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专项规划范文

城市专项规划精选(九篇)

城市专项规划

第1篇:城市专项规划范文

关键词: 排水系统建设;排水规划; 雨水规划; 污水规划; 水资源利用

Abstract:The drainage special planning of Yuncheng Wanrong county was introduced , included the planning area and gold , draindown system of wastewater and stormwater ,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wastewater and stormwater and so on . Used the envrironmental protection ,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concepts, the planning can effectively guide orderly and rational Environment-Friendl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wanrong county.

Key words:drainage system construction ; drainage planning ; stormwater planning ; wastewater planning ;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万荣县位于山西省的南部,运城市的西部,境内地势东高西低,是峨嵋台地的西部组成部分,而万荣县城则地处峨嵋一级台地上,南靠孤峰山,东临稷王山,海拔高度在580—610米之间。本规划的编制范围即万荣县县城范围,规划区范围总面积为2096公顷。

根据总体规划,万荣县中心城市(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新型制造、旅游服务和商贸流通为主导的生态宜居城市,全国闻名的中华笑城。万荣县是山西省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县区之一,且水资源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境内地表水缺乏,素来有“干万荣”之称。

为了加速万荣县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开展了以县城建成区为重点的排水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以便指导万荣县的市政排水设施建设,对雨水、污水充分加以利用,减少对地表水资源的需求量,实现水资源的发展。

1 规划编制内容

①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原则,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思想方法,在发展传统排水模式上,将雨水、污水排放与处理、再生利用、补充景观用水相结合。在规划中充分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使城市化的排水设施成为能够维系“生态平衡”的新型生态化的城市基础设施。

②根据《万荣县县城总体规划》预测本地区规划污水量,依据规划路网和地形完善排水系统,并提出污水厂的出水标准及建设规模。

③雨水系统结合县城和道路路网情况及设置标准,考虑初期污染雨水截流。根据县城两条水系位置,将雨水就近排入水系中,补充景观用水,从而减小径流量和退后洪峰时间,从而达到减小下游雨水管径的目的。

④根据国内外相关排水系统的实际经验和先进技术,将其引入排水系统中。在保障县城雨水安全排放的基础上,采用透水路面、屋顶雨水滞留、下凹绿地、花孔铺砖等方法对雨水进行收集处理及综合利用。

2 规划目标

排水系统的建设与地区开发建设同步实施,通过雨水的初期排放和收集利用的方式,达到雨水综合利用的目的;通过污水深度处理,达到中水回用的目的,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干万荣”对水资源的需求量。

3 设计标准及参数

根据《万荣县县城总体规划》确定县城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规划年限为2012年—2020年;规划末期县城人口将达到18.5万人。

①雨水系统

暴雨强度公式如下:

式中 q——设计暴雨强度,L/(s·hm2)

p——设计暴雨重现期

t——降雨历时(min),t=t1+mt2,t1为地面集水时间,m为折减系数,t2为管区内雨水流行时间。

雨水管渠流量计算公式如下:

Q=Ψ·q·F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

Ψ——综合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hm2)。

综合径流系数:根据各种地面覆盖材料径流系数,经行加权平均确定县城综合径流系数,取值为0.52。

② 污水排放标准

县城污水量的产生与生活用水量息息相关,污水主要由综合生活用水量产生,取折减系数为0.85。万荣县地下水位较低,对排水管道影响不大,不考虑地下水渗人。万荣县污水分类指标见表1.

表1 万荣县污水分类指标表

Tab.1 classification of sewage indicators for wanrong county

4 雨水工程规划

①雨水排放方案

为了增强县城防洪能力及考虑县城实际财政状况,同时参照同类地区及发达国家小城镇设计理念,设计重现期时考虑一般地区取p=1年,对于主干道、经常被淹地带及政府办公地点等重点防控地段取p=2年。为了提高整个雨水系统排水能力,并根据路网密度及地形特征,规划到2020年市政雨水管道密度达到4km/km2以上。根据县城地形走向及水系位置,将县城东西向分成3个排水分区,就近排入县城水系和县城西北部太贾沟内。规划敷设市政雨水管径为DN300-DN1600,总长度约为8km。

万荣县城内有两条南北贯穿的景观水系,来水主要源于“引黄工程”,供水成本比较大,因此考虑雨水排入水系中作为景观补充水量,多余的雨水通过雨水管道排入北部冲沟内。排水西区由于地势较低无法通过重力进入水系中,直接排入太贾沟内,其他两区就近排入水系中。

②初期雨水处理

雨水具有冲刷路面、房屋等作用,污染物会随着雨水的冲刷进入地面径流中,主要集中在初期降雨(一般数毫米)中。因此,控制处理径流排放成为雨水利用系统和城市径流污染控制的一项主要办法从相关文献了解,对于同一场降雨屋面雨水冲刷速度与道路相比较快:屋面初期径流的降雨量1—3mm,可以控制整个径流污染物中的60%以上;道路情况比较复杂,根据不同地区数据变化幅度较大,结合万荣县实际情况取10mm左右降雨弃流,将有效的去除路面污染物对景观用水的影响。

本次规划考虑采用“优先流法弃流”,即在雨水排放口前设置雨水截留井,将初期雨水经行截留,通过重力流进入污水管道中弃流。对于由于污水管内底标高高于雨水管内底标高的管段可以采用管道收集排入水系水处理设施中或者渗入周围土壤中,从而减轻雨水对景观水系的污染。

根据总体规划及路网密度,在两条水系东侧设置雨水截流井,将初期弃流后的雨水排入水系中,作为景观补偿水。

③雨水其他利用方法

规划要求新建设的小区,必须采用雨水利用、下渗等措施,将综合径流系数控制在0.5以下。

规划提出在人行道、自行车道和步行街的地面采用透水性地砖(如透水性混凝土地砖等)铺路,砖与砖之间的连接处用透水性材料连接。在停车场和自行车存放处的地面用带孔的混凝土砖铺设,砖孔中用培养土填上,砖下基础采用中粗砂,保障杂草能够生存,雨水能够渗透,这样铺装可以有25%—40%的绿化面积。在居民区、公园和街头广场的地面采用实心砖,转与砖之间留出一定孔隙,孔隙用泥土,使得杂草能够生存,这样铺装可以有35%的绿化面积。

5 污水收集利用工程规划

①污水产生量

万荣县污水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生活污水量、中水系统产生的污水量和截流的初期弃流雨水量。根据计算,生活污水加中水排放量为1.89×104 m3/d,初期弃流雨水量按污水量的30%计算,则本地区总规划污水量为2.46×104 m3/d。

②污水系统规划方案

万荣县污水排放系统以西侧水系为界限,分为西侧排水区和东侧排水区。规划分别沿县城主要道路敷设污水收集管。由于西侧排水区地势较低,设置一座污水中途提升泵站,污水经过提升后送至现状污水处理厂内。为了保障县城污水量的收集率,规划到2020年市政污水管道密度达到5km/km2以上。污水管网设计管径为DN300—DN1200,管道全长约为10km左右。

③污水处理厂

万荣县污水处理厂位于万荣解店镇太贾村,大于万荣县城正北。用来接纳并处理县城输送过来的污水量及初期弃流雨水,处理后的污水再经过深度处理达到中水回用水的标准后,用作县城内市政用水、绿化和浇洒用水、景观用水等。

目前污水处理厂已经建成,设计处理能力为1.0×104 m3/d,远期扩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0×104 m3/d。如果遇到雨水流量较大,污水处理厂进水量超过设计处理能力,污水经过预处理后进入污水处理厂调蓄池中,等到进水量减小时再进行处理。

6规划实施管理措施

排水专项规划是为了指导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避免城市排水系统重复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与手段。为了保障排水专项规划的顺利实施应该有相关的管理措施:一、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法律和法规的宣传,进一步树立和提高全市民的规划意识;二、规划经过评审应纳入法制轨道,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不得擅自更改;三、加强队伍和机构建设,充实和提高规划管理人员的素质与管理水平;四、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排水设施的建设步伐;五、进一步完善排水设施档案管理,定期经行全面普查和统计工作,积累运行数据和统计资料。加强基础设计参数,优化设计和工程设施费用。

参考文献:

[1]潘安军,张书函等 . 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M] . 北京: 中国水力水电出版社, 2010 .

[2]钱易,刘昌明 . 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M] . 北京: 中国水力水电出版社, 2002 .

第2篇:城市专项规划范文

[关键词]电力专项规划;负荷预测;高压配电网规划;中压配电网规划

中图分类号:T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059-01

电网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电网建设离不开规划,科学合理的规划是电网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城市电网规划工作中,电网规划需要和城市发展规划有机衔接,使得变电站布点和线路走廊和城市建设相适应,满足城市用电需求和“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电网建设标准。因此,针对处于规划建设阶段的城市新区开展电力专项规划更是十分必要的。

1、城市新区发展规划

城市新区发展规划是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新区通常是分期规划,分期建设。城市新区规划的发展目标、发展定位、规划结构、功能布局是电力专项规划的基础,其用地规划、容积率规划、路网规划等为电力负荷预测、变电站规划选址、线路走廊规划选址提供重要依据。

2、电力负荷预测

城市新区电力专项规划分为近中期规划和远期规划,近中期规划一般为5年规划,远期规划年限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相一致,通常为15~20年。而做好规划的关键是做好电力负荷的预测。由于城市新区缺乏历史数据,建设上进度较快,早期负荷多呈几何级数增长,远景则呈现饱和状态,故不同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负荷预测方法,使得负荷预测结果相对科学合理,使电力规划既能适度超前,又不至于过度超前而造成投资浪费。

2.1 城市新区近中期负荷预测

城市新区电量与负荷的增长规律,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处于发展初期、中期阶段的小区,在预测期内,电量以近似指数规律增长,其年增长率比较大,简称E型电量;

(2)发展成熟的大型小区,其电量已经历经指数规律发展阶段,在预测期内进入了一种具有饱和特性的发展阶段,简称G型电量;

(3)对于一些初期用电量低,而发展又十分快的小区,在预测期内,负荷按照一种S型曲线趋势增长,简称S型电量。

根据新区负荷增长特性和新用户报装负荷,推测新区的负荷成长趋势,预测近中期负荷。

2.2 城市新区远期负荷预测

针对新区用地性质明确的特点,采用空间负荷预测方法与人均用电量法预测远景饱和负荷。

空间负荷预测法:根据规划区各地块的用地性质,采用与其它地区类比的方式确定该类地块的负荷密度指标,提取该地块的面积,再利用公式(1)求得该地块的负荷远景值。

负荷=负荷密度指标×占地面积 (1)

人均用电量法:根据规划区的人口发展状况,对比发达国家、地区的同等经济发展水平下人均用电量情况确定该地区的人均用电水平和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利用公式 (2) 算出该园区的远景负荷。

负荷=人均用电量×总就业人数/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 (2)

2.3 负荷预测结果校验

最后,采用负荷密度指标对负荷预测结果进行校验和分析。

3、城市新区高压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3.1 高压变电站规划技术原则

(1)城市新区规划变电所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要求。

(2)靠近负荷中心,交通运输方便,靠近公路或城市道路,避开易燃、易爆区和大气严重污秽区及严重盐雾区;满足防洪标准、抗震要求,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在建筑用地内变电所控制用地在空间上保证进出线方便,避免密集区域。

(3)220千伏变电站用地面积控制在30000m2以内,220千伏侧宜设置8回出线间隔,110千伏侧宜设置12-14回出线间隔,35千伏侧宜设置12-14回出线间隔。110千伏变电站用地面积控制在4000m2以内,110千伏侧宜设置2回出线间隔,10千伏侧宜设置36-42回出线间隔。

3.2 高压通道规划技术原则

(1)架空电力线路的走向应根据城市地形、地貌特点和城市道路网规划,沿道路、河渠、绿化带架设,不应穿越市中心地区或重要风景旅游区,路径应做到短捷、顺直,减少同道路、河流、铁路等的交叉,避免跨越建筑物。

(2)高压架空电力线路通道宽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应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气象条件、导线最大风偏、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安全距离、导线最大弧垂、导线排列方式以及杆塔型式、杆塔档距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②市区内单杆单回水平排列或单杆多回垂直排列的高压架空电力线路的通道宽度,应根据所在城市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象等条件及当地用地条件,结合表3-1的规定,合理选用。

4、城市新区中压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4.1 10KV电网作为中压配电网的主干网络,应结合新区建设特点,推广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完善配电网络结构,增强配变和线路供电能力。在整体上提高配网的经济技术水平,才能满足负荷增长需要。

4.2根据配网规划设计技术原则和园区负荷预测结果,园区中压架空线目标接线采用多分段单联络或多分段两联络方式;中压电缆目标接线采用单环网、双环网等方式,组成环网的电源应分别来自不同的变电站或同一变电站的不同段母线,每一环网的节点数量不宜过多,由环网节点引出的放射支线不宜超过2级。

5、规划评估

规划评估是对整个规划方案的全方面评估,包括现状问题解决情况、规划技术原则的落实情况、供电能力分析和经济效益评价。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6、结语

综上所述,实施城市新区电力专项规划,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使得电力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有机衔接,规划变电站站址和线路走廊得以保护,电网网架结构更加合理,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得到提高,较好诠释了“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建设宗旨,为新区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邓昆玲,张爱军,王鹏,吕海霞,孟庆天.县城电网现状及规划要点分析[J].内蒙古电力技术.2012(02).

[2] 欧阳慧林.浅谈电力专项规划工作的开展[J].广东输电与变电技术. 2010(01).

[3] 李D.电力市场环境下的负荷预测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22).

第3篇:城市专项规划范文

一、规划背景

1、贯彻落实国家实施城市更新战略的需要。

2、加快落实安徽省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部署的需要。

3、治理“城市病”,补齐城市发展短板,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现代化幸福美丽新铜陵的需要。

二、规划目标

1、远期目标

完成各类更新用地规模34平方公里。通过多元化、系统性的城市更新,逐步改善和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和用地高效利用,全面改善旧城区的人居环境,均衡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与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彰显历史文化地区魅力,完成一批具有示范性的城市更新项目,将铜陵建设成“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

2、近期目标

1)争取完成各类更新用地规模18.12平方公里。其中,拆除重建类更新用地规模5.49平方公里,综合整治类更新用地规模12.63平方公里。

2)争取完成2-3个重点产业片区改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腾挪空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园区竞争力;力争完成20个棚户区改造、126栋危房改造、79个老旧小区改造,初步实现宜居城市建设目标;力争完成2-3个街区风貌提升,打造1-2个历史风貌区,彰显城市品味和文化特色。

3)通过城市更新有效增加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文化设施、教育设施、医疗设施、体育设施、养老设施、绿地与广场等公益性项目,实现城市设施配套水平显著提升。

三、规划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先行。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多部门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坚持规划先行,对城市更新的区位、范围、规模、时序等进行统筹安排,确保城市更新工作的有序开展。

2、坚持市场运作、因势利导。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业主、集体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更新,形成多元化的城市更新改造模式,增强更新改造动力。

3、坚持产业优先、保治结合。划定产业发展保护区,配套相关管理办法,为产业提升保空间;以“退二进三”和环境整治为重点,加强低效用地整理,引导老城区内散落的工业斑块及城市零星工业及时退出;加大对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奖励。

4、坚持利益共享、多方共赢。建立完善经济激励机制,协调好政府、市场、业主等各方利益,实现共同开发、利益共享;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特色风貌和保障公益性用地,统筹安排产业用地,实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化传承多赢。

5、坚持因地制宜、规范运作。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定位等,依据城市总体发展布局,合理确定城市更新方向和目标,分类实施,加强监管,保证城市更新工作规范运作、有序推进。

6、坚持公众参与、平等协商。充分尊重业主意愿,提高城市更新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保障业主的知情权、参与权、受益权;建立健全平等协商机制,妥善解决群众利益诉求,做到公平公正,和谐更新。

四、规划期限与范围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其中近期至2025年。

规划范围:为铜陵市市区范围,总面积1519平方公里。

五、主要规划内容

第4篇:城市专项规划范文

关键词:漓江;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市政专项规划;市政工程设计

Abstract: The water shortage and water pollution has become the world's two larges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ity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 is to ensure that the city of normal water, water supply, drainage and sewage treatment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and other functions, it is the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of city.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Yangshuo project, discussed about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from the planning to the engineering design process and key points.

Key words: Lijiang; planning;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L35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项目概况

1.1工程总体概况

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南面,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的美誉,随着阳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县委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以建设新城区,疏解老城区的办法,全面提升阳朔城市旅游品位。

1.2设计内容

我院负责设计的《阳朔新城区市政工程规划与勘察设计》项目,包括市政专项规划、市政工程设计、工程勘察等内容。下面着重分析一下给排水市政专项规划和管道工程设计的要点。

1.3 阳朔新城区现状概况

阳朔新城区位于桂林市阳朔县南面,土地开阔平整,四周环山,田园风光优美秀丽。阳朔县新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区内主要的宽阔地带属岩溶地貌,地势较低,为丘陵地带。

拟定工作思路

上层次规划解读 现状调查分析 市政专项规划 工程设计

上层次规划解读

给排水工程设计应以批准的城镇总体规划和排水工程专业规划为主要依据。对《阳朔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5)年》及《桂林市阳朔县新城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充分解读为后面的专项规划及工程设计奠定了基础。

3.1人口及土地用地规划

总规中,2015年阳朔县城总人口达到7.7万人,至2025年达到10.3万人,规划2025年城区建设用地10.75平方公里。控规规划2020年新城区居住人口控制在5万人以内。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用地共分6大类,18个中类。

3. 2对给水工程的解读

总规中明确阳朔县现有水厂供水能力为2.6万m3/d,水源为漓江。规划于龙角山北、石板桥村西新建第二座水厂,规模为2.0万m3/d。由第二水厂与现状第一水厂联合供水,供水总规模为4.5万m3/d。控规规划本区用水量为5.3万m3/d,新建第二座水厂,规模为2万m3/日。本轮规划扩建第二水厂达到7万m3/日,为新区供水。在城北组团新建两条DN800管道至新城规划区,区内主干管呈环状布置,管径在DN400—DN800,次干管管径为DN300。

3. 3对排水工程的解读

总规规划本区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重现期为1~3年,管径为DN400~DN600,最小坡度不低于3‰。近期污水量预测为1.5万m3/d,远期为3.0万m3/d。控规中雨水规划同总规内容,远期污水量为4.24万m3/d,本轮规划扩建现状污水处理厂达到4.5万m3/d。污水管布置在道路东北侧的非机动车道或车行道下。规划区污水管道最大管径DN800毫米,最小管径DN400毫米。

现状调查结论

4.1给水工程

现状水厂供水能力为2.6万m3/d,无扩建用地,难以向阳朔县新城区提供用水。规划区内没有水厂及供水管网,用户主要靠打水井供水。

4.2雨水工程

新城区主要河流有田家河、栗木河及其一条未命名的5-18m宽小河涌。其中田家河在规划区内长约5.4km,常水位105m~107m,新区内雨水排放通过地面散流至现状水体。

4.3污水工程

现状阳朔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规模为1.0万m3/d,目前已经完成了二期工程及厂外提升泵站的建设。二期工程总规模为2.0万m3/d,其中近期1.0万m3/d,远期将增加1.0万m3/d;厂外泵站土建按照2.0万m3/d设计和建设,设备为分期安装,近期1.0万m3/d,远期增加1.0万m3/d。新区内没有现状污水管道。

市政专项规划设计

5.1给水工程

采用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预测法及用地性质用水指标预测法对需水量进行预测后比较,得最高日需水量为6.09万m3/d,按业主要求考虑南拓发展用地的水量为1.2万m3/d,用水量总规模为7.29万m3/d。因此,规划第二水厂规模不应小于8万m3/d,第二水厂主要为新区供水,富余水量(约6千m3/d)可向阳朔县老城区供水。

管网平差时输配水管网按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计算,时变化系数考虑旅游高峰期流动人口集中用水的因素取1.6,如考虑南拓用地时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为1350 L/s,消防工况校核流量为1420L/s,事故工况校核流量为945 L/s。根据管网平差结果,主干管管径为DN400—DN800,次干管管径为DN300。配水管网的供水水压宜满足用户接管点处服务水头28m的要求。

5.2雨水工程

采取“高水高排,低水低排,自排为主”的原则。雨水工程的规划根据竖向工程的调整采用了两种思路。

第一阶段,属于项目前期阶段,业主同步委托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写《阳朔县新城区水系及防洪专项规划》。竖向规划确定新城区采用20年一遇防洪标准(114.07m)设防,并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校核。若采用全区抬高至114.07的填土方案则投资过大,考虑自排与抽排相结合,设置防洪提解决内涝问题。

第二阶段,《阳朔县新城区水系及防洪专项规划》已定稿。竖向规划专业通过土方平衡验算确定了规划区竖向标高,确定了阳朔县新城区防洪采用填高地块标高到洪水位以上的方案。根据确定了的竖向标高设计,结合规划区河涌水系布置,采取就近排水的原则,雨水主管管径范围是d800~BxH=2000x1800,最小坡度不低于1‰。

5.3污水工程

根据给水量预测,污水排放系数按0.8进行折算,新城区污水量为4.87万m3/d。本次专项规划对污水厂的规模进行调整。参考老城区现状污水量将污水处理厂扩建为总处理能达到6.87万m3/d,污水量构成为老城区2万m3/d,新城区4.87万m3/d。

根据阳朔地形特点,规划区地形南高北低,其中规划区内最低点(110.00m)在北部并靠近污水处理厂,规划区内最高点(121.00m)在规划区南部,从规划区竖向标高分析本区域适宜采用重力流收集沿途污水,应该综合考虑污水管道的过河方案。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减少工程投资、减少后期管理难度为目的,通过优化污水干管布置方案,尽可能少设置或不设置污水提升泵站,同时避免设置倒虹管工艺。

污水工程的规划根据竖向工程的调整分别采用了两种排水思路。第一阶段,于规划绿地新建1座污水提升泵站,规模为设计流量783l/s,扬程8米,占地约需2000m2。分为5个排水系统,主管管径在DN500~DN1200,埋深范围4~7米。第二阶段竖向调整后本规划区污水系统可以自流排放,不需要设置中途提升泵站,结合水系规划,将污水主管设置在不影响排水行洪的次干路上,管道和堰合建,全区域仅有两处倒虹管工艺过河。

工程设计

6.1给水工程

根据专项规划管网平差成果,从第二水厂引两条DN800给水管至阳朔新城区;区内配水管网布置成环网状。给水管道沿道路敷设,布置在非机动车道下或道路绿化带内。给水管管径小于或者等于DN400时采用给水PE管,过河时采用焊接钢管;管径大于DN400时采用球墨铸铁管。

6.2雨水工程

雨水管道的排放按照就近原则分别排入田家河及栗木河。雨水管道采用Ⅱ级承插式钢筋混凝土管排水管,管道埋深不大于4米。车行道雨水口采用偏沟式双(单)箅雨水口,摩托车道侧石边雨水口采用偏沟式单箅雨水口,采用球墨铸铁雨水箅子。人行道及自行车道的排水采用生态排水方案,降低绿化带,设置碎石排水盲沟接入摩托车道雨水口。此排水方案景观效果好,造价低。

6.3污水工程

管径小于DN500的污水管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双壁波纹管,管径大于等于DN500的污水管采用HDPE钢带增强螺旋波纹管。大于等于40米干道双侧布管。

结语

合理的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要求设计者和管理者对城市基本自然条件、经济和社会状况都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科学的给排水规划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搞好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关键。

参考文献

第5篇:城市专项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乡供电专项规划;编制;流程

城乡供电专项规划主要考虑规划区域内负荷预测、电力平衡、负荷分区、站址落地、廊道选择等。供电规划一般不涉及发电厂等电源点。城乡供电专项规划一般由供电公司联合规划部门共同编制,下面将浅谈如何开展城乡供电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流程、注意作法、注意点。

1 主要工作流程

1.1 资料收集阶段

按照城市规划法、城市电网规划设计导致要求,对规划区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确定城市电网规划原则。规划部门负责收集城市建设规划及城市规划图等资料,供电部门负责收集历年电力负荷、电量、电力建设情况资料。

1.2 负荷预测阶段

根据历年负荷及城市规划情况,研究分析该规划区的负荷特点,选择多种方法对规划区进行总负荷及分区负荷预测,并对上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规划区总负荷及分区负荷。该工作以供电部门为主,规划部门根据规划用地情况,采用负荷密度法等进行校核。

1.3 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线路走廊规划

根据负荷预测结果,结合多种变电站规划方案,进行经济技术比较,优化得出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的站址及建设规模,确定变电站接线方式,规划确定110千伏及以上线路走廊路径。在规划工程中,工作组要及时与规划局、国土局等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保证规划用地及线路走廊具备可行性。

1.4 初步审查阶段

邀请市规划局、国土局,各县规划部门、国土部门及县供电公司等,对规划初步成果进行初步审查。规划工作组结合初审结果,调整优化规划方案。

1.5 征求意见阶段

征求各有关单位对初审修改完善后规划方案的意见,征求意见单位包括市、县规划、国土、发改委、环保、水利等,市区还需征求各区政府、园区、各规划分局意见。根据各单位回函,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方案。

1.6 专家评审阶段

由市规划局主持召开专家评审会议,邀请市发改委、国土局、规划局、省电力公司、省电力经研院等专家组成专家组。根据评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成果,规划成果在市规划局网站进行公示。

1.7 市政府审查、批准阶段

首先要通过市规划委员会预审查,再通过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委员会审查,最后,由市规划局报市政府批准。批准后的城乡供电专项规划作为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市规划局统一、实施。

2 主要作法

电网专项规划紧跟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步伐并保持高度统一,确保规划项目和走廊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为规划的有效执行奠定基础。严格履行专项规划审批程序,保持市县区域的高度一致,确保规划成果的科学性严肃性。

强化五个层面的机制:

(1)强化市县公司层面机制。供电公司内部建立起公司分管领导、发展策划部、电力经济技术研究所、县公司发建部构成的四级管理体系。公司分管领导负责监督管理,发展策划部负责职能管理,承上启下,电力经济技术研究所负责专业规划具体编制,县公司发建部负责协调、解决电网规划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

(2)强化与市规划设计院合作机制。联合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开展电网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合同对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管理,促进规划既满足电网内部要求,又符合城市发展要求。

(3)强化与各级政府层面沟通机制。专项规划内部编制完成后,市、县公司层面分别征求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及国土部门意见,按照反馈意见,进行修改,修改稿再次征求意见,并获得规划、国土部门同意批复意见,确保电网专项规划成效显著。

(4)强化专业部门层面机制。公司内部按照电网规划管理办法,明确发展策划部、营销部、基建部、财务部、运维检修部、调控中心、电力经济技术研究所、信通公司及各县公司,确定相关专业人员职责分工、各司其责,明确考核评价。

(5)化技术支持层面机制。电力经济技术研究所作为技术支撑单位,要与各县公司沟通协调,确保电网规划编制实现高标准、高目标及高质量。另外,需要加强与市城乡规划研究院合作,提高规划变电站位置及输电线路走廊科学合理性。

3 规划注意点

3.1 负荷预测

一般负荷(均布负荷)、点负荷预测要相结合。供电公司一般提供负荷预测方法,规划单位(规划局或规划院)具体计算,不宜直接套用供电部门提供的计算结果(因为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规划编制部门更熟悉)。负荷预测要考虑到城市区域的开发强度。35千伏系统在很多城市市区里是限制发展的。城市电网规划应贯彻分层分区原则,各分层分区应有明确的供电范围,避免重叠、交错。

3.2 变电站布点

根据负荷预测结果,确定变电站容量、数量、区域位置。变电站布点专业性很强,不仅要考虑分区域负荷,还要考虑到电网系统。在城乡供电专项规划中,110kV变电站是布点工作的重点。变电站选址原则(符合城市规划、负荷中心、进出线、交通、电磁、环境、防洪、抗震、地质)。500kV变电站布置在城市;220kV变电站布置在城市周边,接近负荷中心;110kV要深入负荷中心。

3.3 高压走廊布置原则

高压廊道分两种:高压走廊和地下管沟。根据城市地形、地面和道路网规划,沿道路、河渠绿化带架设,做到捷径、顺直,同时减少交叉;35kV及以上架空线路应规划专门通道。

新建、规划高压架空线路不宜跨越城市中心区、重要风景旅游区。市区尽量采用同杆多回架设,采用窄基塔。城市道路下电力管道(电缆沟)要规划到位。市中心、高层建筑群、城市商贸区、重要风景区等要采用地下电缆供电。

4 结束语

城乡供电专项规划要求首先明确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电网规划适度超前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资源,力求电力设施规划建设远近结合,电网网架结构坚强合理,安全可靠,运行灵活,节能环保,经济高效,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其次是坚持规划原则,包括依据城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原则;与城市其它市政工程设施相协调的原则;坚持电力适度超前,符合电力行业自身发展要求的原则;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用电增长需求的原则;远近结合,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实施管理的原则。再次是要按照合理流程开展规划编制、意见征集、评审、修改完善等。最后城乡供电专项规划应按照法定上报、审批,方才可以完成城乡供电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参考文献

[1]田怀源,周步祥,冯燕禧,等.城市电网规划中负荷同时率的选择技术研究[J].四川电力技术,2011,34(1):38-41.

[2]沈锐.电网规划与电力设计对电网安全影响分析[J].广东科技,2014(2):85-86.

[3]蒋洪增,侯杰.配电网建设中的实用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63.

作者简介:胡中鲲(1979-),男,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电网规划、电源接入管理工作。

第6篇:城市专项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 设计类课程; PBL

中图分类号:TU984;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085-05

城市规划学科自设立以来,一直归属于建筑学一级学科,本科生入学时需通过加试美术判断其是否初步具备形象思维能力,说明城市规划学科基本教学内容偏重于设计能力培养与训练。经过60年发展,城市规划已不再被视为超越价值观念的纯技术手段,开始逐渐走向社会实践,城市规划学科研究内容早已跨出原有建筑学一级学科范围。

2010年,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与建设,调整之后的城乡规划学科在内容设置上更为广泛、在学科体系上更为全面,主要体现为从原有注重规划设计技术转向与社会学、经济学等联系更为紧密的城乡统筹人居环境大学科[1]。相应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范畴也随之扩大,作为城市规划专业主干课程的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也需完成从原有建筑学下属二级学科到城乡规划学下属课程的改革,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和更为专业的学科视野。

“基于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or PBL)的教育学方法为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提供了教学改革思路,城乡规划学本身即具有实践特色,需要在项目工程实践中验证学科理论发展,因而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应与项目实践教学配合。文章即以“基于项目学习”方法为研究起点,试图探索以此为基础的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建构要点,以期为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提供若干思路。

一、原有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问题分析

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由同济大学金经昌教授主持,建立于1952年,当时称为都市计划与经营专业。发展至今,国内目前设有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有

175所左右,通过城市规划专业本科评估院校24所。但这些城市规划专业大多在建筑学专业基础上创办,在设计类课程设置上具有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设计类课程教学背景急需转变

从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几所国内最先设置城市规划专业的高校规划设计课程体系上看,目前中国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体系普遍采用两阶段培养模式,即前3年(或2.5年)与建筑学专业的设计类课程内容完全同步,学习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培养形态塑造能力,在四年级(或三年级下学期)才开始接触城市规划专业的设计课程内容。这种课程设置方式源于城市规划专业最初归属建筑学一级学科之下。学生在设计类课程学习中先以建立建筑空间感觉为主,到三年级以后再逐渐转向城市空间学习。

这种课程设计方式无法使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在三年级以前建立宏观层面的设计概念,开始接触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内容时,无法很快将微观空间的设计视野拓展到宏观层面。在城乡规划学被设立为一级学科之后,学科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更为繁杂,这就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将设计视野拓展到宏观设计层面,还需要很快接受更为多元化的专业课程内容,因此在城乡规划学跨出建筑学一级学科的背景下,相应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应及时改革,其设计类课程设置应与城乡规划学科内容接轨,形成具有城乡规划学特色的设计类课程体系。

(二)教学方法偏重于技术性训练

有资料显示,中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65%基于建筑学背景,只有少量来源于理学、林学、农学等其他学科背景[2],建筑学学科背景下的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侧重于物质空间的形态规划与设计,如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内容,偏重于对学生设计方案的构思能力、设计技术以及图纸表达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适用于物质规划时期教育,无法适应当前已经从规划技术拓展到公共政策的规划时势。

这一时期,规划教育内容越来越广泛,不仅需要专业技术训练,还需要了解实践规划,关心政府决策,掌握管理实施,因此在课堂学习中,除了学生基本的设计技能之外,还需要重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如社会调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设计分析能力、经济分析能力等。到目前为止,这些能力在规划专业的设计课程体系中都很难涉及,以至于学生在完成课程作业后,仍然在努力表达完整的图纸,忽略设计学习过程中其他知识的掌握,难以适应不断快速发展的规划实践需要。

(三)课程内容与实践项目不能对接

在当前的规划专业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工程实践,因此学习到的设计内容仅限于物质空间设计部分,难以学到设计、实践、管理等其他环节,无法真正掌握项目整体设计与实施过程。规划工程实践项目,从设计到实施一般需要经过前期预测、空间设计、实施管理等几个部分,整个过程共同影响最后的项目实施结果,因此,学生需参与不同阶段的工程内容,以全面提高实践能力。

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设立使城市规划教育内容早已不限于纯物质规划教育,而逐渐转变为与社会、经济、人口、空间、环境等学科共同发展的综合学科教育,这就更需要培养掌握多种技术的城市规划师,或者说城市规划师与设计师的分工需要更为精细。但现有设计课程培养模式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所需存在一定差距,学生毕业后无法直接担任规划师与设计师,需要长时间磨合。

二、“基于项目学习”教学体系内容简介

基于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运动最早出现在16世纪晚期的意大利,主要应用于建筑和工程教育活动中。近几年,这种方法开始逐渐应用于国内高校教学体系。

第7篇:城市专项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更新规划;规划体系;定位;影响

对于空间资源相对贫乏的中国城市,城市更新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城市更新同时也是城市重新选择城市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珍贵机遇。加之城市更新密切涉及人民切身利益和城市战略资源,因此将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1 应运而生的城市更新专项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虽然考虑了城市土地使用的数量与性质,但没有考虑构成城市的各系统内部的或外部的有机联系,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的跨度过大。按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城市专项规划可分为三类,即总体规划所附属的专项规划、完善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和指导城市开发的专项规划。加强专项规划,一是从技术角度对总体规划进行细化与深化,更重要的是从管理角度将城市功能分解成为若干密切相关的系统进行专项研究,以确保城市活动的有机性与多样性。基于城市中大量存在的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面临着急切的改造需求,同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而总体规划层面缺乏相应的专项规划,缺乏系统研究。在如今的城市规划体系的情况下,进行城市更新专项计划显得尤为重要了。

2 严格讲城市更新规划的规划体系定位

在我国,多数城市的城市更新行为都含有自己独特的城市规划与指导,但是明确的制度和政策在城市更新规划的法定规划体系中的定位依然鲜有耳闻。在城市更新问题中,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详情的全面性依然会被忽略,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具体的改造方面尤为突出。现如今我国的城市更新规划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城市更新概念规划由政府主导;由市场主导的单个开发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城市更新规划。前者的运动式更新改造范围遍布旧城区基于政法的意志,但是市场运作的真实性往往被忽略,从而失去了可操作性,政府的改造意愿或许会被提前泄露,从而市场成本被变相提高。就后者来说,市场和政府的对峙的手段往往于此,容积率尤为突出。但是由于对上层规划的控制和指引略有匮乏,保护公共利益的底线对政府来说不方便寻查。而且上层规划对地区整体空间研究的依据相对缺乏,依然会针对某个项目去改造,这样仅仅通过个案来进行的专项规划是缺乏科学性的。

3 城市更新规划与现行规划体系的衔接

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主要是建立在对新增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基础上。随着我国大城市建设用地资源日趋饱和,未来可以预见的是城市更新可能取代新增建设用地而成为规划管理工作的主流。因此有必要对现行城市规划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和完善,以适应城市更新规划管理需求。但城市规划体系调整的目的并非要游离于现行规划体系以外设立一套新的独立的城市规划体系,而是应在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基础上,对应相关的规划层次,采用补充、调整和“镶嵌”的方法纳入城市更新对城市规划的管理要求,使城市更新规划与法定规划(特别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能够积极主动地相互对接。结合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初步建议从以下几个规划层次中纳入或对接城市更新规划管理的内容。

3.1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应加强对全市城市更新的区域及其更新方向、总体规模作出初步规定。

3.2 近期建设规划

近期建设规划应对规划期内实施城市更新的^域及其更新后的功能定位,实施更新的时序,为城市更新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作出必要的规定。

3.3 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也应成为与城市更新规划管理对接的重要平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作用在于,可以将城市更新中政府与市场的角色进行必要区分,将理应由政府控制的公共利益因素从可以交由市场运作的博弈因素中抽离出来,并通过控规这一重要的规划控制手段予以强力保护。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划定城市更新的实施范围,确定其中涉及的城市更新项目的功能定位、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安排、容积率的控制范围、景观生态和文物保护要求、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城市设计控制要素、拆迁居民安置策略,以及捆绑改造计划等等。

3.4 城市更新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更新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全面面向更新规划实施的要求,最大程度地纳入相关利益群体的诉求,保留市场运作的弹性空间。在一般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城市更新规划需要重点增加土地市场的经济核算,拆迁安置的具体安排等应对更新的特殊内容。同时还需要增加相关利益方谈判和博弈的程序。

3.5 综合整治(改善)规划

随着物权的逐步清晰,特别是未来《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拆迁补偿条例》的出台,未来“渐进式”、“针对性”和“小尺度”的环境综合整治也可能逐步取代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方式。城市综合整治规划,要求对建设条件、现状权属以及各方目标的充分尊重和全面把握,要求根据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来确定更新改造的方法和内容,需要更加倾向于人的视角的空间思考,和更加精细化的微观空间技术。

4 结语

在新时展的背景下,我中国的城市建设更需要注重对已建成区的改造更新,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社区构建,实现社区的更新与发展。同时,以社区为主导的渐进式更新还需要经过政府与社区的协作,加强公众参与,以实现改善城市空间,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从而促进邻里和谐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8篇:城市专项规划范文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准确把握“东扩西展、南升北拓、拉开框架、扩展规模”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355”发展战略、建设*都市经济圈以及“科学规划、统筹城乡、适度超前、体现特色、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协调发展”的新要求,高水平做好我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以优化城市环境为重点,高度重视人居环境规划建设,改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创造一个适宜创业发展和宜人的生活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二)坚持合理用地、集约发展的原则。注重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开发经营的综合效益,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坚持集约和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

(三)坚持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原则。增强城市辐射功能,加强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推进区域内基础设施相互配套、协调衔接和共建共享,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建设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逐步构建以*为中心,以卫星城市、周边城市为支撑的都市圈和城市群。

(四)坚持学科融合、技术支撑的原则。加强多学科融合,使总体规划体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内容。规划编制中要充分应用数字信息技术,并建设统一共享的规划管理信息平台,服务政府的科学决策。

三、规划内容

(一)规划成果

本次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包括五个部分:

1.《*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

3.《*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4.《*市综合交通规划》

5.《专题研究报告》

(二)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同时考虑远景规划构想。

(三)规划范围

规划分别在市行政市域、城市规划区及中心城区三个层次按国家相关要求开展工作。城市规划区拟定为东起榆中高崖镇,西至吐鲁沟,南起兴隆山、阿干镇,北到永登秦王川,规划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范围拟定为东起定远、金崖,西至河口南地区,南起皋兰山南麓,北到青什、沙中片区,规划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另外将中川航空港、红古区海石湾镇、夏官营地区作为独立区域纳入城市规划统一管理。规划专题研究兼顾市域与周边城市的协调。

(四)工作深度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总报告、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均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总体规划的内容深度要求进行编制,涉及远景空间发展控制的内容在1:10万—1:5万比例的地形图上进行落实。

(五)规划工作技术路线

1.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五个统筹”要求,突出规划重点和有限目标的技术工作原则。吸收本轮全国大中型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经验教训,从全市城市发展与规划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作为切入点,以提高规划成果的实用性和适应性为目标。

2.在对城市现状问题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协调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定位与规模,调整和优化城市用地布局,理顺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突出城市总体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统筹安排城市建设时序,强化城市规划的实施机制。

3.借鉴国内外城市规划新的理论与方法,借用经济分析、景观生态分析、环境评估、历史人文价值分析与行政管理学等技术手段,增强本次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总体规划对下一层次规划的指导作用。

4.为了对总体规划基础条件和部分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总体规划提供背景预测和前景方案,邀请国内有关研究机构进行专题研究,补充规划工作组的技术力量,开拓规划组的工作思路。

5.重视规划的公众参与,规划成果分阶段进行公众咨询,征求不同社会团体和市民意见,并在互联网上开展《*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城市建设建议》市民意向调查。

(六)规划层次及主要内容

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1.1从宏观发展研究背景出发,分析新形势下我市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明确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应承担的新角色。

1.2分析*在不同区域层面的发展基础和条件,确定*的区域定位和职能,明确未来发展目标。针对发展目标和存在的差距,提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1.3深入研究城乡协调发展、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综合交通系统、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文化继承等重大问题,进行城市空间发展的多方案比较,提出城市空间发展的具体策略和实施时序,构建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框架。

2重要专题研究

2.1区域研究:国家和区域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关系和定位研究。

2.2空间研究:城市空间北拓战略对*空间格局的影响及北部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2.3资源环境前提研究:城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水、大气、生态、土地等)研究。

2.4实施评价: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及国内外相关经验对*城市发展的启示。

2.5气象研究:气象对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影响研究。

2.6产业研究: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2.7城市规模研究:城市发展规模研究。

2.8工程地质调查研究:建设工程地质调查与研究。

2.9防汛标准研究:黄河*市区段二百年一遇防洪标准研究。

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1结合全国及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确定*的区域地位,明确区位协调发展的规划思路。

3.2结合全省和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市域内城镇发展的条件、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3.3明确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对市域中心城市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协调的建议。

3.4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3.5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使城镇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相协调。

3.6提出市域城镇体系的发展目标和各类城镇的职能分工、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探索特色鲜明的城镇发展结构。

3.7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明确重要基础设施的主要技术标准和城镇间的空间协调发展规划。

3.8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

3.9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4城市总体规划

4.1分析城市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分析论证城市职能,确定城市性质。

4.2预测规划期内城市人口规模。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

4.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4.4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城市交通结构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安排城市主次干道的走向、断面,确定主要广场和停车场的位置、容量。

4.5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4.6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确定绿线控制措施。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和管理措施,确定岸线使用原则。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

4.7进行城市景观风貌和城市特色研究,在总体层次上研究景观风貌特点,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4.8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4.9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给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供热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划定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黄线)。

4.10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管理措施,确定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4.11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

4.12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更新、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4.13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

4.14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确定地下空间利用的范围目标及措施。

4.15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明确近期建设目标和内容,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构想,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5综合交通规划

5.1交通调查和分析模型建立

5.1.1进行全市的居民出行调查、典型路段交叉口的交通流量调查、停车场系统的特征调查、公共交通客流调查、大型就业商业设施吸引人流调查等多项系统的交通调查内容的选择和实施。

5.1.2在交通调查和数据资料分析基础上,标定和建立与现状土地利用及交通出行特征相吻合的交通模型。以规划土地利用分析为依据,充分研究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交通需求特点,建立规划特征年的定量化交通分析模型,为综合交通规划编制的各个层次、不同发展方案的比较等提供分析、测试及评价的数据基础。

5.1.3依托交通需求分析模型的建立,以现状及规划土地利用为依据,分析现状交通出行及分布的基本特征,预测未来不同阶段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交通出行变化的趋势特点,测试和评价不同规划策略及方案的交通运输效果,提供整个交通规划编制的数据分析基础。

5.2现状问题诊断和发展趋势分析

5.2.1从目前城市交通供需特征、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关系、交通系统服务水平等各个方面,对我市城市交通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价,准确把握当前城市交通的主要问题,寻找产生此问题的原因。

5.2.2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空间布局的转变、机动化的趋势、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等各个方面,对未来城市交通发展趋势以及将会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判断,为各项规划方案的提出奠定基础。

5.3交通战略规划

5.3.1分析城市交通政策趋势和供需特征趋势,总结借鉴相关发展经验,提出适宜我市特点的城市交通发展方向。

5.3.2确定城市交通发展模式,提出各交通系统发展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确定城市重要交通系统规划组织与布局原则。

5.3.3确定区域综合交通系统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制定各对外交通方式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原则;优化城市对外交通系统发展方案。

5.3.4提出城市骨干运输系统构建的原则与目标;提出并分析评价骨架运输网络方案;确定城市骨干运输方案的布局。

5.3.5确定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总目标和各交通系统的基本目标;提出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发展战略及应对策略;提出城市交通发展重要政策建议和实施保障策略。

5.4区域交通系统规划

5.4.1确定各等级对外公路系统布局方案,对外公路与城市骨干道路系统的衔接规划,确定对外道路的出入口位置,并测算其用地规模,确定长途客运枢纽站的布局及其用地范围。

5.4.2确定铁路客货运场站布局及功能定位,控制铁路走廊及其与城市道路交叉的用地,规划组织铁路客货运枢纽的集散系统。

5.4.3协调航空机场的规划,确定机场衔接系统规划。

5.4.4确定黄河航运等级及航运设施规划。

5.5道路系统规划

5.5.1确定整体道路网格局及骨干道路布局,结合城市用地进行道路网优化并提出远景路网拓展构想。

5.5.2提出道路交通组织方案。

5.5.3提出道路红线、标准横断面形式建议,提出道路网规划控制指标,确定交叉口类型与用地规模,对城市关键界面和主通道进行规划控制。确定重要桥梁、立体交叉位置。

5.6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含轨道)

5.6.1确定公交运输方式及系统构成,提出整体发展框架和策略,明确各系统的功能定位与规划目标。

5.6.2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快速公交系统服务系统,提出客运走廊通道的规划及用地控制建议,确定地铁、轻轨线路。

5.6.3确定常规公交的功能层次和运输组织模式,提出发展目标和规划指标,对其骨干系统进行布局并提出控制建议。

5.6.4确定公交枢纽的等级及功能,提出重要枢纽的布局及用地规模。

5.6.5确定公共客运交通、公交线路线网、站场分布。

5.6.6其他客运系统规划(包括步行、自行车及出租汽车发展规划)。

5.7停车系统规划

5.7.1预测停车需求

5.7.2确定停车发展政策及分区停车供应策略。

5.7.3确定公共社会停车场布局与规模。

5.7.4提出配建停车指标调整方向与建议。

5.8城市步行和自行车系统规划

5.8.1明确城市步行系统的功能定位,针对城市不同区域和不同用地性质提出相应步行系统的规划标准,确定城市步行系统网络规划方案。

5.8.2研究城市自行车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明确城市自行车系统的功能定位,提出城市自行车系统的规划标准,确定城市自行车系网络规划方案。

5.9物流及货运集散规划

5.9.1组织区域内外多方式、一体化物流集疏运通道。

5.9.2合理配置和布局城市物流中心。

5.9.3进行主要物流园区的货运集散道路规划。

5.10近期建设规划及城市交通政策和措施建议

5.10.1依据城市发展目标,确定各分期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策略。

5.10.2确定城市交通系统近期建设项目规划。

5.10.3提出缓解中心区和重要节点交通矛盾的策略。

四、组织框架与运作机制

(一)组织框架

成立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全面组织协调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1.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规划修编的领导工作,对规划修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决策。领导小组第一组长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由市长担任,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相关部门组成。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规划局,负责规划编制的组织、协调、报批、宣传等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规划局局长担任,同时抽调部分技术人员充实修编办公室力量。领导小组实行例会制,每3个月召开一次,必要时也可由组长临时召集。

2.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修编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协调下,积极配合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二)运作机制

1.市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分工。在规划修编工作中,市规划局组织专题研究和规划的编制、评审、审查、报批工作。市委政研室、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国土局、市建管委、市房产局、市交通局、市园林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人防办、市地震局、*燃化集团、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公安局、市统计局、市林业局、市南北两山指挥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农牧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局、市文物局、市卫生局、市计生委、市体育局、市旅游局、市法制办、市气象局等有关部门提供相关数据资料并协助开展相关专题的研究工作。

2.各专项规划的主管部门对三版总规各项专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并提出新版总规中专项规划的目标和要求,报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整理汇总。

(1)给水、排水、供热、防洪、抗震工程规划及道路桥梁实施情况总结由市建管委负责;

(2)供电工程规划由市供电公司负责;

(3)燃气工程规划由*燃化集团负责;

(4)电讯工程规划由市电信局负责;

(5)南北两山生态规划由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负责;

(6)园林绿化规划由市园林局负责;

(7)环境保护规划由市环保局负责;

(8)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人防规划由市人防办负责;

(9)消防规划由市消防支队负责;

(10)铁路专项规划由*铁路局负责;

(11)公路专项及水运规划由市交通局负责;

(12)航空专项规划由甘肃机场建设集团负责;

(13)住房规划由市房产局负责;

(14)环卫设施专项规划由市执法局负责;

(15)商业网点专项规划由市商务局负责;

(16)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由市教育局负责;

(17)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由市体育局负责;

(18)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由市文物局负责;

(19)医疗卫生专项规划由市卫生局负责;

(20)旅游专项规划由市旅游局负责;

(21)邮政专项规划由市邮政局负责;

(22)广播电视专项规划由市广播电视局负责;

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待总规批准后,由各专业部门组织编制并按程序报批。

(三)委托规划编制单位

根据市上关于修编总体规划选择国内权威编制单位的要求,考虑到我市的实际情况,经市政府同意,本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予以配合。

(四)专家咨询与公众参与机制

以市政府的名义,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担任总体规划修编专家顾问,实现专家领衔,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如邀请曾在*工作过的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同志,原建设部规划司助理巡视员、全国市长培训中心副主任任致远同志任技术顾问。对涉及城市发展的重大策略问题采用专题研究方式,由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领衔担任专题负责人。专题研究、纲要和规划成果的编制均采用专家评审的方式,确保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在总体规划报送审批前,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等手段,采用咨询、交流、公示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各方意见,促进公众对总体规划修编的参与。

五、进度安排

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共分六个阶段:

(一)前期准备阶段

编制工作方案,征求专家及各相关部门意见,确定研究专题和责任单位;征求省政府和国家建设部意见,完成申请报告;成立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编制单位,召开修编工作动员会;完成现状调查的准备工作,并启动上一版总体规划评估总结和现状调查工作。

(二)现状调查阶段(一个月)

通过现状调研、资料收集和部门访谈,完成对土地利用现状、专项规划等现状情况调查,形成《*市城市现状调查报告》;建立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数据库。

(三)专题研究与发展战略研究阶段(两个月)

1.专题研究

针对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九项研究,形成以下成果:

《国家和区域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关系和定位研究报告》

《城市空间北拓战略对*空间格局的影响及北部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研究报告》

《*市城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水、大气、生态、土地等)研究报告》

《*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及国内外相关经验对*城市发展的启示》

《*城市气象对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影响研究报告》

《*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发展的相关性研究报告》

《*城市发展规模研究报告》

《*建设工程地质调查与研究报告》

《黄河*市区段二百年一遇防洪标准研究报告》

2.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主要从宏观发展研究背景出发,论证新形势下*发展条件与机遇、城市发展阶段性目标、城乡协调发展策略、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综合交通系统、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文化继承等重大问题,提出*的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城市功能性质,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做好以*都市圈为主体的区域发展协调工作,并针对人居环境、经济产业、交通、生态和基础设施等重大问题的发展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构建适应城市长远发展的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形成《*2030: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报市政府批准。

(四)总体规划纲要阶段(七个月)

完成《*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30)》编制,完成专家评审并修改后,上报市政府、市人大、省政府、国家建设部审议、审查。

(五)总体规划成果编制阶段(三个月)

完成《*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成果编制,专家评审及成果修改。

(六)总体规划成果报审阶段

上报市政府、市人大、省政府;修改完善后上报国家建设部、国务院审批;完成《*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统一信息平台》;宣传。

六、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分工

省、市各职能单位、各驻兰单位结合自身职能,提供本部门相关现状资料和专项规划成果,根据资料清单,形成书面文件(或电子文件)提交市规划局汇总并配合规划局组织有关专题讨论会,协助完成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共同参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规划成果及其实施政策的制定、讨论和审议,并配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报审协调工作。

市规划局:负责总体规划编制的组织、协调、审查、报批、宣传等各项具体工作。

市委政研室、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负责提供关于市委、市政府重大问题的研究报告及政策文件;协助开展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城镇体系、村庄发展等专项研究及规划工作。

市发改委:提供全市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及工业、农业及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的发展战略,现代服务业、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全市重大项目建设规划等资料。协助开展产业发展与布局专题研究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经委:负责提供全市经济发展、工交行业经济运行、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等发展现状及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工业招商引资现状情况及重大工业项目安排情况;协助开展产业发展与布局专题研究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国土局:负责提供土地利用、城市用地扩展条件,现状城市土地价格的级差分布状况,其它国土的专项规划等资料,并配合编制调研工作;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技术问题;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建管委:负责提供我市历年建设的基本情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交通(含轨道交通)规划等;提供河、洪道综合整治工程资料及“防洪、防汛、防灾”工程资料;给水、排水、供热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基础资料和各专项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交通(含轨道交通)、给水、排水、供热、村庄发展、河湖水系、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防洪、防汛、抗震等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房产局:负责提供各类房屋及房地产最新调查现状数据、布局结构及每年增长情况,城市住宅及各类用房需求预测,“十一五”房地产行业发展规划等资料,并配合编制调研工作;协助开展住房建设与社区发展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交通局:负责提供我市各类交通设施、码头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参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规划成果及其实施政策的制定;协助开展全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开展综合交通专题研究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园林局:负责提供我市城市绿化系统的基础资料和专项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绿地系统、河湖水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环保局:负责提供我市环境质量报告、生态环境建设及城市环境治理发展目标、发展规划资料,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有害因素的分布及危害情况,重大环保项目安排;协助开展生态环境与城市增长边界、河湖水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水利局:负责提供我市水资源利用综合报告、水利发展规划、水源规划及防洪体系规划设想;协助开展河湖水系、综合防灾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提供环卫事业及环卫设施、城市广告等市容发展的现状基础资料和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环卫设施布局、市容广告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人防办:负责提供我市人防工程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地震局:负责提供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情况现状资料及防震减灾事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燃化集团:负责提供我市燃气工程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燃气工程专项规划工作。

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负责提供我市城中村现状资料、改造情况及改造规划;协助开展城中村改造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财政局:制定促进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的财政政策;落实规划编制经费;协助开展城市规划经济分析专题研究工作。

市商务局:负责提供我市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工商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批发市场、零售网点、商业特色街等商业网点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提供我市对外经贸发展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提供各产业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产业发展与布局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及上报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招商局:负责提供我市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情况和规划,提供三资企业、出口加工区、海关报关统计等现状资料,协助开展产业发展与布局等相关工作。

市公安局:负责提供市域及各县区人口现状情况(包括总人口、户籍人口、暂住人口),公安部门主管重要设施,全市城市交通现状,交通管理设施,近十年分年度车辆保有量;协助开展人口现状及预测、综合交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统计局:负责提供1996年至2006年全市各县区分类详细统计数据;协助开展总体规划的人口现状及预测的研究工作。

市林业局:负责提供林业发展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生态环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南北两山绿化指挥部:负责提供南北两山绿化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生态环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教育局:负责提供我市教育事业及教育设施现状资料和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服务设施(教育设施)布局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科技局:负责提供我市科技发展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农牧局:负责提供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村庄发展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提供本市劳动力资源现状资料及就业状况资料,就业培训计划及发展战略。

市文化局:负责提供我市文化事业及文化设施现状资料和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服务设施、文化设施布局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文物局:负责提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发展目标、发展规划,文物古迹保护规划,现状历史文化资源及保护要求状况及附图;对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意见,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卫生局:负责提供我市卫生事业及卫生设施现状资料和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服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计生委:负责提供我市人口发展规划;协助开展总体规划的人口现状及预测的研究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体育局:负责提供我市体育事业及体育设施现状资料和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服务设施(体育设施)布局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旅游局:负责提供旅游服务设施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布局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法制办:提出对本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制定保障总体规划实施的法规政策。

市气象局:负责提供我市相关气象资料;协助开展生态环境、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军区作战部:协助提供发展需求及空间管制需求,协助总体规划上报审批过程中与上级军事管理部门的协调。

*铁路局:负责提供铁路交通现状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综合交通(铁路)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上报审批过程中与上级铁路部门的协调工作。

黄河水利委员会上游水文水资源局:负责提供黄河水系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黄河有关规划专题研究工作。

甘肃机场集团:负责提供机场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综合交通(机场)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民航部门的协调工作。

省、市电力公司:负责提供本行业的现状资料及产业发展目标、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安排;协助完成能源需求研究和能源供应规划。

第9篇:城市专项规划范文

关键词 城市规划 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进入一个喜人的新时代,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但是,面对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农村战略结构调整、城市急剧扩张等诸多变化,传统城市规划面临巨大的冲击。强化城市管理体制,建立高效、合理、的城市规划系统,是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所在。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尚在探索之中。城市规划相关人员应如何把握好规划原则,实现未来城市科学发展,是摆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城市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并进行理念和制度上的创新,使城市规划和建设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一、城市规划管理创新的意义

1.规划设计的必然要求

城市规划设计是进行整体规划的开始和起点,在整个规划阶段处于基础的地位。现有的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行政的主导,规划设计没有和市场经济真正接轨,政府把本应通过市场运作的设计项目却作为指令性任务形式,指定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制作,常出现应付政府交办的任务现象,这样使其他有竞争力的设计单位失去了宝贵的机会,不利于公平竞争;另一方面,政府职能市场化,在未形成详细规划全覆盖的状况下,规划的公共性与开发商的利益驱动矛盾突出,设计单位在市场竞争压力的利益驱动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没有认真进行评估和调查,规划缺少针对性,规划成果缺乏客观性、可行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前瞻性,尤其是开发商故意引导规划控制条件偏向其经济利益;规划的行政行为与技术行为混淆不分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市场机制的缺陷,呼唤着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672

2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石

现在政府有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因此,各方面理念都发生了变化,作为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城市规划也不例外。政府的职责是合格地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规划,它同时也是政府调控经济、社会活动的强有力杠杆,是政府指导和控制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手段,是关系城市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规划的有效实施,重点是政府对规划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规划的决策水平和实施效果。错误的规划决策,会影响到当前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加强制度建设和宏观调控。合理地规划起到不少积极作用,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3 城市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城市规划作用可见一斑。在整个城市中,无论是城市建设发

展的宏观决策,还是单个建设项目的微观决策,大到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交通组织、环境保护,小到地块的开发强度、建筑许可、公共设施建设等,无一不涉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规划,更离不开创新。

二、城市规划管理创新的内容

1 建立城市规划委员会和顾问团

城市规划委员会。其设立的初衷是建立一个公平、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有些类似于司法审判的陪审员制度。城市规划委员会的设立宗旨是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活动原则,科学指导社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规划指导,依法行政、规范审批、严格实施、健全和完善规划管理体制。运作机构设置。规划委员会不是政府的一个具体的职能部门,而是政府重大规划的决策性机构,是区政府审议重大规划建设事项的必经程序。规划委员会政府相关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企事业单位代表及市民代表组成。和通过建立督办制度,及时将例会确定的事项,性质,进行责任分解,明确时间节点,进行跟踪督办,并将实施情况及时向规划委员会报告。

顾问团,也称作专家团、咨询部门。它是政府重大规划决策咨询机构,是政府作出决策前的专业咨询机构,对各类重大决策、规划方案和专项规划提供前期咨询,由规划和相关专业专家组成专家库,在规划决策前,要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专家名单随机抽取。同时,根据区域内规划项目需要选聘境外规划专家,每年视情况进行人员增减。采集者退散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宗旨是:科学研究、深入探讨,把握建设发展的新机遇,促进

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规划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规划部门是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的具体操作者,其自身素质、行政水平、职业道德和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大计,作为创新理念的执行者,规划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也是和国际先进管理团队接轨。加强规划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观念,多学习相关政策、法律规范和经验,不断提高规划业务能力;二是做好激励机制。要对综合素质高,为单位作出贡献的人员要予以表彰和鼓励,调动规划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三是有计划地进行业务培训,学习新的知识。鼓励管理人员深造;四是优化人才成功机制,为规划人才创造一个有利于形成规划成果的良好科研环境、工作环境,让管理人员舒心工作,免除后顾之忧。

规划设计上的创新

规划设计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它指引着规划的具体实施。在实践中要认识到,规划设计对于城市建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总体规划下,要引进新的观念,是否优化现有的规划设计,组合现有的设计方案,发挥它们的可取之处。协调专业设计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创新设计单位的选择机制。打破原有的推荐机制,引进竞争机制,逐步放开规划设计市场,鼓励引进高资质、高等级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城市基本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这样,能提高规划设计的知名度,规划更合理,更科学。

在规划管理创新中,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成片建设项目都按照技术规范组织严格的规划设计方案评审,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要求能在规划方案中真正得到落实,如我们都关注的普通住宅小区项目,除了在设计上符合要求外,还要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进行详细的评审,力争使规划设计达到尽善尽美。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管理创新是一个新的课题。创新之路也是城市规划改革之路,唯有以创新理念为基础,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把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提到一个新的台阶,才能真正做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