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范文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精选(九篇)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第1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经过我们对最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的研究发现,历史学科的高考题题目新颖,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信息量大,对学生的相关能力要求较高。当前高中学生压力都很大,每天都基本上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对时事政治的了解很少,所以很多学生的历史成绩不算很好,甚至在后期的学习中成绩会越来越糟糕。历史核心素养的缺失是导致学生高考成绩不理想的要素之一,同时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绞尽脑汁想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成了当下高中历史教师亟需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学生应该具备的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括历史学科的学习思维、方法技巧和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等。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历史学科主要需要考察学生在科学指导下运用历史学科思维和科学的方法技巧解决问题,还要求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读取信息、运用知识、描述事件、讨论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和日常学习复习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这是提高学生历史成绩,帮助学生考入理想大学的主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学生应该具备的历史核心素养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历史基础知识。所有的试卷的题都是来源于教材,高考试题是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精华部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根本来源于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学生才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历史基础知识是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之一。

第二是学科思维。每一学科的学习方法是不一样的,历史学科也有其独特的学习特点。在历史学科中主要解释了不同时间段发生的不同事件所包含的历史意义,以及该事件发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等,学生应该学会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认识。

第三是学科能力。在学习历史学科时,学生应该具备阅读、理解、分析、概括、总结等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把历史学科学懂。

第四是树立历史观。历史学科是一门讲述过去的事件的学科,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都是曾经真实的写照,都是发生过的事情,所以学生要运用唯物主义科学观、革命史观去认识这些知识点。而不要经常去质疑这些知识的真实度,不相信它们的历史存在。

第五是关注现实,了解时事政治与历史的联系。过去已经过去,我们不能总是沉浸于过去中,而是要与现实接轨,关注当今世界所发生的重大事情,为高考做好准备。

第六是广博的知识储备。知识储备指的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历史的今天和今天的历史是有联系的。当今发生的重大事件很有可能和历史有关,所以学习历史学科需要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比如政治、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第七是持久的学习能力。不管是哪一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学生坚持学习,不放弃才能掌握更多的学习技能。特别是历史学科,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很多,需要学生静下心来逐个掌握,才能在高考中不出错。

二、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途径

历史学科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立足历史,展望未来,对各个国家过去的事情都有大概的了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做到学生历史素养的养成。学生需要掌握的历史基本素养已经明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呢?

第一,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牢记于心。高中历史教材是以时间顺序来编写的,在教讲授完一个板块的知识后,就要要求学生把所讲的知识点掌握住,扎实落实基础知识。

第二,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历史的学科思维重要是历史的思维和哲学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问题。昨天成了历史,但昨天不一定会成为记录的历史。在历史课本上记录的都是对人们的生活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是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比如新中国的成立,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繁荣的古代等,若没有历史的存在,就没有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在学习历史学科时,学生应该具备时间概念,用纵向的思维去思考记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要用历史学科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才能正确的理解题意,掌握了科学的学科思维学生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三,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形成互动,让他们适当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分析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第四,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历史学科主要讲的是中国和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让学生的各个国家的发展和过去形成一定的认识。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从历史层面去思考各个国家的关系,不要以自己内心的想法去猜测问题。

第五,关注现实,关注时事政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告诉学生当下发生的重大事件,还要让学生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平时的学习中也要注意让学生观看新闻,掌握最新的知识,为高考积累知识。

第六,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历史学科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是有紧密的联系的。要想深刻的理解历史,就要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书本上没有的历史故事,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学习资料,比如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等这些都可以告诉学生很多的历史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让自身的知识储备变得更为丰富。

第2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有效性

历史学科对学生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考证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门之所以在初中阶段加入和深化历史内容,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借助历史科学的逐步推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将历史学科丰富的历史内涵以及对古文明的发展探究价值充分展现出来,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核心要素的定义

核心要素指的是学生为达到自身发展进步及新时展的能力,也是学生自我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而时空观念、历史文化、历史文明、历史价值观等,是现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授课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工作中的关键导向。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凸显历史学科的文化内涵及历史文化价值,紧紧跟随新时代的发展脚步,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促使初中学生学到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其更全面的历史核心素养,为以后更深入地探究历史知识夯实基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主要包括基础文化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等,它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首要核心。通过培养核心素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文化底蕴,培养出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才。素养要高于知识与技能,技能重在侧重个人的能力,素养不仅包含个人的能力,还包含能力之上的综合素养,在个人思想品德方面有更深的意义。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通过不断持续的学习,以及教师细心的教学慢慢获得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持续不断学习的过程。学生核心素养与21世纪下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质与能力相契合,不但可以督促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与发展,还可以指导授课教师更深入地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使新时代下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使其更具可操性。学生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落实,教育部门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教育改革,是当下教育任务的难点和转折点,教育工作者应有临危不惧,敢于挑战的责任意识。

二、现阶段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足

相关教师应明确历史核心素养的主旨,深入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含义。授课教师在授课时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基础文学理论,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方式更贴近历史学科内容的本质特性。有些时候,历史教育者对历史核心素养未能有较深入的理解,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元素构成未能有效地综合,导致对历史核心素养元素的认知零碎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体现历史核心元素的组成部分,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在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分析

(一)制订准确的教学目标,指引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借助教学课堂要达到的效果。制订准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指引教学方向,还能保证课堂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课堂教学要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教学目标的树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深刻的影响。历史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对历史核心素养有深刻的领悟,将标准的历史课程研究透彻,严格把控历史核心素养的准确目标间的内在关联,并要充分认识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也是逐步递进的,不能为追求素养质的发展而忽视学生量的吸收的能力,不能将所有的核心素养集中在一个课堂中。如在讲解唐朝时,为让学生深入了解盛唐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可运用创造性的思维进行系统分层,考虑有哪几种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开展本节课堂,深入考虑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向学生提问,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怎样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怎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等。

(二)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是授课活动的组织领导者,教师本身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初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历史教师熟练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情况、教材和教材教学纲要,借助明确的教学方向,科学有效地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提高帮助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正确性,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全面提升。历史核心素养的表面含义是学生对历史文化了解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借助学到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科学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对历史发展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对历史事件有更准确、科学的解释,依靠学到的历史文化知识对该事件在当时造成的影响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第3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范文

摘 要:核心素养是学科课程的基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实证分析、历史理解和解释及价值观等基本能力。文章就现行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历史教学经验,研究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中学历史;核心素养;构成;基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7-0095-01

为了顺应当前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提升人才教育的质量,教育部于2014年3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作为今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以此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就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进行研究。

一、历史核心素养的构成

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学生的特点,北京师范大学提出了中国的基础教育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着力培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具体到历史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实证分析、历史理解和解释及历史价值观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历史的时空观念就是要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下分析特定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良好的时空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懂得将历史事件放在具体的时空中来分析,学会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史料实证。历史学是以史为鉴,来指导今天的社会发展。史料实证就是要客观地对待历史,还原历史的真相,重现历史。要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让学生正确地对待历史的昨天和今天,从众多的历史资料中甄别有效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3)历史理解。历史理解是指从历史的角度正确对待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和正确评价历史上的人物。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分析历史上的人和事,对是非功过做出公正的评价。

(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学生首先要理解历史,才能解释历史,这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

(5)历史价值观。历史价值观是核心素养培养中的最高层次。教师在对历史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历史哲理,从而帮助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精神,树立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策略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切忌把历史课上成故事课,每一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讲解要精练,抓住主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讨论。例如,在讲到“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为什么要施行“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制度?这个制度对你有什么启示呢?学生们回答得很积极,有的从农民的角度阐述这个问题,有的从洪秀全作为领导者的角度阐述这个问题,还有的同学从农民土地问题讲到今天的“三农”问题。讨论发言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科学分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造情境教学,提升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历史课如果纯粹地讲历史无疑是枯燥无味的,因此,教师应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或创设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因为,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才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环境当中,从而产生思想的共鸣。例如,在讲“红军创建革命根据地”这节课的时候,可以利用当地的红色教育资源,如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基地开展现场教学,让学生穿上红军服、背上红军杯,穿上红军鞋,让学生与历史产生碰撞。这样,遥远陌生的历史仿佛就发生在今天,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历史知识,理解历史知识。

(3)倡导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历史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素养就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因此,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使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合作探究学习”是以团队合作为基础,通过分工、合作、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开展自主学习方式,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例如,在讲授“土地政策”一课时,教师可以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其探究步骤如下:首先,学生围绕“土地政策”这个核心问题进行探究,分组制订计划,明确成员分工,研读史料,梳理中国古代的土地政策、近代的土地政策和今天的土地政策,探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探讨历史上的土地政策对今天的土地政策的指导意义,并完成研究报告。最后,进行班级汇报,接受同学和教师的提问,根据同学和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成文上交。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学生们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加深了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结束语

总之,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一线的历史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提升业务水平,探索出适合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新方法、新途径,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第4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范文

关键词:学科素养 历史 初中 课堂

新课程改革下,将学科与素养结合起来已经是各个学科对于学生的共同要求了,那么如何将素养与历史学科结合起来,如何做到引导学生夯实历史基础,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感悟,真正让学生做到“读史明智”就是当下对于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与当前新课程标准对于历史学科的要求以及历史学科的特点、当前的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历史学科基本素养的培养方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夯实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初中历史学科的素养包含甚广,但是无论包含的如何广泛,首先必须要扎实的掌握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常识。只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做到将历史知识灵活运用,从而培养历史思维,将历史常识与实际的阅读与生活感悟联系起来,并利用这些基础常识来解决历史问题。好的课堂设计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方向性,而从历史的主题进行立意,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感悟历史,从而在历史课堂当中对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进行培养。比如“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这一节当中,教材的定位是处于封建社会解体过程当中的欧洲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主要是新型的资产阶级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与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其的指引下,欧洲人开始向外进行探索扩张,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殖民掠夺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可以说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对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世界的近代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而将其作为一个主题进行构建,让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又使其思维连成一体,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历史感知能力,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其次,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一个学科的思维能力也是其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如若想要提高其历史素养就必须要具备归纳、概括、分析、推理等能力来帮助其解决历史问题。因而,如果想要更好的运用这些能力,那么培养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则是必备可少的。首先要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养成一定的分析问题与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最后要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将自己的见解、观点记录下来,以便能够在以后的学习、阅读当中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链条,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实现学科内的迁移。只有养成了这些习惯与技能,才能够利用相关的历史知识去评价历史事件、揭示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的发展脉络并最终形成历史思维能力。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是我们践行学科素养的重要依据与指导方向。因而要将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将课标当中的概念细化成操作法则,引导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进行教学。

最后,树立正确的民族、国家意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中华民族传承着几千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其他的民族一样,我们对于民族与国家的感情深厚,学习历史也是为学生建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是民族观与国家意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也就是培养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是培养社会主义的信念,因而利用历史这一学科的特点,利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那些保卫国家的重要人物与民族应用的光辉形象,与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操,并最终能够学以致用,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与能力指导自己的实践与行动,辩证的看到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史料是还原历史的证据,是我们与历史对话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与培养学科素养的媒介与载体。比如中国与苏联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苏联失败了,但是中国却成功了,这是为什么?可以引导学生从我国有别于苏联,我国立足于本国的国情,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进而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分析的时候,要通过历史知识,运用历史思维贯串历史线索,最终学以致用,能通过历史的学习正确的看待当今的现象与事物,并最终在实践的过程当中获得学科能力,培养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春忠.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15,22:14-20.

[2]李小锋.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策略研究述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22:60-62.

[3]贺千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途径初探[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02:21-26.

[4]王必闩.中学历史学科素养基本内涵及培养策略探析[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6,05:40-43.

第5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引言: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探究历史内容,分析历史事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能够在提升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涵养和技能。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历史教学策略,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奠定基础。

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必备品质和关键技能,是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综合表现。而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真实存在的事件,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积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生的唯物主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时空观念,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养成学生依据发言的好习惯。为此,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首要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全面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的教学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感知历史事实。学习历史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尊重历史事实,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评判,深入感知历史事实的存在。历史代表着过去,是学生所不熟悉的时空领域,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领人们走进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各种曲解的文字描述、翻拍成电视剧的历史事件等等,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事实和古人真实的思维、想法等无法产生正确的认知和理解,非常不利于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培养。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带领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感知历史,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历史素养。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相关历史的时候,学生由于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对于这一时期所发生的英雄故事,更多的是当做一个精彩故事来听的,对于历史人物的认知也仅限于演员的表演,并不能深切感受历史事件所带来的震撼,无法有效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社会背景下的历史纪录片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加深学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深入了解和深切感知,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内化为学科素养。

2、设计课堂提问,探究历史真相。“学源于思,思起于疑”。而高中历史中的教学内容虽然比较繁杂,但却不失连贯性和真实性,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真相,并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辨别,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能够达到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心胸和视野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能够在探究历史真相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3、开展微课教学,感悟历史内涵。学习历史的目标,并不只是让学生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件,还要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引导学生客观看待人类的发展和变迁,深刻感悟历史内涵。而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发育趋于成熟,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是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往往会融入一些主观思想的元素,不利于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客观了解。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微课教学,帮助学生还原历史事实,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多方面的看待历史内容,充分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在认识到历史积极性的时候,也能够看到历史消极性的一面,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和历史解释素养。例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教学技术,将教学重点内容的讲解过程录制成微视频,加深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的感悟,明白其形成的必然性,从而能够对教学内容产生客观的理解和评判。

第6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范文

关键词地方文化资源;核心知识;历史能力;情感价值观

历史学科素养是继历史学科能力之后历史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更新的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伟先生指出: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1]。这是学界目前比较认可的关于历史学科素养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江苏省吴县中学张华中老师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将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定义为“中学生为适应现在生活及面对未来挑战,所应具备的核心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以及认同、尊重和融入历史的态度”[2]。其他一些学者也在其论文论著中谈到自己对历史学科素养的理解[3],但是总体来说,目前学界对历史学科素养的关注程度还明显不够,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运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本文探讨运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可行性路径。

一、运用地方文化资源夯实学生历史核心知识

历史是由人物、时间、空间和事件等要素构成的。时空观是历史学的核心观念。在进行历史认识时既要考虑到历史时间的信息,也要考虑到历史空间的信息,这是近现代史学家的共识。新课程改革后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再要求学生记忆每个历史事件发生和结束的确切时间,但并不意味着学生不需要了解时代的顺序以及每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另外,很多学生在历史学习时往往忽视历史发生的空间,在空间点的选择上以点代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历史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地方文化资源中的物态文化资源进行历史时空观的培养,如带领学生参观访问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历史教材中按照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顺序按章节编排内容,学生看到的是枯燥的、断裂的历史。通常情况下博物馆、纪念馆都是按照历史时期顺序进行展品的陈列,走入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学生可以通过对本地历史资料、遗迹、文物的参观,进而与教科书中的历史知识相印证。对于学生来说,历史不再是遥远的、空洞的、抽象的、枯燥的,而是和自己的生活空间有了交集,是近距离的、充实的、具体的、形象的、鲜活的。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历史人物是构成历史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历史事件不能离开历史人物的活动而存在,仅侧重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讲解而忽略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势必导致历史课堂枯燥无趣。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媒介,简单化、脸谱化、极端化地讲授历史人物,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体悟到人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历史学习的重点在于通过学习能够公允、准确地理解、把握和评价历史上的人物,进而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合作等等。带领学生了解当地名人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人物,了解历史人物与其所处时代和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和人生智慧。史观的培养,是历史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以历史教科书为主导的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有助于学生对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大史观的培养和建构。但历史教科书呈现的历史知识往往是遥远的、抽象的,学生总是感觉有明显而又强烈的距离感,由此可能影响一些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以致影响历史观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地方文化资源,将这些资源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容易激发学生的共鸣,历史知识变得不再遥远和抽象,而是具体的、鲜活的,从而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有助于正确史观的建立。

二、运用地方文化资源加强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历史学科能力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教育学界一直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北京师范大学郑林教授就学界对历史学科能力的界定进行了详细的述评[4]。综合专家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不管从何种角度界定,收集调查史料的能力、理解解释史料的能力、评价阐释运用历史的能力一直都是历史学科着力培养的核心能力。传统观点认为学习历史就是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解几本教科书,学生背会教科书基本内容并在考试中考取优异成绩,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此种认识观念下的历史是“死”的历史、“假”的历史,也是“无用”的历史,对于学生的发展益处不大。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能力,教会学生认识历史、体验历史、感知历史,必须要让其接近真实的历史,自己去建构心中的历史。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教会学生搜集、阅读、整理史料,另一方面还要带学生亲自走入历史现场去感悟、理解历史。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和运用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在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和正史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教材之外去搜寻历史的证据。历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收集原始地方史料,通过阅读当地的档案、访册、谱牒、传志、碑碣、测绘、笔记、信札、诗文集等原始材料,了解当地发生过的历史。这些资料是教科书呈现的“大历史”之外的重要补充。搜集史料不仅可以教会学生追求历史真实,加强学生认识历史的证据意识,也是一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碑碣,是记录地方历史、事件始末、人物生平的重要载体,组织和带领学生走向田野,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田野考察,让学生自己动手抄写碑文,或对碑文进行拓片,然后对碑文进行整理、分类、研究,可以出碑文集,也可以出研究性成果,既锻炼了学生的田野考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史料整理和研究能力。将口述史的方法和地方文化资源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心目中只是有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概念、答案,学生只是记住了,但并没有理解和感受抗战的艰苦和残酷。实际上学生身边的一些长辈就是这场战争的亲历者,随着时间的流逝,如果再不对这些人进行口述资料的整理,可能这些宝贵的资源就会逐渐减少,乃至慢慢消失。组织学生进行抗战口述史的整理和实践,使学生感到抗日战争不仅仅是写在书上的文字,而是曾经发生在我们土地上的真实的人和事。通过与历史见证人或者其后代的谈话,学生会觉得这段历史不再遥远和陌生,那一次次硝烟战争仿佛就在眼前。在讲述那些亲身的经历时,讲述者会融入自己的感情,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口述资料的整理过程中,将感性获取的第一手资料,经过思考和升华,整理提炼成理性的史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历史感、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都会得到显著提高。运用地方文化资源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另一有效途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身边的文化资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走出封闭的课堂去解决问题。地方文化资源因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贴近,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拉近历史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距离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地关注自己赖以生活的环境,关注当地的历史,领悟到历史学科的魅力,体会到家乡文化的可爱。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团队合作的经验及实事求是的态度都会有突飞猛进的提高。将地方文化资源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纳入历史教学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以山西省吕梁地区为例,碛口古镇是明清时期晋商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碛口古镇,走入明清建筑,走入乡间地头,走入百姓家中,进行口述资料的整理,挖掘鲜为人知的故事。通过真正的实地考察,学生才会亲身体验黄河边上的古碛口那特有的深沟断梁、荒寒枯寂的地理环境,三百年来晋商在这片土地上的艰辛奋斗,感受窑洞文化的建筑美学、晋商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入广阔的地方文化资源,感受生活世界,体验先人的喜怒哀乐,这是抽象的大历史所无法给予学生的。学生对碛口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此基础上根据其兴趣进行晋商文化、黄土文化、窑洞文化等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形成论文、研究报告、展览等则是对学生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进一步锻炼。

三、运用地方文化资源培育学生历史核心观念

历史教育中,知识和能力培养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态度,即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这种引领既包括培养学生对自己的态度(即塑造健全的人格),也包括培养学生对待历史求真求实的态度,还包括对待地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世界各地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传统的历史教学在教学目标中也提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但是由于其过于注重知识和理性而忽视学生内心真实的体会和感受,实际效果乏善可陈。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历史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升个人的素质和涵养,又可传承地方文明,弘扬地方文化。运用地方文化资源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养成。漫漫历史长河,各地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孕育出有一定影响力的杰出人物和社会精英,其中有雄才大略、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威名赫赫、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勇于探索的科学家,还有才华横溢、风华绝代的艺术家。这些地方名人相比起教科书中的人物更有亲和力和亲切感,更有示范性和教育性。这些名人留下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黯淡,反而因其独特的精神魅力在今天焕发出奕奕光彩。地方名人留下的物质遗产包括名人陵墓、传记及纪念馆、展览馆中的陈列等;精神遗产包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等。通过在历史教学中对地方名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地方名人的生平事迹、人生功过、思想信念;带领学生走入名人故居、纪念馆,组织学生学习名人传记,访谈名人后裔及其周边人士,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名人风采。励志名人不屈不挠、发奋图强的事迹会鼓励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燃起斗志;道德模范待人处事的方式会教会学生心怀感恩,心系社会;地方名人的高风亮节和理想信念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总之,地方名人资源在学生的信仰塑造、精神激励、道德完善和人格养成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运用地方文化资源有利于学生爱乡爱国情怀的培养。传统的历史教学由于过于注重单一的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手段单调,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还不够理想。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可以使学生置身其中,心灵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共鸣,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可以充分利用各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见证了地方历史的重要阶段和内容,展现了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进行的努力,身处其中,学生犹如走入历史的长河,感受自己的祖先在这片热土上所做的卓绝工作,感受到人民的智慧和伟大。通过对遗迹遗址、革命纪念馆的参观访问,学生会深刻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树立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感情。如吕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曾经是晋绥边区首府、红军东征主战场、中央后委所在地。、、等革命家都在这里战斗过,本地也涌现出刘胡兰等一批革命人士,建有红军东征纪念馆、晋绥边区纪念馆、四八烈士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充分利用这些基地,讲述好革命历史,宣传好革命人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总之,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认识的间接性和主观性,复杂的历史情境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思索和建构,而这些仅靠听讲和背诵是无法获得的。在“大历史”的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不仅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2012(21).

[2]张华中.基于实践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刍议[J].历史教学,2015(17).

[3]李小锋.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策略研究述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22).

第7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8801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这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本文试探讨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求教于方家。

一、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程有着非常明显的学科特征,所以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不同的核心素养。比如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明晰初中历史的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将每个时空中的重大事件以特有的方式贯穿起来,放到时空中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懂得在时空中理解历史事件,并将各事件进行关联,体会不同时空中历史变化的延续性,体会历史事件中的局部和整体。这个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这样的教学目标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与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整合,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又比如,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就要选取合适的史料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在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下同)八年级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腾飞及历史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搜集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面貌、深圳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前后的面貌等相关的图片、文字、音视频资料,并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由每个小组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而让学生通过史料进行实证,证明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小组可采用同组异质的原则,每组四至六人,自由组合,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同一小组中交流,既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史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

自主探究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课堂的主人。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是要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如在七年级上册《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研究中,真正去探索南方经济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向学生展示研究目标,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让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处理。其次,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学习心得。再次,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理图表,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指出南北地理分界线,区分南方、江南的地理范围,找出南北方的两条大河。学生在小组内部的交流过程,就是历史理解这个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通过交流,学生真正理解了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过程,理解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研究成果,并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在多环节学习中通过主动参与探究,逐步形成了历史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切实提升了核心素养。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精讲多练,使学生在能力训练中提升核心素养。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就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但在新课改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九年级《“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一课,在导读中提出了让学生思考“巴黎公社”这个政权有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失败的。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导读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思考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课本上展示的史实进行论证,引导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多角度、多层面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比如课本上为学生展示了拿破仑三世被俘的过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个问题进行佐证,从而让学生了解拿破仑三世被俘前后的历史。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查找巴黎公社形成的特点以及“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的条件,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研讨及全班展示交流、辩论。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断学会如何主动进行历史的学习,这对其历史时空观念、历史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基于核心素B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J].历史教学月刊,2015(10).

第8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范文

关键词 中学生 历史素养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57-03

在新世纪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培养历史素养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学科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何谓“历史素养”?“历史素养”简单来说指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素质与修养,它一定是在长期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习历史知识内化后所凸显出来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并由此体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谐的人际交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校历史组开展《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格培养》课题研究以来,历史教师都非常重视教学活动中对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因为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对健全学生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下面就我们对中学生历史素养的现状分析和在教学中对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探索实践来阐述历史素养的培养途径。

历史素养依据其内容和层次,可分为历史科学素养、历史知识素养、历史人文素养三个部分。

一、历史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

历史科学素养指的是科学精神、求真、求实态度与历史思想、历史意识与历史品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

1.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

科学素养的培养首先决定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现有的高中历史课本必修三中包含有丰富的科技史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在课堂上营造出浓厚的求知氛围,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持续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在有效了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使学生领略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不为某些假象所迷惑,从而提高对科学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甲,这是进行科学素养渗透的基本体现。

如中国古代有着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对人类历史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上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不仅仅这四大发明,中国还有多少个世界之最值得后人为之骄傲、为之奋发!著名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他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说: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甲,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发生过巨大影响。

2.用科学家优良科学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纵观整个科学史,我们看到:优秀科学家,总是把献身科学、造福人类做为自己的崇高目的。诺贝尔曾毫迈地说:“我是世界的公民,应为人类而生。”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则说:“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开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他俩的话以及他们的行为正是科学家献身人类事业的科学精神。正因为造福人类的崇高目的,也激起了科学家对人类正义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他们力求科学发展符合全人类的根本利益,随时预防消极后果的出现,敢于旗帜鲜明地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敢于反对法西斯主义。众所周知:居里大人和爱因斯坦都是著名的反法西斯战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居里夫人曾亲赴前线抢救伤员。1939年,爱因斯坦在获悉铀核裂变的消息后,为防止希特勒抢先制出原子弹,他与费米、齐拉特等科学家一道写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美国研究原子弹。正是在这一建议下,美国政府组织了“曼哈顿工程”。让科学家的造福人类的献身精神熏陶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的两大支撑点是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这说明科学需要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合乎理性的思维,需要探索、质疑和创新,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可设计一些较有质量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开启思维的机器,学生形成了存疑的习惯后就会不断地探索形式成新的发现,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有利于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教学中,解放战争中以人民的作战方针为突破口,精心设问,环环紧扣、层层推进。“解放战争第一年我连连获胜为什么却要后撤?”“青化砭战役胜利后,为什么致电要求改三面埋伏战术为分散敌人兵力的战术?”“是否会同意这份电报的要求?”运用一系列问题,把我党军事作战方针讲得深入浅出,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敢于直言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其次,学习历史中培养学生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科学方法。在充分占有史实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观察了解和把握历史现象,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和规律性的认知,这种方法就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怎样做呢?教师在教学中可把对知识点的分析都变成史论结合的示范点,把课堂变成史论结合的示范课,对学生潜移默化进行方法引导,使学生能使用基本的重要的史论观点、概念、方法、从一种或多种角度将零散的历史资料按史实发展的或某种史学逻辑组成一个平面的或连续的或立体的历史单位体,并据此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如必修一政治史中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原有的封建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兴起的资产阶级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革命的要求,要求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体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键适应生产力”的原理。这样的革命要求首先在思想文化领域反映出来,发生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两次思想文化运动,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存在”的科学思想。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方法,从而对历史有全新的认识,在时空动态.整体方面有更高层次的理解,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得到进一步发挥,科学素养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历史知识素养的培养途径

1.以课本为本,夯实基础知识。目前高中历史教材是按专题编写,但作为教学的第一手材料、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来源,素材形式多样,信息量较大。学生知识素养的培养首先要紧扣课本,用好课本,扎实落实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布点连线,纵贯横联,立体构建起充实丰满、有血有肉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达到对基本历史知识扎实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目的。

2.转变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素养的培养,过程与方法是关键,这也是目前高考考查的重点目标。对老师而言,这就要求老师有科学的计划、引领、点拨;对学生而言,即重在主动体验历史知识素养培养的过程,掌握科学方法,总结一般性规律。这样的引导可使学生的学习由传统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为主。这种学习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容易激发学生独创性思维,让学生亲身感受追求真理的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挖掘学生的个性智慧,使知识内化并提升学习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人格及潜力,所以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素养。

3.强化训练是历史知识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搞素质教育就不能强化训练,这也是误区,因为强化训练是知识积累、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但强化练习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要针对性地练习,紧扣知识重点难点精练,不然学生任务重,就会出现完不成或应付作业,没有实效,时间长了还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还要注意练习方式,在课堂练习中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讲授、谈话、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辩论、题目检测等形式开展;课外练习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通过学生开展阅读、调查、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形式的活动实施。这就要求师生共同搜集资料,进行科学整合,针对性地、科学地设计题目强化训练,实现学生的学科思维、学科能力、多元科学史观、学以致用的思想意识等历史知识素养的培养。

4.及时科学地评价学生。老师要根据课堂内外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科学地评价学生,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把握学习实施过程的推进和目标的变化,也才能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感,从而稳步推进历史知识素养培养的有效开展。

三、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1.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具备“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文立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竭力避免填鸭式的灌输,要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有选择地“乐学”,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地“体验”中了解历史,在“体验”中内化升华自身的人文素养。

2.结合教材确定人文素养教育的重点内容。我们的历史教材中蕴含有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的素材,但又各有侧重,因此在教学中要确定人文素养教育的重点内容。如:必修一“政治文明发展史”中要突出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和自信感、爱国主义情感、理智感、主体观、公民观、民主观、法制观及如何客观看待东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必修二“经济史”的教学中,我们要突出培养学生的竞争观、合作观、科技观、发展观、全局观、环保意识、忧忠意识、改革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必修三“思想文化和科技史”教学中,我们应突出培养学生的思想观、文化观、道德观、科技观、文学修养、音乐美术等艺术情趣;选修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应着重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韧不屈的意志,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精神,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并进一步认识到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等。

第9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 学生个性 教学实践

一、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的教学研究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首先,培养学生个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个性就没有鲜活的人的发展,教育面向每一个具有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的学生个体,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各种人才。其次,培养学生个性有利于深化历史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中要在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另外,培养学生个性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高中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学科特点和内容的丰富性能够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而且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不仅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培养与发展,还能够有效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的教学实践研究

1.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备课是教学过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首先需要表现在老师的备课上。中学生的个性具有隐性和显性相结合的特点,老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尊重学生,承认差异,基于学生的性格特点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

(1)研究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研究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是做好备课工作的第一步,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情感,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中国与世界的、历史与现实的、全局与局部的内在联系。在备课时,老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活动能力和心理发展规律,关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历史学科特点之间的内在逻辑性,从知识的整体性入手以实现学生的成长目标。

(2)设计开放性教学问题

历史课堂问题分为史实性和开放性两类,其中开放性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老师应该多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提问一些开放性的历史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要更注重时间因素,多利用假设法去设计问题,或结合历史事件开展历史评述等,还要根据问题的类型进行设计,开放式的问题有结论开放型、方法开放型、条件开放型等类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学生能力个性的培养。

2.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的方法

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老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多开展形式多样的历史活动,重视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心理品质方面的教育;重视教给学生发挥主动性的方法,将外部因素内化为个性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会学生正确对待社会,对待人生。

(1)利用分层教学,培养学生个性

采取学科分层次教学方法,同一个专题可以依据学生水平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通过为学生布置不同水平的作业,提供不同层级的教学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实现不同层级的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得到提高,最终实现培养学生个性的目标。还可以采取分组和个别教学法。分组教育法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结成学习小组,如喜欢做探究问题的学生可以加入思维比较缜密的小组,学习问题推理的技巧,而喜欢通过解读历史材料来获取知识的学生可以加入史料收集小组。通过小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个别教育就是以师生单独对话的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另外,老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将教学辅导和学生自学相结合,适当的给学生安排一些自学内容。总之,分层次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大有裨益,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实现学生个性的养成。

(2)利用历史图片教学法培养学生个性

图片信息在历史课堂教育中的呈现是多种多样的,解图能力的千差万别就形成了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对于历史图片信息的解读方法可以分为观察历史图片和叙述历史图片。首先,在观察历史图片的阶段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本个性,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潜在能力给学生设置相应的观察提示。通过对历史图片观察内容的指导,锻炼学生的视听觉学习风格和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些都属于学生能力特征个性的锻炼。其次,在叙述历史图片阶段,老师也可以通过看图叙史、看图问史的方式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获取图片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文字信息并进行表达,来挖掘学生不同的潜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能力与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特征个性的发展,并培养学生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成长的意识,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的品德个性的教育。

(3)利用史料教学法培养学生个性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要素,高中历史教学要帮助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好习惯。对于历史史料的认识和解读,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结合教学内容,选取那些具有典型性引导价值的史料,教会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去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史料是验证历史真实性、解决历史疑问的方法,从而树立历史证据意识。另外,一些史料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如通过对的成才经历的学习,学生会自觉树立起做事认真的思想观念,会树立信心,坚定意志,向着目标坚持不懈的付出努力,对这些史料的学习也是学生意志特征的个性养成的过程。

三、小结

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个性是现代教育观念的新要求。高中历史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包含丰富的人文知识的学科,其中蕴含的富有个性的素材多种多样。只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以生为本,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