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业产业化培训范文

农业产业化培训全文(5篇)

农业产业化培训

第1篇:农业产业化培训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山西省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虽然通过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和技术的不断深入与推进,我国已经逐步走上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但要想追赶并超过西方农业强国农业发展水平,可能还需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分析了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并针对当前暴露的相关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旨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

1农业产业化经营概述

1.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中引入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而这个管理体系需建立在工业管理的基础上。产业化经营是西方国家农业常见的一种发展方式,但在我国却属于一种新型理念。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实践,相应的理论结构也更加丰富。现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理论已经成为具有完善框架结构的管理体系,基本适应我国农业发展需求[1]。

1.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进行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理解就是农业纵向一体化。现如今,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更不是普通农户,而是一种以龙头组织为核心的多元经济复合体,是一种把农业生产结合起来的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1.2.1一体化经营。一体化经营是指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企业和农户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参与者,二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市场利益关系,而是存在一种荣辱与共、互利互惠的关系。农户负责农产品生产,企业负责农产品销售、配送和加工等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农户负责基础部分,企业负责后续流程。农户在企业的带领下,不仅可以获取更高的附加值收益,还可以使农产品本身的收益明显增加。1.2.2市场化经营。因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产品商品化,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营的一部分。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者需要按照市场机制的规范和要求组织相应的生产活动,实现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社会服务的商品化,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应走市场化经营的道路[2]。1.2.3集约化经营。在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中,农产品生产要求和技术不断提升,科技含量、资源综合利用率、经济效益明显增长,需用集约化的经营模式代替传统粗放经营模式,从而减少环境污染,保证资源综合利用和农业生产率提高,应通过组织集约化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促进环境和经济双赢共进。1.2.4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是指农产品需要达到产业化的标准,不是农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就能符合企业的要求,只有种植面积达到一定规模,实现耕、种、防、收全程机械化作业,才能符合产业化的基本要求。这样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益,而且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随着生产力提高,相应的经营能力也会随之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也会提高,解决了小农户难以进入大市场的现实问题。

2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当前,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多年的不断实践,已经由探索阶段过渡到了稳步发展阶段,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从数据来看,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数量明显增多,企业的产业结构、龙头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结合因地制宜原则,符合地区特点,发展特色农产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1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有待提升

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组织模式,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当前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数龙头企业属于小规模企业,还未达到大企业的规模和带动水平。在后续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可能会出现无法抵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问题,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3]。

2.2需要不断巩固完善利益机制

利益机制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机制,是保证龙头企业和农户双方利益的基础。如果利益机制完善,那么农户和企业都能获得相应的利益,进而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当前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利益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利益机制不完善,农户获得的利益较少,容易挫伤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也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2.3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

结合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可知,当前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虽然农户积极配合生产,但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户和龙头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缺少规范的管理制度,无法对双方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导致龙头企业随意压价,而农户只能被迫接受,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2.4加工技术有待提升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需要足够的技术支撑。只有保证技术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才能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但是,当前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加工技术有待提升的问题。多数农产品仅为初加工产品,精深加工的农产品数量相对较少,不利于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很难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需求。

2.5区域划分不合理

山西省地大物博,但是在实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区域划分的问题,导致部分区域农产品基地存在建设不规范和重复建设的问题,无法形成规范性的产业集群,不利于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4]。

2.6支柱性产业发展缓慢

支柱性产业是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但是,当前山西省存在农业支柱性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支柱性产业没有形成规模,竞争力不够强,缺乏特色,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步和发展。

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策

3.1做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只有龙头产业形成规模,才能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在实际经营中,需要注重对龙头产业的扶持。龙头企业大致可分为3类,分别是加工型、流通型和服务型。应在分类后,根据其基本能力作出相应的指导,提高企业的市场开发能力,注重培养企业本身的能力,从而推动龙头企业发展。

3.2优化利益机制,引导双方共同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以实现农业产业化目标为前提,具体落实在经营过程中要维护农户的切身利益。建议与当地企业合作,在加强农业产业化的同时,达到利益最大化。应从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着手,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机制,创新农业企业、农户之间合作模式。要想切实提升利益分配均衡性,建议采用股份合作制,引导农户和企业签订合同,按照合同内容进行利益分配,为合作双方利益分配提供法律保护。

3.3提高组织水平,加强农企合作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能力非常重要,实现该目标的前提是加强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这也是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实践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现,农户普遍缺乏组织力,一方面是没有选出合适的领导者,导致农民始终以独立的身份参与;另一方面是农企合作不够深入,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发展。结合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需求,应该重点加强农企合作,提高组织能力。建议每个村落为一组联系农户和企业,在产权联合基础上共同发展,发挥引导作用,带动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动性,提高农户自身能力,夯实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5]。农企合作期间,企业在双方合作中起到联合作用,即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发挥出企业在农企合作中的联动性优势,积极联系附近农户,组织农户参与。这不仅可以培养农户的合作意识与素养,还可以提高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不断优化产品,使农业产业化有更为扎实的基础,为今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积累经验,切实加强组织能力。

3.4注重技术提升,加强农企培育

对于农业产业化而言,不仅要有组织能力、制度机制方面的支持,还要采用现代化技术,在信息化目标的引领下注重提升技术水平。山西省相关部门认识到技术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积极组织当地技术水平相对有限的农户参与培训,在农企培训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例如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户对农业产业园建设不够了解,尤其是产业园建设中应用的人工智能、5G与物联网等技术。为此,可专门组织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园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各项现代化技术,例如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通过培训可以让农户了解农业产业园模式,在创建“产业+配套”“平台+生态”“技术+赋能”数字化农业产业园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其中[6]。企业在培训参与农户时,可以专门针对一些比较专业的技术进行培训。例如通过农户培训,让其掌握农业信息化建设与整体布局,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在农业产业园建设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学会使用传感网。在培训过程中,农户学习智慧农业物联网的相关技术,使用传感器采集环境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温度等数据,在平台系统中远程汇总分析。另外,农企培训还包括农业气象监测、农业四情监控等现代化系统的内容。参与培训的农户熟练掌握操作这些系统的技术,既提高了自身专业素养,又满足了农业产业化生产需求,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动力。

3.5合理布局区域,建立产品示范基地

针对当前山西省农产品区域不合理的问题,需要结合山西省自然资源优势、地理分布状况、商品需求特点等,划分农产品生产基地,减少随意性,合理规划建设农产品基地。例如万荣县有万荣苹果、万荣蟠桃、万荣三白瓜、果木香菇等10余种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万荣县搭建的农产品产业基地是实现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在基地中反复组织试验,得到成品均可保证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在实践中优化了农产品结构,为农业技术在产品示范基地中的应用创造条件。建立农产品基地后,区域布局得到优化,而且可以综合当地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农产品需求等加以调整,充分发挥农产品示范基地作用,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进程。基地还可以创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农垦系统,为所有生产的无公害农产品保留原始记录,在市场中树立无公害农产品形象。

3.6明确发展思路,延伸支柱产业链条

针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需求,结合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建设现状,在掌握当地实际建设情况之后,需要确定今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向与思路。支柱型产业包括养殖型、种植型、自然资源型产业。应确定支柱型产业特征和农产品特色,作为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的依据。除了相关企业的支持外,当地政府部门也要参与其中,为明确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提供信息、资金与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现代工业理念是延伸支柱产业链条的基础,遵循做大、做强、做优原则,通过招商引资创建工业集聚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扩大产业规模的目的。在当地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链条,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招商引资阶段,建议引进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可以推动当地农副产品深加工,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效益。针对农业产业化企业存在的散、小、低等问题,需要遵循“扶大龙、引外龙、育新龙”原则,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发挥工业集聚区的优势,吸引大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条件更为完善。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当地支柱型产业发展基础扎实,而且可以和其他领域协同配合,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效果。确定农业产业化思路,可使其今后的发展与实践更具指向性,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化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前进,实现现代工业理念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融合发展。将支柱产业链条延伸到其他领域,实现多个领域共同发展与进步。

4结束语

对山西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研究,分析其现状,针对龙头产业带动能力不足、利益机制不完善、加工技术不先进、区域划分不合理和支柱性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推动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振宇,李建军,赵劲松,等.农地流转的诱因及其农户福利效应研究———以山西省忻州市为例[J].农业与技术,2020,40(5):162-165.

[2]王贺丽.农村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供给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41-45.

[3]杨海滨,邵战林,高雅,等.新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模式研究———以焉耆县辣椒产业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1):233-237.

[4]梁哲军.新形势下区域农业科研机构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0,39(2):25-27.

[5]丁博,马丁丑.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研究———以河南省巩义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20(3):62-65,138.

第2篇:农业产业化培训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1生态农业产业化

生态农业指的是为了尽快完成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和良性发展,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传统的农业技术中,再运用生态经济的管理手段,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计划,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高产优质与生态循环相统一的全新农业综合体系。农业产业化是当代的一种农业产业经营方式,以市场导向和效益最大化为基本原则,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经过主导产业的培育,让农业生产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和社会化管理,促进农业产业向着自我积累和循环的方向发展。因此,生态农业产业化就是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自然生态发展的规律,再结合农村经济和资源现状,整合农业生产链中的各个环节,实现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的利益统一,生产健康无污染且高收益的农产品,最终建立现代化的新兴农业生态体系[1]。

2生态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农业技术来完成。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因此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技术推广进程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起着重要作用,是决定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但是,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人们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现阶段,生态农业产业化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为很多人对它的了解不够深入,还没有认识到生态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现代化建设产生的重大影响,导致推广体系不健全。首先,缺乏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落后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因为没有专业的技术就难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是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其次,管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相关部门协作意识不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涉及多个环节,如果部门间缺乏合作,不仅不利于扩大生态农业技术的范围,也不利于加大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宣传力度,导致人们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了解和认知不足,难以调动大众参与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2]。

2.2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产业,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实行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是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但是,完成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用于设备采购、人才聘请、技术研发等。当前投入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资金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发展要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地方经济发展不理想,经济效益低,可以用来投资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资金有限,难以加快建设速度。其次,对于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足,部分用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资金被挪用到其他项目中,阻碍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很多其他方面的原因也导致地方政府在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不够,甚至有些地方政府迫于资金压力,完全没有开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这样会影响国家整体的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速度[3]。

2.3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专业的优秀人才。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对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必须有充足的高级专业人才储备,才能在农业产业化技术研发方面有更多突破,从而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的效率,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是,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中优秀的专业人才非常少,现有生产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不高,很难满足研发农业产业化生产技术的需要。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人才引进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在源头上提高对应聘者在技术方面的要求,技术考核工作没有做到位。另一方面,对技术人员的后续培训力度不大。农业技术在发展,如果不加大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就很难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个人的专业潜能得不到发挥,会影响整个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进度[4]。

3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

农业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支柱,采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国家生态农业产业化实施的现状,需要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尽快处理好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难题,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1健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规章制度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有了规章制度,就可以约束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把职责具体到个人,提升工作效率,而且也可以提高人们的重视程度,促进人们对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了解。因此,国家应该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制度必须完全适应生态农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规章制度能顺利执行。众所周知,生态农业技术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推广和指导生态农业技术,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工作效率[5]。

3.2做好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资金保障工作

加大对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的资金投入,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门要采取合理措施做好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资金保障工作。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提高对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出台相应的资金管理政策,对现有财政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分配,做好采购设备、聘请员工、研发技术等多方面的成本预算工作,为后续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另一方面,由政府出面,适当加大商业银行和金融部门的信贷力度,为地方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尽可能满足龙头企业在资金方面的需求,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充足的资金,让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地方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

3.3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

从长远角度来看,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人员的技术水平会给农业产业化进程带来重要影响,有关部门要为进一步研发农业生产技术提供人才保障。首先,优化技术人员的结构。依据员工的个人能力,把员工分配到合适的岗位,提高技术人员的应聘门槛,采用先进的考核方法对技术人员的能力进行考察,筛选出最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其次,定期开展技术人员培训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农业技术在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对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力度,才能为后续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储备大量的优秀人才,进而带动整个农业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提升,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奠定基础[6]。

4结束语

第3篇:农业产业化培训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企业经营发展的实现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来说,人力资源也是重要的因素,是农业得以持续经营的关键。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一些不足,若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极易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成效,工作效率难以得到保证,农业产业化发展也极易受到制约。基于此,有必要就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展具体探究。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就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来看,其仍面临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当前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薄弱,以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为主要因素,得以了解到市场环境下农业的竞争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尽管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势头较强,发展潜力巨大,但其与农业产值之间的比例水平仍相对较低。这一问题的存在,与我国农产品加工方面工艺技术设备更新不及时、质量管控体系不健全以及企业规模较小等因素都存在关系,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良性发展,必须要重视人才价值的发挥,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落实,以此来奠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内在基础。当前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服务提供上仅限于信息层面,组织运行尚不规范,导致农户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农户实际参与度比较低。这就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立足实际来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体系,加大经济投入力度,从法律、技术和资金等角度给予支持,促进高效化农业技术合作经济组织的构建,提升服务水平,对农户参与积极性加以调动,以创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良条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现,需要重视龙头企业的培育,发挥其带动作用,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营销与新技术推广等发展。通过人才优势的发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体现专业性,带动农户自主创业,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农民经济收入水平也得到整体提升。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不足

(一)人力资源管理认识存在偏差

就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来看,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对于人力资源开发创新的认识程度有所不足,实际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并未受到高度重视,实际作用也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部分管理者并未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价值,一味追求产品开发生产,只注重农业产业化盈利的增长,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也会因102人力资源‖RENLIZIYUAN此得到提升,但此种认识存在偏差。部分农业产业化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尚未建立正确的人才观,受到认识偏差的影响而盲目扩张员工数量,忽视员工质量提升,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实际投入力度较大,但现有人才队伍的组建并不能够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状况的改善提供助力,导致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消耗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不足。

(二)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先进性不足

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存在形式化的问题,操作过于简单,缺乏创新意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主要包含招聘、考试、培训、晋升等环节,并未就人力资源制定科学合理规划,缺乏完善的方法,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并不理想,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缺乏适应性,这就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了制约[1]。尤其是现有人力资源规划并未立足长远发展目标来制定,人才招聘存在形式化的问题,人才实际情况不符合岗位需求,人才选择方法缺乏科学性,所选择人才也并不适合农业产业化发展,这就会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资源消耗明显加大,成本投入也比较大。

(三)绩效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更新不及时,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尚不完善,缺乏科学性,以同种薪酬管理制度涵盖整个团队,这就无法保证管理的公平性;岗位配置不恰当,激励措施不完善,这就无法保证绩效考核与激励实施的有效性,导致农业产业化管理实际效率较低,农业产业化绩效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不仅如此,农业产业化绩效考核缺乏科学合理的指标系统,所采用的定性与定量指标之间缺乏合理配合,可操作性不足,这就无法保证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部分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仅仅是实施考核,但缺乏后续跟踪机制,这就导致考核评价的科学性不足,并未从物质和精神层面给予激励,导致员工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积极性无法得到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并不理想,农业产业化发展也极易受到阻碍。

(四)人才流失与高技能人才短缺

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才流失问题。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实际人才流失比例接近三分之一,其中有70%人才中高级,这就导致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受阻,农业产业化发展竞争力也相对弱化,无法在市场中保持良好的适应性,甚至面临着淘汰的风险[2]。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员工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新员工无论是在素质技能还是在工作经验等方面均有所不足,导致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缺乏可靠技术人才支持,这就不免会对日常经营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导致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度缓慢。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下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在新经济时代下,创新成了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的创新强调的是技术的变革,也是人才管理方式的变革,展现人力资源价值,奠定企业经营发展的根基,促进企业持续化发展的实现。在社会发展新阶段下,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序进行,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方面加以积极探索和实践,明确人的根本,对人才资源加以科学化利用,以促进最大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标的实现。在新时代下,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农业发展新趋势表现为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信息化,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推进,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这就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在人才培养方面多措并举,以便为资金回流创造优良条件,强化人力资源支持,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水平,获得农户积极响应,在其辛勤劳动与共同努力下,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为确保人力资源管理成效的显著改善,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下,应当就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加以更新,提升员工思想认识,重视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应当就员工心理加以深入研究,密切关注员工思想,对其真实诉求加以把握,确保所采取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新时代下依托互联网平台得以开展便捷且密切的交流,在农业产业化管理过程中,可通过微信群、公众号等方式来对思想专栏加以构建,为农业产业化文化宣传提供网络载体,奠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在农业产业化文化宣传中,通过文字、图片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打造新颖、生动的内容,优化个体感官体验,加深员工对于农业产业化文化的印象,这就能够为农业产业化决策、工作事项及发展目标等内容的传达提供优良载体,促进农业产业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农业产业化人力资源管理中,通过网络工具的运用,能够为信息数据传递搭建优良载体,创造便捷条件来引导员工思想,这是传统橱窗、板报等宣传方式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完善农业产业化人力资源战略

在农业产业化大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需要就人力资源战略加以完善,确保人力资源战略的丰富性及适应性。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管理部门的积极作用,构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就当前农业发展实际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的落实大多是基于丰富的人性假设所实现的,这就需要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加以转变和创新,立足现代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构建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确保其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可行性[3]。农业产业化人力资源战略的完善,应当从农业产业化高层入手,转变管理理念,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模式,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来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以获得最佳的管理结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确保所树立用人观念的正确性,统筹并协调相关因素,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推进对员工积极性加以充分调动,客观认识到员工各自优势,明确员工所擅长领域,以确保工作岗位安排的恰当性,与员工自身素质能力高度相符,人才价值也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落实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科学规划预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立足长远视角出发,实施科学预测,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科学化制定与实施,促进农业产业化竞争力的显著增强,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优化绩效及薪酬管理机制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若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扎实的管理基础,可发挥平衡记分卡的应用价值,在现代化绩效管理理念的支持下,把握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就内部业绩考核设定合理指标,将人才培养及储备等要素充分展现出来,在人力资本方面持续投资,促进员工成长发展目标的实现,农业产业化也就具备了发展的动力。为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应当就业绩评价加以完善,在绩效考核评价方面,若部分部门及岗位的工作成果可直接实施量化,就可以应用量化为主的考评方式,确保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将价值分配理念充分体现出来,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4]。若部门及岗位工作成果难于量化,可立足工作实际建设工作计划管理体系,围绕工作计划制定详细规则与流程,加以规范执行,并实施科学评价,就评价评分标准实施细化评价,技术开展周期性工作计划评价,保证评价结果具有共识性,围绕工作计划执行情况实施科学评定,确定分值,将其与绩效薪酬分配相协调,将部门与员工在价值贡献方面的差别充分体现出来。为确保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可从薪资和干部选拔等方面加以调整,围绕绩效评价结果出发,建立薪酬增长与分配机制的公正性、公平性与市场化,以公正且准确的方式对员工的工作价值及实际贡献做出科学评价。部分业务板块有着较高的市场化水平,可就混合所有制改革加以尝试,从关键管理和技术岗位员工持股等角度出发进行有效探索,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健全人才发展机制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大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推进需要重视人才发展机制的健全,纵观人才发展实际,加强关键领域制度建设,以业绩考核、薪酬增长、晋升通道等为入手点,完善核心管理机制,展现人员发展机制的应用机制,保证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清晰化与可操作性,确保人才发展机制的公正性与公平行为,为机制良性运作创造条件,职业发展通道与预期更加明确,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开展[5]。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科学化管理,为人才发展机制的落实创造条件,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应当以基层管理者为对象,从管理理念与行为等方面出发,加大培训力度,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侧重于正向激励,将专业培训、满意度考核、离职率等内容融入业绩考核内容体系中,将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充分体现出来,突破单一生产经营结果量化考核的方式,这就能够确保人才考核的公正性与公平性,以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为辅助,促进基层员工获得持续化发展,农业产业化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也将得到显著提升。综上所述,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现,应当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落实,促进人才优势的最大化发挥,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奠定企业持续化发展的基础。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推进应当积极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就人力资源战略加以完善,以健全的绩效及薪酬管理机制为辅助,逐步优化人才发展机制,以确保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未来农业也将得到科学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家怡.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农业经济,2019(5):3.

[2]米尼沙古丽·艾买提.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创新策略[J].人力资源管理,2018(4):1.

[3]肖涵.探索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之路[J].财讯,2018,000(011):P.119-119.

[4]王欢.战略视角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7(4):2.

第4篇:农业产业化培训范文

关键字: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化;问题思考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人口数量比较多,而我国的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的农业经营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转变农业的产业化生产模式,提高农产品的生产量,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现阶段,一些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发展主要以大农场和精细农业模式为主,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这一发展趋势,就需要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下,加强对自身农业问题的全面研究,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建设,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1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问题

1.1农业生产劳动力问题。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创新,社会产业也在不断的转型和升级,农业产业化将会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到城市中,农村主要以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这种劳动力分配结构会产生一连串后续问题,如农村呈现老龄化、空心化,给农业的整体生产效率带来严重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农业的稳定发展。

1.2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很多地区农业机械已普及使用,不难看出这种机械化生产效率比较高,但是整体的覆盖率还较低,特别是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规模化生产并没有形成,还存在大量分散经营的状况,导致农业机械化推进受阻,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

1.3农业产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保障,涉及到农田水利建设、道路建设以及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相应资金投入较少,导致资源分配严重不平衡。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比较缓慢,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力水平。另外,由于我国一些西部地区受到地形复杂的影响,导致农产品的生产不能及时销售,最终造成农产品滞销,降低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力。同时,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够全面依靠农业机械化作业,也会影响到整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

1.4农民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一些乡镇地区形成了全面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但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依旧存在。部分地区采取这种模式主要是由于农民的综合素质比较低,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另外,对于农业生产技术没有掌握,导致农耕地的产业价值远远没有挖掘出来,这些都会降低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力水平。

2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2.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现阶段,我国在农业产业化建设方面需要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完善。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也是整个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此,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实施农村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改善农村面貌以及农民的生活环境,有效建立农村旅游业以及特色农产品的推广体系。在这些项目基础上,完善整个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力。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要求,就需要科学的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政府部门要加强相应的投入力度,对农村地区进行道路、水电、燃气、网络等设施的建设,为乡村振兴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另外,高标准的农田建设也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完善农田灌溉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土地的平整,改善土壤肥力地力,提升土地生产效率和水平,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2加强对农民专业能力的提升。在乡村振兴发展道路上,农民是直接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整个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主体。农民的素质会影响到乡村振兴的发展力,因此要加强对农民专业知识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当前,政府和农业部门、教育部门已经加强了对农民教育工作的重视,通过合理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培育了新型农民队伍。另外,还开展了青年能力素质提升计划,以培养适应未来农村发展的知识型、科技型人才。

2.3提高对农业的金融支持。结合当前我国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的要求,要加强对农村经济金融体系的建设,从而实现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村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建设。在我国一些贫困的地区,由于农民收入比较低,所以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增加农业投入资金,地方政府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补助措施。另外,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为农村新型经营体制的建立起到良好的帮助,解决农村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全面应用,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数据资源。

2.4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我国很多的乡村地区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做到因地制宜,并且根据地区的优势资源,加强对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保证符合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的同时,促进特色地区经济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畜牧业、养殖业生产规模的投入,有效地提高我国的农副产品质量。在我国乡村振兴的发展背景下,对于农业经济产业化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通过科学的技术以及优质的农业生产工艺,保证整个农村地区经济的全面建设,促进我国乡村振兴发展道路的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赵志尚,唐君扬.乡村振兴战略下对山区乡村产业发展途径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2(1):64~67.

[2]张万胜,雷欣珊,谭健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偏远山区村庄的特色产业发展途径探索[J].城市建筑,2020,17(16):60~63.

[3]李柳英.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及改进措施分析[J].中国房地业,2020(13):58.

第5篇:农业产业化培训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电子商务;淘宝县

一、涉农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发展

模式涉农电子商务发展现状2010 年以来,涉农电子商务发展很快,不仅是国内电子商务发展的亮点而且成为国内电子商务应用持续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二、涉农电子商务发展动力及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1.涉农电子商务发展的动力涉农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电子商务平台的大力推动。二是,农产品种植、加工和流通的涉农主体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三是,部分社会资源通过电子商务介入农产品产业化。

2.涉农电子商务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涉农电子商务在产销对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和数字鸿沟等各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上看,其更重要的作用仍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影响。

三、新疆涉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及存在问题

基于新疆特殊的光热资源和绿色的生态环境,新疆农产品品质优良,特色显著,不仅适合网上销售,而且在网上销售有竞争优势。新疆涉农电子商务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产品提供企业不重视电子商务应用。其表现在:首先绝大部分企业没有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其次在网上开展农产品销售的企业所的大部分工作只是简单的将现有产品在网上,不重视针对网购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研发。二是,农户不重视电子商务应用。农户是农产品的种植者,在通过电子商务减少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绝大部分农户缺乏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在电子商务应用上的动力不足。三是,新疆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一些“硬伤”。如新疆远离内地消费市场、物流成本高、专业人才匮乏等。在重视和解决以上问题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些问题背后的机遇,如涉农企业和农户不重视电子商务应用蕴含的先发优势,电子商务“硬伤”的存在使新疆涉农电子商务应用的比较优势更加显著。

四、“淘宝县”模式快速推进新疆农业产业化的分析与对策

“淘宝县”模式运行时间不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虽缺乏典型案例,效果有待验证,但江苏睢宁县沙集镇农户抱团开展网上销售,带动当地逐渐形成有规模和较大影响力的涵盖制造、销售、服务等各环节的家具制造产业链,已经为涉农电子商务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开了一个好头。从产品端看,特色产品是目前新疆涉农电子商务最大的优势。新疆不仅特色产品丰富、品质优良,而且在许多县域范围内都有标志性的特色产品,如和田玉枣、喀什石榴、阿图什的无花果、阿克苏的冰糖心苹果、库尔勒的香梨、吐鲁番的无核白葡萄、哈密的哈密瓜等。这为以县域为单位依托本地独特的产品资源挖掘农业产业化潜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政府端看,新疆政府十分重视农产品流通,如大力推进的农超对接、疆果东送、淘宝新疆馆等一系列项目,尤其淘宝新疆馆的落地和运营,体现了新疆政府通过电子商务方式推进农产品销售、农业产业化的决心和力度。从企业端看,疆内已形成了以新疆果业集团、新疆合源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涉农龙头企业,并因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的成就获批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除此之外,依托第三方平台开展林果产品销售的网商也积聚了强大的网络营销能力,根据近半年交易笔数的初步估算,排名前六位注册地为新疆的网商在网上销售的主要产品全部为林果产品,2013 年的销量收入突破3亿元。从各方面的资源看,采用“淘宝县”模式,调动当地质检、工商等政府部门、相关科研机构与当地的农户、涉农企业和服务企业一起,制定产品标准、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挖掘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网络属性和附加值,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协同推广,形成种植、加工和销售完整产业链基础条件已经具备。针对“淘宝县”模式推动新疆县域涉农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培养和扶持当地龙头企业和农户龙头企业或农户是“淘宝县”高效运行的关键。龙头企业可以是当地的农业生产企业、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农户可以是当地种植大户、农协负责人、农村经纪人或个人网商。他们看好涉农电子商务的发展潜力、愿意承担当地县域涉农电子商务推进的责任。当地政府对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扶持可以通过培训辅导、项目和资金扶持等多种方式实现。

2.加大涉农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涉农电子商务培训首先应分层次,针对不同的群体和需求展开。其次要设计实用性的内容。在培训的实施上,优先选择专业第三方承接,尤其是能够提供实施指导和有运营能力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这样有利于双方在实际操作上的对接。同时,也可以邀请国内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培训,培训的过程中就可以在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应用,将专业培训和实际操作更好的结合起来。

3.依托“淘宝新疆馆”、“阿里巴巴新疆馆”推动“淘宝县”建设和运营“淘宝新疆馆”、“阿里巴巴新疆馆”是在新疆政府大力推动下运营的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前者偏向直接消费者的零售,后者偏重企业和个人的批量采购。经过一年多的运营,“淘宝新疆馆”、“阿里巴巴新疆馆”已积累了一定的运营经验和流量。依托于这两个新疆馆,一可以加快“淘宝县”模式运行进度,尽快体现“淘宝县”模式的运行效果;二是通过各地“淘宝县”聚集流量和影响力,与两个新疆馆形成良性驱动机制,为新疆涉农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化提供一个更大、更有影响力的平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