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集团一体化管理范文

集团一体化管理全文(5篇)

集团一体化管理

第1篇:集团一体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业财一体化;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

随着当前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我国大多数企业开始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大数据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集团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撑,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对于市场经济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决定了市场经济的导向,因此,在集团企业发展中,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脚步,促进业财一体化的发展,注重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工作[1]。同时,企业在发展期间应当注重自身的转型工作,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基于业财一体化模式之下,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促使集团企业的长远发展,从而为集团企业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一、企业业财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

(一)推动企业发展战略有效落实在企业的长远发展中,业务活动的开展是保证企业营收的根本,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与企业的财务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企业生产活动,投资经营等决策,都需要财务部门的审批与落实,因此,加强业财一体化模式的发展能够保障集团企业资金的有效利用,并保证企业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升企业的发展战略执行力,从而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2]。

(二)促进企业价值观的有效落实企业价值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有效保证,对于企业的活动开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和导向,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集团企业的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推动业财一体化的发展能够在企业内部构建一条完整的价值链,促进集团企业新型管理模式的建立,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并为集团企业开展各项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保障和依据,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完善和发展[3]。

(三)为企业财务战略提供支撑财务管理活动是集团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能够为企业各大重要活动提供信息支持,促进企业的战略目标。前面我们说过,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涉及大量的财务运作,资金收支等问题,这些信息均来自企业的业务活动开展与发展,因此,只有将集团企业的财务信息与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出财务管理工作的价值,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提升集团企业内部管理质量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和调整,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集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每个企业都应当注重的工作,一体化的财务信息建设,不仅能够对集团企业的财务运行起到有效监督,还能够实现企业财务资源的信息共享,充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从而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管理起到促进和风险预防的作用[4]。不仅如此,随着企业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多元化的财务管理建设中,需要不断明确并细化财务与业务结合的有效机制,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集团的整体管理效率和质量,为集团企业的工作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促进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升级企业业财一体化模式下,集团企业的发展不同于常规企业发展,不管是在财务管理方面,还是业务活动的开展方面,都存在较为复杂的特点,因此,在企业集团的管理模式上,不能单纯采取常规管理,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财务情况,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纳入企业发展中,进一步实施信息化建设机制,提升集团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的管理,并在发展中对信息化建设不断起到完善和管理升级的目的,为集团企业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5]。

二、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单一化的趋势严重企业信息化单一主要是指集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信息的管理和传递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处于单一和闭塞的现象,缺乏与企业其他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导致企业管理受到一定的阻碍。在这种趋势和现象发展下,集团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几乎为零,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导致财务信息数据无法在企业中实现发展与共享,长此以往,会导致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受到严重阻碍,并导致企业整体的财务信息和管理质量大幅度下降,增加企业的运营风险,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不稳定的因素[6]。企业存在单一化的现象是相当明显的弊端,例如某个企业在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过于闭塞,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无法形成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会导致该企业的财务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和发展,导致财务发展受阻,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也会急速下降。

(二)集团企业管理机制难以实施随着现代化信息的不断发展,要想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管理决策以及管理机制的落实,各个集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开始加大财务信息化的管理,促进该项工作的开展。从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集团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在开展业财结合发展时,财务的需求实践与信息化决策的联系不够紧密,加上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单一现象,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都不够透明,导致集团企业的管理机制难以在财务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7]。不仅如此,在企业集团的各个下属集团中,信息化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管理形式上不够明确统一,造成企业管理决策的难度加大。

(三)集团企业财务计划与信息化建设不符从集团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特点来说,大部分企业的财务战略计划需要遵循企业财务规划的有效原则,并按照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信息化建设相关制度。从目前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近年来随着集团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现有的财务管理原则已经无法满足企业财务规划的发展要求,若是没有及时转换企业发展思想,将多元化的发展理念引入到财务实践发展中,会对企业的创新发展之路形成阻碍。

(四)集团企业人员综合素质欠缺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对集团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能力,更要满足综合素质的发展,从目前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企业对于财务人员的培养有所欠缺,财务人员缺少综合素质也是集团企业存在的常见问题[8]。大多数企业缺少对优秀财务人员的引进和培养措施,且缺少培训的力度,对于专业财务人员的技术培养和先进知识的学习也是少之又少,导致企业财务人员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也会导致工作进度过于缓慢,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质量自然也会下降。

(五)业财部门缺少有效沟通和交流基于业财一体化的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其前提是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有效结合与沟通,然而在传统企业发展中,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缺少沟通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通病,也是制约业财融合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业务和财务部门的结合而言,应当建立在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有效沟通基础上,且形成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促进业财一体化的发展,而在现代化企业的发展中,更常见的现象是各个部门之间各自为政,除了必要的沟通之外,几乎很少对工作的开展进行交流,尽管很多企业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个部门之间提供的信息不对等,使得各个部门之间沟通的有效性和效果有所降低,严重制约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对于信息化建设也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六)集团企业结构有待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体现集团企业发展的基础指标,而组织结构的不完善也是现阶段集团企业业财融合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从目前的组织结构常态来说,大多数企业的组织架构都是以“金字塔”的组织形式为主,实行垂直管理的方式,企业领导者占据绝对的决策权,在这种组织架构下,会对同一部门的决策者和普通职员之间的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公平决策,对于各个部门之间的发展造成阻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业财融合发展,使得业财融合模式很难发挥真正的价值和作用。

三、业财一体化下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结合业务与财务的集团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在业财一体化的发展需求下,要求集团企业不断完善并规划自身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从而实现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为企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实现集团企业信息化平台管理,应当多方面进行考量。首先要从集团企业信息化的构建入手,做好集团企业信息化系统目标的构建,相当于为集团企业信息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制定相关措施时,必须按照企业的财务信息措施制度执行,而相关措施应当满足集团企业的财务需求,对财务部门办公软件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为财务信息化资源共享打下基础、做好准备。其次是要尽快构建集团企业信息化数据的管理库,将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发展信息和数据进行汇总,并通过云数据的管理方式实现各个部门的资源共享,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为集团企业信息化搭建一个更好的信息化平台,以便于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整理和开展。最后,应当在集团企业中树立科学有效的集团企业信息化管理意识和观念,加强企业相关员工的工作理念,并不断完善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和标准,确保集团企业各个部门工作与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9]。

(二)搭建融合业务流和财务流的数据库在实现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现代化技术的创建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程,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还应当搭建融合业务与财务流的数据库系统,使企业的两大部门进行有效的结合,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能够更加清楚业务与财务之间的联系及走向,从而更有目的的开展工作。

(三)搭建移动端实现业务一体化的高度融合除了业务与财务数据库的建立,在利用系统开展工作时,还应当搭建有效的移动端平台,在该系统平台上实现业财一体化的高度融合,使两个部门不仅明确自身的工作性质,更是促进业务与财务的透明化交流,实现业务高度统一。

(四)加大集团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力度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我国各个企业的压力倍增,在时代背景下提升企业财务的管理和发展,是每个企业都应当面对的问题。同时,提升企业财务的管理水平,缩短与其他企业的综合实力,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也是现目前企业发展的重点。因此,在开展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企业的投入力度,提升集团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从而有效降低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和漏洞。

(五)加强集团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前面我们经过分析讨论得知,现目前企业存在的问题包含了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低下,这一问题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更是制约了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对工作开展带来影响[10]。针对这一问题,应当有计划的制定解决措施,集团企业应当重视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加强对专业财务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对内部现有的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与学习,定期组织专业的培训活动,并做好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通过内部的良性竞争激发财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为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信息化进程已经不断深入各个企业的建设中,集团企业的财务工作也将逐渐暴露更多的问题,严重阻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为了更好的应对企业的风险,促进业财一体化建设,并完善集团企业信息化发展,企业应当不断找出问题所在,规范自身的信息化平台,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并促进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从而提升企业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增进集团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博.基于业财一体化的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研究[J].市场观察,2020(3):88-89.

[2]王伟宁.基于业财一体化的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探讨[J].中国商论,2020(20):105-106.

[3]东伟.基于业财一体化的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探讨[J].中国民商,2020(12):224.

[4]金晓雷.基于业财一体化的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研究[J].财会学习,2019(9):91-92.

[5]马静.基于业财一体化的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民商,2019(10):226.

[6]杜垚.业财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对财务转型升级的作用———以建筑企业“A集团”为例[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10):107.

[7]李贵林.煤炭企业集团基于财务共享的流程再造探讨[J].会计之友,2020(16):25-30.

[8]刘越.基于财务业务流程再造的企业ERP信息系统构建———以通达耐火集团为例[J].财会通讯,2017(2):85-89.

[9]周祖梁,唐耀祥.“互联网+”环境下财务业务一体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招商交科院为例[J].交通财会,2019(9):13-20.

第2篇:集团一体化管理范文

(一)编制企业集团《会计手册》的依据

企业集团《会计手册》可以根据企业集团管理架构和业务分类的设置进行编制,旨在进一步规范集团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全面提升会计核算水平和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及有关会计规章制度的规定,结合企业集团业务经营和行业特点编制。

(二)编制企业集团《会计手册》的设计思路

为了让会计手册更具可操作性,为财务和非财务人员提供“核算指南”,在设计思路上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从布局上看,突出重点,按业务类型进行分类编排,分册编制,以利于使用人员搜索和查找相关的资料,节省大量时间。

2、从内容上看,一目了然,主线清晰,涵盖的内容比较丰富,按章节进行分类,主要包括:总则(包括适用范围、主要内容、实施时间、解释和修订)、企业集团和各类型业务简介(突出各类型业务介绍和组织架构)、财务部职责架构、主要项目核算标准及说明(对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加以清晰描述,是会计手册编制的重要项目,包括应收坏账、固定及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长期待摊等项目的判断标准)、业务流程和账务处理(是会计手册编制的核心)及附录(包括会计科目等,以备查看)。

3、从特色上,对业务流程进行延伸,不再是单纯的会计核算,是具业务与核算于一体的“操作指南”,主要体现在:一是对企业集团各业务类型进行梳理,理清各项业务发生的起点、过程和终点,业务发生的各个环节及需要提供的相关资料都进行了记录,也是适用于新进员工对各类型业务了解的一本“词典”;二是会计人员对业务发生时如何进行账务处理的真实教材。

二、联动信息化助推财务管理

再好的指南,如果没有运用现代化工具,效果上是提升了,但效率上却没有得以提升。因此,提高企业集团财务信息化水平,是提高集团《会计手册》应用效率的直接体现。

(一)财务信息化的优点

由于财务信息化的普及,许多企业集团自行开发或向成熟的软件开发商购买适合自身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其具有时效性强、信息量大、面广、成本低、披露规范、减少失真等优点,主要是:

1、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主要表现在: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从繁重的记账、算账、报账任务中解脱出来,凭借计算机的自动化处理,及时完成各项会计核算任务,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缩短了会计数据处理的周期,会计循环在信息化环境下实时完成,提高了会计数据的时效性;数据处理工作由计算机自动处理,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2、为企业全面管理现代化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往往是从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开始的,并以会计信息系统为核心发展起来,从事后管理实现对经营管理过程的事中控制、反馈和事先预测和决策,因此实现财务信息化,为企业全面管理现代化奠定了基础。3、推动会计技术、方法、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从而促进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二)整合企业集团财务信息化一体化,提升集团财务管理水平

由于企业集团的多元化结构,其业务类型和经营区域分布的不统一,往往其业务信息系统、财务信息系统是相对独立的,不利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和内部控制的建设,通过实施整合企业集团财务信息一体化后,运用财务信息系统的强大技术平台,有利于及时收集、分析和掌握企业集团各经营业务和分支机构的财务数据,实现企业集团总部与分支机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联网对接和监督管理,提高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因此,整合企业集团信息一体化是十分有必要的。建议对接方案如下:

1、以企业集团《会计手册》为切合点,整合企业集团财务信息一体化,实现一个财务信息化系统内对企业集团财务信息的管理,提升集团财务工作者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对接业务。

2、拟定方案,立刻进入系统建设阶段。通过拟定财务信息一体化方案,落实时间、人员、进度和责任,结合企业集团《会计手册》的要求对账套数据进行重新整理、归纳、重分类,在财务信息化系统中搭建集团财务一体化的整体实施框架,设置编码规则,基础资料数据初始化录入,实现新旧会计科目体系下的一一对应关系及账套衔接。

第3篇:集团一体化管理范文

钢铁工业的核心工艺是冶炼,生铁冶炼主要是化学还原过程,炼钢则是根据钢材的要求进行的更为复杂的化工过程。在冶炼过程中,除了需要大量的含铁原料外,还需要一些其他的原料(辅料),如焦炭、石灰石、白云石等。从这个意义上讲,钢铁工业属于一种特殊的化学工业,对原材料的化学成分有严格的要求,需要多道工序才能获得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钢铁本身比重大,强度也大,坚硬,不易加工。粗钢钢坯难以被利用,要按照需要加工成钢材。而形态各异的钢材轧制工艺较复杂,建设投资较大。钢铁工业的产品是种类繁多的钢材,可用于建筑、机械制造、化工等多种行业,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同时,钢铁产品消耗量大,重量较大,运输费用较高。钢铁工业产品生产流程长,工艺较复杂,需要占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建设投资较大,基建周期长,其中尤以钢厂的投资巨大;为钢铁工业提供原料的大型地下铁矿山建设周期长,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生产能力;建厂的地点、规模及经营方式等的确定应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产品的销售渠道。钢铁工业探采选烧炼轧的上述特征是其大区域一体化的内在条件。

一体化的形式和本质

一体化的形式。钢铁工业一体化是相对于单独、独立而言的,仅包括探采选烧炼轧中单一工序(专业)的一个生产单元时,一般不称为一体化。从形式(或模式)上看,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一个专业多个生产单元统一组织生产、管理和经营,共享产品和利润,即为一体化。钢铁工业探采选烧炼轧一体化形式多样,新建公司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厂、已有公司改扩建或合并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厂是一种一体化形式;单一专业公司与相同专业的其他公司联合,共同占领本专业的部分市场也属于一体化的范畴。大型集团以首钢为例,下有地质勘察院、矿业公司、球团厂、钢铁公司等探采选烧炼轧全部专业公司、生产厂或单位(下文统称为公司);小型公司如河北迁安、遵化、青龙等地的私营小矿点也多是采选一条龙,有的也与地勘单位联合查找磁异常并投资勘探,这些都是一体化的实例。大区域一体化是针对跨省市、跨国的较大区域内的一体化,与县、市范围内的一体化有共同之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日益成熟,一体化的形式越来越多,探采一体化、采选一体化、探采选一体化、采选烧一体化、烧炼轧一体化、探采选烧炼轧一体化、单一专业多厂联合一体化等,都属于形式不同的一体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体化的范围可大可小,不受地域和国家的限制。未来跨地区、跨国的大区域一体化企业集团将越来越多。

一体化的本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钢铁工业探采选烧炼轧全国一体化受冶金工业部统一管理,至改革开放时,依托铁矿区和重要工业区相继建成了鞍本、京津冀、包钢、攀钢、太钢、武钢、马钢等钢铁基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体化是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按照生产计划、通过行政命令实现的,其实质是按计划组织生产,统筹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转化为商品,靠市场交易;生产资料等作为资本,根据市场需要进行配置和生产。改革开放后,我国钢铁工业探采选烧炼轧全面进入市场经济,各专业厂矿相继作为公司独立经营,自负盈亏。随着市场对钢铁产品需求的增加,多元资本进入钢铁工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市场竞争中,规模大、专业多的一体化生产优势明显,基于竞争和信用,钢铁工业探采选烧炼轧又从分散的、独立的公司走向一体化,以便节约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钢铁工业探采选烧炼轧一体化的实质是为了获取更大效益的资本一体化,是资本的扩张或聚集。正常情况下,不论采用何种形式的一体化,其本质上都是资本的一体化;同样,一体化的资本就表现出一体化的形式。资本一体化也有其模式(或形式),一般可分为资本的扩张或聚集,本文将资本的扩张限定为资本主体(即资本的所有者)不变或组成主体资本的多元资本构成比例不变的前提下总资本的扩大,这要靠主体资本的积累或按原构成比例增加主体资本来实现;资本的聚集则指不同主体的资本按约定规则聚集在一起,扩大总资本,这就不需要主体资本的积累或按原构成比例增加主体资本来实现,是快速实现资本一体化的一种方式。与资本集中相比,资本的聚集不仅包含了多元资本向个别主体资本的集中,更包含了多元等量资本、多元不等量资本平等地聚集起来,扩大总资本,实现资本一体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体化的形式及其本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体化的形式及其本质是认识一体化的不同方面。从一体化的表现形式或模式可以直观地看到多个生产单元、多个专业的一体化运作,可以直接看到一体化的优势和一体化带来的效益,任何进行一体化研究、试图进行一体化发展的公司都应当对一体化的形式有所了解。资本一体化作为一体化的本质属性,相对于外在形式独立存在,其具体运作模式也关系到一体化的优劣成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体化的形式与本质要比一般意义上的现象与本质复杂得多,同样的一体化本质未必组建成相同的一体化形式,相同的一体化形式也不一定通过同样的资本一体化去实现。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钢铁工业探采选烧炼轧的一体化,既要了解其形式,又要研究其本质,有利则行,无利则止。

优势和弊端

优势。有利于统筹规划和建设。一体化后的企业规模--发展战略增大、专业增多、实力增强,有利于统筹规划和建设。各专业公司之间的结合更加便捷。钢铁工业探采选烧炼轧各专业公司生产工艺相互关联,一体化的各专业公司之间的结合更加便捷,更有利于生产工艺的综合优化。产品供销稳定可靠。一体化后部分外部的产供销转变为内部的产供销,内部的产供销由一体化公司统一协调,生产稳定,便于管理,有利于降低产供销的成本。资源共享。一体化后内部各专业公司之间可以资源共享,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有利于充分利用共用设施,可以降低投资费用和生产成本。此外,一体化后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增大,对市场影响增大,有利于提高产品价格,获取更高的利润。

弊端。优势企业获取更高效益的难度增大。一体化公司内部的分配倾向于平均化,优势企业难以获取更高的效益。如钢铁市场需求旺盛,价格高涨,而铁矿石价格处于低位时,可因一体化内部的平均分配而导致其相应钢厂难以获得较高的收益,不利于钢厂的生产和发展,这就需要一体化公司的管理者通过规划和管理来加强钢厂的生产和发展,以确保钢厂的优势。消弱竞争。一体化公司内部竞争动力减小,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需要在一体化公司内部建立必要的内部竞争机制,保持企业长期的健康发展。大型一体化公司、集团的出现易于产生市场垄断,不利于市场竞争,对行业的长远发展不利。为防止大型一体化公司、集团垄断市场,国家有关部门需要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及相关规定的执法力度,确保市场公平竞争和促进钢铁工业健康发展。易于降低市场的调节能力。一体化减少了市场主体的数量,市场对生产的调节能力降低,这需要大型一体化公司自觉根据市场需要调整其生产和建设,适应市场需求,避免生产建设大起大落。综合分析钢铁工业探采选烧炼轧大区域一体化的优势与弊端,利大于弊。其优势明显,弊端有限,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加以克服或降低其影响。

大区域一体化趋势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环境为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各钢铁集团、矿业集团等的一体化迅速发展。但从一体化的范围和数量看,进一步一体化的潜力还很大。根据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国家鼓励国内现有矿山资源的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资源保障能力;支持优势大型钢铁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国内钢铁工业探采选烧炼轧大区域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截至2011年7月31日,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172个[1],遍布世界各地。我国还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国,截至2012年5月,该组织有155个成员国[2],我国几乎可以和全世界任何国家进行贸易和经济合作。按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家支持国内钢铁企业及其他企业在境外投资建设钢铁厂,参与国外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支持部分沿边地区发展市场、原料及能源在外的钢铁产业。这些都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跨国、跨地区的一体化创造了条件。近年来,虽然我国大量买进铁矿石,推高了铁矿石的价格,增加了钢厂的成本,但投资海外矿山,建立自己的海外铁矿石基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中钢投资澳大利亚恰那铁矿(占40%股份)[3]、首钢投资开发秘鲁铁矿(占98.4%的股份)[4]、鞍钢收购澳大利亚金达必公司(占36.28%的股份)[5]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为我国钢铁工业在国外进一步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也增强了钢铁企业进一步开拓国外市场、发展跨国一体化集团的信心。总之,国内外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我国钢铁工业探采选烧炼轧大区域一体化发展,部分公司的一体化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我国钢铁工业探采选烧炼轧大区域一体化趋势明显。

一体化发展模式

我国钢铁工业探采选烧炼轧一体化模式可以从生产的组织管理、经营一体化和资本一体化两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生产的组织管理和经营一体化模式。横向一体化模式即不同地点、不同生产单元的相同的专业公司统一组织生产、统一管理和经营。在一个或几个专业有明显优势的公司或企业集团,可以选用横向一体化发展模式,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获取更多的利益。横向一体化发展的显著优势是充分利用已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横向一体化模式的成功范例有五矿邯邢矿山管理局由邯邢地区西石门、玉石洼、北洺河等铁矿发展到安徽李楼和诺普、辽宁营口赵平房、山东昌邑郑家坡等铁矿。纵向一体化模式是不同专业的公司在生产组织管理和经营上的一体化,其显著优势是可以减少不同专业公司间产品、原料的经营管理费用,分享或均化不同专业的利润。仅有一个或几个专业的公司或企业集团应当适时进行纵向一体化扩张,以形成完整的探采选烧炼轧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模式的成功范例有中钢集团在20世纪80年代末组成的契约式合营企业,合资经营恰那铁矿,中钢占40%股份;内蒙古包头市石宝铁矿集团公司投资建立的宝鑫特钢有限责任公司,由石宝铁矿发展成为采选烧炼轧一体化的集团公司。网状一体化模式是横向和纵向一体化的组合模式,这种模式整体看呈网状、矩阵或树枝状,其显著优势是整体稳定性好,以内蒙古大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金日盛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周油坊铁矿、金德信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重新集铁矿为例,周油坊和重新集铁矿为采选一体化,规模均为年产铁矿石原矿450万吨,成为大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安徽的一个采选网状模式,其采矿和选矿的原矿总规模为每年900万吨,生产的组织管理和经营可以相互调剂,其整体稳定性远高于两个相互独立的采选企业。我国钢铁工业大区域一体化需要通过网状一体化构建,并最终形成网状的、大区域一体化的钢铁生产基地。

资本一体化模式。安赛乐米塔尔公司是其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拉克希米•米塔尔(LakshmiNarayanMittal)在其父默罕•拉尔•米塔尔(MohanLalMittal)创建的家族企业——伊斯帕特(Ispat)公司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走的是一条以领先技术、高效管理为基础,以资本为主导的发展之路,其资本一体化模式值得借鉴。1976年,拉克希米•米塔尔以资本扩张的模式在印度尼西亚建立PTIspatIndo公司,开始了其积累资本、扩张发展之路。自1989年成功收购特里尼达岛和多巴哥岛钢铁公司起,拉克希米•米塔尔以自有资金、融资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跨国收购其他钢铁公司及其相关企业,规模迅速扩大。2004年收购美国国际钢铁之后,创建了米塔尔钢铁,其资本和钢产量跃居世界第一。2006年,通过资本市场与安赛乐合并,建立安赛乐米塔尔公司。据安赛乐米塔尔公司官方网站披露,2011年安赛乐米塔尔公司的钢厂及矿山已分布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收入940亿美元,粗钢产量9190万吨,铁矿石产量5400万吨,冶金用煤产量800万吨[6]。资本扩张是我国钢铁工业探采选烧炼轧大区域资本一体化的重要模式,其扩张的资本来自资本主体,一般由资本主体通过一定时期的积累或借贷而来。通过资本扩张实现大区域资本一体化主要由资本主体根据市场条件决策,具体方式包括投资新建和改扩建、兼并收购、控股投资及参股投资等。其中,投资新建和改扩建、兼并收购及控股投资可以达到资本大幅度扩张的目的,并可实实在在地掌控扩张后的资本。而参股投资是受各种条件限制的一种资本扩张方式,是跨国、跨地区扩张及小公司扩张到大公司常用的一种方式,如小型钢铁公司投资参股大型矿业集团,获得其相应的原料或收获其相应的利润,如果参股比例对该小型钢铁公司自身有重要影响,则该钢铁公司就获得了相应的抵御原料市场价格上涨风险的能力,当然同时也要承担相应原料市场价格下跌的责任。日本三井物产(Mitsui)长期投资世界各地铁矿资源,是参股投资大区域扩张资本的成功范例。据三井物产官网介绍,按所占权益比例计算,其世界各地铁矿石年产总量位居世界第四位,拥有的矿业采掘权年产量超过4000万吨[7],这对日本钢铁工业铁矿石的稳定供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平抑了近年来国际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对日本钢铁工业的负面影响。资本的聚集是相互独立的主体资本在共同认可的条件(章程)下合资、合股、联营,形成一体化资本,是主体资本的联合。这种模式是现有资本的聚集和一体化,不需要主体资本积累发展,可以短期内形成大区域的资本一体化。资本聚集以强调资本主体的平等而区别于资本集中,在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资本聚集将成为实现大区域资本一体化的重要模式之一。例如,内蒙古包头市石宝铁矿集团公司是从14.5万元扶贫款起步,先后和地方企业、个体等多元资本联营,历经20余年发展成为一个采矿400多万吨、铁精粉130万吨、生铁100万吨、钢坯50万吨、白灰30万吨、铸件1万吨、超细粉30万吨的中型集团公司,其初期多元资本聚集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对集团的形成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租赁、承包属契约类资本一体化,如1998年遵化建龙钢铁总厂承包遵化市钢铁厂、米塔尔在1989年之前承租特里尼达岛和多巴哥岛的钢铁公司就是成功的范例。租赁、承包模式可用于公司发展初期扩大资本的规模。资本一体化特别是大区域资本一体化很难采用单一的发展模式,往往在资本聚集的同时,主体资本也在扩张;在主体资本扩张的同时,也吸收其他主体资本合资合作;在资本聚集、主体资本扩张的同时,也可能要通过合同契约来支撑资本的一体化。组合式资本一体化就是两种以上单一模式一体化的组合。

第4篇:集团一体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职会计;集团化办学;“3+N”集团化模式

高职教育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具体体现在教育性、职业性以及层次性三个方面。教育性是高等教育的共有特点,也就是人才培养。而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针对岗位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高职业技能的人才。层次性则是教育的不同阶段,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不同,要做到与时俱进,层次分明。这三个部分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培养技能型、职业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要与社会需求契合,这是高职教育的优势,必须要紧紧抓住这个宗旨不放,而当前“3+N”的集团化教学模式是最为热门的高职教学模式,虽然在初级起步阶段,但其优势已经展露无疑,这种教学模式基于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实现高职教育的开放性办学,也是对中高职教育一体化的完善,在高职会计专业中引入这种教学模式,突破校企合作的困境,实现高职教育的一体化办学,并最终推动高职教育的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一、“3+N”集团化模式概述

基于集团化理念下的“3+N”教学模式,在中高职链接教育方面做得更好,首先集团化教育模式本身能够实现学校、政府部门、企业以及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了教学资源的极度整合,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及时分享,资源结构的优化与资源功能的拓展,极大提升了高职教育的整体办学质量与效益。最为关键的一点是,集团化的办学模式将中职与高职教育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将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捆绑为一个集团教育体系,实现了中职与高职的纵向连接,这对于中、高职业院校的教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的确定有着巨大的作用。而“3+N”的集团化模式,将集团化进行了深化,是依靠三个牵头学校,或者是三大产业,实现对中职院校的托管,包括对中职院校专业结构的优化以及设置,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技能,配合高职院校的教学需求与社会现实现教学管理服务一体化、专业建设一体化、人才培养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实习实训一体化、创业就业一体化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而基于集团化视野下的高职会计“3+N”集团化模式,就是针对会计行业所实现了中高职教学一体化,会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单项实训教学的同步,将教、学、做融合为一个整体;综合实训与分岗实训相结合;电算化与手工账实训的结合等等,针对这些内容开展中高职的衔接试点工作,目前中高职会计教育的衔接可以通过联合举办“3+2”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以及开展“3+3”联合培养两种模式进行。

二、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现状以及问题

1.中高职专业非对口衔接。现阶段的高职学生生源基本有两个途径,首先是已经完成了高中学业的高考生,其中包括文科学生,也包括理科学生。其次就是中职毕业的学生,通过了升学考试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高中毕业学生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升学考虑,因此在文化基础课程方面比较重视,而中职直接经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主要以会计专业课以及实践课的学习为主。高职会计专业中这两种生源之间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文化知识的吸收以及实践动力能力的参差不齐,在一体化办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出现难以适应新学习内容与环境的问题。

2.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交差重复。现阶段,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所招生源中普通高中毕业学生比例大,中职学生数量少。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也往往都是依据普通高中学生的特点而定,并没有考虑到中职学生的专业基础特点,这就使得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交叉重复的现象严重。比如中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会计基础,而普通高中毕业生不具备这样的基础,但是高职会计课程都是从零基础开始,这样一来中职毕业生,很难在吸收到新的知识,高职会计课程与中职会计课程内容上相似程度大,层次差异并不明显,中职学生升入高职之后,依旧要从头开始学习基础公共课程以及专业课程,这不仅是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阻碍了学生技能的持续提升。

3.职业资格证书错位断层。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必须要凭借职业资格证书证明自己的职业技能。中职以及高职院校目前是采用会计从业资格证获得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认定,但是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它必须要在中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都是是零基础的普通中学毕业生。这样一来,那些从中职院校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原本就拥有了一定的会计基础,在从业资格证上是无法体现出高职衔接中的职业资格证书为途径的职业技能认定。

4.实验实训脱节、专业技能倒挂。目前大部分的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计划与方案中都忽视了学生毕业之后升学通道的问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基本是立足于高中毕业生的基础上,这样就使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失去了连通性,无法实现专业基础的衔接和关联。中职院校本身在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并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但是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所培养出来的中职毕业生,在进入了高职学习阶段后,却要在高等教育的模式下进行学习,这样的情况使得中职学生在实务操作,专业技能方面无法继续提升,高职教学中零散的技能培训,不但桎梏了学生的发展潜能,也荒废了中职学生原本良好的会计基础,会计专业技能倒挂的现象十分严重,非常不利于会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构建高职会计“3+N”集团化教学模式的思路分析

1.托管领办,实现中高职会计教学衔接。“3+N”集团化教学的特点就是能够有效确保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能够真正克服中高职会计一体化教学中的脱节问题。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分别组建三个产业的职教体系。比如,选择托管学校、领办专业以及挂牌分院等形式,提升中职学校的内涵建设与教学水平,并围绕当地的三大主流产业构建现代茶叶发展体系,牵头学校分别与对应组建三大产业的企业组建企合作联盟。实现被托管中职学校与牵头学校实现管理服务一体化、专业建设一体化、人才培养一体化、创业就业一体化等等。

2.打造双师型的会计专业群教学团队。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落实“一师一企”制度,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认真落实教育部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双师素质要求,各大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联手共同培育教师,借助“中小企业会计人才基地”平台,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积极贯彻落实“一师一企”制度。教师通过在站内进行工作与学习,提高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素质教师;教师通过企业工作站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提高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3.实验实训相挂勾、提高专业技能。以会计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建立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确定相关能力领域。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应突出对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等基本技能的全而掌握,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则应突出对会计专业核心职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如通过建立财务管理、ERP沙盘等仿真模拟实训室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打通学生由中职到高职阶段会计专业技能提升的通道,探索中职与高职学生会计专业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

4.开展“3+2”、“3+3”分段,积极培养试点。会计财务管理专业获准开展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试点。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试点项目,高职院校以及当地政府要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而开展的省级教育改革项目。开展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试点,进一步推动了学院对会计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实现了学院高职本科办学的新突破。有效地促进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学历阶段、不同教学层次的教育衔接。

四、结语

高职会计课程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构建“3+N”集团化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会计职业核心能力及其综合素质,架起沟通社会与学校的桥梁,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也能够完善中高职会计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这对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蒋亚琴.高职会计教育实行工学结合的SWOT分析[J].中国市场.2014(44).

[2]蒋亚琴.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商贸职教集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1).

第5篇:集团一体化管理范文

报业集团网络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大众报业集团存在四个相对独立的数据中心,分别由大众日报、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简称“网媒集团”)、齐鲁传媒、半岛传媒管理,这些数据中心均配备相关的网络、计算、存储等设施和资源,也各自具有独立的网络安全系统。其中在济南总部大众传媒大厦机房有分别由大众日报、网媒集团、齐鲁传媒管理的三个数据中心,各自接入互联网专线,配备不同型号的网络及网络安全设备,承载运行不同的应用系统。大众报业集团各数据中心内部已通过VmvareESXi技术实现服务器虚拟化,解决了各数据中心内部所谓“烟囱式”的配置模式,即每个业务部门、每种业务应用都配置专门的硬件设备,而非一整套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ESXi体系在结构上去除了基于Linux的服务控制台,在安全、部署和配置以及日常管理等虚拟化管理方面进行了改进。ESXi可直接在服务器上安装,不需要其他操作系统支持,能够充分发挥硬件性能,同时虚拟机也不会受到操作系统的影响①。

1.项目重复建设问题

大众报业集团建有四个相对独立的数据中心,导致集团每年在专线费、设备新购和运维、信息系统研发中存在大量的重复建设,造成了人财物的资源浪费,使得资金分散,资本集中度较低,难以实现规模化聚力和集约化建设。

2.设备和数据资源共享困难

因历史原因,条线式业务系统在建设过程中,技术路线不统一,各业务应用、数据分散式存储在各部门、单位,因网络系统本身的天然隔绝导致技术层面很难进行高效整合,集团部分数据中心计算、存储资源紧张,部分数据中心计算、存储资源有富裕,但无法进行调配使用,设备和数据资源相互之间不能完全共享。

3.工作难以协同

网络结构体系独立、分散,各单位的技术部门各自为战,导致业务系统和项目小型化、分散化。同时因各自应用的互联网技术、开发平台和工具不统一,工作难以协同,人力的集约效应、工作效能不能充分发挥。同时,大众报业集团各数据中心的部分网络安全设备进入老化期,需要进行更新换代,整体网络安全设施配备不全,需要购买补充。按照等保2.0标准,满足三级等保要求,必须增购配置日志审计、数据库审计、堡垒机、漏洞扫描等设备。因此,以更新网络安全设备为契机,实施集团网络安全一体化平台建设,可以对集团网络信息资源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有效整合。

报业网络安全一体化平台设计与实现

1.报业网络安全一体化平台规划和设计

大众报业集团四个数据中心为500多个信息业务系统提供技术支撑环境,其中包括集团融媒体“中央厨房”、大众日报客户端、大众网及海报新闻客户端、齐鲁晚报网及齐鲁壹点客户端、半岛网及半岛新闻客户端等集团关键新媒体业务系统。这些关键新媒体业务系统经过等保测评,定级为三级等保系统。集团进行网络安全一体化平台整合建设时,不能中断这些关键业务系统。以业务系统数量最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网媒集团数据中心为基础,替换掉老化的防火墙设备和VPN设备,增购配置日志审计、数据库审计、堡垒机、漏洞扫描等设备,建成满足等保2.0标准三级防护水平的数据中心。重复利用大众日报和齐鲁传媒数据中心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利用服务器接入交换机,连接到网媒集团数据中心,建成大众报业集团网络安全一体化平台。

2.报业网络安全一体化平台实施方案

(1)核心交换机CSS技术配置。CSS称为集群交换机系统,是华为公司开发的堆叠技术,应用于网络交换机中,虚拟化实现方式为在两台交换机主控板位置插入堆叠卡,按一定规则顺序连接堆叠卡;启动堆叠竞争规则系统,其中一台为堆叠主设备,另一台为堆叠备设备,堆叠主设备主用控制板称为CSS的系统主,堆叠备设备的主用主控板称为CSS的系统备,在系统主和系统备之间进行主从备份处理,堆叠主和堆叠备的备用主控板则作为CSS候选系统备②③。在中心机房部署2台华为CE12812核心交换机,采用CSS技术(集群)将2台CE12812交换机虚拟成一台逻辑设备,CE12812物理系统承载网络安全一体化平台业务系统。服务器接入交换机使用S5700堆叠配置,通过万兆多模光纤双线上联到2台核心交换机,并做链路聚合,等同于两万兆带宽上联至核心交换机。将设备堆叠组中不同设备中的物理接口聚合到一个逻辑接口中。当堆叠设备中某台设备发生故障,或加入链路聚合接口中的物理成员接口故障,可通过堆叠设备间线缆跨设备传输数据流量,从而保证数据流量的可靠传输,同时也实现了数据流量在不同链路上的负载分担。接入交换机为二层部署,所有网关全部终结在核心交换机(CE12812)上。(2)服务器配置多网卡架构。大众日报和齐鲁传媒数据中心的每台物理主机均配置4块以上千兆网卡,网卡全部配置为全双工模式,绑定物理网卡1端口和2端口,用于大众日报或齐鲁传媒数据中心的生产网络,每台物理主机光纤网卡接入光纤交换机,和存储设备连接起来,原结构软硬件不用做任何调整,绑定空闲的物理主机网卡3和4端口,通过服务器接入交换机连入网媒集团数据中心,物理主机网卡1和2端口属于大众日报或齐鲁传媒数据中心网络区域,物理主机网卡3和端口属于网媒集团数据中心网络区域;通过双网卡的绑定,可实现一组网卡之间的相互冗余备份,并提高虚拟机网卡吞吐量以及网络访问的稳定性。通过此网络架构改造,打通了大众日报、齐鲁传媒和网媒集团三个数据中心,为大众日报和齐鲁传媒数据中心的应用系统平滑迁移到网媒集团数据中心打下基础。复制大众日报和齐鲁传媒数据中心业务系统虚拟机,此虚拟机关联到物理主机网卡3和4端口,加入网媒集团数据中心网络区域。

这样,在网媒集团数据中心里,建立了大众日报和齐鲁传媒数据中心所有业务系统的备份系统,在合适的条件下,切换备用系统为主生产系统。(3)堡垒机。报业网络安全一体化平台内部署了关键业务系统、重要数据、服务器、网络设备、数据库、安全设备等,软硬件设施运维人员众多,而且分散在大众报业集团下不同的部门和单位,特别是很多系统的维护还需要借助厂家工程师、系统建设集成商等多种角色的技术人员参与系统与支持④。为了软硬件安全可靠运行,降低人为安全风险,避免安全损失,在网络安全一体化平台内配置了一台堡垒机。堡垒机逻辑上位于主机和网络设备的前面,采用协议的方式,接管了终端计算机对主机和网络设备的访问,运维安全审计堡垒机能够拦截非法访问和恶意攻击,对不合法命令进行命令阻断,过滤掉所有对目标设备的非法访问行为,并对内部人员误操作和非法操作进行审计监控,以便事后责任追踪。(4)数据库审计系统。数据库审计系统是对用户访问数据库操作行为进行细粒度分析和审计的安全系统,它可提供实时监控、违规响应、历史行为回溯等操作分析功能,可详细完整记录数据库的访问行为,识别越权等违规操作,并可追踪溯源,为数据库安全管理及性能优化提供决策依据。数据库审计系统部署在核心交换机上,通过设置端口镜像,将数据库的流量镜像到数据库审计系统,实现数据库系统的操作审计。(5)Web应用防火墙。Web应用防火墙专门保护Web应用通信流和所有相关的应用资源免受利用Web协议或应用程序漏洞发动的攻击。网络安全一体化平台配置安恒明御Web应用防火墙,串接在防火墙和核心交换机之间,启用光纤旁路功能,即当Web应用防火墙硬件出现故障时,网络流量直接物理导通,不进入Web应用防火墙。(6)灾备系统方案。优化报业集团关键业务应用系统的备份策略,实现“2+1”模式部署,即在本地私有云上部署2套应用系统,同时租用阿里云或华为云等公有云网络资源,在其上再部署一套应用系统,确保极端情况下关键业务应用系统的连续性、安全性。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