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家庭教育范文

城乡家庭教育精选(九篇)

城乡家庭教育

第1篇:城乡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对策 城乡结合部 教育方法 教育观

一、家庭教育现状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尤其笔者教导的城乡结合部的学生的家庭教育尤其值得研究,这里孩子的家庭结构更为复杂,家庭教育效果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庭教育内外部环境不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脱节等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不正确。

1.只注重智育成绩,轻视孩子的品德教育。百分之四十五的家长认为“小时学文化,长大学做人”。

2.将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按照自己的目标培养孩子。

3.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使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负责精神。

4.忽视对子女创造力、想象力、自信心的培养。约百分之七十六的家长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家长对孩子教育态度的好坏。

(二)教育方法不当。

笔者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发现,当前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顺其自然、不理不问。

其一,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家长在孩子教育上顺其自然,“我不是也没受过多少教育吗,不是过得也很好”。这样的想法使得这里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这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做法。

其二,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推卸给祖父母等隔代人。殊不知隔代人只能解决孩子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的问题,长辈们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管理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不良行为和习惯就是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的。

2.“粗暴对待、迷信课外”。

其一,这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文化水平的影响,家长既想教育好孩子,又不知道正确的方法,子女犯了错误就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这样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内心封闭,恐惧感随时笼罩在他们心上,对家长持敌对态度,孩子心理受到极大伤害。

其二,误认为网络、补课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家长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家长想帮孩子解决学习问题实在无从下手,于是寄希望于补课,只好迷信网络。久而久之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养成了课堂不听课、课后迷网络的坏习惯。

(三)家庭教育内外部环境不利。

其一,亲情残缺。近一半长期生活在只有父或母或祖父母的家庭。他们的父母要么离异,要么长期由父母一方照顾孩子,另一人则外出务工,甚至父母都不在身边,忽略孩子对健全亲情的渴望。

其二,家庭育人环境差。父母为了生计无暇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父母生活习惯不好,家庭环境喧闹等使孩子无法静心学习。

其三,城乡结合部社会环境复杂,各种不良现象对孩子诱惑大。

(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脱节。

家长没有主动联系学校、老师的习惯,很多家长把到学校了解孩子情况视为不大光彩的事情,所以即便学校请,家长也会推三阻四,找各种借口不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发现孩子的问题,不调查研究,只简单粗暴地非打即骂,致使孩子养成学校一套、家里一套、表里不一的坏习惯。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作为一名长期在教育战线上耕耘的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其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在工作中采用相应对策。

(一)与家长建立长期固定的联系。

1.开好家长会。从我班家长获得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和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方式来看,相当一部分家长是靠家长会获取家教知识和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因此开好每次家长会对孩子、家长、学校都是极为重要的。

2.办好家长学校。班主任在对学生家长家教方式和家教水平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配合学校定期开办家长培训班。

3.学校结合实际定期举办由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大型励志、感恩等公益活动。班主任、任课老师可以结合班级特点、课堂特点密切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最终达到和谐家庭、和谐校园的目的。

(二)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家长是教师的助手,家庭是第二课堂。

1.指导家长会爱子女。家长爱子女天经地义,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必须使家长明白:爱的缺乏和过度,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家长对子女的爱必须有理智、有分寸。只有这样,爱才能转变为伟大的教育力量,才能发挥爱特有的教育功效。

2.注意典型引路。一些优秀家长的家教实践是最生动的教材,最易为其他家长学习仿效,因此,班主任可以帮助这些家长总结经验。

3.教师指导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要适中。要让每个家长都知道孩子走向社会,成为普通人的居多,是小草就让其点缀大地,是大树就让其成为栋梁。如果脱离子女的实际水平,提出过高要求,即使孩子尽了最大努力也无法实现目标,那他将会失去自信,感到绝望而彻底放弃自己。

4.把学生心声反馈给家长。理解孩子是优秀家长必备的心理素质。在家长会上让家长听听孩子的心声,会给家长心灵以极大的触动,自觉改正一些不恰当的家教方式。

参考文献:

第2篇:城乡家庭教育范文

一、溺爱型。许多家长时时、处处、事事管着孩子,就连内衣袜子都是父母洗,别的家务就更不会干,孩子上学离家远点,父母租房子陪读,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除了学习孩子整天无所事事,没吃过一点苦,没得到过锻炼,孩子没有解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孩子养成了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因而在学校里,大扫除成为最让老师们头疼的事,连如何洗抹布都要亲自示范。这部分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容易使孩子在成长期养成不良个性。由于长期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下,一切都有父母在为他们着想,这使得他们不曾经历过磨难和挫折,自身的心理素质得不到加强锻炼,从而使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弱化,对不良思想的抵抗能力下降,各种不良思想便有机可乘。不能正确对待失败,在遇到挫折后,意志消沉,丧失斗志。在遇到不良思想的侵蚀时,自我防范能力下降,直接导致了部分孩子的沦落。

二、潮流型。由于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父母在深感自身压力增大的同时,为使自已的孩子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激烈的竞争,他们更多的是加强对孩子能力和个性方面的培养,如对孩子进行英语、乐器、舞蹈等技能的培训,而相对放松了对孩子的思想教育。

三、贫穷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下岗、失业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面对着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家庭中的成人不能不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他们的工作中,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忽视了对成长中的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引导和管教。据调查,现在许多的父母迫于工作的压力而放松了对孩子的管理,特别是对经济不太宽裕的家庭,这一现象尤为突出,比如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夫妇在外打工赚钱,孩子丢给了父母,由于爷爷、奶奶年老体弱,教育观念陈旧落后,管孩子最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就是过份溺爱,要么就是放任自流,从而导致了孩子的沦落。

四、放任型。由于父母文化程度低不会管,让子女长期养成了不良习惯,父母管不了,这样父母对孩子也就失去了信心,不愿管。另一类就是父母离异家庭,孩子无人管,也正是基于家庭缺乏关爱,使一些青少年性格变态,心灵阴暗,悲观厌世。一些孩子脱离家庭监管,经常夜不归宿,行为失控。

五、棍棒型。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能听到这样振振有词的辩解­——“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孩子不懂事,当爹妈的自然是要管。”“要说教育孩子,我就是奉行那句话:棍棒出孝子,恩养无义儿。打他,也是为他好,要知道养不教,父之过呀!”“老子打儿子还犯法?”就拿我自己来说,孩子不听话,自己心里非常恼火,恨不得给她一巴掌,其结果常常是努力克制自己据调查。以“打”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家庭教育方式,在许多家长的观念中仍然根深蒂固,占被调查对象的40%。孰不知,越打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强,甚至和家长对着干,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人,对生活失去信心。

相对来看,以上几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比较典型,普遍,具有代表性,有时甚至两种或多种类型同时出现在一个家庭。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家庭教育越来越难,使家庭教育的现状面临严峻的挑战呢?

一是来自学校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偶尔受到其他学生欺侮的有29%,经常的有5%,而且年龄越小越明显;学生中不良行为的排序为:打群架、拉帮结派、欺负弱小同学、早恋、离家出走。由于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喜欢盲目地攀比和追随。经常在不经意间听到学生们在议论谁家的房子大,谁家的车子豪华,谁家的老爸能赚钱,他们很容易受到那部分落后同学的影响,在孩子们心中是非、荣辱观念淡薄。调查显示:学生中倡导和经常出入“三室一厅一吧”的有61%,年龄越大,出入次数越多,而属于单亲家庭的学生有70%以上会经常出入此类场所。

二是来自社区的影响。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和外来文化传播渗透,社会结构和价值观都在发生变化,一部分成人的道德面貌也呈现滑落态势,是使得家庭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的根源所在。

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由于社区管理的不完善,某些社区居民鱼龙混杂,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也给家庭教育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消极负面的影响。例如在学校周边的一些网吧,ktv,影视吧等娱乐场所的经营者,为了其经济利益,通过一些不法手段吸引青少年去消费;同样如一些非法的录像厅播放片,一些不健康的桑拿、按摩、发廊提供,一些非法网吧,色情暴力影像等,据有关专家调查,网络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同时青少年利用网络进行思想交流,导致离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机会大为减少,结果造成了道德情感的冷漠。而网络内容传播的超地域性,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特别是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青少年价值观的迷失与冲突。这些无不对青少年产生间接的教唆和潜移默化的犯罪诱导。特别是年龄尚小,涉世不深,分辨是非能力差的未成年人,根本经不住这样的诱惑,从而使他们想入非非,以身试法,甚至触犯刑律。

怎样才能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重任。我认为应该先分析孩子自身的特点,寻找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好方法。

孩子正处在人生中学习的最佳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对未知充满好奇,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这些特点有利于他们学到新知识,但是这也使他们容易被不良的事物所感染,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对于主体意识尚未形成的孩子来说这种影响是极深远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被动的防御不良思想对孩子的毒害,远不如努力提高孩子自身的辨别能力和抵抗力。

孩子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有潜力的群体,是社会发展最有生气的动力。他们的思想状况敏锐地反映着社会伦理的发展方向。但孩子

的主体意识尚末形成,缺乏主动追求道德人格的能力,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靠成人的引导、熏陶,尤其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家长加强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心理调整和行为引导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一个好家长面对家庭教育这个严峻的问题,我们应积极地面对,分析问题,并在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侍方法。从社会上许多成功家庭教育来看,总结归纳为三个字:“爱”“引”“学”,我认为如果能同时做到这三个方面,基本上可称得上成功的家庭教育,值得广大父母的借签与学习。

“爱”既教孩子学会爱,存着一颗爱心面对我们的生活,面对经过我们的每一个人,即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温暖的活语成一个善意的举动都可能给他人带来幸福的感觉。当我们教孩子学会发自真心的地关心身边的人,无论亲人、朋友或者是萍水相逢的人,给他们带去幸福的同时,幸福也会降临到我们自己身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子女当好表率是为人父母,第一重要的事。同时也要为孩子建立一个爱的窝,父母能够给孩子们的最好礼物就是夫妻彼此相爱,一对相爱父母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安全感,这是家庭的定向和为人父母的天职。身为父母有责任将他们的潜力好地使用、发挥。建立良好的家庭气氛,又为孩子立下了好榜样,言传身教在这种爱的教育下,孩子们渐渐地学会无条件地接纳,彼此相爱的心在他们的里面一天天地成长。同时我们自己也在结婚、生子、育子的实际过程中逐步学习爱的功课,以至我们在享受家庭快乐的同时更加成熟而智慧,从而保持家庭的稳定、和谐、平等,子女才能安心读书,才能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

“引”即是不要过分地溺爱孩子,同时也不应放任自流。过份的保护会伤害孩子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们最需要的是智慧地引导,一心替孩子解决生活中所有困难,只会让孩子变得更依赖我们。父母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引导子女结合实际认识和评价自己就像孩子学习知识、训练枝能一样,需要有意识地学习和实践而不是家长用棍棒代替孩子认识自己。父母要把握好好一对孩子“帮助”的度,既不可包办代替孩子去处理遇到的困境,又不能对孩子的处境不予理睬,冷眼旁观。同时我们作为父母要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洗菜、洗碗、擦桌子、拖地板以及孩子自己的事情等等要,让孩子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让孩子知道父母是怎样汗流满面地工作?怎样绞尽脑筋地挣钱?怎样小心翼翼地用钱,怎样斤斤计较地花销?让孩子体会维持一个家的艰难与不易,明白没有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的事,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不要因为自己的工作忙碌而谈忘自己首先是作为孩子成长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存在的,既要兼顾好工作,还要珍惜与孩子一起“长大”的宝贵时光,不能把工作作为父亲或母亲忽视关爱孩子成长的借口,加强与子女的交流,了解他喜怒哀乐的缘由,帮助孩子理解来自学校,来自老师的评价要辟免对孩子责备及时做好疏导工作,要知道,未成熟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过度的心理压力会使他们崩溃。而父母的理,支持,全带给他们无限的温暖和成胜挫折的勇气;父母的开导、指导,会带给他们挑战困境的信心和策略。既不急于求成,又不能放任自流。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心理医生,与孩子朝夕相处,特殊的亲子关系,决定了父母对孩子的帮助最贴进孩子的需要,更易为孩子所接受,拥有一对豁达而理智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幸运。我们用最无私,最坚持,最无限的爱陪伴,关注孩子时,从孩子们那天使般明亮的笑声里,我们知道他们是安全的、快乐的、幸福的,而作为父母我们会庆幸,我们的心血没有白费。

第3篇:城乡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结构性不平等导致了城乡经济、文化上的差异,也导致了城乡教育上的差异。本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基本步入大众化的进程,适龄青年的入学机会大为增加,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仍然明显,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本文试以南京审计学院、南京师范大学2001~2003年录取人数城乡差异状况,来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现状。笔者选取这两所高校的原因是鉴于本人的一个研究假设,即在南京这样一个经济与文化发达的城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尚且如此明显,那么全国的其他地区会更明显。本研究所采取的是个案研究,旨在通过所选取的这个特定城市来揭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问题,可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中国经济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决定了研究只能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代表性。尽管如此,这两所高校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的状况。

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现状

(一)南京审计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录取人数的城乡对比

表1、表2反映出两校城乡录取人数的差异是很大的。不管南京师范大学还是南京审计学院,农村子弟录取比例均很小。两所学校3年的数据显示,只有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农村录取比重超过40%,其他都在40%以下。以2003年为例,南京师范大学城镇录取比重为62.1%,农村为37.9%;南京审计学院城镇为64.1%,农村为35.9%。显然,农村子弟录取比重是比较低的,均不到40%。如果把城乡人口因素再考虑进去,这一差距更会拉大。2000年我国农村人口的比重为63.78%,这样算来,城镇子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弟的近3倍。

(二)南京审计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城乡录取人数的男女生对比

表3、表4反映出在城乡录取人数差异大的背景下,同时存在着城乡入学机会间的性别差异,即在城乡录取人数较大差异的层面上,女性差距远远大于男性。2001~2003年,南京审计学院农村男性分别占总数的43%、44.2%、43.8%,农村女性3年的比重均不到总数的1/3;南京师范大学三年的比重男性分别是45.1%、46.4%、44.5%,女性分别是39.6%、36.4%、33.7%,南京师范大学的差异略小一些,但也同样明显。

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现状的原因分析

人们对影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因素有诸多见解,如遗传决定论、家庭经济、文化因素影响论等。日本学者的研究表明,个人成就中能用天赋说明的只有20%。该研究认为,人的“能力”或“可教育性”主要是由环境决定的,只要给予同等的学校教育,每个人都能发展自己。而笔者认为,其只看到了环境的作用,而影响一个人入学机会的因素,还与个人所处的制度、经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戴维·波普诺曾指出:“受教育机会是一个受到社会阶级地位强烈影响的生活机会。”本文旨在从经济层面来分析影响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差异问题。戴维·波普诺的一项对大约9000名学生的经典研究发现,那些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很高的人,中学毕业后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几乎是那些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家庭出身的人的2.5倍。约翰·罗尔斯也认为,人们不同的机遇及生活前景是受人们出生伊始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所决定的。一方面,经济是决定能否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直接因素,即无力支付高额的学费,这对于我国大量的低收入家庭来说表现尤为明显;另一方面,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倾向于让子女接受更为优质的学前教育,上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多的校外辅导。当然,经济因素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也是全面而深刻的,下面笔者主要从微观方面城乡家庭子女教育经济投入上的差距来分析导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问题。

(一)城乡家庭子女教育消费上的差距

城乡居民在子女教育消费上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绝对额上还体现在占生活消费的比重上(表5)。这是因为农村居民在生活消费支出以外还有大量的生产性消费支出,再加上观念上对教育的需求农村居民也远不及城市居民,使得城乡居民教育消费上的差距远远大于收入上的差距。以2000年为例,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是2.79:1,而教育消费之比却是3.37:1。城市居民子女教育费用除了学校内的花费外,学校之外也有很多的花费,如为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各种费用。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沈阳五大城市的调查,自己的孩子目前或曾经学过艺术技能的公众达80%以上。而这些“学艺”费用是很高的,1小时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农村居民的教育消费主要是用在学杂费与购买所需的文具上,至于一些学校外的消费一方面农村偏远闭塞没有相应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消费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居民相比。

(二)城乡家庭教育投资上存在着性别差异

对城市孩子家庭扶养费的调查表明(表6),女孩的扶养费普遍高于男孩。男孩的扶养费为93865元,女孩则为94830元。其中教育费,女孩为27000元,男孩为25072元,女孩比男孩高出近2000元。教育费在扶养费中的比重,男孩为26.71%,女孩为28.47%。

反观农村,男孩的年消费额以及教育费均高于女孩。1998年,河南农村一个男孩的年消费为1238元,女孩为1188元,男孩高50元,其中,教育费比女孩多24元。农村的孩子除了学杂费外,其他的教育消费几乎为零。而城市的子女拥有的教育资源与教育机会是农村家庭的子女不可企及的。总之,城乡家庭子女教育消费上的差距,不管是从绝对量上还是从具体的实例上,这种差距都是显而易见的。

城乡高等教育投资的差异还可从笔者所做的一项调查反映出来。这次调查是针对城乡家庭子女高中阶段参加课外辅导的情况来统计的。2007年10月,笔者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南京审计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5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46份,即时回收有效的问卷542份,回收率达99.3%。

从表7的数据来看,总体上城乡家庭子女参加课外辅导的差异很大,农村子女从未参加过的不管男女都在70%以上。相应城镇家庭子女男性从未参加过的只占41%,女性的比重更小,只有22%。城镇子女每年参加、经常参加、偶尔参加的比重都高于农村子女。再从性别角度来看,城镇男性参加辅导的比重远不如城镇女性。相反,农村女性参加辅导的比重小于农村男性。 尽管我们不能就此断定是否参加过课外辅导是能否进入高校门坎一个关键因素,但从目前我国“一次考试定终身”的高考制度来说,接受较为优质的课外辅导的确能增加进入高校的机会。从笔者考研的经历来看,获得一些优秀专家的指导能令自己的学习事半功倍。就考试本身来说,辅导还是能起一定作用的。那么,把是否参加课外辅导这一因素考虑进去,城乡之间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较大就自然而然了。

第4篇:城乡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摇教育经费投入?摇办学条件?摇农村教师流失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基础教育系统的各部分、各要素在城乡之间逐步建立并保持协调、有序、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实现城乡基础教育整体功能优化发展。它是城乡基础教育由非均衡态向均衡态转化的过程,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和新理想,是对教育民主与教育平等的追求。当前,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许多方面面临着严重挑战:一是城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明显;二是城乡办学效益差距较大;三是城乡师资状况差距显著;四是城乡教育质量差距不容忽视;五是城乡教育负担不公十分突出;六是城乡基础教育消费差距严重。笔者调查发现,影响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经济收入差距、师资力量配备不均、教育政策偏差、文化观念差异、教育自身因素等许多方面,其中,45.19%的人认为经济收入差距是影响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所占比例最高。一般而言,经济和收入状况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因素。教育要发展,经济是保证;教育要投入,收入是基础。我国城乡基础教育之所以出现了悬殊的非均衡发展现象,首先是因为城乡之间在经济总量方面有所不同,在收入状况方面存在差距。由于城市经济实力比较强,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比较高,当地政府和居民就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教育;而农村则正好相反。所以,对于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一、城乡收入差距导致城乡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巨大差别

城乡收入差距首先表现为城乡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来看,国内生产总值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一般而言,能够用一产、二产、三产的构成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的价值形态,其中,第一产业(即农业)是乡村从事的主要产业形式,第二、三产业则是城镇从事的主要产业,所以,可以用第一产业的产值表示农村国内生产总值,用第二、三产业的产值表示城镇国内生产总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随着三大产业产值的增加而逐步增加的,但三大产业所占比例则有不同的变化。1980年之后,第一产业的产值所占比重是逐年下降的,而第二、三产业的产值所占比重基本是上升的。2008年,第一产业的产值虽然已经增长为34000亿元,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却下降到11.3%,也就是说,农村经济的地位逐步下降;同年,第二、三产业的产值之和已高达26667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8.7%,也就是说,城镇经济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正是这一城镇强势经济和农村弱势经济的极大反差,使城乡基础教育投入出现了巨大的差距。2006年,我国城镇普通小学校均教育经费为119.07万元,农村小学校均只有38.18万元,城镇小学是农村小学的3.12倍,差距之大显而易见。

二、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城乡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悬殊差异

城乡收入差距也表现为城乡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的而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即不变资本价值(C)与可变资本价值(V)之比。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不变资本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表现为固定资产原值、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等许多方面。因此,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同城乡人口一起核算能够反映出城乡资本有机构成的差距。目前,我国城乡人口虽有变化,但在一定时期是比较恒定的,也就是说可变资本价值基本上稳定。然而,政府投入城镇和乡村的不变资本价值却是不同的。2006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高达16180元,而农村居民人均仅有2254元,前者是后者的7.18倍。这就是说,城镇的资本有机构成大大高于农村。正是这种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导致了城乡办学条件的悬殊差距。同年,我国普通初中有危房1454.5万平方米,而农村普通初中却有1129.8万平方米,所占比例高达77.68%;就购置专用设备金额而言,城镇普通初中校均为6.28万元,农村初中校均仅有2.94万元,相差3.34万元。因此,无论是校舍的建设、危房的改造,还是课桌凳、图书以及专用设备的购置都取决于城乡资本有机构成的大小。

三、城乡收入差距造成城乡基础教育负担的严重不公

城乡收入差距还表现为城乡财税收支状况的不同,而财税收支状况可以通过财税政策集中地反映出来。计划经济时代,为了推进赶超型工业化战略,我国制定了一整套明显偏袒城市、歧视农村的政策体系。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政策虽有改观,但并未根本好转。一方面,财政政策的错位明显。长期以来,我国将物资、资金和人才等要素优先或倾斜配置给城市,城市居民享受包括就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险、公共设施建设等一系列优惠;而对于农村,下达的是统购统销计划,无偿或低偿调配农民生产的粮食、棉花及牲畜等农副产品。后来,虽改为粮食定购制度进而取消了农业税,但农民的收入依然偏低。并且,对于农村的义务教育、公共安全、卫生防疫、道路建设等应由国家投入的公共产品,有一些仍然落在农民身上,由农民来承担。特别是应该由国家财政负担的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一部分(如代课教师的工资)也由乡村自行筹款支付。2006年,我国农村中小学有代课教师427524人,农村幼儿园有代课教师84207人,二者相加共计50多万人。若按人均每月最低工资标准500元计算,一年就是30多亿元。这些钱都是从农民身上挤出来的,即农民负担了本该由政府负担的教育经费支出。

另一方面,税收政策的标准不一。在城市,经多次改革,建立了一套以征收增值税、所得税为主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税收制度。而在取消农业税之前,农村税费种类一直很多,主要有农业税、农业税附加、农业特产税、屠宰税、三提五统、劳动积累工和农民义务工等。这种税收制度对农民来说,显然极不公平。因为它违背了平等竞争、公平税负的税收原则。“农民负担应控制在上年以村为单位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以内”的规定,对农民其实非常苛刻,因为它无纳税起征点可言。城乡不同的赋税政策,使农民人均税额是城镇居民的4倍,而同期城镇居民的收入却是农民的6倍。农业税取消之后,对农民的收费依然存在,如共同生产费、一事一议筹资等。其实,第一产业收益率本来就低,农村用于教育的资金往往捉襟见肘、入不敷出,贫困地区的农村尤甚。因此,许多农村学校不仅没有规范的师资力量,而且缺乏起码的教学设备。难怪有人用“吃饭靠国家,办学靠附加”来形容农村教育的现状,因为国家欠农民的实在太多,欠农村的无法弥补。

四、城乡收入差距致使农村优秀教师大量流失

城乡经济实力的巨大差距,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不仅使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而且使农村教师的流失现象也十分严重。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农村优秀教师往条件好、工资高、利于自己发展的富裕城镇地区流动,是很自然的事情。但若当教师离开原教学单位后出现了教职空缺,而空缺出现又无人填充或者接替者不能胜任教职所引起的教育教学质量下降,我们称这种不合理的、非良性的流动为教师流失。近一段时间,有关农村教师流失的报道很多。譬如,浙江省青田县农村教师2005年流失64人,2006年流失66人,2007年流失108人,2008年预计流失人数在200人左右。这种现象不只是青田县存在,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都有类似的情况,是一个全国性的大问题。其实,造成农村教师大量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个人发展的需求,也有超强工作量的压力,但主要还是艰苦的工作环境和较低的工资福利。《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摘要)》指出,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全国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城市教职工的68.8%和69.2%。2006年与2005年相比,分别有13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小学、初中城乡教职工工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这种收入差距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从教,也不利于农村教师队伍稳定,因为它严重违背了“成本与收益相符原则”。当农村教师实际收益小于其成本时,就可能放弃目前的工作而另寻他就;当实际收益小于预期收益时,则可能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因此,当成本一定的情况下,收益高的地方或行业总是人们所向往的。而教师职业高昂的投资成本与收益不成正比,两者之间的不协调,特别是实际收益小于预期收益,是农村骨干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

五、城乡收入差距使城乡家庭教育消费差别明显

一般来说,家庭教育消费主要包括学杂费、教材费、校服费、食宿费等基本性教育支出;家教费、补课费、课外书籍费等扩展性教育支出;为了子女能入“好学校”而支付的捐集资费、择校费等选择性教育支出;为了让孩子出国就读而支付的留学费等豪华性教育支出。这些教育支出是由低到高分层次的,是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而逐步实现的。由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城乡家庭教育消费和学生接受教育的差别会越来越大。城市的居民从学前开始,就为孩子的将来发展做准备,为孩子进行大量的教育投资,甚至有的家庭拿出几十万元让孩子出国学习。而农村的孩子很可能因家庭连几十元的学杂费都交不起而失学。

有人对1990―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变动对教育投资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计算出判别系数R2=0.98(R为相关系数),得出收入与教育支出呈现高度相关性的结论,即家庭人均收入越多,家庭教育投资也越多,换句话说,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导致了家庭教育投入的差异。如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6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140元,前者是后者的3.33倍;相应地,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消费为1329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消费仅为306元,前者是后者的4.34倍。城乡教育消费的不同是随着收入差距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家庭教育消费是随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增长的,也可以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其家庭教育消费行为的影响是很大的。

参考文献

[1]田芬,朱永新.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哲学思考.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叶丽娜.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07(4).

[2]中经网统计数据库.2009-10-13;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6.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邓大洪.取消农业税不等于“零税赋”.新闻周报,2004-7-22-5版。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农民人均税额为146元,而城镇居民人均税赋仅为37元,前者是后者的近4倍.

[4]李风岸,魏皓奋.浙江省人大建议政府规范农村教师频繁流失问题.今日早报,2008-8-1-11.

[5]中国统计年鉴-200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第5篇:城乡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 普通高中教育 城乡差距 经济原因

人类社会正逐步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据世界银行测算,依靠普及教育、知识扩展、技术进步等因素带来的劳动者素质提高而形成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达国家中已达49%。目前我国显著的城乡教育差距束缚了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大大降低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通过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导致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差距的原因,以期找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1 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差距

我国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即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存在巨大差距,城市从1985年的40%提高到1999年的55.4%,而同期农村却从22.3%下降到18.6%,二者的差距由1.8倍扩大到3倍,绝对差距扩大了19个百分点。而在许多省区内部,差距更大。1999年,城乡差距超过3倍的省区达15个,超过4倍的有5个。安徽和贵州两省的差距达到3.6倍,湖北省达到3.9倍,山东和河南两省则分别达到4.4倍和4.5倍。

2 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差距的经济学分析

下面将从普通高中教育的两个方面———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探讨导致城乡普通高中教育入学率差距的原因。为了简化分析,作如下假定:同龄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存在差别;相同学历层次和相同成绩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是一样的。本文所讨论的城乡差异只限于同一个行政区域里的城乡,比如一个省内。

2.1 需求分析

教育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的学费标准下,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由于假定相同学历层次相同成绩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一样,分析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忽略社会需求上的城乡差异,而集中讨论家庭个人在对普通高中教育需求上存在的差异。影响家庭个人对普通高中教育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学费支出的高低和个人投资收益率等因素。

从总体上讲,家庭个人对教育的需求与家庭的财富数量和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富裕家庭对教育特别是较高层次教育往往有着极其强烈的需求,而贫困家庭对教育的渴望则往往因经济上的贫困难以形成现实的需求。另外,父母的职业和所受的教育也往往会影响个人对教育的需求。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科技和专业服务的父母更相信知识的价值和力量,更希望并支持子女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特别是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农村家庭收入水平和财富水平较低,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高中教育的支付能力较差。父母所受的教育水平也很低,所从事的工作是传统的农业生产,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往往没有更高的期望。孩子完成义务阶段的学习之后,如果自己不坚持要读下去,父母很少有鼓励他们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

普通高中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相对于义务教育而言,学费较高,目前的情况是:同一地区里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学费按规定是一样的,在笔者所调查的n市,农村普通高中学费甚至比城市的要高一些。如果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话,统一的学费标准并不会引起城乡家庭对教育投资需求上的差异,但城乡收入水平存在差异,如果这个学费标准对城市家庭是合理的话,对农村家庭来说就有点太高了。这样就降低了他们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投资需求。

人们放弃其他投资而在教育(主要是非义务教育)方面投资,归根结蒂,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或其他收益。如果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较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就会增加;如果收益率较低,人们对教育的兴趣就会下降。而教育投资个人收益率大小取决于个人承担的教育成本与一生中由于受某级教育而增加的收入的现值的比较。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学费相同,即投资于普通高中教育的直接成本相同。然而,教育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还包括间接成本,即机会成本,农村学生的这一成本高于城市学生。

以上这些原因都使得农村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低于城市,城乡在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上存在着严重的差距。

2.2 供给分析

教育供给是指在某一时段内,教育机构提供给青少年受教育或培训的机会。教育的机会主要由政府、个人和社会团体提供,教育机会的提供量一般取决于经济承担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教师资源的配置等因素。

城乡普通高中教育供给上的差异我们从附表中也可以直观地看出,城乡普通高中教育机构不仅存在着硬件设施上的巨大差距,在软件配置上也存在着巨大差距(见附表),主要表现就是农村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数量和学历层次、能力等方面都要低于城市的这一水平。2000年全国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有75.69万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只有10.4万人。并且,在农村普通高中里任教的教师学历水平、业务素质普遍比较低,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新颖。

社会团体和私人对教育的供给主要是建立民办学校,这样的学校一般分布在城市,并且学费高昂,难以形成对农村学生的有效供给。

2.3 均衡分析

将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供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系中讨论,我们会发现:

说明:横轴oq表示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供求数量;纵轴ot表示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学费水平;du、dr分别表示起初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du′、dr′分别表示变动后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su、sr分别表示起初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供给

起初,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供求达到均衡时,城乡的普通高中教育学费(直接成本)相同,农村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数量qr低于城市qu。在学费相同的情况下,为了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一部分农村学生将向城市转移,这就使得城市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水平提高, du曲线外移,比如到du′的位置,同时,dr左移到dr′的位置,此时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价格出现了差异,城市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价格tu要高于农村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价格tr,事实上,政府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价格是实行价格管制的,城乡普通高中教育依然按统一标准征收学费,如果这个学费水平低于tu太多,城市普通高中教育供不应求的状况就会恶化,城市的生均教育经费将急剧降低,教育质量趋于下降,这是与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相违背的。因此,新的管制价格将低于tu,但接近于tu,这样一来,普通高中教育的直接成本升高,就会使得相当一批家庭困难的学生选择不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这就使得普通高中教育入学率的城乡差异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着供大于求的状况,生源不足,办学效益一落千丈,最终必然导致设在农村的普通高中教育机构纷纷关闭,或者迁往城市,最终使得普通高中教育机构越来越向城市集中。

3 城乡教育差距的不良后果及对策建议

3.1 不良后果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直接原因是工农业生产率存在严重的差距,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城乡在教育的质和量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非义务教育。劳动力是生产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要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将极大地推动生产的发展。在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劳动仅被视为土地的附属要素,能动性根本没有发挥出来。同时,由于这种教育差距的存在,使得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在劳动力市场趋于完善的过程中,必将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这样一来,农民收入在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便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农业生产的追加投资,使农业越来越陷入一种简单再生产的低水平陷阱里,最终必然损害整个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

3.2 对策建议

(1)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政府对农村中等教育的供给。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的中等教育,要安排资金重点支持农村一批基础较好的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保证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农村教师的流失,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使更多的农村学生有机会步入大学的校门进行深造,从而增加农村家庭个人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收益期望,刺激他们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投资需求。

(2)积极推进农村教育教学的改革,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大力发展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使农村学生在难以取得更高学历的情况下,能够学到扎实的技术,同样享受到教育所带来的利益,增加农村学生接受中等教育的收益率,从而刺激农村对教育的需求。

城乡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城乡教育上的差距,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后的教育的投资将有助于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变目前农业生产落后的局面。同时,也有助于增加农村劳动力适应产业结构转变的能力,为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根本的保证。

参考文献

第6篇:城乡家庭教育范文

一、更新观念,打开幼儿全面、协调发展之门

学前教育是启蒙教育,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传授各种知识和培养小画家、小琴手、小明星,而是为孩子们的终生发展做准备、打基础,培养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时代儿童。当前,学前教育面对的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的群体,他们往往缺乏许多必要的感性知识、交际能力、情感体验、团队精神,表现出五谷不分、孤僻自私、感情贫乏等不良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掌握了大量书本知识和各种技能,也是失败的教育。1998年,我市实验幼儿园为解决这一问题,与村里集镇中心幼儿园开展了“结对子”活动,城乡幼儿园的小朋友可以换位体验生活,相互结交朋友,极大地发挥了城、乡两个方面的学前教育资源优势,形成了互动互补的良好态势。这一活动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局对这种“手拉手、结对子”的城乡学前教育联谊活动进行了面上推广,要求每所农村幼儿园必须与一所城区幼儿园建立联谊合作关系,以幼儿之间的互访活动为重点,加强沟通联系,为全市幼儿开辟城乡联谊“大课堂”,扭转了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状况,打开了幼儿个体全面、协调发展的大门。近年来,我市幼儿园不仅能给孩子们提供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的机会,而且能让孩子们从小就有丰富的感性知识、良好的交际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较强的团队精神。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了对高山大海、花草树木、春种秋收、现代工业、高楼大厦等感性认识,个个“见多识广”;大家都交了不少好朋友,学会了与人交往、分享快乐、自尊自爱、团结合作。许多家长反映,联谊活动让孩子找到了朋友找到了乐趣,孩子懂事了,有爱心了,知道节约了,性格开朗了。尤其农村的自然景色为城区孩子打开了一个广阔天地:绿草、麦苗、小河、梨花,这一切在孩子眼中都是极新鲜的。当结对子的小朋友手拉手来到农家小院,孩子们的那份欢欣着实让人感动,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小伙伴的友谊,还有他们对山、对水、对人、对物的认识和感情,这一切将深深印在他们的脑海里,成为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二、加强指导,让城乡联谊产生巨大的整合效应

为产生更大的整合效应,我们注重加强对城乡联谊系列活动的宏观指导,适时给幼儿园出一些题目,让他们带着主题去设计、组织、完成联谊活动。如:每学期进行的两次联谊活动,我们都以“做个山里娃、做个城市小公民、亲近大自然、看大海、手拉手交朋友、珍藏友谊、爱心结伴行、听山里故事、看市区新貌”等为主题,每学期末,由托幼办组织召开一次城乡联谊活动汇报会,总结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在为孩子们构建“大课堂”的同时,我们还惊喜地发现许多连带效应。如:城乡幼儿园之间的许多资源得到共享,农村孩子得到了城区幼儿园和城里小朋友的帮助,玩上了过去见所未见的玩具,不少城里孩子也学会了种花养鱼、做农村孩子的各种游戏。城乡幼儿教师之间的协作、交流日趋紧密,一些农村幼儿教师不仅向城区教师学习专业技能,而且还相互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促进了队伍素质提高。尤其是广大教师的组织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每次活动的设计、组织,我们都能推出一批富有创意的精品工程。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前儿童的道德教育,在他们还不具备理解能力之前,指望向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灌输认识和思维是不行的,关键在于训练,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均隐含着教育机会。城乡联谊活动,正是挖掘了这种隐含的教育机会,通过交往,一些孩子体会了生活的艰辛,一些孩子发现了来自他人的温暖,一些孩子不再做“小气鬼”,一些孩子学会了尊重他人……而这一切正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几年来的城乡联谊活动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拓展教育空间是做好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整合资源,形成许多连带效应,足以让我们在现有的条件下办出理想的学前教育。

三、积极探索,不断推进学前教育联谊活动向深层发展

第7篇:城乡家庭教育范文

一、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采用自编的《学前教育个人精神投资状况调查》问卷,在江苏省扬州市城市、农村两地分别随机选取幼儿家长各100名,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2份,有效问卷175份,有效率为87.5%。回收问卷采取审核编码方式,利用spss11.5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类型以单变量描述性统计、t检验为主。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江苏省扬州市共辖广陵、邗江、江都3个区(市区),宝应1个县,代管仪征、高邮2个县级市。本次调查在市区范围内抽取被试92人,其中男性占43.5%,女性为56.5%;县城地区(本文定义为农村地区)随机抽取总被试83人,男性36.1%,女性63.9%。家庭年收入的状况,本研究中指夫妻二人年收入的总和,其中“1万以下”的城市地区为1.1%,农村为7.2%;“1~4万”城市为12%,农村为27.7%;“4~8万”的城市地区为51.1%,农村为39.8%;“8万以上”的城市比例为35.9%,农村为25.3%。由此可见城市家庭年收入状况要优于农村。此外,在父母亲文化程度的调查上,父亲文化程度在“小学”和“初高中”的比例,城乡基本持平,但城市地区父亲文化程度为“大中专”的比例比农村低7.1%,而“本科及以上”的比例则高出7.2%。母亲文化程度上,“小学及以下”城市地区为4.3%,农村1.2%;“初高中”程度,城市21.7%,农村26.5%;“大中专”程度,城市48.9%,农村53%;“本科及以上”程度,城市为25%,农村19.3%。

三、城乡学前教育个人人力投资的比较

总体来说,城乡两地幼儿家长每天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上并没有差异,但在相处的具体内容上,“辅导孩子功课”和“与孩子交流谈心”上,城市与农村地区分别存在及其显著(p=0.003**

四、城乡学前教育个人情感投资的比较

调查发现,城市与农村两地家庭对学前幼儿的情感投资呈现了同等的重要性。在父母最关心的领域上,两地均把孩子的“健康安全”作为首要因素考虑,城市51.1%,农村48.2%,其次是“未来发展”和“学习成绩”。调查表明家长对孩子需求关怀的满足程度,首先是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如先让孩子吃饱,穿暖,保证健康成长。数据结果另一方面也说明当今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已日趋转变,不在一味关注孩子的学习与分数。但另一个原因也可能是因为学前教育的孩子目前学业压力不大,父母们还没有将关注重心转移上来。此外,城乡两地幼儿父母对孩子“生活需求”“学习需求”“遇到困难的帮助”和“表现好时的奖励”几个方面的差异都不大,说明当前家庭,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对学前儿童给予了充分的情感重视。

五、结论

调查数据得出,当前城乡家庭对学前教育精神投资方面依然有较多不足之处。当前很多家庭仍然对教育投资的理解比较片面,很多家长把教育投资单纯地等同于物质投资,他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工作中,毫不吝惜地为孩子做各种教育经济投资,以为只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就能教育好孩子,把如何教育孩子全盘交给学校教师。而此方面问题在农村地区尤为严重,不少家庭自认为对孩子充分重视,充分关怀,但是在行动上极为薄弱。例如,在对幼儿“辅导功课”“交流谈心”“体育锻炼”所付出的时间投资上,几乎没有的均占到30%以上(分别为30.1%、31.3%、34.9%)。而学前教育情感投资并不存在地域差异,学前教育儿童得到同等的关爱与重视。

所以,子女教育投入并不只是意味着支付子女的各种教育费用,还要抽出一定的时问陪伴孩子、鼓励孩子,给予孩子感情上的温暖和生活上的指导。家庭教育投资除了体现家长的意愿外,还要征求孩子的意见。父母切不可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利,用自己的“理性”来干预孩子的自然发展。改进教育精神投资的方式方法,实现学前教育的互利互赢,为孩子选择真正适合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忠山.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投资[J].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7(10):4-10.

[2]李立荣.上海城乡居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9.

[3]张瑜.关于幼儿家庭教育投资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教育(理论研究版),2009(1):20-21.

[4]杨期正李洪曾.上海地区家庭幼儿教育投资的现状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1997(1):30-33.

第8篇:城乡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恩格尔系数 差距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持续得到改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可以说我国居民过上了比较富裕的生活,但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之间的差距却不断扩大,农民贫困化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运用恩格尔系数研究我国城乡居民生活差异具有现实意义。

一、恩格尔系数及其评价标准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由德国19世纪的统计学家恩格尔提出。他在长期对无产者家庭预算构成的研究中发现,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这就是著名的恩格尔定律。恩格尔系数也由此得出,即为家庭食物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

其计算公式如下: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100%

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恩格尔系数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活水平或富裕状况的发展指标。联合国粮农组织以恩格尔系数为依据对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划分的生活阶段为: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恩格尔系数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人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

二、用恩格尔系数分析我国城乡居民生活差异

衡量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恩格尔系数,我们可以从恩格尔系数的具体数值及变动情况来了解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恩格尔系数也是衡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的一个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越大,居民的生活水平越贫困;反之,恩格尔系数就越小,居民的生活水平越富裕。具体数值参见下表。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个世纪中后期以来,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恩格尔系数考查的角度来看,这种变化呈现出居民食物消费额增长放慢甚至于减少,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快速下降的趋势特征。从图1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无论是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还是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虽有中间微小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我们也看到,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大于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的速度比农村居民更快一些。从表1可以看出:在1980年以前我国农村居民一直处在贫困状态:从1985-1999年,我国农村居民一直处在温饱水平;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下,说明我国农村居民达到小康生活。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早于农村居民家庭4年完成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过渡。2000年以后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基本在37%上下浮动,说明我国城镇居民生活已经达到富裕水平。反映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低于城镇居民的现实,即农村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差异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处于两个不同的阶段。

从图2可以看出,城乡之间恩格尔系数的差值呈现波浪式变动:从1978年的10.2%下降到1991年的3.1%,到1994年扩大到8.9%:又下降到1996年的7.5%,然后又上升到1999年的10.5%下降到2003年的8.5%,2004年扩大到9.5%:下降到2008年的5.8%。上述情况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都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恩格尔系数差距在1993-2006年之间一直在7.2%-10.5%高位盘整,虽然近两年有所下降。但是2008年仍达5.8%。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才达到城镇居民1999年左右的数值,可见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差距还比较大。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还比较低下,贫富分化比较严重。因此,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居民的生活差距。

三、缩小城乡居民生活差距的对策

(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正是长期以来城乡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较大差异,导致了城乡人力资源素质的较大差异,影响了城乡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形成了居民生活差距。实践证明,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收入越高。我国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教育设施条件,增强师资力量,切实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降低农民接受教育的成本;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使农村后备劳动力资源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家质,增加就业机会:要对农村贫困家庭实行教育补贴的政策,以解决贫困家庭孩子无力求学的境遇。还有就是为“农村人口”在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创造平等的求学机会,从而尽快缩小城乡差异。

(二)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

经营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要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我国目前农产品的供求矛盾来源于农产品的结构矛盾,一方面大量的农副产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居民却为买不到满意的农产品而发愁。因此,农民必须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发展优质粮食生产,大力发展有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使农产品结构多样化,并树立健康、营养、安全的农业生产观念,满足居民的食物消费需求。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细加工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强政府转移支付职能,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转移支付是经济的“自动稳定器”,通过政府对低收入者进行直接财富转移,实现收入的再分配,可以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因此,应加大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居民生活差距。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社会保障,国家应尽快出台政策,要采取有利措施,规范管理,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制度保证。加强政府转移支付职能,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改革原来主要涉及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面,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平等一致的、覆盖全社会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和操作的规范性,增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透明度,稳定城乡居民的支出预期。

第9篇:城乡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小学生 成长环境 现状 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结合部地区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楼房多了,游戏机室多了,娱乐场所多了;学校环境变美了,教学条件改善了,出外打工者多了。这些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成长。由于城乡结合部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特点,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校园环境、家庭环境,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因此,全面了解新时期城乡结合部育人环境现状,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的现状

近期,笔者对某市城乡结合部三所小学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采用问卷和个别谈话的形式,发放教师问卷46份,收回有效问卷45份;学生问卷492份,收回有效问卷476份。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注重育人的物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大部分家长也注重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也对学生的成长给予一定的支持。但是,校园、家庭和社会环境中还存在环境卫生不良、教育方式粗暴、学习条件欠缺等现象,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成长环境现状需要改善。

(一)学校环境现状与分析

学校是小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根据调查,46.7%的教师认为校园成长环境“很好”,8.9%的教师认为“好”,42.2%的教师认为“一般”,2.2%的教师认为“较差”。可见,校园环境还需要提升品位。事实上,这种现象的造成与学校的重视程度有关。统计中发现,在对“学生成长环境建设”的调查中20%的教师认为学校“非常重视”,40%的教师认为“重视”,37.8%的教师认为“一般”,2.2%的教师认为“忽视”。这就说明了上述现象存在的原因。

1.学校物态环境现状

对于校园卫生状况,11.1%的教师认为“非常好”,20%的教师认为“好”,68.9%的教师认为“一般”。可见,学校还需要提高校园环境卫生状况。学校宣传栏、画廊、黑板报等都是重要的物态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调查中发现,100%的教师说学校都有上述室内外媒体和设施,说明城乡结合部各学校都重视此类环境的营造和建设。

2.学校人文环境现状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讲礼貌打招呼是一种文明的表现,也是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调查发现,42.7%的教师“常常”见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打招呼,33.3%的教师表示“不多见”,24%的教师表示“很少见”。班集体也是重要的育人环境,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对学生的成长环境起着正迁移作用。对于“是否形成良性班集体”的调查,40%的教师认为已经“形成了”,37.8%的教师认为“差不多”,20%的教师认为“少许”,2.2%的教师认为“没有”。学校开展的艺术类、体育类、德育类等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文环境,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有效的发展。据调查,55.6%的教师认为学校“常常”开展此类活动,26.7%的教师认为“不多”,17.7%的教师认为“很少”。可见,学校的人文环境虽然建设了,但是开展活动的力度和火候还不足。

3.学校教师教育现状

对于“学生做错事了,老师应如何面对”的调查,3.2%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打”,4.2%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骂”,21.4%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批评”,70.8%的学生反馈老师会“教育他”,0.4%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不管”。“学生考试考差了”的调查中,3.2%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打”,5.3%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骂”,35.7%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批评”,54.8%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鼓励”,1%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不管”。可见,部分老师的教育方式比较粗暴,存在体罚学生的现象。

(二)家庭环境现状与分析

家庭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首要环境,对孩子成长发挥着启蒙作用。从城乡结合部家长对学生成长环境的重视程度调查发现,比率为0的教师认为“非常重视”,6.7%的教师认为“重视”,88.9%的教师认为“一般”,4.4%的教师认为“忽视”。显然,对于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农村家长不如城市家长来得重视。

1.家庭学习条件现状

据调查,城乡结合部85.5%的学生反映家里有专供学习的桌椅,14.5%的学生反映家里没有固定的学习桌椅。79.8%的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房间,20.2%的学生没有。84.0%的学生拥有安静的学习环境,16.0%的学生没有。76.6%的学生反映家庭条件一般,10.5%的学生反映家庭贫困。可见,家庭学习条件较以往有改善,但与城市学生还是有差距的。

2.家长对孩子教育现状

考试成绩是家长关心的焦点。根据调查,当孩子考试考差时,7.1%的家长会“打骂”孩子,40.1%的家长会“批评”孩子,50.3%的家长会“鼓励”孩子,2.5%的家长持“无所谓”态度。28.8%的家长“经常”辅导孩子的作业,36.3%的家长是“有时”,28.8%的家长是“很少”,“没有”辅导的比率是6.1%。6.7%的教师认为家长与教师配合“很好”,6.7%的教师认为是“好”,84.4%的教师认为“一般”,2.2%的教师认为“较差”。可见,城乡结合部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粗暴的,无论对孩子辅导,还是与老师配合度都不如城市家长做得好。

3.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现状

孩子与父母关系怎么样呢?61.1%的孩子选择“非常好”,30.3%的孩子选择“好”,7.1%的孩子选择“一般”,1.5%的孩子选择“不好”。据调查,17.9%的学生认为自己与家长之间的主要矛盾是“学习问题”,11.6%的学生认为主要矛盾是“生活问题”,6.8%的学生认为主要矛盾是“情感问题”,63.7%的学生认为自己与家长之间“没有矛盾”。随着年级的升高,家长与孩子之间“学习问题”的矛盾比率呈现上升趋势。

(三)社会环境现状与分析

形形的社会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特别是学校周边或学生常常接触的社会区域。这些环境或起正作用,或起负作用。城乡结合部社会环境比以往更开放,更复杂多样了,越来越城市化了。

1.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成长影响力现状

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如何呢?2.2%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利”,6.7%的教师认为“有利”,86.7%的教师认为“一般”,4.4%的教师认为有“阻碍”。可见,近九成的教师认为目前本地区学校周边环境只是“一般”。因此,周边环境需要整顿和改善。

2.社会对小学生成长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现状

据调查,2.2%的教师认为社会对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建设“非常重视”,8.9%的教师认为“重视”,84.4%的教师认为“一般”,4.5%的教师认为“忽视”。可见,社会对构建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重视程度不够,这也是造成学校周边环境“一般”的重要原因。

3.学生经常到社会上的网吧、游戏机室等娱乐场所现状

社会上的网吧、游戏机室等娱乐场所是禁止未成年人去的。调查发现,1.1%的学生“经常去”,1.3%的学生“有时去”,4.4%的学生“偶尔去”,93.2%的学生“从来不去”。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去的比率呈现上升趋势,“从来不去”的比率呈下降趋势。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二、提升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对策

根据调查的现状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城乡结合部学校、家庭、社会都能重视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建设,不少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着,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环境的构建是不尽如人意的。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提升的对策。

(一)改善学习条件,提高育人效果

育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条件的限制。作为家庭,首先要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必备的桌椅、房间等。调查发现,还有14.5%的孩子没有固定的学习桌椅,20.2%的孩子没有供学习的房间。这些孩子如何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其次要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据调查,16.0%的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环境。无论是嘈杂声、电视电脑的声音,还是其他不稳定的干扰因素,都会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效果。作为学校,首先要提高育人的环境。据调查,还有11.6%的孩子对学校的学习环境不满意,44.4%的教师认为学校的育人环境一般或较差。其次要提高育人的硬件条件。城乡结合部的学校现代化教育教学的硬件条件较差,配备不足,多媒体只在专用室有,老师们反映这方面要比城里的学校落后10年。

(二)改进教育方式,树立人性化教育

现代教育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因此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也应该是人性化的现代教育方式。但是,在调查中发现还存在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家里,当学生考试考差时,7.1%的学生说家长会打骂他们;有6.3%的学生说家里经常或时有家庭暴力行为。在学校,当学生做错事时,有7.6%的学生反映老师会打骂他们;当学生考试考差了,有8.5%的学生反映老师会打骂他们;当作业没有完成时,有14.7%的学生反映老师会罚他们。另外,只有13.4%的教师反映家长与他们能较好地配合教育学生。因此,造成的后果是,有41.6%的学生对家长的教育持“一般”或“不满意”的评价,有17.7%的学生对老师的言行持“还行”或“不满意”的评价,有24.8%的学生感觉自己的学习生活“还行”或“不快乐”。这些都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家长反思。

(三)改进人际关系,营造高效氛围

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长与孩子关系都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人际关系,也是重要的成长环境。这样的环境氛围需要营造。然而,调查发现这种氛围存在危机问题。关于师生关系,有17%的学生反映老师对他们“还行”或“不关心”,15.6%的教师说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一般”;关于生生关系,有29.6%的学生对同学言行持“还行”或“不满意”态度,且呈上升趋势,有51.3%的学生对与同学互动交流持“还行”或“不喜欢”态度;关于家长与孩子的关系,8.6%的孩子说是“一般”或“不好”,36.3%的孩子反映自己与家长之间存在着矛盾。可见,改进学生人际关系,营造高效的育人氛围,是目前比较迫切的工作任务。

(四)开展意趣活动,创建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