最明显的特征。因为非逻辑思维是在前提材料不充分或很不充分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思维活动,这个过程往往缺乏充分的判据,研究者找不到逻辑线索,甚至没有一个清晰的思维路径;对于任何一个非逻辑思维的结论来说,支持这个结论的前提材料是不充分的,往往只是考察了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或一个事物的某些方面,就对一类问题的所有对象或一个事物的全部作断定。极端的情况是,我们只知道对象的一点点信息就做出大胆的假定性的结论。当要做出一个结论或获得一个结果时,人们只有靠自身的直觉做出判断。

1.2 能力表现具有突发性 逻辑思维是在前提比较充分、理由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进行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是根据一定的逻辑规则进行的,并且是个较长时期的连续过程,也容易控制。而非逻辑思维则具有非连续性,不是人们想在什么时候产生就能产生的,而是在人们对某一对象的认识积累了一定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厚积薄发的特点。但是,非逻辑思维能力在什么时候爆发,这是不能确定的,并且个体差异很大。如第谷积累了那么多的天文观测材料,但是始终未能找到行星运动的规律;而开卜勒对第谷的观测材料进行思考和研究,最终洞察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1.3 获得结果具有偶然性 运用非逻辑思维获得有价值的结果具有偶然性。由于非逻辑思维活动建立在较少的知识材料的基础上,前提到结论的过渡是没有充足理由的,不是必然的。这就决定了其结论是不可靠的、是可错的,而实际上许多非逻辑思维的结论都是错误的①。如魏格纳产生“大陆原来可能是连结在一起”的想法时,这个新想法就很不可靠。只有当魏格纳搜寻到支持这一结论的许多证据时,大陆漂移说才逐渐地得到逻辑证明,转化为一种较为科学的假说。

1.4 思维过程具有不规则性 逻辑思维的思维对象、思维路径、思维时间与强度、思维结果的可获得性等方面都具有一定规律可循,表现出相应的规则性。非逻辑思维则正好相反。非逻辑思维所涉及的问题虽然有一定的方向性,但这种思维的强度、频率和结果的预知性,都几乎是无规律可循的。以人的灵感为例,包括本人在内,几乎没有人知道一个人在何时、何地、因为何种原因产生灵感。魏格纳提出板块漂移假说的灵感,据说是来自他寓所的天花板――天花板上的裂纹使他产生了地球板块漂移的大胆想象。

2 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相伴而生

2.1 逻辑思维在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逻辑思维以抽象为特征,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思考,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和个别属性,揭示出物质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借助于逻辑思维中的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理性地反映客观现实。逻辑思维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正是有了逻辑思维,科学研究的方向才得以明确,科学研究的价值才得以体现,科学研究的规律才能够把握,逻辑思维是奠定科学研究秩序的基础。只有通过逻辑思维,科研工作者才能在一系列现象中探寻科学发展的脉络,发现创新与创造的线索;在此过程中,逻辑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确定科学研究的任务和方向,并最终获得得到高度社会认同的研究结果。

2.2 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为条件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总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在科学研究中,虽然逻辑思维往往处于决定和支配的地位,非逻辑思维则处于从属和补充的地位,非逻辑思维的运作与使用离不开逻辑思维;但同样的是,逻辑思维的发展也离不开非逻辑思维的作用。一方面,非逻辑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这样才可以保证思维的正确定向;逻辑思维需要非逻辑思维的强大动力,这样才可以使逻辑思维始终处于被激发状态,其持续性才能得到保证。还是以灵感为例。作为一种创造性认识,灵感的产生依赖于逻辑因素,灵感要有逻辑的、理性的基础,灵感是显意识和潜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灵感的到来是突然的、令人激动的,人们对灵感出现的瞬间印象深刻,这种感觉会激起人们的探索热情,并对头脑中原有的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加以验证和强化,推动逻辑思维的发展。

2.3 非逻辑思维是对逻辑思维的补足 逻辑思维有其内在局限性。逻辑思维借以把握世界的工具主要是逻辑系统,而任何一个实际存在的逻辑系统都是不完备的,如逻辑联系模糊、理性判据不足、思维模式刚性等。逻辑系统的内在局限性,决定了在任何发展程度上的逻辑思维都无法全部解决与此对应的科学研究问题。以归纳和演绎为例。归纳主张定律和原理可通过对经验事实的概括而产生,这种思维为近代科学家普遍推崇;然而,归纳推理的有效性或合理性问题始终没能解决好。演绎从初始前提或公理出发,逐层推演出理论的原理和定律,直至可与经验事实对照的命题。演绎的问题在于,建立演绎推理的前提是非逻辑的,它们求助于公理的自明性,而自明性并非意味着绝对的可靠性。逻辑思维的内在局限性使得它在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方面存在自身无法逾越的障碍,科学研究许多领域的奥秘仅仅依靠逻辑思维无法揭开。所以,在科学研究中必须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密切结合、相互补充、扬长避短。非逻辑思维的直接性、突然性、偶然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逻辑思维因其程式化、线性化等特点所造成的不足②。具体到科学研究实际,在理论论证阶段,要靠逻辑思维以线性的、集中的思考方式提出问题,并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这个过程的每一步都要有充分的根据,保证整个思维进程连贯性,进而达到知微见著的目的。而在逻辑思维寻求问题解决的阶段,要依靠非逻辑思维以灵活的、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自由地、跳跃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以填补逻辑思维因其局限性而导致的空缺与盲区。

3 非逻辑思维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3.1 非逻辑思维可以产生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概念 科学研究的核心要求是创新与创造。这就需要研究人员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产生新思想、提出新概念、创立新理论,而这一切仅依靠逻辑思维是难以实现的。逻辑思维的功能更多地体现在对原有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上,通过逻辑思维,研究人员可以凭借充分的判据、科学的方法、缜密的论证,循着一定的逻辑线索、按照特定的研究规则,探索科学发展的机理和内在规律,获得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但是,逻辑思维却不能做到“从无到有”的理论突破和思想飞跃,科学创造得以实现的新概念、新思想的产生,往往没有现成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路径,其形成过程更多的依赖于人们的非逻辑思维,如直觉、灵感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魏格纳创立的大陆漂移说、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都是非逻辑思维在产生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方面的典型事例。

3.2 非逻辑思维有利于拓展新的研究领域 科学研究的创新与创造不仅体现在对现实问题的探索上,还体现在对新的研究领域的拓展上。逻辑思维主要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过程去认识事物,通过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并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根据逻辑步骤和程序依次递进;这种思维很难突破原有的问题范畴,因此在拓展新的研究领域上几乎无能为力。而非逻辑思维无须进行一系列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概括的逻辑过程,而是通过对认识对象急速投射,并产生某种意想不到的直觉,故其容易摆脱固有研究领域和问题范畴的束缚,进而大胆拓展新的研究空间。例如,当1889年赫兹第一次用实验方法证实了电磁波存在的时候,赫兹本人及众多专家学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科学发现的深远意义,仅仅认为那只不过是一种有趣的物理现象而已;20岁马可尼在杂志上看到这一事件的报道时,则马上感觉到电磁波的应用价值,他开创了无线电报通信先河,并与布劳恩一起获得了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3 非逻辑思维具有筛选科学问题的功能 科学研究活动要面对许许多多的问题,人们一开始往往并不清楚哪些问题是具有研究价值的、哪些问题是不值得去研究的;研究人员如果不能比较准确地识别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其势必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花费大量精力、做无用功,还会直接影响研究者个体发展和团队建设,并最终导致科学研究受阻。在科学研究中,如何科学地筛选信息并识别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没有可依赖的理论做指导,而是更多地依靠非逻辑思维的作用;在面对一定数量的实验资料和科学事实所提供的各种问题的时候,科研人员就常常凭直觉进行选择。此时,直觉和灵感就像“从一粒细砂看尘世,从一朵小野花看苍天”③一样,它使人富有洞察力,教会人们从远处了望目标和领悟现实;在大量紊乱、复杂的经验材料面前,研究人员敏锐地觉察到某一类现象和思想可能具有重大意义,预见到将来在这方面可能会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或科学成果。正是由于非逻辑思维具有这种筛选功能,科学研究才能更有效地开展,科学研究的价值才能更充分地体现。

3.4 非逻辑思维有助于融合科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 科学研究有其内在的因果联系,只不过有的因果关系比较直接、容易认知,有的因果联系比较隐晦、不易洞察。逻辑思维在揭示科学研究中相对显性的因果关系方面的作用,已发挥到极致;但由于缺乏充分的逻辑判据,仅依靠逻辑思维,研究人员无法有效地解释那些无直接因果关系的科学现象,科学家甚至会因此而陷入混沌和矛盾之中。借助非逻辑思维,富有洞察力的科学家常常能凭借卓越的直觉和顿悟,对某种科学问题的机理和科学研究结果进行大胆预言,然后付诸实验、逆向探索其因果联系,并最终使科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得到融合。事实证明,这种看似本末倒置的做法,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发现和科技创新的传奇。物理学家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和原子模型的建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凯库勒梦见一条舞动的蛇突然回过头来咬住自己的尾巴,这促使他大胆预测了苯分子的环式结构。

4 结束语

科学发展到今天,科学研究中的逻辑理性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逻辑理性能解决科学研究中的一切问题;相反地,事物间联系的复杂性和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也是解决科学研究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非逻辑思维并非是对逻辑理性的颠覆,而是对逻辑思维固有局限的补足;在科学研究中处理好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关系,注重发挥非逻辑思维的作用,可使科学研究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释:

①余华东.创新思维的关键是非逻辑思维[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1):1-9.

②宋晓芹.论逻辑思维的局限与补足[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9):137-139.

③汪先明,李曦,洪英俊.科学发现的非逻辑因素与逻辑因素[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262-264.

参考文献:

[1]余华东.创新思维的关键是非逻辑思维[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1):1-9.

[2]宋晓芹.论逻辑思维的局限与补足[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9):137-139.

[3]汪先明,李曦,洪英俊.科学发现的非逻辑因素与逻辑因素[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262-264.

[4]李振烈,季令.论科学创造与非逻辑思维的关系[J].科学学研究,2002(6):225-229.

第7篇:科研思维论文范文

当人文科学和文学意义处于僵化意识形态和日常生活伦理遮蔽之中时,人们开始重新询问艺术本体存在的意义,而要抵达艺术本体意义的深层,则必须具有全新的方法。新的科学方法论不仅可以通过科学的名义使僵化意识和保守心态无可责难,而且可以追踪世界最新的思维方法--尽管是自然科学方法。这样,中国学术史上就前所未有地出现了用自然科学方法全面而整体性地进入人文研究领域的现象,并持续了相当的时间。这一学术史的新现象值得学界认真审理。

一 新方法论的引入与人文科学视野拓展

80年代"主体性"问题成为一个歧义迭出的文化热点,无论是哲学界的"主体性"还是文论界关于"主体论"的阐释和启蒙思想的重新塑造,关于人自身理想化和乌托邦的反思,以及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体精神的超级想象,都使主体性问题获得了空前凸显。美学界李泽厚的"积淀说",文论界刘再复的"人物性格二重组合论",文艺界的"对人性的呼唤",对主体精神觉醒的痛苦记忆以及自我心灵苏生的张扬,均使主体性问题引起整个社会的空前关注。当然,由于理论准备的不足,也出现了前现代与现代之间的某种理论的杂糅性。

80年代第一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哲学史讨论会特刊《中国哲学史方法论讨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对中国学界思想解放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新思想出现的信号,即对新方法论的要求成为打开人文社会科学新思维和新角度的重要尺度。人们越来越明晰地意识到,方法论与本体论具有价值同一性。本体是方法的本源,方法是通达本体的中介。一定的本体论或世界观原则在认识实践过程中的运用表现为方法。方法论是有关这些方法的理论。没有和本体论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或本体论。于是,方法论作为本体论研究的前奏出现在中国人文科学界。其后,几部重要的科学方法论的著作的陆续出版,对中国学界思想解放运动有重要的借鉴和提升作用。这些著作有:《哲学研究》编辑部编《科学方法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陶文楼著《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陈衡编著《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魏宏森著《系统科学方法论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赵壁如主编《现代心理学的方法论和历史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心理学中的哲学问题译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北京:中华书局,1983)。尤其是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更是在学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85年被称为方法论年,这一年由"旧三论"即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到达"新三论"即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等,进一步从自然科学的方法向人文科学的方法延展。但是,以科学方法论作为人文科学方法论的弊端很多,其有效性被人们一再质疑--尽管也有在鲁迅《阿Q正传》研究方面用系统论比较成功的例子。在我看来,科学方法论在对艺术本质的思考产生强大冲击力的同时,人们所用一套科学图解式的范畴大谈文学艺术:信息、反馈、系统、耗散等仍然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望文生义地误读科学方法论亦不在少数。当科学方法论热潮消退之后,人文理性、艺术本质、文学史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仍坚若磐石。当然,这不能怪科学方法论的无能,实在是它因越界而无法解答。科学并非万能,它也有自身不可超越的界限,正是这界限揭示出科学不是艺术,艺术世界既不想又不能变成科学世界。科学方法论可以在某些局部打开一个文艺分析新的角度,但它的触角无法伸进文艺本体之中,艺术必须找到自己独特的思的源头和存在方式。

于是,西方的现代人文科学方法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荣格神话原型法,现象学方法,解释学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方法,女权主义方法,结构主义方法等都共时态地涌进了学界。人们在最初接受译著译文后,很快做出了思想性反应,并诞生了一批较有厚度的研究著作。这些著作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对文艺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启蒙思路的作用。尤其是江西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编的三部方法论的著作,在学界引起了重要的反响。如:江西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编《文学研究新方法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江西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编《外国现代文艺批评方法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江西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编《文艺研究新方法论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同时,张卓民、康荣平编著《系统方法》,(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编选《美学文艺学方法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选编《新方法论与文学探索》,(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5),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人文研究者运用这些新方法,分析解剖作品的内在要素,揭示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呈现文学作品的深层无意识,挖掘意识形态的权力运作模式,新阐释层面和新研究角度出现了,"思维空间"获得新的高度,"价值维度"得到重新观照,"主体精神"亦有了相当的发展。

1986年以降,心理学、人类学、符号学方法渗入文艺研究方法中,在文艺时究领域出现了诸如整体、要素、层次、结构、功能、叙事、范式等新概念和新范畴。艺术方法论也从摹仿论、功用论、表现论向形式论转化。文学研究方法告别了作为实现反映目的的方式和狭窄的专业领域,在新世纪中唤醒了新的方法论意识,开始以一种更清醒更自觉的姿态寻找方法系统的建立。理论批评家争先恐后创造新概念使用新方法,扩大文学研究的话语领域,从而诞生了一个个新的批评流派,跨入了文艺研究方法变革的时代。这时期,出版了多种关于文艺理论和其他学科方法论的著作:(英)拉卡托斯(Lakatos,I.)著《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傅修延,夏汉宁编著《文学批评方法论基础》,(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潘宇鹏著《辩证逻辑与科学方法论》,(西安:西安交通

大学出版社,1987),王春元、钱中文主编《文学理论方法论研究》,(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编选《美学文艺学方法论·续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赵吉惠著《历史学方法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陶承德主编《现代科学方法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编《文艺学方法论讲演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张余金编《科学方法论》,(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8),刘蔚华主编《方法论辞典》,(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法)迪尔凯姆(E.Durkheim)著《社会学研究方法论》,胡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美)威尔逊(Wilson,E.B.)著《科学研究方法论》,石大中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孙小礼著《科学方法论史纲》,(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孙世雄著《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和历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王鸿钧、孙宏安著《中国古代数学思想方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曾玉书等主编《社会科学方法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法)戈德曼(Goldman,L.)著《文学社会学方法论》,段毅、牛宏宝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可以见到,当代文论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对艺术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研究,借用现代哲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原型方法、语言学方法、人类学方法、符号学方法研究文论和文学史现象,学界出现了新观念层出不穷,不断翻新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透过方法翻新的表层,其深层正表露出这样的意向性:人们渴望通过新方法,去对不确定的生命过程加以意义界定,从而展示出人的现实处境和可能性。僵化的意识形态和保守的文化心态使真实的生命意义被遮蔽,人们只能通过新方法抵达反思的源头,通过语言的重新解释与已退隐的东西照面--通过新方法使得那一度消隐不彰的意义多元化地呈现出来。

进入90年代,方法论研究已经失去了80年代那种夺人的气势,而成为一种学理研究在不同学科中稳步地进行着。出版有:徐本顺、殷启正著《数学中的美学方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陈嘉明著《当代西方哲学方法论与社会科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法)杜夫海纳主编《美学文艺学方法论》,朱立元、程介未编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王锺陵著《文学史新方法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何国瑞著《文艺学方法论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黄修己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胡经之、王岳川主编《现代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盛钧平著《最新思维方法论》,(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李春泰著《文化方法论导论》,(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周思源著《红楼梦创作方法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冯毓云著《文艺学与方法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陈保亚著《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1898-1998》,(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郭晓川著《中西美术史方法论比较》,(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刘明今著《方法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等。不难看到,这些著作在各自层面上推进了方法论的研究,有不少在整体构架和思路上远远高于80年代的著作。这些著作在整个文化艺术话语转型时期,运用新方法去分析作品结构、人物心态、语码符号、意义增殖等问题,具有研究"范式转换"的重要意义。但是我要说,话语转型时期的文艺方法研究,的确对门类繁多的文学现象加以多元多维的分析,然而作为一种崛起的当代文艺方法论思潮,再也没有80年代那种振聋发聩的力量了。

二 当代中国文论方法论学术史的意义问题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80年代的科学新方法仅仅具有敞开言路、推进新学的意义,而人文科学新方法尤其是与文艺本体关系密切的新批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解释学、接受美学的精神,促使文艺方法论超越了科学方法论维度,开始重视西学人文科学方法论,进而使文学批评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型--以现代批评方法取代传统批评方法。现代批评方法本质上是对文学生产、作品结构、读者接受这一总体过程各环节的思维活动的评判。其思维方式构成了批评方法的内在结构,而四种连续的思维程度构成完整的辩证分析方法模式。第一个思维程序是准备,选择一个基本出发点,确定分析的原则,并在客观背景上考察对象的总体图景。第二个思维程序是近观和环视,即在中距离和近距离观察对象,细细剖析,以揭示其外部联系、含义和意义。第三个思维程序是潜沉到作品之中,分解其内部结构要素,把握各部分、各结构、各要素组合的意义。第四个思维程序是领会本质,会通前三个程序而达到对作品的完整认识。这种新的综合,在螺旋式认识过程的更高一圈上使研究者返回作品。

这意味着文艺学美学方法论是一个具有不同层面的结构。现代文艺研究方法不同于传统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在于,批评方法不再是单一的、零碎的,而成为吸收融合各门人文科学(乃至自然科学)方法的一个有机方法论体系。这一体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哲学一逻辑方法、一般批评模式、特殊研究方法:其一,"哲学一逻辑方法",吸收当代哲学的精神资源,面对种种文艺现象,广泛采用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方法加以评论。其二,一般批评模式,即在作者、作品、读者和社会这四维关系中对其中某一维度进行研究,而形成了一种具体的批评方法。如侧重作家心理和创作经验的研究,则产生文学社会研究、传记研究、精神分析法、原型理论等;强调作品本体研究,则产生符号学方法、形式研究法、新批评方法、结构主义方法等;侧重读者接受研究,则有文艺现象学研究方法、文艺解释学方法、接受美学方法;而注重社会文化研究,则有文学解构主义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方法、新历史主义方法,乃至后现代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法等。其三,特殊研究方法。如书信日记"考辨法"--发现作家创作心态、创作规律、构思过程以及作家身世与主人公的"投射"关系等;细读法--通过细读发现作品字

句背后的"微言大义";"评点法"--以只言片语对文中的关键点加以印象式的批评,或随点随评,使文中之意醒豁;"比较法"--通过作品与同代作品比较,作品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作品比较看出作品的独特价值所在;"社会统计法"--通过计算机计算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相关著作用词频律、关键字出现的次数和文字风格等;"文化场"--对文学背后的权力运作进行考察,揭示被遮蔽误读文化现象;"症候研究法"--通过文化症候分析比较值计算等精确方法,来规定、解释或描述某些文学现象。在我看来,哲学一逻辑方法更具有形而上学的气质,能在总体把握中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但是容易空通话而脱离文艺的具体时间,出现作品阐释的失效。一般批评模式能够产生"片面的深刻"的效果,发现对象的独特性和另类型,但是逃不脱"深刻的片面"的窠臼;特殊研究法是微观研究法,其当代运用能体现文学研究不同侧重点、不同维度的批评个性。应该说,文学研究方法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演变的有机体,是探索文学艺术奥秘的中介形式,只有文艺本体论真正出场,才代表了当代中国文艺研究精神的自觉。

第8篇:科研思维论文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批判性思维;环境

尽管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累计培养了200多万名硕、博士毕业生,但研究生群体创新能力整体不强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在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还是在对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的毕业生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其中,批判性思维培养不足而导致的批判精神弱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 批判性思维的研究现状

国外在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兴起了一场批判性思维的运动。现代批判性思维理论最早出现在1910年杜威的《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杜威把批判性思维称为反省思维,并加以系统地论述。之后,格拉泽在《批判性思维发展实验研究》中指出,批判性思维是由态度、知识和技能组成的,应包括知识成分的思想。恩尼斯提出批判性思维是“集中于决定相信什么和做什么的理性的反省思维”。霍尔普恩的批判性思维是指“为了提高获得期许结果的可能性而对认知技能的运用”,认为批判性思维的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倾向和态度、技能、指导与评价思维的元认知。

国内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以往多集中在大、中学生群体,研究内容也主要在逻辑学、哲学、医学护理等领域。研究方法上多以思辨性为主。近年,我国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关注程度增加,但多数集中于批判性思维概念以及对国外所做研究的综述方面。

总之,国外较为重视对批判性思维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国内却较为偏向理论方面,且大多在批判性思维和学科之间,尤其集中在医学护理和高中教学方面,而在应用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虽然在创新人才、批判性思维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但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环境方面的研究还不多,系统性的研究更少。

二、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校园文化环境的关系

在我国创新人才的成长中,普遍存在缺乏良好环境的现象。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除了有创新思维、知识结构、创新意识、人格特征等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尤其是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环境”一般是指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世界。在人才培养与环境关系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心理学家库尔特・温勒的心理场理论、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和艾曼贝尔的创造性社会心理学理论。温勒将人的心理和行为视为一种场的现象,强调把人的思想行为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他的理论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所处环境的关注,这种关注在个体经历了基础教育之后,进一步培养其创新素质方面更为重要。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强调力图从整体上把握社会行动的规律,他给我们的借鉴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被动适应环境过程,应该主动构建教育环境,实现从不利于创新的教育环境向有利于创新教育环境的转化。艾曼贝尔的创造性社会心理学理论则研究了影响创造性的社会因素,他认为任何人的创造活动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社会环境因素是多样化、多层次的,如示范作用、教育环境、工作环境等。以上这些理论,为深入理解创新人才批判性思维培养与环境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创新人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环境均会产生影响。但一项对高素质创新人才成长轨迹的研究表明,他们大多接受的是全日制高等教育,而且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以大学的课程学习作为基础,大学校园的文化环境亦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种气氛、一种气候、一种精神状态。高校是人类优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集聚地,具有创新特质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助于激活批判性思维、启迪独立思考、发展创新能力、培育创新人格,让个体、团队或组织拥有渴望已久的快速创新能力,并且能够为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提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力量。

三、影响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校园文化因素

相关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学生在接受本科教育之后,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并无明显提高。深入研究发现,在研究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发展过程中,校园文化环境的状况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原因在于批判性思维的衡量标准中包含着对事物的判断,而成熟的决断依据则来自知识的积累与环境的熏陶。但在现实中,校园中仍存在诸多不利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环境因素,主要表现为:

1.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文化基础缺乏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研究生应具有敢于怀疑、坚持真理的精神,而我国传统应试、注重等级和权威的思想,造就了学生们谨慎、保守的性格特征,使研究生教育中不鼓励创新、不欣赏个性、屈从权威的现象大量存在。部分学生唯书唯上,人云亦云,迷信权威,不敢怀疑,不敢批判;不少学生把从教科书、 报刊、 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中看到的东西当作确切无疑的事实:这些思想与习惯导致了众多学子批判精神的淡化。

2.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育氛围不够浓郁

虽然研究生已有多年的知识积累和社会认知度,并且心理已趋近成熟,并形成了相对客观的判断准则,但在微博、微信、网页等信息随时随地都可及的社会背景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正在减弱。

在高校教育实践中,教师本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水平不够高的现状,使得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精神的培养。部分教师惯于应试教育,疏于能力培养,轻于思维启发,重于知识传授,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还很普遍。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学生毫无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一种思维惰性,不积极主动思考,遇到问题只知道问教师或从网络上寻找答案,而不愿自己去独立、主动地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这些都影响着研究生群体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3.不利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评价体系

在国外,对批判性思维的测评工具有近20种,但国内对批判性思维的测量工具还较少。目前我国研究生能力评价中存在着评价对象模糊、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原则僵化等诸多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研究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效果。在评价主体方面,一直是以高校为主,评价研究生学习成绩、的水平、学位论文的质量、科研成果等方面。随着研究生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凸显,培养单位制定的评价体系不能满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在评价方式上,目前主要是以过程式评价和成就式评价为主,但更注重成就式评价。不少高校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评审等环节上把关不严,研究生学位论文形成过程中,时常出现选题前缺少引导、开题报告环节走过场、中期检查流于形式等敷衍塞责现象。论文抄袭、做学问浮躁、学术平庸而缺乏创新的现象日益严重。

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环境

1.破除传统思想束缚,树立科学的批判意识

马克思指出:“批判不是头脑的激情,而是激情的头脑。”批判性思维,是认识主体面对认识对象做出的辩证否定即扬弃,是理性与激情相统一的创造过程。离开了批判性思维,所谓的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个不敢对传统的观点和前人权威结论勇敢地反思、大胆地质疑甚至颠覆它们的人,绝不可能产生崭新的观点,更不可能产生创新成果。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要冲破等级和权威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平等观念,增强批判创新教育意识,营造一种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氛围。同时,批判意识的树立,不仅仅是研究生单方面的事情,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导师和研究生等各个层面的参与者都需要树立创新意识。

2.创新文化教育氛围,培育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还是一种思维倾向和能力、一种精神品质。但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教育的结果。学校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应积极营造学术自由、学术平等宽松的批判环境,强化以创新为荣的价值导向,建立健全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大力表彰和奖励研究生中的创新典范,形成包容失败的舆论和机制。学校还应创造条件设立跨学科的教学,因为跨学科的知识背景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帮助学生超越既有知识范式去思考。教师应在提高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树立批判性思维态度,构建批判性思维课堂。批判性思维理论家西格尔指出,批判性思维与教育之间的最重要的联系在于教师应示范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倡导辩论争鸣,引导学习者质疑、思考、讨论、探究,鼓励发表不同观点,提出不同见解,并肯定其所做出的各种思维努力,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帮助学习者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之外,研究生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术讲座、研讨会等课外活动,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信息量,增进自身思维的批判性发展。

3.完善培养评价标准,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研究生教育应当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育目标的评价标准,强化对批判精神培养进行考核的内容,建立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

首先,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评价主体应该由传统的培养单位向更多利益相关者扩展,包括高校、用人单位、业内同行、政府以及民间机构,形成多元化评价主体,以保证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符合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其次,坚持导师遴选标准,实现教师与研究生的联动创新。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制的情形下,导师队伍水平的高低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劣息息相关。要严格导师遴选标准,让那些思想素质好、道德品质优、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授课过程中,应当思考教师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挑战,是否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持续的学习和探索欲望,是否使他们具有了生机勃勃的学习动力和生命力,注重训练并培养研究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进而发展知识的能力。研究表明,课堂氛围自由,参与讨论式教育方式的学生,其批判性思维水平略高;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显著高于非自由课堂氛围下的学生。在研究生考试中,应该有一些题目具有开放性答案,鼓励学生发现和阐释一些对于教师而言新的观点,并找到材料支持自己的论点。

再次,严格学术标准,提升学位论文创新质量。众所周知,严格而合理的学位论文管理是增强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开题环节,鼓励他们在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意义的领域潜心研究;加强对学位论文进展的中期检查,对论文撰写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在学位论文答辩验收时,对创新内容在学位论文中所占比例有明确的要求,以提高学位论文的创新程度。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傅进军,赵祖地,吴小英等.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刘儒德.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师范教育研究,1996,(4).

[4]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

[5]荣艳红,张丽芳.在高等教育中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河北学刊,2013,(3).

第9篇:科研思维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素质;网络学术论坛

〔中图分类号〕G25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4-0131-04

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处于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大学生,学习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培养科研素养,更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教育目标。网络学术论坛的出现给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认识网络学术论坛在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学术论坛的有关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 网络学术论坛的发展及其特点

1.1 网络学术论坛的发展

随着网络论坛的发展,网络学术论坛逐渐出现。中文网络学术论坛建立之初是研究人员和学术爱好者进行文献互助交流的园地。随着其不断发展壮大,逐渐由文献交流向科研互动交流转变。目前的网络学术论坛已经成为资料交流、信息、讨论互动等多功能的综合平台。比较有名的综合性学术论坛有小木虫论坛、CNKI学术论坛、博研联盟、研学论坛、星荧学术论坛、零点花园、诺贝尔学术资源网等,专业性学术论坛有丁香园论坛、中国生命科学论坛、水论坛、百思论坛、北大中文论坛等。综合性论坛按学科专业分出很多专栏,还有科研经验交流、外语学习、考研等栏目,参与者经过注册,可以到自己喜欢的栏目参与交流讨论。专业性论坛主要讨论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问题,如丁香园论坛,主要交流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等。

1.2 网络学术论坛的特点

网络学术论坛作为网络时代开展学术交流的新平台,主要特点有:

1.2.1 讨论话题既有专业性又有广泛性

网络学术论坛要求参与者在专业栏目中讨论该专业范围内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讨论话题的专业性。但由于参与者有很多是初学者和业余爱好者,他们往往具有知识背景的多样性和专业学术水平的多层次性,虽然起到了多学科综合研究问题的作用,并且增加了论坛的人气,但会造成研讨的专业性和学术水平下降,导致论坛话题的广泛性。

1.2.2 讨论自由度高

论坛参与者不用面对面交谈,用网名发表言论,只要不发表违反法律和网络道德规范的信息即可。这容易使参与者放弃各种顾忌,形成自由、平等的研讨氛围,形成自由讨论,甚至争论、辩论的心理条件。但这也容易使一些参与者在言论上不够认真负责,在思考上不够严谨深入。

1.2.3 交流方便,成本低

可以使参与者不受空间的限制和严格的时间限制,随时随地参加讨论,网络论坛不用把人们组织在同一时空范围召开会议。降低了组织上的难度和成本,节约了会议的食宿、路途等时间和经费成本。网络论坛还能够容纳大量的人员参加,克服了学术会议的参与人数限制,使乐于参与的专业研究人员和业余爱好者都能成为论坛活动的主体[1]。

2 大学生应培养的主要科研素质及学术讨论的作用

2.1 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科研主体的主要素质

科学哲学的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互相批判发展,提出了归纳与证明、猜测与反驳、研究纲领等科学研究方法论。根据有关理论和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实际,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可以简化为:(1)发现值得并能够研究的科学问题;(2)针对问题搜集有关信息资料,了解他人(或前人)对这一问题解决的情况,距离问题完全解决的差距;(3)开展逻辑的和非逻辑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方法等;(4)对结果进行逻辑验证和实验验证;(5)如果验证成功,形成研究报告或论文等成果。在实际的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同学科专业、不同问题的研究过程可能不同,甚至同一问题不同研究人员的解决过程也会不同,因为“没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是按现成的方法或程序作出的”[2],“优秀的研究者能够根据研究的目的、研究进程的变化熟练地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他可能时而进行文献检索和梳理,时而进行分析和比较,进而又进行总结概括,最终得出结论。但要问及是如何根据研究问题的变化而灵活使用各种研究方法,或如何用同一研究方法处理不同研究材料进而得出结论的,他却很难说清。[3]”但上述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还是对具体的科学研究和研究人员科研素质培养有指导意义的。

硕士研究生及其之前教育阶段的大学生一般是初涉科研活动,其作为科研活动的主体,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所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文献检索和信息获取的能力。其次,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怀疑批判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开展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第三,必须掌握专业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掌握必要的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技能。获得这些基本的科研素质和能力,需要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学习一般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知识,还需要在科研实践中模仿和领悟。因为科学研究是复杂的探索过程,关于科学研究活动本身的知识属于言传知识和意会知识的综合,只有通过科研实践才能完全理解有关的言传知识,获得意会知识,形成在科研实践中真正起作用的综合素质能力。

2.2 学术讨论的重要作用

学术研究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它既需要学者独立观察实验和苦思冥想,还需要科学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充分协作和讨论交流。爱因斯坦从青年时期的“奥林匹亚科学院”就开始了卓有成效的学术讨论,从而奠定了相对论的思想基础。现代学术研究课题更加深刻、复杂,涉及的知识更加综合、广泛,需要在研究过程中有更多的合作和交流。

学术讨论从内容上可以划分为互助完善式和批判反驳式两种。互助完善式讨论可以帮助补充信息,理清思路,完善理论观点;可以启发思维,激发灵感,帮助突破难点。批判反驳式讨论以诘问批驳的方式,推敲他人理论观点和逻辑结构,帮助发现错误。两种讨论在实际讨论中往往交替进行,都十分重要,但批判反驳式讨论因缺乏而更显重要。“学者要想做出学术贡献,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要揭露已经作出的观察中的错误与瑕疵”,“只有通过学术批评,才能去伪存真,明辨是非,发现真理”[4]。学术讨论就像把讨论者们的大脑联网,互相补充知识,形成综合智慧;互相诘难,发现逻辑瑕疵;互相激励,形成头脑风暴。

学术讨论也是培养人才和学术风气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如果能够经常参加学术研讨,就会模仿和磨砺学术思维,领会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精神。学术研究的道路经常是艰难孤独的拓荒之路,交流讨论可以使研究者获得心理安慰和精神激励,坚定奋斗的信心。人员相对稳定的经常性学术讨论,可以建立研究者之间的友谊和信任,培养协作精神,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3 网络学术论坛在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网络学术论坛为大学生参与学术研讨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也为初学科研的大学生提高科研素质提供了新的途径。

3.1 有利于培养问题意识和获取科研选题的能力

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没有疑问也就没有科学研究的必要。问题是使研究者全身心投入思考的关键,“创造过程首先由问题激发,问题调动了全部内在的思维活力,意识和下意识都被召唤来解决这一问题”[2]。大学生平时主要是学习逻辑严谨,几乎“无可置疑”的书本理论知识。久而久之,容易磨灭怀疑批判精神,难以形成问题意识。很多大学生(甚至硕士研究生)在写毕业论文时,经常会陷入一般介绍性的、陈述性的文体,很像平时学习的教材,研究的问题不鲜明。参与论坛活动有利于培养问题意识,如论坛上发表的论文(帖子)一般有较明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论证。讨论(回帖)中也会提出疑问和回答问题,不然就难以形成深入的讨论。大学生经常参与论坛的讨论,有利于养成发现逻辑矛盾,质疑理论观点的习惯,逐渐建立问题意识。

大学生撰写学位论文,首先面对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研究题目。一般来说,科学问题可以在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和科学实验中获得,但作为在校大学生(尤其是本专科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少,主要通过老师、文献资料等途径获得论文选题。网络学术论坛为大学生获得论文选题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论坛中提出的但未获得很好解决的问题,讨论中互相质疑时产生的新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很好的论文选题。

3.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建立最佳的知识结构 学术研究是从已知向未知探索的过程,研究者应该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并且创造思维也需要大量相关信息的激发。通过论坛的交流讨论,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已掌握的知识,发现自己的基础知识缺陷,获得新的学术信息。发现学术高人和感兴趣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等文献信息。

学术研究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但学校的教学无法完全满足这一需要。因为,一方面现代科学知识呈爆炸式增长,通过教学完全掌握某一学科或专业的全部知识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解决每一个科学问题所需要的基础知识都是事先无法预料的,研究者无法在问题提出之前把基础知识完全准备好。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要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即一边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开展研究;一边面向解决问题的需要,去学习知识,准备研究的知识基础。这样,为解决问题而学习知识,就会理解的更深刻,更会应用,更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在学习和创新的互动中构建最佳的知识结构[5]。

3.3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

科学研究对研究人员的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研究者在“研究中综合使用到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等多种思维过程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思维加工,……需要综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需要融会贯通地使用多种知识”[3]。在逻辑思维无法奏效时,还要突破条条框框,借助灵感、直觉、想像等非逻辑思维,寻求思维的惊险跳跃。而讨论犹如创造思维的助产士,各种信息的启发,可以使思维插上飞跃的翅膀,在思想的碰撞中激发灵感和想像。因此,大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是十分困难的事,需要在具体的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体悟,需要在与导师、同学的讨论、辩论中模仿、体会。网络学术论坛是科研思维训练的理想课堂,大学生可以在论坛的讨论中锻炼严谨的逻辑思维,模仿互相质疑的批判思维,体会只可意会的非逻辑思维。

3.4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兴趣

耐得住寂寞当然是研究者应有的品质,但这毕竟是只有少数人才具有的品质。经常有学术大师、同行和好友互相交流鼓励,更能使研究者摆脱孤独,坚定探索的意志。同行之间的承认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通货,是研究者期盼的最高奖赏,是激励科学研究的重要因素。研究者的智慧和创造性成果得到同行的承认和赞赏是最令研究者兴奋的事。因此,大学生经常参与论坛活动,可以结交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获得同行的赞许,遇到仰慕已久的学术大师,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其投身研究事业的坚定意志。

3.5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在论坛上发帖(上传论文)和参与讨论都需要组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讨论更能磨练自己的逻辑思维,用最清晰有力的文字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总之,参与论坛能够有效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

4 建设并引导大学生参与网络学术论坛

4.1 高校和其它研究生培养机构应积极建设网络学术论坛 目前,中文网络学术论坛虽然在数量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其学术研讨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具体问题有:第一,上传资料、交流考研经验、求助的多,学术研讨的内容还不够多。第二,浏览的多,参与讨论的少。回复的内容大都过于简单,很多都是对资料下载后的感谢和对资料的评价,学术研讨的少。第三,高校以课程网站为依托的论坛较多,但参与者不稳定,一般在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后,学生就不再光顾该论坛了。这些都影响论坛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功能的充分发挥。应该采取措施,加强论坛建设。

4.1.1 建设各学科专业有影响的网络学术论坛

可以由高校的院系联合专业研究会、科研院所、学术杂志社,在全国范围建成一个或几个著名专业论坛,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作为论坛的旗帜,形成影响力和感召力,召集本学科专业的高水平学者参加,吸引大学生参与,形成有共同知识背景、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人员参加的研讨群体。

4.1.2 精心设计论题,对讨论进行引导

论坛要精心筛选、设计论题,引发参与者的参与兴趣。可以筛选和设计问题感强、可以辩证分析、具有开放性和争议性的论题。请专家帮助筛选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科专业研究的前沿方向性问题、有争议有分歧的焦点问题、理论之中和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矛盾的问题作为研讨主题。关注讨论进程,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选择恰当时机,对讨论进行引导。可以请专家帮助总结阶段性讨论成果,启发新的研究视角、方法,提出新的更深入的问题,让讨论不断走向深入。

4.1.3 肯定参与者的学术贡献,激发参与热情

在一般的面对面的学术研讨中,思想贡献是可以当面认可的。而网络环境中的讨论,参与者之间可能互不认识,思想贡献往往得不到承认。要建立参与者互相尊重认可的机制。可以利用网络的讨论内容自动记录这一有利条件,由论坛管理人或委托发帖人、参与者对讨论进程和成果进行总结,肯定参与者的主要贡献。在撰写学术著作和论文时,可以引用论坛上形成的研究成果,注明贡献者网名和帖子的网址。形成互相肯定,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论坛氛围和学术风尚。

4.1.4 发挥网络技术的激励功能

让讨论集中的论帖自动置顶,让关注度和回帖率低的论帖自动下沉。给高水平论题的抛出者和高质量的回帖者加分和提高级别,建立参与者互相评分的机制。

4.2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术论坛活动

4.2.1 引导学生浏览和参与论坛讨论

通过网络学习是现代大学生喜欢的学习形式。学校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与论坛活动。在校园网主页上链接好的论坛网址,建立学校和各学科专业自己的论坛,师生一同参与论坛讨论,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鼓励。

4.2.2 鼓励学生在论坛上发帖(论文)

浏览论坛是初步学习,回复是开始参与,提出问题,发帖是走向深入参与。高校和研究生培养机构要鼓励大学生在论坛上发帖。课程作业(课程论文)可以通过论坛提交,接受论坛评议;学位论文可以在论坛上讨论、修改完善。论坛可以定期对帖子进行评奖。

4.2.3 通过论坛形成成果和选拔人才

论坛要指导学生,把经过深入讨论,逐渐成熟的思想观点整理出来,形成完整的学术论文,投到正式的学术期刊发表,形成学术界普遍承认的研究成果。论坛还可以选拔优秀的学生参与论坛管理。学校可以到论坛选拔科研能力强的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社团也可以到论坛中召集优秀成员。通过论坛形成成果,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同时也激励更多的人参与论坛,推进论坛的发展。

5 结 语

关于科研活动的知识是言传知识和意会知识的综合,既要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通过科研实践的体验、领悟才能真正获得。网络学术论坛是解决现实的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形式参与人数少、活动成本高等困难,使大学生能够广泛参与学术交流实践的良好途径。通过网络学术论坛的交流讨论,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模仿和锻炼科学思维,形成科研兴趣。高校和研究生培养机构都应该高度重视网络学术论坛建设,引导和要求大学生积极参与论坛活动,充分发挥论坛在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陶媛,张忠有.激活网络学术论坛的学术讨论功能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1,(5):29-30.

[2]刘大椿.科学哲学[M].人民出版社,1998:234.

[3]王琪.研究生应如何学习研究方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