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风险辨识管理范文

风险辨识管理全文(5篇)

风险辨识管理

第1篇:风险辨识管理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历史变革;发展趋势

1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1.1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

企业风险管理主要指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或是决策人员对企业存续期间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基于分析来控制企业风险,避免企业受风险的影响,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促进且保障企业未来预期目标的实现。企业风险管理领域不只局限于企业内部因素,还囊括相当一部分外部因素,诸如市场因素、社会因素、政策因素等。因此,风险管理从企业经营的各个细节和角度出发,以支持企业的有序发展。

1.2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成长及壮大的重要支柱,企业在经营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一些无法预见的风险,尤其是面对金融危机等由于内外部环境改变而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时,提高企业的风险可控概率,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增强企业风险管理的能力,以此来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认知和运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培养擅长运营管理、熟悉风险管理政策的人才,同时从上至下提高企业整体的风险意识,增强企业对于潜在风险的敏感性,降低企业的风险。另外,建立贴合企业自身情况的风险管理制度与风险管理系统,科学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风险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上的有力手段,企业只有重视风险管理,全面落实风险管理,为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实保障,减少企业已经存在或潜在风险,才能保障企业长足发展。

2企业风险管理历史变革

2.1风险管理起源和发展

风险管理思想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由于经济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辐射性影响,美国近半数银行和企业纷纷倒闭、破产。此时的风险管理思想便因势而发,最初的风险管理思想由美国管理协会保险部提出,从美国纽约的部分大公司组织定期研讨应对经济危机后的风险问题,逐渐发展成为大部分中型企业开始在企业内设立保险管理部门,可见,在当时的风险管理以保险为主要手段。在20世纪中期,部分工商企业及银行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才真正对风险管理重视起来。其契机是美国钢铁工人工会在争取退休金和保险待遇方面与钢铁厂谈判失利,致使工人大罢工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自动变速装置厂发生火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上亿美元。这些风险事件的出现,在当时的工商业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同时,许多学者投身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加快了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为风险管理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20世纪中后期国际性石油危机掀起了风险管理全球化的序幕,加快了人们认知风险管理的脚步。世界各国的有关学者对风险管理这一领域进行了全方位、全范围的探讨,举行多次学术研讨会议,且美国由此建立了风险管理协会。这一组织的建立,拉动了国际上更多的国家关注并成立风险管理协会或者集体性组织机构,促进了风险管理理论和思想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应用。但在此阶段风险管理思想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多用于事后风险的管理。20世纪末,风险管理思想发展的速度更加迅猛。著名的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引起欧美国家一系列波动,动荡不安的政治和经济环境迫使企业更加深入了解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在这一时期,风险管理体现出高度的综合性,并且提出了从财务到保险延伸至企业的整体层面上的思想。进入21世纪,2004年COSO委员会的《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强调了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效用性,此时企业风险管理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理论和实践也走向各个行业,受到普遍关注。

2.2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

2.2.1纯粹风险管理。纯粹风险管理指在企业中发生的绝无获利可能性的风险,是传统风险管理的理论代表。其中包含可能发生的财产损失风险、法律责任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核心是回避与转移发生的风险,以减少企业损失发生的概率。因此,在这一阶段的风险管理更倾向于如何降低和转移企业可能发生或正在面临的风险,由此保险就充当了最佳转移纯粹风险的工具,普遍被企业管理者所接受。但在企业扩充体量和经济业务时,单纯地购买保险使得企业风险管理失去效用性,遂逐渐被淘汰。2.2.2财务风险管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指针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采取识别、管理和控制的办法,以维持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和总体经营情况,减少风险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这一阶段的风险管理研究主要集中于财务方面,经济不景气导致研究的方向主要在财务风险防范方面。Fitzpatrick提出了最早的财务风险预警单变量预测模型,用企业的部分财务指标来进行判断,但企业的全貌并不能由单方面的指标就可以笼统判定,于是Altman在模型中引进了多元线性判别的方法,建立了Z值,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权数的精确性如何衡量等问题还尚未有解决方案。此后Blum和Deakin尝试吸取Z值模型之优,提出了14变量的线性组合,Libby又在Deakin的基础上研究了财务比率能否对贷款者预测公司财务状况起到指导作用这一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及分析模型的出现,使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入财务风险管理的阶段。2.2.3金融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管理产生于世界经济动荡的环境下,20世纪中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使得固定汇率、美元金汇本位已不适应当时的经济发展要求,这一阶段诞生了许多经典的理论及模型,开辟了金融学术和理论界的先河,为后续企业风险研究的深入提供了理论支撑。例如,Markowitz的“均值-方差理论”运用数学模型解决了风险和收益的平衡问题,创造了均值-方差的二维空间,给风险研究领域提供了指导思想,同时也为金融风险的研究指明了一个清晰的方向。WilliamF.Sharpe在Markowitz的假设基础上创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即E(ri)=rf+βim(E(rm)-rf),也对风险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研究,阐述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这一模型为企业对风险的计量和处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参考工具,至今在学术研究领域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Black与Scholes的“期权定价模型”利用数学公式解决了投资者无法合理定价的难题,其反映了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创造加强了市场与市场参与者的相互依赖。在这一时期金融风险的工具和手段不断出现,使风险管理研究迈入新的阶段———金融风险管理阶段。2.2.4整体化风险管理。从风险管理的历史变革看,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渐从单一性演变到多样性,利用传统思维不断发散,形成了诸多理论和实践的方式方法,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财务风险管理注定会不断延伸至整体化的方向。这一阶段企业以整体化风险管理为核心目标,不再单单以风险防范和转移为主要手段,而是通过整体化的风险管理,提升企业的综合能力以抗衡风险,增加稳固发展的动力。同时,在21世纪初COSO编制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表明阐述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依存、相协调的关系,两者不可分割,皆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所作用,并且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更强调从组合和整体的角度考虑复合风险。说明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地解决企业经营中的风险,风险管理走向了整体化方向。

3企业风险管理发展趋势

3.1重视内部控制在企业风险管理发展中的效用性

企业在发展迅速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若没有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和方法,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企业将会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和思想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企业在及时识别风险、控制风险以及做好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运用内部控制的思维和手段,协助企业优化风险管理,令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处于稳定的优势地位。此外,随着学者对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结合的方式方法会得到深入研究和完善,可以帮助企业细化风险管理。因此,内部控制在企业风险管理发展中所产生的效应,不应被企业漠视。风险管理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的交叉与综合运用,可以使企业上升到一个更全面的角度来做好风险管理,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2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向整体化战略靠拢

市场环境变化万千,企业在发展中所获得的选择性和所面临的风险逐渐持平,甚至风险会因此扩大、无处不在,只是通过简单的防范手段是不足以抵抗风险的,所以企业要重视发展整体化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应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企业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定位及目标、组织架构、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向整体化的战略思想靠拢。因整体化的风险战略具有系统性的特点,风险的产生不单独影响某单一方面,而是表现出连锁反应或是具有映射作用。即风险管理应从企业的整体出发,从企业管理的各处细节考虑,同时从整体出发建立和规范风险管理程序,使企业的风险管理做到严丝合缝。风险管理如同企业的地基,国内外逐渐开始运用整体化风险管理方法的企业不断增多,企业内部专设风险管理部门来监测、管理、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走整体化战略,深度贴合企业的经营情况,做好总体的风险战略布局,使得整体化风险管理思想成为现阶段企业适应充满竞争性市场的有效手段。

3.3不断深入企业风险管理的辩证研究

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历程中,大部分研究者都聚焦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威胁或是损失等负面的结果,忽略了风险的机会成本效应,在研究中缺乏全面、均衡的考量,其研究结果也会具有局限性,不足以代表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虽初步肯定了整体化风险管理方式,但国内学者大多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缺乏多角度的深入剖析,其风险管理方式的效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苏玉.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J].财会学习,2016(5):209,213.

[2]陈小军.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16):30-31.

[3]周庆华.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及其对我国企业强化风险管理的启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7):22-23,25.

第2篇:风险辨识管理范文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钻井工艺;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

我国于2017年及2020年分别开展了两轮水合物试采工作,但试采效果距商业化开采仍有几个数量级差距,这与深水水合物开采作业危险系数较高、钻井安全风险辨识及评估工作不足息息相关[1-2]。具体来说,世界范围内水合物试采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3],所获水合物钻井经验少,且钻井风险缺乏有效理论支撑,这导致钻井事故具有不可预知性[4-5]。因此,针对海洋水合物钻井特点,亟需开展钻井风险辨识及评估等工作,为形成钻井风险控制措施,保障水合物安全钻井奠定一定基础。水合物钻井风险方面,国际上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相关研究者通过引入风险矩阵、系统安全分析、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和蝴蝶结等方法进行钻完井过程屏障失效风险的评价研究[6-8]。ŞÜKRÜM[9]收集了钻速、钻头重量、扭矩、泥浆记录等钻井参数随深度的变化,通过对钻井参数的分析评估指出优化钻孔设计是降低水合物钻井风险的有效途径。GAOYH等人[10]认为钻井过程中必须保持一定温压条件以抑制水合物生成导致的钻井风险。国内水合物钻井风险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海洋油气装备与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钻井工艺对储层水合物分解影响的一系列研究[11-12]。具体来说,主要从裸眼段及套管段井筒两方面研究了水合物钻井过程中的井壁稳定性,明确了储层水合物饱和度与稳定性的时空演化规律,建立了水合物钻井作业过程中的井筒失效模型,初步探索了井筒可能存在的失效模式[13]。目前,国际深水水合物开发尚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水合物钻井系统的风险辨识、风险评估方法和安全保障技术,其中关于水合物钻井工艺风险及关键设备风险与的分析尤为薄弱,预防和控制钻井事故的经验更是接近于零,因此亟需对关键设备以及钻井作业工序开展风险辨识和安全评估[14-15]。鉴于此,该文以“BluewhaleII”半潜式钻井平台[16]为例,概述了平台关键系统与设备,简要分析了平台危险源与钻井风险的关系,从危险源的所属风险类型、风险等级两个角度进行危险源分类,采用头脑风暴法、作业风险评估、危险源识别分析等方法对钻井工艺、关键设备进行风险辨识,选取风险矩阵法定量评估钻井风险,从风险预防措施和应急控制措施两方面细化、完善了安全风险控制措施,落实了各个岗位风险控制责任,这对深水水合物钻采提供了技术支持。

1钻井风险分析基础

1.1钻井平台概况

2020年,我国借助“BluewhaleII”半潜式钻井平台进行了为期30天的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试验性试采)[16],试采累计产气总量为86.14×104m3,日均产气2.87×104m3,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16]。“BluewhaleII”平台主要由上部平台、下浮体和中间立柱三部分组成,具有自航、定位、钻井功能,该平台关键系统与设备可如表1所示。“BluewhaleII”平台钻井工程设计采用降压试采方式,主要工序是采用低密度泥浆钻井以减小井底压力。

1.2危险源与钻井风险

钻井风险是钻井过程中危险源可能导致损失及其他不利影响可能性和后果的综合表征,其与某个危险源和特定事件相联系,钻井风险大小常由危险源的失效可能性(概率表示)和危险源失效后的影响后果(严重度表示)所构成。钻井过程中危险源分类是制定和实现钻井风险分析目标的前提。该文基于《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将钻井过程中危险源所属钻井风险类型划分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因素以及管理缺陷四类,把危险源的风险值划分为Ⅰ级可接受风险、Ⅱ级中度风险、Ⅲ级高度风险、Ⅳ级严重风险四大类,其中特别重大风险、重大风险及中等风险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对象。

2钻井风险辨识及评估

2.1风险辨识及评估方法

钻井风险分析的第一步是对钻井过程中的所有危险源进行辨识。基于水合物钻井作业工序特点,利用头脑风暴法、作业风险评估(TRA)、危险源识别分析(HAZID)等方法对钻井工艺、关键设备进行风险辨识。钻井风险评价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两类方法,根据“BluewhaleII”平台的实际钻进工况并保证评价的简便快捷、强可操作性,选取风险矩阵法实现钻井风险的定量评估,它根据危险源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造成后果严重度的乘积得出风险值,依据风险矩阵图对风险划分等级以衡量风险大小,具体见表2。

2.2钻井及关键设备风险分析与评估

通过普查水合物钻井工艺及平台运行的关键设备,共识别关键作业点86个,辨识出危险源1724个,其中人的方面1081个、设备方面373个,环境方面259个,管理方面11个。由于钻井作业工艺纷繁复杂,该文以“BluewhaleII”平台航行过程为例对风险辨识、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说明,借助专家打分及风险矩阵,各钻井危害源的风险等级及风险控制措施实施后钻井危害源的风险等级被给出(见表3),最终形成深水水合物钻井作业风险数据库和设备风险数据库。

3结论

第3篇:风险辨识管理范文

在煤矿安全管理中,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以PDCA闭环运行模式为基础,具体由以下七个环节构成:(1)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前提,通过辨识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从而明确煤矿安全管理的重点对象,增强风险预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危险源辨识环节,应确保辨识范围拓展到煤矿整个生命周期和各个生产环节,覆盖到人、机、环、管各个方面,做到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辨识。(2)危险源风险评估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事故风险进行评估。一般可采用安全检查表法、事故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等方法,评估正常生产中的危害因素,对各危险源的风险概率及其造成的后果进行量化处理。在风险评估之后,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将系统风险控制在容许的范围内。(3)风险管理标准的制定风险管理标准是指实施各项风险管控措施的具体依据。在制定风险管理标准时,要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程,结合煤矿生产自身的特点和风险管理水平,制定具备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的风险管理标准,促进煤矿安全管理模式系统化、高效化、规范化运行,有效避免危险源转化为安全事故。(4)风险管理措施的制定根据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结果,按照风险管理标准确定具体的风险管理方案和手段,制定具备可操作性的风险管理措施。由于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资源有限,不能对所有风险实施全面控制,所以可遵循危险源分级管理的原则,将风险分为若干个级别,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5)日常监测监控在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中,应充分利用实时动态信息系统对危险源进行日常监测监控,及时掌握危险源的变化,确保其处于可控状态。对危险源实施日常监测监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已经辨识出来的危险源进行监测,若该类危险源超出了可控状态,则必须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二是实时监测已采取管控措施的危险源,掌握危险源的管控效果;三是监测煤矿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危险源,促使危险源管理体系不断完善。(6)风险预警当危险源达到导致事故发生的临界状态时,即危险源失控时,进行预警并采取相应管控措施,旨在降低风险危害程度,减小事故发生概率。在风险预警系统中,不仅要引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而且还要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以便在危险源失控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降低人、财、物损失。(7)风险控制措施评审风险控制措施评审是一个反馈的过程,通过评审考核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持续改进风险管理目标,不断完善原有风险控制措施和新的风险控制措施,促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呈现出螺旋上升的发展态势。

2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

(1)强化风险预控管理的宣传与培训煤矿企业应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风险预控管理的重要性,在企业内部营造出安全管理文化氛围,调动起全体员工参与风险预控管理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规范员工在生产现场中的工作行为。如,可在井下各巷道、工作面等处设置危险源辨识牌;在专项培训宣传栏上普及安全风险预控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利用井下广播宣传风险预控文化等。同时,煤矿企业还要将风险预控管理纳入到年度安全培训计划中,提高企业全员对风险预控管理的重视程度。(2)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煤矿企业要根据国内相关法律、行业标准,结合本企业内部的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确保风险预控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在风险预控管理工作中,要将井下管理作为重点,实行岗位危险源管理和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从人、机、环、管四个层面出发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杜绝作业人员出现不安全作业行为,从而确保井下安全生产。(3)健全风险预控管理责任与考核机制为确保风险预控管理体系高效运行,应将目标责任逐级细化到各矿井、各区队、各班组和各岗位之间,要求作业人员将危险源识别和风险管控措施落实到作业过程中。同时,健全各级责任考核奖惩机制,对各岗位、各班组、各区队执行安全管理制度的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安全工资挂钩,实现薪酬与风险责任相匹配。(4)建设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平台煤矿企业应结合自身生产特点和风险管理需要,建设以风险预控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平台,通过该平台实时采集、加工、处理、传输、共享危险源信息,为煤矿管理者及时掌握安全隐患情况,制定相应控制措施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此外,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平台还应具备登记、查询、审核、考核等功能,推动煤矿安全管理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3结论

第4篇:风险辨识管理范文

[关键词]地铁工程;双重预防机制;应用

1.引言

在地铁工程建设施工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所以需要采取风险分级管控和排查安全隐患的双重预防机制,进而保障地铁工程建筑施工项目的顺利完工。对于施工单位而言,安全生产工作十分重要,无论是管理工作人员还是一线施工工作人员,都应要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进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地铁工程项目能够正常投入使用。建设双重预防机制的意义在于可以妥善解决地铁工程建设施工中的认识不清楚、考虑不全面的问题,重点强调安全生产,从隐患排查工作转移到安全风险管控。树立良好的安全风险意识,分析安全施工发生的原因,建立完善的预防措施,有效防止安全风险管控不到位问题的发生,进而保障地铁工程建设施工项目的顺利完成[1]。

2.地铁工程建设施工双重预防机制的搭建

通常情况下,地铁工程建设施工都会在城市繁华地带,具有施工量大、施工环境复杂等特点,同时又会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地质、水体等(具体如下图1所示),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地铁工程建设施工风险安全管理能力的提升。因此,促使地铁工程建设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俨然成为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地铁工程建设中,安全管理风险分级管控具体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2.1安全风险辨识

若想做好安全风险辨识工作,则需要对风险特征有一定的了解,进而才可以全面的辨识安全风险。地铁工程建设安全风险具有一定的潜在性、客观性、主观性和预见性[2]。其中安全风险潜在性就是指风险不易被发现,进而会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风险的客观性一般是存在于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具有不易消除的特点,只能够通过一定的措施防止,才可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风险的主观性则是指施工工作人员自身经验、水平等各方面存在差异性,所以在进行同一项施工作业时出现安全风险也各不相同;而风险的预见性则是指能够被发现的施工作业风险。对于安全风险辨识而言,有多种辨识方法,而在地铁工程建筑施工中常见的方式风险矩阵法和LEC法。其中的风险矩阵法能够对每个施工环节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辨识,并分析和判断安全风险可能产生的结果和产生这种后果的可能性,将二者相乘,则可以确定安全风险的种类。LEC法就是根据安全风险点,明确风险危害和危害程度与危害和风险的可能性,将两者相乘,进而得出安全风险类型[3]。

2.2安全风险评估

安全风险评估就是对风险按照一定的分类进行整理,根据相关案例资料,通过专业的分析方法,对各种安全风险发生率进行计算,进而确定风险的等级。一般情况下,会将风险划分为几个等级分别为:低风险(蓝色)、中风险(黄色)、高风险(橙色)、重大风险(红色),可以根据风险等级建立相应的风险防控制度[4]。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地铁工程建设施工中,随着施工阶段的不同,风险会随时发生变化,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对风险进行辨识,进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制度。

2.3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在安全风险管控工作开展过程中,安全风险辨识工作是最为基础的步骤,只有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工作之后,才可以进行风险管控,进而保障各项安全防控措施的有效落实,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一般情况下,风险管控作业的开展是以风险评估等级而确定的,风险等级越高则说明风险防控管理越高。在地铁工程建设项目中风险管控主要负责人为项目经理,而施工现场经理则是风险管控工作的落实者,一线管理工作人员为风险管控的执行者[5]。若地铁工程建设风险为低风险,则可以直接由一线管理工作人员解决,现场管理经理进行监督;若存在中度风险则需要由现场管理经理直接负责,项目经理进行监督;而对于重大风险而言,需要项目经理上报给上一层负责人,进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总之,只有明确各层次的管理人员的责任,建立分层分级风险管控制度,进而才可以保障地铁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

2.4安全风险公告

一是发放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在相关施工工作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时,需要根据施工工作人员的岗位,告知其岗位可能会引发的安全事故、出现的各种后果,以及预防措施和应急措施等。二是公示重大安全风险公告。可以在地铁工程建设施工醒目位置设有重大安全风险公告,包含安全风险源名称、风险等级、风险管控方法、引发的后果、应急电话等内容[6]。三是社交软件推送安全风险信息。可以通过APP、微信、QQ等,向施工工作人员精准推送安全风险相关信息,进而使施工工作人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能够重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使相关管理工作人员意识到风险管控的重要性,进而可以在发现问题,能够第一时间采取解决措施,将施工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5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根据安全隐患库,通过各种方式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进而可以找出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也需要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建立完善的安全隐患整改方案,保障各项制度的有效落实。此外,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安全隐患事故处理无法得到保障,则需要立即停止施工[7]。

2.6安全隐患评估工作

一是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已经发现的安全隐患进行正确的评估,可以从施工工作人员、施工环境、施工方法等方面入手,进而可以及时找出引发安全隐患的原因,根据安全风险管控对策,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安全风险管控,减少安全风险隐患事故发生率。二是不断完善和优化。依托PDCA循环工作原理,对安全风险分级、隐患排查工作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进而保障安全风险辨识、安全风险评估等工作流程的完善性和科学性,从而形成一套符合地铁工程建筑项目的双重预防机制,保障地铁工程建筑项目的顺利完成。

3.双重预防机制的信息化应用

经济的常态化发展,信息化技术的日趋完善,促使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交通施工中。为保障地铁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责任制度的有效落实,可以在地铁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而可以合理控制施工周期、提高经济收益,最大化减少风险问题发生,保障地铁工程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8]。因此,相关施工技术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施工情况,搭建地铁工程建筑施工风险管理平台,建立安全风险库,进而可以向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精准推送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等内容。此外,也可以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管理系统的研究力度,建立地铁安全隐患库,为相关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安全隐患分级标准,进而保障安全隐患治理措施的有效落实。总之,信息化应用在双重预防机制中,可以快速找出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4.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4.1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施工单位并未意识到风险评估和管控工作的重要性,并未树立良好的风险管控意识。一般情况下,施工单位会按照上级要求或者直接应用同行的风险管理制度,开展风险管理工作。这样不仅会使风险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而且还会导致在发生问题时,不能第一时间解决,进而加剧风险事故的发生几率[9]。二是风险辨识评估工作过于形式化。施工单位在开展风险辨识评估工作时,单位高层领导人员往往会将风险辨识评估工作下派给各部门,各部门又会将该工作分配给工作人员,而工作人员只能够对自己所在部门的风险进行评估,将风险评估报告交付于安全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签字批准,最终形成风险辨识评估报告。这样的风险评估报告具有一定的形式化,由于相关工作人员只能对自己部门风险进行评估,进而导致风险评估报告不具有全面性,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

4.2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是科学合理判断风险等级。施工单位需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风险进行分类处理,并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引发风险的原因和可能引发后果,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但尤为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种类的安全风险,应要采取合理的评估方式对风险等级进行确定[10]。在整个风险评估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劳动密集场所、施工危险区域等。施工单位需要根据风险等级和类型,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风险数据库,进而保障各项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有效落实。二是加强对安全风险的管理。施工单位需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从制度、方法等方面加强对安全风险的管理,可以通过个体保护、隔离危险源等方式,减少和降低安全风险事故的发生。同时,也需要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保障责任可以落实到个人。此外,也需要对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工作岗位进行管理。

5.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常态化发展,促使交通行业发展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导致在实际开展地铁工程建筑施工工作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施工单位若想要使安全管控工作达到理想的效果,则需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建立双重预防机制,保障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促使施工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进而推动地铁工程建筑项目的顺利完成,为施工单位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促进交通行业的健康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光如.“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立和运行实践[J].冶金管理,2020(10):24-28.

[2]沈斐敏.推进双重预防机制的几个关系剖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0,41(03):210.

[3]范天庆,丁彩凤.全员参与在双重预防机制中的重要性及应用[J].安全,2020,41(05):73-76.

[4]汪芳来.基层单位落实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浅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0,40(08):101-102.

[5]潘修伟.企业生产如何实现“零伤害”[J].化工管理,2020(12):84-85.

[6]朱晓强,吕昭.双重预防机制在地铁工程建设施工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20(08):46-47.

[7]王皓,赵昌师,王磊,等.基于安全评估技术的架桥机双重预防机制完善举措[J].中国设备工程,2020(05):87-88.

[8]史冠勇.“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在施工企业的实施研究[J].建筑安全,2020,35(03):68-69.

[9]赵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建设及应用[J].居舍,2020(07):8.

第5篇:风险辨识管理范文

[关键词]煤矿安全;风险管控;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矩阵法;分层架构

引言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印发安监总煤监[2016]58号《标本兼治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煤安监监察[2018]34号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高风险煤矿安全“体检”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

[1-2],着力提升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预测预警能力,立足突出煤矿企业主体责任,强化监察执法精准性、有效性,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研究开发了面向煤矿监察监管部门和煤矿企业的煤矿安全风险管控系统。该系统制定了统一的风险管控机制和风险辨识评估标准,实现了对煤矿风险点在线监察与闭环管理,提高了煤矿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管控效率,有效地改善了煤矿安全生产状况。

1风险管控机制与风险辨识评估

1.1风险管控机制

依据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的相关要求,结合煤矿企业实际安全生产情况,制定了由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责任等6个步骤组成的煤矿风险点管控机制。一是准确把握查找对象。井下以生产活动全过程为重点查找对象,地面以高危设备、工艺、压力容器等为重点查找对象,查找导致人身伤害、健康损害或财产损失的风险点,形成风险点清单。二是依据风险点清单,对风险进行分类,研判风险级别。三是开展风险预警工作。参考我国自然灾害分级方法[3],结合实际监管需要,将煤矿风险点由高到低分为Ⅰ级预警(重大)、Ⅱ级预警(较大)、Ⅲ级预警(一般)和Ⅳ级预警(轻微)共4个级别,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4种颜色表示。四是开展风险防范工作,明确责任主体,制定合理措施,建立快速有效的风险巡查、提醒与告知机制。五是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处置流程,确保在发生险情或出现事故苗头时能正确处置,发生事故时依据应急预案及时开展应急救援和事故善后处置。六是建立风险责任体系,明确各级人员的风险管控责任,开展安全风险管控培训工作,强化检查考核,将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落实情况纳入动态督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单位体系考核中。

1.2风险辨识

在形成风险管控机制基础上,制定煤矿风险点辨识查找手册,明确风险点辨识查找范围和辨识依据,指导煤矿现场实施。

1.2.1辨识范围煤矿风险辨识范围由危险物质、顶板相关风险点、设备设施、关键场所,以及“人、物、环”等关键要素构成[4]。危险物质包括瓦斯、煤尘、水、火、一氧化碳、炸药、雷管等。顶板相关风险点辨识范围包括掘进巷道经过煤层、流沙层、断层、地质破碎带和遇复合型顶板;三岔门、四岔门施工;沿空掘进施工;采煤工作面遇顶板松软或破碎、过断层、过老空、过老巷、过煤柱、陷落柱或冒顶、初放及搬家倒面。设备设施有通风系统、供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机电及运输提升系统、采掘生产系统、监控监测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信息通讯系统等相关要素。关键场所范围包括采掘工作面、采空区、炸药库、变电所、地面车间等地点场所。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环境因素等也是风险辨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1.2.2辨识依据风险辨识依据包括煤矿已有重大危险源、隐蔽致灾因素和生产作业中的关键环节。按照隐蔽致灾因素的普查要求对采空区、废弃老窑(井筒)、不良钻孔、断层、裂隙、褶曲、陷落柱、瓦斯富集区、导水裂缝带、地下含水体、井下火区、河床冲刷带等不明、不清的隐蔽致灾因素进行普查,明确可能存在安全风险的作业场所、地点。在生产作业中的关键环节方面,按照采、掘、机、运、通、地测防治水及地面场所等专业划分,对具体作业场所、地点的关键时段、关键区域、部位、关键单位、关键环节可能出现安全风险进行摸排。

1.3风险评估

在煤矿风险评估方法上,根据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潜在的问题和煤矿企业实际管理办法,采用风险矩阵法[5],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考虑风险引发事故的可能性以及造成事故后果的严重性[6],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分类,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事故发生可能性及可能发生事故后果严重性分级结果如表1、2所示。根据风险矩阵法,使用发生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之乘积,得到风险指数,如表3所示。在辨识过程中,将风险等级依据风险指数分为与风险管控机制一致的4个等级,分别是:20~25为重大风险,Ⅰ级预警(重大);9~16为较大风险,Ⅱ级预警(较大);4~8为一般风险,Ⅲ级预警(一般);1~3为轻微风险,Ⅳ级预警(轻微)。在对风险类型及等级分析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方法是十分必要的[7]。

2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基于微软.NETFramework及ASP.NETMVC框架组成的B/S架构实现[8],采用SQLServer数据库,结合HTML、CSS、JavaScript、jQuery、EasyUI等前端编程技术和第三方插件[9],实现浏览器终端的信息填报、报表统计查询、曲线图表展示等功能,提供了友好的用户体验,其技术框架如图1所示。系统采用分层架构设计方法由4个层次组成[10],由下到上分别是基础支撑层、数据存取层、业务逻辑层和前端展示层。基础支撑层是基于SQLServer数据库和.NETFramework开发框架,同数据存取层一起完成数据的写入、读取和删除等数据基本操作。业务逻辑层利用C#开发语言,结合风险点管理中面向监察管理人员、煤矿领导及管理部门相关人员,以及煤矿信息化系统数据维护人员等不同用户,开展数据查询、统计、管理等多种业务操作,是实现用户需求与数据处理之间的关键中间层。前端展示层通过浏览器向用户提供数据填报、数据报表查询与统计、曲线柱图等多种可视化展示和人机交互接口。

3系统功能模块

根据煤矿监察部门和煤矿企业对风险管控的实际需要,系统分为基础数据管理、风险点标准项管理、风险点管理、风险点统计分析、风险事故处置管理、风险巡查告知管理和培训考核管理等模块。系统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基础数据管理由监察人员管理、煤矿企业人员管理、用户权限角色管理、日志管理等,实现系统基础数据元的管理。系统建立了煤矿风险点标准项集合,对上级监察监管部门管辖的煤矿企业在风险管理水平、风险级别研判等方面提供了统一、完整评判标准规范,有利于风险有效管控以及管控水平的统一评价。模块包含风险点类型管理、风险点级别管理、风险点标准项录入、查询等管理功能。风险点管理模块,提供面向煤矿管理人员的风险点录入、编辑和查询,风险点巡查记录管理,以及风险点到期解除销号等功能;面向监察人员的风险点查询、在线审核等功能。风险点统计分析模块,提供包括报表、曲线、柱图、饼图以及基于ECharts的GIS地图下风险点的区域分布等多种可视化展示方式[11],向监察人员提供风险点按时间、按区域、按级别、按分类等多个维度下的宏观数据统计结果和对比分析结果,为精准监察提供数据支撑。风险事故处置管理模块,即提供风险点引发的各类事故信息录入、查询、统计等管理功能,实现由风险到事故发生处理的闭环管理。风险巡查告知管理模块,即提供监察监管人员、煤矿企业管理人员对相关风险点的巡查记录进行登记、查询与统计,同时对巡查过程发现的风险管控措施不到位等情况,以系统消息和手机短信的方式发送给相关人员。培训考核管理模块,以图文方式向煤矿管理人员提供风险点辨识、查找相关知识培训,并对培训过程进行记录与管理,对风险点管控措施不到位涉及的相关人员进行考核记录管理。

4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