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城市发展指数范文

城市发展指数全文(5篇)

城市发展指数

第1篇:城市发展指数范文

关键词: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发展趋势

1引言

近年来,人类生存和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在城市建设中,水黑臭现象越来越普遍,如何尽快处理好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群众生活环境的质量。黑臭水体的形成会破坏水资源的质量,它阻碍了水资源正常供应的有序发展。为了改善这种状况,要重视黑臭水体的污染,认真分析原因,然后运用合理的处理技术进行治理,掌握未来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对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及发展方向进行系统的思考和分析,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

2黑臭水体成因

2.1大量外源污染物的排放

对于城市水体而言,引发其黑臭情况的重要因素就是大量的外源性污染物的流入,主要污染物包括磷化合物、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1)水体中溶解氧会被大量的有机污染物消耗,此时,水体复氧率明显低于耗氧率,使水体缺氧甚至厌氧。(2)厌氧菌等微生物可对有机污染物进行有效分解,出现黑臭物质,导致水体出现黑臭。

2.2底泥沉积物中内源污染物释放

酸性及厌氧下,水中将大量释放沉积物中的磷、氨氮、有机污染物等,且而底泥中不溶于水的物质如甲烷、硫化氢等物质上升中会向水相中带入污泥,造成水体黑乎乎、有异味发臭,此过程中,通常还有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离子会向水中释放。

2.3水体水动力条件不足、夏季高温

在城市中,水体大都是停留或缓流状态,水动力不足,且水循环不畅,进而使水复氧率远低于耗氧率,且局部水域严重缺氧,从而削弱了水体的自净力,最终导致水体黑臭情况严重,且水温也会让水体出现季节性的黑臭,随着水温的逐渐提升,因水体中藻类生长速度不断提升,从而释放有机物、氨氮,氧耗加速溶解,最后使水体黑臭加快。

3黑臭水体治理技术

3.1物理法

目前,物理法为治理黑臭河道应用的主要方式,这些措施涵盖了人工曝气、引水冲淤、底泥疏浚等,表层底泥中的大量有机污染物和氨氮可通过底泥疏浚有效清除,并让水体的有效容量增加,通常黑臭河道的会应用这类有效地预处理方式。然而,此法无形中会产生体积大且数量多的污泥,进而使后期的处置与处理较为麻烦。比如,南京市秦淮区计划用三汊河清洁水替代或稀释多天黑臭河水,利用这种方式将水体黑臭污染度降低,然而,本项目只是通过稀释来降低污染物的含量,实际上也并未彻底且有效地去除掉污染物,且会应用巨大数量的洁净水,这就说明了不适合长时间应用这个方案。谌伟等据研究得出,利用人工曝气复氧方式治理黑臭河道,有助于水中氨氮、COD的减少,进而能够成功缓解河道中黑臭清情况的发生。

3.2化学法

当前阶段,黑臭水体使用化学法治理时,主要通过添加如混凝剂沉淀剂、除磷剂、除藻剂等化学药剂。对于化学修复技术来说,其突出的优势是初始投资和运行成本都不高,但缺点也需要被重视:穗重若长时间添加化学物质,会影响底栖生物的生物活性,且也会使水环境指标被改变,与如今水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不相符。鉴于此,传统单一的化学修复技术只适合在短期或紧急底泥修复工程中应用,也就是说,当前紧要的化学研究重点任务就是寻找和开发对水环境和底栖生物影响小的化学品和合理的投加方法。徐等研究了将氧化钙加入黑臭水体中,能有效缓解水体的黑臭现象,并在水体中释放固化的内源磷。

3.3生物生态法生物生态学方法是通过生物(包括动植物、微生物、植物)恢复水体自净能力,重建水生态系统的一种方法,具有经济可行性和长效治理水体黑臭方法。具体方式涵盖了:生态案带修复技术、植物净化技术、生物膜技术、微生物技术。

3.3.1微生物技术

微生物技术是通过生物促进剂、微生物制剂来对水体自净力进行恢复,从而消除水中的黑臭。现如今,生物促生剂Bio-Energi-zer、EM菌剂、CBS菌剂、Clear-Flo系列菌剂为常用的微生物菌剂,据国内相关研究可知,微生物技术的优点是:投资少、速度快且容易操作。

3.3.2生物膜技术生物膜技术:污染物的降解、吸收和截留是通过微生物生长和成膜来实现的,黑臭水中的污染物可通过生物膜技术有效去除。董甜等人用枯草芽孢杆菌固定生物膜技术来对黑臭水体进行净化,从此项净化实验可知,利用枯草芽孢杆菌生成的生物膜,能良好净化黑臭水体,净化后的水质符合国际Ⅳ类水质标准。生物膜技术有很低的运行成本,不会再次污染水体,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但严重污染且有很高的有机负荷时,通常会使生物膜发生坏死脱离情况,维护管理十分困难,所以说,在负荷低且污染不严重地中小河流中适合应用生物膜技术来进行净化。

3.3.3植物净化技术植物净化技术是河流治理中另个常用的生态环保技术,通过水生植物根系截留并吸收污染物,然后经微生物生态系统对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浮萍、芦苇、灯芯草等为常见的水生植物,人工湿地、生态浮岛是水生植物净化技术成功应用的主要体现,作为一类原位修复技术,生态浮岛,一直处在水流顺畅河流中,载体或基质上无土栽培植物的漂浮体,不但是绿化景观,又可成为生物的栖息地。作为异位生态处理法,人工湿地能够通过生物降解、植物吸收和基质截留吸附等对水体进行净化。植物净化技术尽管有很多的优势特点然后也有很多问题存在:温度也会影响到植物净化效果,也会对水体回复速度形成影响,在冬季通常水温会较低,影响植物生长,其净化效果就不会理想,价值植物修复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为此,想要达到最理想的应用效果则最好与其他物理法结合应用。

3.3.4生态岸带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应用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治理技术,其目的是恢复原有的生态河岸,并能有效地维持水土资源的交换,生态河岸修复技术适合应用在城市污水的长期治理中,将植被科学种植在河岸两侧,可对径流进行有效缓解,拦截污染物,减少入河污染物量,实现了对水环境的改善。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生态护岸可维持水循环,提高入渗率,为生物提供栖息地,保证物种多样性,还有助于溪水与河流小气候的调节,所以其有良好的改善生态环境和降污效果,可以被广泛地进行推广与应用,最终实现对环境的更好保护。

4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

4.1绿色生态化防治模式

针对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来说,绿色生态化防治模式可谓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从防治技术改革,逐渐达到生态化治理的效果。目前,生态化防治工艺已经获取了相应的成绩,不过其中的微生物自身的生长周期很久,同时在适应性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有关植物会被天气与季节等不同的因素干扰,控制起来难度非常大。因此,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绿色生态化防治技术依然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实现对生物的有效管控,合理净化复合酶,以便最终完成防治黑臭水体的工作任务。由此可见,在未来治理黑臭水体的过程当中可以运用绿色生态化防治模式,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4.2污染源管控技术利用率提高

从未来的发展势头来看,通过不断提高污染源管控技术的利用率,可以达到有效治理黑臭水体的目的。以现阶段的情况而言,大部分运用构建管网的方式进行科学管控相应的污染源,其周围的农田与空气内的尘粒可能受到雨水的作用影响进到水体当中,在未来,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污染源技术的利用率,才能实现有效治理黑臭水体的目标。

4.3水体的自净水平日益提升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任何针对黑臭水体的防治技术均无法在短时间中获得良好成效。为了延长治理的效果,未来针对黑臭水体的治理工作会致力于使水体的自净水平日益提升,以便获得良好的成效。通常情况之下,水体的自净化能力与水体流动的影响因素是密切关联的,当水动力充足的时候,能够提高对相应污染物地冲散效果,降低污染物集聚情况的发生概率。

5结束语

最近一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不断加重,城市黑臭水趋势越发严重,在治理城市黑臭水中广泛地应用这多类处理技术如生物法、化学法以及物理法等。当通过相关实验得出,单一的处理工艺存在诸多缺陷。典型底泥疏浚的物理处理会严重浪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资源,不能治本;化学法潜藏着二次污染的风险;生物法没有较高的处理效率且需要很长的修复时间,对水体环境有敏感的要求,纵观整体,通常黑臭河道通过单一方式修复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想要对城市黑臭水体进行有效治理,则需要立足构建与恢复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结构,并充分利用各种技术优势,将其整合为“化学+物理吸附+生物修复”的综合技术,并随着发展持续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列宇,王浩,李国文等.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环境保护,2017(135):1750~1756.

[2]宋陆阳.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及其发展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7(129):1240~1241.

[3]王煜泷.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及其发展探究[J].居业,2018(181):1823~1825.

[4]邵元奇,易虎松,陈星宇.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探究[J].中国化工贸易,2017(136):1447~1450.

[5]李永继.我国黑臭水体治理及修复技术研究[J].山西化工,2017(102):1030~1032.

[6]邵世光,薛联青,刘成,等.藻源性湖泛发生过程的季节差异[J].中国环境科学,2015(8):2511~2516.

[7]姚学同,孙成才,陈利萍,等.南水北调源头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截污工程案例[J].中国给水排水,2017(20):96~99.

[8]董甜甜,吴昊,任松洁,等.固定生物膜技术处理黑臭河水的研究[J].环境工程,2014(6):29~32.

[9]杨传忠,牛瑞胜,廖庆花,郭倩倩,王杰.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9(9):38~41.

第2篇:城市发展指数范文

【关键词】空间技术;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建设的理念从传统的城市建设发展到数字城市建设,再转移到以智慧城市建设为重心。新一代的大数据技术、云平台与云计算与遥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测绘技术相结合,能够实现对目标的智能导航、监测和管理,能够为智慧城市的建成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1-3]。为此,本文就空间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2空间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空间技术测绘是指对地表自然地理要素或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和属性进行测量、收集和测绘。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测量机器人、三维激光扫描摄影测量技术等现代空间信息新技术与云计算处理技术、物联网技术相结合,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应用支持,使城市建设越来越智能化[4]。

3空间技术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测绘地理信息

基础测绘地理信息主要包括数据、图形、图像等成果和衍生产品。没有测绘地理信息,就不可能建设智慧城市,测绘地理信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一般来说,智慧城市物联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城市测绘数据。城市地图数据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和综合管理数据两类。其中,地理数据主要通过测绘技术实现,可有效保证地理数据的安全性,更好地利用城市地理数据。新的测绘技术基于计算技术和网络实现智能测量,可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更加及时、准确、快速的地理空间信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测量机器人、数字水准仪、GNSS和三维激光扫描仪等高精度、智能化测量仪器。

3.1测量机器人

测量机器人是一种集自动目标识别、自动瞄准、自动角度测量和测距、自动目标跟踪和自动记录于一体的智能全站仪。随着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新技术在全站仪中的应用,全站仪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些新技术为提高测量精度、降低劳动强度、适应特殊环境、拓展工作领域提供了硬件基础。测量机器人的角度测量精度可达0.5〃,测距精度为0.6mm+1×10-6m,它集成了超高精度全站仪技术、高分辨率数字图像技术和超级镜像站技术,可满足当前测量行业的多样化需求,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更准确可靠的基础空间数据。

3.2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主要通过卫星的信号传输到地面接收机。接收机能准确掌握测量位置和具体位置信息,从而达到良好的测量效果。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同时确定三维坐标,将测绘和定位技术从陆地和近海扩展到整个海洋和外层空间,从静态扩展到动态,从后处理扩展到实时定位和导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的基础设施,是现代大国地位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GNS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北斗系统的完善,测量水平不断提高,测量更加全面可靠。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不受天气因素、地形因素和外部条件的干扰,能高效、准确地完成测量工作。

3.3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

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是继GPS技术之后测绘领域的又一次技术革命。采用激光束高速扫描测量方法,可以快速、非接触地获取被测物体表面各采样点的三维坐标数据。它可以快速、大面积、高分辨率地采集空间点信息,并获取实体点集合。地形测量的发展推动了地形测量向高技术三维图形的发展。三维激光扫描可广泛应用于:①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三维建模;②小型数字地形模型或高程模型;③飞机、轮船、汽车、雕像等独立物体的3D模型;④自然地貌的三维模型。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数字矿山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4新兴的遥感技术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大数据支持

随着现有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辨率卫星的遥感观测、基于无人机平台低空摄影测量、倾斜摄影测量为智慧城市的建成、发展更新、应用提供了重要基础空间地理数据支撑。它不仅可以获取智慧城市建设所需的测量信息,还可以通过高精度的图像采集,为城市地理信息可视化技术创造条件。同时,基于长时间序列下的观测数据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和评估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5]。

4.1高分辨率卫星遥感

目前,遥感已在地形图测绘、国土资源调查与监测、防灾减灾、农林水利、生态环境、城市规划建设、交通运输、国防建设等诸多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遥感技术、GNSS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结合,可以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线路和农业生产,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数据基础[6]。

4.2数字航空摄影测量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是大面积、大比例尺地形测绘和地籍测量的重要手段(见图1)。它可以提供各种形式的地图产品,如数字、图像和线条绘制。随着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的应用,摄影测量产品从影像地图转变为4D(DSM、DEM、DOM和DLG),为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障。航空影像可以更新和分析城市管理中的国土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能力,有助于更快地掌握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状况。通过航拍图像掌握城市区域相关环境因素的变化,实时了解土地、水和植被是否受到污染,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通过航空摄影测量,可以明确城市不同区域的土地纹理信息和景观植被信息,通过对景观植物的监测,为城市景观工程提供更多信息。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可以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实现城市的智能化发展。

4.3低空摄影测量

低空摄影测量搭载的主要是无人机平台(见图2),测绘精度高,便携性好,能够克服复杂地表和一定的恶劣气象条件智能规划航线完成测绘任务。低空摄影测量主要用于灾害应急测绘、小比例尺测绘、三维城市建模和文物考古保护。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高分辨率低空图像可以作为城市三维模型的图像源,充分发挥图像数据的多种功能。它在智慧城市管理、智慧旅游、智慧公共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4倾斜摄影测量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是一种新型测量技术,它通过不同角度的摄影相机获取多视角的影像,从而获得目标多角度的高空间分辨率的细节纹理信息。结合三维建模等技术,还能生成细节、纹理丰富的城市三维模型。该技术是实景三维的重要支撑。

4.5激光雷达系统

激光雷达系统的优势在于能够获得高精度的地面三维点云信息,并基于此构建高精度的数字地表模型。利用激光雷达所获取的数据被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探、城市规划、环境监测、防震减灾中,为高精度测绘、土地利用规划等城市应用提供重要支撑,是智慧城市多维度建设的重要保障(见图3)。

5新型的测绘技术打造智慧城市时空

信息云平台智慧城市以空间定位为连接点,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整合各种数据资源。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整合和管理空间信息,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显示能力,能够快速高效的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产业分布等。依托于计算机高效的计算能力,GIS能够以二维、三维的模式表达空间信息,从而为智慧城市的建设、管理提供分析和展示。因此,智慧城市的内在发展需要GIS的参与,构建出基于大数据的时空信息云平台。在GIS平台上,利用云计算对GIS进行建模、存储和处理,保证数据交流、访问和管理的便捷,为城市管理、轨道交通、民生经济、环保、公共安全和资源管理等方面提供智能决策,使城市运营、管理和服务更高效、更智能、更灵活。

6结语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其智能功能,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测绘技术获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空间技术的发展,要紧密结合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实际生产的需要,通过改进和创新空间技术,形成先进可靠的新型技术手段,为智能城市的建设打下良好的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大成,崔绍龙,池天河.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信息治理建设[J].社会治理,2019(3):46-50.

[2]何力.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土地利用规划GIS技术应用策略[J].城市住宅,2022,29(1):121-123.

[3]周志宇.智慧城市建设中测绘地理信息的应用与发展[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9):178-179.

[4]潘璐,刘子健,刘春雨,等.基于空间技术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研究[J].城市建筑,2018(30):120-123.

[5]崔巍然.基于遥感技术的智慧城市基础数据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7):21-22.

第3篇:城市发展指数范文

关键词: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土地调控;土地管理工程;湛江地区

1湛江地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分析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是根据法律法规、相关工程规范和项目区景观格局,对工程项目区的水利、农业措施和田间道路等进行综合调整和空间布局调整。在此基础上,对田、水、路、林进行统一规划和标准化设计,最终确定项目区域的总体布置和工程布局。

1.1空间布局的具体方法

湛江城区零星分散的建设土地较多,导致农用土地资源浪费。应全面推进集约用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项目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改善项目区的水文、社会、经济条件;明确项目区土地改良的方向,以及园地、林地的分布和规模,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以满足湛江各区域不同的用地要求。在农用地结构调整中,应引导农民优先利用闲置土地,充分开发未利用地,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在农田或农业区上布设相关的设施,保护原有的耕地、林地、园地和牧草地等[1]。同时,将零星分散于田间的对农业生产不利的建设用地、坟场、牧场整治成耕地,充分发挥作用。为充分发挥农用地生产功能,拓展湛江城乡绿色空间,整治土地过程中应考虑现场道路布置与原野公路的交通衔接性。增强项目区道路之间的连通性,加强景观管理与美化;明确原野道路、主要道路和生产的面积和规模,采用道路交叉排列方式,统筹规划,协调基础设施用地,以满足各区域的不同用地要求。景观工程应当与先导工程的布局相结合,充分考虑景观项目区的制约因素,以构建具有显著特色的湛江农业景观风貌。

1.2规划目标

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来使耕地质量得到提升,同时确保各种用地的合理性。①坚持耕地红线,有序提高整体的耕地质量,增加耕地的整体比例,科学确定湛江区域土地利用战略,使土地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效。②促进耕地、水、道路、森林、乡村的综合治理,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③推进分散、废弃、受损、闲置、低效建设用地的集中管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1.3规划任务

土地整治主要是对农田、水利、道路、林地、村庄进行综合整治[2]。根据湛江地区的实际情况,中央组织并实施了土地整治、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并指出农业发展、土地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改善重点工程、城乡建设等项目将会增加。实施湛江土地整治规划措施,需要统筹安排挂钩试点项目区规模布局的合理性,保留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确定土地整治的主要布局;根据土地规化制度的潜力,确定土地整治方案,建设粮食生产能力区和战略储备区,建设基本农田集中区和建设城乡示范区;全面推进城镇低效用地整理拓展城镇发展的新空间,提升土地价值,从而促进城乡协调健康发展。目前,土地整治改良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城镇土地整理与农村土地整理相结合。合理配置城乡空间资源是促进土地保护和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是推进新建设的重中之重。城乡协调发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土地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在有序推进土地改良过程中,应注重改善农村土地,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对土地规划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推动湛江地区土地整治发展

2.1加强土地整治法治建设

在建设湛江美丽新农村中依法推进土地整治,完善法律机制,加强土地改良立法,有利于规范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关注到不同主体的利益,解决土地纠纷的问题。因此,应通过法律文件明确土地整治工作中各部门的组织、协调、管理和监督职责,明确土地整治过程中的法律责任。在国家现有的《土地管理法》《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等法律基础上,地方政府应积极制定或修改土地整治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制定土地整治工作的实施细则,指导实际操作。同时,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根据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对土地整治效果进行评价,便于判断土地整治工作是否实现预期目标。

2.2依法推动林田湖工作有序开展

目前,在湛江土地整治工作中,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机制并没有完全构建起来。为响应国家政策,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应遵循不损害农民利益、不破坏原有山水林田湖的基本原则,按照“全域规划、精细化设计、综合整治”的要求,把土地整治与环境美化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抓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组织实施[3]。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加,为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应积极开展农地整理、农村改革与退耕还林、土地复垦活动,推动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成为湛江土地整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2.3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众参与效率

公众参与不仅可以提高土地治理的效率,还能够降低土地治理的成本。除此之外,公众参与机制的有效执行也是推动土地整治工作积极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应通过各种手段促进公民参与土地整治过程,完善公众参与土地治理的相关机制。目前,在土地管理方面,有行政村书记、村长和村民代表。村民是土地整治活动的直接受益人和重要参与人,是公众参与的主体,应使其充分发挥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管理权。因此公众参与对湛江土地整治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4构建土地整治效益评价体系

随着大量土地整治项目的发展和我国理论研究的深入,土地整治工程应更加注重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在评估整治效益时,应结合湛江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构建一套以量化为主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湛江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具体的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分析,对指标体系的分类标准进行研究,以便获得符合实际情况的土地整理综合评价结果。

3湛江地区土地整治的景观美学价值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美丽新中国,建设山清水秀、碧海蓝天的美好家园,因此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丰富土地整治理念、内容,湛江土地整治应维系并提高乡村景观的美学价值,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美好家园。景观美学价值是土地整治评价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自然景观不仅能满足人类居住环境的基本需求,为农民带来经济收一定的收入,同时维持环境的持续稳定。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观能够展现出自然的魅力,展现村庄的整体风貌,体现村庄的自然特色,从而进一步展现出土地整治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

4结语

在湛江土地整治工作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地制定整治目标、任务和具体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土地整治的法律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同时,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持,使土地整治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秦宏飞.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分析[J].南方农机,2019,50(15):269-270.

[2]刘眭,朱红苏,刘弢,等.贵州省生态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9(15):244-245.

第4篇:城市发展指数范文

关键词:遥感技术;城市景观格局;应用

城市景观格局的研究和分析工作中采用遥感技术,能够通过景观指数分析方式,将RS与GIS技术融入其中,配合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全面分析城市景观格局的演变情况,可以为城市规划工作与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实施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下文就将西安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遥感技术在城市景观格局中的应用,提出几点应用观点。

1研究区域分析

西安市位置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东部区域,在黄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地势具有东南部偏高、西北部偏低的特点,难免和秦岭相依附,有山前洪积台地、河谷冲积平原的地形,在此次研究中,主要分析莲湖区、未央区和碑林区的城市景观格局,提出遥感技术的应用观点。

2遥感技术在城市景观格局中的应用研究

2.1应用方式

本次研究中选择西安市的城市景观格局,通过遥感技术开展分析工作,研究遥感技术的应用特点与情况。具体为:

2.1.1合理划分景观的类型具体的遥感影像分类还有景观格局分析工作中,城市景观类型的划分属于基础部分,如果在各个领域中没有统一的景观理念,就无法设置统一性的景观分类原则。按照我国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还有西安市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城市景观的类型分成:(1)建筑用地类型。此类景观中含有居民居住点元素、道路元素、广场元素、建筑元素、商业区元素等等。(2)林地类型。此类景观中含有山区乔木元素、灌木元素、城市森林元素。(3)水域类型。其中含有城市之内的大型水域、郊区的湖泊元素、河流元素等水体景观。(4)耕地类型与未分类类型,耕地景观就是农业用地景观,未分类类型就是还没有开发或者是遥感影像中尚未存在的景观,根据相关调查可以得知,没有分类的景观多数都是面积很小的建筑部分,因此在此次研究中将其纳入到建筑用地景观范畴。

2.1.2提取遥感影像中的景观信息此次研究的过程中,遥感影像的分类选择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其主要是在研究样本数量较小的状况下,采用机器学习规律的统计学理论方法,将结构最小化当做是基本准则,解决有限样本的处理问题,不需要减小数据的维度,算法的应用具有收敛性特点、分类精确度特点,可以保证算法的精确度符合要求。

2.1.3合理分析景观格局实际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景观分析软件开展工作,在西安市的研究区域之内,从类型尺度层面、景观尺度层面分析景观格局,主要选择的景观指数主要为:在类型尺度方面,分析斑块类型面积指数、斑块类型在景观面积中所占比例的指数、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密度和数量指数。在景观尺度方面则选择分析斑块密度指数、数量指数、景观分离度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

2.2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主要分析西安市的城市景观格局,采用遥感技术开展分析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城市景观格局的分析有效性。具体的分析结果为:

2.2.1类型尺度方面的城市景观格局分析结果类型尺度方面主要从建筑用地方面、林地方面、水体方面、耕地方面进行研究:(1)采用遥感技术开展西安市城市景观建筑用地格局的分析,发现近年来建筑用地的斑块面积处于持续增加的状态,斑块的数量与密度有所上升,除了受到各种数据源因素影响出现的误差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在不断扩张,导致建筑用地景观格局斑块数量增加,平均维度开始提升。(2)通过遥感技术分析西安市城市景观中的林地格局,可以发现近年来林地斑块的面积处于逐渐减少的状态,斑块的个数和密度降低,主要原因就是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郊区的森林开始有碎片化的现象。(3)利用遥感技术分析西安市城市景观格局中的水体部分,可以发现近年来水体斑块的面积呈现出减少后增加的状态,斑块密度、数量和指数的变化特点也相同,可能是由于环境活动与人类活动所造成。(4)使用遥感技术研究西安市景观格局中的耕地部分,发现近年来耕地斑块的面积和指数逐渐减少[1]。

2.2.2景观尺度方面的城市景观格局分析结果从景观尺度方面进行研究,选择斑块数量、密度、景观分离度、景观平均度、景观多样性的角度入手,采用遥感技术开展城市景观格局的研究工作,可以发现近年来西安市城市景观格局中,斑块数量有所增加,斑块的密度增加速度很快,景观分离度开始降低,景观均匀度有所减少,景观的多样性减少,这可能是因为西安市城市中的认为活动增加,在认为活动的影响之下,景观结构的丰富度也有所降低,呈现出简单化的趋势。

3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景观格局分析建议

上述研究了遥感技术在西安市城市景观格局分析中的应用,可以发现在采用遥感技术的过程中,可以全面、综合性的分析城市景观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可以在城市景观格局分析中合理采用遥感技术,下文就提出几点遥感技术的应用建议,旨在为遥感技术在城市景观格局分析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帮助。具体的建议为:

3.1合理采用遥感获取与分类算法

通常情况下,城市景观生态学发展的过程中,对先进技术、定量研究的发展较为依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遥感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开始应用在景观生态学研究领域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景观定量研究工作的良好发展,可以深入、系统化分析景观格局,能够为景观模型的设置与发展提供资料和参考依据。遥感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具有实时化、多元化、多波段性分析的特征,能够及时、准确监测城市景观格局的变化状态,与传统的地面观测方式相比较,数据获取与处理的速度很快,收敛性较高,应用的效率也很高,有助于进行实时化、自动化的信息管理。在此过程中,就必须要积极采用遥感技术开展城市景观格局的分析工作,合理使用遥感获取与分类算法。(1)城市景观格局分析中信息的遥感获取遥感技术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具有一定的数据获取能力方面,能够加快各个类型、分辨率时空信息的获取速度,获取的效率较高,不会受到气候因素、地理因素的影响,信息的获取效果很好。近年来在遥感技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将遥感技术应用在景观生态学研究工作中,能够保证数字影像数据的分辨率与准确性,可以形成良好的信息获取模式,促使城市景观格局的良好分析和研究,改善当前的发展现状。西安市的城市景观生态研究中,采用遥感监测方式,可以同时针对生态效益全面进行评价,研究时空演变情况与优化配置情况,可以获取到较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当前西安市在遥感综合研究和专项应用研究领域中,主要是采用航空遥感技术,可以开展航空遥感绿化调查活动,空间分辨率较高、时间和光谱的分辨率也明显提升,可以促使城市景观格局的高效化和有效性研究。除此之外,在西安市的区域生态研究还有保护方面,也可以使用遥感技术获取到更多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开展景观生态评价和格局研究工作,同时还可以将遥感技术和GIS技术、GPS技术相互结合,监测城市景观格局状态,开展定量分析工作,促使研究工作的高效化实施[2]。(2)遥感分类算法的应用一般情况下,遥感图像分类主要采用目视解译方式、计算机分类方式,当前在城市景观格局的遥感分类过程中,主要使用目视解译的方式,计算机技术属于辅助部分,但是此类方法在应用期间,工作的数量较多,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工作效率难以提升,无法与现代化的工作相互适应。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积极采用计算机分类技术开展工作,在遥感领域中提升应用效果,在遥感技术的支持下,转变传统的分类模式,不再局限于监督或是非监督的分类方式,应该将遥感技术作为基础联合计算机分类技术开展工作。近几年的城市景观格局分类算法方面,已经研究开发出很多新的理论和新方法,可以转变计算机分类算法,通过模糊数学分析、人工智能分析等形式开展工作,提升整体的分析和研究工作效果。在此期间,也可以将光谱特征空间分布的非参数类型计算机分类方法作为主要的分类措施,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树分类器技术开展工作,改进传统的分类方法,全面整合与利用遥感数据中的空间信息与纹理信息,提升图像分类过程中的精确度,满足具体的遥感分类处理工作发展需求。目前我国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时代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为遥感技术在城市景观格局中的应用带来很多新的机遇,例如:国内外部分专家学者在研究中,就探索性分析了图像分割单元、斑块的遥感分类方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丰富相关的分类方法与技术,能够为分类工作的高效化实施提供帮助。因此在城市景观格局分析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应用遥感技术,应该积极借鉴先进的分类方法,针对层次较高的遥感图像全面分类,合理提取其中的目标地物,灵活性开展空间特征分类与光谱特征分类等工作,解决目前像元层次分类的问题,弥补不足之处[3]。

3.2合理开展景观格局的分析工作

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领域中,景观空间格局的分析和研究属于非常重要的部分,主要目的就是诠释、研究景观格局中的生态变化过程与现象,可以利用景观格局的分析方式,在看着没有顺序的景观斑块之内寻找潜在的规律,也可以在格局分析与景观分析期间将过程与功能有机联系在一起,明确控制格局中的主导因子和机制。当前在景观格局分析和研究的领域中,主要分析空间异质性、格局演变时间异质性的各种问题,其中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就是针对景观格局进行静态性分析和调查,而时间异质性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全面、真实将景观格局动态演变情况反映出来。在使用遥感技术开展城市景观格局分析工作的过程中,分析方式较多,可以使用航片形式、卫片形式开展区域性的调查活动,明确景观结构变化情况、动态变化情况,也可以将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相互结合,按照景观格局研究的侧重点,开展景观格局指数的分析工作、空间分析工作与动态模拟分析工作等等。在具体的景观空间分析过程中,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建立景观生态学理论基础上的格局模型,获取到可以用来描述景观格局变化的指数,例如:斑块类型的指数、相对丰度的指数、优势度的指数等等。近年来我国在推广使用GIS技术的过程中,遥感技术的软件不断升级,可以融入和GIS技术有效开展一个或是多个景观类型图的处理工作,获取到多元化的格局指数数据信息。除此之外,在实际的研究和分析工作中,还可以将边界特征作为出发点,开展景观格局动态分析活动,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专用分析技术、指数研究工具,保证技术的应用效果,从根本上提升城市景观格局的研究效果[4]。

4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景观格局研究注意问题

我国在西安市的城市景观格局研究和分析工作中采用遥感技术,虽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可以有效开展景观格局的动态化和静态化研究活动,获取到更多的数据信息。但是,在遥感技术应用期间还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不能确保遥感技术的应用效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明确需要注意的问题,保证各方面的工作效果,具体的注意问题为:首先,在研究相关景观格局信息遥感分类算法的过程中,虽然采用计算机分类技术能够提升工作效果,但是,在理论方面、技术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限制,不能确保分类的准确性,在此情况下,就应该注意将目视解译分类算法和计算机分类算法相互结合,弥补技术的不足,确保分类算法应用的准确性。其次,在对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虽然其中的指数很多,但是,如果随意选择指数,将会影响景观格局分析的效果,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合理选择指数的内容,保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设置敏感性的格局因子,保证各个指数之间都能够在相互独立的同时有着一定的联系,可以全面将城市景观格局的情况反映出来,在具有代表性研究指数的支持下,有效开展各方面的城市景观格局分析和研究活动,提升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为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提供准确依据[5]。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西安市的城市景观格局研究中,采用遥感技术可以有效获取城市景观格局中的各种指数和数据信息,能够为相关的城市规划工作、城市景观监测管理等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促使各方面工作的高效化开展。因此在未来的时展过程中,为了可以提升城市景观格局的分析和研究效果,应该树立正确观念意识,遵循科学化的原则,合理采用遥感技术开展研究和分析工作。

参考文献:

[1]佟济宏,王新杰,汪锦,等.北京市主城区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特征分析[J].广西植物,2019,39(10):137-139.

[2]田鹏.基于遥感图像分析的城市森林景观退化趋势测量技术[J].现代电子技术,2018,41(1):67-70.

[3]张晔,裴男才,何碧红,等.无人机技术在广州南沙区河涌景观特征生态调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20,39(3):231-240.

[4]闫小满,吴文友,周逢旭,等.基于遥感技术的环巢湖区域湿地景观格局及可持续设计[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8(5):116-120.

第5篇:城市发展指数范文

关键词: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绿色消费发展水平;熵值法;地区差异化;影响因素

引言

数字经济是我国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也是我国传统经济转型的助推器。紧紧围绕数字陕西建设,强化目标引领,优化空间布局,瞄准主攻方向,完善供给体系,探索陕西数字经济发展新路径是我们目前的重点议题。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环境逐步稳定,我国居民消费飞速发展,俨然已是我国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以往的政策多是从绿色生产来缓解环境问题,未能抑制消费规模扩张带来的消极环境影响。全拓数据认为,在数字经济推动下,居民人均线上消费保持高速增长,政府应在产业政策上支持传统行业与信息技术更快更好地结合,促进绿色消费发展。2016年,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制定并的《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积极地引导我国居民推行绿色的生活方式及消费模式,这标志着我国绿色消费的政策体系建设已步入新阶段。相比于传统消费模式,绿色消费模式能够引领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转型,培育绿色发展强劲新动力。更何况我国自然资源禀赋不足,环境承载力有限,生态系统薄弱,使得环境污染问题在短期之内集中爆发,严重限制了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借助数字技术开发绿色消费产品、打造绿色消费平台,可以提高大众绿色消费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将绿色消费理念融入其中,才能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发挥陕西省数字经济巨大的潜力优势,创新绿色消费引领政策,破解绿色消费现状问题,是陕西省绿色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文献

综述数字经济研究院、阿里研究院和毕马威(2018)联合选取数字基础设施、消费者、产业生态、公共服务和科研5个指标以及14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全球较为完整的数字经济测度指标。周莹等(2019)采用改进的AHP方法来对数字经济指标进行赋权,接着对原始数据进行了规范化以及标准化的处理,使得测算的结果具有了可比性。刘军(2020)在数字经济内涵的基础上,考虑数据的可得性,从信息化发展、互联网发展和数字交易发展三个维度中构建数字经济测度指标体系。当前,陕西省正处于消费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系统评价陕西省绿色消费发展状况,研究和分析省内各地区之间绿色消费的时空差异与动态演化规律,对于促进陕西省绿色消费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国内外针对数字经济水平测度的研究已经细化到了地级市,并且大多都在对数字经济的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也有一部分主要研究数字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上。对于绿色消费水平测度的研究只涉及到了全国及各个省域层面,有关地级市的文献很少,而且对从当前的研究现状看,国内针对数字经济对绿色消费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多消费行为和消费意愿单方面展开的,且没有建立宏观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同时针对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影响的研究较少。从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水平测度出发,建立创新型指标体系,计算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综合指数,最后对两者进行时空演变趋势分析,分析两者之间的影响,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其更好地发展。

二、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发展指数测度及时空特征分析

(一)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指标体系构建。为科学测度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借鉴已有数字经济测度方法、指标选取的基础上,兼顾数据的可得性,遵循科学性与规范性原则、有效性与简明性原则,构建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包括6项一级指标,下设13个二级指标,构建的陕西省绿色消费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项一级指标,下设15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表1)

(二)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测度及时空特征分析。本文运用熵值法,对2010~2019年期间,陕西省的10个城市的数字经济指数,按年度分别进行测度。本文选用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以期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进一步计算得到陕西省2010~2019年10个城市的数字经济指数及其排名,陕西省10个城市数字经济指数均值排名情况如下:西安市排名第一,榆林市第二,咸阳市第三,宝鸡市第四,渭南市第五,延安市第六,汉中市第七,安康市第八,商洛市第九,铜川市第十。利用Arcgis12软件对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数字经济指数分布情况进行可视化处理,并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不同年份、不同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差异,见图1、图2。(图1、图2)2010~2019年,关中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普遍较高,特别是西安市处于第一梯队,榆林市处于第二梯队。处于第三梯队的城市有宝鸡市、渭南市、咸阳市。汉中市、安康市、延安市列入第四梯队,商洛市与铜川市列入最后一个梯队。

(三)绿色消费发展指数测度及时空特征分析。为了进一步把握和比对陕西省各地区绿色消费发展状况,本文在采集2010~2019年陕西省各地区的数据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得到10个城市的绿色消费发展指数,陕西省10个城市绿色消费指数均值排名情况如下:西安市排名第一,宝鸡市第二,咸阳市第三,榆林市第四,渭南市第五,汉中市第六,延安市第七,铜川市第八,安康市第九,商洛市第十。2019年,榆林、咸阳地区的绿色消费发展指数较2010年有显著增加,此外,陕西省内其余各地区的绿色消费发展指数较2010年有微弱的下降。利用Arcgis12软件对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绿色消费指数的分布情况进行可视化处理并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不同年份、不同城市群绿色消费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差异,见图3、图4。(图3、图4)2010~2019年,关中地区绿色消费发展指数普遍较高,特别是西安市处于第一梯队,宝鸡处于第二梯队,处于第三梯队的城市有榆林市、渭南市、咸阳市,汉中市、延安市列入第四梯队,安康市、商洛市与铜川市列入最后一个梯队。

三、实证分析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绿色消费会有何影响?

我们结合第三章计算的陕西省各地级市数字经济指数和陕西省各地级市绿色消费指数,进一步分析陕西省各区域及陕西省各地级市数字经济与其绿色消费之间的关系。

(一)指标选取。本文的样本选取《陕西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陕西省区域统计年鉴》2010~2019年陕西省十个地级市的数据。本文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szjj)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用数字经济指数来衡量陕西省各地级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将绿色消费发展水平(lsxf)作为被解释变量,用绿色消费指数来衡量陕西省各地级市的绿色消费发展水平;控制变量的选择考虑以绿色消费产生综合影响的经济开放程度、消费市场规模、政府干预程度、教育水平、城镇化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变量,以控制陕西省各地级市政府参与、经济、教育、居民自身收入等的发展水平对绿色消费的带动作用。具体变量如表2所示。(表2)

(二)模型构建。本文使用个体固定效应估计法。为此,建立个体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如下:lsxfi,t=α+βszjji,t+γZi,t+δi+εi,t(1)其中,lsxf代表绿色消费发展水平;szjj代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为核心解释变量;Z表示一组控制变量,包括城镇化率、教育水平、政府干预程度、经济开放程度、居民可支配收入;δi表示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的固定效应;εi,t表示与解释变量无关的随机扰动项;i表示对应的10个市的样本,t(t=2010,…,2019)表示对应的时间段。为确定回归方程为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对方程进行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检验值P<0.001,因此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较为合适。

(三)陕西省各地级市绿色消费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固定效应回归,对陕西省各地级市数字经济对绿色消费的影响进行分析,具体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模型结果显示:陕西省各地级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绿色消费发展有显著性影响。固定效应模型中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绿色消费的影响系数显著为负,为-0.1046,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每增加1个单位,绿色消费发展水平显著降低0.1046个单位。政府干预程度回归系数均为正,表明政府干预程度的提升对绿色消费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经济开放程度、教育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市场规模对绿色消费发展不显著。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本文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测算了陕西省10个地级市2010~2019年的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发展指数,发现陕西省各地级市相互之间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发展水平具有较大差别。不同城市之间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发展水平差异呈现不同特征:西安市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稳居第一;安康市、商洛市、铜川市的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发展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并且数字经济对绿色消费有正向的促进作用。特别地,关中、陕南地区数字经济对绿色消费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且为负向影响关系;陕北地区数字经济对绿色消费有显著性影响,且为正向影响关系。

(二)建议。第一,陕西省各地区消费者应积极开展全民节约活动,绿色出行、绿色引领、绿色消费,积极倡导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中,尽量使用绿色包装、绿色能源,公交绿色出行,提高绿色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第二,由于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区绿色消费发展出现差异化。这对于协调区域绿色发展存在不利影响。需建立一个体系化的环境保护系统及治理政策降低环境污染,将绿色环保类项目向陕南、陕北地区偏移,避免落后地区影响其他地区的绿色发展。第三,借助数字技术开发绿色消费产品、打造绿色消费平台,可以提高大众绿色消费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提升绿色消费理念传播效率。加大中西部地区的低碳环保技术的研发投入,促进数字经济在绿色消费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晓慧.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产业结构升级视角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2(01).

[2]王娟娟,佘干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与区域比较[J].中国流通经济,2021.35(08).

[3]刘传辉,杨志鹏.城市群数字经济指数测度及时空差异特征分析——以六大城市群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21(04).

[4]董会忠,赵艳敏.城市能源绿色消费水平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以黄河中下游地区68座城市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21.35(11).

[5]倪琳,曹渝鄂,李小帆.湖北省绿色消费发展指数测度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6.23(06).

[6]吴利琰.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21.

[7]王娟娟.以产业链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21(05).

[8]廖信林,杨正源.数字经济赋能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效应测度与实现路径[J].华东经济管理,2021.35(06).

[9]高燕,徐政.供需视角下我国数字经济评价体系构建及测度[J].商业经济研究,2021(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