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数字经济管理范文

数字经济管理全文(5篇)

数字经济管理

第1篇:数字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管理;含义;现状;优化

我国历来对于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很高。但从我国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来看,过程十分枯燥、繁琐,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传统的档案管理采取手工收集和整理的方式,这样的工作方法非常麻烦,并且执行过程中效率也比较低。有许多珍贵的档案因为传统的管理方式导致丢失,造成很大的利益损失。由此,档案管理行业以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方式进行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能够最大程度提升档案管理方面的工作效率。同时,可以大大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促使工作不再像以前那样复杂且繁琐。新时代,利用计算机对档案进行数字化方面的管理,大大提升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此外,从档案的使用方面来看,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检索,能够十分方便、快捷以及高效率地对档案内容进行搜索和利用,这样能够大大缩减工作方面的效率。

一、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含义介绍

从古至今,无论是哪一类群体或者行业,档案的存在都有着重要的价值,这是由于档案能够记录每个人以及每个群体所发生的具体事件,能够清楚记载事情所发生的时间及地点。同时,还有各个地区或者群体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这些因素都会以文字、图片或者音视频的形式进行保存,这些保留下来的档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国家历史文化的研究意义重大。因此,对档案的管理工作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来严格执行,这样才可以促使档案发挥出其本质的作用价值。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计算机让我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都很便捷。除此之外,随着时间慢慢地累积,有关于历史方面的档案数量变得越来越庞大,如果单凭传统的手工整理方式要耗费许多的时间。然而,计算机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档案管理工作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数字化方面的管理,大大提升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二、当前数字化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一)数字化档案管理人才不足。档案管理工作中使用数字化管理方式,从理论方面的角度来看,与以往传统的工作理念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在具体的工作执行过程当中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我国的档案管理事业从传统的手工整理方式向现代化、数字化管理方式进行转变时,出现了许多未解决的问题。现如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点:一是以传统工作方式管理档案的工作人员比较吃力。现如今转型采用数字化技术管理档案时,大多数工作人员对于该项技能的操作方面明显有些吃力,他们大多年纪偏大,这个年纪的工作人员对于计算机方面大多不太熟悉,甚至有些人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因此对于数字化管理方面的工作内容执行起来十分困难。二是年轻人对档案管理工作兴趣不大。如果将档案管理工作交给年轻人,现如今年轻人会觉得这种工作比较无聊、枯燥,每天只是机械性地重复一件事情,工作缺少新鲜感。因此,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干档案管理工作。三是专业人才缺乏。在目前阶段,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数字化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在一些特殊的行业,这种现象更加普遍,给我国档案管理事业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这样的工作方式不仅效率低,并且还会出现许多错误,从而导致很多不必要的事情发生。如果想尽快改进现如今这种情况,就要对老员工的业务能力方面加大提升力度,特别是数字化专业方面的培训,保证老员工能进行简单的数字化管理方面的操作。另外,需要尽快引进数字化管理方面的人才担任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做好如上几点,才可以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同时,除保障档案管理硬件设施齐备外,还要进行档案管理计算机软件的研发与推广,促使档案管理行业更好地推行数字化管理工作效率。

(二)专业档案数字化管理设备配备不足。我国现如今在档案管理方面刚推出数字化管理这种工作方式,在目前初始阶段,需要进行数字化管理方面基础设施的投资。档案管理数字化方面,大量的投入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应有的回报,因此大部分企事业单位不会消耗大量的资金进行档案管理,很多单位的负责人认为在此方面花费大量的资金,最终得不到回报。因此,在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普及和推广工作过程中,资金方面成为其中的一大难点,从而导致推广工作十分缓慢。有些企事业单位虽然已经装配了数字化方面的硬件设备,但基本上都是老旧的计算机、扫描仪等,特别是那些运行慢如蜗牛的计算机,对于档案数字化管理来说,是没有办法实现的。目前在数字化管理的普及与推广工作正在进行中,国家对于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以及标准。现如今,在较短的时间进程当中,很难实现相关部门提出的工作目标。但是,无论多难,千万不能放弃,应当以热情积极的态度继续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工作进行下去,还要对档案管理相关的计算机软件进行不断研发,为尽快完善数字化管理事业贡献力量。

三、推进数字化档案管理的优化路径

(一)挖掘专业的档案管理数字化人才。档案管理数字化与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内容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别,以往传统的工作方式采用纸质材料进行记录,现如今已经全部转变为电子版。并且,这些电子版的材料全部保留在不同的电子设备当中,进行多种方式的备份,备份设备有U盘、硬盘等。如果某一天这些储存设备受到的损坏,或者是受潮后设备当中进水,都会导致其中的电子档案文件丢失。因此,在对档案进行储存时,一定要进行多种方式的备份管理,并且要分别进行放置,这样才能够保证档案完整保存下来。以上只是其中明显的问题,关于档案数字化管理方面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果想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尽快引进数字化管理方面的人才来开展相关的管理工作。档案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需要定期进行数字化管理方面的培训,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参与到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当中,不断增强自身在数字化管理过程中的业务能力,在对工作人员进行数字化方面的专业培训时,不仅要对不熟悉先进设备的员工进行培训,也要对刚刚入职的新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这样的培训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工作人员在技术方面的欠缺以及不足。现如今,档案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工作人员对于数字化技术这种全新的管理方式不了解,因此对于档案管理数字化工作产生抵触的心理,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员工在日常工作时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企事业单位相关负责人要安排专人对老员工进行定期的心理疏导,帮助老员工找回自身对于工作方面的自信心,阐明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情况以及使用数字化管理方式的优点,同时要不断鼓励老员工敢于接受新鲜事物,努力赶上当下社会发展的进程。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要督促老员工起好带头作用,积极投入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中来。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时,不仅要培训工作人员对于数字化方面的技术能力,还要适当添加一些专业方面的道德规范,职业道德与技术水平共同进步,才能够使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得到全面发展。

(二)数字化档案管理技术的应用。档案当中记录的信息种类是非常多的,不仅局限于公民的个人信息这么简单,其中包含了社会发展、生活变化、经济水平、政治文化、军事力量、民族风俗等非常多的东西,在以往的工作当中,只是对这些档案进行分类,工作量就已经很大了,导致工作过程中非常烦琐。更何况每种大的类别当中还会包括许多的小的类别。在档案管理工作当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十分常见的工作难度,工作人员相互之间的理解能力不相同,因此在一些分类工作方面存在一些意见分歧:同样的一份档案,有的工作人员会认为属于历史类,有的会认为属于政治类,在分类时会出现意见偏差,从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像这样的意见偏差问题不仅会影响档案分类,还会对档案查找产生很大的影响。同理,在对档案进行查找时,有的工作人员会认为某份档案是历史类,而有的会认为是政治类,这样会严重影响档案管理方面的工作效率。因此,在如今国家推动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前提下,各企事业单位采用先进的软件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这样能够解决很多传统工作方式无法解决的问题,不仅解决了工作人员对于档案方面的分类问题,还能够十分轻松地解决对于档案查找不明确的问题,使档案管理方面的工作效率有了显著提升。在档案管理的传统工作过程中,在使用纸质档案进行专门的保存工作时,往往会遇到纸质材料的整理或者销毁的工作,这一方面的管理工作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比较容易发生疏忽,从而导致工作失误,甚至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由此,需要加快推进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程,在使用数字化对档案进行管理时,对于纸质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会得到彻底解决,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强档案方面的完整性。现如今,档案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工作人员对于档案数字化这种全新的管理方式缺乏了解。因此,对于档案管理方面的工作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导致在日常工作时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企事业单位要对老员工进行定期的心理疏导,帮助老员工找回自身对于工作方面的自信心,阐明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情况以及使用数字化管理方式的优点,同时要不断鼓励老员工敢于接受新鲜事物,努力赶上当下社会发展的进程,并且在日常工作当中督促老员工起好带头作用,积极投入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中。

(三)加大资金投入,更新专业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在由传统工作方式向数字化管理方式进行转变时,会受到设备引进不到位以及资金不足等问题的阻碍。企事业单位在对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对于资金方面的投入不足,因此有很多先进的数字化设备没办法被更新或是引进,这种情况对于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推行产生了比较大的阻碍,甚至有些是致命性的。所以,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对此问题进行高度重视,要尽量增加对于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中资金的投入,促使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能够健康发展下去。在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当中,专业性强的计算机软件设备以及硬件设备是数字化技术最重要的必备条件。在计算机软件方面,要加强研发力度,使相关的计算机软件能够尽快推广使用,从而全面提升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在硬件设备方面,不能仅限于增加资金购买先进设备,也要对当前自身拥有的设备进行维护与升级,这样可以有效节省资金,还可以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可以使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增强。由于我国现如今的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仍处于推行初期,正处于适应、磨合阶段,还有很多未知的问题需要通过日常的工作来发现并且解决,从而逐渐使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越来越完善,形成完备的数字化工作体系。

四、结语

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能够有效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并且能够轻松解决以往传统工作方式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困难。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推行不久,还有比较多的问题,需要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当中不断尝试并积累经验。在实施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以保证更新设备时资金充足。同时,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时,不仅要培训工作人员对于数字化方面的应用能力,还要适当添加一些专业方面的道德规范,职业道德与技术水平共同进步才能够促使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不断研发先进的档案管理软件,保证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促使档案更进一步为现代化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黎黎.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大众文艺,2018(09):224-225.

[2]公维华.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探讨[J].经济管理文摘,2019(15).

[3]丁晓阳.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8(07).

[4]佘晓芬.事业单位数字化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J].科技风,2019(26).

第2篇:数字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数字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通用管理能力;项目化

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各行各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不断涌现,引发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深刻变革[1]。数字经济时代不仅要求慕课、在线课程等“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育手段要大力创新,而且对包括培养目标、人才标准、课程体系等在内的高职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的高职管理类人才需求

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催生了平台经济、新零售等商业模式创新,共享经济、智能制造等企业内部流程再造,以及项目化、协同管控等管理功能提升[2]。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也要与之相适应。

(一)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1.“无边界”的协同式管理。传统的企业组织在数字技术的引领下,变成了开放的生态空间和平台。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从零和博弈变成合作共赢。基于此,海尔提出“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的“三无”发展观,并提出“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理念[3]。此举打破了传统科层制管理模式,形成了“无边界”的协同管理新模式,实现了资源更好地被协同利用。2.“去中心”的平台化管理。数字技术将传统企业从流程驱动、中心控制的组织形式转型为高度去中心化的共享平台等新型组织。企业运营生产的整个过程得到了改变。数字企业搭建了以产业链电商平台为中心的,集信息、交易结算、物流仓储、加工配送、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和数据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线上线下服务体系。企业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打破原来的部门和科层结构,只保留承担具体职责的岗位,每个岗位随时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项目化组合,科层或部门并无决策权。这种以节点管理为核心的平台化管理模式,使企业实现了“按需生产、零库存”。3.基于数据的标准化管理。企业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参数等,对生产经营做具体要求和明确。企业的各项活动也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展露无疑,也都留下了相关的数据捕获记录。大数据分析有利于获取需求、生产、交易、售后等信息,了解员工工作情况、消费者消费信息等等。大数据思维可以帮助企业很好地进行标准化管理,使企业实现精准生产并降低成本。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管理类人才的新要求1.公共关系处理能力。在互联网“去中心化”模式下,社会化思维的联结是网络。企业面临的客户以节点的形式存在。这将改变企业生产、销售、物流等整个形态。信息的产生和传播速度极快。每位客户都可能通过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进行个性化推广、个人评论等现象不断涌现[4]。每个员工、消费者、合作者手中都有话语权,其沟通与反馈也更加及时。每个个体都可能是企业形象的树立者、维护者。管理目标通过社会化媒体进一步扩展到企业外部人群。这需要职业管理人才具备互联网思维和跨界管理理念来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并具备一定的危机处理能力,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管理工作效率。

2.包括项目管理能力在内的通用管理能力。此“项目”非工程项目,而是指根据市场需要或管理要求,各类组织生产运营过程中活动、作业、任务、事项等的总称。平台化管理和企业内部管理的数字化,要求员工打破原有的部门、科层管理结构,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管理目标,并将所做事情包装成一个个“项目”,通过整合资源、组合岗位来实现管理目标。腾讯马化腾实施“谁提出、谁执行”的策略,才有了微信张小龙的诞生。因此,职业管理人才应具备项目的形成、组织、跟踪、协调、评价等能力。通用管理能力是各个管理岗位都适用的能力,是一项可转换、可迁移的能力,属于个人的无形资产。3.数据分析能力。企业市场调研、技术研发、生产销售、仓储物流、工作计划、员工发展等各项活动,都需要通过数据分析做出理性科学的决策和执行。管理者在工作中将接触到大量的数据。那么,在海量的信息中,如何获取、清洗、分析数据,从而进行有效管理,即数据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未来管理从业者的必修课。

二、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新要求与现存问题分析

1.“跨界”“融通”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特征。培养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通用管理能力非常重要,管理类专业的设置亦是如此。“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与实施,但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实施效果却不太理想。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义工商”)为例,管理类的专业散落于几个二级学院。例如,工商企业管理、金融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在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外语外贸学院,旅游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等专业在人文旅游学院。管理类专业分散导致诸多问题:一是经济学、管理学、数据分析等基础性课程的教师资源并未整合到一起,出现了各自设置课程标准、各自授课等“各自为政”的现象。二是学生填报高考志愿呈现出盲目性。三是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存在必修课的比例偏多、选修课较少,或是在实际中出现选修课也开成了必修课的问题,两种课程的比例不协调[5]。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资源并未得到合理分配,并未满足培养“管理能力+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四是除专业设置分散外,高职管理类专业方向也存在定位不准、目标不清晰等问题。以义工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人才培养方案延续以岗位为中心,专业方向涉及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行政管理等内容,力求包罗万象的结果却造成培养靶向不准确,并未打破原有的科层制结构而将诸多岗位整合起来,缺乏项目管理、数据分析等通用管理能力将这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各个能力统领起来。

2.高职人才培养供应链尚未形成。“供应链”原指涉及产品或服务供给的上游和下游企业所形成的,“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客户”的网链结构。高职人才培养供应链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学生提供给企业所涉及的“供应源(普高、职高、中专等)-高职院校-人才市场或大学-需求方(企业)”的网链结构[6]。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未根据数字经济时代的特征对人才的需求快速做出反应,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合理规划专业发展方向。这就导致人才培养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衡,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毕业生学非所需,就业难或就业专业对口率低;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招工难、用工荒等现象。

3.数字经济时代背景更加要求高职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为此,学校应与企业深度合作、与实际深入结合,共同开发市场调研、讲座报告、实验实训、技能实战、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项目,将学校课堂延伸到企业课堂。这将有助于实现“无缝对接”以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7]。然而,管理类专业相对理工科专业而言,涉及大量社会活动且具体工作不确定性较强,其实践教学面临更大的困难。义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缺乏服务区域经济以及与本地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亦存在一些形式主义的问题: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机械地增加实践课时所占比例,由填鸭式、满堂灌教学的一端,滑向做简单游戏、看网络视频、分析网上案例等易操作的另一端。很多实践教学课程人为割裂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这无益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8]。二是一些实践活动收益不大,校企合作协议签订后即束之高阁,教师下企业锻炼只是堆积文字,学生到企业参观只是走马观花,顶岗实习让学生成为低价、低端劳动力而所学甚少,师生参加竞赛也是注重作品包装而轻视内涵建设……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框架

1.基于能力目标的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效应对数字经济带来的挑战,包括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体系在内的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应进行创新与重构。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的职业管理人才是具备通用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内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对数字经济背景下管理职业人才的供需分析,结合义工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笔者构建了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详细内容如图1所示。为了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高职管理类职业人才,课程体系应实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学校应构建出平台与模块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在课程结构上逐步形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架构、“基础课程+选修课程”模块化、纵向化的培养体系,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也应以适应终身教育为度,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提升其创新性素养。

2.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人才培养过程柔性化设计。一是高职院校应与生源机构、用人单位联合制订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共享数据来研判人才需求发展趋势和新的规律,科学管理与规划人才培养工作,从而使人才培养能够更加快速地适应市场变化。二是高职院校应快速响应企业需求,面向学生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流程和指标,一方面结合当年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学生的行业和岗位取向,设置“定向式”课程系列或“订单式”培养模块,灵活增添相应的课程模块或实践环节;另一方面实行弹性培养,减少教学计划、常规管理对学生的约束和限制,为各种不同情况的学生创造学习机会,使其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社会需要自主规划职业生涯[6]。三是建立“推-拉”混合式人才培养供应链下的课程体系结构:在设置课程体系时,推动阶段以高职院校为主,搭建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而拉动阶段通过高职院校和企业,以校企合作方式进行专业模块建设。“推-拉”混合式人才培养供应链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高度融合,课程体系结构得以调整和优化,不仅能为企业提供所需人才,而且使高职院校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3.“全程项目教学”贯穿三年教学始终。灵活、实战性强的“项目化教学”,是应对数字经济“去中心化”“无边界”等形势变化的良方。项目教学不仅仅是将所授内容在教学形式上的项目化、模块化,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体现。此处的项目既包括参加案例分析、实地考察、专家讲座等观摩性项目,又包括校内实训等仿真模拟性项目,还包括参与教师课题项目,实践实习等真实性项目。在课程开发中,教师应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来选择、设计、开发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强化知识、技能、职业素养,最终完成以“项目”为中心的实务性课程开发。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要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包括市场调研、讲座报告、实验实训、学科竞赛、技能实战、创业创新、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在项目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之在态度、方法、技能上更符合企业的要求。项目教学使学生得到了真正的“入职教育”,并将学校课堂延伸到企业课堂,有助于“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四、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管理类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实施

1.提高行政效能,优化资源配置。高校应摒弃挥舞考核大棒、层层传导压力和层层推卸责任等官僚主义作风,以及只重指标与结果的功利主义思想。这样只会助长不涉及指标则形式主义、关乎考核则机会主义的不正之风。为此,高校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应秉持服务理念,学校高层应高度重视专业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为师生与企业保持经常性联系铺路搭桥、创造条件;行政部门应提高行政效率,打破界限与藩篱,使师资、实训等资源在学院之间、专业之间能够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强化绩效管理和过程性考核,对教研教改项目立项评审、中间监管和最后验收把好关,杜绝“假大空”、玩“文字游戏”“标题党”等性质的课题项目产生,识别、鼓励和服务好具有创新性的课题项目。三是加强顶层设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全校管理类专业按照“统分结合”的原则进行改革,在培养学生通用管理能力方面进行整合资源,在分方向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合理设计,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的变化。具体做法为:以专业群为基础重构教学院系,以管理类专业群教学为中心,重构跨专业教学组织,成立专职机构,负责协调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组织,促进管理类专业融合发展。

2.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体现数字经济时代的特征。教师通过共享网络资源、视频拍摄等方式建立在线课程,并在传统的课程中融入数字经济的新特征。例如,在统计学、市场调研与分析等课程中,教师可融入数据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等内容,使学生具备数据管理的能力。在市场营销、营销策划等课程中,教师可融入新媒体营销或新零售等内容,使学生熟练掌握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与运营等。在人力资源管理、创业管理等课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智能终端技术,开展人才招聘、人才库管理、创业联盟等实践活动。在校企共建的实训课程中,校中厂模式可以使高职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参与企业短期培训。这种模式就可开展线上招聘面试、财务记账、营销策划、产品推广等一系列工作[4]。学校与企业可通过大数据开发以及云计算建立多种合作模式来共同培养学生。

3.打造一流智慧校园,提升信息化水平。我们要建设一流智慧校园,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信息有效整合,消除信息孤岛,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需求,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校企共建、多级互联、多方共享,升级供给模式。我们要利用智慧教室,打造智慧课堂,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泛在化的职教课堂新生态,推进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我们还要依托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基础数据伴随式收集和在线数据可视化呈现,与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为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提供平台支撑和数据支持,全方位服务师生发展和学校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陈晓红.数字经济时代的技术融合与应用创新趋势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5):1-8.

[2]贺宁坡.“数字经济”下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转型[J].财务与会计,2018(12):86-87.

[3]马化腾.数字经济:中国创新增长新动能[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

[4]李倩,杨柳.“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人才创新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6(10):86-88.

[5]李姣姣,陈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机制的困境和对策: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81-83.

[6]钮小静,武立栋,盖海红.供应链管理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6(12):53-55.

[7]陈桃珍.新加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以数字时代出版人才培养为例[J].高教探索,2012(1):119-122.

第3篇:数字经济管理范文

1.1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成本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项技术复杂、规模庞大、涉及面广的社会信息化工程,涉及到计算机、通信、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技术与图书馆管理知识。同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成本也是非常巨大的。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成本主要包括:(1)设备、网络购置及更新成本。主要是指数字图书馆构建时计算机、服务器、网络等购买支付的成本及今后日常保养维护成本和更新设备成本;(2)信息产品成本。主要是指购买信息产品时支付的成本,如购买各种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支付的知识产权费用、购买各种软件及软件升级费用、支付的平台软件使用费、数据库使用费;(3)自行开发成本。主要是指图书馆自行开发信息产品时,在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调研费、会议费、劳务工资、材料等的消耗成本;(4)通信成本。主要是指通过网络访问时需支付给邮政或电信的网络使用费;(5)人员工资。即数字图书馆中员工的工资及福利费;(6)培训进修费用。主要是对员工进行培训及送员工进修的费用;(7)管理费用。主要是指数字图书馆中日常管理费用,如管理人员工资、差旅费、办公费、业务招待费等;(8)固定资产折旧。这是指数字图书馆中的各项固定资产,如计算机、服务器等折旧;(9)其他成本。即除了上述成本以外的其它与获得和使用信息资源有关的成本费用。可以将这些成本分为两大类:(1)固定成本,即不随着使用次数或时间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如上述的信息产品成本、自行开发成本、人员工资、折旧、管理费用;(2)变动成本,即随着使用次数或时间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如通信成本等。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之初的成本是很高的,但是,数字图书馆建好后,增加一个读者的成本却是很低的。同时,由于网络外部性的存在,参与用户越多,对每个用户的价值也越大,低成本对读者产生的效益却是巨大的。可见,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高固定成本、低可变成本的工程。

1.2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策略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网络系统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建设。这就需要购买相应的硬件、软件和信息产品。比如,计算机、服务器、网络设备、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数据库等。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建设,有的需要自行开发,有的则需要请相应的系统开发商来完成。购买软件和数据库时,数字图书馆就成了软件供应商和数据库供应商的用户。数字图书馆与这些供应商之间就存在一个生产商和用户的博弈。为降低被生产商锁定的程度,降低转移成本,在选择供应商时就需要特别地注意,可以通过竞标的方式,从中选择质高价廉的供应商,签订相应的合约。为避免供应商在施工的过程中偷工减料,还可以采取辅助供货手段,选择开发系统。在购买软件时,要注意数据一定要坚持使用标准化的格式和界面,按标准格式装入系统,能够方便地转移到新的系统,避免供应商的信息锁定。

2数字图书馆的营销

在网络经济时代,数字图书馆的营销显得十分的重要。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需要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和方法。

2.1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

要对数字图书馆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营销,首先要了解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

2.1.1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在数字图书馆中,其信息商品,即信息资源主要包括:本馆开发并存贮的数字信息资源(如数字化馆藏资源、对网上所得资源进行重组等)、外部数字图书馆及数据库(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数据库、中国期刊题录数据库等)、电子出版物(如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电子图书)、进行数字化索引的文献资料等。这些信息资源都属于信息商品的范畴。信息商品是一种低接触性的商品,通过人的感觉往往很难对其做出准确的评价。同时,信息商品也是一种经验商品。所谓经验商品是指那些需要使用一段时间后才能辨别和了解其特性的一类商品。经验商品的消费需要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否则很难判断某种信息商品是否能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因此,信息商品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来让用户进行体验。这就使数字图书馆陷入了“信息两难困境”中:读者没有对信息商品体验前是不会对其进行购买的,然而,如果充分体验后,也就没有必要再购买信息商品了。因此,采用合适的方法既能让用户体验商品,又能充分地引起他们的购买欲望是非常重要的。图书馆的信息商品不只是一种简单的信息商品,同时,它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商品,能够满足读者更进一步的、深层次的知识需求。因此,图书馆在生产和提供信息商品的时候,应该把它上升到知识商品的层次,满足读者的深层次的求知欲望。

2.1.2数字图书馆信息商品的定价。既然是信息商品就存在一个商品定价的问题。现在网络经济学对信息商品的定价一般有三类:成本导向定价法、效益导向定价法和需求导向定价法。但数字图书馆又有它自身的特性:数字图书馆的一部分资金是由政府出资的,用的是纳税人的钱,有一部分资金是通过自身的效益得来的。并且图书馆的最终目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重要的在于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因此,数字图书馆更应该致力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辅助教育和社区文化。所以,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商品的定价就与网络经济学中对信息商品的定价存在一定的差异。数字图书馆的定价策略应该是免费、渗透性与区别性相结合的定价策略。营销本身是促销活动,图书馆的信息营销策略的市场定位,关系到信息产品在用户心目中的形象,也关系到信息产品能否最大限度地占领和开拓市场。如前所述,图书馆的主要经费来源是政府投资,这部分钱购买的文献必须为用户无偿服务,作为免费服务定价策略,这就是目前大多数图书馆提供的纸质文献免费服务。但政府投资远远满足不了图书馆发展的需要,还需要社会资助和图书馆自己创收。现代化图书馆的设备损耗、设备维护以及图书馆系统正常运行费用较高,图书馆的这部分服务应该收取必要的费用,这方面服务的定价宜采用渗透性定价策略。这种定价策略是把图书馆的信息产品价格定得较低,不追求过大的利润,使自己的产品迅速占领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如多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收费都低于商业性网吧约一倍左右,复印、扫描、传真等服务均低于市场价,图书馆提供的推荐书目、编制的信息产品以及数字信息资源的服务都应采取这种策略。这种渗透性定价策略对于图书馆将网络上的潜在用户变为现实用户,对于图书馆开拓信息市场十分有利。所谓区别性策略,是结合图书馆系统的实际服务状况和信息用户支付能力以及图书馆提供的不同信息产品采取的一种灵活的价格策略。如进行科学研究所需的学术研究资料和仅供消遣性阅读的文献,在服务定价上应有区别,对用户到馆与送书上门在服务定价策略上应有区别。实际上图书馆提供信息产品的定价策略是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定价策略。

2.1.3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互联网的出现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图书馆必须突破区域性局限,逐步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形成信息服务的规模效益,以实现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包括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数字化参考咨询、用户培训,还可以提供信息增值服务,如个性化定制、个性化图书馆、特色数据库服务等。

2.2数字图书馆的用户

制定目标策略,首先要选择目标市场,找出自身的优势,进行信息市场分析,按自身优势特点划定营销范围、营销重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是跨时空的,可以辐射到地球的各个角落,但对个体图书馆来说,其服务是有限的,目标策略应是本地区、本单位,如高校图书馆的目标应是校园局域网内,重点用户应划定为目标范围内的研究性用户。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是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对象,用户的偏好和选择决定了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以及服务种类。因此,数字图书馆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图书馆实施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四个重要阶段:(1)识别用户。图书馆应该做到关心信息用户比关心产品更注重。在实施CRM之前,图书馆必须加强信息用户数据库建设,深入了解有关用户的特征、需求、习惯等信息。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收集用户的信息,二是给用户留下对信息产品或服务的印象,激发顾客潜在的购买欲望。不同的信息用户对服务和营销的反应是不同的。核心用户对改善服务质量的反应更强烈,对信息服务质量改善的回报也更大。识别用户并进行层级划分可以使图书馆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2)差异性分析。对用户进行差异性分析能让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更有效。在核心客户上投资会比在一般客户上投资所得到的回报要大得多,因此,图书馆在不同客户身上花费不同的时间,可使图书馆资源的分配和运用更合理。(3)保持良性接触。与用户保持良性接触,让用户对数字图书馆有良好的认知度和信任感,有利于培养用户的忠诚度,还将有利于形成正反馈,使越来越多的用户来使用数字图书馆。(4)个性化服务。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指通过网络,针对不同用户采取不同的服务策略,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来满足不同的用户的信息需求。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宗旨就是尊重读者的需求和选择,体现读者之间的区别,并据此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

2.3数字图书馆营销的途径和方法

营销实际上就是一种信息沟通。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沟通渠道有: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局域网、互联网、电话、馆内宣传、学术交流会、展览会、协作组织、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主动联系、上级或政府的检查评估活动、直接交流等形式。数字图书馆因其不同的信息组织和利用方式,其与用户的信息沟通既需要借助传统的媒介,更多的则具有鲜明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特点。主要营销方式有七种:网络营销、媒体营销、营销、读者营销、关系营销、品牌营销、联合营销。

2.3.1网络营销。指数字图书馆利用网络技术向虚拟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以启发信息需求,引起用户信息需求的欲望和行为,实现数字图书馆有序组织信息资源,满足用户需求的职能并获得一定的效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用户是数字图书馆网络营销的中心,网络营销是数字图书馆的整体活动,包括信息服务的生产组织和信息服务的流通和消费两个环节,是数字图书馆首选的一种营销方式。

2.3.2媒体营销。数字图书馆还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介绍数字图书馆、宣传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数字信息资源和服务,让公众知晓、了解并运用数字图书馆,激发潜在的用户需求。告诉公众数字图书馆有什么资源、提供什么服务、能满足公众的哪些需求,以吸引更多的公众成为数字图书馆的现实读者。媒体营销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公众对数字图书馆及其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了解,要注意连续性和系统性,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宣传推广,扩大站点的知名度,吸引用户访问数字图书馆的网站。

2.3.3营销。营销是数字图书馆间以及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间在资源共享协议的基础上,互相将自己的馆藏、开发的信息产品在对方图书馆的网站上陈列或报导,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途径。如通过联合目录或别馆收藏目录检索,或将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整合进资源共享馆的资源导航系统中,向其他馆的读者提供文献传递服务等,实际是通过方式进行的营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还可在自己的网页直接进入他馆网址,这种导航方式是间接。

2.3.4读者营销。数字图书馆的用户在文化程度、职业、志趣、上网的目的上各不相同,读者营销的目的就是要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并通过他们来宣传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和服务,达到扩大用户群的目的。这就要求数字图书馆开展定期的用户研究,分析用户注册档案,采用网络技术进行调查,掌握用户心理、浏览规律和信息需求,从用户的体验和需求出发,采取拉式策略吸引用户关注数字图书馆来达到营销效果。要根据网络用户时空观念、信息沟通方式和消费行为的变化调整数字图书馆信息产品和服务宣传的方式和方法。

2.3.5关系营销。利用网络,数字图书馆与用户间可以实现直接的一对一的信息交流和直接沟通。所以,数字图书馆一方面可以根据目标用户的需求进行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组织,在最大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提高营销决策的效率和效用;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通过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对用户的每一个意见都及时地给予答复,充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从而赢得公众对数字图书馆的满意、赞美和欣赏,从而创造需求,发掘潜在的用户,使市场对数字图书馆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及需求有较大增长。还可利用联谊会、展览会、学术研讨会、座谈会、BBS服务、NETMEETING等公关活动来加强沟通,吸引公众和用户与数字图书馆保持密切关系,培养用户的忠诚度,提高数字图书馆的知名度和用户面。

2.3.6品牌营销。知识经济时代将是品牌至尊的时代,信息服务行业同样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品牌将是数字图书馆标识自己、留住老用户、吸引新用户的有力手段,是数字图书馆与用户进行相互沟通的基石,数字图书馆正是通过建立品牌优势,才得以维系用户关系,积累强势的品牌资产,数字图书馆的品牌资产包括以下五个元素:①品牌忠诚度;②品牌知名度;③品牌在用户心目中的品质;④品牌联想度;⑤其它独有资产。

2.3.7联合营销。联合营销是馆际之间在资源共享协议的基础上,将各馆的信息资源联合起来,集中陈列或报导,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扩大影响的营销方法。如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不仅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联盟,而且也是一种联合营销。实际上图书馆系统是一个巨大营销网络系统,每个图书馆都是一个巨大的知识海洋,这种联合营销方式,需要图书馆在自己的网页上链接其它图书馆的网页,以便通过本馆网页导航并直接进入他馆网址,这种导航方式是间接营销。网络环境下的联合营销,读者只需将有关费用交到本校图书馆,由图书馆用自己的帐号付费,读者与提供资料的图书馆不发生直接关系。与其它营销不同的是,图书馆的联合营销只收取成本费,一般不计营业利润,而是以服务为目标,以信息利用为目的,其它营销则是以赢利为目的。

第4篇:数字经济管理范文

引言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化为城市管理的发展及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当前的城市管理工作逐渐脱离了传统的价格高昂、效率低下的管理模式,呈现出一种科学化、智慧化、系统化和精细化的发展趋势,而在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进程中,我国一些城市的政治管理工作、文化建设工作以及商贸中心等都取得了十分优质的效果。因此,必须要提升对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重视程度,并进一步明确数字化城市发展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此来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以及全面建设,为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在城市建设中的现状

数字化城市管理,主要是指利用信息化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的数字技术为主,并通过构建信息管理系统以及信息管理体系的革新手段,采用综合管理的方式建立起全新的城市管理运营系统。通常情况下,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所遵循的主要理念就在于科学、严谨、高效、精细,使得城市管理工作当中能够融入更加精确、系统的管理理念,使得更加高效的管理手段以及管理体制能够运用到城市管理工作当中,其不仅能够达到提升管理效率以及技术创新的主要目标,也能够促进城市化建设速度的不断提升。而在当前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之中,其具体的管理模式为城市事件管理法以及单元网络法等等,其主要就是将数字化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平台,将城市内部进一步划分成多个区间,使其能够形成单元网络,同时,也要派出专业的数据信息采集人员,利用终端上涉及到的数据信息采集器来高效收集单元网格当中的相应事件信息,以此来科学合理地设定好必要的评价环节,通过数据信息处理、核实以及传送等基本程序,对城市内部的各个事务展开更加高效的管理。同时,这种城市管理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的方式,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数字化管理流程的优化再造,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的基本模式,不仅可以优化升级政府的主要职能,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国内城市的管理水平,使得数字信息技术能够覆盖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使得长效管理能够与高效管理之间有效融合,集中工作人员自身的管理意识,为各个企业以及部门带来更加优异的发展几率。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在第一个城市进行试点过后,各监督部门、指挥部门以及信息采集部门都已经遵循相应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程序以及业务流程,使得管理工作的重点能够转移至公共设施和空间规划等多方面内容,并将出现的管理问题进行备案,派出专门和专业的工作人员来展开评价以及调查,并制定出更加规范的尺度和处理标准,有效地解决传统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1]。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

(一)自动化的城市交通系统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自动化的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途径,长期以来,城市的整体建设规模都在逐渐向外部拓展,而城市内部为了满足基本的出行需求,也增设了必要的交通运输道路,但其中存在的出行不便以及交通堵塞等问题,很难在根本上得到解决,并且各类交通事故频频出现,某些企业对群众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引发社会经济损失等较为严重的问题。而在改革的初期阶段,国家就已经将工作重点转移至城市交通的自动化管理工作当中,如果能够实现交通管理的智能化转变,就能够在根本上降低各类工作效率低下以及管理措施不当等问题的发生几率,而通过智能交通系统的建立,能够将汽车、道路、交通管理部门以及司机之间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得系统当中所接收的数据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传递至用户之中,为其提供出最可行的交通方式方案以及交通路线,提升出行的便捷性。同时,交通管理部门也能够通过相应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来展开科学合理的路线控制、路线处理以及路线疏导。同样的,运输部门还能够及时掌握车辆的具体运行状况,对其展开智能化调度,使得城市内部的交通系统能够处在最佳的运行状态当中[2]。

(二)稳步推进各项管理原则

在当前的城市经济发展进程中,其更加需要具备实效性,并且能够稳步推进的原则,而数字化管理模式则为其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通过现在较为完善的信息化技术手段,能够逐步明确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其要求相应的信息中心应当尽力而行,科学合理地把握好城市管理工作以及整体建设目标,同时,还应重点关注管理工作的局限性。而尽管数字化管理系统为城市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涉及到的工作人员也绝对不能擅自利用互联网技术盲目追求效率,而是要将城市的基本建设、公共事业、社会秩序以及市容整顿作为日常管理工作当中的基础内容,并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更好的引导,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管理与产业之间的有效连接,避免产生资源过度开发以及浪费人力物力等的问题。除此之外,还应当关注系统开发工作的实用性,以达到用最少的资金投入来获得更加优异的城市管理效果。

(三)仿真化的城市建设规划

数字化的城市管理工作,其能够为城市内部的各个规划部门提供出相应的仿真建设系统,这同时也是一种提升城市自身形象的关键手段。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各个城市都积极引入外资来对内部城区进行改造,建立起了各式各样的城市商务中心。然而,部分具备着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特色的历史建筑却被各种商业化建筑所替代,这种城市建筑频繁出现的现状,也无法在视觉的角度上体现出现代化科技的运用。因此,如何在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有效体现出历史底蕴以及艺术性质,保证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与历史传统、乡土文化之间有效连接在一起,已然成为目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而采用仿真系统来建立起可视化的三维城市建设形象,并有效模拟出具体的建设风格,能够使其变得更加直观、细致,设计人员也能够在此基础上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构建出更加理想化的城市形象,通过完善的仿真数据信息库来将当前的设计风格与数据库之中的各类建筑风格进行对比优化,收集群众所提出的意见,确保城市建设能够符合基本仿真系统的建设理念,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数据信息网络系统的基本优势,确保城市规划能够体现出自身的特色,使得城市的使用功能能够与历史内涵之间有效结合在一起[3]。

三、有效发挥出数字化城市管理作用的具体措施

(一)正确处理好市政建设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部分城市在采用数字化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其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市政建设与管理工作之间存在的关系,这就导致了城市内部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之间很容易产生矛盾,对城市内部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制约。因此,城市内部的政府部门必须要积极引入相应的法律法规内容,进一步完善数字化的城市管理体系以及城市管理模式,并采取各种刚性措施来更好地实施城市管理工作,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管理空白等问题,还可以实现专业化的管理模式。而行政管理以及城市管理工作,也要确保其与执法治国的基本理念之间保持一致,只需要投入相对较少的物力或是人力,就能够进一步拓展监控范围,使得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能够有效运用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当中,防止工作人员在工作方面产生重大失误或是纰漏。

(二)完善必要的工作人员培训制度

为了进一步强化数字化城市管理内部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管理力度,管理人员的建设就应当将工作重点集中在平台操作人员以及数据信息采集人员的培训管理工作中,其中的数据信息采集人员,能够对城市内部的各类事件以及问题进行数据信息的高效收集以及处理,并深入分析数据信息的具体效用以及质量,对城市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和运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平台操作人员,主要负责对上报的数据信息做好必要的分类工作,并针对具体数据信息的作用及来源采取与之对应的方案,特别是在数字化的城市管理工作当中,更加需要借助强大的信息系统来有效发挥出自身的价值,这就必须要提升对于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使得上报的数据信息能够具备准确性,为制定后期的解决方案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反馈到辖区的管理工作当中。因此,这就需要提升对于人员培训制度的重视程度,各个部门都应当做好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内部各类矛盾的发生几率,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有效激发出工作人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以更加完善的技术培训体系来有效提升工作人员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业务水平,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转奠定坚实基础[4]。

四、结论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数字化的城市管理并非单纯的只是先进信息技术所形成的产物,其同时也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下所产生的基本时代需求。而在各种各样城市化问题的影响下,使得科学化、经济化以及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了各个城市当中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这就需要提升对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重视程度,进一步为人民群众创建出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有效发挥出各个部门所拥有的职能作用,促进城市化建设脚步不断加快。

引用出处

[1]吴志送.大数据时代下的城市管理机遇与挑战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6):217-218.

[2]张雪蓉.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高新科技,2020(19):128-129.

第5篇:数字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融合发展;数字出版;质量管理;实施路径;实施建议

质量是出版的生命线。近十多年来,专业出版社整体发展规模呈上升趋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精准的选题策划、严格的质量管理。在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对于数字出版来说,如何建立健全数字出版质量管理体系,如何进行数字出版质量管理已成为专业出版社亟须解决的新课题。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编辑出版实践经验,围绕数字出版的策划、制作、开发、运营和销售的全过程来探索数字出版质量管理的可行路径,并分别从打造数字出版质量管理的“硬举措”和提高数字出版质量管理的“软实力”两个方面提炼了相关实施建议,以期能为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的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一、数字出版全过程质量管控

众所周知,质量管理是始终贯穿于出版物策划、制作全过程的。出版单位在传统出版过程中已建立起成熟的质量管理体系、路径和制度,积累了丰富的质量管理措施和经验,并组建了质量管理部门和优秀的编校队伍,在此基础上,数字出版的质量管理既要融合传统出版的制度和方法,又要创新和重塑数字出版质量保障体系,紧紧围绕数字出版的独有特征,从内容建设阶段、技术开发及后期制作阶段、运营和销售阶段去探索数字出版质量管理的实施路径,进而实现数字出版的全过程质量管控。1.内容建设阶段质量管理内容永远是出版物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式,展示位置,音视频的技术参数、字幕、片头片尾,数字课件规范性,检索有效性等进行审校。另外,还需要额外增加测试环节,特别是对于需要后期制作和技术开发的数字出版物,更需要对其功能性、交互性、承压能力等进行综合测试。最后,对于成型数字产品还需送往专业机构(或用户)进行“一读”,从内容、技术和项目整体上保障数字出版物的质量。综上所述,对数字出版来说,“三审三校一读”制度对于保障出版物质量尤为重要,既不能取消,更不能简化,必须严格落实、坚决执行。2.技术开发及后期制作阶段质量管理近年来,以项目建设为契机、以平台开发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数字出版新局面逐步形成。技术开发和后制作已成为数字出版的重要环节。不论是平台(网站)、微信小程序、阅读器的开发,还是数字课件、音视频的后期制作,既给质量管理工作带来了新课题、新挑战,又提出了新要求。技术开发及后期制作阶段的质量管理需着重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加强技术开发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对于需要大量技术开发的数字出版物,因技术开发工作专业性较强,质量人员应深入参与技术开发的需求分析、方案制定、系统实现、技术测试、试运行、系统上线等全过程,根据技术开发流程图,确定各环节质量风险点,并重点对需求实现、功能展现、试运行报告、技术测试报告等进行质量监督,确保技术开发工作围绕既定的技术开发方案执行。二是加强后期制作和数字化加工的质量检查。目前,绝大部分数字出版物都需要进行后期制作和数字化加工。对于专业出版社的数字出版物来说,因为涉及有大量的图、表、公式、符号、二维码、超链接、课件、音视频等,在数字加工和后期制作时经常会出现乱码,图注、表注、上下角标缺失,正斜体不统一,图文位置不正确,链接失效,画面卡顿等问题。因此,质量人员在进行质量检查时须做到全程留痕、有据可查,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总给编校、技术等相关环节,尽快确认质量风险点(分析是属于数字化加工问题,还是技术开发问题,或编校的问题);各环节在确认是否需要修改和修改的具体内容后,再交后期人员剪辑修改;剪辑修改完成的文件由责任编辑确认修改结果,无误后交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检测;检测如无问题,再由责任编辑、质量人员和相关负责人审核签字后交运营人员进行上架工作。3.运营和销售阶段质量管理运营和销售阶段的质量管理是大家经常容易忽略的一个节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大量的数字出版物依托网站、APP、微信小程序等渠道展示给用户,数字出版物在运营和销售阶段的“轻资产”“重体验”的特征恰恰非常利于开展质量管理工作,我们要充分利用现阶段数字出版的网络出版属性,扎紧制度篱笆,筑牢质量防线。一是建立线上质量检查制度。与传统出版物相比,数字出版物在运营和销售阶段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即“轻资产”特征。因此,对通过网络传播的数字出版物建立线上质量检查制度,非常有利于我们把好质量的最后一道关。[2]根据质量检查相关规定,对所有上架的数字出版物按照20%的比例进行质量检查,特别是当遇到设备故障、服务器迁移、软件升级、网站迭代、断电等情况时,质量检查的比例应该提到50%。二是积极做好营销反馈和更新工作。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已经成为我们进行产品建设和质量管理的重要参考指标。数字出版物在运营和销售阶段的用户反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用户需求从而不断更新内容,更快地了解产品质量进而及时修改差错。我们应充分抓住这一时代特征,利用好这种“迭代式”质量改进方法,不断提升数字出版物的质量。[3]

二、软硬兼施提升数字出版质量

2019年印发的《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中将“出版质量”作为最重要的一级考核指标,在总分值中占比高达50%。从2021年1月1日起,北京市将“明确出版质量与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考核评价体系挂钩”“明确出版质量与出版资源配置挂钩”“明确建立责任编辑的责任追究机制”。如何加强数字出版质量管理工作是出版单位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1.打造数字出版质量管理的硬举措一是完善质量管理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数字出版质量管理的根基。如在宏观层面上须制定《数字出版物质量保障体系》《数字出版物质量管理办法》;在内容建设阶段须制定《数字出版物选题管理办法》《数字出版物制作加工审核流程及品控管理办法》;在技术开发阶段须制定《数字出版物技术开发管理办法》;在运营和销售阶段须制定《新媒体内容审核及管理制度》《数字出版物线上检查与更新制度》。同时,围绕数字产品的选题策划、内容制作、数字加工、技术开发、后期制作、上架运营和销售推广等环节,对数字出版质量管理实行多责任人制度,各环节负责人既要对本环节内的质量和进度把控,又要及时沟通协作,配合项目负责人从整体上进行质量管控工作,确保数字产品的出版质量。[4]二是完善数字出版物的质量评价体系。在建立健全数字出版质量管理制度的同时,还需要对已出版的数字出版物质量进行评价,完善数字出版物的质量评价内容及方式。既要对数字出版物出版过程进行质量把控,让质量评价贯穿于数字出版的全过程,如对数字出版物的内容质量、界面(UI)设计、结构功能、后期制作等进行质量评价;又要对数字出版物在运营和销售阶段的用户体验、使用便捷性、产品性能等进行跟踪评价。通过对数字出版物不定期质量检查、常态化的质量评比和建立质量奖惩制度等方式,建立起系统、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从而实现以质量换流量,以品质换口碑的目标。三是加强数字化加工技术储备和合作中的质量管理。专业出版社在数字出版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资金、技术、渠道等方面的原因采取和互联网公司、技术公司合作的方式,在合作过程中,出版单位既要时刻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深度参与数字化加工技术的研发与储备工作,为保障数字出版物的质量提供技术支持;又要对数字出版各生产环节的合作伙伴提出明确的数字加工标准和质量要求,并可采取诸如签订数字化加工质量管理办法的形式来保证数字出版物的质量。2.提高数字出版质量管理的“软实力”一是建立专业的数字出版编校队伍。责任编辑和责任校对是提高数字出版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出版单位应建立起一支多元化、复合型的数字出版编校队伍;队伍组成除了传统的专业编辑、校对人员,还应该包括熟悉技术开发的检测人员、掌握数字化加工和后期制作技术的数字编辑等,从而能够在知识层级上形成互补,在内容审核上形成良性互动的协作关系;[5]有条件的还应组建社外数字编校队伍和社外审读专家团队。二是加强数字化人才储备。目前,数字出版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高度竞争时期,出版单位对外应积极引进诸如互联网(IT)企业的技术开发、运营、销售等各类人才;对内应大力培养复合型编辑(产品经理)、质量管理人才。出版单位应不断加强数字出版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定期组织数字出版业务交流会,鼓励数字出版人员积极参加数字编辑职称考试,努力实现融合出版下的人才转型,为数字出版的质量管理打造新的闭环。

三、结语

随着数字出版转型和融合发展的持续推进,数字出版的质量管理工作应紧紧围绕数字出版的时代特征,以产品质量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方向,坚持从数字出版物的全流程进行质量管理的探索和创新,久久为功,数字出版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管理机制会越来越完善和成熟,最终为我国数字出版事业的蓬勃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江肖莹.浅析数字出版物内容质量的全流程管控[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8)

[2]陈光耀.数字出版物如何走出质量建设困境[J].中国出版,2013(12)

[3]张宏.数字出版物的质量要素及质量管理监控机制[J].中国编辑,2016(2)

[4]王莲霞.数字出版物的质量要素及监管机制[J].中国报业,2020(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